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425&time=2011-03-27&cl=115&page=all
坐擁700多億元淨資本,中資券商「老大」中信證券(600030.SH)再次啟動H股上市進程。
「融資不是目的,主要是國際化的一步考量。」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表示,目前中信證券的淨資本水平在國內遙遙領先,業務承接能力短期內不受淨資本 的限制;中信證券希望的是通過發行H股獲得更高的國際市場認知度,為開拓國際業務鋪路。而中國證監會的態度,也由原來的謹慎轉為支持。
3月23日晚間,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因重大事項正在商談過程中,預計停牌不超過五個工作日。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中信證券此次停牌系將正式公告啟動H股發行計劃。
一旦完成,中信證券將成為首家在香港發行H股的內地券商。此前,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曾經在港上市,但並不涉及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的境內資產,市值不過50多億港元。
中信證券是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總市值超過1300億元,各項業務均排在國內券商的前列。2010年,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74.26億元,實現淨利潤109.4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比上升24.63%和21.82%。
2011年9月6日,中信證券在股改時對高管及業務骨幹實施的3000萬股股權激勵將解禁流通。
「發行H股對A股股東權益有所攤薄,但要綜合看ROE水平,加上與里昂的合作,中信證券股價今年仍可期待。」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券商研究員梁靜說。
「開盤應該表現不錯。」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重啟H股
早在2007年,中信證券就曾經計劃赴港發行H股,籌資30億美元左右,甚至外界已經給出上市的時間表,但最終交易戛然而止。
「當時證監會對券商赴境外上市還是很擔心。當時雖處於牛市,券商業績都很好,但主要來自佣金收入。加之外資券商剛剛進入中國,風頭正勁,監管層擔心中資券商急於國際化會影響境內業務,因此不太贊同中信證券的海外上市。」知情人士透露。
2007年8月底,中資券商剛剛經歷長達五年的清理整頓,共計有30多家券商被處置,20家券商被重組,大量的違規信用交易、挪用保證金問題、保底的委託理財業務被清理。監管層謹慎心理也在情理之中。
期間,高盛和瑞銀兩家外資投行借「花錢買門票」的路徑進入了中國市場。外資券商的專業水準和高端機制,始終是可能改寫國內證券業版圖的強大因素。國內券商中只有中信、中金等個別券商有條件能與之分庭抗禮。
「我們發行H股的念頭一直沒有斷,這是中信證券整體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也是我們抗衡外資券商的解決路徑之一。」中信證券內部人士表示。
「從去年年底中信證券開始跟證監會溝通時,會裡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支持中信『走出去』。」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說,「現在基本的方案證監會都已經認可。」
國際化路徑
一位中信證券高管曾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中信集團國際業務一直很多,集團領導認為資本市場應是全球業務,只要有機會就要出去,「實現國內各項業務均衡發展,國際上各個市場均衡發展。只是國際投行太強勢,一直沒機會。」
2005年,中信證券在香港成立中信證券(香港),開始拓展海外業務。2006年又對中信證券(香港)進行了增資,收購了中信集團下屬中信資本 市場控股旗下的三家子公司,獲得了證券承銷、證券經紀及期貨業務資格。同年,中信證券與麥格理銀行成立了中信麥格理資產管理公司,2007年中信證券又與 勝達國際集團(SICO)合資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
「2006年中信證券再融資後,曾討論過購買花旗銀行10%的股份,希望能用花旗銀行全球的網點開展業務。為籌措資金,還曾計劃在香港上市,但最終未能運作。」上述人士透露。
2007年10月,中信證券正式宣佈了與貝爾斯登的合作,相互持股、業務合作。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已初露端倪,貝爾斯登的二級市場價格不斷下跌, 中信證券也日趨謹慎。2008年3月19日,摩根大通以換股方式全面收購了貝爾斯登,中信證券遂公告中止了有關合作計劃。雙方並未簽署正式協議,亦未支付 價款,因此未產生損失。
此次險遇後,中信證券繼續尋覓下一個合作夥伴。
2010年5月,中信證券公告擬與東方匯理銀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合作方範圍同時包括其下屬的盛富證券、農業信貸銀行證券(美國)公司和里昂證 券等公司,合作方式包括業務合作、客戶資源共享、組建合資公司、成立戰略聯盟等。同期,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等其他中國金融 企業也曾向里昂證券表達合作意願。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信證券國際在香港根基尚淺,與里昂合資,近在眼前的好處就是取得機構客戶渠道,爭取更多H股承銷的大單。
里昂-H股雙方案
根據中信證券的公告,中信證券與東方匯理銀行的合作將在今年6月底達成協議,此時發行H股到底是何目的?
根據目前雙方初步達成的整體交易架構,中信證券將成為東方匯理銀行惟一的合作方,設立50%對50%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總部將設在香港。最初 的方案中,雙方並不會以現金出資。取而代之的,是中信證券將中信證券國際注入合資公司,東方匯理銀行將注入里昂證券。經評估後,差價以其他方式補足。
據彭博資訊的統計,2009年中信證券國際在香港股票承銷市場份額僅為2.1%。東方匯理銀行屬於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集團旗下,資本金為60.56億歐元。總部位於香港的里昂證券,東方匯理銀行擁有65%的股份,剩餘35%由員工持有,以經紀與研究業務見長。
採用這一方式,可以有效規避外資券商只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合作夥伴的監管規則,用境外公司的合資合作開展業務,不過,由於監管層一直沒有對這一曲線合資正式點頭,方案久拖不決。
消息人士稱,中信證券發行H股,與里昂證券的合作「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中部分資金將用於這次合資」。
集團出海夢
對於中信集團來說,中信證券發行H股可謂喜憂參半。據中信集團內部人士透露,在今年年初召開的中信證券年度工作會議上,中信集團現任董事長常振 明表示,「集團其實不希望中信證券發行H股,因為集團對中信證券的持股比例較低,發行H股會被進一步攤薄,同時作為國有企業,還需要上繳社保新發股份的 10%。」目前中信集團持有中信證券23.69%的股份。
不過,常振明依然表示:「集團支持中信證券走出去,這一步對中信證券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
去年5月,時任中信集團董事長的孔丹和總經理常振明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披露,「中信集團現在到了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希望把集團整體上市作為一個契機,把加強協同效應、風險管控、戰略管理及資源配置作為推動集團經營方式轉變的抓手。」孔丹說。
中信集團目前銷售收入2000億元,三分之二來自非金融行業;但盈利中的80%來自中信證券與中信銀行這兩家上市金融機構,加之中信集團下面有 十幾個上市公司,在國內的法制環境中想操作A股整體上市是不可行的。根據香港聯交所的有關規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可以同時上市,只要「母公司除了其在子上市 公司的權益,自己亦須保留有相當價值的資產及足夠業務的運作,以獨立地符合上市規定」。
「集團的H股發行,與中信證券發行H股是兩個不同的交易,互相沒有障礙。」接近交易的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