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樂視年報首遭“非標”審計 “緊急致歉”難解資金危局

樂視風雨飄搖之際,其核心子公司“現金奶牛”樂視網(300104.SZ)發布2016年年報,8年來凈利首現下滑,除了部分業績數據與此前業績預告存在大額差異之外,樂視網亦因關聯交易,在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

年報顯示,2016年樂視網營業收入約為219.1億元,同比增長68.64%;營業利潤約為-3.37億元,同比大跌了5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55億元,同比減少3.19%;基本每股收益0.29元,同比減少6.45%。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部分業績數據與樂視網此前發布的業績快報存在巨額差異,樂視網專門為此發布致歉說明公告。此外,樂視網此次的年報被其所聘用的審計機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這一意見則主要圍繞樂視網長期被質疑的關聯交易問題。證監會網站顯示,信永中和此前曾因為年報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公司提供年審服務而被證監會通報。

在此前的業績預告中,樂視網預計營業利潤為4479.14萬元,而經審計後為-3.37億元,變動幅度高達-853.49%;同樣,在業績快報中,樂視網原本預計利潤總額將為4019.36萬元,但實際為虧損3.29億元,減幅超過9.17倍;同樣相比業績快報縮減的還有樂視網的凈利潤,原本預計為7.66億元,最終審計確認為5.55億元,也就是說,相比業績預告,樂視網少賺了超過2億元。

對此,樂視網在《關於2016年度經審計業績與業績快報差異的說明及董事會致歉公告》中做出的解釋是,由於放棄樂視電子商務確認為權益性交易,減少營業利潤,加上實際計提關聯方應收款項壞賬準備、樂視致新計提破損屏減值準備等事項,總體導致利潤總額與業績預告差異-3.69億元。

樂視網的關聯交易問題已引發審計機構註意。對於樂視網2016年度年報,信永中和就圍繞關聯交易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並提示投資者註意相關附註說明。而2010年上市至今,樂視網的審計報告一直均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對於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樂視網董事會解釋稱,2016年公司轉變超級電視銷售模式,由樂視致新電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自行銷售,轉變為通過樂視電子商務、樂帕對外銷售,又調整為通過銷售給樂視智能終端科技有限公司再銷售給樂帕和樂視電子商務。因此造成上述業務模式變更導致本期關聯單位業務量增長,期末關聯方應收賬款余額達38億元。

“這些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取決於各關聯公司的經營情況,為此公司實際控制人賈躍亭對該部分應收賬款為公司提供了擔保。 審計師在對公司2016年度審計中實施的程序和獲取的審計證據未發現上述事項在財務報表中存在重大錯報。”樂視網稱。

實際上,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樂視網除了相比業績快報,2016年度經審計業績出現重大差異,關聯交易亦出現大額超標,樂視網專門為此發布公告。此前,樂視網預計公司 2016年與關聯人發生日常關聯交易采購總額不超過81.49億元,銷售金額不高於90.89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日常關聯交易中,樂視網僅對賈躍亭控制公司銷售商品及服務、提供金融服務金額就有多達90.89億元,超額37.79億元。

“2016年,隨著公司業務加速發展和樂視生態布局不斷延展擴充,公司與關聯方的業務合作增加。2016年度日常關聯交易超出預計的主要原因是對TCL海外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的貨物采購和對樂帕營銷服務(北京)有限公司、樂視智能終端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商品金額估計不足。”樂視網這樣解釋其關聯交易超標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71

非標意見“擊中”逾百份年報 五大問題成審計重災區

年報季剛過,在已公布2016年年報的3211家企業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共有105家,這是同類指標近五年來的新高。這與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信披監管、加大並購重組和再融資等審核力度不無關系,更與近兩年來不斷強化審計機構勤勉盡責相關。

全面分析105份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年報,不難看出當前上市公司定期報審計的力度和重點。與IPO、並購重組、再融資等其他領域審核一脈相承,未來持續經營能力是年報審計非標意見的高發區。立案調查對公司及財務情況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對於收入、存貨、應收及預付賬款等財務數據的審計,也更為審慎。值得註意的是,關於關聯關系、資金占用和並購標的未完成業績,以及由此衍生的訴訟等情況,也是審計機構當前重點關註的領域。

上百份非標意見創近五年新高

過百份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這已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據Wind統計顯示,3211份上市公司經審計年報中,審計意見為“無法表達意見”的有10份,被出具“保留意見”的有20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意見涉及75家企業。

而在2012年至2015年,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年報分別有88份、81份、85份、99份。其中,年報審計為“無法表達意見”的數量逐年增長最為明顯,2012年至2015年從3份增長到10份。

有會計師事務所人士介紹,按照實際操作中的主要標準,不同的審計意見取決於錯報是否重大、是否廣泛。如否定的審計意見,是出現錯報重大且廣泛的情況下出具;而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多是由於審計機構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來判斷是否存在重大且廣泛的錯報;保留意見則意味錯報重大但不廣泛。帶強調事項段,多出現在財報中信息值得使用者關註,且管理層已做恰當披露的情況下,且強調事項不影響已發表的審計意見。

附:近五年年報審計意見統計

非標審計意見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無法表達意見

3

4

3

5

10

保留意見

14

19

13

13

20

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

71

58

69

81

75

總計

88

81

85

99

105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整理  單位:份

這一紀錄的產生與近一年來資本市場嚴監管有密切關系。一方面,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全面加碼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再融資等領域的監管和審核力度,多次強調中介機構應勤勉盡責、恪盡職守。

另一方面,對於審計機構的監管也同樣保持著高壓。今年3月,證監會通報2016年度審計與評估機構檢查處理情況,采用抽查和回訪檢查的方式進行全面從嚴監管。通報顯示,部分審計機構在具體項目執業質量方面,函證、監盤、截止性測試等基礎審計程序執行仍不到位,與收入、存貨、遞延所得稅、政府補助等相關的實質性審計程序依然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在合並報表審計中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在2016年年報審計非標意見說明中,就有多家企業及子公司存貨、收入等異常情況被審計機構關註,並出具相關非標意見。

年報審計的五大重點領域

通過105份非標意見的審計結果說明,不難看出當前上市公司定期報審計的力度和重點。

重點之一,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存有不確定性。

與IPO、並購重組、再融資等其他領域審核一脈相承,未來持續經營能力是年報審計非標意見的高發區。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在105份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年報中,說明中涉及未來持續盈利能力存在不確定性表述的至少有38份,占比近四成。

