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上半年,台積電以稅後淨利七百五十二億元,榮登台股獲利王。成績單漂亮,來自於台積電董事會善用「減法」哲學,幫不賺錢的新事業踩煞車,才能保住本業獲利。 過去經營事業,台積電採用「加法」,增加投資台積固態照明和台積太陽能兩家子公司;台積固態照明和台積太陽能在去年第三季進入量產。 新產業開始運轉,台積電的挑戰才剛開始。去年太陽能和固態照明兩大新事業,虧損合計十五億元,今年上半年更達到二十億元。這份成績單讓董事長張忠謀要求新事業盡力保留現金過冬,同時縮小產能,提升技術能力。 業界盛傳,蔡力行曾提案希望董事會再大力投資加碼,替新事業踩油門衝刺,卻被董事會拒絕。原因是,董事會不看好太陽能前景,決定暫緩投資,但台積電企業訊息處長孫又文否認上述傳聞。 張忠謀曾說,六十歲才是人生高峰,蔡力行今年六十一歲,面對的挑戰不亞於當年張忠謀創業時的難度。只是新事業遲遲交不出好成績,看來蔡力行要想辦法用數字證明自己的能力。 |
|
||||||
去年才在蘋果A6訂單敗給三星的台積電,愈戰愈勇,今年要用二○奈米在新一輪蘋果處理器訂單大戰中,扳回一城。這一役,端看管理工廠出身的劉德音,如何督軍台積電七百人精銳部隊,完成啃蘋果的使命。 撰文‧楊卓翰 九月初台北的內湖展覽館,台下聽眾引頸企盼,屏息以待,燈光一暗,主講者緩緩走出來,國際半導體大展的重頭戲登場了! 「我們的二○奈米良率進展不錯。事實上,我們在二○一二年底就會準備好。」演說者是台積電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劉德音。在他說話的同時,台積電不只準備好了,蘋果下一代處理器試產訂單已經排上二○奈米生產線,台積電終於咬到蘋果了。 去年十一月以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了蘋果訂單不知飛了幾趟美國,甚至對外坦言,「台積電已把蘋果放在客戶雷達螢幕上很久了!」據透露,今年六月,台積 電股東會、董事會接連開完,八十二歲的張忠謀馬上啟程出差直飛美國,這趟為期兩周的旅行,就是為了從三星手上搶到一部分蘋果A7處理器代工訂單,這一次終 於傳出好消息。 受惠「去三星化」策略 據了解,雙方的共識是台積電從一四年開始,每年提供八萬片二○奈米晶圓代工產能給蘋果,每片代工價格落在三千八百至四千美元,預估每年將帶給台積電約一百 億台幣的營收。如果按照計畫,台積電將是全世界第一家量產二○奈米的晶圓代工廠,遠遠甩開明年才將試產二○奈米製程的三星。 這對台積電來說,可說是空前的勝利。過去兩年,蘋果、三星專利大戰白熱化,蘋果「去三星化」的採購策略沒停過,然而,台積電卻始終沒能成功自三星手上搶下蘋果大單,「蘋果是我們很重要的間接客戶。」今年一月台積電法說會時,張忠謀談起蘋果來,仍有些悵然。 但這次,張忠謀不會再失手,他做足了萬全準備。老帥負責對外拿訂單,對內的生產重任,就落在三大接班人之一的劉德音身上,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默契十足。 以往重量級的台北國際半導體展,張忠謀都會現身,今年老帥首度缺席,換上劉德音站在聚光燈下,傳承的意味不言而喻。 這次好不容易拿到蘋果訂單,是台積電未來五年的營運關鍵,心思細密、擅長救火的劉德音,就成為張忠謀最倚重的專案負責人。打從去年開始,台積電就積極搶蘋果訂單,內部人士指出,去年中曾試產蘋果的處理器晶片,但受制於良率、產能問題,台積電遲遲未能打動蘋果。 這次捲土重來,管理工廠出身的劉德音,就擔負盯良率、衝產能的重任。「過去,台積電在良率不高、產能不足,有過血淚教訓,這次要接蘋果訂單,更是大意不得。」業內人士說。 其實,兩年前台積電推進四○奈米製程時,曾因生產良率只有三成,讓超微(AMD)、輝達(nVIDIA)等客戶大跳腳,不只張忠謀公開承認「問題很多」,還讓超微、輝達新品記者會剛開完,卻出現無貨可賣的窘境。當時,臨危受命提高良率的,就是劉德音。 經過三個月的改造,穿著一身無塵衣,透過視訊方式,劉德音在產線上的畫面,直接傳到台積電法說會上,為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台積電四○奈米良率已經回穩。這次,備戰二○奈米,台積電不能重蹈覆轍。 現在接到蘋果大單,劉德音特別率領七百人精銳部隊,就是要在二○奈米這一役打一場完美的勝仗。因為二○奈米技術更複雜,為了保持過去的良率及提升速度, 「我們成立新的研發部門,還有一條Dedicated Line(專門生產線)來做。現在這個團隊有七百多人,完全是為了這條新產線組成的。」除了改善良率外,劉德音還肩負擴大產能的重責大任,今年台積電二八 奈米產能嚴重不足,這把火不只燒到大客戶高通,也讓宏達電、華碩等一竿子高通的品牌客戶叫苦連天。 為了安撫高通,台積電全力擴充二八奈米產能外,今年六月高通執行長保羅.雅各(Paul Jacobs)訪台,張忠謀親自在家設宴,並找來劉德音一同陪客。 所以,當張忠謀在美國簽下蘋果代工訂單一傳回台灣,內部政策馬上確立,「全力拉抬二○奈米產能,資本支出也跟著大幅上修。」業內人士說,台積電八月董事會 通過要花八三○億元擴產先進製程,就是為了蘋果。台積電小心翼翼,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全為避免去年A6訂單落空的悲劇重演。 蘋果強勢 毛利跟著讓步不過,拿到蘋果訂單後,劉德音的挑戰才要開始,蘋果的挑剔是有名的,除了良率、產能要到位外,對於價格更是斤斤計較,「蘋果的強勢與超微、輝達不一樣,超微、輝達非要台積電不可,蘋果可不是,只能犧牲代工價格與毛利。」業內人士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積電主管指出,台積電的二○奈米在試產階段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與單價的拉鋸。「現在替蘋果代工的ASP(產品單價)其實與成本相差 不遠,毛利率很低。」據了解,台積電替蘋果代工的單價雖在三千八百美元以上,但成本難以壓低,在初期良率不高下,對比台積電一般客戶的代工毛利率都有四 ○%以上,替蘋果代工的毛利率卻僅三○%不到,為了啃蘋果,張忠謀這一步讓得非常大。 「晶圓製程在進入二○奈米之後,成本沒有辦法像過去下降那麼快,這恐怕是事實。」劉德音坦言,現在整個產業還有很多環節沒有做好。例如,台積電二○奈米製程仍採用浸潤式微影的雙重曝光,也就是一樣的製程必須重複二次,既昂貴又耗時。 拿下蘋果訂單,對於台積電具有劃時代意義,如果能達成服務蘋果的使命,相信劉德音距離接班大位會比別人更近一些。 劉德音 出生:1955年 現職:台積電執行副總 暨共同營運長經歷:台積電營運執行副總 |
