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秘到投資人/十二年商海蛻變實錄(20)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g36d.html 【打假】
2003年春夏之交,我們開發了一款非常暢銷的產品——鱷魚,取名為「縱橫商海,所向披靡」,採用樹脂鍍金工藝。產品面世沒多久,就聽說附近的美夏工藝禮品廠在仿造。Leo偽裝成送貨司機去美夏,看到整個車間都在加班加點生產這款產品,比我們車間還繁忙。他一氣之下拿起鱷魚模型就走,美夏的人可能沒反應過來,沒人阻攔。這是一種膠模,很容易做,拿走模型無傷大雅,他們繼續仿造,定價比我們稍低,銷量不比我們少。
8月份北京禮品展,我們沒參展,我和Leo去參觀。美夏參展了,把鱷魚放在最顯眼的位置,Leo上去跟他們理論,他們心虛,收了起來。我們清楚,當著我們面收起來,我們走之後他們照樣會放回展架。
產品暢銷後,最頭痛的就是被仿冒。每年花不少錢申請外觀專利,在宣傳冊上把專利號放在產品圖片下面,寫上「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但用處不大。高明的仿冒者會稍稍改一下,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更多的仿冒品絲毫不改,這樣可以充當正品賣。美夏仿冒鱷魚就是這樣,連產品名稱用的字體和字號都沒變,一般人看不出和我們生產的鱷魚有什麼差別,甚至連我都分不出來。
這款鱷魚是那年市場上銷量最大的樹脂鍍金禮品,而我們出產的可能不到總銷量的十分之一。溫州一帶的仿冒品更多,那些仿冒廠離得太遠,質量也差一些,我們沒法管。深圳的同行都知根知底,美夏這樣做顯得很過分。那時候,大工廠即便仿冒,也會改一下,讓被仿的工廠無話可說;小工廠主要靠仿冒生存,但不會明目張膽,主要不是怕專利,是怕挨打。
深圳有一個工藝禮品協會,幾家做得大的工廠是協會骨幹,這些老闆時不時地聚一聚,在一起主要就聊怎麼打仿冒,我們也參加聚會,是其中資歷最淺的。總聽參加聚會的大佬們說,打假只有一個辦法:打!說白了就是去仿冒廠砸廠。被仿冒的廠家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讓別的工廠不敢仿冒,專找那些好欺負的小廠,派人去砸廠,砸完就走。這種故事很多,還常聽到有流血事件發生。雙方動手幹架,如果有人受傷會送去醫院,派出所就會來調解。派出所根本不會管誰仿冒誰,也不會聽誰先動手,調解的結果就是打人的賠償流血的人醫藥費。大廠也樂意賠,賠了在行業中有影響,別的廠家自然怕,仿冒他們的產品就心有餘悸。這個行業中做得最大的一家工廠就砸過好幾個廠,我有耳聞,有幾個被砸的廠還是他親戚開的。不過,後來我有些納悶,懷疑他的打假沒準是他為了提高在行業中的威懾力自編自演的戲。
其實,這個行業的大佬基本也是靠仿冒起家。不光這個行業,很多行業都是如此:創業的時候,把市場上賣得最好的產品找來,照著做;等研發水平高了,就稍改一下;對本行業有了更深理解,才生產自主開發產品。所謂的自主開發產品其實也是互相抄襲來的,只是抄襲得巧妙一些罷了。一家工廠就如一個國家,既要重視保密工作,同時還要去刺探同行情報,想起來真夠累的!老闆們整天去手板廠、電鍍廠逛游,為什麼?是去找靈感,看看別的工廠有什麼新產品可以啟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那天,幾家大廠聚會,就在我們工廠附近。我和Jack參加了這個聚會。自然又說起打假,個個義憤填膺。一個姓王的老闆說,大家不要只說不練,乾脆去模仿金亮鱷魚的美夏打假。一幫人很響應。我想,也好,協會出面,也許美夏會收斂點。
到了美夏,老闆不在,流水線上全是那款鱷魚,工人在緊張地工作。我們十來個人在車間逛著、議論著。突然,工廠的鐵閘門關上,一幫黑衣人圍上來,大聲說;「別的廠家可以走人,金亮的人不能走。」Jack非常機靈,拿起手機趕緊報警,還給Leo打了電話,讓他帶人馬上過來。
同行的幾個老闆當然不好意思走,但變得沉默了。整個局面就是我和Jack面對幾十號打手和工人。美夏的老闆和老闆娘出現在我們面前,老闆娘嘴上大罵「打死你們」之類的話,雙方都有拉扯動作。
很快,警察來了。我們對警察說:「他們工廠正在仿冒我們的產品,行業協會來調查,幾個同行可以作證。」
但警察根本不管這些:「要是仿冒,你們可以去打官司,不能這樣跑到人家的工廠來鬧事。」
幾家同行老闆趕緊說:「誤會了,我們不是來鬧事,是同行參觀,找美夏老闆聊天,老闆剛才不在,我們在這裡等。」
這時,John一個人氣勢洶洶走進來:「是不是比誰人多啊?還有沒有公理可講了?」他把手放到衣服裡掏名片,邊掏邊走向美夏老闆。美夏老闆嚇壞了,忙往後退,以為John要掏出刀子來。
