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賊王世代 這樣想工作與人生

2015-07-27  TWM


第一章 和賈伯斯下午茶約會,讓她捨得放棄300萬年薪工作不談意義 就做不下去

「如果我將我的精神花在一些愚蠢或是無意義的事情上,我會覺得我沒有在工作。」?臉書CEO佐伯格

我們的第一站,拜訪的是媽咪愛團購網創辦人張瑜珊。她讓我們看到,千禧世代可以為「意義」兩字,隨時歸零的狠勁。

張瑜珊,從北一女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雙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美國矽谷的Google總部工作,堪稱人生勝利組。但二十九歲那一年,她卻拋下年薪新台幣三百萬元的工作,回到台灣,窩在客廳創業。

「可以看到未來二十年,很可怕!」

為何歸零?這要從二○○六年說起。那一年,張瑜珊收到一封來自蘋果總部的電子郵件。當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讀了一篇報導,提及張瑜珊選擇到Google上班,覺得很不服氣:「為什麼不是蘋果?」於是,邀張瑜珊見面聊聊。

他們約在史丹佛大學校園樹下,賈伯斯坐在張瑜珊對面。聊了一個下午。賈伯斯離去前,送給了她一句話:「順從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並且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

進入Google總部四年,雖有收穫,但張瑜珊卻越來越不快樂。「一眼看到自己未來二十年的樣子,這很可怕。」反倒是大學時的實習時光,才真正讓自己感到存在的意義。

那是一間矽谷的新創公司。美國人生病了多半先到藥局買藥,這家公司建立了用藥資料庫,與鄰近藥局選購指南。雖然這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仍處於草創階段,但卻讓張瑜珊喜歡上工程師這個職業。

「我看到自己寫的程式碼在真實世界被運用,才知道原來工程師也能改變世界。」

在Google這些大公司,她並非不能改變世界。但她更想成立一間自己的企業,去完全實踐自己的想法。

回台灣後的張瑜珊,陸續創立MY83保險網、媽咪愛團購網兩間公司,現在約有五十名員工,在台結婚,身為母親的她,想讓新手媽媽更方便買到好產品,這個網站則是靠團購母嬰產品抽成獲利。

嚴格說來,她不是精明的商人。「Alice(張瑜珊的英文名字)堅持,只賣自己也會為孩子買的商品。」媽咪愛商品開發部主管黃齡萱說,常有沒有品牌的工廠 找上門,祭出高達銷售額六成的抽成條件,張瑜珊全都拒絕,甚至還自掏腰包買產品試用。碰到比較冷門的高單價產品,團購利潤往往還無法攤平當時寫開箱文的花 費。

張瑜珊每次面對心中拉鋸時,都告訴自己:「如果想賺錢,回美國就好了。」即使花了兩年時間,媽咪愛還無法損益兩平,收入完全無法與在Google相提並論,但她對我們說:不後悔。

現在她管員工的方式,也很嚮往「意義」。手下大將結婚前想來個一個月的長旅行去單獨享受人生,她照准。在她眼裡,職場跟人生很像,先別非要彼此承諾,或要求長相廝守,而是要確認眼前過的每一分鐘,是否是心中所追求的。

「就跟男女交往一樣,再怎麼認真談戀愛,也不是每一個對象都能夠走到最後,對吧?」這一刻,這位看來很理想性的女創業家,此刻說的話卻忽然讓人覺得,超實際的。

【延伸閱讀】花最多心力培養的員工,跑來說「我要歸零去追夢」,怎麼辦?

答:就陪他擬追夢計畫!讓他感受到你重視他的人生,也可降低空窗期的損失。更重要的是調整心態:他只是換個地方學習,未來還可能再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78

大师拿什么支撑交易人生:从巴菲特索罗斯看利弗莫尔和刘强

http://www.xcf.cn/cfsh/zbsy/201507/t20150727_753720.htm


  我本人对刘强先生和期货圈子的事情并不熟悉,对于他的事情,除了同情和惋惜之外,并没有写一点东西的打算。


  周日从张北回来,对于他的事情和做投资的人的人生,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愿在另一个世间以飨逝者。


  其一,长期有志于做交易的人,一定要把赚取利润经常取出来花掉,用来消费、旅游、做慈善等等都可以,这样可以是我们保持对金钱价值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避免自己迷失于账户净值数字变化的虚拟惊喜和恐惧中。


  其二,每一个长期从事交易的人,都必须客服三个方面的问题:溶于生活中的信仰和价值观、投资和投机生存之道的本质、赌博性刺激的诱惑。


  最后一点问题多数存在于初学者,如同沉迷于香烟、酒精、有戏和美食等其他反复性精神刺激兴奋中一样,他们还没有发现在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倒数第二个,有不少人已经掌握了投资或者交易的诀窍甚至是精髓,他们交易利润可观,生活衣食无忧,但是随着对交易的理解的深化,精神上却是更加疲惫和迷茫。刘强先生恐怕如此,他的偶像杰西·李佛魔也是如此。正如他自杀时说的那一句话:“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失败!”


