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三季度支付系統處理金額為GDP總量的71倍

12月1日,央行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第三季度,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154.13億筆,金額1344.34萬億元,業務金額是第三季度全國GDP總量的71.00倍。

第三季度,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328.13億筆,金額903.4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43%和5.08%。

數據顯示,票據業務持續下降。第三季度,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7122.80萬筆,金額44.39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1.28%和23.18%。

移動支付業務則保持快速增長。第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 364.88 億筆,金額 519.69 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 116.07 億筆,金額 433.93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41.34%和 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79

長江流域生態資源總量不足 11.1億畝天然林將全面保護

生態資源總量不足、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的長江經濟帶林業生態保護終於盼來了“福音”:“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實施長江流域林業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首先將把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日在重慶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林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實施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三大行動,力爭到“十三五”末,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58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不低於1.73億畝,9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得到恢複和增加。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長江經濟帶生態與經濟、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長江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總量不足、生態承載力不高。

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8.5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21%。石漠化面積1000萬公頃,占全國的80%。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16年,長江經濟帶沿江各省市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的天然林(包括公益林)8.5億畝。所有的天然林實現全面停伐。中央財政安排國有林場、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林停伐補助試點資金20.9億元,森林管護費中央補助標準由每年每畝6元提高到8元。

沿江各省市造林4320萬畝,比2015年增加1/3,長江防護林工程造林356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建設任務378萬畝。安排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修複中央資金6.88億元,21個國際重要濕地得到了保護。長江經濟帶累計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7處。94%國有林場已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集體林地確權率達到99%以上。

據國家林業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保護森林資源。落實森林資源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長江森林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森林總量管理制度。將長江經濟帶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完善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補助和獎補政策,開展天然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示範。嚴格限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嚴厲打擊毀林開墾、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

同時,加快建設沿江綠色屏障,完成造林綠化1.6億畝。集中連片建設森林,積極培育混交林。深入推進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爭取完成4000萬畝以上,優先將沿江沿庫第一山脊線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積極推進沿江工礦騰退土地和受汙染耕地植樹造林。抓好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周邊綠化。

推進退化林修複,完成森林撫育2億畝,退化林修複6000萬畝。國家林業局提出,對於不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退化天然林、人工林,加強封育保護,實施天然修複。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采取“撫育、補植、更替”為主的人工促進方式進行修複。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建成14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國家儲備林5000萬畝。以長江中下遊地區、西南適宜地區為重點區域,建設以大徑級用材林為重點的國家儲備林。以國有林場為依托,推進儲備林高效集約經營。同時加強濕地保護與恢複。落實濕地保護修複制度,建立健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開展濕地補水等綜合措施,積極開展退耕還濕。修複退化濕地3000萬畝,退耕還濕100萬畝。

“還將加快建設重點物種國家公園。”張建龍介紹,我國將積極推進大熊貓、亞洲象、金絲猴等重點物種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在沿江地區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

此外,我國還將以長三角、長株潭、成渝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設,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加強城市周邊和城市群綠化,努力建設森林城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同時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穩定集體林地承包關系,放活生產經營自主權,引導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在推進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國家林業局表示,充分發揮森林旅遊、木本糧油、經濟林等林業特色產業的優勢,結合安排生態護林員、專業隊營造林、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等舉措,爭取帶動百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長江流域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攝影/章軻

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圖為湖北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36

國家發改委:中部崛起十年 經濟總量已占全國20.5%

在原來“三基地、一樞紐”定位的基礎上,中部地區又有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

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稱,這既是對原有定位的繼承,也是著眼於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施新發展理念的期待。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5%。

今年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的第十個年頭。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至2025年)》(下稱《規劃》)。

所謂“三基地、一樞紐”,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日益鞏固。2016年,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為18328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還有,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由36.5%提高到51.2%,新增5000萬人到城市居住生活。

經過10年發展,中部地區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規劃》在繼承原有定位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何立峰提到,2015年中部六省城鎮化率為51.2%,低於全國約5個百分點,處於城鎮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相對密集,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城鎮化發展基礎良好且潛力巨大。特別是中部地區是我國外出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實全國3個1億人城鎮化戰略中就地城鎮化戰略的主要區域。

由於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編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列為重點任務。

何立峰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從經濟綜合實力來看,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

在今年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部地區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為11.1萬億元,同比增長7.9%,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5%,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67

中國銀幕總量已達40917塊 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0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獲悉,截至12月20日,全國銀幕已達40917塊,平均每天新增26塊銀幕,與去年日均新增22塊銀幕相比再次提速。

