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官二代聯手英特爾 叫陣聯發科

2014-10-06  TCW
 
 

 

短短五個交易日,聯發科股價從五百元跌到四百四十五元(計算至九月二十九日),大砍一一%,市值蒸發了八百六十四億元。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正遭遇一場全面獵殺的危機。

英特爾+展訊被諷弱者取暖專家:別低估中國式布局

九月二十六日,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宣布以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五十億元)買下清華紫光集團二○%的股份。後者,是清華大學旗下控股集團,官方色彩濃厚,也是中國前三大通訊晶片廠展訊、銳迪科的母公司。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美中兩大晶片龍頭以入股的方式攜手合作,也把展訊與聯發科的宿命對決,一口氣拉高到國家層次。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霸氣的說:「紫光希望能成為一家世界級的晶片巨頭,用五年左右時間超過聯發科。」

儘管業界解讀,這是兩個弱者互相取暖的結合,「英特爾的X86系統早就過氣,展訊又是聯發科的手下敗將,兩個加在一起就跟微軟加諾基亞一樣,變不出把戲,」一位前外資分析師說。就連聯發科內部的工程師也認為「目前並不構成威脅」。

但看在瑞銀新任執行董事、半導體資深分析師陳慧明眼裡,他卻憂心忡忡認為:「從產品面來看是弱弱結合沒錯,但不要忽略了背後的中國因素!」

陳慧明觀察,過去展訊在技術實力與規模上,確實落後聯發科一大截,然而在被擁有多位官二代背景的清華紫光集團收購後,地位上已經提升了一個檔次。

清華紫光的顧問,不少都是官二代,溫家寶、習近平的兒子,都是清華幫出身,但與一般中國國營企業不同的是,他們並不干預營運。「攤開展訊的roadmap(計畫圖)會嚇死你,他們做的布局,絕對不是國企做得出來的,」陳慧明說。

而與英特爾合作,更有多重戰略意義,除了立刻獲得一筆資金外,更重要的是「把氣勢做起來」。

「今天能夠引進英特爾,明天是不是可以引進高通?可能連三星都願意來談,到那時候,要挖人、要堆技術,都比現在容易,」陳慧明說。長期來看,聯發科要面對的不只是一家企業,而是中國政府、中國產業鏈加上美國技術的策略聯盟。

但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來說,眼前最急迫的挑戰,不是中國對手清華紫光,而是美國敵人高通。

對付高通,速度取勝:開發時間縮短至三個月

搶在聯發科首款4G六十四位元晶片發布之前,高通罕見於九月二十五日在北京舉辦盛大發表會,高中低階產品齊發,款款都是衝著聯發科而來,其中最低價的MSM8916,售價壓到十二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六十元),直接挑戰聯發科低價霸主地位。

「技術上來說,高通才是聯發科最大的對手,」在半導體界有二十年資歷,一位晨星半導體前資深主管觀察,高通的技術領先聯發科至少三年,過去一個打高端、一個走低端,井水不犯河水,但現在高通改變策略,向下追殺,已經踩進了聯發科的領土。一位熟悉聯發科高層的人士指出,為了因應當前的險峻局面,蔡明介已經擬定全盤作戰計畫。

對高通的侵門踏戶,他用速度與之對決。「蔡董常說,攻擊是最好的防禦,」該人士說,當低價已經失效,就必須用更快的速度甩開對手,以時間換取空間。過去聯發科的產品開發週期大約是半年到七個月,但現在「可能得壓縮到五個月甚至三個月。」

抵抗聯軍,開闢第二戰場:印度、美國成立研發中心

對清華紫光與英特爾聯軍,他準備展開第二、第三戰場。以往聯發科光靠中國市場就能撐起半片天,但蔡明介也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去年以來,聯發科海外布局動作頻頻。在印度,投資了兩億美元成立新的研發中心,未來團隊將達五百人,目前已經拿下了一○%的市占率。在美國,加州的研發中心今年正式啟用,總共五個研發部門,強攻4G高端市場。

對展訊的頻頻挖角,他用專利建起防火牆。今年中大動作提告鑫澤數碼,目的就是在警告下面的工程師不要輕舉妄動。

人才止血,提告護專利:防不了跳槽,人可走圖要留

「他知道如果人家真的要挖角,怎麼防也防不了,但是有本事,你人過去,不要把圖(編按:IC設計圖)放出來,」一位熟悉聯發科動態的專利事務所高層說。聯發科擅長打團體戰,一張圖就是一個團隊的心血結晶。限制不了員工的雙腳,至少要保護好團隊的腦袋。

話雖這麼說,蔡明介還是盡量避開與展訊正面接觸。今年中,他在上海找適合的地點要蓋新的研發中心,就特別交代負責人「找個離展訊(總部)越遠越好的地方,」一位知情人士說。

前有高通攔路,後有展訊挖角,如今又加入了中國政府與美國英特爾聯軍攪局,聯發科面對的,將是一場從技術面、資源面、人才面的三面硬仗,台灣IC設計之光能否繼續發熱,考驗也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37

當英特爾跟高通都向中國低頭 台灣8成半導體CEO最焦慮的事正在發生… 豺狼與黑熊的戰爭(074-083)

 
2014-10-13   TWM

 

豺狼,聰明、動作快,總是群體行動,只要咬中獵物,不達目的絕不鬆口;台灣黑熊,溫和、力氣大,經常由母熊帶小熊四處覓食。

中國半導體公司,就像豺狼,台灣業者則是黑熊,在中國政府決定砸6000億元成立基金、傾國家力量扶植產業之際,一場豺狼與黑熊的戰爭,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周品均、林宏文 研究員.張佳婷狼來了!而且這次是玩真的。中國這匹大狼,布陣許久,終於還是發動攻擊,這次直指要害,那就是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與IC設計業。

三年前,如果你說中國半導體產業是否會超越台灣半導體產業,泰半台灣業者都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不可能!﹂三年後的今天,高通攜手中國最大晶圓廠中芯國際一起開發二十奈米製程,英特爾捧著十五億美元入股清華紫光,面對這股中國半導體大軍壓境的危機感,台灣業者感受到了!

《今周刊》為了解台灣業者如何面對中國政府強力扶植半導體產業,針對台灣上市櫃半導體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發放問卷,問卷回收率達四六%。在回收的二十四份問卷中發現,居然有近八成業者都對中國政府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現象,感受到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威脅;此外,有六六%業者認為,這股中國半導體海嘯將在未來二到三年內,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威脅,另有二一%認為,一年內就會受到威脅。

也就是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經嚴重感受到中國半導體業兵臨城下的迫切危機,無奈的是,相對中國政府處心積慮衝著台灣而來,八三%業者對政府的作為感到不滿與非常不滿。

時間拉回到九月二十六日,從北京發出的一則新聞稿,震撼了全世界半導體業——英特爾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決定以十五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四百五十億元),取得清華紫光旗下子公司展訊與銳迪科二○%股權。

雖然在這紙聲明裡,科再奇與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並未提到雙方結盟後的目標對手是誰,但其後趙偉國在一次公開場合就曾預言:「未來五年紫光營收要挑戰一百億美元,紫光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家世界級的晶片巨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來超越聯發科,成為全球排名第二、出貨量第一的IC設計公司。」不只清華紫光動作頻頻,真正讓台灣IC設計業者焦慮的還在後頭。因為中國十一長假一結束,由中國政府拍板定案全力扶植半導體產業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將正式完成登記註冊,規模恐怕將比原先預估的六千億元還要大,衝擊層面也將更廣。

來看看一個數字,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三二○○億美元,其中多達五四%的晶片都出口到中國,但真正由中國製造生產的晶片,市占率卻只有一○%。對比中國每年花一二○○億美元來進口石油,中國每年從國外買晶片的金額居然高達兩千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六兆元),遠超過石油進口額。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存在中國,並非第一年,中國政府甚至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空芯(中國稱晶片為芯)」,所以中國政府屢屢投入大筆資源,就為了打造中國半導體產業,以解決空芯現象。

「可是,這次他們是玩真的!」一名半導體業內人士不諱言,中國要衝半導體產業,絕對不是空喊口號,更被業界公認將是「最有戰略」的一次。

之所以這麼說,不是沒有原因。去年底北京市率先拿出一五○○億元成立投資基金,找來中國創投人士操盤,分成兩支子基金,一支投資半導體設備與晶圓代工,另一支則投資IC設計與封測。而這筆基金的頭號代表作,就是由中芯國際與清華控股共同出資的清芯華創砸下十六.七億美元,以每股二十九美元的價格,收購CMOS影像感測晶片大廠豪威(Omnivision)。消息一出,震撼市場。

中國政府下重手

為解決「空芯」,逼出「大基金」!