  不是亏就是赚,其他任何事业都从没有像投资或者投机这样如此的起伏,投资或者投机做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它以外的东西,来支撑交易生活的延续。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所在:信仰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譬如练武,招数相同,内功不同的试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内功达到一定境界,再想有所精进,必须依靠佛法慈悲或者为国为民的侠者仁心化解副作用、打开新的境界。扫地僧如此,乔峰也算是如此。


  在投资和投机领域内,最顶尖的两个宗师级人物,巴菲特和索罗斯,无具有他们独特哲学观和价值观,除了慈善之外,索罗斯甚至还涉足政治,以在另一个层面实现自己。


  我本人只不过是刚接触投资的后辈,但是最近依然仿佛在杰西·李佛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如果不是刘强先生的事情,让我认识到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或许我未必比他们自杀的晚多少。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外汇编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59

江蕙的人生經濟學


2015-09-07  TCW

別把自己想得那麼重要。喜歡攝影的人都知道用縮時攝影的記錄方式,站在五樓以上向下看,狗蟻眾生,誰和誰都很像,人人有行動、個個都模糊,但只要有一個人持續性、週期性、不變性的在一條線上往返,相機畫面上最後留下來最清楚的一條動線,就是那個人的活動痕跡。

我們都不重要,但有方法可以把自己耕耘得很特別,那就是持續不變的做一件事。大家剛踏入社會時,對家人的責任、朋友的影響乃至社會化的教育都很接近,卻因為一天又一天的決定、一次又一次投入資源不同,最後各自走成不一樣的故事。

「成績不在人心,在現實,成王敗寇是人生最公平的門票,不管你有再多辯解與高見。」看了江蕙的演唱會後,我更確定,每個人都該用這麼嚴苛的「成王敗寇論」來建設自己。

閱讀各類關於江蕙的報導與評論,有人以飢餓行銷不齒她高調封麥的公關操作;有人感動台灣絕代歌姬愛惜羽毛的故事,當然最多人認同的是,出身貧苦猶能堅持攀向顛峰的女性傳奇。一句「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一首江蕙的歌」,則把她和不同世代紅男綠女的關聯,做了最佳詮釋。

自己從她身上得到的啟發是: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評論這個人,一個鐵的事實值得我們借鏡,那就是江蕙真的很會唱歌,這個功力是最後大家必須為她拜倒的不變條件。從商品的基礎條件來說,就叫有料。

沒錯,要有料。放在社會關係上,我們和江蕙一樣都只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我的售價取決於我有多少料,這個「料」就像文字本身揭示出來的智慧「你有幾斗米就有幾分重」,光靠喊價與包裝是會圖窮匕見,甚至一敗塗地。

人的價值一向是由自己宿命的實心部分,與後天養成的虛心部分加總而成。實心部分代表自己出身和努力過的種種,等於風度氣質,難以造假;虛心部分則證明我的溝通、保證能和行為一致,日月為證。

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從江蕙封麥演唱會學到極佳的企業管理經驗。當她的演唱變成台灣近期內最感動人心的商業活動,充分印證了商品化與品牌化的過程裡,消費者除了重視商品的品質(一流歌聲),更願意埋單一連串符合商業行為的保證(真實故事)與產品區隔(時尚台語)。

台灣產官學多年來一直在致力推動品牌的創建與教育,建立品牌除了要有很重要的產品本質做基礎,更不能忽視消費者對故事與文化的渴望。一門江蕙經濟學可以給我們的啟發,便是品質要不停琢磨,文化務必吹毛求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89

人生不止於獨善其身,後半生是否該從頭來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9/151880.shtml

639ea817jw1evvv9zez51j20yi0px78j

生命的後半段,是否來得及從頭來過。

從頭來過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難放下的還不是名利,不是習慣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維模式。我想,我做好了準備,放下,再開始一次。

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中央電視臺至今也有18年了。人生從哪個角度算都過了一半。一切都算順利。按通常的視角,功成名就。按通常的規劃,還是最好的新聞平臺,還是最好的位置,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初心其實未改。我的初心就是滿足好奇心和不止於獨善其身。

決心改變起源是虛驚一場。簡單說,年初天天咳血以致醫生懷疑我肺癌。排除了之後,倒促成了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如果,人生停在這里我並不遺憾,那麽如果它還可以延續一倍的話,我應該用什麽來填充它。我的好奇心應該投向哪里。

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註互聯網。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針對出租車司機的電臺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為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就不聽廣播了。很像《三體》里,一句無情的話,我消滅你,和你無關。

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只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里,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有一天,我看見了一篇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蒙羅蒂諾合寫的文章。文章的開頭描述了這樣的一種場景。一群金魚被養在圓形玻璃魚缸里,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哪個更真實?在金魚的世界里,由於光在進入水時發生了折射,在我們看來做直線運動的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在金魚的眼中就是沿著曲線運動的。而如果金魚足夠聰明,那麽,金魚也可以在他們的世界里總結出一套物理學規律。雖然,這樣的規律對於金魚缸外的我們來說,根本就是胡說。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麽知道,我們不在一個更大的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圓形金魚缸里呢?

其實,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

我突然覺得,如果好奇心已經在魚缸外,身體還留在魚缸內,心會混亂吧。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要離開我工作了18年的央視,去換一種視角看世界?

