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看不到的 隱形殺手

2012-8-20  TCW




去年開始,一場購併日本公司的熱潮正逐漸升溫。

七月,在東京丸之內的演講廳裡,來自東芝、三菱等六十多間日本前三百大商社的代表齊聚一堂,聽台灣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演講,講題是「台日經濟合作的新機會」,談台灣購併日本產業的現狀。

以前在日本,台日間購併不是個受歡迎的題目。黃日燦以前的經驗是,講到一半,聽眾就會紛紛離席,但這一次,卻有多家公司的代表留下來排隊問問題,甚至留下聯絡方法,表示願意進一步討論。

統計數據也支持他這樣的觀察。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二○一一年十一月所做的〈亞太區企業購併調查報告〉,外資購併日本企業的金額,在去年創下二○○九年以來新高。

但表面上的熱絡,卻隱藏不了購併活動的暗流,不少企業因不瞭解日本,落得空手而回,甚至兩敗俱傷的下場。全世界第三大量販店特易購(TESCO)購併日本 通路,想複製成功經驗,快速成長,最後卻落得黯然退出日本市場;福特一度購併馬自達,最後兩家公司也仍是分手收場;就連靠購併成長的鴻海,這次購併夏普都 險些踢到鐵板。

為何表面上看來可口的日本和菓子,入口卻是滿口苦澀?

綜合來看,日本的「安定股東」文化、綿密的供應商關係、嚴格的法規要求,以及排外心理,是連郭台銘也難以迴避的四大暗流。

暗流一:「安定股東」文化大股東對公司只求穩定,不求表現

游資過度充沛的日本,許多銀行都選擇投資上市公司做為投資重要管道,有這一層關係,公司要借錢的時候,總是優先跟銀行借錢,替銀行達成業績目標,甚至再把公司股票質押給銀行,換取資金。

因為這層相互依賴的臍帶關係,這些銀行或保險公司,在公司董事會進行決策時,佔有相當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夏普為例,在郭台銘入股前,夏普前六大股東全是日本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如日本人壽保險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瑞穗實業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日本金融機構才是夏普最大的股東,持股比率高達四一%,一般投資者擁有的股數隻佔二九%。

「這叫『安定股東』,」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商服務組執行副總經理橫井雅史分析,這是明治時代就留下的傳統。日本企業老闆不喜歡投資人插手公司事 務,更害怕黑社會買股票之後鬧事,所以從明治時代開始,新公司成立時,就會找其他願意長期持有股票的公司投資,這一些股東不要求公司要有最好的獲利表現, 只求穩定,「老闆不用天天跟投資人報告,比較好當嘛。」穩定壓倒一切的心態,讓日本企業變得保守,即使發現方向錯了,也難以大幅推動改革,當然,一旦有外 人要入股時,碰到有形或無形的反彈也同樣會不小。

這種體系,形成一種以銀行、保險公司為中心的財閥。像是三菱、三井集團相關企業互相的投資,業務上也互相合作,從銀行、產業到商社,形成了一個綿密的合作網。

這一種關係有多緊密?在銀行,許多五十歲行員如果升不上去,就會被介紹到被投資的企業去任職,負責跟原來的銀行溝通,橫井雅史形容,「這是他們職業生涯的 第二春!」有這一層關係,在日本,銀行甚至當企業還不出錢來時,也不會積極追討,當然更不會主動追究企業經營的問題。

「才虧錢虧幾年,你就要追,人家會認為你很冷淡(指沒有人情味),」橫井雅史觀察,就算虧錢,許多人也是拖到下一任接手,丟給別人處理,如果仔細追究,不就打壞了自己的職業前途?

像馬自達,一九七○年代因為主要往來銀行三井住友大力支持,才跳出經營危機,後來甚至連社長都是由三井住友前員工出任。

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要大幅度的改革夏普,就勢必影響各銀行和保險公司裡,管理夏普相關貸款和投資的利害關係人,如果處理不善,不是影響日後和銀行的關係,就是招來大股東的反擊,導致購併失敗。

暗流二:供應鏈關係太緊密與供應商合約價鎖死,造成高成本

「要購併日本企業時,一定要看相關供應商的合約!」橫井雅史觀察,因為和供應商的關係,會決定公司的成本。

在日本,母公司和供應商的關係非常緊密。黃日燦指出,過去,一家索尼(Sony)的供應商老闆,可能連英文都不會說,卻能把產品賣到全世界,他只要把技術做好,讓母公司滿意,就能跟著母公司一起成長。

「這種中心—衛星工廠模式正逐漸鬆動!」黃日燦觀察,但是,許多大公司過去和供應商簽下的,是不能改變價格的死合約,如果只看母公司財報,找不出成本上的問題,要分析供應商的成本,才能找出公司大虧的真正原因。

一九九九年,法國雷諾汽車和日產汽車的購併案,就因此成功,那一年,日產已連續七年虧損,日產首度接受老外高恩出任CEO,高恩推出的日產復興計畫裡,其中之一,就是在三年內削減二○%零件成本,只花一年日產就轉虧為盈,創造出日本最成功的外資購併案。

緊密的供應鏈關係,在景氣好時是大加分,一旦生意轉差,就會變成割捨不斷的累贅,能像日產這樣成功打破供應商體系的案子畢竟不多,如果無法搞定關鍵供應商,他們就很可能反而變成購併活動的阻礙。這次鴻海和夏普合作,當務之急,就是降低夏普周邊供應商過高的成本。

暗流三:遊戲規則僵化官方法規即使不合理,也難以修改

在日本,遊戲規則訂得比台灣更嚴格,如果台灣企業在日本,希望靠政府修改遊戲規則勝出,「效果恐怕要保守估計, 」黃日燦觀察。

像這一次鴻海改造夏普十代廠,算盤之一,就是要申請延長折舊年限,郭台銘認為,如果用五年計算折舊成本,不利於公司上市。

問題在於,在日本要政府修改規則,為企業破例,「是非常困難的事,」黃日燦觀察。就連日本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成立網路事業時,為了讓日本政府開放電信的骨幹網路供其他人租用,都還鬧到拿汽油威脅日本政府官員要同歸於盡。

就連公司登記這種小事,都有許多難以改變的習慣。

橫井雅史舉例,在日本,政府要求如果新設公司,最好找一個日本人當董事。

「其實這只是為了政府聯絡公司時方便!」橫井雅史觀察,法規裡沒有任何規定,新公司一定要找日本人當董事,但是政府機關為了安全,如果不符合這個習慣,公司登記就是辦不下來,幾十年來,這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改不了。

「台灣人比較靈活,看到法律,覺得不合理就先繞過去!」他觀察,在日本卻是不管規定合不合理,就一定要遵守。如果希望靠日本政府放寬規定降低成本,難度絕對比台灣或大陸都高得多。

暗流四:日企排外心強問題自己解決,抗拒被外國人管理

橫井雅史觀察,日本政府從明治時代開始,就有一種「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何必要外國人來管!」的自然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不喜歡郭台銘投資夏普,「今 天你當大股東,明天你覺得表現不好,就派別人來管了!」橫井雅史說,就連外國人入股日本公司,在日本眼中,都是警訊。

他觀察,「以前外資購併,日本人會想,公司是不是會裁員、整併?」有位台灣總經理就私下表示,購併一家日本公司,第二天,高階主管就一起遞出辭呈,因不想被台灣人管。如何留住員工的心,是另一大挑戰。

雖然阻礙不少,但日本企業掌握不少領先全球的技術,一旦有機會,仍是各界覬覦的對象。日本過去一年已賣給外資,或正準備賣給外資的公司清單,內容琳瑯滿 目,從生產超級電腦處理器的半導體廠、飛機引擎公司、化妝品品牌,甚至連瓦斯公司,通通都有(見一百一十四頁表)。其中也不乏大廠,像去年,NEC就把 PC事業部整個交給聯想經營。以金額計算,台灣更成為購買日本企業的第二大買家,台灣購併金額,已佔去年總金額的二九%,只比第一名的美國少四個百分點。

「日本人(還是)會比較希望把公司賣給台灣人!」橫井觀察,與韓國人、大陸人相比,與台灣人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但如何把日本這位技術本位的美女,順利娶 進家門,整合彼此力量,打造出下一世代的競爭力,也許這不只是郭台銘的功課,所有有心更上層樓的台灣企業,都應該仔細思考!

【延伸閱讀】去年底起,已出現2件大型台日聯姻案 ——近1年日本重要購併案

2011年8月 買主:蘇寧電器 出售公司:樂購仕(Laox Co., Ltd.) 出售原因:連續9年虧損,營收連續下滑 地位:曾為日本第2大電器連鎖,有80年歷史 結果:蘇寧擴大全球佈局,樂購仕將協助蘇寧在大陸建立倉儲系統

2011年9月 買主:英國One Equity私募基金 出售公司:日本瓦斯 出售原因: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地位:供應日本千葉縣、埼玉縣瓦斯 結果:日本購併案觸角已伸至公用事業

2011年10月 買主:頂新 出售公司:全家便利商店 出售原因:加速在中國展店合作 地位:日本第3大便利商店,也是去年日本成長最快的便利商店 結果:頂新獲得全家便利商店的管理技巧

買主:海爾 出售公司:三洋洗衣機和冰箱業務 出售原因:三洋2009年被松下購併,重複業務被打包出售 地位:洗衣機是三洋主力業務,1953年推出的電動洗衣機啟動日本電器化元年結果:海爾取得三洋品牌、專利和技術,並得以在東南亞用三洋品牌販售

買主:Bain Capital私募基金 出售公司:Skylark連鎖餐廳 出售原因:成長受限,希望透過私募基金重整提高效率 地位:日本最早成立的大型連鎖餐廳集團之一,旗下品牌在日本和海外擁有逾3,000家店 結果:總金額高達21億美元,創下日本2008年以來購併案最高金額

2012年3月 買主:三星電子 出售公司:Alphana Technology 出售原因:泰國大水,造成公司嚴重虧損,因而出售 地位:2008年由JVC分割出的子公司,全球前3大硬碟馬達製造商 結果:三星取得硬碟關鍵技術,並打入日本關鍵零組件供應鏈

買主:美國Omnicom Group 出售公司:伊藤忠商社醫療行銷部門 出售原因:成長受限,藉購併跨出日本市場 地位:伊藤忠商社是橫跨石化、保險等產業的日本大型商社 結果:美商得以切入日本醫療行銷市場

2012年7月 買主:鴻海 出售公司:夏普 出售原因:面板產能供應量遠大於自家電視所需,陷入嚴重虧損 地位:日本第3大家電、日本最老牌電器電子公司 結果:鴻海成為夏普股東,打入關鍵面板零組件供應鏈

資料來源: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 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77

去德國收購「隱形冠軍」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73_all.html

  對中國人而言,德國正在成為歐洲最受青睞的投資地。

  「歡迎!」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下飛機後,機場各處的標識上除了德語、英語,就是簡體中文。作為德國吸引外資第一大州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州府,杜塞爾多夫正與諸多歐洲城市競爭著來自中國的遊客、消費者和投資者。

  據安永公司6月公佈的一份針對400家大型中國公司的調查,已在歐洲投資的中國企業中,有63%選擇了德國。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中國在德國的非併購類直接投資項目達158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在德投資項目最多 的國家。2000年中國人收購德國企業還是天方夜譚,記錄為零,而2012年截至目前已發生了九宗。此外,德國還是中國目前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金融危機改寫的世界市場格局,讓中國企業獲得收購歐洲企業的機會。德國擁有很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他們中的很多企業,近年來在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的挑戰下日漸式微,繼而成為了中國企業收購的對象。不過,對很多企業來說,收購完成,跨國管理的巨大考驗才正式開始。

「非典型」的典型收購

  說起2010年對世界染料業龍頭——德國德司達集團(DyStar)的收購,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352.SH,下稱龍盛)的財務總監羅斌堅持認為,這是一樁「非典型」的海外收購。他甚至用「幸運」來描述這樁收購。

  「非典型」在於,並非龍盛主動出手收購。德司達出現財務困難後曾與龍盛接洽,希望其出資收購,但後者並未表態。直到德司達進入破產程序,另一印 度企業KIRI發起收購,無奈體量小、籌資受挫,在德司達破產程序即將結束時,邀請龍盛作為合資夥伴進入。這令龍盛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並最終獲得控股地 位。

  龍盛曾為德司達代過工,同時也是競爭對手。德司達原本是全球染料業銷售額第一。但在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敗下陣來,地位被龍盛取代。從某種程度上說,德司達是在與龍盛的競爭中落敗而死。

  「金融危機衝擊後,我們及時調整了戰略。」羅斌說,為了應對應收賬款風險的增大,龍盛憑藉自己在市場中的巨大份額,短期內把價格提高了1倍,用 高利潤來填補賬款損失,然後再迅速把價格降下來。「而德司達判斷失誤,庫存大量增加,資金鏈也出現問題,銀行不敢貸款,就撐不住了。」

  2009年9 月28 日,德司達集團向法蘭克福法院提出申請,正式進入破產程序,後被龍盛和印度KIRI收購。

  將德司達收入囊中後,龍盛獲得了德司達在全球的14個生產基地、覆蓋50個國家或地區的銷售網和7000多家客戶,其中包括耐克、阿迪達斯、李維斯、沃爾瑪等大量高端客戶資源,以及1800項專利。

  龍盛一舉成為全球性跨國企業。「我們自己是不可能花七八年去建這樣一個全球銷售網絡的,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盈利。」羅斌說,但現在德司達 的海外子公司許多都已渡過了這段成長期,開始盈利。此外,染料行業的環保要求日益提高,通過收購德司達,浙江龍盛也省去了一大筆研發成本。

  其實,羅斌稱為「非典型」的這樁收購恰是一個典型。德司達落入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企業手中,並非巧合。染料業從歐美發達國家轉移至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是近十年來的大勢所趨。

