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借款更快、利率更具彈性的P2P網路借貸平台,近日如雨後春筍般問世, 然而,政府法規至今仍無法有效管理,這類服務能否贏得市場信賴,有待考驗。 四月十七日,國內財富管理市場老將楊瑞芬、矽谷創投聞人橡子園創投(Acorn Campus)董事長陳五福,罕見地一同出席記者會,宣布瑞保網路科技LnB信用市集正式上線。兩人發下豪語,這家專門經營P2P(peer to peer network lending)的網路借貸平台,年底前可望衝出一億元以上交易量,企圖心不小。 記者會上,分別在創投業與金融業頗具知名度的陳五福和楊瑞芬,不斷強調他們個人二十多年來,在產業累積的豐富經驗與人脈,替這家新創公司掛保證,因為看準「Fintech(金融科技)不是一場戰爭,而是金融體制的必然前途。」有信心在這波浪潮成為台灣Fintech產業領頭羊,呼籲外界不要用中國的P2P亂象,看待台灣的Fintech產業發展,扼殺了新創公司萌芽的機會。 然而,外界的疑慮並非無中生有,由於中國日前爆發多起P2P網貸平台債權違約事件,讓起步較晚的台灣P2P金融商機,剛上路就籠罩一片烏雲。 目前台灣有三家P2P網貸平台較為活躍,包括鄉民貸、信用市集及哇借貸,主要業務為撮合放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金錢借貸契約,只要借款人的信用符合評等就可借款,平台只涉及資訊流,不處理借貸雙方的金流;唯一處理金流的部分,只有手續費、信託保本帳戶準備金。業者的獲利來源,即是撮合成功後所收取的手續費收入。 借錢更快 有閒錢賺高利 簡單地說,需要借錢的人,可透過P2P業者的平台提出借款需求,並由業者依其借款金額、償債期及信用狀況等,設定還款利率、保本率;這些資訊揭露在借貸平台後,就像是一檔一檔可供投資的標的,有閒錢又不想投資、不願定存的人,就可依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挑選放款對象,賺取高於定存的報酬。 好處很明顯,需要錢的人,可以更有效率的滿足資金需求;有閒錢的人,也能藉此找到報酬高於定存的資金出路。然而,一名本土民營銀行主管直言:「借款人想借低利,放款人想賺高利,中間存在落差,借貸平台若要肩負倒帳風險又想獲利,可能嗎?」這個質疑的核心,在於P2P業者是否承擔倒帳風險?在一般透過銀行借錢的過程中,由於銀行必須承擔客戶倒債風險,銀行營運與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禍福相倚,自然會嚴審授信對象。而P2P業者的營運與借款人狀況並不存在絕對關聯,平台上所揭露的借款人信用評估是否合理,也就成了一大問題。 此外,銀行業是必須接受政府高度監管的特許行業,主管機關金管會對金融機構有檢查權、調查權等,確保業者的內部控管妥當,營運不致損及存款戶及金融秩序;但P2P業者,至少到目前為止,卻沒有這一層監管機制。 儘管金管會已成立專案小組,針對網路借貸業務模式及保護消費者方案進行研議,但金管會官員坦言,依我國現行法令,網路借貸業務目前不屬於金融監理法令所規範的特許業務,平台的業者也不是銀行,若真要講主管機關,其實是掌管公司登記的經濟部。 金管會只警告 無法可管 換言之,P2P業者的營運雖然涉及金融借貸,但不受金融監管,且一旦公司倒閉,透過平台進行放款的「投資人」,更難有足夠保障。 因此,金管會日前也提醒民眾,P2P平台上的放款人與借款人互不相識,難以控制倒帳風險;其次,P2P平台如經營管理能力不足、內控不佳,可能發生捲款潛逃、交易資料遭竄改、交易款項被盜、個人資料外洩等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對上述風險,只能以「警告」、「提醒」的方式昭告民眾,也凸顯出政府對P2P業者仍然處在「無法可管」的階段。 對於上述質疑,準備投入上百萬美元投資、擔任瑞保網科大股東的陳五福強調,該公司推出的「信用市集」平台,具有媲美傳統銀行的徵信機制,且借款人須提列準備金到專款專用的保本信託帳戶,若貸款人連續六個月沒有還款,便由信用市集的保本信託主動代償,按風險比例不同,最高可償還剩餘本金的一○○%。 世新大學財經系副教授郭迺鋒表示,「國外已有不少P2P借貸平台成功走向資本市場,但台灣能否跟上潮流,仍待觀察。」在金融科技時代,P2P金融是趨勢所往,但無論業者如何創新,恐怕仍須政府法規跟上時代,才能讓台灣在這一塊新創產業的發展不致脫隊。 撰文 / 梁任瑋 |
