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集體產權改革助力美麗鄉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1712

2018年,我國將選擇50個地市和個別省,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整市”試點;試點縣也將增加到300個。圖為河南安陽農民在田間播種玉米。(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農業部發布消息,2018年,我國將選擇50個地市和個別省,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整市”試點;試點縣也將增加到300個。

農村的集體資產主要包括六七十億畝資源型資產和數萬億經營性資產。以往的主要問題,是這些資產都屬於集體所有,但由於村民參與渠道不通暢,村級治理存在諸多弊端,往往連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家底,村里的債權債務、收益、分配,村民往往一抹黑。集體資產說是屬於大家的,但支配權卻往往全部抓在村幹部手上。農村基層治理中的小官大貪,往往就在這種土壤中滋生。這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劇。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要將這些集體資產,以折股的方式,賦予農民股份權能。將資產明確到人,劃分到戶。

這項改革的成功,有一些重大問題要解決。其一是清產核資,弄清家底;其二是確定集體組織的成員,比如對嫁出去的女性,入贅的男性,嫁出去又離異的女性,因考學或其他原因遷出去的原成員等等,怎麽確定其成員資格?其三是這些股權確定後是否即不再重分?如何繼承?是否一定要由本集體內的成員才能繼承?其四,如果成立農民股份合作社來經營這些資產,這個合作社在法律上是什麽身份?相關的法律配套是什麽?其五,鄉村原來的村委與合作社的關系是怎樣?其六,是否所有集體資產都分幹凈,還是保留一定比例的集體股?其七,怎麽調動改革者的改革動力?……在實踐中,一定還有更多需要面對的細節難題。

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不久前曾說,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的多項權能還沒有破題,比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還不完善,占有權和收益權已經實現,但有償退出、抵押、擔保、繼承四項權能法律上仍是空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缺失,其法人地位在2017年10月1日施行民法總則後才明確;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稅收、土地等政策較少等等。

按目前規劃,2021年底前,這項牽涉幾億農業人口的大改革將基本完成。前面幾年的試點,已經摸索出了很多有效的解決模式。比如有的試點村,就細分出了26種不同的情形,來確定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身份。但法律、政策的跟進,只能靠更高層級的及時反應。

這是一項大手筆的改革。汲取了前三十多年成功的改革經驗,從試點開始,及時總結,又迅速推進。這項改革,不僅意味著集體資產與每家每戶甚至每人都建立起了直接的權益關系,村集體成員將更有動力參與共同體的經濟事務監督管理,它也將調動村民積極參與村社公共事務的管理,改善農村的政治生態。中國要建設美麗鄉村,必然要建立良好的治理體制,這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55

馬雲:鄉村教育強了,教育才真正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842

2014年3月11日,隆回縣三閣司鎮天子萬福教學點,體育課孩子們在學校前的草坪上玩“背人”遊戲,這個教學點只有9個孩子,57歲的邱小雲老師是他們唯一的老師。(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隨著學齡人口下降和大規模城市化,農村學生逐漸減少,我國從1990 年代開始農村“撤點並校”。但是,大量撤並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農村學生出現“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2015年11月,國務院頒布《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要求“加快探索建立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建設並辦好寄宿制學校,慎重穩妥撤並鄉村學校,努力消除大班額現象,保障當地適齡兒童就近入學”。面對已經產生的“遠、難、貴”問題,具體應該怎麽做?馬雲提出了繼續撤並小規模學校,但是辦好寄宿制的計劃。另一種思路,是政府、企業家、專業教育公益機構等各方投入資源辦好“小而美”的學校,保護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的權益。我們編發本組文章,意在激發讀者對鄉村教育難題的關註,根據具體的情況,從不同的路徑,為解決中國農村教育難題而共同努力。

為什麽要做農村教育

為什麽要做農村教育?第一我有私心,我是老師出身,我四年的大學教育是學師範的,最早16.5元每個月的補貼,我大學畢業之後當了六年老師。我離開學校去創業的時候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夠成事,我把很多精力返回給學校。但是中國教育之複雜,也不是我一個人能幹的,做任何事情,要做我們能做,應該做,必須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鎖定的是農村教育。中國絕大部分農村今天在不斷發生好的變化,中國政府在過去三十年,我自己覺得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讓幾億人脫貧,這是很了不起的。

我們覺得不能讓孩子們失去未來競爭的能力,精準扶貧首先要從教育、醫療進去。年紀大的,四五十歲的人,你要改變他也很難,但是七八歲的孩子,如果第一天在教育上就沒有被公平對待,那就永遠沒有機會。

我鎖定了鄉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孩子的教育提升。

另外一件事印象比較深,1992年我有一次到浙江臨安昌化,早上五點多一點,我要趕車,正坐在長途車上,前面車突然停下來。我看到前面有一個小女孩,六七歲的樣子,手上拎了一個飯盒,背著一個書包。那樣的事情,1992年到現在了,在中國依然在發生。不是中國不努力,不是社會不協力,而是有些地方達不到。

我們這些人也許可以做一點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只有鄉村教育強了,教育才真正強,只有農民發生變化了,農村發生變化了,中國才真正發生變化。衡量一個國家的水平多好,不是在於你這個國家有多少很牛的大學,很牛的中學,而在於我們最差的學校到底有多差。最差的學校改變了,國家才會有機會改變起來。

有學校更要有老師

我們過去的三年,把所有精力放在鄉村教師,這是解決幾千萬兒童的關鍵點。我們沒辦法幫助一個學生、兩個學生,只有幫助老師,一個老師一輩子至少影響兩百個學生。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老師,老師就會影響很多學生。我們後來又發現一個問題,中國原來有近四百萬農村教師,但是後來只有330萬,很多老師離開了,同時很多校長沒受過專業訓練,他從來不知道該怎麽當校長,當了十年老師以後,人家說“你經驗比較豐富,你當校長”,他也不知道什麽叫做財務、管理、領導力。

我們決定把精力再度加入到校長培訓,我們2017年開始,選擇優秀的校長進行系統性的培訓,給他們錢,甚至我們把他們送到美國去,三個星期,讓他們看看美國教育的發展,這些校長可能都沒有出過國。到這里來的一百多個鄉村教師,他們都沒有坐過飛機,沒有見過企業家們,他們怎麽影響孩子,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激情?