這時候,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和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維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輕的活力,盡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沖的動力。他們像一群新世界的偵察兵,他們是未來。

多想,把他們記錄下來。

多想,可以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需要我重新建立一種更開放的學習心態,也需要一猛子紮下去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隔著玻璃可以完成的。

而跳出魚缸,跳出自己習慣的環境,跳出自己擅長的事情,其實是需要勇氣的。

而我,是否要去冒這個險?在我已經42歲的時候。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格雷厄姆認為,最適合創業的年齡在25歲。因為25歲時,人們擁有“精力、貧窮、無根、同窗和無知”的武器。這里的無知是創業者們根本不知道創業的前途有多麽艱難,因而無所畏懼。而我,既沒有25歲的熬夜能力,也沒有隨時把所有東西打包就能搬家走人的方便。

事實上我第一次提出要離開的時候,那些愛我的而企圖保護我的人,都在堅決地說不。在這個年紀,從婚姻的角度,什麽決定,都得是兩個人的接受而不是一個人的痛快。和那些多年來給我機會給我指點的師長們談起改變也總有一種內疚,說好的體制內寶貴的堅持,我沒有走到底。

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歲還有的好奇。艱苦的掙紮也沒有磨蝕的好奇。幸好,愛我的人只是因為想保護而阻攔,他們終究是愛我的,知道於我,澆滅好奇心,無異於謀殺。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我沒有說服他們,甚至沒有說服自己,這一步的跳出去我是安全的。最早離開海洋的生物,一定有一大批在肺進化完全之前滅絕。既然,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放下,失敗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開始。

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里,什麽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所以,這就是我新的開始,紫牛基金的合夥人。而紫牛基金本身也會以創投界一種全新的方式起步。獵豹移動CEO傅盛、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經緯的張穎、多玩遊戲的李學淩、58同城的姚勁波、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時尚集團的蘇芒,我們會一起來尋找風口上的紫牛,用實實在在的創業幫助,帶你一起飛。

希望路上,有你,同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泉靈,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44

人生的HP和MP值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9/16/%e4%ba%ba%e7%94%9f%e7%9a%84hp%e5%92%8cmp%e5%80%bc/

人生的HP和MP值

IMG-20150913-WA0001
打RPG Game時,主角很多時都有HP(Health Point)和MP(Magic Point)值,HP是用來計算體力,看看可以挨到幾多招打擊,多久才會Game Over,而MP值用來放超必(超級必殺技),通常是殺傷力極高的攻擊技能,某些角色也會有防禦和回復的技能。

現實世界裡,我們在辛苦工作後,會感到疲累和困倦,很容易就得到HP值進入紅色警界區的訊號,自然會跑去休息,但是意誌力或精神力量MP(Mental Power)的消耗,就不是簡單可以靠睡眠來補充,適量的休息和均衡的飲食習慣會有幫助,但在極端情況,可能需要其他方法。

因為MP過度消耗,會進入危險狀態,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例如抑鬱、衝動、脾氣暴燥等,相信每個人,於人生的遊途上,也試過感到挫敗感,好像事事都不順手,整個世界都在跟我作對,這種時候多數是MP跌到低於25%,需要緊急休息。

休息除了睡覺以外,也可以選擇運動,運動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和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有研究指出愛情也是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所以多巴胺被認為能夠治療抑鬱癥,多運動除了訓練身體機能,也在助提升MP。

第二種方法是冥想或靜坐(Meditation),看起來似乎很宗教,其實完全誤會了,冥想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去學習放鬆,自己一開始學冥想,是從修習一行禪師的正念開始,正念是指維持思維、念頭、想法、情緒、心境等,時時刻刻都能處於當下不偏不倚狀態,亦即落實活在當下的能力。

過去的都在過去,現在只有當下,而當下又影響未來,有所想辦法在當下活得好,才是最實在,明白了這一點,很多壓力和憂慮便會一掃而空,有興趣了解正念的朋友,可參考一行禪師所著《正念的奇蹟》。

香港人生活急速,很多時一味求快,有時候慢活也能有效減壓,例如自己在中環到灣仔一帶,就很喜歡坐叮叮,除了時間比地鐡快,車費便宜一點,車程中感受微風吹過,曬下太陽,也是賞心樂視,所以如果中環取締電車,這個城市距離壓力暴煲應該又接近了。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46

人生找平衡


2015-10-12  TCW

印度的貧富懸殊,讓隔著一面牆就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新與舊未必是對立的選擇,有時只要位子對了,就可以找到它們的價值。

一直很想去印度,除了心儀古老文明,還想滿足冒險、拓荒的欲望;但家有妻小,老婆每次都說希望花錢得到好的服務,不想受苦,好在老婆的姊妹淘多年前嫁給印 度人,印度老公從小生意經營成功,在他們的吆喝下,她終於點頭,上周趁著中秋節與颱風假(我早知道會有颱風假!),一償宿願。

印度在朝陽與夕陽下最美,火紅的太陽與磚紅色的老城相互輝映,莊嚴、偉岸,美到難以置信。這裡貧富懸殊,旅館的牆內是另一天地、英國殖民留下了良好的服務 文化;牆外則髒亂到難以解釋,我有點臉紅地覺得自己變成殖民主義的一員。但印度人不焦慮,眼神中的善良同樣令人難忘。

這次造訪北部金三角德里、阿格拉、齋浦爾,看了兩座美麗墓園,一是泰姬瑪哈陵,國王蓋給他第三任皇后,完工不久,老爸就讓兒子給篡位了;另一座位於德里的小瑪哈陵則是王后送給國王的陵墓,裡面還有幾個孩子的位置。說明男人眼裡只有小三、女人則心繫整個家族?!

