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首富接班大戲變奏 三子林鴻南放手金融 陳田文重掌群益證券幕後

2010-8-16 TWM




宏泰大家長林堉璘的一個關鍵性裁示,讓集團權力出現微妙的變化:群益證券的主導權重回女婿陳田文手上。過去外界一致認定的接班人老三林鴻南,交出金融大權,這個台灣首富家族的接班大戲唱出變奏曲!

撰文‧劉俞青、徐介凡

八月八日父親節中午,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一家在家裡吃飯,兒子、女兒、孫子全員到齊,席開二大桌,這是群益證券購併金鼎證塵埃落定後,林家第一次全員到齊聚餐。

席間,看得出來女婿、也是群益證券董事長陳田文心情很好、笑意很深,因為日前,老丈人林堉璘正式面告他,從現在起,要完全負起對群益證券的經營責任,對林家的金融事業要花更多的心力。

但其實就在二年前,林堉璘的三子、也是陳田文的小舅子林鴻南,才出其不意,從公開市場大量買進群益證的股票,並且取得董事會的多數席次,外界對這個動作解讀是,林鴻南想從姊夫陳田文的手上拿回群益證的主導權,也讓兩人關係降到冰點。

但 如今,根據熟悉林家人士透露,在一番長考之後,林堉璘已經正式做出裁決,希望今後林鴻南﹁專心在建設上﹂,而陳田文則主導群益證等金融事業,讓這場差一點 鬧上台面的家變糾紛,在大家長親自拍板之後,終於暫告平息,因此,父親節的這場家族聚餐上,沒有人多談群益證購併金鼎證的事情,氣氛可是一團和樂。

購併案陣前換將露端倪

群益證券股權、經營分離

而一位林家家族好友也證實,今後的群益證,﹁股權是股權,經營是經營﹂,兩者分得很清楚,林鴻南(或者說林堉璘家族)雖然擁有群益證多數股權,但在群益證的角色僅止於董事會,而主導權曾一度旁落的陳田文將重掌兵符,負起所有的經營責任。

當然,林鴻南在這個集團的位置,依舊無法忽視。

宏泰集團是全台灣擁有土地資產市值最大的首富家族,在第六八九期的︽今周刊︾裡,曾經請專業機構鑑價,如今光是林堉璘名下的土地資產,就高達一三一八億元,而首富大宅裡的權力分配變化,永遠是外界好奇的焦點。

在 所有兒子、女婿裡,排行老三的林鴻南一直是林堉璘最看重的兒子,林堉璘也對他倚賴最深。過去幾年,集團內的大小事,從建設本業、橫跨到金融版圖,林鴻南儼 然一副﹁小王子﹂之姿在做各項的決定,因為大家都知道,他背後可能就代表大家長林堉璘的意志,但這個角色,在近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就以這 次群益證決定購併金鼎證為例,在購併的前半段,林鴻南的確代表群益證,扮演和賣方金鼎證大股東張平沼與開發金之間,主要溝通的橋樑,也讓外界對林鴻南在集 團中的角色越來越看重;但就在購併案的後半段,情況卻出現變化,因為林鴻南屢談不下,因此,最後林堉璘只好陣前換將,改由陳田文主談,為了讓購併案及早順 利落幕,據悉陳田文在七月初接棒上場後﹁略微﹂抬高價格,最後以每股十二.五元拍板成交,這樁談了快半年之久的購併案,總算塵埃落定。

但林堉璘最後一刻改派陳田文的動作,知悉林家權力分配的人士,都嗅出了不對勁。

三子挑起家族矛盾

林堉璘:不要再管金融了!

原 來,在今年四、五月,群益證的董事會上發生了一場茶壺裡的風暴,掌握多數董事會席次的小舅子林鴻南,曾經做出﹁差一點點就要撼動姊夫陳田文董事長寶座﹂的 動作來,儘管過去林鴻南一直是最得寵的兒子,但這個大動作後來讓林堉璘知道了,據說,當爸爸的對於林鴻南挑起家族成員間的矛盾情結,相當不高興。

林堉璘認為,林鴻南這幾年的表現一直端不出好看的成績單,好幾次代表出面談判購併都不順利,外界對他的評價似乎也都平平,卻老愛挑起家族矛盾,讓七十四歲的林堉璘相當不悅。

反觀女婿陳田文,多年來把群益證經營得平平穩穩,在國內證券界雖稱不上第一,但至少是優等生,也是宏泰集團的金融版圖中,唯一端得上台面的一塊。林堉璘雖已年邁,近來身體也有血液方面的疾病,但頭腦清楚、耳聰目明,一切自然看在眼裡。

因 此,林堉璘做出二點裁決,一是今年六月的群益證董監改選,不准林鴻南再有其他﹁不一樣的想法﹂,將由陳田文重掌兵符,主導群益證的經營大權;另外,要林鴻 南好好專注宏泰集團的建設本業,﹁不要再管金融了!﹂林堉璘這個關鍵裁示,顯然撼動了整個集團的權力分配!過去林鴻南建設、金融兩頭抓的情況,有了很大的 改變,如今,林鴻南交出金融大權,即使回歸到建設本業,集團內也有老臣挑明說:﹁二房的林鴻基(目前任職上市的宏盛建設董事長特助)表現也不差,林鴻南能 不能主導建設的全局,還是未知數。﹂過去,外界幾乎一致認定林鴻南就是接班人,但如今,這場台灣首富家族的接班大戲,似乎因為這個裁示,唱出一段變奏曲, 後續效應的變化,還有待時間觀察。

但至少眼前因為這個裁示,才讓林鴻南在金鼎證購併案談判最後階段退下來,改由陳田文上陣。對陳田文而言,這幾個月來的轉折,心情就像是坐雲霄飛車般,從地獄回到天堂。

儘管有了金鼎證,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還是未知數,尤其在決定購併的前半段,陳田文未被諮詢也不甚了解內情,心裡著實不舒服。因此從頭到尾,陳田文每當被媒體問到金鼎證的事,總是兩手一攤,一副﹁不甘我事﹂的表情,但知悉內情的人就很了解他當時的尷尬與無奈。

但 戰況到了後半段,情況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陳田文不但峰迴路轉重新拿回群益證的主導權,而且手上版圖擴大,購併金鼎證後的群益證,市占率從原本四%升到 六%,排名從第九一下子衝到第四,儘管購併金鼎證未必有實質加分效果,但對過去十幾年來,一直戮力於兩岸布局的陳田文而言,肯定充分了解對岸當局,向來以 市場排名來決定其青睞的眼神,如今排名往前大躍進,將來在中國說話自然大聲,這個直接的好處,已大權在握的陳田文,自然能充分體會。

購併案為大陸布局加分

就算燒錢 也要分析基本面因此,近來,群益證上下都感受到他的好心情,過去因為林鴻南進入董事會,因此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的陳田文,又開始積極起來,無論是對群益證的規畫、兩岸證券業的交流,甚至是對主管機關的建言,陳田文逢人就有談不完的想法。