影響審計機構對持續盈利能力做出判斷,並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因素有很多。以*ST吉恩為例,公司近年來財務嚴重惡化,公司也公布了相關改善計劃;但審計機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認為,並沒有充分和適當證據來支撐應對計劃,無法對持續經營能力做出判斷,最終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

欣泰電氣亦是如此。中宙眾環會計師事務所針對“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說明中,除了列舉無法確認應收賬款可收回性、審計範圍受限制等情況外,也強調欣泰電氣面臨較多仲裁和訴訟、主要賬戶被查封、大量債務逾期未償還、生產經營大幅萎縮等,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除無法出具審計意見的年報之外,多份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年報中,部分企業也因負債率過高、持續虧損、生產經營或項目進度停滯、相關資產或賬戶被查封凍結等原因,而被審計機構認為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重點之二,立案調查或訴訟的影響尚未無法判斷。

在監管全面趨嚴、立案和稽查響應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因立案調查及引發相關訴訟而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情況開始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在2016年年報審計中,因立案調查對公司可能產生影響,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公司有18家。而伴隨立案調查的推進,部分公司其他關聯問題也陸續暴露出來,多家公司的審計說明中均是多個事項並存。

以*ST大控為例,中勤萬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意見為無法表示意見,首要原因之一即公司涉嫌多項信披違法違規在2017年4月12日接受證監會調查,目前無法判斷立案調查結論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公司持續經營能力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與此同時,審計機構還披露,審計發現公司子公司去年銷售收入記為12.57億元,但該子公司對外銷售客戶,與其供應商的供應商存在重疊。“我們無法取得充分適當的證據判斷子公司 2016 年對外銷售是否具備經濟實質。”

*ST弘高去年年報也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上會會計師事務所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在2016年6月被立案調查、尚未有結論。但公司在財務總監同年離職後,財務部分多崗位人員變動,導致銷售和收款環節等內控上出現重大缺陷,財務核算出現混亂。“截止審計報告出具日,公司未能提供真實可靠完整的經營和財務資料。”

重點之三,存貨、應收或付賬款、減值等相關數據存疑。

在2016年年報審計中,有10家企業存在收入、存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或減值等財務數據,審計機構無法確認適當性的問題。最受關註的當數*ST昆機在審計中被發現存貨不實、銷售收入存在虛計及跨期等情況,並且子公司部分銀行承兌匯票複印件存在票據到期日等信息的塗改痕跡。由於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此前已公告上述情況,*ST昆機在今年3月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當年年報也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非標審計意見。

重點之四,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資金往來相關審計無法完成。

作為去年年報審計的一個明顯重點,對於關聯關系、關聯交易的審計極為審慎。多家公司的異常交易、資金往來等均被審計機構發現並披露。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5家上市公司的年報,因關聯交易或關聯關系、資金往來存疑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

以航天通信為例,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年報出具了保留意見。後者稱,航天通信子公司智慧海派的部分銷售、采購業務通過供應鏈企業完成,在確認相關業務銷售收入時采用經銷的收入確認政策。審計機構認為,由於所涉及的供應鏈企業下遊客戶和上遊供應商均存在受智慧海派控制的情況,且相關內部控制缺失,無法準確判斷智慧海派與供應鏈企業的交易是經銷還是代理,影響審計對相關財務報表金額及關聯方交易披露的判斷。

秋林集團的情況或更為嚴峻。在審計過程中,秋林集團被發現與關聯方皇嘉貴金屬公司發生資金往來3.55億元。其中,2016年3月 7 日向其支付資金 1.6億元,當月31日收回,該資金往來既簽有借款合同又簽有采購合同及解除合同協議。除此之外,當年3月31日支付6500萬元,當天收回;4月20日向其支付1.3億元,同年6月23日收回,上述資金往來簽有采購合同及解除合同協議。

“該等大額資金支付,最終沒有實現交易目的,我們無法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判斷秋林集團公司與該關聯方之間大額資金往來的目的和性質,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可能影響。”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稱。

重點之五,並購標的未完成業績承諾。

在105份非標審計意見的年報中,還有兩家公司事出並購標的未完成業績承諾。在經歷2013年前後的並購大浪潮後,A股市場自去年起便進入並購“後遺癥”集中爆發期,因業績承諾未完成、商譽減值而帶來的業績波動、糾紛訴訟甚至資本運作亂象也開始頻發。

銀江股份2016年年報,被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待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後者在審計說明中稱,因收購標的北京亞太安訊科技2015年未完成業績承諾,李欣應向銀江股份補償其持有的2524萬股銀江股份股票,但李欣已將其股票質押給浙商資管,導致其無法履行補償義務。銀江股份已將李欣和浙商資管起訴至浙江省高院。

寶馨科技與並購標的上海阿帕尼電能技術公司之間,更上演了一出鬧劇。在2014年,寶馨科技以6000萬元取得上海阿帕尼51%股權,後者原實際控制人袁榮民做出三年保持持續盈利以及相關累計金額的業績承諾。但自2014年起,上海阿帕尼連續虧損三年。上市公司去年曾發布公告,認定袁榮民應兌現業績補償;但後者提出,上市公司有幹擾阿帕尼經營等情況,對業績不達標其可以免責。

在寶馨科技2016年年報中,阿帕尼的虧損金額擴大到1.7億元。審計機構立信會計事務所稱,無法獲知上海阿帕尼公司在被收購時點估值所對應的業績預測,與目前巨額虧損相比出現重大差異的原因。此外,寶馨科技已終止為阿帕尼提供財務資助,目前阿帕尼已無力對公司現有項目正常履約,可能造成的違約賠償或損失金額尚無法進行估計。寶馨科技在2017年2月已提起民事訴訟,起訴袁榮民股權轉讓合同一案。審計機構最終對當年年報出具了保留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83

券商“大集合”臨整改 非標資產首當其沖

上周因市場消息稱券商資管資金池業務將被全面叫停,券商股在5月5日經歷“驚魂”一幕,個股紛紛大跌。近日有消息稱證監會召集券商資管人士開會澄清,並未要將大集合清理,僅是整改,整改的對象為集合理財業務中的非標類投資而非債券類投資。多位券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消息確實屬實。

