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周日全線下調了2014-2015市場年谷物、大豆和小麥的價格預估。該行認為全球供大於求的情況甚於預期。
大摩下調2014-2015市場年谷物預期至3.9美元/蒲式耳,10月的預期為4.35美元/蒲式耳;下調大豆預期至9美元/蒲式耳,10月預期為10.10美元/蒲式耳;下調小麥預期至5.4美元/蒲式耳,之前預期為5.75美元/蒲式耳。
由於美國農產品豐收,谷物價格2014年至今為止已經下跌13%,大豆下跌19%,小麥下挫15%。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認為全球糧食庫存將觸及15年高位,因此農產品價格走勢承壓。
摩根士丹利預計2015-2016市場年農產品價格將會有所回升。谷物價格將反彈至4.25美元/蒲式耳,大豆將反彈至9.5美元/蒲式耳,小麥則將回升至5.5美元/蒲式耳。而在2017-18市場年之前,市場將不需要擴大產能。
高盛在其9月30日的分析報告中則認為,未來三個月谷物價格將跌至3美元/蒲式耳,大豆將跌至8美元/蒲式耳,小麥價格則將回落至4.5美元/蒲式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摩根士丹利周日全線下調了2014-2015市場年谷物、大豆和小麥的價格預估。該行認為全球供大於求的情況甚於預期。
大摩下調2014-2015市場年谷物預期至3.9美元/蒲式耳,10月的預期為4.35美元/蒲式耳;下調大豆預期至9美元/蒲式耳,10月預期為10.10美元/蒲式耳;下調小麥預期至5.4美元/蒲式耳,之前預期為5.75美元/蒲式耳。
由於美國農產品豐收,谷物價格2014年至今為止已經下跌13%,大豆下跌19%,小麥下挫15%。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認為全球糧食庫存將觸及15年高位,因此農產品價格走勢承壓。
摩根士丹利預計2015-2016市場年農產品價格將會有所回升。谷物價格將反彈至4.25美元/蒲式耳,大豆將反彈至9.5美元/蒲式耳,小麥則將回升至5.5美元/蒲式耳。而在2017-18市場年之前,市場將不需要擴大產能。
高盛在其9月30日的分析報告中則認為,未來三個月谷物價格將跌至3美元/蒲式耳,大豆將跌至8美元/蒲式耳,小麥價格則將回落至4.5美元/蒲式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來源:i黑馬
作者:婁月
在消費者看來,梅子淘源是一家可以買到放心農產品的平臺;在創始人團隊的眼里,看似抽象的信任感是通過其深入原產地的農業眾籌模式實現的。
創始人王梅在阿里巴巴工作了9年,2013年辭職,今年創辦梅子淘源。今年阿里上市時,王梅作為惟一一位被邀請的離職員工前往紐交所見證敲鐘。在紐約,馬雲為梅子淘源寫下了一句“永不放棄”。“我覺得馬雲要表達的是:消費者要對中國土地上的食品有信心,農人要永不放棄種植生產好東西。”王梅說。
(阿里上市之際,馬雲為梅子淘源寫下了“永不放棄”四個字)
梅子淘源做的,就是將遍尋中國好食品的消費者和堅持綠色種植的農人聚集在自己的平臺上,以訂單農業的模式滿足雙方的需求。(註:這種由消費者籌集資金預先支付,讓農人根據訂單生產用戶所需要的產品,農產品成熟後直接送到消費者手里的預售模式被認為是農業眾籌的第一步。)
王梅認為,相比生鮮B2C,梅子淘源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通過預售和定制的方式提前鎖定用戶;二是深入原產地,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改造生產流程,或是通過深入走訪調查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並將整個環節真實、透明的分享給消費者;三是做小規模的特色農產品。通常情況下,傳統農業經銷渠道和生鮮B2C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和經營風險,只選擇那些產量高且穩定的農產品。而中國農民自己生產的有機和綠色農產品,通常因為生產周期長、產量小,長期排除在日常的銷售渠道之外。
以蜂蜜為例。王梅介紹說,中國市場只有10%的成熟蜜(自然成熟的蜂蜜,國外釀造時間一般在7天以上,營養成份較全),市面上銷售的大部分是釀造周期只有三四天的非成熟蜜。今年3月,王梅在廣西崇左和當地的養蜂人深入交流,定制了300斤成熟的龍眼蜜(釀制時間超過20天),被梅子淘源的用戶中一搶而空。養蜂人也希望能夠銷售真正的好蜂蜜,這次預售給他們的鼓舞很大。今天9月在做九龍藤蜜的時候,定制出了2000斤成熟的九龍藤蜜。
