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資本寒冬”言過其實 投資人手握重金感嘆好項目難找

隨著資本的偃旗息鼓,很多人預言,當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進入了新一輪的寒冬之中。

IT桔子發布的2016年三季度中國互聯網創業投資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三季度國內創業熱情繼續大降,國內新成立的公司一共有95家,平均每天新成立公司1.03家,無論是同比和環比都下降明顯。2015年三季度日均成立公司2家,2016年一、二季度的數字分別為2.2和1.2家。而相比起其他領域,電商比重下滑較為明顯,尤其是曾經被視為創業藍海的生鮮電商,共有3家公司宣告倒閉。

業界一般認為,真正的資本寒冬有“三少”,即越來越少的新基金數量、越來越少的投資案例數量、越來越少的投資金額。然而,從創業市場看,盡管2016年以來創業投資市場基金的募資活躍度相對2015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平均募資規模、超大額基金數量、種子期和初創期募資案例依然表現不俗,說明在經歷2015年的喧囂後,資本供需雙方都逐漸回歸理性。

一位業內資深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項目永遠都在,錢也永遠都在,只不過是優質的財務投資人和好項目匹配的問題,這個道理在每個行業都一樣。其實,拿錢以前也沒有容易過。三年前就有人說是寒冬,現在還有人說寒冬,明年肯定還有人說寒冬。”資本寒冬“是個比較大眾化的說法,標題有點聳人聽聞了。

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李磊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電子商務年會上感嘆好項目難找,“大家從創業角度感覺到資本市場所謂的寒冬,但從作為專業投資人角度來講,我們從來沒有覺得找項目是件容易的事情,非常辛苦,非常累。”

李磊認為,所謂的資本寒冬,很大一個原因是資本市場對電商企業整體的監管和要求提高了很多。

鼎暉在選擇投資企業時就會比較關註兩點,一是企業有一定規模以後,其業務現金流或者盈利的前景是不是能夠通過規模效應確定起來;二是投資的企業是不是有一個整合者的氣質,也就是未來三到五年內能否擴大團隊勢力範圍和團隊江湖地位。

這一輪的資本寒冬肇始於2015年的下半年,同以往的資本寒冬一樣,此次資本寒冬的出現是在中國互聯網井噴式發展兩到三年之後才出現的。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資本寒冬有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井噴式發展背後有資源過剩的風險。

“前幾年互聯網或者電商獲得資金渠道太多了,也太方便了。有可能搞個商業計劃書就有人投你,就能融到很多錢。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故事很好講,跟我們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升級一結合,馬上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寶象金融服務集團聯合創始人、董秘楊張兵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時代變化很快,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市場上其實不缺錢,但投資人變得更理智、更謹慎了。

楊張兵也表示,現在的行情跟前兩年不一樣,這當然跟經濟周期也有關系,實體經濟受影響後也會反映在資本層面。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缺項目,特別缺優質的項目。

“現在基本已經沒有與互聯網相關的未開發區域,像互聯網+專車,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賓館+旅遊等等,但現在基本上都加完了,要在存量中尋找獨角獸就很難了。行業里永遠都是認第一、第二的,你要有新的東西才行,這就要看誰有預見力了,比如像餓了麽、百度外賣等。但是如果起來晚了,再想要有一個新的平臺去跟餓了麽競爭其實是很難的,因為消費者已經形成習慣了。”楊張兵補充道。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主任蘇軍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道,狂躁之後就會冷靜,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熱錢變少了,二級市場不景氣,這種效應會直接傳遞到一級市場,同時,電商創業公司死亡率不斷上升也會動搖資本的信心。但這背後揭示的是燒錢模式的電商發展遇到瓶頸,電商野蠻生長階段結束了,商業開始回歸本質,投資人對項目的可行性保持高度警惕,對項目的品質要求提高,投資自然會變得更加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79

房貸公司HCG股價腰斬!但加拿大版“次貸危機”言過其實

經歷了雷曼兄弟的轟然倒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釀成的長達數年的全球金融災難,似乎任何與房地產有關的負面消息都被成倍放大。加拿大這次似乎就“被次貸危機”了。

