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公司借會計新規 谷大資產 業界:資產壯大 要留意負債增加風險

1 : GS(14)@2013-04-09 22:44:19

其實宏安系都可以試下咁做



【明報專訊】香港的會計準則與時並進,在新準則規範下,不單令上市公司毋須如過往般,動用大量子彈增持股權,便能夠將聯營公司收歸成附屬公司,亦為施展財技提供空間。麗新國際(0191)一系率先採納新準則,借此壯大資產負債表,增加向外舉債的空間。但是會計界人士提醒,投資者不要只看到公司財務報表擴大,而忽略負債同時增加的風險。

按照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的規範,若上市公司對聯營公司從股東及董事會層面均有事實上的話事權,便可以子公司綜合入帳。其中麗新國際一系對準則發揮淋漓盡致,將只持股47.97%的麗新發展(0488)等公司報表綜合入帳(圖)。根據副主席周福安去年底解說,當兩公司報表綜合入帳後,資產負債表得以壯大,方便舉債。

該系旗下麗豐(1125)在2012年完成供股集資為例,由主要股東豐德麗(0571)包銷後,持有麗豐的股權由原先的40.58%,提高至47.39%。豐德麗據此提早把麗豐界定為附屬公司。其後豐德麗進一步增持麗豐股權至49.39%。

豐德麗將麗豐綜合入帳後,其營業額由2012年1月底的2.36億元,大增至2012年7月底的7.02億元;資產負債表則由原先的72.19億元,大增至158.76億元;原先的借貸對資產淨值比率由5%,變成綜合現金淨額3.72億元,到今年1月底止尚有2.5億元。豐德麗的借貸空間隨之增加,更於3月28日分別取得離岸及境內融資額度25億元及10.5億元。

除了麗新系之外,最近時富投資(1049)亦採納相關準則,將持股42.75%的時富金融(0510)綜合入帳。

分析報告表 不能與前一年比較

立信德豪審計服務董事林鴻恩指出,會計師按前述新準則,因應股東對企業投票權、操作及管理狀,去判斷是否將聯營公司變成子公司入帳。他估計綜合性公司合併聯營公司帳目會較過往增加,預期數個月後會陸續顯現。採納新準則的效果,林鴻恩稱,在財務報表上顯示出來的生意額、成本、資產及負債均會增加,利潤則不會改變。企業因此需要花唇舌向銀行及客戶解釋;投資者在閱讀分析報告時,亦不能夠跟前一年的帳目作直接比較。另外,他又提醒若併入的聯營公司負債較高,集團整體的資產規模雖壯大,但負債率便會提高。
2 : GS(14)@2013-04-09 22:47:08

其實泛海系都咁做
3 : GS(14)@2013-04-09 22:48:07

1049、51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303214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30325644_C.pdf
4 : GS(14)@2013-04-09 22:52:0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408/news/ec_eca2.htm



【明報專訊】除了有上市公司運用新會計準則提供的空間,施展財技,近年亦陸續有上市公司進行重組,先「瘦身」縮細資產規模,繼而以比資產淨值有溢價的價格發行新股集資,為新業務發展提供更多資金。這亦替持有有關企業股份的原母公司,製造特殊利潤。

例如將易名為路易十三集團的保華建業(0577),不單將原有建築業務以實物分派形式派給股東(保華建業小股東收到建築業務非上市股權後,可立即售給保華集團套現),令建築業務重歸母公司保華集團(0498)懷抱,更進一步以高於每股資產淨值0.29元1.34倍、即每股0.68元作價,配售逾29.38億股予欲借殼保華建業的新股東及獨立第三方,集資32億元。

會計界:一舉三得

即使保華集團在保華建業的股權被攤薄,表面上令總資產由原先的127.78億元,降至94.22億元,但總負債亦由原有的73.76億元,降至約41.25億元,令總資產負債率由52.72%,降至43.78%。若以保華建業以每股0.68元增發股份計,保華集團尚持有保華建業股份估值將逾2.55億元,由於交易等同保華集團減持保華建業股權,經扣除交易成本等費用,帳面尚有1.64億元特殊收益可以入帳。保華集團副主席劉高原在今年1月中旬,在出席股東周年大會後不諱言,因保華建業以溢價發行股份,令保華集團間接取得收益。