據統計,全國銀幕中,3D銀幕占比達85%,已成為影院建設的“標配”之一。此外,今年新建影院中平均每個影院有5.6個廳,多廳化影院已成為影院建設的主流。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近年來的電影市場報告,美國銀幕數量已趨穩定,增長幅度很小。另據美國影院業主協會統計,截至今年5月,美國銀幕總數為40759塊。中國銀幕總數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電影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銀幕增速的不斷提高,與中國電影票房的持續增長相輔相成。“十二五”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電影行業,影院建設成為投資的重點之一,並不斷向三四線城市下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29

徐紹史:預計2016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1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計2016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人民幣,增量大約是5萬億元,“這個增量與五年前年增長10%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於1994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表現是突出的。”

“由於最近幾年來我國經濟運行持續的、緩慢的回落,特別是2015年一季度7.0%、二季度7.0%、三季度6.9%、四季度6.8%,也是在緩慢回落。因此,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大家對中國經濟的運行並不樂觀,甚至有點擔憂。”徐紹史說,有的機構、有的專家預言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塌方式”的下滑、中國經濟可能會硬著陸、中國經濟的硬著陸難以避免。

徐紹史表示,在去年“兩會”期間,他曾針對這些預言預判作過回應,“看中國經濟還應該有兩個視角,一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它的速度在變化,結構在優化,動力在轉換。二是要看中國經濟的態勢、走勢和趨勢,這樣你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當時,徐紹史表示對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而且確保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那些所謂中國經濟‘塌方式’的下滑、硬著陸不可避免的說法,我當時就覺得這些預言和預判都會落空。這一年走過來,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他說。

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有關情況。攝影/章軻

就去年的中國經濟,徐紹史表示,過去的一年,確實面臨著非常嚴峻複雜的內外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同時,適度擴大總需求,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預期。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總需求,而是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應該說,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十三五”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他舉例說,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速都是6.7%,預計全年也可以在6.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已經超過1300萬,CPI將公布數據,全年溫和上漲大概2.0%。農業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產量達到1.24萬億斤,而且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減3000萬畝。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已經上升到52.8%,比第二產業高出13.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5%左右,主要汙染物的排放也在持續下降。

他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有序地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此外,“放管服”不斷深化,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

“據我們了解,到去年年底,國務院部門的各類審批事項已經取消了620項左右,本屆政府承諾的要取消1/3的審批事項,應該說已經提前完成。不少地方和部門取消和下放的比例更大一些,非行政許可的審批已經完全取消。”徐紹史介紹,去年我國連續三次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削減了90%,市場形成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比例已經超過97%。

同時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證照分離的改革試點,這對激發微觀活力、擴大就業、凈化市場環境發揮了明顯的作用,而且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優化了企業的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群眾的創業、興業。

徐紹史說,創新驅動也深入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特別是“雙創”深入開展,現在平均每天新設的企業達到1.5萬戶,比去年多增3000戶,活躍度始終保持在70%左右。28個“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驗也取得了突破。前11個月,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都是兩位數的增長,比規模以上工業都要快將近5個百分點。

徐紹史介紹,“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好於預期,改革開放實現新的突破。電力體制改革、鹽業體制改革、國有林場林區改革、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體制等改革措施陸續出臺,“一帶一路”的建設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積極響應,而且進展非常順利,國際產能合作也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此外,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疊加效應明顯,區域城鄉重塑優化呈現新格局。新型城鎮化在穩步推進,區域發展疊加效應和新型城鎮化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預計全年進城落戶人口可以達到1600萬左右。”徐紹史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49萬易地扶貧搬遷已經完成,600萬套的棚戶區改造任務也已經完成,社會保障和救助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這七個方面的成績是在嚴峻複雜的內外環境下取得的。應該說很不容易,也難能可貴,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68

GDP總量超西班牙,珠三角融合進入“灣區經濟”時代

繼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發展灣區經濟”之後,在今年珠三角各地市召開的兩會上,融入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了佛山、肇慶、江門、東莞、珠海等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

這意味著,打造灣區經濟將成為下一階段珠三角地區的重要發展戰略。作為首個國家明確定義的“灣區”,珠三角灣區也承擔著為全國一些沿海地區發展灣區經濟探路的重任。

珠三角“灣區”

灣區,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幹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在國際上,“灣區”一詞多用於描述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而衍生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國家發改委於上月印發的《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海峽西岸、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

“珠三角”或“珠三角地區”表述為“珠三角灣區”,這在國家文件首次出現。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將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粵港澳地區共同編制,最後由國務院批準。

事實上,“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我國一些港口發達的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珠海、東莞、臺州等,早已加入發展灣區經濟的行列。