券商人士表示,此次整改對券商資管業務影響不大。當前券商集合計劃發行產品3643只,規模為2.19萬億元。涉及資金池需清理規模的規模約700-1000億元,這僅占券商集合理財業務規模的5%左右。

叫停券商資金池?NO 是整改

5月4日有消息稱深圳證監局要全面清理資金池,傳導面迅速擴大後來市場以為監管層將清理所有券商資金池業務,這引起市場恐慌。某券商非銀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彼時他與多家券商資管部接洽時,當時他們對監管走向也感到雲里霧里。

5月5日在證監會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近日有關證監局督導部分證券公司對照法規要求開展資管業務自查,是前期監管工作的延續,並非新增要求。隨後又有消息傳出監管層召集多家券商資人士開會明確了對集合資管產品主要是進行整改並非清理。

對於最新的消息,第一財經記者向前述非銀分析師求證,他表示已和多家券商資管部確定監管層確有召開此會議。

該非銀分析師表示監管層召開此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澄清市場對全面清理資金池業務的誤會。

監管層主要傳達了以下三層消息:

其一監管層並未表示要將集合理財業務資金池清理掉,但也沒有設定具體的終止時間。只要是證監會批準合法設立的產品就不存在清理一說,主要是按照規定進行整改,媒體解讀有誤;其二,今後將比照公募基金的杠桿率、久期來管理集合理財業務,依然可以存續滾動發行;其三,借新還舊、分離定價、非公平交易的資金池主要說的是非標類資產,並非要對債券類資產進行整改。

對於深圳證監局是否下發將全面清理資金池的消息,第一財經記者分別向一位市場人士和深圳某券商資產管理部非標項目負責人求證,二者均表示此消息確實屬實。該市場人士表示,由於多家券商匯集深圳,其中有幾家券商的資金池業務規模較大,他們大多將資金投向房地產等非標業務,風險較大。因此深圳證監局想將此業務攔腰斬斷。同時有消息面稱,全國多省市均在壓縮券商資金池業務規模,該市場人士表示這是大概率事件。

但前述非銀分析師表示,此次整改對券商資管業務影響不大。

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79萬億元。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為17.58萬億元,集合計劃發行產品3643只,規模為2.19萬億元。

前述非銀分析師表示,券商資產端涉及流動性差的非標產品規模預估3300-4000億元,預計涉及資金池需清理規模的規模約700-1000億元,這僅占券商大集合規模的5%左右。

整改重頭戲:非標類大集合

5月4日市場傳言監管層要全面清理資金池,這引起了券商的恐慌。近日消息面稱券商集合理財業務中的非標類投資將面臨整改。對於哪些為資金池業務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

對於資金池的定義,證監會在5月5日例會做出回應:資金池業務是市場上對具備借新還舊、混同運作、募短投長、脫離標的資產的實際收益率進行分離定價、非公平交易等操作特征的各類資管產品的通稱。

事實上,資金池也叫現金總庫,就是把募集的客戶資金匯集起來形成一個“蓄水池”待用。這個池子有進水、出水兩個口,新進資金是增量的水、到期資金是流出的水,而存續期間的資金交由管理方統一運作,如此循環往複。金融資金池涵蓋整個金融行業,包括銀行資金池、保險資金池、信托資金池、券商資金池以及基金資金池。其本質特征就是滾動發行、期限錯配,以時間換空間。市場人士指出,這就存在一定問題,不斷以舊換新,但如果新的來了、舊的不還,將會如何? 同時資金池中投資的實際資產不明確,若投資非標類資產,其流動性較差,容易引發流動性問題。

此次監管層緊急召集資管人士開會表示整頓的對象為大集合中的非標類資產,主要目的是為實現監管的穿透,使投資者清楚所買的底層資產究竟是什麽、風險幾何。

2013年6月,新《基金法》出臺,大集合不允許新發產品,歷經8年的券商資管大集合理財產品謝幕。此前新《基金法》執行後被一度保留存量的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以下簡稱大集合)產品也成為監管關註對象之一。

據了解,資管業務涉及的資金池產品主要有三大類:大集合資金池產品、結構化資金池產品、私募資金池產品。後兩種非標產品在股災後受配資監管影響已經明顯減少。所以目前券商資管主要的資金池產品就是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大集合即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券商進行投資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

大集合的投資標的主要為債券類產品,但有少量投資標的為非標類資產。前述非銀分析師表示,大集合中投資非標類資產的占比約為15%到20%,2015年該占比為18%。非標類資產一般為信托計劃和基金公司專項計劃。

但是有少數券商大集合業務主要投向了非標資產。前述非標項目負責人表示;“我們主要投資非標類資產,非標資產的投向包括房地產、股權並購、並購和地產等領域的基金以及定增收益互換的定增產品,其中房地產投資占比一直較高。”

針對“資金池”業務的整頓工作自去年7月起就已展開,絕大部分被認定不合規的券商資管已陸續平穩退出。前述非標項目負責人表示,證監會在2016年7月,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新八條”)對券商資管計劃的投向和交易結構均有所限制,在今年2月 基金業協會下發《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備案管理規範第4號-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房地產開發企業、項目》(以下簡稱4號文)使得資管計劃在備案時對房地產投資有所限制。這些規則使得我們束手束腳,只能投向特定條件下的房地產項目。

此次對於資金池的持續整改還需時間的驗證。

前述非標項目負責人說,無論是此次對資金池的整改,還是此前的“新八條”、“4號文”都只是給出一定的參考,整改的實施情況均需要時間的驗證。以4號文為例,在此規則出臺後,地方金融機構均有所試探看能否有所突破,但地方監管層並未給出明確的答複。因此業務的整改能執行到何種程度,均要看券商實施以後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01

大客戶實為關聯企業 非標意見牽出巴士在線並購疑案

新嘉聯在2015年完成對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巴士科技”)的並購,上市公司由此更名為巴士在線,並進入高速增長期。2016年年報凈利潤同比增逾7倍。但就是這樣一份靚麗的財報,卻被審計機構出具了保留意見,並對巴士科技與大客戶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提出疑問。

董事會同期發布了專項說明,披露金視博華的股權變更信息,也讓其與巴士科技的關聯關系坐實。但回溯最初的並購重組方案,相關關聯人的持股和任職信息被全部隱匿。值得註意的是,並購完成後,金視博華給上市公司帶來的營收貢獻不斷提升、應收賬款也逐年飆升。

