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4億入袋,迎戰轉型中的中國食品市場 泡麵落難!統一超狂發股利真相

2016-03-28  TCW

統一超為何配發史上最高現金股利?答案,可能得從台灣食品老牌在中國營運「吃癟」找起。

台灣便利商店龍頭統一超商三月中給股東們送上大禮,每股計畫配發七.二元現金股利、創史上新高,但市場也出現另一個聯想。

豐沛股利最大贏家是持股約四五%的統一企業,預計進帳約三十四億元,相當於統一中國去年上半年的獲利數字。這筆資金將給統一企業充沛的銀彈,在中國市場中征戰。因此刻的台灣食品業在中國,正面對二十年來最大硬戰。

外賣搶灘、高鐵都是衝擊

這個推測來自中國旺旺與康師傅去年財報,後者近一年股價跌幅就約五五%。

衰退,與中國市場大洗牌有關,先來看大環境。近五年,中國外賣、團購網路大行其道,兩大網站「餓了麼」與「美團」流血競爭,從上班族市場殺進校園裡,就有位中國大學生在網路上自豪,用這兩家的折價方案,免費吃了半個多月的外賣食品,偶爾要付費,每餐也低於新台幣二十五元。

這個價格帶,恰好是中國泡麵的主力戰場。 更別提,中國健康意識抬頭,讓過去的消費主力如學生與藍領,也開始改變消費習慣。

補上這空缺的,是水餃、魚丸等冷凍食品,中國市調機構宇博智業表示,這類食 品產值一四年增率約一八%。尼爾森(AC Nielsen) 報告指出,同期中國泡麵銷量卻年減七%,且一一年起連衰五年,僅有高單價(新台幣二十五元到一百五十元)泡麵仍維持成長。

甚至,中國高速鐵路等交通建設的完成,也縮短大家的運輸時間,讓習慣在出差或長途運輸途中吃泡麵的人口變少。

然而,缺乏創新力才是最大危機。康師傅財報預警之後,花旗銀行直指它是「產品老化、缺乏創新、對比同業缺少複雜的品牌戰略。」旺旺泡麵營收占比較低,讓它營運績效大跌跤的乳製品項目,約九成營收來自於銷售十餘年的旺仔牛奶等老產品,這讓旺旺處於品牌「吃老本」的狀態,而新跨足的嬰兒食品等項目,卻早已有巨頭盤據。

中國食品市場大轉型,經緯行動策略規畫總監李釧如指出,「機會多,但競爭加大。」要闖出新路,得看台商創新速度能否快過市場變化。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47

蒙古官方調查報告中的九一三事件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232

 

林彪等所乘256號三叉戟飛機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毀的現場(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71年9月13日淩晨,林彪、葉群、林立果等乘坐256號專機北逃,據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記載,在飛機快接近中蒙邊境時,有人請示是否派飛機攔截,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林彪一夥的意圖,毛澤東沒有同意。淩晨1:50分,256號飛機進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2:30分,專機在溫都爾汗附近墜毀,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事後,中方根據使館人員的現場勘察報告和有關專家的論證分析,揭開了飛機墜落之謎:飛機爆炸是因為油料不足就地迫降時機身擦地起火所致(中央文獻出版社,1603-1604頁)。

近年來,關於林彪墜機事件,有不少民間議論。如有的認為在飛機上發生過搏鬥,有的認為飛機系被擊落,有的認為蘇聯方面取走了飛機上的黑匣子甚至林彪的頭顱,等等。這些說法,有的出自一些專業人士之口,流播甚廣。本文獨家披露了蒙古官方的調查報告,對以上問題做了考證。孰是孰非,讀後自然不難判斷。

——編者

《關於一架中華人民共和國飛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墜毀原因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由蒙古官方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於1971年11月20日完成。原件以斯拉夫蒙文(西里爾字母蒙古文)打印,共17頁,其中15頁為正文,最後兩頁為“墜機事故現場發現的文件及物品清單”。《調查報告》另附有照片多張。

調查報告首頁(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次頁和簽名頁(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機密級的國家安全檔案,現已解密,其內容部分(約占全文56%)曾被譯成英文。本文所用《調查報告》中文譯本,為筆者委托那木吉拉、T·阿拉坦巴嘎那和德力格爾其其格根據蒙文複印件譯出,並參考了筆者委托鐘小歧翻譯的英譯中版本。

筆者認為,雖然事隔45年,《調查報告》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仍然值得對“九一三事件”有研究興趣的人們所關註。

蒙方調查委員會的組成

根據《調查報告》所披露的蒙古官方調查委員會名單,委員會由九人組成。負責人圖門登貝爾勒(人民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少將),成員桑加(邊防及內務軍事事務局司令部副參謀長兼邊防處處長,上校)、高陶布(外交部領事司司長)、根登達日紮(職務不詳)、達希澤伯格(法律專家)、雲登(民航局專家,少校)、桑加道爾吉(大夫)、卓乃(大夫)和莫尤(法醫)。調查委員會九人中,除圖門登貝爾勒、根登達日紮外,其余七人在1971年9月15日與中國駐蒙古大使許文益、二秘孫一先等一道到過墜機現場(孫一先:《在大漠那邊:親歷林彪墜機事件和中蒙關系波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頁18-19、21)。

調查委員會雖然囊括了各方面專家,惟從以上已知八人的職務來看,這是一個中等偏低規格的臨時班子。這似乎可以說明,蒙古官方對於中國256號飛機墜毀一事,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麽重視。《調查報告》在某些細節方面也並不嚴密,如五塊手表只描述了兩塊的狀況,其中一塊前面記述為15時30分,後面卻記述為17時30分;正文稱現場發現望遠鏡兩部,在文件及物品清單中卻只有一部;機械師李平的證件名稱按《調查報告》所附照片應為“7196部隊營門出入證”(蓋有3726部隊印章),文件及物品清單中卻誤為“允許出入中國人民解放軍3726部隊”,等等。

調查報告雖然承認蒙方“也咨詢了蘇聯軍事專家,而他們也參與了事故現場的再次調查工作”,但蘇聯專家並非調查委員會的正式組成人員。從《調查報告》用語中我們可以意會到,蒙方將其與蘇方的關系,僅定位為咨詢與被咨詢的關系。考慮到當時蘇蒙兩國政治關系的實際情況,並不排除蘇方在調查過程中具有更為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調查報告承認,“為了再仔細研究這一事件,委員會部分成員邀請蘇軍技術人員在10月19日一起前往視察了飛機墜毀的現場。通過這次的調查,發現蘇聯制‘PB-YM’型高度測量裝置(按,系加裝在256號飛機上的無線電低空高度表,中方編號為“262”型)1個、望遠鏡2部以及防衛和攻擊為目的的冷兵器,其中有匕首2把。他們還發現被燒毀的大量文件、錄音磁帶及皮箱等物品。”但孫一先書中所說的“據當時任蒙古外交部副部長的雲登講,在中國使館人員到飛機墜毀現場視察之前,蘇聯已派人檢查了現場,拆走了機尾上的主發動機”(《在大漠那邊》,頁27)這樣的說法,在《調查報告》中得不到印證和支持。

墜機現場發現的屍體和槍支

調查報告所附圖片頁,因本非原照,再加上輾轉複印,已很不清晰(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調查報告》第一部分,敘述了蒙方在256號飛機墜毀現場發現的機上乘員遺體及所攜帶槍支的情況。

《調查報告》稱,“距墜機點南側500米處,我們開始檢查工作。在那兒發現了第一具屍體。其他散落的屍體之間相隔約3-15米。所有屍體分布在50×20米範圍內不同位置。所有的屍體都被燒過,有些屍體的頭部和四肢都破裂和壓碎了。一共有9具屍體。”

《調查報告》接下來描述了每具屍體的狀況。這些描述與孫一先的描述相比較,更為簡略。從對屍體描述的細節可以知道,除第8號女性屍體外,《調查報告》的屍體編號與孫一先所述編號有所不同。如蒙方第5號屍體“身高約180厘米”,與孫一先所述第5號屍體(林彪)“個子瘦小,雖然每具屍體燒後似乎都有些縮短而且由於皮膚腫脹顯得年輕,但這具屍體看來縮得更厲害一些,像個大孩子”(同上,頁37-38),差別甚大,而與孫一先所述第9號屍體(潘景寅)“這人生前個子高大,體格魁梧”(同上,頁40)倒十分相近。

《調查報告》稱在墜機現場發現手槍七把、折疊式沖鋒槍一支。這與蒙方在1971年9月16日提出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飛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土上飛行失事的現場調查紀要》草稿的敘述是一致的。根據機上乘員人數及槍支數量推測,機上乘員除林彪、葉群外其余七人可能都有佩槍(除非林立果、劉沛豐兩人有多支佩槍),惟九具屍體均“身體外表正常”,沒有異常的槍擊痕跡。機上乘員俱為飛機墜毀過程中摔撞和被燒而死亡。

1971年9月15日下午,在墜機現場,對機上乘員死亡原因沒有疑問及異議的中蒙雙方官員,就屍體埋葬達成一致意見。許文益大使稱:“按你們的傳統埋葬他們吧。”高陶布:“好,就開始埋葬工作吧,請一塊參加。”大使:“開始埋葬吧。把坑挖深一點。”高陶布:“醫生認為屍體需要解剖並寫報告。還有解剖檢驗的需要嗎?”大使:“同誌,你認為該怎麽辦?”高陶布:“醫生打算做解剖,你認為有必要嗎?”大使:“我建議無須解剖。”高陶布:“我同意。”烏爾金道爾吉(肯特省檢察長):“我也同意這個建議。”大使:“大使館二秘也沒有別的建議。我們不需要再談別的什麽事了。”(蒙古國家安全檔案:《許文益與桑加及其他人之間的對話》,1971年9月15日)

蘇蒙方面何時知道機上乘員的真實身份?

《調查報告》同時證實:直至1971年11月20日,蘇蒙方面對256號飛機乘員的真實身份仍然一無所知。

這樣一來,《調查報告》實際上也就否定了孫一先的一些說法。孫一先稱,“後來得知,此時(指1971年9月下旬)蘇聯和蒙古已揣測到這架失事飛機上有個大人物,但是這個大人物是誰還不能確定,蘇聯克格勃已準備派專家挖出死者遺體進行檢驗。……而在9月23日以後提出索要遺體,蘇聯和蒙古當局對主要死者的身份已有所察覺了。”(孫一先《在大漠那邊》,頁97)

時任蘇聯駐華大使館政治參贊的顧達壽,在其口述回憶中的一些說法,與《調查報告》也不一致。顧達壽聲稱,1971年9月間,“蘇聯外交部已經從情報中獲悉林彪叛逃的消息,考慮到我在中國多年而且認識林彪,故特別指定讓我去蒙古辨認是不是林彪的屍體。”([俄]顧達壽口述、鄭少鋒執筆:《直譯中蘇高層會晤》,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頁78)

顧達壽的口述回憶中文版,經過執筆者鄭少鋒的深度整理。顧達壽與史實相距甚遠的“回憶”,與執筆者的認知水平有莫大關系。鄭少鋒在《直譯中蘇高層會晤》一書的後記中有更為古怪離奇的說法:“顧達壽在本書的主要篇章《進入蘇聯外交部》中披露了一件至今鮮為人知的事情。那是在林彪出逃折戟蒙古溫都爾汗沙漠之後,顧達壽奉蘇聯外交部指令,與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處兩名軍人從北京趕赴飛機失事現場勘察。為確認林彪的身份,顧達壽建議可從林彪早年在莫斯科治傷住院時留下的牙齒照片中印證。於是,林彪的頭顱被割下立即送往莫斯科進行醫學鑒定並很快得到確認。據說林彪的頭蓋骨至今仍然被秘密封存在莫斯科。因此,現在我們可以認為,當年在溫都爾汗被就地掩埋的林彪屍體實際上是一具無頭或假首屍身。這說明當時蒙古方面通知中國駐蒙古使館察看中國飛機失事身亡的九具屍體中的林彪的頭顱是另安上去的他人的首級。”(頁200)

諸如此類的天方夜譚,在坊間還有不少市場。《調查報告》的公布,應該可以起到有力的澄清事實真相的作用。

蒙方判斷256號飛機用於軍事用途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1點稱,“我們認為,這架編號256的塗有民用航空標誌的飛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用於軍事用途。在事故現場找到的無數實質性文件足以證明這個結論。”“非常清楚,這架飛機由中國軍方所擁有。機上人員都是軍官。”

蒙方這一判斷,基本準確。而這一判斷,是整個《調查報告》的基調。

據孫一先稱,從1971年9月16日至17日,中蒙雙方人員在肯特省首府溫都爾汗,就墜機事件舉行過五輪會談。在第一輪會談時,蒙方首席官員桑加上校就強調,“這是一架中國民航標記的為軍事服務的乘有軍事人員的飛機。”第二輪會談蒙方提出的《調查紀要》草稿中最後稱,“這些跡象證明,失事飛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人員使用的。”蒙方提出的《安葬紀要》草稿中稱,失事飛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事人員駕駛的,1971年9月13日夜進入蒙古人民共和國領空。”(孫一先《在大漠那邊》,頁47-50。9月13日夜應為9月13日淩晨)

蒙方在會談中堅持己見的態度與《調查報告》中的結論——“256號飛機為中國軍方所擁有,用於軍事用途”,是為其在日後可能的外交交涉服務的。孫一先認為,蒙方這樣堅持己見,“目的無非為了在今後兩國的交涉中占據有利地位,假如該機是被蘇蒙軍擊傷而墜落,則正可借此推卸責任。這是會談的要害所在。”(同上,頁51)

蒙方基於墜機現場實物而作出“256號飛機為中國軍方所擁有,用於軍事用途”的結論,無可厚非。而中國駐蒙古大使館人員 “由於我們的唯一根據是國內的來電,看了現場之後,更加確認這完全是一架中國民航飛機,死難者都是機組人員,‘空中小姐’看上去年歲大了一些,估計是專機的需要。”(同上,頁51)

由於雙方在“軍用”與“民用”、“軍事人員”與“非軍事人員”的問題上各執一詞,後面的兩輪會談註定也沒有什麽結果。會談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會談紀要中方也不能簽字。桑加最後聲稱“我們堅持原來的寫法”,高陶布也說“我們單方面簽字”。筆者認為,這可能就是蒙方最後非得要搞出自己的一個《調查報告》的重要原因。

孫一先後來也承認,“‘九一三’事件真相大白之後,回頭再看看關於‘軍’還是‘民’爭論的記錄,的確就如同在埋葬死難者時,我們四個人畢恭畢敬地鞠躬默哀一樣,使人感到有點好笑。有的同誌甚至說,蒙方人員講的256號飛機的性質、機上乘員都是帶‘軍’字的,符合實際,而我方在會談中不夠實事求是。”(同上,頁66)

蒙方誤判256號飛機“執行一項特別任務”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2點稱,“該編號為256的中國飛機,正在我國領空執行一項特別任務”。從報告字里行間推斷,蒙方所謂“特別任務”,不外乎就是軍事偵察任務。蒙方的理由是,飛機上除了安裝有保障飛行安全必需的一些普通設備外,“與此同時,該飛機還安裝了地面測量設備”,此外,蒙方並不能拿出飛機執行“特別任務”的更有力證據。

蒙方這一判斷,自然離事實真相十萬八千里。但這反倒可以證明,直到1971年11月20日止,蒙方調查委員會(自然也包括協助調查的蘇方人員)並不知曉這其實是一架叛逃中的飛機,更不知曉機上乘員的真實身份。

