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產業走出去有了新平臺,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將舉辦

今年11月底,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意味著,文化產業走出去又有了新的平臺。

5月11日,上述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深圳文博會主會場附近舉行。會上,主辦方宣布了上述博覽會舉辦時間。

舉辦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是長三角三省一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文件,落實國務院頒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重要舉措。

按照近期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有關“加快建立統一開放協同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機制、推進機制,不斷提升長三角區域的競爭力,為國家發展貢獻長三角的更大力量”的指示精神,為推進長三角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經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宣傳部商定,從2018年開始正式舉辦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常年在上海舉辦,首屆展會定於2018年11月29日-12月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市靜安區延安中路1000號)舉辦,展覽面積近20000平方米;第二屆展會定於2019年末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展覽面積和展會規模等將進一步擴大。

該博覽會將四省(市)的文化形象館與文化產業主題展館相結合,突出“條”與“塊”的有機結合,形成“1+4+4”:即一個序館,四個省市文化形象館,四個文化產業主題館。

長三角不僅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文化產業最為繁榮的地區。長三角地域面積占全國的1/26;常住人口占全國的1/6;經濟總量達19.5萬億元,占全國的近1/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30%,在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占33%,在全國十大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中占4席,創造了全國文化產業一大批“第一”和“最佳”的紀錄。舉辦長三角文博會將成為推動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強大引擎。

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組委會專家組成員花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際化是長三角文化產業要著力擴大的一個亮點。“長三角文化貿易活躍,就拿上海來說,上海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例相當大,並且每年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我們有條件,也應該讓更多的好企業對接國外市場。”花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12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蘇北沿海縣域經濟也主打機器人產業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發展縣域特色經濟。

蘇北與上海相距200多公里,和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更是臨近。近年由於長三角地區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以東臺市為代表的蘇北地區承接了上海、蘇州等地不少產業轉移。2016年東臺人均GDP就超過1.2萬美元,連續多年進入全國百強縣。

5月14日至16日,120多名客商雲集東臺參加“2018東臺新經濟發展投資說明會”。

產業是核心

2018東臺新經濟發展投資說明會期間,簽約的企業多數來自長三角地區,包括江蘇華東造紙機械有限公司、日本富樂德集團上海申和熱磁電子有限公司和江蘇迪飛達電子有限公司等

此前落戶東臺的企業亦如此。例如江蘇廣謙電子有限公司新型電子元件項目,由昆山萬源通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公司專業從事高端線路板、新型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制造,是寶馬、奧迪、通用、LG等世界名企的優質供應商。項目計劃新建廠房15萬平方米,全部建成投產後,每年可實現銷售30億元,利稅3億元。

產業還需要有專長和特色,不然很容易陷入縣域經濟的同質化競爭。東臺主打的是電子信息和機器人產業。前者在以生輝、東強、捷士通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業轉型發展邁上行業高點,同時,以領勝、科森、科馬特、和熙、金瀚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在東臺落地生根,東臺電子信息產業如今已升格為成長空間廣闊的新興特色產業,形成移動智能終端、4G通信設備、LED等產業集群,產值從2015年的5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00億元。

機器人方面,僅5月15日東臺就集中簽約了12個機器人項目,涵蓋技術研發、產業孵化、生產制造等多個領域。機器人產業江浙滬區域,以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昆山為中心,這些重點區域之外,東臺市南面的張家港、南通海安以及常州等地的機器人產業園正嶄露頭角,而其北面的徐州及兄弟縣射陽也躍躍欲試,東臺則在“南北夾擊”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產業的興盛帶來的是就業的機會。資料顯示,東臺市2012~2016年新增就業1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7%以內。

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不可或缺的是營商環境,特別是當前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營商環境可以說是吸引企業的制勝法寶。東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愛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市委市政府要求負責承接產業的經濟開發區和相關部門全力當好“店小二”,主動為項目建設提供服務,確保各落地項目建設全程暢通無憂,盡早實現竣工投產。

生態為優勢

與中大城市不同的是,中國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廣袤的農村地區作為腹地,給予了農業和生態旅遊等產業廣泛的空間。

上海、蘇南等的大城市人口密集,對農產品需求旺盛,所以蘇北沿海地區的不少地方成為了長三角的“菜籃子”。以鹽城市大豐區為例,境內有307平方公里土地歸上海管轄,成片稻田、魚塘、養雞場、豬場、奶牛場組成的農場,乃上海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肉盤子”生產基地。且這塊特殊的“飛地”和區位政策優勢,讓鹽城市累計吸引了上海1700多億元投資。

東臺位於鹽城最南面,農業同樣是優勢產業。周愛東介紹,“一只瓜、一根絲、一籃菜、一棵樹”已成為代表東臺農業特色發展的四大品牌。

資料顯示,目前全市共種植西瓜28萬畝,年產值20億元;14.5萬畝桑園年產鮮繭30萬擔,年銷售超過30億元,並建成全球最大的高檔生絲生產基地;青椒、韭菜、西紅柿等總面積120萬畝的十大蔬菜基地,產值40.8億元;苗木年銷售20多億元,成為沿海地區最大苗木基地。農業的產值直接給農村帶來了收入,2017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19727元,高於江蘇省平均數2121元。

東臺作為沿海地區,發展新能源發電產業可謂得天獨厚,除了風力發電,每年因地球運動增長的土地面積,是新能源發電的理想場所。根據規劃,今年東臺市新能源產業規模將達到120億元,發電裝機容量將1500兆瓦,實現全市工業用電量“自給自足”。

生態旅遊是縣域經濟的另一大優勢。鹽城全境無山,歷史文化在全國優勢並不明顯,但依靠東臨黃海的自然條件,也發展出了自身特色。

其中東臺市有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黃海森林公園,是全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平原森林,占地6.8萬畝,目前森林公園擁有320多種植物、240多種鳥類,且每年新增成片造林3萬多畝。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蘇北地區逐漸開始舍棄此前對經濟貢獻不小,但汙染較重的化工企業。以東臺市為例,到今年6月,市域範圍內將實現“全域零化工”。

今年初,鹽通滬高鐵已正式開工建設,未來從鹽城到上海(東站)200多公里的距離,通行時間將縮短到一個小時左右,這對蘇北沿海全境對接上海大有裨益,也將有助於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74

化工園區30強有哪些?長三角占據半壁江山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關聯度高、產品覆蓋面廣。哪些地方的石化園區發展得最好呢?

