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30 TCW
一位日本家庭主婦,以女老師復仇的推理作《告白》揚名文壇,她下筆直指人心黑暗,喚起同感,八成作品改編成戲劇、電影。
深愛女兒的母親,卻讓女兒覺得難以親近;最要好的朋友,其實心裡對彼此充滿忌妒。你的內心,也有類似的黑暗時刻嗎?
一個個讀來令人渾身不舒服的故事,卻捧紅了一位日本平凡家庭主婦湊佳苗。
她的作品以探討「人生失敗組」的掙扎生存著稱,讀完心情沉重,既不療癒也不暢快,所以被歸類為「嫌惡系」。
湊佳苗的代表作《告白》,以一樁幼童命案,探討少年犯罪、校園霸凌和怪獸家長等問題,上市至今銷量突破三百萬本,奠定百萬作家地位;之後的《贖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和《夜行觀覽車》,累計總銷量突破五百萬本,在女性推理小說家裡,僅次於天后級的宮部美幸。
何以湊佳苗走偏門的「嫌惡」路數,卻能創造高人氣?
「因為她的嫌惡感並非讓人討厭,而是說出每個人不足為外人道的人性黑暗,」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說,「寫實到令人無法面對。」「告白體」正夯!
用第一人稱誘發讀者偷窺欲湊佳苗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透過故事中多個主要角色的第一人稱,告白內心欲望,拼湊真相。代表作《告白》中,以女教師視點為主軸,告白將為已死的愛女展開復仇計畫,之後的視點人物陸續切換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讀者隨著故事的行進,會試圖比較人物彼此證詞上的差異,由此差異性來尋找兇手。
為了深入角色內心,平常湊佳苗趁著每天四點外出購物的時間,仔細觀察周遭人的言行、記錄對話和人的特徵;下筆前,會先為登場角色寫下類似心理醫師診斷紀錄的「人物履歷表」。二○○七年,當湊佳苗寫完《告白》第一章「神職者」後,竟然狂流鼻血,投入程度可見一斑。
「我會圖像化每個角色:他有怎樣的家庭、過怎樣的學校生活、人際關係如何;爸爸嚴格嗎?媽媽慈祥嗎?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會說出什麼話。」湊佳苗日前首度來台,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說。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陳國偉指出,第一人稱告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誘發讀者偷窺欲,進而喚起個人共同經驗。也因為細膩的角色內心戲,湊佳苗的作品八成以上被改編成日劇或電影,連帶拉抬作品銷售。
角色人人都能套入!
寫師生、朋友、親子間掙扎有別於多數推理作家為謎團營造特殊情境,以加強謎團的意外性來吸引讀者,湊佳苗的謎團並不出現在特殊情境,而出現在尋常的人際關係——師生、朋友或親子,讀者在每個故事中都找得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因而容易理解其心境轉折,隨著故事直探自己內心。
高雄餐旅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黃如萍分析,湊佳苗的作品便是描述,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普遍性,正是釀成許多危機及社會黑暗面的所在,譬如好朋友之間會嫉妒、母愛並非無私。
看似理所當然的表象,卻有出人意表的真相,說出每個人內心不為外人道的內心周折。
焦點放在「魯蛇」!
把社會陰影,變另類療癒「我沒有寫菁英,而是寫身邊周圍的人,是希望讀者能設身處地思考,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湊佳苗說,平常看似理所當然的感情、關係和行為,背後並不是理所當然。「我用謎團將『理所當然』拉出習以為常的情境,喚醒讀者的知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身為人該有的作為。」如果故事只描繪普遍生活經驗表象,易流於瑣碎,但湊佳苗寫的是現象背後、現代人面臨生存競爭的困境;甚至可以說,「魯蛇」(loser,指人生失敗組)才是她關注的焦點。
這樣的人物設定與她的人生經驗有關。黃如萍指出,湊佳苗出身鄉下,當過上班族、中學老師和家庭主婦,不是所謂專業人士或菁英,她對周遭想逃離鄉下、到都市追求夢想的人,觀察體會甚深。
王浩威分析,現在的社會結構,把下層擠壓到沒有空間可去,因而產生越來越殘暴的生存競爭。「湊佳苗寫出了現代人難以面對挫敗的不安,而這種不安,扭曲了我們對待人的方式。」你或許會想:我是人生勝利組,為何要理解「魯蛇」心態?