中國市面上的有機和綠色食品大多走高端路線,梅子淘源卻希望通過自己的渠道讓普通大眾可以持續地消費有機食品。“作為平臺,我們定價的核心是讓農戶自己定價,然後讓消費者以低成本獲得。我們的傭金範圍在10%-20%左右,跟傳統渠道的‘成本乘以3’的模式完全不一樣。”梅子淘源聯合創始人李璐說。
李璐告訴i黑馬,有些品牌把有機大米包裝成高大上的樣子。梅子淘源推出的五常大米年卡,會員團購後的毛利率只有1%,每月送一次貨,折合下來每斤的包郵價格是7元多。“我們的年卡是讓更多人持續地吃上好米,還要像農民那樣現磨現吃。讓大家不光是能吃上真正的好米,還要吃得起好米,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吃米。”
在消費者信任體系的建立上,李璐認為,品牌商往往是要包裝一個產品,現在梅子淘源卻要將包裝去掉,以直播的方式真實展示農產品種植到采摘的每一個環節。“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都會展示,每一批農產品都會送檢,然後我們將檢測報告翻譯給用戶。也許我們的產品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這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黑馬企業信息
北京淘信源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王梅
成立時間:2014年6月
所在地區:北京
主營業務:特色農產品眾籌平臺
融資情況:獲天使輪融資
i黑馬點評:
梅子淘源的眾籌農業模式根據訂單決定生產,直接對接消費者,不僅給用戶帶去可信任的農產品,還改造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給新一代農人帶去信心。不過,如何讓消費者接受這種模式,尤其是未來更深度的參與,還需要觀念的引導和市場的培育。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有句話叫「價格過高正是終結價格上漲的殺手」,2014年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散裝大宗商品、農產品和原油價格均大幅下跌,正印證了這句話。
鐵礦石和煤炭是2014年最早開始下跌的大宗商品—需求面和高價終止了過去10年來高企的資本開支。儘管中國房地產市場疲軟是利空,但對中小型礦企而言,供應面缺乏自律是將價格推低至成本曲線的真正原因。美國和南美在連續數年的糟糕天氣及高價格之後,大宗農產品終於在南北半球都迎來了豐收。最後,在平均油價持續數年高企之後,美國原油產量出現的結構性變動,為油價走低提供了先決條件。北美以外地區石油供應意外中斷的規模較以往小以及需求前景走軟,引發了近期布倫特和WTI原油價格暴跌。
從上述各例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那就是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加速實現均值回歸:在大企業對具有巨大市場影響力的項目做出大規模資本支出後,採取總量策略;或者在部分板塊,如易受天氣不確定因素影響以及市場參與者多追求產量最大化的農業,出現生產率和產量大幅波動。
鐵礦石不具吸引力
鐵礦石年初至今大跌44%的根源,是主要鐵礦石生產商缺乏產量自律。由於鐵礦石的供應面高度整合—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家控制著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的一半以上,市場本來預計它們會在穩定價格方面將做出更大努力。
到2014年年中,低成本生產商決心將高成本(中小型)生產商擠出市場的意圖顯而易見。一方面成本要低得多的大型生產商有意收購潛在的鐵礦石不良資產,而且由於鐵礦石生產對大廠商而言仍有利可圖,它們開足馬力繼續生產。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明顯惡化、中國政府新的基建項目不足以彌補住宅市場疲軟的情況下,鐵礦石市場在2015年及之後將面臨持續的供應過剩。鑑於鐵礦石價格可能進一步走低,甚至可能跌至低於每噸70美元的水平,因此鐵礦石資產不具吸引力。
價格變動引發
農產品種植面積分配減少及輪種
相較之下,農產品市場就沒有那麼簡單明了了。農業的結構與大型採礦企業存在顯著差異,許多市場參與者都力爭將年產量最大化。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農民每年可進行輪種。在天氣原因導致3年欠收後,南北半球可能迎來豐收。有趣的是,對大豆等部分作物而言,美國庫存能在短短1年間從紀錄低點升至接近高點的水平。種子和播種機械的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率,這樣在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產量可實現更迅速的復甦。