5月2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8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在珠海召開,會議發布“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單。今年的榜單由去年的20強增至30強。榜單顯示,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三甲。

“十三五”以來,我國化工園區建設掀起了又一個高潮,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01家。其中,國家級(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61家,省級315家,地市級225家。產值達千億的園區已增加至十余家,集約發展成效顯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入圍榜單的化工園區30強在2017年實現石化銷售收入總量2.36萬億,占全國石化產業銷售收入的17.1%,其中前10強實現石化銷售收入1.14萬億,占比8.29%;化工園區30強在2017年實現利潤總額2029.3億元,占全國石化利潤總額的24%,其中前10強實現利潤總額1242.3億元,占比14.7%。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表示,這些數據彰顯了化工園區30強在我國石化行業中占據的重要地位,這些園區將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激勵和推動全國化工園區合規發展、提質升級發揮更大作用。

從大的地區分布來看,2018中國化工園區30強園區有23家位於東部地區,位於中部地區有3家,位於西部地區有3家,位於東北的有1家(來自遼寧)。也就是說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石化園區占據絕對優勢。

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信部日前印發了《關於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目前我國石化產業綠色發展仍存在企業布局分散及入園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按照《意見》,中國將打造一批化工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形成若幹個世界一流水平的石化產業基地、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全面啟動,新建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合規設立的化工園區。

其中,沿海地區是一大布局重點。在沿海地區,未來要適時在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防護縱深廣闊的孤島、半島、廢棄鹽田規劃布局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深化國際產業合作,完善陸海能源進口通道配套的石化項目布局,打造面向世界的產業平臺。

一位石化產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沿海的孤島、半島空間相對獨立,遠離居民區,安全防護條件好,海洋環境容量大。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大宗產品運輸,是打造大型石化基地的首選。

分省份看,本次發布的30強榜單,來自長三角的最多,共達到了13家。其中,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居榜首。另外,來自江蘇的園區多達7家,主要分布在南京、泰州、揚州等蘇南、蘇中沿江區域。來自浙江的也有6家,主要分布在寧波、嘉興、杭州等杭州灣區域。在前十強中,長三角更是占據了一半,可見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石化產業園區最強的區域。

2018中國化工園區30強詳細榜單:

1 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

2 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3 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

4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

5 淄博齊魯化學工業區

6 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

7 寧波大榭開發區

8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9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

10 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

11 揚州化學工業園區

12 江蘇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

13 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4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15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欄港經濟區)

16 泉港石化工業園區

17 衢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

18 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

19 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

20 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

21 武漢化學工業區

22 鎮江新區新材料產業園

23 中國化工新材料(聊城)產業園

24 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

25 中國石油化工(欽州)產業園

26 湖南嶽陽綠色化工產業園

27 浙江省紹興市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

28 遼陽芳烴及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

29 安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0 泰州濱江工業園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30

長三角一體化三年行動計劃將滾動編制,這些領域會涉及

即將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將與主要的通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5G在長三角地區的先行先試。

在5月24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華學人與21世紀上海發展”研討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表示,長三角應該是5G最早使用的區域,讓企業和老百姓分享通訊技術進步的成果,該項目未來的投入將達到2000億元。

不僅僅是5G,聯合征信等長三角地區有著共同利益的項目,都將得到推進。

長三角一體化正在得到強力推進。近日,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分別召開了省(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和韓正同誌的有關批示精神。

5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委常委會議強調,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是中央要求,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使命所在。全市上下要著眼大局,服務全局,找準工作對接點和著力點,在積極參與和支持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贏得發展機遇。

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長三角一體化,馬春雷表示,近期三省一市正在做實合作機制,做實項目,尤其是有共同利益的項目要首先做起來。

馬春雷說,區域合作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數據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占全國的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到全國的近1/4。

長三角地區已經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在前期20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基礎上,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決策層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協調層是“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執行層是各種重點合作專題組,圍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產業、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個合作專題,隨時進行任務動態調整和協作。

為了進一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今年早些時候,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已經在上海掛牌成立,目前共有來自蘇浙滬皖的17個工作人員在此集中辦公。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擬訂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協調推進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項和重大項目等。而近期主要任務,則是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行動計劃”)。

馬春雷說,三年行動計劃將會滾動編制。此次的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圍繞交通的互聯互通、能源的互保互供、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絡的高速泛在、環境整治的聯防聯控、公共服務的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領域提出行動計劃,涉及30多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即將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會對三年行動計劃加以研討、批準,對重要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以盡快把長三角盡快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蘇浙皖也都表示,要積極參與三年行動計劃的編制並認真組織實施,爭取實質性突破,努力提高合作成效。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格局中,“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更加主動地發揮好上海在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擔當、更加積極主動的行動和更高的工作標準,對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行再謀劃、再深化,並以釘釘子精神推動落實。

浙江表示將全域接軌上海,全方位接軌上海,把浙滬合作推向深入。

安徽表示,立足安徽實際和自身優勢,深化與滬蘇浙全面合作,加快推動協同創新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化、產業發展聯動化、公共服務共享化、生態環保聯控化、市場融合一體化,著力健全省際合作機制、城際協作機制、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機制,共同推動長三角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江蘇也表示,要從該省發展實際出發,認真謀劃重大規劃對接、區域協同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點工作舉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34