  同樣情形可見於今年頗受關注的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泵巨頭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為普茨邁斯特提供諮詢服務的奧緯諮詢(Oliver Wyman)製造業實踐主管考茨實(Thomas Kautzsch)說:「金融危機中普茨邁斯特考慮企業重組時,我們給他們的建議就是要找一家中國企業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與卡特彼勒(Caterpillar)這樣的全球大企業競爭。」

  普茨邁斯特雖然沒有被金融海嘯吞沒,但同樣因管理失誤出現流動性問題,再加上歐洲市場需求急挫80%,營業收入從2007年10億歐元的高點一 落千丈,連續兩年虧損。而在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的同時,仍保持相對高速增長的中國混凝土泵市場佔全球比重迅速上升,三一重工的市場地位也水漲船高。因此,普 茨邁斯特很快向三一重工拋出了繡球。

「只要你相信未來在中國」

  「被收購的公司只有兩種,一種是病入膏肓的,一種是健康的。」匯豐集團旗下的德國HSBC Trinkaus AG的投資銀行部主管法烏茨(Florian Fautz)說。奧緯諮詢的考茨實也認為,金融危機令許多「隱形冠軍」折戟,故而投奔中國競爭對手,中國投資者處於相對有利地位,但這種窗口機會或許會隨 著歐洲經濟好轉而消失。不過,對於德國許多在細分市場中仍有一定優勢的「隱形冠軍」而言,尋找中國夥伴是鞏固未來在全球市場地位的上策。

  「如果賣方企業認為產業未來在中國,願意尋找中國投資者,我們就有機會幫你談判到一個比較低的價格。」法烏茨說:「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企業。」

  類似於德司達、普茨邁斯特這樣的中小型企業最受中國公司歡迎。它們往往規模不大,專注於某一非常細分的市場——從車牌到牙刷;產品結構「單 一」,但以其可靠的質量、獨特的創新在全球市場佔有重要份額,故也被稱為「隱形冠軍」。這種中小型企業佔德國企業總數的92%,僱傭了德國60%的勞動 力,貢獻了德國GDP的50%。

  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多「隱形冠軍」?奧緯諮詢的考茨實認為,德國分散的聯邦制權力結構使得各個地區都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德國一些傳統製造工藝也通 過學徒制等體系流傳了下來,應用於現代製造業。這些中小型企業較為專注於客戶服務和創新,因此德國擁有歐洲國家中最高的專利數。許多類似企業都是家族企 業。

  未來三年內,有43萬家德國家族企業需要完成接班,其中較具規模的企業可能在7000到1萬家左右。「我知道許多企業,都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德國匯豐的一位員工告訴財新記者。普茨邁斯特的創始人、今年79歲的施勒希特(Karl Schlecht)之所以要賣掉公司,這也是原因之一。收購家族企業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贏得原企業主的信任,因為「家族企業往往是幾代人建立起來的,有一些感情紐帶在」。

  另一類待售企業是由私募基金擁有的公司,在德國有5000家以上,私募基金平均持有期四年至六年,50%以上退出時賣給了戰略投資者。上市企業也可能成為收購目標,這取決於關鍵股東的出售意願。

  德國有高質,中國有市場,二者的互補顯而易見。如三一重工,就稱普茨邁斯特是其一直以來的「老師」。通過這樣的交易,考茨實認為,三一重工獲得 了更大的客戶群,進入了原先較難打入的美國市場以及很強的品牌效應。反過來,普茨邁斯特在中國市場的力量也大大加強,從原來不到100人的團隊變為 2000人,能獲得原來不易獲得的一些資源,如地方政府的支持,其在中國的營銷收入預計也將有成倍增長。

  匯豐的法烏茨給中國企業的建議是,如果有意來德國收購,收購過程中要早做準備,最好在本地聘請諮詢顧問來熟悉標的企業、理解文化差異,特別重要 的一點是要表現出「按照時間表完成目標的能力」,因為德國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此外,要證明收購的可靠性,需要提出令人信服的戰略和想法,並展現財務上的 能力或銀行的支持。

  過去中國收購給德國公眾的普遍印象是中國企業買下德國企業後就會關掉,把生產移到中國以縮減成本。因此,強調收購後僱員的職業發展機會、保持待遇等也是中國投資者的溝通重點。一些中國企業也開始聘請公關公司助其進行符合當地民眾心理的正面宣傳。

錢很重要,比錢更重要的是懂行

  雖然也有些中國企業去海外併購並不是去「治病」,而是去「學習」,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考慮出售的企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內部問題。收購完成後如何對企業進行重組和整合,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龍盛看來,德司達正是敗在了內部管理的致命傷上。德司達集團於 1995 年7月由拜耳、赫斯特等公司的紡織染料部所合併而成。2000年又兼併了巴斯夫的紡織染料業務。2004年,德司達被美國的白金私募基金收購。

  龍盛財務總監羅斌認為,多年來的兼併重組讓企業內部組織日益複雜,「辦公室政治」令德司達的管理變得低效,私募基金股東不懂行,無法有效約束管 理層。羅斌舉例說,德司達原來在中國的銷售團隊,幾乎全是外籍員工,工資遠高於中國員工,還得照顧子女就學問題。「這大概跟他們的客戶都是出口型企業,採 購人員要求英語很好有關。但這是毫無必要的。」羅斌說,龍盛接手後裁減了德司達中國團隊裡的外籍員工。

  德國總部的力度更大。龍盛砍掉了德司達在德國的所有製造工廠,以每人10萬歐元的價格遣散了工人,將總部搬到了新加坡。之所以沒有遇到在歐洲常見的來自勞方的阻撓,是因為德司達當時已進入破產程序,工會已經解散。

  和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以及TCL收購法國湯姆遜一樣,龍盛也在收購後經歷了與本地管理團隊的艱難磨合。「一段時間內不服氣,但後來看到我們 確實比較有想法,比較懂行,就慢慢好了。」羅斌說, 「也看到我們願意花錢。」他強調準備好錢很重要,收購後的重組耗資巨大,可能會讓一些沒有充分準備的企業招架不住。「兩邊信心都磨沒了,這樣耗一段時間, 就只有退出了。」「如果真的是很有問題的公司,重組投入可能是無底洞,收購可能成為一場災難。」奧維諮詢的考茨實說,因此,最好從內部人獲取信息以區分一 家標的企業能否「扶得起」。「此外,懂行有時比錢還重要。」他認為三一收購普茨邁斯特後的人員管理值得參考。「普茨邁斯特的CEO進入了三一的董事會,在 集團內部頗受尊重,是20個最重要的管理人員之一。其次是將財務激勵與其未來業績掛鉤。這都有助於維持管理層的動力。」

  三一還對普茨邁斯特的員工承諾,他們的職位不會被裁掉,雖然有一些生產可能會搬到其他地區,但因為三一為普茨邁斯特定下了未來五年內營業收入成長3倍的目標,新的產品線將保證原有員工有用武之地。

  在歐洲眼中,中國投資者的形象仍然模糊。

  9月17日在倫敦的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一個關於中國投資歐洲的討論會上,有聽眾問道:「都說所謂的『中國投資戰略』,請問這個『戰略』到底是什麼?」歐盟貿易司負責遠東貿易關係的副主任帕倫蒂(Antonio Parenti)坦承看不清楚。

  他說,歐洲對中國的擔心往往在於,不清楚某家企業的背後是否有政府的影子。他舉例說,一家電纜行業的中國公司收購一家歐洲企業,出價為該企業年營收額的20倍,但與一般投資者出高價後會開出很嚴苛的條件不同,該中國企業卻沒有什麼要求。這難免讓人生疑。

  也有學者和分析人士反問,如果說是中國政府的「走出去」指揮棒引導著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為何實際投資流向與中國商務部制定的《對外投資國別產 業導向目錄》並不吻合?匯豐中國的工商金融服務中國區總監何舜華認為中國企業並非盲目行事,雖然金融危機後出現了一些投資機會,盲目抄底並不多見。「現在 中國企業更多是想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有什麼就買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34

肖建華:「隱形富豪」成長史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4/4NMzczXzY3NTk4Nw.html

一個時代的財富以及財富所反映的時代精神,金融是一面最好的鏡子,資本市場的玩家興衰沉浮又是最好的鏡鑑。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著作《大敗局II》中探索中國企業失敗的三大基因時,將創業原罪的困擾與政商博弈的敗局、職業精神的缺失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對於存在先天缺陷的中國資本市場,每一個曾經的弄潮兒,無論是唐萬新的「德隆系」、魏東的「湧金系」還是當下的「明天系」似乎都無法擺脫「原罪」的質問。

在涉獵資本市場長達15年的歷史中,一如資本市場的其他譜系,外界對肖建華和明天系「原罪」質問,焦點從早期「製造高科技概念,操作股價」的坐莊行為,逐步演變為「掏空上市公司,轉移上市公司資產」的資本騰挪,再到近年,隨著魯能私有化爭議和王益案爆發,明天系又被指為「利用影子殼公司,強力滲透金融機構」,權錢交易,裙帶資本主義的典型。

關於明天系的崛起歷程,《新財富》雜誌曾將其總結為「操作股價→掏空轉移→金融滲透」兩次蛻變史。

對於掏空上市公司的指責,肖建華本人認為難以接受,並斥之為謠言。

「大家可以看一看,明天集團投入上市公司時收購轉讓的成本和後來上市公司股東、政府的收益之間的差額有多麼巨大,而上市公司市場募集資金的規模也遠遠小於公司實際資產的規模。」

這不能全部歸咎於外界的誤解。只是如明天系者,一個民營資本譜系的誕生和崛起過程,有太多不為公眾所知的歷史和細節,就連肖建華本人也多次跟記者表示,明天集團未來要走陽光化、透明化之路。

4月1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肖建華講述了明天集團的創業史,並引用李嘉誠的話說,創業維艱,「辛苦難以名狀。」

「所有莊家都垮台了」

《21世紀》:在很多人看來,「明天系」就是股市的一隻大莊家。

肖建華:經歷股市那麼多年,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莊家。我認為這實際上是不懂股票的。對於股票市場而言,坐莊的人一般是出不來的,真正坐莊的人可能會把自己裝進去,那樣,資金鏈肯定會斷。真正賺錢的人是跟莊的或者跟大勢的人。

你們可以查一下資料。明天集團成功是因為2000年左右投了大量的職工股和金融股,當年投資興業銀行的時候成本不到兩塊錢,後來上市的時候漲到六七十塊錢,華夏銀行的成本是一塊錢,之後漲到十七八塊錢(註:公開資料顯示,早在明天系正式入駐之前的1998年,明天科技就已經出資2000萬元持有包商銀行13.9%的股權,2003年,華資實業投資1500萬元持有包商銀行6.8%股權。愛使股份西水股份也分別於2001年和2002年入股興業銀行)。

當年將這兩隻銀行股裝進華資實業和西水股份時,成本是很低的,實際上為這兩家上市公司裝進了差不多60-80億的利潤,這個資料是可以查的,但是我們真正從上市公司募集的錢,沒有超過20個億,這個資料也是可以查的。

《21世紀》:有人給你們算了一筆帳,包括明天科技、華資實業、西水股份、愛使股份和北方創業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從1999-2012年,合計股權融資額為42.17億元。

肖建華:光我們裝進去的這幾隻金融股,裝進去的利潤就要遠遠大於從市場上募集到的金額,這個數字是可以查的。所以我看「掏空上市公司」這樣的說法,我覺得不可思議,上市公司的錢想要轉移投資是很費力的,它要求有一個淨資產回報率,資金成本是很高的。

我們將金融股以很低的成本裝進去,但是公眾股東和政府都分享了巨額的收益和利稅。

《21世紀》:也有人會質疑,明天系雖然把優秀資產裝進了上市公司,但真正的目的是借此操縱股價,坐莊後再轉移資產。

肖建華:這只是一種理論模型。中國證券市場從創立到現在,你們可以看一下歷史,所有莊家都垮台了,因為一個背著包袱前進的「莊家」,一旦面臨大的經濟週期調整,基本上都會被壓垮的。

第二,你們可以算一個絕對值,像華資、西水,這幾家募集的資金,包括二級市場漲的,絕對不如我們裝進去的這兩塊帶來的利潤大。無論興業還是華夏,之後漲幅都很高,僅一億股就有60到70億的利潤。

《21世紀》:一直持有這兩家銀行?

肖建華:我們一直在持有,兩家銀行也一直不停送股,實際帶來的利潤是很大的。

《21世紀》:如果不按2007年這樣的股價最高點算,按照目前的估值,華資和西水持有的銀行股,其貢獻的利潤大,還是你拿走的錢多?

肖建華:即使就按目前的這個價格,按投資回報率算,還是貢獻大。現在興業銀行也幾十塊錢啊,通過送股,你們可以自己測算一個數字,投資回報對上市公司而言,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21世紀》:當時你為什麼願意把這麼好的利潤項目放到上市公司,難道只是因為看好銀行股?

肖建華:對。我們想把這些上市公司打造成一些金融投資型的公司,按照沃倫·巴菲特的理論,希望能夠慢慢通過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讓上市公司的股價提高,一步一步實現良性循環。但是我們發現國內股市還處於一個初創期,真正優質的東西有時候體現不出來。

《21世紀》:為什麼不用另外一種方式,比如像沃倫·巴菲特一樣,就掌握一個平台,把這個公司做成一個明星公司。明天集團為什麼要採取分散投資的方式?