短期內,如不出現乾旱天氣,對穀物和油籽作物的種植面積調整是支撐價格的唯一途徑。短期內的需求缺乏彈性。近期價格的大幅下跌預示著種植面積將有所削減,對於價格處在甚至低於農場交貨成本的玉米尤其如此。
大豆的情況不太一樣。從玉米到大豆的輪種將最晚在2015年二季度推動大豆價格大幅低於成本曲線。預計大豆價格在9.0美元/蒲式耳,玉米價格應在3 -3.5美元區間觸底。
美國緻密油的興起
對歐佩克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
這是歐佩克2009年以來首次面臨市場排除減產預期。隨著美國緻密油(tight oil)產量的上升,歐佩克在2014年面對減產壓力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歐佩克所需的減產規模已從瑞銀最初預計的40萬桶/天增加至近期的70萬桶/天。如果歐佩克決定效仿主要鐵礦石生產商的做法按兵不動,那麼原油價格走勢將重蹈鐵礦石的嚴峻形勢。限制美國緻密油供應增加的必要性將上升,並推動新一輪油價下跌—WTI和布倫特油價將分別跌破70美元/桶和75美元/桶。
由於主要美國葉岩氣盆地(Bakken和Eagle Ford)的油價接近60-65美元/桶,油價跌到這個水平,意味著10%的美國緻密油供應將無法盈利。由於美國緻密油開採需獲得持續的投資從而彌補老井產量的大幅下滑,因此供應增長的明顯放緩將在6個月後顯現。
在美國緻密油市場舉步維艱甚至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原油市場將找到新的平衡點,歐佩克的油價溢價也將不復存在。如果歐佩克成員的目標是實現收入最大化,那麼減產至少50萬桶/天是最明智的選擇。市場向歐佩克傳達出的訊號似乎是「團結則存,分裂則油價將下跌」。預計歐佩克採取行動的概率有60%,並認為布倫特油價將在2015年復甦至90-100美元/桶的區間。
周三發改委宣布繼續維持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在中國農業大宗商品庫存已經達到歷史高位的情況下,政府很難主動收回”幹預之手“。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中國最資深農業顧問的說法,中國農業大宗商品庫存已經達到歷史高位。這迫使政府很難在不導致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主動收回”幹預之手“。
周三發改委宣布,為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2015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生產成本、市場供求、比較效益、國際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5年生產的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
中國政府一直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買入棉花、小麥、玉米、大豆、糖和大米,以鼓勵農民種植具有戰略重要地位的農作物。但這也導致了庫存過高、走私行為、以及相對廉價的進口商品的增長。
由於高價格鼓勵了戰略性作物的種植,10多年來中國谷物收成年年增長。然而,中國的農作物種植成本居高不下,農業部門的競爭力弱於其他國家。
庫存越多,政府脫身的難度就越大。由於中國已經成為農業大宗商品的大買家,將過剩商品投入市場,會在國際市場引發震蕩。
中國政府在2014年宣布釋放棉花庫存,因中國的棉花庫存已經占全球60%。
在解釋今年農村政策的記者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表示,中國政府自去年以來沒有提高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此舉向農民發出了信號。而對於用直接補貼棉花和大豆農民的方式取代最低收購價的試點計劃,中國政府仍在評估中。如果該計劃取得成功,中國政府將決定是否將這種做法推廣至其他作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因供應增加抑制糧食價格上漲,對沖基金以2013年8月以來最快的速度削減農產品多頭頭寸。
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基金經理連續第五周削減了包括玉米、糖在內的農產品凈多倉。投資者對小麥前景看的更加黯淡,押註咖啡上漲的合約也創下一年新低。