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長三角要成為“創新共同體”

一體化進程持續30多年後,長三角進入了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加速推進的一體化,不僅激發了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期待,也激發了更多企業成為本土獨角獸和隱形冠軍的夢想。

5月29日舉行的“2018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上,張江高科原總經理葛培健表示,實現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目標,就是要以項目化為導向,推進三省一市做“產業合夥人、創新共同體”。從以前區域內充分競爭轉向區域協同發展、參與國際競爭。

上海自貿區基金總經理吳劍平表示,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一定要發揮基金的作用,基金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方式、新手段。“它實質上是綜合資源集聚的平臺,體現的是區域合作機制的創新。”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各有優勢、各有特色。其中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齊全、浙江民營經濟活躍、江蘇經濟實力強、安徽地大物博,真正聯合起來就是一個“巨無霸”,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自己是一個在上海創業的安徽人,“相信長三角會是智能電動汽車的世界創新中心”。

更高質量一體化

近來,長三角一體化動作頻繁:5月23日,上海市青浦區與浙江省嘉興市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全面推動“規劃契合,設施匯合,產業耦合,創新融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環保聯合”;5月21日,江蘇省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6月1日即將舉行的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又將為這一熱度加碼。

近日,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分別召開了省(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5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強調,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是中央要求,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使命所在。全市上下要著眼大局,服務全局,找準工作對接點和著力點,在積極參與和支持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贏得發展機遇。

長三角地區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數據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不到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的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到全國的近1/4。

按照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的說法,長三角一體化始於1982年,至今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需要對以往研究成果、規劃成果等作一次系統梳理和集成分析,在新起點上切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邁向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在前期30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基礎上,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決策層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協調層是“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執行層是各種重點合作專題組,圍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產業、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個合作專題,隨時進行任務動態調整和協作。

在這一合作機制基礎上,三省一市持續加強合作,以提高一體化效率。

比如,決策層的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每年召開一次的時間將由每年年底調整為上半年,審議、決定和決策關系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重大事項。同時,為加強與國家層面互動,將邀請國家發改委領導出席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會議情況向中央報告。

再比如,今年1月,三省一市聯合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上海市發改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三省一市發改委分管領導擔任。三省一市抽調15名精兵強將,在上海實行聯合集中辦公。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組織研究和考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未來5年、10年甚至更加長遠的一些大事情,擬訂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計劃,不斷提出區域合作發展的重大議題;另一方面是協調推進和落實好各省市有共識、互利共贏的好事、實事。

而近期的主要任務,則是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行動計劃”),擬於6月份報請主要領導座談會審核同意後發布實施。

上海市發改委方面透露,三年行動計劃的路線圖基本明確。

比如,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對各方比較關心的省際“斷頭路”問題,包括國省幹道和一般公路,已梳理出一批共14個計劃年內開工的項目;

上海青浦區區委書記趙惠琴今年1月踏看盈澱路對接江蘇段建設情況

在規劃對接方面,將重點研究制定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和長三角機場群的優化布局規劃;

在發揮市場作用方面,調動了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擬在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形成若幹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範引領區;

在信用方面,擬制定長三角區域深化國家信用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0年),深化推進長三角區域信用合作示範區的創建工作;

在提升跨區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方面,深入實施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拓展跨省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方式,提高異地就醫便利性。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說,三年行動計劃將會滾動編制。

企業合夥

路線圖已定。憑借敏銳的嗅覺,長三角的企業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期待。

葛培健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長三角要共同培育本土化的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這是衡量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終端顯示。

數據顯示,2018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我國164家獨角獸企業中,長三角地區共有61家(其中上海36家、浙江18家、江蘇7家),占總數的37.2%。

而長三角要打造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也為形成更多的本土化的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提供了條件。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規劃部副部長侯松在上述高峰論壇上發問:長三角該不該成為民機產業的集群?能不能成為民機產業的集群?會不會成為民機的產業集群?

侯松回答說,從上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到去年剛剛首飛的C919客機,長三角成為我國民機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產業承載區。而長三角的創新氛圍、改革活力、要素集聚、專業化分工,都讓民機的產業集群成為可能。

而從現實來看,民機主制造商集聚的地方,就會形成產業集群。比如波音747、767生產線周邊的區域,就有600多家和航空產業相關的企業。

“從規模來看,我們非常希望在2035年前後能夠實現千億級的產值,也希望能夠帶動數千億級產業的配套。”侯松說。

李斌也表示,蔚來汽車把整個長三角作為根基和基地。蔚來汽車總部設在上海,同時在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城市,以及矽谷、慕尼黑、倫敦等國際城市設立了研發、設計、生產和商務機構。

之所以密集地聚焦長三角投資,李斌說,原因在於長三角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圍繞著智能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非常完備,中國年產近3000萬輛車,絕大部分的優秀零部件公司集中於長三角。同時,長三角的購買力非常強,又具備世界級的人才基礎。此外,相對密集的城市群,也利於電動汽車所需的基礎設施的密集布局。

要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更多的本土化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需要實現長三角資源要素的進一步自由流動,形成更合理的產業布局,這其中,資本將發揮重要的推手作用。

上海康達醫療是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國內醫療影像設備行業領先企業,上海自貿區基金在投資後,推動其將新的大型產業化基地落戶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實現“腦袋在張江、身體在浙江”。

此外,在聯合其他資金方全資收購全球超聲設備制造龍頭企業意大利百勝醫療集團後,上海自貿區基金也在推動百勝醫療相關產業化基地落戶長三角,助力長三角醫械產業加快技術升級步伐。

吳劍平說,上海自貿區基金也在持續推動已投的上海市以外的項目將研發中心、管理營銷中心等設置在上海,以實現企業加快發展。

目前,上海自貿區基金正在積極推動,希望聯合三省一市大型產投與金控平臺共同發起設立長三角全球科創產業並購基金,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跨境投資功能優勢,聚焦科創產業的海外並購,服務長三角實體產業資本“走出去”、“引進來”。