其實一直以來,陳田文就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他早已把群益證券當成自己的事業在經營,如今在種種事件的歷練之後,他更充分了解:這裡就是他唯一的舞台。

陳田文經營證券重視基本面分析,因此多年來,群益證無論是研究部、自營部,一直是國內證券業的佼佼者,他可以為了一份研究報告的看法不同,親自打電話和最基層的研究員討論,而其他部門的主管,甚至不曾接過他一通電話。

而多年來,陳田文在無法創造具體營收的上海辦事處裡,一口氣﹁養﹂了七、八名研究員,這些研究員每天的工作,就是無止盡地寫報告,對其他券商老闆而言,這些投入成本都是在﹁燒錢﹂,但只有陳田文曾親口讚許:﹁上海辦事處做得非常好,是good job﹂。

熟悉他的好友說,陳田文工作起來其實充滿熱情、非常high,但過去這段時間,﹁他確實被經營權的問題,壓得臉上都失去了光彩。﹂但如今,重新取得岳父的專業與情感上的信任,對陳田文而言,是莫大的肯定。

身 為首富家族女婿,固然光鮮亮麗,當然也有難為外人道的一面,陳田文一路走來,酸甜苦辣自有深刻體會。例如林堉璘在集團最具代表性的﹁宏盛帝寶﹂裡,為每個 兒子、女兒都留了一戶,但陳田文自始至終沒有搬入這座全台第一豪宅,多年來一直堅持住在中山北路巷子裡的自宅,這份堅持,或許正道盡了所有集團女婿心中, 難以言喻的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4

覆讀者問-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

今日有位Jones Ng的網友寄信給我,問題是關於此前寫的「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臚列如下: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

裏面其中提到:

1) 上市一年後,煲湯控股的股價開始不斷上升,慢慢由1元不斷升上8元,然後宣佈1拆20,每手股數由10,000股不變。不久,公司宣佈股權集中公告,再不久,配售特別授權配售100億股,每股10仙,扣除味氏證券的費用後,集9億多,傳聞為購入一國際級的石油田,若不能收購,則配售失效。經配售後現時股數增加至125億股,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

==》 根據之前你所寫的公司有2.4億股, 如果1拆20, 不是應該是變了48億股嗎?再加上剛剛配售的100, 總共不是應該148億股嗎? 另外“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爲什麽是28.8%, 如何計算的?

2)不久,公司股價急升至1元停牌,並宣佈以38.8億向其中多間BVI公司(因是BVI公司,不用披露股東身份)收購這個油田,其中以8.8億以現金支付,其餘全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如果收市價低於此數,則可以隨時重訂換股價,但不得低於1仙,全數兌換後,煲湯持股量會大幅降低至約2%,此油田作價是根據味味估值師估值作50億元,並折讓24.4%收購。

===》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 是不是全數兌換後, 股數會增加了150億股, 而且如何結算到煲湯持股量降至2%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2)

3)味氏證券計及手上持有的30億股合併後股本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折27.3%,手上股權仍是不足。==》 這2個數字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 從何而來的?

4)供股後,公司宣佈向獨立第三方味吉揚一以1.5億購入天之崖、海之角一塊地皮,根據日之出食堂估值師的估算,發覺價值約2億,但據公告稱此次收購折讓25%,以1億現金及1.25元發行1,200萬股支付,但實際上連地圖也找不到這地方。==》1億+1500萬新集資現金, 也不夠1.5億, 另外的3500萬從哪裡來?

5)其後公司宣佈100合1,並把每手股數變成1萬股,股本變成3,960萬股,再以10仙,1供10股,股本增至4.356億,集資約4,356萬,情況和上次供股差不多。現時手上的股數約38948.25萬股,已增至89.41%。==》 請問如何計算手上的股數, 我可能從第三個問題開始就lost左, 所以不知道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請指明!

6)公司宣佈,味吉陽一向數名獨立第三方以16仙購入29.9%股權,另外有人看到,味氏證券行的中央結算紀錄並無大變動,有人懷疑,他持有的股權應是按予證券行,更認為味氏證券行主腦味皇賣人情給他。==》 這個意味著什麽?是偷錢的行為?

就此回覆如下:
1. 你對,稍後我會更正了,最初他有1.8億股,拆股後變成36億股,以當時計錯的股本來計,的確是28.8%(36/125 x 100%),如按新的比率計算,約是24.3%,但更正後應無此問題。

2. 問題是一樣的,更正後已沒問題。

3. 275億股,200合1,變成1.375億股,11供9,變成2.5億股(1.375/11 x 20),之前在(1) 作手剩下30億股(更正後變成24億股),200合1是1,500萬股,加上認購了1.125億的50%的5,625萬股,即是7,125萬股(更正後變成6,825萬股),有2.5億股的股本,即是28.5%(更正後27.3%)

4. 之前供股集資了1.125億,當中1億現金出處就是這兒。已更正番問題。

5. 連續兩次供股,大舉批股後股本增至3.6億股,他手上持股為6,825萬股。
1供10,他供90%,即供32.4億股,即有33.0825億股,100合1後,變成3,308.25萬股, 然後1供10,供3.96億股,他供90%,即是3.564億股,即有38948.25萬股。

6. 做個順水人情,叫他找個刁散晒D貨,如果成功就賺大錢囉。

如果有關於這些問題,請到下面連結的股票常識詢問區,不要寄到E-mail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0

如果我再当证券分析师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nobe.html

2001-2003 年,我跟国内的证券分析师接触很多。当时我是瑞银的研究部主管,正在为QFII 的项目而忙碌。我的感觉是,国内分析师的水平比香港低很多。现在,我可不敢再这么讲。市场的摸爬滚打已经造就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坦白地讲,这个板块的人才能量已经大大超过国内财经院校和政府的研究机构,可喜可贺。

 

受《新财富》杂志之命,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十几年来在海外投资银行当分析师的经验,谈谈分析师的局限、名誉和事业的升迁。

 

如果还有机会再做证券分析师,我一定做得更好,更轻松。首先,我一定想办法偷懒。自古以来,海内外的分析师就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过度地关注短期的市 场噪音。我本人曾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每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错过了北京某个小小的政策变化,或者某个上市公司上个月的产品销售排行榜,或者某 个统计数字的微微波动。只要我的鼻子闻到有故事,或者我感觉能在无故事之中找到故事,我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我联想丰富,手疾眼快,可以把小故事变 成大故事,把大故事变成划时代的事件。

 

比如,我从内地出差回到香港,一下飞机,便听说统计局刚刚公布了某个数字。我坐在火车上回办公室的25分钟时间里,便在黑莓手机上写好了洋洋洒洒几页纸的评论,还涉及到哪些公司的股票会受益,哪些会倒霉。一气呵成。回到办公室,我就开始把编辑好的、合规部批准了的文章群发给客户。然后,我就开始给40 个最大的客户打电话,大谈这个数字的重要意义。如果有必要,我还会让销售部组织基金经理的电话会和早餐会。我的“搞作”能力,着实让不少的同事、客户和竞争者佩服得不得了。当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能不累吗?