||||||
|
||||||
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 科技業外商總經理大喊「 難為」, 連英國最大的保險公司英傑華(AVIVA) 也宣布要撤出台灣市場,名列美國《財星》(Fortune)全球五百大企業的陶氏化學(DowChemical),卻逆勢看好台灣。 陶氏化學,去年年營收六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八千億元),創百年來新高,比台灣石化霸主台塑四寶,二○一一年合併總營收還高出二三%,更僅次於德國巴斯夫(BASF), 居美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化學公司。 掌管陶氏化學海外第二大市場、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PeterSykes)指出,食品包裝用塑料、淨化水材料、車用高性能黏膠等在內, 陶氏都是業界領導者,且包括保養品、汽車、家具、電視、食品包裝、殺蟲劑、列印油墨等,每個人都會接觸的日常生活產品,陶氏也是無所不在,「 就像電腦的Intelinside,我們是Dow-inside。」 三年前購併轉型》重新發現台灣市場價值 「對陶氏化學來說,台灣會扮演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起拓展大中華區市場,」石博韜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包括晶圓代工合計市占超過全球六成的台積電、聯 電,及全球最大印刷電路板製造廠欣興等,讓台灣電子材料客戶屬於業界領導者。去年台灣陶氏營收逾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億元), 他看好二○一五年可成長超過一倍,至十五億美元。 台灣獨特的電子業聚落,成為陶氏的重點客戶,而讓台灣戰略地位大幅提升的一段插曲,其實源自陶氏一場關鍵購併案。 時間回到二○○四年,那一年,為了因應國際油價攀升、中東石化公司靠上游低原料成本轉進大宗化學品等競爭,陶氏升任原是公司集團業務總裁的利偉誠(Andrew Liveris)為執行長,主導轉型。 但危機,繼續步步進逼。陶氏基礎化學品的稅前淨利從二○○四年十六億美元,二○○七年幾乎腰斬至八億美元;二○○八年,基礎化學品銷售額達五十六億美元,稅前淨利卻只剩一千五百萬美元。 關廠、裁員、出售資產……,光內部改革還不夠,積極從基礎化學品朝功能化學品轉型的陶氏(編按:基礎化學品為量大、毛利低的大宗化學品;功能化學品為少量 多樣、毛利高的特用化學品),看上了特殊材料領域的模範生——羅門哈斯(Rohm & Haas),決定斥資近一百九十億美元,藉外部購併加速轉型。「利偉誠可能是史上把公司經營得最糟糕的執行長,他的經營方向,就是把這家公司搞垮!」不看 好購併價,全球最大財經頻道CNBC股票投資分析節目、人稱「華爾街狂人」的主持人克拉默(JimCramer)曾如此評論。 儘管外界看衰聲不斷,三年前,陶氏終以一百六十三億美元收購羅門哈斯。購併後,攤開財報,不只陶氏營收和獲利都逐年走高,台灣產業新價值也因此被看見。 三年來台灣營收倍增》主攻半導體和印刷電路板 該宗購併前,台灣陶氏年營收約三億五千萬美元,去年則破七億美元,營收翻倍成長;過去,台灣市場特用、功能化學品比重不滿五成,現階段則逾九成。 「台灣絕對是受到購併案正面影響,業務規模是過去的兩倍,」石博韜指出,以電子材料為主的羅門哈斯, 銷售區域以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等北亞市場為主, 因此陶氏全球特用、功能化學品占比約六七%, 大中華區則達九七%、台灣也超過九成,居全球最高。 事實上,一年約投入十六億美元研發的陶氏,就有不少專利或獨霸世界的功能化學品供應給台灣廠商,貢獻高獲利。「陶氏化學的材料,台灣幾乎所有電子產業供應鏈都用得到,」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SEMI)產業研究部資深經理曾瑞榆觀察。 不論在台灣最大的半導體或第三大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陶氏的功能化學品都是世界級地位。台灣陶氏行政總經理陳政群說,陶氏半導體研磨液、研磨墊市占破五成,居全球龍頭;至於同屬關鍵原料的印刷電路板電鍍藥水,全球則擁有四成左右市占。 「印刷電路板一半以上都是它客戶,」台灣印刷電路板協會理事長陳正雄觀察,在科技用品輕薄短小趨勢下,舉凡電腦、手機、平板、液晶顯示器等都要用到印刷電 路板,線路越來越密、孔徑越來越小,製程難度增加,陶氏化學是極少數能研發符合最新高密度互連技術(HDI)電鍍藥水的國際大廠。 以陶氏獨步全球研發的無研磨粒化學機械研磨(CMP)銅製程技術為例,在半導體晶圓研磨晶片此一關鍵製程,要把晶片置於研磨墊上,再配合研磨液的化學物品 移除晶圓表面沉積層,但一般研磨液含有大量研磨粒,容易讓晶圓產生缺陷,陶氏的產品則能有效提高研磨效率、晶圓表面銅的處理能力,有助客戶提高良率與降低 成本等好處。 在半導體領域,擁有台積電、聯電在內世界級客戶,陶氏不僅是其傑出供應商,陶氏電子材料亞太區策略行銷總監陳嘉平也透露,目前正和全球最領先的晶圓代工廠 合作, 開發二十奈米製程、十八吋晶圓廠等世界最新技術。石博韜指出,未來陶氏將強化和台灣客戶共同開發,甚至不排除透過購併等任何新機會,進一步發揮台灣產業新 價值。 |