立信德豪審計服務董事林鴻恩強調,在上市企業重組過程中,為免發行較多股份導致全面收購,很多時以高溢價發行股份。他更不排除,在每年底會有上市公司借類似方式收購,產生「合法」利潤。這情,既讓小股東分得更多得益,原大股東又能夠以合理價私有化業務,新股東又可以取得上市地位,一舉三得。
5 : GS(14)@2013-04-09 22:54:33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70627
文章由 hw » 週二 4月 9日, 2013年 11:46 am
中國某大地產商將一堆商場用一個極低既 yield 去做 valuation, 一方面可以在 P&L 有 revaluation gain, 另一方面賬面舊磚頭大左, gearing 睇起黎就低好多. 結果又可以去銀行再借多d.

我估是3333
6 : GS(14)@2013-04-09 22:55:11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682[/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73

搞會計工會豈是降級!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7-07 14:27:55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2.html
搞會計工會豈是降級!(作者:Bittermelon)

早前同文Webster兄寫了篇《香港會計師「工會」》,本意是呼籲會計同行要正視無償加班問題。Webster兄貴為會計師樓老闆,不單以身作則不讓自己的員工受「食鐘」之苦,而且還跑出來大聲疾呼,因為大家知道問題不能再拖,否則行業前景堪憂。

可是,他的文章卻惹來本報專欄名作家卓文先生撰文批評,在其《會計工會》一文中,說我們這班年青會計師不知民間疾苦,加班不是會計行業的專利,與其「降級」搞「工會」抗爭,倒不如找份不用加班的工作,或者北望神州,大有「唔鍾意咪唔好係香港做囉」之意思。就卓文先生的高論,瓜瓜想在此說幾句。

公會工會各司其職

首先,瓜瓜實在萬二分不明白,為何成立會計工會是「降級」?要知道「公會」與「工會」不應有階級之分,但卻有功能之別。若以詞義去解釋,公會泛指同業之間的組織,聚在一起的目的是維護同業利益,以及制定規則去規範行為。於香港而言,「公會」多數是法定專業團體,負責同業的註冊和監管事宜。香港會計師公會和香港大律師公會等就是例子。

至於工會,就是泛指某一個行業內的從業員,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成立的組織。香港有多個工會,例如香港工會聯合會、香港職工會聯盟、港九工團聯合總會、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等。「公會」和「工會」在社會上各司其職,又何來有階級之分?現今已是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說成立工會就是降級,這還不是歧視和侮辱?何其豈有此理!

另外,卓文先生引用澳洲會計師公會期刊的數據,說內地會計師人數有9.8萬,但按國內人口比例計算,會計師在中國的比例是1:14000。可是,其他地方例如美國和澳洲,其比例分別是1:500和1:110,卓文先生因此認為內地嚴重缺乏會計師,而且市場需求龐大。

看到這裡瓜瓜倒有個疑問,眾所週知,國內鄉村人口約佔總人口一半,他們對會計師的需求能有多少?反觀美國和澳洲,非城鎮人口的比例分別是18%和11%,其人口結構與中國相差那麼大,用來比較已經有問題,更加重要的是,會計師又不是醫生,其供求跟人口又有甚麼直接關係?人口愈多,會計師的需求就愈多?敢問是甚麼邏輯?

還有一點,去年《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出台,要求港台注册會計師的持股比例在五年內大幅降低至20%,加上內地企業早已進行會計人材本地化多年,叫香港年青會計師如何北望神州?啊,想深一層其實沒有錯,得個「望」字嘛!