面對競爭者增加,有人選擇退出台灣,有人選擇引進新品牌,Fridays新團隊接手後,砍微波爐數量、調整菜單,終於賺錢。 九○年代美式連鎖餐廳在台大行其道,隨著競爭者增加,販賣美式文化的「紅利」逐漸消失,面對美好年代消逝,許多餐廳黯然退出,但TGI Fridays(星期五美式餐廳,以下簡稱Fridays)在新團隊接手後,卻奮力一搏谷底翻身。 二○一四年八月,北軒餐飲管理集團從美國總部手上,接下Fridays的台灣經營權,當時後者連虧四年,甚至創下一年淨利率負二三%,虧損一億六千多萬元的紀錄,接手五百九十天後,二○一五年淨利率轉正達二%,單店營收持續成長,五月下旬計畫在台北中山商圈再展新店。 現今操盤手,Fridays董事總經理李宏智,一九九三年進入這家餐廳,由實習經理一路晉升到營運部協理,二○○三年離開後,成功引進美式餐飲新秀吉比鮮釀。業內稱他為美式餐飲營運高手,能讓品牌起死回生。 用現做料理找回顧客改菜色,刪外包半成品 時隔十一年,這位老將在北軒邀請下回鍋,他看到的,卻是跟以往迥然不同的面貌。 過去它最引以為傲的是服務生可以用流利的英文,跟顧客推薦菜色,見到老客人熱情的招呼,這樣的前台文化,在降低成本思維下消失了,服務生人力減半,微波爐取代廚師。 李宏智接手後,揚棄降低成本的策略,反倒逆勢提高食材與人事成本,重新找回美式餐飲的服務精神。 他記得,再次回到熟悉的廚房卻看到多達七台微波爐,比過去多了一倍,因為餐廳把三成料理外包代工廠。例如,招牌香烤半雞是半成品打開後微波加熱,美式餐飲的靈魂──凱薩沙拉的醬汁也由代工廠商製做。 料理也失去美式風味,在美式沙拉裡加入涼粉皮、大陸妹等,不會出現在美式餐飲的食材,這些料理約占比菜單二五%,跟同業差異化的效果有限,反倒讓老客戶不再上門。任職Fridays十九年,營運部總監劉定安感嘆:「再有忠誠度的老客人也會叛逃。」 李宏智接手後第一件事,改掉七成的菜單,刪除掉非美式料理,從總部的食譜中挑選新菜色。 換菜單並非只是換供應鏈這麼簡單,必須考量廚房人力的調配、食材成本、獨門菜色以及市場趨勢。他舉例,有些菜色美味,但是成本高,放入菜單就會虧本經營,使用OEM半成品,成本低卻跟同業無差異,客人也不上門。 新團隊挑選新菜色原則有三:手工、美式、獨門菜色。首先強調手工,先把外包的三十種醬料全數改為自製,烹飪半成品的微波爐由七台減少到三台,內場人員增加約一○%的人力。 選擇約一○%的菜色做差異化,多數的美式餐廳會避開處理困難、易腐敗的海鮮,但新團隊卻願意放上海鮮料理做為獨門菜色。又如,草莓是季節性食材,多數店家採季節供應,它卻全年供應以草莓為食材的料理,一般美式料理的食材成本約三成,這道菜卻高達四成。 用獎勵恢復服務文化讓工讀生抽成,客單價增 李宏智解釋,餐單的組合有學問,有些成本高,但易聚客嘗鮮,咬牙也得推出,調整新菜單與食材後,部分餐點售價上漲約七%到八%。 原本店內人手不足,最明顯的例子是,有一半的分店沒有接待人員。劉定安解釋,先前曾經推出「生產力提升計畫」,以一位員工服務客戶數量訂KPI,導致分店為了追求績效,把無法列入用績效計算出的接待人員砍掉,還砍掉一半的服務生人力,在週末最重要的時段,找的是只在週末來打工的「浪人服務生」,造成服務品質下滑。李宏智認為:「如果把控制成本擺在最前方,消費者也會給你回報。」造成過去四年的虧損。 李宏智大膽改變績效制度, 把顧客帳單的營業額一%回饋給服務生做為業績獎金,意味顧客點單金額越高,服務生收入越豐厚,雖然提高營運成本,但恢復前台的銷售文化。新制度已出現成效,客單價由接手前的五百四十元,拉升到五百六十元。 但是服務生離職率高,如何避免不當銷售,殺雞取卵成為最大挑戰。除了事前教育外,還有兩種防範機制,電腦會隨意篩選結帳的顧客,請對方填寫網路問卷調查,另外店內經理也會每小時挑選桌次訪問顧客,確認服務品質,如發現不當銷售會再教育服務生。 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研究所教授王國欽指出,這做法可在短期刺激銷售金額,但是會有公平性的問題,因為營業額高是內外場團隊合作而來,如何切割利益,說服團隊是挑戰。 新團隊也注意到這點。內場廚房同樣也給予即時獎勵,過去每半年考核升遷一次,現在把廚房以煎、煮、炸分為六站,只要多學習一站,隨時可考核加薪升遷,使得內場人員也有成長的動力。 大破大立下,去年底Fridays轉虧為盈,營運穩住後,近來淘汰虧損店面,開店策略也由街邊店往百貨商場移動,還討論推出早午餐的可能性。如何維持美式文化又能抓到消費趨勢,將是下一步挑戰。 台灣TGI Fridays 成立:1991年 董事總經理:李宏智 成績單:2015年營收7.8億元、淨利1,560萬元 撰文者曾如瑩 |
