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安裝了 WhatsApp 後的 AMD (bluestacks) Android Emulator |
PC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網絡霸主Facebook,正在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移動聊天霸主。繼WhatsApp用戶已經超過十億人之後,其另外一款聊天工具Facebook Messenger用戶規模也超過了十億人。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CNET報道,Facebook周三對外宣布了這一里程碑的消息。這意味著Facebook一家,擁有了兩款月活躍用戶超過十億人的手機聊天工具。
在兩款工具中,WhatsApp是Facebook當年斥資220億美元收購而來,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手機聊天的霸主。統計顯示WhatsApp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是主導型聊天工具。
Facebook Messenger影響力略遜於WhatsApp,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主導性的聊天工具。
Facebook Messenger應用發布與2011年,是由Facebook網頁平臺的聊天工具啟發而衍生出的產品。Facebook已於2014年將後者屏蔽,從而迫使每一個用戶都開始使用Messenger工具進行聊天。Messenger目前已經加入視頻和語音通話功能,此外還能與好友進行轉賬。Messenger在實現8億用戶後,只用了3個月便突破9億用戶關口,再用了3個月又突破10億用戶里程碑。
周三,Facebook表示,Messenger已經成為全世界少數的能夠影響到海量用戶的軟件之一。公司制作了一段視頻,慶祝十億用戶里程碑,另外還鼓勵Messenger的用戶在聊天時發送一個氣球表情符。
除了“逼迫”用戶獨立下載軟件之外,Facebook團隊也在對Messenger這款手機聊天產品進行不斷的功能優化,以滿足最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比如就在上個月,Messenger對聊天界面進行了修改,用戶登錄後首先看到了哪些好朋友在線,聊天溝通最密切的好友,而不是過去的最近聊天歷史。
另外在六月份,Messenger還推出了獨家的表情符。另外本月Facebook還宣布,將會測試對Messenger的手機聊天對話進行用戶到用戶的加密,這樣可以極大提高聊天的安全性。
此外,Messenger也準備借鑒閱後即焚工具Snapchat的一些特點,讓聊天者能夠定義分享內容的“存活時間”(若幹秒鐘後自動消失)。
除了兩款手機聊天產品之外,Facebook主力社交客戶端的活躍用戶,也將近15億人。三個產品35億人的用戶規模,意味著Facebook已經成為全球移動社交時代毋庸置疑的新霸主。
(綜合來源:騰訊科技、新浪科技)
