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碎片--5/21 碎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zs1.html1.2005年4月Accel Partners 入股Facebook的一個插曲
正如Peter Lynch說的兒女的需求很重要:)
http://www.forbes.com/sites/jeffbercovici/2012/02/08/don-graham-washington-post/
In early 2005 Chairman and CEO Donald E. Graham, tipped off to the then embryon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 by an employee whose daughter was at Harvard, approached Zuckerberg about making an equity investment. Within days the two had a handshake deal for a $6 million infusion. But when Silicon Valley venture firm Accel Partners offered to buy in at a higher valuation, Zuckerberg got cold feet. Graham could have pressed him to honor his verbal contract or at least made a counteroffer. Instead, he encouraged the 20-year-old to follow his heart. Zuckerberg went with Accel.
沒人知道Graham為何這樣決定。有巴菲特因素?
或許資金的屬性決定了這一切。
風險投資的核心是不錯過任何一個好標的,寧願投錯幾個。
價值投資的核心是不做錯任何一筆交易,寧願放棄好標的。
這和早前討論過的Hedge Fund和Buffett這樣封閉基金的投資風格差異。異曲同工。
2.頁岩氣能否有那麼大影響?
我的回答是關注天然氣價格,價格的傳遞是滲透模式的,總有不斷的嘗試者會給從油改成氣只要價格差在哪裡。頁岩氣的本質就我理解是新能源,或者是新的開採技術導致的新能源。我沒仔細研究過。上次去海上開採石油我的理解應該是70年代高油價導致的。
這個從商業邏輯上是可以說通的。
用wikipedia查了下offshore drilling竟然20年代就開始。有趣。
The first purpose-built drilling semi-submersible Ocean Driller was launched in 1963. Since then, many semi-submersibles have been purpose-designed for the drilling industry mobile offshore fleet.
The first offshore drillship was the CUSS 1 developed for the Mohole project to drill into the Earth's crust.
As of June, 2010, there were over 620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rigs (Jackups, semisubs, drillships, barges) available for service in the competitive rig fleet.[5]
看來我的判斷還有瑕疵。不過我堅信如果油價不高誰吃飽了去開採海裡的油?
價格的蔓延和滲透是持續的,緩慢的有觀望有嘗鮮。有抵抗。
畢竟油氣的轉換是重大決策,所以需要時間。
但是趨勢不可逆,只需持續關注天然氣價格。就可以推演未來。大家都懂的,這類頁岩氣的玩法是開一個井就是幾個億,所謂沉默成本極大,所以只要有氣他們會儘早送氣儘早收回成本,這類頁岩氣的邊際成本極小,如果頁岩氣是可靠的能源來源,那麼天然氣價格必定只會下降不會上升。這幾乎可以用商業常識判斷。
反之天然氣價格急劇波動,那麼頁岩氣本身沒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
so結論是影響多深遠看天然氣價格維持的時間長短。
3.FB股價
那句話沒差到誰說的。我記得是某個歷史學家
長期我們低估技術的印象,短期高估。
我想用在FB上,短期股價高估,長期股價低估。
4.遊戲股VSFB+QQ
遊戲股當一個整體看,
人群/時間/價格
人群是12-30歲人群總量在減少,出去的多,進來的少。
這裡假設30隨後遊戲投入時間減少非核心玩家。
時間是早期2-3小時沉浸式遊戲,到現在20-30分鐘碎片化遊戲。
時間減少那麼價值必定減少
價格,現在比過去有錢,消費習慣而言願意為遊戲付出更多價格。
但是三個因素加權的話,整個遊戲產業應該是夕陽。這個觀點很早在imeigu有探討過。
這裡更詳細和更全面。這是針對國內遊戲股的分析
另外在補充兩點,上面的描述是對蛋糕的大小描述。
1.單個遊戲或許會能分到多點蛋糕,但是這個就需要不同視角。
2.十年前報紙上很容易找到新聞說孩童沉迷遊戲,現在應該極少看到。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5-8年前聚會可能一桌人一半是Nokia手機。現在聚會一桌人一半是iphone.