「無論想幫助世界或者賺世界的錢,須理解人有陰影、世界也有陰影,」王浩威說,「理解陰影,才能為社會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沒有同理心的方法,永遠行不通。」這也是湊佳苗對讀者的期望。「(日本)三一一地震之後,描述人性黑暗、生存掙扎的作品特別多。」她認為,四年前的這場災難,讓每個人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生存本質。
「得到認同是生存的條件之一,」她說,為了獲得周圍環境的認同,人們不知不覺會產生某些異常行為,隨著環境壓迫感越重,行為便越扭曲。「我想透過作品,讓讀者們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當人們從貼近現實的文學作品,聯想到普通人也會面臨的各種困境和掙扎,進而產生同情的理解,反過來也能重新體會,自己的處境或許沒有那麼不堪。於是,「嫌惡」的另一面,其實也是一種療癒了。
小檔案_湊佳苗
出生:1973年
學歷:日本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學系經歷:編劇、上班族、高中老師現職:家庭主婦、專業作家
撰文者單小懿
「各位旅客,火車就要出軌了。有票的旅客請下車,沒有票的旅客請上車。火車就要出軌了!」未滿三歲的孫子用右手圈著嘴,模仿繪本「火車頭」裡列車長向旅客呼叫的模樣。 這是他的新遊戲,我非常鼓勵他玩,因為我可以邊玩邊工作。孫子安排我躺在客廳沙發,這是火車的頂級車廂,除了兩個長枕頭的沙發墊,還提供兒童玩具、飲料和西餐。 「司機,我要從美國東部的紐約到西部的西雅圖,可以出發了嗎?」我想工作了,偏偏司機太過盡責,不斷提供服務:「要吃什麼嗎?飲料呢?再給你一輛挖土機。」「司機,請你開車,我要睡覺了。」 「先生,捷運上不能吃東西。」孫子怱然換了戲碼,乘客大為光火:「我是搭美國東部到西部的長途火車,什麼時候變成捷運?」「這是高鐵,」孫子重新宣布:「可以到台中。」乘客大聲抗議:「我要去西雅圖,你怎么隨便更改交通工具。」「火車?那換普悠瑪好了,」孫子知道得真不少:「可以去花蓮。」孫子終於坐回駕駛座:「各位旅客請上車,火車就要開了。」 我終於可以工作了,開始校對一本關於自己進入初老心情的新書稿。 原本想像中,初老階段應該趕緊嘗試過去錯過的美麗和快樂,恢復在成長過程中壓抑掉的各種感覺。我打造了一間潛水艇般的工作室,希望常常能一個人在裡面看電影、聽音樂、看書,或是和大、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隨著孫子、孫女誕生,我發現自己真正錯過的快樂和美麗並不在遠方,就在他們身上。 我看到他們各自不同生命的成長和探索,隱約看到一部分真正的自己,自己曾經有過的渴望、恐懼、痛苦和欲念。他們就像四個引領我重新體悟生命的可愛天使。(偶爾也扮演人性本惡的邪惡魔鬼,提醒我要修正對人性本善的觀點。) 列車長下車了,因為妹妹正在騎他的三輪車,他衝過去把妹妹推開,妹妹哇哇大哭。我大聲吼叫,彷彿在責罵幼兒時的自己:「不可以那麼兇!」 據說我從小就是如此霸道、自私,這是人的本性。我們只是不願意面對和相信罷了。 小野粉絲團:https://goo.gl/fDgpJt (本專欄由小野、柯志恩、李偉文、王浩咸、夏惠汶執筆) 撰文者小野 |
