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mazon、Google、微軟 釋出技術爭奪市佔

1 : GS(14)@2017-04-22 10:10:28

【明報專訊】簡單來說,智能音箱的主要功能包括:以語音操控來點播歌曲、聽網上電台、查詢各種資訊(如天氣或新聞)、設定鬧鐘、網上購物、控制某些手機App(如叫車、叫外賣),以及控制家中電器等。但因為後3種功能需要系統對接,尚在發展中,相對較不成熟。

智能音箱會內置多個收音咪,都是靠一句「喚醒語」來啟動。即是說,當它聽到「喚醒語」後,才會去執行其後的說話。不然,它會處於休眠狀態,避免將用戶的一般說話或周圍的雜音當作指令。

Amazon首創智能音箱

一般公認,Amazon自2014年11月推出的Echo系列,是全世界首批智能音箱。該系列共有3個型號,包括Echo、Tap、Echo Dot。前兩者的零售價分別是179.99美元和129.99美元;而後者主要是連接其他揚聲器使用,它本身只配備一個很小的揚聲器,零售價可以低至49.99美元。

據悉,Amazon最初也擔心其「語音助手」Alexa的技術不成熟,用戶體驗不好,初期在網上銷售智能音箱時非常低調,不敢全面發售,只讓其Prime會員購買來試水溫。到了2015年6月,其技術漸漸成熟,語音回答的反應時間大為縮短之後,才開放購買權限。雖然Amazon從未公布Echo系列的準確銷量,但市場普遍相信,截至2016年底,其累積銷量至少已超過了500萬部。

繼Amazon之後,Google亦採用自家開發的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推出智能音箱Google Home。內地方面,京東智能亦和科大訊飛合作,在2015年6月發表了第一款「叮咚智能音箱」,至今已推出了5款產品,去年的銷量為10萬部。聯想於今年1月在美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展」(CES)中展出「聯想智能音箱」,3月底開始發售,零售價899元人民幣。此外,微軟亦在今年4月初透露,將會利用其語音助手Cortana,和音箱名牌Harman Kardon合作推出智能音箱。

很明顯,每家具備語音助手技術的公司,都會透過和硬件生產商及內容供應商合作,進入智能音箱市場。因此,單是Amazon、Google、微軟,便已經是3個陣營。此外,在內地銷售的智能音箱,主要採用科大訊飛或思必馳的語音助手。而一般相信,擁有Siri的Apple,亦遲早會入場競爭。所以,智能音箱市場隨時可能出現五六個陣營。

家電行業可受惠

智能音箱熱潮升溫,估計將會引發一股升級音箱的需求,讓音箱生產商受惠,而合作的內容供應商亦可以取得分帳。此外,家電生產商亦可以迎合這個主題,推出接受「智能音箱」操控的新產品。因此,智能音箱若成功,其影響將非常深遠和廣泛。

消費者認知仍低

但暫時來說,仍只有很少消費者認知智能音箱這種新產品(以美國市場的認知度最高),相關業者的功夫還做得不足夠。此外,還需要支援更多語言,以及在語音辨識的準確率和反應時間方面進一步改善,才能夠引發到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慾。

目前,Amazon Alexa的準確率已能令大多數用戶滿意。至於內地的「語音助手」,用戶評價較參差。

而深圳市金能子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火百靈智能音箱」普通話版亦只聲稱,在5米之內的辨識準確率為90%。該公司表示,周遭環境的雜音以及WiFi連線穩定性,都會影響語音辨識的準確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73&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3

科網巨頭激戰雲端 亞馬遜雄霸四成市場 微軟Google力追

1 : GS(14)@2017-05-07 14:04:49

【明報專訊】近年商界對雲端服務的需求愈趨殷切,愈來愈多企業及政府機構縮減數據中心規模,轉用雲端服務,令雲端市場成為科技巨擘的爭奪對象。當前雲端市場的三大巨頭——亞馬遜、微軟和Google的競爭日趨激烈。雖然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AWS)仍佔據全球雲端服務市場半壁江山,但微軟、Google等正急起直追,差距似乎有收窄之勢。