六月,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政府更是馬上動起來,上自財政部、國家級創投的國開金融,下至地方政府如北京市等,無不為了推動「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做準備,中國業內更將它稱為「大基金」,而這筆錢正是要用來拉動中國半導體業。

不少台灣創投業者私下表示,中國政府拉抬自家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明確,有了「大基金」的運作,自然吸引不少創投紛至沓來,爭取為「大基金」代操的機會,就連台灣創投都躍躍欲試,有意替中國孵育新的半導體公司。

你可能會質疑,半導體是技術密集的產業,不是砸錢就能見效,這一點,中國政府比誰都清楚。過去,中國在LED(發光二極體)、面板及太陽能等產業的獎勵動作,就是以補貼設備採購、研發投資及租稅抵減等方式來進行,「統統有獎」的補貼模式,造成產能過剩與殺價競爭,最後反過頭來被歐、美政府課徵反補貼、反傾銷等高額稅率的處罰,導致負面效果。

這次中國推出「大基金」的作法 ,就是先拉龍頭企業,採強強合併或引進一流外資,所以,去年由清華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團發動作為母公司,先是以十七.八億美元收購展訊,再拿九.○七億美元買下銳迪科,最近還引進英特爾來幫忙提升技術,就是為了集中火力來養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IC設計公司。

一名觀察IC設計產業多年的分析師表示:「中國政府今年扶植半導體的策略,就是要改變過去中國半導體質量不對等的狀況。」因為目前中國IC設計公司數就多達四、五百家,「可是,真正有影響力的卻不超過三家。」因此,「大基金」一出線,市場就開始點名,將由清華紫光扛IC設計龍頭重任,單挑聯發科,後面還有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與大唐集團接棒;另外,身為中國最大晶圓廠的中芯國際則瞄準台積電而來;就連封測,也有排名全球第六大的江蘇長電,企圖小吃大,購併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星科金朋。

進一步細看這些被點名扛重責的公司,背後都有濃厚的中國官方色彩。像是清華紫光成立於一九九三年,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為持股二五%的啟迪控股、持股六.六二%的清華控股與持股三.九九%的紫光集團,而這三大股東背後都有清華大學的影子,可說是銜政令經營的公司。

因此,中國政府發動一連串整併動作,選定由清華紫光做母公司,吃下展訊與銳迪科,要將清華紫光打造成中國最大IC設計公司的意圖,不言可喻。

除了清華紫光以外,像是近來動作不少的CEC,旗下有兩大晶圓代工廠華虹、上海貝嶺,還有中國排名第四的IC設計公司華大,稱得上是一方之霸;中芯國際背後母公司的大唐集團,旗下也有中國排名第七的IC設計廠聯芯,與大唐微電子,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勢力。

連高通都﹁妥協﹂

國際大廠與中國結盟 台廠處境艱難台灣半導體CEO感到焦慮,其來有自,因為中國政府為了拉拔自家半導體廠,不惜對高通祭出反壟斷調查的手段,逼得高通不得不低頭,在調查進入尾聲之際,決定在中芯國際的二十八奈米製程投片,給了中芯實戰機會。這在業界人士看來,「高通要委由晶圓廠代工,有太多選擇,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等,偏偏選了中芯國際,與中國政府妥協的意圖明顯。」聰明如英特爾,早就察覺到中國政府的風向,先是在五月宣布入股中國IC設計公司瑞芯微︵Rockchip︶,現在又決定入股清華紫光,「由於英特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一直遠遠落後,會找上瑞芯微與清華紫光,自然也不意外。」不願具名的市調機構分析師說,英特爾此舉不僅能拉攏中國政府,未來瑞芯微與清華紫光若用英特爾的技術架構,也將有利於增加英特爾的市占率。一位國內IC設計公司總經理指出,有了清華紫光與瑞芯微來拓展英特爾的x86架構,搭配英特爾全球最強的晶圓製造能力,勢必讓中國IC設計廠的晶片價格更具競爭力。

不只如此,去年十二月,荷蘭半導體廠恩智浦也決定與大唐電信合資成立大唐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共同開發車用電子產品;八月,江蘇長電更證實,他們已就購併細節與新加坡封測廠星科金朋進一步討論。

國際大廠一個接一個與中國半導體廠結盟,這才是真正讓台灣業者焦慮的理由。在前幾年頻跑兩岸半導體公司的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就說:「展訊去年十二月從美股下市時,當時的市值是十七億美元,加計收購銳迪科的九億美元,總共二十六億美元。如今,英特爾用十五億美元,卻只取得清華紫光二○%股權,等於不到一年,市值就增加了三倍。」有了英特爾這個盟友與資金,不只資金有了奧援,研發技術實力的增強,才更是關鍵。

台灣半導體業者的處境,只會越來越艱難。

三倍薪、來台設研發中心

就算沒挖到要角,也動搖員工向心力枱面上,中國半導體業者大動作頻頻,枱面下,中國業者透過各種管道大肆挖角台灣人才,讓兩岸競爭進入肉搏戰。

一直以來,台灣工程師要進入半導體產業的最佳選擇,除了台積電就是聯發科,晶圓代工領域裡,中芯國際對人才的吸引力比不上台積電,但在IC設計領域裡,展訊、海思等公司的人才吸引力,可就不比聯發科差了。

「去年,趁聯發科合併晨星的陣痛期,展訊一口氣就挖走了晨星三百名工程師。」業內人士說,展訊相中的,正是兩家公司合併後,勢必會有許多位置與人力重疊,人才流動絕對免不了。

再者,中國半導體廠的薪資待遇很敢開,也是不爭的事實。「以公司規模作為簡單區分,有些中型中國IC設計廠能開的薪資,大約是台灣的二至三倍;一些大型公司給的薪水有兩倍,這還不包括配股。」瑞星管理顧問公司業務總監蔣宗芸指出,加上配股的話,一位年薪兩百萬元身價的工程師,被挖角到中國公司後,身價可望跳增至六百萬元。

蔣宗芸說,若中國公司對該職位需求高,當然也有薪水幣值從新台幣轉為人民幣,直接五倍跳增的情況。而這些中國IC設計廠,多半透過獵人頭公司,找尋人才,挖角目標以整個團隊為主。

曾在兩岸IC設計廠出任業務副總經理職務的業內人士坦言,「中國公司給的薪資,確實已經超越台灣,在這種情況下,人才會流動,是很正常的事。」像是去年與離職主管袁帝文爆發訴訟官司的聯發科,就是兩岸競爭、挖角的案例。據了解,袁帝文在二○○○年進入聯發科,在聯發科一待就是十一年,由於袁帝文是聯發科曾掌管無線通訊事業部門總經理徐至強的手下大將,「只是,隨著徐至強在一○年離開聯發科,袁帝文會走,也是大家預期中的事。」深知內情的人士說,當時,展訊就是看準袁帝文勢必隨徐至強而去,直接找上袁帝文接觸,還讓他出任展訊上海總經理。

後來這件事被聯發科發現,一狀告上法院,還指控袁帝文在離職當天非法下載公司機密檔案,竊取營業祕密。今年八月,聯發科再度爆發內鬼案,十名聯發科離職員工到一家名為鑫澤的港資公司任職,背後就藏有展訊的影子,業界一度傳出,這些挖角動作,正是由袁帝文發起,「因為袁帝文對聯發科手機晶片團隊很了解,這對展訊挖角很有利,精準地知道該找哪些關鍵人物進行挖角。」對此,本刊試圖向袁帝文查證,但他一聽到來電者是媒體,立刻就掛斷電話。聯發科雖不願證實傳言,但內部人士私下透露,袁帝文離職後,確實曾與聯發科員工接觸過。

「聯發科員工到了展訊,不只是把高效率的工作精神帶去,更可怕的是,像他(袁)這樣的例子,才是聯發科人才流失的隱憂。」一名長期觀察IC設計業的分析師說。

在中國IC設計公司工作多年的台籍高階主管更指出,「現在中國IC設計公司最喜歡找的人才,就是有八到十年經歷的工程師,這些人在大公司如聯發科要不到好位置,就會動念想換工作;在小公司的人,如果每年薪水沒有更好的增幅,中國公司一招手,願意去的也大有人在。」尤其,中國IC設計也學聰明了,與其將大批挖來的工程師往中國送,在台灣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成本更低、也更有利於吸引台灣工程師加入,「像是訊崴的背後就是中國海思,大家去面試都是在那裡,幾乎在台元(科技園區)上班的人都知道。」一名從晨星併入聯發科的工程師說。

「就算中國IC設計公司不見得能挖到台灣最好的工程師,但他們今年以來不斷釋放這些消息,已經達到干擾台灣業者的效用。」這名在中國IC設計廠工作的高階主管說,最近工程師們碰面都會私下調侃,接到中國公司的面試邀請,薪水是兩倍或三倍。