現代孩童接觸3C產品的時間增加,近視風險也升高,然而孩子的度數增速快,太早近視容易成為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的風險也跟著變高,該如何預防呢? 爸媽都是超過六百度的高度近視眼,孩子也難逃近視宿命?的確,父母雙方,尤其是連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有高度近視的近視人口,約占五分之一,而這些先天有家族性遺傳近視體質的孩子,往往在出生後、學齡前,就有四百到五百度以上的近視,因先天失調,後天保養更重要。 其餘五分之四的人口,後來會罹患近視眼,則與環境因素的關聯性較高。若學齡前是輕微遠視,逐漸因眼球變大、用眼過度,進展成近視眼,讓看遠變吃力、視力模糊。本期由專攻高度近視預防的吳佩昌醫師,分享如何從生活中預防孩子罹患近視的日常養生之道。 年紀越小越要保養!國三前度數加深比高中快 眼軸是眼角膜到視網膜的距離,正常視力的眼軸為約二十二到二十四公釐,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看遠、看近都清楚。當眼軸越拉越長時,影像聚焦的位置,就會落在視網膜之前,讓看遠變得不清楚。 而眼軸每增加一公釐,近視會加深三百度,增加兩公釐,近視就是六百度。更重要的是,當眼軸越拉越長,視網膜會像被撐得太長太薄的氣球,變得容易脆弱、破裂,增加視網膜剝離、失明風險。近視三百度時,視網膜剝離風險會比沒近視時增加十倍,高度近視六百度時,風險更會增加四十倍。 為什麼維持高中以前不要得近視很重要?這是因為一旦近視,國小跟國中的孩子,每年平均會增加一百度的近視,高中則會每年平均增加五十度。相當於國小五年級時,就算只有五十度的近視,等到高中畢業,就會是六百度高度近視。 戶外活動可防近視!每天2小時比一整天有效 當孩子還沒近視前,最重要的保護因子是每天讓孩子在戶外活動兩小時。 陽光可以讓視網膜中的多巴胺增加,已證實有助防止眼軸拉長。每天平均戶外活動兩小時,比起週休二日時,才集中戶外活動十四小時,對防止近視更有效。 在近距離用眼的部分,三〇/一〇比率原則也很重要。每近距離用眼三十分鐘,要讓眼睛休息十分鐘。 尤其是用平板、手機等含有藍光有害光線的3C用品時,適度休息非常關鍵。這個原則不只適用小孩,也適用成人,不僅是為了預防近視發生,也可維持水晶體跟視網膜中心黃斑部健康。 3C用品的藍光能量較高會產生很多自由基、氧化物。成人接觸過多的藍光有害光線,有可能讓眼睛的水晶體加速混濁,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而小朋友眼球裡的水晶體比大人透明,這些螢幕發出的有害光線,更會長驅直入,直接傷害眼球內部的黃斑部。 黃斑部是眼睛負責精密視力及分辨顏色的重要結構,適度讓眼睛休息,才能把有害光線帶來的自由基、氧化物清走,避免堆積在黃斑部,也可讓孩子適度攝取含葉黃素的深綠色蔬菜較恰當,如:地瓜葉、綠色花椰菜、菠菜等。 減少有害光接觸!緊盯平板手機螢幕最傷眼 良好的視力基礎,十八歲前會是關鍵。從孩子三歲開始,可定期做視力的追蹤,建議與眼科醫師預約點短效型散瞳劑做散瞳檢查。這是因為小朋友眼睛的調整能力比成人高,容易有電腦驗光的誤判。 兒童的視力是輕微遠視眼,當視力檢查發現孩子的遠視度數,少於五十度時,代表孩子已經快要近視了,除了戶外活動外,父母要更注意減少孩子近距離用眼。 倘若孩子一玩3C,就停不下來,建議可加裝有螢幕定時休息功能的App,可設定一天的使用量,並自動提醒孩子適時休息。 目前臨床上,有兩種方式被實證醫學證實可以抑制近視增加的速度。一是到高中畢業、近視度數穩定前,持續點低濃度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平(Atropine)眼藥水,約可讓每年增加一百度的近視,縮減到只增加二十、三十度。