目前,巴士在線董事會宣布停止與金視博華的新業務往來。然而,上市公司及審計機構並未對二者過往業務進行核查和追溯。在業績承諾期的最後一年,隱匿的關聯關系和隨之而來的利益輸送隱患,讓兩年前的這起並購陡生變數。

隱匿的關聯關系

巴士在線近日公布了2016年年報,公司全年分別實現營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58億元、9360萬元,同比增速分別高達260%、761%。但就是這樣一份靚麗的財務報表,卻被審計機構中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

在審計意見說明中,審計機構稱,“我們無法實施滿意的審計程序就巴士科技公司與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同時,我們亦無法確定上述交易及其他可能未被識別出的關聯交易是否會對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會計處理和披露產生影響。”

巴士科技是上市公司子公司,在2015年並購而來。2015年,新嘉聯(巴士在線前身)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以16.85億元收購巴士科技100%股權。該重組在當年10月獲證監會核準,巴士科技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2016年初,上市公司正式更名為巴士在線,法人代表也由巴士科技實際控制人王獻蜀擔任。

此次被審計機構關註到的金視博華,是巴士科技的廣告代理客戶。在並購之初公布的交易草案中,金視博華在2014年躋身巴士科技銷售額前五大客戶,以1529萬元的銷售額占到巴士科技總銷售的7%。

在上述草案中,金視博華顯示為“非關聯方”。公告還稱,報告期內巴士在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其他主要關聯方或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東在前五名客戶中未持有股份。

那麽,在2016年審中被審計機構質疑的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

年報發布的同期,董事會針對非標審計意見發布了專項說明。由此披露的金視博華股東變更記錄,坐實了金視博華實與巴士科技的關聯關系。公告顯示,經查金視博華公開的工商信息資料,王獻蜀的妺妺王麗玲、母親朱美花曾於2012年12月29日至2015年1月8日期間,先後持有金視博華100%股權並擔任執行董事、經理。2015年1月9日起上述股權和任職全部解除。

具體的股東變更軌跡,則更為眼花繚亂。2013年1月15日之前,金視博華的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萬元,股東為黃勇和王麗玲,股權比例分別為80%和20%。2013年1月15日黃勇將股權轉讓給王麗玲,王麗玲持有金視博華100%股權,並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及經理。

密集而頻繁的變更,發生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王麗玲於2014年12月18日將100%股權轉讓給朱美花,並由朱美花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及經理。僅僅一個月之後,2015年1月15日,朱美花又將100%股權轉讓給呂煥召。此後的半年內,金視博華的股權又經歷了三次轉手和變更。

值得註意的是,金視博華的股東變更時間節點非常敏感。根據時間推測,王獻蜀所指的“相關盡職調查”,是指在2015年新嘉聯並購巴士科技時的盡職調查。關聯人在客戶公司的持股和任職,都在巴士科技被並購之前全部變更並消失。

在上述專項說明還披露,公司董事會已就此事對王獻蜀進行問詢。王獻蜀確認,金視博華公開登記資料中原股東王麗玲和朱美花與自己的親屬關系,並表示由於當時規範意識不強,並未意識到朱美花轉讓金視博華100%股權後,其與金視博華關聯關系仍將存續12個月,因此在相關盡職調查過程中未及時披露該關聯關系。

然而,對於關聯關系的未如實披露,並非如王獻蜀所言的“規範意識不強”。在2015年交易草案中,王麗玲的任職經歷更巧妙“漏”掉了擔任金視博華法人代表和經理等一項。

附:2015年5月新嘉聯公布交易草案中披露的王麗玲相關信息

王麗玲基本資料.JPG

 

重組草案顯示,王麗玲近三年的職業和職務中,僅披露了擔任巴士科技華北國內客戶部總經理一職位,並未披露在金視博華中的任職信息。在當年年報等公告中,也從未披露過王麗玲與金視博華此前的關聯關系。

大客戶背後另藏隱情?

大客戶背後的關聯關系在並購之初被隱匿,並購後其所帶來的營收貢獻卻不斷提升、應收賬款逐年飆升。這引發了一系列的追問:潛在的利益輸送隱患和業績真實性如何考證?基於收益法的資產評估和交易作價是否生變?而在質疑中,上市公司往年並購案陡增變數,業績與商譽風險值得關註。

巴士在線董事會目前已公布了消除該影響的措施,決定自公告之日起,公司與金視博華不再發生新的業務往來。數據顯示,巴士科技已收到金視博華支付賬款5296萬元,仍有應收賬款2107萬元。

然而,新業務往來雖已暫停,但上市公司及審計機構並未對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過往業務進行核查和追溯。

數據顯示,在金視博華與巴士科技還存有關聯關系的2014年,前者一躍躋身巴士科技前五大銷售客戶,其所在的代理廣告業務板塊收入也開始出現激增。在2015年新嘉聯並購巴士科技的交易草案中,巴士科技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前6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億元、2.3億元和1.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490萬元、6437萬元和4083萬元。業務增速明顯。

與此同時,從2015年至2016年,金視博華的應收賬款就始終位於公司客戶前列。2015年年報中,應收賬換達到3152萬元。至2016年底,巴士科技對金視博華的應收賬款飆升至7403萬元,其中超過合同約定收款期限的應收賬款余額6236萬元。

附:巴士在線2014年銷售額前五大客戶情況

在重組草案中,巴士科技原股東還給出了一份更誘人的業績承諾,2015年至2017年,原股東承諾巴士科技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5億元和2億元,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9000萬元、1.4億元和2億元。

上述草案還顯示,彼時巴士在線的評估方式最終正是采用了收益法,資產作價16.85億元,較經審計賬面價值增值了16.21億元,增值率高達2530%。

此外,承諾業績和商譽的風險也不容小覷。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上市公司由於並購巴士科技還產生了15.37億元商譽。而承諾業績的風險或已在顯露。在2015年,巴士科技凈利潤以及扣非後凈利潤分別超額完成1458萬元、271萬元。但至2016年,巴士科技開始出現未完成業績承諾的情況,實際凈利潤、扣非後凈利潤較承諾額分別相差1863萬元、1469萬元,完成率均不足90%。盡管如此,在當年,巴士科技為金視博華代理的品牌發布廣告就已經確認營收7407萬元;而在2015年11月與12月,也貢獻了838萬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47