||||||
| ||||||
十一月三十日,台積電股價直逼一百元大關、達九十八.七元,市值更一舉衝高到二兆五千五百億元的新高水位;占台股總市值比重高達一二.一八%,比二○○八年的八%足足高出四個百分點,穩居第一名外,更多過市值第二高的鴻海一倍以上。 資本額近二千六百億元的台積電,是典型的「權值股」,領銜演出台股十一月二十三日開始、一連六個交易日的報復性反彈,台積電漲幅更約八.一%;如果從證所稅利空後最低點起算,到十一月底漲幅超過三成,遙遙領先大盤。 外資是台積電最大買家,十一月三十日的外資持股比高達七七.七一%,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在追蹤強力買進台積電的資金流向中意外發現,在這一波台積電大漲的過程裡,竟然不乏股市聞人蹤跡;過去,資本額三百億元宛如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他們只在這條線之下尋找有飆漲潛力的中小型股,今年卻紛紛投入台積電的購買行列。 一位身價百億元的股市大戶,據稱就是近期推升台積電上漲的力量之一。過去他的名字只會與小型高成長股連在一起,但十一月光是他其中的兩個證券帳戶,就買進台積電一萬餘張,是他前十月買進台積電總額的四倍多。年初他曾在高檔大量買進鴻準,最後卻慘賠數億元,股市觀察家認為,這位大戶才因而積極轉進台積電這類穩定成長股。 他,今年兩度大舉進出台積電「第一次買安心,這次就是買漲」 另一位在台北市民生東路、股市資歷二十五年的市場大戶Y先生,過去也從不買台積電這種牛皮股,幾乎視為「拒絕往來戶」,今年卻也兩度大舉進出,他這麼解釋自己的策略大轉向(以下為口述): 這一波報復性反彈之前,我的營業員說,都沒有人在打電話了,死得死、逃得逃,融資追繳也不必追繳了,因為散戶早已自我了斷,這表示他們對後市毫無期待,看破了(台語)。就是這麼一攤死水,讓大戶慢慢退出,那種氛圍是,想樂觀都很難;就算二○○八年金融海嘯,我們這群專業股市投資人也沒有這麼頹廢喪志。 其實我們不反對課證所稅,而是你怎麼課,例如是不是把交易稅降下來?另外,大戶最怕證所稅後人頭戶曝光,以後投資進出被追蹤。 我是七十多(元)進去過(台積電)一次,八十幾(元)趕快賣掉;但是八十六(元)時再進去一次,就一直抱股到現在。 第一次買,是聽說蘋果A7訂單確定到手,明年一定成長,那時候是買「安心」的。我在股市這麼久,買「安心」這是第一次;我之前也買過台積電,但那是它(一九九四年)掛牌上市之前的事情了。 今年再買台積電,那時候證所稅利空烏雲罩頂,敢買就很厲害了!我想,它跌,不會很深,當時還不敢期望它飆漲;就算跌了,也不必急著停損,甚至敢低檔攤平的,因為它的基本面強到說,我能睡得著覺。有些(電子)股一早醒來,打開報紙,訂單就不見了。 那時候(三月到十一月中旬),我身邊很多專門做投資的朋友都在思考:一是要不要改變市場(如轉進美股)?二是這樣每天進出的意義到底何在?所有的利多都鈍化,大家都麻痺了,很難做,看對基本面也不會動,常常停損來、停損去,國際股市漲,台股也不會漲。過去台股是很有活力的市場,但那時很多人都退出了。 但我第二次(十月下旬)再進去,是發現台積電已經變成各方關注的焦點,不只是公司基本面好,更是影響指數的控盤指標股。剛開始是外資先買,國內法人沒有很多人買(編按:台積電十一月三十日外資持股比七七.七一%,投信與自營商僅二.二%),漸漸的又看到尾盤有人做量、做價,成交一直很熱絡,媒體訊息也都是正面的,雜音越來越少。 行情不好,大家都會找固定收益股。台積電每年固定配(三元)現金股利,但它在這之餘,還能兼具成長,就是一個很漂亮的選擇。我第一次是買安心,第二次就是買它會漲,而且一開始就認為會到一百元,我沒有從本益比來看,而是看股價三位數這個里程碑應該可以達成。 蘋果訂單當然是(台積電上漲)最大的催化劑,但它的財務數字證明行動通訊(接單)有補上PC(個人電腦)的衰退,加上它的(二八奈米)製程利多,整體電子業大多數是不好的,只有它一枝獨秀。 國外也有熱錢進來,可能是來賺匯差的,但停泊時若要進入股市,台積電好進好出,一定是首選。如果我是政府操盤人,點火或者進場,絕不可能miss(錯過)這支股票。今年投信代操有一些績效很好的,就是買了台積電、聯發科、中華電。今年如果你選對了個股,一直不動,其實績效不算差。我最近也重新思考,這麼混亂的狀況下,一直追逐波動大的個股,是不是能保障賺錢? 不過,台積電越來越接近一百元,現在我考慮下車了,幾個月來其實(蘋果)利多一直在,所以我可能還會留一成、繼續關心(它的營運),但大部分持股會先賣掉。因為我認定大盤現在是反彈、不是回升,而且持有台積電的人都賺到錢了(因股價創歷史新高),如果大盤反轉,一定會優先處理掉;外資如果要提款,這也是最快捷的提款機,基本面沒有問題,純粹是獲利了結。後續觀察它,外資動向是最重要的,畢竟他們是最大的股東。 就在這位股市大戶尋思退場時,這一波推升台積電股價最猛的力道——外資,仍持續看好台積電,包括花旗、巴克萊、德意志、摩根大通等的目標價都超過一百元,甚至達一百一十元。 外資,看好領先三星二至三年還會上漲,目標價挑戰一百二十元 一位外資分析師私下表示,台積電十月營收在二八奈米高階製程領軍下,直逼五百億元大關,寫下歷史新高,大出市場意料之外;明年資本支出持續擴張,相較於三星電子的縮減,一消一長相當明顯,幾乎已注定未來二至三年的優勢。因此,許多國外大型基金認為,台積電有挑戰一百一十五元至一百二十元的潛力。 「這次進來買台積電的,都是黑石、貝萊德這種等級的大型基金,」分析師指出,「只有他們才有這種拉抬大股本公司的深厚財力。」 外資認為,明年台積電營收約較今年成長一八%,獲利率在高階製程持續擴增下,成長幅度更將超過兩成;在明年全球科技業混沌未明的景氣之下,台積電的優越成績不僅幫自家股票上漲打了包票,彷彿也讓它成了台股指數一片利空聲中,越來越明亮的一盞明燈。 |