我們對老師培訓以後,還對校長培訓,我們安排他們去聯合國大廈,在聯合國安理會桌子上面,中國的席位上,那一拍照片,一講,回去以後,至少興奮一兩年,帶動更多的校長。今天晚上這些老師們,能夠跟在座的企業家一起參加會議,回去會影響無數的老師、無數的學生。

第三個,我們又開始啟動了鄉村師範生計劃,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農村,有些師範生,他想當老師,但找不到好的學校,我們馬雲公益基金會支持五年內,你到農村去教書,這五年內的錢我們補貼,如果他覺得不行,五年以後回來,他愛幹嘛就幹嘛,只要承諾五年。

中國農村教育,我們跑了很多地方以後,發現一個大問題,特別貧困的孩子們,特別貧困的地區,很多學校是只有十幾個學生,然後兩個老師,很多是夫妻,要教五六個年級,那樣老師也不願意去,學生也教不好,學校條件越來越差。

應推進中國的拆校並校機制

這次想推動一個進程,就是再度推進並校機制。鄉村學校現在從51萬所並成23萬所,農村小學生平均上學距離為5.4公里,這是教育部門的數據。很多學生上課,坐船去,跋山涉水,包括那位頭上全是霜的孩子。我自己這麽覺得,這些孩子根本就不應該走讀制,就應該是寄宿制,中國必須大力推動寄宿制。

我喜歡那部電影《阿甘正傳》,媽媽早上帶著孩子,坐著校車,送到學校。從我的經驗來講,一百人以下的學校,老師也不願意去,學生也學不好。並校的一個重要機制,必須要有寄宿制,住在學校里。

現在很多孩子,來四公里,回去四公里,回到家以後,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爸爸媽媽在城市里打工,爺爺奶奶也不知道怎麽教他,他們課後的作業、生活全亂套了。我們如何改變這個狀況?我的想法,用校車禮拜五全部送回家,禮拜一早上到每個村口,用車一拉,二十分鐘、半個小時,全部送到學校,這些孩子在學校里面,因為有三百個學生,老師就願意去,我們把寄宿弄好,晚上晚自修弄好,早上早自修弄好,農村的留守婦女也很多,把她們訓練起來,學怎麽照顧孩子的生活,這整套寄宿學校的機制,在歐美是已經很成熟了,我們應該帶進來,如果這樣的話,在我們中國幾百個國家級貧困縣,特別窮的地方,孩子們就不用自己在路上。

我希望大家共同來推進中國的拆校並校機制,大家往鄉鎮靠攏,一個學校再遠,二十分鐘的車程夠了。

另外一個,企業家能夠做什麽事情?很多人來找我,要給馬雲公益基金會捐錢,做公益的錢永遠不夠,但我確實有足夠的錢來做這件事情,而且大家的參與感,每個人的心,希望為農村做一點事情,為孩子們做一點事情,更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歡迎大家參與並校,歡迎建校舍。我們鼓勵大家為家鄉服務,原則上所有參加的企業家們,你是福建人,就做福建,你是廣東人,就做廣東,你是安徽人,就做安徽,每個省都有貧困的地方。

在當地,我們歡迎建宿舍,宿舍的標準,馬雲公益基金會會把標準拿出來,怎麽生活,怎麽住宿,這些標準全部包括。

第二個,我們會做校車計劃。宿舍可以以你們公司的名字命名,車也是一樣,中國高速公路上面,也要有我們自己的校車,我們可以設計很漂亮,現在二三十萬買一個校車,讓孩子們能夠被接送到學校里面,還能夠培養一到兩個司機,每個學校可能就兩三輛車,我們很多問題就解決掉了。我們還會系統培養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照顧能力,這些人有一兩千塊錢,兩三千塊錢,幫助孩子做一些生活料理。

所以並校,建宿舍,捐助汽車,就鎖定在你們家鄉,要跨省,我們來協調,馬雲公益基金會只做這幾件事情,標準制定、監督、落實,然後每年的匯報,我們不要你把錢給我,太複雜了,你們就自己做自己的。

(2018年1月21日,馬雲在企業家教育溝通會上的演講,王江濤整理,經修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09

博鰲觀點: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共贏關系

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8.52%,城鎮化帶來的機遇與問題,包括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大城市治理以及城鄉協調發展等,引來越來越多的關註與探討。

在10日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中國城鎮化的‘城市群’模式”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就業的機會、較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環境等等都是吸引人們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

“城市群”需要治理機制

近年來,決策層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於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

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的時候,會產生汙染、擁堵等各種問題,迫使城市進行產業轉型,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分量。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

日本前總務大臣增田寬談到,日本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高速工業化帶來了資源、環境以及勞動力成本問題,隨後將工業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並發展第三產業,但即便如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貧富差距擴大、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不足等。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明確提到特大城市要適當舒緩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推進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外轉移,加強周邊基礎城市連接,推進中心城市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擴散。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中國的最大難度是發展不平衡,一大部分地區屬於工業化的前期,還有一部分地區屬於中期,還有一部分屬於中後期,“我們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去推動產業的再分配。城市群地區的成本在上升,如何利用產業重塑發揮中小城市的活力?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斯蒂芬·格羅夫(Stephen GROFF)認為,要有一個集中化的治理機制,包括收入、預算的權限、規劃能力等,還有可能需要跨越三四個不同的市政府來統一投資,使得這些決策能夠做出來。“城市群在亞洲爆發式的增長造成了很大的汙染、交通問題,可能它們GDP增長的速度還不及它們碳排放的增速。而東京比較成功,我覺得原因在於東京有一個中央的部委來負責城市群的規劃。”

城鎮化不會導致鄉村衰落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是否會導致鄉村衰落,成為很多人關註的問題。

增田寬持樂觀態度,認為恰恰是因為勞動人口少,正是農村提高收入的機會。推進農村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生產方式,改變市場營銷方式等,來提高農村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而提高人農民的均收入。