因為警察在,加之John來勢洶洶,其他同行又說了好多息事寧人的話,美夏老闆不敢再為難。警察最後說,「我看也沒什麼事,你們還是散了吧。」我們剛離開美夏,就碰到Leo,他帶著十多個人擠在我們運貨的面的裡,手裡拿著棍棒。
我跟幾個同行說:「都晚飯時間了,就在我們樓下吃個面點王吧」。吃飯時,我說了些感謝的話,開玩笑說要是他們不在,估計我和Jack今天可能出不來,即便出來,也是直接去醫院了。他們都很沉默。
之後,同行再也不提打假一事,協會也不再聚會。以前,仿冒都是偷偷摸摸,至少仿冒者會覺得自己在做不光榮的事情,這件事情後,仿冒變得無所顧忌,成了行業普遍現象,不光小廠仿,大廠也仿。如同天使被魔鬼戰勝,整個行業從此墜入深淵。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從面點王出來,我開車回家,腦子裡冒出的念頭就是離開這個行業。
其實,我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選錯了打假對象。美夏規模不小,老闆也很強勢,如果當時選另外一家小廠來打,豈不是一炮打響?是啊,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己知彼,不然會適得其反。
我做投資後,一直不看好製造業,可能跟我打假的這段經歷有關。你生產的一樣東西賣得好,馬上就會有人去仿冒,仿冒品的銷量常常是正品銷量的上十倍,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做開發?但話要說回來,這本身也說明一個企業的「護城河」是多麼重要。一般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難有真正的「護城河」。只有很少數企業才有,這樣的企業如沙裡的黃金,需要仔細去淘,才能找到。
20年前噩夢重現 萬科總動員,抵禦「野蠻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18
20年前,「君萬之爭」差點讓萬科管理層捲了鋪蓋。20年後,萬科股價處於歷史低點之時,「野蠻人」的敲門聲再次響起。雖然仍有大股東華潤的翼護,萬科管理層卻不得不緊急動員,出招禦敵。
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2014年4月23日,萬科公司正在召開一次特殊的視頻會議。在不遠處的攝像頭的注視下,柳新在面前一份承諾書文件上籤了自己的名字,成為萬科1320名事業合夥人中的一員。
包括柳新在內的全部「管理二級」以上員工參加了這個事業合夥人創始大會。除了少數幾名計劃離職的,剩下超過99%的員工都在攝像頭的注視下籤了字,放棄自己豐厚的經濟利潤獎金,將其委託給「盈安合夥」做投資。「盈安合夥」是一家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而專門成立的公司。
35天後,「盈安合夥」開始在資本市場上現身。5月28日、5月29日、5月30日、6月3日,A股市場的連續四個交易日裡,「盈安合夥」動用了總共12.45億元持續買入自家股票,最終拿下1.34%的萬科股份,一躍成為萬科第二大股東,僅次於大股東華潤。
自2013年起,萬科開始著手從大陸B股轉到香港H股,2014年3月獲批。能否轉板成功,取決於股價能否逼近設定的現金選擇權,否則原B股股東可能會選擇現金而非轉為H股,超過1/3股東選擇現金則轉板失敗。
2014年3月,萬科董秘譚華傑前往機構投資者處路演之時,就被問及成功率。當時離目標尚有1港元多的差距,譚笑著說了三個字「有大招」。盈安開始出招後,一位機構投資者恍然大悟,「原來是通過A股拉升B股股價」。
6月3日,萬科B收於12.41港元,基本接近現金選擇權價格。次日,萬科B股停牌。考慮到轉板後有一定溢價,萬科登錄香港資本市場幾乎板上釘釘。
如此大費周章的建立事業合夥人制度,顯然不只是為了護航「B轉H」。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總裁郁亮的講話是用20年前萬科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君萬之爭」作為開篇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君安的一個破綻,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萬科可能就被這些野蠻人拆分了。」
時隔20年,「野蠻人」再度來襲,讓萬科管理層作出了這項公司治理制度上的重大變化。來自萬科內部的信息是,2014年年初,已有包括資本大鱷「明天系」在內的一些機構與萬科高層進行了接觸,只是暫時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野蠻人」的良機