“它是眼睛向外的,是要做增量的,尋找與整合國際產業資源,推動長三角產業技術升級。”吳劍平說。

葛培健也表示,獨角獸企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長三角要加快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借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支持浙江、江蘇、安徽等長三角地區的獨角獸企業在滬上市,既能推動獨角獸企業做大做強,也可加快區域產業的集聚、壯大。(實習生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76

上海第三機場將設在昆山?長三角一體化:有共識的先辦

加速長三角一體化,民航協同發展必須加快推進,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局長蔣懷宇30日表示,建議規劃建設上海第三機場,該機場選址在虹橋機場以西30公里昆山市域內,並與江蘇省合作建設和運營。

5月30日,上海市政協舉行十三屆三次常委會議,圍繞“發揮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題協商議政。

蔣懷宇在會議上說,打造上海核心大都市圈航空樞紐已成為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項目必須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加快推進。

除了民航協同發展,長三角公交一體化等一系列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也都在陸續提出,而解決方案也在緊密研討中。更多推進一體化的項目,將在即將實施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行動計劃》)中體現。

建議上海第三機場建在昆山

基於區位、市場尤其是空域等優勢,經過專業調研後,建議規劃建設上海大型通用機場,選址位於昆山,蔣懷宇設想,該機場近期建一條長2800米以上跑道承接上海及蘇南公務機幾萬架次增量,滿足上海通用固定翼飛機運行需求;中遠期再加建第二遠距跑道,承接今後滬蘇4000余萬旅客及貨物運輸增量,使其真正成為上海第三機場。

蔣懷宇說,目前上海及長三角機場群存在資源緊缺、合力不足、競爭無序、銜接不暢、效率低下、發展受限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在空地聯運和航線銜接方面,虹橋、浦東機場分別存在“斷頭路”和“孤島”現象,客貨增量被抑制,發展低於預期,運輸總量在全國占比連年下降,上海航空樞紐建設遭遇瓶頸。

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機場旅客、貨郵運輸和公務機起降量已經分別達到1.1億人次、423萬噸和6600架次,但基於上海城市總規2035年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分別為1.8億人次、650萬噸的預期,蔣懷宇說,“通俗地講,上海應當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5個虹橋機場和1個大型通用機場。”

如果發展空間的問題不解決,蔣懷宇說,與世界大都市圈航空樞紐相比,上海太平洋西岸國際大都市航空港的區位優勢將被削弱。因此,必須依托長三角一體化民航協同發展,才有可能打造大都市圈航空樞紐,進而滿足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這一戰略目標對航空的需求。

比如,加快上海機場與南通、嘉興等機場的協同聯動,在低成本客運、國內貨運等領域合作,接納上海兩個機場旅客及貨物的溢出運量。

圖片來源:上海機場官網

不僅是第三機場的規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中還包括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聯防聯控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等重要議題需要加速推進,而且也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

“十幾年過去了,長三角公交一卡通至今難通,究竟卡在了哪里?”豪都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屠海鳴講述了自己對公交卡的調研經歷。

最近隨上海政協課題組在江蘇、安徽、浙江調研期間,屠海鳴總會拿一張紫色的上海公交卡,咨詢蘇浙皖多個縣市的公交車、地鐵、出租車是否可以使用,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印象中能刷”、“以前好像能刷”、“不曉得能不能刷”。

屠海鳴請同事一起分頭測試,結果發現,上海的紫色交通卡在三省20多個城市中,僅有江蘇泰州和浙江紹興的公交車上可以使用,但地鐵和出租車不能使用。

屠海鳴還在蘇州和無錫各買了一張“江蘇交通一卡通”,這兩地服務網點售卡的工作人員都表示,一旦出了江蘇省內就沒法刷卡,但意外的是,他在浙江溫州、臺州刷卡成功了,而且還有優惠。

提及長三角公交卡一體化建設,其實早在2002年10月,上海與無錫的公交卡在全國範圍率先“互刷”,之後不少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都在不同場合提出長三角公交卡一體化。

2006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組織召開“實行一卡通互通、促進長三角交通一體化”課題研討會。2007年12月召開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八次市長聯席會上,16個會員城市共同簽訂《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合作(常州)協議》,商定在長三角交通卡互通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出在未來3年~5年內,讓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公交卡互相兼容。

屠海鳴表示,十幾年過去了,“一卡通”至今難通,讓人匪夷所思。他的調查發現,當初長三角城市各自建自己的公交“一卡通”系統,起步有早有晚,系統配置不同,高配置的可以兼容低配置的,但低配置的不能兼容高配置的。因而有些城市的公交卡可以互通,而有些城市沒法互通。

屠海鳴說,把長三角城市的公交卡系統改造升級,實現聯通,技術上沒有問題,但需要一大筆錢。也許有人會說,錢也不成問題,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相關城市“湊份子”嘛。

“這是個好主意。那麽,誰來牽頭協調?誰來管錢用錢?誰來監督落實?一連串的問題就冒出來了。從這個層面看,這是一體化運行機制的問題。”屠海鳴說,盡管手機支付、二維碼支付等新技術的使用,使得公交卡通不通已經不重要了,但背後的問題值得反思。

長三角一體化時間表已定

按照上海市委大調研和上海市政協年度協商工作的要求,上海市政協將“發揮上海核心城市作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列為2018年大調研重點課題。自今年2月起,課題組重點圍繞規劃對接、設施互通、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便利化等方面,開展一系列調研活動。上海市政協常委陸月星表示,與新時代的新要求、與三省一市的共同期盼相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仍然面臨諸多瓶頸制約和短板問題。

