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特爾:接二連三的壞消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689

QUARTZ:第一條壞消息:在蘋果公司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現在iPhone和iPad使用的芯片將來會用於蘋果電腦。

目前,Mac電腦的芯片都是來源於英特爾,而蘋果的移動設備使用的是由英國芯片製造商ARM授權設計的芯片。雖然ARM芯片出名的是低耗電量,但是它的處理器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第二條壞消息:據GigaOm的 Kevin Tofel計算,如果你把所有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出售的傳統電腦和平板電腦數量加起來,平板電腦佔了整個數量的24%。

把它們統一叫做「電腦」是有道理的,因為有四分之一的平板電腦用戶近日表示,其平板電腦現在已經是他們的主要工具。

這兩條信息結合起來意味著,英特爾可以看到其市場份額會快速流失。這個長期佔領處理器市場的公司將會遇到許多挑戰。雖然英特爾的處理器將會在本季度銷售出的幾款產品中出現,但事實上,上個季度,在平板電腦市場上熱賣的安卓和蘋果設備都沒有使用它。

如果沒有移動設備這個巨大的市場,再加上在PC市場上的份額也正在減少,英特爾公司很有可能變為高端的英特網服務器,甚至整個公司業務都會面臨危險。

在許多方面,英特爾的命運都與Microsoft Windows是緊密相連的。不幸的是,對Windows8和新的平板手提電腦的評價有好有壞。

相對於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褒貶不一,事實是至少有兩款非常出眾的電腦都不是用的英特爾的芯片。 一個是微軟大肆宣傳使用Windows RT系統的Surface,另一個是由三星製造的谷歌新Chromebook. 這兩者都採用了ARM設計的芯片。

這不是平板電腦市場更容易進入的問題那麼簡單。另一個低能耗處理器競爭對手一家叫做MIPS 的公司已經落戶加尼福尼亞。MIPS致力於把ARM200美元以下的平板電腦市場都搶過來。

如果它的芯片夠好,價格又如此低,那麼,MIPS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比英特爾佔領更多的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

最後,前諾基亞市場分析師Horace Dediu預計,在2013年的秋天,平板電腦將會超過傳統電腦的銷售量,進一步蠶食英特爾的電腦市場。

除非搭載Windows8系統的、使用英特爾芯片的機器市場反映很好,能夠瓜分蘋果電腦或者其平板的市場份額,否則,英特爾只能是一個專業化的網絡服務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87

英特爾超大規模支出計劃的背後:孤注一擲別無選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82

英特爾公司計劃在2013年支出130億美元,以發展和建立未來的製造技術,這個舉動或許在華爾街不那麼受歡迎,但是如果英特爾想要在未來數年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全球領先地位,可能也沒有什麼別的選擇了。

此前英特爾的支出計劃已經很高,達到了110億美元。週四英特爾宣佈把這個數字提高到130億美元,隨後其股價便在週五大跌7%。

路透社,一些分析師很不看好這個舉動,他們認為,為已經在萎縮的PC市場增加生產力,肯定會得到英特爾不希望的結果。而支出的增長將進一步加大利潤的壓力,PC銷量如果繼續下滑,也會讓英特爾擁有更多的閒置生產力。

但也有分析師持有不同意見,認為英特爾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成本高昂但卻非常有必要的努力將會在長期內顯現出效力,隨著股價的上漲,這部分支出也能夠彌補回來。同時,將技術提高也會在未來節約成本,幫助英特爾維持利潤。面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的強大對手,這或許是英特爾孤注一擲的機會了。

伯恩斯坦分析師Stacy Rasgon表示,「這是英特爾孤注一擲的表現,如果他們現在停下腳步,台積電和三星就會很快趕上,那時候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有翻身之日了。」

在英特爾2013年13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中,20億美元將用於擴大加工設備的規模,另外110億美元將用於英特爾製造技術的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8

大咖客戶劈腿英特爾 台積電罕見發聲明 五分鐘內出手澄清 張忠謀在意什麼?

2013-03-11  TWM
 
 

 

Altera和英特爾簽署代工協議,消息曝光不到五分鐘,台積電立即發布新聞稿,強調與Altera的合作關係不變。外界解讀,與其說是擔心掉單,張忠謀更在意的是英特爾的狼子野心。

撰文‧李洵穎

美東時間二月二十五日盤後下午四點多,全球IC設計大廠Altera和最大半導體製造廠英特爾(Intel)簽署代工協議,Altera的FPGA(場域可程式邏輯閘陣列)將採用英特爾的十四奈米製程,並將成為英特爾最大晶圓代工客戶。這項消息在晶圓代工界引發熱烈討論。

儘管這顆晶圓代工震撼彈投注的時間點是在台北時間二十六日凌晨五點多,但台積電也沒有閒著。就在Altera和英特爾新聞稿發布後不到五分鐘內,台積電罕見地發布署名董事長張忠謀的新聞稿,強調台積電與Altera的合作關係不變。

過去台積電新聞稿極少出現由董事長層級來回應客戶動向的前例;再者,按照台積電公關部門擬定新聞稿的流程,如果署名到董事長層級,內容勢必透過層層關卡加以檢視,以示慎重。在Altera和英特爾宣布之後,台積電旋即不到五分鐘的短短時間內,就發出相關回應新聞稿,顯見台積電已事先得知相關訊息,想來係由Altera提前主動告知。

Altera提前告知,而不是讓台積電在報上看到消息才得知,可謂盡到道義責任,讓台積電保住面子。但,台積電快速且高規格的反應動作,也透露出董事長張忠謀相當在意這件事的影響。

過去二年來,市場擔憂英特爾跨入晶圓代工將威脅台積電的霸主地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曾對此公開回應,他研判英特爾的策略應該僅是「選擇性進入代工」。但就在英特爾和Altera共同宣布協議的隔天,英特爾發言人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就指出,英特爾已將晶圓代工視為公司未來的成長契機;由此看來,張忠謀去年似乎小覷了英特爾的企圖心。

