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到家了嗎?從哪來又回哪去?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董青枝 每經編輯 王曉波
一線城市動輒數萬元一平的高房價往往讓“漂一族”望而卻步,“杯水車薪”已成為返鄉置業的一大重要理由。然而,“返鄉”並非回到出生地,多是回到交通便利、配套齊全的省會城市或熱點城市。
作為90後的北漂一族,來自山西的小董就加入了返鄉置業的潮流,選擇了臨省的省會城市西安。
作為一名90後,小董坦言,“買房是肯定需要的,租房還是心里不踏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幸福感會高些。”
面對北京的高房價,他無奈地表示,現階段自己無法承受,但回到家鄉附近的省會城市買一套房,還是力所能及的。雖然暫時仍在北京打拼,不過看好西安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前景。
此外,從老家的婚嫁風俗來看,房子已成為結婚的一大必需品,為婚姻保駕護航。買房,是全家人必須要做的一件大事。
談起在西安買房,小董經歷了與爸媽的博弈。在老人看來,買婚房就是在縣城或者運城市買,一是離家近,二是房價低。然而,小董選擇西安買房,房價是當地房價的2-3倍,且不符合家鄉大多數人的選擇。
最終他以婚房為談資,再加上買的樓盤有內部折扣,優惠力度大,且西安到家已開通高鐵,一小時路程,交通便利,自己以後願意返回西安工作生活,離家近等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多次溝通,爸媽最終同意在西安買房。
據了解,他購買的樓盤位於西安高新區,靠近一家通訊大企業,地鐵已開通,周邊配套設施較完善,符合剛需的要求,目前月供3000元左右。
在小董自己看來,在西安買房要遠遠好於縣城或運城市,首先,西安是省會城市,有發展機遇;二是,自己如果返回西安工作,有落腳點,若不返回,作為投資也可以;三是,西安具有城市資源、教育資源等優勢。
的確,房子是用來住的,返鄉也可以實現剛需購房,不一定非要在房價高昂的一線城市“買房吃土”。在自己經濟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在老家附近購買一套房子,擁有一個安定的居所,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現在不少在一線城市打拼的購房者並沒有真正地“返鄉”置業,而是選擇了省會城市或高鐵沿線的熱點城市。熟悉了大城市生活的人們似乎已無法忍受老家的偏遠以及配套的匱乏。
2017年,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布的“城鎮化全國入戶調查數據”顯示,21.6%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家庭已在城鎮買房,8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子女選擇在縣城及以上層級的城市定居,他們往往不會返回原來的居住地,而是向更高層級的城市遷移。
小董是2016年8月在西安買的房子,說起買房經歷,他說自己在一家上市地產公司工作,平時也關註房價,當時剛好公司在西安開發樓盤,與領導同事商量後,考慮在西安買房。
時間證明,他的這次置業沒錯,“現在(房價)已經翻了一番,還是很高興,畢竟賺了,起碼比工資賺得多。”
實際上,2016年的西安樓市還處於去庫存的泥濘中,每平方米5000元-6000元的單價,遠低於周邊的武漢、鄭州、成都等省會城市,關鍵是對外地人不限購。但2017年西安房價快速上漲,均價已高於10000元/平方米,西安的發展也走上了快車道,眾多外地購房者被拒之門外。
對於此次西安置業,小董稱,投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畢竟北京置業門檻太高,而西安離老家近,也是給自己未來的一條退路,Plan B還是要有一個的。
鑒於是Plan B,考慮到首套房的名額,當時小董以爸媽的名額購房,並沒占用自己的名額。
小董補充道,西安的房子預計今年6月就交房了,考慮到暫不會回西安,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裝修後出租,租金差不多可以抵月供。若以後定居北京,再把西安的房子出售用做北京買房的首付,當然這些都只是目前的考慮,並不確定。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曾健輝
“這些年,聽到最多的就是,村里人都在買房。鄰居家兒子和兒媳在昆山買了房;隔壁大哥在蘇州買了房;還有一大部分人分別在市里、縣里和鎮上買了房;村北頭姓陳的都搬走了,只有一家沒有在外面買房;南頭咱老李家搬了大半了。”這是打工作家李若在《春節返鄉筆記》里的描述。
的確,在外打工的“村里人”,有了錢,最想做的事,少不了“買房”。
在安居客發布的《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里,受訪人群中有返鄉置業意願的人,占59%的比例。
但這近6成的人回鄉置業,並不是回到村子、鄉里買房子,而是在離鄉不遠的鎮上、縣城及市里。
這也是為什麽,報告中新一線城市,尤其是蘇州、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的原因。
事實上,“回鄉置業”作為伴隨改革開放、在外打工、衛星城建設等一系列宏觀話題而生的現象,在近年漸成趨勢,並且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刻被急速放大。
但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份習俗,還附加了“買房”這個高頻選項?