上市公司非標年報背後的資金黑洞:利用應收、預付向體外轉移巨額資金

利用一些老掉牙的會計手段,大肆粉飾財務報表和業績,借此獲得巨額融資,繼而公司借助預付、保理、拆借種種渠道,將資金向上市公司體外轉移,形成巨大的資金黑洞。

拆借、預付等會計手法導致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成為新近吞噬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黑洞。2017年,僅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就已經達到17家。動輒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資金不知所蹤,是絕大多數年報被非標的上市公司共同存在的最大隱患。

資金黑洞爆出之際,便是業務變臉之時。然而,待到危機暴露,上市公司已經深陷泥潭,徒自留下一地雞毛,股價“跌跌不休”乃至面臨退市,只剩下脫身乏術的一眾投資者。

觸目驚心的資金黑洞

銷售收入確認、交易真實性存疑、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是17家上市公司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三大主要情形。在這三種情況中,資金黑洞又最為嚴重。除了*ST東淩(000893.SZ)之外,其他16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資金和債務問題。

天龍集團(300063.SZ)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就包括應收賬款無法確認。根據公開披露信息,截至2017年底,天龍集團兩家子公司賬面應收賬款余額 4.34億元、3.16億元。但審計機構表示,由於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其準確性。

寶德股份(300023.SZ)也存在類似情形。今年4月前後,寶德股份子公司慶匯租賃資產證券化違約,被恒泰證券起訴追索5.31億元款項。審計機構認為,慶匯租賃存在重大未決訴訟,而高達55.9億元的風險資產,資產減值準備只有8669.15萬元,占比僅為1.55%。在此過程中,未能獲得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否計提充分的審計證據。

不同於寶德股份、天龍集團兩家公司,更多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都出現了資金往來中的流出,導致的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

*ST工新(600701.SZ)2017年審計報告中,中準會計師事務所就指出,該公司合計超過5億元的款項確認存疑。審計意見顯示,2017年3月1日,*ST工新分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支付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執行時間為2017年3月1日到12月31日,但截至報告簽發,“合同尚未履行,無法判斷交易的真實性”;子公司上海哈青貿易有限公司對外的1億元預付賬款,子公司漢柏科技對外預付的2億元項目工程款,均無法確認真實性。

相對於上述幾家公司,*ST龍力(002604.SZ)、*ST天業(600807.SH)涉及的資金金額更大,而且涉及巨額資金流出。*ST龍力4月27日披露的年報,亞太會計所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具體理由有四:公司進行財務自查調整,但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存在內控失效、審計範圍受限、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情形。內控失效等三項理由,均與該公司財務自查調整產生的巨額營業外支出有關。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龍力凈利潤巨虧34.8億元,同比下降達3065.21%,扣非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同比下降1285.71%。其中,僅增加的營業外支出就達27.27億元,接近該公司最近兩年營業收入總和。

如此規模的營業支出,究竟去了哪里?*ST龍力並未給出交代。財務報表附註顯示,2017年,該公司營業外支合計27.37億元,僅滯納金、違約金、財務自查調整損失就高達27.36億元左右,但財務自查調整損失的具體構成,該公司卻未進行任何說明。審計機構認為,在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的情況下,無法實施有效審計。

*ST天業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瑞華會計所稱, 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25.93億元、天業小貸對外借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11.67億元等,以上借款金額合計多達52.4億元。審計機構稱,雖然進行了分析、檢查、函證等程序,但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做大利潤的突擊術

同樣涉及應收賬款、資產減值準備,以及銷售收入確認、交易存疑,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年報,但不同公司的最終目的,卻大相徑庭。部分公司的行為,與業績激增存在很大關聯。

在天龍集團的審計意見中,中介機構稱,對兩家子公司合計7.5億元的賬面應收款,無法判斷其準確性。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總資產35.5億元,凈資產19.65億元。若上述全部或部分應收賬款的真實性不能確認,對其凈資產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寶德股份(300023.SZ)同樣如此。2017年,該公司營收7.21億元,凈利潤3601萬元,扣非後為2353萬元。而慶匯租賃風險資產原值高達55.9億元,計提金額只占1.55%。這意味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只要再提高2%,該公司去年就會陷入巨虧。

這還是建立在不計風險資產可回收性的前提上。截至2017年底,寶德股份總資產70.7億元,凈資產11.45億元。即便按10%的比例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該公司去年底的凈資產也將減少一半。根據媒體報道,2017年12月15日,恒泰證券收到告知函,慶匯租賃ABS承租人已停產整改,並被多家金融機構采取法律程序催收欠款。

除了上述情形,部分公司涉及資金流出的同時,又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做大自身資產規模。4月28日,普華永道對*ST天馬(002122.SZ)2017年年報的審計報告表示不發表審計,原因是一項采購預付款未提供合理解釋及支持資料。

審計報告顯示,2017年12月末,*ST天馬與深圳東方博裕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博裕”)簽訂一系列合同采購鋼材及機器設備,並在合同簽訂後的三天內全額支付鋼材預付款5.666億元,機器設備預付1.066億元,但采購合同沒有約定交貨時間。此後,管理層提供了雙方在2018年2月12日簽訂的補充協議,約2018年9月30日前交貨。

審計意見還稱,東方博裕為*ST天馬新增供應商,此前沒有發生任何交易。該公司以往與其他供貨商采購,一般按貨物的到貨情況分期付款,交貨期一般為3 個月,與東方博裕的采購合同約定明顯不同。對比該公司下屬軸承生產廠家及機床生產廠家發現,去年鋼材采購金額共計1.99億元,遠低於上述預付的4.6億元。而截至報告日,上述采購的鋼材及機器設備尚未到貨。更離奇的是,今年 1 月 2 日,*ST天馬全資子公司喀什耀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又向東方博裕支付了1億元,並計入預付款中。

慷慨支付預付款的同時,*ST天馬還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創造資產規模奇跡。在2017年年報中,*ST天馬將一家投資合夥企業“天馬誠合”合並報表。原因是天馬誠合於 2017年5月以現金人民幣 16.61億元收購了喀什基石 99.99%股份,後者有56家被投企業,其中51家被投企業規定喀什基石有權派駐董事。但該公司管理層稱,喀什基石並未對51家被投資企業派駐董事,因此不將這些企業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如此一來,並表後的天馬誠合及其資產,在*ST天馬合並財報中就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並表後,*ST天馬財報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加了15.47億元,其他綜合收益的稅後凈額1.45 億元。審計機構稱,在財務報表批準報出日前兩天,上市公司管理層要求將天馬誠合並表,但未能及時提供相關財務報表的明細賬戶及會計資料,導致無法執行相關審計工作。值得註意的是,收購前,喀什基石由*ST天馬第一大股東徐茂棟控制。

