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路創業家,德國贏得賭局的新王牌 一個平台、36道菜 扭轉29個苦難人生


2015-11-09  TCW

現代難民跟你想的不一樣!解方也遠超過政府想像範圍,本刊深入現場,帶你看高中生、大學教授,怎麼群起為難民找未來。

就在德國陷入「到底能不能容納百萬難民?」的爭論中,解方,正從近五百八十個組織中發芽,順著網路一路連進百萬難民的智慧型手機裡。

在對立、仇恨、不安之外,許多德國人發揮其務實性格,與難民聯手掀起一波「創新創業潮」。

「難民專用」App什麼都有就連德國電信、軟體龍頭都搶合作從九月開始,「難民駭客松」(即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開發科技、軟體幫助難民的創新活動)每週末 在各城市舉行,難民、高中生、矽谷工程師等聚集分組,開發出難民專用的交通、生活、社交App:漢堡出現了即時物資需求通報平台、德勒斯登出現第一支難民 用的生活指南App、波茨坦民眾打造了讓產官民共用開源平台,協助難民。

在創業熱點柏林,新創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難民共同工作空間」,開放給所有為難民創業創新的團隊使用;難民創業大賽要輔導十間新創公司、歐美工程師齊力建立難民程式學院(Refugees on Rails)、創投世界電子音樂之都的柏林,已有超過八十家夜店輪流舉辦難民募款派對。

「如果你看到什麼活動是跟難民沒關係的,你會覺得很奇怪。」已將難民帶入五家企業內訓課程的bC-able創辦人德尚(IsabelleDechamps)形容。

難民駭客松本來只是幾個朋友的聚會,最後成為三百人、為期三天,十幾種語言的駭客松,連德國電信、歐洲最大軟體公司SAP、地方政府都主動尋求合作。

這些草根性的創新,從食、衣、住、行、育、樂提供了不同的數位工具(見一百一十六頁圖),讓人手一機的難民能加入社群、加快融入在地生活,並聰明分配資源、減少政府負擔。德國史上第三次面對難民潮的考驗,也因此看見不同的可能。

搞定基本住所》RefugeesWelcome 有空房就能租,四千個家庭當房東「迫些房間我收過一些難民家庭,你們不會介意吧?」我們在柏林的Airbnb房東第一句話就說。行李都還沒放下,我們就遇 見第一個難民創新:RefugeesWelcome (簡稱RW)。

很難想像,在德國,已有一百三十個家庭打開家門讓難民當室友,還有四千個新註冊的空房在排隊。才成立一年,RW 的網路平台已走入十國,在奧地利,也有一百二十個會員家中住著難民。

「我其實不太懂那些『德國沒有空間』的說法,我的老家、整個小鎮空屋超多的!」RW創辦人卡庫西(Jonas Kakosche)說。Airbnb在各大觀光都市鼓勵在地人短期出租空屋的模式,平台上在去年只花十個月就新增七十萬問空房,同樣模式,房客換成同樣收 得到房租的難民,行得通嗎?

卡庫西用自己公寓的空房做實驗。他跟共同創辦人吉爾林(MareikeGeiling)一直友公開小額募款,沒想到兩個星期就募到了半年的房租,接著透過非政府組織介紹有需求的難民。

「那不只是一個房間,而是他們可以開始第二人生的機會,」吉爾林表示,在經歷了流離失所的逃難之後,大部分的難民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關係都有許多挑戰,一個能夠安定的居所、在地室友,即使只是一個月,也能解決難民融入的第一關。

確定效益後,他們立刻架起網站號召網路社群支持,第一個星期就有超過八十人申請,願意把房間出租,「我們本來以為只會有年輕人,沒想到有很多退休夫婦,」吉爾林表示,甚至在九月收到右翼人士申請,說希望透過短期出租,進一步了解難民。

德國政府預估,難民潮之下德國至少需要新增三十萬戶住宅,但最高峰每天一萬個難民抵達,收容所的設置成為德國面臨的最大難關,曾經出現一個小鎮必須在三十個小時內布建千人收容所的狀況。

若是難民在週末到來,恐因為註冊處沒人上班而可能流落街頭。更嚴重的是,一旦政府宣布收容所或是集合住宅地點後,常常成為極右派攻擊目標,縱火、暴力等防不勝防。

RW的模式,讓閒置產能得到利用,減少大規模集中式管理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讓難民二十四小時的生活真正融入在地。

提供認證教育》凱隆大學

線上開課、募學費,哈佛、耶魯都加入要降低難民潮對德國的衝擊,最關鍵的解方,在於他們多快找到工作,教育便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

「來的人都那麼年輕,在那種年紀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只是看你給他什麼,」凱隆(Kiron)大學創辦人克雷斯勒(MarkusKessler)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字指出,三分之一的難民是兒童、青少年,其中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下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但要將他們送進教育體系,並非簡單的事,從學歷證明不清、身分文件缺漏到收容所搬遷等,都不利於他們快速開始上學。從過去的案例來看,光是要得到政府提供的德文課,最久要等一到兩年。

「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課程組有兩個難民,(因)要確保符合需求。」克雷斯勒說,成立還不到一年的凱隆大學是全世界第一所為難民打造的大學,團隊設計出為期三年的線上課程。

第一、第二年,學生遠距上課,課程包括德文、英文或商業、工程、建築、資科、跨文化研究等。第三年,再到凱隆大學合作的大學接受認證,並修讀一年的實體課程或者兩年遠距教學,便能拿到學位。