彭博社調查的分析師們表示,在周二公布的報告中,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增加對全球玉米和小麥庫存的預測。聯合國糧農組織2月5日表示,在7月1日開始的一個季度中,世界谷物產量將創歷史新高。該機構測算出來的數據顯示,糧食價格於今年1月跌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追蹤農產品市場四十余年的美國谷物服務公司(Grain Service Corp)高管Diana Klemme 2月5日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世界(農產品)供應寬裕,沒有什麽值得興奮的。從基本面上很難找到支持你看漲(農產品)的地方。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跨11個農產品類別的凈多倉合約(包括期貨和期權)下降37%至20.93萬份,創2013年8月6日(當時市場持倉處於凈空狀態)以來最大降幅。此外,總合約(包括多空)份數從去年4月的高峰下滑了8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互聯網如何變革農產品流通渠道?會有怎樣的創業機會? 作者:直抒己賤 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80%的農產品經由遍布全國的約4200個農批市場組成的網絡進行流通。農批市場既是農產品流通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也是既得利益者,筆者作為從業者深有同感。根據某官方背景報告,蔬菜在進入銷區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的流通環節中,市場管理費和攤位費占總流通成本的約45%,接近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間商的利潤,那麽菜價中流通環節占比超過70%。 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又逢新一輪土地改革啟動,加之信息化浪潮猛烈沖擊,生鮮電商浪潮越發洶湧,農批行業已然感到強烈不安。那麽互聯網如何影響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呢?流通渠道變革又帶來了怎樣的機會呢? 時逢互聯網經濟大爆炸,生鮮電商藍海浩蕩,各路資本奮勇搶灘。與農批市場平臺不同,電商平臺相對較輕,模塊化程度高,社會化程度高,加之當前經濟轉型,房地產企穩,社會各路資本紛紛湧入被稱為電商最後藍海的生鮮電商領域。 報道稱,我國涉農電商平臺已經有三萬家,農產品電商平臺三千家。無論數字是否確切,已足以證明生鮮電商的火爆程度,且不同於上一波粗放投資浪潮,亞馬遜等巨頭開始引領生鮮電商進行精細創業,大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 一、平臺之爭? 一時間,生鮮電商似乎成了來不及完成現代化的農批市場的掘墓人,農批市場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北京新發地在京東設官方旗艦店;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很早就在嘗試拍賣模式;重慶香滿園電商平臺被譽為農批市場轉型電商的標桿;深圳農產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蓋多個層次的電商平臺,還邀請前阿里巴巴CEO衛哲一起籌劃農產品B2B電商大平臺。 與各類主體相比,農批市場搞生鮮電商更有資源優勢,各類農產品聚集在此,各級販運商聚集在此,全國超過80%的農產品交易在這里完成,其中不僅有大眾消費農產品,也有優質的基地產品和進口產品,聯想佳沃都在北京新發地掛了一個大大的廣告牌。坐擁如此優越的資源,農批市場自然也不甘於收租和收進門費這種粗放和不可持續的模式,更不想被產業淘汰,紛紛試水電商,試圖與農產品流通鏈條發生更多關系。然而,目前並沒有哪個農批市場搞出顛覆效果,也沒有成熟模式,大都處在趕時髦或應激反應的段位。 再看生鮮電商,雖然農業上遊的種植企業、中遊的流通企業、下遊的分銷企業紛紛涉足生鮮電商,更有各路跨界精英奮不顧身。可是業內稱,全國的生鮮電商幾乎沒有盈利的,說明生鮮電商並未產生新的價值,並未形成成熟模式。平臺之爭並未形成,大家面對的更多是產業變革帶來的共同煩惱,如食品安全無保證、冷鏈物流不完善、標準化缺失等。