【專題籽】孖B成長記 34歲孖仔:冇心靈感應囉
1 :
GS(14)@2017-02-12 13:55:3634歲的大孖寶霖(右)和細孖寶棋都覺得兩人越大越唔似樣,讀者又點睇?
【專題籽:胚芽故事】近年,好像越來越多雙胞胎,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香港於2015年就有673對雙胞胎出生。常常覺得雙胞胎或多胞胎是很奇妙又奇怪的一件事,人生中,竟然有個和自己外貌、高矮肥瘦都近乎一樣的人共同成長,但其實在真.孖仔的心目中,又是怎樣想的?雙胞胎父母,又有甚麼體會?
聯絡過不少長大成人的雙胞胎,絕大部份都不願上鏡,因為怕醜怕尷尬,不想別人知道世上還有另一個「我」,肯上鏡的,感情一定好得交關。對於雙胞胎,很多人都總有一份好奇,今年34歲的許寶霖(大孖)和許寶棋(細孖),每當遇到新朋友知道他們是孖仔,總會被問三個基本問題:「係咪有心靈感應?」、「出世爭幾多分鐘?」、「會唔會鍾意同一個女仔?」大孖笑說:「心靈感應真係由細被問到大,都有少少煩,因為我哋覺得冇吖嘛,雖然好多情況好巧合,但我哋唔覺係囉。」二人由幼稚園到大學都同校,大學又試過宿舍同房,喜惡都極相似,同樣喜歡王菲,喜歡打排球,更一起打入校隊和港隊,又喜歡紮高辮的女仔,更神奇的是,連睇戲都會心有靈犀地討厭同一個角色,「會一齊話好悶,唔睇飛咗呢part。」小時候瞓上下格床,半夜三更會同一時間扎醒,衝去父母房間搶位瞓覺,其實他們還有個年長三年的大哥,「好明顯同佢係冇咁close,我哋會聯成一線對抗佢。」三十多年來,二人每年都一起過生日,惟獨有一年細孖去了內地工作,獨自在異地過生日,兩兄弟當天不約而同上載了一張慶生照到facebook,竟發現兩人都穿了件黑白橫間T恤。訪問當天,二人沒有事先夾過,卻分別同樣穿上了黑色上衣和深色長褲,又戴上了同款頸鏈和手繩。以上種種,真的沒有心靈感應嗎?我先唔信。
二人小時候連影相都一同皺眉,這張相連母親和他們自己都分不清。
青少年時期的細孖(左)臉型較圓,總算讓人較易分辨。
兩人是排球場上的好拍檔,曾一起代表香港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小學調包上堂 冇人發現
經常幻想孖胎可以有些不一樣的經歷和玩意,原來是真的,寶霖說:「小學我哋唔同班,試過有次貪玩,調轉班房上堂,我當時做班長,前一晚仲教佢(細孖)點派簿,要記住同學啲名,調換咗一堂就好驚,跟住分番開,但完全冇人發現。」這對外貌有九成相似的兄弟,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共同使用,「讀書時好多時要用學生相,唔夠用都會借對方嗰張相用住先。」二人還是排球場上的好拍檔,曾一同打入校隊和港隊,最記得有一次二人分開兩隊作賽,細孖先打一場,大孖打下一場時,中途被球證吹雞暫停,「佢質問我點解一個人打兩場,隊長就解釋我哋係孖仔,但對方唔信,仲話唔好用呢啲爛藉口,我就衝去拉細佬過嚟畀球證睇,佢就O晒嘴。」從小到大,兩人被認錯的次數多到數不清,大學時二人同校不同科,獨自在校園遊走時,情況仍然持續,「如果有人同我哋打招呼,就算唔識,通常都會慣性say hi,冇嘢問就算,但如果再有問題就會解釋,話其實我係佢細佬或阿哥,再解釋我哋係孖生。」記者聽後覺得好笑,但二人卻視為食生菜般平常。二人投身社會後做不同的工種,大孖做紀律部隊,細孖從事物流業,連帶性格也越來越不同,一個粗獷急躁,另一個就細心慢活,但二人感情不變,就算其中一人拍拖,只要不是大時大節或特別日子,都不抗拒三人行。雙胞胎小時候通常被打扮得一模一樣,但長大後就會刻意營造自己的風格,硬要和另一方不同,以凸顯自己個性,但這兩兄弟卻不然,二人身高和體形近乎相同,絕不介意開心share互相的衫褲鞋襪、手錶飾物,「如果有啲心頭好唔想share,會自動自覺唔拎,但唔使開口講㗎喎。」
幾年前第一次分開兩地過生日,竟也不約而同穿上同款T恤,心靈相通囉。
他們還有個年長三歲的大哥(中),但關係明顯較疏離。
鍾意同一個女仔 「都會爭過」
在排球場上,他們也是合作無間,最有默契,不用眼神和手勢,都會估到對方的攻勢和策略,兩人因為撞樣,身高僅168cm較矮小,所以經常受到注目,他們都喜歡自嘲:「打排球通常好高,我哋成日被人問點解咁矮,都會答本身係好高,但因為twins嘛,身高分咗一半畀對方,如果唔係可能就會有190cm囉。」每當去到新環境,他們都很易與人打開話題,「就算記唔到名都記得係孖仔。」不過,其實孖胎也為他們帶來一點煩惱,細孖說:「好多時我講咗啲嘢,其他人都會以為阿哥都係同我一樣咁諗,變咗好多時我做事前要諗吓會唔會影響到佢,因為會連帶影響人哋對佢的印象,呢樣係好唔方便嘅。」兩兄弟感情再好,也有鬧交的時候,兩人都性格火爆,「成日都鬧交,但好快冇事,唔使冷靜期。好多事都唔需要講,稍有點不妥,另一方總會sense到。」他們更sweet得連緊急聯絡人和保險受益人也寫上對方名字,而非父母或另一半,感情好到咁,假如將來真係鍾意同一個女仔,點算?「應該都會爭過,始終係獨立個體嘛!」二人對望一眼,然後異口同聲說。