回到台灣,剛好遇上吳宗憲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件。身為資深製作人,我很鼓勵年輕人多做節目,他們與社會脈動、流行文化毫無隔閡,有充足體力可以製作大量節目來累積經驗。

但也應比照NHK、BBC,發展「資深製作人」制度,這些人看事情的方法與角度與眾不同,他們可以花一整年雕琢一兩個節目,像NHK的資深製作人,曾經到 中國巴顏喀喇山尋找黃河源頭的第一滴水、也曾到長城底下尋找當年蓋長城的工人後代,這些節目與流行毫不相干,卻巧妙地開創了另一種市場。

有時新與舊,未必是對立的選擇。

像最近勞勃狄尼洛的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七十歲退休老翁,跑去網購公司當起實習生,他擁有一肚子經驗,需要可以打發時間的位置,年輕女老闆正面臨人生亂流,需要他的經歷導航。有時候位子對了,就能找到價值。

但位子也常讓人抓狂,找不到位子的人總覺得與社會格格不入,看人成功有地位,酸!看人養出好孩子,酸!看人做出好作品了,更酸!整天與世界過不去,從不肯反省是不是自己走歪了。

啊!說遠了,還是回到印度。年過半百,我依舊嚮往未知國度,老婆卻想有冷氣與服務,但也好,﹁世俗﹂老婆可以平衡冒險的心,如果沒有她,我這假才子恐怕還在浪跡天涯,完了!說老婆世俗,我這假才子太酸了!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王偉忠,在台灣稱為四年級生,老婆五年級生,員工以六、七年級生居多,兩個孩子八年級生,還有……生生不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4

什麼都敢、什麼都學 就是我的人生解藥 青光眼藥之父邱春億 81歲繼續挑戰糖尿病眼疾

2015-10-14  TWM

來自台灣的邱春億,約40年前發明了青光眼藥,造福廣大患者;81歲的他,仍不斷思考如何嘉惠更多眼疾患者,並且希望將發明成果,獻給他的故鄉。

在一場由台灣生物產業協會舉辦的新藥開發研討會中,他神來一筆提出建議:「台灣是隱形眼鏡王國,或許可考慮在隱形眼鏡裡裝上藥,把它變成一種藥物載體。」乍聽之下,有點誇張,但在場專家沒人可以忽略他的意見,因為,說話的人是邱春億。

「它是本世紀的靈丹妙藥!」一九七八年,美國CBS晚間新聞主播以這樣的口吻報導「左旋滴目樂」,這個在當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光眼新藥,發明者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邱春億。

刻苦的新竹囝仔

赤腳上小學 自動自發苦讀勤學在近期遠足文化出版的邱春億自傳《創新的視界》封面上,有這樣一句描述,「我對於我想要做的無中生有的事情,從未猶豫過。」的確,即使四 十三歲那年就發明新藥,在國際間被譽為「青光眼藥之父」,但他的腳步沒有停下;七十歲,提出治療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點眼藥;八十歲,還要挑戰糖尿病引起的視 網膜病變。

發表過三百多篇論文,專利發明三十件以上,雖然已經八十一歲,邱春億一直堅持「挑戰未知,無中生有」。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娓娓道來自己從零開始的一生。

邱春億出生於新竹,在十一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第十,童年家境並不富裕,和許多同年代的台灣子弟一樣,有過赤腳上小學的經驗;考上新竹中學後,雖然學校規定必須穿著黑色皮鞋,但「礙於成本」,他穿的不是「一雙鞋」,而是各自零買、長相不同的「兩隻鞋」。

兒時經常看見媽媽、姊姊們一起編草帽貼補家用,這樣的身教,讓邱春億從小就非常獨立,「我覺得,只要自己肯學,不管什麼,一定都能學會。」學、肯學、盡可能地學,成了他自小認知的人生解藥。

兼五份差的研究生

跨界食品業 還研發煉油機器邱春億回憶,他就讀台大藥學系時,就兼了兩份家教;在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時期,更同時做五份工作,而且領的都是正職的薪水。當時每人平均月薪 大約是一千元,可是他的五份正職工作所得,加上研究生的薪水,一個月可以領到六千元,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工作,原本都是我根本不懂的領域。」「但是我什 麼都敢、什麼都學。」邱春億說,當年的企業老闆普遍認為「台大學生什麼都會」,所以即使邱春億讀的是藥學,食品廠仍找他去工作。於是,他每天凌晨就起床, 研讀工作所需的相關書籍、論文,「二點一到,自動起床,從沒賴床過。」至於自學苦讀的成果,邱春億這麼說:「當時,我不但幫公司研究如何從黃豆抽取黃豆 油、精製時如何脫色脫臭,還自己研究機械學,幫公司設計生產設備,告訴鐵工廠我要用多大的油桶、用多厚的鐵皮,才能做出精製油的機器。」未知的領域,從來 不是邱春億的禁地,而是他永遠樂於闖蕩的戰場。