在凱隆大學,每個學生念完大學,學費只需要花費一萬二千歐元,不到一般大學學費三萬歐元的一半,主要是他們透過跟不同學校合作,將包括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既有的線上課程,與相關的在地大學進行課程串接,重新創造成符合難民就業需求的學程。

克雷斯勒以世界知名的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為例,通常一學年的(實體)課程下學期之後就有四成到五成學生被當,空出來的位置與資源,包括圖書館:心理諮商、德文課等,在那學 期便可讓難民運用,目前全歐洲四十所大學已經確定成為實體夥伴。

不只是學界的響應,德國聯邦政府外交、教育、社福、勞工部門都在洽談合作,歐盟明年計畫採凱隆大學的模式,協助全球五千萬的難民。

才剛上線,凱隆大學已收到一千五百個學生申請,透過群眾募資得到了一千個學生的學費,目前還有美國科技公司準備全額贊助,長期而言,透過畢業生前五年年薪的五%成立大學基金,持續支持更多的難民。

透過一千份問卷的調查,克雷斯勒看見難民競有一半以上想要創業,沒有退路的他們需要的只是彈性的教育機會,「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如願成為工程師、醫師、創業家,未來兩、三年,德國人會越來越害怕,而他們(受教育難民)的正面形象,就會是我們心理恐懼的根本解方。」

用吃消弭偏見》難民廚房

開課教煮菜,連德總統夫人都來學

星期三晚上,柏林一處民宅人聲鼎沸,D的音樂配著牆上德國地圖的投影,一位金髮女生端著一杯杯的德國傳統熱水果酒(gluhwein)發給上百位民眾,她因為忘了來自敘利亞的他們因宗教不能喝酒而臉紅。

這是新創公司難 民廚房(德文ubrden Tellerrand kochen)所舉辦的德國之夜,繼敘利亞、埃及之後,今天是為新來的各國朋友,介縉德國食物:酸黃瓜、血腸、耶誕水果麵包。司儀以英文、德文、阿拉伯文 輪番解釋,「我必須警告你們,你們敘利亞菜不要吃太多,等下德國菜沒人吃,我們的廚師會生氣!」

「食物水遠是最簡單的方式,誰都能說上什麼,」難民廚房共同創辦入庫爾奈(Gerrit Kurschner)說。他與創業夥伴透過烹飪課、擺攤的方式,讓難民變成廚師,一邊煮家鄉菜,混著香氣、醬汁,一邊說著他們的故事,從家庭、國家政治、逃亡過程等娓娓道來。

庫爾奈之所以創業,動機正是害怕。

兩年前的柏林,難民營就蓋在市區的廣場上,媒體報導聚焦在環境衛生、難民非法性、在地居民抗議,除了這些,庫爾奈自認對難民一無所知。大學修讀傳播溝通的他索性拿起相機,準備走進難民營,自己找真相。「我承認,每走一步我就後悔一次,」他回憶內心莫名的恐懼。

沒想到第一次拜訪,在長達數小時的家庭聚餐中結束。媒體上的暴力衝突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被邀進帳棚共進晚餐。

不想再讓成見作祟,兩年來他們幫二十九個難民對外開課,並且把三十六道家鄉料理配上每個難民的故事編成食譜書,透過群眾募資賣出一萬二千本,連德國總統夫人都聞名而來,學巴基斯坦菜。

現在的難民廚房,透過活動已發展出足球、瑜伽、舞蹈、跑步以及德文課的不同網路社群。面對今年開始的難民潮高峰,他直言「害怕難民的人就跟我當時一樣,其實根本沒接觸過難民。」跨越那道門檻其實不難,「只要張開嘴巴就好。」

他認為,支持難民「不是誰幫誰,就是朋友之間在生活上的互相關懷,」唯有以朋友相待,才能回到一個有尊嚴的正常生活。難民廚房今年九月成立烹飪教室,並協 助兩個敘利亞廚師每天在市場賣家鄉料理,「從早上八點忙到太陽下山,你沒辦法想像不再領失業救助金的他們,有多開心!」

歐洲軟體龍頭人資總管:第一個難民實習生已上工!

不只新創公司,連跨國大企業也加入迎接難民的行列。

歐洲最大軟體公司SAP將難民視為機會,在此波難民潮中,該公司開 設了一百個實習職缺,提供三到十二個月的訓練。「第一個實習生已經上工了!」負責多元包容發展的SAP全球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薇登堡(Anka Wittenberg)說,為迎接難民身分的員工,SAP從心理輔導、行政手續、甚至實習計畫內容都跟著改變,在「移動的時代,這是我們該做好的準備,才 有機會從中獲益。」

她認為,大移動的趨勢是長期、自然的,不論人才來的理由跟方式是什麼,企業的挑戰是如何善用不同背景的員工,其結果將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

再者,「我們已經沒那麼多拿德國護照的人了!」少子化加上老年化,SAP盡可能善用國際人才,在全球一百三十個國家設立辦公室,並且為所有人打造開放的環境跟文化。

如何做到?「必須強調不同背景所代表的不同優勢,而不是劣勢,」她強調,「溝通、溝通、溝通,誠實的對話、看見眼前這個人背後的故事,別被刻板印象蒙蔽!」這不只是跨國企業人力布局的關鍵,也是大移動時代國家吸引人才的要件之一。 (文·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