點阿托平眼藥水會讓瞳孔稍微放大而覺得陽光刺眼,要更注意眼睛的日常防曬。 有些戶外活動多,喜歡運動的孩子,九歲以後,可考慮在晚上睡覺時,配戴硬式高透氧的角膜塑型片,趁睡覺時,把角膜壓平,早上起床再取出鏡片,約可讓每年增加一百度的近視,縮減到只增加五十度。 這種近視控制的方式,優點是白天的視力,可因角膜被壓平而有清晰的看遠、看近視力,但缺點是鏡片昂貴,且萬一鏡片清潔不夠徹底,會引起角膜潰瘍、慼染,嚴重時要做角膜移植。家長及孩子必須非常認真配合鏡片的清潔,一天都不能輕怱。 兒童護眼3秘訣 3C用品發出的藍光能量較高,兩歲以下幼兒不宜使用、兒童與青少年每天不宜超過一小時,並可利用以下3要缺保護視力。 1、 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可讓視網膜的多巴胺增加,避免眼軸拉長。 2、 三〇/一〇原則,近距離用眼三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可善用時間控管App,讓孩子適度休息。 3、 點低濃度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平眼藥水,抑制近視度數增加速度,要注意眼睛防曬。 值班醫師吳佩昌 經歷: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視 力保健諮詢委員及國小學童 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 現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系主 任、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 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 專長:高度近視預防、視網膜及黃 斑部病變診治 (整理.黃秀美) |
三十年前台股狂飆年代,股市「四大金釵」之一的葉美麗,沉寂多年後,去年底出任台中銀證券董事,並在中國架構起金融事業。她說,有過輸的經驗,才會知道怎麼贏。 「我最近投資大陸粉絲經濟,網友只要上網付兩元人民幣,就可即時在線上看最夯的演唱會。」穿著桃色套裝、坐在台北市西華飯店對面的辦公室,葉美麗滔滔不絕談起最近投資的中國娛樂互聯網媒體事業,忙著滑動手機介紹之際,眼神則是閃閃發亮。 二○○八年,前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過世後,葉美麗的「二房」角色一度讓她成為媒體焦點;然而當時的她,大概無法想像能有今天的自信滿滿。 場景拉回到○八年八月的台北街頭。當時是面對家庭劇變後的一個月,葉美麗站在公車站牌前,看著想搭的公車急駛而過,她慌張了起來,「為什麼公車都過站不 停?」她打電話問朋友,才知道,「你最好要揮揮手,公車才會停。」從原本出入都有司機接送,隨著家庭劇變、經濟來源中斷,她忽然從雲端掉到凡間,「當時連 公車都不會搭,更不知道捷運怎麼坐。」葉美麗說,從那時起,她才開始學習如何「過生活」。更精準地說,葉美麗要試著重新回想三十多年前的生活。 七○年代,她是台股市場最紅的營業員,可以一天調集三十億元資金,成為大戶信任的左右手;個人最高紀錄是一個月領走一千萬元業務獎金,因此贏得「四大金釵」的稱號。 一九九七年,為了帶兒子白介芃到加拿大讀書,她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移民溫哥華當起全職媽媽,整整消失在市場十年。