記者:黃子配攝影:王國輝、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2/19924264
【專題籽】90後搞網媒談性事 網民齋睇唔夠膽like
1 :
GS(14)@2017-03-04 00:35:46Open Room並不是教你開房,是教你開放,主張「思想開放,身體不豪放」。
【專題籽:胚芽故事】「讀者說很喜歡看我們的帖子,但不敢按讚。」主攻年輕人的性教育網媒「Open Room」每星期有4萬人次瀏覽,但專頁只得3,000多個like。破處、性空間和同志文化都有討論,題材大膽,難怪讀者只敢私下訊息,說因為怕朋友見到自己看這些專頁。大學生刁思正(阿刁)跟幾位同道中人於去年自資創立Open Room,記者外出採訪性議題、編輯繙譯學術研究,再由平面設計師製圖、出帖子,為推動全面而多元的性教育踏出第一步,目前團隊已有超過20個成員。
香港現時的性教育以生理方面為主,阿刁說:「主流學校偏向要學生禁慾,最多只談到性交和避孕方法。」平台每兩個月都有不同專題,有義工的撰文、記者的報道和讀者投稿的文章。團隊中有社工、記者、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更有社會科學和性別研究的大學生組成新聞組,「我們平時都喜歡看不同的期刊和學術研究,會做文獻繙譯工作,嘗試將沉悶的學術文章轉成有趣、貼地的圖片。」想盡計仔,只是希望大家可以輕鬆地討論性話題。正在讀大學教育學系四年級的阿刁本身想做老師,但因近一兩年修讀過輔導和性教育課程,對性議題越來越感興趣,希望成為性治療師。「性教育可以灌輸青少年對愛情和性事的態度,亦可以教他們如何做抉擇,在做不做愛之間都可以有很多討論。」她說幾年前,自己也撞過板,跟伴侶在性事方面的討論也不順利,「例如對方想做,而我不想,但我不懂得如何開口,甚至最後連拒絕也不會,這是很有問題的。」跟身邊的朋友和同學討論,發現不少大學生對性事也不了解。平台仿似雜誌《Yes》及《Teens》的戀愛及性愛問答信箱,不時收到少男少女問如何使用棉條和避孕方法等,「香港的主流教育連這些我們認為是基本的知識也沒教,令我們更想用不同方法向他們灌輸性知識和觀念。」遇到網友問性病和同性戀等較複雜議題,他們都會轉介給性治療師、社工或相關機構。
平台早前獲邀參與由同志平權組織「女同學社」主辦的「第二屆香港同讀文化節」,以「時鐘走店」為主題,成員蔡潔琛遞上匙卡,參加者可隨便入房參觀展覽。
在「時鐘走店」,參與者需要手持電筒,在漆黑的房間中探索性話題,寓意現時香港人討論性仍然要偷偷摸摸。
除了主流性教育提及的青春期發育和男女性徵外,團隊認為性教育亦可討論性歡愉、性玩具和同志文化等等,令性教育變得更全面和多元。
平台記者於同志遊行訪問黃耀明(左二)和何韻詩(左一),讓讀者了解同性戀議題。
創辦人刁思正(左)和成員兼註冊社工陳世傑。
讀者不敢討論 被批教壞下一代
今年才加入團隊的社會科學碩士生蔡潔琛主力在facebook專頁出帖子,她說每當有性罪行被報道出來,網上便會有熱烈的討論,她發現網民性觀念很奇怪,「最令我不舒服的是,他們說穿得少布的女孩就應該預了會被非禮和強姦,我覺得是不應該有的想法和態度。」她說無論誰是誰非,網民都會一窩蜂留言:「雞,全部都係雞。」這令她非常反感,因而希望透過平台帶出不同聲音,從不同角度討論。除了讀者不敢公開討論,平台試過在facebook落廣告、推帖子,卻因內容太敏感而被facebook禁止;instagram賬戶亦曾經被刪除,流失了幾百個follower,試過發電郵問原因,都沒有得到回覆。阿刁反而說不要緊,「我明白這些社交媒體暫時接受不到露骨的內容,這也代表香港社會現時對性議題的態度,接受不到太露骨的資訊,甚至仍然認為性是骯髒或不應該被拿出來討論。」另一成員兼註冊社工陳世傑更表示,有人會說他們好人好姐,為甚麼要搞這些網站,「會覺得沒事找事來幹,甚至說我們教壞下一代。」
Open Room新聞組會把近期的學術研究繙譯成簡單的文字和圖片,例如日本研究表示,人們在輕鬆的氣氛或自慰時會令陰道變長,證明假陽具不會對女優的陰道造成永久傷害。
平台把口交比喻為吃可愛的珍寶珠,以輕鬆手法提醒口交有機會傳染HIV病毒和其他細菌。
網址:
http://www.openroom.com.hk、facebook:OpenRoom場地提供:Secret Party
記者:列淑華攝影:王國輝、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3/19945211
【專題籽】藥廠研製中藥皂 保住Made in HK甚艱難
1 :
GS(14)@2017-03-04 10:19:52香港藥廠研製的中藥皂要保住「香港製造」這個認證,代價不菲。
【專題籽:胚芽故事】近年越來越多人從事手作行業,以香港製造的產品打響名堂,對香港人來說,是反璞歸真,也是支持本土價值的表現。對一些海外華僑而言,「Made in Hong Kong」的產品幾十年來一直是高質素的信心保證,香港製造的保健食品及成藥更是他們的不二之選。7、80年代高?期,香港有過百間製藥廠,根據衞生署《藥劑製品製造商牌照持有人的數目》,1997年仍有61間藥廠,20年後的今日只剩下23間,主要是為節省成本而北上,但仍有藥廠留守香港,堅持「香港製造」。