肖建華:股權分置改革以前,中國的上市公司限制太多,光配股增資,就一系列的審批。往往股市好的時候想集資,但等證監會審批完,股市都已經下來了,你很難協調這些因素。此外,報批的過程有時很費力,從時間成本上投資回報不成正比。

我比較自豪地講,明天集團的投資回報率一直是比較接近的。

明天集團,主要還是北大清華學生組成的一個公司,還是靠智力和智商。你們可以看一下,所謂我們操縱的這些上市公司,其實市值都不大,加起來盈利也沒多少。對於明天集團而言,肯定不是戰略重心,這些股票當時的市值也都才十幾個億。

台灣的股市我也研究過一些,香港、美國的股市我也研究過,我認為真正正確的方法,還是沃倫·巴菲特式的。

我在國外呆了很多年。順便提一點,外界說我是因為太平洋證券王益案遠避海外,你們可以到政法部門查詢,我和王益不熟悉。

「我和王益並不熟悉」

在媒體的敘述中,2008年太平洋證券腐敗案發,是肖建華和明天系的一個轉折點。

作為太平洋證券股東之一,肖建華和他的明天系何以能夠完全脫身,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待解之謎。

對於王益案後,肖建華遠遁海外的說法。肖建華給予斷然否認--「有的說我因為『王益案』而潛逃國外,這的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真實情況是我本人和王益並不熟悉,太平洋證券上市我沒有和任何的一個證監會領導接觸過,媒體上所涉及的證監會領導我一個都不熟悉。」

「明天集團高層負責人自創業十幾年來,沒有一個人受過國家政法部門的調查、邊控、訊問、處罰,所以種種潛逃、如何如何,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猜測。」

《21世紀》:媒體報導太平洋證券上市中有很多非同尋常的方式,大家認為你運作操作了這個事項,你如何看?

肖建華:其實太平洋證券真正的上市過程,我並不是很清楚的,只是那個殼是我們的,有人跟我們合作。

太平洋證券上市的過程也不像媒體上講的「交易所給證監會辦公廳發一個文」就搞定了,這都是想像,是不可能的。作為國家監管部門,一個政府部門的運營,也不可能這麼一個流程,辦公廳要發文,得多少個主席簽字才行。

此外,明天集團從創立到現在,副總以上的負責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受過國家政法部門的調查詢問,我本人十幾年來可以查,沒有說受到任何一國政府包括中國政府的通緝、邊控和調查,這個是可以查詢的。

巴菲特的中國門徒?

肖建華和「明天系」的資產版圖到底有多大?

《新財富》雜誌調查結果顯示,明天系掌控、左右9家上市公司,控股、參股30家金融機構。這30家金融機構,具體包括12家城商行、6家證券公司、4家信託公司、4家保險公司、2家基金公司、1家期貨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這些機構資產總規模近萬億。

「明天系儼然是一個全能型的混業金融巨鱷。並且,我們至今也不能肯定,這就是明天系的全貌,沒有任何遺漏。」《新財富》雜誌如是點評。

《新財富》還分析,「明天系」資產版圖還有兩大特點:分散和隱蔽。比如,明天系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多數是由分散的中間持股公司持有,而且是中間多層持股,明天控股則隱藏在頂層;再者,即使是其中某一家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也是由多家中間持股公司分散持有,令外界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終。

「我覺得對明天集團的實力有很大的誇大,任何一個企業產生、成長、壯大都有其規律。我有十年時間不在國內,一個企業十幾年如何發展也不可能超出同時代的企業許多,一定是彙總方法和分析方法出了偏差。」

不過,肖建華並沒有給出明天集團掌控的確切資產版圖和規模。

比如投資商業銀行,全國許多企業都投資了銀行,計算方法不能因為投資銀行就把銀行總資產看成企業集團的總資產。否則的話,新希望集團劉永好先生,東方集團張宏偉先生,巨人集團史玉柱先生,泛海集團盧志強先生,復興集團郭廣昌先生,公司總資產早已過了幾萬億,因為他們都是民生銀行大股東。

許多投資是歷史形成的,都是財務性投資,和史玉柱先生投資民生銀行是一樣的,只是財務性股權收益,並不參與銀行的管理和運營。

而且銀行的管理層都是當地成長、當地任命和明天集團關係不大。以包商銀行李鎮西董事長為例,明天科技投資入股之前,李鎮西董事長就是銀行負責人。包商銀行是當地的利稅大戶,主要是李鎮西董事長這個團隊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另外這些人高估了我的能力,十年不在國內,還能控制一個完全當地化的銀行讓人匪夷所思。

肖建華說,「明天集團是一個PE投資的公司」,他的榜樣是沃倫·巴菲特。

「投資金融企業不控制為好」

《21世紀》:明天集團的資產到底有多大?

肖建華:我留意了一下報導,我覺得主要是在統計方法和綜合方法上出了誤差,其實明天集團是一個PE投資公司。明天集團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客觀講,我覺得和同時代的企業和現在的企業都差不多。

《21世紀》:你自己估算過沒有?

肖建華:真沒有估算過。為什麼現在很難估算,是因為估值的問題,我們對金融股權的投資很多都是十年前投的,或者十幾年前投的。

《21世紀》:你對金融行業的投資,有什麼樣的戰略構想?你想把它做成什麼樣子?

肖建華:其實,我自己的想法就是沃倫·巴菲特的模式,而且沃倫o巴菲特過得很簡單,在奧馬哈市,十幾個人的團隊,而且他很相信這些管理層,這是我最理想的方式。但是在國內的環境下,要實現這個過程還需要很長的距離。

《21世紀》:你覺得投資金融企業,在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下,如何保證利益,不需要控制嗎?

肖建華:我自己覺得投資金融企業不控制為好。史玉柱也是這個觀點。比如民生銀行,股東都是很高明的,只有支持以董文標董事長為首的團隊,民生銀行才會越做越好。

包括平安A股投資,平安沒有任何人會比馬明哲董事長好。客觀地說,投資的目的是賺錢,不能只求控制不求賺錢,如果你老想控制不想賺錢,就把過程當成結果。我認同沃倫·巴菲特的觀點,作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要的是收益,不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的辛苦,你如果大量的時間想去控制別人,實際上你就喪失了很大的自由。我說的很真誠。

比如外界提到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實際上十幾年前我們入股包商行的時候,李鎮西就已是包商銀行的高管,銀行的幹部任命權也在當地政府。我可以肯定的講,一般很少企業能控制地方性銀行。我們並不存在對包商銀行的控制,而且我們在包商銀行的股份也是不斷稀釋的。

《21世紀》:你自己也不想當馬明哲、郭廣昌?

肖建華:我不想,一點都沒有想過。史玉柱也是。我自己的性格就是一個很喜歡自由讀書的人。

因為我不喜歡上班,我有十幾年沒有去過辦公室了,我基本上都是海邊散步、賓館裡走走、聽聽,這就是我的辦公方式。我不喜歡程序化的東西。

我自己從學生會主席到經商沒有選擇從政主要幾個原因,第一個我覺得客觀上講,優秀的人都在黨政體系內,從政的這批人素質遠遠比經商的要高很多。第二個我認為從政的人都是奉獻大於回報。第三個,在從政的領域裡,我們商界的人要進去競爭,只能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像我們這種人,稍微有一點宏觀思想的人,如果到商界,就是矬子裡面選將軍,具有很大的優勢。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在北大的時候見過很多黨和國家高層領導人,沒有強大的奉獻精神和熱情這個工作是難以承受的。

《21世紀》:有人說你的投資比較隱蔽和分散,為什麼不把公司做的簡單一點?採用一般的透明的架構?

肖建華:當時投資很多PE公司,在註冊的過程中,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得那麼周密,我想任何思想的形成過程都是長時期的,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的,都受制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比如入股時要求在當地註冊,利稅要留在當地,入股比例不能超過多少……這都是歷史上形成的。

《21世紀》:現在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嗎?

肖建華:逐步吧。我是想,未來要逐步實現第一透明化、陽光化,第二簡單化。這個判斷是對的。

《21世紀》:市場一直有這樣的疑問:明天系發展到今天,規模很大,做很多投資,錢從哪兒來?

肖建華:客觀上講,我們十幾年前對法人股和金融股的投資,盈利是非常巨大的,在香港資本市場、國內資本市場都盈利很大。第二,你只要投的項目好,融資一定是個非常容易的事情。現在證監會新政,證券公司可以做資產管理,保險公司投資也有一定的放開。

我認為稀缺的是優質項目而不是錢,我們更多的是合規化地採用了現代金融開放的籌集資金方式,而不是說外界傳聞的利用我們投資的金融機構的資金。

實際上,對大資金來講,這些小型 金融機構是解決不了的。

《21世紀》:你從哪兒弄到比較廉價的資金?

肖建華:早期的第一桶金是做電腦。其實我們去內蒙之前,盈利已經過了十幾億了。

現在募集資金的方法更加市場化,我們有好的項目,主要和大的保險公司談,現在大的保險公司很擔心資金的出路。如果現在有回報超過10%的項目,擬募集個幾百億根本就不難。無非就是透明操作,利潤分成,共同監管。很簡單的方法。

客觀講,投資能力是稀缺資源。

《21世紀》:明天系入股了如此多的金融機構,外界認為你在打造一個金融資本帝國。

肖建華:即使我們之前有控股性投資的,也逐步開始轉化成財務投資,比如恆泰證券,我們原來是大股東,後來引進金融街當大股東,金融街進行了嚴格的審計和管理,而且從證監會機構部請人來當董事長,現在我們基本上退出了管理。一些非常乾淨優質的公司我們都在把管理權讓出去。因為我們要做我們自己擅長的東西。

《21世紀》:有人認為,德隆系之後,你對金融板塊的佈局,手法更加隱蔽化和分散化。

肖建華:我們更多地轉向了財務投資,以量取勝,不是以控股取勝,媒體有點把我們寫得無所不能,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比如沃倫·巴菲特投資了很多公司,都是這種分散投資。

《21世紀》:外界對你的背景,傳聞很多。

肖建華:我相信未來十幾年,關於我的新聞還會很多。我確實是一個善於做併購的人。未來我們海內外併購會很多,大家還會關注我們。未來我們肯定會和國家的需求一起,在海外做幾個大的併購。

明天集團基於媒體關注現狀,將逐步走到公共視野中來,我想到那時,大家的猜測就會少很多,同時媒體對集團的興趣就沒有那麼大了。

(本報記者鄭小伶、李振華對此文亦有貢獻)

鏈接:

肖建華口述「明天」創業史

明天集團是由北大清華的一批大學畢業生白手起家,經過十幾年辛苦打拚,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仍在穩步發展的民營企業集團。

1995-1996年,當時聯想、方正、清華同方等一批校辦企業的成功鼓舞了我們這批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大家騎著自行車,披星戴月,從做HP、IBM代理起家,逐步完成了原始積累。當時明天公司做電腦在中關村已有相當規模,現在IT界的許多元老、公司都和我們很熟悉。

1997-2000年左右,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大發展時期,我們抓住了機遇,投資法人股、金融股,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

2000年以後,我們主要轉入PE投資,我們很欣賞並學習了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應當講效果很明顯。

2000-2005年,股市經歷了許多次熊市,我們由於堅守穩健投資、保守經營的策略,所以當全國證券公司紛紛破產,國家投入巨資救助證券公司時,我們沒挪用一分錢客戶保證金、沒需要國家一分錢援助,證券公司仍規範經營到現在,並且越來越健康發展。

當國有企業紛紛改制時,我們積極投資,並和地方政府一起共同把企業經營好、轉型好,我們投資入股的上市公司利稅都大幅度的提高,員工待遇都很穩定。

從1998-2013年,十幾年過去了,當地的國有企業有些已破產了,而我們投資入股的企業仍在健康發展,有些過時產業已順利轉型為朝陽產業,有些則正在轉型中,前景應當講越來越美好。

2000年左右,明天集團投資入股了許多銀行股,比如興業銀行。集團入股時成本只有1-2塊錢,後來上市升到五六十塊錢,利潤非常豐厚,我們為了支撐上市公司發展,把原來由合夥人分享的幾十億利潤裝入了上市公司,讓股東收益、政府利稅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上市公司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大家發現和我們有關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有金融投資,而且收益很大,這都是集團原始合夥人自己先花錢投資,為了支持上市公司,把一部分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比如:華資實業投資華夏銀行、西水股份投資興業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40

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它的 銘旺陳國雄罹癌 在病床打造隱形冠軍

2013-05-13  TWM
 
 

 

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它生產的;它的業績出色,去年每股純益近五元;這家公司去年底才上櫃,馬上受到矚目,被稱為「台灣成衣三雄」 之一。這家「隱形冠軍企業」就是銘旺實業,它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許瓊文

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中興路上,某家隱身在一棟辦公大樓內的公司,辦公室簡單樸實,若不是特別留意,鮮少人知道,它是去年甫掛牌,就躋身「台灣成衣三雄」 行列的銘旺實業。

被喻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德國中小企業管理專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也是《隱形冠軍》一書作者,被稱為隱形冠軍概念之父。在西蒙的研究中,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石,並非前五百大企業,而是公眾知名度低的中小企業者。但這些中小企業其實多半是某個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銘旺實業正是西蒙口中的「隱形冠軍」企業。

翻開銘旺近三年的財報,從二○一○年到一二年,營收從十四億元成長到十九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在去年甚至高達四.八九元,默默穩定成長。

雖然業績出色,但銘旺過去「惦惦吃三碗公飯」,低調穩健地經營,一直到去年年底上櫃,以每股三十三元掛牌,才開始受到關注。

銘旺成立二十八年,直到去年底掛牌後,搭上全球休閒活動風潮的列車,以機能性成衣代工在資本市場迅速躥起後,股價從三十多元一路飆升到八十多元,媒體以「台灣成衣三雄」將它與聚陽、儒鴻兩大紡織業股王齊名。

但相較聚陽、儒鴻的高能見度,外界對銘旺這家成衣代工新秀,所知有限。《今周刊》專訪從未接受媒體採訪的銘旺實業董事長陳國雄,揭開這家低調企業的神祕面紗。

家族集團高知名度

陳國雄卻低調耕耘紡織

事實上,陳國雄出身商人世家,他的大哥是和桐化學董事長陳武雄,二哥是被喻為基因教父的陳奕雄,也是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

銘旺的辦公室就坐落在五股中興路上的大都市科學園區,土地正是家族的和桐集團所有,與賽亞基因科技辦公室相鄰,而其中一棟大樓命名為「陳源河紀念大樓」表示陳家兄弟對父親的紀念。