直到二○○七年,她才搬回台灣,沒想到,隔年,她很快地就被現實生活推著走。 好好生活的智慧 身心平衡 才能好好選股 「但是,人生的低潮,往往就是讓自己脫胎換骨的最好時機。」葉美麗這麼說。 最近,她將三十多年來從投資高手身上學到的成功智慧歸納整理,撰寫新書《投資的美麗境界》;而她過去八年從落寞到自信的蛻變過程,其實也巧妙地符合那些大戶教給她的人生智慧。 「好好過生活,才會遇上好股票」,這是新書中葉美麗自序的標題。她說,只有當你活得好,身心健康平衡,才有可能好好選股。這個投資高手教給她的哲理,也是八年前葉美麗必須完成的第一項功課:她得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 談起這八年來的生活點滴,葉美麗說,她先是花了兩年時間沉澱,思考自己到底還能做些什麼,想到最後,決定先填補人生最大的缺憾:「我一直覺得自己學歷太 低!」只有高中學歷的她,開始走入校園,除了念永達技術學院企管系,一一年,還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念EMBA,才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葉美麗原本只是為了拓展人脈而到北大念書,但因為早年在證券業的實務經驗,讓她在碩士班成為不少中國金融業者的請益對象,加上活潑大方的個性,還被推舉為班代,因而找回自信。 接下來,則是要試著重建事業。那是一個北京飄雪的冬日,她走在街頭,舉目所及都是人潮,對比之下,忽然湧起強烈的無助感。「當時就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幫 助自己。」重建事業的念頭萌生,她鎖定自己最熟悉的領域,計畫成立私募基金,「我一邊念書,一邊奔走申請執照,因為在中國申請一張執照並不容易。」二○一 四年五月,她終於以「寶來資產管理」之名申請到私募基金管理人證書。 葉美麗回憶,為了在中國重新建立自己的事業,她可以一早從台北飛到上海開會,開完會再搭機到北京,一天內奔走上千公里。 不斷學習的智慧 財富爆發 藏在未知的世界拚事業,不代表必須中斷學習,「我正在念博士班呢!」葉美麗說,「世界天天在變,停止學習,就是讓自己不再具備與未來世界共同生活的技能。」而這正是那些投資大戶教給她的另一個智慧:面對時刻在變化的世界,唯一不變的,是一個堅持學習的初心。 葉美麗表示,她所認識的成功投資者,都不斷在世界各地旅行,也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不知不覺中,也會像他們一樣有探索未知的勇氣。這一點,對投資者格外重 要,「因為最具有爆發力的財富,往往都藏在未知的世界裡。」「她的企圖心一直都很強。」認識葉美麗二十多年、曾任外銀財務長的財經作家吳俊德說,葉美麗隨 時保持一顆青春的心在學習。的確,早在她當營業員時,她曾經利用下午收盤後,和幾位營業員安排了一輛遊覽車,帶客戶拜訪公司管理階層,直接對談、參訪廠 房,堪稱是台股分析師制度的始祖。 「因為要當股票投資者,其實比當總統還要難。」葉美麗說,股市沒有速成班,要擔心油價、利率、外匯,太多東西要關注,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降低風險。 樂觀豁達的智慧 行情絕望 可嗅出反轉機會事實上,葉美麗能在八年前從財源中斷裡站穩腳步,也是一趟「低風險投資」的結果。○八年,她正陷財務困頓之際,好友建議她從最熟悉的股市操作著手,至於標的,則是她最熟悉的寶來證券。 