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4/4/19 讀書筆記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g9v.html

《銀元時代生活史》

   丁福保先生傳授作者的生財之道:

    凡是策劃一件事情,先要像看病一樣(因為兩人都是中醫,所以拿行醫做比喻),看清了病情之後,需要訂下一個治療的方案,有些只是短期內可以痊癒,有些不是一時可以獲愈,就要逐步的預定治療方針,初步該怎樣?有了進步又該怎樣?最後應該怎樣?辦事也是如此,先要有一個方案,準備的情況要有百分之二百的程度,預備這件事情隨時發生變化。要是能夠對折收穫,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成功;要是只得三折的成就,也還有六十分的希望,如果你方案訂的好,可能達到一百二十分的成績,那就更好了,這是一切生財之道的根本方略。

   高中數學老師就常常教導我們,要準備兩桶水才能應付一桶之需,道理是差不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52

道德經譯註 第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grc.html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註釋

士:又作「道」,「士」指的是行為居處符合老子的「道」之原則的人。

儼:恭敬嚴肅。

渙:自在隨意之義。

朴:未經雕琢的木頭。

孰能:經文原為陳述句,非疑問句,本句及下句中「孰能」二字為後人所增。

蔽不新成:實為「蔽而新成」,「蔽」通「敝」。意思為歷久而常新。

翻譯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非常深刻以致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才勉強的形容:小心謹慎就像冬天涉水過河一樣,反覆考慮就像就像害怕四方遭受攻擊一樣,拘謹嚴肅就像是做客一樣,自在隨意就像是冰就要溶解消散一樣,惇厚淳樸就像未經雕琢的木頭,開闊豁達就像山谷一樣,混同一切就像是渾濁的河水。讓渾濁的漂浮物體安靜下來,它就會慢慢的澄清。死寂無生氣的人或事物運動起來,就會慢慢地煥發生機。持守這種道的人不追求圓滿。正是因為不達到圓滿,所以才能夠歷久彌新。

理解

一般人沉浸在世俗煩擾之中難以解脫,很容易被人看清楚,但是得道者追求的是道,依道而行不妄作,因此很難被人完全認識。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暮光之城》裡男主角吸血鬼Edward有讀心術的能力,他在酒吧裡給女主角展示了他的超能力,他一一給女主角解讀酒吧裡每個人內心想要什麼,酒吧裡的那些人想要的無非是錢、性、地位等,但他的超能力只在一個人身上失效了,就是單純的女主角,他完全看不出女主角想要的是什麼。雖是電影,但我想老子想要表達的跟導演想要表達的一樣,一般人很淺薄,一眼就能被看穿,得道者靜密幽沉難以忖度。

讀過之後又感覺這簡直就是老子給修道的人設定了一個修身目標一樣:恭敬嚴謹,惇樸豁達,自在包容。但我想老子並不希望修道者只是照著他描述的得道之人的外在表現來學習,真正應該學習的是道本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第七十章)說的就是說的話還有做的事都是有原則的,都是按照道的規律來說話和做事的。

抱持道的人不會追求盈滿強盛。因為老子很明白盛極而衰的道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蔽不新成,實際上它的意義是蔽而新成。孔子去請教老子,老子給他看了看自己破損的牙齒,又給他看了看自己完好的舌頭。孔子領悟到這是柔弱勝剛強的意思,但柔弱勝剛強的原理之一就是「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牙齒是比舌頭堅硬的,但是自打牙齒長成那一天,它就不斷的遭受磨損,最終殘缺不堪。反觀舌頭,雖然生而柔弱,但是卻有細胞不斷的新陳代謝,反而歷久彌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53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m3e.html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釋

希:少的意思。

翻譯

少說話才是合乎自然的。狂風不會持續的吹一個早上,驟雨不會持續下一天。是誰造成這種現象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追求道的人,就與道同行。追求德的人,就與德同行。失德的人,所認同的是無德。認同「道」的人,道也會樂於得到他。認同有德的人,德也會樂於得到他。認同於失德的人,無德也會樂於得到他。一個人的信用不足,才會有不信任他的事情發生。