課題組認為,要構建區域發展利益共同體,首先要實現“五個一”,即“一張圖、一張網、一根線、一卡通、一家親”。具體來說,就是規劃體系落實一張圖,基礎設施聯通一張網,生態保護設置一根線,公共服務實現一卡通,文化融合營造一家親。

一系列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在陸續提出,而解決方案也在緊密研討中,更多推進一體化的項目,將在即將實施的《三年行動計劃》中體現。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馬春雷表示,《三年行動計劃》共九章,第一章是總體思想和指導目標,第二到第八章是七個領域已經達成共識的項目介紹,包括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保互供,產業創新協同,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和市場開放有序。第九章是保障措施。

具體項目則包括:組織編制長三角區域城際鐵路網規劃、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戰略規劃;實施長三角打通省級斷頭路專項行動;推動重點行業精準減排,共建排放的標準銜接;推進量子通訊等設施的建設,推動5G協同布局先行先試,到2020年使5G網能夠覆蓋長三角城市群等。

編制《三年行動計劃》是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書、路線圖,同時也是時間表。馬春雷表示,通過滾動編制實施若幹個《三年行動計劃》,久久為功,長三角一定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而在《三年行動計劃》的編制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三省一市的訴求。馬春雷說,編制過程中一共收到了三省一市合作訴求和工作建議180余項,絕大部分的內容已經納入《三年行動計劃》。

同時,《三年行動計劃》在3、4月份征求意見時,三省一市又提出268條意見和建議,最終205條被采納,還有43條因為目前不具備條件,留待參考,另外20條正在進一步研究。

“通過這樣一些工作,提前謀劃了一些重大的工作項目,同時也集聚了各方面的意見,盡可能地求大同存小異。”馬春雷說。

馬春雷表示,加強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既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三省一市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優化發展的內在需求。要乘勢而為、乘勢而進,應一體化地創新突破,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的大局,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的合作與競爭。

在前期20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基礎上,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決策層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協調層是“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執行層是各種重點合作專題組,圍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產業、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個合作專題,隨時進行任務動態調整和協作。

為提升專題合作的質量,馬春雷表示,三省一市將會聚焦重點項目,找準各自利益的結合點和平衡點,加快協調和工作的落實。

為了創新做實區域合作,今年1月,三省一市聯合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三省一市發展改革委分管領導擔任。

馬春雷說,不同區域有不同的訴求,哪怕在一個行政區當中,也有不同區域的利益平衡問題。但是有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以後,大家可以在會議上爭得臉紅耳赤,但靜下來心里平衡一下,退一步商量商量,有共識的先辦,沒有達成共識的再研究,是非常好的合作機制。

(實習記者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43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長三角要成為“創新共同體”

一體化進程持續30多年後,長三角進入了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加速推進的一體化,不僅激發了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期待,也激發了更多企業成為本土獨角獸和隱形冠軍的夢想。

5月29日舉行的“2018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上,張江高科原總經理葛培健表示,實現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目標,就是要以項目化為導向,推進三省一市做“產業合夥人、創新共同體”。從以前區域內充分競爭轉向區域協同發展、參與國際競爭。

上海自貿區基金總經理吳劍平表示,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一定要發揮基金的作用,基金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方式、新手段。“它實質上是綜合資源集聚的平臺,體現的是區域合作機制的創新。”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各有優勢、各有特色。其中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齊全、浙江民營經濟活躍、江蘇經濟實力強、安徽地大物博,真正聯合起來就是一個“巨無霸”,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自己是一個在上海創業的安徽人,“相信長三角會是智能電動汽車的世界創新中心”。

更高質量一體化

近來,長三角一體化動作頻繁:5月23日,上海市青浦區與浙江省嘉興市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全面推動“規劃契合,設施匯合,產業耦合,創新融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環保聯合”;5月21日,江蘇省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6月1日即將舉行的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又將為這一熱度加碼。

近日,蘇浙滬皖三省一市分別召開了省(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5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強調,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是中央要求,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使命所在。全市上下要著眼大局,服務全局,找準工作對接點和著力點,在積極參與和支持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贏得發展機遇。

長三角地區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數據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不到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的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到全國的近1/4。

按照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的說法,長三角一體化始於1982年,至今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需要對以往研究成果、規劃成果等作一次系統梳理和集成分析,在新起點上切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邁向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在前期30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基礎上,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決策層是“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協調層是“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執行層是各種重點合作專題組,圍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產業、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個合作專題,隨時進行任務動態調整和協作。

在這一合作機制基礎上,三省一市持續加強合作,以提高一體化效率。

比如,決策層的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每年召開一次的時間將由每年年底調整為上半年,審議、決定和決策關系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重大事項。同時,為加強與國家層面互動,將邀請國家發改委領導出席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會議情況向中央報告。

再比如,今年1月,三省一市聯合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上海市發改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三省一市發改委分管領導擔任。三省一市抽調15名精兵強將,在上海實行聯合集中辦公。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組織研究和考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未來5年、10年甚至更加長遠的一些大事情,擬訂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計劃,不斷提出區域合作發展的重大議題;另一方面是協調推進和落實好各省市有共識、互利共贏的好事、實事。

而近期的主要任務,則是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行動計劃”),擬於6月份報請主要領導座談會審核同意後發布實施。

上海市發改委方面透露,三年行動計劃的路線圖基本明確。

比如,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對各方比較關心的省際“斷頭路”問題,包括國省幹道和一般公路,已梳理出一批共14個計劃年內開工的項目;

上海青浦區區委書記趙惠琴今年1月踏看盈澱路對接江蘇段建設情況

在規劃對接方面,將重點研究制定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和長三角機場群的優化布局規劃;

在發揮市場作用方面,調動了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擬在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形成若幹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範引領區;

在信用方面,擬制定長三角區域深化國家信用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0年),深化推進長三角區域信用合作示範區的創建工作;

在提升跨區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方面,深入實施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拓展跨省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方式,提高異地就醫便利性。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說,三年行動計劃將會滾動編制。

企業合夥

路線圖已定。憑借敏銳的嗅覺,長三角的企業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期待。

葛培健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長三角要共同培育本土化的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這是衡量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終端顯示。

數據顯示,2018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我國164家獨角獸企業中,長三角地區共有61家(其中上海36家、浙江18家、江蘇7家),占總數的37.2%。

而長三角要打造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也為形成更多的本土化的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提供了條件。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規劃部副部長侯松在上述高峰論壇上發問:長三角該不該成為民機產業的集群?能不能成為民機產業的集群?會不會成為民機的產業集群?