二○一三年一場為時四十日的碼頭工潮,觸發公眾關注碼頭工人的福利和權益。三年過去,有碼頭工人向本刊踢爆一直為勞資雙方擔任調停、斡旋、監察角色的勞工處,多年來到碼頭進行所謂「突擊檢查」,原來碼頭及其外判公司預早獲通知,等工友做足準備,以免暴露未符法例要求的工作環境。 涉事碼頭外判公司拒絕回應事件,更不滿工人向傳媒投訴;涉事的長和系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堅持沒有事先通知工友相關「突擊檢查」。勞工處證實工友獲通知「突擊檢查」的日子,曾派人到HIT巡查,但強調不會預先通知。 勞工處的「假突擊檢查」時有所聞,但一直苦無證據,皆因平時碼頭工人會透過電話或對講機收到碼頭或外判公司的口頭通知。在HIT碼頭內擔任「機手」、操作起重機械的張先生(化名),本年五月廿四日卻突然收到其公司捷旺(HIT的機手外判公司)職員以WhatsApp短訊通知,指勞工處翌日會到碼頭巡查。短訊寫明︰「阿冰。牛丸。明早做安全部訪問……各員工緊記穿上個人安全帽及安全衣,牌照跟身。」 早一日工人已收短訊 「通常佢突擊檢查,我哋一早都知道,不過就冇今次咁早,同埋有短訊、有WhatsApp俾我哋知道……我都好奇怪呢次會咁早遇到。」做了機手十多年的張先生說。結果,五月廿五日果然有勞工處職員到場巡查。其實,捷旺不是唯一溫馨提示工友做足準備的外判公司,HIT另一機手外判公司富滙,五月廿五日中午亦透過WhatsApp通知員工,「今明兩日有(勞工處巡查),請各位齊裝備出入」,更指示未被安排工作的工友「擺於前橫樑等工作」,以免讓人「誤解」安全有問題及影響觀感。記者本週一分別向捷旺及富滙查詢,捷旺董事兼人力資源及行政部負責人廖佩馨,卻反問記者為何不詢問勞工處,「點解佢(工友)係同你投訴?我又冇收過呢啲投訴。我冇聽過工人有呢啲投訴喎!」她不肯正面回應是否預早收到勞工處或HIT通知,「有工人作出投訴,應該係我哋處理,並唔係有另一個機構打嚟同我講,然後我同你回應……我應該俾唔到任何回應你。」富滙更騎呢,接聽記者電話查詢的男子首先否認是富滙員工或負責人,記者追問,男子突然聲稱正在駕駛,不便通話,「我搵番負責人同你講好冇?你一係晏少少打嚟,我揸唔到主意。我……我……我都係淨係負責攞住個電話,你想嘅我轉頭晏啲覆你。」惟收線後該電話號碼再無人接聽。 HIT:不會事前通知 HIT回應稱,勞工處對該公司及外判公司的檢查,「不會事前通知,全屬突擊檢查。」翻查資料,碼頭業職工會去年三月曾踢爆HIT做了一場公關騷,派一名「女吊機手」接受各大媒體訪問,表示八週內考取了三個機手牌照,塑造碼頭工作環境輕鬆的感覺,以圖洗底,事後被工會踢爆女吊機手原來是見習管理層,考完牌不需像一般工人一樣,坐在吊機車內做足十二小時。張先生說,碼頭造假非新鮮事,勞工處的「突擊」檢查更是敷衍了事,皆因職員只檢查工友有否牌照跟身,以及有否穿著反光衣、佩戴安全帽,而非了解工友的健康狀況和詳細工作環境。獲知會的相關公司,會安排不合規格的職員避開勞工處巡查,「通常機手會去第二個地方,勞工處嘅人唔會見到佢,叫佢走去第二度,抽樣檢查都唔會見到佢……做場戲囉,佢(勞工處)又可以交到差,對我哋嚟講完全冇作用。所謂突擊檢查,要知道我哋有冇犯規嘅話,你完全冇睇到有冇安全操作,或者你只係抽樣查一、兩個,完全起唔到作用。」 勞工處人員只顧食飯 一三年工潮後,勞工處在突擊檢查中加入「問卷調查」環節,但原來公司早已安排「聽話」的工友受訪,「公司會教定你(如何回答),例如返幾多個鐘,有冇休息,有冇食飯時間,會唔會超時工作,佢會話俾你聽小心啲答。」一三年罷工後,勞工處才開始詢問工人有否用膳時間,「有十五分鐘食飯時間。但巡查裡面,完全係冇仔細去問吓點,唔會去問吓機手,做咗十幾個鐘,冇適當時間休息,有乜可能唔勞損,淨係問你有冇食飯,好滑稽。」負責監管職業場所的官方機構,為何預先知會碼頭相關公司?「呢個好難理解……叫佢哋準備定,會唔會係私相授受?寫記錄時就話碼頭工作係好安全?所以完全係做樣。好似黑箱作業,完全係官商勾結嘅形式去做呢樣嘢。係為咗保護番個形象,將件事美化。」捷旺另一機手陳先生(化名)對勞工處的「突擊檢查」見怪不怪,更形容是笑話,「其實都幾敷衍,敷衍到我哋覺得佢哋係入嚟碼頭食飯,唔係做巡查。」