從開始一個人默默打拼,到一個人變成了兩個,再到可能面臨的3口甚至5口之家,買房成家就成了迫切的需要。當大城市的房價無法觸及,回鄉置業便成了打工族的重要選項。
《報告》顯示,在返鄉置業人群中,一半以上年齡超過30歲;單身人群只有19%。打工一族中,80%來自三四線城市及周邊城鎮,但近七成都在一、二線城市工作。
對於這近6成有返鄉置業意願的人群,改善老人及孩子的生活條件,便是他們返鄉置業的首要原因。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買房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當一二線城市買房壓力越來越大時,回家鄉買套房,就是一個雖不得已但必為之的選擇。
有趣的是,有回鄉置業的意願,並不意味著有回鄉置業的需要。
就像作家李若描述的,“我有兩個弟弟,小弟還沒有對象。大概是覺得房子買在市里說出去好聽些,方便找對象,前兩年非要在市里買套房,買了也不住,到現在還沒裝修”。
大弟為什麽買房呢?他說道:“你們都搬走了,獨留我在村里,我和誰玩呢?”
事實上,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鄉的打工族,春節過完後很多都會再回到大城市。從長遠來看,在租購並舉的政策下,有大批人的長期居住需求或能通過租房來解決,未來大城市的租房人群還會進一步增加,很多時候家里的房子並沒有用。“有時候,大家並沒有回家置業的需求,買套房只是沖動性消費,為了跟風、比較,或者為了實現‘有套房’的願望”。
張波告訴記者,不少人往往回家前並無置業的想法。但中國不同城市和地區間的樓市差異很大,有時候兩地一比、懸殊的差異一現,就會沖動性購房。
當然,有人選擇返鄉置業也是有清楚需求的,如照顧家鄉父母、建設家鄉和回家生活等等,也正是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人加入返鄉置業大軍,而“買住分離”的現象或也會更多地出現。
為什麽回家買房?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在城里買不了房。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上深等城市的高房價、高地價,正在擠出部分產業和人口,為更高端的產業和人口騰籠換鳥。
從海外經驗看,通過大都市圈建設,較大的成本落差將引導一線城市的部分產業疏導到周邊衛星城市,部分人口也將跟隨遷移。
而這時候,大家也會發現,我國不少衛星城市的房價與一線城市房價,相差七八倍甚至十多倍。
《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的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從北京返鄉置業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保定、天津、石家莊。
與此同時,在一線城市人口容量、就業機會趨於飽和的狀況下,新一線城市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新一線城市經濟發展迅猛,GDP增速普遍在8%左右,重慶更是超過10%,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並且新一線和二線城市也正大舉推出人才政策、購房補貼等諸多福利,這些都對人們回歸置業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比如,重慶的高精尖人才可享受住房優惠保障,安家補助最高200萬元;武漢規定非武漢戶籍個人憑“房票”可在武漢購買首套住房;南京的高層次人才購房首套不受戶籍限制,40歲以下本科生直接落戶買房等。
“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把眼光從一線城市里調整出來。當技術的進步、設施的完善,尤其是國內交通網絡的加速發展,未來我國高鐵將覆蓋全國80%以上的大城市。這些都在拉近‘漂一族’與家的距離,使得返鄉置業更加變得更加容易。”張波表示。
《報告》也顯示,從安居客返鄉置業報告統計的人群流入情況來看,2017年返鄉置業大省分別是江蘇、廣東和安徽,其中江蘇鹽城、蘇州及南通三城返鄉置業人數名列前茅。
新一線城市中,全國返鄉置業熱門城市前五名分別是重慶、蘇州、成都、武漢和南京;二線城市分別是南通、合肥、徐州、泉州和溫州;三線城市分別是鹽城、安慶、泰州和淮安、嶽陽;四線城市則是六安、黃岡、阜陽、商丘和梅州。
每經記者 史小可 每經編輯 曾健輝
這個春節,“隔壁老李”突然說,“我後悔了!”