“空心”的上市公司

同樣的結果,卻各有各的煩惱。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計提、應收賬款做大利潤,有一些上市公司卻因巨額資金黑洞,而背上了沈重的負擔。

*ST尤夫(002427.SZ)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隱瞞關聯方外,還涉及大量體外負債。審計報告顯示,*ST尤夫收到法院16起案件訴訟材料,其中12件為民間借貸,涉及金額5.4億元;4起為金融借款糾紛,金額3億元。

不僅如此,*ST尤夫還存在大額資金劃轉、商業承兌匯票違約問題。根據審計報告,該公司因與上海祈尊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祈尊)發生大宗貿易業務,開具給對方商業承兌匯票3.77億元,後來又以現金支付,形成應收上海祈尊3.77億元。但截至審計報告簽發日,上海祈尊未返還前述商票,其中2.78億元目前已違約。

此外,*ST尤夫全資子公司還將6億元活期存款劃給上海祈尊及另一家公司;子公司上海尤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3億元定期存款,解活後也立即對外劃款。

從自身資金狀況來看,*ST尤夫上述舉動非常可疑。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5.5億元,而上述涉及資金總額,就達到12.77億元,約為同期貨幣資金的80%。*ST尤夫5月7日公告顯示,該公司又涉及4起訴訟,被追索資金2.18億元。加上上述16起訴訟,目前該公司涉訴債務至少已達10.58億元。而一季度末,該公司賬面資金僅有8.4億元,資金緊張程度顯而易見。

*ST尤夫自查發現,涉及的12起民間借貸,只有5000萬元本金進入公司賬戶,且並未查到用印流程、記錄。另外涉及的9 起案件,公司未收到法院送達的訴訟材料。而*ST尤夫董事會同一天的說明則顯示,涉及的16起案件中, 5件為表內借款案件,11件為民間借貸糾紛。

債務留在上市公司,資金卻流向別處,並承擔巨額虧損。相對於*ST尤夫,*ST天業的形勢更為嚴重。

2017年,*ST天業營業收入20.4億元,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巨虧2.27億元、5.77億元,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同比下降63.45%、12.04%,唯獨財務費用大幅增加149.05%,從上年的2.64億元增加到6.57億元。

一手承擔高昂成本融資,一手向外慷慨輸送資金,在*ST天業表現得十分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融資余額51.11億元,增長約20%,達到營業收入的兩倍有余,融資成本則從7.01%,上升到10.18%。同期,其應收賬款卻達33.4億元,其他應收款25.1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只有1988萬元,其他業務收入也只有1.07億元,類金融和金融業務凈收入合計不到1.5億元,與融資成本形成鮮明反差。

*ST龍力的巨額債務,不僅讓該公司承擔不菲成本,還造成了該公司債務危機。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7年12月底,其短、長期借款分別為12.07億元、10.33億元,其他應付款5.82億元,應付票據4.98億元,合計33.6億元。

盡管未披露營業外支出的構成,但從負債結構可以判斷,*ST龍力的虧損,主要來自未入賬的債務。2017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短、長期借款余額1.44億元、7.43億元,其他應付款6384萬元,應付票據為0,合計金額不到9.6億元。據此計算,短短一個季度之內,其負債陡增24億元以上。

但這些債務,並非全部發生在2017年四季度。去年12月,該公司債務違約後,融資已極度困難。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該公司短期借款共約4.2億元,長期借款僅有9900萬元,且全部發生於債務危機爆發前。據此計算,新增的債務中,至少19億元並非發生在去年四季度。

這些從天而降的債務,究竟來自何處?答案是借款發生時,該公司沒有入賬。2017年12月27日,回複深交所問詢函時,該公司就承認,在部分金融機構的借款,財務此前並未入賬。除此之外,ST龍力還與多家小貸、保理、實體企業存在債務糾紛。4月26日公告顯示,此類債務共計約6億元。

高價借來的資金,卻未創造利潤,反而帶來了沈重負擔。2017年,*ST龍力產生的財務費用達4.02億元,比上年大幅增加3.66億元,同比猛增了11倍以上,但利息收入卻為0。巨額營業外支出的形成, 表明這些債務只產生了成本,卻沒有形成任何利潤。

手段並不高明,為何屢屢得逞

五花八門的資金輸出,比並非無跡可尋,也並不高明。應收賬款、預付款等方式,在上市公司向外輸出資金中,是最為常見的手段。2017年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存在這一問題。

根據公開披露, *ST工新年報被非標涉及的5億元資金,就由三筆采購款構成,除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外,子公司對外支付的1億元預付賬款、2億元項目工程預付款,真實性均被審計機構質疑真實性。此外,*ST天馬預付的5.66億元采購預付款,也存在類似情形。

而從暴露出來的問題來看,保理業務、對外借款等手段,在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黑洞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而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則成為財務上掩蓋資金真實流向的工具。

在*ST天業的身上,上述種情況體現得尤為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余額25.93億元、天業小貸借余額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約11.67億元,合計約為52.4億元。

財務報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應收保理款項余額29.25億元,而上年同期只有6.53億元,一年時間暴增22.78億元,增長超過3.7倍,遠遠超過其營業收入規模。

這些巨額應收對應的資金,去向了哪里?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高達33.4億元,其中多數是保理應收款。這意味著,其巨額應收款,主要是由保理業務構成。但在年報中,*ST天業並未詳細交代保理業務借款人的信息,資金流向何處成謎。

此外,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還有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但同樣沒有明確交代資金去向。而財報顯示,同期該公司其他應收款賬面余額26.49億元,比期初的13.87元增加12.62億元,增加接近1倍,大幅增加的非金融機構、個人借款,可能被歸到了其他應收款名下。

*ST天業去年增加的其他應收款,主要來自非關聯方,金額從期初的2。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增加額約10.6億元,凈增加了4倍左右,而關聯方資金往來、拆借合計余額12.46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不到1.8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借款形成的巨額債務,甚至憑空消失。2017年年報顯示,*ST龍力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發放貸款等資產,並未出現明顯變化,只有負債出現大幅增長。換言之,數十億元的借款、負債,不僅沒有轉化為資產, 甚至還憑空消失了,其資金流向成為巨大的懸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07