 

问题不在我有多累,基金经理也被我(和我等)折腾得够呛。今天我安排某公司的上游客户或者竞争者谈行业大趋势,明天我又约请监管机构的官员给客户指点迷 津,后天我会发表虽然不疼不痒但标题诱人的研究报告。只要我瞄上了他(或她),基金经理想完全躲开我无微不至的服务,比较困难。有时候,银行的整个股票销 售部都在围着我的项目转。

 

第二,请允许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平静地说 “我不懂” 的感觉真好。分析师,特别是高级分析师,其实就是推销员: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主意。我32岁才开始当分析师,因为年龄的原因,我一开始便是高级分析师。从1998 年起,我开始当研究部主管。客户的问题漫无边际,从消费品到电信,再到化工或者政治,我尽量回答。时间长了,习惯了,我就忘记了怎样说“我不懂”这几个字。很多时候,我们不好意思开口说“我不懂”,觉得似乎不应该那样做。今天,我从分析师的岗位退下来已有5 年,我开始慢慢学会了享受那种说“我不懂”的美妙感受。是啊!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拼凑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呢?

 

第三,分析师排名固然很重要,但大家千万不要为此过于骄躁。我的运气好,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选为中国分析员第一名。我因此兴奋过,也多拿过一点 点奖金。身在其中,难以脱俗。我追逐过这个虚荣:为了保住第一名,在后面的三年我也拉过选票,还多次为此事烦躁甚至失眠。我曾经多次说,如果行业内没有了 排名这件事,我宁可减薪一半。现在,我想请大家这样想:分析员是一个光荣、高薪,而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在感谢老天爷给我们这个机会的同时,千万不要 忘记了享受这份工作所带来的乐趣和荣誉。

 

有一位老分析师曾经说,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对一半、错一半的工作,容不得任何人傲慢。我完全同意。我们都想声称自己是最高明的分析师,但保持幽默的自嘲心态太重要了——你明天就可能出错。

 

第四,我发现偶有同仁为了争取排名,为了生意,为了博得基金经理或者上市公司的欢心,过多地委屈了自己的傲骨。这实在是不划算的。等到像我一样头发稀疏的 时候,你难免感到遗憾。如果我能再当证券分析师,我一定多点分析和思考,少点推销和噪音,多看长线,少看短期,多点享受,少点焦虑。

 

另外,国内目前还有不少的分析师连基本的概念和方法都没有掌握( 比如,会计,税收,估值方法,和建立模型)。这很不像话,我认为他们应该抓紧补课。跟很多同仁一样,我本人也是国内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之一,基本功很差,到了用时方恨少。1999 年我从宏观经济师转为股票分析师时,连会计和税收方面的常识都不懂,建模的速度慢,还老是出错误。当我想到20多岁的分析师们都回家了,作为研究主管的(当时已经36岁) 我还要在办公室苦苦挣扎到半夜,还要不断打电话向他们请教时,我曾经很自卑。我记得我是如何拼命恶补的。虽然其他投资银行的研究部主管都“早已经上岸”, 已经不屑于研究个股,每天只是奢谈投资策略,但我在个股研究方面是半路出家,对宏观研究早已厌倦,所以,我一直坚持个股研究,拒谈行业策略,拒谈大市点 位。我很高兴我曾经那样固执和“矫枉过正”。

 

最后,在我们的分析行业内有些不明智的事情,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我的建议是,洁身自好。比如,用小道消息代替认真的研究,把拉关系与诚实的服务相提并论, 以哗众取宠和玩噱头取代不厌其烦的沟通,用懒婆娘的裹脚和耸人听闻冒充详尽的分析。你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耍小把戏可以为你带来某些好处。要坚持清高谈 何容易,我真希望今天能对自己说,我十几年来一直很清高。但我坦白,我早已经失去了纯真。当我们看到资历更浅,或者水平更低的同仁排名更高、赚钱更多时, 我们要学会真诚地说:“祝贺你!”

 

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书中,我反省了多年来的经历。我写此书没有商业或者政治目的,每页都是跟朋友的对话,而且稿费已经全部捐赠给我31年前的中学,请大家惠阅并赐教。(本文纯粹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的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8

海鮮價的證券公司

前文提及,威華達控股(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宣佈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33,333,333股新股,每股約6元,共2億元,佔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現有已發行股本約24.51%,或股份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約19.69%。

今日,匯通天下(21,前寶福國際)宣佈售出Noble Congress Limited予Positive Success Limited,其持有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持有0.23%權益外,並無持有其他權益,作價1萬元。

該公司沒有披露收購作價,但是在公告中有提及「本公司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十日收購Noble Congress,而其表現自二零零四年起一直未如理想.....」,經找回當年的年報及中期報告後,發覺首次披露其持有Hennabun的持股是於2004年年報,如下圖:

 

翻查回更早的2003年年報的同一附註,發覺連現在的的公告都寫錯了,原來該公司已早於2003年4月認購Hennabun的8,800萬可換股票據,其中2,900萬早已贖回,其餘5,900萬就換成Hennabun的股票,他指的2003年11月應是指換股的時候。

根據前文的公告的資料,他應該換得3,200萬股,折算成本為1.84375元,經前文證實的100合1股後,成本是184.375元,並剩下32萬股,現時以1萬元出售,即是每股3.125仙,在短短6年多間,虧損5,899萬,比率達99.98%,真是頗為驚人。

 

該獨立第三方Positive Success Limited 購入 Hennabun的估值約434.78萬,前一陣子威華達購入的估值是10.15億,究竟誰買貴,誰買平,無從知曉,但從匯通天下購入Hennabun往績可見,這結果也可能反映在未來威華達身上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3

中環在線:田小姐搞證券行三哥嚟撐場 李華華


2011-1-25  AD




 

噚日由東方銀座(996)主席田琬善打骰嘅濱海鎰泰證券公司開張,嘉賓陣容好強勁,有玩具大王蔡志明同仔仔蔡加讚、上海前首富周正毅個老婆毛玉萍,仲有「三哥」苗僑偉等,呢班大忙人親自撐場,睇嚟田琬善都好吃得開。

現場所見,田小姐長袖善舞,忙住招呼賓客,令華華一直埋唔到身,無機會傾偈。濱海鎰泰董事韓銘生話,老闆人脈好廣,可以搵到唔少大客開戶口,公司仲搞埋投資移民,希望用一年時間,爭到3%市場佔有率,期望兩至三年內喺創業板上市。

濱海鎰泰個名夠晒特別,「濱海」代表服務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嘅有錢人,鎰泰當然係表示幫班客賺錢啦。前身係92年成立嘅駿溢證券,今年1月就俾田小姐買咗返嚟,o依家全資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5

從鑽油工人到全球證券之王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未知的風險是成功的養分


2011-1-31  TWM




香港交易所擠下紐約、倫敦證交所,成為全球IPO冠軍!帶領港交所創下空前佳績的,是被香港人拿著放大鏡檢視的北京人李小加,從一名石油工人到港交所總裁,他憑著什麼樣的精神改變自己的命運?未來,他將如何改變香港的命運?