相較兩個哥哥的高知名度,默默在紡織業耕耘的陳國雄顯得低調許多,就連競爭對手也不清楚這家企業的狀況。儒鴻企業董事長特助許佑豪就說,「我們也很好奇,這家企業成功的原因。」雖然紡織產業曾被喻為「夕陽工業」,但陳國雄卻認為「只有夕陽管理,沒有夕陽工業。」在他的帶領下,銘旺經歷兩次的關鍵轉型,如今主要客戶遍及歐洲、美國,在東南亞擁有四處生產基地。

為接單而買下一座大馬工廠

在別人不去的國家練兵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銘旺,起初是做轉單交易的貿易商。一九九八年,陳國雄為了接世界知名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的訂單,購入原本就在替銘旺代工的馬來西亞工廠。這個決定,讓陳國雄從貿易商一腳跨入製造業。

當時,歐美對全球紡織品設立進口配額限制,所以台灣的紡織廠多半只要靠配額,就能有穩定的獲利。但陳國雄有危機意識,他在馬來西亞購入廠房,除了成為愛迪達的代工廠,也往上游跨足製造業,降低成本,並訓練出接單世界一流品牌的能力。

銘旺的第二次大幅成長,是二○○○年在緬甸設立生產基地,尋找專屬的代工廠,這也是陳國雄獨到的見解決策。

當時,緬甸是東南亞最封閉的國家,受軍政府統治,不允許外資進入,更別說要設廠,資金的進出更是困難。

但陳國雄卻看上「緬甸因為受到美國貿易牽制,很少能出口美國,但卻是東南亞出口歐洲、航運路線最快抵達的國家」。

於是,陳國雄逆向操作,避開各大紡織廠爭相競逐的美國市場,改以歐洲為目標。

因為深耕緬甸得早,當許多企業才要到這個國家投資,陳國雄的腳步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最大城市仰光,轉往鄰近小城設廠,「仰光的工資一定會變高,銘旺新廠九月工廠會完工,預計招募一千六百多名員工,是當地首家進駐的外資。」陳國雄說。

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深耕緬甸的銘旺,因此被英國一家運動用品代理商Tex Line相中。Tex Line是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旗下擁有許多歐洲著名的運動品牌服飾。

「通常第一筆訂單,都是幾打地訂,但是Tex Line是一次下一個貨櫃。」陳國雄回憶,當時也不知道對方是這麼大的企業,還想是不是搞錯了。Tex Line再創銘旺的高峰,「據說,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銘旺生產的。」銘旺獨立董事,也是世新大學財經系教授郭迺鋒說。

○六年,全球紡織品配額限制解除,陳國雄為了追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又將觸角伸往中國、越南及寮國。

「開始要建立各地的生產特性。」陳國雄說。由於中國、馬來西亞人力成本較高,就專注生產少量、多樣、高單價的戶外機能服飾;緬甸、寮國因為勞力充足,則專注於普及化、平價、量大的服飾,加上寮國銷往歐洲是「零關稅」,這兩個國家都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市場。

除了開拓市場,陳國雄帶人管理也有一套。

他笑著說,「我就是校長,親自招募年輕的新血。這些新員工待在台灣總公司一年後,就直接被丟到海外工廠去,從最基層做起。」如今銘旺各地的經理、廠長等四十歲上下的高階幹部,都是陳國雄一手帶出來的。

陳國雄回憶,早期網路還不發達,每天晚上十一點,他一定坐在電話前,與各地主管一個一個地溝通,聽他們回報的問題,同時傳達總部的指令,「我最高紀錄,一個月打了十萬元的電話費,當時管理部最高的成本,就是電話費。」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陳國雄建立起銘旺的紡織版圖。

在病床上決定讓公司上櫃

作為六十歲生日大禮

經過二十多年的埋首經營,陳國雄在去年滿六十歲,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就是順利讓公司上櫃成功。

很少人知道陳國雄曾經罹患過三種癌症,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被病魔擊敗,「甚至他是在病床上,決定公司要公開發行、掛牌上櫃。」郭迺鋒說。

雖然那已經是○四年的事情,原本預計三年後要掛牌,卻遇上全球金融海嘯,「只好延後兩年。」陳國雄說話的時候,顯得有些不清楚,會刻意地用手遮起嘴巴,外人可以看出他的淋巴曾經動過手術。

幾經起伏的掛牌之路,並沒有讓陳國雄氣餒,他反而認為「每個企業都是由虧轉盈,每個突破都是艱辛的過程。」他笑著說;「一開始,我的員工還笑我,董事長發給我們的股票會不會是壁紙?」專注戶外機能服飾的品牌夢

布局台灣及中國市場

與其他紡織代工廠很不同的是,陳國雄一直有個品牌夢。一九八六年銘旺成立,他就以「哈克士」註冊為自有品牌,專門銷售運動褲、海灘褲等,與當時台灣的品牌「蘋果牌」、「選手牌」一較高下。

「後來台灣品牌不敵國外品牌競爭,紛紛結束經營。」陳國雄忍痛結束品牌,專注代工本業。如今,銘旺經營上軌道,原本想退休的他,續任董事長再衝品牌事業。

銘旺重啟過去「哈克士」品牌,陳國雄很謹慎行事,「我希望用最低成本、最短時間,最多五年讓這個品牌轉虧為盈。」他先測試市場水溫,目前在台北板橋、高雄夢時代設點,中國南京也有十二個據點。

從代工跨入品牌,對陳國雄及銘旺來說,都是新的挑戰與考驗。

銘旺實業

成立時間:1986年

負責人:陳國雄

資本額:3.38億元

主要業務:成衣代工

主要客戶:Tex Line(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Gear、Chia Moon、Marmot等,以機能性服飾為主的品牌商

近三年獲利:

單位:億元

2010 0.6

2011 1.4

2012 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1

朱孟依王國為何盛極而衰 中國地產界「隱形航母」的隱形跌落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198

九年前,朱孟依麾下的合生創展成為國內首家銷售額超百億的地產公司,被稱為「中國地產界的隱形航母」。但在一系列人事震盪之後,在萬科等追隨者如今已成千億航母時,合生創展卻仍在百億徘徊。朱孟依地產王國的發家和衰落,映射了這個與地方政府關聯密切的行業由亂而治的歷程。

一年零五個月過去了,那把總裁的交椅上仍空蕩蕩的。

合生創展集團(00754.HK)這艘「地產航母」,自2008年就開始顯露衰象。五年間,這裡已換過三任總裁。不管是雄心勃勃的武捷思、臨危受命的陳長纓,還是如履薄冰的薛虎,在董事局主席朱孟依的家族王國裡,都成了匆匆過客。連短暫代理行使總裁職責的張懿也不能倖免。2013年7月11日,合生創展發佈消息,張懿辭任執行董事、副主席兼財務總監。接替張懿擔任董事局副主席的,是年僅24歲的朱孟依之女朱橘榕。

總裁級的管理層如此頻繁地更迭,這在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史上亦屬罕見。

朱孟依十幾歲即外出闖蕩,1980年代從廣東豐順一個商業街成功起步,用不到20年時間創造了中國第一家銷售額過百億的房企。

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朱孟依一直是以地產富豪的身份上榜。但在朱孟依家族的事業版圖上,地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控制的珠江投資集團是廣東省首家本土壽險公司珠江人壽最大股東,珠江投資的產業還遍及高速公路、鐵路、煤礦與電廠等。其大哥朱拉伊(新南方集團董事長)及三弟朱慶伊(廣東珠光集團控制者),亦是各大富豪榜的常客。

過人的商業天賦,敢「捅破天」的強悍風格,讓朱孟依家族在過去三十年混亂無序、缺乏基本規則的商業環境中如魚得水。然而在走過草創期之後,朱氏家族似乎變得力不從心。

「十幾年前剛進公司的時候,老闆當時意氣風發,不怎麼好看的一個人也讓人充滿敬畏。這兩年明顯感覺他的精氣神沒了,一言一行都流露出無比的疲憊。」一位跟隨朱孟依多年的部下對南方週末記者稱。

早在2004年,合生創展已是內地首家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房企,讓萬科、恆大等甘拜下風。但遺憾的是,9年過去了,在曾經的追隨者均已跨越1000億元銷售額門檻時,合生創展仍舊在為150億元的年度銷售目標苦苦掙扎。最新銷售數據顯示,萬科2013年前七月累計實現銷售金額976.5億元,恆大這個數字是527億元,而合生創展僅為62.8億元。

「朱老農」的家族接班人

女兒朱橘榕在她高二時的一篇作文中曾描述過朱孟依的工作狀態:長年累月四處奔波,身邊無親人陪伴,也沒人照顧,有的只是一堆看不完的文件,推不掉的應酬和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壓力。當時還不滿十八歲的朱橘榕在作文裡寫道:「爸,不用害怕。你老了,現在是我牽著你的手往前走了。」

穿過矗立著阿波羅太陽神與八匹駿馬青銅雕塑的廣場,和一個奢華的古典宮殿式大堂,經過曲曲折折的走廊,到達一個寬敞的空間。這裡是位於北京中央商務區的珠江帝景豪廷酒店3樓,54歲的朱孟依每天在此辦公。

與其旗下樓盤及酒店窮奢極欲的張揚相反,潮汕人朱孟依一直保持刻意低調,未接受過媒體的採訪,也不會在鏡頭裡露臉,甚至曾有報紙因刊登朱孟依的照片而被其要求撤投廣告。這份神秘感使得他成為中國房地產界一個地下教父式的人物,王石一度感嘆朱氏家族的企業才是「中國地產界的隱形航母」。

刻意低調部分來自朱孟依略顯封閉的性格。從外表上看,這位頭髮稀疏、顴骨突出的商人衣著普通,沉默寡言,就像你在鄉下隨隨便便能碰到的農民。不認識他的人,很難把這位其貌不揚的中年人與一位現代大亨相聯繫,這是他被業內戲稱為「朱老農」的原因。不過讓人稱奇的是,這樣一個人開發的房子在北京和上海均賣出了天價。

朱孟依甚至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不打高爾夫,偶爾也只是鬥鬥地主,「他的娛樂很少。如果有一個漂亮女孩子坐在他旁邊,他臉上還會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熟悉朱孟依的人透露。

另外,巨大財富帶來的不安全感亦讓朱氏家族天然地遠離媒體,在2009年傳出朱孟依因涉及黃光裕案被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後更是如此。

儘管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朱孟依卻依舊保持著一個潮汕商人的勤奮。他沒有什麼固定的日程安排,常常工作到凌晨,長年在珠江帝景的臥室、餐廳和辦公室三點一線。這位富豪生活很簡樸,吃飯就是白粥青菜參湯,但請客的時候非常豪爽。

女兒朱橘榕在她高二時的一篇作文中曾描述過朱孟依的工作狀態:長年累月四處奔波,身邊無親人陪伴,也沒人照顧,有的只是一堆看不完的文件,推不掉的應酬和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壓力。當時還不滿十八歲的朱橘榕就在作文裡寫道:「爸,不用害怕。你老了,現在是我牽著你的手往前走了。」

六年後,朱孟依家族史的時間表果真翻到朱橘榕這一頁:2013年7月11日,由於張懿辭職,24歲的朱橘榕接替張懿擔任合生創展董事局副主席。

其實在過去兩年中,朱孟依已經費盡心思為女兒安排了一條成長通道,一點點地將她推向公司重要崗位。因此,當朱橘榕接班的消息真的傳來時,公司內部已經不覺得新奇了。

2009年12月,朱橘榕就開始擔任合生創展總裁助理一職,分管集團財務、人力行政管理等工作。彼時,她才21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系大三學生。合生創展一位前管理層人士稱,朱橘榕能在2007年去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是因為當年朱孟依捐款幫該校修建圖書館新館及國學館。不過朱橘榕對外稱,自己從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是以港澳生的身份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當時考了六百多分」。

合生創展與朱橘榕共事的一位管理層人士對這位接班人的評價是:聰穎努力,感情細膩。在重男輕女氛圍濃厚的潮汕區域,朱孟依卻對女兒朱橘榕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疼愛。一進入公司,朱孟依就讓女兒負責全公司的人事。

可想而知朱橘榕當時的壓力有多大,甚至不容有試錯的機會。「一開會,黑壓壓坐了一大堆老男人,沒有在房地產公司幹過一天,就要調配上百億公司的人力資源,當時她沒有一點威信和專業背景,就算有也是父親給的。」一位在朱橘榕手下幹過的人士如此描述。

但朱橘榕顯然比朱孟依更能關注到一些細節,哪個員工需要搬家,她會提前叫物業幫忙;哪個員工太太要生孩子了,會提前叫人事部門找個產科主任,她還經常組織員工去海邊拓展,登山、打球。

朱橘榕以處於半年報發佈的靜默期為由,多次婉拒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合生創展的一位負責人稱,朱橘榕跟她父親很不一樣,朱孟依可以駕馭很多資源,朱橘榕剛剛「被副主席」,自己也還沒想好說什麼。

職業經理人出走

「朱老農」也曾一度致力於空降職業經理人改造合生創展,但終未能長久。隨著職業經理人的紛紛出走,合生創展此後的家族色彩愈發強烈。

創業初期,朱孟依傳承著潮汕商幫沿襲數百年的「家族模式」,帶著一批老鄉跟隨自己做事。在安排兒女接班之前,朱孟依的妹夫何國華、親戚朱克林分別掌管過珠江投資,2007年法定代表人還曾變更為其三弟朱慶伊,如今珠江投資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是朱橘榕的二哥朱偉航,而朱橘榕的大哥朱一航,則被朱孟依派往與合生創展並沒有直接架構關係的珠江商貿物流公司擔任董事長。

「朱老農」也曾一度致力於空降職業經理人改造合生創展。2005年前後,一大批房地產行業頂尖人才聚攏在珠江投資和合生創展,包括廣東省前省長助理武捷思、前萬科地產總經理姚牧民都曾被朱孟依高薪招至麾下。