夏普上年度虧損,吃掉鴻海一半的年度獲利,郭台銘找來的救火隊,竟是曾傳有心結的群創前董座。 五月十二日群創召開記者會,吸引大批台灣和日本媒體前去採訪,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親自宣布提前請辭董座的消息,向現場媒體告別,離開從創辦至今待了十三年的群創。更讓人意外的是,接下來段行建要轉戰夏普,挑起整合鴻海集團面板資源的重任! 夏普上個會計年度淨損二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相當於新台幣七百七十億元,虧損幅度之大,吃掉鴻海去年全年一半的獲利。而且夏普已經資不抵債,上年度負債總額較資產高出三百一十二億日圓。 救夏普,就等於救鴻海。過去段行建與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曾多次傳出不合,為何此時段行建會上夏普這個戰場? 故事背景,同樣是為了蘋果面板訂單。二〇一四年鴻海因為在中國LTPS面板投資受挫,改在群創路竹廠區內設產線,引發群創反彈。群創規畫特殊的八.六代線,但鴻 海要做的六代LTPS 面板產線投資更高,能否搶到蘋果訂單有變數,投資回收期拉長,對群創來說財務負擔不小。 力挺部屬的段行建替 團隊發聲,和郭董槓上,甚至揚言走人,讓兩人關係降到冰點。過去兩年段行建退休傳言不斷, 他也曾在去年股東會上 鬆口,二〇一六年交棒. 不過後來兩人各讓一 步,群創「出借」廠房、人員,鴻海出錢建廠,另外部分廠房空間則是興建八.六代線,衝突和平落幕,兩人關係也緩和下來。其後段行建因膝關節不適住院開刀,郭台銘親赴醫院採視,順勢解開心結。 用群創心法補強夏普管理 鴻海集團顯示器的負責人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著眼鴻海大戰略方向;而技術、產業競爭等細部問題處理,段行建一直是郭台銘最重要的諮詢對象,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整合鴻海集團面板技術。 夏普的強項在於技術研發,但生產管理能力較弱。段行建分析,過去幾年在群創推動生產自動化,在生產製造上有許多創新的做法,也有信心可以從工廠自動化、生產管理等方面,協助夏普。段行建強調:「我不只是幫助夏普,我相信可以找出合作空間,尋求兩家公司雙贏。」 撰文者林紹廷 |
沒能抓住上一波智能手機快速增長機會的中興,在10月24日迎來了“老將”殷一民。一位正在中興通訊任職的內部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確認,殷一民將接替曾學忠出任中興終端業務CEO。
“(這麽做是為了)提高手機業務的管理層級。”上述中興內部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而有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表示,中興手機業務正面臨關鍵時刻,任命殷一民重掌手機部門,或期望籍此舉力挽狂瀾。
“中興沒有高速增長也沒有高速下滑,說明基礎還是有的。不過中興的體量當年和華為接近,而現在差距顯著拉開,市場運營方面也不能說沒有出現問題。”一位已從中興離職的中興前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0年到2015年是市場快速增長期,但中興並沒有抓住這波機會。殷一民的確非常有能力,但市場已趨於飽和,差距拉開,短期內想扭轉局勢並不容易。”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員工評價:技術型領導人
“殷一民是中興的傳奇人物。”上述中興前員工對記者表示。如果給殷一民打上標簽,他是一位學院出身的技術型領導人,勤奮而且理性。
公開資料顯示,殷一民1988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1991年起擔任中興半導體研發主任,2004年,殷一民接替中興創始人侯為貴擔任中興第二任總裁,2010年,史立榮接替殷一民擔任中興第三任CEO。
“中興在90年代做了固網交換機,就是殷一民帶領學生和外面工程師研發出,這是中興進入通信行業初期最重要的產品。”上述中興前員工表示。
資料還顯示,此前執掌中興終端業務的曾學忠出生於1973年,1996年大學畢業後正式加入中興,並成為中興第一批市場人員,2006年起擔任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並分管中國區,2014年1月起,擔任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主管集團核心業務之一的終端事業部。