﹁海歸派﹂不容小覷

中國的目標不限台廠,而是放眼國際當兩岸競爭已進入肉搏戰,台廠自然不能忽視這股正在崛起的力量,只是,長期在兩岸往來的一家IC設計公司總經理就指出:「中國政府背後的目標,絕對不會只限於超越台廠,重點還是要養出能夠與英特爾、高通平起平坐的國際級公司。」就拿展訊來說,過去五年展訊成長的速度飛快,去年營收年成長幅度高達四八%,遠比聯發科的三六%還驚人,「背後最大的關鍵,當然是展訊董事長李力游。」陳慧明說。

這幾年,由於駐點香港的緣故,陳慧明有很多機會與中國IC設計廠接觸,面對這股中國半導體大軍壓境的危機,他最有感。

其實早在○八年前,李力游是博通的資深業務拓展總監,所以對手機晶片領域相當熟悉,因此,當李力游回到展訊工作後,升遷速度比任何人都快,○九年他就當上了展訊執行長,隔年更成了展訊董事長。

陳慧明說,展訊其實比聯發科更早進入功能型手機市場,產品卻比不上聯發科,李力游發現,問題出在展訊產品的穩定度。因此○九年他一上任,就把重點放在展訊晶片穩定度的改善,那一年,展訊手機晶片在市場崛起,逼得聯發科也跟著打了一場艱辛的價格戰,一場戰役打下來,聯發科並沒有獲得勝利,甚至導致掌管手機晶片部門大將徐至強黯然離職。

在陳慧明的觀察中,李力游的親力親為令人印象深刻,「他這個人很厲害,就算已經做到這個位置,他還是會親自上陣跑業務。」陳慧明說,李力游過去累積了行銷和業務的經驗,親上第一線跑客戶對展訊來說絕對是一大加分,因為李力游知道客戶的問題在哪裡,立刻訂定改進目標,大大提升展訊的效率。

李力游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裡的特例,像是展訊創辦人、現為華創背後操盤人的陳大同,還有威盛旗下的手機晶片廠威睿電通執行長張可,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海歸派」,甚至李力游、張可與徐至強還曾同為美商Rockwell半導體的同事。

如今,中國政府大力催生下,不惜動用國家資源也要將中國半導體產業拉拔起來,國際大廠接連被招降,寧可用低頭合作代替正面競爭,台灣業者如果再不增加自身競爭力、台灣政府若再漠視不管,台灣面板、太陽能產業淪為慘業的殷鑑不遠,台灣半導體產業得謹慎面對這空前的危機!

擴大布局,中國步步進逼由於中國每年進口晶片金額多達2000億美元,遠比石油進口額還高,讓中國政府忍不住下重手,整併、投資動作頻頻,就為拉拔自家半導體產業。

2013/07 紫光以17.8億美元購併展訊,12月自美股下市。

2013/12 北京市政府投入300億元人民幣,成立「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恩智浦半導體與大唐電信合資成立大唐恩智浦公司,搶攻車用電子市場。

2014/02 中國政府對高通展開反壟斷調查。

2014/05 英特爾宣布與瑞芯微策略結盟。

2014/06《國家積體電路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展政策出台,備妥千億元人民幣資金;浦東科技以6.9億美元投資從事IC設計的瀾起科技。

2014/07傳出高通反壟斷調查,恐遭中國政府罰款12億美元;清華紫光砸9億美元購併銳迪科;中芯與高通宣布,將在28奈米製程和晶圓製造緊密合作。

2014/08 清芯華創開價16.7億美元,欲收購豪威。

2014/09 江蘇長電證實正與星科金朋商討購併事宜;英特爾出資15億美元入股清華紫光,取得20%股份。

整理:張佳婷

狼群來了!

中國政府選定清華紫光、大唐國際與中國電子信息三大集團,以打群架的方式,把台積電、聯發科當頭號敵手,強攻台灣半導體產業。

中國

清華紫光 展訊 銳迪科大唐國際 聯芯 中芯國際 大唐微電子中國電子信息集團 華大 華虹 上海見嶺

台灣

台積電

聯發科

日月光

聯詠

立錡

警報響!近8成半導 體CEO都擔心中國威脅79%業者認為威脅程度已達嚴重!

Q1.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的威脅程度有多大?

非常嚴重 25%

嚴重 54%

普通 17%

輕微 4%

非常輕微 0%

66%業者認為衝擊將在2至3年發生Q2.針對上述現象,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威脅的時間點將會落在何時?

1年後 21%

2年後 33%

3年後 33%

4年後 4%

5年後 9%

21%業者擔憂自己公司可能被購併Q3.未來五年內,你認為所任職的公司遭中國廠商購併的可能性有多大?

非常大 4%

大 17%

普通 21%

小 12%

非常小 46%

高達8成業者不滿政府因應措施Q4.面對此一衝擊,你對政府相關部會因應措施的滿意度為何?

非常不滿意 33%

不滿意 50%

普通 17%

滿意 0%

非常滿意 0%

多數業者認為分紅費用化制度該取消Q5.您認為,中國半導體大軍崛起,政府可以為業者做些什麼?(複選題,一人最多三票)

取消分紅費用化 12

成立產業發展基金 11

人才鬆綁 10

現金增資緩課稅 7

稅制有檢討的必要 3

政府作為不是關鍵 1

增加兩岸合作機會 1

限制人才外流 1

創造好的投資環境 1

政府應提出明確產業政策 1 24家受訪業者的市值分布狀況

0至50億元 10

50至100億元 5

100至500億元 6

超過500億元 3

調查說明》繼面板、LED、太陽能之後,中國政府正式將半導體列為下階段扶植的重點產業,一股從中國半導體產業發起的海嘯,正要衝向台灣。為深入了解台灣業者對此一衝擊的態度,《今周刊》針對台灣上市、上櫃半導體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採立意取樣,以電子郵件、紙本及電訪發出問卷達52份,共收得24份有效問卷,回覆率為46%。

調查結果發現,對於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威脅程度,25%業者認為非常嚴重,54%認為嚴重,普通與輕微者分別占17%、4%,顯示近8成的業者感受到嚴重或以上程度的威脅。

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構成威脅的時間點,超過8成以上業者認為3年後就會受到威脅,僅少數市值較大的公司認為其威脅發生時間點將在5年之後或更久。至於被問及自身企業被中國企業購併的可能性,超過4成業者表示非常小,然而少數業者私下透露,自家公司可能在被購併之前就無法經營下去了;認為目前任職的公司被購併可能偏大或非常大者,約占統計結果的兩成。

最後,對於政府相關部會的因應措施,高達83%的半導體CEO表示不滿意,滿意度普通的占17%,而對政府的因應措施正向表示肯定的業者則掛零。多數業者表示,政府應該成立產業發展基金,訂定妥切的產業發展計畫,扶植重點產業。另外,應該鬆綁人才,並實施現金增資緩課稅,以及取消分紅費用化,用更好的待遇留住人才,避免外流。

(張佳婷)

台灣IC設計工程師的告白:放棄聯發科,我選擇海思……我是一個在台灣IC設計廠工作了10年的工程師,做了10年後,卻在職涯轉折點上,我放棄了聯發科,選擇去華為旗下子公司海思上班。你問我為什麼會去中國公司上班?當然最大考量還是待遇。

海思開出的薪水條件很有誠意,年薪加上分紅,一年可領到的錢大概是350萬元,這幾乎是前一家公司給我的兩倍薪水。

事實上,IC設計的研發工作,不管在台灣公司、還是在中國公司做,工作的內容其實都一樣,沒有太大差異;但在海思,光是底薪就比聯發科高,又不用到中國工作,留在台灣就能上班,照顧家庭比較方便,最後我在聯發科與海思之間,選定海思,這跟選擇去外商公司上班一樣,就是薪資考量而已。

當初,我離開前公司後,也曾去聯發科面試過,聯發科開出的薪資待遇,即使含分紅,也不如海思。聯發科已經是台灣開得出好薪資條件的公司,可是,聯發科員工人數龐大,要往上爬,根本不容易,可能我再做10年,還是在基層技術職,一般員工想升遷,難度很高。

比起中國公司,台灣的老闆都只想做me too(無差異化)產品,不想和其他人合作,卻又拚不過大廠,往往結局就是收掉。我進了海思之後,感受很深,中國公司資金很夠,要拚整合能力也拚得過。與其在台灣公司蹲,不如去中國IC設計公司找機會。

(周品均)

台灣IC設計業領先優勢不再!