侯松回答說,從上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到去年剛剛首飛的C919客機,長三角成為我國民機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產業承載區。而長三角的創新氛圍、改革活力、要素集聚、專業化分工,都讓民機的產業集群成為可能。

而從現實來看,民機主制造商集聚的地方,就會形成產業集群。比如波音747、767生產線周邊的區域,就有600多家和航空產業相關的企業。

“從規模來看,我們非常希望在2035年前後能夠實現千億級的產值,也希望能夠帶動數千億級產業的配套。”侯松說。

李斌也表示,蔚來汽車把整個長三角作為根基和基地。蔚來汽車總部設在上海,同時在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城市,以及矽谷、慕尼黑、倫敦等國際城市設立了研發、設計、生產和商務機構。

之所以密集地聚焦長三角投資,李斌說,原因在於長三角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圍繞著智能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非常完備,中國年產近3000萬輛車,絕大部分的優秀零部件公司集中於長三角。同時,長三角的購買力非常強,又具備世界級的人才基礎。此外,相對密集的城市群,也利於電動汽車所需的基礎設施的密集布局。

要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更多的本土化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需要實現長三角資源要素的進一步自由流動,形成更合理的產業布局,這其中,資本將發揮重要的推手作用。

上海康達醫療是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國內醫療影像設備行業領先企業,上海自貿區基金在投資後,推動其將新的大型產業化基地落戶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實現“腦袋在張江、身體在浙江”。

此外,在聯合其他資金方全資收購全球超聲設備制造龍頭企業意大利百勝醫療集團後,上海自貿區基金也在推動百勝醫療相關產業化基地落戶長三角,助力長三角醫械產業加快技術升級步伐。

吳劍平說,上海自貿區基金也在持續推動已投的上海市以外的項目將研發中心、管理營銷中心等設置在上海,以實現企業加快發展。

目前,上海自貿區基金正在積極推動,希望聯合三省一市大型產投與金控平臺共同發起設立長三角全球科創產業並購基金,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跨境投資功能優勢,聚焦科創產業的海外並購,服務長三角實體產業資本“走出去”、“引進來”。

“它是眼睛向外的,是要做增量的,尋找與整合國際產業資源,推動長三角產業技術升級。”吳劍平說。

葛培健也表示,獨角獸企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長三角要加快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借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支持浙江、江蘇、安徽等長三角地區的獨角獸企業在滬上市,既能推動獨角獸企業做大做強,也可加快區域產業的集聚、壯大。(實習生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53

社論:長三角應邁向高質量一體化

在區域合作、協調發展大勢之下,長三角一體化近期再度成為熱點且動作頻繁:5月21日,江蘇蘇州市與上海嘉定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23日,上海青浦區與浙江嘉興市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全面推動“規劃契合,設施匯合,產業耦合,創新融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環保聯合”;6月1日將舉行的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又將為這一熱度加碼。

長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目前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全國近1/4。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長三角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未來很可能躋身全球前三甚至數一數二。而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若要躍升,一體化勢在必行。因為從全球來看,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從國內來看,城市群正在成為引領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主陣地。

對於區域一體化而言,打造產業集群無疑是最重要的,這也正是長三角方面應該努力的方向。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對外透露,正在抓緊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步梳理出了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重大項目,擬在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形成若幹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範引領區。

長三角是中國民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承載區之一,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長三角在產業發展方向理應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特別是當前中國急需突破的高端制造業領域。因此,長三角區域應加強包括電子信息集群創新網絡建設,做大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高端軟件、智能硬件等產業鏈,突破材料、裝備、工藝等短板領域;以及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協同,引導龍頭企業加強長三角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探索共建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示範基地。

汲取以往經驗教訓,也是繞不過去的路。實際上,長三角一體化已走過三十多年的歷程,至今沒有足夠的實質性進展,很大原因在於中國制度環境的特殊性。

當前體制現實是,區域之間的分割、藩籬甚至掣肘多且難突破。地方政績考核主要側重GDP、財政收入等指標,使得地區或城市的財稅、基建往往各自為政。各個省市的指標導向勢必會限制不同省市之間的企業和生產要素流動,如A省的企業要遷到B省就很難,因為A省的地方政府會千方百計將企業留在當地。

毋庸置疑,實現包容性的區域協調制度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必要條件。所謂包容性,即在需要一體化的區域,最高利益應該是區域利益乃至國家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換言之,長三角一體化的系統規劃,應從跨區聯動格局出發。短期要在生態、城鎮化、交通走廊、上中下遊產業布局、區域發展格局等方面進行全局考慮;長遠來看,區域內各類生產要素都應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包括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流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以教育資源為例,上海、江蘇十分豐富,浙江、安徽等在高等教育和國家科研院所方面相對薄弱,未來也需要有魄力打通。

可以說,長三角一體化既是內在的經濟趨勢,也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要。此時政府要做的,除了根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打造產業集群,還需清理阻礙區域內要素流動的機制體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90

重磅!長三角主要領導今天在滬座談,收獲這些重要成果

6月1日下午,2018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舉行了成果發布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出席並講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主持發布會。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出席。