撰文‧楊卓翰

香港五星級飯店內齊聚來自各國的媒體記者,一位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的中年西裝男身上不斷閃爍著鎂光燈,他就是在二○一○年,奪下全球證交所IPO(首次公開發行)公司數量冠軍的香港證交所總裁李小加。

從沒鞋穿的石油工人,到港交所總裁,他花了三十三年;從港交所到全球證券之王,他只花了一年。他不怕冒險、無畏爭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是沒有風險的!」他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這就是李小加。

唯一的策略是,大膽改變!

一場金融風暴,不僅衝擊各國經濟,也打亂了全球證交所的排名,身為中國市場的門戶,港交所去年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去 年十二月,全球最大的礦產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在香港以HDR(預託證券)方式掛牌,總市值一.三七兆港元,讓港交所又追上紐約、東京股市一 大步。不止是已掛牌的淡水河谷、美邦保險(AIA),如PRADA、麥當勞這些跨國企業,今年也將陸續於香港上市。一瞬間,香港變成國際企業最熱門的上市 地點。

去年一整年,全球各上市公司在香港集資總額是八五五○億港元(三.八兆元台幣),不但創下港交所三十年來的最高紀錄,其IPO總額更是紐約、倫敦證交所加起來都比不過的史上巨量。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則從○九年的第七名前進到第五名,達二.七兆美元。

香 港證交所取代紐約、倫敦股市,成為跨國公司爭相上市的地方,這位一口京片子的五十歲北京人,是爆發力的核心。去年一月正式接下證交所總裁的重擔,李小加唯 一的策略就是,「大膽改變!」他不但推動延長港交所的交易時間、更換交易系統,更誓言在一一年完成人民證券在香港上市。上任第一天起,他就如此急迫地出 手,因為他知道上海、深圳正在後面追趕;為了增加競爭力,他甚至縮短港交所中午暫停交易的午休二小時,引起香港銀行家、交易員強烈反彈,但他還是堅持推行 到底。

○七年,有八五%的香港上市企業是從中國來。在一○年內,他迅速拓展認可上市的國家,包括巴西、義大利、日本等;並簡化上市規定,讓 淡水河谷、PRADA等企業有辦法到港掛牌。一○年中國IPO的集資額降至五○%,國際企業則增至四五%,募資額也增加至四四五○億港元,是台灣交易所的 四十多倍。

李小加不畏爭議地大動作,是因為他知道,不改變、不冒險,人生就會是一潭死水。

三十四年前,現今光鮮亮麗的李小加還是一名挖石油的少年,「我生在北京,長在甘肅,沒上過高中,初中畢業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四年石油工人!」李小加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透露成長過程不為人知的辛苦。

李 小加出生在動亂的年代。一九七五年中學畢業時,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那時候,中國青年還得要下鄉勞動;就如同當時千千萬萬下鄉勞動的青年一樣,十六歲的李 小加被派到中國最早的海上石油鑽油平台——渤海油田工作,平台上一個小房間擠了十四名年紀相仿的少年,每天餐風宿露照顧簡陋的挖油機具。

李 小加接受中國電視節目「財富人生」訪問時回想當時經驗。在海上油井工作是拿生命搏鬥的,「塔其實也不算塔,是用破鐵皮蓋起來的架子。大風大浪的時候,整座 塔都在晃。」七九年,渤海一號鑽井平台曾發生了樁腳折斷事故。再三個月後,渤海二號翻沉,死亡七十二人。「就是發生在我們那油田,我們那班也死了很多 人。」如果要我們繳學費 就不用回應了雖然當石油工人有薪水、吃飯不用錢,一年還能發一雙新皮鞋,但李小加並不滿足於現狀,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下工後他唯一娛樂就是抱著收音機聽 英文廣播,架構好自己的英語底子,更重要的,是對外面世界的想望。「我的英文就是在那時候練的。」他說。

靠著苦讀,這名石油工人終於考上廈 門大學外文系,改變自己的人生。畢業後,他被分派到《中國日報》當英文記者。「那時的生活是一條線的,上大學後一切國家都幫你安排好了。」但李小加看得更 遠,認為要有更高的學位,才有辦法在事業上發展。他決定冒險放手一搏,申請美國的新聞學研究所。

李小加走上國際舞台的第一個冒險,就是他幫 自己和大學認識的妻子寫的研究所申請信。「我寫的很清楚,如果要我們繳學費,就不用回應了,我也沒錢。」拿著「收費免談」的申請信函來賭出國夢,不是一般 人做得出來的。李小加解釋了當時的決策,他說,每項選擇都是交易,你要獲得A,就要放棄B。「世上沒有選擇是完全沒有風險的。」他微笑著說。

美 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大學回應他的冒險,同意給夫妻一人一份獎學金。剛到美國時,他和妻子口袋裡只有四十五美元,兩人靠在餐廳洗盤子打工完成學業,在當地報社 開始工作。但兩年後,他發現新聞工作賺得不多,且中國人在美國新聞界打不進核心。在經濟壓力下,他起了第二次冒險的念頭,決定轉往法律界。

說 改變就改變,李小加馬上報考美國一流的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蘭道.愛德華(Randle Edwards)看到他的考試成績,又有阿拉巴馬大學的強力背書,決定邀他來哥大。沒想到,李小加因為沒錢繳學費,而拒絕了他,「請他來學校和我面談,還 要等他坐一天的火車,因為他沒錢買飛機票。」李小加給愛德華的印象相當幹練,「他會很有耐心地聽你把話講完,然後很快地回答。而且非常、非常聰明。」長談 之後,愛德華當天就為李小加開了一個獎學金名額,讓他能夠就讀哥大。李小加也不負教授的賞識,出國六年,一次都沒有回國見父母,只靠一股拚勁,在沒有任何 法律背景下拿到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先後進入達維和布朗伍德法律事務所,處理中國證券在美發行事務。而首位客戶就是中國財政部。當時,中國 主權債第一次全球發行,這是他第一次對中國金融的接觸,也寫下了他和中國金融界的不解之緣。剛好布朗伍德是美林的合作夥伴,美林因此相中了李小加,請他到 旗下中國部工作。

當時是一九九四年,中國的金融業根本還沒成形,美林和高盛、大摩都在中國剛起步,因為資本管制的關係,市場都不大。李小加 在當時就從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力道中,看到了中國金融業的機會,進而從法律界加入美林證券中國區業務。如果沒有冒險家一般的精神,在中國經濟還沒有起飛時就 回到中國卡位,李小加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回中國五年後,他在美林擔任中國區總裁。他在美林屢建戰功,中海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公司,都是由他經手上市。○三年,李小加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摩根大通請他擔任中國區總裁。

港交所關起來不幹 什麼風險都沒有啦李小加說,「在摩根大通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做到中國第一。」○六年六月,在李小加手上,摩根大通在中、港股市交易金額超過十九億美元,首度擊敗花旗成為中國第一大證券集團,他奪下人生另一個第一。