行業變革不是一招一式之變,有必要從產業鏈角度去觀察,結合跨行業的因素,從系統學的角度去分析,才能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視野。 二、相輔相成 農批市場是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驛站,並通過商貨聚集形成價格,處在農業中遊,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途徑。農批市場在服務農產品流通的同時,與販運商一道,盤剝了農產品大部分利潤,壟斷了供需信息,市場坐地漲價情況屢見不鮮,食品安全問題則無從下手,對於農產品滯銷和炒作更是愛莫能助。 電商作為新型平臺,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間環節,保障了食品安全,方便了消費者的采購,但生鮮電商平臺大都處在下遊分銷的環節,對於農業中上遊的問題幾乎沒有貢獻。農產品流通的問題與農業生產方式休戚相關,相對於下遊銷售,農業中上遊的問題更為突出,例如生產破碎化,食品安全問題,批發販運環節過多,標準化缺失,品牌化缺失…… 生鮮電商還包含著大量的新元素,如冷鏈物流、人口結構、互聯網科技、社會心理等,已然成為一個新的商業領域,需要以新的模式生產新的價值。然而全國生鮮電商幾乎都不盈利,說明目前的生鮮電商還不足以作為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它還需要優化運營,需要繼續整合產業鏈條更多環節,整合更多關聯板塊。 縱觀我國農業和農產品領域,結合世界經驗,中上遊的問題最為突出。無數的生鮮電商失敗案例反複印證著一個事實:生鮮流通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最後一公里”,而在最初的“一畝三分地”;電商不僅是一種銷售渠道,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組織模式,針對標準化產品,互聯網對產業組織形態進行了再造,而針對農產品,還需再造產品本身。面對行業再造,農批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農批市場龍頭企業已經開始探索現代化流通設施和世界先進的電子拍賣交易模式,而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型農業公司也開始布局農業中上遊,發力全產業鏈。 其實,單純討論兩類平臺到底是競爭關系還是合作關系意義不大,單純討論兩種模式的天然不可調和意義也不大,關鍵是一個具體的企業應該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出最優抉擇,從而在行業變革中生存下去,而且活得更好。 三、雙劍合璧 在農產品流通的中下遊,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充分結合生鮮電商,更好地解決行業問題,最終完成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下面分析一個本地化市場與不同電商平臺的可能合作方式: 1、本地市場與垂直電商 生鮮垂直電商無疑是眼下最“性感”的商業模式,但是由於其體系複雜,依仗效率,系統性風險很高。在現階段,倘若沒有強大的資本壓陣,沒有專業的團隊團結奮戰,一般都會死得很華麗。即便錢和人都不是問題,單個農批市場仍然無法保障產品品質穩定,更不用說價格。 市場內上遊販運商稂莠不齊,產品品質不一,品控成本太高,利用批發市場為根據地的優菜網的失敗就是鮮明案例。丁景濤所列的第一個失敗原因就是,把新發地作為產品源頭不可靠。其它有點兒名份的案例,如沱沱工社、甫田網等,產品都比較高端,單城運作,而且包裝食品很多,與農批市場內大眾化生鮮產品差異很大。目前,擁有較高品牌溢價的高端產品才可能抵消高配送成本,而大眾消費農產品在現階段很難平衡物流成本。 本地化的垂直電商看起來很美,但是對於沒有人才儲備、沒有互聯網文化的農批市場來說,太過複雜,產品差異太大,貿然轉型風險太高。但是,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與本地化的垂直電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礎設施,共同搭建跨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 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場輻射範圍內的零售終端收編為共同品牌的線下終端,讓零售終端在自營的同時,承擔配送站點的角色,把線上訂單導流給客戶臨近的零售店,實現就近配送或者客戶線上支付,就近自提。