Altera在FPGA領域的最大對手賽靈斯(Xilinx)在二○一二年加入台積電陣營,是Altera轉向的主因。台積電去年在二八奈米技術領域打遍天下無敵手,因此吸引Altera和Xilinx相繼在台積電投單。

儘管Altera和台積電已合作長達二十多年,但情誼和生意是兩碼子事,對Altera而言,競爭力優勢已然消失。為求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因此當英特爾向Altera一招手時,Altera便直接切入十四奈米製程,頗合情理。

儘管Altera一年的營業額僅十八億美元,相當於台積電同期一七一億美元的一成左右,影響度並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或許張忠謀過去曾小看英特爾,如今外界解讀,與其說是擔心掉單,張忠謀更在意的其實是英特爾的狼子野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90

英特爾拚轉骨 戰場選在東南亞

2013-07-22  TCW
 
 

 

這是全球最大PC晶片廠商英特爾(Intel)的反擊計畫。

全球個人電腦出貨在衰退,全球晶片巨頭英特爾錯失行動市場先機,面臨前所未有的險峻,二○一二年營收比較二○一一年衰退了一.二%,淨利更下滑高達一五%。現實的華爾街當然不埋單,其股價如今只有二○○○年高峰七十二美元的三分之一,最近三年走勢遠不及標準普爾五百指數。

英特爾在PC領域稱霸,不管你用哪一款電腦,「心臟」(處理器)幾乎全出自它。但當PC出現負成長,消費者把更多預算轉移到智慧型手機時,英特爾在手機領域晶片的市占率,卻不到一%。

策略一:研發拉到檳城主攻手機軟體與應用

英特爾面對成立四十五年最大的險境,它的反攻路徑,不是富裕的歐美市場,反而是擁有六億人口數的新興市場:東南亞。

七月五日,英特爾馬來西亞分公司邀請亞太地區二十多家媒體造訪其位於馬來西亞檳城(Penang)的廠區,宣示英特爾深耕東南亞市場的決心。這裡是英特爾在全球最大的封裝測試廠,建於一九七二年,英特爾馬來西亞分公司總經理馬汀(Robin Martin)秀出的老照片,隱約可以看見當年工廠所在地還是一片黃土地,派駐當地的員工捲起褲管站在泥濘裡,「四周什麼也沒有,除了荒蕪!」

可是,它是英國殖民政府最早在遠東開發的商業城市,也是進入印尼、馬來西亞,以及泰國三角區的窗口,可說位居東南亞核心。在前往英特爾GP12廠區路上,還可以看到另一家半導體超微(AMD).索尼(Sony)跟明基、以及英業達等廠商都進駐,使檳城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子聚落,並獲得「馬來西亞矽谷」的封號。

現在,英特爾把此地賦予新的任務——發展新的手機軟體與應用方案。

在檳城廠,英特爾有一萬名員工,占了它全球員工的十分之一,它不再只是封測廠而已,其設計中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以來,肩負與美國、以色列,以及印度的晶片研發中心合作的任務,如今已有兩千人,比英特爾設於上海的亞太研發公司還要多出一倍人力。

研發人員Sze Wei Ong說,他們負責研究各種應用軟體與使用者體驗。走進戒備森嚴的實驗室,除了機器手臂二十四小時在測試晶片,另一間小房間裡擺放的是各種大小螢幕的手機、平板,以及電視。

除了行動與軟體開發的任務,設計中心研發人員甚至還要幫第三方所開發的應用程式(App)「除蟲」(debug)。一位台灣手機ODM資深工程師說,他從沒聽過競爭對手高通也要幫合作廠商做這件事。

策略二:鄉村包圍城市提升服務、了解市場需求

當歐美市場都被對手蘋果與三星吃下後,英特爾現在打算從東南亞市場突圍。

英特爾馬來西亞設計中心總經理凱利(Kristopher Kelly)說,這裡擁有全球最多年輕人口,從世界地圖來看,這個區域是一塊非常集中的小圈圈,「但小圈圈裡的人口卻比圈圈外的人口還多。」

英特爾採取從「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和台灣最大IC設計公司聯發科在中國走過的路一樣。

相較過去呼風喚雨的姿態,英特爾現在身段變得很柔軟,一位手機品牌廠內部人員指出,英特爾想要切進手機市場很久了,但是受限於晶片架構比高通的更耗電,競爭力不足,目前他們極盡所能拉攏手機品牌廠,譬如做好參考設計,亦即以其晶片為中心,進行相關晶片組的搭配以及電路設計,提供部分的底層驅動軟體程式;此外,還補助行銷預算。這樣的「服務」,讓不管是品牌廠還是代工廠,少花了許多錢投資。

英特爾認為深耕對手可能忽視的領域,才有機會勝出。「要賣東西給這裡的人,你就必須更了解這個市場的需求,」凱利舉「平板手機」(Phablet)為例,一台手機同時也有平板的功能,這個概念就是從東南亞發掘,這也是亞洲市場的特別喜好,但在歐美市場,有興趣的人反而不多。

但,不只英特爾,它的勁敵們早已經虎視眈眈這塊別具風情的大餅,聯發科去年十月宣布和印尼最大的電信運營商Telkomsel及手機領導品牌IMO進一步擴展合作關係;高通也在一年前就表示,下一階段將瞄準低價市場,印度和東南亞是目標市場。

科技產業的軸線大翻轉,讓老大也必須低頭改變策略,不過,這條路到底是否可行仍難定,其十七日揭曉的第二季財報結果,已說明部分成績。

【延伸閱讀】英特爾錯失行動市場先機—2012年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市占率

高通43%其他30%蘋果16%三星11%英特爾<1%

資料來源:Strategy Analytics

【延伸閱讀】搭上行動裝置商機,成長最亮眼—2012年微處理器市占率

排名:1公司:英特爾(Intel)2012年市占率:65.3%相較2011年漲跌幅:-1%

排名:2公司:高通(Qualcomm)2012年市占率:9.4%相較2011年漲跌幅:28%

排名:3公司:三星+蘋果(Samsung+Apple)*2012年市占率:8.2%相較2011年漲跌幅:78%

排名:4公司:超微(AMD)2012年市占率:6.4%相較2011年漲跌幅:-21%

排名:5公司:飛思卡爾(Freescale)2012年市占率:1.9%相較2011年漲跌幅:-12%

排名:6公司:輝達(Nvidia)2012年市占率:1.4%相較2011年漲跌幅:29%

排名:7公司:德州儀器(TI)2012年市占率:1.0%相較2011年漲跌幅:11%

排名:8公司:意法(ST-Ericsson)2012年市占率:1.0%相較2011年漲跌幅:-18%

排名:9公司:博通(Broadcom)2012年市占率:0.6%相較2011年漲跌幅:17%

排名:10公司:聯發科(MediaTek)2012年市占率:0.6%相較2011年漲跌幅:16%

註:*蘋果A系列處理器交由三星代工生產資料來源:IC Insigh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403