巡查碼頭當日,會由公司巡邏車開路帶領勞工處員工到指定位置巡查,一般兩至三小時就會完成任務,「好無謂囉,咩叫突擊檢查?係完全唔知先叫突擊嘛。但大家慣咗。」不少碼頭機手都因長時間工作,頸椎、腰椎、肩膀等均患上不同程度傷患,碼頭業職工會一直要求勞工處為工友作全面工作環境評估,勞工處卻以突擊檢查作擋駕。 機手長期勞損須停工 工會職業安全幹事翁少宇一三年八月因椎間盤凸出及手指勞損而須停工,「我哋呢啲傷係一世,正常行路都唔可以行得快,一彎腰就痛,手指軟骨凸出,冬天凍嗰時軟骨壓住血管,隻手指尾會白晒……我今年四十四歲,廿一歲入行。依家我唔係要錢,我係想要番健康。」勞工處本週一回覆指,職員到貨櫃碼頭巡查,均以突擊方式進行,不會事先通知碼頭公司或承辦商。勞工處人員會先到保安室登記,再經碼頭負責人安排車輛接載職員到勞工處指定的地點巡查。過去三年,勞工處巡查貨櫃處理場所超過三千四百次,發出一百四十三張暫時停工通知書或敦促改善通知書,及提出八十一宗檢控。勞工處被指通風報訊,工會質疑勞工處人員或干犯「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即在執行公職的過程中或在與其公職有關的情況下,故意作出失當或不恰當的行為(例如故意疏忽職守、濫用公職權力或不履行職務),而未能提供合理解釋或理由,即使未有確切證據證明有關公職人員因受賄而故意作出有關失當行為,而且未使政府有任何損失,仍可被控該項罪名,最高刑罰入獄七年。 捷旺接收高寶罷工機手 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九年九月底成立、兼顧吊機及橋邊理貨員、抓結工序的捷旺,股東及董事梁大德同為HIT另一外判公司現創的股東及董事,兩間公司其他董事則同為廖佩馨及歐陽仲靈。碼頭工潮時外判公司高寶結業,捷旺接收被裁工人。不過罷工發展至第三十五日,姊妹公司現創八十名工人因不滿僱主未有兌現加薪一成的承諾,宣布加入罷工。富滙四名股東及董事則為吳珠琼、林家賢、李桂萍及郭儷媚。惟該公司位於觀塘的註冊地址是秘書公司,工友似乎投訴無門。 撰文:袁慧妍攝影:翁少陽攝錄:翁少陽協力:黃偉恒資料:鄭靜[email protected] |
巨頭面對新銳的後來創新者,究竟該采取什麽樣的競合策略?新銳的創新者,又當如何應對?
來源 | 一個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文丨錢致遠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1):我們之前理解的閱後即焚可能是假的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2):為什麽Facebook註定了抓不住閱後即焚的機會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3):巨頭Facebook的抄襲為何以失敗而告終?
題記
Facebook終於被逼放大招了,花了非常大的代價購買了WhatsApp,為什麽?如果不收購的話,Facebook將會怎麽樣?
當年QQ出售要價100萬,為什麽沒人要?
當年微軟出價20億美元,為什麽Google沒有賣?
當年雅虎出價10億美元,為什麽Facebook沒有賣?
如果真的賣掉了,歷史又將會怎樣?
巨頭面對新銳的後來創新者,究竟該采取什麽樣的競合策略?
新銳的創新者,面對巨頭的重金收購誘惑時,究竟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策略?
雙贏的迂回式創新的基本競合策略是什麽?