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稱,鄉村發展必須依靠城市。城鎮化產生的效果首先在於吸引了鄉村富余的勞動力,勞動率生產力的發展既能夠消除貧困人口,也能夠消除周邊的貧困環境。李鐵補充道,城市多元化的需求刺激著農業的調整和升級,農產品消費多元化同樣使農村離不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擴大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國外投資者對在華投資機會的關註也明顯提升,而城鎮化更被他們視為是“必勝的押註”。

在另外一場“改革開放40年”的分論壇上,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稱,自己每年都會來中國六七次,最大的感受就來自於不斷變化著的城市;全球各國都面臨著農村發展的問題,而中國正極大推動著新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改革。“中國沒有去複制西方的模式,而是在創造自己的增長方式,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中國做得好,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到新的增長模式。”

澳大利亞前外長鮑伯·卡爾(Bob CARR)也表示對中國城鎮化的關註,“中國城鎮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這在很多境外投資者看來會是必勝的押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14

鄉村振興開局年迎“開門紅”,一季度農業投資增速達24.2%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事關全年走勢。

4月23日,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計劃司司長魏百剛稱,今年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8904億元,同比增長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26元,實際增長6.8%,延續了“雙增長”的勢頭,實現了“開門紅”。

值得關註的是,農業投資在快速增長。

魏百剛認為,這是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當中的一個亮點。今年以來,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確實是快速增長,增速大幅高於二三產業的增速,這是一個好現象,農業農村發展當中缺錢、缺人才,所以投資增加對農業農村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900億元,同比增長24.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16.7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22.2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高14.2個百分點。

那麽,快速增長背後的原因,在他看來有三個。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帶動。這激發了包括農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各類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的信心和動力。預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臺後,可能還會掀起新一輪的農業農村投資高潮。

二是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拉動。居民們追求的不但是要吃飽,還要吃好,吃得健康、安全、優質、個性化,這樣的需求使一季度優質農產品的市場供銷兩旺,也帶動了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的同比增長10.7%,這也吸引了各類資本看好農村市場,加大農業農村投入。

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為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現在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對農業投資的積極性在不斷地加大。

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還呈現出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都加大力度等特點。

今年以來各地加大農業農村的投資力度,提前下達投資計劃,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比去年執行數增長11.4%,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預算數也比上年執行數增長3.5%,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此外,民間投資大幅增長。根據各方面的統計,前兩個月民間投資就達到了919.3億元,同比增長24.4%,也比去年全年增幅高11.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還是主要的,占固定資產投資的81.2%。

投資領域也越來越寬。特別是對現在的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村電商、農業的特色小鎮這樣的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投資趨勢比較明顯。投資方式多樣,過去更多的是以項目為載體進行投資,現在出現了並購整合的投資方式。一季度涉農領域公開披露的並購事件就有31起,投資規模達到87.86億元,同比增長70%,

魏百剛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重點圍繞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產銷銜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等這樣一些領域采取各種方式,包括PPP等,來優化農業農村的投資環境,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來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93

海南什寒:“天上”的最美中國鄉村是這樣發家致富的

海南島四周環海、地勢低平,中部皆山。一個名叫什(zhá)寒的小村莊就深藏在眾山下海拔800米的盆地中。地區偏遠、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交通不暢、山路十八彎。即便如此,村民李虹還是選擇在此地繼續生活下去。理由很簡單: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許多老人都活到100歲。

李虹今年四十出頭,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許多,兩個孩子都在山外的鎮上讀書,最大的已經上了初中。和其他少數民族村民一樣,她本來靠種地為生,家里窮得叮當響。

“什寒”是黎族地名。“什”在黎語中是“田”,“什寒”意指“寒冷的田”。作為海南島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什寒村有“天上什寒”之稱,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下稱“瓊中”)中最貧困的一個,而瓊中又是海南18個縣市中經濟排名倒數的縣。

但什寒村也有時來運轉的時候。在2013年奪得“最美中國鄉村”桂冠後,什寒村的生態旅遊業便蓬勃起來。李虹開起了一家農家樂,生活過得一點兒也不比縣城的市民差。

其他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改善。官方資料顯示,從2009年到2016年,什寒村村民的年收入從不到1000元增至13721元,7年增長13倍,並就此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這個小山村的蝶變,得益於這里的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這里“窮”得連農作物都不願意生長

4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從瓊中行政中心營根鎮車站乘坐汽車出發,車行約15分鐘後,開始駛向一條寬約4.5米的盤山公路。途中森林茂密,蒼翠欲滴,溪流纏繞,鳥鳴蟲叫。

據《瓊中地名誌》記載,什寒村曾是古代驛站,這條道是當時的古道,是萬寧、瓊海到白沙的必經之地。美國傳教士香便文、丹麥傳教士冶基善曾在一百多年前徒步考察五指山區黎峒時經過。

今天的什寒村,由沖沙、什托、元也和苗村等4個自然村組成,共有村民500余名,皆為少數民族,其中苗族約300人,其余是黎族人。

汽車在山路上前行。大約40分鐘後,隨著一塊刻有“奔格內”三大個字的木牌映入眼簾,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內在當地語言中,意識是“來這里”。

由於汽車一路盤旋而上,下車後,記者開始感覺到頭暈,像玩過山車後的感覺。“現在交通已經非常好了。”聽到記者說從瓊中來到什寒村路況複雜時,李虹說,“要是在以前,我們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當時的路面才這麽大(她用手比畫著大約50厘米寬),而且陡,下雨時容易打滑,危險。”。隨著一塊刻有“奔格內”三大個字的木牌映入眼簾,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內在當地語言中,意識是“來這里”。

村民黃秋梅對此有著更切身的體會。20年前,在她出嫁當天,迎親隊伍將她從鄰近的沖山鎮接到什寒村,光在路上就走了3個小時。“我幾乎是爬著上來的。”