| ||||||
台積電概念股成為市場追逐半導體類股新指標,過去四個月,半導體設備商辛耘在興櫃股價已大漲逾一倍,被視為是下一檔「台積電概念股」。 去年,台積電營收占辛耘營收四一%,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大增,過去靠半導體設備代理起家的辛耘,在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高峰已過下,今年將靠著布局十年的自製半導體設備業務與再生晶圓業務,要再度打上台積電的光環。 發跡:一人公司搶市奪佳能訂單,市占率百分百 辛耘去年前三季營收十六億元,和外商主流設備業者在台動輒百億元的銷售金額相比,規模在半導體設備業並不算大,但它成為台灣三大本土半導體設備代理商之一,關鍵就在辛耘董事長謝宏亮。 謝宏亮是竹科的傳奇人物,靠著代理半導體設備、投資半導體相關公司,為他賺得財富。他也是台灣知名的雕塑和油畫蒐藏家,清大校園裡的羅丹雕像,全世界只有二十五尊,就是他所捐贈的。 謝宏亮的發跡,就是看準了趨勢。三十四年前,他只是在電子儀器公司上班的小職員,但是,他做工研院生意的時候發現,半導體技術正在起飛,當時台灣剛派員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不久,謝宏亮借了三十萬元,加上自己存的六萬元,就跨入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比台積電成立還早八年。 他一創業就提著公事包,拜訪日本佳能(Canon)。他坦白告訴對方,「辛耘是一人公司,」他的準備打動了日本人,拿下半導體最重要黃光設備的代理權,「當年我們的市占率是百分之百。」謝宏亮說,早期聯電創業時,都跟辛耘買曝光設備,他手指上還留有一道長疤,這是他當年拆卸機器時留下的傷痕。 二○○三年,謝宏亮就開始投資自製設備,他和對手差異化的方法,是投資被稱為濕製程的晶圓表面處理技術,一投資,就花掉他十年時間和新台幣十億元。 轉型:手握獨門技術循技術地圖組虛擬研發團隊 如果把晶圓製造的過程比喻成洗照片,辛耘擁有的技術就是如何把沖洗出照片洗乾淨的技術,「這種濕製程應用範圍很廣,從太陽能、LED到半導體都用得到,」這是謝宏亮眼中的大機會,辛耘副總經理林克煌估計,半導體製程中,約有一成五都屬於濕製程,「越先進的製程,對潔淨度的要求越高,濕製程角色越重要。」這個技術有多難?一座清洗設備就像一座全自動化的小工廠,一批晶圓擺進去,必須在二十到三十分鐘內就能自動完成幾十道工序。技術牽涉化學、自動控制、精密機械、軟體等十個不同領域,「以前做服務,我們只懂得片斷的知識,現在,你卻必須全部自己串起來,」林克煌說。 這個市場長期被美、日對手把持,目前半導體高階濕製程設備,日商DNS和東京威力市場科創才是主流,以東京威力為例,這家公司的資本額就比辛耘高出二十七倍,根據辛耘的財報,辛耘的研發經費一年只有七、八千萬元,怎麼有辦法挑戰對手? 「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資源整合和通路經營的能力,」謝宏亮說,用白話文說,就是打群架的本事。 辛耘成功的關鍵,靠的是一張全台灣的技術資源地圖。做自製設備的前三年,他們盤點半導體清洗技術發現,有兩成技術是辛耘不會的非核心技術。他們拜訪全台灣的大學和研究單位,一間、一間研究室敲門,找到握有技術的專家,就幫教授買設備、做研究。 「台灣各領域其實有很多虛擬冠軍,只是沒人把他們整合在一起。」謝宏亮說,為了找出台灣這十項技術最頂尖人才,投資的冤枉錢超過兩千萬元。他們試過近百位博士級研究人員,最後過濾出掌握頂尖技術的六個團隊,辛耘提供資源,換到對方協助突破關鍵技術。 「我們是台灣唯一掌握半導體前後段濕製程技術的公司,」謝宏亮得意的說。今年,他們的設備正在3D IC封裝生產線上測試,如果通過,就有機會打入一年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先進封裝設備市場。 辛耘今年將完成的全譜式質譜儀,也是靠打群架的策略完成的。「質譜儀市場一年有四、五十億美元,全世界卻只有四到五家廠商能做,」談到商機,謝宏亮眼神閃爍光芒,「以前的質譜儀只能量小分子,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家開發出可以量測細胞的全譜質譜儀的公司。」為了做出質譜儀,辛耘的員工頻頻拜訪中研院、清華、東華和工研院,把這些研究人員變成自己的虛擬研究團隊,才突破質譜儀技術瓶頸,這項產品短期營收貢獻有限,但十年內有機會成為辛耘營收成長引擎。 這次上市,是辛耘轉型的關鍵一步,他的日本對手,像東京威力,就成功從代理商轉型到製造商,謝宏亮坦言,辛耘也要走這條路,「上市,才能吸納更多人才,投資時也才容易募資,」謝宏亮說。半導體設備競爭日趨激烈,能否再創成長動能,今年能否切入先進封裝設備市場將是關鍵。 |
| ||||||
Altera和英特爾簽署代工協議,消息曝光不到五分鐘,台積電立即發布新聞稿,強調與Altera的合作關係不變。外界解讀,與其說是擔心掉單,張忠謀更在意的是英特爾的狼子野心。