近年中國IC設計業者急起直追,兩岸產值也日益縮小,倘若扣除聯發科創造的營收,恐怕在未來一、兩年內,台灣IC設計產業將被中國超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5

奪英特爾大獎的「台灣製造業醫師」

2014-11-24  TCW
 

一間才成立不到四個月,員工只有十人的小公司,憑什麼從全球兩萬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替台灣拿下第一座英特爾全球創業競賽冠軍?

它是科智企業,原本是資策會底下的技術團隊,主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協助企業改善生產流程。磨了六年功,今年八月,因為被視為有獲利能力的小金雞,才獨立成公司。

這一次,科智能打敗來自全球六十多國的兩萬多隊競爭者,經過四關淘汰賽後奪冠,全因為它解決了台灣製造業的一大難題:以App的低成本,提升製造業良率。

「台灣IT產業那麼厲害,但運用在製造業上,卻是微乎其微,日本、德國製造業工廠設備效能可以到九成,我們大概只有七成,為什麼做不到?」科智總經理顏均泰說。

實地走訪發現商機:黑手老闆不愛花錢買系統

事實上,大企業以軟體系統改善製造流程,不是新聞,以國際大廠SAP為例,它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改善企業流程,幫德國隊拿下世足賽冠軍,但它的門票以「千萬元、億元」起跳,年營收高達上千億的大廠付得起,但中小企業卻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科智就是找到了這個利基。

不是製造業出身的顏均泰,二○○八年加入資策會「製造業服務化」專案,協助中小企業轉型,開始拜訪中南部精密機械廠,走到生產線,從原料、加工、組裝各環節一一研究。就是在這段過程中,他體會到企業主重視成本高過於一切的心態。

由於客戶是年營收頂多一、兩百億的機械廠,要這些黑手出身的老闆掏出錢來,「他們想一想就覺得不划算,你很難跟他談(生意),」資策會中區產業服務處組長林志杰直言。

因此,科智改變過去國外廠商只賣整套系統做法,推出App出租服務。

「他們和一般新創公司不一樣,不只有創意,還很貼近市場生態,」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表示。正因如此,科智才能擊敗全球好手,拿下比賽冠軍。

用多少就付多少:連員工偷懶都能抓出來

「我們把軟體功能拆開來賣,一個App月收五百元,老闆可以依照訂單要的功能下載,之後如果不需要這個功能,還可以馬上移除,」顏均泰說。

打開手中的電腦,登入科智軟體市集,裡頭介面就像蘋果iTunes,把工廠常見的問題分成二、三十個App。例如,設備稼動率、機台馬達、軸承運轉效能等,一點進去,就可以清楚看到工廠裡每一台設備運作狀況,把複雜的數據簡化成紅、黃、綠燈三個等級,一旦閃黃燈,代表效能不足,App便自動傳訊息到管理者的手機,提醒更換零件。「有些員工想偷懶,就把速度調慢,設備一樣在跑,但產量卻變少了,這些動作全都會被記錄下來,」顏均泰說。

如此一來,不只讓不懂資訊系統的工廠人員好操作,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企業可以按下載數量、使用時間付費,不用一次掏出上千萬,就能享受同樣服務,甚至,降低資訊人員的管理負擔。

客製化的做法,也讓客戶埋單。工具機大廠台灣瀧澤科技工程師張文權就說,公司早就想改善工廠生產流程,也看過五、六家國內外廠商,最後選擇科智,「他們配合度很高,八五%工具機數據都會抓。」

以台灣瀧澤為例,每台設備只租了三個App,一座工廠使用一年,租金不到兩百萬,但去年八月導入科智的系統後,不到一年,稼動率從七成多提升到九成,以外界設備生產行情換算,一年可多超過一千六百萬元營收。

想出App租賃模式切入市場,但要能取得客戶信任,最關鍵的則是了解製造業流程。

不像半導體產業,有半導體產業協會制定材料、設備等標準,製造業光汽車零組件就多達四千多種。科智要讓每個App功能合乎不同企業的需求,開發新功能,就得想盡辦法擷取所有數據,解讀不同零組件的製程。

這些經驗,就是過去六年勤跑第一線所打下的基礎,「我都跟員工講,即使客戶沒有問題,我們去工廠幫忙掃掃地、整理機台也好,」顏均泰笑說。

如今,獲得英特爾肯定,也為科智打開知名度,但接下來,該如何讓更多製造業老闆願意埋單這套新做法,嘗試拿起iPad管工廠,把創意轉換成營收,將是它的最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6

創客出頭!英特爾、鴻海彎腰搶合作

2014-12-22  TCW

 

一台載人上天的小飛機?會依照嬰兒生長曲線自動調整的牛奶沖泡器?和鋼鐵人一樣能發射能量光束的手套?或是能準確辨識收件人的搬運機器人?這些看似瘋狂的想法,都已一一成真。但是,將這些點子實現的,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而是一群熱愛動手實做的素人。

近期震撼市場的3D印表機「Flux」,就不是大廠的作品。這台印表機整合多項功能、售價卻只要新台幣兩萬元有找,這竟然是五個台大學生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發起的專案;現在已經集資逾新台幣四千萬元。

一群八年級生,怎麼設計出獨特的多工切換技術?團隊成員王偉仲說:「我們參考、改良了國外的磁球設計。」原來,網路上有許多熱心人士公開3D印表機設計原理與製造經驗,讓他們不必從頭下苦功,大大縮短研發時間、降低售價,難怪吸引消費者瘋狂下單。

像Flux一樣的素人團隊正在全球遍地開花,他們稱自己為「創客(Maker)」。

同是製造業者,如果把代工帝國鴻海比喻為一頭大象,創客肯定是一群渺小的螞蟻。不過,四十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創業時肯定沒想到,以硬體為主的創業會變得這麼簡單──不必很懂技術、不需要一直跑客戶、甚至不需要媽媽去標會籌措創業資金。

《連線》前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認為,當製造革命碰上網路革命,炸開了原本高不可攀的硬體創業門檻:維基百科般的接力式創新讓你輕易獲取技術知識;群眾募資平台則同時解決資金與市場測試問題;智慧手表領導品牌Pebble,就是創客創業的最佳代言人。

大象紛紛彎腰英特爾借重創客分送學生主機板,鼓勵創新

被公認為中國創客界第一把交椅的矽遞科技創辦人潘昊也表示,在創客時代,你有什麼好點子、比你有什麼技術來得重要。創客組成的螞蟻大軍,正在悄悄取代大企業,成為最新的「明星商品發明人」。

現在,就連大象都要彎下腰,低頭傾聽螞蟻的聲音。

今年年逾五十歲的英特爾執行長柯再奇(Brian Krzanich),就是讓大象低頭的重要推手。

在英特爾工作超過三十年的他,本身就是個創客,工作之餘最喜歡動手做木工。柯再奇上任不到半年,就親自出席去年十月的義大利創客節(Maker Faire),當場發表一款針對創客設計的小主機板──「伽利略」(Galielo)。

英特爾年營收約新台幣十五兆元,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伽利略對它的營運貢獻小於一%,但是在明年四月之前,英特爾卻要分送五萬片伽利略給全球技職大專院校,鼓勵年輕學子創新。

龐然巨物的大象,如此重視小螞蟻,其中必有深意。

英特爾是電腦時代的霸主,全球八成以上的電腦都內建其微處理器,但在智慧型手機大潮裡,方法用盡、處理器市占率卻始終沒能突破五%,形同完全缺席。

「英特爾直接跳下一代,布局物聯網!」富智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這樣分析。為了讓大象有輕盈跳躍的能力,英特爾必須借重創客。

今年九月,英特爾在發布新規格的年度開發者論壇(IDF)上,特別開闢了創客專區,展示互動玩具、遙控車、機械手臂等採用伽利略的產品,創客們的創意,完全跳脫英特爾擅長的電腦產業。也就是說,英特爾把產品應用的開發工作,免費外包給全球成千上萬的創客們,蓄積下一世代物聯網的能量。

鴻海網羅創客點子撥出生產線,試產新產品

今年營收將突破四兆元的全球電子製造龍頭鴻海,也把眼光放到創客身上。

今年四月,鴻海宣布成立「富夢網」平台,旗下十二個事業群要通力合作,從資金、人力、到製造,一條龍式協助硬體創業家圓夢。

通路事業賽博數碼是第一個秀出成果的單位。十一月,賽博數碼創辦人張瑞麟悄悄回到台灣,分享資訊產品通路區隔化的最新策略。他說,市場競爭太激烈,想贏,不能再靠大品牌,而是要靠創客。

現在,賽博已經開始網羅創客們的產品,並協助其商業化;手表的按鈕一按,就能把手機畫面投影在手臂上,監測各種健康指標的穿戴式裝置,就連智慧奶瓶都來軋一角……,賽博在全中國十家旗艦門市裡開放體驗,做為差異化的籌碼。