偏遠、交通不便似乎成了貧窮的代名詞。黃秋梅說,當時“村里多數人的房子都是破舊的瓦房,還有茅草屋,村里不通電,一入夜,山氣的寒冷侵襲而來,心里也跟著發冷”。

由於山里濕氣太重,那時什寒村總是濕漉漉的。李虹對此也標“不知道為什麽”。但她看到,這種氣候對村里的茅草房影響大,茅草幾乎兩三年就要換一次,趕上陰冷潮濕的季節,村人甚至長達1個月見不到陽光,而道路泥濘和隨處的豬牛糞便更是讓人寸步難行。在這種情況下,過年過節,一些外地嫁過來的媳婦甚至不好意思讓娘家人來走親戚。

不過,什寒村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日子。在上世紀80年代,什寒村一度是遠近聞名的養牛村、富裕村。那時候,什寒村每家每戶都有幾十頭牛,村里一些不錯的老房子都是靠養牛建起來的。

“當時專門有公司來收購。”什寒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總體來說,當時養牛好,收入不錯。”

但好景不長。出於生態保護的需要,政府號召村民封山育林,這讓原本可以用來放牧的土地逐步減少,原始養牛產業遭受巨大打擊,村里的生活水平也大不如以前。

不養牛後怎麽辦?什寒村開始把目光轉向傳統的農作物。然而,高海拔讓什寒村的土地對許多經濟作物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傳統的種植業在這里幾乎被堵死了。 “最後我們都不想種了。”王國康說,“我們於是開始種水稻和中藥材益智。”但由於缺少有效的管理,以及價格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種植益智的效益也一直上不去。

貧窮繼續糾纏著什寒村。

“大開大建”的發展道路是走不通的

為走出困境,20年來,什寒村人一直在想法子。

直到2009年,當地官員在一次進山走村活動中發出疑問:什寒村如此之美,為何卻如此之窮?經過調研,他們打起了發展生態旅遊業的算盤:什寒村改造勢在必行。

也是從2009年起,瓊中縣政府先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投入什寒村的景觀景點、文化廣場、遊客咨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堅持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汙染,最大限度地保留村莊原有的田園風光和黎苗文化。

黎苗文化在什寒村隨處可見,村民住房便是其中之一。記者在什寒村采訪中看到,這里每一間房子的裝修都融合了黎苗文化。在粉白的墻頭上貼有苗繡花紋圖案,像苗服上精致的滾邊;屋頂兩端裝有略微上翹的牛角,這是苗族人心目中的圖騰;青灰色的四圍墻底,黛色屋頂瓦片,在白的墻壁和屋脊線的配合下,像一幅水墨畫。

遊客就是要體驗一種民族風情。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天生什寒”里的人的居住環境究竟與外界有何區別。

緊接著,到了2012年,瓊中縣政府決定把什寒村當作瓊中打造“奔格內”鄉村旅遊的扶貧示範點,將農業和旅遊業進行融合,引導村民逐步吃上旅遊飯。通過旅遊扶貧試點,促進什寒村的產業融合和創新,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做文章。

其中,“吃”,挖掘黎苗傳統特色飲食,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農戶經營黎、苗農家樂,讓遊客品嘗三色飯、竹筒飯、魚茶、山蘭糯米酒等。“住”,打造民族風情的“奔格內”民宿休憩場所,讓遊客感受當地天然大氧吧的清新和放松。“行”,利用山地坡緩、植被豐富、田園景觀優美的自然條件,修建“奔格內”國家步道,讓遊客體驗鄉村原野樂趣。

而“遊”,則結合什寒自然風光、田園、溪流、黎苗風情、傳統民居、庭院等資源,讓遊客參與犁田、插秧、采茶、飼養、種植等農耕活動,體驗農家傳統勞動。“購”,將鐵皮石斛、蜂蜜、靈芝等農家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和推銷,倡導農戶將家里特色手工藝品、農產品向遊客銷售。“娛”,成立了什寒農民文藝隊,定期舉辦周末篝火晚會,表演原生態黎苗歌舞、與遊客互動,讓遊客親臨其境感受黎風苗韻。

和其他部分村民一樣,李虹將家里空余的三間房改成民宿,同時也經營了一家農家樂餐館。“一到周末,特別是到了節假日,我這里就是爆滿,整個村莊的民宿都爆滿。”她說,“在村道上,走的全是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自2013年8月正式開門迎客以來,村民的人均純收入持續攀升,2013年人均純收入為6429元、2014年人均純收入7582元,2015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而現在,王國康對記者說,“我們這里的人均年純收入已經超過10000元了。”

打理一家農家樂餐館和民宿已經夠李虹忙碌的了,可她還是常常忍不住帶上幹糧上山尋些“野味”——野菜、蜂蜜、中草藥——一去就是好幾天。她會把得來的野味結合上述“購”的元素,賣給遊客來增加收入。“要靠山吃山嘛。”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但前提是,我們不破壞一草一木。”

經過村民的精心保護,2013年什寒村被評為“最美中國鄉村”。2014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國家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歷史古村,被中外旅遊文化協會、中國文化與旅遊產業聯盟評為最美中國鄉愁旅遊村寨,被海南省旅遊委評為海南五椰級鄉村旅遊點。

他們總是久久不肯離去

什寒村可以說是整個瓊中的縮影。

瓊中地處海南生態保護核心區,森林覆蓋率83.74%,素有“海南綠肺”“天然氧吧”之稱。雨露溫潤的瓊中,高山、低山、丘陵、臺地河道、階地地貌品種豐富,海拔最高處近1900米,海拔最低處只有25米;無論從哪個方向擡眼,山巒重疊,如墨如黛。

青山綠水的瓊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西南部的五指山峰海拔1867米,西部的鸚歌嶺海拔1811米,南部的吊羅山海拔1290米,北部的黎母嶺海拔1412米;有大小河溪共241條,純凈的泉水從崇山峻嶺里汩汩流出,孕育著海南島上的母親河。

從2014年起,瓊中開始挖掘每個村莊的歷史遺跡、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人文元素,綜合考慮村莊黎苗民族特色、房屋分布及地勢情況等因素,累計投入6億元,打造富美鄉村建設示範點168個,打響了“富美鄉村”品牌,實現項目建設與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山區綜合開發有機結合,逐步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逐漸呈現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局面。