垂直電商的配送任務分散給無數的零售店或者消費者自提解決,甚至可以搞社會化快遞,將某個零售店周邊的小範圍密集配送任務外包給附近的閑散勞動力。 以上合作中,本地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品牌知名度降低了電商平臺的硬件建設成本,配送節點建設成本,以及品牌營銷成本;而電商平臺良好的線上運營能力和客戶維護能力又進一步豐富了農批市場的品牌內涵,減少了中間環節,延伸了其與本地客戶的關聯面,增強了對本地市場的控制力。 2、本地市場與B2C平臺 這兩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上馬生鮮項目,如天貓的大閘蟹、煙臺蘋果等。但是在天貓親身體驗後發現,產品標準化還是做得不好。京東今年也湧入了一大批第三方生鮮企業,經過目測,銷量一般。綜合電商平臺進軍生鮮品類主要依靠其先發優勢,有其他品類做支撐,導流容易,而且不涉及除了展示促銷外的其他環節,其它環節由商家自己解決或外包給第三方物流解決,平臺則只承擔自己熟諳的營銷環節。對於它們而言,農產品的生產-營銷-配送產業鏈已經成為“啞鈴”式成本分布,它們只取中間環節,邊際成本低。 農批市場巨頭做B2C平臺的話,既沒有先發優勢,又沒有流量優勢,需要投入太多資源去培養市場知名度,而且有天貓、京東、順豐等巨頭擋路,成功獨樹一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臺不是一個起步的好選擇。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臺開發B2C業務,進一步豐富品牌內涵,增加客戶關聯面,為以後搭建平臺做準備。 業務模式其實才是“小而美”的輕模式,可以邊幹邊改,低成本積累經驗,培養用戶認知度。在宏觀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樹立標準,培育品牌,教育客戶才是側重點和可以有所積累的內容。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利用第三方平臺和第三方物流,選擇市場內優質產品,最好是海外產品或基地產品,利於穩定貨流和品控,做爆幾款單品,形成品牌後,進而再擴大選品範圍,培養更多供貨商穩定供貨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知名度和供應鏈控制能力,最後再自建平臺導流。 先低成本聚集流量,形成品牌,再重金重構產業鏈,從而形成不可複制的護城河,這是互聯網模式的精髓。對於農產品而言,現在還沒有品牌化,農批市場還有的是機會,但是打造品牌不可能自己去做,又要掌控品質,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標準,這才是聚集流量的輕模式。 無論最終建成何種線上交易模式,都應以品質如一的好產品作為前提,而知名的交易平臺品牌和完善的追溯機制也不是一日之功,直接上平臺,再培育客戶,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以優質產品的電商業務輕模式作為切入點成本最低,而且一個大型農批市場在本地往往是有相當的知名度的,本地化的B2C業務是最好的切入點,可以以較低成本持續積累品牌認知度。 3、關於B2B平臺 深圳農產品公司搞了幾個大宗產品的B2B電子交易平臺,但都是針對白糖、繭絲等容易標準化的產品,白糖交易平臺每年倒有幾千萬利潤,其它的還都沒起來。生鮮方面,國內比較成形的B2B電子交易品類就是鮮切花的電子拍賣,但也是對手交易和現貨拍賣兩種方式並存,並未實現產品遠程交割,需當場看貨估價。原因就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體系依然不完善。 農批市場搞B2B電商平臺,自身就有難以逾越的悖論,而且大多數農批市場連電子結算都沒有,何談其它。但是,不可否認B2B電商平臺是龍頭農批市場轉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先利用電子結算工作培養用戶習慣,回過頭來還得繼續研究產品標準化。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不妨放手一試,但前提是先聚攏一批優質基地作為上遊客戶,把產業鏈上標準勞動集中起來,放開種植和餐飲等多樣性勞動,這是整個模式的最大努力所在。 四、農業創業的重要問題 1、我想知道我將死在哪里,這樣我將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這是巴菲特的搭檔芒格最喜歡的諺語之一。同一產業內,每個具體的企業所在的生態位不盡相同,需要結合自己的微生態環境和獨特優勢不斷拓展產業鏈控制能力,雖切入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創業也一樣,生鮮電商似乎是眼下農業創業的最大熱點,但是在行業成熟前,創業者們拼的不僅是速度,更是卡位是否合理,以免淪為“馬太效應”的犧牲品。 