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转载]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研究部的工作程序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nlos.html

我喜欢读一些长期 成功投资人和机构的投资哲学。尽量避免看一些尚未成功者,或者公司初创信心满满,但还没看到哪怕一两年业绩的公司的夸夸其谈,也许他们说的也有价值,但可 能他自己还都没相信并践行。这是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创建人从业50多年,现如今已经80多岁,还依然在享受工作的乐趣。读其公司的研究程序,让我们在阅 读时也可以放心地考虑是否要对自己的程序进行一下删减修正。我非常喜欢此公司网站上的这段文字。公司老板的故事可以在《赢钱》一书中找到。)

 

股票选择的哲学和标准

 

我们的投资战略是在合理的价位购买成长股。我们倾向于立足全球的公司,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极佳的历史,它们受益于技术,并以这样 一种方式利用技术使其保持一个强大的战略优势。我们也清新倾向于利用人口红利。我们组合中重要的行业包括医药、医疗设备、金融服务、科技和消费品行业。

对于那些受经济周期极端影响,或者商品(commodity)价格不被管理层所控制的行业,我们基本不收入我们的组合。这样的话,很多行业就排除在我们的组合之外,如,航空运输,基础化学品,钢铁,有色金属、铁路、酒店(lodging),汽车,石油和煤炭。

 

因为风险控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公司长期经营业绩是我们第一要考虑的。我们要求公司在一个长周期内(通常看十年的历史记录)严格符合利润成长标准,这 包括绝对数和持续性两个方面。由于这原因,那些人们常说的“成长股”,也就是在接下来12或24个月预期成长30%或40%的股票,不在我们的组合之内。 我们上面所提的进一步要求平均收益率(用ROE),但要确定它是源于经营效率而不是金融杠杆(我们对公司资产中有大量的借款心怀反感)。最后我们检查现金 流以确定其成长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growth)。 A company meeting these stringent standards is eligible for purchase only if it can be done at a price, relative to the market as a whole, which we believe does not reflec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ompany.

 

我们不用华尔街的研究报告来做我们的决策,我们所追求的点子通常都是目前失宠的或者不流行的。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基于被尊敬公司(company being considered)的原始文件,而二手的信息我们仅用于公司的初选。年度报告, SEC filings, proxy statements, prospectuses和季报我们用于分析的文件。所有专业的公司雇员都可以提出候选股票建议,并置于L. Roy Papp & Associates, LLP, security universe公司的股票池,供研究室主任选择。如果候选的股票被确定为适合我们所需要公司的基本特性,就会进行专业人员的讨论(具有各个行业领域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分析和讨论的股票,研究室主任手 L. Roy Papp 最终确定此公司的买入限价。研究室主任每周定期重新评价活跃名单上的股票,这样一个包括绝对买入限价的综合名单就可以投入使用(The Research Director revalues equities on the active list on a weekly basis, and a comprehensive purchase list, including the absolute buy limit, is circulated)。任何与活跃名单上的股票相关的特殊情况或活动,会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由研究室主任交与组合经理(Special circumstances or events relating to any stock on the active list are relayed to portfolio managers by the Research Director in one-on-one meetings)。

当一只被买入投资帐户,通常被期望持有3-5年。持有期一般会更长些。因为股票的长期品质是选择过程中的明确指标,组全的换手率是比较低的。当股票的价格达到它真实价格的2倍时(如果真是一家成功的公司,这价值会一直增加,而不是简单的购买价的2倍)。 

 

当管理层采取一些行动而对公司产生消极影响时,当公司所在的行业板块发生重大变化而伤害到公司的前景时,当政府行为威胁到公司,如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重大恶化时,当我们的选择发生错误时,我们也会卖出股票。Often, sales of stocks which have increased greatly in price will be partial, to control risk, but if the basic circumstances which led us to buy the stock initially are still present, we will continue to hold the stock in the portfolio.


研究部门的活动

下面是L. Roy Papp & Associates, LLP公司活动的总览,对客户帐户中的股票进行实时的、按季度的、按年度的分析和监测:

 

 

实时的

我们研究部订了很多与我们组合相关的行业的商业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可以提供行业的相关信息。

我们研究部门预测性地,利用FASB、SEC和其它规则制定部门建议的会计政策和程序来检查所有组全中公司的预期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Our research department prospectively examines the potential income statement, cash flow statement, and balance sheet impact of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proposed by FASB, the SEC, and other rule making bodies for all portfolio companies)。

我们研究部门参加组合中公司和其它行业同侪组织的分析师会议(专程或通过网络)。

 

 

按季度

每个季度,对我们组合中的公司,我们要做如下事情:

1. 收到利润新闻稿Receipt of Earnings Press Release,夕注:这是个什么东西?不懂):   我们研究部门阅读公司的盈利新闻稿并关注其中重要的事项。对比我们内部的预测,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估。

 

2. 更新利润模型(Updating of Earnings Model:我们的研究部门将公司的利润表输入我们内部的利润模型。这样的话,下列项目将被升级。  

  a. 收入成长(Revenue growth):我们的研究部门 通过对并购的影响、货币折算和平均销售价格的上升/下降进行分析,然后算出公司内生性的成长率(Our research department analyzes the revenu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currency translation and average selling price increases/decreases to arrive at an 搊rganic?growth rate for the company.)。然后我们计算出内生性的年度收入成长率(在某些案例中,季节性不是一个必要的因素,是在连续性的基础上。and in some cases, where seasonality is not a factor, on a sequential basis。)

 

  b. 毛利率(Gross margin):以收入作基础计算一家公司的毛利率,然后与前一年的毛利率进行比较(在某些例子中,是按连续的方法)。分析毛利率变化的原因。

 

  c. 费用比率(Expense ratio):  以收入为基础计算一家公司的费用比率,然后与前一年的费用比率进行比较。分析费用率变化的原因。

 

  d. 非经常项目(Unusual items):我们的研究部评价某一个季度,公司是否存在非经常性项目。如果有,我们就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内部跟踪项目并分析它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影响。

 

3. 盈利预测(Earnings Projection:我们研究部利用内部的假设(internally generated assumptions)和公司管理层的指导(guidance of company management)提前预测未来一年的季度盈利。 我们把我们的结果与现行华尔街上的主流舆论相比较。一旦我们的预测低于华尔街的舆论,并且我们不能确定华尔街假设的有效的理由,这就被看作“买入”和“卖出”信号(Chip and Sell)。

 

4.  应收帐款时间Receivable Days:   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我们研究部为所有的组合中的公司计算应收帐款平均回收时间(“Days Sales Outstanding”ratios)。一家公司的比率和其历史上的DSO比率进行比较,同时与此公司同类的公司比较。如果DSO相对历史趋势在变坏,我们的研究部就会通过规定的文件(regulatory filings)或者与管理层通话来分析确定变坏的原因。在有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变坏的正当理由,有时找不到 ,这会影响此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评级。

 

5. 库存时间(Inventory Days:   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信息,我们研究部为所有我们组合中的公司计算存货周转天数(“Inventory Days Held” ratios)。一家公司的比率会与其历史上的比率进行比较,也与其同类的公司进行比较。 如果相对历史趋势在变坏,我们的研究部就会通过规定的文件(regulatory filings)或者与管理层通话来分析确定变坏的原因。在有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变坏的正当理由,有时找不到 ,这会影响此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评级。.