「三年後,合生創展將是國內最大的地產開發商。」這是武捷思2005年4月掛帥珠江投資首次發言就放出的豪言壯語。

武捷思的確協助朱孟依將這家公司帶入新發展階段,他為合生創展引入淡馬錫以及老虎基金,此後又成功通過配股和發行可轉債籌得大筆資金,這是合生創展上市以來最為炫目的一次資本運作。

但到了2008年1月,在離合同到期還差三個月時,武捷思以身體原因辭任總裁,一度令業界疑惑。一位前高管稱,武捷思曾試圖精簡合生創展組織架構,並設計了一整套能把合生創展真正發展為國際化大公司的決策,這其中包括收購當時瀕臨破產的順馳地產,以及旅遊衛視等,「但朱孟依並沒有信任武捷思,這些建議最終都不了了之」。

武捷思走後,工程建築出身卻又擅長營銷的陳長纓接任總裁一職。他是業內知名的營銷高手,在他曾負責的北京區域2004年完成銷售30億。2008年年底,朱孟依受黃光裕案牽連被協助調查,消失了長達9個月,有關商業銀行一度停止對合生創展放貸,到2009年春節期間,沒有老闆決策的合生創展,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此時正值金融危機,臨危受命的陳長纓帶領全公司在春節期間加班賣樓,並在北京及上海地區大幅降價,包括珠江帝景等個別項目降價近40%。當年上半年合生創展銷售將近100億,終於將公司從資金鏈斷裂的懸崖邊上拉回來。

然而,帶領合生創展渡過危機的陳長纓並沒有得到朱孟依的首肯。一位前高管稱,在創始人消失的近一年時間裡,合生創展從財務及運營上平穩過渡,甚至比朱孟依管理下的公司還要健康平穩。然而,正是這種跡象讓剛剛渡過大劫、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朱孟依有一種錯覺,「他會想,這是誰的公司?」而且,2009年下半年樓市行情的突然反轉,讓朱孟依認為陳長纓上半年房子賣便宜了。

2010年1月,陳長纓以「希望有更多時間處理個人事務」為由辭去總裁一職。

隨著職業經理人的紛紛出走,合生創展此後的家族色彩愈發強烈。朱孟依的強勢與不安全感,也讓其周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肅然氣氛。從公司的總裁,到其他高管人員,無不對朱表現出一種敬畏感。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也讓朱孟依之外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逐漸成為程序性和事務性的,即使位高如董事局執行董事,亦只是「傳聲筒」。

2012年3月,合生創展第四任總裁薛虎辭職,朱橘榕隨即就任常務副總裁。有知情人士稱,薛虎離職的當天,他給最好的朋友打電話說:「解脫了。」

在薛虎掛職總裁的最後幾個月,他甚至刻意躲著朱孟依,「老朱上北京他就呆在廣州,老朱上廣州他又跑到上海,有一段時間連電話都不接。」上述知情人說。

「什麼事都得負責,你又負不了責,沒有權力。明明不能干的事情都讓你幹,像土地證還沒有拿到就讓開發,出了事都是職業經理人自己承擔,這怎麼弄?」一位前高管向南方週末記者抱怨,合生創展總裁這個位子更像坐在火山口上。

「屬於朱孟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那片鹽鹼地上,朱孟依耗費了8年時間,累計投入200億元,建起了數千棟別墅。不過如今,這裡背上了亞洲最大「空城」的名號,而它也成了合生創展的「滑鐵盧」。

沒人能算清合生創展過去五年因過度人事震盪造成的損失。根據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最新發佈的國內房企50強的榜單中,萬科、綠地、保利、中海等2013年上半年都突破600億元銷售額大關,萬科更是憑藉830億元的銷售額奪魁——但作為2004年即創下百億銷售額、規模曾經不遜於萬科、中海的合生創展,如今竟然淪落到50名之外,處境著實尷尬。

多位離任高管及接近合生創展決策層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合生創展多年來的土地策略、財務策略、企業領導者的個人風格,讓他們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盡顯疲態,「屬於朱孟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地產界,朱孟依走「高層路線」已不是什麼秘密。

朱孟依在房地產行業一戰成名,始於1992年在廣州天河區開發的華景新城項目。當時那裡還是一片農田,合生以極低的價格拿地。不久之後,廣州市政府宣佈城市規劃,天河區成為廣州市中心區域。

此後的駿景花園、珠江帝景、逸景翠園、華南新城這些樓盤的地塊當時都很偏僻,不被市場看好,但朱孟依能先於城市發展規劃一步拿下,除了他大膽外,最關鍵的是他早已獲悉廣州城市的發展規劃是向東、向南,他總可以在城市規劃公開實施前,以極為優惠的價格拿到地塊。

協議拿地則是合生創展早年騰飛的重要因素。合生創展近年來在土地市場上的動作不大,大部分土地仍舊是它以前握有的大量用協議方式獲得的廉價土地。高盛的一份報告稱,合生創展在上海、廣州、惠州購買的土地,成本是全房地產行業最低的,最典型的是位於天津寶坻區的「京津新城」項目,拿地成本僅為78元/平方米,完全是一個象徵性的價格。

一位合生創展前高管稱,朱孟依2003年能獲得天津寶坻2.5萬畝的土地打造京津新城,也是借助於關係。朱孟依在那投資了6億,做了一個超過900個房間的凱悅酒店。

「當時我們都認為在那片荒地上做酒店一定會虧的,勸老朱做個200個房間的小酒店就行了,結果他還是堅持做一個有900個房間的超大型酒店,結果凱悅酒店這幾年每年虧幾千萬。」該高管稱。

在那片鹽鹼地上,朱孟依耗費了8年時間,累計投入200億元,建起了數千棟別墅。不過如今,這裡背上了亞洲最大「空城」的名號,而它也成了合生創展的「滑鐵盧」。

「政府最開始稱這裡有京津城際,還會有很多配套,結果很多承諾都沒兌現,到後來就是一個民營企業幹了政府所有的活。如果老朱是一個土地的販賣商,他肯定賺翻了,但他還是踏踏實實幹下去——現在看,如果把那些錢投在北京、上海,周轉會更快,利潤會更高。」一位合生創展的高管說。

朱孟依簡介。 (CFP/圖)

走出地產業

以土地「招拍掛」為分水嶺,房地產企業的座次漸次分化。一些此前專門靠倒買倒賣土地生存的公司逐漸萎縮、消失,另一些適應了新規則的公司則迅速擴張。

2004年8月,中國土地市場遊戲規則發生重大調整,土地實行公開「招拍掛」出讓。此後,土地協議出讓雖未絕跡,但逐漸在實踐層面退出。以此為起點,房地產企業的座次漸次分化。一些此前專門靠倒買倒賣土地生存的公司逐漸萎縮、消失,有著較高聲望的房地產企業則迅速適應了新規則,並在資本市場助力下進行規模擴張。

隨著房地產行業越來越規範,利潤越來越薄,朱孟依的重心也開始向其他產業傾斜。早些年在房地產業賺錢堪稱暴利,只要花8%的自有資金就能撬動一個大項目,跟政府關係好就可以隨便囤地、調規、土地變性和更改容積率。「現在的房地產業在老朱看來是辛苦錢,他都不願意掙了。」合生創展的一位前高管稱。

2012年12月,珠江人壽低調開業,朱孟依家族掌舵的「珠江系」加快進軍金融、投資業,構築三大支柱產業的戰略部署初見雛形。此前,泛房地產、基礎設施與能源已成為「珠江系」的左臂右膀。

公開資料顯示,珠江人壽註冊資本為人民幣6億元。朱孟依、朱拉伊、朱慶伊三兄弟旗下企業各持股20%,為珠江人壽實際控制人,另外40%股權由粵財信託與廣州國際控股集團平分。民營資本能拿到壽險牌照並非易事,但朱孟依總能通過各種途徑分食壽險蛋糕。

2000年,珠投集團獲得了為廣州九運會鋪設數據傳輸網絡工程的機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便在廣東省內鋪設了三千多公里的網絡。珠江投資旗下的廣東盈通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成為廣東省內擁有光纖網絡資源最多的公司,後來朱孟依將其在盈通的絕大部分股份,出售給急於介入電信行業的中信集團。

珠江投資集團官網則顯示,其已發展成為集房地產、公路橋樑、通信網絡、煤炭能源、電力水利、商貿物流、管理諮詢、教育、證券等行業為一體的大型投資控股公司,總資產超過200億元,該公司官網預計,僅泛房地產、基礎設施、能源三大板塊,未來10年內,將實現年銷售收入435億元,年利潤達到84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85

王國巨如何從工人到大亨 隱形石油富豪的「年代」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236

隨著中石油窩案的爆發,王國巨和他的能源王國也被列入了調查名單。這位從不顯山露水的能源大亨,曾經是勝利油田的一名工人,49歲出人意料地辭去勝利油田電視台台長職位,下海經商。

以外資身份拿下中石油的體量龐大的合作項目,再騰挪送上香港資本市場。借由這條財富通道,王國巨變身為控制兩家上市公司、坐擁百億資產的隱形大亨,旗下公司董事會中則出現了多位內地石油系統人士的身影。

「SCC烈小王」的新浪微博,2013年6月30日之後就沒再更新過,此前則一直穩定保持著更新。而他最新一次持身份證登機的飛行記錄,停留在7月27日晚上,目的地是深圳。

「SCC烈小王」的真名叫王漢寧,山東東營(這是勝利油田所在地)人,現年31歲,英國「海歸」。如其新浪微博的身份認證所寫,他是SCC超級跑車俱樂部會員。這個俱樂部多由富二代們組成。其微博認證信息的另一個身份是,中海沃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

事實上,這家中海沃邦能源投資公司,正是隱秘石油大亨王國巨旗下的一家公司,而王漢寧乃王國巨之子。王漢寧也曾用過另一個名字「王烈」,這個名字曾被用來發起設立多家與王國巨石油項目有關的香港公司。

王國巨和他控制的中國年代能源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年代能源」),甚少出現在公眾視線內,最近卻深陷中石油反腐案。

即便是在石油行業裡,這家公司也少有人知。但這家不起眼的公司,2006年後從中石油相繼拿到山西、吉林和新疆三個區塊項目的合作開發權。其中兩個項目,包裝成港資公司身份後,直接簽下了限量特供外資的對外合作項目,轉手即在香港借殼上市。僅僅新疆一個項目,其天然氣勘探儲量就價值數百億元。

2013年9月初,《21世紀經濟報導》一篇報導揭出,因牽涉中石油「窩案」,年代能源幾月前就已遭到「相關部門調查」,亦有「高管被帶走」。

南方週末記者從中石油內部獲得的消息是,中央有關部門已派出人手赴各地徹查年代能源與中石油的合作項目。

王國巨早年是勝利油田的工人,後因擅長攝影被提拔至勝利石油管理局宣傳部門工作,直至2000年後辭去勝利油田電視台台長等職務「下海」。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中石油反腐風暴中,涉案的原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原中石油副總經理李華林、原崑崙天然氣利用總經理陶玉春和原四川省副省長郭永祥等人,均出自勝利油田。

王國巨和王漢寧現已行蹤成謎。2013年9月9日、10日兩天,年代能源在北京海淀區和朝陽區的兩處辦公地點,皆是大門緊閉,無人辦公。隔壁單位人員均稱,這兩家公司很長時間都不見有人出沒。

至2013年9月11日發稿前,王國巨所控制的兩家香港上市公司能源國際(0353.HK)和中能控股(0228.HK),均未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南方週末記者嘗試通過微博私信與王漢寧聯絡,亦無回音。

和喜愛跑車、偶爾還和明星鬧點緋聞的兒子相比,王國巨這些年低調到了極致:作為一個媒體出身的企業主,他卻從未接受過採訪,也很少出席公開活動;他公司的兩處辦公地點,門外沒有掛出任何寫有企業名稱的標牌,物業還被專門囑咐注意信息保密;由於下海後再無音訊,勝利油田很多老同事都以為他「下落不明」;工商資料顯示,2012年,王甚至把名字都改成了一個更不為人知的「王耀昆」。

可不論他如何刻意低調,終究還是涉入風暴之中。

從油田工人到電視台長

憑著出色的攝影,王國巨從油田工人進入宣傳系統。但是,把勝利油田電視台帶到巔峰之時,他卻突然辭職,離開勝利油田,從此行蹤不明。

現年60歲的王國巨出生於山東掖縣(現萊州市)。登載在《中國攝影家大辭典》的簡歷顯示,他20歲參加工作,25歲起進入勝利石油管理局黨委宣傳部。

1980年代跟王同在勝利油田工作的一位人士回憶,王國巨最初是勝利油田管理局下屬的勝利採油廠普通工人,因為擅長攝影,被提為廠裡的宣傳幹事,後也因此從採油廠被調至勝利石油管理局黨委宣傳部上班。

與這位人士的回憶相印證的是,根據《山東省文化志》等資料記載,1980年,王已是勝利油田攝影協會副主席,此後幾年,他不但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山東分會、中國石油攝影協會,1980年代還有多幅記錄石油戰線的攝影作品,在全國和山東各種比賽裡獲獎。

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在石油系統,攝影和乒乓球是兩大流行的愛好。這也是員工與上層領導密切互動的方式。

1980年代初,隨著勝利油田電視台自辦節目的開創,「宣傳部新聞科副科長」王國巨進入了中國新興的電視行業,同樣表現搶眼。1983年,他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石油工人與井噴戰鬥的新聞片,在山東省和石油系統「反響強烈」;1985年,他的電視作品《三十九名外地姑娘與石油工人結婚》,更是成為被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好新聞」作品。

「王是從事宣傳工作的,自然和勝利油田各層面領導往來挺多,但深淺程度旁人就不得而知。」上述勝利油田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1990年代初,王國巨成為了勝利油田電視台台長,他在這個位置上待了大約10年。在多位勝利油田電視台職工眼中,「雷厲風行」、「能力強」、「有想法」和「很聰明」的王國巨,正是在這些年把這個油田電視台帶到了「巔峰」——不僅時有電視節目在全國得獎、上央視,而且通過廣告和多種經營等市場化手段,電視台實現「經濟包干」管理,不再依靠上級撥付行政經費和工資獎金。至1999年,該台實現了廣告收入逾千萬元,勝利油田電視台一度被稱為「中國最大的企業電視台」。