愛群製藥集團市場推廣總監及愛家網聯合創辦人龔雅璇(Joyce、小圖)說:「原來香港製造這個牌頭,在海外華僑心目中是個很高質素的象徵,所以我們就算經營得較吃力,都要堅持留在香港。」這間30年歷史的藥廠出品有中成藥、健康產品及美容產品,主要出口東南亞地區、美加及澳洲的華人社區,產品廣受歡迎。然而,要有香港製造的這個認證,其實代價不菲。「Made in Hong Kong」,特別是藥廠要保留這個認證,首先要有自設物業,Joyce強調:「不可以用租的形式,一定要有自置地方。」因為政府對藥廠的規格嚴謹,要達到標準,就要設立無塵車間,必須有顧問的規劃報告。單是裝修及顧問費等,就要投資七至八位數字,若非自置物業,萬一業主突然大幅加租甚至不續租,肯定損失慘重。幸好,集團在10年前買入廠房,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原本從事市場推廣的Joyce,2011年開始幫丈夫的家族打理藥廠生意,發現買成藥的客人多受濕疹困擾,於是想到,既然有內服藥,何不也生產外藥?遂決定聯同中醫師,處方有效中藥成份生產中藥皂。
龔雅璇(Joyce)
上架費太貴 開拓網上銷售
他們會先將中藥煲成汁,汁製成粉,最後將粉放入皂中,如黃芩及白蘚皮有止癢抗敏作用,有助紓緩濕疹症狀,特別受香港人歡迎。Joyce更發現不少老人家都很喜歡買,但他們不是買給自己用,而是買給孫子用,緊張孫子健康多於自己。另外,靈芝皂可增強肌膚抵抗力、還有以何首烏養髮及竹炭粉去頭油的洗頭皂,都是與中醫合作研發的配方。品牌成立了三十多年,主要以外銷為主,本地生意只佔三、四成,原因是本地連鎖店上架費太貴,於是這個老牌在2015年開始設立自己的網上銷售平台。除了出售中藥皂外,也有其他品牌的手工皂、茶包及茶葉等,難度不怕爭生意?Joyce謂:「純粹賣自己的產品是不行的,特別現時是share economy年代,大家互相幫助才是最好的,也希望支持其他的香港品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是香港人深信的社區價值。
有止癢抗敏作用的黃芩及白蘚皮製作的中藥皂,可紓緩濕疹症狀。$99
洗頭皂以何首烏養髮及竹炭粉去頭油。$99
靈芝皂有助增強肌膚抵抗力。$99
facebook:OK Family Mag愛家誌
記者:鍾溥敏攝影:鄧鴻欣、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4/19946456
【專題籽】M記多膠餘 大學生聯署籲減廢
1 :
GS(14)@2017-03-04 10:19:52阮庭蔚(左)及陳展楠在網上發起聯署,希望麥當勞停止向顧客派發飲品膠袋。
【專題籽:綠活2.0】香港人習慣高速解決三餐,快餐成為很多人的心水,不知不覺造成垃圾問題。其中麥當勞盛載外賣飲品的聚乙烯膠袋派派派,令堆填區內不能分解的膠製品與日俱增,有城市大學學生睇唔過眼,年初發起網上聯署,希望麥當勞「走膠袋」,他們強調消費者亦有責任,向多餘的膠袋說不。
「唔使袋啦,唔該。」城大英文系四年級生陳展楠(Darian)友善地向又一城麥當勞收銀員表達飲品走袋的意願。由於每間店舖分工細緻,收銀、預備食物及執餐的店員都不同,Darian領餐時又見到兩杯可樂都分別入了袋,他都不厭其煩重複訊息。「好多人知道膠袋唔環保,同客人傾開,佢哋先意識到攞咗袋。」他和五位同學最近都留意港人耗膠的報道,根據環保署數字,2015年有2,183公噸膠丟到堆填區。身為M記外賣粉絲的阮庭蔚(Kristy)十分驚訝,覺得係時候做啲嘢,今年一月底發起網上聯署,希望M記停止向顧客派發盛載外賣飲品的膠袋,至今已收到500多個簽名。
聯署學生繪畫可愛插畫吸引大家關注麥當勞派膠問題。
阮庭蔚(左一)在城大向同學耐心解釋聯署的內容及緣起。
城大學生Wilson即場於網上聯署,他建議麥當勞可用紙袋取代膠袋裝飲品。
堂食都畀袋 有必要改善
以麥當勞做目標,皆因它是本港快餐店龍頭大哥,Darian指,「其他快餐店把所有東西放在同一個袋,但麥當勞每個飲品都畀袋。」在麥當勞官網寫明,為了推動環保,他們承諾客人如購買單杯非密封飲品,不會主動提供膠袋,Kristy慨嘆事實並非如此,「我哋用了個多月,去全港15間分店,觀察客人用膠袋的情況,有啲誇張到堂食都畀袋,係咪太嚴重呢?」有人覺得,汽水唔畀袋,拎住會整濕隻手,擺喺枱又整濕,好麻煩。Kristy建議可使用循環再造的紙杯代替膠袋。有份發起聯署的印度籍學生Harshit Sethi表示,印度的麥當勞已用可循環再造的紙托盤,匈牙利麥當勞研發了一種用再造紙製的紙袋,可盛載一份套餐,底部撕下來可當托盤,大家吃外賣方便又環保。然而,M記未做任何改善方案前,Darian提醒大家不應把責任全推給店方,「如果無人拎膠袋,佢哋不會派。」小改變未必有大改善,但令堆填區減輕少許負擔,也是大家可做到的事。
印度籍學生Harshit Sethi(右)亦有份發起聯署,他表示印度的麥當勞都用紙托盤擺放飲品。
匈牙利麥當勞研發紙袋,撕開底部便可當托盤,香港何時效法?