 

6. 现金流(Cash Flow:利用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我们研究部计算营运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和自由现金流(我们内部定义为营运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出,再减去红利)。计算一家公司Trailing4个季度营运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与其 Trailing4个季度的净利润比较,如果此公司营运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的成长率小于净利润的成长率,我们的研究部将对其原因时行分析(如果此公司营运 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的下降率小于净利润的下降率,也同理)。如果分析不能对这个差异找到满意的理由,这会导致对这家公司“买入”和“卖出”评级的变化。现 金流也要与同类公司进行比较。我们认为,现金流的分析对于评价一家公司的盈利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7. 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s:我们的研究部会参与公司管理层和投资机构组织的电话会议,亲自聆听或者阅读季度会议记录。这些电话会议包括与管理层讨论季度的结果,展望下一季度,和分析师的问答环节。我们的分析师也聆听竞争和行业分析竞争者的电话会议(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also listens to the conference calls of competitors for competitive and industry analysis)。


按年度 

每年,当公司的10K报告(annual report filed with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发布时,我们研究部读每一家组合中公司的报告。对下列一些项目或问题进行了特别的关注:

 

1.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我们研究部分析一家公司资产负债表的下列项目: 

  • 投资组合的组成(Composition of investment portfolio):我们研究部分析潜在投资价值减记的必要性( need to potentially write down value of investments);
  • 计算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通常来讲,我们喜欢持有负债与总资产比小于50%的公司。

2. 养老金计划披露(Pension Plan Disclosures: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examines the following pension plan and post retirement benefit plan related items:

  • Pension income or expense recorded on a company抯 income statement;
  • Degree of pension plan and post retirement benefit plan overfunding or underfunding,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that required pension plan contributions could have on a company抯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 Expected return on pension plan assets, assess conservatism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pension plan income/expense that a change in this assumption could have;
  • Discount rate used for pension plan, assess conservatism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plan抯 funded status  that a change in this assumption could have;
  • Expected rate of increase in annual compensation, assess conservatism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plan抯 funded status that a change in this assumption could have;
  • Expected rate of increase in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assess conservatism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pension plan income/expense that a change in this assumption could have.

3. 表外融资(Off Balance Sheet Financing: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examines a company抯 10K filing for disclosure of the following off balance sheet items:

  • Operating Leases: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assesses potential balance sheet impact that the capitalization of such leases could have and calculates debt to total capital ratio if such leases were capitalized;
  • Accounts Receivable Securitization: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assesses the amou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that a firm has securitized, determines if the company is exposed to receivables that are uncollectible following securitization, and determines the impact that securitization had on a company抯 days sales outstanding metric;
  • Special Purpose Entities:  Our research department determines if such entities exist for a particular company, and determines the potential balance sheet implications of consolidating such entities.

4. 潜在负债(Potential Liabilities:  我们研究部搜寻和分析不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潜在负债的预期影响:

  • 未结案诉讼(Outstanding Lawsuits )
  • 远期购买协议(Forward purchase agreements),它们用于回购股票,购买库存,或者其它项目(be they for the repurchase of stock, purchase of inventory, or other items)
  • 潜在的劳工混乱(Potential Work Force Disruptions) -i.e.- is the company highly unionized and has a labor contract up for renewal in the near future?
  • 个人保险(Self Insurance )
  • 未决的美国税务局或者州税务局的审计(Pending Audits with the IRS or state taxation authorities)
  • 环境负债(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Liabilities)

5. 构成分析(Segment Analysis:  我们研究部对收入、利润和资产进行构成分析(如果有的话),包括:

  •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收入、利润和资产
  • 按经营部门(operating segment)划分的收入、利润和资产
  • 按销售渠道划分的收入、利润和资产

6. 集中度分析(Concentration Analysis:   我们研究部搜寻集中度问题,如:

  • 收入高度集中于一个客户或者一个行业
  • 应收帐款高度集中于一个客户或者行业
  • 原材料供应高度集中于一个供应商
  • 外包生产高度集中于一个客户
  • 对于金融公司来说,对一个客户或者一个行业集中贷款

7. 收入确认(Revenue Recognition:   我们研究部对一家公司的收入确定方针按保守的级别来评价(Our research department evaluates the degree of conservatism inherent in a company revenue recognition policy)。

 

8. 审计变更(Change in Auditor:  我们研究部搜寻公司审计变更情况。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我们用两种方式来确认其变更的理由,公司的财务文件(financial filings),或者向管理层问询。然后我们定性地评价是否给出的理由是有根据的。我们也会搜寻与公司审计相关的潜在冲突,比如,一家公司的审计同时也参与公司的咨询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程序不仅仅用于L. Roy Papp & Associates, LLP组合中的公司,也用于分析将加入客户组合的公司。这些程序可以帮助排除掉那些会计方面过于大胆的公司,还有那些有潜在问题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4

[转载]卡拉曼如何寻找投资机会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nlp1.html

Klarman on where to fi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1) Spin-offs: Complete lack of information in spin-offs.
拆分


2) Forced selling by index funds.
指数基金被迫卖出


3) Forced selling by institutions: Big mutual funds are often forced to sell tainted names.

机构被迫卖出:大的共同基金通常会被迫卖出名声受损的公司


4) Disaster De Jour: accounting fraud, earnings disappointment. Adversity and uncertainty create opportunity.
问题股票:会计欺诈,利润失望。灾难和不确定性创造机会。(夕注:目前的紫金矿业符合此项)


5) Bankruptcy: Unfavorable leases can be terminated. Bond investors tend to sell the recycled equity in a hurry.
破产:


6) Graham-and-Dodd deep value: Discount to breakup value, P/CF< 10.
格雷厄姆多德的深层价值:在清算价值(breakup value:
the amount thata company wouldbe worthif all its assets (=everything ownedby the company) were sold)上再折扣,P/CF小于10。


7) Catalyst: tender, Dutch auction, spin-off. There are lots of competition from many event-driven hedge funds. Savings and loans conversions are often undervalued because they are only available to depositors and insiders.
催化剂:投标、拍卖、拆分。有很多事件驱动的对冲基金的竞争。存贷的转变经常被低估,因为只有存款人和内部人士才能获取。


8) Real estate: During the slump of 1992, the government had not been sophisticated sellers of real estate. You could buy properties at half of building costs. And there are far less competition in real estate.
房地产:在1992年的衰退期,政府并不是一个有经验的房地产出售者。你可以用建筑成本一半的价格买入资产。那里在房地产业几乎没有竞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5

[转载]福州出差归来——见闻和检讨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oalo.html

一、见闻部分

这次出差选择了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

火车上到处都是闲得无聊的人。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找到聊天的人,只要你引导话题,他们就会针对你的话题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会诱发你的思考。

具体说三件事:

1、房产泡沫扩大:火车上有三个人在讨论安徽“宣城”(之前的一个县级市,前几年转为地级市)的房价,据称市区已经达 到6、7千,好地段的好房子都是近百万一套,而开发中的靠山靠水的别墅房起价是两百万一套。我饶有兴趣的加入了讨论,发现这些工作在宣城的“外地人”甚至 不清楚宣城市有多少人口、对宣城市的GDP在安徽省排名第几也一无所知,甚至他们也认为宣城没有支柱产业,老百姓的收入根本买不起房,但却很矛盾的对房价 要继续上涨坚信无疑,其中一个中年男子除了自住外还有两套空置的房子准备长期持有,讲起房子的“现值”,中年男子掩饰不住内心的满意,满脸笑容。

结论:“房价”的财富效应不仅在一、二线城市让人们疯狂,就连不发达省份的三线城市都成了“热”炒房子的“战场”。如 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也许未来某个时刻地产泡沫的破灭,将会让整个中国陷入意想不到的衰退,甚至混乱...想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对于我们这些P民,似 乎该为可能遇到的风险做些防范或对冲,至少不应该继续“超配”房产(出差前刚看了套万科的小别墅,非常动心,但想想房产的大泡沫,又犹豫了,纠结...)

 

2、铁路重新受宠:一群经常出差的人坐在火车上,自然会谈及铁路发展,对此大家都表示出极大的满意,尤其是各地已经开 通的动车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铁,这使得人们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飞机和公路客运,重新回到铁路的“怀抱”。虽然据业内人士声称,高铁开通后将面临亏损,但有国家 机器作为后盾,铁路即使作为价值“毁灭者”也将是最后一个倒下的。

结论:在铁路不计成本的高效率扩张之际,也许应该小心回避与其有竞争关系的“航空”、“公路客运”,甚至“机场”、“高速公路”等股票。

 

3、全民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车上几个貌不惊人、四十多岁的欧巴桑不仅热议淘宝、京东、凡客诚品购物的好坏,居然还熟知某网店近期“优惠”活动的细则,口气一如在议论自家门口超市的打折促销信息!

结论:科网泡沫破灭已经10年了,当时提出的很多口号在10年后的今天变成了现实。随着网络购物的全民化,对于家电商城、百货商场、零售超商可能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长期打击。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新华百货、合肥百货...也许会在未来某个时点忽然走向衰退...