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因而暴露在眾多「野蠻人」的面前。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回顧完「君萬之爭」的歷史後,郁亮又拿出了一本書——《門口的野蠻人》。
此書詳細記錄了「20世紀最著名的惡意收購」。槓桿收購之王KKR只用了不到20億美元現金,就撬動了250億美元,控制了雷諾茲納貝斯克煙草公司,並最終將其分拆。自此,「門口的野蠻人」被用來形容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
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柳新覺得郁亮不是在杞人憂天,萬科正處在一個「野蠻人」有機會入侵的時間窗口上。
就像1988年的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一樣,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從2007年的40元左右一路跌到現在的10元以下,一度低於公司2013年末的每股淨資產,而且年末賬面還躺著超過440億現金。
1994年的「君萬之爭」後,萬科股票還有過兩次探底,分別是1996年和2005年,低到3.2元左右。但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認為,當時還沒有實力雄厚的資本大鱷,所以萬科沒有成為獵物。
除了股價低迷,萬科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從創始人王石進行股改,自己變為職業經理人開始,萬科就是一家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時至今日,第一大股東華潤的持股比例也只有15%,第二大股東劉元生持股1.2%。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郁亮在2014年3月的春季例會上說,當下,「野蠻人」來萬科敲門是很正常的。「野蠻人」會怎麼行動呢?如果能成為大股東,獲得絕對控制權,這是最簡單的;如果不能獲得絕對控制權,可以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來搗亂,比如投反對票、利益要挾等等。
同樣股權高度分散、估值嚴重低估的兄弟房企——金地集團已經被「入侵」:過去一年間,通過在二級市場上不斷購入金地股票,生命人壽取代福田投資成為了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
「理論上說,金地的遭遇,萬科也很有可能碰到,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能用不到200億,成為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是非常划算的一筆投資。儘管目前我們的管理層和業務都還很穩定,不能說生命人壽就是門口野蠻人,但誰也不保證未來不會發生什麼巨變。」金地集團一位中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年前「君萬之爭」時,王石、郁亮遭遇的還是門內的野蠻人。君安集團當時持有3.4%的萬科股票,聯合幾個大股東忽然發難,要求改組董事會和管理層。王石回憶:「一群野蠻人已在萬科不知不覺間守候多時,萬科董事長竟渾然不覺。」
當時還是萬科財務部經理的郁亮,經歷了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也參與了自救行動。
這一次,郁亮全面走向前台,提出事業合夥人計劃,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據萬科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事業合夥人計劃由郁亮一力促成,直到2014年3月份春季例會上宣佈前不久,王石才得知此事。之後他也一直沒有對此公開發表過意見。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 (CFP/圖)