據了解,富士康已撥出生產線,接單試產小型的創客產品。甚至,以人力換取股權的方式,協助富夢網的創客完成產品。一位鴻海集團主管直言:「我們在尋找突破點。」

「大企業沒辦法創新,因為創新不會馬上帶來營收、沒有好處。」曾經在富智康掌管大象腦神經中樞,程天縱一語點破大企業的困境:「有功無賞、摔破要賠(台語)」,員工就算想要創新,卻宛若被緊箍咒掐住般無計可施。

程天縱離開鴻海集團後,在創客聚集的「創客空間」裡,看到了與過去經驗呈現強烈對比的畫面。

螞蟻紛紛崛起創客空間一家接一家不眠不休創作,臉書瘋討論

北京、杭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去年開始,中國各地創客空間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開幕。現在,中國已有超過二十家創客空間,聚集超過兩千位創客。他們不急著賺錢、為了樂趣不眠不休創作,累了就拉幾張椅子躺下來睡。發揮創意不受限,當然做得出別人想不到的產品。

「創新永遠來自邊陲,」程天縱說,專業經理人制度的大企業,無法產生這種能量。

同樣的能量也在台灣發酵。今年,也開始出現專屬創客的活動場地。隱身在大同大學的校園中,占地逾三百坪的「未來產房(FutureWard)」是台灣最大的創客空間,這個場所的誕生過程也充滿濃厚的創客風格,半年前,創辦人林佑?與楊育修,在網路上找了三十幾個志工,一起翻新老舊的實習工廠。他們平日透過臉書進行討論、假日再聚會工作,想要怎樣的桌子、椅子,全都自己動手做。

在這裡,可以看到學生們聚在一起製作設計模型;也可以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創客拿著銲槍打造全手作的夜市餐車。不分國籍語言、沒有貧富差距,若要在未來產房的創客空間分出高下,比的是點子創意、拚的是手藝高明。

他們不光想著賺錢拒絕買斷,堅持技術要開放

「真正的創客,不是光想著賺錢。」曾經在宏達電等電子大廠工作超過十年的蔡政和,厭倦了大象思維,去年辭職改擔任「鋼鐵人實作聯盟」的盟主,聚焦穿戴式科技。

他開發出的鋼鐵人頭盔在今年五月台灣「創客節」中獨領風騷,配戴者的身體移動數據會顯示在鋼盔裡面的眼鏡型顯示器上,吸引了許多參觀者佇足留影。

曾有大廠對鋼鐵人實作聯盟的技術感興趣,不過,卻因為蔡政和堅持要將技術核心開放、以平台方式提供外界使用交流,與大廠買斷意願相斥而破局。蔡政和坦言,為了堅持理想,他還必須另找差事、才能兼顧肚皮。事實上,多跑幾趟台灣創客聚會,會發現,台灣創客圈的組成分子,很高比例,都是跟蔡政和一樣,拒絕再繼續讓大象圈養的科技業工程師。最早在台灣推廣創客運動的網媒《創新曼波》創辦人歐敏銓說,這是台灣創客的典型案例,活躍人物多是自掏腰包,靠著一股熱情摸索方向。跳出來當小螞蟻,為的就是突破被圈養的困境。

明年,大象與小螞蟻的交流將持續火熱。科技大廠與公部門將進一步端出技術、資金、人脈等利多因素,吸引小螞蟻們加入其麾下的「創業育成中心」,創客的商業模式將更具體成形,大象與螞蟻碰在一起,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能不能讓傳統製造業脫離撞牆期、創造更具震撼性的商品,又或者,螞蟻會迅速成長、蠶食大象的產業地位?這將被視為明年創業圈的火熱議題。

不過,好不容易從僵化的體制中掙脫,小螞蟻可不希望再被束縛。如何讓創客獲得資源後仍跟過去一樣,能自由發揮?恐怕是大象們必須思索的問題。因為最棒的創意,往往都是鈔票買不到的。

【延伸閱讀】創客紅到白宮去!歐巴馬邀辦展覽

廣義來說,只要是有高度實踐力的人都是創客(Maker)。再精準的說,創客製作的產品通常是實體而非虛擬軟體,而且會融入創新科技。他們在特定的網路社群交流踴躍,人人都可自由取用他人分享的實作經驗,如:電路板設計圖、操作流程文件等,甚至加以改良,然後再將自己的實做經驗丟回社群,以接力式打造「硬體實作界的維基百科」。

根據創作項目不同,創客也會在不同場合聚會。有的創客會聚集在創客空間,共用造價較高的機器設備,有點類似微型工廠。此外,由於歐美教育強調實作,創客文化通常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培養,世界各大城市都會舉辦像跳蚤市場或嘉年華會一般氣氛歡樂的創客節活動,是適合闔家參加的手作活動。除了科技產品外,近年也衍生出生物科技、農業領域的創客運動。

創客經常被視為一種次文化。直到近兩年,《連線》前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出版《自造者時代》介紹創客後,主流文化才開始廣泛討論。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創客文化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總統歐巴馬更主導,把今年創客節移師白宮舉行,成為第一個在白宮舉辦的民間展覽。

(文‧朱致宜)

【延伸閱讀】搶先Apple Watch,全球首款智慧表是創客做的!—創客明星商品代表作

■ 全球首發智慧型電子表 Pebble

˙開發團隊(國家):Pebble(美國)

˙募資成果:超過3億元

˙創意特色:

1. 單車騎士不想在騎車時接電話而開發出的電子紙智慧表,透過藍芽接聽電話與收發郵件

2. 引發智慧手表風潮,據傳2015年將開發客製款

˙打破群募平台 Kickstarter 紀錄

■ 科幻電影般的懸浮滑板 Hendo

˙開發團隊(國家):Arx Pax(美國)

˙募資成果:逾1,500萬元

˙創意特色:

1. 基於「磁場架構」技術,打造離地表一英寸的懸浮滑板

2. 開發者可將懸浮功能加入自己產品,甚至可導入建築工程

■ 多工切換的3D印表機 Flux

˙開發團隊(國家):Flux(台灣)

˙募資成果:逾4,000萬元(仍在募資中)

˙創意特色:

1. 整合3D掃描與雷射雕刻的平價多功能3D印表機

2. 使用者可自行開發噴頭模組

˙技術均取自創客社群改良而成

■ 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 Sentri

˙開發團隊(國家):Kronosight(台灣)

˙募資成果:逾1,200萬元

˙創意特色:

1. 同時進行家中溫濕度、空氣品質與屋內動態等環境監測

2. 開放應用程式介面,讓第三方開發者也可以連到這款產品

註:募資單位為新台幣資料來源:Kickstarter、各產品官網整理:朱致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0

英特爾呼聲最高接班人 中風後人生

2015-01-22  TCW
 
 

 

馬宏昇(Sean Maloney),過去曾是最接近全球科技業權力核心的男人,公認將接掌英特爾(Intel)執行長。但他在五年前,卻因中風多了一個身分: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一起對抗病魔的病友。

雖然賈伯斯終仍逝世,但馬宏昇,卻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現在,擔任仁寶電腦董事、中芯半導體獨立董事的馬宏昇,人生最新的目標,是要在今年三月,騎腳踏車橫跨美國東西岸,為美國心臟協會募款。不僅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將參與活動,戴爾(Dell)電腦的董事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更將與他共騎一段旅程,eBay、英特爾與電子公司Tessera等企業的執行長與財務長也都將響應。

馬宏昇的人生有過兩次大轉彎。第一次,是五年前的中風。

一場病,中斷CEO之路昏迷三天,失去說話能力

「當你醒來,發現自己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你能想像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嗎?太可怕了。」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當時年僅五十四歲的馬宏昇返家後,身體極度不適,緊急送醫,沒想到再次醒來,已是三天後。

「那時候他的思想,就像被困在自己的身體裡面。」馬宏昇的太太瑪格莉特(Margaret Chai Maloney)回憶。中風使馬宏昇的左腦受傷,幾乎無法控制右半邊的身體,並失去語言能力。「中風後,我有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幾乎只能說出No跟Yes兩個字,甚至連Yes都說不好,」馬宏昇開玩笑的表示。

復健路,賈伯斯打氣帶iPad敲門,兩人一起玩

當時,醫生研判馬宏昇至少需要數年才能慢慢康復。英特爾前執行長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第一時間到醫院探望後了解病況,甚至沒馬上將此事告知董事會,因為不想毀了馬宏昇接任執行長的機會。