取得碩士學位後,一九六四年,邱春億到美國范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對於研究,他的思惟和別人迥異,首先是要求跨領域。他說,多數人在做研究時,喜歡用和自己 同科系出身的人,這樣他們才有共通的語言,容易舉一反三,不會浪費時間在溝通上,「可是我一定要用不同領域的人,我學藥理,我的研究室要用化學、動物、物 理等不同科系的人,因為他們可能異想天開,給我一些新的刺激。」

極端淡定的學者

實驗成功會先懷疑 失敗也不受挫原來,就連做自己專精的學術研究,他也要自找麻煩似的加入未知元素,試著激盪出前所未見、無中生有的結果。

事實上,邱春億當年發明轟動世界的「左旋滴目樂」,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無中生有的過程。在此之前,邱春億從未接觸過眼科藥理,一九七五年,一位研究生交給他 一篇名為《自主神經藥物與眼壓關係 》的博士論文,內容、條理、邏輯皆差,他忍不住花了一個周末自己動手整理,甚至就像當年苦心研究食品工業一樣,自行推敲出適當的藥理基礎。

他沒想到,當年醫學界根本沒人做過相關的綜合分析與理論詮釋,這篇論文很快引起轟動,也進而走到新藥開發的過程。

而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邱春億給許多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這位改寫醫學歷史的學者,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極端淡定的平常心。

「在家裡,我從來都感覺不到他的情緒激動。」邱太太笑說,她能體會邱春億的壓力,「畢竟,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當上大學的系主任,要讓這些人心服口服,就得比 別人多一倍的努力,但他在家裡,從來沒有疲累的樣子,生活極度規律,我也從來沒聽過他抱怨。」對於自己高度沉穩的情緒,邱春億也有一番解釋,「實驗如果出 現好的結果,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先懷疑:是不是做錯了?」實驗成功不急著高興,那麼,實驗失敗呢?「那也不必難過。」他說,遇到結果不如預期時,腦袋裡第一 個跳出的念頭是,「其中必有蹊蹺,只要能夠釐清,就可能有新發現。」這種近似於勝不驕敗不餒的超高EQ,讓他在發明「左旋滴目樂」之後,繼而開發出副作用 更少的「右旋滴目樂」。

由於生物的分子大多是左旋性,所以過去學界認為,只有左旋藥物才有療效,但邱春億卻希望親手證明右旋無效,沒想到這樣的實驗,竟發現右旋滴目樂同樣有效,他也再一次「無中生有」。

去國多年,邱春億對故鄉台灣始終有一份感情。在八○年代開發右旋滴藥物的期間,「我曾希望把右旋滴目樂拿到台灣來研發,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沒想到台灣藥證處不敢批,結果二○○一年,它在中國上市。」

心繫故鄉的台僑

寫信提醒總統 對SARS提建言愛台灣的他,也曾向前總統陳水扁去信寫道,「我們要學美國,把生技當作重點發展產業,如果政府心態不改變,有再好的頭腦和研發,也做不出 新東西!」○三年,台灣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嚴重,邱春億再寫信到總統府說,「SARS病毒在溫度降下來之後會更活躍,所以不能隨便退 燒;否則醫生以為病人燒退了、病也好了,其實病情反而惡化。」他建議讓病人退燒的同時,在胸部局部加熱(SARS死因多出自肺功能衰竭),以殺死病毒。

他很高興看到台灣政府有因應動作,規定藥房不能賣退燒藥,病人發燒就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彥臣生技藥品董事長黃中洋認為,邱春億和其他學者不同之處,在於「選題以實用性為考量」。因為有些學者做研究、寫論文,有很高的成就,但不一定能造福人 類;而青光眼、黃斑部病變,以及糖尿病所導致的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致盲的三大原因,青光眼之外,後兩者也正是邱春億目前著眼的主要目標。

通常一種藥物從開始研究到上市,整個過程大約是十二年,而邱春億的乾性黃斑部病變點眼藥,已接近研究尾聲,預計二、三年後上市,可造福為黃斑部病變所苦的大眾。

接下來,邱春億還從彥臣生技的一種新專利化合物中,找出可能用在治療糖尿病所引起視網膜病變的療方。

糖尿病患者約有三分之一會有這類困擾,因此他希望協助台灣業者研究開發,如果成功,同樣能讓廣大群眾受惠。

高齡八十一歲的邱春億,每天早上做二十分鐘體操後,和夫人一起出外散步四十分鐘,這樣的生活形態也維持了數十年。無論生活、研究的步調,甚至對於年輕時就開始藥理研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希望「無中生有」的熱情始終如一,他不只樂在其中,更對人類有顯著的貢獻。

何謂左旋?

指物質在化學結構上的不同性質。具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利用平面偏極光測試時,如果偏極光向左旋轉,表示是「左旋性」;偏極光向右旋轉,則為「右旋性」。

邱春億

出生:1934年

經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藥理暨毒理系系主任、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院長等學歷:美國范德堡大學藥理學博士、台大藥理學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23

吃吧! 嘗出不同人生況味


2015-12-07  TWM

環遊世界追逐美食,為了什麼而要賦予深刻意義?除了「旅行」與「讀書」,還有什麼方法擁有超過一個「人生」呢?