老李後悔的原因要從兩年前的春節說起。那年他堅定地認為,老家揚州是一個三線城市,城市規模小,外來人口少,居民收入水平也比不上大城市,在老家買房不如在大城市買。結果,這兩年揚州房價的上漲幅度完全超出了他的預判,以致發出感慨。
如今,更多年輕人離開三四線城市奔赴一線城市尋求更大發展空間,但一線城市高企的房價卻讓他們感到煩惱。
而當家鄉快速發展、房價攀升的時候,這些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又會作何選擇?
雖然老李的戶籍還在揚州,但他常年在武漢工作並且定居,年收入超過30萬元。
兩年前,老李的父母想在揚州換套房子作為改善,但因為年齡臨近退休,貸款有難度,因而希望以兒子的名義按揭一套。
對於買房,老李嘗到過在大城市買房的甜頭。5年前,作為剛需,他在武漢市中心地段以超過9000元/平方米的單價買下一間80多平米的小套三。僅過了3年,這個小區的二手房價已逼近4萬元/平方米。
對比揚州當時平穩、略有下滑的房價後,老李堅持認為,買房必須要在大城市買。於是,憑借在武漢買房的成功經驗,老李計劃了一個在武漢換一套大四居,再把父母接到身邊住的“完美方案”。
然而,隨後的變化並不如其預期。在老李還沒回過神時,揚州房價連續上漲了27個月,直到去年11月環比才小幅回落。
去年12月中旬,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數據顯示,11月揚州新房價格環比跌0.3%,這是當地房價連漲27個月後的首次下跌。
如今已到2018年春節,對老李一家而言,武漢的大房子還沒來得及買,揚州買房的難度又變大了。對此,老李寬慰自己說:“沒關系,反正我也沒準備回揚州工作,雖然現在揚州房價高了,但還是可以買一套,不過月供得多還點了。”
房天下的數據顯示,揚州二手房價在2018年1月為13732元/平方米,環比增長2.1%,同比增長39.31%。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截至國家統計局2017年10月發布的數據為止,自2015年8月以來,揚州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指數已經連續上漲27個月,直到去年11月才環比下滑了0.3%。
房價連漲的同時,揚州的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加碼。但同時,市場上不乏“開盤熱“、“全款購房”和“日光”等現象。
到年底揚州房價有所回調,主要是政府加強了調控力度。2017年11月29日,揚州市政府出臺樓市調控政策,開始執行“限購+限售+搖號”的疊加調控政策。新政於同年12月1日起執行,直接對當地樓市交易產生了影響。
新政規定,在揚州市區範圍內擁有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居民家庭,不得再次認購新建商品住房。認購對象超過銷售房源數量的,由公證機關組織選房公開搖號確定購房人。在市區範圍內戶籍居民擁有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市區範圍內戶籍居民家庭擁有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及《不動產權證書》起,上市交易的限制期限由原規定的2年調整為3年。
這是揚州對樓市調控的再一次加碼。2017年4月,揚州進入“限售”時代,政策要求,在揚州市區範圍內戶籍居民家庭擁有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市區範圍內戶籍居民家庭擁有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或《不動產權證書》不滿兩年的,不得上市交易。
戶口仍在揚州的老李,如今要在揚州給父母買一套100平米的新房,得多花近50萬元左右。
有熟悉揚州市場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因為此前揚州並沒有限制非本地戶籍居民的購房資格,所以吸引了來自南京、南通、泰州、鎮江以及部分安徽、東北的外溢購房需求,加上本地的購房需求釋放,最終推動了揚州房價的持續上漲。
與老李後悔沒提早下手所不同的是,一些從一線城市回揚州買房的年輕人群體認為:揚州房價跟一線城市比,簡直是“白菜價”,按揭基本無壓力!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王龍就抱有這樣的想法。2017年4月,作為半個揚州人的王龍回揚州探親。短暫幾天時間,他就在揚州京華城附近以14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我常年待在北京,也在揚州開了一家甜品店,買房主要是為了方便父母回揚州小住。當時買房就是瞬間的決定,因為房價很低,還按揭也沒什麽壓力。”王龍說道。