42億砸向股市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郁亮已經拿出了自己2013年的全部薪酬購買了萬科股票,1431萬元。但總持股依然只有630萬股,在總股本中屬於小數點後面兩位的佔比。據譚華傑近日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其他高管也基本上都進行了期權行權,虧損嚴重。
相比萬科超過100億的股本,如果以此對抗「門口的野蠻人」,顯然杯水車薪。三年前開始執行的一項薪酬制度「經濟利潤獎金」成了管理層的一個重型武器。
能夠享受這筆獎金的,是萬科的高管、中層以及部分業務骨幹。根據經濟利潤完成情況,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提取或扣減,進入一個獎金池。一部分作為集體獎金遞延支取,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另一部分則具體到個人,當期發放。
對柳新來說,往常這筆發到個人的經濟利潤獎金平均能佔到他全部獎金收入的15%。2014年3月,他沒有等來這筆錢。3月29日的萬科公告稱,「取消當期發放的個人獎金,每年提取的經濟利潤獎金全部作為集體獎金,需封閉運行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分配,所有的獎勵對象三年以後才可申請支取」。
毫無疑問,這筆錢進入了瘋狂買入自家股票的「盈安合夥」的賬面上,預估大約有4億元左右。另一部分原本就留存在公司賬面上的集體獎金,根據萬科年報,截止到2013年末共有10億元,這筆錢原本用在了其它地產項目投資之上。
恰好,工商註冊資料顯示,盈安合夥的註冊資本為14億元。
這還不是萬科用於增持股票的全部本錢,還將有更多的外部融資進入這場攻防戰中。深圳證券界一位接近萬科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融資槓桿至少為1︰2,原建行深圳分行副行長、現任萬科副總裁祝九勝全力負責此事。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但在地產股整體持續低迷的當下,3年後的萬科股票是否一定能跑贏其它投資收益也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盈安合夥連續四個交易日的增持,也只在第一天帶來了3.4%的上漲,中間兩日波動很小,最後一日跌了1.7%。
「你為什麼願意放棄當期領取自己的個人獎金,交給公司去買萬科的股票?」聽到這個問題後,浙江萬科一位事業合夥人沉吟了半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因為有槓桿,再說也是投資自己的事業。」
在萬科管理層增持萬科的同時,第一大股東華潤也是萬科管理層所倚仗的重要同盟。華潤與萬科管理層多年來已形成默契,不干涉萬科具體管理事務,其扮演的更像財務投資者角色。2014年3月,為了配合萬科管理層,華潤增持萬科0.24%股份,並透露未來12個月內或會繼續增持萬科。

萬科A前十大股東。(截至2014年3月31日) (何籽/圖)
利益捆綁
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除了買自家的股票,上述萬科地方公司的高層還需要拿出一筆錢來跟投具體的項目,這是一項比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更早啟動的制度創新。參與的項目,要求地方公司高管和項目負責人必須跟投,員工自願跟投不超過項目總額的5%。
根據萬科發佈的新聞稿,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廈門萬科甚至借用了合夥人的概念做起了營銷活動——對外邀請萬科合夥人,只要成功介紹一位朋友購買當地的四個項目之一,就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返點。
跟投制度在房地產企業中不是首例。此前包括景瑞地產、碧桂園等國內多個房地產企業都開始實行類似模式,一方面是向內部員工募集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員工的利益和項目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中信建投蘇雪晶指出,當前不少主流房企都逐步開始採用這種項目合夥人制度,萬科也算順應潮流的正確選擇。
事實上,據柳新回憶,公司最初也只是從2013年開始規劃項目層面的跟投,直到2014年春,才忽然傳出了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制度的風聲。3月份的春季例會上,郁亮提及的也只是大約兩百多人的經濟利潤獎金獲得者參與其中,等到4月份就變成了1320人,佔萬科房地產開發系統近1/5的員工。