○九年六月又接到獵人頭公司電話時,他的年薪已超過一億港元(約四.五億台幣)。而這通電話,就是港交所邀請他面試的電話。

不 久,港交所前任總裁周耀文宣布卸任,李小加成為接班人。香港資深媒體人羅綺萍指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她說,「香港正在被上海取代其金融中心地位的恐懼之中, 而李小加又是港交所第一位中國背景的港交所總裁,反彈的聲浪自然很大??,大家都說我們要被中國給接收了。」甚至有媒體以「政治任命」來形容這次的人事安 排,「接下這一棒,李小加就是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冒大險。」媒體指出。

就如之前的選擇一般,李小加還是決定接受人生未知的挑戰,他成為第一位出任港交所總裁的中國內地人。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來接收香港證交所,李小加想盡方法提升港交所的競爭力,甚至不惜冒人民幣熱錢淹沒香港、重演金融泡沫危險,開放人民幣計價證券IPO,搶當人民幣國際化的灘頭堡,就是要讓港交所站上全球第一。

在港交所的簡報會場,記者們不斷針對開放人民幣工具交易,加上國際熱錢的湧進,是否會造成香港被大量的人民幣淹沒,導致資本泡沫化的風險提問。李小加最後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說:「你要沒風險,我就把港交所關起來不幹,什麼風險都沒有啦!」台下一片靜默,這就是李小加。

如果沒有冒險改變,如今他可能只是一名平凡的石油工人;不甘於現狀,在每一階段挑戰人生未知的風險,李小加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影響香港未來十年發展的關鍵人物!

李小加

出生:1961年

現職: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經歷:中油海石油工人、記者、

美林證券、摩根大通中國

區總裁

學歷:廈門大學外文系、阿拉巴

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哥倫

比亞大學法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0

長江證券增發烏龍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2704&time=2011-03-05&cl=115&page=all

東方證券承銷長江證券在收盤的最後一分鐘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新世紀》週刊 記者 張冰

 

  3月4日,長江證券(000783.SZ)增發A股停牌繳款日,交易即將完成,長江證券及其主承銷商東方證券即將舉杯慶賀。然而3月3日收盤前2秒的一筆交易,讓兩家券商即刻跌入冰谷。

  3月3日15時00分25秒,長江證券出現一筆88554手的成交,價格為12.00元/股,而此前的一筆交易成交價格為12.75元,當天長江證券的走勢小幅波動,但價格一直在12.75元之上。

  「這顯然是一次故意為之的砸盤!」長江證券的一位人士說,「目的直指增發。」

  長江證券的增發價格為12.67元,原本尚有熱情參與長江證券增發的投資者必然會受影響,而對於主承銷商東方證券來說,因為承諾了要餘額包銷,未來將可能面臨最高70億元的接盤規模,艱險異常。3月3日當晚,東方證券燈火通明、一夜難眠。

  「今天我從盤面上看,東方證券自營一直在拋股票,肯定是為了套現。」3月4日收盤後,某基金公司研究員告訴本刊記者,意指東方證券開始為包銷儲備糧草。

砸盤長江證券

  3月3日是長江證券擬公開增發不超過6億股新股的路演日及股權登記日,4日開始申購,發行價格為12.67元,預計籌資76億元。

  招股意向書顯示,本次發行將向公司原股東優先配售,老股東可按照10︰2.75的比例行使優先認購權,即最多可優先認購5.97億股。本次發行 網上、網下預設的發行數量比例為50︰50,申購日為3月4日。募集資金將用於長江證券主營業務及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業務的擴張拓展。

  長江證券的有關人士表示,證券行業競爭激烈,長江證券當前的目標是進入行業前十名。

  3月3日,盤中大多數時間裡,長江證券的股價上下波動幅度不大,幾番紅綠未見波瀾。但至14時50分,突然出現大量拋單,隨後幾分鐘內多空雙方 幾番爭奪,雖空方略佔優勢,但股價仍堅持在12.75元上方,本以為全天行情便會如此定局,但集合競價湧現88554手拋單,將股價一下釘在12.00 元。長江證券全天收跌8.47%,亦較增發價格12.67元低5.29%。

  戲劇性一幕上演之時,長江證券副總裁、董秘徐錦文正在網上路演推廣增發,面對突然間的異動,投資者蜂擁上網,開門見山詢問尾盤跳水「是否有人故意擾亂貴公司的增發」?

  「我也覺得奇怪,你也要去問拋的人,放一整天不賣,突然最後低價賣,我覺得很多都是市場的猜想。」東方證券自營部門有關人士表示。

  當天券商板塊下跌幅度並不大,興業證券跌幅第二,跌幅1.31%。

  3月4日,長江證券停牌繳款,之後一直停牌至3月8日。

  3月9日,保薦機構和發行人將在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上公告發行結果。按照公告披露的內容,此次東方證券與長江證券簽訂的增發協議為餘額包銷,極端 情況下東方證券將拿出70餘億元來買下這些股票。如此,東方證券將超過青島海爾投資公司(持有長江證券3.5億股),成為長江證券第一大股東。

主角是誰?

  市場一度懷疑持有長江證券8.03%股份的第三大股東海欣股份(600851.SH)是事件背後的主謀。

  根據公告,海欣股份1月27日董事會決議通過,授權經營班子按不低於12.00元/股的價格,出售2000萬股以內的長江證券股票。

  海欣股份2010年中報顯示,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1億元,較上年同期4.34億元增長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2030.19萬元,較上年同期實現扭虧為盈,而同期長江證券的派息就為公司帶來6977.5萬元投資收益。但公開資料顯示,海欣股份的子公司天馬股份經 營虧損。

  根據長江證券相關人士透露,海欣股份的確有減持的需求,可能是主營業務需要資金,需要通過減持長江證券的股票來回流現金。

  「不過,這一段時間,包括3月3日當天,有大把的機會把900萬股以13塊的價格賣出,海欣股份不太可能虧本出貨。」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海欣股份證券事務辦的工作人員表示無法回應有關長江證券的相關事宜,海欣股份的副總裁陳謀亮在獲知本刊記者身份之後,稱信號不好隨即掛斷了電話。

  據接近長江證券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經查明了最後一筆交易的主角,「是一個個人投資者,他原本持股5000萬股,這次拋出800萬股。」他說。

  按照通常邏輯,這位神秘股東首先砸盤,將股價打低之後,希望東方證券包銷,或者籌碼集中在東方證券手中。隨後再以優惠的價格拿到東方證券手裡的籌碼。

  「很有可能是對敲,但最後一筆交易自己沒接住,漏出了200多萬股,即便每股虧損5毛錢,也不過是100萬的成本,拿這100萬去賭長江證券的 股價下跌,如果跌到12.2元左右,只要能拿到200萬股,基本就補充回來了。100萬,做了這麼大的一個局,也是很划算的買賣。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要 看明天的銷售。」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通過這個操作可以有效的把大量投資人擠出增發。」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表示。「開盤後即便不能夠通過私下接觸的方式獲得東方證券手裡的籌碼,但東方證券迫於資金壓力會急於在市場上拋售長江證券的股權,這樣會打壓股價,便可以更低的價格收集籌碼。」