理解

有時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說的話,大約十之一二是不應該說的,說出來僅僅是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還有五六句大抵說的也都是廢話,不說也無妨。我想大多數人也是如此,不信可以嘗試去檢驗一下。

老子說希言自然,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應用在說話上,其實大抵偉大的事物都是在沉寂中孕育的,包括生命的誕生、愛情、甚至死亡。上天給了我們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雙手卻只有一張嘴,我想就是要我們多看、多聽、多做,少說!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老子的一貫政治主張,規勸統治者無為而治,不要搞過多的政令。

認同道,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那麼就和道融為一體,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踰矩應該就是這個狀態吧。不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那麼就會被道所拋棄,最終得到失道的後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8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四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mp2.html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註釋

企:抬起腳跟。

跨:跨步走。也就是行走的時候邁出很大的步子。

行:這裡是行走的快,走得遠。

翻譯

踮起腳跟站著是站不穩的,跨步走是走不遠的。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到他人。以上這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他們叫做剩飯、贅瘤。誰都會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理解

為了顯得自己比別人更高,有人會故意踮起腳跟,但這畢竟只能撐一時,不可長久。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走的快,有人會故意邁大步伐,但這也是暫時的,終究會慢下來。老子認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人好比是以上兩種人,為了表現自我、顯示自己的功勞、處處肯定自我反而適得其反。

通常人們總是很討厭那些喜歡自我肯定的、自我表現的人。在他們在肯定自己的同時在無形中做了一個對比,他比你好、比你強,所以在一旁的人總會感覺不舒服。即使自己真正有功於他人,如果處處表現出來,也會招來禍患,許攸的下場就是一個例子。

官渡之戰,曹操多虧許攸的幫助,夜襲烏巢大敗袁紹。之後許攸就日益驕橫起來,甚至說:曹阿瞞(曹操的小名)沒有我進的了冀州城嗎?驕橫如此,最後被許褚斬殺。

漢武帝的奶媽經常為非作歹,漢武帝知道後想要依法懲辦。奶媽知道後很害怕又沒有辦法,畢竟自己的靠山都準備收拾她了。她只好去求東方朔出主意,東方朔教她說在漢武帝要治她的罪的時候一定不要求情,要每走一兩步就回頭看一下武帝,做出依依不捨的樣子。這樣他或許有一絲希望能救她。

後來漢武帝果然親自數落奶媽的罪狀,最後要求交給廷尉依法處置,奶媽果然照東方朔的辦法,並沒有為自己求情,而是在臨走的時候三步一回頭,痛哭流涕,一副很悲慘的樣子。旁邊的東方朔發話了:皇帝已經長大了,難道還需要你的奶水嗎!抓緊滾蛋吧!武帝一聽覺得心有不忍,最後就把她赦免了。

東方朔就很懂得自伐者無功這個道理,如果奶媽當時對武帝講:你可是吃著我的奶水長大的呀,你就這麼狠心要治我的罪?估計武帝反而會殺意更重。東方朔作為一個第三者,看似在數落奶媽,其實是在講奶媽的功勞,讓武帝感念往日的恩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9

2014/4/29 讀書筆記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mp5.html

1974年巴菲特的一些保險業務由於行業競爭加劇而遭受了些微損失,一方面同業競爭激烈,保費基本維持不變,另一方面維修、醫療等成本正在以幾乎每個月1%的速度上升,巴菲特的有些業務果斷的提高了費率,雖然這會導致一部分保單被競爭對手搶走。在這種通貨膨脹下,保費價格不變就意味著實際的降價,行業內有些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幸虧這一年幾乎沒有出現特別多的事故,因此大部分保險業務還是有利潤。在大環境很好的時候每個公司幾乎都似乎表現不錯,只有在遭遇到困難時才能真正檢驗每一個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就像人們說的:退潮後就會知道誰在裸泳。