而在國內,早在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已經以中發[1971]57號中共中央文件將“林彪於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的信息,正式通知到各大軍區黨委常委,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常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黨委常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領導小組和黨的核心小組,九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該通知明確宣稱,林彪是乘三叉戟飛機跑的,且飛機已經墜毀,“現場查明:林彪背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極其秘密地私自調動三叉戟運輸機、直升機各一架,開槍打傷跟隨多年的警衛人員,於九月十三日淩晨爬上三叉戟飛機,向外蒙、蘇聯方向飛去。”“根據確實消息,出境的三叉戟飛機已於蒙古境內溫都爾汗附近墜毀。林彪、葉群、林立果等全部燒死,成為死有余辜的叛徒賣國賊。”

林彪等所乘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後的殘骸。(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飛機墜毀原因是飛行員所犯錯誤導致的

《調查報告》結論部分第3點稱,“該編號為256之三叉戟1E型飛機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此結論由4點事實證明:

a.墜毀前該飛機航速為500-600公里/小時,直飛,著陸前沒有放下起落架及輪胎,而且襟翼和著陸燈也沒有打開。

b.飛機殘骸碎片墜落及散布於600×100平方米範圍,這證明該飛機是以上述時速或高於上述時速的航速墜毀的。

c.飛機墜毀在大範圍內引起爆炸和燃燒,爆炸後的燃燒持續了很長時間,這證明事故發生時,該飛機仍然攜帶足夠燃料可以繼續飛行。

d.事故發生時的那一瞬間,飛機引擎仍然在全速運行,並沒有損壞(引擎沒有燃燒過或被損壞的跡象)。以上證據駁斥了該飛機是因緊急情況而著陸的說法。

“九一三事件”後大半年,以空軍司令部軍訓部第二部長王海為首的中國空軍專家組作出的報告認定:

(256號三叉戟飛機)是有操縱地進行野外降落(也就是迫降)沒有成功,造成破碎燒毀的。作出這種判斷的主要依據有這樣幾點:

其一,失事發生的場地是經過有意選擇的。在溫都爾汗附近這片戈壁灘上,這塊地點地勢是比較平坦的,飛機著陸的方向也刻意進行了選擇,這些情況不可能完全是偶然的。

其二,飛行員實施了野外迫降動作。他在飛機接地前主動打開了前開縫翼,這是著陸前必須進行的動作,前開縫翼只有人工操縱才有可能打開。

其三,起落架輪轂完整,沒有撞擊和磨損的破壞痕跡,主輪胎良好,仍有氣壓,這說明在迫降時飛機沒有放下起落架。

其四,飛機是在有操縱的情況下尾部先接地的。而且是主動作出了使飛機迫降的選擇。

根據各種情況判斷,256號飛機當時之所以沒有成功地實施迫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飛行員著陸動作不確切,沒有做全,著陸速度過大,而減速板卻未打開;

其二,三叉戟是下單翼飛機,它的機翼、機腹部有油箱,在高速接地時,極易造成油箱破裂、機翼折斷,引起燃燒爆炸;

其三,當時飛機倉促起飛,機上沒有副駕駛和領航員,飛機迫降時正是夜間,又處在完全陌生的區域,一個飛行員難以應付種種特殊情況。(王海:《我的戰鬥生涯》,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頁233-234)

王海又稱:“我們認為,當時256號飛機之所以要在溫都爾汗實施野外迫降,主要原因是因為該機油料不夠。……另外,因為機上沒有領航員,地面又沒有導航,當日恰逢暗夜,飛行員在空中不可能掌握精確位置,飛機是在這種情況下盲目降落。”(頁234)

以上中蒙兩方關於飛機墜毀原因的分析認定,蒙方較為粗疏,原因可能是其雖經現場視察但專業人員缺乏(蒙方只有雲登一人是航空專家,蘇方到現場人員是否有航空專家未能確定),對飛機背景情況毫不了解,對墜機處理亦談不上重視。中方專家雖未能到現場僅憑照片判斷,認定卻頗為詳盡,原因是專家班子人員齊備(連王海共七人),對飛機背景情況十分清楚,且因叛逃的是副統帥專機而萬分重視。

中蒙兩方結論的主要分歧點在於:中方認定該飛機采取了主動迫降措施,只是“著陸動作不確切,沒有做全”。蒙方卻認定飛機未有采取緊急著陸措施。雙方都認為飛機的著陸速度過大,油箱存油造成爆炸燃燒。中方認定這兩點是導致飛機墜毀的主要原因。

所謂“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更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無論是蒙方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或中方的“迫降失敗說”,兩者實際上是完全否定了坊間長期流傳的飛機“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蘇聯導彈擊毀說”以陳曉寧《質疑林彪“9·13”事件》為發端。陳文稱:此機既非迷航,也非叛逃,而是在有意利用民航飛機刺探完蘇蒙方面的防空雷達後想逃回中國,於是蘇方下令向其開火,256號飛機中彈發生爆炸並引起大火,飛機帶著大火進行迫降,飛機著陸時動作有誤並且機腹油箱破裂引發大火、大爆炸,導致機毀人亡。繼陳曉寧的文章之後,互聯網上先後出現過的持“蘇聯導彈擊毀說”的文章有王年一、吳潤生的《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及京城孤魂的《是誰幹掉了“256”專機》。王、吳文稱,“從飛機殘骸上留下的大洞和目擊者看到的飛機著陸前二十分鐘已起火的事實,基本可以否定‘飛機迫降時爆炸起火’的結論,應是遭攻擊後爆炸墜毀。”“判斷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筆者最近得到一條最重要的旁證……蒙古外交部的堅持己見,顯然是為他們的導彈擊落飛機贏得堅實的理由。果然,從這時候開始,蒙古國內,到處流傳著‘中國軍用飛機入侵蒙古,被導彈擊落’的新聞。9月30日,蒙古全國報紙和廣播電臺以新聞消息的形式,公開對國內外報道了民眾中流傳的內容,而中方對此卻‘采取了沈默的態度’。為什麽蒙方主動承認了我軍用飛機被他們的導彈擊落(盡管不是官方的正式聲明,而是新聞報道),中方卻因何不予追究,反而保持沈默呢?直到30年後的今天,中國也沒有就此事向前蘇聯和蒙古‘討個說法’呢?”

新近出現的蘇蒙方面擊落256號飛機的新說法,以顧達壽為代表。顧稱,“林彪和葉群、林立果乘坐一架軍用飛機在山海關空軍機場緊急起飛,卻在飛越中國邊境上空進入蒙古共和國的領空時被擊落,在蒙古境內的溫都爾汗墜毀。”“當飛機被擊落墜毀後,蒙古共和國外交部立即照會中國駐蒙古使館提出抗議,同時通過蘇聯駐蒙古使館向蘇聯報告了這個情況。”(《直譯中蘇高層會晤》,頁77-78)顧達壽的特殊身份,使不少不明真相的讀者大為困惑。

“陰謀說”似乎始於王年一、陳昭的《256號飛機是在空中先起火後迫降的》。該文稱,“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256號飛機空中起火呢?有人認為是被蘇軍導彈擊中,也有人認為是被中國武器擊中。除此之外,許多人(包括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可能性是該機在起飛前安放了爆炸物,在空中的適當時機被引爆,造成飛機在空中起火。”

《調查報告》沒有提及256號飛機有“黑匣子”

關於256號飛機上的“黑匣子”,長期備受關註,傳說甚多。

“黑匣子”即航空飛行記錄器或稱飛行事故記錄器,其實包含了兩個獨立部分,一為飛行數據記錄器(FDR),專門記錄飛行中的各種數據;另一為語音記錄器或稱艙音記錄器(CVR),專門記錄駕駛艙及座艙內的各種聲音。黑匣子具有極強的耐火、耐壓、耐沖擊、耐海水浸泡、抗磁幹擾等能力,即使飛機已完全損毀,黑匣子內的記錄數據亦能完好保存。值得註意的是,早期的飛行數據記錄器並非黑匣子,並不具備黑匣子以上能力。此外,一般提及飛行數據記錄器時,如無特別交代,可能僅指FDR,但亦有可能既包括FDR,也包括CVR。

256號飛機第二副駕駛康庭梓(未上機),在其《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頁261-262)一書中,提及256號飛機的黑匣子時稱,“256號專機的事故記錄器是用鋼絲或鋼帶作為錄制材料錄取信號的。”“林彪專機256號的黑匣子中的飛行數據記錄器,是直徑約15厘米的扁圓狀物體,安裝在飛機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內。”“256號專機的語音記錄器是一個扁平的長方體,長約40厘米,寬7-8厘米,高約15厘米,它安裝在前駕駛艙領航員後面的無線電設備專用架上。”

筆者對康庭梓以上有關256號飛機事故記錄器的說法存疑。

據有關資料記載,1969年12月6日,經周恩來總理批準,中國決定從巴基斯坦進口英國霍克·西德利航空公司1960年代中期生產、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使用過的三叉戟1E型中短程噴氣式客機4架,分配給空三十四師作專機使用。1970年8月接收3架,編為250、252、254號,隨後不久又接收1架,編為256號。同時,周恩來批準由英國直接進口三叉戟2E型17架,其中6架1973年分配予民航,其余11架分配予空三十四師。

據空軍有關資料手冊明確記載,三叉戟2E型飛機裝有型號為PV726A的飛行數據記錄器2個(武漢軍區空軍司令部:《機務參謀業務手冊》,1975年10月,頁380-381)。手冊中記載的2個是否包含了飛行數據記錄器和語音記錄器,並未明確。至於三叉戟1E型飛機是否裝有飛行數據記錄器和語音記錄器,手冊中未有記載,筆者也未有見到相關的其他文字材料。

就三叉戟飛機的黑匣子問題,筆者專門請教了空三十四師當年的有關機務人員。據時任空一○○團一大隊機務中隊中隊長的包朝山稱,三叉戟2E裝有飛行數據記錄器,但沒有語音記錄器。三叉戟1E他不太清楚(三叉戟1E配屬一○○團三大隊),但從三叉戟2E的配置可以推斷,即使1E有飛行數據記錄器,也不可能有語音記錄器(訪問包朝山記錄,2016年1月11日)。惟據時任空三十四師工程部助理的侯文仁告訴筆者,三叉戟2E不僅有飛行數據記錄器,還有語音記錄器。至於三叉戟1E是否配置有以上兩者,因事隔多年,已沒有什麽印象(訪問侯文仁記錄,2016年1月13日)。

專業機務人員的記憶都殘缺不全,故而,我們難以相信非專業人員表面上過於周全、過於肯定的說法。

康庭梓承認,一旦發生重大飛行事故,“找到黑匣子後,獲得其錄取的信息,原則上要由飛機制造的國家進行,‘解鈴還需系鈴人’。因為,錄制信息的編碼是經過加密的。”但“有的在購買飛機的時候,一並將黑匣子的密碼買了過來。”(《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頁261)

康庭梓上述說法原則上沒有錯,但至少部分不準確。其一,黑匣子由專業公司而非飛機制造廠商生產。所以,黑匣子信息解碼應由黑匣子生產廠進行。其二,由於黑匣子自身並無解碼功能,其儲存的數據信息,需要通過地面重放設備將其釋放出來。因此,要買回來的不是密碼,而是解碼設備。

據空三十四師有關機務人員告訴筆者,三叉戟飛機無論是1E型或2E型,進口時均沒有同時進口黑匣子解碼設備,也沒有進口黑匣子的維護、校驗設備。故而,機上即使有黑匣子,它的工作情況、完好情況從來沒有人要求檢查過,工作與否,也從來不知道(訪問包朝山記錄,2016年1月11日。訪問侯文仁記錄,2016年1月13日。訪問時念堂、梁金海記錄,2016年1月12日。時念堂,時任空三十四師師長。梁金海,時任空三十四師工程部特設主任)。

雖然256號飛機上是否有黑匣子(尤其是語音記錄器)直至今天尚難有定論,但康庭梓“可想而知”、孫一先“似乎可做出這樣的判斷”,均認為它已被捷足先登的蘇聯人拿走了。

康庭梓稱,“根據孫一先的回憶,我國使館人員進入墜機現場的時間,是在蒙古國與蘇聯的軍事專家不止一次去過現場之後才趕到的。飛機墜毀的時間是9月13日淩晨2點30分,距我使館人員15日下午奔赴現場,已經過去整整兩天半的時間。到現場時,發現有些遺物已經被整理過,可想而知,對他們有用的東西不會留在現場。反映飛機失事原因的黑匣子也絕不會遺忘在現場。”(《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頁264)

孫一先則稱,“另外,據我國民航專家講,三叉戟飛機從‘1E’開始,已裝有70年代稀有的黑匣子。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飛行數據記錄儀,另一部分錄制機上相互通話和同地面的通話,名稱是‘駕駛員座艙語音記錄器’,飛機一起飛它們就自動開始工作,其安裝位置是在飛機尾部,萬一飛機失事時易於保存下來。因此,似可做出這樣的判斷:三叉戟256號飛機的黑匣子,連同中間的發動機,都被蘇聯人拆走了。”(《在大漠那邊》,頁27)

康、孫兩人以上說法,在《調查報告》中同樣得不到印證和支持。更進一步說,對照《調查報告》,康、孫以上說法令人生疑。

先不要說蘇聯方面對墜機事件異常快速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即便256號飛機上確實有黑匣子,即便被蘇方取走,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才有作用:其一,黑匣子能夠正常工作;其二,飛機墜毀時黑匣子沒有損壞;其三,蘇方必須借助黑匣子生產廠的解碼設備才能解碼。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也好,不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也好,基於蘇蒙間的緊密合作關系,蘇方怎麽也應將黑匣子的情況向蒙方通報,作為供蒙方高層內部使用的《調查報告》,似不可能不提及黑匣子可否解碼的情況。然而,事實上,《調查報告》根本沒有提及黑匣子,不僅《調查報告》第二部分“飛機的原產地、性能及其用途”中,沒有提及256號飛機安裝有黑匣子,而且,在事故原因分析時,《調查報告》亦無只言片語是由黑匣子提供的。

調查人員何曾一致認為機上人員發生了搏鬥?

康庭梓在《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一書中,引述了2006年9月15日《參考消息》一篇“蒙古國對林彪墜機披露的最新消息”的報道。康稱,“文章一開始是這樣的:‘新華社專稿:日本共同社9月13日發自烏蘭巴托的一則電信說,該社日前獲得就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一事,當時蒙古政府曾總結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否定了飛機因燃料不足而在迫降時墜毀的一般說法。’”“文章中值得關註的是:‘蒙古相關人士暗示當時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該事件距今已有42年,這一寶貴資料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真相》,頁279)

康庭梓又稱,“關於蘇聯(按,《調查報告》是蒙古方面作出的,不是蘇聯)對事件的調查時間,文章說:‘該報告題為《中國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原因的確定文件》,所署日期為1971年11月20日,共16頁,共同社日前獲取了這份未公開的文件和未曾發表的現場照片。該報告說,對1971年9月13日墜毀的林彪專機展開的調查是在事故發生約一個月後(從10月8日-18日)進行的,當時蘇聯專家參與了調查工作。’”“文章用帶有結論的口氣說:‘蒙古方面的消息人士當時說,調查人員一致認為,一定是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支持林彪的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真相》,頁280)

康庭梓對日本人的說法似乎深信不疑。他自己引申稱,“不同的是,這次文章卻直接提到了飛機的黑匣子,更讓人關註的是,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的說法,而且,這種‘搏鬥’說是與黑匣子聯系在一起的。對此,我的看法是:盡管蒙古國方面沒有直接引用蘇聯(按,應為蒙古)那篇16頁報告中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但是可以肯定是來自黑匣子,如果沒有聽到黑匣子中‘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的爭吵,那麽‘搏鬥’就無從談起。”(《真相》,頁280-281)

接下來,康庭梓進一步猜測:

在爭吵的內容中,肯定有潘景寅與林立果、葉群甚至劉沛豐之間鬥爭的內容,因為只有潘景寅知道半夜油料不夠找不到機場的結果,而林立果們是死不回頭的頑固分子。

飛機迫降前,三個機械師是否在駕駛艙?這是我關註的問題之一。我的判斷是,林立果不會讓三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到駕駛艙去,那樣搏鬥起來,林立果們不占優勢。

爭吵的核心問題還在於,林彪本人是否參與其中。因為是叛逃,林彪還能安然坐在後艙等著兒子、老婆主動向自己匯報嗎?潘景寅是不能離開半步的。假設林彪主動到駕駛艙向潘景寅詢問有關飛行及何時到達伊爾庫茨克等情況時,潘景寅就會把飛機所處的險境告訴林彪,當林彪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摔死在蒙古國了,會作何設想?