撰文‧李洵穎 美東時間二月二十五日盤後下午四點多,全球IC設計大廠Altera和最大半導體製造廠英特爾(Intel)簽署代工協議,Altera的FPGA(場域可程式邏輯閘陣列)將採用英特爾的十四奈米製程,並將成為英特爾最大晶圓代工客戶。這項消息在晶圓代工界引發熱烈討論。 儘管這顆晶圓代工震撼彈投注的時間點是在台北時間二十六日凌晨五點多,但台積電也沒有閒著。就在Altera和英特爾新聞稿發布後不到五分鐘內,台積電罕見地發布署名董事長張忠謀的新聞稿,強調台積電與Altera的合作關係不變。 過去台積電新聞稿極少出現由董事長層級來回應客戶動向的前例;再者,按照台積電公關部門擬定新聞稿的流程,如果署名到董事長層級,內容勢必透過層層關卡加以檢視,以示慎重。在Altera和英特爾宣布之後,台積電旋即不到五分鐘的短短時間內,就發出相關回應新聞稿,顯見台積電已事先得知相關訊息,想來係由Altera提前主動告知。 Altera提前告知,而不是讓台積電在報上看到消息才得知,可謂盡到道義責任,讓台積電保住面子。但,台積電快速且高規格的反應動作,也透露出董事長張忠謀相當在意這件事的影響。 過去二年來,市場擔憂英特爾跨入晶圓代工將威脅台積電的霸主地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曾對此公開回應,他研判英特爾的策略應該僅是「選擇性進入代工」。但就在英特爾和Altera共同宣布協議的隔天,英特爾發言人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就指出,英特爾已將晶圓代工視為公司未來的成長契機;由此看來,張忠謀去年似乎小覷了英特爾的企圖心。 Altera在FPGA領域的最大對手賽靈斯(Xilinx)在二○一二年加入台積電陣營,是Altera轉向的主因。台積電去年在二八奈米技術領域打遍天下無敵手,因此吸引Altera和Xilinx相繼在台積電投單。 儘管Altera和台積電已合作長達二十多年,但情誼和生意是兩碼子事,對Altera而言,競爭力優勢已然消失。為求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因此當英特爾向Altera一招手時,Altera便直接切入十四奈米製程,頗合情理。 儘管Altera一年的營業額僅十八億美元,相當於台積電同期一七一億美元的一成左右,影響度並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或許張忠謀過去曾小看英特爾,如今外界解讀,與其說是擔心掉單,張忠謀更在意的其實是英特爾的狼子野心。 |
| ||||||
重新定義自己,可以再創人生的第二高峰,但搖擺不定、見風就轉舵,不但不能創造新戰場,還可能陷入重新定義自己的迷思。 有兩家最具代表性企業的得失成敗,最能代表重新定義的迷思;其中一個誕生於一九八○年,另一個則晚了七年成立,兩家公司投入了同領域,一路纏鬥二十六年到今天;三十三歲的老公司(以下簡稱U公司),一路上不斷創造新話題、屢出奇招;年輕的這一家(以下簡稱T公司),則一路堅持當初設定的目標,堅持要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 先搶先贏?決勝負關鍵,不在起跑點 結果,三十三歲的U公司原地踏步,另一家則是年年高成長,去年雙方營收差了近四倍,市值更被拉大差距超過十倍,這是一個警惕,別把重新定義當成包裝與股市的題材,要堅持自己把價值做到最大、更重要,除非到了價值曲線的頂端,否則不輕言轉舵。 第一個迷思是,最早定義自己、找出市場缺口,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反而只是賽局的開始。 其實,最早提出晶圓代工這個商業模式的是這一家U公司,但是最早看出市場缺口,並不代表就永遠都是市場第一,跟隨者只要專業、肯下苦功,就有可能超越U公司,第二家T公司雖然比較晚才成立,但後來居上。 出奇必勝?專業沒扎根,客戶綁不住 第二個迷思是,成長過程中專業與扎根比出奇招重要。 一九九五年,U公司出了一個奇招,宣布與北美十一家設計公司結盟,合資成立三家晶圓代工公司,想要用合資合作方式綁住客戶,還乘勢跨入DRAM記憶體的製造,逼著讓T公司不得不跟隨投資技術較為落後的DRAM廠。 這個重新定義客戶與代工者關係的奇招,並沒有取得壓倒性的結果,客戶還是需要專業與服務好的公司,光靠投資合作沒辦法永遠綁住合約,蹲馬步的勝出了。因此兩家公司的差距又被拉開了。 到了二○○○年一月,這時候,U公司它二十歲了,隨著全球景氣翻揚,晶圓廠產能吃緊,又出招了。它將五家子公司合而為一,五合一讓營收與產能大幅增加,讓它的企業規模快追上年紀較輕的T公司,甚至連製程技術也幾乎快追平。 當時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吃緊,誰有產能誰就能搶到客戶,於是T公司只好去併了同業,甚至跟U公司搶二線公司,用當時被認為偏高的價格收購了二線廠,讓雙方在產能上的差距又被拉開。 這個結果讓U公司很得意,認為自己是足智多謀。 插枝展葉?靠包裝炒作,題材難持久 第三個迷思,別被財務操作與股市話題的包裝迷惑了。二○○一年,這家老公司的子公司上市了,這家IC設計公司讓外界眼睛為之一亮,因此U公司接著將旗下IC設計子公司一個個切割上市,被稱為軍團,成為電子業的焦點。 當時更用「插枝法」來形容這個創新的策略,認為T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是一棵大樹,不以硬碰硬正面較量,反而應該透過轉投資與內部分割創業向外開枝展葉,一棵樹很快就能變成一片林,接著讓森林的力量大過一棵樹。 T公司董事長卻這樣說,「我把南科八吋廠也獨立成為一個公司,然後自己投一億、幹部投一億,放一放消息等到股價漲三倍就賣掉,這樣對嗎?那我也可以把我的光罩部門切出去成立公司啊!」 說變就變?仍有價值,不該輕易轉舵 這是第四個迷思,實力才要最重要的,時時刻刻問自己價值曲線是否到了頂點?只要仍有價值就不應該亂轉舵,會讓注意力分散了。 二○○○年到二○○三年才是真正決勝關鍵,那時半導體走向天險障礙最高的一代,○.一三微米的技術世代,主因在於○.一三微米採取銅製程等過去未曾使用的新材料,而且國際大廠也都沒有量產經驗。 當時研究這項技術最久的IBM同時找上兩家公司洽談合作開發,但T公司拒絕了,U公司則是宣布與IBM合作開發銅製程技術。T公司相信,自己不能一直依賴大廠的技術轉移,每一次先進製程技術的移轉,至少要一年的時間,即便合作的結果再好,自己的先進製程就是比國際大廠晚一年,一定不是領先者。 