*ST烯碳終止上市,成兩市“非標”退市第一家

5月28日晚,*ST烯碳等待已久的退市宣判終於到來。

據深交所消息,銀基烯碳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烯碳”)因2014年-2016年連續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2017年年報又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經過5月24日聽證會雙方申辯,深交所最終決定*ST烯碳將被終止上市。

由此,*ST烯碳成為2018年度深交所首家被強制終止上市的公司,更是滬深兩市第一例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後退市的上市公司。

在今年4月28日*ST烯碳發布2017年年報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後,當日同時披露了退市風險警示。5月15日,*ST烯碳提出聽證申請。5月24日,深交所上市委員會召開*ST烯碳終止上市聽證會,現場聽取了*ST烯碳的申辯意見,但並未在當日作出決定。

在宣布退市之後,該公司股票將自6月5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證券簡稱將變更為“烯碳退”,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10%。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深交所將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深交所表示*ST烯碳摘牌之後,根據相關規則,股票將在退市整理期屆滿後的四十五個交易日內,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掛牌轉讓。

此前,*ST烯碳因2014年-2016年連續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自2017年7月6日起暫停上市。

雖然公司在2017年年報披露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9664萬元,數據上“扭虧為盈”,但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同樣觸發了深交所的退市規定。

根據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4.4.1條的規定,因凈利潤、凈資產、營業收入或者審計意見類型觸及規定情形被暫停上市的,在暫停上市後首個年度報告顯示公司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的,無論其財務報表是否為盈利或者虧損,都應強制終止上市。

《股票上市規則》第14.4.4條還規定,出現上述規定情形的公司,深交所自年報披露後的十五個交易日內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02

非標受限再融資“受傷”,引援ABS銀行思路生變

“最近貸款投放表內額度緊張,abs是操作投放的一個模式。”一位股份行信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傳統的信貸融資收緊下,銀行的思路也在發生轉變。令發債主體難受的是,非標類收縮,標準化產品又不易發出,再加上多只非標類產品出現兌付延遲或無法兌付的情況,融資難度大增。

數據顯示,社融總量1-4月份有所下降,且出現了結構性變化。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萬億,新增貸款3000-4000億,1-4月份債券新增融資增加了1萬億,貸款+債券約抵消了1.5萬億的非標。

非標風險增多

“今年來很多的非標項目出現了延期兌付的情況,從發債的違約多是集中在煤炭、大宗商品等周期類行業,現金流不不太穩定的公司更可能出現風險。”6月6日,某券商非標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近期的信用事件主體多帶有明顯的外部再融資收緊導致的流動性階段性枯竭的特征。比如中安消2016年後再無新債發行,2015年1月後也沒有股權融資行為。

“大概是從2016年開始,信用債風險逐漸暴露,有些房地產信托也開始出現風險,銀行感覺投非標項目風險很大,他們便開始把眼光放到場內產品,認為場內的債券、部分股票估值都相對便宜。”北京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告訴第一財經。

中金認為,由於今年的違約風險主要由外部融資而不是內部現金流引發,風險暴露的可預測性差,突發性強,超預期風險高,這種超預期發過來又容易加劇市場恐慌和規避情緒的發酵,從而容易出現一旦暴露負面輿情,融資渠道就迅速關閉的情況。

“幾類融資渠道相比,貸款的協調和展期是相對更容易實現的,而非標和債券的接續難度要更大。”一位信托非標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當一個企業的非標爆雷,其他機構也會知道它的現金流緊張,很難再給其做新增融資,這也意味著企業違約的概率會增大。”

統計顯示,從產業債發行主體的規模來看,非標發行最多的行業為房地產和建築裝飾,其次為綜合和化工、貿易、交運、采掘。在非標收縮,融資回表的大背景下,過度依賴於非標融資的也可能在再融資上出現問題。

“資管新規影響最大的還是銀行的資管產品,因為它規模很大,且買了很多非標。這種非標類產品很多是‘短接長’,即發行的都是短期產品,做的是長期業務,掙的是中間利差。”上述北京公募基金高管認為。

上述信托非標人士認為,銀行信貸規模資源有限,當前的債市壓力比較大,銀行對國企的授信額度加大,也擠占了一部分民營以及中小企業的信貸資源。“下半年的流動性可能會更緊張。如果國際局勢進一步緊張,通貨膨脹走高,利率走高,去杠桿疊加利率提升,借錢就更難。”

非標轉標難度大

資管新規要求,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應當同時符合以下五個條件: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托管;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一般的界定是,不是在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發行的,都是非標準化產品。”上述券商非標人士也表示。

相對債券、信貸,非標融資期限具有期限短,票息高的特征。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債券和信貸融資通常是第一選擇。信托計劃和資管計劃是非標最主要的形式,具體到各家銀行來看,大部分銀行都是以信托和資管計劃為主,占到非標資產的90%以上。

通過信托貸款,一是可能項目合規上受到監管限制無法通過銀行審核和債券發審,需要通過非標通道進行操作;二是發債企業負債率等指標無法達到信貸和發債的要求,只能通過非標進行操作。“現在信托的非標還能做,雖然以後凈值化是方向,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細則出來。”上述券商非標人士表示。

2018年金融監管仍然會以金融去杠桿、脫虛向實、強監管為主線,部分發債主體的融資便很容易受到比較大的負面沖擊,金融監管政策以及貨幣政策的放松短期難以看到。

同時,非標、信貸、債券這三大融資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非標轉標具有一定的摩擦成本,前後銜接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對於非標占比比較高的企業的影響會比較大。

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非標資產在投資大類中的占比從2016年末的22%下降至2017年末的17%,行業整體的資產配置更加向標準化資產轉移。非標資產在同業大類中的占比逐漸消失。

這種情況下,非標產品亟需找到出路。業內人士指出,非標存在三條出路:“非標轉貸”,即非標融資轉為表內信貸融資;“非標轉標”,即原來的非標融資方式轉為ABS、REITS等標準化資產形式;“非標轉規”,即滿足既有監管要求以後,非標可對接規範化私募資管產品。