非正規調查不可靠

若要找出某地方會計師的需求情況,詳細的市場或人力調查必不可少,香港職業訓練局每兩年進行一次的會計人力調查就是一例。翻看2011年的報告,當時香港需要的會計人力為99873人,同期的從業員人數有98394人,職位空缺是1479人或是所需人力的1.5%,這些數據才能斷定市場需求!

由於未曾見過內地會計師的市場和人力調查報告,所以不敢肯定地說其需求情況。可是,若要找點東西來做參考的話,比較可取的做法是計算內地企業和會計師的比例。道理很簡單,因為執業會計師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理論上企業愈多,會計師的需求愈大。

根據中國工商局的統計,截至2013年首季,全國實有企業合共1374.88萬戶。

按照目前的相關法規,國內企業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其賬目每年需要經過執業註冊會計師審核,有說規模較少的內資企業可以豁免,先假設這些企業只佔小數,以目前國內執業註冊會計師9.8萬人計,會計師對企業的比例約是1:140。

香港又如何?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統計,截至2013年4月,註冊公司共有107.95萬間,以目前香港執業會計師4049位計,會計師對企業的比例是1:267。單看此數值,豈非香港會計師的需求更大?可是,若真的下了此結論,肯定令會計同行笑倒,皆因近年有不少國內中介公司分了香港市場一大杯羹。說那麼多只想指出,會計師的需求不能單單用一些簡單分析就能推斷的。

我們年青會計師不介意被批評,只要有理有據,道理清晰,我們道謝也來不及。但若如像卓文先生該文章那樣批評的話,恕我等實在無法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0

甲公司是否可獲豁免嚴格遵守《創業板上市規則》第 7.03(1)條及11.10條的規定,以使其招股章程所載的會計師報告毋須包括截至其最新財政年度結束時止的財務資料﹖(於2013年6月撤回;並由GL25-11取代)

1 : GS(14)@2013-07-07 15:11:22

研究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2

出大鑊會計師行老細原來好「正氣」?

1 : GS(14)@2013-08-06 23:34:40

嘩,陳葉馮的陳維端先生真是好啦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16908&search=1

每逢到暑假,唔少市民同議員都會出埠去旅行,散吓心充吓電咁。唔離港,暑假又成日打風同落雨,市民要被迫留喺屋企,總之呢段時間就冇乜人捐血,搞到血庫缺血。民記立會議員EQ(葛珮帆)噚日就帶咗8名黨友去捐血站撐捐血,仲手持橫額,齊聲呼籲「恒常捐血,救人不絕」、「每份捐血都是生命之禮」嘅口號,叫大家要發揮救人精神。佢哋仲叫啲區議員去番自己嗰區捐血,兼呼籲市民大眾去捐血?,實行全港18區齊齊撐捐血咁話。帶隊嘅EQ自己食開素,有啲貧血就捐唔到;但61歲嘅中常委陳維端就認真巴閉,噚日係維端叔捐第95次血!其實維端叔年紀都唔細,但就好有心,佢堅持每年要捐4次血咁 多,真係做善事不遺餘力囉。維端叔話,佢08年已開始捐血,仲笑住話,捐血唔單止幫到有需要嘅人,仲有助血液循環,對身體有益。到第100次時紅十字會會送番個紀念章畀捐血者,咁維端叔好快就拎到喇。厲害!厲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25

會計黑魔法之二:餅乾罐儲備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1-28 00:00:54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7.html
上一篇提及過會計黑魔法的其中一法「沖個靚涼」,現在講講另一個魔法叫「Cookie jar reserve」,中文可以翻譯成「餅乾罐儲備」。操作原理有點像「沖個靚涼」,主要是看準了會計制度應計制(Accrual basis)的弱點,即是不論收入何時收取,費用何時支付,只要權利和責任已經發生,就應當在賬內確認。舉個例子,公司以賒貸方式向供應商購入文具並即時使用,由於還未到付款期限,相關賬單還未支付。不過,付款的責任已經發生,因此須要在將賬款計入應付賬內,同一時間也須要在損益表中確認這宗文具開支。