瓊中的生態旅遊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甚至在2018年春節期間,瓊中縣還迎來了首批俄羅斯旅遊團,與當地黎苗同胞一起過大年。據統計,2017年瓊中縣接待旅遊人數13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億元。

近年來,瓊中先後榮獲“2016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魅力十佳市縣-生態建設縣”、“最美中國·民俗(民族)風情目的地”、“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等稱號。

瓊中縣最新發布的《中共瓊中縣委關於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實施方案》(以下稱《方案》)稱,將在2020年前全面開展瓊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

按照《方案》,瓊中的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到2020年,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省領先水平,生態安全屏障得到全面鞏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瓊中是典型山區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想要徹底擺脫貧困,‘大開大建’的發展道路是走不通的。”瓊中縣委書記孫喆此前說,“因為瓊中的美緣於綠水青山。”

記者在什寒村采訪結束時,再次路過村口,突然看到一棵大樹,高約五層樓,綠葉繁茂,冠如傘蓋。走近一看,樹根盤錯,樹幹嶙峋。擡頭一看,其腰部掛著的提示牌赫然寫道,這是一棵重陽樹,樹齡800年。

村民告訴記者,來這里的遊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旦來到這棵樹下,他們總是久久不肯離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75

吉林松原發生5.7級地震:有鄉村50多戶房屋受損

5月28日1時50分,吉林松原發生5.7級地震。此次地震松原市等城區震感強烈,吉林省長春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有震感,震中附近鄉村部分房屋出現裂縫、院墻倒塌。

據新華社,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截至28日6時,未接到人員傷亡報告,鐵路、民航、通信等重要設施未受到影響,社會面基本穩定。

目前,應急管理部各項應急工作措施已全面展開。中國地震局啟動三級地震應急響應,並已派出由27人組成的現場工作組趕赴震區。吉林、黑龍江消防總隊第一時間啟動地震應急響應機制,震中附近消防部隊已做好救援準備。松原市消防支隊、吉林油田消防支隊共12輛消防車、68名指戰員已趕到震中相關鄉村,排查災情,開展救災工作。

截至28日6時,在震區現場沒有發現人員傷亡情況。

以上為記錄到的地震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稱,吉林松原處於地震多發的區域,但地震強度普遍不大,後續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樣不會對哈爾濱、長春等周邊城市帶來更大的後續影響。對此,孫士鋐建議,民眾應以正常心態對待,不造謠,不傳謠,以官方發布的權威消息為準。

最新進展:

發生余震141次,最大震級為1.9級

截至28日上午7時,共發生2.0級以下余震141次,最大震級為1.9級。目前,國家地震局和吉林省地震局已經對松原震情進行會商研判,認為近日內不會發生破壞性更大的地震。

有鄉村50多戶房屋受損

28日5時許,記者抵達震中寧江區毛都站鎮牙木吐村,該村也是受此次地震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初步統計,該村約有50戶房屋受損,其中10戶受損嚴重,目前尚無人員傷亡情況報告。

在牙木吐村村民劉長太一家三口居住的房屋,煙囪倒塌把屋頂砸壞。之後又發生了幾次余震,他說:“現在還挺害怕,但全家都在室外,比較安全。”

過去幾年,松原市曾多次發生地震

松原市地震局官網文件顯示,松原市抗震設防烈度為八度,是吉林省高烈度區,也是國務院和省確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

過去幾年,松原市曾多次發生地震。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11月23日6時4分、32分,在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分別發生5.8級、5.0級地震,加上22日16時18分發生的5.3級地震,這是當地在15小時內三次出現5級以上地震,長春、松原、四平、哈爾濱等地震感明顯。當時吉林省地震專家認為,此次地震是1961年以來吉林省發生的最大震級的淺源地震,也是全國1970年以來最為複雜的地震。

據松原市地震局官網消息,2018年至今,松原市共發生包括本次地震在內的13次地震,其中3次震級在4級以上。

進一步消息還在持續跟進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37

中央政治局會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會議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幹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今後5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抓緊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要針對不同類型地區采取不同辦法,做到順應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又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目標任務要符合實際,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要科學規劃、註重質量、穩步推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會議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規的舉措,構築了全黨全社會扶貧的強大合力。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把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我們必須清醒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再接再厲、精準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動、更紮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脫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會議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大扶貧工作格局,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獲得感,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

會議強調,要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著力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特殊困難,著力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力度。要強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舉措,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全力推進就業扶貧,深入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加強生態扶貧,著力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強化綜合保障性扶貧,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行動,開展扶貧扶誌行動,樹立脫貧光榮導向,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會議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進一步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要完善脫貧攻堅考核監督評估機制,提高考核評估質量和水平,切實解決基層疲於迎評迎檢問題。要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加強對脫貧一線幹部的關愛激勵。要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集中力量解決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突出問題,堅決依紀依法懲治貪汙挪用、截留私分、虛報冒領、強占掠奪等行為。要深入宣傳脫貧攻堅典型經驗,宣傳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26

鄉村振興頂層設計出臺,中央要求抓緊編制地方規劃

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隔半年,迎來中央層面的規劃。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幹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今後5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

今年2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農辦領導解讀一號文件時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管到2050年。“在制定中央一號文件的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聯合有關部門同步起草《規劃》。現在《規劃》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進行報批。”

會議認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在具體落實環節,各地區各部門要“抓緊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

此外,“要針對不同類型地區采取不同辦法,做到順應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又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目標任務要符合實際,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

當前全國各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很高。面對這樣的情形,前述中農辦負責人認為,這反映鄉村振興得到各地普遍擁護,也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盼,這是非常可喜的。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又要有科學求實的作風;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紮實推進、從容建設、久久為功。要防止層層加碼、防止搞“一刀切”。

其實,對於貧困地區來說,鄉村振興還是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把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

精準扶貧這5年來,前期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今後3年要實現脫貧3000多萬人,壓力和難度仍不小。中央要求,必須清醒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再接再厲、精準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動、更紮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為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會議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進一步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同時,完善脫貧攻堅考核監督評估機制,提高考核評估質量和水平,切實解決基層疲於迎評迎檢問題。要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加強對脫貧一線幹部的關愛激勵。

要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集中力量解決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突出問題,堅決依紀依法懲治貪汙挪用、截留私分、虛報冒領、強占掠奪等行為。要深入宣傳脫貧攻堅典型經驗,宣傳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54

為衰敗鄉村帶來230萬遊客,越後妻有藝術節能複制到中國嗎

如今鼎鼎大名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節,它不在美術館舉辦,也遠離城市,更不是簡簡單單地“把藝術品放在田野里”。

建築師馬巖松所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對清津峽觀景隧道的改造 攝影/Nacasa & Partners Inc.