發布會現場,中央及長三角等各地新聞媒體的100多名記者早早進場等候,現場架起“長槍短炮”。一段時間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為各類媒體關註的熱點之一,此次座談會前,各媒體以多種形式推出了大量生動深入的報道。

李強代表與會各方向媒體記者通報了會議主要成果。他說,這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聚焦高質量,聚力一體化”為主題,對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行再謀劃、再深化,取得了豐碩而務實的成果。

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增強了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大家一致表示,要乘勢而進、積極作為,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要提高站位、認清使命,按照實現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定位要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要加強協同、抓好落實,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凝心聚力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把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引向深入。

二是以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完成為標誌,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三年行動計劃覆蓋12個合作專題,聚焦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濟互保、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項目化、可實施的工作任務。行動計劃,重在行動。大家商定,對比較緊要又具備條件的事,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立即著手做,抓緊幹起來。為此,梳理提煉了30多項重要合作事項清單,納入近期工作要點,確保能夠落地。近期重點是推進“六個一批”:抓緊編制一批專項規劃,啟動實施一批專項行動,率先制定一批實施方案,推動落實一批重大項目,積極搭建一批合作平臺,全力推進一批民生工程建設。

三是以保障工作落實為重點,進一步構建更加務實有效的合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主要領導座談會決策功能,有效發揮聯席會議協調功能、聯席辦和專題組的執行功能。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下一步要重點圍繞行動計劃的實施,在綜合協調和督促落實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按照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合作。創新方式方法,善於運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促進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

成果發布會上,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分別作了講話。

婁勤儉說,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協同配合,發揮各自優勢,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和務實的作風融入一體化發展大局。本次座談會取得了豐碩成果,凝聚了廣泛共識,反映了共同願望,將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三省一市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建設者,也是一體化發展的受益者。只要我們牢記中央賦予的崇高使命,不忘為三省一市人民造福的初心,遵循經濟規律、創新合作機制,就一定能不斷開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這次會上通過了三年行動計劃和近期工作要點,簽署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項,明確了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方向、重點任務和時序進度。江蘇一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和奮鬥指南,在上海龍頭的帶動下,與兄弟省市緊密協作、各揚所長,聚焦重大規劃對接、區域協同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把定下來的事項一件件落下去,在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上,扛起江蘇責任、拿出江蘇作為、作出江蘇貢獻。

車俊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開啟了新時代長三角合作與發展的新征程。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要求我們立足全局,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要求我們勇立潮頭,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一體化發展的獲得感。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體現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回答,體現了三省一市對國家發展大局的擔當,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承諾。我們將與兄弟省市一道,凝心聚力抓好落實,把共識轉化為行動,把承諾轉化為現實,共同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擘畫的“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們將旗幟鮮明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高水平做好全面接軌上海、全面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文章。緊緊圍繞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實,聚焦交通、能源、產業、信息、環保、公共服務、市場融合等重點領域,全省域、全方位、深層次參與一體化,在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浙江作為、作出浙江貢獻。

李錦斌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推進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具有方向標作用和里程碑意義。作為長三角重要方面軍,安徽一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攜手滬蘇浙,在新的起點上共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一要共聚“一條心”,緊緊圍繞“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做到勠力同心。立足自身實際,當好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長三角產業發展生力軍、長三角對接“一帶一路”西大門、長三角能源供給大通道、長三角生態綠色後花園。二要共繪“一張圖”,緊緊圍繞“凝心聚力抓好落實”的工作要求,堅持久久為功。對照三年行動計劃和近期工作要點,推動科技創新一體化、基礎設施聯通化、產業發展聯動化、公共服務共享化、生態環保聯控化、區域市場融合化,著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的最美皖江黃金經濟帶。三要共下“一盤棋”,緊緊圍繞上海“龍頭帶動”、蘇浙皖“各揚所長”的職責分工,形成區域合力。堅持在規劃上等高對接、在項目上深度對接、在機制上無縫對接,著力打造長三角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升級版”。

李強最後講話時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海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承擔起這樣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二字的文章,重點是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為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便利。要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做強城市核心功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查找短板不足,打造特色優勢,全面增強配置全球資源能力,更好地服務全國、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長三角。要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精神來服務長三角,主動作為,在規劃對接、戰略協同、任務推進等方面積極帶頭;多算綜合賬、長遠賬、國家賬,在推動合作共贏中盡到上海的義務;虛心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好經驗、好做法,把上海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下一步,我們都將圍繞這次會議達成的新共識、明確的新任務,以幹事創業再出發的激情,凝心聚力抓好落實,一個個項目去推進、一項項工程去建設,在做成事上下更大功夫,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抓落實、求突破,把共同勾畫的美好願景化為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09

長三角主要領導今天在滬座談,收獲這些重要成果!

2018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6月1日在上海舉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批示精神,以“聚焦高質量,聚力一體化”為主題,對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行再謀劃、再深化,取得了豐碩而務實的成果。

本次座談會是2005年首次舉行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以來的第14次會議,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和國家發改委領導出席會議,討論審議了長三角一體化三年行動計劃、近期工作要點和會議紀要。會議內容和形式較以往都有所創新。同時召開的還有三省一市常務副省(市)長出席的聯席會議、專家座談會等平行會議。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共商長三角合作之舉,共謀一體化發展大計。

會議的主要成果介紹

1、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增強了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大家一致認為,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並親自關心推動,特別是最近作出的重要批示,為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實踐遵循。大家一致表示,要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強大動力,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新的起點上譜寫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要乘勢而進、積極作為,倍加珍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形成的良好局面,鞏固和發展各方面呈現的良好態勢,在過去多方努力打下的堅實工作基礎上,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要提高站位、認清使命,按照實現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定位要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要加強協同、抓好落實,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拿出更加紮實的舉措,凝心聚力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把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引向深入。