也正是因為這些成績,王國巨有了更多與更高層面往來的機會。比如,1998年他被評選為「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這是一個時任中央電視台台長牽頭組織的活動,還邀來了文化、宣傳部門的領導擔任「組委會名譽主任」。

但是,「幹得正好」的王國巨,在2001年左右,在49歲的年齡和「勝利石油管理局廣播電視管理處處長」的級別,突然辭職,並離開了勝利油田。這讓他的部門老同事們至今都不解。

「沒吱聲就走了,此後我再沒見他回來過。」這位勝利油田人士說。

從此之後,王國巨的行蹤變成了一個傳說,有人說「去香港了」,也有人說「在外面與人合夥開公司了」,幾年之後,他更成為了一個「下落不明」的謎團。

(CFP/圖)

與「大師」曹永正的合與分

2001年左右開始,王國巨與曹永正合作成立了許多公司,早先大多都是影視公司。2005年左右開始,才進軍能源領域。

離開勝利油田之初,王國巨的發展方向還是集中在他所擅長的影視領域。

流傳在勝利油田電視台的說法之一,是王國巨「下海」去了由楊瀾2000年創辦的陽光衛視當「總監」。

工商登記資料亦顯示,王國巨在2000年後擔任過「蘇州陽光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的法定代表人,這個蘇州公司是由陽光衛視、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和浙大網新等公司合資設立,主要從事電視節目製作。

王國巨在陽光衛視的生涯並不長。據一位原陽光衛視中層管理人員回憶,這個蘇州公司2003年前「就黃了」。持續虧損下,楊瀾2003年出售股權、離開了陽光衛視,在這前後公司人員也大幅更替。

而早在2001年,王國巨就跟來自新疆的「特異功能大師」曹永正(參見本期南方週末15版《「國師」曹永正》一文)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合作。

王國巨跟曹永正如何相識不得而知,但看得到的交集是影視圈。曹永正的妻子汪文勤1992年調入央視海外中心節目部任編導,曹永正則自稱「中央電視台特約作家」。

南方週末記者查到的王國巨與曹永正最早的合作記錄,是2001年7月兩人在香港成立的一家「中國奧運衛視有限公司」,此時已是香港居民的曹出資6999港元為大股東,王出資6999港元為小股東。

公司名稱或許暗示了兩人當時籌謀的業務方向,但看上去構想並未得到落實,幾年後這家公司因為沒有年檢被註銷。

2001年底,兩人以相同的股權比例,在香港又成立了一家中國年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年代集團」),這是南方週末記者查到的「年代」這個名稱最早的亮相。

到了2003年,兩人的合作,在不同城市、不同領域全面鋪開,王和曹分別在北京和四川成立了公司。

2005年,兩人在香港成立了中國年代電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年代電影」),同樣是曹佔股近九成。但南方週末記者查不到任何這家公司的作品,倒是同期王國巨執掌的另一家公司——北京中企廣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企廣視」),影視製作業務如火如荼。

中企廣視是王國巨在2001-2002年間自己創建的一堆影視公司之一。如今,中企廣視已從早期的註冊資金300萬元發展至2800萬元,王國巨本人持有60%的股份,剩下40%股份則由一籍貫北京的自然人楊京持有。

王國巨同時期還創立了另一家北京兄弟姐妹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在2009年後,這家公司的股份由王國巨的兩位下屬持有。

根據廣電總局電視劇備案通報等公開信息,中企廣視2004年之後參與出品了《中國維和警察》、《熊貓總動員》等近十部影視作品,其中不乏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公安部政治部這樣的重量級合作對象,也有何炅、英壯等明星出演,但這些作品都算不上觀眾熟知的熱播劇。

而王國巨也沒有在星光熠熠的影視圈裡獲得知名度,南方週末記者詢問了一些活躍在業內的製片人,都稱從未聽聞此人。他在文化領域唯一可查到的公眾身份,是2009年在文化部主管的中華文化促進會當選了理事。

從2005年開始,王國巨在開始顯露向能源領域進軍的跡象。當年,王國巨和曹永正在香港成立了另一家公司——年代能源。這其中是什麼機緣所致,外界不得而知。和早前的合作一樣,曹還是佔據了股權大頭,持有八成股份。

但各種跡象顯示,兩人的合作在2007年破裂——兩人合資成立的各種公司,大都在這一年「散夥」。

工商資料顯示,2007年4月,王國巨突然從四川年代投資有限公司及成都年代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消失」了,其所有股份分別「轉讓」給了曹永正和一個身份證顯示信息為山東青島、出生於1967年、名為「汪文彬」的人。曹永正的妻子名為汪文勤,但其與汪文彬之間是否有關係,未能證實。

當年5月,王國巨從年代集團、年代電影兩家公司退股、辭職,而曹則以同樣的方式離開了年代能源。

至於王國巨和曹永正究竟誰拋棄了誰,外人無從得知。

不尋常的「對外合作項目」

成立兩年後,年代能源就拿到了中石油旗下為數不多的「對外合作項目」。獲得油田合作開發權後,王國巨經過一番騰挪,借殼上市並隱身幕後,而董事會中則出現了多位來自內地石油系統的人士。

結束了與曹永正的合作關係,王國巨全力駛向能源生意。

有意思的是,他投向的懷抱,並不是老東家勝利油田所屬的中石化,而是石油系統另外一個巨頭:中石油。不過,中石化和中石油早前本是一家,在1998年才開始分家。

2007年8月,年代能源與中石油在北京簽署了《松遼盆地兩井區塊石油開發和生產合同》,這個區塊是一個只對外合作項目,位于吉林省乾安縣,屬吉林油田範疇,面積為77平方公里,當時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623萬噸。四個月後,這項開發計劃連續獲得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批准。

這項合作採取的是國際通行的石油合同模式PSC(產量分成)合同:年代能源承擔評估和開發的成本,而生產運營成本與中石油按照49︰51分配,並由年代能源墊付,後從原油生產中收回。收益扣除成本後,也是按這一比例在兩家分配。

這種項目稱為是「對外合作項目」。1985年起,中國拿出一些油氣項目專供與外資合作開發,意在借此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後期也有履行WTO開放承諾的考慮。但這種項目並不多,從1999年至2009年,中石油的「對外合作項目」,僅在15個左右。

「對外合作項目從選擇區塊到最終拍板合作對象,雖然都是按照標準化流程執行,但其實決策層面都很高,審批也牽涉發改委、商務部等多個部門,這種項目,且不說油田沒有太大話語權,甚至都不是中石油能說了算的。」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對外合作項目的一般原則,是對等條件交換,要評估和比較雙方各自從合作中能得到什麼。比如,中石油和國際能源巨頭康菲合作,中石油拿出四川頁岩氣區塊,得到了澳洲的康菲項目的權益。」一位石油專業人士指出。

與年代能源合作,中石油聲稱是為了技術。當時,中石油發佈的新聞稿稱,年代能源「在北美、南美和非洲等地區有多個項目,擁有一批擅長開發各類油田的專業技術人員……這個區塊屬於岩性圈閉的低孔、低滲油藏,中石油希望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解決兩井區塊的開發難題。」

「在開發低孔、低滲油氣田方面,世界上最權威的技術其實就在中國,這方面中石油、中石化都有豐富經驗。」上述石油專業人士稱。而南方週末記者遍查公開資料,並沒有找到年代能源的海外油田開發記錄,事實上這個公司2005年才由王國巨和曹永正在香港設立。

一年之後的2008年,年代能源副總經理張衛東在一次行業研討會上,就此又公開做了如是解釋:「中石油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選擇和我們合作,是為了履行WTO開放承諾。」

中石油究竟為什麼選擇年代能源,外界依然不得而知。而可以看到的結果是,在獲得了油田的合作開發權之後,王國巨開始了資本市場的操作。

2009年9月,香港一家名為森源鈦礦(後更名「能源國際」)的上市公司宣佈,作價15億港元向年代能源收購持有上述合作協議權益項目公司。

這家上市公司是一家當時股價只有1毛7港幣、市值不過幾個億的不知名虧損企業。這次收購,採取的是發行可換股債券等方式來承擔這筆費用,而王國巨正是這筆債券的最大買家。借此,年代能源實現借殼上市。

一年後,一家名為「鉅晶」的維京群島公司,通過債轉股一躍成為這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上市公司當年稱,「鉅晶」的全部股份由一個叫劉燃的個人持有。

據南方週末記者查證,劉燃出生於山東東營,畢業於山東體育大學,現年二十來歲。在微博上,劉燃的妻子稱呼王漢寧及其妻子為「哥哥」、「嫂子」,彼此互動很頻繁。劉燃和妻子現生活在北京,劉的妻子也在年代能源上班。而在勝利油田電視台老同事的記憶裡,王國巨的妻子也是姓劉。截至發稿時,南方週末記者未能聯繫上劉燃本人。

藉著劉燃這個名字的掩護,王國巨對這個公司的控制並未顯露。通過這樣一番騰挪,王國巨把項目放入上市公司,並獲得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借殼上市的進行,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人選大幅更替,多位來自內地石油系統的資深人員先後加入,其中包括曾在中石油對外合作經理部擔任副處長的羅念如——中石油的對外合作項目,正是由他所在的部門直接負責;以及在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內從事中層管理崗位的楊光明——兩井區塊正是在吉林油田範疇。羅念如和楊光明在進入董事會之前,均已從石油系統退休。

楊光明現年65歲,早年畢業于吉林省石油學校,從吉林油田採油二廠入行,後長期在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工作,退休前擔任該公司旗下一家合資公司的副總經理和總地質學家。

2013年7月中旬,能源國際曾發佈過一條公告,但未引起市場關注。那條公告,宣佈一名執行董事因「個人事務」辭任,辭任者正是楊光明。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吉林油田亦是此次涉入中石油反腐風暴的重地——多位涉事高管早年均出自吉林油田。其中,原中石油副總經理王永春也是吉林油田入行並一路提拔上去,與楊光明曾共事多年。

「老爺子運氣好!」

王國巨這年最大的斬獲,當數拿下了6991平方公里的喀什北區塊。這個體量更大的「對外合作項目」,被以同樣的手法在香港運作上市,股市表現也比另一個項目更為搶眼。

兩井項目完成審批後僅兩個月,也就是2008年2月,年代能源又在山西拿到合作項目,這次是位於鄂爾多斯盆地邊緣的煤層氣開發項目。

年代能源與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簽署了合作勘探開發山西省石樓西區塊煤層氣資源的合同。當時的新聞報導顯示,這個項目面積152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為588億立方米,可採儲量為279億立方米,項目計劃投資額8.8億元。

此外,一則山西省政府網站批文還顯示,當年8月,年代能源還捎帶投資3億元入股了一家煤業公司。

年代能源的煤層氣項目是否真正進行了投資開發,不得而知。不過,在山西,中石油拿下的煤層氣開發權多年來一直因缺少實際投入動作,備受當地詬病,被指責為「圈了氣又不開發」,一度還被告到中央去了。工商資料顯示,年代能源煤層氣開發項目的股權,後來已轉給一家由山西商人和一個蘇州商人共同持股的第三方公司。至於那家煤業公司是否還在王國巨手中,難以確認。

王國巨這年最大的斬獲,當數拿下了6991平方公里的喀什北區塊。這個面積巨大的項目,在行政上跨越了新疆喀什市、疏勒,以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圖什、烏恰、阿克陶縣。中國的油氣上游領域對外資開放始於1980年代,但塔里木盆地因為其地位的敏感,至2004年才開始放出允許外資合作開發的區塊。

和兩井區塊一樣,這是中石油的一個對外合作項目。2008年12月,中石油與年代能源簽署了《塔里木盆地西南喀什北區塊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合同》,這是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個天然氣對外合作風險勘探項目。合作模式及分成比例,和兩井區塊項目基本一致。

來自中石油內部的一個說法是,當時中石油塔里木油田方面希望引進殼牌、BP這樣的巨頭,曾積極接洽過,但在各種機緣下,最後只有年代能源一家真正參與投標,遂順利獲選。這個結果,也讓油田方面頗為鬱悶,那時他們已經在石油系統內「聽說年代能源的項目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不好」。

這也不是年代能源的獨家缺陷,而是這種「假外資」對外合作項目的通病。

「相鄰兩個區塊,一個是中石油自己開發,一個是和某港資公司合作開發,去現場看看就可以發現兩者在業務能力上的區別,後者會買錯設備,物資堆積浪費等問題層出,前者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和流程,效率要高很多。」一位中石油人士舉了個自己親見的例子,「有的這種對外合作項目,經常就癱瘓在那兒。」

拿下這個項目後,王國巨用收購能源國際完全一樣的手法,把項目注入另外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能控股——事實上,這兩個借殼上市是在2009年同時操作的。

同樣是通過債轉股,一家名為U.K. Prolific Petroleum的公司成為了中能控股的大股東。公司年報稱,這家公司是由王漢寧全資擁有。

但工商登記資料還透露,這家公司是由一個叫Super Sail(超帆有限公司)的維京群島註冊公司作為法人團體董事發起成立,蹊蹺的是,就在2013年8月,超帆有限公司辭去了在這個公司的董事職位,改由王漢寧接替。

王漢寧本名王烈。王國巨在香港的多家公司,都是用王烈的名字作為董事發起設立。但在「王烈」這個名字作為大股東被上市公司公開披露之前,他的名字改成了王漢寧。據相關文件顯示,王烈與王漢寧使用的是同一個身份證號。

和能源國際一樣,收購後的中能控股吸納了多位勝利油田等石油系統資深人員進入董事會。其中包括剛剛退休的原中石油分管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的副總裁劉寶和,他在任上還向外推介過中石油在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區塊。