走膠難度不高,用手拿飲品也不會太麻煩。
自備容器買外賣 分店標準不一
講起垃圾,麥當勞的食物包裝都是即棄,為堆填區增添廢物,最近多了人自備容器買外賣,卻不一定成功,更有讀者反映,基於衞生理由,即使自行把食物倒在自備容器中,店員稱已用過的即棄容器會被丟棄,一年多來曾到中環IFC麥當勞光顧十多次的梁樂德,近日前往實試自備容器買扭扭粉早餐,包括一碗扭扭粉、一塊薯餅及一杯咖啡。經理將她的外賣杯交給同事斟咖啡,自己就把原本已盛在膠碗的扭扭粉,倒在阿德的餐盒中,但等了約五分鐘,薯餅仍未到手。經催促後,經理就在一份現成的外賣餐中,把當中的薯餅交給阿德。阿德表示盡量不於繁忙時間光顧,但希望店員即使拒絕她自備容器買外賣的要求,態度也可友善點。麥當勞每間分店對自備容器買外賣的標準不一,對此麥當勞發言人表示,已指示各餐廳按情況彈性處理,基於食物安全的考慮,分店不會於廚房或食物準備區內,直接將食物放進顧客的自備容器,而是先按正常程序進行包裝,再轉至顧客的自備容器。為確保食物安全及衞生,使用過的包裝或容器,均不會重複使用。至於有學生要求麥當勞停止向顧客派發載外賣飲品的膠袋,麥當勞回應指,會檢討產品的包裝設計及物料,以回應市場和顧客需要,但沒有確認全港麥當勞每天派出的飲品膠袋數字。
買扭扭粉有湯,需帶備容量較大的餐盒盛載。
梁樂德會自備膠盒買麥當勞食物。
聯署網址:
http://www.supporthk.org/zh-hant/petition/停止向顧客派發盛載外賣飲品的膠袋記者:梁慧琳攝影: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陳禮康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4/19946462
【專題籽】煮飯仔 塑膠兵 紙板人 我們一起玩過的玩具
1 :
GS(14)@2017-03-04 10:19:52煮飯仔:舊式煮飯仔是用陶土製造(左一至四),還有一款是模仿火水爐製作的(右一至四),楊子江覺得這套最好玩,「
【專題籽:港情講趣】香港是玩具王國,製造和出口的玩具曾是全球最多,盛行一時的彈珠機、紙板換衫公仔、火柴盒車仔、膠士兵、膠劍仔……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近日,有展覽將逾2,600件歷代玩具一次過晒冷,讓新一代認識這些時代產物的同時,相信也能勾起年長一輩的回憶。
談起香港玩具業,香港玩具協會顧問楊子江先生說不得不提一件辛酸史,1966年,香港業界代表曾遠赴德國紐倫堡參與全球最大型的玩具展,卻因涉抄襲等問題,被主辦單位拒諸門外,最後幸得當年剛成立的貿易發展局及政府幫忙,將原本駐東非宣傳香港的大型拖卡車,運到紐倫堡會場門外,讓香港代表繼續在場外擺攤位展覽,令香港玩具創造突破,首次走向世界,多得前人付出,後人才能一步步帶領香港走上「玩具王國」之路,至今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玩具出口商。
香港玩具協會顧問楊子江。
今次玩具展覽共分成多個展區,包括經典玩具、紙品、鐵皮、塑膠、射擊、洋娃娃及機械人等,展品由2、30年代到近年出產的都有,楊子江說,玩具其實是文化產業,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好反映時代的演進。這堆舊玩具,你又曾經擁有過嗎?
紙類遊戲棋:波子棋、康樂棋、飛行棋人人都玩過,記者覺得這副主題公園遊戲棋(右圖)最經典!不知還有沒有地方有售呢?