先是廣州南沙提出打造“核心明珠灣區”,2014年珠海、深圳又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深圳市還將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同年4月20日,上海的首個“灣區經濟”規劃也浮出水面。臺州和東莞則在2015年分別提出順應和對接“灣區經濟”。

在省級層面上,廣東是最“積極”的。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就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並提出四項跟進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區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和協調機制建設。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上述跨界地區合作。在廣東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包括了“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容。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國家發改委文件的提法,符合我國高新技術總的發展戰略,將帶動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如今高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喜歡集聚在氣候環境條件好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就是灣區。比如舊金山灣區,因氣候環境宜人集聚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故科技發展迅猛。這一點引起了世界的關註,同樣也引起了中國的關註。”

GDP總量超西班牙

不僅是珠三角,我國還有渤海灣、杭州灣、膠州灣、北部灣等眾多的灣區。目前發展比較好的是以北京和天津為“雙核”的環渤海灣區、以上海為核心的杭州灣灣區和珠三角灣區。

“相對來說,珠三角灣區的城市人口密度高,所含的11個城市發展均已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而且珠三角的科技發展要素更全面——既有強勁的高科技,也有傳統的制造業、服務業等。”胡剛分析。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則認為,因為港澳,珠三角灣區和國際對接更為便利,這也是其優勢。另一方面,珠三角在參與“一帶一路”中有歷史淵源,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經濟聯系廣泛。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首個國家層面確認的灣區,珠三角灣區更是被寄予了對標世界級灣區的厚望。

上述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負責人提到,從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來看,沿海灣區城市群是發展條件最好、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例如著名的美國舊金山灣區城市群。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最具有這樣的國際化特征。他認為,珠三角灣區今後會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群地區,也是創新能力最強和最開放的城市群地區。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統計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發現,2011年到2015年,珠三角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從2011年的6.2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8.44萬億元,約合1.22萬億美元。這一數值與2015年排名第13位的經濟體澳大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超過排名第14位的西班牙238億美元,相差排名第12位的俄羅斯1000億美元。

彭澎還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另一組數據:2015年珠三角灣區地區生產總值是舊金山灣區的2倍,接近紐約灣區水平;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7200萬標箱,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5.5倍。

除了經濟體量夠大,在珠三角灣區的11個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廣州為龍頭,三者的地區生產總值遠高於其余8市。與之類似,世界三大灣區也存在主要城市拉動整體灣區經濟的特點,如舊金山灣區的舊金山、聖何塞和奧克蘭,紐約灣區的紐約曼哈頓,東京灣區的東京、橫濱和千葉。

應重視灣區的“宜居”

珠三角灣區對標的三大世界級灣區,均有自身的特色。舊金山灣區以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聞名,灣區內擁有矽谷和多所著名的學府,如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紐約灣區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其金融業、奢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影響力;東京灣區則以產業聚集為特色,灣區匯集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並形成鮮明的產業分工體系。

相比之下,珠三角灣區的產業存在結構單一和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胡剛表示,珠三角灣區的產業結構還是偏向於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占主體,同時,在高科技產業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深圳的高科技主要是應用型技術,它的原創性技術、研發能力離舊金山灣區的矽谷差距較大,整個珠三角灣區的科研、創新創業環境也有待完善。不過,珠三角灣區在產業分工上已較為明確,如深圳是高科技,廣州是高校、文化、創業、醫療,東莞、佛山主要是制造業,澳門主要是博彩、文娛,香港就是金融業、國際貿易。”胡剛說。

在打造灣區經濟的過程中,一體化建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灣區”比“地區”城市間的界限更模糊,更強調融合發展,比如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均等、消費水平相當。就在去年9月底,港珠澳大橋橋梁主體工程全面貫通。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認為,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入,這意味著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隨著軌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界限會進一步打破。”胡剛也認為,交通是跨越障礙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

作為灣區的第三大標簽,珠三角灣區還不夠“宜居”。廣東省政協委員李誌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所有的決策都應當以“人”為中心,從居民需求出發,這樣方向才不會錯。

彭澎也認為要把宜居之區放在重要位置。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珠三角房價高企、土地與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環境壓力很大、交通擁堵嚴重。因此珠三角灣區規劃不能只給政府帶來“高大上”,帶給民眾的卻只是一個概念或是房地產炒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10

去年增速7.5% 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8年全國第一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512.05億元,增長7.5%,雖然增幅同比回落0.5個百分點,但比全國高0.8個百分點。

如果把廣東當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在世界排位約居第十六位。

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

2016年,廣東全省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90.33億元,增長10.3%,成為全國首個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萬億的省份。