無論肇始於何時,郁亮和萬科高層們已經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了。一項事業合夥人制度,短期看可以階段性拉升股價,使B轉H更加順利,長期看則關係到未來公司控制權的鞏固。而項目跟投,跟抵抗門外的野蠻人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可以讓管理層與公司命運聯繫得更為緊密。
郁亮賦予了這盤棋在人力資源上的戰略意義。「過去萬科是職業經理人制度,職業經理人和股東是打工關係,依靠職業精神對股東負責,但從小米等一些企業的經驗來看,合夥人制度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利益共享機制,對股東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2014年以來,郁亮帶領萬科團隊密集拜訪了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
只是,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而B轉H如果順利完成,萬科在多了一個融資平台的同時,也給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收購的窗口。
別無選擇。「如果我們不下決心去變革,野蠻人就在門口敲門了。」郁亮在3個月前的萬科春季例會上警告員工們。
(應被訪者要求,柳新為化名)
廣州:一家人租房近20年花費超百萬 自稱不後悔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9567320租客一家
陳先生:祖籍汕頭,廣州戶籍,從事餐飲業,50多歲。
妻子:在海珠區一家知名醫院工作。
女兒:在從化讀大學。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超過40萬元,所租房屋實用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對社區配套、交通各方面要求較高,平均月租金5000-6000元,多年房租超100萬。
當下,沒錢買房去租房,被贊「明智」;有錢不買房去租房,被批「傻瓜」。而在廣州,就有這樣一批甘願做「傻瓜」的人。現租住海珠區磨碟沙的陳生(化名)就是租房的鐵桿粉絲。來穗20多年的他,早已在廣州落地生根娶妻生女,自詡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陳生夫妻名下只有一套20多年前的福利分房,一房一廳,全家人的戶口都落在那裡,但至今全家仍未買商品房。20多年來,除了在窄小的福利房裡住的近5年,一家三口都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先後樂此不疲地搬家高達9次。
第九次搬家
今年5月16日晚8點,陳生一家的入夥飯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內開席了,來自汕頭東里的陳生親自下廚做了一桌佳餚,慶祝第九次喬遷之喜。「我看樓盤的眼光還是很準的,這次搬家也符合我們全家人一直以來的要求:一是房子要大;二是鬧中取靜。」陳生在席上如此評價新居。記者觀察發現,這套有雙陽台並且南北對流的公寓,兩室兩廳,一廚兩衛,周邊地鐵等公共交通一應俱全,遠離鬧市區又出行便捷。
1991年,陳生與來自湖南的劉女士在廣州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開始了租房生活。1994年,女兒娜娜的出生並沒有改變陳生的租房觀念。20年後的今天,搬進的房子仍然是租來的。
現在,陳生在番禺從事餐飲業,妻子在海珠區一家知名醫院上班,女兒娜娜則在從化讀大學。在廣州打拚多年,夫妻二人已有不薄的積蓄,年均收入超過40萬元。「房子就是一個能讓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的地方,至於是買的還是租的,都不重要。」陳生如是說。
飯後,大家在客廳圍坐一起,汕頭人陳生邊泡茶邊與記者侃侃而談:「我以前當過老師,做過公司經理,後來自己做老闆,開過咖啡館也開過會所,現在轉行做餐飲。」
平均兩年半搬一次家
「20多年裡,平均兩年半搬一次家,曾遇到故意找茬的房東,也遇到不靠譜的搬家公司,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及財富。」陳生告訴記者。