  再如東方證券包銷吃進大量籌碼,日後勢必要把股價做上去,更可坐享其成。

  目前尚不知此舉是否涉嫌惡意操縱股價,也尚不知交易所或者監管機構是否啟動調查,不過按照修訂後的證券法,「單獨或者通過合謀,集中資金優勢、 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與他人串通,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相互進行證券交易,影響證券交易 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等行為均可定性為「操縱證券市場」。

一夜未眠

  據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透露,此前的路演過程中,有些老股東表示不太願意參與本次增發,但是又不甘心被稀釋股份。

  而對於基金來說,現在是資金收緊時期,基金都不太配置金融類股票,但是如果配置券商股,長江證券應該排在前三。

  「不一定東方全部包銷,從溝通情況來看,機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認可的。」接近長江證券的人士表示。「認購結果現在沒有統計出來。」東方證券投行部的人士表示,不過他強調,承銷的額度肯定要消減。

   東方證券投行部人士認為,根據承銷的協議,增發理論上「不超過6億股」,這意味著有協商的前提,而且此前已經出現過太鋼不鏽這樣類似的案例。

  2008年7月,太鋼不鏽準備增發不超過36.16億元將用於建設150萬噸不鏽鋼工程冷軋項目。但最終太鋼不鏽發行股票約3.39億股,每股 發行價10.46元,共募集資金35.46億元。作為主承銷商的中信證券最終包銷了3895萬股增發股票,佔發行總量的11.49%。

  「就算我們願意,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也不會願意我們成為他們的第一大股東。」東方證券的高層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

  根據東方證券2009年年報,其總資產達到337億元,淨資產達到89億元,淨資本也高達72億元,此外,東方證券的資產管理業務在業內排在第九位,本金總額達到43億元。「我們公司去年年底賬上就有30億的現金。」東方證券內部的一位高管表示。

  即便這樣,3月3日的砸盤行為著實讓東方證券緊張異常,一夜難眠。「從今天收盤,我們就一直沒休息,忙著找機構銷售。」3月4日凌晨,東方證券投行部的人士在電話裡疲憊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6

廣發證券高層震盪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8544&time=2011-03-19&cl=115&page=all

董事長、總裁將同時退居二線,原證監會會計部主任新任黨委書記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劉衛

 

  廣發證券(000776.SZ)現任董事長王志偉、總裁李建勇即將同時退居二線。這是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的消息。

  廣發證券新任董事長將在現任董事中產生。新任總裁將由現任常務副總裁林治海接任。現任中國證監會會計部主任孫樹明將出任廣發證券黨委書記一職。消息人士認為,待其完成證監會規定的有關迴避準則一年期滿後,孫將出任廣發證券董事長一職。

  目前新任黨委書記孫樹明現已到位,董事會將於下月初召開,屆時將公佈人事任命,有關部門「希望人士變動能平穩過渡」。

雙雙出局

  廣發證券註冊地在廣東,但前兩大股東主要來自東北,向來以「草根」券商自居,但董事長一職歷來由廣東省委組織部任命。

  3月15日晚,廣發證券公告稱,其最多180億A股定向增發方案獲批。實施方案後,遼寧成大(600739.SH)和吉林敖東(000623.SZ)持有廣發證券總股本比例分別下降至20.12%、20.03%,但仍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

  2002年底,廣發證券創始人陳云賢轉任廣東省佛山市常務副市長,原廣發銀行副行長王志偉受廣東省委組織部任命,「空降」廣發證券,出任董事長。

  2006年6月,原廣發證券總裁董正青由於廣發證券借殼涉嫌洩露內幕信息和內幕交易罪被起訴。董事會隨後任命常務副總裁李建勇繼任總裁。2010年2月12日,廣發證券正式借殼S延邊上市。

  引人注目的是,現任董事會成員任期自2009年6月29日到2012年6月29日,其間因為借殼,董事會進行了變更,現任董事大部分自2010年2月27日起開始任職。

  據接近廣發證券的人士稱,王志偉今年55歲,李建勇54歲,根據廣發公司章程,年滿55歲的高管必須辭任。李建勇還有一年時間夠55歲,因此被安排退居二線。

  不過,財新《新世紀》記者查閱廣發證券公開的公司章程,並未發現任何對高管年齡的限制。

  「這次對王志偉的調整理由是年齡問題,對李建勇的調整則是以上市前廣發證券的任期將到期為由。讓更年輕的人士出任高管,更適合去衝鋒陷陣。」這位人士稱。

孫樹明「下海」

  在廣發證券的這輪高管變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證監會會計部主任孫樹明的加盟。

  孫樹明曾任職財政部、中央金融工委、銀河證券監事會監事,後進入中國證監會會計部。由於不在證監會內熱門的業務大部任職,市場對其頗感陌生。孫本人為人低調,但由於其深厚的專業和政府背景,廣發證券的股東對其加盟表示歡迎。

  一名廣發員工表示,從監管者的角度看,廣發證券向來都是個「乖孩子」,若高管中有監管層背景的人士,或許能夠提升廣發證券各項業務的競爭力。

  據接近證監會的人士稱,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部委,權力雖大,實則比較清苦,部門主任一級的官員年薪不過十幾萬元,不過是市場機構高管的一個零頭,「部門主任下海,可以理解」。

  根據《中國證監會工作人員行為準則》規定,「證監會領導人員離職需要在三年滿後方能在監管對象中任職,一般人員則為一年。」據此,孫樹明此番下海面臨一年的緩衝期。「廣東省委組織部會先任命他出任廣發證券的黨委書記,待迴避期滿就可以正式走程序了。」這位人士稱。

  中國證監會會計部副首席會計師賈文勤,將接任孫樹明出任會計部主任一職。

  消息人士表示,有關王志偉和李建勇新的職務的安排暫未明朗。廣發基金董事長馬慶泉即將退休,王志偉可能接任廣發基金董事長,李建勇可能出任廣發證券副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2

中信證券H股上車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425&time=2011-03-27&cl=115&page=all

目的不是融資而是國際化,與里昂證券合作「有區別有聯繫」,與中信集團H股整體上市不衝突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坐擁700多億元淨資本,中資券商「老大」中信證券(600030.SH)再次啟動H股上市進程。

  「融資不是目的,主要是國際化的一步考量。」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表示,目前中信證券的淨資本水平在國內遙遙領先,業務承接能力短期內不受淨資本 的限制;中信證券希望的是通過發行H股獲得更高的國際市場認知度,為開拓國際業務鋪路。而中國證監會的態度,也由原來的謹慎轉為支持。

  3月23日晚間,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因重大事項正在商談過程中,預計停牌不超過五個工作日。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中信證券此次停牌系將正式公告啟動H股發行計劃。

  一旦完成,中信證券將成為首家在香港發行H股的內地券商。此前,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曾經在港上市,但並不涉及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的境內資產,市值不過50多億港元。