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中並沒有詳細披露這些關鍵的內容,這也許是蒙古人故意在這里賣了一個關子,等著下一步關註林彪事件的人找上門去。作為256號專機的副駕駛員,我曾經常幻想有一天能從黑匣子中聽到機組四個人的聲音,因為我最熟悉戰友的聲音了,也讓那些熟悉林立果、葉群、林彪的人聽一聽黑匣子的對話與爭吵中他們都說了些什麽。再加上事故記錄器的記錄數據,對比分析,這樣,距離揭開林彪叛逃與墜機之謎就不遠了。(同上,頁281)

然而,《調查報告》沒有康庭梓猜測的上述所謂“關鍵內容”。不僅如此,《調查報告》從頭到尾既沒有“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亦沒有“機上人員之間發生了搏鬥,支持林彪的一方想逃去蘇聯,另一方則想返回中國”的“一致認為”。

簡短的結語

在絲毫不知內情的狀態下,蒙古官方1971年11月間關於256號飛機的判定,正確與錯誤參半。

值得“九一三事件”研究者註意的是:

一、《調查報告》描述的機上乘員屍體,均無異常的槍擊痕跡,可推斷俱為飛機墜毀過程中被摔撞和焚燒而死亡。

二、與中方“迫降失敗說”大同小異的蒙方結論“飛機的墜毀原因是由於飛行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直接否定了坊間長期流傳的256號飛機“被擊落說”和“陰謀說”。

三、蒙方《調查報告》根本沒有提及256號飛機有“黑匣子”,《調查報告》中自然也就沒有所謂有關“黑匣子”解密的具體內容,更沒有任何有關飛機上人員狀況,尤其是有關所謂飛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的表述或暗示。

孫一先、康庭梓都是“九一三事件”的直接見證人。他們的著述,可以說是研究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考材料。但對照《調查報告》可以得知,孫一先、康庭梓有關256號飛機墜毀的某些說法(尤其是非自身經歷的“據說”“可想而知”“判斷”等等),難以相互印證。這就告訴我們,有時即便是直接當事人、見證人的說法,我們也要加以分析,也要問個為什麽,決不可照單全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55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3uj.html

投資區分很多流派,有價值型,技術圖線型,以及事件驅動性。近期,深圳擬130億回購南光、龍大、鹽排、鹽壩等市內四條高速公路,其中三條高速屬於深高速所有,是個影響重大的驅動事件。因此,從事件驅動性質來看,有必要對深高速進行重新估值,以確定100億收購案對其利潤及公司估值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未來現金流量模型,以及股利模型進行估值。由於深高速處於高速板塊,整體運營較為穩定,且深高速歷年來派息比例一直維持在50%左右,2014年由於梅觀高速回購而發放特別股利0.25,在當年利潤增長203%的基礎上,仍然保持派息比例45%。這在A股的歷史上非常難得。

一、深高速簡介
      深高速成立於1996 年,主要從事收費公路和道路的投資、建設及經營管理。截至2013 年末,公司經營和投資的公路項目共16 個, 控股的主要包括 梅觀高速、機荷東西段、鹽排高速、鹽壩高速、南光高速、清連高速和武黃高速,同時公司還擁有以下公路的部分權益:水官高速和延長段、陽茂高速、廣梧高速、江中高速、廣州西二環、長三環路和南京三橋。公司所投資的高等級公路里程數按 
權益比例折算約427公里。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二、深圳130億高速回購案始末

        10月8號,南方都市報發布消息(http://www.szpco.com/bd/64002.html),為促進特區一體化發展,深圳擬回購南光、龍大、鹽排、鹽壩等市內四條高速公路。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三次會議昨日審議《關於深圳市2015年本級財政預算調整方案的報告》,2015年本級預算調整資金為404.8億元,調整的資金安排將重點加大對深圳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及醫院、保障房、糧食安全等民生項目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快解決制約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深圳特區擴容後,現有貨運通道周邊地區已逐步發展成城市中心區,客貨混雜的交通環境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湯暑葵介紹,為降低市民交通出行成本,均衡道路交通流量,促進特區一體化發展,深圳擬回購南光、龍大、鹽排、鹽壩等市內四條高速公路。根據初步測算結果,一次性安排高速公路回購資金給予安排,並將根據深圳與高速公路公司的談判結果據實支付。

         四條高速取消收費早有報道,2014年6月18日,深圳特區報(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6/18/content_2911490.htm),鹽壩高速取消收費正在洽談中。市交委在建議答複中表示,鹽壩高速公路西起於鹽田港,終點位於我市與惠州交界處,路線全長29.1公里,由深高速公司經營管理。隨著前往大梅沙的遊客日益增多,鹽田區政府與深高速公司簽訂了鹽壩高速公路鹽田至大梅沙匝道集中代支付協議,由鹽田區政府集中代為支付鹽田港至大梅沙段1、2、3類車通行費,使得車輛前往大梅沙免費。
       市交委表示,如鹽壩高速取消收費以回購的方式實施,政府將必須對高速公路企業剩余收費年限收益進行補償,這會對財政造成較大壓力。不過,市交委透露,考慮社會呼聲很大,該委目前已與深高速公司就鹽壩高速取消收費事宜進行了初步洽談,正在收集交通量等基礎數據。下一步,該委將牽頭對鹽壩高速公路取消收費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並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測算,為市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市交委去年8月已向市政府提交請示,建議回購龍大高速公路鵲山至華旺段,以降低龍大高速朗田至光明段的收費,並獲市政府同意。目前市交委正組織開展取消該路段收費的交通量預測以及收費權益評估等工作。

           深圳商報(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4-06/18/content_9668882.htm),龍大、鹽壩高速有望取消收費。
據了解,我市已建設通車的高速公路共有13條,總里程超過300公里,像梅觀、龍大、鹽壩等高速公路,都是聯系市區與城市周邊組團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通道。近年來,不少人大代表通過大會建議的方式,呼籲取消市內高速公路收費,以減少企業的物流成本和市民的出行成本。今年市“兩會”上,朱漢民等代表又提出《關於加快糾正龍大高速光明新區路段違規收費的建議》。
龍大高速全長28公里,起點位於龍華街道鵲山路口,途經石巖街道、光明街道、公明街道、松崗街道,終點位於東莞大嶺山鎮,與常虎高速公路連接。其收費年限22年,從2005年10月起至2027年10月止,剩余收費年限13年。朱漢民等代表在建議中指出,“從朗田收費站到光明收費站,距離7.4公里,一類車收費卻高達9元”。市交委經核查後發現,該段計費里程不僅包括朗田收費站至光明收費站的距離,還包含從龍大高速公路起點鵲山路口,到朗田收費站的距離。因此,朗田至光明段計費里程14.3公里,按照費率每公里0.6元,1類車收費為9元。

        南方網(http://news.sina.com.cn/c/218886.html),2001年03月29日,深高速負責人回應:歡迎政府回購鹽壩高速。
日前深圳市人大透露,深圳擬投入130億元回購南光、龍大、鹽排和鹽壩四條高速公路,實施免費通行。其中南光、鹽排和鹽壩均為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營運的收費公路,龍大高速為代管公路,一旦實施回購對公司營收收入影響如何?
    10月29日的投資者說明會上,深高速(600548)董事長胡偉表示,如果新的交通組織安排最終實施,有可能影響深圳地區路網的車流分布和組成情況,從而對路網內其他項目的營運表現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對公司的影響需要根據具體方案評估,方案目前還未確定。

        參考深圳人大常委會的網站 2015年的預算8月已經進行過一次。10.28的調整方案是8月預算的基礎上修改的。而且財政年度是2015年12月底。也就是未來兩個月內會執行完畢。梅觀高速從提出免費到最終實現共用了四年,於2014年1月27日簽署協議。而在梅觀高速免費化之後,由此釋放出590億的土地價值,在梅觀免費的社會效應推廣下,無疑四條高速收購案會加快進程。因此,在未來兩個月內,深高速的高速收購案將確定性的發生。

三、四條高速簡介

1、南光高速
      南光高速全長約31.047公里,起點南接南坪快速路(二期),終點於松崗接龍大高速公路,沿途依次連接沙河西路、同樂路、機荷高速、寶(安)石(巖)公路、鶴(洲)石(巖)公路、龍大高速等6條幹線,全部以互通立交形式進行無紅燈連接,讓路連成“網”,充分發揮通行效率。該線路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雙向六車道,估算總投資28.76億元。主線設特大橋、大橋14座,長11公里;全線設一座雙聯拱隧道,長515米;路面為瀝青混凝土,全程共設9處立交。 

2、龍大高速
        龍大高速公路起於深圳龍華,與布龍一級公路、機荷高速公路及福龍快速路相接,經石巖、光明農場、公明、松崗,終於東莞大嶺山鎮,與東莞市常虎(常平至虎門)高速公路相連,龍大高速公路全長28.2公里,總投資14.5億元。其中深圳段長25.6公里,投資12.8億元;東莞段長2.6公里,投資1.7億元,設計時速為100公里/小時。開工時間為2001年9月,2007年1月12日起全線通車。
本公司受委托管理龍大公司 89.93%股權,包括對龍大高速的日常經營管理。2014年受托經營管理利潤為 17,148,433.34 ,2013 年金額16,990,200.00,2012 年金額 16,990,200.00 。

3、鹽排高速公路
      鹽排高速公路為深圳機荷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鹽田港支線工程,於2006年5月10日通車,線路編號G25。鹽排高速公路全長15.2公里,總投資12.2億元

4、鹽壩高速
       鹽壩高速連接鹽田至龍崗壩崗,全長約28.92公里,總投資19.27億元。途經大梅沙、小梅沙、溪沖、葵湧,壩崗段與惠深沿海高速相接,並與深汕高速相連。2007年2月1日起,鹽壩高速鹽田港至大梅沙段1、2、3類車通行費由鹽田區政府代收,從此,深圳市區市民駕車來往於大梅沙無需再交納通行費。

      可見三條高速總長73公里,僅占深高速擁有高等級公路里程數427公里的17%。換言之,深高速還有大量高速可以折現。2014 年機荷高速東西段和清連高速占路費收入約60%,是路費收入增加的最主要貢獻來源。我們預計未來整體車流量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但需重點關註廣樂高速對清連高速的分流影響。同時在年報中反映,由於梅觀高速部分路段的免費,顯著增加了機荷高速車流量。機荷高速全長44.31,但是通過車流量的簡單的類比,機荷高速估值應在150億左右。因為深圳政府對高速回購價值的估值就是通過車流量的未來收益折現+應分攤的改擴建成本補償+ 交易稅費補償。因此具有可類比性。

四、三條高速的帳面價值
深高速共計擁有16條高速,此次收購案包括了南光、鹽排、鹽壩三條高速。取消收費之後,營收無疑會下降,但萬事都有付出的價值。

跟據高速公路會計核算方法,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折舊采用直線法,其折舊年限按有關規定執行。企業一般應根據核定的月折舊率和月初在用固定資產的帳面原值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在建設期間按月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借記“在建工程——待攤投資”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在營業期間按月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借記“通行養護支出”、“其他業務支出”、“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深高速特許經營無形資產采用車流量法進行攤銷,即攤銷額按照單位使用量基準,以各期間實際交通流量占收費經營期限內之預計總交通流量比例計算確定。
     深高速將特許經營權作為無形資產,以車流量法來對收費經營權攤銷,而實際上和直線法相差不大。因此,我們以直線法估測三條高速目前的帳面價值。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1、南光高速公路總投資28.76億元,收費年限總計25年,到15年底共計8年,攤銷9.2億,帳面價值19.56億。
2、鹽排高速公路總投資12.2億元,收費年限總計20.83年,到15年底共計9.58年,攤銷5.61億,帳面價值7.1億。
3、鹽壩高速公路總投資19.27億元,收費年限總計25年,A段攤銷14.75年,B段攤銷11.37年,C段攤銷5.75年,約攤銷8.19億,帳面價值11.08億。
三條高速帳面價值約合37.74億。

五、梅觀免費始末
      2014 年 1 月 27 日,深高速、梅觀公司與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深圳市龍華新區管委會簽署了《梅觀高速公路調整收費補償及資產移交協議》(“調整協議”),調整協議已於 2014 年 3 月 31 日生效。據此,梅觀高速梅林至觀瀾約 13.8 公里路段自 2014 年 3 月31 日 24 時起采用發卡免費方式實施免費通行,深莞邊界至觀瀾約 5.4 公里路段保留收費;深圳政府以現金方式進行補償安排,包括免費路段的未來收益現值約 15.98 億元以及其他成本/費用約11.02 億元(暫定數,部分金額以政府審計機構審計數據或實際發生額為準),於 2014 至 2016年期間分三期支付。
      梅觀的補償由 未來收益損失 15.98億+ 應分攤的改擴建成本補償 3.43億+ 交易稅費補償5.75億組成。補償款-資產賬面凈值 8.33億-營業稅等相關稅費1.51億-其他相關費用 0.36億=稅前利潤(營業外收入) 14.96億,此外當期所得稅費用約4.24億,資產處置後凈收益11.1億。故深圳市政府采用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法,外加承擔了所有的稅費。稅前利潤率59%,凈收益率約合44%。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因梅觀資產處置收益而派發的特別股息為每股 0.255 元,占處置收益的 50%;扣除資產處置收益及特別股息後,年度派息率為 40%。因此有理由相信,三條高速因收購帶來的收益也將有50%作為特別股息發放股東。
    因收費權的提前收回,深高速擁有了外環項目的優先開發權。開展外環項目先行開工段的建設組織工作,先行開工段約 1.4 公里,投資 估算約為 5 億元,使用政府統籌安排的資金建設,由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外環公司組織實施。隨著梅觀高速 13.8 公里路段免費通行,深圳政府逐步開展梅觀高速沿線的城市規劃設計和更新工 作。根據相關城市規劃以及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的規定,政府擬實施梅林關城市更新項目,而公司及控股股東深圳國際作為相關地塊的原業主,可組建項目公司作為城市更新項目的申報主體,負責項目土地獲取等相關工作。2014 年 8 月 8 日,本公司與深圳國際簽訂了《關於合資成立梅林關城市更新項目公司的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本公司與深圳國際全資子公司新通產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聯合置地公司,雙方分別持有 49%和 51%的股權。
     公司和母公司(深國際) 合作開發梅林關城市更新項目,目前該項目進展較為順利,公司獲得的土地價格較市場有較大折價,開發價值可觀,無論公司選擇自行開發或轉讓股權,均可能增厚今年或明年業績。由於梅觀高速免費以及今年深圳整體房價的突飛猛進,梅林關地區房產價值增長迅速。因此梅林關項目預期今年將明顯增厚業績。