英特爾推新一代低能耗芯片「夸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235

據FT報導,英特爾目前正在為智能手錶、腕帶等可穿戴設備研製一套新的超小型、超低能耗的芯片。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大潮中姍姍來遲的英特爾,希望自己可以憑此趕上下一波技術浪潮的高峰。英特爾總裁蕾妮·詹姆斯(Renee James)週一晚些時候對媒體宣佈了名為「夸克」(Quark)的新芯片家族,預計會在明年發貨。這其中還有一版可被人體吸收的產品,含有傳感器可以監測人的生命體徵,適用於生物醫藥行業。

她表示,「夸克」芯片會比現在用在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中的英特爾Atom芯片小5倍,能效則高10倍。「我們真的不想錯過下一波技術大潮,」詹姆斯說。

夸克是目前已知組成物質的最小基本粒子,Intel借用這個名字也可謂恰如其分:「夸克」定位在目前和未來的Atom之下,無論面積還是功耗都要低得多,是專為超微型設備打造的超微型芯片。

在週二召開的舊金山秋季技術峰會IDF 2013上,英特爾CEO布萊恩·克爾扎尼奇(Brian Krzanich)表示,隨著新一代英特爾芯片的橫空出世,將會有大量低於100美元的英特爾芯片平板電腦上市。詹姆斯同時還提到因特爾目前十分重視移動市場,目前公司內部在Android平台上配置的工程師數量已經和windows持平。

此次大會上展示了一堆安卓與Windows 8平板電腦,其中許多都有外接鍵盤。英特爾還針對超低功耗筆記本電腦設計了了一款新型芯片,其無需風扇散熱,這款芯片進一步模糊了筆記本與平板電腦之間的界限,公司希望籍此向世界證明公司在移動領域取得的進展。

英特爾表示,首批使用14納米技術的芯片會在今年末投產,並在2014年商用,這將有助於公司維持其在生產製造上的領先地位。英特爾目前最先進的芯片使用22納米工藝,這已經比三星、台積電等對手的產品先進的多。


科技公司將可穿戴計算視作是智能手機大潮之後的新增長機遇,蘋果在2007年推出了首部iPhone,由此拉開了智能手機行業快速擴張的大幕。

上週,三星電子推出了智能手錶產品Galaxy Gear。而英特爾的對手高通也發佈了智能手錶Toq,目的是為了向潛在的製造商展示自己的技術並不準備大規模量產。

英特爾並沒有明確提出將ARM作為競爭對手,但是很顯然,「夸克」會嘗試衝擊嵌入式的Cortex-M、微控制器的Cortex-R,只不過人家的江山很大很穩固,Intel面對的是塊硬骨頭。

本次大會上沒有宣佈新「夸克」系列芯片的價格,但是英特爾稱新系列的產品將擁有巨大的市場會持續不斷的給因特爾帶來較高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49

PC行業衰落迫使英特爾全球裁員5%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109

英特爾宣布今年將把全球10.7萬名員工隊伍裁剪5%,個人電腦銷量下滑繼續威脅英特爾的盈利能力,並迫使該芯片巨頭把重點轉向平板等其他快速增長的領域。 這個相當於5000人的裁員計劃在英特爾發布財報後一天後宣布,四季度財報顯示英特爾幾乎面對PC業放緩的現狀幾乎無能為力。 在上周四舉行的第四季財報電話會議上,英特爾CFO Stacy Smith已經暗示將會在今年裁員。他表示,英特爾將會增加在數據中心、低功耗芯片以及平板電腦領域的投資。 英特爾是PC芯片處理器的統治者,但是面對智能手機和平板的崛起一直反應遲緩。目前高通和三星是移動端芯片領域的統治者。 券商Bernstein公司分析師Stacy Rasgon說: “如果他們的資源還集中在雖然還沒有死亡但是已經沒有多大發展的市場上的話,那麽現在重新布局把投資放在快速增長的市場領域才是有意義的。” 面對市場波動英特爾在其歷史上曾經大幅調整期勞動力隊伍。去年9月,英特爾宣布將關閉位於馬薩諸塞州的一家老工廠,裁員700人。2006年為了對抗崛起對手AMD的挑戰,英特爾曾經宣布裁員1萬人,但至此之後英特爾一直在增加員工。 英特爾並不是首家因為PC需求放緩而進行裁員的大型科技公司。惠普2014財年最終將裁員3.4萬人,占員工總量的11%。戴爾去年成功完成私有化,但傳聞稱也將進行大規模裁員。 英特爾已經宣布今年把平板芯片出貨量翻四倍達到4000萬顆,並將通過推出面向未來的移動處理器爭奪市場,並且不惜自掏腰包推廣產品。英特爾計劃將補貼其客戶的研發和制造成本,這麽做將讓2014年公司毛利率下滑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85

「下水道工程」奏功 從倒閉邊緣到英特爾加碼投資 廖筠松讓勝捷起死回生的祕密武器

2014-02-10  TCW
 
 

 

三年前,勝捷光電是一家虧損連連的公司,但廖筠松接手後,不僅創造連續十五個月穩定獲利,還獲得英特爾入股投資,靠的是廖筠松的一套「下水道工程」。

撰文‧顏雅娟

他是勝捷光電董事長兼執行長廖筠松,寧願捨棄年薪八百萬元高薪,在四十五歲「高齡」選擇熱血創業,卻賠光了畢生積蓄。當他以為人生走到絕境,卻有人找他當公司的董事長,上任才發現根本是個瀕臨倒閉的爛攤子。

