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三表舅的炒股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qgvm.html

     可能是由於窮了幾千年的緣故,中國人太渴望發財了,尤其渴望不勞而獲的發財,倘若在發財的過程中還能順便過一把賭博的癮,那就再好不過了!於是乎,中國特 色的股市誕生了。這個套著國際時裝卻又極具本土風情的金融產品,十幾年來的表現就像湘妹子在歌裡面唱的一樣:「這裡的行情十八彎,這裡的莊家九連環,這裡 的散戶排成排,這裡的騙子串成串,彎彎環環,環環彎彎,都繞著窮光蛋的夢和盼。」

         三表舅就是這樣一個窮光蛋,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一邊認真的研究各式各樣的驚天、內幕、絕密消息,一邊忐忑不安的等待9:30的開盤。每一次,無論是跳空高開,還是跳空低開,他顫抖的手都會不由自主的去摸香煙,強抑住狂跳的心急火猛吸幾口,然後在一片雲霧之中漸漸地冷靜下來,用他那炯炯有神、洞悉千年的雙眼辯證的綜觀全局之後,毅然作出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再抽根煙看看。

        收盤了,當機構的莊家已經開始推杯換盞、慶祝勝利的時候,三表舅還趴在電腦上面,把跌的不成人形的K線圖來回搗鼓個不停,又配合上各種技術指標,研究了半天似乎仍舊不能釋懷,於是,打開股吧、貼吧、QQ群,在各種謾罵嘲諷、空穴來風的文字裡繼續尋找找明天定要反彈的理由。

      三表舅沒有錢,卻有的是時間。這麼多年,他一直用搞收藏的心態來對待套牢,早已練就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勇氣。他不怕暴跌、不怕吃套、甚至不怕摘牌,就怕股東開會、週末放假。尤其是國慶、春節那漫漫長晝,對於三表舅來說就像失戀者的雨季,窗外是被時間早已凝固的淅淅瀝瀝,心中是那滲入骨髓的寂寞空虛。

       記得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真的股民敢於直面血淋淋的大腿,真的股民敢於直面碧綠綠的大盤」。他們把日積月累從牙縫裡省下的零花錢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用飛蛾撲火的氣概捍衛著圈錢者的神話。有個別以清醒者自居的傢伙實在看不下去了,拿著喇叭筒對著窮光蛋的耳朵猛喊:「趕緊爬出來吧!不然連內褲都要輸掉!那裡沒有**、沒有**,根本不是人玩的地方!」。

       三表舅倘若聽見,定然一幅看透世間炎涼的不屑面孔,鼻子裡冷氣直冒:「哼!公平?!世界上哪有絕對的公平?我看股市公平的 很!再者說,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炒股。別人能死,我就能埋,這叫願賭服輸。我不唱歌、不跳舞、不釣魚、不逛街、不打麻將、不找小姐,我拿自己的零 花錢響應政府號召,支援國家建設,就這麼點愛好你們也看不慣,難不成想讓我到山裡去當和尚?!」

       在 2500點時,三表舅拍著胸脯,鐵口斷言大盤不會跌破2000,理由?還需要理由嘛?跌破2000意味著崩盤,意味著中國經濟率先復甦是個謊話,意味著本 就難以拉動的內需更加萎靡,意味著大批股民將情緒失控,從而做出一些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事情。試問這樣的情況,政府會同意嗎?告訴你!別人恐懼我貪婪, 這時候是補倉的絕佳良機!哦~~,雖然我已經沒有錢補了,但是!我要說但是,如果你有錢,應該果斷的進場!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

       細細想來,三表舅的話似乎很有道理。他彷彿看透了中國、看透了股市、看透了人性、看透了未來。明天,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 仍會兢兢業業的坐在電腦面前,點燃一支煙,繼續思索那些窮光蛋們共同關心卻似乎永無答案的問題。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過程,那種每天都活在希望中的 感覺。畢竟,在這個既不允許這樣,又不允許那樣的世界裡,想找一絲清新自由的空氣實在太難了,於是,股市慢慢成為了一片樂土,一片充滿血腥,充滿共識的樂 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9

[轉載]tsc海洋調研記錄(2) 2010-10-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rgod.html

中集收購Friede & Goldman,我覺得老麥做得對,辦任何事情必須要有底線,沒有底線將後患無窮,你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公司管理層100%都讓他拿著現金裝口袋裡,不要說美國人,恐怕中國人也不玩了,我們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上市公司高管層辭職,為的是套現走人,再幹,後後二十年可能也幹不到這麼多錢。

 

  Friede & Goldman的55個人裡,真正受益的是6個人,6個人所持有的18%的股權裡,其中一個人比剩下五個人持有的股份還多,他佔了70%,剩下30%分給 6個人,剩下49個員工與這一次兼併收購毫不相干。我且不論花1.25億買這個公司值不值,這是人家的事情,作為振華來講,他有他的考慮,不要從零開始, 急於進海工,各種辦法都有,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各走各的道,但我覺得老麥的底線沒有突破,不可能讓管理層走人,設計公司買的只是殼,買不了人的心, 因為Friede & Goldman地沒有一畝,廠房沒有一間,整個辦公室是租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從目前海洋工程的情況來講,最佳的結合是 Friede & Goldman、CIMC加上煙台萊佛士,這種組合是最佳的,但生扭的瓜不甜,突破底線的事情後患無窮,尤其是美國人,你管不了的,歐洲人更難管,所以這個事情我覺得不遺憾。

 
  另外,CIMC上海設計中心非常有潛力,我去看過,708所的基本原班人馬過來,再加上一些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我們知道,新加坡PPL船廠新設計的 375自升式目前在世界上公認是最好的設計,這個設計團隊基本上是一群中國去新加坡工作的人,被他們高新聘請,在幾個美國有經驗的人指導之下設計出來的, 煙台的自升式也好,半潛式也好,完全可以走這條路,梁曉雷的鑽井船已經設計完了,完全是採取中外結合,個人請高手進到中國團隊一起工作,所以我跟麥伯良說 「你可能花CCC 1.25億的1/10(1250萬)就把這些高手人才全部搞定了」,因為我收購GME時有同感,收購兼併不一定你有錢就一定是主人,文化、理念的整合是最 困難的,如果理念不能相通,這個企業沒法整合,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相信中國人、相信以煙台中集萊佛士的創造能力和鬥志、氣質一定可以成功。

 
  另外,麥伯良、章立人和我們在一起議論「大海工」概念,已經突破目前中國船廠所想的海工的概念,我們第一個成功的範例是裡海項目,我去做市場,看到這個項 目,回來找CIMC,說鑽井公司想租賃,現在的一般鑽井公司不太願意添大筆資產,找到CIMC,CIMC馬上說,財力支持我來做,煙台造船,你供設備、你 做市場,找了英國一家操船服務公司聯合作業,三個月把合同做好,這條船四年回收租金,四年以後還剩21年時間是CIMC租賃公司的資產。隨著油價往下走, 我現在談14萬/天,我談到20萬/天也是我說了算,這種情況,下一步還會繼續往下走,CIMC在新加坡成立了海洋大型裝備租賃公司,再加上中國國開、國 投的支持,我認為大海工的局面絕對不是今天坐在家門口等人家來訂半潛式、自升式,而是要往前跨上幾大步,去想大海工應該怎麼走。

 
  我估計CIMC收購得到那家公司以後,在LPG、LNG、FPSO上肯定別的船廠趕不上CIMC萊佛士的,它已經收購德國的一家世界四大之一做LNG的工程公司,一條LNG工程船,FPSO的造價18億美金,我很贊同麥伯良和章立人「大海工」的超前意識。

 
  以上是我把剛才承諾的問題解釋一下,謝謝!

 
 第二部分

 
     問:半潛式和自升式的打井方式還不一樣嗎?

 
     蔣總:不一樣。半潛式等於是你下水撈魚,脫了鞋和襪子把褲腿捲起來站在水裡去撈,半潛式等於是你穿著救生衣、弄個大救生圈或者皮筏子下去。船是坐了個木盆 漂上去的。按道理自升式為什麼有一個極限呢?就是水再深了樁腿的剛度、強度不能打碰,在經濟上不划算,所以現在最深到450尺,150米左右,不能再深 了。半潛式區域就很寬了,大概是幾百米到幾千米,3000多米,鑽井船主要是移動性能好,但是鑽井船的重心高,不如半潛式穩定,各有其優缺點。

 
     問:這麼深,打一萬多米深,那怎麼給它提供動力?

 
     蔣總:就是從上面。

 
     問:就是在一萬多米插一根桿子去擰?

 
     蔣總:對,就是一個頂區在鑽。

 
     這就是我們做完了它來駁船接走。這種方式可以利用到二手平台改造上,比如你在巴西,你的船在美國,你要改造,告訴我,我重新設計、做好,然後給你拉過去往上一對接,你的船不用過來。

 
     問:鑽井系統的十大系統裡面最重要的是哪幾大系統?

 
     蔣總:缺了一個都別幹。關鍵是什麼呢?你不要看你能做哪個,我們做這個行業,比如說做泥漿泵,中國可能有7、8家在做,美國可能也有5、6家在做。油調系 統、固控系統,尤其像固體泥漿的固控系統可能中國有20、30家在做,美國有十幾家在做。就是說TSC的某一個產品在世界上人家可能是一個公司,但是你這 裡要把它成系統的時候,第一,質量要做得精,不然為什麼用你的?最關鍵就是TSC就是Integration Engineering能力,工程技術整合能力是軟的,根本看不見。

 
     你到Aker Solutions去看,現在佔了20%多的份額,他們去參考回來告訴我,工廠不大一點,幾千平米的廠房,就是總裝能力強,最大的能力就是工程集成能力。 所以做海洋不能沒有工程集成,不能光是研發,它不是研發的概念。做海洋最主要的就是經驗加上創新,以及對新產品的認知、接受程度。因為從平台一開始,設計 你就要去了,你要給人家提方案,鑽井公司只是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鑽機、什麼樣的平台。船廠只知道怎麼造船,誰來提整個設備系統的能力,給人家排方案?就是我 們這三大公司MH、NIV、TSC做的事,一開始就得給人家說我給你提套方面,整個鑽井系統的方案是怎麼樣的。

 
     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標準型的,造了很多了,像節油2000、Super M2造了很多了,大家都知道這套方案是怎麼回事,你就要把你的設備告訴人家,我在這裡面怎麼做。所以海洋工程裡面,看TSC的公司看不出來場面,或者是規 模,如果到了煙台船廠就容易看見了,因為它是集成的,最後船廠是集成商,我們是設備和系統供應商。像煙台船廠、大連船廠、外高橋,除了你能造這個設備以 外,其實它最感興趣的是你的工程技術能力。

 
     像太平洋船業的梁曉雷設計第六代鑽井船,他對船廠不懂,但是他知道怎麼造船。我們要下力量的地方,不能僅僅地放在硬件製造上,而應該放在全球網絡的工程技 術配套、工程技術整合能力上,這是國內一般公司目前做不到的,想整合硬的好整合,整合軟的非常難,給你買一個設計公司,沒兩天人全跑了,東西全在人家的腦 袋裡裝著呢。我覺得這是TSC的一個特點,是你看不到的東西,一般人來了說,你這廠子好像也沒有什麼。我說我這一個廠子一年可以做200台泵、50台絞 車、100台鑽台。有什麼用呢?是,我現在可以做這個。還沒蓋個廠子,在那邊的時候最多的一年就做了120台泵,很容易。做吊機,一個月可以交2台,一年 可以交24台,夠8台半潛式用。誰家能造8台半潛式平台?世界上有哪一個船廠同時開工8條半潛式平台,而且同時今年交貨,明年再訂我的吊機?

 
     我覺得整個裝備製造業是過剩的,實際上三家在打也是過剩的,船廠的訂單是卡脖子的,船廠的訂單在那兒放著呢。10條半潛式就要將近70億美金了,誰家投這 70億美金來做?所以說就製造能力來講,這一台剛剛給裡海的整個鑽井包交貨了,裝船走了。在我的廠裡從下訂單開始到交貨五個月,全部設備走了。我可以同時 開四套沒有問題。一年這個廠裡除了泥漿泵、絞車散貨訂貨,足足可以做4-5套鑽井包,這是什麼概念?大的鑽井包1.2億、1.3億、1.5億,小的鑽井包 4000萬、5000萬,再加上其他的零配件。

 
     我們不主張像國企一樣花幾十億去買地、蓋廠房,我們要儘可能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而且利用社會上專業的、強強聯合的專業分工組合來擴大自己的產能,你掌握了核心的東西,市場在你手裡,市場不在你手裡就完了,市場在你手裡你永遠「王」,別人拿不到系統的市場,你拿到系統的市場了。

 
     我的想法可能有一些多慮了,我覺得基本的設計應該放在休斯敦和英國,為什麼呢?因為它貼近客戶,它在行業的中心裡面。英國是深水,北海起步的,靠近挪威,最靠近技術前沿。休斯敦是全球的石油設備中心,你到那兒去什麼樣的市場信息、技術信息都有。另外一點,不可能非要一下把最拿手的基本設計、詳細設計移到中國來,因為作為技術管理方面來說並不安全。基本設計拿不到,這東西是做不出來的,copy都copy不了。

 
     我為什麼說我們技術方面帶有一點前瞻性,面對國內同業競爭對手我不怕呢?這個就是「一船一設計」,沒有基本設計的隊伍、研發隊伍、與客戶溝通的隊伍。實際 做海洋工程,銷售人員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技術銷售。和賣家電不一樣,賣家電是成品出來就是銷售,你能把這個東西給人講清楚。一開始就是我的技術銷售去 了,你要什麼方案我來給你擺方案,這些人懂裝備、懂系統,還懂鑽井,是組合型人才,必須打組合拳,打單一的花拳沒有用的。船廠不整合,只懂得造船,所以我 們在煙台放了一個很大的項目組,有40多個人,就是要支持它,滕總他們是搞造船的,一談到鑽井就要我們的人跟客戶來談。

 
        我在香港給投資商們講的時候也是很鬱悶的,講半天他們聽不懂,最後人家說了,你別講那麼多了,就讓數字說話吧,你今年多少,明年多少。我說我希望在4年以內達到6億美金,6億美金1000千多人可以了,蠻好的了。

 
     你要知道這個行業在做什麼,它的價值在哪裡?目前在中國來說,3-5年不可能有一個人copy過去。我敢這麼斷言,3-5年可能都短了,沒有5-8年任何 一家裝備公司都copy不了第二個TSC,它copy不了我全球市場的能力。我的200多人裡面有70-80個外國人,他們都跟了我5-6年了,都持有公 司的期權,而且跟我都是老朋友了。做海洋吊機的鮑勃今年60歲,我跟他認識15年了,請他來的時候他是國民油井的吊機總裁,過去在家裡工作,到這裡來每年 早上四點半起床,六點鐘到辦公室,他老伴說他瘋了,他說「我喜歡挑戰,我喜歡他們這幾個人。」他不缺錢,就喜歡挑戰,就喜歡做這樣的事情。

 
     我收了GME以後,整合隊伍不是很急的,花了三年時間整合好了,最主要的是整合理念、整合文化,而不是整合技術。不同理念的人肯定會分道揚鑣,有共同理念 的人在一起肯定是辛辛苦苦做的,我們這幾個外國人出差都是坐經濟艙的,我們的CEO也是坐經濟艙的,沒有一個人坐商務艙。他們覺得公司的理念和價值在這 裡,就是我們到TSC來做什麼,沒有這個理念根本做不成事。

 
     我們最新請來的CTO是清華大學畢業的,美國碩士、博士畢業。曾經在世界第二大鑽井公司做了二十幾年的高級技術總管,五十多歲了現在擔任我們的首席技術官 來整合我們的整個技術,成立海洋裝備研究院,我讓他當院長,把美國、英國人給我整合好。如果一個公司在海洋工程的工程技術上不能領先別人五步,那這個公司 沒有價值。讓一個技術團隊很快地掌握工程技術方案和工程技術設計的各個環節,而且有機地結合起來,英國、美國、巴西、中國四個團隊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包括國民油、MH都沒有做好,我也是在摸索。

 
     挪威一家工程公司,這家公司設計非常好,整個排管設計很漂亮,分包給別人製造,把市場做活了,國民油井把這家公司買了,公司裡所有的設計團隊、製造團隊、 管理團隊都是挪威人,挪威人和美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挪威法律規定工作五星期,休息三星期,人人享受田園風光,工作不緊張,在辦公室要輕鬆一些,挪威人 的習慣是出差越少越好。這家公司被國民油井收購以後,所有的挪威人都跑到MH去了,要不然MH也沒有這套系統。MH和國民油井在中國沒有一家工廠,這是很 反常的,這個也好理解,海洋工程的訂單實際上是有限的,每一年二三十套、三四十套,訂單有限,一套抓住就能好好賺一把,也不緊張,再一個人家還有其他的產 品在做,為什麼要跟你合資?它不是一個量產的東西,凡是到中國來合資的肯定是勞動力需要量產的,我那裡做不了,來跟你做。技術密集的、資金密集的,國民油 井網上公佈毛利率是45,大連恨死了,但是現在問題是有25的嗎?沒有。這個行業就是這樣的,你不讓它賺足了,這個行業就無法往前走,它是壟斷的,國民油 井壟斷的,當然它現在也在下來。

 
     我的概念就是你怎麼看TSC,我們之前一個是國際化的,包括營銷、銷售、服務渠道全是國際化的。昨天有人說我們可以我鑽伊朗的空隙,美國人是不做伊朗,但 世界上石油最厲害的是伊朗嗎?不是,是巴西、西非、墨西哥灣、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這是主要的戰場,這些戰場上的銷售、技術、服務真正強的是西方人。 海洋石油是非常保守的一個行業,它的傳統技術的保守程度非常強,因為它安全第一。

 
     還有一個是TSC的質量管理體系。

 
  因為本來產品就是很高價值賣給別人的,所以不能隨便糊弄,要用真東西、好東西。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我們這次做的裡海這個項目,用戶是英國上市的一家公司, 在阿曼買了個區塊用我們的船打井。我們用的軸承是我國大量出口的西北軸,沒有用瑞典的。可是到最後檢驗的時候要求換掉,多加45萬換掉。他也不是財大氣 粗,就是說不必要在後期造成任何的待工和修理,所以這個概念、理念和我們做陸地上的東西都不一樣,因此海洋工程有時候難度比較大。

 
     另外製造佈局現在很重要。

 
  我們很多東西就是在巴西當地製造的,在巴西當地製造和在中國製造成本不一樣,賣的價錢也不一樣。我們賣給墨西哥的東西,要求必須是美國製造,因為有一個北 美自由貿易區,從美國過去到墨西哥、到加拿大都是免關稅的。我們在美國的工廠和這裡一樣大,怎麼做呢?在這裡把機械部分、箱體部分都焊完,總裝一次,磨合 一次(因為美國的人工貴),小組裝,不搞大組裝,然後把泵頭、液力磚這一塊進行小組裝,也不要噴漆,噴個底漆,然後裝集裝箱發貨走了,到那兒最後工人在那 裡大拼裝一次,調試一次,噴完漆,貼上個外國製造的牌子,價錢比中國出去的高40%,但是他們接受。

 
     所以說英國那邊的工廠主要也是做北海一些高端的東西。我現在也在支持他們怎麼把成本降下來,中國很多製造的東西可以從作為配件和部件發過去,讓在英國的工 廠組裝。像賣給核電站的特種吊裝設備,報400萬英鎊,照樣接受。所以必須承認現在世界上的這個現實,要不然在海工沒法做,海工的理念必須是用西方的理念 來做。麥總說他為什麼看中章立人就是因為他在這個行當裡做了40年,他瞭解西方人的理念。包括中國的中海油、中石油真正心裡希望的東西也是外國的。現在世 界上比較痛苦的就是石油這個行當的標準是美國制定的,API標準,所有的東西都是API標準,俄國人、中東人都遵守這個標準,你也得遵守這個標準,你不遵 守可以,它的下家做的鑽桿是API標準,下的套管是API標準,下的鑽頭是API標準,到了造船ABS標準,美國船檢標準,DNV標準,挪威船檢標準,你 自立系統是沒有用的,這就是做海工的一些特點。

 
     問:你們提供設備大概佔資金比例多少?