六、回購對深高速的影響
收費公路
2014年營收
2014年利潤
2013年營收
梅觀高速


2.93
鹽壩高速
1.8
0.71
1.62
鹽排高速 
2.132
1.232
1.97.
南光高速
3.065
1.475
2.87
機荷東段
5.89
2.85
4.85
機荷西段
4.62
3.61
3.82
       從收入來看,2014年深高速營業收入36.2億,其中路費收入30.08億,而鹽壩高速營收1.8億,成本1.09億,鹽排高速營收2.132億,成本0.9億,南光高速營收3.065億,成本1.59億,機荷東段5.89億,成本3.04億,機荷西段4.62億,成本1.01億。
        可見,由於三條高速的回購,深高速今後營收將減少7億,19.3%,營業利潤減少3.41億,凈利潤約減少2.56億。但是預期南光、鹽排、鹽壩三條高速可在2016年一次性收到100億現金,稅前利潤可達60億,凈利潤達45億。目前公司負債80億,利息成本5.81%。

       觀高速自 2014 年 4 月實施調整收費方案後,免費路段的車流量呈現較快增長,帶動了收費路段的車流增長及相連的機荷高速的營運表現;而報告期內龍大高速實施修繕工程,也對機荷高速產生了一定正面影響。另一方面,沿江高速自 2013 年底全線貫通後,對南光高速產生了小幅分流;而深圳鹽田坳隧道自 2015 年 2 月起取消收費,使得相關路網車流分布發生一定變化,對鹽排高速、 鹽壩高速的貨運車輛產生了較大的分流,對機荷高速的表現亦帶來輕微負面影響。
        部分高速免費之後,即可能對收費高速產生分流,也可能導致與之相接的收費高速車流增加。總體來看,部分高速免費對其余收費高速利潤總額沒有太大影響。

七、現金流量折現法

     股權現金流量=實體現金流量-債權人現金流量
                          =稅後經營利潤+折舊與攤銷-經營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稅後利息費用+債務凈增加
                          =(利潤總額+利息費用)×(1-稅率)-凈投資-稅後利息費用+債務凈增加
                          =(稅後利潤+稅後利息費用)-凈投資-稅後利息費用+債務凈增加
                           =稅後利潤-(凈投資-債務凈增加)


2012
2013
2014
2015E
2016E
2017E
稅後利潤
684,526,701.99
719,691,617.00
2,186,883,365.49
1,137,230,414
5,352,922,810.62
1,376,048,800
-凈投資
-428,056,000
-505,055,000
494,868,000
1,617,730
1,261,350
29,440
-債務凈增加
-775,000,000
-1,735,000,000
-392,000,000

0
-464,000,000
=股權現金流量
1,887,582,701.99
2,959,746,617
2,084,015,365.49
1,135,612,684
5,351,661,460
1,376,019,360
  選擇10%作為折現率

股權現金流量現值 = 2015E + 2016E/(1+10%) +(2017E+ 2017E/10%) / (1+10%)^2 
                              =1,135,612,684 + 5,351,661,460/1.1 +(1840019360*11)/1.21
                              =1,135,612,684 +  4865146781.818182 +16727448727.27273
                                 =22,728,208,193
得到股權現金流量現值為227億。
這里僅以收到的80億現金,每年產生5.8%的利息來計對公司影響。而實際上公司的ROE高達9.5%。即使保守如此,股權現金流量已完全覆蓋市值。
同時在這里三年預期中凈投資只計算了投資支出,沒有計算投資收入,對凈投資和債務增加估計不準。債務凈增加,可以預期,80億現金到帳後,會有30億左右提前還貸。
根據歷史三年的股權現金流量預期2015年取三年歷史算術平均值 2,084,015,365.49+ 80億現金利息5.81%的464,000,000 = 2548015365.49為宜。
取永續年金折現公式,股權現金流量現值=2548015365.49 /10% = 255億。



八、利潤分配
深高速的歷年派息比例一直維持在50%左右,因此可發放特別股息22.5億,折合每股特別股息1元,預期16年股息可達1.25元。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0.45
0.33
1.25
0.4
0.44

股息模型現值=0.45+0.33/1.1+1.25/1.21+..
                      =6.43
貌似不高啊,當然,假設利潤增長10%,折現率也是10%。能高才怪。。。。但是,去年深高速可是從3塊漲起來的。
深高速在派息率上真是業界良心啊。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九、資產負債
2014年12月31日,集團未償還的應付債券及銀行借貸總額為8,048,610千元(2013年12月31日:9,297,563千元),較2013年年末下降13.43%,主要為根據集團財務狀況和資金需求,報告期提前償還了部分長期借款。其中,清連項目使用借貸51.8億元。2014年集團平均借貸規模為89.1億元(2013年:101.9億元),同比降低12.56%。報告期末,集團的現金均存放於商業銀行,並無存款存放於非銀行金融機構或用作證券投資及委托理財投資。報告期內,集團綜合借貸成本為5.81%(2013年度:5.84%),較2013年度降低0.03個百分點。報告期內,集團無逾期銀行貸款本息及債券本息。

十、歷史估值情況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轉發:深高速收購之邏輯--夜航中的一盞孤燈


十一、腦洞大開
南光等高速回購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對公司前景的預期,眾所周知,高速收費一直是輿論負面熱點,但從公司毛利率50%來看,確實是非常賺錢。近十年來,通貨膨脹嚴重,高速是高負債模式運行,現在高速的建築成本相比於十年前,上升五倍不止。南光高速的回購帶來的是對已建高速的價值重估。公司20%的資產可獲得100億現金收入,去除相關稅費也應該有80億現金入帳,而公司2014年總負債只有80億。水官高速免費方案早就在討論,可見回購也具有確定性。公司在深圳的高速資產實際上已可估值400億,而這將是現金,超過市值一倍的現金。正如@Nainital的碎片哥 所言,在A股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公司現金資產超過市值的情況。即使不想未來,公司在2016年將手握100億現金,還有優先機會參與城市更新項目,公司業務在多元化,在房地產市場中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在波動如此劇烈的A股市場,深高速無疑是具有罕見投資價值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05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93.shtml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蔡文勝 蔡文勝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在最近的“群英會”第二期的內部培訓中,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從自身經驗出發,傳授創業者如何解決在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本文根據蔡文勝演講的錄音整理,全文如下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你要找一個方向。創業方向會不斷變化,但一開始你得確定一個。

當時李彥宏回中國做百度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搜索引擎的提供商。從VC拿了第二輪融資時候,VC讓他做的是IDC。當時百度最強的是IDC的業務,但李彥宏堅持自我,他認為IDC沒有出路,一定要做搜索引擎。

從我自身來講,美圖一開始是做一個傻瓜版P圖軟件,一個傻瓜的photoshop,後面我們發現很多女孩子用來修她的臉蛋,所以我們就往這個方向改變,包括從美圖秀秀、美顏相機變化。所以方向一開始確認以後是必須不斷去調整的。重要的是,不管你怎麽調整,你必須做到這個行業里面的第一名,你才有價值,特別在互聯網行業。

在旅遊行業,已經有攜程、去哪兒,再成為第一名怎麽可能?大的行業,我們歸類下來全世界就那麽幾種,當然不可能每個行業都做到最大,但是在一個行業里,它還會有細分,有垂直領域,這里面也有機會。比如說,2008年,我們在廈門做了一個公司,叫欣欣旅遊。當時我們要做欣欣旅遊的時候,合夥人問我,已經有攜程,有去哪兒,我們怎麽做?

當時我們想了一個小的方向——旅行社,因為旅行社當時還沒有被滿足,攜程、去哪兒其實是去中間化。當時我們了解中國有12萬家旅行社,這12萬家的旅行社在未來幾年不會消失,它缺少的是一些互聯網的平臺幫助,所以欣欣旅遊就專註做旅行社的品牌。

比如現在的機器人,AlphaGo已經那麽厲害了,Google那麽厲害了,我們怎麽能夠跟它競爭?沒關系,我們可以在這個垂直領域里做,機器人分無數種,有的在教育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可以在家政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在學習方面會做得很好。

你必須找一個這樣的行業或者垂直化細分領域,並做到第一。在未來的創業里,不單單互聯網,包括在傳統產業里,只有做到前三名才有價值,第一名的價值會超過其它。所以你們現在做的,必須重新反省一下,是不是能夠在這個行業里做到第一。

3

定好方向後要找錢

方向定了,我們要找錢。雖然說一開始需要的錢不多,可以自己籌錢,但是為了快速,如果誰有能力,更快速地拿到錢,一定會比別人走得更快。

我記得李開複老師講過,找基金,怎麽找,找誰,怎麽定價,這需要高度重視。我覺得找到一個能認同你的人,理念相近的人,會比價格更重要。

舉個例子,當時58同城姚勁波在創業的時候,2005年找了一大堆投資機構,包括IDG、軟銀賽富,最接近理念的是什麽呢?IDG出300萬美金,要占25%。當時賽富基金出500萬,300萬先占20%,後面200萬再占17%,後來58同城就選擇了賽富,IDG就差5%,

一股你願意花一塊錢買,還是願意花九毛五來買,只有5%的差價。後來58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那天是想定17塊、18塊、19塊三個價格,後來我們選擇定價18塊,當天就漲到20多塊。漲到22塊,其實就差了4塊錢。回頭來看,IDG後悔了,軟銀賺了8億美金。為什麽後悔了?一天的價格差了4塊錢,而之前就為了5分錢不願意投這個項目,其實這個價格有時候你看到真正的成功才有價值。

剛才說的是VC選擇,同樣對於創業者來講是一樣的。我們現在計較多10%、20%的價格,沒意義,為什麽?那些錢不是裝到你口袋里,VC投你的錢是要讓你去發展,你只有最終做成功了,你那個部分的股份才有價值。如果不成功,我們當時計較再多20%、30%的估值,沒有任何意義。

利用互聯網找人

方向對了,我們也有錢,人才怎麽找?我相信這是無數人在討論的話題。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招數。我這里舉自己的一個例子,我2000年開始上網,從做域名開始,那時我什麽技術也不會,連打字都不會,前進、後退、打開新頁面我都不知道。於是我找到一個論壇,是姚勁波開的一個論壇,叫易域網,很多做域名的人都在里面。

從一開始,我就用勤奮來彌補,為了引起大家的註意,因為我也沒有技術,怎麽辦?我不斷發帖,天天發帖,那個論壇里面現在應該還能找到我發的帖子,短短幾個月我就發了幾千帖,用破了三個寫字板,很快就引起里面一些技術高手對我的註意。

我認識了我的第一個員工,叫張立,當時他在武漢上班。2000年的時候我經常跟他聊,後來我就誘惑他,你到廈門來跟我一起幹。2000年底他被我“忽悠”到廈門,成為我第一個員工,後來娶了我的第三個員工。我做265的合夥人一直都是他,包括現在欣欣旅遊的創始人也是他。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姚勁波,認識了吳欣鴻,那時候流行跟網友見面,跟吳欣鴻見面就約在泉州,他當時還在讀書。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最近有一個很火的應用叫Faceu,做臉萌的團隊做的。臉萌爆屏出來的時候我去找他,他公司只有8個人,我問他怎麽找到7個人的,他是通過微博找到的。比如他要一個動漫的人,他就去微博里搜索所有跟動漫相關的人才,然後去看那些人微博發的帖子是怎麽樣的。他找的人至少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對動漫感興趣;第二,已經具備這樣的能力。我當時見他的時候,7個員工,有來自臺灣的,香港的,有中國各個地方,全部都是網上找的。我前面的創業基本上也是這樣。

這里給大家什麽啟發呢?以前我們找人才的方式,就是上人才網站、招聘網等,現在既然有了互聯網,為什麽不去善用它?通過互聯網,你完全可以在每個領域里找到最好的人才,也就是說你自己要知道要找什麽樣的人。當然你要花精力,不是隨便就跟人家搭訕,到我公司吧,那很難,你必須跟他磨。

我當時在磨張立的時候,就磨了差不多一個月,為了說服他到廈門來看看,我說我給你出機票錢,這樣來回溝通了一個月他才同意。

關於找人才的方式,我後面加了一句話,找人才、找女朋友、找結婚對象都一樣,有些人只有相處了才知道合不合適。找來之後,相處三個月,如果發現不合適,也可以盡早找一個方式離開,這在一個公司的發展中是很正常的,但是必須更快地做出決定。這是前面三點。

對創業來講,退出就是成功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取舍,這包含很多方面。你想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人、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創業,做出某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定的價值,也算成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非常偉大的事情。對創業來講,我覺得退出就是成功。

對於創業來講,你們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偉大的公司,當然需要有這個目標,但是有的東西是階段性的。如果有需要並購或者合並,也算是蠻大的成功,有時候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當你賺到錢了,你想第二次創業,或許你的理想更大。就像2008年,265被Google收購,我們知道後來360導航,還有2345價值更大,但其實我已經很開心了。因為沒有那樣階段性的成功,我不會再去做其它的事情,我可能就會困在這里面。目前來說,並不是每個東西都能做到退出。但有選擇時,你要決定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

一開始我們想做一件事,一定是充滿激情的,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挑戰、有困難,包括合作不愉快等無數的事情。這就是困難,都可以跨過去,唯一跨不過去的是你不再充滿激情。最後一句話是給你們啟發,你們在這個創業的過程,如果真的發現你做這件事情是一個累贅,那麽就是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要麽是方向改變,要麽是你的策略改變,要麽你就停掉它,重新開始另外一個創業。這是前面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創業的看法。

回到我的演講主題,現在最火的,上到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老百姓,現在創業成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浪潮,也是現在這個時代誰都在談的。對中國來說,這個市場還很大,你們不用擔心前面有BAT的成功,我們沒有機會,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機會,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一、為什麽說中國擁有最大的互聯網市場?

1、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中國跟美國,這是由什麽原因決定的?由人口的基數決定。2000年以前,美國進入中國的VC,比如說有10億美金,會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投到臺灣,三分之一投到香港,三分之一投到中國大陸,後面臺灣、香港前景不好,沒有成功,只有大陸得到了豐收。最早做VC的人少數的是從中國留學到美國,更多的都是香港、臺灣的企業精英。香港、臺灣的管理水平、創意等方面不會比我們大陸差,但為什麽大陸會成功?這就是人口基數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互聯網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為什麽要燒錢,要燒到一定的規模,規模化最終才能帶來很大的回報。

2、活躍的經營環境

我們擁有最活躍的經營環境,這是你們非常幸運的。我2004年最早見到IDG的時候,那時候遇到很多讓我興奮的事情,一兩天不洗手,都保留著。那時候都沒有紅杉沒有經緯這些VC,而到今天,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去接觸到一些資本。

3、有最努力、最能幹的創業者

中國擁有最多最努力、最肯幹的創業者,這是中國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條件。 

對於現在的創業來講,這意味著什麽?你們的選擇性更大,就算你專註於做好中國市場,方向一定沒問題。如果你們真的做得好,資本也沒問題。現在反而在香港、臺灣,哪怕是很牛的創業者都找不到融資。

我剛剛在香港投了一個項目,那個人在香港找了無數的投資人,要拿到錢,竟然都沒有辦法,我是偶然才認識到,可見,中國的條件反而現在變得更好了。

二、互聯網創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海歸創業

創業同樣是在進入一個叠代的時刻,2000年那個階段,我們號稱海歸的創業。

2000年以前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業基本上是海歸,比如以張朝陽、李彥宏為主。

·        第一,在海外受過好的訓練;

·        第二,他們能帶回美元;

·        第三,他們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同樣那個時候,中國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都是copy美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以改變,加以山寨化,這是第一代的創業。

第二階段,結合本土的中國式創新 

進入2005年以後,我們開始有了中國式的創新,以馬雲、馬化騰為主,他們不算海歸,但是他們結合了本土的東西,開始有了這種革命性的創新,做出來的東西開始跟美國不一樣了。

我們看淘寶,其實是模仿eBay的, 但是已經跟eBay原來的拍賣模式不一樣了。再看QQ,最早叫OICQ,它一開始模仿的是ICQ,但是後面,美國的ICQ都消失很久了,但現在QQ越來越強大了,這其實就是中國式的創新。

第三階段,被國外抄襲 

現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國外開始要學習我們的創新,中國進入到成熟階段,競爭會加劇,我們要思考怎麽樣把我們的一些方式、方法結合中國的力量,往外輸出,以便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成果。

我們看中國的軟件,最早整個中國的軟件在國外有影響。

第一個是FlashGet,2000年的時候是一個下載軟件,這里年紀大的應該都會知道。FlashGet當時在全世界大概一百多個國家都有下載,這是我們當時統計的,因為它其實是解決下載速度快的公司,這個公司被我收購了,後來被迅雷打敗了。

再走出去的還有UCWEB,就賣給阿里的UC,UC瀏覽器當時進入到印度,也曾經成功了一段時間。

最近比較成功的案例,應該是獵豹,獵豹其實在國內打不過360,所以迫使它往外去發展,反而獲得成功。

這幾家其實相對都不是主動型的。

我知道有一個公司叫Garena,這個創始人叫李曉冬,斯坦福大學畢業的。這家公司最開始就是把中國的一個對賬平臺複制到國外,公司在新加坡,但研發中心是在上海。後來它把中國很多的東西山寨到東南亞,包括把QQ山寨到東南亞,後來騰訊投資了它們。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高達到30億美金。

小的一些例子我就不舉了,這說明中國已經具備往外去擴充和創新的時刻,所以對於你們來講,我覺得你們的眼界也可以開闊一點,不要單單局限於中國。就像我們當時的制造業,可以橫掃整個世界,同樣接下來在互聯網,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擴展到整個世界。包括現在我在做的美圖,也是制定這樣的目標。

三、創業者如何拿到投資? 