眼下,阿里和京東盤踞大部分電商流量,後面還有一堆資本大鱷駕駛各式平臺在追趕,真不知道平臺型創業者的未來在哪里。而那群所謂“小而美”的垂直電商也紛紛揚言要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痛點,可是系統浩繁,京東和順豐的十年耕耘豈是所謂跨界精英能夠比肩的,更不要提“菜鳥”動輒百億的投資。 不知道沱沱工社們還要扭捏多長時間才肯投入巨頭懷抱。垂直企業無非是在農產品電商尚不成熟的窗口期改造了部分高端產品的銷售形態而已,與大眾生鮮電商業務距離還遠。隨著產業趨於成熟,產業鏈上所有環節都將最低成本運營,巨頭還要打各種組合拳,甚至對整個生鮮大類進行補貼,垂直電商遲早要被巨頭收編。 2、深耕上遊才是創業者的最佳姿勢 互聯網巨頭搞農產品電商有很強的先入優勢和較低的邊際成本,無非就是為綜合平臺增加一個品類而已。營銷和物流環節都有巨頭在深耕,新進企業已經很難形成氣候,最好的方向是沿上遊單刀切入。我國農業的上遊很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如集約化生產,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產地註冊和追溯。只是上遊都是苦活兒、累活兒,意氣風發的創業者哪里願意去幹,反而高大上如京東,卻開始深入基地,推廣自己的農產品標準體系,甚至直接送種子下鄉,從最源頭抓起,一抓一條鏈。 我國農業上遊改造剛剛起步,而且農產品千差萬別,加上地理氣候等天然差異,容量巨大,沿上遊發力,做最好的產品才是前景無限的真藍海。創業種地貌似沒有電商平臺項目聽起來那般高大上,但是創業者首先要活下來,幹嘛非得去跟巨頭搶食,產品品牌化是農業最薄弱的環節,做一個好產品,利用競爭白熱化的各類電商平臺和日漸成熟的冷鏈物流,高高樹立自己的品牌,直接抓住消費者才是抓住救命稻草。 3、農業創業的七龍珠 (1)控制源頭才能控制品質 要再造農產品,需要從源頭抓起,嚴格管理進行標準化種植,按照品質標準分級包裝。這些工作不是有錢有人就可以搞定的,而最大的難點是管理中國土地和農民,這是直接關系企業穩定運營。錢就不說了,人才這一關其實更難過,農業科技人才下鄉意願極低,找到技術過硬又能融入農民管理農民的人才太難了,最好的方法是從當地農民當中選拔培養人才入夥,而不是空降,以免水土不服和中途出走。 至於土地,創業公司雖然無法像佳沃一樣一擲千金,全世界買果園,但可以參考佳沃與國內農戶的合作方式。第一種是完全租地自營,有錢可以任性。第二種是與大戶簽約,要求大戶將土地委托給佳沃管理,產品由佳沃包銷,佳沃用技術和盈利預期換取產品種植管理權和包銷權。第三種方式則更適合水平較高的種植基地,佳沃提供種植和產品標準,指導基地生產,提供必要農資,並包銷產品。 京東跟基地的合作也是采用類似比較松散的方式,京東出標準,提供必要農資,基地按要求種植。未來,平臺和基地的主流合作模式應該是比較松散的,深入分工降低成本,各自擴大規模,但當前國內農戶很難按要求生產出合格產品,所以盡可能控制生產過程是有必要的。 (2)初創公司不一定非得從拿地開始 創業公司往往資金有限,無法大面積租地,也不容易取得農戶的信任,可以嘗試聯合一批先進農戶,先做平臺的合作基地,利用平臺扶持政策,代平臺管理生產,同時培育獨立品牌,品牌成熟後再涉足其它環節。若實在沒地,又沒穩定合作關系,創業公司可以先樹立標準體系,然後嚴格按照標準選品營銷,先做品牌化的販運商,品牌扶持起來後,然後再吸引大戶和基地加盟,進而增強上遊控制力。 無論如何,初創公司都應避免與尚無契約文化的散戶合作,寧可先做品牌販運商,也要保證產品品質,同時規避農戶違約風險。 (3)產品選擇關乎系統複雜性 農產品種類繁多,誇張點兒說,一種農產品就是一個產業。考慮到農產品電商的消費習慣尚未建立,冷鏈配套尚未成熟,創業公司應該盡可能選擇低系統風險的品種。例如,三只松鼠選的是幹果,自然損耗很少,給庫存周轉留出很多余地,而且容易實現標準化。當然加工過的幹果已經脫離生鮮品類了,而且三只松鼠的成功更多是因為它沒有貿然做平臺,而是有限單品切入,逐漸增加品類,做一個,成一個。對比之下,優菜網丁景濤所列的第一個失敗原因就是,新發地無法提供穩定品質、穩定數量的產品。 水果比蔬菜更容易標準化,保質期也更長一些,品牌化運作的水果已經出現了,但是蔬菜還幾乎沒有。肉類和海鮮更難標準化,更嚴重依賴冷鏈設施,更考驗運營能力。初創企業可以選擇容易標準化,易存儲,保質期較長的品種切入。 (4)本地化和體驗經濟大有可為 優菜網失敗後,丁景濤認定,平臺類公司不適合搞生鮮,垂直類公司都得死。但是,眼下本來生活網、甫田網等幾個垂直電商還活得不錯,其關鍵是利用高端產品(而且有很多包裝產品)的高價值量平衡了運營成本,而且嚴格控制規模,不跨地區運作,從而避免了跨地區運營風險的幾何增長。 