2004年,由於福利房太小,再加上陳生在水蔭路開間咖啡館,於是,他們在水蔭路的福萊花園租了房。不過,在海珠區讀小學的娜娜上學要轉三次公交車。「這是我上小學時最煩惱的事。但2006年,我在育才中學讀初中,我們搬到水蔭路的雅景花園,我媽買菜方便,我上學也很方便。」娜娜回憶道。
時至2008年,娜娜上初三,陳生一家又開始搬家了。這次搬進的是珠江新城的南國花園。「那時的珠江新城連麥當勞都沒有,生活配套尚未完善,但放眼望去都是充滿新意的高級寫字樓,周圍的鄰居也都是高素質的白領、金領,一家人過得悠然自得。」
一年後,他們又搬進了金碧華府。「當年金碧華府的租金要高過南國花園,我有點不捨得,但看了房之後卻喜歡上了金碧的超大空中花園,於是欣然隨著老公搬了。」陳太表示。
後來他們一家又搬到了新城海濱花園。沒過多久,由於陳生的生意離開市中心,到番禺發展,並在番禺麗江花園立足,這一家理所當然地將家安置在麗江花園。
今年,娜娜已讀大學,年過五十的陳生又搬家了。這一次,他把新家選在了離陳太工作只有一個地鐵站的世港國際公寓。「也算是對她多年遷就我不斷租房的一點補償。」
矛盾陳太:喜歡住新家但搬家好麻煩
搬家,對於大部分租客而言都是件煩心事,整理行李的麻煩自不必說,縈繞在他們心頭的還有居無定所的心酸。陳生卻不這麼認為,他一邊悠閒地倒茶一邊說:「租房住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
陳太則默默地瞥了陳生一眼。娜娜就坐在記者身旁,她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我爸沒煩惱,背包一背無拘無束,想走就走,想住哪住哪,煩惱是我媽的。」
原來在搬家過程中,陳太要負責聯繫搬家公司、打包裝箱等這類繁瑣小事,而陳生只要找好房子便大功告成。「這次找的搬家公司特別不靠譜,打爛了我家一個花瓶和一個茶壺。」
陳太說她最難忘的一次搬家是在珠江新城,新家距離原來住的樓盤只有200多米,「從車上下來的時候我都傻了,離得那麼近居然還要興師動眾地搬一次家。」而陳先生選擇搬家的理由是,看中了新家漂亮的空中花園。「租房子住我是沒意見,但是搬家搬得也太頻繁了。他(陳生)什麼都不干,就當甩手掌櫃,我可有得煩了。我也喜歡住新家,但我不喜歡搬家。」陳太如是說。
堅定陳生:想住哪就住哪,不後悔沒買房
據陳生介紹,他們家多年來租的房實用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兩房兩廳是標準配置,社區配套、交通各方面要求也比較高,平均每個月的租金在5000 -6000元左右,最貴租金達7000-8000元。
陳生身邊的親戚朋友不斷提醒:省點錢買個偏遠點的房子,用5000元還月供綽綽有餘,趕緊買套房吧。陳生卻不這麼看,「我住過南北通透的南國花園,住過有空中花園的金碧華府,也住過直望江景和廣州塔的海濱花園,如果買這些房子,不僅貴,而且還是二手房。而租房,我想住哪就住哪。」
記者粗略計算,陳生一家多年來租房花費超過100萬元,按照目前的房價,已經可以在郊區買個小三房。「就算如此,我還是覺得買房不划算。100多萬在廣州買不起我曾經租過的那些寬敞明亮的房子,但是我分別體驗過它們的精裝修,跟它們的業主享受過一樣的福利,這就夠了。」
說到現在的高房價和買房難,陳生舉著酒杯滔滔不絕:「當年的房價還說得過去,現在的房價太離譜,就算這樣我也不後悔當年沒買房。」
面對高企的房價,陳生一家也有無奈,但更多的還是對租房生活的滿足。「如果買一套房子自住,那房子升值貶值對我而言沒差別;如果賣舊房換新房,那我還是只有一套房,差別也不大。再說買一套房子住30年也該換了,買房就相當於在同一個地方租幾十年的房子,相比之下租房子比供樓便宜多了,而且還有很多樂趣。」
未來會不會考慮買套房養老?陳生表示,等年齡再大一點,實在搬不動了,會考慮買套房子定居下來。
陳生一家租房搬家線路
1 .1991年,陳生結婚,開始租房生活,居住點是陳太所在海珠某醫院附近
2 .1999年,搬至一房一廳的福利房
3 .2004年,搬到水蔭路的福萊花園
4 .2006年,搬到越秀區雅景花園
5 .2008年,搬到珠江新城南國花園
6 .2009年,搬到珠江新城金碧華府
7 .2011年,搬到新城海濱花園
8 .2012年,搬到番禺區麗江花園
9 .2014年,搬到海珠區世港國際公寓
「租房住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
「我住過南北通透的南國花園,住過有空中花園的金碧華府,也住過直望江景和廣州塔的海濱花園,如果買這些房子,不僅貴,而且還是二手房。而租房,我想住哪就住哪……不後悔當年沒買房。」
——— 鐵桿租客陳生
旁觀者
羨慕VS無安全感
據調查顯示,中國人買房的平均年齡是27歲。同時,廣東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有近一半家庭處於租賃各類住房的狀態,其中70%是20-40歲的青壯年。