與往年相較,今年我旅行得特別頻繁。最遠去到了北歐、夏威夷,東京也訪了三次。依照我的貪吃習性,每次旅行,尋吃是必然的;透過吃,我也似乎更能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

真是如此嗎?

拜讀詹宏志先生的新作《旅行與讀書》後,我開始反省自己是否為他所說的「背著『家鄉之殼』去旅行的人」。我參考了什麼指南?我如何安排餐食?我又如何決定怎麼探索當地?

詹先生自稱為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踏上旅途往往是因為讀到一段觸動心靈的文字,實際造訪目的地則是「兌現」書中世界的時刻,旅行與讀書也因 此來回驗證。書本把他帶到了托斯卡尼的牛肚包攤販、佛羅倫斯的家常小館與日本賢島上已褪去風華的高級法國餐廳;我則成為他的讀者,想像他描述的食物滋味, 描繪他品嘗食物的情境。詹先生必然透過了吃,體驗了他者的人生。

如果我通常參考米其林或世界五十大餐廳的評鑑,異地風光也只是在餐廳與餐廳間瀏覽,這樣的旅行,確實太狹隘了。我不禁想到「culinary jet-setter」(美食空中飛人)一詞,此等美食愛好者,願意為了追逐名廚或名餐廳而環遊世界,但在滿足摘星欲望後,對於當地飲食文化了解多少?對 於異國生活況味又有多少領悟?

更可惜的是,如詹先生在一篇訪問中所批評,在網路寫作氾濫的情況下,大部分旅行只是「實踐一個行程的清單」,清單無所不在,清單互相影響,旅行於是失去個人見解,旅人因而沒有內省,也不再與自己對話。

且借用詹先生充滿智慧的話語作結:「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人生也就跟著『註定』,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旅行重要的是享受過程,而非實踐清單。

Liz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曾至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律碩士,卻發現自己熱中於一切與飲食相關的事物。「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部落格格主,「伊莉莎白 生活醬料提案」創辦人,著有《我的日式食物櫃》。

撰文 / 高琹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72

活出人生的線條


2015-11-02  TCW

台灣文創產業現在面臨的問題,在於我們試圖複製過去成功案例,但真正能帶領台灣闖出一片天的是「未來的腦袋」,我們能做的,是幫他們鼓掌。

最近見到震旦行老闆陳永泰,今年八十,還帶著台灣人獨特的漂撇氣魄,挺帥!創立事業之外,還收藏骨董幾十年,索性在黃浦江畔陸家嘴蓋起博物館,延請安藤忠 雄設計建築,還與北大合作進行古文物研究。因這位老大哥覺得光收藏不夠,得把佛像、玉器、青花瓷都當成器物史料,建立一套學術系統。藏品用心、導覽深入, 極度推薦。

老大哥白手起家、待人如沐春風,臉上的皺紋與線條很好看,看得出個性、也看得出魅力,在他身旁感覺空氣的光線與色澤都帶著希望,這些都是歲月的累積,他卻遺憾現在生活環境好了,年輕人卻沒有樂觀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心。

這讓我想起謝金河社長上周邀我談文創,因時間與拍戲衝突、無法赴約。若真要談,我想分享這一路上看到的問題,以及我失敗的經驗。

文創產業主要問題在於我們試圖複製過去,找過去成功的腦袋打未來的仗。但這幾年環境變化太快了,憑經驗製作老東西,不見得是台灣該走的路,有些選擇只是搬磚砸自己腳。

目前有機會帶著台灣巧實力闖出一片天的是「未來的腦袋」,其中有些人都是不愛說話、喜歡躲在自己世界裡默默努力的宅男宅女。我們能做的,是鼓勵他們、幫他們鼓掌,讓他們講出自己的話。因此,文創的定位應在孕育未來的人才。

最近文創公司簽約的新導演柯汶利,他的作品得了四項金鐘獎、還代表台灣入圍奧斯卡最佳實景短片,孕育年輕人才迫不及待。

年齡很奇妙,會往人生裡加料,像現在拍喜劇就跟以前感受不同。這次重操舊業拍八大新戲 《 我家是戰國》 ,描寫夾在更年期、青春期、老年期之間的三明治,與三中階級(中產、中年、中階主管)的苦樂,雖說人生正道是滄桑,但真實人生教會我們毋須事事淚眼以對, 像老大哥說的,該學會用樂觀的心處理難題。

讓觀眾會心「苦」笑,正是喜劇迷人之處。

電視劇開拍這天,剛好是我五十八歲生日,到了這年紀,更珍惜能拍戲的時光,很高興自己還在戰場上,而且不必討好任何人、也不懼怕任何挑戰。希望自己能像老大哥一樣有能力,活出自己的人生線條來。

不過人老了真的喜歡教訓人,像我閒聊時問老大哥,「您還常去台灣嗎?」這位硬漢立即更正,「什麼『去』台灣!是『回』台灣!」(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