與全國相比,廣東主要經濟指標大部分高於全國,繼續發揮對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和支撐作用。2016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7%,人均GDP達到72787元,是全國的1.3倍。

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外貿出口受阻對廣東經濟影響十分明顯,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廣東出口增速一直處於低速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完成進出口63029.5億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9455.1億元,下降1.3%,占全國的28.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肖鷂飛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過去占據廣東外貿很大一塊的加工貿易,在珠三角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很多產能已經轉移到內陸和東南亞等地,廣東自身也在加快轉型升級,在國際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廣東外貿也很難再現大規模增長,外貿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將持續減弱。

在這種情況下,廣東仍然保持較快增長尤為不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外貿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廣東工業產品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內銷占比進一步提升。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內銷比重進一步提升到75.6%,占比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說,電商的發展進一步突破地理空間的制約和地方貿易壁壘。在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的外貿出口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要再恢複以往的高速增長已不大可能,因此廣東這幾年也下定決心在拓展內需上做文章,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廣東制造業的優勢。

與此同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呈上升態勢,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持續提升。2016年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3%,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

仍面臨不少困難

不過,雖然當前廣東經濟總體保持穩定,但也面臨不少困難。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分析,目前廣東面臨的困難主要體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房地產,行業和地區分化加劇,珠三角和東西北地區發展差異加大。

其中,2016年,廣東工業增加值、投資等指標均沒有達到預期增長目標,離預期目標差距0.5個和5個百分點。部分地市完成年度預期目標壓力較大,部分地市全年GDP增速處於近十年來的低位。

固定資產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2016年全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同比回落5.8個百分點。由於實體經濟沒有明顯好轉,工業投資增幅同比回落11.9個百分點,企業投資增產擴能意願不強。投資後續建設項目不足,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僅增長3.4%;投資資金來源進一步趨緊,2016年廣東本年到位資金低於同期投資增速1.3個百分點。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目前廣東外貿面臨較為不利的外部環境,全年進出口仍處於下降區間,工業出口交貨值自上年6月到2016年11月持續負增長,2016年全年略增0.02%。受全球跨國投資低迷影響,實際利用外資下降13.1%,合同利用外資與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差距進一步擴大到67.6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轉換率偏低,是合同利用外資的26.9%。

同時,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房地產。2016年,廣東商品房銷售面積14611.6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1%,商品房銷售額16214.61億元,同比增長41.7%,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42.9%。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750.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4%。房地產開發投資10307.8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7%,增幅同比提高8.9個百分點。幾個數據指標均大幅跑贏全國。

幸曉維認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性對經濟的短期的穩定和長期持續發展產生較強的影響,要防範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防範因此帶來的金融、財政風險。

數據顯示,2016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幅比上半年回落7.7個百分點。2016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的非稅收入增長7.6%(可比口徑),比前三季度回落9.9個百分點。

區域差距重新拉大

此外,行業間和區域發展分化加劇。工業行業間和經濟類型間企業分化較為明顯。傳統產業增長持續低迷,2016年紡織、家具、造紙行業增加值的增幅分別低於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7個、1.5個和2.9個百分點。另外,煙草業下降6.6%,皮革制品業下降0.4%,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維修業下降15.6%。

作為沿海地區區域發展最為失衡的省份,廣東的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盡管2008年後東西北也在加快發展,不斷縮小同珠三角之間的差距。但近兩年,東西北與珠三角的差距有重新拉大的態勢。

幸曉維分析,由於珠三角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率先轉型、率先調整,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而粵東西北地區受傳統發展模式影響,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經濟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

數據顯示,2016年,粵東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個百分點;粵東西北投資增長7.4%,比珠三角低1.9個百分點;粵東西北財政收入狀況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增長0.4%。從區域GDP增速變異系數看,區域增速差異在長期縮窄後有所擴大。

當地學者認為,東西北的基數本來就比較小,2008年“雙轉移”後,珠三角部分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一些重化大項目也落地於此,因此粵東西北一度出現增速高於珠三角的局面。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後,東西北後續的產業沒有跟上,面臨著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幸曉維分析,目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傳統動能提升和新動能的培育制約因素較多,實體經濟生產經營仍較困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隱患潛在沖擊和影響不容忽視,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

不過他也提醒,雖然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接續給穩定運行轉方式帶來壓力,但2017年,廣東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平穩,預計經濟增速運行的區間在7%~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87

三產給力 福建的GDP總量已躋身全國前十

近年來增速較快的福建省,2016年GDP實際增速達到了8.4%,名義增速達到了9.77%,經濟增速繼續在東南沿海省份中位居前列。

據福建官方消息,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16年福建省實現GDP 28519.15億元,總量居全國各省(市、區)第十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2016年,福建省GDP比上年增長8.4%,增幅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