 

二、检讨部分

    10月份以后大盘单边上涨,而自己的仓位始终处于低位,开始患得患失,怕错过牛市,终于在11月初高位加了一成半仓位。所幸在大跌前将账户交给私募托管,清掉了大部分持仓,侥幸逃过了暴跌。

    但这件事让我发现了Q-MAGIC方法在股票建仓期的理论“盲点”。Q方法指示要在低位集中买进(甚至很快满仓),而格林布拉特却在实战中建议要每隔2-3个月买进“神奇公式”排名靠前的几支股票。

    从人性上来说,格林布拉特的方法更让我接受。Q方法提示的买进点有可能大盘还在下跌过程中,逆市迅速满仓是非常违背人性的。但实际操作中,如果你没有在低 位加满,很可能会出现高位加仓“不忍下手”的情况,继而随着上涨开始患得患失,最终被迫高位追涨,降低了本该取得的高收益,甚至遭到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实际上前辈们已经有公允的方法了——耐心,宁可错过不要买错。

    具体到Q-MAGIC的实盘操作中,可以设置建仓期纪律,要求自己每三个月寻找一次大盘重大调整带来的集中建仓的机会,全年分4次将仓位加满,并且:

    1、在Q高于平均值的时点放弃建仓,转向套利交易。

    2、在Q值极度低估的时点除了正常买进1/4的MAGIC仓位外,用低估的指数基金填充其余仓位,一次加满。

    设置这个纪律的好处在于:有了明确的建仓期间的心理预期,就能更好的应对大盘上涨带来的焦虑症,部分克服人性的弱点,也使Q-MAGIC方法更具操作性。当然,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操作过程中有新资金加入的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3

[转载]对话王石:千亿万科的原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r0t.html

对话王石:千亿万科的原点

2011-02-15 09:52:50 来源: 商界 作者:黄秋丽

 

从遭遇的“五百亿魔咒”到跻身千亿俱乐部,销售额翻一番,王石用了两年;让这个天文数字再翻一番,王石只给了自己三年时间。在这个房地产行业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王石的勇气从何而来?

千亿元,有这样销售额的企业2009年内地有63个。然而除了海尔、联想、沙钢、华为等寥寥数家,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国企。

2010年,千亿俱乐部中增加了万科和国美。

“万科走到今天,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是很侥幸地选择了这个行业。”当笔者问及万科的经验,王石告诉我,“很难让其他行业进行借鉴。”

2010年,这个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之年”,万科却逆势突破千亿。前两年势头凶猛、紧追万科的公司,彼时与万科的差距只有百亿;2010年,这个差距已经拉大到500亿左右。

让我们观察的视野拉得更远一些:就在两年前,万科还遭遇“五百亿魔咒”——负增长、拐点论、降价门、捐款门、质量门,接踵而来的舆论危机,作为行业标杆的价值似乎已经褪色。

在这过去的两年中,万科究竟发生了什么?

 

滑铁卢归来

2008年,万科遭遇20 多年创业史中最强的危机。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对万科模式已不看好,一批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公司脱颖而出,比如商业地产里的万达、住宅地产里的龙湖等。除了规 模庞大,万科做主流住宅的开发模式,已经没有更多新颖之处。个别小项目公司可能在产品上甚至会超过万科。万科和王石已经在思考“回到原点”的问题。

 

“原点”是什么?

一个企业的原点是客户、市场、股东。“只有回到原点思考,才能带来一个企业基本的逻辑,”郁亮说,如果脱离原点,“即使公司增长了,但是跟客户、股东的利益是冲突的,这有什么意义呢?”从2009年开始,规模和速度已经不再是万科的主要诉求。

2009年,万科依然处境尴尬。

头一年万科降价销售,迅速销掉存货。那些不降价、资金链快要断裂的企业,反而在2009年捡到了房价上涨的好处。几个即将被万科收购的公司,转眼也鲤鱼打挺了。万科既没有拿到便宜的地,也没有占到房价上涨的好处。

就在很多企业欢呼雀跃时,万科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已经走到了前面——90%的房子是140平米以下的,70%的房子是90平米以下的。在重庆,万科甚至推出了十几平米的袖珍户型,针对的是大学刚毕业的人群。主要满足刚性需求,成为万科的基本思路。

2010年,虽然千亿出乎王石的预料之外,但这年密集的房地产调控完全在万科的判断之内。年初,王石有一个非常自信的判断:“2010年是万科持续增长的元年”。

“为什么是元年呢,因为我们才伸展开手脚。”王石说。

从2008年那次调控以来,不拿地王、不囤地、不捂盘已经成为万科基本的经营原则,而快速周转成了万科的基本策略。2008年以来,万科对各分公司的要求是,楼盘开盘当月必须卖掉60%。这种高周转率使得万科库存量很少,一旦市场形势变化,可以更加灵活地定价。

“去年的经营中,我们把最严厉的政策也考虑到了,比如限制房价。”郁亮说,“这都没有问题,你只要跟着市场走,合理定价就行了。”

 

万科转身

如果把万科看成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2008年之后万科要做的和所做的,就是让这架列车换一个方向行驶。原来的方向是规模和速度,现在则是质量和效益。

对于任何一种庞然大物来说,转身都是十分费力的事情。万科是一家庞大的公司,但是它并不笨重。王石同时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内部管理平台的重新搭建。

2009年,万科的所有区域公司总部从80多人缩减到24人左右。2010年,万科总部从280人精简到180人,幅度达到46%。即便是一个小公司,这样的调整幅度,也会伤筋动骨。但是万科却是风平浪静,从容过渡。

“我们不是裁员,而是把他 们派到一线去。”2008年的挫折给万科最大的教训,就是“前线打仗,永远比后方更重要”。在精简之前,万科一线公司头上有区域公司和总部两个“婆婆”, 区域公司没有决策权,但是也是管理部门。“如果部门不精简,管理程序、汇报程序各方面不精简的话,前线没法打仗的。”万科的做法是,把总部的融资、投资和 营销部门合而为一,工程、采购和质量部门也合而为一,这些一向互相打架的部门变成协作部门。此外,区域公司变成了总部的派出机构,成为一线公司的教练员。 这样已经把对一线公司的干扰降到最低。

“打赢仗是硬道理,”郁亮说,“不要坐在家里端着枪对着自己人。”干部的提拔规则变得非常明确,就是必须从一线提拔。

所有的变革都会涉及到既得利益的问题。万科的阻力会有多大?

“我难道还不强势吗?”郁亮告诉笔者,王石和他都是非常强势的人。不但如此,万科还有非常强势的总部,非常强势的文化。

一位高管向笔者描述:“像快速周转这件事,一线公司根本无法琢磨,只能执行。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地、最快的速度开工、最快的速度销售。无论如何,开盘你得卖出60%。”

很难想象,如何能既保持庞大帝国的令行禁止,又能要让一线公司保持相当的创造性。

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管理的问题,还涉及企业文化的问题。郁亮告诉记者,这轮公司组织调整完成之后,他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管理平台转移到人的问题上。企业文化和人是直接相关的。“把公司做大是要往实处做。做大了,再往虚处做。”

 

一元钱做万元事

2010年12月18日,北京房山万科长阳半岛第四次开盘,推出的700套房子有7000多人参与摇号。

和前三次开盘一样,这次又是“日光盘”。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介绍,在开盘之前,万科销售人员已经和积累的客户进行两次电话沟通,询问他们能够承受的购买价格。然后根据这些海量数据,参照周边楼盘价格,最终确定开盘价格——万科已经放弃牛市中的定价权。

对于万科这种规模庞大的公司来说,快速周转对其资金链起到重要作用。在宏观调控、各种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与时间赛跑更尤为重要。

万科此前走的是一条靠资本 扩张来发展的道路。上市以来,万科累计融资9次,金额达250亿元,用尽了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等所有再融资手段。但这条资本扩张之路,在 2007年被关闭。2007年那轮楼市调控以来,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再融资关闭了大门,至今更有从严的趋势。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实产生了:2007年以 来,万科在资本上没有获得扩张,但是万科的业绩却已经翻倍。难道仅仅靠销售回款就能支撑千亿的规模吗?