今天看了幾篇財經19984月份的文章,發現這份雜誌很好,比如關於印尼的聯繫匯率制這一章,把問題分析的很透徹,其中關於採用聯繫匯率制度的優劣,簡直像是一篇嚴謹的經濟學論文裡摘出來的。還有關於1998年股市上的資產重組,讓我得以瞭解了當時一些股市的怪現象,業績好的公司股票跌,業績差的反而漲,看似背離常識,但是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篇關於奧本海默基金經理的訪談,讓我瞭解到了基金經理的日常工作還有就是感受到了中國市場跟國外市場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91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ohg.html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釋

忒:差錯。

無極:終極的真理。

朴:樸素、質樸的狀態。

割:割裂。

翻譯

知道雄強的好處,(有雄強的實力)卻安於雌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谿壑。成為天下的谿壑,就會有眾多的水流歸其中,而他所秉持的道德也就不會離開他,而且他還能回覆到嬰兒般的狀態,達到一種純真的境界。知道光明的好處,(自己相對於其他人是智慧的)卻安於暗昧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他所秉持的道德就不會離開他,而他會再回覆到一種終極的狀態。知道榮耀的好處,(雖然自己是榮耀的)卻安於卑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山谷。成為天下的山谷,就會得到眾人的歸順,而他所秉持的道德才會完備,而又回覆到質樸的道的狀態。質樸的道作用表現出來就是具體的器。聖人依循這個原則,就能成為天下萬物的官長。因此大道是沒有分別心的。

理解

人們都喜歡耀武揚威、顯露自己的權勢,但是殊不知在顯示自己雄強的時候也是在招致禍患。還不如擁有強大的實力,但安於柔弱的地位,我想這也是毛主席當年提出中國永遠不稱霸的思想原因吧。熟讀歷史的毛主席肯定知道歷史上靠武力稱霸的國家沒有一個善始善終的。

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不信,於是他就去考察了他認為當時最聰明的人。他先後去考察了商人、政客、詩人,但他發現這些人都是虛有其名。很多人自以為很聰明,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昏昧無知的。聖人知道自己的侷限性,因此才能敞開胸懷接受新的知識,才能不斷進步。

我想在聖人並不是忌憚逞強帶來的惡果,而是認為強大的和弱小的都是平等的。相對聰明還有相對愚昧其實都是愚昧無知的(所以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尊貴的和卑賤在本質上也是一樣的。聖人是沒有分別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27

2014/4/26 週六例會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kvk.html
 上午討論了巴菲特的信(1963-1967),下午講了一下魯泰A,這是做的第一個上市公司,分析公司,第一步在錄完三大報表之後應該對這個公司有一個大體的把握,然後哪裡是重點也就逐漸清楚了,就像魯泰A明顯是一個重資產公司,所以必然在之後看報表的時候要多關注它的資產項。另外,像是在2009年它的總資產突然比前一年減少了,造成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應該去分析的。然後就是要做財務分析,主要是盈利能力,槓桿比率,償債能力等等財務指標,在對公司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之後逐封逐封的看報表。看報表的時候有不明白的就要查閱資料。像是股權分置改革,我發現在05年的時候的現象,之前對大小非解禁、股權分置改革就不太瞭解,這次可以借這個機會好好查閱一下,還有就是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等等這些都應該趁此機會查找資料。

 

巴菲特在1968年的收益率高達58.8%!而同期的道指收益率只有7.7%。合夥公司淨資產已經達到104429431美元。巴菲特幾乎在每一封信中都會強調的一些東西還有幾乎可以稱作格言的東西可以整理一下。比如:1、單純的收益率數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對於道瓊斯指數的相對收益。2、價格僅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才是你所得到的。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get.

今天看完了《銀元時代生活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7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kvl.html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註釋

孔:大。

容:內容。

窈:深遠。

冥:暗昧。

閱:認識。

甫:同「父」,開始。

翻譯

大「德」的內容,是完全依從於道的。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物體;它是那樣的深遠和暗昧,其中卻蘊含著精要的準則,這種精要的準則極為真實,其中又有著可以驗證之物。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會廢棄,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怎麼知道萬物開始時候的狀態呢?就是憑藉這個。

理解

德是道的表現,因此德的內容是由道決定的。道本身沒有具體的形態,讓人覺得恍恍惚惚(第十四章有對道恍惚難以捉摸的特點更加詳細的描述),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道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踐的方式去認識它的作用,從中把握道運行的準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8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ler.html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釋