此前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福建GDP增速分別為11%、9.9%和9%,在全國均屬前列。

作為人口僅有3000多萬的中型省份,“八山一水一田”的福建能躋身全國前十殊為不易。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福建本身的經濟基礎差,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總量排在廣西、江西、雲南等中西部省份之後,位列第22位(若算上1997年直轄的重慶,則位列第23)。改革開放後作為最早開放的省份,福建經濟奮起直追,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上升至第11位徘徊。

2002年以後,由於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薄弱,很多要素向周邊兩個三角洲轉移,福建也一度有被兩個三角洲邊緣化的危險。但近幾年,隨著幾條出省高鐵開通和高速公路網絡密集,福建大大拓展了沿海港口的經濟腹地,提高了輻射半徑,同時各種生產要素重新聚集,經濟增長也不斷加快,人均GDP甚至超過了廣東。

福建省統計局局長孫希有說,福建GDP增長高,主要是這兩年第三產業增長高。第三產業這兩年增速高的原因是現在福建工業為主動力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社會路徑中,後工業社會是以二產(制造業)為起點,逐漸向帶動三產發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福建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快了,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開始提高了,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不過,盡管如此,目前福建在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領域與發達省份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丁長發說,福建人經商意識濃厚,也敢於冒險和打拼,但是由於特殊的地理面貌,經濟總量和市場總量都比較小,人口比較少,企業規模也相對不大,競爭力不夠強。“福建的很多新興產業,產業鏈都不夠長”。

比如在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領域,盡管廈門也冒出了一批在細分領域做得很不錯的企業,如美圖秀秀、美亞柏科等,但是無論是廈門還是福州都很難像深圳、杭州等地那樣產生出科技巨頭來。

丁長發認為,福建的兩個中心城市廈門和福州的城市規模都很小,與杭州、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的集聚效應較弱,無論是對人才,還是資金、信息的集聚都不利。此外,福建的科教文衛水平相比江浙、湖北等地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說,這幾年福建的基礎設施做得不錯,硬件設施已經較為完善,但是在軟環境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仍跟江浙等地差很多,未來還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努力,比如在教育方面,目前深圳引進了那麽多名牌高校,江浙等地也在做,因此福建也要奮起直追。

表格:部分省份2016年GDP

省份

2016年GDP

實際增速

名義增速

廣東

79512.05

7.50%

9.20%

江蘇

76086.2

7.80%

8.50%

山東

67008.2

7.60%

6.36%

浙江

46485

7.50%

8.39%

河南

40160.01

8.10%

8.51%

四川

32680.5

7.70%

8.56%

湖北

32297.9

8.10%

9.30%

河北

31827.9

6.80%

6.78%

湖南

31244.7

7.90%

7.56%

福建

28519.2

8.40%

9.77%

上海

27466.2

6.80%

10.02%

北京

24899.3

6.70%

8.40%

安徽

24117.9

8.70%

9.60%

陜西

19165.39

7.60%

5.47%

內蒙古

18632.6

7.20%

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18

消費力大比拼:14省總量過萬億,9省份人均超3萬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外貿出口已經基本飽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和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已成為目前我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一環。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高於2015年4.9個百分點,高於2014年15.8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對於各地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面發展態勢,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下稱“社消”)總額的統計和比較發現,目前已有14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萬億大關;在增速方面,西南地區增速較快;在人均消費方面,京滬領銜,共有9個省份的人均消費突破3萬大關。

社消總量:14省過萬億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

統計顯示,在消費總量方面,目前有14個省突破了萬億大關。這其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社消總額達到了34739億元,在各省份中高居榜首。比位於消費總量後十位的省份(西藏、青海、寧夏、海南、新疆、甘肅、貴州、天津、雲南、山西)之和還多。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緊隨其後,其社消總額也突破了3萬億大關。

盡管江蘇的GDP總量在2009年之後就超越了山東,但在社消總額方面仍位列山東之後,以28707億元位列第三,其比“領頭羊”廣東少了6032億元,不過考慮到江蘇人口總量比廣東少了將近4千萬,因此在人均消費方面,江蘇明顯高於廣東。

粵魯蘇三強在總量方面遙遙領先,屬於第一梯隊。這三強之後,位居第四的是浙江,消費總額達到了21971億元。也就是說,目前共有4個省份消費總額超過了2萬億元。

從第五名的河南開始,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尤其是湖北與四川,湖南與遼寧之間都咬得很緊。第11名的福建和身後的北京、上海之間的差距也很小。