據官方統計,從2000年到2015年,舉辦了六次的大地藝術節共接待了230萬遊客。其中200萬人是在每三年一次、持續僅兩三個月的展覽期間到來。最近一屆是在2015年,短短兩個月展期內為當地創造了51億日元的收入,包括展覽門票、交通、講解遊覽服務、餐飲、住宿、便利店銷售等。在“2017國際旅遊可持續發展年”聯合國大會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被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確認為“2030年國際旅遊可持續發展”全球示範案例。

所帶來的效應之大,反而讓人幾乎無法想象這件事在20多年間所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第七“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近日開啟為期51天的展期。第一財經記者受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在中國的授權機構瀚和文化邀請,前往新潟縣越後地區采訪,現場體驗這以利用藝術激活鄉村經濟與社會的成功案例。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對中國鄉村發展的影響,並不是一個得到廣泛關註的議題。在“推動城鎮化發展”、“大力扶持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提倡“全域旅遊”等政策背景下,這個全球典範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過去的十幾年里,貴州、安徽、福建、浙江等多地鄉村都陸續出現同類的以藝術文化為主要方式嘗試振興發展鄉村的實踐。這些案例中的絕大部分,都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作為參照。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與畫廊、拍賣行和藏家所構成的當代藝術市場系統距離十分遙遠,反而與鄉土文化複興、社會閑置資產再利用、解決“城市病”等後現代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拯救鄉村

從一開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就不是常規的當代藝術活動。

越後妻有地區風貌。

位列“2017年日本最具藝術影響力百人”第一名的北川富朗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停滯,早年迅猛發展吹起的泡沫一一破碎。從1992年到2003年十年間,全國GDP年均增長率僅為0.8%。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位於日本首都東京西北方向600多公里的新潟縣,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也越發嚴重。

傳統農業持續衰落,本地一度引以為豪的農作物經濟和農耕文化都失去原有的活力;鄉村“空心化”,年輕人紛紛移居到大城市,留下越來越多的老人,閑置學校和廢棄住宅逐年增多。

1996年,新潟縣政府籌備了一筆“十年地方振興基金”,邀請當時在日本國內策劃過許多大型藝術展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希望可以借助藝術創意文化的力量重新振興衰敗的鄉村。

此後,1946年出生於新潟縣的知名藝術從業者北川富朗,有了“四年做了2000多場說明會”的壯舉,一次次交流,說服了大部分的當地村民與政府官員等群體。

此次在東京市區代官山的藝術機構辦公室(Art Front Gallery,下稱“AFG”)見到北川富朗時,他的名譽光環上又添加了日本權威藝術媒體(Art Review JP)的“2017年日本最具藝術影響力百人”第一名,以及2018年年初獲得的日本重要人文大獎“朝日賞”。

“很多地方的藝術活動都與藝術無關,都是政治經濟各種力量的博弈。我個人沒有興趣做這些事情,”他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藝術很容易被資本所利用,年輕藝術家可能會被迅速捧紅、作品賣出天價,房地產開發商靠做藝術活動來擡高房價,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從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出發來考慮問題。”

鄉村複興之所以會在50歲那年成為他人生中最關註的事情,是因為他相信,如果人類最小單位的聚集群落無法良好運轉下去,那麽將來都市也遲早會不行,甚至整個地球都會走向終結。

三省House

鄔建安作品“五百筆”局部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名字是北川取的。他沒有使用“新潟縣”或者“十日町市”這種現有的行政區劃名稱,而是選擇把日本戰國時代該地區的兩個古名“越後國”和“妻有莊”拼接起來,模糊了地理邊界,同時強調了歷史縱深。

這一片區域以每年長達六個月之久的冬季和驚人的降雪量而著稱,山路難行、交通不便,據說“越後妻有”的字面意思其實是“走到極地的盡頭之後”。在現代社會,這樣的地理特征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疏離。可是就在這樣的地方,也出產赫赫有名的“越光米”、清酒、蕎麥面等一系列優質農副產品。

2000年,第一屆大地藝術節終於得以舉辦。藝術節總監北川富朗懷抱著一顆理想的心,期待著可以借藝術家的眼睛重新發現當地的魅力與資源,並且影響居民參與重建家鄉。在沒有怎麽宣傳的前提下,這個窮鄉僻壤居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吸引了16萬人次來訪。

農民與農業

吸引外界的關註,這並不是藝術節的終極目的,他們最關註的還是要振興當地文化與社會。第一步就是讓農村的居民參與進來。

第一屆藝術節的一個代表作品“稻田(日語‘棚田’)”,是由藝術家夫婦伊利亞和艾米莉亞•卡巴科夫創作的。1999年他們受邀來當地考察,看中了一塊荒廢的梯田,在不大的山坳空間里、由農民開墾出錯落有致的七層稻田。

卡巴科夫夫婦的“棚田”是第一屆的代表作品之一

卡巴科夫夫婦原本計劃在這個天然舞臺上擺放幾個鋼板裝置,表現農民從耕田、播種、插秧到收割的動作剪影。為了說服田地主人福島先生,最後方案變成了在福島家的稻田里安放福島一家人做農事的剪影。結果,這件作品的圖片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成為“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標誌性作品。福島先生受到鼓舞,又恢複了耕種;直到第三屆藝術節結束之後,才把土地最終交給藝術節管理。

這一過程,涉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另一個為實現初衷而進行的項目:松代梯田銀行。