馬宏昇不願讓醫生的診斷成為他的命運。他以重回職場為目標,努力復健。雖然進度不如預期時,也曾經數度想要放棄,幸虧一路上不斷有許多貴人鼓勵。

包括馬宏昇視為導師的英特爾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從他還在病榻時便一路關心著他,他的鄰居、已逝的賈伯斯也是助他復健的推手。

「當時賈伯斯時常像個鄰家的小男孩一樣,帶著他的iPad來敲門,問說:『Sean, can we play?』(我們能一起玩嗎?)」瑪格莉特回憶,儘管過往馬宏昇與賈伯斯時常因意見相左而有爭執,但在馬宏昇回家休養,同時也是賈伯斯癌末的期間,賈伯斯卻不時拖著他消瘦且虛弱的身體來家中拜訪,與馬宏昇和家中三名年幼的孩子一起玩樂,為彼此打氣。

15個月,奇蹟式回職場「英特爾人的不服輸精神」

在馬宏昇持續復健及眾人幫助下,十五個月內,他奇蹟式重回職場,擔任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英特爾的人都有一種絕對不認輸的特質。」曾與馬宏昇合作多年的微星科技企業前行銷處處長賴玉琳觀察。

可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意志力克服。

馬宏昇人生的第二個大彎,是他重回職場不到兩年時,選擇退休。

儘管他看似做足了準備,甚至舉家搬遷到北京,並開始學中文。但二○一三年一月,他仍選擇離開英特爾,這個他奉獻三十一年歲月的地方。

31年歸零,退休後再戰獻身公益,騎鐵馬橫跨美國

瑪格莉特透露,雖然馬宏昇當時已經恢復語言能力,但仍無法隨心所欲的將他腦中想法馬上轉化成口語,這讓他重回步調快速的科技業後,時常感到挫折。同時,他也清楚知道,即使英特爾執行長這個位置是他窮盡一生追求的夢想,但早已不是他所能勝任的職位。

「他當時很掙扎,但又不希望影響公司運作,所以還是選擇退休。原本在舞台上萬眾矚目的人,要歸於平淡,這很不簡單。」曾與馬宏昇聊過退休那段歷程的陳瑞聰觀察。

「我已經花了三十一年在英特爾,夠了,我現在只想看『what's next?』(下個挑戰是什麼)。」當馬宏昇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這位鐵人,或許仍不願暴露自己的脆弱,把選擇放下的掙扎與痛苦,用這樣一句話輕描淡寫的帶過:「那不重要了,人生就是這樣。」

退休後,馬宏昇經過一年的沉潛,終於找到他願意再度奉獻全副心力的新志業:提倡心血管疾病預防。

目前擔任美國心臟協會矽谷分會董事長的馬宏昇,不僅要運用過往在科技業的專業,整合晶片製造、軟體與代工等領域,讓心臟超音波檢測儀器價格從一萬美元降到十分之一以下,更受到去年紅極一時的冰桶挑戰啟發,要花三個月騎單車橫跨美國,喚醒世人對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視。「不會有人希望任何你深愛的人走過那段(指中風與復健)如地獄般的過程,」瑪格莉特說明馬宏昇的起心動念。

「他旺盛的企圖心從沒改變。他以前在英特爾就常開玩笑,鼓勵我們要同時能做三件事:能邊走路、邊拍手、嘴巴還要嚼口香糖,他一直是這個性。」與馬宏昇相識逾二十年,曾受他拔擢為英特爾台灣區總經理的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說。

「永遠要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這是馬宏昇為自己中風後一路來的歷程,所下的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18

英特爾傾斜安卓陣營 借勢物聯網背水一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273.html

英特爾傾斜安卓陣營 借勢物聯網背水一戰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7-03 06:00:00

物聯網的碎片化對於英特爾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機會,在物聯網產品形態變化萬千的時候,英特爾可以通過和不同平臺的合作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可以不用換裝就能看到著裝效果的試衣鏡,不用花太多心思具備互聯網和計算功能的花瓶就能自動澆水,諸多新穎的可聯網設備勾畫出了一幅帶有科幻色彩的未來生活藍圖,而這也是諸多軟硬件巨頭盯上的“物聯網生意”。

正是基於各方對物聯網的戰略布局,讓以往關系並不緊密的英特爾和谷歌安卓,走得越來越近。

7月2日,英特爾在深圳首次召開基於英特爾架構的安卓平臺物聯網解決方案開發者大會,從系統平臺、開發工具、應用程序到參考設計等環節,英特爾毫不掩飾地展示了對安卓平臺的支持決心。

“原來的操作系統Windows和Linux比較多一點,安卓確實比較弱,現在安卓越來越重要,我們也很痛苦,客戶要(安卓平臺的芯片),我們又沒有。這兩天的開發者會給大家一個概念,大家想用安卓的時候,英特爾是很好的平臺可以支撐來做的。”英特爾中國區物聯網事業部銷售經理郭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於英特爾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機會,在物聯網產品形態變化萬千的時候,英特爾可以通過和不同平臺的合作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2015年4月深圳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CEO科再奇介紹英特爾物聯網策略

加碼安卓

事實上,從芯片廠商到平臺供應商再到雲服務提供商,物聯網生態系統中的玩家眾多,但就像其他科技市場一樣,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玩家能夠主宰物聯網市場,這個領域仍然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

“現在看物聯網的形態,發現變化非常大,從小的、簡單的到大的、複雜的,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各個行業的產品對操作系統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就拿內存來說,幾十K到幾個G的都有。”郭威對記者說。

他認為,從物聯網產品中適合的形態來說,安卓系統屬於比較“豐富”的形態,而這種豐富性建立在軟件生態系統的成熟基礎上,不過他也同時指出物聯網的系統不可能只有一家。

的確,面對這片藍海,谷歌、微軟、蘋果等巨頭正在將它們的想法付諸於實踐,以期重現在智能手機或電腦市場的輝煌。

以谷歌為例,從最開始的安卓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ChromeOS,到之後的可穿戴系統AndroidWear以及車載系統AndroidAuto,再到現在的物聯網系統和可能同期登場的虛擬現實系統,這家公司希望安卓系統能應用於任何可以聯網的硬件設備。而通過大安卓的平臺,谷歌可以將不同硬件和軟件平臺的開發者納入自家陣營,並且成為這一生態體系的掌控者。

微軟也有類似的想法,它將為物聯網設備專門推出Win10forIoT,但微軟之前並沒有像谷歌那樣在智能家居市場廣泛而且深入地進行布局,Win10forIoT更像是微軟對於物聯網的試水之作。

這也被外界看作是英特爾轉身加大與谷歌合作的原因之一:處於發展早期的物聯網設備的確需要一個相對統一並且真正智能的操作系統,而安卓從數量上來看,最有可能成為“主流”。

英特爾的挑戰

目前PC上的芯片發展已經越來越緩慢,因為PC市場的萎縮,英特爾在芯片上的營收很明顯出現了下滑,芯片技術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再有革命性的突破。移動方面,智能手機目前已然是一片紅海,手機市場增加的空間會越來越少,移動芯片這種情況下能發揮的空間顯然也在變少。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在移動端遲到了兩年的英特爾不只在一個場合把物聯網的機會視為下一個“風口”,但在這個風口上,它不僅會遭遇到過往的勁敵——以高通為首的ARM架構芯片憑借功耗優勢幾乎壟斷了手機等移動設備市場,還需要在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看上去並不容易。

“去年我們賣了大概4000萬臺平板,最早客戶的方案是規劃太高,成本更大,能配合你的元器件越小整合費用越貴,但後面我們在移動市場做得不錯。”郭威對記者表示,為了使平板銷量達標,當時英特爾的芯片價格大概只在5美元。

“而這次平板上的高投入實際上也為後續和安卓平臺的合作打下了基礎。”英特爾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安卓平板上的業務在過去一年中也加強了兩家公司的聯系。

面對碎片化的問題時,郭威認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英特爾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針對每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市場碎片化越來越厲害,從成本上可能要再開一個芯片,通用芯片會有優勢。對於英特爾來講,怎麽進行更好的設計和參考方案能讓客戶使用,這是把雙刃劍,市場碎片化對英特爾是挑戰,也是機會。”

但英特爾也為碎片化做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選取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智能家居和樓宇四大行業為重點關註對象,提供相關行業的解決方案、服務管理、芯片網絡、數據中心以及安全管理,加速發展Quark處理器,用生態模式來吸引企業謀求合作。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95

英特爾點名 智慧衣台廠贏在起跑點 成長最快的穿戴裝置 南緯、紡織所搶先插旗

2015-11-09  TWM

十五年前,智慧衣還只是布料縫上電線的奇異組合;今年夏天,可清洗、可搓揉,還能準確偵測人體生理訊號的智慧衣陸續問市,研究機構預測,二○二○年將有五十億美元產值,而在這波智慧衣熱潮裡,台灣廠商已贏在起跑線!