探访万科,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此轮涅槃,合作开发是主要原因。

“今年万科80%的项目,是通过并购、合作开发完成的。”郁亮说。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万科只需用少量的资金,就能控制大量的资源。

   万科和中航合资成立了中航万科房地产开发公司,万科出资4亿元,中航出资6亿元。中航作为大央企,在全国有大量的土地,土地资源达到4万亿元。也就是说, 万科用一块钱做了一万块钱的事情。在这种模式下,越是调控,对万科越有利。调控手段无非是调银根、地根。但这种模式降低了企业对资金和土地的依赖。所以调 控对万科的影响会相对比较小。

而对于那些实力弱的公司,每逢宏观调控都是哀鸿遍野。

万科利用它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已经把这种模式做到极致。仅和北京万科的合作方,不乏中航、中粮、五矿、住总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国企派来的项目人员和万科的员工一起办公。目前和八家国企的合作基本都是项目股权五五分,目前准备尝试一些万科只占少量股份的项目。

 

王石的底气

王石和郁亮都向笔者证实,2014年万科实现2000亿元的规模,已经没有悬念。

这的确不是悬念。

2011年1月12日,王石公开表示万科2011年的销售额要控制在1400亿以内。如果不加控制又会怎样?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要知道,万科已经习惯了一年翻一番的增长加速度。

即便是今年控制在1400亿元以内,明年“控制”到2000亿元也易如反掌。更何况,他已经将3000亿元的目标制定入并不长远的企业战略规划中。

“即使与IT行业相比,万科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笔者面前的王石异常自信。

“不是说万科现在有什么危机,万科的危机在2000亿元之后。如果万科不以消费者为中心,就会被他们抛弃。”这句话对笔者讲来是谦虚,对他的团队讲来是警戒。

王石直言不讳地指出万科已经出现的“唯利润导向”,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要抛弃你,那太容易了。”王石说,到那时就太悲哀了。

在与笔者交流前,王石刚看完位于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城市花园项目。这个17年前开发的、整日伴随着飞机起降轰鸣的小区,入住率竟然高达95%。这让他颇有感慨。

“现在消费者还能接受这种规划,但是五六年后呢?”最让王石紧张的不是房子卖不出去,而是他发现很多消费者连房都不看,直接就买了万科的房子。“做出的选择不同,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万科经营的底线,也是“王石哲学”的选择。

 

继续领跑靠什么

这些年,淡出日常管理的王石一直在力推三件事:精装修、产业化和绿色三星标准。

在“钢筋水泥+农民工”就能挣钱的房地产行业,做这三件事简直是吃力不讨好,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现在,它们都成为万科领先行业的竞争力。

“精装修”是王石最初给自己的定位,万科前十个项目全部是精装修。但5年前,又7成的万科房产是以毛坯房出卖的。因为一线的员工反映,精装修房不好卖。王石反驳他的员工,消费者不买精装修是消费者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2008年万科降价、和准 业主关系紧张时,王石为很容易出质量纠纷的精装修房捏了一把汗。他甚至亲自穿着白袜、戴着白手套去检查关系最紧张的南京项目。如果袜子、手套有灰,房子首 先就判为不合格。从此之后,这种苛刻的交房标准在万科作为经验推广。郁亮介绍,现在他们的做法是根据每套的测量数据,直接在工厂加工材料,然后到现场安 装。

工业化更是一直不被业界看好。房地产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社会配套,这本是社会工程,万科凭一己之力能行吗?

2007年,万科在东莞建 立了建筑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工业化,又和日本大成建设、前田建设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究工业化技术。王石从头到尾比照的标杆都不是房地产公司,而是索 尼、丰田这样的品类第一国际型公司。王石最终的梦想是要建立一个万科制造的品牌,代表中国人盖住宅,向世界输出万科制造的理念,到其他国家用万科先进的技 术,用相对比较低廉的成本,把中国制造的住宅推向国际。

“前几年我也不知道绿色三星化能不能成,我是硬着头皮向前推的。”王石对笔者说。但到了现在,他认为已经基本上走通了。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一线城市政府也开始多尝试和鼓励更环保的房地产模式。“现在不是万科在推,是政府在推动,做起来就容易多了。”由于万科又比其他同行先走一步,现在只有万科最具优势。

王石推进的这三件事,除了社会效益之外,都有经营策略上的考量。

王石说,船大了不好调头,公司规模大了后,很多事情要提前做。万科做工业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质量,但它最终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的升级。此外,万科所有的小区将在2013年实现垃圾分类。

但是王石想做的要远远不止这几件事。万科东莞的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是王石一手推动建立的。2011年,万科还将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研发基地。王石透露,万科还将在国外成立两家研发中心,目的是整合国际上的优质资源。

而郁亮更多面临着经营上的 挑战。1000亿元给万科带来的不是激动,而是平静。现在公司大了,大家对过千亿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而怎样激励团队又是一个问题。员工都有车有房,但是 职位就是那么几个,以后怎么能让他们更有奋斗精神?还有,现在员工与王石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公司的文化、人文的东西怎样传承下去?

过去的十年中,王石已经习惯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一旦他决定的目标,他总会在短时间内完成。登山如此,办公益如此,做企业亦如此。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是他贴给公众的标签。

以1000亿元为原点的王石,要领跑完接下来的2000亿元,也许不用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2

[轉載]盈利的預期,還得看自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qdmk.html

 

  最近,看到一位投資者在買進某個股票僅僅11天後又賣出了,理由是因為「低於預期」。我不知道這是他個人的預期,還是機構分析師們的預期。該公司的年度快 報為1.20元。如果是個人的預期,則本來就不應該買進。如果是分析師的預期,則查看14家券商對其盈利的預測:預測其盈利1.23元的1家,預測其盈利1.21元的4家,預測與其快報盈利持平的1家,其餘的8家都在1.20元以下,最低的1家是1.09元。僅僅因為少賺3分就低於預期?那麼如果多賺3分就應該超出預期了?對此我深為不解。

    這是一個未來盈利的估算問題,本傑明·格雷厄姆在他的《證券分析》中曾經提供兩條重要的規則。第一條,具有穩定盈利的公司比較容易預測,因此要優先選擇這 樣的企業進行分析。但如果企業的盈利波動很大,在估算其未來盈利的時候就要非常謹慎,需要查看公司更遠的歷史數據,比如7-10年的歷史。第二條,盈利變 動的趨勢至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週期性的。即使最傑出的公司,其增長率也難免偶爾下挫1-3年。因此格雷厄姆指出了一個重要的但卻常常被忽略的區別:企業 的平均盈利能夠提供對未來的粗略參考,但盈利的趨勢相比之下則不大可靠。不過投資者確實很容易被趨勢所迷惑,而且是心甘情願地被迷惑。正如格雷厄姆觀察到的那樣,他們以為只要將趨勢向未來延伸,似乎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結果。

    羅傑·洛文斯坦並不僅僅是財經作家,他還是一個對價值投資有著獨到見解的人。關於平均值與趨勢之間的區別,他曾經以微軟公司為例進行討論。微軟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最後6年裡的每股盈利是: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0.16    0.23    0.36    0.46    0.77    0.91

    6年裡平均盈利48美分,但越往後的年份盈利也越高,因此盈利上升的趨勢是板上釘釘的事。現在,似乎可以將趨勢延伸至未來了,於是分析師們據此預測出未來三年的盈利結果:

    2001    2002    2003

    1.10    1.30    1.55

    加減幾個美分,這就是分析師們所做的遊戲。2000年,基於投資者對未來盈利繼續上漲的預期,微軟股價上漲至50美元。這一年剛好是電腦銷量週期的頂峰, 隨著電腦銷量的下降,微軟的盈利也隨之下跌。結果2001年公司的每股盈利為72美分,2002年則僅為50美分,大致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值。 最終微軟的股票也下跌至20美元不到。當然,微軟是天生的好公司,並不像有些公司那樣朝生暮死。除了2001-2002年週期性地下跌以外,在20多年中 一直盈利,並且盈利穩定上升。然而投資者卻總是錯誤地在盈利的下跌時反應過度,就像對好消息反應過度一樣。微軟是好公司無疑,2007年末其股價僅為盈利 的15倍,大大低於其內在價值與特許權價值。而當眾多的投資者醒悟過來時,其股價就從低點上漲50%。這個例子充分展示了價格與價值之間「永恆的雙人 舞」。在高位時買入完全是糟糕的投機,而在低位時買入則是最好的投資。