在揚州“揮金如土”的王龍新婚燕爾,卻並不考慮在北京買房。“婚前是跟父母一起住,婚後我們決定先租房子”。王龍和妻子達成共識,租下海澱區學區房,兩室一廳,月租8000元。說到房租費,王龍只說了三個字:“特別貴”。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揚州這樣的三線城市有其特殊性。此前揚州房地產的價值被低估,房價一直比較疲軟,但隨著高鐵建設完成後,揚州的區位優勢突出,對當地人置業而言性價比較高。
但嚴躍進同時認為,揚州房地產市場仍非面向全國的市場,外來人口不多,加上周邊城市的商品房存量仍較高,會受到來自南京、鎮江、南通、常州和無錫等周邊城市的競爭,對揚州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形成制約。盡管目前揚州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在好轉,但若被炒房客持續追捧就會產生問題,加上三線城市目前房價處於高位,外地人在揚州購房仍需謹慎。
CFP圖
隨著農歷春節的臨近,越來越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漂一族”都踏上了返鄉的旅程,除了走親訪友外,不少人也有了回家買房的打算。
一邊是大城市的限購加上房價高;另一邊是三、四線城市樓市火熱且價格相對低,兩相對比下,返鄉置業的人群也在逐漸增加。
根據58集團旗下房源發布網站安居客發布的《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59%的受訪人群有返鄉置業的意願。其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
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的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從北京返鄉置業的前三名為城市保定、天津、石家莊;上海為南通、蘇州、合肥;廣州為佛山、湛江、汕頭;深圳為惠州、梅州、汕頭。
而在新一線城市工作的“漂一族”返鄉置業目的地則以省內遷移為主,春節期間熱門返鄉置業城市也多集中於城市周邊。
而從人群流入情況來看,2017年的返鄉置業大省為江蘇、廣東和安徽,其中江蘇鹽城、蘇州及南通三城返鄉置業人數名列前茅。
新一線城市中,全國熱門返鄉置業的前五名城市分別是重慶、蘇州、成都、武漢、南京;二線城市前五名分別是南通、合肥、徐州、泉州、溫州;三線城市分別是鹽城、安慶、泰州、淮安、嶽陽;四線城市則是;六安、黃岡、阜陽、商丘、梅州。
此外,返鄉置業的人中一半以上年齡都在30歲以上,單身人群只有19%;其中有80%的人群來自三、四線城市,近七成在一、二線城市工作;而工作城市買不起房或者希望改善家人生活條件是返鄉置業的首要原因。
關於買房置業選在哪兒的問題,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一年內購房。關於房價,83%的人希望家鄉的房子總價不要高於100萬,三居室是大家普遍理想的戶型。
根據2017年各城市新房房價計算,在工作城市深圳購買一間衛生間(約6平方米)的價錢在家鄉揭陽則可以購買一套62平方米的兩居室。不僅如此,以北京的平均薪資計算,最快僅需要5.7年就可以在老家德州買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新一線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相比大城市較高落戶條件和限購條件,新一線、二線城市積極推出人才政策、購房補貼等諸多福利,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安家。
除了上述客觀因素的影響,許多主觀因素也是人們選擇返鄉置業的重要因素,比如,照顧家鄉父母的現實需要、建設家鄉的情感需求、回家生活的內心歸屬等。在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人加入返鄉置業大軍。
(來源:人民網 記者: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