塑膠士兵:50至80年代,香港的塑膠業發展蓬勃,那時生產了很多膠士兵、膠劍仔玩具,相信不少男士都曾試過將一大堆士兵排陣對打,自編自導一場世界大戰。
紙板換衫公仔:塑膠公仔未普及前,紙板換衫公仔是不少女仔的心頭好。圖為6、70年代出品,紙公仔的髮型、衣服款式都較古色古香,從中可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尚裝扮,可惜紙公仔現已幾乎絕迹了。
銀行錢罌:6、70年代,本港很多銀行為了擴展業務,都會向開戶客人贈送錢罌,不少老一輩仍珍藏至今。圖為渣打銀行出品。
鐵皮玩具:香港於30年代有兩間生產鐵皮玩具的工廠,分別為上海康元製罐廠及香港南華玩具金屬製品廠,但鐵皮玩具在60年代漸被塑膠玩具取代,終步入歷史。圖為康元於50年代生產的鐵皮鹿。
椰菜娃娃:椰菜娃娃雖然其貌不揚,在80年代卻風靡全球,臉上的雀斑更是其標記。
啪啪紙槍:膠子彈每一圈有八發,每發都含有相等於真子彈0.5%的火藥,可發出與真槍差不多的槍聲、火花和火藥味,但在本港藏有火藥屬違法,所以啪啪紙槍已被禁售。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日期:即日至5月15日(逢星期二休館)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入場費:$10 *每位入場人士獲贈玩具一份
記者:黃子配攝影:王國輝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4/19946454
【專題籽】主題導賞認識香港 墳場聽古仔
1 :
GS(14)@2017-03-22 00:32:02(左起)陳得、陳露絲打、陳達芬妮及溫佐治,四人成立程尋香港。
【專題籽:胚芽故事】「香港有很多有人情味的不同故事,隱藏在城市之中,希望好像尋寶一樣找故事。」溫佐治和陳達芬妮,兩年前與另外兩個中學同學,一起成立了facebook專頁「程尋香港」。堅持每月舉辦一個公眾導賞團,帶香港人認識真正香港歷史。
「透過籌辦不同導賞活動,讓大眾了解更多,不想直到一些古蹟拆除或老店關閉,人們才關注。」佐治對導賞團的理念,由2015年1月開始,他們每個月也會規劃不同的路線和導賞活動,大部份路線也不會重複,只有一些特別受歡迎的活動才會舉辦多次。導賞活動主要以地區、時節及個人喜好為主題,曾經參觀尖沙嘴回教清真寺、在油麻地尋寶、介紹屏山的親子團和中上環寺廟等多元化選擇。大約兩小時的導賞團,一開始也是零收費,幾個月後象徵式收取50元行政費,有時與不同機構合作的導賞團也是免費的。陳達芬妮說:「我們也是文科文商班的同學,本身對歷史方面很有興趣。」對歷史有豐富的認識,令佐治有「歷史硬碟」的外號,很多知識對他來說是一個常識,所以他主力帶團工作。從事公關工作的達芬妮一樣發揮自己的專長,負責對外溝通合作以及facebook聯絡工作等。至於另外兩位拍檔,陳得有份帶團,陳露絲打則做回自己職業相關的推廣宣傳。
五十至六十年代初,香港的墓碑開始普及使用瓷相。
程尋香港與浸會大學合辦墳場導賞團。
佐治有「歷史硬碟」的外號,主力帶團解說工作。
相片融入瓷片 永久保護瓷中彩
記者今次參加了程尋香港與浸會大學合作的香港墳場(又稱跑馬地墳場)導賞團,講解墳場歷史人物故事之餘,同時了解一些關於瓷相的知識。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李泳麒講師說:「瓷相早在1910至1930年代,在保良局或廣華醫院用作紀念一些捐獻的慈善家。」直到五十至六十年代初開始普及,有很多墓碑開始用瓷相,用作紀念先人。而傳統瓷相做法為瓷中彩,師傅會將相片放入專用焗爐,調校800度高溫、約焗20分鐘。透過高溫熱能加化學反應,讓相片融入瓷片中間形成永久保護膜,一般瓷中彩的耐用性也較高。佐治帶團時介紹了何東爵士墓碑、遮打爵士墓碑、東正教標誌的墓地相信是俄羅斯人死後葬於香港。說起俄羅斯,佐治表示:「相傳皇后飯店有一個廚師,在山東學藝,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俄羅斯,引入了羅宋湯到香港。」所以俄羅斯最影響我們飲食文化是羅宋湯。在4月中他們將會舉辦一個百貨百客的深水埗歷史故事團,講述不同特色街道,有興趣亦可以留言他們的專頁。
團友Henry表示:「很喜歡他們的做法,讓人知道香港很多平常也無人為意的舊事情。」
團友Carol(左)初初以為瓷相是一件普通的事,可以直接印上去如複製貼上一樣,但事實比想像中複雜。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李泳麒
帶團了解薄扶林墳場的歷史。
因應需求更加開了屏山親子團,讓一家人也能參與。
中上環也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寺廟。
facebook:程尋香港 Hide and Seek Tour
記者:翁怡富攝影:林栢鈞(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0/19961582
【專題籽】助人自醫抗抑鬱 歷奇教練站起來
1 :