然而,不是所有開支都像買文具般,有單有據容易確定,不少都須要「靠估」,例如計算折舊費用,靠估的包括資產使用年期、剩餘價值、折舊方法和比率;攤銷開支,攤銷年期就免不了靠估;壞賬撥備,呆賬比率也是靠估;銷售退貨和折讓,預期退貨比率亦要靠估;即使是員工成本,長期服務金準備一樣也是靠估。其實但凡會計項目名稱中有「Provision,準備」字樣的,計八九不離十須要靠估。

雖然說「靠估」有點兒戲,但實際操起來也要做到合理。例如說一部普通汽車的使用年期為100年,並且以此來做折舊的話,如此不合理相信沒有核數師首肯。不過,靠估也有上下限之分,若果今年以上限來做估算,但明年出來的結果卻是下限,多出來的差額就會在明年變成收入。情況就像今天先把餅乾儲起,留待明年才慢慢享用。

舉個簡單例子,某企業需要關閉表現不好的店舖,初部計算出來的虧損在10萬元和15萬元之間,並且需於今年視為支出。若果企業選擇以上限15萬元在今年撇銷,假設明年實際虧損只有10萬元,多出來的5萬元就會在明年回撥變為收入!

從以上例子可見,企業基本上甚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搖一搖會計魔杖就能變出收入,這個黑魔法夠厲害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99

會計黑魔法之三。一:改變會計估算 Bittermelon

1 : GS(14)@2014-02-10 22:54:03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0.html

上兩篇分別探討過,企業如何運用「沖個靚涼」和「餅乾罐儲備」兩種黑魔法來影響業績,這篇則講另一個常見的,叫「改變會計估算」。

先講些少背景資料,在會計上,我們經常都須要「靠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固定資產計算折舊,其他常見的還包括壞賬撥備、存貨撇銷撥備、金融資產現值等。以折舊為例,假如買一部機械回來,預計它可用5年,並且預期它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於頭幾年將會較多,之後會逐年遞減。基於以上資料判斷,我們可以採用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並且以每年20%(1/5x100%)的折舊率去計算折舊開支。要留意一點,雖然說是靠估,但也不是天馬行空亂估一通,很多時都要看估算是否合理。

此項黑魔法之所以湊效,就是看準會計靠估的弱點,透過改變估算方法將業績舞高弄低。怎樣舞動魔杖?以上述的餘額遞減法為例,其特別之處是折舊費用先大後少,即是在資產購入頭幾年會較大,之後逐年遞減。若企業預期將會購入昂貴的固定資產,意味折舊費用將會大升,勢必影響未來幾年的溢利。因此,只要改用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就能為溢利減壓。此外,更改折舊年期也能左右折舊開支的大小,年期愈大,折舊率愈少,折舊開支自然減少。相反,年期愈少,就能令折舊開支增加。

要在折舊上下其手以達到影響盈利,先決條件是折舊開支要夠大,例如製造、航空航運、電能這些極依靠機械來營運的行業。至於其他公司,則可以透過上述其他的開支,例如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貿易公司的呆壞賬預備,保險公司的索賠撥備,農業牧業公司的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化等。

不過,由於會計和審計準則日漸嚴謹,現在能運用此項魔法的空間愈來愈窄。此外,若果因改變會計估算而對溢利有重大影響的話,企業還須要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解釋改變原因,並且披露其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22

內地封殺 港會計萬人受影響 擬禁跨境核數 港生憂出路

1 : GS(14)@2014-05-30 09:25: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29/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內地財政部早前突然提出諮詢文件,計劃限制包括香港會計師在內的境外會計師以暫委工作證進入內地替計劃上市,或者已上市的企業作審計工作。業界指有關規定一旦落實,部分事務所或會失去近半審計工作,有本地核數師行更估計,逾40家大型會計師行將受影響,涉及會計師人數多達1萬,其中初級以至中級會計師工作量減少或面臨裁員,未來會計系畢業生出路亦受影響。

立信德豪審計部董事總經理、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錦榮,以及中瑞岳華(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業務主管合夥人廖於勤接受訪問時均表示,諮詢文件引伸很多分工問題都急需解答澄清。