這點上FB+QQ是不同的。
人群 12歲--100歲都會用FB+QQ沒所謂。只有當第一代用戶死亡增長才會停止。
時間上會有波動,但是整體上不會減少。
花費上邏輯上會隨年齡波動,特別是年輕人容易衝動消費。成年後更理性消費。
只是消費習慣或許會養成。這點上存疑。
總體上FB+QQ類的增長可期。
增速會波動。
隱秘的美國富豪投資群:Tiger 21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20231.html想知道美國的富人是如何理財的嗎?那你就不得不關注一下老虎21(Tiger 21)這個鮮為人知卻擁有非凡能量的富人投資組織。
「投資+生活」
老虎21由邁克爾·索內菲爾特(Michael Sonnenfeldt)於1999年在紐約創立,其名字的由來是The Investment
Group for Enhanced
Results(提高收益投資小組)的縮寫,為了區別於朱利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又在名字後面加了「21」,代表21世紀。
索內菲爾特在長島長大,
在麻省理工學院讀過書。他的父親是德國移民,在紐倫堡審判期間擔任過赫爾曼·戈林的翻譯。索內菲爾特最初在高盛公司工作,後來轉而從事房地產開發。
1991年,索內菲爾特成立了Emmes 公司,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經營成了一家非常成功的房地產公司。
「我認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運營如此龐大的資本,並不懂得該如何更好地把它重新投入到各種不同的投資組合中。」在意識到自己和與自己相同的人所面臨的難題後,索內菲爾特創建了老虎21。
由於准入門檻設為身家至少1000萬美元,以及每年高達3萬美元的會費,該組織成為了少數人才有資格進入的組織。據索內菲爾特稱,目前老虎21的會
員主要是投資銀行的高級合夥人、首席執行官或成功的經紀人、投資家等。目前,該組織的會員人數已經接近200人,他們所擁有的用於投資的個人財富總額已經
高達180億美元。
正如該組織名字中所提到的,它往往根據會員們的專業和行業背景,將其分成10至12人的小組,每月舉行一次為期一天的會議,分享各自的觀點、經驗和智慧。
除了會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之外,該組織還會定期聘請與資本投資相關的權威人士和領袖級人物開設講座,從而使投資判斷更加準確並切實可行。
該組織網站上的公開信息顯示,他們13年來邀請了六百位以上與投資相關的首席執行官級別的人士給會員演講,其中包括被華爾街稱為基金業「超人馬里
奧」的馬里奧·蓋博裡(Mario Gabelli)、創立40億美元歐米加顧問基金(Omega Advisors)的里奧·庫珀曼(Leon
Cooperman)、黑石集團的創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等。而最近的一次,他們更是邀請到了大名鼎鼎的喬治·索羅斯。
除了投資議題之外,成員們也非常樂於彼此分享自己的私生活。
普林斯頓GHO風投公司的總裁格雷格·奧爾森(Greg
Olsen)是老虎21的成員之一。在一次討論中,小組的會員問他為什麼要花費2000萬美元訪問俄羅斯太空船上的國際空間站。他回答說:「我一直對科學
感興趣,我想做些事情。我的孩子都長大了,所以我覺得是時候了。」接著另一位會員開始談論起他的兒子,已經20多歲了卻還沒想好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時,作
為「小組長」的卡特彼勒集團總裁理查德·拉文(Richard
Lavin)就問每個人:「你們25歲時都在做什麼?」其中一人說:「我在法學院讀書。」另外一人說:「我在一家小企業工作。」而退休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
行(CIBC)副董事長湯米·蓋拉格(Tommy
Gallagher)卻說:「我在華爾街工作,當時還吸毒。」於是拉文反問道:「那麼誰25歲時開始為人生目標奮鬥了呢?你得明白你兒子絕對不能像你一
樣,而且也不應該像你一樣。你得放手。」
正是這種「投資+生活」的模式成為了老虎21成功吸引越來越多的高淨值投資者入會的主要原因。
投資重頭為股票
通常,億萬富豪所持的股票及其青睞的投資顧問都是難以捉摸的秘密,但通過老虎21這個組織對成員作出的投資意向調查,仍然可以對這個神秘的問題作出粗略的解答。
去年年底,老虎21公佈了對會員2011年投資決策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富豪們在2011年中通過各種形式在股票市場的投資佔投資組合的31%,
其次22%的資產交由對沖基金管理。而對房地產、固定收益資產、私募股權以及大宗商品的投資則分別佔投資組合的12%、11%、11%和7%。與此同時,
他們所持的現金比例為4%,而外匯的投資則僅佔1%。
索內菲爾特在報告中指出:「通常而言,本組織的成員希望能夠為自己多年辛苦攢下來的錢贏得穩定的回報,因此他們不願意承擔由市場波動所引起的未知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共同基金是老虎21會員偏愛的股權投資形式,其中26%的股票相關投資通過共同基金交易。而他們也會直接投資於股票市場。在2011年裡,他們最青睞的四隻股票是蘋果(AAPL)、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A股(BRK-A)、通用電氣(GE)以及微軟(MFST)。從行業的配置來說,銀行業是最受他們歡迎的行業,佔投資組合的24%,其次是科技行業,佔16%,而能源、消費以及醫療則分別佔投資組合的13%、10%和9%。