曾學忠上任後,一改過去的機海大戰策略,轉變為精品策略,並繼續實施中興手機的國際化戰略,其上任時,來自海外的收入占中興手機收入超過60%。實際上,中興手機業務此時在國內已經漸顯頹勢,並沒有複制高峰時Brade 880銷量過千萬臺的奇跡。而市場部門出身的曾學忠終未能扭轉局勢。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2010年,中興全球手機出貨量達5180萬部,同比增長94%,成為當時全球僅次於諾基亞、三星、LG的第四大手機廠商,市場份額超過其他國內手機廠商,甚至也超過蘋果。而到2015年、2016年,中興已經跌出前五。
“從2010年到2015年,中興出貨量沒有大的增長,可以說錯過了這波增長機遇。”王艷輝說。
短期難扭轉局勢
“包括中興、聯想、酷派,面臨的問題其實一樣,手機市場背後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渠道變革,過去的‘中華酷聯’種只有華為一家從這次變革中走了出來。”王艷輝說。
從2010年到2015年、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出的手機占比顯著下降,而通過公開渠道銷售出的手機占比顯著上升,在競爭公開市場過程中,消費者對手機產品更在意品質,對價格並不是那麽敏感。
這個過程中,過去主打運營商渠道、通過低價開拓市場的手機廠商在國內市場遭遇挫折,而國內市場格局的變化也改變了全球格局。目前,進入全球前五的中國廠商中,vivo和OPPO都是長期在公開市場有所積累,並成功進行了品牌運作,抓住了消費升級機遇的廠商。
“中興手機在發展過程中走了幾個彎路,”上述中興前員工對記者分析說,“其一,10年880手機賣了1000多萬部,相當於那個時期的小米,但中興後來沒有把這個系列堅持下去。其二,中興希望海外海內兼顧,但結果反而不如華為側重國內,中興在部分海外市場比如美國市場做得不錯,但集中在中低端機型。”
曾學忠也並非完全沒有看到市場的變化趨勢。比如調派手下大將——中興Brade 880手機操盤者吳海負責國內市場,在產品策略上也有意實施精品機戰略,進行品牌化運作,提升產品盈利。和其他眾多看到了問題但並未成功進行轉型的廠商一樣,中興也並沒有例外,沒有通過轉型抓住新的機遇。
“中興的問題並不是曾學忠團隊的問題,大勢使然。中興和華為所擁有的資源並不一樣,歷史包袱不一樣,公司文化也不一樣。”王艷輝說。
實際上,和秉持狼性文化、習慣冒險、目的導向的華為不同,中興的文化更趨於中庸和謹慎,即使改革也未必能真正打破過去的壇壇罐罐,但因為歷史底蘊、硬件能力的存在,也不至於立刻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中興需要更大膽的改革。”上述中興前員工說。
“過去的機遇雖然已經錯過,但行業仍在不斷變革,中興還可以等待和抓住下一波機會。短期不用太在意銷量。”王艷輝說。
“內容元老”陳彤如魚得水?陳彤會給一點資訊帶來什麽?
本文系作者羅超(微信ID,luochaotmt)對i黑馬投稿。
今天一早看到傳言,小米副總裁、“門戶元老”陳彤將加盟一點資訊擔任總裁一職。這則消息在經歷了“例行辟謠”之後,最終得到坐實,陳彤將加盟擔任總裁一職,同時兼任鳳凰網聯席總裁。未來,陳彤將全面負責一點資訊的內容運營、產品運營和公共關系等工作,以及鳳凰網內容運營管理。
“內容元老”陳彤如魚得水?
陳彤是中國門戶網站第一波逐浪者,在內容行業浸淫近20年,在新浪做到了執行副總裁、總編輯,在業界被稱為“門戶元老”。在入主新浪微博之後制定了幫助新浪微博後來居上、脫穎而出的“名人戰略”,給相關團隊立下邀請名人大V的KPI,並取得顯著效果,今天微博市值已超過110億美金風頭蓋過Twitter。
兩年前陳彤離職服役17年的新浪,加盟小米擔任內容副總裁,負責內容運營和內容投資。
在加盟小米之後,雷軍拿出10億美金交給陳彤投資內容,陳彤亦立下軍令狀要做救火隊員。加盟小米之後,陳彤先是主導投資了優酷土豆,在優酷土豆成為阿里巴巴子公司之後小米又入股了愛奇藝。最新進展是小米電視已接入優土、愛奇藝、騰訊視頻和搜狐視頻四家內容。記得去年小米電視在廣州高德置地商場搞了一場公眾體驗活動,我看到陳彤親臨現場還是挺驚訝的,畢竟其身份是副總裁,這種小活動照理說不需要親赴廣州,這也側面說明,陳彤在小米期間主要負責內容是視頻。
陳彤在小米期間,小米內容尤其是視頻內容實現了爬坡卻是事實。這一次加入一點資訊,並不是回歸門戶——個性化資訊市場如日中天,是一個比門戶大數倍的全新市場。不過,對於陳彤來說卻沒有太大的不同:繼續做內容和產品,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陳彤會給一點資訊帶來什麽?
