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制鞋业悖论:订单上涨,利润下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9/xNMDAwMDIwMzUxNw.html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制鞋业正深陷“订单不断增加、利润却不断减少”的怪圈。

“比起年初,毛利已经降了差不多20%。”10月28日,广州市莱亚丽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凌东对本报表示,为求生存,目前大部分鞋企都在一边接单,一边忍受利润下滑的无奈。

2010年以来,中国出口市场增长势头强劲。据海关总署统计,9月中国出口总值达144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前三季度,中国出口鞋类制品264.4亿美元,同比增长26.6%。

“由于之前的库存已基本消化,欧美市场也在逐步回暖,很多鞋企都反映今年订单剧增。”雅式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伦认为,出口市场恢复与否关键要看这种反弹能否持续。

订单剧增:复苏还是虚火?

凌东的工厂一直给国外鞋企做贴牌生产,九成产品销往欧洲和澳洲,是典型外贸加工型企业。“从订单的情况来说,今年已经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了,经常要加班赶单。”凌东告诉记者,2009年是制鞋业寒冬,很多小型鞋厂都被迫关门倒闭。

从事中东鞋贸易多年的木萨对本报表示,由于之前合作的部分鞋企都倒闭,他必须寻找新的供货商,今年以来都在忙着在国内参加各种各样鞋类展。

2009年,金融海啸对全球影响逐渐蔓延,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制鞋业首当其冲。2009年中国出口鞋81.7亿双,价值265.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8%和5.5%。

东莞市大岭山铨盛制鞋机械厂副总经理陈金圣告诉记者,2009年公司全年销往大陆的鞋机只有1200台,但今年由于鞋企订单增加,大家都在赶单生产,对鞋机的需求大增,至今其公司已售出1500多台鞋机,“预计今年会卖出超过2000台。”

2009年中国鞋类产量高达110亿双,其中广东、浙江、福建三大鞋类主产区的合计年产量就占到全国总量的80%以上。“销往美国每100箱鞋中就有80箱是中国制造。”朱裕伦说。

“金 融危机前,我们在玛莎卖鞋子每双约为22-24英镑,现在每双价格跌到10-12英镑。”科迪斯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认为,目前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 场远没恢复至2008年的水平,“消费意欲还是不高。”王伟的公司在樟木头、柳州和南通都有工厂,从2002年开始转型国内市场,他表示,公司今年要争取 把内外销的比例拉到50:50,在他看来,海外市场的低迷情况至少要到2012年才会真正复苏。

利润怪圈:成本上涨是主因

成本上涨压力已触动了鞋企们的神经。“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现在人民币又升值,利润更加微乎其微。”凌东说。深有同感的还包括贸易商,木萨对本报表示,今年鞋企报价比去年提高了10%-20%不等,中间商两头受压,比鞋企更难过。

2010 年以来,人民币已升值接近3%,大部分鞋企都向记者反映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虽然中国鞋企已日益注重自有品牌培育,但目前仍处在产业链条低端, 产品价位低、数量大,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竞争主导出口市场。2009年中国鞋类的出口平均价格仅为每双3.3美元,比2008年下跌了4.8%。

但在王伟看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远不及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带来的压力大。“人民币升就升3%,但是新劳动法实施以来,我们每年人工成本平均上涨20%-40%。”

此外,原料价格飞涨也是鞋企的一道硬伤。10月份以来,己二酸(主要用于鞋底液和PU浆料)价格不断上涨,从月初的17500元/吨上涨到目前的19200元/吨,增幅达9.7%。

“订单越多,利润越低,企业就像是陷入了一个恶性漩涡一样。”凌东一语道破目前制鞋业遇到的困境。

在此情况下,部分鞋企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现在,对于一些很远、很麻烦的外销单,我们宁可放弃,把精力放在国内销售以及品牌的建设上。”王伟表示,制鞋业的入门门槛低,在价格层面的竞争不能走远,“将来会有更多鞋企倒闭,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王伟也坦陈,鞋企从外销转内销困难不少,不仅投入大、回报期长,此外还要面对来自国内外品牌的竞争。“所以目前很多鞋企都是靠OEM养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面对成熟的国内外鞋品牌,中国鞋企要通过设计与创新突围。”朱裕伦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1

制鞋业样本调查:利润与成本的赛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0MMDAwMDIwNDE0MA.html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已经使得国内相关产业承受了巨大压力。

10月29日,东莞市厚街镇国际会展中心,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进入第二天,但场面依然较为冷清。

“三 天展期,能拉到一个客户就算不错了。”东莞海贝鞋业董事长查明对记者说。而多家参展鞋企亦同样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工人短缺的叠加因素,使 得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影响,而被迫的提价之举,也使得部分客户在流失。深圳市加工贸易协会副秘书长郑建国告诉记者,该协会近期搞了一次“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 响”调查,在近70家调查企业中,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公司利润影响在500万元以上者,占比高达20%。加强内控管理和适当提价,成为各企业的可能应对之 策。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牌价的数据, 10月29日早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6908元,相对6月重启汇改之后的升值幅度近2%。而业内都估计,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幅度将会加大,年内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可能突破3%;另有专家更预计年内人民币升值将达5%。