「毫無疑問,會員們在炒股時也非常支持投資大師巴菲特。」索內菲爾特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A類股與B類股在去年的回報達到了19%。」
針對對沖基金的投資,富豪會員們則更喜歡採取股票多空策略的對沖基金,其資產中的29%都流向了該策略對沖基金,其次是採取事件驅動策略的對沖基金,佔24%,而多重策略的對沖基金也吸引了他們21%的資金。
報告則指出,他們最為青睞的對沖基金經理則包括埃利奧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的保羅·辛格爾(Paul Singer)、阿爾卑斯管理公司(Alpine
Associates)的羅伯特·佐伊爾納(Robert Zoellner)、千禧資本的(Millennium Management
LLC)的以色列·英格蘭德(Israel Englander)、雷明思資本(Ramius Advisors
LLC)的安東尼·米勒(Anthony Miller)以及海曼資本(Hayman Advisors LP.)的凱爾·巴斯(Kyle Bass)。
此外,諾曼·米勒(Norman Miller)、理查德·道達爾(Richard Dowdle)、大衛·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安德里斯·哈爾沃森(Andreas Halvorsen)和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也是他們青睞的對象。
報告指出,儘管約翰·保爾森近一年來虧損嚴重,但超級明星的名譽卻並未受到影響。
今年5月份,老虎21發佈了會員在2012年第一季度的投資報告。報告顯示,這一季度中,會員們對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比重大幅增加,達到24%。「會員們對房地產市場的增持是從2011年的第二季度開始的。他們認為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中,投資房地產具有稅收方面的優勢。」
除此之外,會員們所持的現金佔投資組合的12%,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佔投資總額的15%,股票的投資佔投資總額的22%,對私募股權的投資則上升至14%。
不過報告同時指出:「在今年一度季度中,大多數的會員認為美國未來的經濟形勢並不太好,因此他們對於投資品種的選擇相當的謹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5MNDE5XzU2OTU5Mg.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5MNDE5XzU2OTU5Mg.html劉豪總在不停地跑。
作為長沙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他騎著電動車,穿行於大街小巷。派件取件,上樓下樓,也都是一路小跑。
他說,他就是喜歡這種不斷奔跑的感覺,讓他不那麼浮躁,又比枯坐辦公室有趣得多,「我是在和整個城市打交道」。
他還欣喜於這份工作帶來的收穫感,「錢是一份份快件攢起來的,算賬的感覺挺開心。」
不過,一旦不跑了,孤獨就泛上心頭,「快遞員不好找女朋友。你說,是不是很多人都瞧不起這個職業呢?」
休息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去逛街,在城市的繁華間遊走,累了就一個人看電影。
他也有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我在長沙工作2年了,再過5年,也有可能是10年,我肯定在這裡立住腳了。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下班開著車,身邊坐著妻子,後面有自己剛會爬的孩子,那種感覺特別好。」
求變 「我喜歡一直在路上的感覺」
11月14日早上8點半,劉豪呵著白氣,騎上電動車出發了。
「雙十一」網購帶來大量包裹,這讓包括劉豪在內的快遞員工作量大增。
他騎車很快,記者將電動車開到最大速度,也沒能跟上他。
「我喜歡一直在路上的感覺」,劉豪說,這是他當初來做快遞員的原因。
「你知道嗎,在路上的感覺特別充實,大概能讓我變得不那麼浮躁一點。」
劉豪今年24歲,瀏陽人,畢業於長沙一所大專院校。2010年畢業後,他先進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文案策劃。
剛畢業的他,意氣風發,「渴望有所成就」,但很快便對現實失望。他說,他厭倦沒完沒了的熬夜、加班,以及低得可憐的工資。
他想著要改變。
「有一次,一個快遞員到公司來收件,我跟他聊了幾句,心裡就把這事兒給記住了。」
他於是跟家人和同事都說,要去做一名快遞員。
「大家都不理解,老闆跟我打趣說,你幹這個賺再多也是個送貨的。我當時心裡咯噔了一下。」
2011年年初,他辭職了。但他沒有馬上去做快遞員。
「家裡人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我爸說他花了十多萬元供我讀完大學,難道最後就是個送貨的?」
他在長沙出租屋裡玩了一個月,整天打遊戲,3000元積蓄只剩下100塊時,他想著真要找份工作了,「相對來說,快遞員這個工作門檻低,輕鬆自由」。