正文
面對Snapchat這些後來創新者咄咄逼人的挑戰,Facebook有些坐不住了。尤其在前面放了兩個小招都失效的情況下,一個就是準備30億美元現金收購Snapchat,被直接拒絕了。另外一個就是,幾年之內成立了一個創新實驗室,開發了幾款產品試圖能夠模仿,挑戰Snapchat公司,但都功敗垂成。
所以Facebook最終放了兩個大招。一個就是,花了190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一款應用叫Whatsapp。另外一個就是,全力以赴來支持自己早年收購的一家公司的一款應用叫Instagram,全力支持Instagram發展,來挑戰和阻止Snapchat。
這兩個大招的效果怎麽樣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首先看收購Whatsapp。收購Whatsup在2015年2月份花了190億美元,其中160億是現金,30億是股票。這個收購案非常大了,因為首先160億美元占了Facebook的那個時候整個公司現金總量的差不多1/3。Facebook發展這麽多年,包括上市收的錢,總共也就四百多億美元,花了1/3來收購。
另外一個,Whatsapp那個時候已經有十幾億的用戶量,Facebook收購它,一下子把公司往前大發展了一步,Facebook為什麽要花這麽大代價做這麽大一個收購呢?因為如果Facebook再不做的話,就要被擋在移動互聯網門外了。
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三款最主要的移動互聯網IM,就是即時通訊軟件,一個就是我們國內的WeChat微信,還有一個是歐美比較主流的Whatsapp,另一個在東亞、東南亞這一帶叫Line。
如果Facebook這三家都沒有參與的話,那麽Facebook就基本上被擋在移動互聯網的主流應用之外了,Facebook畢竟是從PC時代起家的,PC時代的社交網絡霸主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下子被拋到後面,所以有點著急了。
我們看一下這個收購對我們有什麽啟發或者啟示。第一個就是,看一下Whatsappp為什麽值這個價格,為什麽Facebook會如此青睞它?這個就要從早年的歷史說起,就跟我們之前分析Snapchat的早期歷史一樣。
一個成功的創新,像Whatsapp也是一次成功的創新,也是短短幾年之內從零開始。一兩個工程師從車庫開始,突然有一天腦洞大開,突發奇想說要做個應用,這個應用幾年之內在Facebook和谷歌等巨頭的眼皮底下成長起來,成長為大家花重金購買的一個對象。
很多人說我知道啊,Whatsapp不就是移動互聯網IM即時通訊軟件嘛,網上大家進行聊天社交,這是現在的一個總結,往往也是事後的。剛開始做的時候,大家還沒有想這麽遠。
那個時候創始人有一天發現了一個機會,當然之前,他已經嘗試過幾個創業方向,都無疾而終了。然後他發現很多在美國留學的或者工作的東歐人,他們經常要與自己老家的親朋好友聯系,老家的親朋好友聯系一般經過這麽幾個方式。
第一個方式就是發郵件,發郵件大家都用過,一來一往,時間延遲比較大。另外一個就是打電話,但打電話有個問題,就是都是國際長途。老家有個親朋好友打電話給你,有可能你正好不在,有可能你不方便接電話就說了一兩句,說不好意思我要忙了,那我們什麽時候約了再打,這個電話就白打了。那我們大家可以發個短信預約下,問你什麽時候有空,有空我們打電話聊一下。但考慮到國際短信費也是比較貴的,一條短信比方說1歐元的話,那發兩三個短信也是比較貴的。
所以有這麽一個用戶群,他們在這麽一種場景下,他們有一個越洋電話的需求。就是有一個痛點,這個痛點長期以來存在,之前的解決方案,要麽就太昂貴,要麽太麻煩。比方說你也可以發郵件提前預約打國際長途。所以當時沒法解決,大家只能忍氣吞聲了,只能容忍著,直到有一天,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發現這個需求有一家公司能解決了。