就像上帝給他的考驗,「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經過二十個月的大改造,廖筠松把爛攤子變當紅炸子雞,還獲英特爾旗下創投青睞。

熱血創業

六年內燒光畢生積蓄

走進位在竹科的勝捷光電,腳步還未踏進董事長辦公室,就先與廖筠松不期而遇。穿著簡單西裝、戴著細框眼鏡、說起話來恭謙有禮的廖筠松,完全沒有董事長架子,勝捷光電員工笑說,「在公司裡頭,他是實施『走動式管理』的最佳代表。」或許是剛獲得英特爾投資,讓廖筠松說起話來顯得意氣風發。但很少人知道,在進入勝捷光電之前,廖筠松在惠普、英特爾、思科、諾基亞通信待過,最高職位還增擔任事業群總經理,見證了一流外商公司的光鮮亮麗。

但就在廖筠松人生走到四十五歲時,他決定來個大轉彎,給自己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創業。

二○○四年,廖筠松獨資創辦「黃金一哩管理智庫」公司,提供企業網路行銷、人才培育、生產力提升專案。中年創業不為別的,只因過去長期在外商打拚的他,在龐大組織下就像顆小螺絲釘,不甘空有滿腹市場行銷、企業管理的熱血,所以他決定創業。

「創業是有趣、而且熱血的事情,但後來就變得不太好玩了。」廖筠松不諱言,沒有經驗加上太過理想化,創業六年的成績單,年年都是虧損紅字,「創業就像打仗,到了戰場才發現屍橫遍野,當初揭竿而起的那種浪漫情懷,完全不見。」現實是殘酷的,前前後後廖筠松燒了至少兩千萬元,不僅掏光自己畢生積蓄,還包括老婆贊助的數百萬元。一時之間負債纍纍,房子被抵押,還成了銀行拒絕往來戶,讓他不得不收掉公司。

就在人生最低潮之際,命運之手將廖筠松帶到天瀚科技董事長陳振田的面前。當時,專做高倍數光學手持攝影機、微型投影機的天瀚科技,一直想將產品銷售範圍推到不同國外市場。「原本只是想替天瀚做行銷顧問,去了卻被陳董說服,他說,與其在外圍給建議,不如直接拉進來做。」沒有花太多時間考慮,廖筠松便點頭答應為陳振田賣命。一○年十一月,廖筠松正式加入天瀚科技,擔任的是他最熟悉的全球業務行銷副總。

不到半年時間,頗得陳振田信任的廖筠松轉任董事長特助,從投資關係、產業關係,到切割代工廠勝捷光電。一一年四月,陳振田給了廖筠松一個新的任務,經營勝捷光電。

接手經營

天外飛來的禮物變爛攤子

對於曾有過創業失敗經驗的廖筠松來說,重新成為一家公司的董座,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他以為自己又有了施展理想的機會,卻在接手後才發現,這根本是上帝與他開了個大玩笑。

「其實我是接手後才知道,勝捷光電狀況這麼大;現金嚴重不足,包袱很多,還欠供應商一堆應付帳款。」廖筠松搖了搖頭,那幾乎是將他又重新推進了火坑,「光是應付帳款就高達五億元,每次打銷庫存損失,都是上億元。」過去,天瀚科技與勝捷光電像是連體嬰,直到○九年六月,天瀚科技進行品牌、代工分家的組織調整,分割之後的天瀚,是一家國際品牌公司,勝捷光電卻是承接台灣研發、大陸製造的代工廠。

「那時候的勝捷光電,可以說毫無業務開發的能力,全是為了天瀚而存在。」勝捷光電營運長曾繁星說。

廖筠鬆開始思索,要怎麼把勝捷光電從倒閉邊緣「救」起來。若要讓勝捷光電吃特效藥,他大可砍價搶訂單,衝高營業額,但廖筠松不這麼做,而是默默開啟了一套整頓勝捷光電的「下水道工程」,從根本調整公司的體質。

第一件事就是組織調整,他在董事長底下架出「研發中心」、「行銷中心」,以及負責品保、採購、生產的「運籌中心」三根大柱,一改過去勝捷光電只重技術、忽略市場開發的體質。廖筠松心裡清楚,勝捷光電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工廠」,如何把負債變資產,得從根本調起。

當時,勝捷光電擁有一大群光學、多媒體以及軟體技術的專業團隊,後端又有專屬工廠,可以保證產品從前端研發設計到後端的出貨速度。當時,勝捷光電手握的關鍵武器就是超高畫質、廣角,甚至具備夜視功能的攝錄影機。

公司轉機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當初從天瀚分割出來時,勝捷光電恰巧被分到一個不太起眼的日本客戶,是做簡單的定焦攝影機,裝在車內錄影存證,也就是今日我們熟悉的行車記錄器。

這個看似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卻因日本客戶順利切入豐田車廠,同時拿到東京警政廳專案,勝捷光電的產品就此一戰成名。「這是勝捷光電第一個自主接單、出貨,還賺到錢的客人,彌足珍貴啊!」廖筠松興奮得像如獲珍寶似的。

車用攝影機穩定出貨,一一年第四季,勝捷光電有了分割以來的第一單季獲利,產品退貨率也從五%降到○.五%,這樣的成績,讓勝捷光電上下都感覺到公司不一樣了。「就像家裡打掃乾淨,整個人都活絡起來,公司從那時候就開始崛起。」勝捷光電產品研發業務經理羅政凱說。

車載、穿戴裝置夯

英特爾投資 成當紅炸子雞但開心不了多久,三個月後,因為競爭對手砍價,幾乎搶光了所有行車記錄器的單子,勝捷光電單季出貨量從原本的十萬台降到不到一萬台。即使如此,廖筠松始終不願殺價搶市,反而更堅定要用「品質」來打仗。