 
     蔣總:就自升式、半潛式來講,自升式平台我們大概在整個自升式總造價的三分之一不到。自升式我做的不光是鑽井,我連升降裝置、鎖井裝置、滑道裝置,本來這 不是鑽井包的設備,標機這個都包在裡面了。所以自升式如果整個包給我,除了鑽井包,加上特種設備包我也都能做,加在一塊三分之一左右。1.5 億,Super M2,半潛式就要差一點,四分之一。

 
     我這次報出去一個是1.69億美金,Aker是1.85億,大概就是總造價6-7億。

 
  半潛式是比較狠的,真正咬一口就咬到骨頭上去了,水下防噴器和隔水導管世界只有三家,三家統一這個價。隔水倒管是按照英呎賣的,第二,半潛式上的推進,8 個動力定位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生產。人家說世界上能造多少深水平台,不取決於船廠的能力,取決於動力定位製造廠能造多少套動力定位,這是它的瓶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7

[轉載]【譯文】價值投資:如何套用在中國及亞洲地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rdvu.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rdw3.html

 

非常感謝,布魯斯•格林沃德教授,我很感謝今天演講的機會。我想再次對格雷厄姆和多德投資海爾布倫中心和哥倫比亞商學校表示感謝,當然我也深深感謝你們所有人的到場。我將盡力與你們分享我所知道的——如何在我們關注的領域——東亞及東南亞運用價值投資的原則。

 

演講開始之前,根據監管規定,我得告訴你們,我發表的看法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而不是惠理基金的。至於惠理基金,我們是除 日本以外亞洲唯一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甚至在日本,也只有一家此類上市公司,所以有大量可供查詢的資料來說明我們是誰和我們做了什麼,都是公開透明的。

   

我們公司在2007年由摩根士丹利和JP摩 根推薦上市。公司的使命很簡單。我們的使命是為東亞及東南亞建立一座價值投資的殿堂。這個想法是鄙人創設的。我過去其實是一名新聞記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我為《華爾街日報》工作。嚴格說來,這個使命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首先是,我們是最早最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其次,我們才是一個中國投資者。這個區別相當重要, 因為直到現在,中國已經成為我所稱的「聽消息」的市場。很多人在中國市場買賣交易,完全是基於他們在報刊看到的或某些人告訴他們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很 難按照教科書定義的基本價值投資理念去實行。

 

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走另一條路。我們在20世紀90年 代的標準讀本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證券分析》。我們確實相當虔誠地運用它,我們習慣稱之為「聖經」。但近些年來,我們換了另外的一本書。我不是在推銷這本 書,而只是告訴你們我們做了些什麼。這本書叫《財務報表分析》,其作者馬丁佛萊德森我素未謀面。這是一本簡單的書,但和《證券分析》一樣價值非凡。

   

我們每年大約對2500家公司進行訪問,不包括電話訪問。那是我們力量的真正來源:這只不過用的是傳統老套的調查方式而已。

 

我們做了很多財務模型。我們每年進行了大約2500家 的公司訪問,不包括電話訪問。那是我們力量的真正來源,這只不過是傳統老套的調查方法而已。我們擅長的是把價值投資理論應用於實踐——這些理論我和我的同 事都學習並認真研究過。實際上,關於理論方面我不認為我們有什麼創新的思想可說。但我想我們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感悟,我將把這些見解的實際應用和你們分 享。這種實踐是我們擅長的。在我放下面的幻燈片之前,我想告訴你們,大概在20世紀90年 代中後期,我很反感類似「要是……又怎樣」之類的大問題,那時候我試圖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當時的想法是在中國這個非常不成熟的市場堅持價值投 資。因為我開始問自己:要是我們能創造一種商業模式——一個價值投資公司來運行,而這個公司不依賴擁有一位(投資)天才、一個明星基金經理或某種神奇的黑 盒子,結果會怎樣?

也許是因為市場人士或媒體總是講戰勝市場必須得找個天才或者得有明星基金經理,或者是暗箱操作,我甚至開始猜測是否存在某種陰謀。我對自己說,這可不是做 投資的長久之策。所以,我開始問自己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比如: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方法,即使是普通人或從大學直接招聘來的新手,經過鍛鍊也可以成長為優秀 的價值投資者,至少在中國市場得到認可?

 

因此,這些問題也成了我的一種探求。最初,它只不過是一個想法,但接下來的15分鐘,我給你們解釋的過程中,這種想法就轉變成了現實。

 

首先,人們必須明白,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就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產品。所以我剛才所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或謎題的答案就是培養 良好的企業文化。其次,我們要做的還是蠻有意思的,儘管在某些時候我這樣講會招來非議。我認為我已經取得成功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把價值投資過程工業 化了,把它從一個手工精品轉變成了大規模生產的流程。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非常簡單。

 

我再給你們做進一步解釋,我正試圖擺脫依賴天才的投資體制,並努力建立一個體系,轉變成可持續可進化的過程。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在香港就一直這樣做了——有時我們會遇到巨大的困難,有時候也想過放棄,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開創了一個我個人認為相當有價值且事實證明能夠持續戰勝市場的事業。

 

我們做的第一步是必須從零起步,這只是就創造一個合適的文化來貫徹執行這個想法而言。在這裡,我需要翻回去向你們解釋我運作的背景。因為和美國市場有所不同,我們所處的市場是個非常年輕和不成熟的市場。第一家中國大陸的公司是在19911990年上市的,我記不清了。有一家叫「華晨」的公司,在美林的幫助下在紐約上市。那是第一家來自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現在它則是寶馬在中國的合作夥伴。

   

惠理基金發展得太快了,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專業誠信的文化做深做到位。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有時會聽到一些非常令人震驚的新聞。證券市場裡一些非常基本的職業 理念本應在新人剛來的時候就給灌輸進去,例如:客戶利益第一、交易透明、識別和謹慎對待潛在的利益衝突等等……然而,你們可能會感到吃驚,在我們業界,在 我們這個領域,很多人從未聽說過這些觀念或者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

    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實際上稱不上是第一件事,但在90年代中後期也算是第一件吧),是我總結了我稱之為「我的承諾」的承諾書,要求員工一一簽字。我把它裱好後放在他們的面前,放在電腦前面,這樣能夠時刻提醒他們。我們做了許多這樣的洗腦的事情,我們精心準備了確保彼此承諾的儀式,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承諾。

 

這裡是一份承諾書,大體上囊括了所需的基本觀念,因為價值投資真正是一種非常有活力的哲學,也是對現實的深入探索,但如果你沒有找對理智且誠實的人,那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完成使命。

   

現在,我開始講實際的投資流程。當我使用如量產和工藝工業化這類詞彙來表述時,我真正的意思是我已經把這套流程拆分成了一系列的技能。上過大學的普通人就 可以完全掌握每種技能,而且操作流程是可以學會的、能夠重複使用、具備持續性,而且可以升級。這種技能肯定不是魔術,也絕不是由什麼天才才能駕馭的,而是 上面(註:指現場圖示)這些我提到的。

 

我將向你們展示每個技能,開始我會用我製作的一些圖來傳達我實際想要表達的意思。其中一張表達的意思是令我非常洩氣的想 法,即:無論多麼聰明的人(例如美國總統,他畢竟也是人),他的卓越潛質也被人類的侷限性所界定。但如果可能,我真正希望的是一種超越人類侷限,類似「超 人」的運作方式或狀態——於是我想到「蟻群」這個概念。

 

有一種說法是,萬一發生全面的核戰爭,人類將不復存在,但螞蟻會。為什麼呢?單個螞蟻或許是相當笨的生物或昆蟲,但靠社會化的程序把生存和生產連結在一起,他們就會難以想像得強大。你們不可能真正將它們斬盡殺絕。他們不斷繁衍,不斷進化。

 

最後,我想起了毛主席說的,據說這是他講過的話,我太年輕所以不確定。有些事情是用社會主義來發展資本主義,所以,作為一家公司,我們是很社會主義的公司。對此我不再細述,人們已經把我們比作以色列的基布茲集體農場(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的。

 

我們正做的是將每種技能分解成若干步,以下就是這些被稱為七個專業技能的步驟。

   

很明顯,第一個技能,在於原創思想。原創思想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技能。我們有一個計分模型,我們把它的每一個部分稱之為ABCD。我很自豪地告訴大家,在原創思想的技能上,我的得分是A,但不幸的是,在其他一些技能上,我的得分大約是C

 

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強項和弱項,但凝聚在一起,就會組成一個強大的團隊。所以,對於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價值投資者來 說,獨創思想的關鍵是要找到和市場上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想法。也許我應該在展示板上標出來。我會一步步告訴你們每個技能,強調我們通常做培訓時的每個技能的 要點。

 

在原創思想的技能上,我要求得A。 我們面對幾千隻股票:台灣、中國大陸、香港以及我們惠理基金,還有一些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股票。我們只是簡單地把所有股票分為一、二、三類。第一類是被 低估的,如果你為我工作或在我的團隊裡,你的工作就是必須設法找到第一類股票,然後對它做研究。第一類股票是被低估,第二類是估值合理。我們發現許多賣方 的經紀人傾向於推薦第2類股票。如果你打車,出租車司機告訴你的股票大概就是第3類了。

   

所以,在技術上,我們的目標是買第1類股票,在第2.5類的(註:介於合理與高估之間)時出售。後面我會開始細述這些問題,但目前我只是把理論告訴你們。

   

一般來說,對於第一種類型的股票,往往是從那些沒有人感興趣的、不受歡迎的(絕對不是股票指數),或者有什麼壞事發生了的股票中選出。這聽起來很簡單,但 在現實生活中是相當困難的,也許是因為亞洲人的文化和人性特點,人們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不願意伸出脖子去冒險關注那些不受歡迎的公司的股票。

 

與中國相關的股票市場裡,實際上有相當多的第一類股票,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市場,總是趨勢驅動。因此,當股市下跌,這些公司很快就會失寵,事實上這的確是可以預測的。現在,如果你能找出不錯的第一類股票,接下來的步驟是開始觀察和研究它。記住,我說的這是技能2

   

調研,現在對於像惠理基金這樣的公司來說,我覺得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公司一樣,要在人才智力方面冒尖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有標準化的數據表,我們關注所有明細,財務數據和數字運算。而在研究中國方面,可以說唯一的新東西是我們一直在逐漸遠離定量分析,趨向定性分析。

 

在我最初開始投資的20世紀90年代,具有優勢特色業務的企業在中國還很少。實際上你只能以很便宜的交易價格去買進很糟糕的公司,這對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說確實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其中有一些公司解體了,或當有新的競爭者進來後,他們就消失不見了。

 

因此,我們當時很像是一批典型的傳統型價值投資者,都想多吸最後一口免費的煙屁股。但最近幾年,趨勢變得令人鼓舞。你會發現有更多的公司,或許能用不錯的特許經營來描述。即持久的優勢,我們稱之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且在數字上也很難被量化。

   

你需要關注其管理和商業模式的特點。但總的來說,我們正在尋找一些具有「三好」(3R)特性的股票:好生意、好管理和好價格。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們看到一種趨勢:惠理原來強調的「好價格」,正越來越變成「好管理」和「好生意」——因為這曾是我們唯一沒發現的。

    

第三個技能原本不被視為一個技能,直到我開始意識到,其實決策本身就是一個可教的技能。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決策不足,儘管我們的團隊有將近30人左右,其中不乏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但沒有幾個人願意冒險做出實質性的決定。

   

我們稱那為缺乏「殺手的本能」——這是我常用的一個短語。你知道,在文明社會,沒有人真的想殺死任何人。我們公司有一個已經離職的人,大家稱他為OTOH先生。

 

OTOH意思是「另一方面」。嗯,我相信我們都知道這個詞,這類分析師總是給你一份大約30頁厚的分析報告,你需要花費半個晚上來閱讀,可讀到最後卻是「然而、如果、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如你所知」之類不知所云的結論。所以最後你都不知道他建議你做什麼——如果有什麼的話。

 

所以,我努力從我的公司裡清除類似OTOH這種人,但這並不容易。我也開始意識到這完全可以進行訓練,並且這對做決策是一件好事。

 

我們做事情的方式,其中的一個線索是從佛教哲學中借鑑的,我是個佛教徒。佛教裡講當你試圖分析什麼時,你要從平衡等式中去 除自我,你的自我意識。在分析中摻入「自己」或你的「自我」意識,摻入你所感知的自我利益,你所需之信念,你就會曲解本意,因為你的「自我」已經干擾了正 常的分析。因此,應從分析中消除「自我」的主觀意識。

   

現在,接下來的提示,我們稱之為「交易結構化」。這又是頓悟到的,因為我開始認識到,按照香港本地的標準,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公司。不管怎麼說,我們在香 港這一小塊叢林裡是大傢伙,我們可以從經紀人那裡要求良好的待遇;我也開始認識到,基於我們的研究以及想法,如果我們決定購買某個的公司的股票,我們不應 該只設法去股票市場購買。我們應該直接去找公司說「讓我們做個交易」:我們將買你的公司5%的股份,而你通過一個股票大宗交易的形式或是美國人稱為「私募投融資」的方式,我認為,這種交易方式代表了私下與公平。

 

你總是能得到更好的條件,更多的折扣,或者你能用可轉換債券的方式獲得。我有一個例子供你參考,大約一年前,有一家在紐約市上市的公司——美國資產管理公司(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公司董事長就在那邊,他們通過談判購買了我公司的5%的股份。確實,只是由於本身的交易方式就為客戶帶來了許多好處。

 

接下來的一個技能我想我們會提到的是「執行」。這不再是由我們的基金管理團隊來完成。它實際上是由一個專職交易商組成的專業團隊來完成,在公司我們有三位這樣的專職人員。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專項工作。

 

從給你們的信息來看,從這裡開始我的得分不斷下降。在這裡我容易獲得高分,但當我們繼續往下講,我的得分就會變低,像是順著香腸機往下走一樣,感覺意思不大。

 

維護——這個字眼僅僅是看上去更漂亮,「買了股票後,不要忘記它。」你要與公司保持接觸,時不時更新研究,不斷思考如何能 夠持續提高其投資價值。最後你要考慮的是如何「退出」。對於像我這樣的人,「維護」和「退出」是薄弱點,我傾向於委派給團隊中對這些特殊技能更感興趣的人 來完成。

 

「退出」實際意味著賣出股票,對此普遍的看法是,當你估計你掌握的公司和成員的信息已人所共知,已無法提升投資價值的時候退出。從理論上講,這時你就應該退出。在現實中,我們通常賣得太早。我認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仁者見仁的事。一直以來我們看到很多問題。

 

好吧,對不起,只是一個短暫的間歇。如果你是首席信息官,你必須掌握這些在前面我沒有提到的額外技能。這些額外的技能是: 擔當領導角色,推動事件發生;宏觀策略(對於這點我們通常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技能來考慮,因為我們是自下而上的價值投資者,是死硬分子,直到亞洲金融危機。 後來我們意識到,你最好瞭解一些你所處的宏觀環境運行的整體情況);資產配置和構建投資組合。這個無法在基金經理一級完成,需要在我這個層面上完成。

 

實際上我和另外一位,他的名字叫路易斯,是惠理的聯合信息官。我們兩個人對這些技能負責,無論好壞。我們努力擔當領導角色並激勵大家。你們應該注意到這裡的關鍵點,是在亞洲有大量的硬性技能,但缺少一些柔性技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傳統的亞洲人來說,如果你讓他們坐下來參加一個考試,並提供一些教科書為參考,他們會做得很好,他們有這種文化。但如果你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不是那麼具 體,比如:與人溝通,激勵人,擔當領導角色和讓他們來指揮,他們就不太擅長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不過這是現實。所以,我們傾向於尋找的人是意欲成 為領導者,或願意在辦公室裡能與人良好溝通的人。

 

宏觀策略——我並不是一個宏觀研究專家,但是,也許是因為我的資金規模和經驗,我可以與那些宏觀研究專家建立緊密的聯繫。 並且我確信,如果他們認為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事情,會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這可能已經夠不錯的了,但是你必須對想要投資的環境有自己的一些感覺。儘管我們主 要採取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來挑選公司,配置資產,建立投資組合,但也必須把自己對宏觀環境的評估考慮進去。

 

所以,或多或少,我們會考慮這一因素。舉個例子來說,在今年的67月之間,我們基金的現金比例從10%降低到了1%。這是因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推斷這是投資中國的時間窗口之一。當你有這樣的投資機會時,你應該非常積極的投資。

現在對中國經濟來說,負利率、軟著陸變得越來越明顯,而其他各種因素,包括通貨膨脹,則有可能增加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因為港幣與美元匯率掛鉤,所以我們從美國輸入了許多寬鬆的貨幣政策,儘管我們自身經濟發展得很好。因此,資產價格就會發生調整。

 

此時此刻,我的演講過半,我想要和你們分享一個觀點:在我們內部,我們不再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儘管我們是價值投資者,否則我認為今天我不會被邀請來這裡做演講。但在我們內部,我們使用另一個術語。在此我不寫下了,因為它是很容易記住的。

 

我們稱呼自己是「優勢投資者」。這是我向你們提到的那7個技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於這個概念我已經詳盡闡述和寫下了相當多的內部備忘錄:做我們工作的正確方法是,如果你進行一項交易,而你是一個買家,如果你認為賣方知道的比你還多,你就不應該購買。

 

如果你是賣方,當你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買方願意從你那裡買時,你就不應該賣掉。這是一個簡單的優勢概念。在任何交易中,你必須總是有信心自己相對於競爭對手有某種優勢。我們已經詳細研究了很多關於優勢的理論,大部分都是基於做更多研究的理念。

我們是幸運的,因為這裡不像美國市場一樣相對更有效率,我們的市場是非常低效的。這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本不適合出現在股票市場中,但這些人無論如何都願意呆 在市場裡不出來。我有許多類似的經歷——當我問他們「股票市場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回答說:「噢!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你賺錢呀。」這就是他們所說的全部。 他們忘記了股市是集合社會過剩的儲蓄,將其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企業中去,或是「資產-智慧」,實際上,沒人在乎這些。

 

但不管怎樣,如果你不嫌麻煩來研究和拜訪公司,相對於中國股票市場上的許多其他的股民,你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強的競爭優勢。 你會說,「愚昧無知」是一個真實的詞彙。你肯定能實踐優勢投資。在我的層面上,建立投資組合主要是基於利用宏觀環境和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我們只 有一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選股。所以,運作一個投資組合,就像之前格 林伍德教授所提到的通過一種結構系統從根本上發揮我們選股的強項,讓我們的表現出類拔萃——下跌時規避風險,上漲時又參與其中。

 

是時候來討論我是怎樣學會在中國相關的市場中生存和成功的,所以我會繼續下去。這裡,我要偏離一下我講的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我認為怎樣將投資流程工 業化」,但是在我談另一個話題之前,我想再強調一下,當我試著向我的某些客戶描述這個流程時,我發現他們不太高興。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我們為了集資而採取的 某種伎倆。其實我們之所以採用工業化流程,是因為我們想做大規模。這個流程允許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擴大我們的基金規模。但是,如果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基於某個 人,某個公認的天才來運作這個基金,那麼基金的規模就不可能擴大。而像這樣的話,就需要有許多許多人來運作,對嗎?但我想明確地告訴你,那不是真的。真實 的情況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一直想研發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來管理資金,從而能夠持續地戰勝市場。而且,還是招聘普通人來加入我們公司,不是大人物,而是普通的人,他們可以變成高手。而且,可以以非常謙遜和坦率的方式組成一個互相之間彌補我們各自弱點的系統。

 

好吧,讓我們從整體上討論一下亞洲。首先,我已經提到了它基本上是一個非常低效率的市場。你並不必通過投資優秀的企業賺 錢。就像我說的,這樣的優秀企業的數量正在增長,但還是遠小於美國。你可以從那些本不應該出現在市場上的愚蠢的人們手裡賺到錢。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但仍舊 存在。這是實際狀況。

 

你需要熟悉投資的政治和社會背景,而不僅是金融知識。有時從那些畢業於美國的MBA或 其他專業的亞洲人士身上,我會看到一些問題。因為我發現他們太單純關注於財務數據。實際上,亞洲背負著巨大的歷史包袱,一些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非常敏感。 你必須認同這一點,你必須明白為什麼有時會出現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從我現在的反饋看,我認為,甚至中國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只為了增長而增長並不理想。

還有許多事情是重要的,比如:擁有一個清潔的環境,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僅僅是為了增長而增長。同樣在這種背景下,你必須瞭解是什麼驅使人們那麼做的,是因為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社會價值觀。

 

有時,我們會試著做一個頗有成效的訓練:猜測我們投資的公司,報紙將會如何報導它。猜測從現在起6個月、12個月或者36個月將會被報導的內容。

   

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我曾做過新聞記者的緣故吧。用那種方式來看問題非常有用,你可以想像,閉上你的眼睛想像,你會發現有時你所關注的某個公司(不管它是一家 汽車公司,還是農業企業)的結局,並不僅僅是靠數字驅動,而是受政府政策,有時甚至是,比如說,「厄爾尼諾」現象(某種現在正席捲太平洋的天氣現象)的影 響。

 