一個月後,他被一家快遞公司聘用。
「進來後才發現,快遞公司其實藏龍臥虎。基本上都是跟我年紀相仿的大學畢業生。有個跟我一批進來的,念的重點大學,原先在株洲的南車電力機車公司做技術員,後來受不了枯燥的工作才改行做這個,更多的是,一畢業就做了這個,因為找不到別的更合適的工作。」
我在長沙工作2年了,再過5年,也有可能是10年,我肯定在這裡立住腳了。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下班了開著車,身邊坐著自己的妻子,後面有自己剛會爬的孩子,在馬路上穿行,那種感覺真是特別好。
樂趣 「我在跟整個城市打交道」
長沙市青園路168號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再到韶山南路156號加加大街,這兩個坐標之間的幾乎每條道路,劉豪都很熟悉。
按照公司規定,劉豪要在10點半之前派完第一批件。如果做不到,可能會被客戶投訴,進而被扣分甚至辭退。
14日這天,劉豪第一批要派出30個快遞,大部分是衣服鞋襪、化妝品和圖書。
他的第一站是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收件的是個梳著娃娃頭的姑娘,包裹是某淘寶服裝小店寄來的。
劉豪說,有些大學的女生喜歡買書,有些大學的女生則更愛漂亮,她們買書沒那麼多,但在護膚品和換季衣物上,特別捨得花心思。
在南園小區,劉豪樂呵呵地將一個包裹遞給一名40多歲的女士,這位女士裹著睡衣,叮囑劉豪天冷要多穿點兒,「我還買了過冬的衣服和打底褲,這幾天幫忙留意一下。」
一個老大爺要派件,花5分鐘填完單子後,劉豪卻發現這份快遞要寄到茶陵鄉下。他急了,「大爺,寄到鄉下我們公司做不了,您改郵政吧。」老大爺沒聽太清楚,劉豪又說了一遍。他抬手看看手錶,腦門急出了汗珠。
每一個快件,他幾乎都小跑著上下樓。他的手機一直放在左手,為了趕時間,他大多在騎車的時候打電話,「喂,你好,是XXX嗎,你的快遞到了。」風聲呼呼,不斷灌進電話,劉豪的手凍得通紅,「我已經在路上了,快到了!」
從加加大街出來時,已經快10點了。劉豪從電梯裡跑出來,長長的背包帶子掉下來,他踩在上面,差點摔了一跤。他顧不上這些,騎上電動車又開始跑。
幾分鐘後,在經過一個小區時,因為他忘記把電動車的撐腳收起,撐腳刮到減速帶,他連人帶車摔了。
爬起來後,他把掉下來的包裹手忙腳亂地整理上車,搓了搓手,笑了笑,「沒事,刮了點皮。」
雖然風風火火、手忙腳亂,但劉豪樂在其中:他是在跟整個城市打交道,這可比枯坐辦公室有趣得多。
「城市的組成部分是人,現在的社會,是人總要購物吧,你不網購,你的子女網購,子女不網購,子女的同事朋友要網購……每天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挺有趣的。」
劉豪說,做了一年多快遞員,確實會有些不同的經歷和經驗。比如,只要看下快件上的發貨地,就能大致猜出包裹裡裝的是什麼,「因為淘寶、天貓上的店舖都比較熟悉了。」
他還很神秘地告訴記者,去年有一個小夥子,每月至少有兩單發自上海的「成人用品」,根據尺寸大小,他估摸著是充氣娃娃,多次派送之後,劉豪「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最後一次去派送,那男的只開了半邊門,從門縫裡遞出來一包香煙和一包檳榔,說,兄弟,先讓我驗下貨,謝謝。2分鐘後,他從門縫裡探出頭來,說沒問題,才簽單讓我走人。」
收穫 「月薪過萬?六七千都罕見」
10點20分,劉豪別在腰間的「巴槍」響了。有消息通知他,附近有客戶要求上門取件。
「巴槍」看起來有點酷,黑色的,像1990年代老闆們用的「大哥大」。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幫助完成快件的現場跟蹤。快件在每一個人、每一個倉庫、每一輛車之間發生轉移,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巴槍」掃瞄快件上的條形碼,這樣一來,電腦查詢系統就能夠跟蹤快件去向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下單後,能夠在網上實時查詢快件行蹤的原因。
「巴槍」是近些年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產物。
劉豪聽人說,長沙快遞行業在本世紀初開始興起。開始的時候,快遞網點很少,在長沙南部這塊廣闊的區域,很多快遞公司只設了一個點部。
「當時,有快遞員為了派送一個包裹,騎著一輛自行車從汽車南站到火車站。」劉豪說。
現在,物流快遞行業無疑在高速發展,很多媒體報導稱,快遞員的工資很高,月薪上萬並不鮮見。
「長沙哪有那麼高?深圳、上海那邊多是發貨地區,所以才月薪過萬,在長沙,一個月能拿六七千已算罕見。」劉豪說,快遞員的工資由底薪加提成組成,他的底薪是1600元,其他收入來自提成,一般派發一個快件賺一到兩塊,收件要高一點,兩到三元。
10點30分,劉豪的快遞派發得差不多了,還收了近十個快遞。他說,這一趟,他大概賺了40元。
劉豪說,做快遞員只要勤奮肯幹,一個月拿5000塊沒問題,相對來說,很多行業卻不那麼立竿見影。
他做快遞員第一個月,拿了1800塊工資,還清了之前買電動車的借款。之後的每個月,他都會有結餘,有時候會寄些給父母,大部分自己攢著。
「每天想的就是怎麼上4000塊。第一次取到30個快件那天,我特別高興,給我媽打了個電話,取30個件就意味著這天能拿100塊……每天都騎著電動車到處跑,特別辛苦,但是心裡一直在算賬,就挺開心。」
劉豪說,他似乎找到人生的另外一些東西,他開始相信「付出真的有回報」,「讀大學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張文憑,不是所有老闆都可以榨乾你的心血卻從不提加工資。」