從2003年第二屆藝術節舉辦時起,越後妻有地區大量無人耕種的稻田開始接受外來者的認領。每年在插秧和收獲兩個農忙時節,會有大量生活在都市里的各界人士趕到這里,下田參與農耕。

100平方米的稻田每年平均可以收獲37.8公斤大米,參與勞動的人可以獲得部分珍貴的大米作為“銀行分紅”。到目前為止,該地區認養土地人數有345人、企業團體八個,總耕作面積超過八萬平方米。

“新潟縣的稻米一直都很有名,以前這邊的居民都以種植稻米為生。但是近50年來,大米大量以低成本從海外進口,加上農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到城市里去工作,因此農業後繼無人。”藝術節執行方、NPO里山協動機構負責人原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這個問題既然政府解決不了,那也許我們可以幫忙。”

除了廢棄稻田被外來者認養、重新耕種,還有大量還在堅持種田的農家,藝術節組織方會介入賣米的過程。比如幫農民重新設計稻米包裝、分銷到各個餐廳去賣給藝術節參觀者,這樣能夠比農協直接收購賣出更高的價格。原蜜告訴記者,2017年他們幫助越後妻有地區的農民賣掉了18噸大米。

空屋與廢校的重生

困擾日本全社會的老齡化以及自然災害問題,在環境脆弱的越後妻有地區也是大問題,鄉村產生了大量空置住宅房屋,還有諸多學校也已廢棄。40棟空屋、10所廢校,被大地藝術節改造成為餐廳、宿舍或展覽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由廢舊建築物改建而成的設施賦予了藝術節最大的魅力。

國際級藝術家將這些閑置資產變廢為寶,現在好幾座成為永久展出空間,參觀者趨之若鶩。

缽&田島征三——繪本與樹木果實美術館

日本著名繪本作家田島征三在2009年來到真田小學校,他看到這個擁有130年歷史但最終被廢棄的小學,首先想到的是:如果那些長大了的學生回來,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回憶該怎麽辦。於是他把整座校舍變成了一個立體的繪本,空間是畫紙、塗上色彩的漂流木成為他的畫筆。記者走進現在的“缽&田島征三——繪本與樹木果實美術館”,那赤誠的童心與荒棄的現實緊緊纏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

另一位毫無保留表達熱情的老爺爺若井義雄,是記者采訪第三天入住“三省House”時偶遇的鄰居。他家就在那座廢棄小學旁邊步行一分鐘的距離。在小學改造完畢之後,他曾經做過宿舍管理工作,後來生了場大病,只得休養。現在新一屆藝術節開幕,又有許多客人來到這里,他很激動地跑出來跟大家打招呼。

第二天早上出發時,若井手里拿了本漢語字典前來道別,說自己正準備努力學習漢語。

越後妻有地區的居民,越來越多地參與藝術節。有人加入誌願者團隊,或者幫忙管理餐廳、宿舍、展覽空間,還有人組織遊客、為大家進行導覽。

振興進行時

今年第七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覆蓋了760公里範圍,囊括新潟縣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作品分布在378處,過去制作的永久作品有206處,參展藝術家總共有335組,其中新參展的有165組。

藝術節總監北川富朗從一開始就堅持不把作品都集中在某個區域,因為那樣固然是方便遊客參觀,但也失去了這些藝術品原本應該承擔的意義:將外來的客人引入各個山村角落,制造與當地居民的相遇和交流。

經過20余年,藝術節已然成長為一個複雜的運作系統。北川富朗在1982年創立的AFG主要承擔每屆藝術作品、活動的內容策劃工作,2006年第三屆藝術節開始成立的NPO主要負責項目具體的落地實施,此外還有誌願者團體“小蛇隊”等多方通力合作。

另外一方面,也是在2006年,新潟縣政府許諾的“十年地方振興基金”到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迫切需要在資金方面積極尋找出路。

有一個辦法是利用市政建設撥款,比如在該地區有個垃圾場需要改造,藝術節主動邀請建築師將其改為遊樂場和露天劇場,成為藝術項目的同時又合理使用了市政預算。2018年,中國建築師馬巖松與其團隊也受邀設計改建了清津隧道。

他們還設立了“故鄉稅”,歡迎外界各種人士為越後妻有的鄉村複興而募捐,並以土特產等作為回報。

當然絕大部分的資金還是來自企業贊助。記者在本屆藝術節官方信息手冊的最後,看到滿滿三面贊助商的信息。據北川透露,近幾屆藝術節開支基本有15%來自政府財政支出,剩下85%依靠展覽門票和企業贊助。

藝術節還未能擁有自給自足的造血能力,這也就意味著事情都還沒有做完。

原蜜每年頻繁往返東京和新潟縣,已經持續了二十幾年。他認為現在的藝術節面臨了許多新的課題,找到充足穩定的資金來源是一方面,想辦法在非藝術節開放期間也增加當地的客流與活躍度是另一方面。

“支持我們的本地人越來越多,但是最初支持的那一批也跟著增加了20多歲年紀,他們變得更老了,開始力不從心,這也是大問題。”他說,“我們現在需要報答他們。農村一直以來都在支援城市,現在也需要城市反過來支援農村了。”

“現在的藝術節還沒有達到我的預想,”北川富朗也對記者表達了對現狀的不滿足,“看起來它在國際上好像獲得了聲譽,但是當初我們是為了讓當地居民可以自力更生——這個目標現在還遠未達到。當地人才剛剛站在起點。”

怎麽樣才是理想的未來?他說了三個展望。首先是農業重新發展起來;其次是在展覽管理、配套服務中培訓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最後,北川希望越後妻有可以變成一個“大廣場”,讓各種各樣的人能夠在此匯聚。

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已經是了。(本文圖片提供/瀚和文化)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李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30

乡村基:中式连锁快餐如何做大做强?