最後我再說一遍我注意到的一些事情。有時,人們不想聽我說,但是我有一個秘密,將與你們分享。1993年,當我開創惠理基金時,我像每一個受過美式訓練或者美式思維的基金經理一樣,相信應該有一個非常集中的投資組合。我以前常常告訴周圍的每個人「在我們的基金中,你不會看到超過40家公司,這是高度明確的理念。」我很為此驕傲。然而隨著時光流逝,我開始認識到我們的市場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裡有很多騙子,公司治理結構非常糟糕,並且其中有一些人非常有蠱惑力。

 

所以,高度堅定的信念或許接下來真的會讓你哀嘆。直到你第二天早上醒來,從報紙上讀到消息,你才會得知:這就是你的投資——佔你投資組合5%的資金,在一夜間消失了。這在我身上發生過多次,傷痕纍纍。所以後來,特別是這10年,我已經越來越趨向一個不同的觀點。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最好是有一個非常多樣化組合。不要把你資金的,比如說,超過1%或者2%投入到任何一個特別的想法中去,因為這樣做你就可以睡得更好,並可以承受得起所有那些——不管你花了多少工夫在上面——時不時就會發生的令人厭惡的事件。

 

所以,現在我們的投資組合裡面有80-110家公司,但目前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基金經理按我說的做,那是因為有很多的自身原因。幾乎沒有基金經理擁有像我那樣的研究資源,如果你有5個人的研究團隊,在一個組合中有大約40個公司是非常驚人的能力,但是我們有這個資源,我們的組合裡有100家公司,我們還有資源跟蹤100個頂尖的投資機會,那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保持多樣化,才能夠對付你意想不到的壞人,他們衝你微笑,和你握手,然後帶著你的所有資金突然消失。

 

正如格林沃德教授所說的,你知道,保持多樣化冒的是下跌的風險,而不是隨機而變。那麼,我想告訴你的另一個現象是,我們的 企業是被「海盜」所包圍的,這可不是索馬里海盜。在這裡,我指的是那些股票發起人,他們的全部工作是為你提供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報告,誘使你把錢投入到他們 的項目或者公司裡。我對這些情況再熟悉不過了,我還虧了好多錢給這些傢伙。

 

在一定程度上這與我前面提到的背景有關,事實上,這是一個年輕的市場,它需要時間去形成正確的行業準則和職業操守。所以, 你得面對所有這些衣著體面的年輕男女,他們擅長跟像我這樣的基金經理人對話。他們知道我們掌控著大量的資金,而且不像銀行,我們不需要做信用評估,就可以 做決定投資。有時候,就在一天之內,我們可以把別人的數千萬美元投給你,為你的項目融資——如果你的報告聽起來不錯的話。

   

所以現在如果一個擁有名牌大學學位、衣著光鮮的傢伙跑來找我,講話風格與我相似,說的是也是我想聽的內容,我就會滿腹狐疑。我一點都不會放鬆警惕。到現在 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比較偏愛那些舉止相當粗野而直接的人,這些人看起來就像是剛剛從車間裡走出來。這就是我現在喜歡的類型。我之前提到過(需要)大量硬性的專業技能,而不是多少柔性技巧,這就是我們行業不同於其他的地方。短短20年 內,東亞和東南亞的金融企業,突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並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這使得每個人都想加入進來,甚至那些對金融沒有一點興趣的人也不例外。這 是非常不健康的。它已經造成了一種現象,我稱為「拜金症」。得這種病的人加入進來,是因為他們想賺大錢而不是對我們的職業感興趣。

 

在惠理基金,我通常在最初的三個月內舉辦一個就職培訓班,我個人會和你談一次話,談話時我會向你說明,你的名字就是你的品 牌。如果你的名字是約翰•史密斯,那你的品牌就是約翰•史密斯。接下來的幾年、幾十年中,人們是怎麼看你的,就全靠你的這個品牌了。如果你也受累於「拜金 症」之苦,永遠把賺錢擺在第一位,那你就會很容易毀掉自己的品牌,而實際上賺錢只不過是成為職業精英後水到渠成的事情罷了。

 

如果你是你所從事工作的行家裡手,金錢就會主動找上門,你不必去找它。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控股投資集團(Holding Capital Group)創始人Sash Spencer

 

好吧,我扯遠了一點。所以說,你的名字就是你的品牌。我們接下來想做的事情就是,我們認為基金經理的毛病就是自負。基金經 理們在理財方面取得一點成績之後,就會很容易出現自負的毛病。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而我們要設法打壓這種念頭。比如,我們有「如何看待自己」的大師理論: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很聰明,那你很可能會做蠢事;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很笨,那你很可能就會做聰明的事。

 

所以,我們盡力告訴彼此,讓我們互相視為愚笨之人。最好是假設我們是愚笨的。我們還發現,至少對我們團隊來說,人們容易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反應過度。在我們的辦公室裡是一群敏感而易於激動、精力充沛的人,平均年齡在30-35歲 之間,每個人的精力都相當旺盛。因此,我不得不訓練大家,比如:你們決定做什麼、衝動時願意決定投資多少,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狀態如何。一旦你做出了決 定,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會是沒有反應、有點兒反應或者引起很大的反應。接下來,你需要對反應的範圍做出判斷,要做出何種精準的反應,如何去做。當然,作為一 名逆向投資者,這是家常便飯。

 

我想表達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是怎樣戰鬥、怎樣受傷、怎樣努力成為最好的團隊,這些都是可能的。我自己的簽名是「learn(學習)」,在我大概是25歲的時候我把自己的簽名改為「learn」,這樣每天當我簽名的時候,我就能提醒自己要謙虛,勤於學習新的東西,因為我認為,無論你是否是基金經理,但作為一個文明且具有責任感的人,最大的性格特徵之一,就是對學習的熱忱。但如果你是基金經理,就更應如此。

 

到此為止,時間正好,我沒有離題。我打算用我在惠理基金香港辦公室的牆上標語作為總結,來結束這個正式的報告,並請你們提問——「努力做到小而精、大而強。」

 

這可能實質上是另外一個演講的主題——雖然我們已經發展到擁有100名員工的公司了,但我一直嘗試用各種理念把大公司分解成精品小店,這樣,每一個在惠理基金工作的人都不會得大公司的毛病。

 

每位員工實際是在只有5個人的小團隊中工作,因此他們不得不像經營精品小店那樣去思考和運作。對我而言,把這些理念貫徹到實際中還是有些困難的……這留到下次演講再說。

 

同樣,我記得前面提到過,我們正努力創造一家企業,是完全靠普通人並努力把他們打造成卓越的業內精英。因為我認為一個商業 模式如果要靠不斷邀請「天才」加盟,是不可持續的。即使是這樣做了,也不會維持太久。最後,在我開始做正式報告時,我說過我沒有多少理論好講,但其實,我 們在價值投資的實踐中獲得了許多感悟,我以此句結束演講:「如何看待自己極為重要,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

   

我自己的出錯率大概是三分之一,是我做過的所有事情的三分之一。回過頭看,我希望自己從沒做過,但已經做了,太遲了。所以,我看待自己的方式,和這些跟我 一起工作的年輕人看待他們的方式一樣,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看成一名戰士。如你所知,我們沒穿軍裝,沒有拿槍,但我們行動時跟真正的戰士一樣,非常守 紀,非常忠誠。我們毫不停歇,我們知道所投入的戰爭永無止境。這是一場名譽之戰,對我們來說,這些事情並非理論,因為我們確切知道我們所指為何。

 

謝謝大家!

 

 

布魯斯•格林沃德教授:

好吧,我們繼續並進行提問。能不能把燈開亮一點兒,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聽眾?我的意思是,我將很高興聽眾提問,如果有的話,因為——啊,是的。

 

提問1

非常感謝,謝謝您睿智的演講。有兩個問題。您提到你們最終在亞洲找到了不少具有持久的經營特許權的優秀公司,對嗎?持久的特許經營權。兩部分問題。提到中 國的非國有企業,您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有多少家企業將會獲得許可繼續發展下去?我的意思是,我看到中國政府沒收比亞迪的土地,上週彭博有一篇關於私營汽車公 司因政治原因被迫與國有企業合併的文章——這是第一個問題。另一個也許輕鬆點兒的問題是,既然約90%的國企CEO是被共產黨任命,那麼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什麼?真的是要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還是推進共產黨關於中國發展的進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5b2c0100qpth.html

成功,先花90%時間想失敗

  11月21日,《全球商業》和《商業週刊》採訪團隊一行六人,抵達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警衛團的森嚴戒備下,我們踏入直抵頂層第70樓的電梯。

  這棟樓高283米,由世界著名建築師Cesar Pelli設計(編按:Cesar Pelli設計的重要地標還包括吉隆坡Petronas雙塔、紐約IFC和正在興建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以藍綠色玻璃帷幕包裹,比鄰的就是中國銀行(3.37,-0.05,-1.46%)香港分行和匯豐銀行等地標大樓。

  長江實業大廈頂層,居高臨下,足可俯瞰與香港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維多利亞港,這裡,正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遙控55國企業的跨國指揮總部。

  李嘉誠在1950年創業,57年來,他從未遇過一年虧損,歷經兩次石油危機、文化大革命、亞洲金融風暴,他的企業卻能橫跨55個國家,走向日不落。由 「塑料花大王」李嘉誠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李嘉誠,每跨入新產業,他雖不一定是產業的先行者,卻總能先馳得點。

  作為Forbes排名全球十大富豪、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國人對他並不算陌生,李嘉誠捐資籌辦汕頭大學和長江商學院,同為商界菁英和社會所熟悉;坊間也 不乏以「李嘉誠學」為名的商業管理書籍陳列書攤,但皆非李嘉誠最真實的原貌。為了取得第一手關於李嘉誠的真實記錄和對話,《全球商業》特別企劃了本次專 題,結合姐妹刊台灣《商業週刊》的採訪資源,用心製作呈現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誠封面報導。

  為了安排這次採訪,我們與李嘉誠幕僚郵件往來,超過150封,越洋電話更難以計數。其幕僚作業高度縝密,因為極度重視風險控管的李嘉誠,不喜歡意外。在骨子裡,他是個極度厭惡風險的人。一個細節是:在長江中心70層的會議室裡,擺放著一尊別人贈予李嘉誠的木製人像。這個中國舊時打扮的賬房先生,手裡本握有一桿玉製的秤,但因為擔心被打碎,李乾脆將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巴菲特也極端厭惡風險,不喜歡意外)。

  現在,就請讀者們和採訪團隊,一起和李嘉誠對話他57年的日不落經營哲學……

  《全球商業》:大家都很好奇,你從22歲開始創業做生意,超過50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而且還一步步成為華人首富。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編按:香港以風球代表颱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於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巴菲特自述我每年有50個「思考周」,工作約2周)。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1950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長江(實業)上市到今天,假設股東拿了股息再買長實,(現在)賺錢兩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買入長江(實業),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談風險

  瞭解細節,掌握資訊,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很有趣,一般人滿腦子都想怎麼成功,為何你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李嘉誠: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 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 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我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 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我常常講,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哪些細節你一定會緊盯觀察?

  李嘉誠: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我一貫最注重的環節,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針(巴菲特也比較重視這2個指標)。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致正數的現金流。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可以說是,全方位預測風險的能力嗎?為什麼這件事比思考成功關鍵來得重要?

  李嘉誠:可以這樣說,就像是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畫攻佔其它城池時,他必須多準備兩倍的精兵,就是六萬,因戰爭激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

  任何事業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在經營事業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畫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全球商業》:你相當強調風險,不過外人注意到的卻是長江集團五十年來,屢屢在危機入市,包含1960年代後期掌握時機從塑料跨到地產,89風波後投資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華運動時投資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膽之舉為何都未招來致命風險(逆向思維,不懂不做、不熟不做,不打無把握之仗)?

  李嘉誠:這其實是掌握市場週期起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週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又因為工業的基地轉移、必須思考要增加的投資、對什麼技術需求最大等等的決定,因應不同的項目找出最快達到商業目標的途徑,事前都需要經過精細嚴謹的研究調查。

  能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就是在市場旺盛的時候要看到潛伏的危機,以及當它來臨時如何應對,這是需要具備若干條件的。

  《全球商業》:你所謂的具備若干條件……?

  李嘉誠: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我常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經營一間較大的企業,一定要意識到很多民生條件都與其業務息息相關,因此審慎經營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說當有個收購案,所需的全部現金要預先準備。

  我是比較小心,曾經經過貧窮,怎麼樣會去冒險?你看到很多人一時春風得意,一下子就變為窮光蛋,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事,都是步步為營(巴菲特講的:一生只富一次)。

  有一句話,我牢牢記住:「窮人易過,窮生意難過」,你再窮,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買最便宜的米,還是可以過,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窮生意很難,非常難。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講,如履薄冰。

  《全球商業》:你剛才提到,在不景氣時候能大力發展,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機會來臨時,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 定。1977年,你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購香港希爾頓酒店就很經典……(編按:長實以2.3億港元收購希爾頓酒店所屬的永高公司,整項交易用不到一週。這是長 實上市第一次重大收購案)(巴菲特講的:天上掉金子時要用大桶,而不是頂針去接。不要允拇指)。

  李嘉誠:最重要是事前要吸取經營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畫,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你掌握了消息,機會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有動作(不斷學習)。

  能買下希爾頓是因為有一天我去酒會,後面有兩個外國人在講,一個說中區有一個酒店要賣,對方就問他賣家在哪裡?他們知道酒會太多人知道不好,他就說, 在Texas(德州),我聽到後立即便知道他們所說的是希爾頓酒店。酒會還沒結束,我已經跑到那個賣家的會計師行(賣方代表)那裡,找他的 auditor(稽核)馬上講,我要買這個酒店。

  他說奇怪,我們兩個小時之前才決定要賣的,你怎麼知道?當然我笑而不李嘉誠心自閒,我只說:如果你有這件事,我就要買。

  我當時估計,全香港的酒店,在兩、三年內租金會直線上揚。(賣家)是一間上市公司,在香港擁有希爾頓,在峇里島是Hyatt Hotel(凱悅飯店),但是我只算它香港希爾頓的資產,就已經值得我跟它買。這就是決定性的資料,讓這間公司在我手裡。

  《全球商業》:這起生意難道沒有別的競爭者?

  李嘉誠:一、因為沒有人知道,二、我出手非常快。其它人沒這麼快。因為我在酒會聽到了,就馬上打電話給我一個董事,他是稽核那一行的,我一問,他和賣家的稽核是好朋友,馬上到他辦公室談。

  你今天坐的地方(手指地上),就是希爾頓一部分地址。那筆交易我買過來後,公司的資產一年增值一倍。

  《全球商業》:你最近看哪些新的產業?

  李嘉誠:今天啊?很多新的東西,我昨天開會,講到Facebook(編按:由兩位哈佛生創立,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每天上載850萬張照片。較特別的是使用者大多會留下真實姓名和資料,供交友或尋人之用)。

  從最初的幾家大學開始,有人說2011年還是2012年才達到4800萬名用戶,其實這公司上個月已達4500萬活躍用戶,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information的話,要分析facebook,你的資料就不足夠。

  所以呢,做哪一行都是,最要緊的就是要追求最新的information,做哪行都是一樣(強調語氣)。

  

       

說投資

  不能負債、分散投資、重視現金及時收益

  《全球商業》:在事業上追求最新的信息,在個人理財上呢?

  李嘉誠:這麼多年來,1950年到今天,個人(資產)來講,從來沒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這樣,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有負債(巴菲特講的:不負債、不做空、不懂不做)。我在1956年以後,個人沒有欠過一個債,我的負債是這個(邊桌上有兩隻金屬做大、小北極熊雕像,指著小北極熊說),我的現金是這樣大(指著大北極熊),這個是我今天才運用的(比喻)啊(笑)!

  《全球商業》:個人理財第一個原則不能負債,那投資呢?

  李嘉誠:投資時我就是先設想,投資失敗可以到什 麼程度?成功的多幾倍都沒關係,我也曾有投資賺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虧本的非常少,因為我不貪心。公司是從來沒虧過,個人的賺錢、財產,也 是一直增加。但我並沒有賺快錢的機會,因為我比較小心(巴菲特講的:我知道怎樣去快速掙錢,我只是看到我5、10年後會有固定的利潤)。

  《全球商業》:個人投資有沒有哪個時間碰到的挑戰最大?

  李嘉誠:沒有,因為我不是只投資一種行業,我是分散投資的,所以無論如何都有回報,我比較小心。而且我個人(資產),很多是一個禮拜便可以拿得到現金。

  《全球商業》:一週能拿到現金佔你的投資比例有多少?

  李嘉誠:不少於三分之一。例如政府債券、股票,一個禮拜都能拿到。我當然還有其它的投資,例如地產,這不是馬上可以兌換為現金。

  

       

談管理

  掌握拔尖知識、努力做到極致、建立好制度

  《全球商業》:李先生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說成功的三項原則,會是什麼?

  李嘉誠: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information,最好的技術是什麼,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補充:李先生說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傳統字面上那個意思,是best effort,做到極致)。不過,很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如果你判斷錯誤,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敗的代價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

  《全球商業》:你剛剛提過必須有最新的信息,除此之外還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業從零售業、港口運輸一直到石油產業,種類包羅萬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李嘉誠:現在是一個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戰很多。我們業務遍佈55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所以靈活的架構可以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還可以給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甚至讓他們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 公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則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確保創意空間。例如長實,長實在過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創意組織和管理人員,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所有項目 不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潛力和有不俗的利潤。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會限制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他的專業和經驗。

  我舉一個例子。1999年我決定把Orange(編按:指原本和記黃埔集團旗下的一家英國電訊業務公司,後高價賣出)出售,賣出前兩個月,管理層建議我不要賣,甚至去收購另一家公司。我給他們列了四個條件:如果他們辦得到,便按他們的方法去做。

  一、收購對象必須有足夠流動現金;二、完成收購後,負債比率不能增高;三、Orange發行新股去進行收購之後,和黃仍然要保持35%的股權,我跟他們說,35%股權不但保護和黃利益,更重要是保護Orange全體股東的利益;四、對收購的公司有絕對控制權。

  他們聽完後很高興,而且也同意這四點原則,認為守在這四點範圍內,他們就可以去進行收購。結果他們辦不到,這個提議當然就無法實行。

  我建立了四個坐標給Orange管理人員,讓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坐標,這是公司的原則,然後他到那邊發展時,在這四個原則發揮才幹。但是不能超越我這個四個coordinates(在空中比出四個坐標)。

  這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其實在長實、和黃集團裡面,我們有很多子公司,我都會因應每家公司經營的業務、商業環境、財政狀況、市場前景等,給他們訂出不同的坐標,讓管理層在坐標範圍內靈活發揮。

  《全球商業》:你提到經營企業成功的第三的原則是人才,威爾許說他花六成到七成時間在人才身上,你如何定義優秀人才的準則是什麼?

  李嘉誠: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不斷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不過有些人卻一定要避免。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卻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企業也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或者灰心喪志的員工,更無法容忍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明星。

  我的經驗是,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因此,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聆聽得到沉默的聲音,你要問自己團隊和你相處有無樂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開明公平、寬宏大量,而且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不過我要提醒,有原則和坐標,而不是要你當個費時矯枉過正的執著的人。

  可能是我少年憂患的背景,可以讓我在短時間內較易判斷一個人才的優點和短處,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

  《全球商業》:當了五十多年的老闆,對於管理、領導,你有很深切的體悟,也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發表演說,能否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異?

  李嘉誠: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闆,還是一個 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 魅力和號召力。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經營之道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全球商業》:今天的對談,你談到許多從經商之道,是否呼應你在今年(2007年)汕頭大學的演講中所說「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你說若能「拈出這四句話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

  李嘉誠: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如果你沒有主意,怎麼樣「不疾而速」?

  「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我們現在大概有25萬個員工,分佈在55個國家,而我們員工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沒有良好制度,你沒有足夠時間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種因素(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成功的藍圖自然展現。

  《全球商業》: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實是在風險管理、信息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才能「一擊即中」。你如何把這樣的成功心法,傳授給你的後代?

  李嘉誠: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讀華爾街財報,從中學商業規則

  隔年,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強調。去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

  

      60年從不間斷……睡前看書、對著電視節目學英語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時半刻很難看得清。「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客觀。考驗式的經歷,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對採訪團隊說。

  60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辭集,上刻六個銀白色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這本書,收納李嘉誠歷年重要演講與文章,也為他的人生下了註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而後成就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香港中環長江實業大樓第70層紀實

  他在這裡

  遙控55國事業

  未見到李嘉誠前,我們好奇著,這位在14歲以前,歷經家道中落、戰亂逃亡、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身染重症,吃過人世間少見的苦,其後卻贏得人世間少見財富的企業巨擘,他的辦公室,是否光華璀璨,與其地位相稱?掌管龐大事業,他的言詞是否犀利、急切、不耐煩?