本地化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可以騰出更多精力耕線下體驗。丁景濤說自己總體是敗在了體驗上。非要讓大媽上網買菜是跟大環境在較勁兒,要轉移大媽們菜市場擇菜的快感,而不是將其扼殺。青年菜君針對都市白領提供切好配好的凈菜,不僅降低了年輕工薪族的就餐成本,又提升了生活體驗感。往大了說,買菜只是吃飯的一部分,吃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可以轉化和改造的。本地化的生鮮生意可以利用便捷的互聯網,發展參與式、娛樂化的商業模式,城市里買菜做飯的更多是退休大媽,有的是閑暇,有的是社交欲。 如果上遊產品穩定住了,在品類不全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與零售終端建立B2B業務,一來避免最後一公里的成本,保證高效運營,二來借助成熟渠道推廣品牌,又不至於過早樹敵,同時騰出精力進行線下營銷,摸索更好體驗感的模式,模式成熟後又可以迅速導流。 (5)打假是個技術活兒 品牌打響後接著就是打假。有報道稱,昆明市場上90%的褚橙是假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品牌。雖然做了二維碼驗證系統,但是仍然無法保證消費者最後拿到的是真品,因為二維碼包裝也可以造假。打假要根據產品的特性來進行,小米手機的辦法是嚴格限定渠道。其實褚橙品牌已經打響,產地固定,產量有限,完全可以限定渠道了。如果利用二維碼鋪一條從產地到消費者的“通路”,那麽假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以褚橙為例,建立褚橙官網,每一箱甚至每一個橙子都打二維碼,碼內附上交易信息,比如,某月某日從新平金泰公司批發給本來生活網,然後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時候,本來網也將交易信息編入二維碼,這樣消費者只要一掃這個二維碼,就被指引到褚橙官網信息庫查看這箱橙子的所有交易信息,消費者就知道這個橙子怎樣從果園到了自己手里了。褚橙官網來認證哪些渠道商擁有二維碼編輯權,即使二維碼可以造假,但是二維碼指向的支付信息不會改變。消費者一掃就知道這個二維碼對應的橙子被誰什麽時間在什麽地方買了。而目前,褚橙的二維碼可以輕易複制,塗層也能造假,只有由官網發布的信息無法複制,無法造假。 (6)產品也是一種連接方式 互聯網思維強調人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設想,如果消費不僅是消費,而是一種新的人與人的連接方式會如何?很多好產品賣不出大山,如果讓生產者的個人信息或者故事直接反應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拿到產品後不僅可以享受好品質的產品,而且可以直接溯源至某個特定的農民、園丁、企業主,還了解了這個產品背後的那個特定的故事、特定的人的特點,並與他建立聯系。這些信息都可以載入二維碼,有問題直接打電話給這個產品的第一生產者。這樣既解決了誠信缺失的問題,還可以利用這種連接做額外的增值,比如推廣基地旅遊、精準公益等,進一步增加平臺的品牌價值和用戶粘連度。 (7)標準是根本,品牌是靈魂 褚橙應該是目前最經典的電商式運作生鮮農產品的案例,同一個操盤手隨後又推出柳桃、潘蘋果,但效果不佳,因為營銷無法真正解決行業大問題。後來柳桃公開征集推廣方案,其中以雕爺牛腩創始人孟醒的思路最佳:利用聯想的世界品牌和海外種植基地的優勢,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獼猴桃的聯想標準,走“聯想品牌即行業標準”的浩蕩大路,而不能模仿立足哀牢山的褚橙的個人品牌。 無論什麽品牌策略,品牌是產品的最終價值增長點和差異化競爭的途徑,而標準化是品牌的骨架,沒有具體標準的品牌都是虛的。一套品牌化的農產品標準被市場認可後,註定要被整個行業借鑒。幻想一下,當同種產品都執行同一個標準,那麽任何形式的電商都不在話下,而標準制定方和品牌擁有者則具有了對行業的控制權。相信互聯網將對人類組織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互聯網浪潮的帶動下,更多的農產品將實現標準化、品牌化,控制標準就是控制整個行業。 最後,筆者想說,行業變革既給傳統企業造成了危機,也為新型企業帶來了機會,然而當代中國正經歷最深刻、最複雜的變革,一個企業有必要及時全面掌握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充分認清自身特點,清晰分析環境和形勢,做出符合時代趨勢的最優選擇,以求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