孤獨 「走累了就一個人去看電影」
「但是,我不確定我還能幹這行多久。」劉豪話鋒一轉。
劉豪說,他到公司第二個月,一個老同事跟他說,趁早轉行吧,賺再多你是個送貨的,口氣跟之前的老闆一模一樣。
「到現在,我家裡人還是看不起這個職業,有段時間我自己也看不起。」
他所在的快遞公司,每年有百分之八十的快遞員流失,大部分快遞員不會幹上兩年,「當然,也有幹了五六年的,他們是年紀相對較大,懶得換工作了。」
據記者瞭解,全國範圍內,快遞公司都面臨著招人容易留人難的尷尬處境,這與高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及物流產業格格不入。
「還有,快遞員很難找女朋友」,劉豪說,「不僅僅因為快遞員朝五晚九,沒有時間,更主要的是女孩們覺得,快遞員嘛,跟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差不多,都是靠體力賺辛苦錢。」
劉豪就沒有女朋友。「人家給我介紹女朋友,我媽不好意思說我是快遞員,一說,別人門都不進就走人。同學朋友問起我在幹嗎,我家裡人也只說我在快遞公司,沒說是做快遞員。」
現在,劉豪和兩個同事一起租住在一個三居室的老房子裡。下班後,三個人互相開開玩笑、講講段子,這是他們一天中最開心的事情。
劉豪說,他的很多同學、朋友都結婚生孩子了,沒人跟他玩。休息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出去逛,步行街那塊都被他走遍了,「走累了就一個人去看電影」。
他屋裡的桌子上,擺著《時間簡史》、《美國民族簡史》之類的書。不管白天多累,每晚臨睡前,劉豪都要翻上幾頁他說,那才是他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
「不過,你問我夢想到底是什麼,具體的我不能告訴你,因為這是很珍貴的東西。」頓了頓,他還是忍不住說,去年有段時間,他天天做雅思題,為的是有一天能去新西蘭等移民門檻較低的國家。
不過,現在看來,那似乎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我現在駕照也有了,車肯定會有的。我想發狠賺錢在長沙買套房子,以後嘛,女孩子肯定要穩定的生活,一個房子就是給她一顆安心丸。」他笑。
他又認真地說,「我在長沙工作2年了,再過5年,也有可能是10年,我肯定在這裡立住腳了。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下班了開著車,身邊坐著自己的妻子,後面有自己剛會爬的孩子,在馬路上穿行,那種感覺真是特別好……」
2012-12-21 工作記錄 Fann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rwb.html今上午等151等了1個小時,我和summer分析了好久也沒分析出來為什麼這班公交能晚這麼多。上午,下午算是feilx都給我們講了好多。重點是對公司的那部分介紹,之前都感覺是糊裡糊塗的。其實感悟還蠻多的。燕姐她們都做的很出色,也很拚命,下午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山大舉行的中國經濟學年會,漢青認識的一個朋友也來了,而且是在會上報告論文。她說,做學術讓她興奮,所以不怕累。一門心思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而且認為正確的事,感覺確實很棒。
我就是喜歡整天胡思亂想,高中之前一直想學醫,結果後來大學因緣巧合的學了經濟學,結果就迷茫了四年,於是就把學習學好,想著保研,學術能用上,參加很多活動,把活動做好,想著將來就業能用上。一忙就是三年。
保研結束之後,有些洩氣,一下迷茫了。
其實慢慢的還是悟出來很多道理的:比方說,我一直堅信,你可能會因為被別人逼著做一件事情所以極度討厭一件事,但真正自由決定的時候,你可能還會喜歡一件事情。別人逼你做的事情,對你並不一定不好。
因為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還有,做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專心下去做,比你在做什麼更能決定你是否可以成功。大道理太多了,同學說我真適合當老師,喜歡說教,不過,自己經歷過幾件事之後對某些道理的感悟會特別深切。
特別特別喜歡《士兵突擊》裡老A的隊長對主角許多三說的話:我喜歡不焦躁的人。腦袋裡總會時不時的冒出來這句。因為覺得這麼多年走過來,最大的感悟就是腳踏實地做事。
我也喜歡不焦躁的人,更希望自己做個不焦躁的人。
PS:似乎把這當成私人博客來寫了。。
2012-12-21 讀書筆記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ru7.htmlfelix曾經說過:銀行就是一颱風險機器,它會定期清零,保守的銀行在平時雖然會落後,但是在危機時卻會表現的更好;看銀行股,尤其是看中國的銀行股,負債成本要擺在第一位來看,因為負債成本低的銀行,其被迫做高風險業務的概率更低。手頭正好有兩篇論文,正好可以為felix的論點做一個小小的腳註。
1、Andrea beltratti和Rene M.Stulz在2012年的JFE上發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論文,題目是:the credit crisis aroundthe globe:Why did some banksperform better?