又回到這句話,怎麽找錢?對VC來講,我們怎麽投資,我們為什麽要投資?這些我想是很多人想聽的。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會有三個大的內容需要考慮的。

4

1、方向與趨勢是否相符

比如你現在還在做一個跟PC有關的東西,你想一想你還會發展嗎?或者你到四、五線城市的確還有發展,還可能賺取一些殘遺的價值,但它不是未來。就像為什麽我們互聯網的公司估值都那麽高,其實傳統的產業里,人家也是賺錢的,一些傳統賣水的、賣房地產的,他們還是在賺錢,但那已經不是未來的方向。

2、能力與資源是否匹配

人是需要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成功。那些偉大的公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指標,但同時也要看到,哪怕就像Airbnb,它找遍了矽谷所有的投資人,也沒有人給它投錢,最後它找了好多人才拿到錢的。如果當時它一定要拿到很大的投資,才去幹這件事,今天我們就不會看到Airbnb了。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能力和資源是有匹配的,你去做什麽樣的事情,這很關鍵。

我記得2000年,因為經常看到VC投了別人,投了張朝陽,投了網易的丁磊,我也曾經憤憤不平,疑惑那些VC為什麽不投我?幹嘛給他們500萬美金。如果給我500萬人民幣,我就能怎麽樣,為什麽會去投他們?VC有他們的道理,別管他。你要回到你自己,你怎麽樣能拿到現有的錢,或者根據你現有的資源,你就一步一步做起來,這樣人家就會找到你。在制訂計劃、制訂資金的時候,一些資金、資源需要你匹配。

如果一開始就提出我們要做平臺,或者做一個偉大的企業,大部分人都很難成功,不能一開始就喊那個口號,你可以有那個願景、憧憬,但必須是在某個階段。同樣,不管是蘋果也好,或者剛才提的Facebook也好,Google也好,他們的口號、願景其實也是在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變化。

四、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 

1、一定要具備學習能力

王強老師說得對,人一定要具的能力,是關的一個品其實我讀書並不多,大家也知道我就讀到高一,但後面其實我也讀了很多書。我發現很多成功的創業者,知識方面都很強,因為知識的建立不一定是通過大學學到的,但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沒有學習的能力,我覺得他很難往前。

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品質,要具備非常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當然也不是天天就看書,所有的這些老師給你推薦什麽書,每一本書就買來看,那也沒用,這只是回到我們的讀書時代,只是背了一個東西,學習要有方法。互聯網時代,怎樣更快速地去學習,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和選擇方法尤其重要。這是第一,要有學習的能力。

2、要有激情,想到就去做,具備快速執行的能力 

學習到了,你怎麽執行?在北方,特別在北京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天天開會,天天學習,你會發現你今天要做這個事,明天人家提出另外一個建議,說可以做得更好,你又開始在想,最後一個月、兩個月過去,沒怎麽做。在南方的創業者,相對就比較務實,因為他們沒有那麽多的機會去參加會議,所以他們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在做的過程不斷地調整。

在這里有一個例子,相信很多人知道。當時hao123賣給了百度,李興平又做了qq163,後來做了4399,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他最少服務了6億的中國人,而且是一個人。後來我在不斷地想,為什麽他能做好?他是在廣東梅州下面的興寧市,市的一個縣,縣下面的一個鎮、一個村里,一輩子沒出過廣東。後來出廣東是因為到廈門找我,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唯一的一次也是後來幾年以後從廣州到廈門坐的一次飛機,後面再也沒有。他也沒有去過深圳,沒有去過其它的城市。而且他初中畢業,父母都是農民,畢業出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個組裝電腦店里面打工。

為什麽這樣一個人能做出服務幾億人的產品,就因為他沒選擇,他也沒有那方面的朋友。他跟我不一樣,我當時在個人網站會不斷地和各種個人站長交往,但他一個也沒有。後來我就在想,他為什麽會這樣,他也不是技術高手,就因為他沒得選擇,當然他也有一些自己優勢,不然沒得選擇的人多了。

他做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用QQ。當時中國真的有幾億人不知道怎麽用QQ,我也是其中一個,他剛好就抓住了。我2000年開始上網,後來認識了張立,他才幫我安裝QQ。根據李興平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使用QQ,怎麽安裝QQ。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hao123,這是個導航網站,教人家怎麽進入新浪、百度、搜狐。再後來,他又做了qq163,幫你找到頁面,他最後一個網站叫4399,怎麽幫助小孩子找到小遊戲。其實它的功能都非常簡單,技術也沒有多複雜,前面說的4個網站,你們在座的很多人或者一個技術人員花兩天時間就能做出一個,但你們執行力可能都沒有他高。

3、具備組織能力

像李興平這樣的傳奇很難再有了,因為在十幾年前,當時中國互聯網還不普及,所以他當時在做hao123的時候,2000-2004年中國有1億多人在用它,但沒人知道是他。4399是2004年做的,到2009年,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宣傳,也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有5年的時間慢慢做。今天沒有這個機會了,創業者太多,VC太多,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不能快速地突破,要成功就很難。因此,要有組織能力,靠個人英雄主義很難成功的。

組織能力就是補充你的不足,因為人不是萬能的。有的可能產品挺好,但是運營差,你就要想辦法找到運營來補全。有的人喜歡對外講,可以溝通,但有的人是內向的,而且在中國,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是內向的,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理解。像馬雲,或者像我這種會忽悠的人是偏少的,大部分來講還是比較理性,比較內向的,像馬化騰、李彥宏那樣,成功概率比較高。但別忘了,馬化騰-在2004年上完市他就把劉熾平(現騰訊的總裁)挖過來。你自己不擅長的,你要想辦法找到人來跟你一起幹。

記住未來的成功一定要具備三個品質:執行能力、學習能力、組織能力。

五、未來互聯網會有哪些機會 

最後,我簡單地說一下我覺得未來哪些方向比較有機會。

互聯網的特征就是三個要點:類聚、眾包、分享,你們一定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類聚

什麽叫類聚?大者恒大,強者越強,物以類聚,你要想辦法,你做一個東西,一定要能夠有贏者通吃的一個階段。

第二、眾包

眾包,就是讓人幫你打工,就像YouTube當時賣給Google,員工只有30幾個,但並不是30幾個,它有幾千萬的用戶在幫它打工,所以產品要具備有這樣的眾包理念,你就會成功。

第三、  分享 

分享說的就是社交網絡。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什麽叫互聯網?就是互動的意思,在新浪階段,其實還是個機械時代,後來騰訊階段,是溝通時代,到了現在,進入到一個社交網絡時代。Uber、Airbnb如果沒有社交網絡的發展,這兩個東西不會出現。

六、未來的創業方向

未來的創業方向,我覺得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把閑置的資源重新優化分配  

目前我們看到的是Uber、Airbnb成功,是因為租車、租房兩個都是最大的類別,我覺得未來都會往這兩個方向發展。比如遊艇共享、會議共享、教育課堂共享,未來這類東西會有非常大的機會。

第二句話:把複雜的產品簡單化

這需要大家再想想,太多東西了,就像我們美圖能想到把photoshop簡化成一鍵修複。整個互聯網,包括傳統產業,很多東西都可以簡單化。

第三句話:改造傳統的流程,顛覆原來的模式

小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它就是把很多中間層去掉,不需要店面、不需要大小供應商,不需要廣告,不需要明星,很多中間層都去掉了。沿著這個思路,有太多方向你們可以想。比如娃哈哈,一年可以賣多少水?它一年能夠賺幾十億,一瓶水一塊錢,成本大概是一毛錢,娃哈哈中間的九毛錢去哪里了?娃哈哈公司可能大概只賺了一毛到一毛五,另外的七毛多、八毛多都是在中間環節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能想辦法把這中間層去掉?沿著思路,太多的傳統產業都可以顛覆。

5+

有一本書叫《奇點臨近》,我推薦過,是Google的一個工程總監寫的,我自己看了很多遍,我建議大家可以再看一下。述的是對未來的思考,事情會超出我的想象。它最大的言就是2045年(30年以後)個世界上將不再有生物人存在,大部分人都會成半人半機器,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90%。如果你相信,你就能知道未來2030年的創業還有多麽不可思、多麽多的機會,相在做的事情,真的都微不足道。

謝謝大家!

1461917316436_副本

創業 方向 機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3

上海鏈家回應:正在辦理中的客戶業務不受影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6929.html

日前,上海銀監局決定自4月25日起暫停轄內各商業銀行與太平洋房屋、仁豐、我愛我家、佳歆、漢宇、鏈家等6家房地產中介的業務合作1個月;對於違反個貸業務受托支付要求的工行靜安支行、中行臨沂路支行等7家商業銀行營業機構,決定自4月25日起暫停個人住房貸款業務2個月,並責成對相關人員內部問責。

上海銀監局稱,發現部分商業銀行在房貸新政實施之前,存在違反受托支付要求發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情況(在貸款發放後,將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資金直接劃入非房屋交易雙方的第三方,該第三方又將資金劃至房地產中介公司),同時還發現本市部分房地產中介公司存在通過首付貸及墊付資金等方式為房屋交易雙方墊資的情況。

對此,上海鏈家回應稱,1、鏈家會一如既往地為業主和客戶提供二手房居間服務,提供全程服務保障,貫徹執行服務安全承諾;2、鏈家積極響應上海銀監局的要求,暫停貸款業務一個月。針對已促成業務中有銀行貸款需要的客戶,我們可以為其提供專業的建議,方便客戶自行申請和辦理貸款;也可以延後一個月辦理;也可以與我司合作的中介公司辦理。以上舉措保障買賣雙方房屋交易本身不受影響。3、鏈家會全力支持政府的各項要求,自查自檢,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同時我們也會積極與相關部門深化溝通,聽取建議和指導。

相比於鏈家的回應,太平洋房屋則對外表示,對於處罰通知感到突然,因處罰是針對“部分房地產中介存在通過首付貸及墊付資金等方式為房屋交易雙方墊資的情況”,而公司從未做過金融業務,目前公司已經準備材料,會在今日正式向相關部門提起申訴。

此前,新華社曾報道,上海部分中介門店仍可提供首付墊資。徐匯區一家太平洋房屋門店店長表示:“我們的墊資服務已統一收歸集團,你要墊資的話月息算1.6%,資金來源有公司和個人,也有其他合作企業。”一些中介還聯合擔保、小額貸款公司甚至銀行操作“契稅貸”“贖樓貸”等業務。有中介表示:“這些貸款只是名義不同,實際上都可以用來做首付。”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介行業違規亂象並非一日,幾乎所有中介都有違規操作的現象,由於經紀人素質層次不齊,管理非常困難,這也是難以杜絕的原因。

值得註意的是,近期上海市住建委、上海市工商局對本市房地產經紀企業進行了執法大檢查,查出太平洋、漢宇、我愛我家等6家經紀企業通過相關網站,對外發布二手房信息時,以虛構房源、虛標房屋價格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誤導他人。市工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對上述6家經紀企業分別處以十三萬元至二十萬元的行政處罰。

這一系列的處罰,更被業內認為是對中介行業的整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23

葡萄科技:成長中的獨角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7/155883.shtml

葡萄科技:成長中的獨角獸
i黑馬 i黑馬

葡萄科技:成長中的獨角獸

真正地走進孩子的世界,讓“科技陪伴成長”,是葡萄科技的初衷。

清晨,孩子被喜歡的音樂叫醒;刷牙時,如果哪個搗蛋鬼想敷衍了事,牙齒重要性的內容就會“娓娓道來”;吃飯、走路時,一個憨態可掬的小機器人跟隨左右,還可以與孩子進行各種對話,提醒他“今天下雨”、“別忘了數學作業本”等;晚間做作業,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從機器人那里得到相關知識點指導……

這不是美國科技片,這是上海葡萄緯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葡萄科技”)首席運營官林泰君堅信的場景。諸多暢想未來的影視劇里,都讓無處不在的科技屏或電子機器人服務於成人。林泰君卻把這一想象平移到了孩子身上,“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成長理應得到科技最前沿的饋贈。”

將科技註入玩具

就像如今龐大的迪士尼產業始於一只可愛有趣的米老鼠,葡萄科技的野心也是從玩具開始的。2015年11月1日,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發布葡萄探索號系列,推出三款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遊戲。短短兩個月之後,葡萄科技又發布了Hello編程、哈泥海洋、塗塗世界、麥斯絲四款產品。

如此產品布局,讓嗅覺靈敏的資本人士關註起了這家成立僅一年多的公司。然而據了解,葡萄科技的創始團隊曾拒絕了多次投資意向。在互聯網行業大呼“資本寒冬”的今天,反倒像個異類。可以想見,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希望保持對企業發展方向的絕對把控。如此堅定的背後,也令人對其資本實力浮想聯翩。

然而,葡萄科技的高層總是避談資本,大談布局。

該公司首席產品官盛曉峰表示,“我們首先會保證提供給孩子安全、有品質的產品,且新品推出會以加速度的節奏進行。今年夏天,會有一款顛覆性的、具備多種傳感器、幫助孩子探索世界的智能硬件產品推出。到2016年年底,葡萄智能玩具家族將形成超過20款的產品矩陣。”

盛曉峰曾在Intel的全球教育部門浸淫13年,對兒童玩具及相關產業有著極深理解。在盛曉峰看來,美國的孩子們接觸的是高科技智能玩具、迪士尼動畫、探索宇宙或星際穿越之類的影片。而中國孩子卻在簡單劣質的動畫片和山寨玩具中,消磨寶貴的童年時光。

真正地走進孩子的世界,讓“科技陪伴成長”,這可以說是葡萄科技幾個創始人做這個事業的初衷。當時,在一次聚會上,原本吵鬧的孩子在拿了家長的手機之後,立刻安靜下來。他們大多沈迷於為成年人量身定制的遊戲。這觸動了林泰君的敏感神經,他立刻想到,為什麽要委屈孩子用針對大人設計的電子產品?如果我們真正傾聽孩子的需求,為他們度身打造高品質的科技玩具,難道不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嗎?

wxid_3tqb6rqelc9721_1463472613103_56

“拒絕將科技與孩子割裂,轉而建立一種更有效、良性的聯系。“林泰君興奮地發現,自己找到了長久以來創業的突破口。而通過科技註入到傳統玩具實現“寓教於樂”,將是這場跋涉的第一步。