  中信證券是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總市值超過1300億元,各項業務均排在國內券商的前列。2010年,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74.26億元,實現淨利潤109.4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比上升24.63%和21.82%。

  2011年9月6日,中信證券在股改時對高管及業務骨幹實施的3000萬股股權激勵將解禁流通。

  「發行H股對A股股東權益有所攤薄,但要綜合看ROE水平,加上與里昂的合作,中信證券股價今年仍可期待。」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券商研究員梁靜說。

  「開盤應該表現不錯。」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重啟H股

  早在2007年,中信證券就曾經計劃赴港發行H股,籌資30億美元左右,甚至外界已經給出上市的時間表,但最終交易戛然而止。

  「當時證監會對券商赴境外上市還是很擔心。當時雖處於牛市,券商業績都很好,但主要來自佣金收入。加之外資券商剛剛進入中國,風頭正勁,監管層擔心中資券商急於國際化會影響境內業務,因此不太贊同中信證券的海外上市。」知情人士透露。

  2007年8月底,中資券商剛剛經歷長達五年的清理整頓,共計有30多家券商被處置,20家券商被重組,大量的違規信用交易、挪用保證金問題、保底的委託理財業務被清理。監管層謹慎心理也在情理之中。

  期間,高盛和瑞銀兩家外資投行借「花錢買門票」的路徑進入了中國市場。外資券商的專業水準和高端機制,始終是可能改寫國內證券業版圖的強大因素。國內券商中只有中信、中金等個別券商有條件能與之分庭抗禮。

  「我們發行H股的念頭一直沒有斷,這是中信證券整體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也是我們抗衡外資券商的解決路徑之一。」中信證券內部人士表示。

  「從去年年底中信證券開始跟證監會溝通時,會裡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支持中信『走出去』。」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說,「現在基本的方案證監會都已經認可。」

國際化路徑

  一位中信證券高管曾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中信集團國際業務一直很多,集團領導認為資本市場應是全球業務,只要有機會就要出去,「實現國內各項業務均衡發展,國際上各個市場均衡發展。只是國際投行太強勢,一直沒機會。」

  2005年,中信證券在香港成立中信證券(香港),開始拓展海外業務。2006年又對中信證券(香港)進行了增資,收購了中信集團下屬中信資本 市場控股旗下的三家子公司,獲得了證券承銷、證券經紀及期貨業務資格。同年,中信證券與麥格理銀行成立了中信麥格理資產管理公司,2007年中信證券又與 勝達國際集團(SICO)合資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

  「2006年中信證券再融資後,曾討論過購買花旗銀行10%的股份,希望能用花旗銀行全球的網點開展業務。為籌措資金,還曾計劃在香港上市,但最終未能運作。」上述人士透露。

  2007年10月,中信證券正式宣佈了與貝爾斯登的合作,相互持股、業務合作。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已初露端倪,貝爾斯登的二級市場價格不斷下跌, 中信證券也日趨謹慎。2008年3月19日,摩根大通以換股方式全面收購了貝爾斯登,中信證券遂公告中止了有關合作計劃。雙方並未簽署正式協議,亦未支付 價款,因此未產生損失。

  此次險遇後,中信證券繼續尋覓下一個合作夥伴。

  2010年5月,中信證券公告擬與東方匯理銀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合作方範圍同時包括其下屬的盛富證券、農業信貸銀行證券(美國)公司和里昂證 券等公司,合作方式包括業務合作、客戶資源共享、組建合資公司、成立戰略聯盟等。同期,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等其他中國金融 企業也曾向里昂證券表達合作意願。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信證券國際在香港根基尚淺,與里昂合資,近在眼前的好處就是取得機構客戶渠道,爭取更多H股承銷的大單。

里昂-H股雙方案

  根據中信證券的公告,中信證券與東方匯理銀行的合作將在今年6月底達成協議,此時發行H股到底是何目的?

  根據目前雙方初步達成的整體交易架構,中信證券將成為東方匯理銀行惟一的合作方,設立50%對50%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總部將設在香港。最初 的方案中,雙方並不會以現金出資。取而代之的,是中信證券將中信證券國際注入合資公司,東方匯理銀行將注入里昂證券。經評估後,差價以其他方式補足。

  據彭博資訊的統計,2009年中信證券國際在香港股票承銷市場份額僅為2.1%。東方匯理銀行屬於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集團旗下,資本金為60.56億歐元。總部位於香港的里昂證券,東方匯理銀行擁有65%的股份,剩餘35%由員工持有,以經紀與研究業務見長。

  採用這一方式,可以有效規避外資券商只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合作夥伴的監管規則,用境外公司的合資合作開展業務,不過,由於監管層一直沒有對這一曲線合資正式點頭,方案久拖不決。

  消息人士稱,中信證券發行H股,與里昂證券的合作「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中部分資金將用於這次合資」。

集團出海夢

  對於中信集團來說,中信證券發行H股可謂喜憂參半。據中信集團內部人士透露,在今年年初召開的中信證券年度工作會議上,中信集團現任董事長常振 明表示,「集團其實不希望中信證券發行H股,因為集團對中信證券的持股比例較低,發行H股會被進一步攤薄,同時作為國有企業,還需要上繳社保新發股份的 10%。」目前中信集團持有中信證券23.69%的股份。

  不過,常振明依然表示:「集團支持中信證券走出去,這一步對中信證券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

  去年5月,時任中信集團董事長的孔丹和總經理常振明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披露,「中信集團現在到了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希望把集團整體上市作為一個契機,把加強協同效應、風險管控、戰略管理及資源配置作為推動集團經營方式轉變的抓手。」孔丹說。

  中信集團目前銷售收入2000億元,三分之二來自非金融行業;但盈利中的80%來自中信證券與中信銀行這兩家上市金融機構,加之中信集團下面有 十幾個上市公司,在國內的法制環境中想操作A股整體上市是不可行的。根據香港聯交所的有關規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可以同時上市,只要「母公司除了其在子上市 公司的權益,自己亦須保留有相當價值的資產及足夠業務的運作,以獨立地符合上市規定」。

  「集團的H股發行,與中信證券發行H股是兩個不同的交易,互相沒有障礙。」接近交易的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1

招商銀行2010年業績推介會紀要點評--東北證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r3ys.html

東北證券:招商銀行2010年業績推介會紀要點評

 

事件:

招商銀行於2011年4月1日公佈2010年年報,並於同日在香港召開業績分析師會議,我們通過電話會議的方式參與了此次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如下:

 

1、有關不良貸款餘額年末比第三季度環比增加的原因和未來的變化趨勢

招商銀行年末比第三季度增加了8億的不良貸款,其中對公貸款的不良貸款增加了7.5億,零售貸款的不良貸款增加了0.4億,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增加了 1700萬。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在銀監會的管理要求下下調了2.4億元的不良貸款,其次也對個別的對公貸款的償還情況評估, 也下調了一些;最後對於零售按揭貸款的分類標準調整,原來逾期180天的下調為不良,現在逾期90天以上就是不良貸款,導致零售貸款的不良增加了8600 萬。從今年1月份和2月份,整體不良貸款的不良率和金額都在下降。