2、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編制完成為標誌,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和內容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體現各方需求,匯聚大家智慧。三年行動計劃是開門編制的,三省一市的多個層面、各個方面都積極參與其中,共提出了180余項合作需求和工作建議,在三輪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又提出了360多條反饋意見。經反複會商協調,絕大部分需求、意見和建議都在行動計劃中得到了體現。二是聚焦關鍵領域,確定重點任務。三年行動計劃的內容,覆蓋12個合作專題,並拓展到產業合作和民生工程方面。同時進一步聚焦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濟互保、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項目化、可實施的工作任務。三是展現共同願景,明確節點目標。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建成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綠色美麗長三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區域公共服務供給便利化程度明顯提升,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地位更加凸顯,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基本建立,在此基礎上,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會議商定,對比較緊要又具備條件的事,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立即著手做,抓緊幹起來。為此,梳理提煉了30多項重點合作事項清單,包括專項行動、重點項目、實施方案和規劃編制等,納入近期工作要點,確保合作事項能夠落地。重點是推進“六個一批”:

①抓緊編制一批專項規劃

比如,提升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已經啟動了長三角區域城際鐵路網規劃編制工作。

②動實施一批專項行動

比如,三省一市積極謀劃制定5G先試先用行動,在長三角率先布局5G網絡建設,開展綜合應用示範,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引領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

③先制定一批實施方案

比如,作為國家批複的唯一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編制了建設“信用長三角”行動方案,在長三角範圍內構建起“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工作格局。

④動落實一批重大項目

比如,目前三省一市已落實了打通省際斷頭路第一批17個項目,今明兩年全面開工。

⑤極搭建一批合作平臺

比如,共建覆蓋三省一市的G60科創走廊,研究規劃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區。

⑥力推進一批民生工程建設

比如,積極研究探索急診和部分門診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可行性;實施民生檔案“異地查檔、便民服務”等項目。同時,還將旅遊、體育、養老等人民群眾關心的合作事項納入三年行動計劃,努力使長三角一體化的實踐成果惠及百姓。

3、以保障工作落實為重點,進一步構建更加務實有效的合作協調機制

明確了三條原則:

①統籌協調要更加有力

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和協調解決區域性重大問題;充分發揮主要領導座談會決策功能,有效發揮聯席會議協調功能、聯席辦和專題組的執行功能,強化三級聯動。

②合作機制要更加完善

已經共同組建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實現了集中辦公。下一步,重點圍繞行動計劃的實施,在綜合協調和督促落實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成為上下協同、四方聯動的樞紐和平臺。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合作。做好長三角一體化工作要唱好“大合唱”,真正體現大家的事大家一起辦。

③政策措施要更加有效

要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方法,善於運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促進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三省一市就共同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簽署了框架性協議,基金將重點投向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科技創新等領域。下一步,還將在國家指導支持下,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等機制。

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通過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長三角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一定能夠在一體化的進程中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貢獻。

簽約項目簡介

今天的會議簽署了11個合作項目,涉基金、環保信用、基礎設施、信息化、區域合作、商務等領域各1個、產業領域3個、民生服務領域2個。其中,政府-政府層面5個,政府-企業層面2個,企事業-企業層面4個。

1、組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三省一市政府聯合相關金融機構,共同發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重點投向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充分發揮基金對一體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2、長三角地區5G先試先用引領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三省一市開展5G先試先用聯合行動,共同推動5G外場技術試驗和5G網絡布局,在邊緣計算、物聯網、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領域加強5G綜合應用示範合作,並聯手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加快建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總體架構,推動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經濟率先發展。

3、長三角地區實施環保領域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

主要內容:立足長三角區域信用合作示範區建設,在失信行為評判標準互認、數據歸集共享機制建立、聯合懲戒措施落地等方面加強合作,在國內率先探索形成跨區域的信用聯合獎懲模式,全面提升長三角地區環保領域信用水平。

4、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三省一市圍繞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就合作原則、合作內容、合作形式、以及合作機制達成共識,明確打通省際斷頭路第一批17個重點建設項目。

5、長三角地區共建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

主要內容: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宣高速鐵路,深化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布局,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協同創新,推動品牌園區深度合作和產融結合,推廣G60科創走廊“零距離”綜合審批制度改革成果,建成長三角地區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協同融合發展平臺。

6、長三角地區推進“人工智能+法院”深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依托科大訊飛技術力量,三省一市法院共同支持探索人工智能在刑事案件審判流程中的應用,深化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流程中的應用,拓展大數據技術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

7、申寧杭合四城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合作意向書

主要內容:依托螞蟻金服移動端產品技術優勢,實現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城乘客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

8、長三角地區推進“互聯網+”醫聯體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以現有醫院平臺為基礎,以騰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社交產品為紐帶,滬蘇浙皖相關醫院運用電子健康卡,通過區塊鏈加密傳輸等技術手段確保患者相關電子病歷在就診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人工智能影像、微信醫保支付、個人健康檔案等服務,推動醫療業務協同和分級診療,實現無縫轉診。

9、長三角地區協同做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服務保障工作合作協議

主要內容:啟動“環滬護城河”行動,搭建“6天+365天”常年交易展示平臺,推動會展商品通關便利,加強與品牌展會聯動,打造長三角會商旅文體品牌項目,開展經貿對接活動,合作深化進口博覽會數據挖掘,推動形成商機共同開發機制。

10、長三角地區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聯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主要內容:三省一市在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標識解析服務體系、服務體系和服務資源池、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應用與互信、融合生態等方面強化合作,在全國率先建成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將海量工業數據資源,轉化為高效率的生產、高質量的創新。

11、長三角地區建立協同優勢產業基金投資意向協議

主要內容: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發展集群,滬蘇浙皖大型企業聯合發起設立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就各方作為有限合夥人參與基金事宜在認繳出資額度、基金管理機構、基金經營期限、基金投資方向、保密條款等內容達成意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