放眼全球,新科技浪潮之下,技術高速叠代已經讓兒童領域有著與十年前完全不同的面貌。Google、亞馬遜這樣的全球科技和娛樂巨頭已經在兒童產業押上了數十億美元的賭註。

AR\VR技術、圖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互聯網人有了顛覆傳統教育的可能。但在更多維的空間中探索未知的前沿科技層面,中國人鮮有創新,此前成功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多是美國某原型的Copycat。這是盛曉峰和林泰君等需要跨越的難題,但也是一個為中國孩子重建未來新秩序的機會。

“科技的迅猛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21世紀的孩子更是從出生開始便進入到科技和信息的時代。科技改變童年已是必然趨勢,中國的孩子也應該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童年。”盛曉峰表示。

葡萄科技的產品線,包括兒童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和智能硬件等,這些與iPad相連的實物玩具,通過下載程序,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比如麥斯絲,這是國內首款虛實結合、動畫式數理邏輯的智能科技兒童玩具,將“幼升小”題庫植入麥斯絲星球的冒險故事中,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並具備學習數學的方法。

作為一家兒童智能科技公司,葡萄科技為3-12歲的孩子提供高科技玩具和應用。激發孩子探索未來的好奇心,與家長分享全球最前沿的教養信息。“先進的技術、經驗豐富的兒童心理專家、來自矽谷的頂尖設計師團隊,我們通過深層次地改變教育方式、改變小朋友獲取信息的方式,進而改變小朋友在生活、教育、娛樂等方面的行為模式。”盛曉峰如是說。

打造連接

林泰君掌管葡萄科技的運營,但他卻更喜歡進行哲學層面的思考,譬如,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導致的教育差異,歷史、地理因素對兒童教養問題的影響,中國孩子更需要怎樣的未來等。

在他看來,教育本質上不是教育孩子,是教育家長。環境如何,會映射在孩子身上,嚴格來講,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人相對刻板,很多孩子甚至成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麽。我們的教育讓孩子順從和有集體意識的同時,也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說教育要做什麽,那一定不是灌輸給孩子什麽,而是遵從人性本身,把孩子原本就具備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挖掘出來,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獨立思維。”

隨著二胎政策放開,加上原本超大的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市場體量之下,國內兒童相關產業卻連一家千億級公司都未誕生。縱觀當下國內傳統玩具及動畫,還處在粗放發展的階段,質量低劣、功能單一,鮮有真正的大品牌。縱有銷量尚可的廠商,卻面臨著有數據無數據化的窘境。即使賣出幾千萬個玩具,卻不知道產品賣給了誰,誰在使用。

近年來,已有兒童科技領域的開拓者開始推出所謂的智能玩具,如智能手表等,但大多也不過是在傳統玩具里植入存儲、定位等功能。盡管具備簡單的交互,卻未能與用戶建立連接,這導致智能玩具“看上去很美”,卻一直沒有出現一款現象級產品。

“當我們成人用著蘋果、Kindle的時候,怎能容忍孩子們的玩具像是一個世紀前那般毫無品質感?將科技註入玩具後,變革就會發生。你買了玩具,聯系就開始建立。就像樂高是可以一直更新的,互聯網時代的玩具更可以跟小朋友建立連接,讓家長更多了解孩子。”林泰君表示。

在傳統的產品基礎上嫁接數據功能,把實體玩具數字化、數據化,建立連接,尋求可能。依靠產品打造連接,葡萄科技的選擇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從代際變化來看,這一代為人父母者的基本面比上一代人強過太多。作為互聯網的建設者,對科技和智能設備的感知力、物質基礎帶來的消費升級,這都導致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更多新的想法。科技把人釋放出來的過程中,人就更希望更加了解自身、也更了解我們的孩子。

而這個過程中,科技又可以提供便利。如,通過芯片、傳感器等技術隨時知道孩子在哪里,戴上AR\VR設備,就能直接進行天文觀測,甚至在玩具中植入智能模塊或芯片,就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在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的同時,還能感知到受教育者的變化。看到他心理變化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再改進產品和教育。這才是科技為兒童產業帶來的真正價值,孩子的玩具變得可以運營。

如果說原始時代的玩具就是一塊木頭、一片樹葉,工業時代的玩具是毛絨的有手感的,科技時代的玩具則是交互的、人工智能的。

葡萄科技正在做這件事。在兒童產業,決策者和使用者分離,把家長聚集起來,為他們提供入口,家長不再是孩子成長的旁觀者。林泰君說,通過下載“葡萄緯度”APP,家長可以對孩子使用軟件的數據進行搜集和社交分享,掌握孩子的遊戲時間和頻次。

葡萄科技的思路,是要取代那些傳統的兒童玩具,並且讓這些玩具與“葡萄緯度”連接,實現智能化、數據化。通過日積月累、完全無感、涉及孩子方方面面的大數據記錄,可以為孩子畫像,並給到家長報告。讓家長可以清晰、科學地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及發展程度,有助於打造父母和兒童的社群。如孩子的運動能力到什麽程度,數學思維在同齡中是什麽水平,最終使得家長與孩子連接,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對葡萄科技而言,基於大數據,可以使得幾大業務領域可以互相連接,形成互補與促進。至於葡萄科技想做開放平臺,吸納更多合作夥伴,一方面其龐大的產業布局可以承接其他IP的衍生品開發業務,或制造其他兒童科技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合作夥伴的大數據也一起收入囊中。

阿里巴巴曾鳴教授曾言:“在成本可控的情形下,逐步完成一個商業場景的全面數據化、算法化,記錄下實時、全本、海量的數據集,成為自身商業模式的基礎,形成閉環,進入正反饋。”

曾鳴所說的大數據時代的智能商業,葡萄科技正在兒童科技領域踐行。“等到葡萄不怕被複制,同時很難被複制的時候,葡萄生態這事就算成了。”林泰君說。 

大生態布局

紮克伯格在收購VR巨頭Oculus後評論說:“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世界更加開放和相連。”這也是葡萄科技幾個創始人的目標。頭頂互聯網基因、虛擬現實、兒童生態這三大光環,葡萄科技被業界認為是一家具有巨大想象力的初創公司。

但這樣一個具備獨角獸特征的創業團隊,卻在自己的幼仔時期,成功地隱藏了自身。其時,公司許多業務模塊分散在不同辦公地點,公司某大佬級別的創始人低調到被自己的員工因“不認識”而拒絕打開公司大門。一面整合資源、野蠻生長,一面保存實力、調整步伐,葡萄科技似乎只是在等待某個契機,以一個完美的姿勢亮相。

這個契機正在顯露。記者獲悉,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葡萄科技搬入了位於上海漕河涇某園區的兩幢樓中。之前四下分散的事業部實現了共同辦公。不同部門的小夥伴可以上樓下樓就完成溝通與爭論,這只是業務進階的表面動作;在葡萄科技創始團隊的謀劃中,各個板塊的深度結合與互動,是未來全產業布局的第一要義。

他們深知,快速占領市場的野蠻生長之後,必然需要通過精細化管理、更有效的協作,實現各齒輪間的高速運轉。葡萄科技的野心在於通過快速布局整個周邊產品及生態壁壘,打造深度垂直的產業鏈。

“單個玩具產品的成功並非我眼中的成功。就算七巧板能賣10萬套也無法成就葡萄科技。葡萄科技的成功來自於持續、穩定的高質量研發能力,以及遍及全國高黏性、高互動的社群,它們的組合才是葡萄科技構建兒童生態的壁壘。”林泰君如是說。

在這方面,被外界戲稱為“豪華創業”的各路團隊高手,成了信心來源。產品矩陣、生態布局的背後是超強的團隊競爭力。

葡萄科技所有下設企業的負責人,都是以合夥人身份帶領團隊,目前已有十多人;葡萄動畫團隊,由原SMG高管帶領,動畫內容負責人則是有著加拿大國籍又曾在好萊塢工作多年的臺灣人;葡萄教育的核心層來自美國,這是葡萄科技的“特種部隊”,一項“劃時代”的產品正在他們的研發中,目前處於嚴格保密狀態;而旗下的創投基金,也在尋找更多有潛能的兒童項目;對於註重體驗的兒童行業,葡萄科技采取了全渠道覆蓋的策略,來自科技或兒童領域的諸多銷售精英采取“線上線下通吃”的做法,甚至還切入到傳統的文教渠道。

wxid_3tqb6rqelc9721_1463472598624_17

林泰君表示,在3-5年內,葡萄大生態會在產品和內容上做足文章。產品方面,隨著核心產品在8月份的推出,將圍繞其形成玩具、穿戴設備、APP、傳感器等一系列規劃,並逐步通過更多的產品矩陣豐富這一生態。

內容方面,籌備近一年的動畫片將於下半年登陸包括央視在內的各大電視臺,科技電影、條漫等也在同步進行中,包括購買全球範圍內的優質內容,這些內容會與玩具、APP等在IP形象上形成緊密關聯。最後,一個針對兒童的第三方數字內容平臺將會構建,真正做到“為孩子創造”。

葡萄科技要的未來,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不容他人指手畫腳。

在單一領域,葡萄科技不乏競爭對手,然而,當所有業務版圖展開,這家公司還找不到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競標對手。“蘋果+迪士尼”,是他們認為對自己較為貼切的表述。它要的,是讓單一領域的對手們顫抖。說起5年後,一位葡萄科技的普通員工說:“孩子們應該會玩著我們的玩具、看著我們的動畫片、穿著我們的衣服、在我們的樂園里遊玩。”

這一幕,也許早已在林泰君和盛曉峰腦海中勾勒無數遍。

兒童玩具 獨角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7

趣酷互動劉培彬:“專治” 醫藥企業移動數字化營銷中的疑難雜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799.shtml

趣酷互動劉培彬:“專治” 醫藥企業移動數字化營銷中的疑難雜癥
劉慧姝 劉慧姝

趣酷互動劉培彬:“專治” 醫藥企業移動數字化營銷中的疑難雜癥

6月15日,趣酷互動宣布獲得500萬天使融資,薛蠻子參投。

6月16日——泌尿健康日,三金片的“全屏+活動定制內容+焦點圖”式廣告悄然登上春雨醫生APP。完成此次廣告投放策劃的正是近日完成500萬天使輪融資的趣酷互動傳媒,投資者是薛蠻子和(新三板)上市公司註意力數字營銷機構。 

趣酷互動傳媒CEO劉培彬告訴i黑馬,趣酷是一家專註於移動大健康領域的營銷服務提供商。事實上趣酷早在2014年9月份成立,今年4月份才業務跨界轉型,定向於重垂直、細分化的大健康領域。“我們創始團隊成員都有5年以上的廣告經驗,在移動互聯網廣告方面我們有一套特殊的打法,‘專治’醫藥企業移動數字化營銷的廣告投放中的疑難雜癥。”劉培彬說道。

a1

趣酷互動傳媒CEO劉培彬

他認為,一方面藥企專於藥品研發對新媒體廣告投放不太擅長,而代理商對傳媒廣告以及互聯網廣告更為了解;另一方面移動醫療app用戶流量大,但是變現又缺乏相應的門路,趣酷正好是切中幾方痛點,對接廣告主投放訴求與媒體變現訴求。

據了解,目前趣酷互動傳媒服務的客戶有三九藥業、三金藥業、廣藥集團、白雲山、花王珂潤等知名品牌,劉培彬也透露今後也將與好的醫療機構合作。同時下遊的廣告服務也會觸及三甲醫院WIFI熱點和一些媒體平臺,例如:春雨醫生、叮叮醫生、就醫160、及各大移動醫療自媒體。

Q&A

i黑馬:趣酷互動2014年成立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公司做了什麽?為什麽後來選擇大健康這個領域?

劉培彬:趣酷互動傳媒成立於2014年9月28日。我是做廣告出身的,近期才從此前的公司離職,專註在自己的公司上,此前我先後就職於飛拓無限、眾覽無限、好耶、易傳媒等國內知名數字營銷公司。之所以選擇大健康領域,一方面是目前整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另一方面15年移動醫療也在風口之上。我認為結合我自身的優勢,可以把這些APP變成比較好的流量平臺,一個垂直化領域的生態圈。根據廣告主的需求,並且經過我們的廣告包裝,再針對用戶一對一的投放。

i黑馬:我看見您上遊服務的客戶目前的客戶有三九藥業、三金藥業、廣藥集團、白雲山、花王珂潤等知名品牌,是不是上遊只是針對一些藥和藥妝的產品?或者會有醫療機構?

劉培彬:我們的大健康產業可能會覆蓋幾個類別,比如說康複中心、醫療檢測、醫療設備、醫藥品牌,還包括在國內比較好的醫院,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只是目前我們更多的是在醫藥行業內的品牌推廣,一方面我們為OTC藥品做廣告要規避違反新廣告法,另一方面我們不做那種硬廣,做的是結合活動有互動形式的推廣。比如說6月16日到6月18日,我們幫三金牌三金片結合泌尿健康日在春雨醫生app中制定了“全屏+活動定制內容+焦點圖”的廣告,同時開展線上義診活動結合線下同步互動,在獲得效果的同時也符合廣告法的規範。

i黑馬:其他泛化的數字化營銷公司有做醫療行業的嗎?跟其他做泛化的移動數字化營銷的公司相比,趣酷的優勢在哪?

劉培彬:雖然每家公司都可以做,但我們是專註於做移動端數字營銷的。與其他做移動數字化營銷的公司相比,我們的團隊成員都是有5年以上的廣告經驗的,而且我對在移動醫療或者移動互聯網廣告這塊有一套自己特殊的玩法。例如,我們比較清楚哪些移動端平臺的用戶屬性、日均活躍量、PV量、UV量等可參考的數據,其次我們更熟悉各資源可深度合作的廣告點位、功能版塊、最好用戶體驗的廣告形式等這些實踐性的經驗,所以我們更懂媒體的變現訴求,同時也深知廣告主真正的投放訴求;我們只為廣告主提供更專業更有效更具有互動話題性的傳播投放策略和解決方案。另外,聯合創始人萬勁松也擁有15年以上的廣告從業經驗,曾任職於星傳媒體、群邑、優勢麥肯、博達大橋等國際4A廣告公司,服務過眾多知名品牌。

i黑馬:這500萬的融資是目前已經到賬了嗎?其後期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劉培彬:目前已經到賬。後期我們主要會運用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人員擴充。目前團隊30人左右,接下來我們會在醫藥覆蓋多的城市開設分公司或者辦事處來拓展業務。二、結合更多更優質的媒體資源。三、設立大數據平臺。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以進行更加精準的一對一的投放。

趣酷互動 移動數字化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56

還原電影中的英雄夢 VR主題公園來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598.html

坐在有軌座椅上,戴上VR頭盔,你仿佛變身為一個狙擊手,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駕駛著一輛坦克行走在泥濘的土地上,勘察著敵方情況並隨時準備好射擊。到2017年,你便可以在華誼於陽澄湖邊修建的影視IP主題公園“電影世界”中,體驗到這款由北京聖威特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VR騎乘項目《集結號》。

在VR大火的今天,各個領域都不甘落後搶分一杯羹,對於主題公園而言,VR所營造的身臨其境、交互體驗正是主題公園的核心訴求,兩者的結合自然也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

此前盛大投資的海外VR主題公園The Void,首次測試版門票開售幾小時內搶購一空。澳大利亞的Zero Latency VR體驗中心在墨爾本開張10個月後,開始進駐日本樂園。自2015年,包括迪士尼、環球影城在內,越來越多的主題公園開始加入VR大軍。

打造VR主題樂園

小到各大商場看到的單個虛擬現實遊戲設備“蛋殼椅”,大到VEC線下虛擬娛樂中心,各式各樣的線下VR體驗項目遍地開花。不管是傳統主題公園的升級改造抑或新建主題公園項目,VR似乎都成為繞不開的話題,這與主題公園當前的運營現狀不無關系。