枉:彎的意思。

一:即「道」。

式:通「栻」,古代占卜用的一種器具,根據它的轉動結果來判斷吉凶,這裡為準則的意思。

歸:歸宿,這裡指度過一生的意思。

翻譯

委曲反能保全,枉曲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少取反而會有收穫,多取反而會迷惑。因此聖人保持「道」作為準則。不自我表現,才能看得更分明。不自我肯定,才會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才能領導。正是因為不與人相爭,因此天下之人沒有誰能爭得過他。古時候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這哪裡是空話啊?實在是真的能夠使人保全一生。

理解

對於曲則全,我認為這句話是在教導我們做人要有一定的韌性,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就像當年的韓信,他如果拔劍殺掉那幾個無賴,僅僅算是逞匹夫之勇,但甘受胯下之辱,反倒表現出他的胸襟和氣魄。當然,李宗吾用臉皮厚來概括也未嘗不可。反觀項羽,垓下之敗就一蹶不振,拿「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來掩蓋自己內心的軟弱。

對於枉則直,大多數人都知道在數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處理問題時也常常沿襲這個思路。殊不知有時候「曲線救國」反而是最近的。老子的智慧就在於此,他最善於發現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很多路一開始看似坎坷,但走過之後也許會發現,這條路越走越容易。相反,那些在一開始就貪圖安逸而選擇所謂捷徑的人也許會發現,他們所選的道路越走越艱難。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所謂天德不爭。人們往往執著於自己的觀點看法,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所以處處好表現自我,宣揚自己的觀點,常常好為人師,實際上這都是自見的表現。這樣往往容易侷限於自己的所見所知,很難有更大的進步。另外,在做人上,老子非常強調要謙虛不居功,有時候感覺老子強調這一點簡直是在說:居功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本來是你的功勞,但是如果從你的嘴裡說出來,那就不是功勞了。更何況是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因功高震主而遭殺戮的大臣簡直數不勝數。

對於少則得,多則惑。有句話叫的現代人不是餓死的,是撐死的。這句話反映出了現代人物質生活的豐富反而傷害了自己的事實。人生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過那幾樣,追求的太多會迷失自我,到頭來得到的反而最少。我想做公司也是一樣,中國的許多企業家特別喜歡搞多元化。但是用常識來判斷的是,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很多的話,那麼它就很難把每一樣產品都做的很好。反過來就像格力只是在做空調(也沒見什麼格力牌洗衣機,電冰箱,電視什麼的),它如果不把空調做好公司肯定就完蛋了,那麼它豈有把空調做不好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9

2014/4/28 讀書筆記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m3h.html

巴菲特的信進入七十年代突然又變短了,他在信中主要把業務分為紡織、保險、銀行等業務。巴菲特把保險承保業務分析的非常詳細,尤其是關於同業競爭,在七十年代初,保險業是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巴菲特做的是財產險,很納悶為什麼不做壽險),但是豐厚的利潤必然引來大量的競爭者,巴菲特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巴菲特知道,要做好保險公司,要盈利是最關鍵的,但是很多公司急於拓展市場,隨著競爭的加劇,保費越來越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一年中沒有什麼大的災難性事故,保險公司還是有利潤可賺的。但是一旦遇到不好的年份,保險公司會承受很大的損失。巴菲特深諳此理,因此他在確定長期目標:成為行業的主力軍的同時並沒有急於迅速開拓市場增加保單(沒有利潤,什麼樣的營業收入都可以實現),他知道現在的市場上承保風險很大,早晚市場會對保單重新定價,當然前提是潛在的損失變為現實。可以說很多成功的企業都是這麼幹的,在行業繁榮的時候積攢資金,等蕭條的時候去收購經營慘淡的同業。

順便把《像格雷厄姆一樣讀財報》這本小冊子看了一下,大部分的內容在會計課上都學過,所以看得特別快,感覺收穫最大的是加深了對於各大報表之間的聯繫,之前學過的會計太注重做分錄了,對報表的講解不是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