對20多歲的年輕人就想著買房,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流動性大,不確定因素太多,買了房子也是負擔。為了房子的月供,你不敢跳槽;為了房子,你不敢離開這座城市。」
對於這個中產家庭的租房生活,記者身邊有些朋友表示羨慕:他們一家住過那麼多優質樓盤,看到了多面的廣州;也有的表示:無法接受居無定所的生活,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就沒有安全感。
知名房產專家韓世同則表示,租房值得提倡,這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居住觀念,國外很多人都會選擇這種方式。「如果中國人能改變結婚買新房的觀念,就會減輕年輕人的購房壓力。」
中海油與英國石油簽署20年期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597中海油同日牽手BP與殼牌
6月1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與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在英國倫敦簽署了一份液化天然氣(簡稱「LNG」)長期供應框架協議。
中海油方面消息稱,根據雙方簽署的框架協議,自2019年起,BP公司將從其全球LNG資源組合向中海油每年供應多達150萬噸的LNG資源。供應期限20年。雙方希望於2014年中達成最終的商務協議。
而據路透中文網消息,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首席執行官Bob Dudley透露,協議價值約200億美元。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去年我國進口LNG的到岸均價為2.5元/立方米(約0.7174千克)。若按此計算,20年間BP公司向中海油供應的LNG價值約170億美元。
不過,天然氣的價格並非穩定不變。中海油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全球LNG採購合同中都絕不會有具體的價格,「(LNG)價格是隨著國際油價或期貨市場上氣價進行上下浮動的」;2012年中海油與英國天然氣集團(BG)簽署的20年連續供應500萬噸LNG的貿易合同,即根據這個原則簽署的。
同時,中海油與殼牌共同宣佈,已簽署一份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再次確認雙方致力於推進在中國和全球的戰略合作關係。同時,該協議還確認雙方將致力於共同探索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更廣泛的合作機會。
將增強中海油在LNG市場話語權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認為,雙方協議簽署以後,中海油在LNG市場的話語權將會增強。
2013年,中海油LNG進口總量超過1300萬噸,佔中國LNG進口總量的72%。截至2014年5月底,中海油已在中國建成投產6個LNG接收站,LNG總接卸能力達2480萬噸/年;正在建設中的海南、深圳、粵東等LNG接收站將於2015年底之前相繼投產。
中海油以及中石油兩家公司主導了中國天然氣水陸兩線進口:中石油主導了陸地管道進口;在海上,則是中海油稱雄。且因為中海油在國內的氣源比較少,主要來源於煤層氣,因此近年來加大了海外找氣的力度。
公開數據顯示,2006年,中海油與印尼簽署合同,計劃從2009年開始每年供應液化天然氣260萬噸。2008年時,中海油與卡塔爾簽署合同,計劃在未來25年內每年從卡塔爾進口200萬噸LNG。2009年,中海油與BG公司簽署協議,計劃未來20年每年從BG公司採購360萬噸LNG。2012年10月,中海油與再次與BG公司簽署了連續20年、每年進口500萬噸LNG的貿易合同,使BG集團供應中國海油的LNG資源總量達到860萬噸/年。
安迅思息旺能源天然氣資深分析師錢莉表示,上游資源獲取是一直中海油長期想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中海油與海外氣源供應商的合作加強了其資源供應能力,從而將強化中海油在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地位,增加其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