於是,勝捷光電開始推出更多新功能,從具備無線通訊功能、提醒車道偏移、警示與前車距離太近,廖筠松給了行車記錄器更多附加功能,也讓訂單慢慢回流。

為了拉開競爭距離,廖筠松也開始思考除行車記錄器之外的產品,像是運動型攝影機、室內監視攝影機、穿戴式攝影機等創新產品。

從一二年六月開始,勝捷光電連續創造十五個月獲利的成績,讓英特爾注意到了,決定入股投資,合作發展車載資訊娛樂系統的影像擷取,及主動安全辨識功能。

其實英特爾創投在年度大會上就揭櫫了車載與穿戴式產品的大趨勢,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董事長索達尼(Arvind Sodhani)大秀英特爾在穿戴式產品的佈局;從智慧手錶能記錄消費者的心跳、體溫等醫療數據,到智能眼鏡,都可以看見英特爾在穿戴式產品的企圖。會看上同樣具有穿戴式概念的勝捷光電,好像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

走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回頭來看,中年創業的慘痛經驗,似乎是為了東山再起而做足準備,廖筠松每週行程滿檔,改變、調整的腳步沒有停,因為在勝捷光電,他找到了再次熱血沸騰的原因。

廖筠松

出生:1959年

現職:勝捷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經歷:天瀚科技董事長特助、天瀚科技全球業務行銷副總、超霸電池(GP)業務總監、諾基亞通信行銷發展總經理、思科經銷業務協理、英特爾業務經理、惠普公司業務專員學歷: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家庭:已婚

勝捷光電

成立:2008年11月

負責人:廖筠松

實收資本額:2.2億新台幣主要業務:行車記錄器研發與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96

「遲到」的英特爾如何挽回市場:押寶平板

http://www.xcf.cn/alk/201407/t20140703_608220.htm

  就在台北Computex展正舉辦的如火如荼時,博通退出手機基帶芯片的消息飄然而至,多少給手機芯片市場蒙上了些許陰霾,再次向外界揭示了手機芯片是一個門檻極高、生存艱難的市場。

  英特爾是PC芯片市場裡絕對的巨頭,但是在移動終端市場裡卻遲到了兩年:2009年底英特爾宣佈進軍SoC,2010年8月英特爾宣佈收購英飛凌,讓自己具備了染指移動終端芯片市場的能力。2012年初,英特爾憑藉首款SoC芯片(System on Chip,系統芯片,是一個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系統集成單一芯片的集成電路。)Medfield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但合作的終端廠商並不多。

  Medfield並不是敗在了實力上(在跑分測試方面,搭載Medfield芯片的智能手機比同期的Galaxy Nexus和iPhone4S都要快),而是市場已經習慣了高通與MTK的產品模式——高通是智能手機SoC芯片領域的集大成者,在集成力和關鍵應用支持方面表現出眾;MTK的交鑰匙方案則大大降低了廠商的開發難度,降低了智能手機市場的准入門檻。高端找高通,中低端找MTK的局面已經形成。

  英特爾於是繞道平板,再戰。

  以平板為切入點的理由有很多:平板產品形態更接近PC,競爭相對沒有智能手機那麼激烈,對於芯片產品在通信方面的能力要求沒有智能手機那麼高。由結果來看,英特爾的這一次繞道是明智的:大批深圳白牌平板廠商團結在了英特爾周圍,除此之外國際化廠商如三星、華碩等廠商的平板產品也開始選擇英特爾芯,畢竟誰都不希望被一家獨大的芯片廠商所套牢,這樣一來最直接的好處是英特爾芯的平板產品出貨量增速迅猛。2014年英特爾平板出貨量有望達到4000萬部,這比2013年增長了4倍。在技術平台方面,由Clover Trail+平台進化為新一代的Bay Trail平台,目前在售平板均為新一代平台,而最新的終端產品價格已經拉到99~129美元的價格水平。這意味著一方面英特爾平台成本已下降,另一方面在最終產品市場的打擊力度加大。

  當然,僅僅是出貨量的提升,英特爾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深圳的白牌的廠商所能做的,也不僅僅是為英特爾芯出貨做貢獻。

  白牌廠商靠得住麼

  團結白牌平板廠商、深入華強北,甚至組建了新的部門CTE(中國技術生態圈),該部門的銷售部及產品市場部總監——美國人楊彬甚至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學會了日常中文交流。(相關閱讀: 《英特爾移動市場重裝上陣》)

  英特爾的確在深圳生態圈下了重注,但很多分析認為,英特爾希望從今天的白牌平板電腦廠商中扶持起像當年聯想那樣的合作夥伴太難了。

  可是,白牌廠商真的不行嗎?

  在激烈的智能手機大戰中,不少昔日的巨頭倒下或衰弱了,但是這些廠商裡有大批懂產品、技術實力超群的人和團隊。這些人與團隊有些流向了小米、錘子這樣新崛起的廠商,有些則出走創業,成為了大家口中的白牌廠商的創始人。

  藍岸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的總裁賀濤就是其中的一位,雖然藍岸僅有半年的歷史,但是賀濤本人1995年就涉足手機行業,曾經供職於諾基亞美國、德信無線,藍岸的160多名研發人員大多數是德信無線的班底。整個藍岸的團隊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對於後端的芯片廠商而言,前端廠商的研發能力很重要,在整機的實際運行中不斷發現系統漏洞和缺陷,不斷優化完善才能令芯片的綜合表現力更好。

  而英特爾一直的掣肘就是支持自己的終端產品太少,在應用方面的優化不夠理想。而事實上並非只有國際化大廠能夠在實際應用中給予反饋。具備人才與實力的白牌廠商一樣有這樣的實力,只不過如何識別和利用這些能力很關鍵。

  英特爾移動通信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榮坤正是這位「伯樂」,來自於英飛凌的陳榮坤是這個行業裡的老江湖,這個子不高、身材瘦削的馬來西亞人給人的印象是:嚴謹、精明。有一次,英特爾的解決方案在終端廠商那裡遭遇了問題,但賀濤的團隊並沒有這樣的反饋,陳榮坤注意到這個情況,經過瞭解才知道藍岸的技術人員在遇到運行問題時直接就把有問題的地方改正過來,因此才沒有碰到問題。