“標準債券產品就是場內公募債、私募債以及ABS ,只能轉換成這些。但標準化產品的審批、評級難度會很高。”不過,上述券商非標人士也指出,平臺公司的受益權受讓、再回購,實質上是明股實債的產品,以及信托借款的資金用途不清以後可能就不能發行。新的項目在報備的時候,會對資金閉環管理提出要求,也就是資金的用途一定要用在真實項目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47

千山藥機2017年年報姍姍來遲 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千山藥機6月8日晚間披露2017年年報及2018年一季報顯示,2017年度,千山藥機虧損3.24億元,同比由盈轉虧。今年一季度,公司虧損7792.78萬元。此前由於定期報告尚未編制完成,公司無法在規定時間披露。

同時,千山藥機2017年年報,也因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等原因,被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

此外,該公司危機不斷。千山藥機5月7日晚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鐘波因股票質押違約,5月4日再遭平倉被動減持23萬股,成交金額181.40萬元,平均成交價7.887元/股。

5月8日,千山藥機公告稱,因資金周轉困難,到期債務逾期本金共約1.21億元,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與有關各方協商妥善解決的辦法,努力達成債務和解方案,同時全力籌措償債資金。

5月15日,千山藥機再次公告,公司持有的部分子公司的股權被司法凍結。公司表示,子公司的股權司法凍結事項暫時不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也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但存在凍結股權被司法拍賣償還債務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84

“穩貨幣”難解“緊信用”,非標資產回表受阻

人民銀行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608億元人民幣,環比下降51.24%。社融遭遇腰斬的背後,實際上是由於今年以來“穩貨幣+緊信用”的金融環境造成的。

5月份社融大幅下滑的同時,銀行信貸基本持穩。機構分析,過去市場預期非標資產有望進入銀行表內,但從數據來看卻並不支持這一結論。

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去杠桿以來,表外融資回歸表內趨勢延續,但成功率較低,一方面銀行受制於有限的信貸額度,另一方面由於房地產企業、城投平臺融資環境迅速惡化,信用風險大幅上升,表外業務回表受到能力和意願的雙重制約。

“緊信用”的魔咒

5月社融規模增量76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43%,環比更是大幅下降51.24%。

從社融結構來看,非標增長的乏力和債券融資低迷現象明顯。委托貸款減少1570億元,同比多減1292億元;信托貸款減少904億元,同比多減2716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434億元,同比少減2054億元。

人民銀行發布的5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還顯示,5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72%,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09個和0.16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82%,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8個和0.1個百分點。

為何貨幣市場環境平穩的同時,社融卻遭遇腰斬?多家機構認為,今年以來,金融環境整體呈現出“穩貨幣+緊信用”的特征。

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認為,當前信用違約沖擊不僅體現在二級市場信用利差走闊,還體現在一級市場信用債券發行難度提高,5月以來信用債發行推遲或取消事件明顯增多。

“未來政策會通過一系列舉措修正信用市場的負反饋。6月初以來MLF(中期借貸便利)擴大抵押品範圍、聯合授信機制落地,我們認為這只是開始,未來還會有其他風險對沖政策落地,同時貨幣端利率將維持中性,防範信用風險擴散傳染。”郭磊認為,未來需求對沖政策的重點在於打開貨幣乘數空間,並引導銀行補充資本金。目前限制銀行信用擴張的不是負債端的總量流動性多寡,而在於資本金及其他監管指標約束。

除了受到信用緊縮的影響,社融環比大幅下降還包含季節性因素。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張旭分析稱,社融規模增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5月份的數據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其中,企業債券融資的季節性波動主要是受到“補年報”效應的影響。根據債券主管部門的要求,5月1日開始必須使用最新一期的年報,而過去幾年5月信用債凈融資量均為負數。

企業負債短期化

5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顯示,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5萬億元,同比多增405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14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5255億元。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告訴記者,信貸增速目前還是大於M2增速的,然而信貸有很大一部分在居民中長期貸款上。另外很大一部分是票據融資,5月票據融資增加1447億元,這顯示了存款類金融機構對目前企業的信用風險狀況有擔憂,融資偏短期,甚至有票據占用信貸額度的現象。

東吳證券宏觀固收首席周嶽也認為,5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從總量上看基本持平,但結構不容樂觀。票據融資增長連續超季節性,表明由於表內信貸額度緊張,在貸款利率上行預期下,銀行對長期貸款態度較為消極,有意縮短信貸久期。

事實上,不僅僅是貸款久期有所縮短,企業發債融資也呈現出同樣的特征。多位券商銷售告訴記者,由於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降,投資機構對於長久期債券明顯表現出回避態度。

Wind資訊顯示,今年以來,在各類債券發行總量中,一年期以下短期融資券、公司債等發行量就達到1327只,占比高達42.67%。

“非標回表”之困

在國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看來,過去市場預期非標資產有望進入銀行表內,但從數據來看卻並不支持這一結論。5月份社融大幅下滑但銀行信貸基本持穩,貸款增量環比少增300億元,同比多增400億元。而陳冀認為,非標回表並不順利也在預期之中。

非標回表為何受阻?在郭磊看來,資管新規落地、表外回表的過程在邏輯上會帶來社融的收縮,以及表內資產占比的持續回升,這一點並不意外;但5月社融數據和信用環境反映出民營企業融資空間相對狹窄,相當一部分融資需求通過表外融資渠道得到滿足。所以表外融資在某種意義上承擔著信用定價功能。

因此,在去杠桿過程中,部分具有正常融資需求、低信用等級的企業從表外融資中剝離,卻因為信用定價機制的不完善,沒有辦法正常在表內融資,並進一步引發“非標縮量-企業再融資受阻-信用違約-風險規避-企業債券發行融資受阻且銀行表內信貸謹慎-企業融資壓力加大”的負反饋機制。

周嶽認為,5月份社融規模增量大幅下降,主要由於表外融資大幅收縮。“這意味著資管新規落地後,部分銀行才開始著手調整非標業務,預計未來社融增長持續承壓。”

周嶽分析稱,表外業務回表受到能力和意願的雙重制約。金融去杠桿以來,表外融資回歸表內趨勢延續,但成功率較低,一方面銀行受制於有限的信貸額度,另一方面由於房地產企業、城投平臺融資環境迅速惡化,信用風險大幅上升,銀行授信態度消極。

“隨著結構性去杠桿的持續推進,未來需要警惕‘緊信用’對於民營企業的錯殺,定向降準等結構性手段仍有必要。”周嶽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