安徽成為最新一個結緣“消費萬億俱樂部”的成員。日前召開的安徽全省商務工作會議顯示,該省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000.2億元,同比增長12.3%,增幅居全國第四位、中部第一位。

在安徽之後,無論是黑龍江還是吉林、陜西、重慶,社消總額離萬億尚有一定的距離,這些省份之間的絕對值差距都不大。有7個省份的消費總額低於5千億,其中3個省份低於1千億,分別是西藏、青海和寧夏,這幾個省份人口總量都在700萬以下,因此消費總量也較小。

在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人均社會消費方面,有12個省份超過了24175元的全國平均水平,有9個省份的人均消費突破了3萬元大關。

這其中,京滬浙位列前三。北京以50703元的人均消費位居全國各省份中第一位,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均社消突破5萬元大關的省份。當然,北京作為首都、強一線城市,吸引了很多周邊地區的人們過來消費,因此北京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量並不完全來自於本地人口消費。

上海以45322元的人均消費位居第二。同樣來自長三角的浙江則超越了直轄市天津,以39666元位居第三,遠高於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可見浙江全省的發展程度之高。

天津、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則分列第4到9位。從地理位置上看,前9名的省份都處於東部沿海地區。來自中部的湖北進入到第十名,除了湖北,處於2萬元梯隊的省份還有內蒙古、吉林和重慶,這幾個省份的人均消費都在2萬4到2萬7之間,差距很小。

剩下的省份人均社消全部位於1萬到2萬之間。其中最低的6個省份分別是貴州、新疆、雲南、甘肅、寧夏和廣西,全部來自西南和西北地區。可見,盡管西部省份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由於他們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市場化程度不高、城鎮化率仍比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總體水平仍比較低,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黑龍江未有2016年的公開數據,因此在此沒有納入統計。不過,參考2015年的數據,黑龍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640.2億元,則黑龍江消費總量大致位居全國第15位。此外,各省份的人口數據,采用的是2015年各省份統計公報中的數據。

增速:京滬低、西南高

在消費增速方面,則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域分化,大體而言,京滬、東北、西北增速低,長江中上遊增速高。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3萬億元,達到332316.3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4%。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共有17個省份的增速高於10.4%的全國平均水平。

這其中,重慶以13.2%的增速在全國領跑,鄰省貴州緊隨其後,消費增速達到了13%。超過12%的還有安徽、雲南、江西、西藏這四個省份。此外,河南、湖北、四川、湖南也位居前十名。從地域分布上看,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遊地區。

為何這些省份消費增速最快?一方面與這些地方經濟增速較快有關。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發展良好。其經濟增速也在全國位居前列。

以重慶為例,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從企業效益看,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810.08億元,增長11.4%,實現利潤總額1332.85億元,增長14.5%。

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是消費增速快的一大重要原因。老家重慶的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與東南沿海京滬浙粵等發達地區相比,西南的重慶、貴州等地仍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城鎮化率快速提高,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消費需求,如購買家具、家電、裝修等。這些省份的人均消費水平不高、基數低,因此只要增量大,消費增速就會上得很快。

此外,不同地域消費習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彭澎說,與東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人熱衷於置業、投資相比,西南、中部的重慶、四川、湖南等地的人盡管收入與東南沿海有較大差距,但他們在吃喝玩樂方面消費也不低。另外這些地方的房價水平比較低,在供房壓力較小的情況下,人們也更敢於消費。

相比之下,消費增速較低的省份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一些能源重化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及京滬津等發達省份。彭澎說,東北、華北、西北等能源重化省份受制於這幾年經濟滑坡,就業的情況不太好,收入受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增速就會受到影響。

而京滬津粵等發達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情況。彭澎說,這些地方的經濟較為發達,城鎮化率也比較高,很多人該買的電器、汽車、家具等都買了,進入到休閑旅遊的階段,消費層次比較高。此外,這些地方的人均消費基數已經很大,增速自然也沒那麽快了。

表1:各省份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省份

零售總額(億元)

增幅

人口(萬)

廣東

34739

10.20%

10849

山東

30645.8

10.40%

9847.16

江蘇

28707.12

10.90%

7976.3

浙江

21971

11%

5539

河南

17618.35

11.90%

9480

湖北

15649.22

11.80%

5851.5

四川

15501.9

11.70%

8204

河北

14364.7

10.60%

7424.92

湖南

13436.53

11.70%

6783

遼寧

13400

 