  CTE部門所合作的眾多廠商中,不乏這樣深藏不露的高手。當然,更多的ODM廠商並不具備超強的技術實力,而這也從側面鞭策英特爾在交鑰匙解決方案方面要做的比競爭對手更徹底。合作過多家廠商的賀濤感到驚奇的是,在平板電腦交鑰匙解決方案這方面英特爾進步神速,「如果說MTK能夠做到90%,高通大概可以做到85%;而英特爾基本能夠做到95%以上,即使合作廠商不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也可以做出英特爾芯的平板」,賀濤評價道,「英特爾紮根華強北這麼深,也充分瞭解以MTK為代表的ARM產業鏈是怎麼做的,他們已經得出了要優化整個系統設計而不僅僅是芯片設計的結論。」

  渾水之後,如何摸魚

  今年的英特爾憑藉在深圳的深耕,在移動芯片領域已經具備了攪動產業鏈的實力,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有一些後手正在逐步使出來。

  1.整個供應鏈的優勢

  賀濤說:交鑰匙解決方案做好只是盤活產業鏈的關鍵之一,除此之外供應鏈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芯片的交期,產業鏈的備貨如今是ARM架構體系內遭遇的問題。

  如今,大多數的芯片廠都是芯片設計廠商,包括高通、MTK,而英特爾最難得的是不僅擁有晶圓廠而且擁有全球最領先的製程工藝。英特爾移動和通訊事業部營銷主管Julie Coppernoll說:「在PC時代英特爾就是上下游管理的行家,特別是在技術升級換代的時候,你升級了自己的技術,還要等待代工廠去升級。而英特爾可以控制整個流程,因此我們一直強調我們領先的製造工藝和晶圓廠結合是我們的強項,能夠給合作夥伴帶來收益。」

  對於中國無晶圓廠的芯片設計廠商而言,眼下ARM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難生存,授權費用的高企以及代工廠製程技術升級導致產能緊張,作為業內巨頭的高通都尚且達不到產能完全滿足供貨需要的地步,就不用說其他更小的廠商了。

  2. 牽手瑞芯微

  或許是看到了ARM陣營這一鬆動的可能,英特爾拋出了橄欖枝,而瑞芯微在此時選擇英特爾也有自己的打算:與其在ARM體系內爭搶資源,不如開拓一片X86架構的新天地。

  合作最顯著的結果,就是在非iPad平板世界裡形成新的市場巨頭。據統計,2013年中國應用處理器在全球平板設備市場佔據四成比例,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瑞芯微。如果英特爾能夠在說服瑞芯微加入X86體系的同時,還能將瑞芯微原有客戶由ARM陣營拉攏到自己的X86陣營,那麼對英特爾芯平板出貨方面將是巨大的拉動。要知道瑞芯微的客戶名單不僅僅是白牌廠商,還包括華碩、東芝、聯想等國際品牌。而這些客戶能否接受X86架構還要看英特爾和瑞芯微二者在完善SoC平台SoFIA方面所產生的合力有多大了。

  更長遠來看,今年英特爾推出的SoFIA的SoC平台的3G版本將於年底出貨,LTE版本要到明年第一季度出貨,英特爾希望借助SoFIA能夠擴大平板市場佔有率,同時在2015年再戰智能手機市場。而瑞芯微方面也渴望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突破,此前在基帶芯片方面一直有所欠缺的瑞芯微可以借助英特爾在這方面的技術涉足智能手機市場。

  二者的牽手對於英特爾而言不僅為X86陣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重新構造一個X86架構的生態體系,而且也為自己14nm的領先製程工藝找到了出口。不然,做ARM架構的代工廠這種說法就會一直甚囂塵上。

  3. wintel再度聯手

  除此之外的底氣可能就是老朋友的加入。今年英特爾技術峰會IDF期間,微軟宣佈對手機和9英吋以下尺寸平板windows免費,大家似乎又看到了wintel再度牽手的身影,只不過這一次的牽手二者的姿態都有所改變:在可合作領域共同拓展,但是二者都會支持對方競爭對手的產品。

  微軟的這一舉動很可能是被英特爾所帶動的,想要再次攪局移動終端市場,高高在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大筆投入:英特爾已經先一步親近深圳生態圈,並且進行補貼。

  對於二者的合作,還是頗被生態鏈裡的合作夥伴看好的,易方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斌堅信二者的舉措會帶來整個業態的巨大變化:「英特爾和微軟的價格支持力度以及他們的實力,足以對業界產生影響,整個業界有機會去賣100美元左右的英特爾芯+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這給白牌廠商帶來了巨大的競爭空間,我們第一款8英吋windows平板產品還沒有出來就拿到了沃爾瑪的訂單,而且最近還在增加訂單量。」很多看客可能立刻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沃爾瑪的訂單的確是來自於英特爾,對於白牌廠商的扶持除了補貼之外,英特爾提供的支持幾乎是打通整個產業鏈的,從最初的研發支持到產能、供應鏈協調,再到最後上市涉及到的市場營銷、渠道資源。儘管白牌廠商們很清楚補貼早晚有一天會取消,但是這樣誘人的合作條件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

  當然,英特爾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用優厚的條件養起這批白牌廠商,博取一個漂亮的出貨數據。而是希望X86架構體系能夠重建,並最終強勢回歸整個移動終端市場。不過,時間不會等待英特爾,高通今年已經在力推五模十三頻的4G SoC產品,而英特爾明年才能出貨支持4G LTE的SoC。不過英特爾已經從最初的遲到的兩年追趕到了一年。陳榮坤不認為英特爾在4G上會失掉先機:「移動業務對資本的要求還是很高,我指的是對創新和研發的前期投入。資源決定了你能不能走在市場的前沿,也可以說在業內沒有很多的公司能夠保證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去研發移動通信技術,所以從市場競爭局面來講,除了高通以外,目前英特爾是第二個能夠在LTE的技術上,能夠為市場提供好產品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19

英特爾、高通積極結盟陸廠中國砸錢扶植半導體 台廠沒戲?(052-053)

2014-07-14  TWM
 
 

 

這是中國國務院第三度發文,要出手扶植中國半導體,這次挾著英特爾、高通等大廠搶進,明年中國半導體營收要破三千五百億元人民幣關卡,真能讓台灣半導體業拉警報?