    《逆向投資策略》的作者戴維·德瑞曼和M`·貝利在1995年5-6月的《金融分析學報》上曾發表一篇文章,他們研究了1973-1991年間分析師收益 預測準確性。研究樣本公司包括美國三大交易所的主要股票1000只。結果發現,分析師們的收益預測與實際收益一直相差很大,平均錯誤率達44%。儘管20 世紀7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飛躍發展,但分析師的預測水平反而越差。在最後的8年間,平均失誤率達50%,其中有兩年達57%和65%。這種巨大的失誤率勢 必導致投資者對公司價值判斷產生很大的錯誤。由於對股價產生不合理預期,一旦公司公佈收益結果與預期相差很大,股價必定大跌。因此德瑞曼將他的思考寫入 「法則」中:無論正面誤差還是負面誤差,對「最好」和「最差」股票的影響正好截然相反。正面誤差可以使「最差」的逆向股增值,但對「最優股」來說卻沒有太 大影響。負面誤差使「最優股」價格下跌,但對「最差」的逆向股卻無大礙。

    格雷厄姆說,越是依賴於對未來的預期,與過去的表現結果聯繫越少,就越容易導致錯誤的計算結果和嚴重失誤。盈利預測一般的正確做法是,根據真實的、並且經 過合理調整的公司歷史收益記錄,計算長期平均收益,以此為基礎推斷分析公司未來可持續的盈利能力。這種平均收益並非簡單的算術平均,而是「具有正常或眾數 意義的平均值,其內涵在於每年的經營結果具有明確的接近這個平均趨勢。」這種基於長期平均收益的盈利能力要比當前收益更能反映公司長期價值創造能力。

    沃倫·巴菲特在實踐中主要採取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賬面價值增長率兩個指標來分析公司的長期經營記錄。在巴菲特看來,高水平的權益投資報內酬率必然會導致公司 股東權益的高速內在內在增長,相應地導致公司內在價值及股價的穩定增長。而與此同時,在長期內賬面價值的增長也必然導致公司的內在價值及股價按照相應的速 度增長。之所以沒有採用每股盈利作為指標,是因為它很容易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公司管理層可能採用多種合法的會計手段來操縱盈利。因此每股盈利 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公司價值創造能力。而賬面價值的變化則相對穩定,不易受到眾多的影響。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接受格雷厄姆-巴菲特觀點的話,那麼無論多麼漂亮的預期也不應該相信。最可靠的分析應該還是自己的分析,而不是分析師的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6

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與個人主義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398

    2009年我從香港買回來Factory Girls這本書後,看了一半。直到最近,我們(南方週末)做了新一期的民工荒專題後,我在準備主持部門電話會議時,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來。接著看,看完它。

建議所有關注世界工廠話題的朋友們買本看看。買不到紙版,亞馬遜上也應該能買到電子版。

我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就是美國知名作家Peter Hessler(彼得 海斯勒)的老婆,Hessler出過幾本關於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在美國都很有名,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路中國》,中國出了簡體本,我買 了看了一半,與之前看到的《312號公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口子真是志同道合啊。他們兩個,一個是前紐約客的記者,一個是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從調查採訪到文本寫作,功夫都很了得。

我們這期民工荒專題報導裡,專門到「尊嚴」兩個字。其實,往大里說,我們說的是是個人主義。以前世界工廠裡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他們個人也要尊嚴,要發聲。

而Facotry Girs這本書裡,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Leslie並不只是想向西方讀者展現,河南工人在東莞工廠裡的辛苦甚至悲慘境況是什麼樣子的,她的主題,恰恰 是半「勵志」性質的—-打工妹們欺騙家人,不願意回老家,為了比原工廠高一點點的工資,不斷跳槽,學英語,考證書,為了個人幸福,不斷換男朋友….在她們 的世界裡,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追求幸福的路徑,他們在追逐,拚命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章,是Love and Money那一章,寫的真好。真切地感受到,外籍記者觀察的視角,與我們是不同的。或者說許多我們以為是「常識」的事情與細節,其實是最值得研究的,而我們常常忽略。

Leslie的創作手記,我找到中文版了,貼到這裡。我很喜歡,她提到關於寫新聞和寫書的辯證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和大家分享之。

 

 

Factory Girls創作手記

原文鏈接:http://thechinabeat.blogspot.com/2008/05/writing-factory-girls.html
作者:Leslie T. Chang

    2006年3月份我開始寫這本書。剛寫了一刻鐘,不安襲來:「現在光坐在桌邊寫書是沒工資拿的。」但早上十點左右,我想明白了,自己是不會 再回去當報社記者了。《工廠女孩:巨變的中國,從鄉村到城市》一書,為讀者打開了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流水線上工作的女孩們的內心世界:

看見其他廠的姑娘,你馬上開始打聽。你們問對方:「你是哪年的?」好像聊的不是人而是出廠的車。「多少錢一個月?算房子和床位麼?加班多少錢?」然後可能問問她是哪個省來的。不過你從來也不問名字。

要在廠裡有個真心朋友不容易。宿舍裡12個姑娘睡一個 屋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秘密。有些女孩進廠時用的是借來的身份證,她們從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真名。有些也只對自己的同省老鄉說,但 這樣也得冒險:流言很快就從廠裡傳回家了,等你回去,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一個月賺多少、存多少、是不是和男孩兒出去約會。

從報社編輯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開頭怎麼看也不會順眼:「誰在敘述?這個故事要講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以描述工廠內部生活開始,接著,我引入了一 位名叫陸青敏(音譯)的16歲外地打工妹,記錄了她在東莞初來乍到、找工作,以及後來絕大多數農民工剛進城都有的強大的疏離感。在書中我僅用十餘頁去介紹 背景:「中國今天有1.3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其數量是百年間歐洲前往美國移民數量的三倍之多。」不過我相信讀者 還是會跟隨我的思路——先沉浸在工廠生活的詳盡細節中,想要知道這位年輕女孩的故事。然後我才停下來講述的那個大環境。報紙是不可能有這個底氣的:編輯會 堅持認為講述這些事實需要高調,要立刻告訴讀者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故事。

我腦海中不時迴響起這麼個編輯的聲音——我懷疑每個記者都有這種經歷。這個聲音總提醒著你要拿有據可依的事實講無懈可擊的故事。新聞是個沾沾自喜的行當,以自己敢在統治者面前講實話、敢打破禁忌而自豪。但當論及自身時,新聞從來不談自己的規矩有多僵化。

*

大學畢業後,我在《邁阿密先驅報》實習過,繼而在布拉格的一家外籍報紙工作。1993年我進了《華爾街日報》,先是在香港、然後是台灣,之後轉往中 國大陸。曾經我認為報社的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機會。逐漸地,我才意識到,做新聞並不是寫作,它的價值另有所在——尤其在於解讀一個如當下中國般 複雜又被誤解的國家。因此目光長遠且善於挑戰傳統觀念的《華爾街日報》很適合我。並非每家報紙都會登載關於研磨廠的系列報導以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正如 我們總編所說。我喜歡並尊重自己的記者同行們和編輯們。我的掙扎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這個行業缺乏彈性的規矩。

隨著寫作的開始,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把之前作為記者學來的很多東西忘掉。新聞報導最大的侷限是它沒有不同的聲音;用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就會皺眉,或許因 為它喪失了中立觀察者的理想狀態。當一名記者偶爾在故事中寫道自己,就會出現滑稽詭異的結果:文章的主人公對「一位記者」或「一位外國訪問者」或「本報記 者」說道——總之要變著法地繞開那個禁忌的「我」字。記者必須學著像自己不存在一樣地去寫作。

要搞明白怎麼寫自己,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挑戰。除了講述幾個年輕女工的生活,書中也穿插了我的家庭移居中國又遷往西方的過程。這是最初的計劃,但實 現它的過程頗痛苦。「你像尊凍僵的旁觀者。」, 看完首稿朋友說。「你是聯繫女孩和自己家庭故事的紐帶,」編輯提醒我。「沒有你,這兩部分就是貌合神離的!」結結實實地改了兩稿我才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書 中。

能出現個人觀點的地方,新聞裡往往都是絕對的權威口氣登場。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危險——容易出錯——而且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觀點都 以言簡意賅的真理形式體現。句子都遵循著相同的、重複的結構,還得不停點題。段落的寫作又時常被掐頭去尾——就像Power Point的演示文稿,一段一個事實,直到將讀者引向最終的結論。

新聞化的語調會扼殺想像力。編輯一句「這個你怎麼知道的?」就問得你再難有空間讓人物或地方栩栩如生了。下面是書中我描寫16歲的農民工陸青敏的段落:

她個兒矮,長得結實,頂著一頭捲髮,一雙機靈的黑眼睛 似乎能洞察一切。像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她就像只有15歲、14歲,甚至12歲——蹬工裝褲運動鞋的假小子,不耐煩地要 長大。她長著一張娃娃臉。它渾圓、面對著世界,有著兒童時常出現的耐心期待的表情。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我用一個句子給她定了調:「敏圓臉,長著一頭捲髮、一雙大眼睛。」當時並未意識到這種描述的缺陷,因為我正忙於抗爭報紙 的寫作風格規矩。我不想以「陸女士」稱呼十幾歲的敏,那樣聽上去正式得刺耳;我也反對按新聞的傳統給每一個細節註明出處。這些辯論都以我勝利告終,不過也 有我妥協或甚至沒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地方。像我說的,假想編輯的話總縈繞耳邊。

新聞工作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不耐心。一想到競爭者也在報導,編輯們便希望自家的故事能更快見報,於是記者也將這種緊迫感內化,急匆匆地出入新聞現 場。這條路不僅丟了細節,更有可能連新聞本身也錯過了。2004年2月我初見敏時,她剛剛在一家電子廠干滿一年,那裡條件差、薪水低,工作日一天上班13 個小時。之後三年間,她跳槽六次,逐漸從在流水線上工作、到人力資源辦公室坐班,再到供職一家工廠的採購部。曾經,她想過要拋棄一切跟著男友去北京,說不 定他去了能當個保安;曾經,住在一家便宜旅館時,她給人偷去了手機和900元現金。如果一位記者在以上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他或許已經帶著個沮喪的故事離 開了。因為和敏在一起三年,我見證了她外出打工生活的所有起落、機遇和成功。

耐心觀察後的發現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報導的主人公本身。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能深思熟慮地討論這種 轉型。拒絕內省的本能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困於現實沒有觀點。我認識的在東莞工作的女孩,沒人聊過打離家以來自己有何收穫;也許她們擔心一旦回頭就沒了沖 勁。關於敏的第一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後,我送了一份翻譯版給她。她像在看披露真相的報導一般——彷彿這是別人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後 來她寫電子郵件給我,「我感到自己真的改變了。」

*

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當過記者。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採集信息,如何不斷提問、理解事實,如何將各個途徑的零碎消息迅速揉合,就像沒有內幕來源那樣——其實 從來就沒有。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數據難詳的地方進行報導,堅信一定能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書中我想知道東莞市龐大的女民工人數,但當地 政府並沒有這個官方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本地戶籍人數對我又沒意義。於是我將在《華爾街日報》的心得學以致用:問自己遇到的每個人,「他們」覺得這個數是多 少。最後,我把市場主管、政府官員、工廠老闆和當地報紙的調查綜合到一起,估計東莞的人口構成中70%是女性。這麼做的缺陷以及別人的謹慎並不能阻止你得 到結論——這是作為記者,我學到的。

剛開始當記者時,有位文字編輯把我報導中的一句話改得不那麼優雅,我和他吵了起來。「我們現在不是要充艾米莉•迪金森」他厲聲道——這根刺兒多年埋 於我心中。現在回想,如果自己當初知道之前已經有多少人曾為此爭糾過就好了。年輕的馬克•吐溫被他《San Francisco Call 》的編輯說成「文字上無藥可醫」,特別的寫作風格最後害得他被炒。《多倫多星報》的記者歐內斯特•海明威曾抱怨「報紙這該死的玩意兒要把我給毀了。」以上 兩位不僅成了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紀實文學的先驅,他們用主觀感受和小說技法寫活了人生經歷。做了很長時間記者,能看到他們曾經作為記者和後來成為作家之 間的聯繫,我覺得很安慰。


 張彤禾,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華工作十年。她的《工廠女孩》一書由Doubleday 出版集團的Spiegel & Grau於2008年10月出版

亞馬遜鏈接:這裡   偌達財經影像聯盟:這裡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6

[轉載]芒格:我如何獲得成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ecw.html

雖寥寥數語,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2007年暮春的一天,在南加州大學(USC)的校友公園,查理面對法學院畢業生發表了一個關於他是如何獲得成功的演講,我以為這是他所有思想的精髓和提煉。包括下面的16點。

 

1、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起它。己所不欲,也勿施於人。

2、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必須堅持終身學習。

3、真正的大道理佔了每個學科95%的份量,所以對我而言,從所有學科汲取95%的知識,並將他們變為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並不太難。你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實踐去使用他們。

4、對於複雜適應系統以及人類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變得更容易解決。如果你們把問題反過來思考,你們通常能夠想得更清楚。

5、避免極端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為他會讓人們喪失理智。我覺得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的反駁我的立場。養成一種客觀公正的習慣當然對認知非常有幫助。

6、有一種「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別以為對你有利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但是如果你們不能容忍別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自我服務的偏好,那麼你又是傻瓜。

7、總的來說,忌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

8、如果你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費訴諸理性。

9、避免受到變態激勵機制的驅動。

10、人們還需要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你們不應該光是掌握廣泛的基礎知識,而是應該把他們在頭腦中列成一張檢查清單,然後再加以使用。

11、將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收到奇效。我認為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那些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作用。讓最好的球員打最長久的比賽。

12、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些領域做得出色,你必須對它有強烈的興趣。

13、勤奮。

14、每一次打擊,不幸,都是鍛鍊和汲取教訓的良機。

15、節儉是責任的僕人。富裕並非擁有許多財產,而是有很少的需求(愛比克泰德)

16、複雜的官僚程序並不是文明社會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張無縫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1

[轉載]重溫李寧2331.HK金融騰躍—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r2x9.html

重溫李寧2331.HK金融騰躍延益

 

延益:李寧的金融騰躍如雷貫耳,很早就想摘抄這篇文章了;也記得QQ群聊時,答應距離之美寫篇關於李寧的文章。可惜資料零散,抽不出時間整理,結果竟被我拖到了2011年。深感抱歉。

一,       

事件:

20104,創業板上市公司快意節能(08032.HK,現名為「非凡中國」)被李寧相中,成為了李寧公司(02331.HK)之外,李寧的另一個資本運作平台。作為李寧公司的掌門人,李寧向來以穩健實幹的企業家形象面對世人,甚少在資本運作上有大動作。因此其大手筆入主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舉動,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

二,       

簡述過程:

通過以超低價格認購快意節能優先股和可轉債的方式,李寧兄弟以約7億港元獲得了該公司超過80%的股權,並借「李寧」品牌的影響力,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入場,使得快意節能股價節節走高; 股價推高後,快意節能趁勢宣佈三項換股收購:一方面大股東以現有資源輸血快意節能,另一方面收購瀋陽地產項目正式進軍地產。藉著股價高企,快意節能連續兩次從二級市場籌資合計達14億港元。

李寧兄弟以符合聯交所上市規定為由,10.96億股快意節能優先股(後轉為26.66億股普通股)轉讓給兩名執行董事以及若干第三方人士,而這其中約56%(對應14.93億股普通股)也變成了可隨時流通變現的股份,按最後一次優先股轉股之日— 79的收盤價計算,第三方獲得的優先股,不出10天兌換為普通股後市值飆升至10.3億港元。

值得玩味的是,這一數字剛好可以覆蓋李寧兄弟最初付出的收購成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增一減之間,李寧兄弟演繹了一出「草船借箭」,將一家連年虧損的香港創業板仙股公司成功培養為一隻下蛋金雞——借助其明星效應,以快意節能股份為代價,李寧未動用分毫現金,就讓快意節能連續進行了三項重大收購,迅速做實兩次配股,籌集資金超過14億港元。通過換股收購和配股融資,輕輕鬆鬆將瀋陽地產項目納入麾下,並為下一步的項目開發籌集了初步的啟動資金,為順利進入房地產業邁出關鍵的一步。

儘管變數多多,但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李寧這一次「跳轉」已經收穫頗多。 如果說退役進入體育用品行業,不過是優秀運動員李寧順理成章的選擇,那麼挾運動品牌龍頭之勢,意圖挺進群雄扎堆的房地產行業,則是在資本市場浸淫多年的李寧,第一次向外界展示其資本運作的財技,其中操作可圈可點,頗有看頭。

三,       

結果:

從增持到減持: 「李寧」品牌無風險套現。一個在香港資本市場司空見慣的上市公司定向募資案,讓一間連年虧損的創業板殼公司烏雞變鳳凰,短短3個月內,市值膨脹逾20倍。在股份的一增一減之間,李寧兄弟在持股市值飆升獲取超過80億港元賬面盈餘的同時,或許還借橋第三方套現巨額資金,實現了零成本做大殼公司平台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