  「你好,我是李嘉誠,請指教。」

  在我們抵達之前,他已在會客室等候,見我們抵達,立即站起,掏出名片,雙手遞給我們。笑容讓他的雙眼如同彎月。財富並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雖擁霸業、卻無霸氣。

  沒有獎盃、照片與文件的辦公室 

  六台電話機最醒目

  手腕上的精工表,市價港幣千元,使用超過10年,他總習慣將它調快20分鐘,以提醒自己準時。身上總穿著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這樣比較簡單」,他說。鼻樑上的黑框眼鏡,年齡超過10載,最近因為近視增加,換了鏡片卻沒換框。事實上,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他的眼鏡樣式從沒變過。

  想在他辦公室發現什麼驚人特色嗎?沒有。他的辦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沒有任何獎盃、獎座,沒有文件、照片,沒有音響與電視,甚至連一本襯托學識的書籍都沒有。唯一能證明這間辦公室主人確實是李嘉誠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誠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禮物。

  他似乎刻意讓辦公環境不帶個人感情,假設另一人宣稱這是他的辦公室,似乎也無不妥。簡單到令人懷疑平日究竟有無使用。「我每週來這裡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會留紙,今日事今日畢。」他笑著解釋。

  一個小線索證明他確實高度使用辦公室。右手邊的手提電腦,是他隨身使用、掌握訊息的利器。左手邊的桌上型計算機,桌面顯示長江集團旗下和記黃埔股價, 計算機下方放置一張紙片,以細字列出數十檔他常看的股票名稱。被譽為「亞洲巴菲特」的他,一出手就是上億,被香港股民視為重要指針。

  除了兩台計算機,李嘉誠辦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台電話機。座位後方共四台。第一台,只有最親密的朋友與家人,才能連上線;第二台,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台與第四台,供集團開會使用。左手邊兩台,第一台,直通秘書室;第二台,可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七人座位、六台電話機、兩台計算機,構成他的工作藍圖。長江集團近年重要決策,就在這裡決定。

  三幅真跡字畫透露心境 

  「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奉為座右銘

  雖然他的辦公室功能性遠超過抒情性,但牆上三幅真跡字畫,卻悄悄透露他的內心世界。它們都是李嘉誠親自挑選。

  第一幅是張大千畫作,名為「李白詩意」,山林氤氳以綠彩潑墨而成,水氣瀰漫、渾然天成,天光則以白粉揮灑,更顯亮麗清朗。題字來自李白詩作「山中問答」:「問予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代表心境很寬。」他說。這幅畫在他辦公桌正前方牆面,抬頭可見。

  第二幅位於櫥櫃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畫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後裔,他歷經明朝滅亡,遭國毀家亡之難,由皇室貴族淪為一介平民,於是裝瘋扮啞,不與人語,後來為避害而出家為僧,被喻為「清初四大畫僧」之首。李嘉誠說,八大山人畫作一般是不開心的,唯有這幅畫是開心、自在的,「光這一點,就值得掛在這裡。」

  第三幅是書法,掛在他右手側牆上,離他最近。詩句為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做,字為名家所寫:「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字句的意境深遠,李嘉誠很有所感。他說:「對句剛開始的四個字,發上等願、擇高處立,連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這不稀奇。」

  然而,為什麼擇高處立後,要結中等緣?

  「結中等緣是不一定與同一個階級、社會地位的人來往,這不容易。」至於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貴後,能過樸素簡食。

  勤儉兩字,是左宗棠家訓強調的重點,譬如他說,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唯勤儉兩字可以長久。這樣的信念,也在李嘉誠的生活中實踐。

  說明對聯意義後,採訪開始。他提筆送給讀者一句話:「不疾而速」。

  相較於廣受中國文人歡迎、規矩穩重的北宋蘇東坡字體,他更偏好元代書法家趙孟的飛揚勁拔,字體反映他內在性格──「不疾」卻能快速達到目的,這是經商處事的境界。他專注簽字。身後玻璃窗外,湛藍的維多利亞港,船來船往。

  《全球商業》採訪團隊與李嘉誠五個小時談話中,身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的他,沒有任何一通手機、電話響起,沒有任何人急忙闖入,打斷我們的 談話,沒有臨時增加的行程,縮短我們的與會時間。他眼神聚焦,專注傾聽我們的問題,不疾不徐地回答。領著讀者,進入他「不疾而速」的傳奇人生。

  

       

悟出金錢真義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當你擁有全世界,還會想要什麼?這趟歷時半世紀的探索之旅,李嘉誠獲得從代代相傳的財富觀

  掙脫出來,那一刻的快樂。

  2006年8月30日,在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公佈會上,李嘉誠宣佈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以當天長江生命科技的收盤價0.85港元計,這部分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並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統計李嘉誠身家約23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於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並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 度估算,2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77億美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 多,不會少。

  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項,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BillwGates)齊名(詳見右頁表)。

  28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麼?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歲,李嘉誠創業後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數十年後的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 搖搖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 睡,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麼不 同。

  「還不到30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後,他卻茫然,「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28歲後,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1980年,他52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0piil.html

一、雷曼兄弟的垮掉
在於1986年出版的《華爾街的貪婪與榮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書中,肯.奧萊塔談到,正是「貪婪」 導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垮台。在雷曼,重要的不是雷曼兄弟公司盈利多少以及利潤是否公平地得到了分配,而是「我是否得到了我應該得到的」以及「我得到的份額是否比別人多」。
作為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高盛也「貪婪」,但高盛的口號是「長遠上的貪婪」:即只要長遠上能夠盈利,短期內的交易損失不用擔心,不能以犧牲長期客戶關 係換取短期的商業利益。(morph:美國的賬本投資者為何隨雷曼兄弟們駕鶴而去?短視是賬本投資者的致命弱點,2007年我批評了一些金融公司,今天, 他們的股價被腰斬再腰斬,為何?遲早中國要金融開放,這些公司還能混多久?)高盛長遠上的貪婪曾多次得到體現(morph:玩死蒙牛是高盛又一個經典案 例,放長線釣大魚,期權交易高盛多次輸給蒙牛,是愚蠢嗎?連蒙牛這樣優秀的公司都差點被玩死,我真擔心另一些垃圾公司的前途會如何,他們致命的弱點是人才 匱乏,十分短視,視短期利益為首要,不被釣魚只能說沒到時候。)。20世紀50年代,高盛領袖悉尼.溫伯格曾無償為亨利.福特二世提供諮詢服務數年之久, 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56年成為福特6.5億美元IPO的主承銷商,這是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股票發行。

在對待「貪婪」及其他道德問題的態度上,高盛是否真的與別的公司不同是人們不斷爭論 的話題之一。但是,高盛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華爾街的二流投資銀行成為一流投資銀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高盛相信,不能以犧牲長期客戶關係換取短期的 商業利益。(morph:我們的一些公司,能過一時是一時,績效考核,不管客戶,這種賬本文化遲早會被市場懲罰。)

二、德崇的破產:追求小利的代價
看看德崇證券的破產過程可以讓我們瞭解高盛對惡意收購的態度在使其成為一流投資銀行中的作用。在80年代,德崇證券曾經是高盛強勁的對手之一,1991 年,德崇證券因為公司僱員的內線交易而官司纏身,瀕臨破產,它避免破產的最後途徑就是尋求美國財政部的救援。(morph:我們的德崇會搞惡意融資,出來 混遲早是要還的,傷害了別人,別人不會置若罔聞,中國投資者的確缺乏經驗,但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熟起來,繼續騙,跌停了還找藉口,我看你行騙到幾時。)
然而,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此時的財政部長恰恰是1985年時擔任投資銀行狄龍雷德公司總裁的尼古拉斯.布拉迪。1985年,德崇證券曾幫助美國著名 的惡意收購家布恩.皮肯斯對優尼科公司發起惡意收購,而優尼科公司當時又正是狄龍雷德公司的客戶。雖然在優尼科的反擊之下,皮肯斯的惡意收購沒有成功,但 反惡意收購導致優尼科的負債增加了40億美元。因此,1991年,當處於破產邊緣的德崇證券向美國財政部請求救援時,布拉迪對這一請求根本未予考慮,德崇 證券只有破產。

 

三、高盛在中國的長線釣大魚
「長遠上的貪婪」 也是高盛進入中國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戰略。
2004年,高盛捐款6200萬美元,幫助與高盛沒有任何關聯、其時正處於財務困境中的海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的這一慷慨行為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好感。 最終中國政府批准了高盛在中國創建了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由外資實際控股的證券公司。2005年2月,時任高盛CEO的保爾森在美國 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說,高盛為開拓中國市場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但不期望能在短期內獲得巨大回報。(morph:一方面我們要學習高盛放長線釣大魚的方 法,另一方面我們要提防被釣到,總之,最終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中國要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通過完善投資市場,讓人才在投資實踐中迅速的成熟起來, 對手很狡猾,把對手作為我們的老師,要好好學習,我們的坐莊文化可以休矣,寫一些文章,找黑嘴貼在網上騙騙新股民可以,中國平安這個局雖然拙劣,但總歸是 把散戶的錢弄到自己賬上了,也算本事,誰讓中國錢多人傻,但對國際對手,中國要有一流的人才,最終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頂尖人才的較量。)
道德是聰明人恪守的首要原則,尊重別人的利益就是尊重自己的利益。
這種公司(平安)只能當資產看待,不能當作公司看待,出事是遲早的事情。

平安是一個大公司,四處都有分公司,他怎麼樣你去看看就知道了,不存在誰看好不看好的問題,投資不能主觀臆斷。

對於平安我的觀點從2007到現在是一致的,不存在人云亦云的問題,無論別人怎麼看,我不會改變自己看法,因為我有我的眼睛。

唉,我們的有些金融公司是農民工組成的公司,別的不說,1就看下了班他們的員工的德 行就知道他們企業會不會有前途,就這公司也會一度被中國投資者追捧,不是有人嘲笑中國股市錢多人傻,我真的很擔心未來開了國際版後果會如何,沒辦法,弱肉 強食是自然法則,好在有些公司還是有希望的,一步一步來吧。金融企業的較量最重是人才的較量,不是賬本的較量,中國的很多投資者會用損失他們的本金來體會 這句話的內涵。

 

堅持這些原則是不容易的,中國的企業比投資者還浮躁,哪管什麼長期利益,業績就是一切。 

拍腦袋決策,找五毛黨吹在目前中國還能混,誰讓中國人的財智未開,可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將來怎麼辦?還有多少傻錢可以騙?

回顧過去十年的美股,又一次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深發展和深科技,不禁感慨,無論哪個時 代,哪個市場都是一樣的,發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炒股不能跟風,但唯獨可以跟客觀現實的風,跟著客觀現實的發展而發展,你總能跑在前面!為堅持 不懈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高盛喝彩,為默默守在乏味行業中快速發展的卡特皮勒喝彩(康明斯也漲了不少哦!),更為後起之秀Google 喝彩,也為老朋友-蘋果加油... ...他們經常被大多數投資者包括價值投資者拿來做反面典型,什麼估值太高了,從事風險交易,在一個週期性行裡面隨時可能暴跌,不應該投資技術股和製造業 股票了,巴菲特就從不買技術股.....可是任何恥笑也擋不住他們發展的腳步,因為股價只與企業的發展有關,與其他任何投資理論都沒有關係。而就在此十 年,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卻橫盤下跌,股市不會照顧任何人,因為股價只與企業的發展有關,即使是上帝來了,他也不會給一點情面。很多人指責我經常詆 毀各種投資理論,特別是被大眾信服的理論,是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投資於理論,因為一個理論偏好會讓很多股票的價格長時間高於他的真實合理價格,而又由於一 個理論厭惡會讓很多股票長時間的低於他的實際價格交易,所以出於投資者本能的自我保護,詆毀投資理論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特別是詆毀經典的投資理論,因為我買的是企業的一部分,不是理論。有些人依靠理論活著,比如財經編輯、經濟學者、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作為投資者,我的詆毀也許冒犯了他們的利益,但是我不會有絲毫改變,因為我是投資者,我有我的立場。

我是出於思考如何在一個經濟衰敗的國家裡,面對十分疲軟的市場,如何投資?如果說學 到什麼,我只能說巴菲特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確很有定力,很多股票下跌十年,仍然不離不棄,他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就像林園和但斌一樣,還有一個感慨就 是巴菲特老了,大衰股他拿了不少,成長股卻與他無緣,只能說這個市場是殘酷的,江山代有人才出,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這樣,對當下社會最瞭解的永遠是奮戰在 一線的年輕人,這也是人類的希望吧,總有一天我們的投資水平也會落到如此地步,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不思考啊,我們終會老去,和年輕的對手盤交易,會十分被 動,進退進退啊,中國不會永遠高速發展,我們不會永遠年輕,終有一天時代會成為下一代人的時代,感慨一下。今天我們可以侃侃而談Google、iPhone,也許明天我們只能看著下一代談論基因、紋身之類的公司了。

 

在經濟學觀點上我堅定的支持偉大的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開著直升飛機滿大街撒鈔票的勞 模),沒有格林斯潘的經濟政策支持,人類不可能如此迅速的進入信息時代,不可能這麼早就思考全球資源問題,很多人指責格林斯潘讓世界陷入通脹,可是試問, 沒有金融危機,人類濫用資源的問題就不會來了嗎?是格林斯潘讓我們如此之早的認識到資源問題,即使是在石油還能盡情享用一百年的時候,格林斯潘讓人類未雨 綢繆新能源,這個功勞一定要記下來!我始終站在格林斯潘一邊,無論世界有多少人攻擊他,他並不完美,比如他沒有考慮到大公司不能倒閉的問題,但一代人做一 代人的事情,讓可口可樂、微軟、花旗銀行也可以倒閉是未來人的事情,總之,只要是依靠坐享其成或者是投機取巧而不是不斷創新開拓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企業都要 讓他們倒閉,無論他有多麼大,多麼高的護城河,只要他不再造福於社會,就要讓他們關門,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未來如果類似茅台、中石化因為經營不善而倒 閉了,中國就真的成為世界經濟學的中心了。

 

春節期間碰到一個多年沒見的同學。

他問:聽說你現在炒股?

我說,是的。

他忙問:請問,現在股市是不是要轉熊了?

我說:牛熊是大眾情緒導致的,我判斷不了大眾情緒會如何,所以我也不知道會牛還是會熊。

他說:那你怎麼炒股?

我說:我就是四處看看各種企業的生意如何。

他納悶的問:你不看盤?

我說:有時候偶爾會看看。

他繼續問:那些財經消息你看不看?

我說:有時間我會看看,沒時間就不看了。

他更好奇了,接著問:奇怪,你怎麼可以這樣炒股?

我說:是的,從某種意義說我不炒股,起初就是因為有好企業好生意吸引我,我才進入了股市,至今我也不知道如何看盤。

他接著問:那你天天忙什麼?

我說:最近在忙著逛商場,看看各種商品的銷售情況以及各個大型超市的經營管理情況。

他更納悶了:這些和股票有什麼關係?

我說:當然有關,如果我是某家超市的股東,收銀員每收一筆錢,我的持有權益就又增加了幾釐錢甚至幾分錢幾塊錢,你看看超市排隊有多長!有多少個收銀口!如果我是股東,每秒鐘我的持有權益都在增加。所以我不判斷牛熊,就是始終滿倉持有好生意,好企業。

他沉思了半天說:好像有些道理,原來你是這樣炒股的!

並有些懷疑的繼續問:炒股到現在你是賺了還是虧了?應該沒有虧太多吧。

我說:收益大約有二三十倍吧,具體我也搞不太清楚,有時一天的波動就超過本金。

同學變得無語了,另一位同學擔心演變成辯論賽,急忙打圓場,把話題岔開了

後來我在想,也許我不是炒股的,是的,我應該說:我不炒股。沒辦法,很多討論股票的話題都會讓我很尷尬,不過我的確不會炒股,每次都會讓很多諮詢我的人十分失望,甚至是有點不滿和責難,不過我實在是冤枉,我的確不炒股。

 

豐田的經驗和教訓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成也質量,敗也質量,總有一天我們的企業要走 向世界,在世界激烈的競爭中,特別是與德國企業的競爭的中,我們憑什麼讓世界用戶願意購買我們的商用車以及零備件?有德國車,有日本車,有美國車,憑什麼 我要買中國車?這是中國商用車經營者必須思考和最終回答的問題,否則不但無法進入世界市場,中國市場最後也會丟的精光。

 

人都希望富有,羅斯福說:「政府干預自由經濟的根據是人有免於窘迫的自由!」財富可 以讓我們免於窘迫,實現更多的自由,真是好東西!然而錢是越多越好嗎?這個世界的最終法則是什麼?今天看到一篇轉載,談到中國的美國國債最終可能血本無 歸,作者很是心疼,心情可以理解,然而作為一個投資者我認為這正是中國的絕妙投資,冒著八千億美國國債灰飛煙滅的風險,換來中國半個世界的和平發展,換來 3億農民工的工作機會,換來中國製造水平的迅速提升,換來中國有機會深入學習美國各種知識和經驗,換來我們古老文化的轉型與蟬變....即使他真的灰飛煙 滅一分不剩,我認為也是值得的,不能用會計的眼光去審視財富,這個世界會計很少非常富有,為什麼?因為人類的很多財富是不能用金錢度量的,人類發展出貨幣 為了什麼?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個數字遊戲,財富的本質是什麼?是人們適應環境能力的積累。 

 

 

對於迪拜事件,一個美國華裔學者的評論十分精彩,迪拜把過多的財富花在有形的建設 上,而較少關注科學技術以及文化的投入,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還有一個歷史數據更搞笑,作為人類財富象徵的黃金能幹什麼?看看人類黃金交易大致的統 計:60%的交易方式是掠奪和罰沒,10%是偷盜,30%是交易,10%用作其他。黃金能換什麼?能換來性命無憂嗎?納粹集中營的焚屍爐下面全是金牙(一 戰後猶太人是德國最大的債權人,巨額財富換來了集中營生活?)。能換和平嗎?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一船一船的黃金白銀賠款也阻止不了火燒圓明園!能換口糧食 嗎?1960年中國鬧糧荒,我們拿著黃金滿世界找糧食誰賣給我們!能換來幸福嗎?香港女富豪龔如心財產是英國女王的五倍還多,她的生活比街頭賣茶葉蛋阿婆 幸福一些嗎?自古豪門多災禍!僅憑鈔票我們能換來什麼?什麼狗屁也換不來!不做守財奴!財富是我們獲得自由,獲得發展的一種工具,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是 人,是人的聰明才智,是人的幸福快樂!千金散盡還復來!人最大的悲哀是什麼?小瀋陽說得好:是人死了錢還沒有花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將他付之一炬暖和暖 和,我們應當有什麼樣的財富觀?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但是無論有些什麼樣的財富觀,都不應該做財富的奴隸,我們的最終目的決不是為了更加富有的數字遊 戲,如果金錢妨害了我們的終極目的,那麼我會毫不猶豫把他付之一炬,因為我們還有雙手,還有未來,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在財富之中,變成守財奴!  

當然我不是否定拜金主義,很早我就是拜金主義的辯護者和倡導者,金錢作為一種社會激 勵的手段它前所未有的加速了社會的運轉效率,為了追逐財富,很多人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拜金主義者對社會間接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經常讚譽他們是 新時代的活雷鋒,一點都不為過,但是對猶太拜金主義財富觀我們要充分吸取教訓,不能賺錢賺到亡國滅種,因為我們是人!金錢本身狗屁都不是,用好了你能獲得 免於窘迫的自由,用不好就是引火燒身,我們應當有什麼樣的財富觀?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猶太人與阿拉伯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發生激烈的衝突以至於差點亡國滅種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分享的智慧,中國要堅持自己的財富觀,不做守財奴,守財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而且問題是1,能守得住嗎?2,你為誰而守?  

富不過三代,過度優裕的物質環境只會培養八旗子弟,清政府最終把他的財富都孝敬了英 國主子,中國要儘早推出遺產稅。一方面是分享,另一方面是要捨得花錢,特別在教育問題和發展問題上,至少我只這樣認為,我不會給子孫留什麼遺產,但是我會 在教育等方面給予他們大量的投入,留太多財富給子孫是害了他們,不如多留一些知識和經驗給他們,所以該花的錢,一定要不計成本的投入。

很早我就喜歡看《80天環遊地球》,.....一次聚會中,由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對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可能性的激烈爭辯。福克與皇家科技學院院長凱爾文無疑是正反兩方面的極端代表,愈演愈烈的結果把玩笑與抬槓演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八十天內環遊地球的賭注。當時沒有幾個人賭福克先生贏,不過如果我在場,我會是其中一個。嗨嗨,輸了就輸了,即使輸了也認了。
我的股票入門書籍其實是《父與子-IBM發展史》.....當IBM股價漲了100倍,大型機業務下滑的時候。人們紛紛獲利了結,然而有一些投資者堅信把計算機搬回家的個人PC計劃不是痴人說夢,十多年之後,IBM的股價又漲了100倍。這就是我的股票入門經典教材。

我不瞭解復星醫藥,也不善於財務分析和價值分析,所以無法回答你。

請教一下博主,10年的濰柴和東軟哪個更具有價值?