Whatsapp這個應用很簡單,你裝上了之後,這個應用你可以在里面操作一下,改變自己的狀態。比方說我上課了,我把它設置一下我在上課,我在遊泳或者我馬上要睡覺了,就是最簡單的一個狀態提醒。你更改了你的狀態提醒,你的親朋好友在越洋的那一邊看到了,看到了就可以擇機酌情,跟你進行國際長途聯系。
這樣的話,這個早期的一個應用,一下子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所以安裝量一下子就鋪開了,但是這個安裝量畢竟是從0到1的第一步。它解決的是特定人群特定場景下一個特定需求,這個需求用特定的方式往往是比較簡單,比較冷門的方式解決的。一般人想不到,你也看不見,也符合看不見想不到的規律。
但是當移動互聯網繼續往前發展iPhone3Gs、4、4s,安裝量越來越多了之後,這個應用就可以直接發短信,大家可以直接聊天,就成了我們現在慢慢看到的雛形。
所以這就是Whatsapp從0到1的創新歷史,我們也是回到它早期的歷史迷霧當中去,挖掘它成功的邏輯。它必須在從0到1的過程中尋求突破,形成爆款,才會有後來的發展。如果你只是等到移動互聯網,等到智能手機功能比較完善比較普及的時候,我開發一個IM給大家聊天。
除了像國內的騰訊相對特殊一點,它是後來者,它來的比較晚。但是微信推出之後,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取得覆蓋,反而把前面一些這已經走了一段路的IM給擠出去了。
但是在歐美市場上Whatsapp是走的最早的,就是一步一步迂回發展起來的,最終做大了。大到Facebook橫在前面,把Facebook給攔到了移動互聯網的門外。所以這也是為什麽Facebook花重金去買它,不花重金可以想象,如果Facebook現在還只是PC時代的社交網絡,那Whatsapp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可以想象如果Whatsup發展到跟微信一樣的話,那Facebook麻煩就大了。
第二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Facebook為什麽要花這麽大的價錢去買。如果你不花這麽大的價錢別人不賣,不賣後果非常嚴重。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就是,假如你是一個中老年人,你已經很成功了,但是你知道一個年輕人可能是你未來的終結者,或者是你未來全部的希望所在,或者是拯救者,那麽你今天以什麽價格把它買下來都是值得的。
但是悲劇往往發生在,花錢少的時候我們沒有在意這個事情,或者覺得不值得花那麽多錢去買。直到後來等你想買的時候,不得不買的時候高攀不起。所謂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所以Facebook為什麽不在三年五年之前把Whatsapp給買下來,這就又符合我們前面說的迂回式創新在早期的時候,你要麽看不見,一兩個工程師從車庫開始。
或者說你看見了,但你看不起,不就是一些東歐的人在歐美在美國生活工作,跟他們以前的親朋好友聯系的一個狀態提示器嘛,方便大家打國際長途的時候來提前查看一下。你說這個應用有什麽前途?
等到後來更多的人裝了之後,發一些短消息,不就是感覺是一個互聯網的短信系統,哪怕你短信發的也是跨洋的,就省點費用,這個也沒什麽特別價值。直到後來發展用戶數越來越多,更多的用戶甚至本土的美國用戶也用的時候,大家就相互之間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可以發這麽多短信,不可想象的。這時候等你再去參與的時候,你發現來晚了,這時候價格更大,想要買車票,花更多的錢吧。
這個其實就有點像早年我們聽說過的例子——騰訊,馬化騰有一段時間比較困難,QQ到處去兜售。100萬馬化騰特別想賣掉,但沒人要,有人願意只出六十萬。馬化騰拜見了一個互聯網大佬,那個互聯網大佬說,100萬買你的這個東西,不是我出不起這個錢,如果我要覺得你有價值,我50萬自己做就做出來了,我為什麽給你100萬?