新聞客戶端大戰之後,移動資訊大戰正處於白熱化競爭之中。中國一共有九大玩家逐鹿移動資訊平臺市場,包括門戶新聞客戶端、個性化資訊平臺、UC百度為代表的工具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
與傳統新聞客戶端不同,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和天天快報三大個性化資訊客戶端更偏技術,尤其是一點資訊,其創始團隊由來自雅虎、谷歌、百度、Facebook等國內外知名技術大牛組成,技術是一點資訊的天然基因,其核心模式是基於搜索和推薦的個性化技術分發。與其他客戶端固定幾十個頻道不同,一點資訊允許用戶通過搜索關鍵詞去消費內容,每個關鍵詞都是一個頻道,一點資訊曾公布其已積累300萬個頻道。
在邀請陳彤加盟之前,原搜狐執行總編輯吳晨光已加盟一點資訊擔任副總裁和總編輯。邀請兩位總編輯加盟的一個核心原因,在我看來是在強調技術之後,一點資訊開始註重人的因素。
第一,在算法上輔以人工。
過去一點資訊依賴於技術做個性化資訊分發,但一點資訊已逐步意識到這樣做並不完美。不久之前,鳳凰網CEO、一點資訊董事長劉爽曾公開對“算法”提出過三個缺陷,其中一個就是:
“個性化算法讓用戶用得越久,推薦就會愈發精準。久而久之,算法給用戶推薦的內容在越來越精準的同時會越來越狹窄,比如喜歡歷史、體育的用戶可能全屏幕都是這些內容,而這將阻礙用戶關註到理應關註的資訊,或者潛在感興趣的資訊。”
對此,一點資訊的解決方案是,給技術註入人文情懷,把媒體基因以及編輯對用戶、對內容消費的深刻洞察融入算法。而邀請兩位總編輯加盟一點資訊這個思路的落地,總編輯加盟的背後,必然還會有更多專業編輯加盟一點資訊,將內容分發做得更好。
不只是一點資訊意識到不能光憑技術,今日頭條在依賴技術多日之後也在引入編輯模式,一直強調技術為先的百度在不久之前也在為內容平臺招募大量編輯。算法為主、人工為輔,是個性化資訊平臺的主流。陳彤加入一點資訊之後或許會幫助其內容格調再上一個臺階,算法更加符合媒體邏輯。
第二,在產品上引入社交。
在前幾天的微博大V峰會上,微博CEO王高飛是這樣說的“社交關系是微博的核心價值,而社交關系集中化則是微博的優勢之一。”微博已不再糾結於做社交還是媒體,它的定位是內容平臺,在這一點上,微博與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甚至知乎,均屬於競爭關系。微博的優勢很明顯,因為:基於人的內容分發最具優勢,可以解決許多算法解決不了的問題。
用戶因為工作、興趣等原因在一個圈層,內容口味可能會相似,用戶關註的人充當了人肉過濾器。一點資訊劉爽曾對此表達過看法:“算法推薦的是大眾,甚至是庸眾一致叫好的高點擊作品,但不一定是用戶所在的那一個圈層所高度認可的。”
顯然,一點資訊希望引入“社交”元素。陳彤之前在新浪微博的經歷,或許會幫助一點資訊在“社交”這個點上發力,比如推出類似於基於用戶興趣的興趣圈這樣的社交產品。
事實上,PGC內容平臺都意識到“人”的重要性。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網易號、百家號、搜狐號都在產品上增加了“訂閱”,今日頭條在產品上實現了“頭條號與頭條賬戶合並”,弱化內容生產者與內容消費者在產品層面的區別,並且推出基於人與人關系的頭條問答。不過,在我看來眼下“社交內容平臺”,真正做得好的,只有三個:微博、知乎和微信公眾平臺。接下來“社交化”是移動資訊平臺的一個大方向。
第三,在內容上強化視頻。
陳彤加盟一點資訊最關鍵的是兩點:一個是在算法上加強人這個元素的作用,陳彤的“門戶元老”身份可以做好;第二個是在產品上引入人,強化社交屬性。除此之外,陳彤在小米兩年的核心任務是構建視頻內容體系,這意味著視頻和直播很可能會是一點資訊接下來在內容形態上發力的重點,陳彤可以帶來許多東西,比如視頻網站資源,今日頭條、微博、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網易們均已將視頻當重點,一點資訊很快就會入局。
第四、在分發上結合硬件。
移動資訊與智能硬件結合也是大勢所趨,一點資訊獨辟蹊徑,在接受小米投資之後,今年7月又與OPPO展開全渠道(手機+瀏覽器)深度戰略合作,僅手機端一點資訊將從OPPO獲得1億新增用戶。通過智能硬件獲取新增用戶、實現內容分發,是一點資訊的策略,而陳彤在小米這家中國最大的智能硬件公司有過幾年經驗,積累了智能硬件的行業資源,以及理解。因此我想接下來陳彤會推進一點資訊與智能硬件更緊密結合。比如,我們會不會在小米智能電視看到來自一點資訊分發的視頻直播?可能性很大。
在今日頭條邀請中國優步負責人柳甄為國際化布局時,一點資訊挖角內容老將陳彤強化“人”的因素,表明移動資訊大戰已處於白熱化,暗流湧動、群雄混戰。
這對內容創業者來說是好消息:就像曾經的滴滴司機一樣,內容生產者眼下成為平臺爭奪的關鍵資源。這對編輯來說同樣是好消息:移動資訊時代,蛋糕更大了,還有更多“陳彤”們會被挖墻角。編輯要被算法取代?機器不會取代人,純算法並不完美,人只會更加重要。
資深老媒體人,回歸媒體。新聞老兵陳彤能否帶領一點資訊殺出重圍?
本文系作者龔進輝對i黑馬投稿。
在經歷象征性否定後,小米副總裁陳彤的最新去向終於塵埃落定,正式擔任一點資訊總裁和鳳凰網聯席總裁,全面負責一點資訊內容、產品運營和公共關系,以及鳳凰網內容運營管理。陳彤表示,將憑借平臺的技術和內容優勢,帶領一點資訊打造一個現象級的移動內容平臺。
不難看出,未來陳彤工作重心將放在一點資訊,並協同一點資訊和鳳凰兩個平臺的內容互通合作。陳彤的到來,無疑將為暫處於下風的一點資訊增添對抗今日頭條的籌碼,並加速鳳凰網轉型進程,重新獲得資本市場認可。考慮到此前Uber中國高級副總裁柳甄加入今日頭條,兩大主打個性化推薦的移動資訊平臺競爭或將加劇。
盡管陳彤去向已定,但圍繞其做出這一決定的各種問題仍是外界關註焦點。陳彤是否因小米走下坡路而離開?陳彤可以為一點資訊帶來什麽?最八卦的一個問題:陳彤能否帶領一點資訊擊敗如日中天的今日頭條?