如果你是年輕人,我建議你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在我看來,目前A股應該至少有1/5的公司值得投資,深入其中肯定會有很多機會。

你會做口香糖生意嗎?我認為看幾本書,誰都能做口香糖生意,真的很簡單,很多人一定很興奮,就像看了幾本投資的書就去投資一樣,然後他們興沖沖的開張了,而後生意慘淡....為什麼? 

為什麼綠箭口香糖的所有經營方法和製作工藝你都知道,可是你的口香糖生意還是做得不 好?請思考幾個問題,你願意在晶體管時代默默無聞的堅持去做一個被人譏笑的低利潤生意嗎?你願意在激烈競爭的口香糖行業絞殺中繼續偏執的不降低產品成本和 堅守品質嗎?你願意放棄節假日和很多生活愛好,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上嗎?(不要事後諸葛亮)即使這個生意幾乎毫無前途和希望。你能堅守和興致盎然的埋頭只 做口香糖,而不是進入利潤豐厚的晶體管行業,芯片行業,石油行業,軟件行業,搜索引擎行業...行業嗎?其實不僅僅是做好口香糖生意,如果你做到了我以上 所說的,你能夠把任何生意經營的很好,即使它不是世界第一,也至少是地區名牌,為什麼誰都能夠做口香糖生意,可是在超市中,你很少看到三個以上的牌子,你 可以去質問綠箭,你一定有什麼做口香糖的秘籍沒有告訴我,可是在我看來,真正應該被責問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用了自己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了嗎?還 是四處尋找投機取巧的方法,而很少把精力放在生意上,每當生意遇到挫折,你都會開始繼續尋找投機取巧的新方法,或者是再把綠箭的經營歷史讀九遍,如此往 復,最終生意能做好嗎?當然,當大家都認為口香糖是好生意,你也堅信如此,正如半個世紀前人們堅信晶體管生意一定是好生意一樣,正如  一個默默無聞獨自摸索堅持自己的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後,人們都堅信按照他的方法一定能發財,人們歡呼做口香糖生意一定能發財,人們蜂擁而入,可是最終還是 只有一個綠箭,因為時光倒流半個世紀,你會做口香糖生意嗎?因為時光倒流半個世紀,你會全身心的摸索自己的投資方法?而無論你的方法與世界首富羅斯柴爾德 相差有多遠?你說你可以做到,當然大多數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晶體管生意好,他們就放棄食品行業,而後來發現食品行業出大牛股,他們就放棄互聯網 業......總之,諸葛亮是要做的,就是不做愚公。是的,諸葛亮有很多錦囊妙計,可惜這個世界不管你是不是諸葛亮,即使你鞠躬盡瘁的去尋找投機取巧的方法,最終你還是只能在五丈原打轉,更何況事後諸葛亮?總之,葛亮是要做的,就是不做愚公。因為愚公是榆木腦袋,綠箭們,菲利普-莫里斯們,卡夫們,可口可樂們.... 諸葛亮是要投機取巧的,當然不能說投機取巧,應該說諸葛亮的方法。

當然還會有人問,你還是沒有說如何做口香糖生意,有這個必要嗎?我這裡不是圖書館。

人類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有助於投資,所以談不上應該具備哪些,不應該具備哪些。 2006年北京有色研究院的幾個投資者,什麼投資方法也不懂,但他們堅信有些小金屬一定會短缺,他們買了很多馳宏鋅鍺,盈利十多倍。另:通過資產配置,我 還有一些其他收入來源,就是股票市值歸零,也談不上什麼心理壓力,和優秀企業一起倒下,死得其所。

從你有興趣的行業開始,成為一個業內專家。一邊投資,一邊學習,這個世界沒有不需要繼續學習的專家。

 

 

在股票市場,我的很多言行是令人討厭的,但是我為什麼令人討厭?因為我要活命,市場 先生拿著大拍子整天四處亂拍,誰知道那一天就拍到我頭上?特別對於我這種無論市場先生如何驅趕,都設法呆在他的廚房裡面的蟑螂來說,更是市場先生重點打擊 的對象,所以我必須竭盡所能地躲藏,不要對我說:你這樣做太離譜,你這樣做怎麼毫無章法,你明顯違背了投資原則,你這樣做太危險,你怎麼又變了..... 你簡直是一個神經病,變態,頭腦混亂的傻瓜,不可理喻的笨蛋.....我顧不了那麼多,在這個市場裡面我是被重點通緝的蟑螂,別管是下水道,垃圾桶,咖啡 杯,高壓鍋蓋,開關盒,三明治中間...能躲到哪裡是哪裡,是的,我的言行也許十分令人生厭,但對不起,活著最重要,不要對我說按照理論那裡更美麗更舒 適,也不要對我說按照投資原則那裡最安全,事後諸葛亮先生,希望你幾年之後還能教訓我,只是可惜十幾年來教訓我的人不斷的消失之中,真希望上一波教訓我的 人還來教訓我,你這個笨蛋,拿著製造業週期性股票滿倉穿越6124,簡直是連初級股民的知識都沒有,你懂不懂投資,有沒有投資常識,股神的話你都不放在眼 裡!可是他們都消失了,默哀三分鐘!熟知投資方法和知識豐富的事後諸葛亮你們永垂不朽,當然接受上一次的教訓你又總結出一套理論,針對上一次的情況,你給 市場先生下了套,真是越來越有道理,太好了,祝你好運,不過我有我的地方。在市場中我就是一隻四處亂爬的蟑螂,沒有章法,沒有套路,市場先生因此也十分氣 憤,由此我才能繼續活下去,未來我還會繼續亂爬,這不是為了別的,僅僅是因為我想繼續呆在市場裡,僅此而已,我就是一隻蟑螂,你可以討厭我,但我不會因此 而有絲毫改變,因為我是一隻小小蟑螂!僅此而已,我亂爬固我在!

 

我說這句話,你一定很驚訝,一個口無遮攔,膽大包天的投資者,竟然認為:寧可少賺點,安全最重要。

你會問我,既然你認為安全最重要,你會何不空倉?我空倉後去幹什麼?

1:存銀行,利息的倒數是多少?我不敢買入一個市盈率40倍的生息資產,安全最重要,萬一通脹來了,市盈率可能無限大,我還是持有股權更放心。

2:買房產?我已經有些房產,萬一國家實行物業稅,我豈不是被套牢在裡面,再說現在房產的市盈率是多少?誰算得清楚?至少租售比已經居世界前列。

3:買信託,信託利息比較高,能到8%-10%,可是萬一信託出問題,血本無歸。

4:買保險,保險公司拿著我的錢去幹什麼?買股票,我何必呢?

5:買黃金:更離譜,黃金在歷史高位徘徊,金本位的崩潰有其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回覆金本位,人類經濟立刻回到中世紀。......

 

你還會質問我,你不會做一做波段,或進行倉位控制。當然有兩種可能,成功操作和踏空 行情,成功操作我會多賺了一些,多賺一些有什麼意思?冒著踏空的風險,安全最重要。我天天忙於倉位控制,如何去觀察和思考企業發展?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絕 不是聳人聽聞,基金經理大量買入中石油為何又被套牢了?因為他沒有考慮伊拉克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美聯儲的調控意圖....。我們的市場充滿著機會,從來不缺 機會,彼得林奇說:不要追趕機會,他就像公共汽車,錯過了一班,還有下一班,交通安全最重要。

 

寧可少賺點,安全最重要,投資需要遴選,要耐心的尋找一個這樣的賭局:賭輸了小虧甚 至不虧,賭贏了賺了一些,當然多賺一些更好。我為何總是反對買入明星股?無論他是茅台、白藥、張裕、還是鹽湖鉀肥 ....因為一但市場預期反轉,他會一落千丈.........投資安全最重要!堅持安全第一,有時候你也可以跑贏99%的投資者的收益率,因為這是一個 長跑比賽,不要因為暫時的落後就放棄了投資安全最重要,投資就像開汽車,你不能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能被別人超車,這樣你距離出車禍就不遠了,開好你自己的車 才是最關鍵,跑的久才能跑的遠。我跑得遠是因為我跑的久,而不是我善於去冒險超車,無論是被視為垃圾的科技股,還是股性木訥的煤炭股,或者是乏味的機械 股,我買入他們的第一原因都是很安全,即使股市關門了也不會虧損的安全,投資有風險,買入需謹慎!寧可少賺點,安全最重要。你因為錯過了很多投資機會而懊 悔嗎?我沒有,這個市場的很多機會不屬於我,就是再來一次我也不會參與,投資安全最重要。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說的是,競爭性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夠自動達到帕累托效率。

看不見的手說的是,雖然人們互不相識並且沒有為對方著想,每個人只是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那麼通過市場分工和交換的結果確是全社會的人都得到了好處。

人們一般認為,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是對看不見的手原理的嚴謹的且正規化的表述。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的詳細描述是——

首先我們全社會的資源都會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否則,那些沒有效率的個體就會由於市場競爭而被淘汰。這樣,全社會就會在生產可能性曲線或者叫生產前沿面上進行生產。

但是,我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呢?這取決於我們需要什麼。很明顯,我們需要什麼,就 會通過我們的貨幣選票把我們的意圖通過市場價格表露出來,這樣,企業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就對我們需要什麼、需要多少清楚地觀察到了。於是,企業就可以根據生 產要素市場上的要素價格信號來進行利潤最大化決策了。這樣,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企業僅憑市場價格信號就可以進行獨立自主的決策。

企業是我們生產要素通過一定的契約組合起來的,因而將會按照自己的邊際貢獻的大小獲得自己的分配份額,即越是富有的人,他們將會通過自己擁有的資本和土地獲得越來越多的財富分配份額;越是有才華的人,他們將會通過自己的知識財富獲得自己的分配份額;那些既沒有財富也沒有才華的人,只要他們勤奮工作,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自己的工資回報(多勞多得)。而且,人們將會根據自己的才能,去從事最適合自己才幹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他們的才華等得到施展,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那些企業主,也正需要這些有特殊才幹的人,因為只有這類人的邊際貢獻是最大的。這正是亞當·斯密的分工原理。

每個人獲得自己的分配份額之後,他們所分配得到的東西,也許不是他們每個人自己所喜愛的東西。但他們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得到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於是,雖然社會財富沒有變化,但通過交換,我們的滿意程度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

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在市場經濟中,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人們各得其所,社會財富量不斷提高。這也恰恰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

 

在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亞當·斯密的地位早已有定論。身為近代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綜合了很多前人的觀點,並且結合自己的創見形成了較為成熟完整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偉大奠基人,對後世經濟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亞當·斯密經常借人體與社會的類比來說明,自然秩序存在於社會歷史領域並且發揮著作 用。他指出,人經常會生病,可是在人身上好像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可以讓身體恢復健康。與人的身體一樣,社會內部也存在一種力量,保證與調節社會的運 轉。對於這種社會內在的調節力量,他經常以「自然」這個字眼來表述個人的利害關係和情慾。亞當·斯密表示,自然會讓他們將資本投在一般最有利於社會的用 途。不過,如果因為這種自然的傾向,他們將過多資本投在這些用途,那麼這些用途利潤的降低,與其他各用途利潤的提高,馬上會讓他們改變這種錯誤的分配。不 用法律干涉,個人的利害關係與情慾自然會引導人們將社會的資本儘量按最適合於整個社會利害關係的比例分配到國內所有不同的用途。

亞當·斯密將自然規律與自然秩序當做首位的東西,並指出,在社會領域,儘管自然秩序 高於人的理性,可是它又必須通過個體經濟人的理性才能得以實現。從自然秩序出發,全社會有一種自然且合理的分工秩序。所以,任何一個個體的人都在這樣一個 整體的自然秩序中佔有獨特的位置,發揮獨特的作用。只要每個個體都儘量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追求自身財富的最大化,整個自然秩序也就勢必隨著水漲船高 而達到整體最優。這就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原理。

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是分工和交換學說。他指出,分工是提高生產力、發展 與增進國民財富的主要途徑和主要因素。亞當·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成就、技巧與判斷力,好像都是分工的結果。在他 看來,分工是從人的交換本性產生的,它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這是其優越性之所在;它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這是其缺點之所在。亞當·斯密只看到分工促進了勞 動生產力的提高,但是卻忽視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分工的發展。

亞當·斯密首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這是其理論體系的基礎與核心部分。亞 當·斯密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民每年的勞動,原本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所有生活必需品與便利品的來源。從勞動的一般抽象意義上 來講,這是非常大的進步。這讓他更為便利地對生產勞動部門和非生產勞動部門進行了劃分,也為勞動價值論的創立提供了條件。

另外,在政治經濟學史上,亞當·斯密還首次區分了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並指出兩者是 不一致的。在他看來,後者是特定物品的效用,前者卻是指因為佔有某物而具有的對別的商品的購買力。物品交換價值的大小和它的使用價值沒有關係。交換價值並 非由使用價值而是由勞動決定的。衡量任何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是勞動,任何部門的勞動都會創造價值。

 

這是生物進化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知道如何獲得與自然相適應的思想,敲擊大腦也沒 用,同我們一樣,大猩猩經常也頓足捶胸,可是他仍然還是大猩猩,但是有一點獨特之處可以確定,就是人類對未知問題的探索精神以及擁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我們 才最後成了人。否則你也不回來到這裡,看看我都說了些什麼,如果你自信自己的內心話。人真的是進化出來的怪物。

 

我不會去參與這些機會,正如房地產的如火如荼,投資之前的預期必須是熊市(除了券商股等),甚至是股市關門,否則,一旦出現不可測的牛熊轉換,你只有割肉走人的份,因為也許你可以等到下一個牛市,但是你的機會很可能已經變成了一個陷阱和累贅。

 

這不是開玩笑,也不僅僅是一個傳說,而是很可能出現的事情,投資你必須基於30年進行打算。

股市有一句話:只要有可能,他就一定會發生。因為在這個市場從不缺乏機會,機會太多 了,所以樣本量非常大,所有的小概率都會成為現實讓你經歷,投資必須看到風險,想到最壞情況,這個市場從不缺機會,錯過一個還有下一個,抓什麼樣的機會, 放過什麼樣的機會,你必須有自己的原則。

以前我說我不投資地產股,你可能會笑話我。但是現在不用我做任何解釋了,你也能明白為何,投資不是事後諸葛亮,很多事情不能不防,投資不是賭博,也許你賭一次贏了,賭兩次又贏了...終有一次概率會回歸的,投資要多長幾個心眼,多一些角度觀察,才會成為漏網之魚。寧可少賺點,安全更重要,這種安全部來自任何理論,而是來自你的縝密觀察和思考。

 

企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交易成本,個人勞動效率高於企業,但是為何還會有企業存在 呢?沿著這個疑問,另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年輕人科斯發現了企業存在的重要原因--交易成本,嗨嗨,扯遠了。我複習這個概念是基於對最近石油價格波動的觀 察,真是又一次看不見的手進行調節的經典案例,人們都知道石油賺錢,都在偷偷的勘探和加大開採,結果短期內供過於求,滿倉中石油的基金們高位被套了,他們 低估了人們追利的熱情,在股市總有些打算撈一票的投資者,結果最後總是什麼也撈不到,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看見了看不見的手。嗨嗨,很好玩的,市場一次又 一次教訓他們,這就是自由市場的偉大,做投資首先要做人,踏踏實實為社會做貢獻,想撈一票,好啊,來,我家大門常打開,歡迎全社會想撈一票的投機者都進 來。股市可以撿錢,來撿吧。看不見的手真的很幽默,不僅僅是幽默,而且是偉大,在道德層面上的偉大。他替社會伸張了正義。

亞當斯密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一信仰是自由主義者與其他眾多意識形態最大的區別之 一,因此會激怒很多理性主義者和各種宗教信眾,包括中國的儒家追隨者。自然秩序高於人類理性,蘇格拉底的這一信仰照耀著我們這些後來者,無論在自然科學和 社會科學的探索過程中,都一再的驗證了他這一觀點的偉大,人類永遠是自然的學生,無論他是不是所謂的聖人和專家都不重要,因為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 自然秩序高於人類理性,很多人讀書讀到可以無視現實,無視客觀自然,對於這些人要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們,揭露他們的偽智慧,任何智慧本源都來自然,用我們的 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心去體會,智慧都是相通的,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自然。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或者只是在原地打轉。樂呵樂呵就行了,苦也是過,樂也試過,過得去就行了。嗨嗨。 

 

看來你還不是太淺薄,知道用導管,我以為你不知道,真的讓憋死了呢!原來還是沒有被 憋死,鋁原來的價格比黃金還貴,後來如何?淺薄的我還知道碳60的導電率比銅好很多,大海裡全是鉀元素,原來人類不能離開某種元素而生存?既然你也懂一點 醫學,那麼請問什麼叫生物的適應性?人擇原理怎麼說?讓尿憋死的肯定有,不過他早就被憋死了,活下來的都是知道如何不被憋死的。你屬於哪一種我不知道,不 過你還活著,即使是真的患有尿梗阻,請問醫院有幾個因為尿梗阻而死亡的病例?

我是自由主義者,我從不認為一個人可以脫離環境而獨立,成為主觀主義者,就我們是不 是應該受環境影響,我有興趣和你辯論。人的內心和智慧是從天上掉下的嗎?我不認為胡亂的融合很重要,請問沒有南極和北極,你如何辨明方向?你融合南極和北 極?你有分身術?當然物質是否是唯一的,還需要討論,你相信物質不是唯一的,即可以是非也可以是是?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儒家論壇舌辯群儒,中庸之道是簡單的 算術思想,請瞭解了現代數學的均衡思想再來和我討論,把正確和錯誤加起來除以二就更好?你的哲學還活在十八世紀。就人的內心是否應該平靜,不受外界和客觀 的影響,我在禪宗少林寺達摩洞前面和一個和尚長時間辯論,結果最後他揚長而去了,問題不怕辯論,不怕思考!我是自由主義者,我信奉自然法則,不信奉主觀主 義和宗教,因為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這個世界沒有聖人,只有聖人蛋,或者說騙子。騙自己是你的自由,但請不要騙別人。我打擾了你內心的寧靜,深表抱 歉,但這是因為我擔心你真的能都脫離環境而存在?還是來裝聖人蛋來了?你的思想是你自己天生嗎?原來存在不決定意識,他是從天上虛無出來的,你騙誰?現代 神經學和人工智能已經有了數學答案!聖人蛋先生。

請問最近我是不是應該檢討我沒有抓住海南板塊?  

對不起,不碰熱門板塊,無論你是漲還是跌,不該賺的錢我不賺,我不是金錢奴隸,再者,有色漲了那麼多,我的東軟在2006年漲幅還是排在了第六名,我賺我的第六名,你賺你的熱門股,跑贏我再來教訓我。

投資樂趣無窮,特別是面對傲慢的對手盤,看到他們常常被市場調戲的時候。

投資之前,必須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智慧都是相通的,因為無論你從事什麼專業,最終你的智慧都來自客觀自然這個老師。我們只有一個老師。

自由十分重要,所謂自由就是你可以變為任何狀態,而對手未必可以,這樣在熟悉對手之後,他不能變成什麼,你就變成什麼。

 

今天看到一篇博客,博主可能嚴重被套在某幾個板塊上,看到但斌跑了,李馳也跑了,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心引用了巴菲特曾經抓住了幾隻大牛股盈利頗豐的例子,首先對這些投資者終於不再跟著但斌、李馳後面投資而喝彩,但是很遺憾,其實是換湯換藥,不跟但斌,跟巴菲特就是對的嗎? 