這篇論文比較了危機前後銀行股的表現,做出來的結果非常有意思,歸納總結如下:
A.槓桿越低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越好(這裡的表現用的是股價,雖然不能完全衡量銀行的經營狀況,但是也勉強可以表現銀行經營的好壞了)。
B.監管更嚴格的國家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越好。
C.擁有股東友好型董事會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壞。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傳統上學界認為,銀行危機是由於銀行業的治理問題所導致的,但是作者用兩個代理變量對於這一問題作了一個檢驗,發現擁有對股東更為友好(更加照顧股東利益)的董事會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壞。其原因也很好理解:人性的貪婪使得股東會主動採取更為冒險的經營辦法,更多的承擔風險或者採取更大的槓桿可以在正常情況下,為股東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一旦發生危機,他們會輸的更慘。
D.更依賴於存款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好,誠如felix所言,銀行關鍵還是要存款立行,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持。
E. 資本金越充足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越好。
F.順差國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好,和美國關係更密切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壞。
E.危機前(2006年前)的表現與2006年後的表現負相關,這一回歸結果再一次表明,銀行是一颱風險機器,在平時賺錢更多的銀行,未必是好銀行,他們的盈利,或許會在危機中被毀滅掉,連同他們自己。
對於銀行業而言:穩健才是王道,存款才是立行之本。
2、Banking passivity andregulatory failure in Emerging market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the czech republic
這篇文章的結論也很有意思,作者利用捷克的數據研究發現,資本金更少的銀行,更喜歡瞞報其不良貸款。
此外,高息攬儲,是一個出現不良貸款的早期信號,我們可以從一個銀行高息攬儲這一行為上,猜測這家銀行很可能會爆壞賬。
其原因正如felix所言:存款成本越高,銀行就被迫做風險更高的業務,這樣出壞賬的概率也就越高,而出了壞賬,為了不影響再融資,他們只好瞞著。
一般來說,存款成本高的銀行,都是資本金不太充足的銀行。所以就出現中文中所討論的這種現象。
3、一點小感想:
A.銀行確實還是要存款立行,資金成本低,雖然資產收益率低一點,但是出事的時候,還是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資金成本高則不然,他們被迫去幹刀頭舔血的活,一旦出事,那就是出大事。
B.從捷克的經驗看,資本金低,存款成本高的銀行靠不住,他們一般會隱瞞自己的壞賬,一旦等到他們爆出壞賬的時候,那已經是沒法再藏的時候了,這時候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XX銀行這種,可能就屬於這類銀行吧,當然現在還不敢妄言。
C.沒出事的時候銀行ROE高,不算啥,因為出事的時候,可能把一切清零。銀行關鍵還是要穩,這種銀行才能做成百年老店,即便碰上危機,也能表現更好。
D.銀行是颱風險機器,如felix所言,在確定不了的情況,拿轉債比拿正股好。
2012-12-21 新的啟示 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s90.html 在昨天購買的新書《巴菲特選股選時精講》裡,我讀到了一些很受啟發的話。現摘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楷體為書中原文)
在巴菲特的理論中,除了投資者的親身調查外,只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可信的。對於各種股票評論文章,投資者最好「不聞不見」。為瞭解釋這個道理,他講過一個關於坡腳馬的故事。
坡腳馬的主人牽著他的跛腳馬去看獸醫。
他問獸醫:「您可以幫助我嗎?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這匹馬的表現時好時壞。」
獸醫的回答是這樣的:「我也搞不懂。但這不是問題。您趁它表現正常的時候趕快把它賣掉就可以了。」
在2003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對自己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的交易進行了反省。他承認,自己在1998年收購通用再保險時的估價完全錯誤。通用再保險就是一匹典型的「跛腳馬」。他說:「當時這家公司嚴重誇大了自己的價值。而包括我在內的伯克希爾管理層,對此並不瞭解。另外,通用再保險還有很大的風險隱患。」
炒股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股市上這樣的「跛腳馬」到處都是。很多人會將自家的「跛腳馬」包裝成聖物到處行騙。而部分股票評論文章完全是為「跛腳馬」的銷售來造勢。投資者如果相信這些評論文章,就落入別人的陷阱了。
為了避開這些「跛腳馬」,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在買入一匹馬之前給它做個全套的體檢,然後根據體檢報告來確定這匹馬的價錢。對於一隻股票來說,最可靠的體檢報告就是財務報告。巴菲特認為,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信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財務報告。而那些除財務報告的各種評論信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頭頭是道,但真正的價值十分有限。