GS(14)@2017-03-22 00:47:47熱愛大自然的黃志龍幫助青少年重拾希望,令患有抑鬱症的他重新站起來。
【專題籽:胚芽故事】長期工作受壓,任職歷奇教練十八年的黃志龍(黃Sir)年多前受抑鬱問題困擾。歷奇教練正面、硬朗形象令他不敢向別人展露弱點,「擔當領袖角色不可掉下來,我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有事。」但越收起就越發大,低潮時他更差點自殺。求醫後他碰巧遇上一群「問題青年」,他利用歷奇活動幫他們重拾希望,「我好像在幫他們,但他們也在支持我重新站起來。」
自2009年擔任歷奇教練,黃志龍教獨木舟、攀石、溪降等,又做生態導賞。可是父親兩年後去世,失去至親的同時,他要兼顧家中經營的鋼材工廠及生意,不時到大陸公幹,「對這盤生意完全不熟悉,更要獨力承擔家中所有支出。」長時間工作和經濟壓力令黃Sir崩潰,熱愛歷奇的他堅持教獨木舟。樂觀形象在他面對情緒問題時反而成為了絆腳石。「因為一出去,你便要告訴別人是教練,要樂觀、自信。帶活動時開心笑,但回家便不想說話,想躲起來。」開始時他不知道是抑鬱,後來越來越不對勁,「好像有天使和魔鬼在鬥爭,更出現幻聽。」那些聲音叫他自殺,「我走向海中,水位到腰間,直至感到凍才發覺,才醒過來,令我很害怕。」於是他往求醫,被診斷患上抑鬱症,需要服用精神科藥物,醫生更曾建議他入院治療。
黃Sir認為參加者是否找回人生希望才是他想做的事,很喜歡這種滿足感。
歷奇時認識的年輕人(部份不願出鏡)現在已重返校園或職場,各有自己的方向。
歷奇活動除了玩,更着重活動後的解說,參加者可反思生命。
最想令他人重拾自信
黃Sir不想見人,要暫時放下工作。他不想留在家,經常流連街頭。那時剛好是2014年雨傘運動,他好奇為甚麼年輕人要在金鐘街頭搭營露宿,「我跟他們聊天,自己情緒不妥,跟人分享,同時聽人訴苦時,可能也醫治了自己。」他認識了十個成長背景有缺憾,甚至同樣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其中一個是輟學女生,爸爸剛去世,要擔起照顧母親和年幼妹妹責任,「聽起來,我覺得自己也不是很慘。慢慢我希望幫助他們,也讓我暫時忘記低落情緒。」黃Sir希望跟他們同行,多作陪伴。有次幾個人凌晨三點喝醉酒,打電話給他,他立即從西貢撲出去送他們回家。黃Sir鼓勵他們參與歷奇活動,從中增強自信心、學習解難抗逆,又找人贊助他們參加歷奇助教課程,「到他們開始受訓時,我擔心他們不知醒上課,於是帶他們來我家,翌日再叫醒他們去上堂。」為他人付出正正是歷奇精神之一,「聽起來是我在幫他們,但他們也在支持我,令我可以重新站起來,否則我日夜都躲在家中。」這種互動成就了他們亦師亦友的關係,更有年輕人叫他爸爸。現在他們各有目標,輟學女生也重返校園,「她之前不肯說話,到後來她擔任歷奇助教,可以大聲指示參加者要做甚麼,又願意分享感受,這是我最開心的。」記者問現在沒有一個做歷奇助教,失望嗎?「他們能找到希望才重要,那種滿足感跟開公司賺錢不同。」黃Sir將舉辦山路障礙賽,為情緒病患者及家人籌款。
形象硬朗反而令黃Sir難以向別人傾訴情緒問題,起初甚至連醫生也不相信。
雨傘運動期間,黃Sir在金鐘佔領區認識一班成長背景不太好的青少年,一起聊天反而令他紓緩低落情緒。
黃Sir擔任歷奇教練,教人玩獨木舟等運動,讓參加者培養積極人生態度。
Running Hong Kong2017
日期:21/5 地點:西貢北潭涌傷健樂園
facebook:Lifexplore HK Centre註:活動部份收益將捐予心暖心輔導中心
記者:列淑華攝影:梁志永(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1/19964363
【專題籽】十個月狂追三年課程 在囚考生壁屋備戰DSE
1 :
GS(14)@2017-03-26 15:38:49在壁屋懲教所當文憑試中文科老師的陳Sir認為,在這裏教人比教書更重要。
【專題籽:胚芽故事】踏入考試季節,六萬多名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考生和老師都把握時間作最後衝刺,這當中包括一群近乎隱形,但特別值得我們鼓勵的人——懲教所的所有師生。三月裏的一天,我們到高度設防的壁屋懲教所,看老師和同學上課,備戰出名刁鑽的文憑試。
陳Sir在壁屋懲教所文憑試班,教有「死亡之卷」之稱的中文科,他結領帶穿slim fit西裝,架半框眼鏡,沒有半點《GTO》的麻辣味,是一位斯文的好好先生。在主流中學及懲教所教書多年的他,面對鏡頭很害羞,靦腆的請攝影師「別拍大頭,唔該!唔該!」這位禮貌周周的老師,卻在高度設防的壁屋懲教所,陪伴了多屆在囚考生應付考試。在壁屋教書,陳Sir一樣要按時間表上課、批改功課、出小測試題,但這裏守衛森嚴,老師和職員進入監獄,需要把手提包、手提電話等物品,放在特定的貯物櫃。課室裏有白板、投影機等設施,但課室外,卻有一道堅固大閘。上課時,軍裝職員全程看守。「外面學校,同學上課有紀律問題,老師充其量帶他見訓導主任。」他指指外面當值的軍裝職員,一句話就戳破我們對監獄的想法,「他們像訓導主任,而且分工精細,有職員專責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有職員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老實說,這裏紀律問題反而少。」