是的,市場是浮躁的,賺快錢,一夜暴富,抓大牛股.....而在我看來,最大的浮躁就是幻想抓大牛股,而不僅僅是賺快錢,賺快錢的投資者至少還看一看想一想,而那些打算抓 大牛股的投資者,還指責他人浮躁,誰最浮躁?浮躁到不敢面對投資的企業,不敢討論企業即將出現的經營危機,不敢面對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而是一遍又 一遍重複巴菲特抓住過幾隻大牛股。請思考你是巴菲特嗎?你投資於有資本利得稅的美國股市嗎?你坐擁幾百億美元資產而不能隨意調倉嗎?你調倉需要出公告嗎? 你能控制上市公司嗎?.....既然不是,你為何非要生搬硬套巴菲特的方法呢?看一個企業未來三年會怎樣都是十分困難的,這些浮躁的投資人不把眼光放在自 己投資企業的經營上,動輒就是十年之後會如何如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關心明年後年,你有什麼證據能證明十年之後會如何?市場競爭是殘酷的,每個行業 最終都會出現領軍企業,但是它是建立在數十家、數百家、數千家企業消失的基礎之上的,這句話有兩個意思:1,每個行業都可能出現大牛股。2,每個行業大牛 股的數量都是極其有限的,而且都會有企業經營不善。動輒就是巴菲特買了某個行業,我也買入某個行業,所以我是對的。請問一個行業可能出現三個世界冠軍嗎? 中國的企業成為世界冠軍,巴菲特買的企業是什麼?亞軍?看來巴菲特錯了,買入了一個不能競爭過中國企業的企業,巴菲特錯了,巴菲特真應該到中國買入這些行 業的股票,而把手中的股票清空,因為世界冠軍只有一個,這個超出常識的邏輯就是這樣,浮躁投資浮躁到如此地步!切忌,切忌,投資不能沒有信心,但是投資不 能僅僅建立在虛無縹緲的信心上,所有的商業邏輯都建立在經營常識的基礎之上,一個企業的崛起絕不是一夜之間天上掉餡餅,就變成了優秀企業,他是一步一個腳 印,腳踏實地經營的結果,踏踏實實經營是很難做到,特別是上市公司,很多短視的股東只要業績,業績,還是業績,他們不關心經營風險,不關心社會利益,不關心客戶忠誠度,不關心員工感受,不關心....那些踏踏實實經營的企業經常會被「價值投資者」拋棄,因為「價值投資者」無法容忍企 業練內功,他們不但要賺快錢還要賺大錢,賺快錢太浮躁,他們不浮躁,他們看業績,所以他們需要企業瘋狂生長,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能堅守自己的經營原則 嗎?這是很困難的,這需要極大的責任心和企業家魄力。當然這也為我們投資他們提供了可能,春天野草漲得比樹苗快,當「價值投資者」們紛紛追捧野草的時候, 為我們建倉小樹苗提供了可能,冬天來了,誰是野草,誰是樹苗,冬天是最好裁判,野草不會因為某個理論在冬天就不枯萎,當然「價值投資者」可以面對冬天的西 北風狂罵,這是暫時的、偶然的、不合理的,你無論找多少個巴菲特的理由也不能掩蓋野草枯萎的事實,當然明年春天野草也許還會繼續瘋狂生長,因為這個冬天不 太冷,但我不會去碰它們,靚麗的業績不是我投資的依據,我不是「價值投資者」,我投資於好生意、好企業。冬天來了,很多的企業又一次讓我感動,因為在夏天 他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紮根上,而不是瘋長上,無論多大的風暴,他還會繼續成長!不賺大錢,不賺快錢,賺我該賺的錢,踏踏實實紮好根,不做大牛股,做百年老 店。不要和我談大牛股,我不關心那些東西,我投資於企業,經營本身就是快樂!

抓大牛股?抓到回家做夢?

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認同這種投資方法。這不是莫名其妙的逆反心理,我已經不是逆向投資者,我是否淺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活出了自己,一個人不是為讓別人尊重而活著,這一點我和很多人不同,我是自由主義者,的確惹人煩,這一點我知道,但我不會因此就放棄我的思考。

是的,投資不可能沒有感情以及結合自己的社會閱歷,你說得非常好,有些生意我不喜 歡,就是賺錢我也不參與。我不想做世界首富,投資我有自己的個人意志,有些股票你就是漲到天上去,我也不會投資一分錢,我們不是金錢的奴隸。2006年, 有色股猛漲,我碰都不碰,靠卡別人脖子發財,我看你發多久,漲啊,怎麼不漲了。軟件創造客戶價值,我堅守我的原則。

是的,我們的時代與巴菲特所處的時代非常不同。1,信息化讓年報可以隨意得到,而且 可以被計算機迅速數量化處理。2,公募基金和共同基金制度已經建立,做空制度也很完善,股市的波動越來越小。3,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反壟斷法深入人心, 用戶忠誠度大大降低,政府和社會對小企業越來越採取扶持態度,對大企業採取打壓政策,比如微軟、卡夫多次被罰款。4,交易披露制度越來越嚴格,巴菲特買入 中石油可以悄無聲息,直至超過10%,香港證監會修改披露制度,才被迫公告。還有哪些?好的,我再我思考一下。

防微杜漸而已,我的很多思考是基於現實投資的思考,當然必須明確缺陷,不明確缺陷,投資很危險!

對於那些理論,至少我要清楚,我是學習?還是批判?基於現實的投資,我必須給予嚴厲的批判!近乎於偏執的批判!找到一個缺陷,你就避免了一次可能的錯誤,他價值連城。

這就是思辨,也許很招人討厭,但是,你不喜歡看到他,想到他,不等於它不存在,也不等於他不會找到你。防微杜漸,多麼嚴厲的批判都不過分,投資必須嚴謹。

尋找灰暗面是投資者必須的習慣。

應該說,十多年來,我就是這麼不斷的揭短揭過來的,你揭了別人的短就防止你犯類似的錯誤,同時對方憤怒也會揭你的短,不怕揭短是一個投資人必須的素質,揭短是小,投資失誤是大,是投資者就不怕揭短,我就不怕揭短,不服就來辯論,同時讓市場驗證,否則我就會不斷揭下去,投資就是不斷揭短的過程,而不是買入後回家睡覺,或者互相吹捧。

2008年我就歡迎有人來嘲笑我,我被套了,我錯了,歡迎你下次逃頂,投資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事後諸葛亮,

投資是一項系統而嚴謹的工作,他要求你必須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而不是某個環節學到別人一鱗半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搖,所以必須批判,近乎偏執的批判!我要有康德的《純粹理性之批判》的偏執精神。


活人不會讓尿憋死,沒有銅,人類就不活了嗎?最大的財富是人的智慧。人類能夠找到銅做導體,就能找到其他元素做導體,2008年我說不要碰鹽湖鉀肥,也是因為這個常識,活人會讓尿憋死嗎?

揭了有色一個短,不但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多少朋友,投資就要不怕揭短,有人說我的股票如何如何危險,你能想到我都查到了,我不怕揭短,你揭了我沒想到的短處,立刻我會匯款過去。

其實輪胎在景氣週期,而且輪胎的投資要害在炭黑,但機會已經錯過,建議觀望。我的習慣是不在行業景氣期投資該行業股票。 

 

年輕的時候我有自己的創業夢想,所以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的學一些,雖然MBA不能培養企業家,但是還是能受到很多啟發,同時如果你對生意感興趣,你會留意各種做生意的經驗和技巧。

我會每個月留意各種公告和新聞,只要有時間我就會開車四處看看我們這裡各個工地開工的情況,同時到卡車和工程機械備件市場看看生意如何,有機會就找司機聊聊天,吹吹牛,一葉知秋。

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一如既往,股市又開始陷入熟悉的悲觀之中,我喜歡這種悲觀的氛 圍,每到證券公司看到大廳冷冷清清我都有一種熟悉和懷舊的情節,從我第一次踏入證券大廳1994的夏天,正在學校踢球,聽說上證指數大盤這一段一天就能暴 跌50%,太搞笑了,所以特來感受熊市氣氛,進入大廳看到顯示屏上顯示上證指數338點,真是生動的一課,我剛好讀了一本股票投資入門,原來這就是熊市, 熊市應該買入股票,我還特意照本宣科了一通....我喜歡熊市,我喜歡悲觀和絕望的市場,因為他曾經伴我走過年輕時代,很有意思的是998點我也特意溜出 工作單位,在營業大廳觀賞破千點奇觀,並興奮和人討論心理分析法,按照心理分析法我特意炫耀,我們正面臨一個世紀大底部。(雖然我已經滿倉被套60%), 但我還是很興奮,因為我又見到了熟悉的絕望,我的好朋友,老夥計,大熊!....熊市的好處很多,我以前已經說過,無論如何,我喜歡熊市,清淨,淡定,從 容......股市是我的家園,無論面對多大的風雨,我都會和他在一起,我不喜歡我的家園變成菜市場,所以我希望今年是一個熊市,我會風雨兼程依然和他在一起,我喜歡在血肉橫飛的環境中獨自清淨、從容、淡定。 

又想起了2005,我特為自己被長期嚴重套牢寫了一篇文章:天若有情天亦老,拿到退 休又何妨。沒想到三年之後,市場先生一怒之下讓我提前退休了,太誇張了,我本打算三十年之後才退休的。是啊,在股市真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對不確定的未 來,無論退休與否,我都要踏踏實實的走過風雨兼程一年又一年。

我與優秀的企業同在,在他們一個又一個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可以自豪地說:在他們走向 世界的過程中,我曾經是他們的一個小小股東。我驕傲,即使嚴重被套60%,重回頭,我依然會與他們共同風雨兼程,因為我相信,有夢就一定有未來。我是一個 頑固不化的投資人,即使嚴重虧損,即使高估,即使頭部明顯,即使被套百分之九十,即使盈利百分之一萬......你就是把巴菲特搬來,親自說服我也沒用, 我依舊會與他們同在,風雨兼程一年又一年,人生苦短,作為行者,切勿坐而論道,還是埋頭趕路吧,答案在路上,機會在路上,希望在路上,奔著夢想,義無反 顧。

說起來為何進入股市,起初是因為他很公平,可以驗證一些自己的想法。股票拿到退休有 何不妥?拿著股票與企業共同面對挑戰,這種參與感是買不來的,在中國的軟件企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是一個小小股東,這不令人興奮嗎?江澤民到東軟的時候 說過一句話:來到東軟,我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這種情感很多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上市公司,當你親臨瞭解他的時候,你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朝氣蓬 勃,和他們一起退休是人生的幸福。當然在熊市中,當準


(轉載)越有安全感的股票越危险; 繼續關注北控水務(371.hk)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5/18/%E8%BD%89%E8%BC%89%E8%B6%8A%E6%9C%89%E5%AE%89%E5%85%A8%E6%84%9F%E7%9A%84%E8%82%A1%E7%A5%A8%E8%B6%8A%E5%8D%B1%E9%99%A9-%E7%B9%BC%E7%BA%8C%E7%95%99%E6%84%8F%E5%8C%97%E6%8E%A7%E6%B0%B4%E5%8B%99/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a655401017wuu.html

越有安全感的股票越危險

 

近日投資組合靠水泥股而創出今年的新高。之前對於水泥股的看法是此板塊有機會在同 一時間內吸引到短線投資者及長線投資者買入。短線投資者買入的理由是看到近期水泥價格上升,板塊正在被重估,因而追入。而長線投資者買入的理由是他們需要 投資十二五政策受惠股,而帶有保障房概念的水泥股是其中一種,因此他們沒有得選擇。兩種力度加起來導致了這一個月內一眾水泥股股價遠跑贏大市。筆者亦開始 收到了不少電郵,就是詢問此刻水泥股還可以買入嗎?每次被問到這種問題時,心裡都會有掙扎,掙扎的是究竟怎樣回答投資者才是最合適的。雖然自己還是繼續看 好水泥股,但是畢竟短期升幅已經這麼巨大,如果投資者因自己一句 “還看好"而高位入了貨,最後原來是看錯的,自己心裡會不好受。

 

有時候,筆者亦都想反問,就是為什麼當水泥股股價剛開始起步時,不買入?其實不問 都知道答案了,十居其九都會說因為剛剛開始升時,沒有多少信心,現在升幅明確了,而好消息又越出越多,因此對於水泥股的安全感大了。乍聽之下,這句話沒有 錯,從來投資專家都說要買自己有信心的股票。不過其實這個說法就違反了股票部份的本質。長期而言,股價是反映公司盈利,短期及中期反映的卻是投資者對於一 只股票的預期。簡單來說,假設一只股票有10個好的預期,那麼短期或中期股價就是反映這10個預期。贏得最多的人一定是在10個好的預期還沒有反映前就買 入,之後沽給了那些因以為還會有第11個好預期而買入的投資者。一般投資者如果能夠賺到10個預期中5個預期的升幅已經非常不錯了。所以關鍵在於究竟你對 於一只股票的信心是來自什麼地方?如果你的信心大部份是來自已經反映了的預期,那麼你即使不接第10棒,你都會是接了第8或第9棒。相反,如果你對於一只 股價的信心主要是來自自我研究的成果,那麼通常一只股票出了一兩個好預期後,你已經會十分願意買進了。記著股票這遊戲說穿了,就是看誰在升前買入得早,在 開始跌時誰沽得快。因此,其實越有安全感的股票越危險。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

fatlone:
其實想寫些東西有關北控水務, 不過下筆之前到王雅媛小姐的博客看到上面的文章, 很有意思, 就轉載下來

這篇文章我認為正好說中了我在北控水務損手的情況, 但我相信更適合於各位在5元以上買進保利協鑫的朋友, 我這篇博文主要是淺談這兩點

北控水務的跌浪已經持續了三個月, 我買入後就一直跌, 此檔股票是繼卡姆丹克之後我花最多時間跟進的, 而這段時間證明了我的介入時間並不好, 而當我大手買進的時候, 正是上文中”期望有第11個預期出現”的人, 當時我做足功課, 認為371很有潛力, 風險不大, 就是坐和望贏那種, 簡言之就是很有信心, 結果一直被套到今天, 而正正因為信心大, 注碼亦跟著加大, 而股價下跌就很受傷了 :(

不過, 她在文中後段提到「相反,如果你對於一只股價的信心主要是來自自我研究的成果,那麼通常一只股票出了一兩個好預期後,你已經會十分願意買進了。」我正正是 因為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買進, 但買進後股價拾級而下, 是我的錯還是市場的錯? 當然是我的錯, 不斷虧蝕又不做止損, 市場沒有損失, 輸的只是自己

我說繼續留意北控水務, 最重要的理據不是日前的政策風聲, 而是我在早前在其官網中發現它更新了數單新聞, 有很多並沒有在財經網站流轉, 而基本面的改善正正就是這是看似零碎但可能隱含了對公司前境有重大影響的消息

這些消息有多重要全是源於讀者對它們的解讀, 而我在官網上看到的數單新資訊, 我會如此解讀

公司願意公佈多些消息一定是好事, 這反映了公司的透明度提高了一點點, 而更重要的是看到一個轉變, 大家可以看看在公司新聞一頁中, 2011年比以往兩年多了不少, 基本上2011年前是沒有新聞可言

我認為這個轉變象徵公司想向外界傳達「我做緊o野」這個訊息, 公司將會有很多搞作, 雖然一切還沒有落實, 但至少都在「叫糊」吧, 這些消息都是和地區政府的領導會面傾計劃; 跟外商談合作, 也有合約簽定

北控水務的增長速度, 全看它攻城掠地的進度, 而不是坊間經常看重的母公司注入資產, 這只是個一次性的利好, 而不是代表啟動了注資進程, 因為以我的調研所知母公司北控只有一個水務資產, 就是北京的水廠, 盈利有一億多元, 除此之外我相信沒有水務資產可作注入

現在公司新聞正正就是告訴我們, 它仍保持去年的活力, 繼續四出尋找機會, 這些消息不會在aastock和etnet等財經網找得到, 我看好基本面的原因就是這樣, 如果相信基本面是向好, 不過股價下跌, 應該怎麼辦? 我的策略是細注慢吸, 因為不知要跌多久, 可能市場認為要跌30%才會見底, 但我認為跌10%已經很抵買就飛身大注撲入, 結果就要痛苦地捱價, 這就是我現在的情況

我在371的倉位比高峰時減了不少, 我的目標是慢慢將手上其他持股套現, 換入371, 將倉位加到舊日高位, 甚至更多, 換馬是因為不想增加投入, 繼續保留多些現金, 市況未明朗, 自己又不懂做對沖, 小心為上

再談談保利協鑫, 我看到仍有博客買進, 如果我的擔憂會發生的話, 第二季度的業績可能會比首季來得差, 一旦增長停止甚至倒退, 就會被洗倉, 資金流走後就不知道何時會再臨, 至少在業績轉好前都不會, 太陽能不是一句「長線看好」就可以買的行業, 應該說任何一個行業都理應如此, 如果看好一隻股票只有「長遠看好」另加N字的分析, 這不足以構成買入的理由, 市場有大量(so call)長線看好的股份不斷下跌, 你可以買入多少隻?

我不是要標奇立異去吸引大家的目光, 才叫大家要小心太陽能股, 最好不要貿然買進3800, 大家再重溫一下王小姐的文章, 看看3800給你們的信心是否來自已經反映的預期? 再問問自己建倉的時間是屬於等待第十一個預期反映, 還是認為只是反映了一半?

炒股要看行情, 現時在網上的主流資訊都是偏向負面, 大環境是偏淡的情況下3800可以獨善其身? 如果可以的話, 那就是3800強得可以逆天了, 要重注買入. 我目前是不太相信有業者可以保持強勁增長, 不倒退已經足以證明它將會是本輪淘汰賽下的優勝者, 要重點關注


轉載:皮海洲:在中國股市中股民的名字就叫「獻血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17lwb.html

最近,「新股濫發」現象受到市場的極大關注。繼涪陵榨菜、洽洽瓜子、金字火腿之後,如今,紅棗、撲克也都要發股上市了,駕校、洗腳公司也在躍躍欲試。中國股市演變成赤裸裸的圈錢場所。

  財經名博博主沙黽農對此深有感慨。12日在 博客上發文,建議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以此來體現中國股市對融資功能的重視。筆者也有同感,不過,對於老沙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的 提議卻不敢苟同。這個改名除了有些老沙作為文化人的「文縐縐」之外,感覺並不是特別貼切。

從 狹義的角度來講,「投資者」是對股民的一種稱呼,一種尊稱,是監管部門送給股民的「高帽子」。實際上,這個稱呼本身就不貼切。試想股民進入股市,有幾個真 是奔著「投資」而來?其實大家都是來投機的,並且,就中國股市而言,也沒有幾隻股票是值得投資的。也許真正的投資者根本就不會進入中國股市。因此,稱股民 為「投資者」,既是對股民的高抬,同時也不乏美化中國股市之意。其實,股民就是「民」,更適合目前中國股市對股民的定位。

  老沙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也即將股民的名字叫做「被融資者」,這個叫法,僅從融資的角度來考慮,是合適的。但股市不只有融資,還有其他的方面。這樣「被融資者」的叫法未免過於狹窄。以筆者之見,將股民的名字定名為「獻血者」更合適。

  中國股民首先是向上市公司「獻血」。這一點體現的是股市的融資功能。在這個環節,股民作為「獻血者」來說,扮演的就是「被融資者」的角色。比如,在過去的20年裡,股民為上市公司「獻血」3.7萬億元。其中,僅去年一年,就「獻血」1.02萬億元。而且,近年來,上市公司從股民身上「採血」,使用的「針筒」都是「三高」牌的,一次抽個夠,讓股民不僅體虛,而且腎虧。

  其次是向大小非「獻血」,這是經過2005 年股改、中國股市全流通後,中國股民「獻血」的又一主要對象。股權分置時代,大小非不能上市流通,股民無須向大小非「獻血」。但股改過後,大小非都可以上 市流通了,股民就成了天然的「獻血者」。正是因為有了股民的「獻血」,不僅國企的大股東們可以大把大把地套取現金,那些民營私營企業的老闆們也因此一個個 成了億萬富翁、十億萬富翁乃至百億富翁,成為中國的首富。而且在向大小非「獻血」的過程中,不僅中國的大小非從股民的身上大量吸血,甚至就連高盛這樣的老 外,也被中國股民的血液滋補得異常滋潤。如海普瑞上市一年,股民們損失慘重,而擁有9000萬海普瑞解禁股的高盛,卻可以淨獲利30億元以上,高盛的獲利就是中國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其三是向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獻 血」。雖然股民與投資基金等機構一樣都被稱為是「投資者」,但股民顯然是機構的「菜」,股民的「血」也是為機構準備的。比如,投資基金名義上是為基民理 財,實際上就是寄附在基民身上的吸血蟲,靠吸基民的血過日子。如2010年,投資基金總共才賺了51億元,但管理費卻收了302億元;而2008年基金公 司甚至虧損了1.5萬億元,但當年提取的管理費高達307.32億元。這些高額的管理費,就是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此外,是向上市公司高管們「獻血」。一些上市公司儘管業績不佳,有的業績下降,有的甚至虧損,當然也有的公司雖然業績增長,但對投資者卻一毛不拔,然而這些公司高管的薪酬卻大幅增長,年薪甚至高達數百萬,上千萬元。這些公司高管之所得,同樣就是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所以,在股市裡,股民就是「獻血者」。而且,在這個「獻血者」前面,還可以加兩個修飾詞,即股民就是「萬能的、義務獻血者」。


[轉載]民生銀行股東大會側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sgld.html

民生銀行股東大會側記
2011年05月30日10:19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作者:史堯堯        


 
    今年以來,銀行股整體走勢低迷,但民生銀行的市場表現較好,從股東大會上的熱點關注問題可見一斑:商貸通業務的異軍突起、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嚴格控制,以及適時調整財務預算支出等,不斷求變的民生為此作了合理的註解。