透過朋友協助而湊足資金後,葉美麗陸續買進上萬張寶來,後來元大與寶來合併,她也順勢賣出,讓她重新累積財富,有了在中國創業的本錢。 至於成功投資者的另一個智慧,則是「樂觀」。 葉美麗說,開朗樂觀的人比較可能投資成功,因為「行情絕望時,能看到反轉機會」,而當投資失利時,也較能豁達的認賠停損。 葉美麗原本就有樂觀的特質,但在家庭生變期間,特質卻消失了。當時,她不僅面臨生活壓力,也一度讓她感受到人言可畏。「有一次,我去吃魷魚羹,就看到客人 一直對我指指點點,已經付錢的我頓時覺得好尷尬,後來乾脆就對客人笑一笑,打包外帶。」後來,她才慢慢學會一笑置之。 回頭再看當年沸沸揚揚、被外界貼上「爭產」標籤的種種事件,葉美麗說,自己不會再想爭取什麼了,眼前最重要的,就是開開心心地過生活。 隨著事業上軌道,去年十月,葉美麗又多了台中銀證董事一職;她並透露,「我還想繼續寫書,下一本,可能是『邊玩邊投資』吧!」樂觀、學習、好好生活,總是她認定的投資成功不二法則。 撰文 / 梁任瑋 |
退休國文老師許自足捲起袖子當雞農,對環保格外重視的他,意外找到另類「雞糞」商機,連馬來西亞跨國企業都找上他搭建有機發酵廠。他打算朝興櫃邁進,將環保技術帶入國際,成為另類台灣之光。 「別鬧了!吃蛋也能做環保?」沒有錯,這顆來自「麗園牧場」的雞蛋,可是獲得環保署頒發「碳標籤」的環保蛋。(編按:該標籤制度,從原料取得到廢棄物處理過程,都詳細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麗園因將雞糞百分百轉化成有機質肥料,有效減少近六成碳排放量。 只聞雞鳴聲,未聞雞屎臭,是位於高雄阿蓮區的麗園牧場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座乾淨的蛋雞牧場,旁邊連結著一座雞糞肥料廠,是牧場主人許自足投注十二年心血的結晶。 十二年前,許自足從台南一中的國文老師退休。退休前,他曾兼任大成不銹鋼投資顧問,同時也思考人生第二春。當時有朋友告訴他「土雞蛋很好賺」,只要「兩千 萬元」就足夠,於是他就賣了七千萬元股票換現金,創業當雞農,沒想到這場投資卻像是巨型吸塵器,十二年已投入近億元! 投資一座蛋雞牧場居然花掉上億元,關鍵除了牧場主人對雞舍環境的堅持,肥料處理廠才是燒錢的所在。麗園一開始就採高標準設計,水簾式密閉雞舍,不但能隔絕 候鳥等帶來的病毒傳染,也能減少臭味等環境汙染。雞籠下方設計的白色傳輸帶,隨時將七萬多隻蛋雞落下的排泄物傳送至牧場另一區,變成「有機質肥料」。這個 另類雞糞財,也是麗園的競爭力所在。 當年許自足與二姊夫侯勝發,從學習日本桶式發酵廠開始,歷經十年才逐漸調整成目前的槽式發酵廠;一般傳統堆置發酵時間約三個月,但麗園的設計只需要十七天。 這套生產設備是整個投資最燒錢的一環,許自足苦笑說:「光是前期研究,就燒了四千萬元。」 整廠輸出越南 雞糞發酵廠 賺進百萬美元因為發酵時間有效率,吸引市值高達四三○億元的馬來西亞跨國企業全利資源(QL)上門。在越南雞場養有數十萬雞隻的全利,正因雞糞問題被當局 開了張十萬美元(約三百萬元新台幣)的罰單,得知麗園處理雞糞竟然只需要十七天,如獲珍寶。從二○一三年起,麗園為全利在越南搭建兩座「雞糞發酵廠」,這 是麗園牧場的第一座整廠輸出,為它帶進約一百萬美元營收。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新創發展部經理林家生與有榮焉表示,「台灣業者早期是幫人家耕種,現在居然能做到整廠輸出,可說是第一次!」一六年取得雞糞代處理營運許 可證照,就可以積極開發這塊業務;據了解,味全投資的福頂食品企業將成為麗園的客戶。此刻,許自足總算苦盡甘來,「看到黎明的曙光了,……快要看到了。」 因為今年麗園將首度損益兩平。