陳彤“離開”小米恰逢其時
作為門戶、博客、微博的拓荒者、扛旗者,陳彤在互聯網新聞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年前他告別奮鬥17載的新浪,以小米天使投資人和雷軍好朋友的身份加入正處於風口的小米,負責小米電視的內容投資和運營,圍繞“門戶和總編輯模式是否已死”這個話題的討論在當時達到了頂峰。
2年過去,陳彤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小米視頻日活超過3000萬,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視頻聚合應用,並帶著雷軍給的10億美元組建視頻大聯盟,優土、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四大玩家赫然在列,視頻內容是剛加盟小米時的5倍以上。
當然,他掌舵小米內容2年算不上十全十美,他給自己打85分,並認為體育內容、實用內容可以再豐富一些。此前,小米電視宣稱獲得英超賽事轉播權,慘遭版權擁有者新英體育打臉。不過,整體來看,陳彤的運籌帷幄使小米電視擺脫內容匱乏的尷尬,無疑是最大功臣。
用陳彤的話來說,正如在完成使命揮別新浪,如今在小米做得非常到位,是時候“離開”開啟下一站,一點資訊成為他的新歸宿,與他無法割舍的媒體情節密不可分。不過,陳彤並非嚴格意義上離開小米,而是受小米和一點資訊董事會委派加盟一點資訊,繼續代表小米擔任一點資訊董事。
這意味著,外界有關陳彤因小米處於低谷期而加盟一點資訊的傳聞不攻自破。他坦承小米手機業務面臨挑戰,但與選擇變化沒有關系,使他下定決心的是小米與一點資訊一家人這層關系,前者是後者第二大股東,“雷軍很支持我的選擇,我在小米這兩年學習到很多,而我對小米的支持可能在回歸媒體後發揮更好。”
一點資訊做全網內容入口讓陳彤興奮
在我看來,雷軍的支持、小米與一點資訊是一家人固然可以使陳彤做決定時更加果斷,但真正驅動其下定決心的是一點資訊所做的事足夠讓人興奮。一直以來,外界對一點資訊存在一個誤區,誤以為其定位於移動資訊平臺。其實不然,一點資訊創始人鄭朝暉曾反複表示,一點資訊的終極目標是打造成全網內容入口,先從高頻的新聞資訊領域切入,未來將涉足視頻、文學、遊戲、音樂等熱門領域。
換言之,一點資訊的“星辰大海”從新聞資訊領域啟航,由於這一行業硝煙彌漫,BAT、今日頭條個個身懷絕技且虎視眈眈,一點資訊的擴張之路並不平坦。不過,對於技術驅動的一點資訊而言,拿下新聞資訊勢在必行,至少穩居行業前三才有安全感,因為其在視頻等領域的擴張均仰仗殺手鐧“興趣引擎”,相當於其在新聞資訊的成功可以複制到整個內容產業。
不得不說,一點資訊的野心著實不小,試圖在整個內容產業分一杯羹。眾所周知,資本瘋狂湧入和用戶消費升級,使內容產業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各大玩家都有利可圖。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搭建完善生態體系的小米而言,新聞資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這也是其入股一點資訊的出發點,並對陳彤意義更大,新聞資訊是其最感興趣、最擅長的領域,只有幫助一點資訊在行業廝殺中占據上風才有資格暢想未來。
數據顯示,目前一點資訊總用戶量突破2.7億,日活躍用戶達4800萬。截至今年7月底,今日頭條總用戶量超過5.3億,日活躍用戶突破5500萬。撇開數據統計口徑不同不談,一點資訊市場表現不如今日頭條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屢創佳績的陳彤而言,或不滿足於縮小二者差距,而是寄希望於一點資訊反超今日頭條。
陳彤為一點資訊帶來4大利好
近年來,一點資訊的表現可圈可點,資本層面引入鳳凰網、小米和OPPO,為其提供優質內容和渠道支持,並積極拓展美國等海外市場,取得不俗成績。不過,異軍突起的一點資訊始終未給人嶄露頭角的感覺,原因在於不是一點資訊不努力,而是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對手一個比一個兇悍,鋒芒畢露。所以,一點資訊擴張只有更具狼性,才能撼動對手領先地位。
引入陳彤這位互聯網新聞界的老司機,必然為一點資訊增色不少。在我看來,陳彤至少可以為急需破局的一點資訊帶來4大利好:一、對內容嚴格把關。內容、技術、產品是一點資訊、今日頭條等個性化資訊平臺的三大命門,陳彤同時在一點資訊和鳳凰網擔任要職,有利於將後者更多視頻、音頻等優質內容導入前者,並與一點資訊總編輯吳晨光聯手嚴格把關整體內容水準,招聘、培訓一流編輯強化內容的敏感度、洞察力和版權意識,做到突發或重點新聞及時編排處理、發現並推薦優質內容。
二、強化價值閱讀。伴隨著個性化推薦成為新聞資訊行業標配,各種弊端接踵而至,偽個性化橫行首當其沖,根本原因在於平臺過於依賴算法而忽略人工幹預,算法再強悍也無法完全取代人,使用戶閱讀陷入低俗化、內容生產劣幣驅逐良幣,價值閱讀變成空談。面對新一輪媒體趨勢的到來,陳彤認為內容+技術雙輪驅動可以誕生下一個超微博級的平臺,與一點資訊倡導的“人工+機器”的移動資訊人工智能時代概念不謀而合,算法為主、人工為輔有助於平臺跳出偽個性化怪圈,不僅強化優質內容的價值,而且真正實現用戶所見即所得,這恰恰是一點資訊沖擊今日頭條的一大發力點,後者深陷內容低俗化泥潭。