珠三角外贸依存型加工贸易企业,又迎来了一场艰巨的生存之战。

海贝鞋业镜像

10月29日13时30分,东莞市厚街镇下汴工业区海贝鞋业生产车间,工人们开始了下午的忙碌。

“两条生产线,原来有100多人,近期就走了40多人。”厂长任坚定说。

海贝鞋业的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市场,虽然总体订单充足,还有部分产品的订单生产安排到了明年2月份,但记者依然在车间现场看到,因为没有足够的员工,有一条生产线已经暂停了一大半。

查明告诉记者,开工不足一方面与工人缺乏有关,另外也与人民币升值挤压利润有关。“我们现在是有选择地做订单,利润太低甚至不赚钱的订单,我们就不接。”

海 贝鞋业财务副总经理章桔透露,“目前海贝做的是高端鞋产品,行业利润一般在10%左右。而近3个月以来,人民币升值约达3%,对企业利润构成很大压力。虽 然海贝鞋业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控制成本挖掘利润,但由于皮革、五金等原材料国内采购成本普遍上涨了20%,最后的总收入依然会减少3%左右。”

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亦给海贝鞋业的利润空间上了“紧箍咒”。海贝生产的鞋子,原料都是从南美等地区进口的真皮材料,目前其价格已从前期的每平方英尺7.5美元上涨到10.5美元,涨幅高达40%,而海贝的产品报价只上涨了7%左右。

而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比较重大的影响因素。生产厂长任坚定透露,目前海贝鞋业的人均工资已经从原来的1000多元上涨到了现在的2000多元。而今年6月份以来,东莞的企业工资就有过大约三四次上调,平均上涨了200元左右。

“各方面压力都来了。”查明感叹道。

由于汇率升值的因素,像海贝鞋业这样的出口外贸型企业,已经和客户以30天报价期来进行结算。在30日的报价有效期内,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由海贝鞋业承担;30天之后的汇率损失由双方各分担一半。

除了高端鞋企之外,中低端外贸企业生存更为堪忧。按照查明的介绍,低中档鞋企业的利润一般也就在3%-4%左右。

查明的一位商界好友,经营着一家低档鞋生产企业,依靠微薄利润和大生产量维持生存。最低时生产一双鞋只能纯赚7分钱,但年生产量高达1.4亿双。就在上个月,这家订单很多的制鞋企业突然倒闭了。

利润大减

而同样的困境,也在其他企业身上发生。

“能接多少订单,我们心里没底,不知人民币涨到什么时候。”东莞国际鞋展的诸多鞋企如此表示。

据 生产凉鞋拖鞋的小型企业广东潮州圣泽公司老板郑斌介绍,8月份,他们接了南美一个6万双皮鞋的生产订单,以银行60天的信用证为结算手续。而近几月人民币 的上涨,令公司损失了8万元利润。而厚街本地一家童鞋企业,拥有两条生产线,年产150万双童鞋,但现在只开了一条生产线。由于皮鞋加工产能过剩竞争加 剧,企业想随人民币升值而提高报价,普遍受到了客商的抱怨。因为担心外国客商流失,很多企业不敢提价或提价幅度很小。而广州蓓美公司一个几十万双鞋的订 单,因人民币升值使得每双鞋跌价1元,几十万元的利润转眼泡汤。

6月底7月初,深圳市加工贸易协会对70多家企业做了一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问卷调查。协会副秘书长郑建国对记者透露,情况很不乐观。

调 查显示,在电子、服装鞋帽、机械等行业中,90%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在汇率对企业出口利润 的影响上,30%的企业利润减少50万元以下,10%的企业减少50万-100万,40%的企业减少100万-500万间,20%的企业利润减少500万 以上。

“大企业规模较大,有品牌,市场分散,抗压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压力最大。”郑建国说。

应对有别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倒逼之下,珠三角企业欲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上述深圳加工贸易协会所作调查中,40%的企业都选择了主动降低成本。

“如果企业管理得好,利润还是有内部空间可挖的。”海贝鞋业副总经理章桔说。她坦言,原材料浪费、工人怠工、生产组织不力和效率低下,造成了公司成本浪费和人工产能下降。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利润空间,海贝鞋业改变了工人薪酬考核与发放制度,将原来的计时制度改为计件制度,规范员工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在汇率风险上,与客商、银行各方约定汇兑损失分担,并尝试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与供货商协商,努力压减成本,至少不让成本上升。

此外,从8月份起,海贝鞋业也和部分欧洲、澳洲客商约定,由以前的美元结算变更为以欧元、澳元结算。“客商都不愿以人民币结算,只能以当地货币结算以减小损失。”查明说。

另有出口型企业通过转内销来规避汇率风险。东莞一家鞋企人士表示,今年起其由完全外销转为部分内销,国内消费市场正变得日益强劲,最近与各地销售商有更多接触。内销的利润也高于外销,大概有2-3倍的差距,但内销会对企业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

东莞市外经贸局一位官员对记者称,政府也在鼓励出口企业转内销,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客户。建议企业谨慎对待长单、大单,防范汇兑风险。在原材料采购上,减少国内采购。

与部分企业修炼“内功”相比,更多的企业还是通过提价来对冲部分损失。记者采访多家参展企业了解到,本次东莞秋季鞋展多数企业报价比今年5月春季鞋展高出一到两成。然而,因有客户流失隐忧,谨慎提价后的出口企业究竟能撑到何时,尚难预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