明報記者 黃展翹

AWS雲端服務的起源可追溯至2000年,當時亞馬遜想發展電子商務服務Merchant.com,協助第三方供應商在亞馬遜電子商務平台運作。亞馬遜需要雲端基礎設施系統來支援這新服務,提供運算、儲存等服務。直至2006年這項內部服務才開始對外開放。

AWS貢獻亞馬遜利潤逾80%

雖然亞馬遜以電子商務起家,但其目前最賺錢的業務卻是AWS雲端服務。AWS上季收入按年增長43%至36.6億美元,季度收入折合成年率為146億美元。這金額相當於亞馬遜總收入的10%,為亞馬遜的淨利潤貢獻了80%以上。受雲端業務等提振,亞馬遜上季利潤躍升41%至7.24億美元。

亞馬遜是三家企業中,唯一明確提供雲端業務數據的企業。微軟的雲端服務平台Azure上季實際收入不詳,但其增幅達93%,幾乎是亞馬遜雲端業務增幅的兩倍。微軟將Azure的收益納入其智能雲端業務(Intelligent Cloud)當中,該業務尚包括其他作業系統,上季收入按年增長11%至68億美元。為提升雲端服務的競爭力,微軟不惜每年斥數以億計美元建數據中心,開發新的雲端工具及產品,甚至與AWS展開割喉減價戰。今年2月,Azure將部分產品減價高達61%。SunTrust分析師Kunal Madhukar表示,不計成本搶佔市場已成為雲端市場的常態,亞馬遜,以至Google都不時減價搶客。由2006年截至去年底,AWS已減價53次。

呈寡頭壟斷 小供應商萎縮

Google雲端平台則在三家公司墊底,其收入佔母公司Alphabet總收入的極小部分。以廣告收入為主的Alphabet,甚至沒有在財報提及雲端業務。不過Alphabet提供的上季「其他業務」收入大幅增長50%至31億美元,當中大部分增長其實來自雲端業務。

分析認為,不夠規模的企業沒有財力發展雲端業務,令市場呈寡頭壟斷局面。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初,亞馬遜的雲端業務市佔率達40% ,微軟、Google與IBM合計佔23%(見圖)。其他規模較小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的市佔率則不斷萎縮。

相對於微軟和Google,AWS的收入增幅似乎有所放慢。自2015年第三季以來,亞馬遜每季的雲端收入增長均按年下跌數個百分點。

AWS的龐大業務規模正開始拖慢其增長勢頭。不過從金額來看,AWS過去3年首季的收入增長暫時變化不大。2015年首季收入按年增長1.46億美元,2016年首季增長1.61億美元,今年首季增幅為1.25億美元。

AWS放緩 亞馬遜轉谷AI

分析認為,亞馬遜似乎已意識到其雲端業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後,增長動力開始放緩,因此近期正加緊發展人工智能(AI)和Echo智能揚聲器等硬件。兩個項目均與AWS相互聯繫,有助其雲端業務發展。亞馬遜正推出多個AWS新產品,包括改善網上會議的Amazon Chime及提供客務中心技術服務的Amazon Connect 。此外,AWS更將於今年在法國、中國增設服務區,拓展更多新市場。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61&issue=20170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24

微軟平板新銷售策略 挽救銷量 上季收入僅88.4億美元遜預期

1 : GS(14)@2017-05-28 10:23:38

【明報專訊】微軟繼本月初發表首款輕觸屏筆記型電腦Surface Laptop後,上周又公開平板與筆記型電腦New Surface Pro。新機連發,到底能否挽救微軟疲弱的電腦及平板產品銷售?微軟上季包括Surface在內的硬件及個人電腦業務成績未如理想,按年萎縮7%,收入僅88.4億美元,主要歸咎於Surface Pro銷售遜於預期。微軟上季整體收入為221億美元。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微軟最近不再以第幾代為Surface產品命名,新平板僅稱為New Surface Pro而不是Surface Pro 5。市場人士認為,這策略與蘋果的MacBook Air或MacBook Pro近似,當消費者對產品有一定印象,毋須為升級版數數目,消費者應該也會知道這是新產品。加上全球平板產品銷量已跌連10季,微軟不再稱此產品為取代PC的平板,改稱它為「全球最萬用的筆記型電腦」,是要將Surface Pro定位為PC類產品,不單以蘋果的iPad,甚至以MacBook Air作競爭對手。