撰文‧賴筱凡

「你好,中國;再見,台灣?」這是巴克萊證券在六月底最新發佈的亞太硬體產業報告。報告一出,立刻引起台灣資本市場的震撼,文中以兩岸電子供應鏈的消長,點出中國硬體廠商對台灣的嚴重威脅。但,中國威脅到台灣的,只有下游硬體產業嗎?

六月二十四日,一份從中國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內容明訂了二○一五年的半導體營收要超過三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二○年半導體產業年增率要超過二○%,目的就是要推動中國半導體的水準,從晶圓代工、IC設計到封裝,都要有計畫性地扶植中國廠商。

果然,一週後,中國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就與台積電的大客戶高通宣佈合作,將在中芯的二八奈米製程投片,生產高通智慧型手機用的驍龍(Snapdragon)處理器;不只這些晶片將供給中國的手機廠,也將進一步拉抬中芯先進製程的成熟度,後續衝擊台灣半導體業的漣漪,已經慢慢展開。

半導體發展慢

中國內部檢討聲浪不斷

中芯和高通的聯手,並不是首例,早在今年五月底,英特爾就找上中國老牌IC設計廠瑞芯微(Rockchip)合作,直接瞄準龐大的平板電腦市場。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就直言,「這種合作方式是雙贏的策略,對於英特爾來說,將可以快速進軍中國平板與智慧型手機市場。」當時,陳慧明預言,在英特爾與瑞芯微合作之後,高通、邁威爾(Marvell)勢必將跟進,也找到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因為現在中國電子供應鏈的機會,比起以前大非常多。」過去,中國電子供應鏈的水平不比台廠好,即使陸廠挾著國家扶植的補貼優勢,祭出殺價戰,但對於英特爾、高通等國際級大廠,仍會基於品質考量,緊緊擁抱合作關係好、品質又隱定的台廠。

但此一時彼一時,台灣下游硬體供應鏈已經率先被攻破,從電聲元件、揚聲器、機殼到觸控面板,巴克萊證券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就預估,多則四○%、少則一○%的市佔率,都已落到陸廠手中。

而這些下游硬體陸廠能夠崛起,靠的就是中國自家品牌的提拔。「以大家都知道的觸控面板來說,當歐菲光還只是小廠時,是聯想、酷派、小米這些品牌願意給機會練兵,歐菲光才有足夠實力去拿三星、華碩的訂單。」一名業內人士說。

中國零組件靠中國科技品牌,中國科技品牌靠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造就了今天中國電子供應鏈的壯大。下游硬體廠能用這套模式崛起,上游半導體廠同樣也有機會用這套模式威脅到台廠。

近年來,中國上游半導體發展緩慢,尤其近兩年中國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熱賣,「全球近八成手機都在中國做,卻只有三%的晶片是出自陸廠,中國一年要花超過兩千億美元進口半導體晶片,比石油還多,都讓中國內部的檢討聲浪不斷。」長期觀察半導體業的一名分析師說。

為此,中國的產業分析師形容,「半導體晶片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心臟』,一個長期無『芯(指晶片)』的國家,只能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下層。」

砸錢未必有用

台廠群聚優勢仍遙遙領先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大動作扶植半導體產業的企圖心明顯,甚至將以成立基金的模式,解決半導體廠的資金問題。不過,這在台灣半導體業內人士看來,搖了搖頭說:「只是雷聲大,真要落地的雨點還是小。」就拿中東主權基金砸錢扶植的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為例,每年都投資超過三十億美元,打從一○年中東主權基金入主至今,投入資本將近兩百億美元。

「可是,在台積電目前主力戰場的二八奈米製程,格羅方德根本無法跟上,這說明了,晶圓代工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是砸錢就有用。」業內人士說。

更別提台灣半導體的群聚效應大,「封測廠、IC設計廠就在晶圓代工廠隔壁,早上晶圓代工生產有問題,隔壁的封測廠下午就趕來想辦法,這種速度是中國半導體廠、格羅方德比不上的。」業內人士直指,台積電的廠房在新竹、南科,封測廠矽品、日月光就在新竹、高雄;相較之下,格羅方德晶圓廠在美國、新加坡,封測廠卻在台灣、新加坡,出了問題都得要一週、半個月才能解決。

「同樣地,中國半導體廠也各自為政,群聚效應不若台廠大,更別說台積電、聯電扶植日月光、矽品的效應明顯,這些都不是花大錢、一時半刻能夠堆疊出來的。」業內人士話說得直接。

長期深耕半導體產業的一名分析師就點出,目前中國IC設計廠在八吋晶圓等成熟製程的產品上,發展速度很快,確實可能會對台廠造成威脅,像是語言IC、MCU(微控制器)等產品,中國半導體廠多有投入。

另一方面,英特爾、高通等國際大廠為了拿到前進中國的門票,積極與陸廠結盟,勢必對於提升中國半導體廠的技術實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只是,話說回來,這些外來的助益能否讓中國半導體強化到足以與台灣半導體業相抗衡,現在來看都還太早。」顯然業內人士不以為然。

畢竟,資金能夠靠政府,但關鍵技術、人才,還是要靠自己,因為過去三十年篳路藍縷,台灣半導體廠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2

紫光攜手英特爾 芯片行業大洗牌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6/146115.html

9月25日,老冀獲得準確消息,全球芯片行業老大英特爾與清華紫光集團達成入股協議:英特爾出資15億美元,取得紫光集團20%的股份。老冀還得知,雙方將於北京時間9月26日中午正式向外界發布這個消息。

英特爾大家應該都知道,全球90%以上的電腦和80%以上的服務器當中跑的都是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CPU)。紫光集團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老冀在這里稍微介紹一下:紫光集團是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51%的一家產業投資型公司,清華控股的唯一股東是清華大學,再往上主管部門是教育部。紫光集團另外的49%的股份是由總裁趙偉國率領的管理團隊持有,因此紫光集團有點類似於當年的聯想控股,有點國有民營的性質。