綜合上面的敘述,這就又回到了一個原則性的問題上了。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的本金和會計知識就像幹活的左膀右臂一樣的重要。如何才能在羊群裡避免同流合污、卓爾不群,對於會計知識的掌握和會計報表深入的分析能力將是一切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投資者都是有底氣的人,因為那些走在路上的旅行家大多數時候都會比那些飄忽在空中捉摸不定的冒險家要安穩得多,雖然速度上顯得慢了一點。但投資從來都不是一個誰動得最快,就賺得最多的行當。沒腦子的盲從,只能復蹈旅鼠的命運。
思考的碎片---DATE草根的大數據分析 2013/01/21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7ovl.html@alloysun 收集了佳緣北京用戶的數據
我們嘗試用簡單的方法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我的結論
我嘗試做這樣的結論,根據你的數據
1.26/29是女性高峰
2.女性VIP比例隨年齡增加到31歲達到高峰
3.VIP的照片比例比較高 說明嚴肅VIP比普通用戶更serious
4.VIP比例都小於1 證明這是一個女性消費佔主導網站。大約是6。5:3.5 附近
5.VIP絕對數字一直在增加沒有26歲現象。
6.男性也有30歲現象。VIP的絕對數量30歲最多。
2. @alloysun的結論
1. 在供求關係中,哪些人群是被追求的一方。
1) 年輕女性(23-26)被年輕男性與大齡男性追求
2) 成熟男性(26-35)被年輕女性與大齡女性追求
這兩個人群的數據量以及未來增長率是網站是否能夠吸引用戶的關鍵。
2. 消費模式
1)年輕女性(26及以下),被追逐對象,VIP(看信包月/鑽石會員)比例非常低,基本不消費。
2)大齡女性(27及以上),優勢逐漸喪失,角色被追求者轉為追求者,vip比例明顯上升,可以理解為消費主體之一。
3)年輕男性(25及以下),基本為追求者,基本以郵票消費為主。
4)成熟男性(26及以上),追求年輕女性,被大齡女性追求,vip比例保持穩定(20%)。這個年齡段的男性收入水平較高,是穩定的消費主體。
3. 同類網站的競爭關係。 我注意到這種現象,不少人同時在幾個網站同時註冊,所以,並不一定是非彼即次的競爭關係。
4. 過度選擇帶來選擇困難,反而是到了年齡點,逼迫大齡男女作出決定。年輕男女的追逐會持續。
我的VIP包括鑽石用戶以及看信包月,網站上沒區分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成熟男性才是網站最需要吸引的人群。他們既是消費者也是帶路貨(百貨行業用戶,意思是消費者必然會購買的產品一般設置在商場最裡面需要消費者多走幾步,如果狩獵的話就是誘餌)
年輕女性是帶路貨但不是消費者。大齡女性是消費者但不是帶路貨。
觀察所得的結論還真有意思。
這也反映或者驗證了當下婚戀市場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吻合。
PS @alloysun 是碼農,我是草根 兩個人看同樣的數據得到的結論我更依賴直覺。碼農邏輯性和條理性更強更有實用價值。
思考的碎片--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互動關係分析 2013/01/21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7p9k.html香港有不少家族型上市公司,大股東絕對控股,然後P/B 0.5都不到。從來不分紅。全家老小上到99下到大學畢業全在公司上班拿這高管厚祿。當然股價也很低。俗稱價值陷阱。
由此我想到股價VS上市公司的互動關係
如果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從不發生互動,那麼市場的股價波動幾乎就是散戶的相互博弈。
除非到極端的時點,比如收購比如控制權轉移比如家族爭產。
這裡分析下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的互動的幾個類型
以及股價高峰和低谷期個典型互動關係
以及股價上漲期和下跌期對公司的影響。
先說互動關係的種類
1.分紅
2.回購(私有化是回購的一種)
3.增發(包含老股東批股類似大小非減持 和增發給公司增加流動資金差別是總股份是否增加)
4.option
5.董事選舉(這個股東行動主義比較擅長一般情況下非常罕見能形成互動)
6.高管減持 (有別於3提到的減持)
以上六種是我能想到的互動關係。
接下來分析股價高峰和低谷時期,那些互動會比較頻繁發生
高峰:
1.增發
2.高管減持
3.option價值高企
4.發股併購(AOLVS時代華納)
低谷
1.回購 (私有化)
2.高管增持
3.option價值滅失
4.一次性分紅 (太平洋網絡+巨人,害怕喪失控股權害怕引來競購現行發放一次性特殊紅利減少現金的吸引力)
接下來分析股價上漲期和下跌期對公司的影響
上漲期
1.option 價格大漲 (Jobs 倒簽option也是基於此邏輯)
2.一般而言公司凝聚力高,且因為擴張關係promotion 容易
3.成為市場焦點,信息趨於透明
下跌期
1.option價值飛灰湮滅
2.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鳥 主要是會消減費用,減少head count 這樣是沒有promotion只有大信封。
3.關注度下降,媒體負面新聞輩出。
綜上所述,以上總結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互動的關係,有一些現象也有一些簡要結論。沒有用實例展開,畢竟本文針對的都是市場人士。
2012-2-21 觀察記錄1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hhnl.html1、一家服裝零售小店的盈利問題