壁屋裏的雞精班
香港的懲教所為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半日制教育及半日制職業訓練課程,並提供全日制文憑試課程,壁屋是其中一所。老師會觀察同學表現,包括學業基礎和處事態度等,從中選拔合適報考文憑試的學生,修讀為期約十個月的全日制文憑試課程。除四科必修科外,亦可選修經濟及旅遊與款待科。今年壁屋就有七位同學報考。同學若能考獲文憑試基本學歷,獲得成功感之餘,出獄後也有較多出路。然而在獄中,因同學的刑期長短不一,若以正常速度授課,同學有可能修讀中途刑滿,或被轉往其他院所,對學習不利。因此一個原本需要修讀三年的課程,老師只會用約十個月時間完成,確保有能力的同學都能修畢,完成考試,但這安排很不可思議呢!採訪那天,陳Sir就在一節約四十分鐘的課堂裏,連珠炮發的教授杜甫的《春夜喜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蘇軾的《定風波》等唐詩和宋詞。陳Sir問,同學主動回答,上課節奏明快。「文憑試對外面考生可能是為升學就業,但對這裏的學生卻是重建自信的過程。試想曾對未來、對自己絕望的在囚少年,最後考到足以升讀大學的成績,那是何等鼓舞。」因此,老師們需要精心剪裁課程,使之成為文憑試超級精讀班,他說:「如剛才那一課,主流學校會用一星期逐首詩詞解說,但我們無可能,所以特意用『雨』作主線,把幾首同樣以『雨』做主題的唐詩宋詞串連,集中而清晰講『雨』的象徵意義,幫助學生做閱讀卷。」
監獄保安比學校嚴密得多,上課前要把手提包、手提電話鎖上,而老師上任前,也要入「學堂」受訓,預先適應。
說到底,老師都希望同學考到好成績,將來的路更好走,所以批卷備課,跟外面學校沒兩樣。
這班在囚學生去年考取不錯成績,懲教所為他們頒發證書。
教書到底為了教人
教導在囚學生,讓他感受深刻是和同學建立友誼,「有位同學因吸食冰毒太久,記性變得好差,做聆聽考卷尤其明顯,幾秒前的錄音對話,他瞬即忘掉,成績長期低落,我鼓勵他,例如教他估『出答案』的是男聲還是女聲,又或者用特別符號做筆記,藉以增強記憶,之後他跟得上,並為自己有進步而高興。老實說,他的成績如何已不重要,但過程中,他慢慢看到自己的能力,重建自信,才是真正意義。」陳Sir曾在主流學校教中文,累積幾年教學經驗,便申請來懲教所當老師,「我從前讀的中學,有好多壞分子,見他們走上歪路,往後生活潦倒。我畢業後總在想,如果當年有人可以扶他們一把,他們的人生會否不一樣?所以我本着『救得一個得一個』心態,助在囚同學望見希望,建立信心,否則他們往後的路會好難走。」
在囚考生苦讀,考取到好成績升讀大學,並非罕有例子。
精讀班成績見得人
自第一屆文憑試開考後,懲教所便安排青少年在囚人士應考。以去年為例,全港19名青少年在囚人士共報考90份考卷,87.8%考獲2級成績以上(全港數字為84.6%),當中有3名考生成績達入大學最低要求,其中一人更在經濟科考獲5*佳績,雖非最頂尖,但因考生起點參差,已是難能可貴。正式考試於懲教所內進行,試場的安排和規則與其他試場大致相同。較特別是口試,由於懲教所內考生有限,考試局會聘請大學生充當「特約考生」,營造與一般試場無異(如男女組合、能力分佈等)的口試小組。
記者:李寶怡攝影:劉永發編輯:蕭家慧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6/19968895
【專題籽】學生與師長的文憑試旅程
1 :
GS(14)@2017-03-26 15:38:49阿良是應屆文憑試考生,要重新咪書不容易,但他已立下決心,考進大學念社工系。
【專題籽:胚芽故事】阿良(化名)還不夠二十歲,說話有紋路,組織力強。被判入壁屋懲教所之前,他在一所英文中學念書,學業底子不差。「但那時候貪玩,對上課毫無興趣。」後來他因為販毒被捕判坐監。
懲教所紀律嚴明,與外面的花花世界差天共地,小如原子筆也需使用統一型號,在走廊走路有軍裝職員同行。本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阿良,初到壁屋時,情緒極度低落,「好迷惘,好擔心家人從此放棄自己,又會想刑滿放監,外面的人會怎樣看自己?」對在囚人士來說,最能觸動或勉勵他們努力做人的,不是前途,而是家人。陳Sir曾說,外表再堅強的男孩子,只要談到家人感受就會軟化,「見到爸媽失望,自己很難過。在這裏待了一段日子,覺得要為將來打算,反正進來前已念到中四,何不堅持下去考個基本學歷?」經獄中老師們鼓勵,阿良終於決定報考文憑試,這大半年來積極備戰,「爸媽好高興,我也希望用行動告訴他們,我長大了。我想考入本地大學念社工,以後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幫人。」獄中考生面對的處境跟主流學校截然不同,例如在囚人士不可上網,但今時今日,文憑試科目往往要求考生呈交專題習作作校本評核,又如何應付?「我們會告訴老師需要哪類型的資料,勞煩老師代為搜尋,而到最後還是成功完成報告。阿良又說,「我最感激老師們對我們不離不棄。自己數學最不濟,有一次功課做得很爛,覺得慚愧,但老師說,『不要緊,你是我的學生,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你。』那句說話,給我好大力量。」考試在即,問他有信心嗎?「『三三二二』(本地大學對主科的基本要求)是可以的。雖然成績重要,但更重要是努力過,對家人和老師是最好交代。」「三三二二」對一般學生是不值一哂,但對努力了十個月的在囚同學和老師而言,卻是一趟了不起的旅程。