根據財政部文件,有關諮詢將於明天結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昨日會見傳媒時指出,內地財政部代表將訪港,屆時將向對方反映業界的意見(見另稿)。

業界:諮詢文件引發恐懼

廖於勤表示,諮詢文件令業內有相當大的憂慮甚至恐懼,「所謂合作形式,是否完全不讓(香港會計師)回內地?與內地事務所分工比例多少?(香港會計師)能否見個客?如果有需要,能否相約內地事務所傾談,例如調整工作程序?」

目前全港約1600家上市企業,廖於勤稱,現時全港擔任上市公司審計工作的會計師行約40至50家,估計將全面受到衝擊,據會計師公會資料,現時約1萬名會員在事務所內工作,這批人將最受有關建議影響,其中大量中低層會計師工作量更會大減。

廖於勤表示,中瑞岳華本身有三成至四成審計業務亦會受影響,日後要擴展非中國客戶,以及非審計即稅務、顧問等業務。他表示,業內仍在觀望文件落實進程,預料多會按兵不動,不急於增加、或減少人手。

分析:促內地會計發展 免洩密

有資深會計師表示,相信財政部想促進內地會計行業發展以及保障「國家機密」以免外洩,但新例下除了在內地有獨立分行的四大會計師樓外,香港事務所將「幾乎無得撈」,因為不讓親自進行審計,但要簽字負責,在風險管理上不可行,事務所將被逼放棄內地客戶。有四大會計師行人士亦表示擔憂,指生意被內地搶走,但責任卻還要香港承擔,現時要重新評估一些新項目的風險。

另一方面,新例亦會影響影響資本市場對投資內地上市公司的信心。陳錦榮指出,始終在不少外國投資者印象中,內地事務所的工作質量、水平不能代替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地位,對將來內地公司的財務報表或有疑問。

明報記者 葉浩霖、蔡瑤、鄭宏禮
2 : teddycmh(30805)@2014-05-30 17:41:18

如果幾間大行聯手唔簽份報告會點?
3 : teddycmh(30805)@2014-05-30 17:43:07

諗條橋出黎真係賤到出汁, 你話唔俾人黎審計, 要黑箱作業都算, 大陸野一向就係咁。
但有乜理由審計責任要由無份審計果條友負責?

仲要返大陸私下調查都無法律效力?
會唔會太過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95

內地會計新規 憂削弱香港監管 財政部解畫 擬限制審計底稿出境

1 : GS(14)@2014-06-01 12:04: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31/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中國財政部提出會計業新規定,除了影響本港核數師飯碗,前晚發出的政策解讀再惹監管疑慮。該篇文章強調新規作用之一,是解決境外會計師在未有任何報備、報告下將審計工作底稿帶出境的問題。然而,本港法院恰好剛於上週裁定,安永會計師行要交出內地民企標準水務曾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的部分財務審計底稿,因此惹來香港監管人士擔心,將來執法難度將大增。

  財政部的會計修訂引來本港業界憂慮,在週四(29日)即諮詢期結束前一日,財政部在網站發放長篇文章反駁外界的質疑(見表),表明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不屬於臨時執業的範疇,並指過去容許境外核數師直接進入內地審計造成多項問題,第一項即為「一些境外事務所不履行任何報備、報告程式,借用各種名義入境開展審計,並把審計工作底稿等攜帶出境。」文中強調,內地企業境外上市審計工作底稿等相關檔案必須保存在中國內地。




高院剛判安永案 時間巧合

有熟悉本港監管機構調查工作的人士指出,中國財政部一旦收緊跨境審計規定,會令香港監管機構執法難度增加。據瞭解,現時香港監管機構人員有時亦可直接到內地查閱底稿,但必須得到中國證監會協助。倘日後香港證監希望透過本港的會計師行,取得上市公司在內地的審計底稿,將有困難。