蛇吞象, 一切皆有可能

注入體育經紀業務,只是李寧資產注入的第一步,更為驚人的動作也在同一日大白於天下。831的公告中,快意節能還宣佈了另一項可謂「蛇吞象」式的收購項目:以其新股及可換股票據,自李寧兄弟手中收購主板上市的李寧公司30.9%的股份,從而成為李寧公司的大股東。

公告披露,快意節能與Victory Mind AssetsDragon CityAlpha Talent三家BVI註冊的投資控股公司訂立了李寧公司收購諒解備忘錄,向三家公司收購合計325181850股李寧公司股份,相當於其已發行股本的30.9%。事實上,李寧本人及其相關權益人擁有的全部李寧公司股權就是透過這三家公司持有(Victory Mind AssetsDragon CityAlpha Talent分別持有173374000股、150000000股及2476184股李寧股份,Alpha Talent持有的股份中只有1807850股李寧股份將涉及擬李寧收購事項,餘下部分668334股已根據購股權計劃授予李寧公司員工),合計佔李寧公司已發行股本的30.9%

[转载]重温李宁2331.HK金融腾跃鈥斞右

如果收購李寧公司交易達成,在李寧公司與李寧兄弟之間又多了一個上市平台—快意節能,李寧對李寧公司的直接持股變成間接持股。同時,按照香港會計準則,快意節能收購李寧公司的股權超過20%,可以權益法將李寧公司業績入賬,從而大幅提升快意節能業績表現,為快意節能市值提升帶來巨大動力。因此,李寧以其持有的快意節能收購李寧公司股權的運作,實質上是將李寧公司的業績依次體現在兩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在兩家上市公司股價上實現逐次放大,作為實際控制人的李寧可坐享兩次資本市場的放大效應,可謂「一雞兩吃」

 

四,       

重溫評估

快意截止2010630的業績為虧損,將一個高估值水平的公司(根據91收市價計算,李寧公司2010 年市盈率為19.4 ),與一個暫無盈利能力且短期虧損的公司以股票對價的形式進行收購,對於李寧公司而言為一種「折價出售」。但詳究之下發現,短期內將難以成行。

李寧公司股權注入: 不可能完成之任務? 分析發現,如無特別的豁免,在李寧入主快意節能後的24個月內,李寧公司股權注入事宜都將難以成行。 據盛富資本董事總經理黃立沖介紹,20044月前,香港對買殼後資產注入的監管寬鬆,之後相關上市規則大幅收緊,規定買方在成為擁有超過30%普通股的股東後的24個月內,累計注入資產的任一指標高於殼公司的收益、市值、資產、盈利、股本等五個測試指標中任何一條的100%,則該交易構成非常重大交易,該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請的標準來審批。這相當於資產注入胎死腹中(《新財富》,香港買殼攻略,2010.01)

簡而言之,就算快意節能以後通過不斷的收購,做大殼公司的資產規模,改善盈利狀況,拉升殼公司市值,使自己收購大股東資產之時的測試指標百分比低於100%,聯交所也會因為這一條的規定,引用李寧入主之時快意節能的資產值、收益及盈利和當時的市值數據,從而認定其屬於非常重大收購。 因此,實質上,快意節能控制權轉手之時的資產值、收益及盈利和當時的市值規模,已經鎖定了未來可注入資產的規模,而按常理,李寧的財務顧問應該不會疏忽這一點。據市場人士判斷,合理的邏輯是,從一開始,大家就心知肚明這是2年內「不可能完成之任務」,此時將收購計劃公諸於眾,只是藉此支撐股價,為配股製造賣點,在股價高位成功配股集資後(據瞭解在10月份的兩次配股中,30%的李寧公司股權注入成為主要的賣點),屆時再以構成反收購為由,將此事束之高閣,直至不了了之,或者是等到兩年後,再來兌現注入承諾。

把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事鄭重其事的予以公告(雖在公告中指出交易不能確保成功,不具備法律效力),難免讓投資人不悅。這也許從一個側面解釋了配股後快意節能股價持續下跌的原因。 無論是何種情況,正常情況下,李寧公司股權注入短期內都將難以成行,其遠沒有廣大投資者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股價高位換股注入資產後,李寧的另一高明之處就在於,藉著收購消息刺激的餘波,10月份火速配股,圈得14億港元,這也許就是李寧轉戰房地產市場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當然,如何以這筆錢去撬動工業園和生態城分別46億元和400億元的投資規模,對李寧來說無疑又是一次考驗。 據李寧公司不久前公佈的中期財報顯示,公司手持現金14.4億元,賬面可分配溢利累計為21.5億元;而據快意節能中報顯示,公司現金為4.4億港元。從兩家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看,工業園和生態城合計逾400億元的投資無疑為「天文數字」,更何況,公司還需現金維持原有業務的正常運轉。 目前,真正有望為李寧帶來房地產市場第一桶金的是運作相對成熟的瀋陽奧林匹克花園三期項目,其將成為李寧轉戰房地產市場的試金石,也最有希望成為李寧在房地產市場的第一棵「搖錢樹」。

 

延益:李寧最近股價低迷,或許與10年的金融折騰有點關係。在經銷商整合、換口號、訂單增長放緩之際,大玩此類財技不免讓投資者不悅。不過,這不等於說李寧失去了關注價值。只要股價低到一定程度,或許買入李寧仍然還是好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8

[轉載]民生銀行2010年報業績交流會紀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r25q.html

事件:民生銀行28 日下午召開2010 年報業績交流會。

紀要:問題與回答

 

 

1. 今年息差將穩中有升,存款業務良性發展

管理層表示,2011 年的息差會受到包括存貸比、貸款定價、內部管理、資金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民生銀行自身來說,由於大力推進民營、小微和高端客戶定位,業務結構改善,即使不考慮加息的作用,2011 年也有信心使息差水平保持穩定乃至有所提升。

去年2、3 季度之後,民生銀行的息差回升速度開始放緩;對此管理層表示去年總共新增貸款1690 億,其中1440 億是貸給小微企業的;但小微企業業務一開始不經過深耕細作的話,派生存款較少,因此從10 年2 季度開始,一方面為了讓小微企業業務能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升息通道的來臨,公司在2、3 季度陸續增加了幾百億的協議存款。同時由於感覺到流動性會越來越緊張,民生在存款業務包括產品、結算、財務、人員各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展望2011 年,管理層認為存款發展趨勢比往年要好得多,今年存款增長完全可以匹配貸款的結構和增長。

 

 

2. 商貸通業務: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是根本

 

2.1. 小微金融是藍海戰略

從過去兩年到目前為止,「商貸 通」所代表的小微金融業務作為民生銀行的三大戰略(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高端私人客戶)之一,進展順利;從民生在這個領域的持續實踐來看,小微金融確實是 一片「藍海」——從需求角度說,中國的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覆蓋的連5%都還不到,市場潛力很大。民生今年也會延續前兩年的戰略,繼續擴大業務量,會將信 貸額度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投入小微金融業務。

 

2.2. 商貸通升級版:提升風險定價能力

管理層強調今年的商貸通和以前 相比有所變化——經過兩年實踐,民生對此領域的認識已經從單純做資產業務漸漸轉向擴展小微金融綜合業務,即「商貸通升級版」。這個提升版包括以下一些內 容:1)民生銀行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和高端富人」三大客戶群定位要打通。因為民營企業是個大型產業鏈,可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作深度挖掘;小微企業本身是 規模最小的企業,但企業主往往是中國相對較富裕的人群,其個人家庭資產規模是貸款本身規模的6-8 倍,他們是潛在的私人銀行目標客戶群。2)持續提高小微客戶深度挖掘後的業務收益率,其收益率提升主要來源於:市場流動性緊張形勢下資金收益率本身會提 高,以及民生對客戶的議價能力——公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注重這些客戶的結算業務,今年會在這些商戶客戶的工具、網絡、平台建設、結算業務的深度挖掘等方面 上花更多的力氣,由於這些商戶是向銀行借錢,銀行很有話語權。3)今年已經開發出來的新增長點——票據業務,包括開銀行商票、承兌匯票等,致力於形成資金 周轉的循環。