之所以不做,是因為我覺得你這個QQ沒前途,因為那個時候門戶網站郵箱才是正途,你給你的非主流用戶的一些邊緣的小零星用戶一天到晚掛在網上,做個網上尋呼機,聊聊天,鬼知道有什麽用呢。而且美國互聯網聖地就沒有成功的參照物,所以直接pass,當然後來騰訊讓大家高攀不上了。
所以迂回式創新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即使你的對標的競爭對手就是巨頭,領先者,其實是有機會在早期跟你進行深度合作或者購買的,但是以各種理由就沒有成功,直到後來,要麽大家還是各自為戰,但是被顛覆被挑戰的滋味很難受,要麽就是花重金去購買。
比方說,我們知道微軟當年試圖購買過Google的,但微軟出價20億,覺得20億已經到頂了,不能更多了。但Google兩兄弟的意思,你要再高一點就好了。
如果當時微軟出100億,我相信Google倆兄弟就心動了。你要拿一筆錢去砸,震撼一下,兩個窮學生一輩子就沒有見過這麽多錢,想象不出自己一輩子還能賺這麽多錢,他就動心了。
20億你給幾撥投資人分完了,創始人自己分就沒幾個億了。幾個億大家覺得這一輩子,也不是說見錢眼開對吧,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為這個錢不會把它賣掉,除非你特別震撼。
但對微軟來講,我可以20億已經是不能再高了,為什麽?我都不知道你怎麽賺錢,不像微軟我賣一份拷貝賺一份錢,賣一份拷貝賺一份錢。我的商業模式很清晰,你Google看起來是互聯網大家比較喜歡的應用,不就是搜索嘛,但是你怎麽賺錢呢?不知道。
或者你能賺到大錢嘛,也不知道,給你20億,那真是已經網開一面。否則就按照正常的投資決策流程,根本不可能買你,談不下來。那談不下來之後,愛理不理,總有一天高攀不起。
其實當年雅虎也是試圖購買過Facebook,出價10億美元,Facebook也不賣,如果能夠出個三十億五十億甚至一百億的話,Facebook要是賣給雅虎了就好了,雅虎今天走到這麽一個結局也讓人唏噓不已。
但如果Facebook現在屬於雅虎的,那完全就不一樣了。包括前面說的Facebook和Google各自都以30億美元40億美元購買Snapchat,Snapchat明白,僅僅是Snapchat上市當天達到了三百多億美元的市值,如果出價高一點也許就賣了。
所以歷史就是這樣,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了。因為為什麽那時那刻出的價格一方出的很高了,另一方面還不動心,那是因為大家對未來的成功,已經成功的價值評估不一樣。
你可能覺得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有比較大的前途,年輕有為。但是你沒有想過他的成績會那麽大,他會那麽的成功,成為未來的巨頭,甚至成為你的killer,或者是你的拯救者。
因為你按照傳統的價值分析方式和邏輯來出價的,但這個傳統的就是你自己成功的歷史過程中你總結出來,你再套在一個新的年輕的項目身上的時候,怎麽算都不劃算,不值那麽多錢,這也是不對稱認知的一種方式,大家談不攏。
如果你能跳出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固有邏輯與價值評價方式,你真的能夠看到它未來不可限量的成長空間,出大價錢,相對來講,大價錢都是值得的,當然這個大價錢比起你後面付出的代價,其實還是小很多。
那下面一個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巨頭把成長過程中年輕有為的公司買下來了,那麽是不是歷史就很順利的往前發展呢?我們講這個不一定了,因為什麽?一旦嫁入豪門,那麽你受到商業規範,規矩比較多,受到了束縛,反而這個項目可能就變成中規中矩了。
就像我們知道的QQ,QQ其實也是有個對標對象的,就當年以色列的叫ICQ。ICQ後來被賣掉了,賣給了美國的AOL美國在線。但是賣給AOL幹什麽用呢?它成為龐大體系里面的一個小角色,它成了一個工具,成為服務AOL主力用戶群的一個聊天工具。
一旦成為聊天工具,就固化同化工具化和矮化了。創始團隊走了,然後再整個大的體系內部把這個工具做好就行了,至於這個工具有什麽其它的發展,有沒有新的用戶群,甚至其它的商業變現方式,就不重要了,就沒人理了。
反而騰訊的QQ賣不掉之後,只能硬著頭皮,然後過程中找到了變現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多發展。比方說,曾經有一段時間跟中國移動如膠似漆。大家想象它跟中國移動有段時間如膠似漆的時候,通過SP扣費賺取了一桶金。