三、探索社交分發。各大玩家都在追求沈浸式閱讀體驗,除了不遺余力使個性化推薦算法更為精準,基於好友推薦也是破局方向之一。朋友圈之所以讓人欲罷不能,既不是信息有趣好玩,也不是社交的功勞,而是好友信任背書的信息價值感大幅提升。要知道,用戶因工作、興趣等形成一個圈層,閱讀愛好可能趨同,用戶關註的人充當人肉過濾器,有利於提升內容分發效率,比如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的閱讀量是公眾號的4倍。曾一手締造微博的陳彤,或將為一點資訊引入社交元素,推出基於用戶興趣的閱讀圈這種社交產品,使用戶和內容生產者受益。
四、進一步塑造品牌形象。我曾在《一點資訊瘋狂宣傳背後:新聞資訊大戰進入沖刺階段》中提到:品牌已取代60%的銷售功能,一旦用戶對品牌形成認同感,無論是實體商品還是手機應用,依賴性將大幅提升,形成選擇暴力。當前各大玩家在內容、技術、產品火力全開且不能拉開明顯差距,品牌塑造顯得尤為重要,誰能強化用戶認知、增強品牌認同,誰就是贏家,這也就解釋了PR推廣成為陳彤掌舵一點資訊的一項重任。前不久一點資訊豪擲1億元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鋪天蓋地地打廣告,以創意文案的方式宣傳“有趣有料有用有品”的四有品牌理念,這只是開始,未來陳彤將深入操盤品牌投放,力求使一點資訊品牌理念深入人心。
不難看出,面對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兩大勁敵和躍躍欲試的阿里、百度,一點資訊從小米借調悍將陳彤增強自身戰力在情理之中,2017年是決定移動資訊行業格局的關鍵一年,對於覬覦整個內容產業的一點資訊而言,這是一場決不能輸的戰役,陳彤能否帶領一點資訊殺出重圍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宮的第一天,內閣名單上的老兵馬蒂斯(James Mattis)和凱利(John Kelly) 也在參議院順利通關,其國防部部長和國土安全部部長的任命分別得到確認,在副總統彭斯的見證下宣誓就職。
作為特朗普國防和安全團隊的核心閣員,盡管目前尚未正式宣布各自的新政,但根據兩人此前的表態,不少分析認為,這兩位經驗豐富的強硬派老兵將扮演為特朗普“糾偏”的角色,同時也將為特朗普政府的國防和安全政策徹底打上“鷹派”烙印。
特朗普在其聲明中對馬蒂斯和凱利的提名確認結果“感到高興”,稱這“兩位美國英雄”將立即開始重建美國軍隊,保衛國家和邊界的工作。
五角大樓閉門會
當地時間21日中午,穿著灰色西裝和深色外套的馬蒂斯低調出現在五角大樓,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國防部高層會議,除了馬蒂斯外,參會的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F. Dunford)、國防部副部長沃爾克(Robert O. Work),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塞爾瓦(Paul Selva)。
雖然官方並未發布關於該部門最高級別會議的細節內容,但國防部透露馬蒂斯不會馬上發表關於任何政策變化的聲明。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
作為軍界“老兵”,馬蒂斯對一些關鍵問題的態度更加符合主流觀點,而不像特朗普那麽“隨意”。有政治觀察家稱,這讓參議院頗為放心,也是他能在參議院迅速通關的原因之一。
在提名獲得確認後,馬蒂斯向國防部表示,國防部和美國情報機構人員都是“國家的哨兵和守衛者”。他也安撫了美國的盟友,稱任何國家都需要朋友才會安全,將會和國務院配合加強和盟友的關系。
這些表態和他此前的態度一致,卻和特朗普近日發表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比如,特朗普上周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還認為北約“過時”,令其歐洲盟友一片嘩然。
另外,長期以來,馬蒂斯在伊朗問題、美俄關系和所有與被美國視為“對手”的國家相關的問題上,都持有鷹派立場。尤其是,他對俄羅斯和俄總統普京的態度同特朗普幾乎截然相反。馬蒂斯曾說過莫斯科的目標是“分化北約”。
在擔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期間(2010至2013年),馬蒂斯就曾因伊朗問題和奧巴馬政府發生沖突。眾所周知,促成伊核協議一致是奧巴馬政府的要務之一,而馬蒂斯卻認為應該對伊朗推行更強硬的戰略。中央司令部司令是美國在中東、北非和中亞地區軍事行動的最高統帥,在中東事務上,伊朗是馬蒂斯的唯一優先事務,他指責伊朗是“威脅中東穩定和平的唯一最持久的威脅”。
在亞太問題上,馬蒂斯在上周的聽證會上表示,將繼續以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承諾作為國防工作重點,包括加強和美國傳統亞太盟友的合作,以及尋求新的同盟。
無論五角大樓未來政策如何,這位被特朗普稱為“將軍中的將軍”的就任,已經打破了五角大樓由文官掌舵的傳統,加之特朗普篤信以“力量換和平”為核心的里根時期外交戰略,未來美國在國防策略上走強硬路線是大概率事件。
加大邊境管控
馬蒂斯坐鎮五角大樓,國內安全則由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將、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的凱利負責,主要任務就是邊境控制和處理移民問題。
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John Kelly)(左一)