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及國家檔案局在2009年10月發表聯合公告,指中國公司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過程中,若要向證券公司、服務機構和境外監管機構提供涉及「國家秘密」的文件,應先取得相關部門批准。不過,是次財政部的說法,是指任何審計工作底稿,在境外核數師未經報備、報告程序帶出境外,都屬違法。

與港上市審計要求有矛盾

對於財政部指審計底稿必須留在中國,故境外會計師要在內地有合作單位才可避免違法,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錦榮認為有關說法不通,最簡單做法是事務所可在內地租用具保安措施的倉庫存放底稿即可。

另外,財政部表示只有少數國家(或地區)要求由上市地會計師行進行審計,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通過兩地事務所合作完成審計。目前港交所(0388)規定上市公司核數師必須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或者獲接納的會計師行,其中包括獲中國財政部推薦的11間內地大型會計師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00

中小型會計師行 組聯盟自保

1 : GS(14)@2014-06-05 18:09:4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05/news/eb_ebf1.htm




【明報專訊】最近內地財政部擬提出新規例,限制境外會計師進入內地,本港多間中小型會計事務擔憂將令到四大行更為壟斷,生存空間更為收窄,隨即將於明天組成「中小型會計師行大聯盟」,計劃向內地當局反映業界意見。

據該聯盟發出邀請函顯示,包括國衛、國富浩華、恒健、李湯陳、馬炎璋、天健、中瑞岳華、信永中和、丁何關陳、中匯安達10間會計師事務所將組成「中小型會計師行大聯盟」(中會聯)。



中會聯指,本港中小型會計師行正面對「內憂外患」,除了財政部新規限制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行派員到內地進行審計工作外,港府計劃引用證監會模式,把上市公司核數師當作為證券經紀同樣看待,令到他們的生存空間愈收愈窄,造成四大會計師行壟斷,聯會成立目的是要集結行業力量向有關方面痛陳利害。

中會聯發起人之一的信永中和事務所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表示,發起人所屬事務所均有至少100名員工,按此推算中會聯已代表超過1000名會計師。中會聯目標是吸納中小行內30%至50%會計師,才有足夠力量向當局反映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13

會計人生 善敗者勝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9-07 12:37:53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4.html有朋友向瓜瓜訴苦,說近來工作並不順利,簡直可以用「頭頭碰著黑」來形容。最慘是自己辛苦經營和建立的專業形象,因為一次疏忽而泡了湯,所以覺得很苦惱。瓜瓜是過來人,其實工作不順利是很正常,因此不用想得太灰。況且,若果一生人事事順景反而不妙,為何這樣講?或許先說說故事。\r\n\r\n內地有位作家名為二月河,他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小說,及後還被改編,最後拍成多套電視連續劇。其中一部小說叫《康熙大帝》,講述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的事跡。書中有個角色叫周培公,康熙有一次微服出巡見到他,無意中發現他是個軍事奇才,康熙即席考驗他時有以下一段對話:\r\n\r\n康熙:「那麼,你願意做個甚麼樣的將軍呢?」\r\n\r\n周培公:「回萬歲,臣願意做善敗將軍!」\r\n\r\n康熙:「甚麼?善敗將軍?」\r\n\r\n周培公:「對!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就可再造勝勢,一鼓而定。這樣的善敗將軍,比那項羽雖然百戰百勝,卻在烏江一敗塗地,不是要好得多麼?」\r\n\r\n雖然是小說情節,但道理明顯不過,簡單點算其實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看似老套過時,但真正明白而且身體力行的人不多。其實每打一次敗仗都是經驗,雖然現在「衰咗」,只要不再重蹈覆辙,並且能從中汲取教訓,最終就能成功。相反,若果事事順利,可是人生難免有失意之時,習慣了成功,一旦失敗就未必能夠一下子接受得來。因此,從風險角度去看,善敗將軍比長勝將軍好得多。\r\n\r\n屢戰屢敗,有人選擇知難而退,但瓜瓜卻認為,屢敗屢戰更值得尊敬。兄弟姐妹們,共勉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