更重要的是內顯的知識,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靠授權只能學到外顯的知識,沒辦法學到內顯的知識,只有學到內顯知識才能讓自己知道技術是怎麼來的,進而自己開發技術。 二○○三年,這場競賽分出了勝負,T公司在不僅○.一三微米技術領先了,更重要的是,走向技術自主這一條路,不再落後國際大廠。隔年,效益發酵了,營收從二千五百五十九億元開始爆發性成長,到去年四千九百九十八億元,幾乎是增加了近一倍。 但,U公司的營收自二○○四年達到一千一百七十三億元之後,不增反減,到去年甚至還是衰退,差距更大是市值,去年市值差距超過十倍以上,技術世代差距超過一年,兩者已被遠遠拋開。 市場最好的客戶只找T公司,U公司只能當二線角色。 這兩家公司就是台積電與聯電,聯電雖最早定義了晶圓代工,且一路上足智多謀,但終究是包裝與股市題材,突然爆發卻無法持久,人與企業也一樣,不是時時要追求轉型與重新定義自己,而是要不斷問自己,自己的價值在哪?有沒有發揮與成長的空間?別遇到困難就亂轉型,會像聯電一樣陷入定義自己的陷阱,最終被台積電遠遠拋開。 【延伸閱讀】 |
| ||||||
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上看百億美元,創新高;研發費用也毫不手軟,達到十五億美元。台積電累計過去四年研發費用高達新台幣九千億元,創造出每磅矽逾六百萬美元的價值,高於黃金與白銀。台積電「點矽成金、更甚於金」的關鍵是什麼? 撰文‧李洵穎 五月九日,在台積電一年一度的台灣地區技術論壇上,彰顯台積電對客戶的價值是向來必要的課題。對此,台積電全球業務暨行銷資深副總經理陳俊聖當時給了一個妙喻:「台積電與客戶共同的設計和創新,讓晶圓的原料─矽,每磅創造超過六百萬美元價值。」俗話說:「點石成金」,但台積電是點「矽」成金,更甚於金。 陳俊聖舉貴重金屬為例,白銀每磅價值三八八美元,黃金則高達二.三萬美元,台積電與客戶讓每磅的矽創造六三六萬美元(約一億八千萬新台幣)的價值,超過黃金及白銀。到底,台積電「點矽成金」的祕密是什麼? 四年研發費可買三千戶帝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四月底法說會上宣布,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從九十億美元,調高到九十五億至一百億美元,調幅約五.五%到一一%,再寫新頁,全面壓倒三星和英特爾的投資支出。 在九十五億到一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中,有十五億美元將用於研發,也創下歷年新高紀錄。台積電在二○一○年的研發費用首度突破十億美元大關後,往後逐年持續加碼,去年研發費用達到十三.六六億美元,今年再繼續上看至十五億美元,以加速先進製程進度的發展。 陳俊聖說,過去四年,台積電累計的研發費用高達新台幣九千億元。此言一出,當下就有記者開始換算,這相當於三千戶市價約三億元的仁愛路帝寶豪宅。 往先進製程發展很花錢,但也要有人。陳俊聖說,今年投入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成長至四千二百人,高於去年的三千九百人規模。 台積電積極朝先進製程發展,主要是為因應行動裝置需求。亞太事業資深處長蔡志群表示,行動裝置出貨炙熱,增添先進製程技術與成熟製程中特殊製程的需求,例如微機電(MEMS)、影像感測元件(CIS)等。 推動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在於行動裝置,蔡志群估計,全球智慧型手機今年出貨量將超越十億支,已高於功能型手機。而平板電腦今年的出貨量估計為二.四億台,和PC╱NB出貨量相當接近,他預期,明年平板電腦出貨量一定會超過PC╱NB。智慧型手持裝置已成為半導體產業不容忽視的趨勢。 另一方面,蔡志群認為,中國市場的興起是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另一大趨勢。他指出,今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達三.六億支,而平板電腦出貨量約一億台,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 台積電為全球六百多個客戶提供服務,生產超過一萬一千多種的晶片。為了追蹤客戶的需求和表現,台積電特別精選前三十名的重要客戶成立客戶指數(Customer Index)。 台積電統計,自二○○八到一二年期間,這三十個客戶的股價表現,並與同期間的費城半導體指數(SOX)比較。結論是台積電的客戶指數漲幅一二三.七%,表現超過費城半導體指數的一○七%,代表台積電與客戶互相成長。 把服務客戶擺在優先位置 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處長孫又文的解讀是,客戶的業績反映在股價上,台積電身為主要晶圓代工夥伴,多少也會有所貢獻,「成就客戶,也就是成就台積電自己。」因應客戶需求,台積電積極追求技術的深度與廣度。陳俊聖說,二十奈米製程今年將有二十個設計定案(tape-out),並在年底開始出貨。十六奈米的量產時程則將落在明年,至於十奈米,會在一六年切入。 依照摩爾定律,過去兩個先進製程世代從研發到量產需要兩年的時間。台積電十六奈米量產時程比二十奈米晚一年,相較於摩爾定律,台積電接下來的新製程轉換時間將會大幅縮短。 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曾說過:「這是特例,是被客戶逼出來的。」這也凸顯台積電在客戶心中的重要性,也代表著台積電將服務客戶擺在優先的位置。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量產時程一代比一代快速,十二吋廠副總經理王建光說,二十八奈米量產的速度為四十奈米的二倍,二十奈米量產的間隔則將更為縮短。 目前台積電投入近二千人準備二十奈米量產的工作,希望能順利延續二十八奈米量產的成功經驗。 在製程領先之下,台積電自四月十八日法說會後,到五月十三日為止,波段漲幅為一五%,市值也朝新台幣三兆元邁進,達到二.九八兆元規模,直逼英特爾的三.六兆元。 過去,台積電與英特爾「河水不犯井水」,但是隨著英特爾開始搶台積電的生意,台積電將加速發展先進製程技術,希望在十奈米領域全面追趕上英特爾。 |