坐擁全球一流精品的紐約第五大道,今年夏天起有點「不衣樣」了。以經典馬球衫聞名於世的Polo Ralph Lauren,在八月底發表了一款可量測心跳、呼吸、壓力值與卡路里消耗的智慧衣「PoloTech Shirt」。

搶先NIKE、Adidas與Under Armour一步,運動型智慧衣以精品形象推出到世人眼前,一件定價二九五美元,將近新台幣萬元,不僅為其紐約旗艦店平添幾許科技感,也象徵了智慧衣的時代悄然來臨。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台灣也有兩個自有品牌Rooti和CABALLERO,前者使用老牌紡織廠南緯實業子公司AiQ的金屬纖維,後者則是三司達企業採用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導電纖維,結合外扣式感測器,分別推出了運動智慧衣,在品牌官網與電商平台上就能買到,價格從新台幣三千元到八千元不等,商品化進度絲毫不遜於國際。

可搓洗、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事實上,從學術界誕生「智慧衣」的構想迄今已超過三十年,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年,飛利浦(Philips)與Levi's 合作發表首件智慧衣「ICD+」,不僅厚重有如鐵甲,售價更高達九百美元,更別說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面世,「ICD+」仍屬於實驗性產品。

與十五年前相較,今日的運動智慧衣顯得聰明許多,且可耐清洗又可搓揉,符合了「是衣服也是電子產品」的標準,售價親民,讓智慧衣不再只是鎖在研究室裡的樣品。

顧能公司(Gartner)也預測,智慧衣將是未來成長最快速的穿戴式裝置,預測二○二○年時全球營業額將達四十九.七億美元,遠高於一三年的一百萬美元。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紡織業、科技電子業、全球品牌商都想發展智慧衣,他們的腦袋裡都想著同一件事:有什麼東西比智慧手機、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更貼身、更離不開我們?答案就是能「解放雙手」的衣服。

雖然目前智慧衣的全球供應鏈尚未成形,但台灣至少有兩個團隊已贏在起跑線。紡織所與南緯集團投入智慧衣研發都超過十年,兩方團隊皆囊括面料、成衣、電子、 電機、機械、醫工、通訊、設計等跨領域人才,「這種組合在一般紡織廠或電子廠都看不到,卻是做智慧衣的必備要件。」紡織所產品組組長沈乾龍說。

十年磨劍、跨領域團隊,加上獨步全球的導電纖維技術與專利權布局,讓台廠在智慧衣賽事搶進內彎道,一四年五月,英特爾發表一款智慧衣,就是與南緯攜手合作,未來NIKE、Adidas想找夥伴,台灣就能提供解決方案。

台廠優勢一:導電纖維技術智慧衣的核心技術關鍵是導電材料之突破,AiQ副總經理黃宏旭表示:「智慧衣要能洗、能摺、絕緣,穿在身上不能短路,也不能因為 流汗導致訊號消失;簡單來說,衣服即新載具,像是軟機殼一樣,但電流比一顆乾電池還低,不會危及人體。」九五年時,黃宏旭原本在一家金屬材料廠「金鼎」, 花了五年時間,從比利時購買機台再自行改造,將一根不鏽鋼柱軟化為纖維,最細可拉到兩微米,相當於髮絲的二十分之一細,捧住一團不鏽鋼纖維,就像捧住銀灰 色的棉球,還能扯出柔軟的「鋼絮」,黃宏旭說:「當初為了尋找更大的市場,○一年時金鼎加入南緯成為子公司,又花了五年才將金屬纖維商品化。」目前,全世界僅三家公司生產金屬纖維,另外兩家皆從事工業用途,如玻璃製程必須的高溫緩衝材,僅金鼎一家投入智慧衣開發,並在○九年成立AiQ,跨界整合通訊業、半導體業,企圖成為智慧衣的解決方案商。

南緯實業總經理楊維漢興奮地說,過去推廣智慧衣,大部分人都沒感覺,「今年八到十月,我在美國、上海與台灣參展,被問到『智慧衣』的頻率幾乎是過去三年的總和!」一次參展三至五天,就能與上百組來自全球的人馬交流意見。

「你能想到的行業幾乎都談過!藥廠、保全、漁業、醫院,甚至連瑞士郵局都有,我們參加的展覽已經從紡織展、戶外運動用品展延伸到消費性電子展與通訊展,因為未來智慧衣販售的通路,可能不只是服飾店。」楊維漢說。

台廠優勢二:專利權完整

代理日本自行車品牌的三司達企業堪稱經典範例。○七年,三司達與紡織所共同開發智慧車衣,一四年正式以CABALLERO品牌在自行車經銷通路以及 PChome商店街販售,「這是冷門產品,我們要先打開市場,所以定價不高;未來若競爭對手想做,我們也樂意將感測技術技轉分享。」三司達品牌副理辜銘仁 說。

「台灣紡織業有很強的優勢,但專利權意識有待加強,否則未來容易被國外大廠影響。」沈乾龍提醒,智慧衣已經不是單純的紡織品,因為結合了感測、發熱或發光 等電子模組,一定要累積專利權才能有效防禦,「科技人普遍有專利布局的常識,但紡織業沒有,這是未來加入者要注意的地方。」去年美國境內就爆發了智慧衣專 利訴訟,Apple、NIKE、Adidas無不中槍,不僅影響了上市時程,也讓部分想投入智慧衣的紡織業界大老止步觀望。

幸好,台灣兩大領先者南緯與紡織所,都明白專利布局的重要性,從纖維材料到解決方案,各自累積了一百多項專利權,黃宏旭更強調:「我們幾乎每周都會有一個新的專利。」新創公司Rooti 科技專研穿戴式裝置,創辦人黎克邁從鴻海出身,去年起與AiQ共同開發運動感測衣,僅花一年時間,產品已在今年九月上市,黎克邁強調,「申請一個專利要幾 萬元,每年還要收維護費,一年比一年貴,我目前申請七個專利就花了幾十萬元,但這是必要的付出。」台灣的技術能量已到位,且開發速度愈來愈快,去年遠東集 團整合旗下紡織、光電、通訊、醫療資源投入非金屬的導電薄膜材料,今年十月就在台北紡織展上展出,且董事長徐旭東更放話要在今年底上市。

遠東新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說:「未來智慧衣的挑戰,仍在消費者使用習慣,以及新形態『衣服』的接受度。」這也是所有廠商的共同心聲,楊維漢強調,南緯○ 九年就提出智慧衣解決方案,但接軌的商業模式迄今尚未出現。舉例來說,運輸業曾找南緯討論智慧衣,以方便偵測司機、機長、船長的身體狀態,有效避免疲勞駕 駛;又或是藥廠、醫院希望病患穿上智慧衣,能隨時監測血糖數值與服藥後反應,「千百種服務情境都是需求,但感測到的訊號要丟給誰?誰能處理?加上法規問 題,沒有後台配合,前端就不具意義!」智慧衣已經在穿戴式裝置中另闢一場全新牌局,早早坐上牌桌的玩家,手裡疊高籌碼,但還需要押寶的運氣與準確的預測眼 光,才能在新局裡稱王。

從瑜伽、跑步、騎車用的運動服,到偵測生命跡象的消防服,或是純娛樂功能的LED發光外套,智慧衣一穿上身,就是一套微電腦。

AiQ的金屬纖維已被英特爾與科技公司Rooti採用,感測之心跳能傳送到手機上記錄。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1

科技業推手、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辭世 再見!影響台灣最深的世界級CEO

2016-03-28  TCW

他當年兩個決定,促成台灣科技業發光逾20年,這位偏執的科技巨人,奠定英特爾霸主地位,更幫台灣走出去。

三月二十一日,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殞落,享年七十九歲。

他,造就英特爾成為半導體巨擘,也是影響台灣最深的世界級CEO。

台灣科技業現在能有一年八兆元以上產值、坐穩全球資訊產業第二大製造國的地位,跟葛洛夫當年的決定有關。

一九八五年,葛洛夫和時任英特爾執行長摩爾為未來產品方向爭辯不休,當時英特爾被日本記憶體廠商追殺、陷入泥淖。葛洛夫問摩爾,如果董事會更換經營團隊,會怎樣改革?