成立「經理人團隊」 環保蛋銷量 四年大增三十倍曾擔任過投資顧問的許自足,也重視數據管理,企業裡「什麼東西都要看統計數據,數字都很精準!」因此,當決定創業,他就打定主意成立「專業 經理人」團隊。麗園的工程部有八人,飼養部也有五人,他請來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趙清賢擔任顧問,並聘用兩名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畢業生,每天 負責觀察紀錄雞隻健康,調整飼養溫度、光線。一一年,又找來曾任高雄帕莎蒂娜烘焙坊網路店長的曾麗書,擔任行銷業務部經理做品牌、網購,讓麗園的環保蛋, 從一日不超過十盒的銷量,四年內提升三十倍,每天能賣出近三百盒。 麗園產品毛利頗高,例如有機肥料高達四成毛利、紅殼雞蛋四成五,預估未來增資擴廠,營收在三年後有望翻漲到四倍,達到六億元;但要達到許自足的期望,麗園仍須擴大規模。 有意引進外部投資人的他感嘆,「迄今還得不到創投的青睞」,原因便出在麗園投資發酵廠等設備的折舊費用大,遲遲尚未獲利。隨著一六年將開始獲利,許自足笑 著表示,「我們開始要坐飛機往上。」一四年,麗園登上創櫃板,並朝向興櫃前進;許自足預計麗園的資本額能在上興櫃前達到二.五億元,還打算募資來擴建雞舍 和加蓋集貨中心。 許自足說,「台灣雞糞,一年可產生一百萬噸的有機質肥料成品,這是將近六十億元的商機啊!」他挺直背脊望向遠方,重新戴上墨鏡,指著台南高鐵附近的一塊地說:「這塊地我已經買下了,未來我還要在這邊蓋雞舍。」 撰文 / 黃家慧 |
在中國商界享有盛名的褚時健,高齡七十六歲才創業,他的經營史,每每創下獲利紀錄;這回種柳橙,更在近期引發阿里巴巴等電商通路爭奪戰。褚時健的管理秘訣,其實就是利益共享。 如果你是一位剛剛假釋出獄、今年七十六歲的老人,你會做什麼?多數人可能不知所措、茫茫度日;褚時健不一樣,他靠著創業種柳橙,再一次轟動中國。 柳橙到處都有,在中國電商網站,一般柳橙每公斤約十六元人民幣,但掛上褚時健姓氏的「褚橙」,不僅經常有仿冒品,身價更非同凡響,每公斤要價近三十四元人民幣,整整比其他柳橙貴一倍多。 褚時健是誰?他種的水果憑什麼比人貴?他,曾是中國最有名的企業家,從身價三六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三兆元)的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到經常來台 的北京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都極欽佩褚時健。他從發跡到如日中天、然後聲譽像流星般隕落的故事,堪稱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最曲折的一段傳奇。 王石眼中的偶像 超強賺錢力引為楷模 中國最大房地產商萬科創辦人王石,也將褚時健視為偶像,在近期出版的褚時健傳記《中國經營之神褚時健》中,王石特別撰寫序文表示,他曾多次赴雲南與褚時健長談,對這位傳奇人物有第一手觀察。 王石坦言:「當他(褚時健)一年賺三百億元人民幣(幣別以下同),萬科的經營規模是三十億元;我們一四年才繳了三百億元的稅,褚廠長二十年前就做到了!在 他面前,我只是前來學習的後輩!」褚時健憑什麼讓當代企業家們甘拜下風?其實,他的前半生與經營企業沒有半點關係,抗戰結束後,褚時健剛考上高中就輟學, 與幾位兄弟一起成為地下黨員、對抗國民政府。 