很偶然的機會遇見一位服裝店店主,問了問他的經營狀況。大致的經營狀況如下:
這是一家沒有營業執照的店舖,開在九江,因為沒有營業執照(為什麼沒有營業執照還能經營?原因不詳),也因為沒有營業執照,所以他沒有納稅。
正常情況下單月銷售額可以達到一萬五,進貨成本為一萬。也就是說,其毛利率可以做到33%。五千元的毛利當中,600元是租金,1300元是人工成本,他雇了一個小工,週一到週五工作,月工資為1300元。據他所描述,1300元的工資在九江算低的,對方是因為是熟人,也因為工作時長不長,每天就幾個小時,週末休息,所以才能以如此低的工資雇到人。租金現在漲上去了,大概到了1200元吧,翻了一倍。
因為沒有納稅,所以當租金還是600元的時候,他每個月的淨利潤可以做到3000元。淨利潤率為20%。而銷售情況好的時候,銷售可以可以達到22000元,按照20%的淨利潤率計算,其淨利潤可以做到4400元。在九江,這是不小的一筆收入了。
2、獸藥
在火車上碰見一群做獸藥的人,順口問了問他們獸藥行業的情況。
他們所在的公司隸屬於劉永好的集團,公司的廠址在江西,江西的獸藥行業,據他們描述是全國領先的。整個行業規模大約400億左右。他們所在公司的銷售額是1億。一頭豬每年要消費40-50元的獸藥。
整個獸藥行業的盈利情況如下,假設材料成本是1塊錢,那麼這種藥賣給經銷商這邊將是2.5元。2.5元中,給經銷商的回扣將是0.3-0.5元。然後經銷商賣給客戶,其價格將是4元左右。
如果他描述的屬實,不考慮其他的費用,那麼獸藥廠的毛利率將是40%-50%,看起來毛利很高,但是實際上的毛利沒那麼高。物流成本將吃掉15%-20%的收入。獸藥廠和飼料廠不一樣,飼料廠在當地建設,當地銷售;但是獸藥廠基本都是在江西生產,然後分銷到全國各地,所以其物流成本極高。人工這一塊,也將吃掉10%左右的收入。據他們自己估算,淨利潤率,也就是在10%左右。
他們自己的工資收入不算低,所問及的那個人的收入一年有15萬。想起之前做過的諾普信,農業畜牧業的公司,又苦又累,工資低了大家估計是不肯幹的。
銷售環節他們被吃掉的利潤也很多,考慮回扣,公司賣給經銷商的價格是2.0元-2.2元,但是經銷商的賣價是4元。這個裡頭,太多的利潤被經銷商給吃掉了。但是問及他們可不可以考慮直銷時,他們搖了搖頭。說這個行業廠家太多,競爭太大,直銷的話,經銷商可不買賬。
想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獸藥市場逐步整合,如果形成較大的寡頭時,由代銷轉為直營的話,那麼就可以從經銷商手裡把一大塊的利潤壓出來了。這樣即便是藥價下去了,但是銷售環節的利潤吃到了,也是很爽了。當然,直銷也必然帶來人工成本的上升,這一問題的答案未必確定,需要更多的觀察,
3、皮衣製造商的盈利問題
在火車上還碰到一個做皮衣外貿單的人,問了問他們的情況。答案比較有意思,記錄如下:
他們是接單的企業,加工費約50-60元/件,其中工人工資將吃掉35-40元。加工廠的利潤已經很薄了。而且越來越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鬼佬越來越精,當年的加工廠的是可以賺兩頭的,一頭是加工費,一頭是材料費。剛入世的時候,鬼佬搞不清楚狀況,給中國人的材料往往超出其所需,所以中國的加工廠還可以賺一頭材料費,但是現在鬼佬的成本控制越來越厲害,材料基本是剛好夠用。材料費這頭賺不到了。加工費也不見漲。第二是加工費不見漲,但是工人工資卻在不斷上漲。據他描述,最美好的年代是2006年之前,那個時候工人的工資每件只會吃掉15-20元,而現在已經翻了一倍以上了。這種狀況下,加工廠的日子當然越來越不好過。
外貿單的利潤薄,內貿單的利潤卻要比外貿單高出一截。但是問及為什麼不做內貿單的時候。他的答案很有意思:第一是內貿單的量太小,皮衣市場在國內還沒發育;第二是內貿單墊資問題嚴重,國內企業經常賴賬,應收賬款的賬期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而鬼佬雖然刻薄,但是賬期極短,基本上一個禮拜內就會打錢過來。皮衣的材料較貴。墊資對於一般的加工廠是不小的壓力。
這是一個有趣的答案。應收賬款的壓力讓加工廠更喜歡利潤更薄的外貿單,這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
這家加工廠設在山東臨朐,工人的基本工資是2300元,一般的工人在五個月後,都可以拿到2500左右。但是即便這樣的工資水平,還是招不到人。
而在我的故鄉江西吉安,1300-1600元的工人工資,也遭遇了招不到人的困難。初等勞動力價格的上揚。由此可以窺見一斑了。
以上均是坐火車以及平時與人瞎聊的一點筆記,自己覺得好玩,寫出來純粹只是一個記錄了。
2013-4-21 工作記錄 Alin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ro9.html今天講了寧波港,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子公司中參控股公司的數據還要整理下,總資產淨資產等,這個要計算集裝箱業務和鐵礦石業務的周轉率等。二是在計算未來資本支出的時候還要再整理下所有港區未來規劃中的碼頭泊位情況,同時要注意公司股權、債權融資的可能,以及未來資本支出的時間安排等。另外還有一些沒有搞明白的地方,比如大榭招商公司的集裝箱淨利潤變化年度差異較大等,需要再核實。
還有三個房地產公司的年報更新。
這三個公司都是負債率很高,80%左右,這是行業特徵吧,尤其是保利,上市前只有9億的淨資產,而現在到了400多億,多次股權融資。當然負債中有很大一筆是預收賬款。所以房地產公司是用了股民、銀行和老百姓的錢在搞暴利。在自己賺翻了的同時,也被政府揩了一大筆油,22%左右的土地增值稅。況且國內銀行的利率又不是很便宜,銀行也樂得賺這個錢。中國海外倒是賺了便宜,國外融資財務費用佔比只有3.6%,而萬科和保利得到8%、9%。看萬科的近五年的樓面地價平均在2700-3000塊錢,也說明了萬科的重點在從一線城市逐步轉移到三線,而保利的平均樓面地價一直在漲,這說明公司是從小地方做起來的。而萬科的這個不到3000的樓面地價,再加上3000左右的建安成本,而與平均1.1萬的房價的差額,就是公司、銀行和國家分的利潤了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