特朗普競選時就承諾將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築墻,擋住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流動,並以經濟手段迫使墨西哥承擔築墻費用。而且特朗普團隊也曾表示這將成為特朗普上任後的要務之一。
作為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本應幫助特朗普落實這些政策。
但是關於築墻,凱利去年曾表示:“我們有權保衛邊界,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我們有權這麽做,每個國家都有權這麽做……無論是墻還是柵欄。”但是在最近的聽證會上,凱利態度稍有松動,輕描淡寫地貶低了所謂“墻”的重要性,稱“物理屏障無法完成這項工作”,保護邊境也需要無人機和感應器等技術。
和馬蒂斯一樣,凱利也是久經沙場、切實經歷過戰爭的老兵,他在海軍陸戰隊幹了46年,兒子還犧牲在阿富汗戰場上。在特朗普競選時,凱利並沒表示支持特朗普,稱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他都願為政府效勞。在特朗普看來,凱利是“開展打擊非法入境者的不二人選”。
原本,參議院多數黨(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極力想在馬蒂斯和凱利之後緊接著確認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中情局局長一職的任命,但是因遭到民主黨人反對而不得不推遲到當地時間23日,同天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是否能順利成為國務卿也將進行投票。
在2009年奧巴馬開始8年任期之時,宣誓就職的第一天參議院就通過了6名內閣部提名。由此可見,對於特朗普內閣的提名,參議院內離達成共識還有障礙。
在大資管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蓄積深厚公募老將接連離職,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轉戰私募領域,意欲開創新事業。
繼王亞偉、尚誌民、莫泰山等先行者之後,日前又有一位公募老將離開公募行業。日前,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因個人原因,王忠波辭去了招商睿祥定開混合、招商移動互聯網產業股票基金、招商行業精選股票、招商優質成長混合(LOF)四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有市場人士稱,王忠波的下一站將是組建私募基金公司。
王忠波公募從業經歷,始於2002年,當年6月加入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2月轉投國聯安基金;2014年4月加盟招商基金直至2017年1月離職。王忠波公募15年生涯,無疑是整個行業變遷的見證者。一路走來,他從行業小兵做起,先後擔任過研究部宏觀策略、行業研究員、研究部副總監、研究總監、基金經理、總經理助理等若幹職務。正是基層崗位的不斷鍛煉,隨後他才能厚積而薄發,取得過不錯的投資業績。據Wind資訊統計,王忠波在擔任銀河穩健基金經理的1年又111天時間里,以1.55%的總回報超越業績比較基準11.85個百分點,在181只基金中排名32名;在擔任銀河行業混合基金經理的1年又178天時間里,以45.77%的回報,超越基準約20個百分點,在221只基金中排名35位。
由於在銀河基金期間的良好業績,在轉戰國聯安之後,王忠波被委以重任,擔任總經理助理兼研究總監職務。與此同時,他的投資業績表現不俗。在擔任國聯安優選行業混合基金經理的2年又241天時間里,他以累計取得了29.77%的回報,大幅超越業績比較基準52.46個百分點,在318只基金中排名19位。
2014年4月王忠波轉戰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招商基金,且獲得相當重視。在離職之前,他擔任總經理助理、投資管理四部部門負責人以及四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而在此之後,王忠波或將轉戰私募基金市場。
在一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投資者看來,資深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是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快速發展中的一個縮影。在大量明星基金經理奔私的潮流之下,公募基金產品創新以及薪酬激勵改革的進程會加快推進。當行業發展到相對平衡水平時,也不排除哪一天一批私募基金經理會轉戰公募基金。
無論平臺是公還是私,優秀的基金經理總是活躍於證券投資市場,王忠波亦不例外。即便在加入公募基金之前,他還在其他平臺為日後的證券投資在做經驗的積蓄。公開資料顯示,王忠波,博士,高級會計師。走出校園之後,他曾就職於山東省財政廳、山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及山東資產管理公司。2000年5月起加入深圳證券交易所,從事證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