\本來紫光集團跟芯片產業沒有任何的關系,但是從去年開始有關系了。去年7月,紫光集團花了17.8億美元收購了在美國上市的芯片設計公司展訊(Nasdaq:SPRD);今年7月,紫光集團又以9.1億美元將另一家在美國上市的芯片設計公司銳迪科(Nasdaq:RDA)。這兩家芯片設計公司加起來的年營收大約是13億美元,已經是內地芯片設計行業的絕對老大。收購完成之後,這兩家公司都從納斯達克退市了。

\(上圖為紫光集團總裁趙偉國)

顯然,趙偉國正準備玩個大的,他希望以展訊和銳迪科這兩家在手機芯片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的公司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家能夠與高通、MTK掰手腕的內地芯片設計巨頭。目前,展訊在手機基帶芯片市場上已經排名第三,跟在高通和MTK的後面,比英特爾(原英飛淩)的市場份額都要高。加上同樣在這個領域埋頭苦幹了十年的銳迪科,應該是如虎添翼。

那麽,趙偉國還缺什麽呢?顯然不缺錢。要知道,收購兩家美國上市公司可是需要真金白銀的,而且是26.9億美元的真金白銀!為什麽不缺錢呢?因為紫光集團趕上了內地芯片行業的好時光。最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密集出臺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就在9月25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徐小田在上海透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將於近日掛牌成立,基金一期規模高達1200億元。而北京、安徽、天津等地方政府也已經出臺了集成電路扶持意見,通過設立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地方龍頭在集成電路領域整合做大。紫光集團在這個時間點做大規模的收購,可謂生逢其時,必然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既然不缺錢,趙偉國缺什麽呢?老冀認為,他應該還缺三樣東西:機制、技術和產能。

機制這個東西老冀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老冀所說的紫光集團的股權結構,再參照2009年聯想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嘗試。

技術這個東西呢,展訊和銳迪科兩家公司在手機芯片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尤其是展訊過去幾年在GSM和TD-SCDMA芯片上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在WCDMA芯片上也取得了可惜的突破。問題是整個手機市場正在快速向4G(LTE FDD/TD-LTE)演進,有著雄厚技術積累的高通仍然跑在了前面。

另一家實現了4G芯片量產的公司是Marvell,它的手機芯片業務正是當年從英特爾手中收過來的,想來英特爾應該怪後悔的。

來自中國臺灣的MTK仍在奮起直追,最近大熱的1799元的魅族MX4用的就是MTK的MT6595處理器,這也是MTK第一款大規模量產的4G芯片。

\而無論是英特爾、展訊還是銳迪科,在4G手機芯片上還是落在了後面。既然如此,還不如大家合兵一處,合力往前趕。老冀認為,這應該是已經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的紫光集團,選擇與英特爾資本合作的商業邏輯。

如果想得更遠一點,未來紫光集團會不會拿到英特爾的安騰、酷睿、Atom等處理器的IP授權,開始做PC處理器和服務器處理器?這個機會也許會有,畢竟都是芯片設計,原理是相通的,而且服務器芯片的利潤率比手機要高不少。

也有人說英特爾通過入股國企紫光集團,從而避免中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這個理由應該也有,但是老冀認為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英特爾在中國的銷售策略並不像高通那麽激進,OEM廠商對英特爾的態度也還好。

而且,展訊和銳迪科之前搞的芯片都是ARM架構,而英特爾處理器則主要是X86架構,重新學習也夠展訊和銳迪科的技術人員喝一壺的了。

因此,老冀認為攜手英特爾之後的紫光集團,短期內的主攻方向應該還是手機市場,而且仍然是做ARM機構,只不過可能會將英特爾(英飛淩)的基帶處理器集成進去,如果英特爾的4G基帶開發得足夠快的話。當然,與手機相關的平板電腦市場也會是個次重點。

此外,老冀也提到了英特爾入股的第三個因素,就是產能。眾所周知,英特爾不僅有著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也有著全球最先進的制造工廠,並且在最近幾年開放給ARM廠商。最近一段時間,蘋果iPhone 6和6 Plus的大賣,讓芯片制造業的老大臺積電的產能大部分被蘋果霸占,致使其他芯片設計公司的產能吃緊。雖然紫光也可以找聯電、中芯國際、Global Foundries排產,但是如果英特爾願意拔刀相助,產能和良品率顯然會更有保證。當然,老冀覺得產能應該是個相對次要的因素。

\有了英特爾與紫光集團的結盟,中國芯片業將會迎來一次大的重組,並帶動下遊產業的大洗牌,這種情況在臺灣曾經發生過。過去幾年,由於“老大”英特爾遲遲拿不出手機芯片的解決方案,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緊緊跟隨英特爾的臺灣IT產業普遍萎靡不振。

當然,結盟之後如何合縱連橫,老冀還沒理出個頭緒,目前能看到的就是MTK將會受到極大的沖擊,因為它跟紫光集團目前在手機芯片市場都是定位於中低端市場。長遠來看,如果高通不能夠進一步本土化,也會在很多細分市場上受到沖擊。另外,這次結盟未來可能還會影響到服務器芯片市場、平板電腦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總之會打亂目前的產業格局,內地芯片行業將有可能借此良機崛起,成為全球新的一極。老冀現在的腦子已經有點亂了,歡迎大家幫老冀一起梳理。

至於9月25日消息傳出來之後,紫光股份(SZ:000938)突然漲停板,老冀就有點不明覺厲了。如果仔細研究過紫光股份的年報,就會發現紫光股份的大股東早就不是紫光集團,而是清華控股旗下的另一家公司啟迪控股了。目前,紫光集團只持有紫光股份3.99%的股份,紫光集團的這次大並購,顯然與紫光股份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不過,A股市場歷來愛炒概念,愛誰誰吧。

由於還沒有看到紫光集團和英特爾的正式公告,老冀在前面的很多判斷只是基於推理,未必正確,歡迎大家指正!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