摩爾回答:放棄DRAM。

葛洛夫反問: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

他砍掉重練,奠定英特爾長達三十年的處理器霸主地位。

當時,台灣在電腦產業並不重要。市場由惠普(HP)、IBM等品牌商把持,從處理器到系統都垂直整合;前任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吳惠瑜回憶,葛洛夫的兩個決定,改變了台灣。

華碩、台積電都因他壯大

第一個決定,他拍板扶植華碩、宏碁等台商,讓它們優先取得規格資訊,英特爾早上發表新處理器,華碩、宏碁下午就有產品可以賣,這讓台灣的主機板全球市占率,從不到四成拉高到九成以上。

第二個決定,是把每季的「折讓金」(Rebate,購買處理器達一定數量後的折扣金額)補助對象,從惠普等品牌商大量轉移給廣達、緯創等代工業者,有時一季就有數百萬美元,增加台商競爭力,也鞏固電腦業水平分工模武,打破了大廠垂直通包的局面。

影響所及,扶植了宏碁、緯創、廣達等下游系統廠商;往上游發展,因為台商零組件採購權的增加,各種電腦用的IC設計公司開始發展,對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需求也跟著增加,台灣高科技產業自此發光二十餘年。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葛洛夫的自傳寫序時,親自編排大事紀。他說,要理解葛洛夫的決斷,就要知道這位猶太裔領導人四歲曾因病痛聽力受損,面臨過戰爭和納粹屠殺,與戰敗國的恥辱和貧窮。

越險惡,越不可把人生的主導權交給他人。這是這位非凡CEO留給世界最珍貴的態度。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23

Wintel走勢分化 英特爾股價跟不上微軟腳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6556.html

微軟的財報顯示了其雲端業務長期將呈現強勁增長。通過軟件和服務相結合,微軟雲端正在迎合企業的需求,也就是把電腦的功能向遙控數據中心轉移,這些數據中心由外部供應商運營。

盡管微軟旗艦雲端業務Azure上一季度的營收實現翻番,但是公司仍然在財報中指出:“包括Azure在內智慧雲部門營收增長只有3%。該部門的運營利潤下滑了14%。”

目前英特爾的PC業務仍然占到一季度總收入的55%,不過這一數字將進一步下滑。

過去一年微軟股價大漲30%,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3%,而英特爾的股價卻下跌1%。微軟的市值目前達到4400億美元,幾乎是英特爾1510億美元的三倍。相比微軟而言,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的雲轉型戰略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投資者對此仍存懷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Wintel” 電腦(使用Windows系統和英特爾芯片的電腦)主宰市場的時代正在步入終結。隨著手機逐漸代替PC成為主流,企業也漸漸弱化臺式電腦,微軟和英特爾的兩位剛上任不久的CEO Brian Krzanich和Satya Nadella都在雲業務上下註。

英特爾本周宣布本季度將裁員12000人(相當於現有員工數量的11%),加速從PC業務向雲業務以及存儲和物聯網的轉型。英特爾數據中心業務本季營收大漲9%至40億美元,高於英特爾整體7%的增長,這部分收入包括驅動雲數據中心的芯片。

在轉型過程中,英特爾也給了服務器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的的機會。微處理器生產商AMD昨天宣布與中國企業天津海光成立合資公司生產x86芯片,這將對英特爾造成至今為止最為直接的挑戰,也對其在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直接的威脅和挑戰。

不過相比而言,分析師認為微軟的雲戰略的成效要比英特爾更加清晰,並且受益更多。光看1月財報電話會議中“雲”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微軟達到59次,而英特爾只有11次。同時擁有微軟和英特爾股票的基金經理Dan Morgan表示:“英特爾有點被淹沒的感覺。”意思是說公司的背景不再那麽高不可攀。

而微軟恰恰把原來並不擅長的雲計算業務變成了自己的優勢。原因就是它並沒有從技術上與競爭對手抗衡,而是打了差異化競爭的牌。從技術上來講,微軟已經放下了驕傲的身段,它對用戶開放源代碼,並借此與開發者產生共鳴。此外,微軟基於對客戶和企業業務的了解,利用與大客戶簽訂的企業協議鼓勵用戶使用Azure服務,並通過極高的折扣來吸引用戶。因此可以看出,微軟是一家非常講究戰略的企業。

如果說Azure已經成為微軟的業務重心,而英特爾的強項仍然是主導處理器芯片的話,那麽這也比較能夠解釋為什麽微軟會比英特爾做得更好。風投機構Ignition Partner的分析師Nick Sturiale表示:“兩家公司的根本差異在於微軟本質上來講是一家軟件公司,而英特爾是硬件企業。”

根據咨詢機構Gartner的研究報告,企業客戶對軟件的技術投入越來越大,而對於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有需求的企業則越來越集中在一些像Facebook,Google,Amazon和微軟等大企業,不再像過去那樣廣泛。

另一方面,芯片行業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先撇除數據中心芯片的均價在過去一個季度下滑了3%不說,就連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要自己做數據中心硬件,這將令未來芯片價格變得更加便宜。

英特爾CEO Krzanich本周對分析師表示:“對雲數據中心的透徹理解以及對競爭對手的研究將令公司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他還表示:“始終對競爭保持偏執的態度,並且不斷進步。你會發現我們是跟著產品的表現存在和消亡的。”

但是即使是硬件企業,英特爾也有著大把翻身的機會,尤其是物聯網的發展將帶動網絡連接設備的芯片需求。一旦物聯網出現一款爆炸性的產品或者行業級的應用,那麽英特爾的芯片將供不應求。

這讓人聯想到在去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極限運動員騎著載有英特爾智能芯片的小輪車從CEO Krzanich頭上躍過的場景。盡管公司仍然與P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它希望讓別人明白,這家芯片巨頭已經深度介入到汽車、可穿戴和其它的新設備領域。

錯失移動浪潮的英特爾,最後還是希望抓住雲計算這根救命稻草。不過快速增長的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對手遠不止微軟一家,高通等都已經高調宣布進軍雲計算,而且這些企業也都不約而同地扮演起物聯網領域領頭人和倡導者的角色。這就好比是大象轉身,誰做出的改變力度大,反應速度快,誰就將取得這個市場的主動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85

【獨家】英特爾確認放棄部分移動芯片業務 將轉向高回報產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734.html

5月4日,英特爾公司通過書面回複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確認,將取消Broxton系列處理器產品以及SoFIA系列部分產品。

“取消用於手機和平板電腦的Broxton產品,以及SoFIA3Gx/LTE/LTE2,將確保我們將資源轉向那些能帶來高回報並推動我們戰略的產品上。”英特爾表示。

最近,關於英特爾將取消Broxton、SoFIA產品的消息備受業界關註,上述兩種型號處理器存續,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英特爾如何處理手機、平板處理器業務。過去幾年,英特爾在上述領域投入巨大,但長期承受虧損。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英特爾沒有完全放棄手機端業務,但可能放棄手機系統級芯片(SoC)業務,其仍向蘋果提供手機基帶芯片。而根據英特爾高管在不同場合的表態,其在可穿戴、VR、無人機等領域將繼續開展業務,甚至作為其戰略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SoFIA芯片主要使用於廉價手機和平板,英特爾於2013年末公布了SoFIA芯片,並於2015年3月正式發售,英特爾公司一位產品經理去年曾表示,超過20家設備制造商計劃使用SoFIA芯片。

雖然英特爾取消了SoFIA系列部分產品,但未完全關閉SoFIA系列,英特爾的回應給出了取消具體型號。而本土芯片商瑞芯微日前指出,瑞芯微與英特爾合作的SoFIA3GR未受影響,該公司計劃加強對SoFIA3GR的投入,並認為在英特爾取消其他產品後,SoFIA3GR的重要性會得到凸顯。

最近,英特爾CEO科再奇通過書面文字較全面地總結了轉型戰略,其核心是把英特爾從一家PC公司轉型成為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公司。“雲和數據中心、物聯網、存儲和FPGA通過連接性緊密聯系在一起,並通過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應得以進一步加強。”科再奇說。

在對第一財經記者的回應中,英特爾重申將繼續提升移動和PC業務盈利能力,而基於市場動態、競爭環境等多方面考量,將持續評估並優化其路線圖和項目,“我們會重新評估項目,進行必要調整,以確保與上述戰略更好地保持一致。”取消Broxton產品以及SoFIA3Gx/LTE/LTE2,是其對路線圖和項目優化的一部分。

業內普遍認為,這家占據PC處理器市場大部分份額的芯片商錯過了移動領域手機、平板市場的機遇,不過其並不甘心完全出局,Broxton和SoFIA是其扳回局面的希望所在。在過去兩年中,主要因對移動終端廠商的補貼,英特爾移動業務承受著巨大虧損。上月公布Q1財報時,英特爾宣布準備裁員1.2萬人。

2016年Q1財報顯示,構成英特爾營收主力、整合了PC和移動業務的客戶計算部門營收為75.49億美元,環比下滑14%,同比增長2%;承載英特爾轉型重點的數據中心、物聯網部門,2016Q1營收分別同比增長9%、22%,其非可變存儲解決方案集團營收同比下滑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