     回看16家上市銀行2011年股價,民生銀行和深發展的走勢明顯好於其他14家上市銀行。

  「深發展除業績超預期外,更主要是與平安銀行的合併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支撐起了股價。而對於民生來說,更主要是自身經營策略的調整正在逐步改變市場對其原有的看法。」一位參加2011年度民生銀行股東大會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股東會或許是觀察一個上市公司最好的窗口。

 

  商貸通與差異化是亮點

  在此次股東大會開始直至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民生銀行風險管控部、資產負債部、財務會計部、融資部等職權部門負責人所在區域都被大量券商分析師所包圍。

  從2009年起步到目前,民生銀行將中小企業信貸投放的重心放在了小微企業這個「信貸藍海」。歷經三年的經營,「商貸通」業務的利潤貢獻已逐步在2010年年報和2011年一季報中得以體現。

  在年初被多數券商持續看好後,現在券商們開始更加關注民生銀行商貸通業務的風險情況。

  「規模做大以後,現在我們要更加嚴格管控每一筆貸款。」民生銀行風險管控部總經理說,「我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看數據,而是要去全國各家分行實地瞭解情況,彙總後再進行綜合評判。」

  「目前商貸通業務整體風險很低,因為我們在分支行有專門的業務員在實時跟蹤企業的運行。」他表示。

  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風險是平台貸款,據上述風險管控部總經理介紹,目前相關貸款餘額1900億元,不良率非常低。「現在銀監會正在牽頭,要求所有參與者進行四方對賬和三方會談,以此方式保證平台貸款穩步運行。」他具體闡述。

  在2009年,民生銀行對冶金部、地產部、交通運輸部、能源部、中小企業等事業部進行總行與分行的「重新分權」。現在隨著中小企業事業部審批發放商貸通貸款量的增加,民生銀行對其他事業部的職權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除去商貸通,今年貸款增量發放自上而下分別是:房地產、能源、冶金和交通運輸。「我們今年更看好能源貸款,這本身也是我們的自有優勢項目。而對交通方面的貸款今年投放量將相對較少。」在場的民生銀行相關人員稱。

  截至2011年4月末,「商貸通」貸款累積規模達到1700億元,已經向20萬戶小微企業發放了貸款。

  據記者瞭解,民生銀行計劃到今年5月底,商貸通貸款規模達到2000億元;2011年年底則達到3000億元。初步計劃本年內新增貸款中55%的比例仍投向「商貸通」,「商貸通」貸款利率平均上浮比例在40%以上。

  一位分析師以目前民生銀行資產狀況,以商貸通貸款70%的風險權重和按照8%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進行測算得出,民生銀行每發放100億元貸款需要5.6億元資本金。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民生銀行核心淨資本為1034億元。

  對於民生銀行資本金的使用,融資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之前通過的《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方案的議案》和《新增發行H股方案的議案》如果順利進行,民生銀行未來2-3年不需進行股權融資。

  對於當前銀行業的經營,財務會計部門的相關人士表示,從銀行業整體情況來看,流動性的下降導致負債壓力加大,直接使得銀行業經營方向調整難度加大。「畢竟我們在貸款方面做出的調整比較早,隨著經營的深入,與其他銀行的差異化將會更明顯。」

  從目前各家券商的研究報告看,這也是各分析師議論最多的一點。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2011年度財務預算報告。根據公司規劃,今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為69.2億元,其中,房屋以及建築物預算為28.6億元;經營性租賃固定資產以及辦公設備預算在27.7億元。

  「由於租金上漲太快,我們已開始逐步將辦公等建築物由之前的租賃方式轉變為購買自有辦公建築。另外,分支行的網點建設也是我們現在投入的重點。」一位民生銀行人士坦言。


最后的晚餐——写在大崩盘前夜(大尉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zl.html

  我的朋友泽逸先生提醒:对当前的经济模式写点文章,留点东西,也算作危机之前的纪念,顺便作为将来吹牛的资本。哈哈~~若不是提醒,忘了一年多没有更新博客了。 

    说 吹牛资本,是大话。经历了多年磨砺,我几乎清除了功名心。我非常清楚,世事难料,曾经的吹牛资本,一不留神就会沦为挨砖资本。对于中国的老百姓,姜文在 《让子弹飞》中评价的相当到位,他们“谁羸跟谁走”,想想当年蒋委员长、汪主席是怎样被抛弃的吧。如果还要补充一句的话:作为老百姓的共性,有奶就是娘, 有枪就是王。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说。

    功名心确实害人。当年岳飞被杀,功名心重是原因之一。要不是那种“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圣”的功名心态作祟,未必招致杀身之祸。而现代人,因功名心招灾 的,更是不计其数。储安平、章伯均的悲剧皆有此原因。在股市上,大家所熟悉的老沙、时寒冰等皆属此类人。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喜欢表现出忧国忧 民的样子,根据人群喜好堆积一些资料,搞出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以民意领袖自居,作出一圣人的样子。而事实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谓的圣人,最终都 成了强盗;所谓的玉女,最终都成了脱女。一个中石油就让老沙成了千古笑柄,不知为何仍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相信他。 (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说到我的爱好,我喜欢历史与哲学。从历史与哲学中,能够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根本性东西,而不必拘泥于权威与数据。

    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保荐代表人考试,因此,对于经济的分析,对于形势的理解,反而放在其次了。这个考试,号称是白领中的金领,因此吸引了无数人“竞折 腰”。在合成谬误的逻辑下,去年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居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本人是俗人,为了响应“有尊严”的日子,为了家人,只有拼命了。其实说白了, 保代这个工作,也就传说中好听点,加班加点,疲于应酬,透支身体是必然结果,得失未必成配比。我经常思考: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说:为了幸 福。事实上,我们的目标也许是对的,可我们的手段却与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当我们赚够了钱,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健康,失去了亲情,失去了自由。这 样的行为有意义吗?

    这种背离,我们身边几乎随处可见。比如,为了和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搞军备竞赛,其结果是,我们拥有了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器,世界变的更危险了; 为了治病,我们用了过量的抗生素,结局可能会出现无法医治的超级细菌;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透支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结果人类的危机不是消失了,而是更严重 了;为了赚钱,国家搞了股票、房地产,结局却是多数人亏本了,更买不起房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行为有意义吗?人类能改变自然的安排吗?(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传统上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信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的斗争理论,所谓人定胜天。结局如何呢?除了造就无数的人为灾难,再就是愚昧、落后。很少有人思 考:为什么牛顿在完成伟大的三大定律后,晚年投身宗教,很少进行科学研究;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看来,人虽然了 解了一些貌似正确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自然面前,远远称不上有意义,人类不可能在终极意义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信奉上帝也就是一种最为合理的归 宿。

    这就引出另一个哲学问题:认知是什么?认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吗?

    从人类的认知历史来看,认知类似于永动机,正所谓,知识无极限。大家知道,永动机是无法存在的。如果永动机能够存在,那意味着宇宙必须无限的存在下去,这 样才可能承载永动机。而宇宙本身也是有寿命的。从这一点上来讲,认知本身是无意义的。既然不存在永恒的正确,那么否定前面的正确认知,就成为认知的终极历 史使命。而后面的认知,亦将为再后的认知所推翻。哲学上讲“否定之否”,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即使真有所谓的正确,又有谁来判断认知的对与错?标准在哪里? 即使有标准,标准亦不可能永恒。因此,认知是否有意义,根本不可能得知。有一种哲学,称为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拒绝给任何事物下定义。 从终极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中国,浮躁之气甚嚣尘上。每日电视,有无数的经济学家、股评师唾沫横飞,一副天下事尽在掌握的气派。如果让我评价,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他们的 存在毫无意义。且不谈他们造诣如何,利益取向如何,对如此巨大的经济系统,如此多的变量,他怎么可能知道其内部变化,遑论未来方向?即使将一只蚂蚁放在面 前研究,穷其一生,也未必知其一二,何况包括如此复杂个体的世界?

    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东西,你可以说出来,但只要你说出来,它可能就不再是那个东西。股市上有种理论,称为“相反理论”,也 是基于此。这种理论并不对市场的价值做出直接的判断,而是基于人类整体对市场的判断并与之采取相反的操作方法。当多方情绪高涨,高呼“黄金十年,牛市万 点”的时候,就是应该退场的时候;当多数人认为市场深不可测,甚至要推倒重来的时候,就是进场的时机。大家可回忆2005年的千点论,是何等的恐 怖;2007年的万点论,是何等疯狂,对该理论自会了然。金融市场的大鳄,对此都有相当精准的把握。想想当年巴菲特如何在中石油全身而退,大陆股民又如何 在48元高空为中石油站岗的吧。

    一、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于经济形势,有许多这方面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有些政绩类数据可能不真实,但也有些数据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货币发行数据。

 

 

        从2002年到2010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2年底的18.5万亿涨到了2010年72万亿,涨了3倍,中国的高速工业化驱动着名义经济总量涨了2倍。货币供应和名义经济增长似乎不匹配,多出的货币哪里去了?土地和房产等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溢出的货币量。

    这期间美国的货币量才增加了多少呢?

    美国的M2增长了53%,而美国的最广义货币M3从9万亿涨到当下的13万亿,增长了45%。同期美国的名义经济总量涨了36%,而自金融海啸以来美国国内资产缩水了40%以上,几乎退回到2000年的水平。

    不考虑CPI数据,仅凭直接经验,中国的通胀实际上已经失控:货币增幅将维持在16%以上,五年后将翻一番;多种要素价格长期被管制,潜在涨价因素蠢蠢欲动;农村红利消失殆尽;输入性通胀压力空前;房地产绑架全社会,已呈现“大而不能倒”之势。

    通过国内央行的货币发行数据,我们可以判断,不管本经济体曾经是何等的健康,何等的卓越,它目前已经彻底蜕变成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它的存续,几乎完 全依赖于连续的货币超发,借新还旧,它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维系的能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泡沫”,说的学术一点,就是其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能够产生的 现金总流入。关于这种骗局的成局与破灭,参见前面博文。不信?你让政府将货币发行回归到与GDP同步的状态,看他敢不敢,本经济体立即崩盘。但是,货币越 发是有严重后果的,这将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49年的GMD因此失去了大陆,日本、东南亚经历了相当惨痛的经济崩盘与衰退,日本至今仍在衰退的 泥潭中挣扎。

    正如前面所言,世界上并不存在永动机。从长期看,无论有抽象存在还是具体存在,一切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死去。至今,在通胀已如烈火般蔓延的形势下,本经济 体不敢停止货币超发,亦不敢真正的调低经济增速。也就等于,本经济体仍在执迷于永动机的存在。这样的后果,当然以大崩盘、大萧条为结局。大家或许看到阿尔 卑斯山雪崩的震撼场面,或许看到海啸吞噬一切的恐怖场景,就是那个样子。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脱离引力作用,向上推一样东西,你需要用很长时间,很大的 力气;让它加速落下,只需要你放手。宇宙的膨胀会经历N亿年的时间,而宇宙塌陷,回归为黑洞,可能只需瞬间。

    本经济体的“庞氏骗局”本质,不仅基于巨额的货币超发,而且在于本经济体基本上全是“硬邦邦”的资源消耗产业,而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枯竭,本经济 体如不能顺利完成转型,则游戏崩溃不可避免。2010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这已是历史性的高位。它不会永远膨胀下去,只要你不 主动调整,它一定会以崩溃式的局面结束。而转型这个问题,说了多少年,至今也不见动真的。说实在的,你让中国人从事美国式的设计与创意,或者搞发明创造, 真的难为了中国人。这不得不说文化基因说起。

    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发展而来的。古希腊文明,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从1+1=2这样的逻辑出发,去推演世界,探索宇宙。古希腊不仅建立 了发达的数学体系,同时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皆为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从宇宙演变的的基 本形态来看,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逻辑运行的规则。反观中国文化,我们几乎不存在逻辑产生的土壤。我们的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常用的有几千个,无法 进行由简入繁的逻辑推理,更难以在语言中训练逻辑思维。中国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习惯或与此有关。缺乏逻辑规则,也导致了汉语成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也是最 难捉摸的语言之一。这导致了中国人的交流障碍。相比而言,古希腊文字为抽象的符号,数量较少,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形成各种词汇,方便了学习与推理。而 且,古希腊文字与数学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将语言与数学结合起来。欧洲的社科理论,一开始即遵循一定的逻辑,遵循大家共守的规则,在自然 科学深耕的同时,社会科学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反观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因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不遵守公认的基本范式,亦无基本的逻辑 支撑。因此,强盗理论,诡辩盛行。比如,“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结果”,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到底是先落后,还 是先挨打呢?要不要遵循基本的逻辑常识?没有人深究。

    中国语言上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语文与数学完全割裂,几乎毫无关系,数学往往成为文科学生的绝对弱项。中国语言的玄虚,也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擅长搞文字 游戏的民族之一。其代表作是八股文,代表人物则是遍布大小机关的各级官员。每到开人代会,往往台上人物眉飞色舞,滔滔不断;台下诸公听得心摇神荡,如醉如 痴。待曲终人散,过问会议落实,则顾盼左右,一问三不知。

    正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缺陷,使中国人无法形成深入而系统的思维。文字混乱,则心智必乱。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先天处于劣势。即使在中国文化顶 峰的宋朝,我们基本上也是有“术”,而无逻辑。比如印刷术、医术都有相当的成就,在器物的制造工艺方面,也是相当的成熟。但没有逻辑学,无法运用逻辑,见 微知著的进行推理与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研究,仍处于“混沌”的状态。其实,混沌这个东西,也未必就是坏东西。但是,若要与西方竞 争,几乎全部都要进入西方进入系统的逻辑训练。这正是中国的文化背景所不具备的。

    因此,让本土中国人与擅长逻辑的西方人进行竞争,从事设计、思想、创意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实际上,日本也没有做到,日本文化基本上以中国文化为蓝本,日本人固然勤奋,但在基础研究、开拓创造方面,远在美国人之下,文化基因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二、关于中美国

    次债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使人们对于美国式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也有人怀疑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否就此终结。有一些人唱空美元,认为美元可能会崩盘,黄金将重新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

    美国人确实不厚道。我也认为,美国推出的QE1、2之类的量化宽松政策,目标很可能是针对中国。说美国人有阴谋,我不赞同,我认为,美国是阳谋。因为美国 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稳定,它不允许美国陷入通缩状态。有一种理论认为,通缩比通胀更难治理。它要把通胀之火烧起来,而第一把火,当然要选在中国烧。大家不 妨反省一下:本经济体固守僵硬的汇率多年,有道理吗?我们是为了当雷锋吗?当然不是,我们有自己的算盘。早期是为了多出口,后来是为了防止资本的大规模流 动而导致经济崩盘。说为了美国人,人家打死也不信。国与国之间,本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汇率问题上,大家彼此彼此,谁都不欠谁的。

    老子曰: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根据老子的思想,我们不妨思考:本经济体僵硬的汇率制度是否 必须修改?这难道不是“以人为压低汇率的办法实行重商主义”吗?这样做的结果,损人不利已。搞到现在,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放开也不是,不放开也不是。 最终的结局,就是在拖延与推诿中,错失调整良机,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出现。

    以此看,各种所谓的治国之术,多数皆属小聪明。实际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本经济体的官员们,以其小聪明、小把戏,导致了现在的结局。当好运享尽,历史也就走到了尽头。有道是,出来混,总要还的。

    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确实是以邻为壑的做法,让新兴经济体的通胀之火愈发的猛烈。资产市场泡沫狂飞、通胀形势覆水难收、实体经济普遍低迷、纸面繁荣成为常 态。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新泡沫拯救旧泡沫”的行动不过是重复过往。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在利益面前,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美国人的幸运 之处,在于把政府这头狮子关进了笼子,虽然狮子也会为害,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的行为是可控的,灵活的,能为美国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本经济体呢?狮子 在哪里?正在大地上无约束的驰骋。看看膨胀的公务员数量,庞大的三公支出,垄断而蛮横的国有企业、豪华而排场的政府大楼,你就明白。我认为,美国人智商并 不高,美国政府也不高尚,美国的通胀政策,在实质上也损害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如果你硬说美国政府是好政府,你一定中了邪。目前的中美国竞争,更 像是两个臭棋篓子下棋,虽然水平都很臭,但一定能分出胜负。关键不是看谁更聪明,而是看谁更臭,谁更愚蠢。

    三、关于集体决策

    不同于美式的决策制度,本经济体有颇具特色的集体决策制度。据说,这一制度,能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实现1+1>2的结果;而且,能防止出现封建式的独裁。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证明,集体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决策。在缺乏委托——代理机制制衡的情况下,所谓的集体决策,几乎全部沦为少数人团体谋取私利的 工具。更有甚者,集体决策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将优秀者淘汰出局的手段。名为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无责。每个人都可以为防止承担个人责任而逃避对公众的责 任。本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没有经过授权,也不需要向人大负责,它的决策程序,是不公开的。它的决策依据,过程,外人无从得知。 这样的一个的组织,在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国13亿人的命运,一定程度上由这个组织掌握。看一看这些年央行跌宕起伏的货币政策,你有何感觉?

    四、何为金融,金融之利弊

    金融这个东西,目前炒的很火。而实际上,真正理解金融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话,很多人一定不服。事实上,一个骗局的成型,所依赖的就是多数人认为容易理解而事实上很难弄明白的特性。

    说到金融,不能不提犹太人。在目前的世界上,犹太人是金融的总瓢把子,白人充当前锋打手,东亚人,包括日本人、中国人,很遗憾,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喽啰。美 国华尔街至今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也就是说,金融这种东西的精髓,实际上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你可看看巴菲特、罗杰斯等人对大学金融教育的评价,你会明白 我的话。华尔街收徒,犹太人为首选,白人次之,至于中国人、日本人,也罢,人家懒得理。因为,没有培养价值。为什么?中国人不是很聪明吗?日本人不是很勤 奋吗?这不能不说文化基因的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先天缺乏逻辑训练,对世界缺乏本体认知之外,东亚人有喜欢扎堆的传统、附和权威的习惯,这正是金融的大 忌。

    关于金融的利弊,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希特勒。

    一般而言,希特勒是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其凶残、独裁已经盖棺定论。但是,历史是多面的。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加以剪裁、 遮掩并粉饰,这一点倒是很像企业的财务数据。希特勒被控在二战中大规模杀害犹太人,据说达600万之多。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被远远夸大了。当时在欧洲,全 部犹太人加起来也不到600万人。据考证,希特勒迫害致死的犹太人真实数据在2万人左右。不管怎样,迫害犹太人,这是希特勒的罪证。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 太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犹太人最擅长的把戏之一就是金融,他们通过金融投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将欧洲经济 搞的乌烟瘴气,民众苦不堪言。而他们,通过经济的一起一落,从中攫取了巨额财富。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德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都有犹太人活动的影子。 希特勒本人则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于犹太人的金融手法,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领悟能力。他的《我的奋斗》一书,对于民众心理的理解,与金融游戏 的原理几乎吻合。他的统治手法,亦与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理解,他清除犹太人,乃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谈不上谁更正义。实际上, 当时的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排斥犹太人,只是希特勒做的最大胆。当德国战败,欧洲人顺理成章地把屎盆子扣在了希特勒头上。

    限制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大家可以想想本经济体今天的局面,人人搞投机,不是炒股,就是炒房,无人踏实工作,无人愿意搞实业,无人愿意搞基础研 究。这是什么局面?这正是犹太人操纵下的欧洲。从结果看,希特勒可能做过头了。但是,欧洲人应该感谢他。经过希特勒的打击,犹太人在欧洲的势力逐渐式微, 其影响力从欧洲移至美国。二战后,欧洲的经济趋于稳定,投机之风再未大规模兴起。这难道不是希特勒的功劳吗?

    所谓历史,不过是成王败寇的黑色游戏。狼和羊,谁更正义,那要看历史由谁来写,谁写谁正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会加速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的助推器。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金融主要的基础原理有两个,一是杠杆原理,即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提前完成投资和消费。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按揭买房。

    另一个原理很少被人提到,即使有人知道,也基本上讳言。即金融实际上是利用多数人的愚蠢和弱点赚钱。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搭便车、沾小便宜、好逸恶劳的心 理,成为金融大鳄猎杀散户的不二秘籍。这些弱点,可以说,每个人生来俱有,包括索罗斯、巴菲特这些人。多数人会将这些弱点携带一生,对其生活也许不会有大 的影响。而到了金融市场上,这些弱点便会被成倍放大,将其完全暴露在大鳄的火力点之下,任由其屠杀而混然不知。甚者,对大鳄们感恩戴德,崇拜不已。巴菲特 最近说要捐出全部财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金融家的强盗本质,即使进了棺材也无法更改。

    大鳄们的缺点是怎样克服的呢?除了身经百战,他们需要树立超强的哲学修为。有人说,犹太人个个都是哲学家,有一定道理。只有从哲学上彻底破解了自然乃至宇宙的本质,才能在残酷的金融市场上从容不迫,大小通吃。索罗斯自创的反身理论,亦是这种哲学的代表。

    欧洲也产生了很多哲学家,17、18世纪的德意志上空,群星璀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成为解放人类思想的先驱。但在犹太人的金融哲学面前,欧洲人 仍然逊色太多。欧洲没能抵挡住犹太人的折腾,经济持续动荡。希特勒凭借他天才般的智慧,成功理解了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正是因为他成功破译了金融哲学的密码 并深知其破坏力,他果断取缔犹太人。此举使欧洲战后经济稳定,欧洲人受益至今。希特勒另两个颇具争议的行动,一是武力统一欧洲,一是进攻苏联。在希特勒去 逝后的1991年,苏联的镰刀斧子旗成功降下,国土一分十五,实现了民主化。1993年,统一的欧盟成立。可以说,在希特勒去世近半个世纪后,他的战略设 想一一实现。面对如此尴尬的事实,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人呢?