Surface Pro定位筆電 棄與蘋果競爭

微軟強調New Surface Pro的速度比iPad Pro快1.7 倍。13.5小時的續航時間,也比iPad Pro長35%。不過iPad Pro已上市一段時間,考慮到下月初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蘋果可能發布新版iPad Pro,屆時真正的競爭才會開始。微軟稱,下月中上市的New Surface Pro共更換了800個新零件,升級至英特爾第七代core處理器,並採用更寧靜的新型無風扇散熱等。

至於同樣於下月中上市的Surface Laptop則被標榜為「奢華」之選,其鍵盤用上豪華房車車廂採用的Alcantara人造麂皮。微軟在麂皮面加了特製塗層防污。若不小心弄髒,只要盡快抹掉就行。Surface 系列產品負責人Pete Kyriacou呼籲用戶使用Surface Laptop時,要像對待名牌手袋一樣細心,最好定期保養和打理。要把電腦當成名牌手袋一樣呵護,到底是賣點還是趕客?市場拭目以待。

Surface Laptop標榜奢華 如名牌手袋

微軟一直銳意發展硬件,但自Surface推出以來,該系列一直未能為微軟賺錢。上季Surface收入按年更暴跌26%至8.3億美元。至於微軟的Windows手機更是一場災難。2014年,微軟斥72億美元收購Nokia手機品牌和業務,進軍手機硬件市場,搭配微軟作業系統的Lumia智能手機一直陪跑,銷量低迷,近一年多再沒推出新產品。

微軟在上季財報承認手機收入微不足道,只有500萬美元左右,較去年同期減少7.3億美元。微軟Lumia手機及Windows手機作業系統的市場份額已跌至接近零。微軟觀察人士Paul Thurrott在Twitter稱,微軟計劃在本財年結束前(今年6月底)徹底告別手機業務。智能手機計劃失敗,也意味微軟的「通用軟件計劃」(能同時支援電腦、手機、遊戲機等的軟件生態)價值大減,微軟並未能有效利用在電腦作業系統的壟斷優勢,助其發展電腦和手機等硬件業務。

計劃6月底前棄手機業務

微軟的遊戲業務卻相對理想,上季收入按年增長4%至19億美元,不過當中很大程度是受惠於Xbox軟件與服務收入。微軟承認,Xbox Live的收入增長抵消了硬件銷售的下降。微軟未公布遊戲軟件和服務的具體收入,僅表示數碼發行方式及強大的遊戲陣容,助相關收入按年增長達7%。

整體而言,軟件和服務仍然是微軟的增長動力。Office和雲計算業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Office所屬的生產力部門,上季為微軟貢獻79億美元收入,按去增長22%。Azure所屬的智能雲端部門貢獻67億美元收入,按年增長11%。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57&issue=201705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58

微軟雲收入增長勁 市佔率力追亞馬遜

1 : GS(14)@2018-02-04 21:25:55

【明報專訊】微軟上季雲業務繼續強勁增長,儘管微軟按慣例不公布這些業務的具體收入,卻透露雲端服務的兩大業務實現強勁增長,Azure基礎設施服務上季收入按年增長達98%,Office 365收入增長41%。這兩項業務前一季收入增長分別為90%和42%。微軟上季包括Azure在內的智能雲(Intelligent Cloud)業務收入按年增長15%,至78億美元。包括Office在內的生產力和業務流程業務收入按年增長25%,至89.5億美元。微軟早段股價升0.6%。

Azure服務上季收入增近倍

在網上出租電腦運算能力和存儲空間的雲端領域,微軟佔重要地位,是僅次於亞馬遜的第二大雲服務公司。投行KeyBanc的研究指,亞馬遜在第四季的雲端服務市佔率降至62%,而微軟升至20%。

微軟當初依靠其個人電腦操作系統Windows的優勢,在科技領域佔主導地位。包括Windows業務在內的More Personal Computing部門,目前仍是微軟最大的業務,但增長速度最慢。

微軟上季整體收入按年增長12%,至289.2億美元。但計入與稅改相關的138億美元支出,上季淨虧損63億美元。撇除稅改影響,上季利潤75億美元,每股收益96美仙,勝於預期。剔除稅改相關的支出,微軟調整後稅率為18%,較上年同期微升。

(華爾街日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08&issue=201802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