1 : GS(14)@2010-09-13 22:44:54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13/149954.html

 中式连锁快餐如何做大做强?首先是产品标准化,其次是拥有快速的供应链。基于这两个条件,乡村基(CCSC %)得以发展壮大。

  重庆乡村基快餐连锁公司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缔造的中国川菜的平民美食文化”企业。这个美食文化的基础是乡村基利用14年时间打造的一条基于IT系统的完美供应链。正是这条完美的供应链支撑着重庆乡村基100多家门店、4000多名员工、近万平米的配送中心、近3000平米的加工中心、几十辆配送车队,每天为中国20多万人提供着美味佳肴。

  先做强 再做大

  1996年,当26岁的李红开始创建乡村基(以前名为乡村鸡)的时候,她用朴素的管理思想管理企业。在很多中国企业战略选择先做大再做强的时候,她选择了先做强再做大。在从1996 年起的12年间,乡村基的增长速度很慢,到2008年,乡村基的连锁门店数量只有50多家。而在这12年间,李红在开店营运的销售环节、物流中心和加工供应链的保障环节、菜品口感和品质的质量环节、企业POS及ERP软件及供应链管理软件的信息系统支撑环节都下了大功夫,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红朴素的稳扎稳打的管理思想很清晰: 快餐行业以“快速 标准化”为主要特点,而体现这些特点需要销售营运和供应链保障两条腿来完成。在公司营运体系基本牢固和聘请咨询公司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前提下,乡村基大胆加快了开店的速度,到2009年,乡村基已经有了98家门店; 到2010年,乡村基将开店150家; 到2011年,乡村基将开店270家,真正成为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的龙头企业。

  支撑乡村基快速扩张战略的基础是供应链战略。乡村基的战略明确后,以重庆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在成都、西安、湖南、上海等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建店工作。乡村基物流中心建设的速度基本与开店的速度同步。为保证重庆地区60家门店的物流与配送,乡村基在5年前开始建立大型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存货按照产品属性不同进行分类: 干货、冻货、生鲜、调料等等。

  标准化中餐

  加工中心承担了半成品的加工过程,加工工序极其严格,每一道工序的切割都有标准尺寸,调料都有标准用量。物流中心的配送依靠自己的车队,按照门店的订货计划,仓库人员提前把每个门店需要的周期订货量提前一天分拣出来,提前一周为每个门店送货。因为订货体系设计合理,在新信息系统的帮助下,门店单品用量的预测准确度高过90%,补货的次数明显减少,物流中心的月补货次数不到10次。

  经过咨询公司的详细计算,在外地开店数量较少的时候,以区域分公司配合门店采购、供应商直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当开店数量超过28家门店的时候,考虑相应的边际成本,乡村基需要在当地自建物流中心,对于大宗商品采取全国统一采购,建立二级配送体系; 对于生鲜类等产品采取区域采购区域配送体系。在乡村基全国扩张的时候,乡村基将把全国分为4个大区,建立以武汉等城市为一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二线城市的二级物流配送中心密切配合的关系,形成全国步调统一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乡村基首先在供应链的源头确定食品的美味。乡村基的研发总监(总厨) 以前是为政府官员设计国宴的大厨。他主持研发的菜品品种有50~60种,平均每月还要推出1~2种新品,满足不同地区细分人群的口味。其次,在供应链的加工环节保证食品的美味,乡村基的加工分为加工中心的半成品加工和门店的既时烹制的产成品加工。为保证门店的产成品口感统一,乡村基的所有干货、冻货、生鲜、调料等原材料的用量全部按照标准的BOM进行分包,在加工中心进行切割和码料。最后,在供应链的销售环节保证食品的美味,在保证口感的同时还要保证快餐的速度。半成品的菜在门店烹制的时间有严格的控制,乡村基的中餐要求1分钟之内准备完毕; 西餐要求2~3分钟之内准备完毕。

  在任何一家乡村基的连锁店里都能吃到相同美味的菜肴,都要归功于乡村基有一条完美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体系做保障。
速度,还是速度

  乡村基的高效运作模式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为建立这条基于IT的完美供应链系统,乡村基摸索了十多年,并聘请供应链咨询公司为之保驾护航。乡村基开始进行信息化工作较早,现在已经形成门店POS管理系统、订货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内部ERP系统等企业内部、外部供应链一体化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乡村基的高效运作模式可以用六个字来描述: “快速、标准、多款”。首先是快速,在点餐速度和原材料、半成品响应速度的要求下,乡村基的POS系统和订货系统密切配合。门店POS会根据历史同一天的门店加工数据形成门店当天的预加工数据,保证门店的餐品快速供应给客户。同时,乡村基的未来预测数据会根据历史销售数据结合天气、节日、促销、重大事件等因素变量的调整在POS里面自动形成。订货系统会对部分数据进行修正,形成较为准确的订货数据。后台的ERP系统接到订货系统的数据之后,会参考现有库存、在途库存、安全库存和最低库存等几个指标形成采购数据和加工数据。乡村基通过信息系统每周只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这些数据的集合,从而指导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其次是标准。乡村基的信息系统里只有一套标准的BOM数据,这个BOM数据是根据研发中心科学计算得出的。无论是门店的POS系统、订货系统、还是后台的ERP系统,所有的管理环节都采集统一的BOM数据,这就保证了不同地区的门店提供同样味道的餐品。

  最后是多款。乡村基有专门的产品部门,会根据地区不同提供差异化口味的餐品,餐品种类有中餐、西餐、面食和休闲食品。除了固定的几十个品种外,产品部门每月都有新品推出,并在各地推广。因为小批量多品种的原因,乡村基的产品经理通过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做分析,内容包括: 销量分析、市场分析、口感分析、营养分析、质量分析、供应商分析等等,为新品的推出和老品的下架提供专业化的意见。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乡村基正在逐渐建立市场预测和分析系统,门店对未来一周单品的预测准确度将提高到90%以上,这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源头。在计划和控制体系的协同下,门店销售计划、物流配送计划、生产加工计划、采购计划完美统一。连锁行业是信息化依赖型的行业,没有信息化就不会有大规模的连锁行业,没有信息系统,企业一天都不能生存。

  (百年方略管理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 吴镝)
2 : abbychau(1)@2010-09-14 04:31:11

赞喔
3 : GS(14)@2010-09-14 21:08:58

2樓提及
赞喔


其實還有德克士,但是明晚先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