總而言之,就是以資產業務為根本,綜合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把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串起來,儘可能從根本上提高風險定價的水平。概括來說,今年以來民生在小微企業聚集的2000 多個小商圈、200 多個價值鏈或產業鏈聚集的地區和500 多個周邊領域都有佈局,未來的目標是希望達到「1:3:4」——1 個貸款客戶,帶來3 個結算客戶,並獲得他們4 個家庭私人客戶。管理層認為今年商貸通的收益依然十分可期。

 

2.3. 實際貸款利率已達8%以上

商貸通主要面向小微企業服務,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基本上就是源自結算業務,佔比並不多,其整體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利息收入。管理層稱,商貸通業務的實際貸款利率,去年年底為7.02%,而今年一季度已經到8%以上。

 

2.4. 強弱擔保比例約為四六開

商貸通業務的貸款從抵押擔保情況來看,有強抵押或強擔保的比例去年為65%,今年到目前為止大約為60%,剩餘約40%為弱擔保。弱擔保絕大部分是聯保、互保;信用貸款很少,公司對此態度比較謹慎。

 

2.5. 存款派生將繼續提高

對於商貸通業務的存款派生這一塊,管理層表示去年派生存款規模佔貸款規模的27-28%左右,公司希望未來純派生規模能達到35%-40%,而這完全靠小微企業自身的派生還不夠,還要靠結算、票據等業務支持,長遠希望能達到1:1 的水平。

 

 

3. 事業部高速發展:探索多種中間業務收入模式,滿足客戶不同需求

民生銀行事業部的貸款餘額去年 增速為14.4%,慢於民生全行貸款的平均增速19.8%;但是事業部去年的利潤增長遠遠快於全行平均水平,尤其體現在中間業務收入方面,事業部的中間業 務收入同比增長104%,而全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大約為79%(剔除海通投資收益)。因而,事業部體現了其改革目標——通過較少的資本消耗和較少投入以 獲得更高的收益。

尤其在全行業信貸資源都相對比較緊張的2010 年,民生要求事業部加大轉型力度,重點是通過整合客戶上下游資源,用多種方式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僅僅是貸款需求)。在過去一年裡,事業部在銀團貸款、資本市場融資業務等方面都做了探索,對收益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未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市場周轉業務,民生在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嘗試,力圖不僅要把業務做大,還要能夠周轉出去,以獲取中間價差;比如要求把存量貸款中收益率較低的資產通過各種方式(如分銷、銀團、轉讓、理財產品等)分出去,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

 

 

4. 市場普遍關注的政府平台和房地產兩大資產質量問題:無須擔憂

4.1. 今年不良率希望能保持去年的水平
管理層認為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一直保持比較低的水平,不良率去年達到0.69%,同比降了0.15pc;今年形勢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管理層希望今年的 不良率水平能和去年保持相對穩定,不會有太大變化。從行業總體來說,公司認為平台貸對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只有一部分問題主要存在於縣域級和落後地區的 政府平台,在落後地區的平台貸可能導致現金流後期比較難覆蓋。

 

4.2.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全在經濟發達地區,不良率為0

(1)民生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 台貸款1972 億元;而管理層表示公司現有的509 個網點都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在較為落後的地區無網點,只有少量村鎮銀行,但村鎮銀行不可能搞平台貸業務,民生銀行所有的平台貸都在經濟發達地區。(2)民 生從07 年開始運行貸款事業部機制,扁平化管理,總行統一審批;在審批平台貸項目的時候基本是按照商業原則審批,去年根據銀監會的要求解包還原,對平台貸款按商業 原則分類處理,民生平台貸的88%都完全符合銀監會要求可以轉為一般商業貸款;還有12%中,一部分屬於有擔保貸款,只有少部分,大概90 多億的規模,是屬於信用貸款或是只有一半擔保的貸款。然而信用貸款部分反而是民生銀行最好的資產,因為信用貸款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且基本上是銀行(主 動)營銷得來的信用貸款。因此,到現在為止,民生銀行平台貸的不良率為0。

 

4.3. 房地產貸款:業務水平專業,新政影響不大

房地產貸款也是採用事業部運營的機制,分支機構都不能做,且目前民生做房地產業務的水平非常專業。在09 年之後,公司已經調整房地產的投向政策,基本上只是在二線的、銀行認為沒有泡沫的城市中心區做了一些房地產業務。管理層認為,民生可以通過房地產壓力測試,諸多房地產新政對民生的影響不大。

 

 

5. 短期沒有計劃大幅多提撥備,撥備率監管要求不成問題

管理層表示,去年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但民生在短期內沒有計劃要大幅度提高撥備,一季度的撥備水平仍會是正常水平,計提撥備的原則也保持不變,假如商貸通貸款放得多,那麼商貸通這塊業務會比一般業務要提的多一些。

目前民生銀行撥備率1.88%,監管要求是2016 年底之前達標2.5%,為此,公司估計每年平均要多計提10 億左右的撥備,但相對公司的利潤來說,這部分撥備基本沒有影響,管理層對公司的利潤水平很有信心。

 

 

6. 表外加權風險資產約佔加權風險總資產的20%

管理層披露,民生銀行的表外加 權風險資產/加權風險總資產的比率大約在20%多。這個比例的高低會根據資本狀況和業務發展情況而定。資本狀況不是線性的,而是脈衝式的,補充了資本就會 儘量用;而當資本緊張的時候則會嚴格控制表外加權風險資產的增長。此外,信貸額度緊張與否也會對表外業務產生影響。表外業務是常用的滿足客戶需求的業務模 式,公司會在業務收益和資本要求之間作平衡。在管理上,公司對表外業務單獨控制,在滿足資本增長前提之後才允許分支機構去做。

 

 

7. 其他方面

 

7.1. 債券久期下調,投資佔比下降

債券投資收益在10 年下半年有所下降——實際上,去年公司整個投資業務的增長速度放緩,主要是應對加息週期的影響。管理層披露,債券在民生銀行總資產中的比重下降;對債券久期的要求:10 年初就要求一定要控制在3 年以內,現在平均久期是1.9 年,久期的調整對收益率也有影響。今年還要暫時延續這個策略,投資佔比是下降的,什麼時候開始增加投資看經濟趨勢等情況來決定。

 

7.2. 銀信直接合作受限,信貸轉讓和直接融資業務蘊含機會

針對銀監會規範銀信合作等監管 措施,管理層認為:(1)現在受影響的只是銀信合作,銀信合作中直接的合作受政策影響,但間接的合作還是可以開展。(2)對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轉讓業務則 不受影響,但由於市場資金面趨緊,轉讓業務的難度加大。能不能通過轉讓獲取價差取決於銀行的定價能力,和能否找到合適的客戶等。銀團貸款是信貸資產轉讓受 到限制時一種很有用的解決方式,今年會大力推進。

管理層補充,在貸款規模受到監管限制以後,直接融資業務反而機會很多,包括發債、IPO、非上市公司的重組兼併收購等業務均比以往任何一年要多很多機會,值得拓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9

關於Realblog 及 Realforum 轉載報章及雜誌文章的規則

昨日,我們再次接獲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投訴,要我們在7天內把侵權文章刪除,故以後不許轉載於香港非壹傳媒的新聞,如真的想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希望大家自律,只顯示改編節錄部分,謝謝。

因上次湯財文庫事件,我已無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但我不知道論壇討論及轉載博客內有報章的文章也有此問題,所以只是無心之失。

現在,我再次向香港複制授權道歉,並承諾不再全文全放在報章上,如果複制授權協會有甚麼想要我們刪除,我們會立刻合作,現時我們立刻關刪除新聞區的文章,人物區及轉移創業區部分文章。

另外,如果轉載文章新聞區文章,希望大家開一新標題,並在標題標明是貼哪隻股票,謝謝。

(節錄「討論區轉貼網上新聞罪成 海關首檢控同類侵權」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p.html

(節錄「轉載節錄出處可減風險」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q.html

 

「....網民在討論區原汁原味轉載網上新聞,「相安無事」多年後出現首宗檢控案例。大律師陸偉雄直言「(一直沒檢控)係睇嚇人口地做唔做口野」,他認為海關    忽然「做口野」,反映討論區轉載新聞達失控階段,惹來報館投訴,對網絡大眾響起警號,「報館擁有文章版權,若未得報館授權,不作剪輯照抄上網,當然犯法」。

他又指網民轉貼大多旨在討論,可節錄部分原文加上出處,減低犯法的風險,「不過法例也有不清晰地方,沒指明轉載多少百分比便不屬違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