不過比起能源國際在股市上的平淡表現,中能控股表現搶眼。也就半年時間,公司股價從最低時不足1毛錢港幣,漲到近9毛錢港幣,潛伏其中的買家,獲利甚豐。

毫無疑問,「6991平方公里」的喀什北區塊帶來的想像力是巨大的——收購之初,年代能源就發佈消息說,該區塊估測的天然氣儲量約為260億立方米,按當時的天然氣價格,這個儲量意味著上百億元的收益。此後,中能控股還發佈過勘探信息,稱僅計算其權益部分,就有4740萬桶石油和120億立方米天然氣,如直接計算價值有三四百億之巨。

「當時,市場上也有一些力量,在有意識地推動這個故事的擴散。」一位當時參加過中能控股路演的內地投資者說。

「探明儲量和可採儲量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可採儲量才是判定油氣田價值的基本,而且還要考慮開發成本。而勘探期間的數據,可以用來忽悠股民。」一位石油專業人士提出。

不過,王漢寧對這個項目的儲量倒是由衷地感到驚喜。2011年中,王漢寧在項目所在地考察時,發過這樣一條微博:「老天爺是公平的。一個人口只有兩萬的縣城,一個沒有紅綠燈的縣城,卻在這裡發現了將近800億儲量的天然氣!老爺子運氣好!激動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26

股王大立光、和碩、明基材料匍匐前進電子業搶賣隱形眼鏡 禍福難測

2013-09-30  TWM
 
 

 

在精華光學成功擠進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第五名後,加上F-金可在中國已站穩腳步,更吸引眾多電子業投入這個行業;不過,隱形眼鏡市場水很深、戰線很長,讓包括大立光、和碩及明基材料等公司,都還在努力苦撐待變。

撰文‧林宏文

在國內隱形眼鏡生產廠商中,精華光學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而且是競爭力最難以被取代的一家,此外,F-金可掌握了大中華地區的通路及品牌,也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但對於其他前仆後繼的新加入者,尤其是眾多來自電子業的挑戰者,醫材與電子兩個產業生態截然不同,將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的市場,主要以嬌生(Johnson & Johnson)、視康(Ciba Vision)、酷柏(Cooper 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四大國際品牌為主,四大品牌在二○一一年全球市占率總和高達九五%,至於第五名,就是精華,雖然市占率只有二%,但已是全球五強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公司。

消費者服務是品牌投資重點至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F-金可,主要產品線是在長戴型隱形眼鏡,以及長戴型所需的護理藥水為主,在日拋及月拋等產品比重不高,因此在市占率的計算上仍低。但金可透過中國寶島眼鏡的千家據點,以及綿密的銷售通路策略,讓金可在中國的隱形眼鏡市占率達二八%、護理液市占率四一%,雙居中國市場的第一。

精華與金可兩家公司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公司投入這個行業,從大立光投資的星歐光學、和碩與景碩投資的晶碩、明基材料投資的視陽,以及台灣光罩投資的昱嘉等,而且投入時間短則四年,長則十二年,學習曲線都非常長。

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說,精華光學與日本三大隱形眼鏡品牌有很深很久的合作關係,雖然合作模式稱為「代工」,但事實上,此「代工」與電子業的代工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國內五大筆電代工廠,由於大家做的產品都很像,惠普、戴爾、聯想等大廠來台灣尋找代工對象時,可以因為價格及條件不同,很輕易就把合作對象換掉;但是,隱形眼鏡屬於「侵入人體」的產品,對品質的要求都須達到醫療級的層次,而且,每家公司的產品規格與特性都不同,生產線也幾乎是量身訂做的設計,不太可能輕易就更換。

因此,對於代工業者來說,品牌業者與代工廠商間的合作程度很深,而且不像電子業品牌大廠往往會分散訂單,將產品分給兩到三家公司做代工。

此外,在品牌經營上也有相當大的挑戰。由於隱形眼鏡在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稍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可能釀成消費者訴訟,因此,從包裝到行銷廣告,不僅必須符合衛生法令的規定,消費者服務更是品牌投資的重點。而且這項產業生態是前四強占有九五%市場,都是規模大上千百倍的對手,新進者要打入市場相當不容易,這些挑戰也都是傳統電子業不熟悉也不專精的部分。

由於隱形眼鏡市場的這些特性,讓進入這個市場的許多競爭者,目前都嘗到「水很深、戰線很長」的挑戰。當然,各家公司也都有因應之道,只是目前都還沒有突出的成績,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居台股股王的大立光,雖然在光學鏡頭是龍頭老大,但切入隱形眼鏡也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今年六月,原本帶領大立光的董事長林耀英,把大光立執行長位置交出來,就是因為很清楚隱形眼鏡的進入障礙很高,因此把已經步上軌道的大立光交給兒子林恩平,自己則負責大立光孫公司、已投資九年的星歐光學,要讓以相機鏡頭為主的大立光,能夠在隱形眼鏡市場再下一城。

星歐光學目前的商業模式以製造代工為主,走的路線與大立光的光學鏡頭模式很接近。至於和碩與景碩所投資的晶碩,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主導下,則是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除代工生產,也在台灣經營自有品牌,並以建立自家銷售通路為主。

晶碩的品牌直營店大多設在北部,目前有三十六個,包含中部及南部各兩個,北部據點很多選擇在捷運地下街等人潮較多之處,並搭配會員半價制度,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目前累積會員數目已突破八萬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表現算是很突出。

其實,今年初的尾牙,童子賢就曾與和碩大批主管,每人都戴著時髦流行的瞳孔放大片,變身型男靚女,不僅逗得員工開懷大笑,更為自家隱形眼鏡品牌晶碩大打廣告。此外,晶碩執行長郭明棟也透露,晶碩今年全年有機會轉虧為盈,後續將規畫申請上興櫃,一五年再朝上市櫃邁進。

另外,明基材料於○九年轉投資的視陽光學,目前已推出名為美若康的隱形眼鏡品牌,採用技術以矽水膠為主,這種產品的透氧性優於傳統軟式鏡片六倍,目前矽水膠產品在歐美市場已漸成主流,台灣則仍以水膠產品為主。美若康產品已在今年三月底陸續出貨,並布局國內各大眼鏡通路,但目前銷售情況還有待努力。

至於,台灣光罩轉投資的昱嘉,正式成立至今已十二年,但若計算更早的研發時期則已經有十八年歷史,號稱是全世界第二家推出角膜變色片拋棄式鏡片的公司。昱嘉推出的彩韻與英若華品牌,在台灣也已有一定的歷史,而且早從多年前就已開始獲利,算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公司,去年淨利達二九一七萬元,EPS達○.六三元。

國內隱形眼鏡產業一覽

公司 品 牌 大股東 股本(億元) 業績精華光學 帝 康 陳明賢 5.04 去年EPS23.88元,今年上半年14.87元F-金可 海 昌 寶島科 9.05去年EPS12.09元,今年上半年6.95元星歐光學 星 歐 大立光 7.00 目前仍虧損晶碩光學 水滋氧 和碩、景碩 4.20預計2013年轉虧為盈視 陽 美若康 明基材料 4.19 目前仍虧損昱 嘉 英若華 台灣光罩 4.58 已連續多年獲利

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7

接掌董座七年 公司市值從數十億躥升四百億精華陳明賢 ○.○五公分的隱形冠軍

2013-09-30  TWM
 
 

 

他原本是高雄一名專科生,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現在變身成為全球隱形眼鏡大王。從業務做起的他,又是如何將一家五百萬資本額的公司,打造成市值四四○億元的全球第五大隱形眼鏡製造商?陳明賢光鮮亮麗的背後,藏著二十七年奮鬥的血汗。

撰文‧楊卓翰

二十七年前,陳明賢只是一家隱形眼鏡公司的小業務員,騎著機車在大街小巷裡穿梭;今天,他已經變成精華光學的董事長,代步工具從機車變成飛機,在兩岸奔波,帶領他的公司登上台灣生技股股王。現在看來,隱形眼鏡是各界都想轉入的熱門產業,但是陳明賢早就悄悄做了三十年的苦工,才在這幾年浮出枱面。

陳明賢在接下董事長時,精華光學的股價只有一百元;九月二十四日,精華光學已經來到八一五元。他接任董事長只有七年,公司股價就漲了七倍、營收增加一.五倍,一年產量超過五億片。現在,精華光學不但是台灣最大的隱形眼鏡商,市值也從數十億元,變成今天的四四○億元,成為台灣的拋棄式隱形眼鏡巨人。

這位低調的董事長,直到今天,還坐在當業務經理時那三坪的小辦公室,辦公室外面擺著推貨車,走出去對面的長廊就是工廠。他沒有請助理,法說會的簡報檔都自己做、用平價轎車代步、還住在工廠旁邊的宿舍。

陳明賢這輩子只做過一件事,就是賣隱形眼鏡。但是,他花了將近三十年,把隱形眼鏡賣到精,讓博士倫、蔡司、 Hoya等國際一流的大廠,都來找他代工,還把他的隱形眼鏡品牌「帝康」市占率,做到全台灣雙周拋第一。

隱形眼鏡厚約○.○五公分,好的隱形眼鏡,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為透明,讓你看不出工夫下在哪裡。陳明賢的訣竅大概也是這樣,默默地、悄悄地做。

陳明賢棲身的廠辦,在新北汐止一棟不起眼的大樓,就算用心找,還不一定找得到。但這裡人潮忙碌,全台灣的隱形眼鏡出口量,有七成都是從這裡發貨。陳明賢成為台灣隱形眼鏡大王的傳奇,就從這裡開始。當年,他還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配角!

一九八三年,精華光學創辦人周春祿,找了過去的同事及朋友張溪石、褚富雄一同創業,成立了精華光學的前身── 康得美光學。周春祿是台灣第一代的隱形眼鏡技師,而張溪石和褚富雄,一位交遊廣闊、一位有錢有地。三人在康得美的定位清楚,周春祿掌技術、張和褚掌人脈和資金,都是公司裡的大老。

而陳明賢,那時候才剛過二十五歲,還在念高雄工專(現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科,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半工半讀的他,應徵加入公司當業務。

草創期

一輛機車跑遍全台眼鏡行

「一群創業團隊裡,就是陳明賢的輩分最小。」張溪石說,當時,年紀最大的周春祿五十五歲,其他創辦人也都是四、五十歲,比二十七歲的陳明賢整整大了一倍歲數,他在公司的地位可想而知。

「但他跑業務很厲害,公司一開始沒有客戶時,就是靠他一家一家眼鏡行跑出來的。」張溪石在退休後,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但講到這位晚輩,六十五歲的張溪石眼神裡,又恢復當年的精神和熱情。

當時,隱形眼鏡還是「西方人的行業」,周春祿的大兒子,精華光學總經理周育然曾這樣形容。從視光光學、醫療眼科,到材料與製程的掌握,都得完美結合,才有辦法生產;因此,當時隱形眼鏡市場都是國際大廠把持,國產的隱形眼鏡根本沒有通路敢賣。

那是一個連「光陽機車」都還沒沒無聞的時代,陳明賢騎著光陽的Honda貼牌機車,跑遍眼鏡行。為了要讓店家接受自己的產品,陳明賢幾乎把眼鏡行當成辦公室,請他們介紹案子,而且親自驗光、配送,把服務做到最好。

陳明賢曾說,那時他是公司唯一的業務員,就算遠在嘉義、彰化,只要有生意,大半夜他都得從工廠的所在地高雄出發,自己來回載貨。當時西濱公路路況極差,騎士墜海事件層出不窮,陳明賢不論颳風下雨,還是騎著機車往來奔馳。「一個不小心,就騎到海裡去了。」他笑說。

工作雖然拚命,但半工半讀的陳明賢,當時卻也是班上的活躍分子,還會召集同學到康得美的辦公室來辦讀書會。同班同學陳麗嬌說,假日讀書會時,陳明賢時常得處理公司業務,「他就會在外面忙到忘了同學還留在公司,害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另一位老同學劉永瑞笑著說:「這就是大家佩服他的地方:他專注一件事的時候,很可怕!」這也是為什麼陳明賢每個月報業績時,張溪石等前輩會如此驚訝:「他從來不在公司,還要上課,但是客戶卻一家一家談成。」張溪石說。不過,陳明賢並不是變魔術,每一家客戶,都是他自己在眼鏡行蹲點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陳明賢能慢慢獲得周春祿等人的尊敬,從小業務員變成提攜的創業夥伴。

陳明賢連談戀愛也發揮「惦惦吃三碗公」的精神,在同學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追了班花。二人在畢業後結婚,成為現在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收到喜帖時,大家都嚇一跳,原來他﹁惦惦吃三碗公﹂,真是太低調了!」劉永瑞說。不過,就在二人新婚之際,陳明賢熱情投入的工作,卻起了變化。

沉潛期

貼近通路 換來向上晉升機會其實當年康得美的合夥人之一,還包括了現在加美眼鏡董事長楊國顯。加美光學當時已是台灣本土規模最大的隱形眼鏡製造商,但周春祿等人卻因為和擔任廠長的楊國顯理念不合,最後在一九八六年分道揚鑣,另外創立精華光學。

新創公司後,精華光學把生產基地移到台北。而周春祿找來帶領新業務團隊的第一號人物,就是陳明賢。

當時陳明賢雖然剛結婚,但仍決定把妻子留在高雄,自己一個人到台北打拚。「兩個人都很辛苦啊!南北分隔,老婆連生小孩都要靠自己。」陳麗嬌說。

高雄、台北兩頭燒,負責業務的陳明賢,那時每天工作至少十五小時。他整合過去在第一線眼鏡行蹲點的經驗發明「一條龍」的配銷模式。要知道,隱形眼鏡若要配得好,從幫客人驗光開始,就得掌握。如果眼鏡行店員不會驗光,陳明賢也就沒生意做。因此,他親自訓練眼鏡行店員,一家一家把店員從不懂隱形眼鏡教到會驗光、會賣,和通路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一九九六年,隱形眼鏡市場從過去硬式的長戴型,逐漸轉變成矽膠注模的拋棄式(軟式)眼鏡為主。