|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二○○九年回任總執行長時曾說,三到五年後就會交棒。如今,在七月十八日的法說會中,他再度明白指出,明年確定卸下總執行長一職。但張忠謀仍續任董事長,掌控台積電的經營方向,投資人顯然不必過度擔心。 撰文‧李洵穎 十九日,台股大跌一三二點,八千點大關岌岌可危,造成加權指數狂瀉的主因之一,竟來自於股市資優生──台積電。在前一天舉行的台積電法說會中,儘管公司繳出營收與獲利創下單季歷史新高的亮麗成績單;但是,投資人更關心的是,張忠謀確定將在明年卸下總執行長一職,造成對股價的殺傷力。 退位交棒原本就是正常的企業輪替過程,不過,從台積電股價表現來看,投資人並未以平常心看待此事。台積電十九日股價以九十八.二元作收,下跌七.三元,這是台積電近一年來首見跌停,成交量逾十一萬張,賣壓沉重,光單日股票市值就縮水一九○○億元。 三大營運長進入遴選階段 回顧過去台積電營運表現,市場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張忠謀曾於二○○五年中將總執行長棒子首度交給蔡力行,當年蔡力行表現還被張忠謀公開肯定「有好的開始」。不料,○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台積電資遣百位資深員工,引發被資遣員工到勞委會及張忠謀台北住家樓下抗議,公司及個人形象大損,逼得張忠謀不得不出面善後;並於○九年六月回鍋擔任總執行長,重掌大局。 從股價來看,前一任總執行長蔡力行接棒後,到卸除職務,累計的股價漲幅僅六.五%,落後大盤同期的一○.四%;而在張忠謀○九年中回鍋後至今,股價上漲六八.四%,優於大盤的二二.七%。由上述比較來看,投資人似乎站在張忠謀這邊。 再者,從獲利面來說,蔡力行在任的四年期間,每股稅後純益(EPS)多介於三到四元,表現平穩。即使面臨金融海嘯衝擊,二○○八年的EPS也能夠守穩三.八六元,蔡力行掌舵手的表現可謂稱職。然而,張忠謀回鍋之後,除了○九年仍受金融海嘯壓抑,EPS僅三.四五元之外,一○年起獲利成績大躍進,都能維持在五元以上的高水準。 從股價與獲利面的表現差異,投資人當然選擇比較會賺錢的經營者,是故,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張忠謀今年已八十二歲,他十八日在法說會後對媒體表示,當年(二○○九年)他回任總執行長時,就表明三到五年後會交出總執行長棒子。算算時間,明年屆滿五年他預期交棒的時間。但是,張忠謀也強調:「就算我不作總執行長,我還是董事長。」 照張所言,董事長比總執行長大。 台積電去年三月臨時董事會中,核准任命研究發展資深副總經理蔣尚義、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劉德音及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魏哲家,為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並計畫每隔半年交替職務的規畫。在時間已過了十六個月後,三位共同營運長正在歷練最後一個職務的內容,到第三季末,張忠謀將進入遴選執行長的最後一個階段。 蔣尚義,產業界尊稱蔣爸,一直都待在台積電研發部門,是讓台積電自主研發技術與國際大廠並駕齊驅的頭號功臣。 劉德音作風低調,行事風格內斂,打從台積電擁有十二吋廠開始,就由他獨挑大樑,為台積電廠務管理第一把交椅。 魏哲家個性外放,熱愛創新,被張忠謀欽點掌管公司BD(Business Development)部門,希望替台積電創造新產品、新市場及新業務。 由以上三位共同營運長來看,六十七歲的蔣尚義,○六年自台積電退休之後,○七年在台積電副董曾繁城的力邀下重返台積電,再掌研究及發展事業。他比另二位共同營運長年長,退休意願相對較強,外界認為他較傾向於緩衝角色及導師的功能,因為若候選人只有兩位,在競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派系問題。因此,把蔣尚義安排在內,可讓劉德音及魏哲家上演君子之爭。 張忠謀表示,最後可能會從這三位中,挑選一位或多位擔任台積電執行長一職,甚至不排除從外另聘執行長。然而,不論由誰接任,外界還是習慣將張忠謀與台積電畫上等號。 國內外投資人關注焦點不同相較於國內投資人重視張忠謀去留問題,國外投資人似乎沒有那麼在意。國外媒體以及外資報告大多強調庫存疑慮升高,導致台積電股價大跌。 由於PC市場需求不振,部分智慧手機銷售情形不如預期,導致短期零組件供應鏈庫存狀況較原預期略高,在第四季又將進入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傳統淡季,明年第一季也有工作天數較少及機台歲休等影響,使台積電在第三季營收表現續創新高之後,未來將有連續兩個季度進入庫存調整及業績回檔階段。 張忠謀說:「台積電要一一兼顧對股東、員工與社會的責任,在股東方面,創造價值,使市值增加,本來就是台積電應該要做的!」張忠謀即使交棒不作總執行長,他還是繼續擔任台積電董事長,完全掌控經營,投資人其實不必過度擔心。 投資人就愛張忠謀? ——台積電近期兩任總執行長執掌時期的股價變化事件 當天股價/元 漲幅2005/5/11 蔡力行接任總執行長 54.7 到2009/6/11,個股累計上漲6.5%,大盤累計上漲10.4%2009/6/11 張忠謀回鍋 58.3 到2013/7/19,個股累計上漲68.4%,大盤累計上漲22.7%——台積電近8年來營運成績單時任總執行長 蔡力行 張忠謀時間(年)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營收(億元 ) 2665 3174 3226 3331 29574195 4270 5062 稅後純益(億元) 935 1270 1091 999 892 1616 1342 1661 EPS(元)3.79 4.93 4.14 3.86 3.45 6.24 5.18 6.41 整理:楊紹華 |