共產黨建政後,褚時健正式入黨,一度被視為明日之星。想不到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讓褚時健被打為右派、下鄉勞改。 從此六年,褚時健拖著一只破舊木箱,帶著妻女,在雲南深山間往來,默默接受命運。後來,他決定給妻女更穩定的生活,於是他接受上級委託,接任雲南新平縣戛灑糖廠副廠長。 褚家本以蒸餾酒為業,他對熬糖、製酒一點也不陌生,困難在於工廠製造方式老舊、導致效率極差。「一百公斤甘蔗,用近五十公斤燃料搾取後,竟只產出九公斤品 質不佳的紅糖!」褚時健捲起袖子到第一線實作,將本來燒木柴的鍋爐改燒甘蔗渣,又改變製糖方法,不僅燃料省下八成,產品合格率,更從一成左右飆升至八 五%。褚時健上任第一年,原本虧損二十萬元人民幣的糖廠,竟賺了八萬元盈餘。 勞改20年咬牙撐 糖廠、菸廠績效驚人 主管糖廠期間,褚時健推出他日後奉行不渝的員工福利制。褚時健曾說:「如果生產搞好了,員工卻一點好處得不到,他們的幹勁從何而來?」基於這個想法,褚時 健令員工將製糖下腳料用來養豬,又開墾荒地種菜,員工只要繳五毛人民幣,就能盛滿滿一大碗豬肉帶回家,這在當時物資缺乏的雲南鄉間,是難以想像的事。 褚時健把這段經營糖廠的寶貴歷練,總結為一句話:「做事情就要讓大家都有利。」七八年,褚時健受地方政府委託轉任雲南玉溪菸廠廠長。當時,這裡士氣比戛灑 糖廠更差,香菸庫存堆積如山。褚時健立刻檢修所有設備、又大規模改組經營團隊,這樣霸道的作風,引來不少黑函攻擊。但數字會說話,褚時健上任後頭一個完整 年度,玉溪菸廠的利潤就增加整整三○%。 站穩了腳跟,褚時健決定轉守為攻,他精算後認定,國外最新設備的效率遠超過現有設備,即使成本墊高,增加的營收也能支應成本。 於是他一口氣向雲南省政府申請二千三百萬美元的外匯買設備,震撼當地官場。經過多番折衝,這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貸款,被提撥到離北京數千公里遠的玉溪菸廠。 有了機器,褚時健又向原料動腦筋,他認為,菸廠即使引進最新設備,少了優質菸葉,一樣功敗垂成。「工廠應該在菸田裡!」他當年與雲南省高層不斷討論,終於 創造新的菸草專賣體制,將菸草公司、捲菸廠與菸草專賣局三者結合在一起,由種植菸葉到銷售,整個流程又交給褚時健主導。 優質菸葉、精準流程一一到位後,招牌的「紅塔山」等香菸開始大為暢銷,在顛峰的九○年代初,中國國產捲菸品牌調查,前三名都是玉溪菸廠產品,其中,「紅塔 山」的售價甚至比進口品牌「萬寶路」還貴。玉溪菸廠每位員工,平均一年貢獻獲利超過三百萬元人民幣,是國內同行的五至十倍。 盛名拖垮事業 出獄後種柳橙再起 但是盛名之累,終究拖垮了褚時健。九五年,事業正輝煌的褚時健成為紅塔集團董事長,但在此前後,他也遭人密告收賄,女兒褚映群、妻子馬靜芬都被帶走候審。 當年底,褚映群在河南自殺身亡。九九年元月,褚時健因貪汙罪被判無期徒刑,直到二○○四年才因病獲假釋,此時,他已經高齡七十六歲。 因為曾經吃到香甜的柳橙,褚時健出獄後,一口氣買了二十四萬棵柳橙種苗,在戛灑鎮附近的山坡號召農民,開始柳橙事業。群眾與昔日老友們,對褚時健復出感到驚喜,更對他種出的柳橙品質驚訝不已,於是「褚橙」之名不脛而走。外界看待褚時健,也從「菸王」變為「橙王」。 從管理糖廠、菸廠到自創品牌種柳橙,褚時健每每讓外界跌破眼鏡、創造奇蹟。但褚時健認為這並不稀奇,他強調:「我這一生,就講一點,任何情況下,我都要有所作為。」或許這就是這位八十八歲高齡長者,一生的經營祕訣。 撰文 / 周岐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