4382.4

福建

11674.54

11.10%

3839

北京

11005.1

6.50%

2170.5

上海

10946.57

8%

2415.27

安徽

10000.2

12.30%

6143.6

吉林

7310.42

9.90%

2753.3

陜西

7302.57

11%

3792.87

重慶

7271.35

13.20%

3016.55

廣西

7027.31

10.70%

5518

內蒙古

6700.8

9.70%

2511.04

江西

6634.6

12%

4565.6

山西

6480.5

7.40%

3664

雲南

5722.9

12.10%

4741.8

天津

5635.81

7.20%

1546.95

貴州

3708.99

13.00%

3529.5

甘肅

3184.39

9.50%

2599.55

新疆

2825.9

8.40%

2360

海南

1453.72

9.70%

910.82

寧夏

850.1

7.70%

667.88

青海

767.3

11%

588.43

西藏

457

12%

323.97

(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黑龍江由於數據未公布故沒有納入)

表2:各省份人均社會消費比較

省份

零售總額

增幅

人口

人均消費

廣東

34739

10.20%

10849

32020

山東

30645.8

10.40%

9847.16

31121

江蘇

28707.12

10.90%

7976.3

35590

浙江

21971

11%

5539

39666

河南

17618.35

11.90%

9480

18585

湖北

15649.22

11.80%

5851.5

26744

四川

15501.9

11.70%

8204

18896

河北

14364.7

10.60%

7424.92

19346

湖南

13436.53

11.70%

6783

19809

遼寧

13400

 

4382.4

30576

福建

11674.54

11.10%

3839

30410

北京

11005.1

6.50%

2170.5

50703

上海

10946.57

8%

2415.27

45322

安徽

10000.2

12.30%

6143.6

16277

吉林

7310.42

9.90%

2753.3

26551

陜西

7302.57

11%

3792.87

19253

重慶

7271.35

13.20%

3016.55

24105

廣西

7027.31

10.70%

5518

12735

內蒙古

6700.8

9.70%

2511.04

26686

江西

6634.6

12%

4565.6

14532

山西

6480.5

7.40%

3664

17687

雲南

5722.9

12.10%

4741.8

12069

天津

5635.81

7.20%

1546.95

36432

貴州

3708.99

13.00%

3529.5

10509

甘肅

3184.39

9.50%

2599.55

12248

新疆

2825.9

8.40%

2360

11975

海南

1453.72

9.70%

910.82

15961

寧夏

850.1

7.70%

667.88

12728

青海

767.3

11%

588.43

13040

西藏

457

12%

323.97

14106

全國

332316.3

10.40%

137462

24175

表3:2016年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省份

零售總額(億元)

增幅

重慶

7271.35

13.20%

貴州

3708.99

13.00%

安徽

10000.2

12.30%

雲南

5722.9

12.10%

江西

6634.6

12%

西藏

457

12%

河南

17618.35

11.90%

湖北

15649.22

11.80%

四川

15501.9

11.70%

湖南

13436.53

11.70%

福建

11674.54

11.10%

浙江

21971

11%

陜西

7302.57

11%

青海

767.3

11%

江蘇

28707.12

10.90%

廣西

7027.31

10.70%

河北

14364.7

10.60%

山東

30645.8

10.40%

廣東

34739

10.20%

吉林

7310.42

9.90%

內蒙古

6700.8

9.70%

海南

1453.72

9.70%

甘肅

3184.39

9.50%

新疆

2825.9

8.40%

上海

10946.57

8%

寧夏

850.1

7.70%

山西

6480.5

7.40%

天津

5635.81

7.20%

北京

11005.1

6.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96

上海各項貸款總量首破6萬億,1月新增房貸繼續回落

央行上海總部公布上海市今年1月份貨幣信貸運行情況:各項存款呈季節性回落,各項貸款總量首次突破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貸款需求增長明顯。

個人住房貸款新增234.4億元,同比少增111.9億元,其中二手房貸款當月增加163.3億元,同比少增28.2億元;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分別增加65億元和30.5億元,同比分別少增45.2億元和多增26.2億元。

下附原文:

2017年1月,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呈季節性回落走勢;各項貸款總量首次突破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貸款需求增長明顯,信貸結構不斷優化,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持續減緩,大中型企業貸款增加較多。1月末,上海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10.94萬億元,同比增長5.1%,增幅較上年末下降1.4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存款減少1144.6億元,同比多減1437.1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1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增幅較上年末回落0.9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1403億元,同比少增265.8億元。

一、各項存款呈季節性回落,個人存款增加較多

1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減少707.8億元,同比多減1402.4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減少432.8億元,同比多減15.2億元[1],當月全市存款變化主要呈以下四個特點:

(一)人民幣存款明顯減少,外匯存款持續增長。月末全市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環比回落1.4個百分點。受春節假期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當月全市人民幣各項存款減少1343.9億元,同比多減1410.3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廣義政府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分別減少1011億元、693.9億元和467.5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970.6億元、1240.4億元和少減1346.9億元;個人人民幣存款新增826.2億元,同比多增455.6億元。月末全市外匯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26%,增速環比上升0.8個百分點;當月新增外匯存款41.1億美元,同比多增14.1億美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分別增加35億美元和5.6億美元,同比分別多增26.9億美元和少增8億美元。

(二)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大幅分流。當月全市非金融企業本外幣存款減少827.9億元,同比多減1875.6億元。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存款減少919.7億元,同比多減2006.8億元;境外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91.8億元,同比多增131.2億元。按存款期限結構分,企業活期類存款下降較多,其中境內企業的本外幣協定存款和活期存款分別減少1417.1億元和545.7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994億元和359億元;本外幣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69.5億元、345.7億元和562.8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86.2億元、多增557.1億元和205.2億元。

(三)個人存款增量創新高。1月份全市本外幣個人存款增加846億元,同比多增376.7億元,創近兩年個人存款月增量新高。從個人存款結構分,各類存款均有所增加,尤以活期存款增長最快。當月個人的本外幣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575.8億元、185.4億元、67.1億元和17.5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76億元、216.2億元、14.2億元和少增29.5億元。

(四)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跌幅收窄。全市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月末余額同比下降11.3%,降幅環比收窄4.3個百分點。當月金融機構本外幣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463.4億元,同比少減1330.9億元。其中,境內證券公司和特殊目的載體公司存款分別減少432.7億元和202.1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035.2億元和少減1885.7億元。當月境外同業本外幣存款新增34.6億元,同比多增125.2億元。

二、各項貸款增長較快,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1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1303.6億元,同比少增386.6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151.2億元,同比多增218.2億元。當月全市貸款變化主要呈以下五個特點:

(一)人民幣信貸投放較多,外匯貸款明顯多增。1月份全市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325.7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909.1億元和少增588.8億元。其中,人民幣非金融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分別增加997.5億元和411.2億元,同比分別少增387.8億元和63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減少83億元,同比多減138億元。1月份全市外匯各項貸款增加21.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20.5億美元和65.9億美元,其中境外外匯貸款增加22.2億美元,同比多增19.2億美元。

(二)非金融企業對普通貸款需求較大,票據融資下降較快。1月份全市境內本外幣非金融企業貸款增加962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191.3億元和少增85.2億元。按貸款品種分,除票據融資減少外,其他各類貸款均有所增長。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經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分別增加687.6億元和432.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30.7億元和337.1億元;本外幣融資租賃和貿易融資貸款分別增加64億元和54.8億元,同比分別多增34.4億元和少增69.7億元;票據融資減少32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減173.2億元和545.7億元,其中轉貼現減少234億元,同比多減336.1億元。當月新增境外企業本外幣貸款7.4億元,同比少增83.1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20.6億元,同比少增5.7億元。

(三)新增企業貸款的行業投向較為均衡,對大中型企業信貸投放較多。1月份,全市金融機構新增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主要投向租賃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制造業、交運倉儲郵政業和批發零售業,五行業貸款分別新增355.1億元、285億元、225.6億元、118.4億元和106.1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06.9億元、多增147.4億元、175.3億元、155.2億元和少增6.5億元。從借款企業規模看,金融機構投向境內大型和中型企業的本外幣貸款當月分別增加643.5億元和516.5億元,同比分別多增420.9億元和74億元;其中大中型租賃商務企業、房地產企業和制造企業貸款分別增加305億元、232.5億元和222.4億元。境內小型和微型企業本外幣貸款分別增加50.5億元和71.5億元,同比分別少增67億元和多增56.2億元。

(四)房產開發貸款有所增長。當月全市本外幣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244億元,環比多增275.2億元。按貸款用途分,本外幣房產開發貸款增加239億元,其中住房開發貸款和商業用房開發貸款分別增加133.2億元和87.1億元,環比分別多增137.5億元和69.6億元;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加41.3億元,環比多增38.1億元。

(五)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持續減緩。1月份,全市新增個人本外幣貸款404億元,同比少增69.5億元。按貸款用途分,個人本外幣消費貸款增加329.9億元,同比少增130.9億元。其中,受年初住房貸款集中發放的影響,當月本外幣個人住房貸款新增234.4億元,同比少增111.9億元,其中二手房貸款當月增加163.3億元,同比少增28.2億元。月末全市本外幣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8.2%,增速環比下降3個百分點。當月全市個人本外幣汽車消費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分別增加65億元和30.5億元,同比分別少增45.2億元和多增26.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