「雖然都是隱形眼鏡,但硬式和軟式的製程完全不同,從配製到產品包裝完全都是另一套。」張溪石說。陳明賢貼近第一線,馬上看到這個轉變,老創辦人周春祿更是大聲疾呼,公司應該趁此機會轉型。這也是為什麼,精華這家小公司反而比其他大廠更快發現市場變化,成為台灣第一家成立注模廠的製造商。

這個轉型,改變了精華的命運,而從陳明賢的通路大軍中,精華又發現台灣、日本的消費者更愛放大片和變色片這種歐美大廠視為小眾的特殊眼鏡,因此比國際大廠更快投入研發。

精華發揮小而快的實力,技術甚至領先光學大廠蔡司,讓他們都不得不來下訂單。「從以前精華的業務要一家一家跑,現在是大家反過來要一直向他們要貨。」一家眼鏡行業務經理說。

起飛期

默默行銷打下市場

雖然陳明賢在接下董事長後,股價漲了七倍,但當時他在接班時,也有不為人知的挫敗和波折。精華人口中尊稱的「老前執行長」周春祿過世後,○三年,做了快二十年的董事長張溪石也準備退休,陳明賢原本以為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但董事會卻認為他太年輕,結果,在董事會中沒有一席提名陳明賢接任董事長,而由負責財務的李銘哲接任。

不過,李銘哲接下董事長一年後就到美國分公司發展業務,由張溪石暫代董事長。終於在○七年董事改選時,張溪石將自己的投票權全部投給陳明賢。那個昔日的小業務,正式變身為董事長。

至此,陳明賢主外、周育然主內的黃金陣容終於到位。陳明賢掌握公司市場行銷,和繼承父親生產技術的周育然,成為公司新一代的核心人物。此時,由陳明賢主導的品牌「帝康」更準備要起飛。過去,精華光學始終都是一家「賣隱形眼鏡」的公司,在行銷上,從來沒有大規模宣傳。

這件事,在陳明賢上任後有了轉變,二十年來,精華第一次開始雇用代言人、辦產品發表會。但是,一路走來奉行﹁默默哲學﹂的他,和國際大廠的行銷模式相比,又是另一套獨門絕活。「每次我向陳董(陳明賢)提廣告和行銷企畫案,他都說,這個不要講、那個不要講,我們就是要默默地做。」曾負責行銷精華光學十幾年的縱橫行銷公司執行長蔡正容說。

不砸錢行銷,客人從哪來?靠著他與業務團隊二十年來在通路建立的關係,實際上已經培養一群自動自發的業務員 ──眼鏡行。雖然行銷成本低,但陳明賢會把省下的利潤回饋給通路,因此,對沒有特別喜好的客人,眼鏡行往往都會主動推薦帝康。這正是「陳明賢式」的行銷法:不靠華麗外表,而是真材實料打下市場。

口碑,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五年,精華光學在國內的銷售額僅有三億元,陳明賢接任後,每一年都創下新高,在去年則達到十一億元規模。「帝康」這個過去不被老精華人重視的品牌,在陳明賢手上變成一大成長動能。

直到現在,陳明賢仍住在台北公司的宿舍裡,行程滿檔的他,堅持在周休二日回到高雄,陪妻子一起在假日打太極拳。他曾把做生意比喻成太極,認為從黑點往外看,處處都是白的。如今,中國正是那塊全白的市場,等著陳明賢去開發。相對於台灣隱形眼鏡配戴率超過三五%,據分析,中國四億的近視人口中,隱形眼鏡配戴率還不到五%。

因此,陳明賢也親自飛往上海,成立帝康分公司,以代工方式進入市場,不久前,陳明賢終於拿下中國博士倫的代工訂單,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未來,你可能依舊不會常在媒體看到這位隱形眼鏡巨人,但可以肯定的是,陳明賢一定在不顯眼的地方拚搏新市場。看不到的地方,往往才是關鍵!

陳明賢

出生:1959年

現職:精華光學公司董事長經歷:康得美光學業務經理學歷:高雄工專(現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二專部電子工程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9

別在老看微信微博了,QQ空間才是隱形悶聲發大財的土豪!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7/56204.html

【導讀】談論如何利用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大家的目光始終緊盯微信微博,你不知道的是,QQ空間早就躲在深處開始悶聲發大財,眾多小夥伴也因此獲得不小收益。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jacky)的文章,一、電商類導購: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二、社交增值服務類: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當大家都在談論如何從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媒體的焦點更多投注在微信與微博上,很少看到對QQ空間的關注。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居然很少見到商業報導。據我觀察,QQ空間自從建立QQ空間開放平台以來一路都賺翻了;相對於微博苦苦探索商業模式而言,QQ空間早已通過「認證空間+開放平台」悄然搞起了社交商業模式,眾多創業小夥伴們尤其是電商行業瞬間收穫百萬人氣甚至獲得了千萬收益。

下面來看看,那些紮根於QQ空間的創業者們是如何運作的:

一、電商類導購

騰訊的認證空間有不少成功的電商導購案例,比如美麗說、蘑菇街和歡樂淘。以歡樂淘為例,在2012年雙十一當天歡樂淘為淘寶帶去3000萬的成交量,保守估計其當天佣金至少在三百萬以上。那麼歡樂淘是如何做到的呢?

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

首先是獲取流量,與其導購平台類似,歡樂淘主要通過社交平台來為主站帶流量。這些流量用戶都是潛在的消費群體,能為其帶來收入。

其次是主站建設,用戶到達歡樂淘主站後,會發現其主頁的六大類目:衣服、包包、鞋子、珮飾、美妝、家居,此外編輯每天還會推薦十款熱門商品,第二頁是9.9包郵推薦等。

最後,通過淘寶變現,用戶一旦買了其推薦的商品,在淘寶有成交後就會獲得相應佣金。

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

歡樂淘的具體營銷方式是:主站第三頁是免費競拍,用戶擁有虛擬金幣去猜測一件商品的價格,猜的最準則可以獲得該商品。當虛擬金幣用完想要繼續玩時,需要邀請QQ好友才能獲得金幣,而非理性用戶自然會拉更多的朋友進來玩,使得歡樂淘在QQ空間裡獲得巨大知名度,認證空間粉絲直線上升。而歡樂淘用來推廣的商品則十分便宜,都是十幾三十幾的小玩意兒,截止目前為止只使用了十一萬的推廣費。並且不需要自己存貨,直接在淘寶下單給用戶即可。

另外歡樂淘幾乎不放過進入任何一個社交平台的機會,其最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官方認證空間。歡樂淘還通過廣點通投放獲取目標粉絲(目前粉絲數近600萬),然後在空間內提供優質內容引發粉絲關注、停留、跳轉,在QQ空間內形成營銷閉環。

從歡樂淘官方認證空間轉化到其主站的用戶活躍度非常高,此時善用病毒營銷與QQ關係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

歡樂淘之前是做類似美麗說一樣的瀑布流導購網站,原名"楚楚街",但隨後放棄瀑布流導購模式,轉戰QQ空間這塊導購處女地,開疆拓土最後獲得巨大成功,歡樂淘是最最抓住QQ關係鏈的成功導購應用,無人出其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QQ空間在電商導購方面的潛力十分巨大。

但目前同質化的模仿與抄襲嚴重,使得電商導購類應用太多扎堆,同類產品以及模式中,大蛋糕被先行者吃掉大塊,剩下的殘羹也被後來的跟隨者瓜分,所以不建議創業者貿然加入。但如果創業者有一個更好利用QQ關係鏈的創意,並且擁有龐大的QQ方面的營銷資源,不妨一試。

二、社交增值服務類

利用騰訊認證空間的關係鏈很容易把社交增值應用做起來,交友、K歌房都是不錯的模式。

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交友類QQ應用的做法與其他交友類網站相似,應用通過用戶充值獲得高級權限來盈利;而在K歌方面則與9158相似,美女直播唱歌,土豪撒錢。目前這兩者都已有過百萬用戶級別的相關應用,及其火爆,二者的盈利能力更是無須懷疑。

2、 推廣方面:與特權綁定

交友類的傳播同樣也是利用QQ關係鏈,拉入一個好友,用戶就可以獲得一次特權的使用,或者獲得一些虛擬物品獎勵;在認證空間的運營上,交友類欄目可以宣傳交友的趣事,K歌房可以對美女主播進行宣傳。

世紀佳緣也開通了自己的認證空間。與非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不同,認證空間可以允許好友之外的陌生人關注認證空間並成為粉絲;而非認證空間則只限於QQ關係鏈的好友。對於有強陌生人推廣需求的交友類應用,必須借助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來獲取更多用戶;此外認證空間關係鏈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粉絲分享了官方的內容後會觸達到他的關係鏈好友,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3、一些建議:利用認證空間的傳播特性增加人氣,提高轉化率

百萬級用戶以上的認證空間應用交友案例成功代表「同城熱戀」,K歌房案例成功代表「艾米星主播」。

此類應用的最大特點是利用QQ空間這一巨大流量渠道,野蠻生長。社交增值類產品以及一些小型電商,如果缺乏實力,可以加強空間內容運營並擅用認證空間關係鏈(現有粉絲的關係鏈好友),來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免費流量。

三、頁游、手游、小型遊戲類

一款優秀的QQ空間遊戲應用,用戶量能夠高達千萬級以上。QQ空間的開放應用最初重視的只是頁游,但目前QQ空間對手游也開始有所行動。從頁游到手游的成功案例中,以「開心泡泡貓」這款即擁有頁游也擁有手游的遊戲為例,來看下這類開發者的生財之道。

1、盈利方面:與增值服務相似,走特權模式

PRG類遊戲比較喜歡賣裝備盈利,而其他闖關類遊戲除了比較喜歡賣裝備以外賣的最多的是特權。開心泡泡貓的盈利模式屬於後者。

2、推廣方面:特權帶動QQ關係鏈+排行榜+大數據營銷

開心泡泡貓主要通過QQ關係鏈拉入好友,給予用戶特權。當玩家無法繼續闖關時,拉入好友即可繼續闖關。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在微信的一些遊戲中,當玩家玩的遊戲無法繼續時,需要愛心,而獲取愛心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花錢購買,第二種是從朋友那獲取。從朋友那獲取,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戶的可能性。

此外,"開心泡泡貓"推崇排行榜,在遊戲中你能看到你的好友排名。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社交網絡強關係圈子當中一直都隱藏著嫉妒與競爭,攀比無處不在。所以排行榜則是增加用戶黏性的最佳法寶,試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多少人為了打飛機第一而一直在努力奮鬥著。

最後是廣點通+認證空間的大數據營銷。QQ空間的重量級遊戲類應用(包含手游)幾乎都會使用到QQ空間的廣點通進行定向推廣,基於大數據能力可以獲得匹配用戶;這些用戶最終又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以開心泡泡貓為例,通過廣點通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獲取目標用戶,這些用戶可以落地到其應用上成為直接用戶,也可以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

對於後者來說,只要開心泡泡貓持續運營其官方認證空間(各種比賽活動,限時優惠贈送等等),便能持續獲得用戶關注,從而維持並且增加遊戲的活躍度。開心泡泡貓官方認證的QQ空間目前擁有粉絲239萬,每當其發佈一條說說和日誌時,無疑能收穫巨大的曝光。

3、建議:遊戲創業者應緊扣認證空間營銷閉環

對於網頁遊戲、手機遊戲以及其基於空間的應用創業者來說,QQ空間無疑是一塊巨大的風水寶地,只要遊戲與應用能夠去同質化並且足夠有趣,再善加利用QQ關係鏈,就一定會在QQ空間獲得很好的收益。QQ空間最值錢的有三:關係鏈、認證空間營銷閉環與廣點通的大數據推廣能力。

綜合以上,不論是電商導購、社交增值服務還是遊戲與應用,創業者都在其中實現了巨大收益,而騰訊通過與創業者分成,幫助創業者推廣,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實現了真正的悶聲發大財。QQ空間再次證明了一件事,任何時代都充滿了機會,包括這個巨頭壟斷的年代,機會隱藏在不為大多數人知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45

隱形冠軍、拐點公司是十倍股的搖籃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6130541
關於十倍股,很多人有誤區,大都喜歡在一時熱門的行業或企業裡尋找,但如果你有心,去觀察一下十倍股的歷史,你會驚奇的發現大部分十倍股都不會從熱門的公司中產生,十倍股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恰恰是無人關注的冷門股、隱形冠軍或拐點公司。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這些公司有足夠低的價格,有足夠十倍漲幅的空間。這就是彼得林奇投資的神髓,這也是為何本人重點關注拐點公司、隱形冠軍的原因。

   至於拐點公司和隱形冠軍的特徵我曾在博文中陸續提到,今天再總結一下:    拐點公司主要特徵有三,1.表面一看一大堆問題,很多缺點,但同時有一個優點,就是資源稟賦;2.從財務指標來看,毛利率很高但是淨利潤比較低;3.按PE估值都較貴。對於拐點公司存在各種缺點,我們要辯證的看問題,正因為有缺點,股價才會便宜,關鍵要能把握缺點是不是致命的,未來公司會不會改進不好的缺點,如果能夠改進,那麼毫無疑問股價就會雙擊。    隱形冠軍則完全可以按照彼得林奇的選股標準:1、公司的名字聽起來枯燥乏味,甚至聽起來很可笑則更好。2、公司業務枯燥乏味甚至讓人厭惡。3、公司從母公司分拆出來( 因為它們很多都有優秀的資產負債表)。4、機構幾乎不持股,分析師不追蹤。5、公司被謠言包圍(黑天鵝)。6、公司可能處在一個幾乎不增長的行業(面臨 較少的競爭)。7、公司有一個利基。8、人們要不斷購買其產品的公司。9、公司內部人士在買入自家公司的股票。10、公司在回購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