撰文 / 王偉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08

網路創業家,德國贏得賭局的新王牌 一個平台、36道菜 扭轉29個苦難人生


2015-11-09  TCW

現代難民跟你想的不一樣!解方也遠超過政府想像範圍,本刊深入現場,帶你看高中生、大學教授,怎麼群起為難民找未來。

就在德國陷入「到底能不能容納百萬難民?」的爭論中,解方,正從近五百八十個組織中發芽,順著網路一路連進百萬難民的智慧型手機裡。

在對立、仇恨、不安之外,許多德國人發揮其務實性格,與難民聯手掀起一波「創新創業潮」。

「難民專用」App什麼都有就連德國電信、軟體龍頭都搶合作從九月開始,「難民駭客松」(即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開發科技、軟體幫助難民的創新活動)每週末 在各城市舉行,難民、高中生、矽谷工程師等聚集分組,開發出難民專用的交通、生活、社交App:漢堡出現了即時物資需求通報平台、德勒斯登出現第一支難民 用的生活指南App、波茨坦民眾打造了讓產官民共用開源平台,協助難民。

在創業熱點柏林,新創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難民共同工作空間」,開放給所有為難民創業創新的團隊使用;難民創業大賽要輔導十間新創公司、歐美工程師齊力建立難民程式學院(Refugees on Rails)、創投世界電子音樂之都的柏林,已有超過八十家夜店輪流舉辦難民募款派對。

「如果你看到什麼活動是跟難民沒關係的,你會覺得很奇怪。」已將難民帶入五家企業內訓課程的bC-able創辦人德尚(IsabelleDechamps)形容。

難民駭客松本來只是幾個朋友的聚會,最後成為三百人、為期三天,十幾種語言的駭客松,連德國電信、歐洲最大軟體公司SAP、地方政府都主動尋求合作。

這些草根性的創新,從食、衣、住、行、育、樂提供了不同的數位工具(見一百一十六頁圖),讓人手一機的難民能加入社群、加快融入在地生活,並聰明分配資源、減少政府負擔。德國史上第三次面對難民潮的考驗,也因此看見不同的可能。

搞定基本住所》RefugeesWelcome 有空房就能租,四千個家庭當房東「迫些房間我收過一些難民家庭,你們不會介意吧?」我們在柏林的Airbnb房東第一句話就說。行李都還沒放下,我們就遇 見第一個難民創新:RefugeesWelcome (簡稱RW)。

很難想像,在德國,已有一百三十個家庭打開家門讓難民當室友,還有四千個新註冊的空房在排隊。才成立一年,RW 的網路平台已走入十國,在奧地利,也有一百二十個會員家中住著難民。

「我其實不太懂那些『德國沒有空間』的說法,我的老家、整個小鎮空屋超多的!」RW創辦人卡庫西(Jonas Kakosche)說。Airbnb在各大觀光都市鼓勵在地人短期出租空屋的模式,平台上在去年只花十個月就新增七十萬問空房,同樣模式,房客換成同樣收 得到房租的難民,行得通嗎?

卡庫西用自己公寓的空房做實驗。他跟共同創辦人吉爾林(MareikeGeiling)一直友公開小額募款,沒想到兩個星期就募到了半年的房租,接著透過非政府組織介紹有需求的難民。

「那不只是一個房間,而是他們可以開始第二人生的機會,」吉爾林表示,在經歷了流離失所的逃難之後,大部分的難民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關係都有許多挑戰,一個能夠安定的居所、在地室友,即使只是一個月,也能解決難民融入的第一關。

確定效益後,他們立刻架起網站號召網路社群支持,第一個星期就有超過八十人申請,願意把房間出租,「我們本來以為只會有年輕人,沒想到有很多退休夫婦,」吉爾林表示,甚至在九月收到右翼人士申請,說希望透過短期出租,進一步了解難民。

德國政府預估,難民潮之下德國至少需要新增三十萬戶住宅,但最高峰每天一萬個難民抵達,收容所的設置成為德國面臨的最大難關,曾經出現一個小鎮必須在三十個小時內布建千人收容所的狀況。

若是難民在週末到來,恐因為註冊處沒人上班而可能流落街頭。更嚴重的是,一旦政府宣布收容所或是集合住宅地點後,常常成為極右派攻擊目標,縱火、暴力等防不勝防。

RW的模式,讓閒置產能得到利用,減少大規模集中式管理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讓難民二十四小時的生活真正融入在地。

提供認證教育》凱隆大學

線上開課、募學費,哈佛、耶魯都加入要降低難民潮對德國的衝擊,最關鍵的解方,在於他們多快找到工作,教育便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

「來的人都那麼年輕,在那種年紀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只是看你給他什麼,」凱隆(Kiron)大學創辦人克雷斯勒(MarkusKessler)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字指出,三分之一的難民是兒童、青少年,其中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下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但要將他們送進教育體系,並非簡單的事,從學歷證明不清、身分文件缺漏到收容所搬遷等,都不利於他們快速開始上學。從過去的案例來看,光是要得到政府提供的德文課,最久要等一到兩年。

「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課程組有兩個難民,(因)要確保符合需求。」克雷斯勒說,成立還不到一年的凱隆大學是全世界第一所為難民打造的大學,團隊設計出為期三年的線上課程。

第一、第二年,學生遠距上課,課程包括德文、英文或商業、工程、建築、資科、跨文化研究等。第三年,再到凱隆大學合作的大學接受認證,並修讀一年的實體課程或者兩年遠距教學,便能拿到學位。