 

2、有關招商銀行未來的發展戰略

從商業銀行發展的大環境上看,首先國內銀行同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招行能做的銀行同業很快就能做到,因此競爭環境更加激烈;其次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結束, 監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中國經濟要轉型,要從依靠投資和出口逐步向依靠內需轉變,當然這種轉變也帶來了銀行財富管理新業務發展的契機;第四地方政府的 保障房建設中也需要銀行資金的援助,地方政府的很多確保經濟發展和調整民生的政治任務是不可迴避的,所以雖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較大,但是銀行也 需要通過創新的方式滿足這部分資金需求。

 

從招商銀行自身的發展來看,招行的均衡發展在過去十年中證明非常成功,未來還應該堅持,目前的二次轉型也是非常適應目前的經濟形勢,未來要進一步深化,在 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提高銀行的定價水平和收益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經營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招商銀行的綜合價值,同時有效的提高資本效率。

※招商的兩次轉型,主要的任務是減少資本消耗,提高股東資本使用效率,提高股東權益收益率。目前還有個任務,就是適當提高風險忍受度。說白了就是適當放鬆風險控制,提高貸款利率,幫助提高經營業績。

 

從發展戰略的定位上看,招商銀行不能也不希望做最大的銀行,而是客戶和投資者心中最好的銀行,所以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也不希望成為全能的銀行。未來將把特色發揮到更好,比如中間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在中國經濟大發展的空間下,招商銀行的發展空間也非常廣闊。

 

3、有關招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未來可能的融資安排

首先招商銀行2010年年底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都符合法定要求,當然在可比同業中處於比較低的層次,但是首先資本充足率不是越高越好,特別是在 招行強調資本使用效率的情況下。招行的目標是希望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保持適當的資本充足率,當然在多變的經濟環境和監管環境下,保持一定的資本靈活 性是必要的,招商局作為大股東一定會支持招行在適當的形式通過外部市場補充資本。從中期看,招商銀行管理層有信心還會做到資本充足率符合資本要求,也符合 招行發展的需要。

 

4、有關招行的淨息差及未來的變動趨勢

進入加息週期後,由於招行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的特點,2010年招商銀行的淨息差不斷上升,最終上升了42個基本點,在可比的銀行同業中保持了領先的地 位。展望2011年,招行管理層對於未來淨息差的走勢繼續保持樂觀,首先,從宏觀經濟的走勢判斷,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都把控制通脹預期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 首要任務,因此對於進一步加息的可能市場的判斷是一致的;其次,招行活期存款佔比達到56%,在可比銀行同業中也處於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招商銀行零售客 戶中高端客戶的比例高,中高端客戶是不喜歡存定期的,存活期便於他選擇機會投資,因此如果未來的加息結構是按照目前的加息政策進行的話,招商銀行較高的活 期存款佔比依舊為招商銀行淨息差的提高帶來大於可比同業的空間;最後,招商銀行目前的零售業務佔比超過35%,中小企業佔比不斷提升,對於招行提高定價能 力都是有利的。招商銀行從2010年開始的二次轉型,也就是以降低資本消耗,提高定價能力,提高資產收益能力和降低成本為目標的轉型在第一年就取得了良好 的成效,未來還將進一步深化,因此招商銀行管理層對於淨息差保持樂觀。

 

對於淨息差的單季度變化的趨勢看,從招商銀行自身(不包括永隆銀行)的統計口徑看,招商銀行2010年全年的淨息差為2.71%,其中第四季度單季度的淨 息差為2.89%,12月份單月的淨息差是2.92%。淨息差環比上升勢頭非常明顯。同時,招商銀行管理層也注意到,招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中屬於利率敏感 性,因此淨息差在加息的通道會上升的很快,但是在降息的通道也會下降的也很快,這說明招商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要高於可比同業,所以招商銀行未來會在表內 的資產負債結構上進行調整,希望能夠逐步降低利率風險,這對於招行未來的淨息差走勢也有一定的影響。

 

5、有關成本收入比

招行2010年的成本收入比為39.9%,同比下降了4.96個百分比;招商銀行管理層預測2011年的成本收入比將會繼續下降,主要原因還是在零售銀行 方面的成本收入比下降,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零售銀行未來網點設置的策略上變化,首先是開設網點的速度要適中,其次是要發展專業化網點,而不是綜合性 網點,這樣成本就會大大降低,而效率反而會提高;二是要提高零售銀行的網均效率和人均效率,10年零售銀行的淨利潤佔比由9%提高到19%,一年就提高了 10個百分點,未來繼續保持樂觀。

 

6、有關撥貸比

截至2010年年末,招商銀行的撥貸比為2.14%,第四季度招行加大了信貸成本的計提力度,原因是首先招商銀行第四季度貸款增加了400多億,所以自然 帶來了組合撥備增加,其次地融貸款也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增加了撥備,再次因為第四季度個人經營性貸款發展較快,所以也適當增加了撥備,從撥貸比未來的發展策 略上,招行準備2014年達到要求,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資產質量越優秀的銀行在撥貸比這個指標上就會相對處於弱勢,要想達到撥貸比就是犧牲利潤,未來三 年,招行要在撥備、利潤和資本補充三方面協調,2014年達到要求。

 

7、2010年招商銀行在二次轉型上取得了良好的進展,2011年銀行在二次轉型上還有哪些具體策略。

首先關於二次轉型是銀行為了提升管理水平,應對利率市場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爭取在3-5年內完成的戰略舉措,他的主要內容是降低資本消化,提高定價能 力,降低成本,提高高端客戶的比重和風險可控。二次轉型在去年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2011年二次轉型的主要目標從表面上看依舊是上述五個方面的各項業務 指標,這些業務指標還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但是在業務指標的背後,根本任務是提高管理水平,所以最主要的是全面提高銀行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包括資 本、風險定價、成本、高端定價的貢獻率、風險管理等各方面,要在風險和收益之間進行最好的平衡。舉例來說,在目前宏觀調控,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銀 行風險定價提高不困難,關鍵是怎麼在調整資產結構的同時提高銀行應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能力。所以在2011年銀行要在內部大力推動流程改造和資源整合, 要力促二次轉型早日實現,最終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和目標。

 

結論:招商銀行的投資亮點在於

1、招商銀行在降息週期的淨息差下降幅度最大,實際也說明了如果宏觀經濟真的復甦進入升息週期之後,招商銀行淨息差的上升幅度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能力也是最快的;

 

2、已經基本解決了發展的資本瓶頸問題,在貸款規模天量增加而宏觀經濟復甦基礎尚且不穩固的基礎上沒有輕易的釋放貸款撥備來平滑利潤波動;

 

3、收購永隆銀行之後永隆經營的逐漸改善和協同效應的逐漸發揮;

 

4、貸款結構逐漸調整,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順利。目前估值水平經過股價下跌和業績增長已經低於合理區間,因此上調投資評級為推薦,是我們2011年重點推薦的品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