獄中念書,一樣有固定時間表,一樣要準時交功課、輪流當值日生,不同的是同學們少了自由。
記者:李寶怡攝影:劉永發編輯:蕭家慧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6/19968898
【專題籽】視障時裝精 追另類潮流
1 :
GS(14)@2017-04-04 08:56:28【專題籽:胚芽故事】假如有天你只餘下兩成視力,介乎看到與看不到之間,對美的定義會否是一樣?時裝精楊浩然(Xavier)三年前因皮膚問題用藥不當致雙眼發炎,後來視網膜脫落,醫生也找不到發病原因,一年之間慢慢跌至只剩兩成視力,視野範圍收窄,時裝世界自此不一樣。
Toby與視障人士溝通,學習用心體會,更矇上眼去觸摸衣服細節。
「最煩的是出街不能再?女!」他先幽自己一默,說是視障後的最大損失,美女走過他面前也看不清。浩然外表不像視障人士,他解釋戴眼鏡其實沒作用,只是貪靚的裝飾。變成視障人士,他認為即使不開心也得接受,這已是事實,惟有用另一種方法看待身邊事物,包括視障前最愛的時裝。先敬羅衣後敬人,他以前會追潮流,花最多錢在打扮,一星期行三日街,每次也會買到心頭好,每個月至少幾件新衫和新鞋,家中有LV、Burberry及COMME des GARCONS等名牌衫,看得清的時候剛開始流行韓風,亦會留意G-Dragon的穿搭,流行甚麼買甚麼。以前他最愛浮誇造型,尤其是日牌mercibeaucoup的出品,幾千甚至上萬元的也捨得買,穿得誇張希望別人多留意自己,相反現在只想低調,「越沒有存在感越好,不想刻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看不清。」試過在巴士站問人巴士去哪裏卻被罵,在街上經常誤撞別人,感覺也不好受。他直言買衫是一種視覺享受,視力轉差後購物慾大減,連分辨顏色也有困難,例如深一點的紅色和藍色,對他來說與黑色無異。每天出門不用再花心思配襯,「因為還記得之前買過衣服的模樣,大致上也知道怎樣配搭,靠自己,很少出錯。」現在連照鏡的步驟也省去。
舊衫重生 多着幾次更開心
現在的他很節儉,買衫習慣也由只買名牌轉向長青基本款式。看不到設計細節,便用雙手去摸,同時因為皮膚問題,現在他會先留意衣服質地。圖案摸不到,便會約朋友一起去買衫,幫忙在旁形容衣服模樣再下決定。接觸upcycling幾年的時裝重生設計師林蔚彥(Toby),找來幾位視障人士參與《Seeing Beauty Beyond Eyes》計劃時,正好遇到浩然,一解這位時裝精的鬱悶。他雖然看不清,買少了衣服,不過家中還有大堆浮誇、過季衣服不捨得掉,於是拿給Toby改造。Toby會忠於物主意思,對方喜歡甚麼盡量保留。而浩然買衣服首重不跟人撞款,舊衫重生變新衫,天下無雙,正合他意,「好多人為了新鮮感不停買衣服,既然不斷燒錢,何不將舊衣變新?多穿幾次自己也開心。」最後她花了兩年完成短片,將會舉辦電影分享會,帶出「Choose well, buy less and upcycle」的訊息。「身邊有很多喜歡時裝的朋友,他們都在不斷追逐潮流,很迷失。這城市其實很多人心盲,看到的美只是表面,希望大家反思有沒有真心觸摸自己的衣服?有沒有欣賞過它的設計和品質?」Toby說道,視障人士雖然看得不清楚,可是他們卻懂得用心感受一件衣服,學懂珍惜,才能做到不必要的浪費。
為Xavier改衫原本的藍色恤衫縮水變加細碼,再取波點上衣及T恤下面的布料合併成恤衫,獨一無二。
將帽子拿下來變成肩袋,以最少的改動方法保留原貌。
因為手袖位夠闊,於是拆下來變成褲管,移動口袋變成褲袋。
Toby會先將衣服剪開不同部份,了解每個細節的可能性再合拼。
只餘下一成視力的Gary(左)喜歡去旅行,這次拿了不再穿的運動衫給Toby改造。
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喀什米爾人Sofeah完全失明,Toby特地為她設計摸得到的圖案。
Emily喜歡運動,同樣只有一成視力,希望Toby能幫她改造一件更stylish的衣服。
facebook:《Seeing Beauty Beyond Eyes》電影分享會記者:畢慧婷攝影:許先煜編輯︰黃世恩美術︰黃創泰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_mt_時尚,二手衫,升級改造,視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4/199789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