在聖威特總經理楊濤博士看來,目前並沒有真正的VR主題公園。“主題公園的核心一定是多樣化,由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內容組成,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形成多樣化的遊玩體驗,鑒於成本問題,目前更多的VR主題公園是在傳統主題公園的基礎上搭建單個VR遊玩項目。”

主題公園無疑為VR提供了極佳的“線下流量變現”渠道,但很難打造整體VR主題公園的原因就在於高昂的建設成本。以The Void為例,據悉是每8個鏡頭打包報價,一組產品報價高達千萬美元,整個體驗館建設下來成本可想而知。

對於VR主題公園來說,如何營造空間感是問題的關鍵。The Void主題公園體驗的核心是重新定向行走。

比如戴上頭盔後,你“感覺”自己走在筆直的走廊上,打開門進入一個新房間,但實際情況卻與你從頭顯中看到的略有改變,其實真實的外在物理環境並沒有改變。在體驗過程中,專門設計的一些障礙物如假樹或墻壁,可能由員工重新擺放,但程序也可引導玩家不斷遇到同一棵樹。這是種高端的設計把戲。

此外,玩家可以戴上具有180度視角的定制手套和頭顯,在既定的空間里穿梭冒險,為了模擬真實的環境,場地內還安裝有模擬橫風的風扇系統、模擬橋面的凸起地面等裝置。也許空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很大,但通過虛擬場景可以引導玩家前行,在有限的空間內形成無限空間的延伸。

在考察了國內外眾多主題公園項目之後,楊濤發現從早期重機械類項目,到帶有一定主題氛圍包裝,如今的主題公園更註重現實技術的應用,科技感成為新的需求。“如同戲劇、電影一樣,VR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剪輯手法和傳統領域結合,將會催生出新的娛樂產品和娛樂形態。”楊濤表示。

商業化之路漫漫

《2015年我國主題公園行業發展現狀分析》顯示,近10年來湧現的本土主題公園中,已倒閉的約占80%,給國內旅遊業造成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生命周期短是主題公園發展的魔咒,伴隨時間的推移,人流量會下滑,頻繁創新成為主題公園的永恒課題。

目前在主題公園板塊,聖威特主要通過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設備銷售以及後期的產品維護、更新、內容制造等手段介入市場。除此之外也會為泛娛樂科技領域,例如旅遊、城市娛樂等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投資運營不同的產品。

對聖威特的大筆投資,是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布局的重要一環,無疑也為聖威特提供了豐富的娛樂資源和穩定的商用標的。但如何將電影銀幕上看到的虛構場景在生活中通過虛擬現實手法呈現出來,挑選合適的IP成為首要問題。楊濤直言並非所有的IP都適合應用到實景娛樂,題材本身需要具備豐富的表現形式、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延展性,擁有較長的生命周期。

除了將沈浸體驗做到極致,用VR技術進行實景轉化的另一大好處在於,基於IP人物故事的延展,VR內容可以進行及時的更新換代,“隨著電影的發布,就可以跟著上一個VR主題公園的體驗,不用從建築體到機械的重新投資。”楊濤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可以極大節省了主題公園的搭建成本,降低了傳統項目的改造難度。

同時為了提升主題公園的重遊率,聖威特希望能夠針對每個受眾打造差異化的體驗,例如在同一批遊覽車上,每個用戶在頭顯設備中所觀看到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差別,用戶在日後的交流中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與生產單個VR硬件不同,從內容研發到頭顯硬件設備生產以及其他的配套設施,聖威特全部選擇自己來做。背後的原因在於主題公園是一項重體驗的項目,需要長期的測試,唯有掌握所有核心數據,才能不斷透析用戶在體驗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揣摩用戶的潛在需求。據悉目前集結號項目將於今年年底完成,但設備的測試和調整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

“和漫威的超級英雄主題一樣,一個IP 需要長達十多年的計劃,不斷推出新的人物和故事,這樣的IP有利於VR項目後期內容的更新和相關衍生品的打造。”楊濤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48

投資中的複活節島模式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cqp.html

賈雷德·戴蒙德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戴蒙德的著述甚豐,他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黑猩猩》和《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被合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其中前兩本為查理·芒格先生所推薦。

《崩潰》的主旨是闡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更如何交叉產生影響、環境與人口問題如何演變成戰爭、一個複雜的依賴進出口的非自給自足的社會的優勢與危險,以及社會為何在人口與權勢達到頂峰時迅速走向衰落。在我看來,可以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人類的生存之道。其制高點體現在文化上。

在《崩潰》一書中,作者列舉了許多案例以證明自己的論點。但是我註意到其中的複活節島毀滅案例最讓我驚悚不已,我把這個案例稱之為“複活節島毀滅模式”。

複活節島距離智利西海岸線3000公里。其陸地面積僅有117平方公里。這個島上以數百座背朝大海的巨大石刻人像聞名於世。有人認為這些石像非人力所為,遂歸之為天外來客。複活節島上的謎題令人困惑不已。而實際上,大約在公元10世紀,來自波利尼西亞的移民搭乘著木筏,滿載著甘蔗、香蕉、蕃薯和雞,還有用以食用的老鼠,於此定居。在五六百年的時間里,島上人口增長到1萬人。他們有了各自的氏族和階級,像切蛋糕一樣把這個島劃分為12塊。

在人類定居島上的早期,複活節島一直是被高大樹木和繁茂灌木覆蓋著的溫帶森林。但是人類的到來讓森林遭受了滅頂之災。幾百年間,複活節島上的酋長們爭相比較,比誰的石像更巨大更壯觀。有人豎起五個平排巨像,隨即有人豎了十個;有人雕出一座最高的人像,隨後對手就在自家人像頭上加個12噸的大石冠。然而,單以人力完成這麽浩大的工程並不簡單,既要砍伐無數巨木當搬運工具,還得拼命伐林造田養活勞動力。

最終複活節島上成片的森林就此消失,22種原生樹木從此滅絕。缺乏燃料、野生食物資源的消失、土壤流失是最直接的後果,隨之而來的是饑荒和氏族之間為爭奪灌木叢的戰爭。沒有了巨木制造的舟船,戰爭後的幸存者也無法遠航漁獵,他們開始轉向從未使用過的食物來源:人類本身。在複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有些骨頭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

這完全就是一幅世界末日的圖景。其覆亡比起任何一個史前社會更讓人觸目驚心。複活節島的生存環境本來就相當脆弱,但人們過度利用資源後,自我毀滅就是正當其時了。當他們陷入困境時,“無處可去,無人救援”,“插翅難逃”。在戴蒙德看來,複活節島的故事更像是一個隱喻。今天的地球何嘗不是宇宙中的孤島?末日來臨之際,誰又能獨善其身?

由此我想起了投資,在投資領域,毀滅財富的方式有多種,但最終可能都歸之於心理層面,比如貪婪恐懼、盲目樂觀、過度自信、頻繁交易、旅鼠效應等等。2015年投資者大規模財富毀滅主要體現在杠桿融資上。這其實也是過度自信、盲目樂觀的心理所驅使。如果說其他的方式可能只是讓投資者的財富逐步被蠶食,而杠桿融資絕對是毀滅財富的加速器。諸如此類的案例層出不窮,在此無庸贅述。

我只想為何會導致群體性杠桿融資失控的問題,對此我認為有四點:

1、投資者可能在杠桿融資發生危機之前無法預測到它,從而鑄成大錯。相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缺乏處理這種問題的經驗,因此嗅覺不夠靈敏。為什麽無法預見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錯誤類比。當我們遇到市場大規模融資這個不熟悉的情況時,通常會拿過去熟悉的情況與之對比,而實際上這種類比是錯誤的,因為過去15年並不存在大規模杠桿融資的情況。若新舊情況的確類似的話,倒不失為好方法;但如果只是表面相似,則非常危險。

2、當杠桿融資問題暴露後,投資者仍然無法覺察問題的實質,也就是沒有覺察已經發生的問題。有些人過去可能曾經融資過,但在後來市場情緒高昂時卻忘記了,這是類似戴蒙德所說的“景觀失憶”。也就是說,由於景觀年複一年一點一滴地變化,50年後人們已經不記得當初的樣子。用“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句諺語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3、當他們看到杠桿融資可能會發生問題後,可是並沒有真正設法去解決它,而是無動於衷,存有僥幸心理。這種情形最常見、也最令人驚訝。這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行為。

4、最後,投資者即使已經預見危機、察覺問題,並努力去解決,結果還是失敗。因為那時困難程度已經超過自己現有的解決能力,也就是完全身不由己;當然也有解決辦法,但代價過高,意味著投資者必須虧損出售;投資者所做的努力為時已晚,成效甚微,最終自然就是
“無處可去,無人救援”,“插翅難逃”。

實際上,當投資者進行杠桿融資行為,引入負債後,情況會變得非常複雜。負債本身需要支付利息,這會直接影響投資操作及投資結果,進而影響到投資心態,心態又必然會反作用於投資操作。市場並不總是理性的,或者說常常是非理性的。正如約翰·梅納德·
凱恩斯所說的,市場維持非理性的時間可以長到讓你破產。查理·芒格先生指出,獲得投資成功的關鍵是,碰到好機會就下註,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他和巴菲特就是這樣做的,然而投資界的其他人卻很少這樣做,“大多數人頭腦里有許多瘋狂的想法”。

確實,頭腦里如果有許多瘋狂的想法,那麽毀滅起來也不會很難。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當然,投資毀滅的方式遠遠不止這一種,但本文只談這一種。戴蒙德自稱為“謹慎的樂觀主義者”,因為他認為人們至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但是喬治·萊博納認為:“我們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是,我們從歷史中學不到任何教訓”。在投資領域,對於這兩個觀點,我寧可相信後者,也不會相信前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32

以精算師的視角看萬寶之爭中的萬能險

前幾天,關於“萬寶之爭”,有一條新聞引起了廣泛關註,即“萬能險持股是否有投票權?”而且,當時還風傳“有權威人士稱,萬能險購買的股票,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登記的所有者是萬能險產品賬戶,不是保險公司,所以保險公司沒有投票權”,甚至有些觀點還喊出了“保險公司將洗劫上市公司”。

坦白說,當時這條新聞真的把我看糊塗了:這是個什麽問題?買了普通股還被質疑背後的資金來源從而質問有沒有投票權?怎麽感覺那麽像文革中動不動就問“你家什麽出身”?另外,國內保險行業發展了幾十年,怎麽一夜之間就有能力“洗劫上市公司”了?

首先,不熟悉專業知識的讀者可能會問:萬能險的資金能被保險公司用來買股票嗎?

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就在幾天前,6月底,華夏人壽,在香港證券市場通過萬能險持有了民生銀行

公告中寫得非常清楚:through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 Product(通過萬能險產品),華夏人壽持有民生銀行2.56%的股份,並且明確了:carrying voting rights(具有投票權)

至於法律法規,目前國內保監會關於保險業資金投資的管理辦法以《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為主,兼有各個市場的保險資金投資相關法規。其中,第二章“資金運用形式”的第一節“資金運用範圍”的第六條明確表示:“保險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一)銀行存款;(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具體的,其中與保險公司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別說是關於萬能險——沒有也不應該有針對具體某個險種所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限制。不僅中國沒有這種限制,外國也沒有。後文有詳細說明。

同時,與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相關的法規《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的第十九條,可以提供極大的參考意義:

“第十九條:重大股權投資,應當通過任命或者委派董事、監事、經營管理層或者關鍵崗位人選,確保對企業的控股權或者控制力,維護投資決策和經營管理的有效性。

盡管這條法規中所稱“股權”是指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且在2004年保監會頒布的《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中沒有與這條相應的規定,但性質和目的是一致的。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上投資的流通股股票,通常都是普通股。作為普通股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是毋庸置疑的,是不證自明的。這是我國《公司法》的根基。

順便,在此鄭重建議保監會完善《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把類似於上述股權投資辦法第十九條的法規也在其中明確。比如“保險公司應積極充分地行使法律規定的股東權利”等。

我們再看看美國的保險監管法律。美國各個州有自己的保險監督官和相應的法規,但在聯邦層面,有聯邦保險監督官委員會NAIC發布《標準法律、條例和規則》Model Act供各個州參考。各個州相關法律也基本上大同小異。其中關於萬能險的法規,通篇沒有任何一處提到萬能險所收取的保費及投資賬戶資金的投資行為與其他險種有任何區別或者限制。(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585.pdf)

同時,關於保險資金投資的總法規INVESTMENT OF INSURERS MODEL ACT (III-283),也沒有提到任何關於萬能險投資及投票權的限制。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283.pdf

那美國是如何對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風險進行管理的呢?

美國和中國的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框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限制保險公司能承擔的最大風險。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越高,需要的資本金越多。反之亦然。實際操作也比較類似:

中國:

1投資集中度限制:持有單一股票不得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10%(藍籌股)或5%(非藍籌股)

2投資品種限制:投資於權益類資產不得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30%。

3以償二代(《以風險為導向的中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為代表的一整套償付能力監管制度。

美國:

1通用禁止規定:如保險投資不得為保險公司高管進行擔保、不得投資於為自身融資的證券等。

2與中國類似的集中度與投資品種限制(參見上圖Model Act 283中的Section 8)。

3以風險資本Risk Based Capital(RBC)制度來限制保險公司投資於高風險資產。這種制度的運作原理,後文有詳述。

來源:http://www.naic.org/store/free/MDL-312.pdf

最後再來簡單看看英國。

Aviva英傑華,英國最大、世界第五大人壽保險公司。旗下資產管理公司Aviva Investors,它的投票權是如何實現的?請看披露:

https://uk.avivainvestors.com/gb/en/individual/about-us/voting-rights-strategy.html

其投資策略中明確:“投資標的公司後,將行使股東投票權,包括選舉董事會、並購等重大事項。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一家英國的著名制藥公司。下圖是各個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其股東,在行使該公司董事會投票權的一次統計。其中Aviva Investors,AXA Investment Managers,都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來源:Asset Manager Voting Practices: In Whose Interests?  Survey of 2014’s AGM season, ShareAction (UK).

而且,各位也可以從上表看到,有大量的資產管理公司行使投票權。這不禁讓人想到證監會常常鼓勵的“發揮基金公司在IPO定價、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法律依據是《基金法》第二十條所規定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應履行的職責,包括“代表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行使訴訟權利或者實施其他法律行為”(這其中當然有保護持有人利益、防止上市公司與基金公司串通等問題,就不展開討論了)。類似的,保險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股東,也理應享受同等的股東待遇。

最後,至於有專家說“中國證券登記公司所登記的股票所有人是萬能險賬戶不是保險公司”的問題,甚至說這個問題橫跨《保險法》、《證券法》、《基金法》、《公司法》、《信托法》、《合同法》。我想,這個問題存不存在、有沒有這麽複雜,以上論述已經給出了答案。不得不說,這只是因為萬能險投資款項在中證登的一個技術性登記問題而已。這筆錢本來就是保險公司用來投資的,至於在中證登如何簿記,和股票所有權、萬能險投資款的所有權沒有關系。上面的這些討論也證實了,即便在萬能險的誕生地美國,也沒有對萬能險或任何險種的投資資金提出股東資格的區別對待和投票權的區別對待——因為這種區別對待的想法從法理、財務的角度都站不住腳。

所以,在此要告訴各位:在合法的前提下,任何投資人購買的我國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普通股,必定同股同權。英文中,普通股甚至直接可以稱為Voting Share,即有投票權股份。這是現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DNA,更是我國資本市場的根基。

說到同股同權,這里我想插一個問題:國際上,有同股不同權的情況嗎?答案是:有!分以下兩種情況:

1該公司主動發行沒有投票權的優先股;

或者:2采取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

當年阿里巴巴選擇在美國上市,就是因為馬雲為了保持控股權,采用了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也就是說馬雲和其他管理層持有的股份具有控制性/決定性的董事會投票權。

阿里巴巴不是唯一一個此類公司。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夏哈薩維公司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還有谷歌,領英等科技類公司。這種股權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對企業有決定性意義的公司創始人的傑出領導力與股東的財務實力分開。因為在一定意義上,管理層領導力和股東財務實力確實是兩回事。有錢的不一定能把公司經營好,能經營好的創始人往往不如投資人有錢。一定程度上,這種制度把財務實力和企業經營能力進行了結合。

但這種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有壓倒性投票權的管理層、合夥人共同牢牢地控制住了公司,有最大的為己牟利的權力,所以不一定會作出最有利於其它股東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決策。而且,國際商學界有大量的公司治理相關學術研究證明了:從歷史經驗來看,這類制度的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如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當然,這里強調的是歷史經驗。現在這樣一個資本過剩、泡沫橫行的年代,這種制度的接受度會不會超越同股同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我們拭目以待。

言歸正傳。因為這次寶能的收購,市場上有危言聳聽說“保險業洗劫上市公司”。我們不禁要問:有這個可能嗎?