| ||||||
現在看來,大江生醫做對了每一件事:在市場未成形就搶先卡位,早期投入的研發動能帶給它無限機會,也給投資人無限想像。但時間倒轉十四年,大江的決定,絕對讓人跌破眼鏡……。 撰文‧楊卓翰 這家公司喜歡靜悄悄地把市場吃掉。它小心保護那些國際大客戶的名字,默默地躲在第二線。你在市面上看不到這家公司,不過去年它安靜地做到十一億新台幣的營收。 機能產品界的隱形王者 這個隱形的冠軍叫作大江生醫。在台灣的機能飲品、保養品到直銷產品,有超過三分之一是這家公司生產;台灣每年進口的膠原蛋白,要被它消耗掉四分之三。從統一、黑松到味丹,全都是它的客戶;花太郎的茶花綠茶,陳妍希代言的蜂王膠原飲,都是大江生醫的產品。而且,台灣市場只占大江營收的二○%。 大江生醫的董事長楊武男,靦腆地坐在大江新裝潢好的會議室裡,他身後的展示櫃裡,有大江生產的上百種保健產品,包括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還有歐洲等地的品牌,都是大江的版圖。 這不意外,因為,楊武男看的從來不是台灣而已,他的目標是世界第一。今年七十歲的他,在跨入生技產業前,在全世界跑了大半輩子的業務,與生醫產業一點關係也沒有。但現在,有人說他是「機能飲品界的張忠謀」,因為他專門幫國際一線大廠代工設計(ODM)各種保健食品,從飲品、面膜到膠囊全都包。 「我們投入時真的是一片空白……但總要冒險嘛。」一九八○年,楊武男剛從新光紡織的國貿業務部跳出來,自己成立國際貿易公司,也就是大江的前身,專門出口紡織與建材。一九九九年,大江的貿易遇到瓶頸,他開始想轉型。 「那時候,很多人都跳電子業,但是那時已經成熟了。所以就要找一個不明朗的行業。」因為業務關係,楊武男常跑日本,「那裡的保健食品產業,相對比較成熟,而在台灣預防醫學還沒人聽過。我們覺得可以從這邊發展。」他說。 這個決定,卻讓大江連續虧損長達八年。 大江轉型生技後,第一支產品是增加免疫力的膠囊「安克留」。「創業嘛,一開始就想自己賣品牌。但是卻沒考慮到沒市場、沒經驗、沒技術。」楊武男說。 「我們也抱著非常美好的幻想,就自己跑醫院、去向醫生推銷。」大江生醫副總廖偉傑描述當時的慘狀:「在相關雜誌登廣告一個月要七萬元,但是我們一個月都賣不到七萬元!」楊武男很快地發現自己不擅長通路與行銷,但他仍相信生機食品的市場會起來。「當時電子廠有很多都是ODM,但是生技產業沒有;所以我們就轉換路線,要來幫客戶做研發、做設計。」他說。二○○一年,大江捨棄掉品牌,正式邁向代工設計的路。 廖偉傑解釋,當時食品業者還不了解保健食品,而大藥廠又覺得這塊產業技術需求太低,「一邊是不懂、另一邊是不屑,所以剛好這塊是真空的。」從日本市場預測需求,又看到供給短缺,楊武男決心要走ODM,從香港的客戶開始接訂單。 「這真的沒有奇蹟,都是一步步慢慢累積。」楊武男說。「我們投入ODM也是辛苦了五、六年,六年後才改善。」終於,他撐到了。 ○八年金融海嘯,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都是大風浪,但那年反而是台灣保健食品的成長年。「○八年市場反轉,但是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絲毫不減,大家也比較能接受預防性保健了,所以整個規模反而是成長的。」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淑芳分析。 不只是台灣,香港的需求也好不容易起來,而在海嘯中楊武男因為沒有財務槓桿,穩健的財務反而能夠向銀行貸款,先後在五股與屏東擴廠。大江的業績,就在危機中一飛沖天。 專注研發 瞄準中國市場現在,大江共有七個產品中心,四座實驗室。大江的產品需要驗過七種微生物、三種防腐劑、九種重金屬、八十項農藥殘毒等百餘項檢測才能出廠。而楊武男更把重心放在研發,一年要研究超過五、六百種商品品項。 「我們開發了一大堆東西,例如青花菜、香蕉皮、花生膜的萃取,這些東西哪一天會成功,我們一點概念都沒有。」廖偉傑說。「但是,你就是得做。」如今大江有一半的營收來自中國,也在上海開設新廠,預計明年上線;屆時機能飲品的產能將達到每個月一千萬瓶以上,是現在的二倍,楊武男也希望這樣的產能,可以有更多談判籌碼。 「過去我們的小客戶很多,就是像一個軍火商,不管客人拿去怎麼賣。」廖偉傑說得保守,但他指的就是許多電視上成效誇張的保健食品。「不過,現在我們已與國際品牌等客戶談訂單,我們也在挑,會慢慢把這種客戶剔掉。」顯然,大江正在第二階段的轉型。此外,大江也已通過上櫃審議,預定將在九月掛牌上櫃,公司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四.五六元,今年第一季一.二一元。 雖然是家半甲子的老公司,但大江現在的員工平均年齡才三十歲,大部分都是生技碩士,被業界稱作「童子軍」。而老董事長也固定每周與年輕人吃午飯,交換意見:「與年輕人交流,讓我也變年輕了!」楊武男說。雖然白髮,但他就像大江:心,是年輕的。 楊武男 出生:1944年 現職:大江生醫董事長暨創辦人經歷:新光紡織國際貿易業務、大江興業董事長 學歷:台大經濟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