後來通過遊戲,大量的遊戲愛好者,其實本人也是QQ的玩家,遊戲是騰訊的主營業務,騰訊也成了中國最大的遊戲公司。
所以這種靈活而又野蠻的生存法則,逼迫也好或者驅使也好,一個成長中的創新公司不斷的去探索一切可能的生存空間。反而被一家大公司花錢買了之後,嫁入豪門反而被各種束縛,同化工具化和矮化,反而沒了大未來。
比方說有一個例子是Skype,視頻聊天的,被微軟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這是微軟歷史上花的最大的一筆錢。因為微軟錯過了好多公司,錯過了早年的Google,甚至也錯過了雅虎,當然試圖有一段時間以四五百億美元收購雅虎的,但雅虎堅決不賣。當然,現在來看雅虎當時應該賣的,因為雅虎已經過了它的高峰期,後面Google上來了。
所以當微軟再決定進入互聯網領域的時候,Skype就收入囊中。它把Skype收入囊中之後,嵌入到它的Office系統里面,它的設想就是我的用戶群,每天可能是數億人用office。比方說大家都在編輯Word Excel,這時候大家有一個遠程視頻通訊的需求,那正好一點我們就進行視頻聊天了,就進行辦公協同了。
看,又是一次典型的同化工具化矮化固化僵化。Skype再也不會去想著其它的方式去多元化發展,野蠻靈活的生存,然後創造一個全新的領域,就變成永遠是工具了。這樣的話,這個項目就是賣掉了,但是從創新的角度來講,它就死掉了。
所以我們得感謝歷史上那些年輕有為的產品和項目,沒有被巨頭給霸占掉,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是非常幸運的,包括Google、Facebook都是這樣的。
但這個邏輯大家就感覺很微妙,那你究竟說是巨頭該不該把它買了呢?他們該不該賣給巨頭呢?賣了之後,又改變了它的結局,就有點像蝴蝶蝴蝶效應的感覺。
其實背後的核心邏輯也很簡單,從巨頭角度來講,其實應該收購,它有錢,而且是未來的大機會。但是收購之後,我們應當做什麽?
不能簡單的一體化,應當讓它還是相對獨立,最好是完全獨立發展,給予獨立的發展空間。但是母體,母公司必須註入資源,這樣的話資源給它,它獨立發展,給它添磚加瓦加把力。這樣的話,這個項目可能就發展的更順利,否則的話,那這個項目可能就扼殺掉了。
早年大家吃的虧多了,所以現在很多收購案之後,大家也慢慢明白了。比方說國內的微信其實也是獨立發展,並沒有被QQ給同化,工具化矮化。它就是相對獨立發展,反而騰訊QQ的母體的資源給註入到微信里面。
支付寶也是這樣,很快就獨立出去變成了螞蟻金服,獨立發展。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像國外的PayPal,作為一個支付工具被eBay收了之後,就主要為eBay服務了。那PayPal的成長相當程度上就是受制於eBay的發展。包括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後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獨立發展空間,Facebook也註入了很多資源。
2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7/18018012
WhatsApp創辦人 簡單就是美
300萬港人使用 先行者致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7/18018014
毫無架子
開群組與員工溝通
3樓提及
"與「3香港」簽署合作協議"咩合作???3客戶無限send???
另外,最近同人傾開.whatsapp既圖冇咁令,但係冇咁食電
4樓提及2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7/18018012
WhatsApp創辦人 簡單就是美
300萬港人使用 先行者致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7/18018014
毫無架子
開群組與員工溝通
無架子呢種係其中一種成功特質
7樓提及
最緊要第一個入market,要贏佢都唔係咁易。
香港有talk box,不過係錄低語音send比人,似乎唔夠whatsapp se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