我們從資金體量來與基金業比較。根據天相投顧統計,2015年公募基金規模8.4萬億,其中以偏股主動型基金計算(包括開放式股票型、積極投資股票型、混合型),截至2015年末該類基金的規模為3.04萬億元。再加上私募基金2015年總認繳金額已達5.07萬億,其中84%投資於股票市場(數據來源:朝陽財富基金研究中心),約為4.26萬億。這樣粗略算來,公募加私募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資金已近7.3萬億。而根據保監會統計,保險業2015年資金運用余額11萬1795億,其中15.18%投資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總金額1萬7千億不到。

7.3萬億的公私募大佬和1.7萬億的保險小弟,這還僅僅是資金量上的差別。再說,保險公司投資上市公司必須按照保監會的整套法規進行,何來“洗劫”一說呢?

說來說去,總之,質疑“萬能險資金能不能購買上市公司股份、買了有沒有投票權”,基本上是個笑話。 

其實,這幾年,保險資金從默默無聞到突然笑傲江湖,著實吸引了不少眼球,也讓公眾對保險資金的法律性質產生各種疑問。許多很不專業的評論,戴著各種“為了投資者利益”、“保護上市公司資產不被保險公司洗劫”等危言聳聽看似正義的帽子,雖然吸引眼球,卻極其誤導人。

要理解保險的投資行為,就要先理解為什麽保險公司有錢可以並允許用來投資,而要理解這點,就要先理解保險業的一大特點:

保險業是全世界上極少數幾個“先收錢後花錢”的行業。

“先收錢後花錢”這六個字,用財務的語言來說就是“先收入後成本”。聽上去很讓人興奮對吧?其實這一點,既給保險公司帶來便利,也帶來不少麻煩。下面詳細給您解釋這其中的優勢和風險。

一般行業,都是先成本後收入。比如蘋果公司賣手機,是先花錢造手機、再賣手機收錢,成本在先、收入在後。而且,蘋果公司這種產品極其暢銷而沒有應收款的公司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普通公司都是先銷售後過一段時間才收款,這中間都會產生應收賬款而占用公司資金。

但保險業就不同了。保險公司如果正常開業後,只要保單產品準備好了,那麽,每銷售一份保單,都是先收保費,後面有理賠它才把錢賠出來。

先收保費後付賠款,看上去是不是很誘人?

只可惜,“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天底下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我就只問你一個問題:未來要賠給客戶多少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老天才知道!不騙你。說真的,只有“老天才”知道。

這個“老天才”,就是資深精算師。一開始就收了一大筆錢在賬上,並不一定是什麽好事。玩得好就是資本魔方、現金奶牛,玩得差就是燙手山芋、虧損黑洞。所以,保險業需要精算師來盡可能地精確預測每張保單收你多少錢合適(因為有很多成天和它競爭的其它保險公司)、賬上要準備多少錢(因為每天都有人來找它理賠)、將來可能賠出去多少錢。保險公司和任何行業一樣,只有收入大於支出,才是賺的。

這種預測的難度,讓保險公司的主營業務每天都如履薄冰。只要理賠金額比精算師預測的多,那麽就很可能出現虧損。更嚴重的情況,突然一個巨災,可能導致集中的成千上萬筆理賠,保險公司因此全年虧損甚至連續幾年虧損都很正常。保險公司怕巨災抽幹自己的現金流,就像銀行怕集中爆發壞賬和擠兌抽幹自己現金流,是一個道理。再加上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渠道戰競爭往往異常激烈,壽險、產險往往常年微利甚至虧損,只能靠投資端彌補業務端。

這里不得不插一句的是,行業外有很多非專業人士,說保險公司賬上有一大堆“浮存金”可以任意使用,言語之中充滿了讓人哭笑不得的嫉妒感,好像保險公司就能任性花錢。這種說法真是極其荒謬又誤導人。

第一,保險業內從來就沒有“浮存金”這一說——保單上、賬本上、報表上都沒有。這個中文說法的來源,是國內一些媒體,把巴菲特、芒格在通俗化解釋保險業時,將保險公司賬上的現金打的一個非常籠統的比喻“cash float(浮動的現金)”,誤讀成了保險公司的專有名詞。殊不知這些“浮動的現金”包括各種風險準備金、應付款項等,根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整體概念。

第二,通過上面的通俗介紹,各位也應該明白了,保險公司這些高負債所得到的資金,每天都會有理賠、保戶分紅、退保、傭金、經營費用等各種支出接踵而至。保險公司戰戰兢兢都來不及,怎麽可能任性使用?

所以,幾百年來,保險公司的經營原則必然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小心小心再小心。看看今年1到5月的國內保險業資金運用情況,超過一半的資金運用在了風險較低的債券和銀行存款。

數據來源:保監會網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57/info4033317.htm

再看看發達國家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債券占了大多數,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低風險債券。

美國人壽保險企業資產配置情況

那麽,保險公司用萬能險投資的做法是如何開始的?為什麽是合法合理的呢?這得從保險業本身的資金累積開始講起。

一開始,保險業是只有傳統保險的,也就是前面講到的:你交錢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承諾你在何種情況下賠多少錢給你。以人壽保險為例,比如疾病賠多少、殘疾及死亡賠多等。簡單說:

前面講到,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不敢也不能亂花。這個階段,一般都用來存銀行、投資債券等低風險行為。

時間到了美國的1970年代。那是個神奇喧囂又亂糟糟的年代。

1. 拖垮了整個經濟的越戰已經進入尾聲和收拾爛攤子的階段。

2. 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塌)。

3. 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暴漲。

4. 失業率高企。

5. 經濟第一次出現滯脹,即經濟停滯與物價飆漲同時發生——這在當時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導致傳統凱恩斯主義完全失靈。

當時銀行利率高到什麽程度呢?3個月存款利率多少?將近20%!如果是你,你會買保險嗎?除了保險意識強的人會去買個死亡保險,絕大多數人至少要去存銀行吧?

利率高漲的美國,還倒逼了貨幣基金——也就是余額寶的前世——的誕生。人們紛紛把錢用於投資,而只購買非常有限的定期(即死亡)保險。

精算師們多聰明呀,一看就覺得勢頭不對:老百姓錢都去投資了,這樣下去沒人買保險了。得開發點新產品,把投資和保險結合起來。於是,萬能險誕生了!它收了你的錢以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留著將來準備對付死亡賠償,剩下的用來投資,並且有保底收益。保底的這部分近似於有承諾收益的封閉式基金——盡管計息基礎要扣除管理費以及提前支取有手續費。

所以,萬能險誕生後,它和與其非常相似的投連險一起,創造了“保障+投資”的保單功能。LIMRA(美國壽險協會)統計顯示:萬能險在1979年誕生後,大受歡迎,到 1985年即獲得38%的壽險市場份額,此後常年保持在25%左右。到2015年一季度,萬能險約占美國壽險市場的37%。(來源:http://www.limra.com/Posts/PR/News_Releases/LIMRA_Reports_Individual_Life_Insurance_Sales_Increase_8_Percent_in_First_Quarter_2015.aspx?LangType=1033

今天,萬能險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蓬勃發展。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印尼、越南都有萬能險的主要市場。在長達近40年的歷史中,萬能險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麽,萬能險項下的資金用來收購上市公司長期股權,為什麽會被質疑呢?原因是,本來萬能險的出發點是保護投保人所投資金的長期利益,但國內近年來中小型新興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沖保費規模,大幹快上,積極發展了很多中、短期萬能險,發行了較多的低退保費用甚至是零退保費用(退保費用就是你退保時要扣掉的錢)、高現金價值(現金價值就是退保時你能拿到的錢)的萬能險保單,甚至是名為長期、實為短期的保單,比如前一、兩年的現金價值就比保費高,導致大量客戶可以在短期內就帶著正收益退保,從而使保險公司面臨流動性風險。

這就引起一個問題:期限錯配。典型的錯配有兩種,一種是融資端資金周期短於投資端,投資還沒結束,就面臨要‘還錢’的任務;還有一種是融資端資金周期長於投資端,投資結束早,面臨再投資風險,即再投資時市場整體收益水平可能下降,從而無法覆蓋融資成本。

很多人一聽期限錯配,就開始大加鞭撻。一個‘錯’字,誤導了多少人。其實這個“錯”字,不是“錯誤”的錯,而是“錯開”的錯,也就是資產和負債期限錯開。某種程度上來說,期限錯配是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的永恒主題,關鍵是把握“適度”兩個字,也就是錯配後的風險是不是可以承擔。如果保險公司有足夠的資本金作為風險緩沖墊,即便它承擔了較大的期限錯配風險(比如銷售了大量的中、短期萬能險保單而投資了較多的長期資產),只要這個緩沖墊能保障保戶的利益不受損害,那麽就一般認為是可接受。

所以嚴格來說,錯配是必然的,錯配也是銀行、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部分。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存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對於銀行來說是周期最短的融資——隨時可能被我們從銀行取出,但銀行卻需要把錢貸給個人和企業,而這些貸款動輒一年、數年甚至數十年。

那麽,既然說錯配是必然,我們再刨根問底:為什麽是必然的?

因為保險公司的負債是有成本的,包括給保戶的收益(分紅險的分紅水平、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等)和可能發生的賠款等,同時還面臨一系列經營費用。如果我沒辦法獲取比這些總成本更高的收益,那麽就面臨虧損。簡單來說,保險公司的投資選項也只有這麽一些:

1.把資金借給

a.低風險、短周期的借款人(一部分投到這里,比如存銀行)。

b.低風險、長周期的借款人(一部分投到這里,比如買債券)。

c.高風險、短周期的借款人(非常小部分投到這里)。

d.高風險、長周期的借款人(幾乎不參與)。

2.投資基金、股票

a.投資基金、股票,短期持有、為賺取差價。

b.投資基金、股票,長期持有,獲取權益性收益。

3.房地產、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高、周期長但期望回報更高的投資。

4.其他

所以,這樣就很好理解了:面對幾乎每年都有給付責任的壽險保單,保險公司也不可能只找短期債券等高流動性、低風險的資產進行匹配,因為高流動性、低風險的投資,通常都是低收益的。收益無法覆蓋融資成本,更別說經營費用了。活期存款就是最典型的這種資產:隨時能存取(高流動性)、又幾乎不會有損失(低風險),所以利息收益自然就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保險公司必須進行必要的一定比例的中、長期資產進行投資,才能保證必要的資產收益來覆蓋融資成本。寶能通過前海人壽持續買入萬科股票,就是上述第2點b項,屬於典型的長期資產投資。

因為寶能投資萬科股票,只要根據會計準則相關內容綜合判斷,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那麽持股超過20%但不超過50%時,就可以用“權益法”核算收益。通俗的說,就是投資方和被投資方被視為了一家人。投資方不再被當做只是來炒股票、賺差價的投機者,而是成為“你好我也好”的命運共同體。由此,萬科的凈利潤將按比例進入前海人壽的投資收益,從而達到優化前海人壽資產負債表、改善前海人壽償付能力的目的。

但如果投資過多的長期資產,就會產生一個前面講到的“適度”的問題。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最極端的情況:如果保險公司全部資金都投在了長期股權、房地產等長期資產上,那保險公司就拿不出一分錢進行每天必要的給付了,很可能馬上破產。當然,這種極端的錯配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但有助於理解這個“度”的問題。除了文章一開始講到的我國保險法規對於股票投資的集中度上限、比例上限等約束外,保險公司還需要做每季度的流動性壓力測試,都是對這方面風險的控制手段。

那麽,保險資金進行股票投資風險問題,除了投資集中度、投資品種比例等具體約束,整體是如何監管的呢?

這方面,我國的償二代,美國的風險資本RBC制度,歐洲的Solvency II,都有類似的監管思路。大體上來說,這些制度通過承保風險(保險公司承保的是賺錢的好業務還是賠錢的爛業務)、資產風險(投資的是相對穩定的債券還是上躥下跳的股票)、利率風險(保單對利率變化是否敏感)、信用風險等多個維度對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金提出要求。

比如,針對資產風險項下的股票類資產,償二代與RBC制度所對應的風險因子通常均約為30%,也就是每100元的股票投資必須要求有約30元的風險資本。其他各類資產比如債券等,也有相應的風險因子。同時,承保風險、利率風險等也會有相應的風險因子和計量基準,用來計算整體風險資本要求。把所有這些風險對應的資本要求加總後,就得出對該保險公司所要求的風險資本總額,再看看保險公司賬上有沒有足夠的資本,即可計算出風險資本充足率。

例如, RBC制度把承保、資產、利率、信用等風險都計算完畢後,得出該保險公司總體最低要求的資本金Company Action Level RBC是20億美元。該保險公司資本盈余、風險準備金等一系列可用於償付的資本加總是50億美元。二者相除,即得到風險資本RBC比率2.5。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目前賬上有2.5倍於RBC制度監管要求的資本金。

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而且, 不論是償二代還是RBC,或者Solvency II,所要求的資本並不是管理保險公司風險的唯一底線。保險公司往往綜合考慮自身實際風險、其他監管要求等而提取比監管制度所要求的更多資本,就像上面例子中的2.5倍資本,甚至3倍更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風險資本監管制度也不是保險業的原創。在國際銀行業的巴塞爾協議中也是類似的針對銀行提出資本金要求。

說回中國。具體到萬能險,這些年,保監會既看到了萬能險對於壽險市場的重要意義,也看到了中短期高現金價值萬能險的風險,由此從整體監管的角度出發,出臺了一系列的風險資本管理措施。其中既有靈活的一面,也有嚴格的一面:

1靈活

“放開前端”:2015年,萬能險利率改革:萬能型人身保險的最低保證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萬能型人身保險的評估利率上限從2.5%上升到複利3.5%。通俗地說,保戶可獲得的保證收益更高了。

2嚴格

“管住後端”:高現金價值的短期萬能險在新的監管體系《償二代》下有更高的資本占用,從而為保戶提供更高的安全墊。

3更嚴格

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高現金價值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該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的2倍以內;其中預期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在1年及1年以下的高現金價值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的1倍以內。

所以,在我們國家,萬能險並不是失控的洪水,而是籠中的動物。你怎麽餵養它,決定了它的成長。成天餵“激素”任其瘋長,不僅讓它長得又壯又不健康,你還得保證籠子夠結實。如果你想讓它健康正常的成長、將來不用成天加固籠子,就必須老老實實地餵正常的飼料、做結實的籠子。至於這動物會不會跑出籠子,重擔就落在了保監會身上。各位也應該看到,這些年保監會還是做了不少“科學餵養、加固籠子”的事。只是,資本天然就是“動物兇猛”。

(本文作者王海晶,系英國精算師;周瑤,系金融業資深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