    基于金融与基础经济的联动机制,金融杠杆的原理决定了,在金融周期的顶峰,只要金融业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对基础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大家可以回忆当年 雷曼兄弟倒台,美国经济的恐慌局面。当时造成了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突然中断,由人人不差钱,变成了人人缺钱,实体经济由此停摆。这就是金融的倒杠杆原理,与 物理上的杠杆原理完全一致。

    金融对散户的猎杀机制,也使得多数人在金融游戏中吃尽苦头,甚至倾家荡产。大家可以思考股市里的一赚二平七赔的原理,也可以想想为什么大家虽然可以贷款, 却越来越买不起房。这正是金融对老百姓的猎杀机制。可以说,只要你允许金融横行,这样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人类竞争的本质,就是以多数人失败为代价,换取少 数人的成功。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上学、工作、升迁过程中淘汰别人和被人淘汰的经历,何等的残酷,也是这个原理,所有的竞争 机制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林彪能打,如果没有那么多士兵冲锋陷阵,能成就林彪功名吗?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踩着失败者的鲜血和尸体一路走来,都是赤裸裸的强 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据说,刘伯承元帅晚年从不提自己当年领兵打仗的事,他认为死了那么多同胞,本身即是悲剧,哪有夸口可言。至于职位,他认为是建立 于同志们巨大的牺牲之上,哪里有什么炫耀之处。这是一个过来人的良心之见。

    对于各种争权夺利的人类游戏,老子同样看的相当的透。他认为这会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自我毁灭。他提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反对那种偏袒一方的执政策略,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让百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这显然也是对的。2009年,为挽救经济危机,本经济体推出了10+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给那些腐朽而过剩的硬邦邦的产业又打了一针兴奋剂,使他们 在本来错误的道路上继续飞奔。到现在,通胀上来了,经济停滞了,民怨沸腾了。这些看似亲民的措施,最终肥了谁?

    金融本质上是哲学,属于不可知论范畴。这个结论似乎很难理解。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股评师们滔滔不断,而他们自己却赔的一塌糊涂。我们 可以看到很多基金经理,他们只会收钱,不会赚钱,这都是很正常的。巴菲特讲“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股票的 价值取决于众人的认知。并与众人的认知相反。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子“万物阴阳相生、阴阳相克,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五、经济是什么

    不论经济曾经为人类的生存解决了多少问题,做出了多大贡献,目前经济已经确定无疑地演变为一种邪教。

    这个说法够哗众取宠,也够骇人听闻。

    经济的邪恶之处,在于它藐视自然,无休止的放大欲望,妄图以人的意愿改变一切,对自然万物的存在构成毁灭性的威胁。大家可以看到遍地的山川疮痍、河流皆污、尘沙满天、冰川融化、荒漠漫延;吃到的毒奶、毒菜、毒馒头;人类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穷奢极侈、笑贫不笑娼。

    本国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听来怎么就像永动机?以宇宙之浩瀚,边界在哪里尚且不知,哪有什么中心?我只知道有些顽皮的孩子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复杂而不断扩张的系统,有中心吗?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负阴而抱阳,相生相克,互相依存。霍金认为:在未来的两百年里,人类面临的危机次数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也就是说,人类的存在时间 可能仅有200年的时间。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霍金的推断基于常识与哲学。在道德经里,老子亦有相同的思想。老子主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复杂的事物一眼看透。基于对立统一的认知,他认为,任何所谓的折腾都是空无意义。这与佛家的思想亦具有统一性:佛家认为,万事皆 空,亦是此道理。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我膨胀,自我强化的本能,而任何强大的系统,最终的结局不免崩溃,从而对整体系统形成毁灭性的破坏,那么最好的办 法,就是不让他发生,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蒙昧混沌状态,与大自然同生同灭。应该说,老子是正确的。目前人类对于经济的崇拜,已近于永动机般的痴迷。当永动机 的幻觉破灭,人类的灾难亦将不可避免。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是一个大家争相逃离的地方;而站在宇宙的角度,地球则人类企图逃离的世界。美国的星球殖民 探险,毫无疑义的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自私与贪婪的本质上,中国人与美国人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六、关于房价的走势

    关于房价,有许多关于房价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空置率之类的数据。这些数据,足以佐证泡沫之大。

    这里只澄清几种流行观点:

    ※ 房价永远上涨。

    你见过长到天上的树吗?

    ※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

    你当政府是耶稣吗?从政府的本质来看,政府只是一伙野心家组成的强盗组织,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政府只会败事,不能成事。文革刚过去三十多年,就把政府对社会的强大破坏力给忘了。唉……

    ※ 中国房子还很短缺。

    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电力部门报告,2010年上半年,6450万城市住户的电表读数为零。据此推测,中国现有闲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另有媒体说,电力部门 否认了这一数据。大致推测,现有存量住房供13亿中国人居住绰绰有余。目前,包括城市与农村,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日本、韩国,与欧洲大体相当。谢国 忠先生推算,中国城市住房总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因此不存在绝对住房短缺的情况。如果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所有的中国人,所有农村人口 迁到城市都足够。如果算上在建项、规划项目,中国的住房面积总体已经过剩。

    ※房子能升值。

    我从没搞懂何为升值,在我看来这似乎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从常识讲,除极少数仅有的、不可再生物品,如名人字画之外,绝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其未来内部现金总流入。此外的炒作,均可归为庞氏骗局,终有崩盘的一天。

    ※只要还清贷款,就能剩套房子,租房什么也剩不下。

    不一定。绝大多数人从没考虑过房产的折旧问题。按照法律规定,中国的房子只有70年的使用权(有的是50年),所以每年约有2%的折旧率。中国房子的质 量,几乎是世界上最差的,据说只有30年,折旧率有可能达到3%。所以,根据目前大致的租金回报率2%-3%,基本上等于零回报。如果再加上6%左右的贷 款利息,买房成本大的惊人。更恐怖的是,在你还清30年贷款后,你的房子价值可能清零,这不仅是折旧之后的无残值问题,政府可能随时将你的房子无偿收回, 你将为此惶惶而不可终日。

    ※香港的房价不掉,大陆也不会掉。

    事实上香港房价1998年一年掉了50%,相当的恐怖。但香港很不争气,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恐怕早已沦落为内地二流城市水准。香港目前产业实际 只剩下两下:一是金融,二是房地产。经过1997年的泡沫破灭,香港应当学习日本,吸取教训,永远戒掉对房地产的痴迷。然而事实相反,香港人的梦想,似乎 永远在等待大陆的暴发户上门买房。香港的沦落,可归因于它对房地产的迷恋。将来如果大陆沦落,也将由此面生。

    ※ 钞票越发越多,流动性过剩。

    截至目前,这仍是事实。马克思说,通胀是对人民赤裸裸的掠夺,这话千真万确。现在的问题是,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通胀,他跟你讲道德。窃 钩者诸,窃国者侯。按既定的每年递增16%的货币增长率,五年后广义货币(M2)将达到150万亿之巨,他们真的要裸奔了。不过很遗憾,他们可能等不到那 一天,外资才不会等坐以待毙。只要风向有变,外资会在顷刻间撤出,泛滥的流动性将瞬间枯竭,当年东南亚就是这样崩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只是悲剧的一再上演而已。相同的是剧本,不同的是角色。

    还记得抢盐吗?盐属于遍地皆是的东西,典型的流动性过剩。恐慌的情绪导致了合成谬误,即使最过剩的东西也被一扫而光。抢盐闹剧,即是未来经济危机的绝佳预演。

    ※  大家都买房了,跟多数人走最安全。

    金融的本质,正是少数人猎杀多数人。

    ※ 买房爱国。

    白痴。

    ※  我就愿意买,你管的着吗?

    &%☆◇*^#*&^$%#@%!……

    关于房价,各方论战不休,好不热闹。代表人物中,我认为时寒冰虚伪,牛刀稍显浅薄。而任志强是条汉子,不论他是否邪恶,至少他敢讲实话。中国房价终局的出 现,不依赖牛刀、时寒冰,而赖于任志强这样的人。老子曰,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如果一个系统不能变好,不如让它 早点崩溃,大家早点解脱也是好事。能够让一个邪恶的系统灰飞烟灭,则类似于圣人。中国的地产泡沫,目前看是无解的,因为任何一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既 然大家都拒绝让步,那就让它以一个永动机的概念运行下去,等大家都明白了概念只是传说,一切自会现出原形。这之前,任何寄望于加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 想法都是扯淡。与虎谋皮,你以为老虎是病猫吗?我们最大的指望,就是这一切早点结束。而要结束,前提就是“上涨、上涨、再上涨”,直到它涨不动了,它自会 崩盘。解这个局,任志强是最好的鼓手。

    七、关于市场操作

    对于目前金融市场的操作,我认为应该以谨慎为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宁可错过,不可做错的原则。本经济体的大劫不可避免,时间点已经渐行渐近。 中美国的各项信号共振已经密集出现,2011年极可能成为中国历史性的转折点。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回避所有的主流市场品种。所有与所谓中国奇迹有关的品 种,包括地产、银行、钢铁、建材、汽车等等,最好回避。对于消费潜力较稳定的医药类,可在大势稳定后,择优介入,在大势未明之前,以回避为主。基于人类对 于工业的迷恋,以及对于农业的漠视,长期压制农业导致的农业比价回归的机会将到来,对于农业类企业,建议密切关注。A股的农业类公司多不务正业,注意区分 质地。基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作为石油能源替代的煤炭,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亦应重点关注。

    八、关于中国的历史、未来

    国学泰斗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对此我深表认同。华夏文明,确实在两宋之后,出现戛然而止的局面。由于蒙元和满清 的入侵,以及野蛮残暴的统治,导致华夏文明被迫中断。今天,我们只能在日本见到两宋文化的影子。日本人的细腻、整洁、礼仪、自强,是两宋华夏人的真实特 征。事实上,日本历史上侵华,也多以“大中华衣钵”的心态为动力。日本人认为,日本才是华夏文化的正宗传人,只有他能承担起光复华夏文明的重任。而中国大 陆,已经呈现“华夷变异”的状态,在当时已经腐朽不堪。除去民族自尊心不谈,日本人的认知并非全无道理。20世纪早期日本的扩张,也并非全部针对中国,更 主要的,是针对英、美、俄这些“白人蛮夷”。所以,总有日本人说,大东亚战争是“圣战”,是黄种人为打破白人围剿而不得已发动的正义战争。而中日战争,更 多的也是两国间的误解与东亚式的窝里斗。事实上,八年抗战,也是某些不怀好意的中国人,替苏俄把屎盆子抢来扣到老蒋头上。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近年 发掘的史料。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股市,两宋乃是是中国历史的6000点。之后,中国历经了蒙元的种族灭绝、朱明的极权式禁锢、满清腐朽愚昧的自我封闭,而后又经历了无 数次的革命与折腾,中国人一路颠簸走来,宝贵的资源、优秀的传统,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现在我们不仅没有了文化,连物质、环境也基本上挥霍一空。我们不仅 无颜面对祖先,亦基本无能力养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代人,是最愚昧、最堕落的的一代,我们不仅无能力应对美国的挑战,我们甚至会遭天谴。我们的发 展模式是断子绝孙式的。抗战前夕,汪先生说:中国要复兴,至少需要百年。如今,百年将过,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更困顿的烂摊子。如果给现在的中国标个点 位,我至多给出千点。

    有人显然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认为当今为旷古盛世。问题是:你见过人人逃离的盛世吗?中国富人27%已经完成了移民;查查高干,有几个没有子女移民?现在 的局面,看空者云中国将彻底崩盘,推倒重来;看多者说中国将完成历史大逆转,涅磐重生。不论结局如何,中国将在剧烈的变革下完成重构,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预期。

    中国的治国方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投机式的。除了“上下交征利”,就是典型的群体无意识。中国是个大国,对于大国的治理,除了美国式的联邦制,世界上还 没有成功的先例。无论是德国的欧洲大陆式治理方式,还是日本的儒家式统治方式,均无法有效去统治大国。至于中国式的极权式,很遗憾,自出生即携带了崩溃基 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停往复,没有进步,正基于此。世间万物,绝无一成不变之理,当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团体、它拒绝自我更新,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 力,将它淘汰,乃是历史必然。中国要复兴,有赖于三个前提:一是确立足以超越人类物欲的宗教信仰,二是对国人从小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形成逻辑思维的习 惯;三是彻底反思儒家思想,革除人情社会的传统,确立平等、普世的价值观,从文化上清除腐败的土壤。

    以上三个前提,可以参考日本、台湾的经验。蒋氏父子在台湾的成功,除历史大环境因素之外,其二人均为虔诚的基督徒,深知内省、自持,懂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之道。而蒋介石,还是王阳明道学文化的崇拜者。蒋经国的继承人李登辉,亦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对他们的治国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其内心摆脱“以搞钱 为中心”、“再活五百年”之类的庸俗政治传统。亦使民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环境、未来怀有深刻的敬畏,防止了全局式的崩溃。

    对于中国大陆,清除沉疴的政治传统,不妨从普及道家文化开始。道家思想,可称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它揭示了自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自然演变的基本逻辑规律。看似肤浅,实为深厚;看似简单,深为系统;看似柔弱,实为强大。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与西方的“最小政府”、“将权力关进笼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民休养,超然利益纷争,亦有利于割断权力与金钱的关系。如此,可保社会之太平安定。中国历 史几千年,史家公认的太平盛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四朝,几乎都是推崇黄老之学、遵行无为而治的典范。

    九、结语

    时间所限,本文仓促草就。结构散乱,论证过程粗糙,不当之处难免。我并不指望成为预言家,只为尽量还原真相,尽管真相异常残酷。

    不必奢谈以人为本。从宇宙的长河来看,人类只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孰本孰末,从何处算起?即使真有所谓的本与末,也应以自然为本、宇宙为本,毕竟是自然养育了人类,而不是人类养育了自然。

    不必迷信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庞杂万变的系统面前,所有的认知都值得怀疑,所有的结论都如同盲人摸象般残缺片面。正如笛卡尔所言:一切皆可质疑,只有我的质疑不可质疑。


[转载]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mv8.html

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哪个更重要?
刘军宁

 

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

    在投资界,没有人认为愚笨是一种资产。投资被公认是智力密集型的活动,投资界是人精扎堆的领域。有人会问,投资市场上有蠢人吗?从动机的角度来衡量,绝对没有蠢人。每个投资者都对自己说,“我才不傻呢,我来投资是要赚钱的。”然而,所有人在投资生涯开始时都是始于盲目无智的状态,都是蠢人。所有人都是带着与生俱来的智商去投资,却没有几个投资者在一开始就带有大智慧。对投资者而言,智慧与智商各自有多重要?投资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智商,还是智慧?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其含义是爱智慧。投资哲学是关于投资智慧的,即热爱投资智慧。智慧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投资的智慧更是如此。智慧是人人欲求 的,但是得到的人却很少。什么是智慧?按通常的理解,智慧是指某个人具有不同常人的理解、洞见和相应行动的能力。智慧毕竟不同于专长与知识。一个投资界的 专业人士可能有丰富知识和技术专长,却未必是很有投资智慧的人。最智慧的人也未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尤其对专家和学者来说,他们可能掌握大量的具体的数字 性的知识,但这些东西掌握得再多也不可能使人更有智慧。所以,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和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必然成正比。
 
   正是道德把知识与智慧区分开来。知识是关于事实的,智慧是关于道德的。一切知识与事实都将淡去,只有道德才能引领我们生活、投资。没有道德,就不能得到真 正的智慧。没有道德,就没有智慧。一切智慧,归根结底,是有关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生存的智慧。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智慧也不例外。
 
   西方的智慧传统是由两个支流合成的,一个是雅典的智慧,一个是耶路撒冷的智慧。希腊智慧中的宇宙是数学与物理的宇宙,而耶路撒冷智慧中的宇宙,是道德与信 仰的宇宙。雅典智慧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探索,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科学家为代表的关于理性和科学的智 慧。如说我们今天很多的自然门类,都是在古希腊起源的,像是几何、代数、物理学、原子论等等。耶路撒冷智慧起源于旧约的智慧书,故也称为旧约智慧。耶路撒 冷智慧是强调信仰、道德与实践,是对财富的超验性质的理解。其代表人物是旧约圣经中的大先知如摩西、亚伯拉罕、以后许多的犹太商人。巴菲特被称为 Oracle of Omaha。其暗喻是,上帝关于财富有一整套的神谕。谁领悟了神谕,谁就获得了财富。保守主义投资者注重实践的、道德的智慧,看淡精确知识的、科技的知 识。
 
   在投资领域,雅典智慧是关于价格的、数字、公式的,其代表是那些被称为宽克(quants)的人,他们数学极好,数理分析能力极强,有些甚至是高能物理学 出身。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数学物理的世界。数学的精确性是分析最复杂的人类活动的基础。耶路撒冷的智慧是关于道德、信念、价值、审慎、自律、耐心的。 其代表是保守的价值投资者。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道德与实践的世界。这两种智慧有高有低么?这取决于我们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在投资领域,如果我们需要精确 与量化,雅典的智慧高一些;如果我们追求正确,哪怕是模糊的正确,耶路撒冷的智慧重要一些。价值投资的名言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耶路撒冷智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道德在智慧中的极端重要性。人类最高的智慧是对道德秩序与道德生活的规则的认识。当与道德有关的智慧涉及到人类如何发现财富的本质及其增值方式时,投资智慧的问题就 产生了。耶路撒冷的智慧相信,财富的本质及其运行方式,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人发现的。道德既是带来实现成功投资的手段,又是衡量投资成功的标准。对投 资者而言,借助不道德的手段的成功是脆弱的、低度的成功,不合道德的成功是不合格的成功。按照耶路撒冷智慧的看法,投资智慧的本质是道德智慧。投资智慧的 任务是探寻价值的本质及其获得方式,投资者在天人秩序中的位置及其使命,寻找并践行价值投资的指导原则。
 
   与智慧相关的是智力(亦称聪明,以商数来表示)。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含义很接近的一组概念,仅有高地之别:智慧要高于聪明。听说有大智慧投资软件,没听说过 有高智商投资软件。然而,我认为,智慧和聪明是有性质上的差异的,而不仅是程度上的。我更愿意把智慧和聪明看作是反义词。智慧与聪明既是邻里关系又是对手 关系。智慧甚至是包含一些与聪明相对立的东西。比如说,愚和拙是聪明的反义词,但是却可能成为一个智者的特征。常有人用愚和拙来表明自己有智慧,比如说, 大智若愚。再比如守拙,作为一种信念与行为方式,可能无关洞见和预见,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是知道,主角是个“愚笨”的智者。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往往会当作一种贬义词来用。智慧总是用于褒义。我还从未听到把智慧用于贬义。有人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人说,智慧反被智慧误。
 
   我认为,在投资中,智慧比智商重要。用戏谑但很认真的话说,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吉尼斯上的记录好像是 228。故人类智商的中等高度是125。巴菲特印证了这个看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只要你的智商在125以上,就足以胜任投资的事业。有中等以上 的天资足矣。”在中等智商的前提下,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智慧。妨碍投资取得巨大成功或导致巨大失败的往往不是太笨,而是太聪明。
 
   高智商不仅不是一定能在投资上取得成功的保障,相反要格外警惕那些高智商的投资者。智商越高越容易产生致命的自负。普通人在高智商者面前也容易产生自卑, 甚至放弃自己的主见。越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误的可能性也越大,代价与损失也越严重,也越具有毁灭性。智慧更强调克服人性的弱点,强调人要恭谦、审慎、耐心。 这些都不需要高智商。反而,高智商往往是获得这些智慧的障碍。
智商也许是天生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则是后天的,主要来自经验。智商是与行动无关的生物性特征,而智慧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很难提高自己的智商,却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投资不需要高智商,但是需要高智慧。而保守主义投资哲学是价值投资的最高智慧。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5月12号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