在凱隆大學,每個學生念完大學,學費只需要花費一萬二千歐元,不到一般大學學費三萬歐元的一半,主要是他們透過跟不同學校合作,將包括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既有的線上課程,與相關的在地大學進行課程串接,重新創造成符合難民就業需求的學程。

克雷斯勒以世界知名的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為例,通常一學年的(實體)課程下學期之後就有四成到五成學生被當,空出來的位置與資源,包括圖書館:心理諮商、德文課等,在那學 期便可讓難民運用,目前全歐洲四十所大學已經確定成為實體夥伴。

不只是學界的響應,德國聯邦政府外交、教育、社福、勞工部門都在洽談合作,歐盟明年計畫採凱隆大學的模式,協助全球五千萬的難民。

才剛上線,凱隆大學已收到一千五百個學生申請,透過群眾募資得到了一千個學生的學費,目前還有美國科技公司準備全額贊助,長期而言,透過畢業生前五年年薪的五%成立大學基金,持續支持更多的難民。

透過一千份問卷的調查,克雷斯勒看見難民競有一半以上想要創業,沒有退路的他們需要的只是彈性的教育機會,「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如願成為工程師、醫師、創業家,未來兩、三年,德國人會越來越害怕,而他們(受教育難民)的正面形象,就會是我們心理恐懼的根本解方。」

用吃消弭偏見》難民廚房

開課教煮菜,連德總統夫人都來學

星期三晚上,柏林一處民宅人聲鼎沸,D的音樂配著牆上德國地圖的投影,一位金髮女生端著一杯杯的德國傳統熱水果酒(gluhwein)發給上百位民眾,她因為忘了來自敘利亞的他們因宗教不能喝酒而臉紅。

這是新創公司難 民廚房(德文ubrden Tellerrand kochen)所舉辦的德國之夜,繼敘利亞、埃及之後,今天是為新來的各國朋友,介縉德國食物:酸黃瓜、血腸、耶誕水果麵包。司儀以英文、德文、阿拉伯文 輪番解釋,「我必須警告你們,你們敘利亞菜不要吃太多,等下德國菜沒人吃,我們的廚師會生氣!」

「食物水遠是最簡單的方式,誰都能說上什麼,」難民廚房共同創辦入庫爾奈(Gerrit Kurschner)說。他與創業夥伴透過烹飪課、擺攤的方式,讓難民變成廚師,一邊煮家鄉菜,混著香氣、醬汁,一邊說著他們的故事,從家庭、國家政治、逃亡過程等娓娓道來。

庫爾奈之所以創業,動機正是害怕。

兩年前的柏林,難民營就蓋在市區的廣場上,媒體報導聚焦在環境衛生、難民非法性、在地居民抗議,除了這些,庫爾奈自認對難民一無所知。大學修讀傳播溝通的他索性拿起相機,準備走進難民營,自己找真相。「我承認,每走一步我就後悔一次,」他回憶內心莫名的恐懼。

沒想到第一次拜訪,在長達數小時的家庭聚餐中結束。媒體上的暴力衝突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被邀進帳棚共進晚餐。

不想再讓成見作祟,兩年來他們幫二十九個難民對外開課,並且把三十六道家鄉料理配上每個難民的故事編成食譜書,透過群眾募資賣出一萬二千本,連德國總統夫人都聞名而來,學巴基斯坦菜。

現在的難民廚房,透過活動已發展出足球、瑜伽、舞蹈、跑步以及德文課的不同網路社群。面對今年開始的難民潮高峰,他直言「害怕難民的人就跟我當時一樣,其實根本沒接觸過難民。」跨越那道門檻其實不難,「只要張開嘴巴就好。」

他認為,支持難民「不是誰幫誰,就是朋友之間在生活上的互相關懷,」唯有以朋友相待,才能回到一個有尊嚴的正常生活。難民廚房今年九月成立烹飪教室,並協 助兩個敘利亞廚師每天在市場賣家鄉料理,「從早上八點忙到太陽下山,你沒辦法想像不再領失業救助金的他們,有多開心!」

歐洲軟體龍頭人資總管:第一個難民實習生已上工!

不只新創公司,連跨國大企業也加入迎接難民的行列。

歐洲最大軟體公司SAP將難民視為機會,在此波難民潮中,該公司開 設了一百個實習職缺,提供三到十二個月的訓練。「第一個實習生已經上工了!」負責多元包容發展的SAP全球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薇登堡(Anka Wittenberg)說,為迎接難民身分的員工,SAP從心理輔導、行政手續、甚至實習計畫內容都跟著改變,在「移動的時代,這是我們該做好的準備,才 有機會從中獲益。」

她認為,大移動的趨勢是長期、自然的,不論人才來的理由跟方式是什麼,企業的挑戰是如何善用不同背景的員工,其結果將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

再者,「我們已經沒那麼多拿德國護照的人了!」少子化加上老年化,SAP盡可能善用國際人才,在全球一百三十個國家設立辦公室,並且為所有人打造開放的環境跟文化。

如何做到?「必須強調不同背景所代表的不同優勢,而不是劣勢,」她強調,「溝通、溝通、溝通,誠實的對話、看見眼前這個人背後的故事,別被刻板印象蒙蔽!」這不只是跨國企業人力布局的關鍵,也是大移動時代國家吸引人才的要件之一。 (文·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