近期,有國內外媒體報道,“上周三,加拿大最大的非銀行房貸供應商Home Capital Group(HCG)遭遇流動性危機,股價暴跌60%”,部分國內媒體稱,這疑似引發了一場‘加拿大版的次貸危機’。”然而,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人士並搜集相關資料後發現——這可能僅僅是一場局部性、個案型的沖擊,盡管加拿大部分城市房價高企,但此事與釀成另一場“次貸危機”並無絕對關系。

“之所以HCG股價上周一度暴跌60%,陷入危機,主要因為安大略省證券委員會(簡稱,OSC,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指控HCG沒有充分披露相關貸款業務的重要信息,並且發布了重導信息,並在年報中作偽證。”環球房產分析師冼敬棠(Kenneth Si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也正因如此,部分高息儲戶此前開始撤資擠兌,存戶除了從HCC的活存領錢外,其高利儲蓄帳戶(HISA)也成為民眾提款的對象。“因此這一度對HCG造成了流動性危機,但這只是獨立事件,可能會對其他公司有‘溢出效應’,但‘次貸危機’一說言過其實。”他對記者表示。

加拿大房貸公司遭遇危機

OSC的一份聲明令HCG跌入了深淵。那麽HCG究竟是怎麽樣的一家公司?

據悉,HCG旗下擁有數家聯邦政府監管的金融機構,包括Home Trust,Home Bank和Oaken Financial。HCG在加拿大的六個省內同一些大銀行、信貸聯盟和其他相關公司競爭,他們的目標群體是“加拿大主要金融機構並不十分關註的金融服務市場”,這也是HCG網站上的原話。

HCG提供全套服務,包括信用卡、GIC和儲蓄賬戶,其主要盈利模式是通向客戶提供未擔保住房抵押貸款,而這些人往往是無法獲得大銀行貸款的,主要因為他們的信用歷史有瑕疵,或者自由職業者。

HCG的問題於上周正式爆發。OSC證券委員會稱幾家公司管理層違反證券法律,並且誤導股東,對兩年前的貸款文件有所偽造。據悉,HCG被指控偽造了潛在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的收入能力。HCG當時表示,沒有借款人存在償付能力的問題。

OSC的聲明導致市場對HCG的擔憂升級,HCG可能向沒有能力買房的人過度放貸。HCG股價在上周三重挫逾60%,儲戶因為恐慌而瘋狂撤資。

本周一,HCG稱其HISA 帳戶的存款余額只剩下3.91 億加幣,遠不如上周五的5.21 億加幣和一周前的14 億加幣。有分析稱,除了一些普通存款賬戶,HCG 的128.6億加幣擔保投資證(GIC)存款也是支撐其房貸業務的根基,占加國房貸市場的1%,等到這些短期存款到期後,擠兌速度可能進一步加快。

GIC是加拿大的投資品種之一,它具有在一定期限內獲得收益保證的特點. 其利率通常比定期存款高。客戶可以在註冊養老金儲蓄計劃內投資GIC,也可以在非註冊投資賬戶內投資GIC。 GIC的品種繁多,總體來說有加幣和美元兩種,期限為1-5年不等。到期時,GIC可以續做。 GIC的投資金額最低為1000加幣。

也正是因為HCG仍存在一定隱憂,為此公司也緊急申請了20億元加幣的貸款支援。據外媒,伸出援手的是多倫多的退休基金——加拿大安大略醫療機構養老金計劃(Healthcare of Ontario Pension Plan,HOOPP)。HCG 將先動用10 億加幣額度,代價為1 億加幣的借款費用。

為此,HCG股價有所反彈,但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這些信貸支持利率頗高,頭一筆10億美元貸款的利息高達22%,堪稱高利貸。“這可能更代表了HCG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的緊迫性。” Laurentian Bank分析師Marc Charbin稱。

加拿大采取措施抑制局部高房價

當這一風險事件與加拿大某些地區的高房價聯系在一起時,“危機”二字似乎躍然紙上,坊間更是將HCG和當年轟然倒臺的雷曼兄弟聯系在了一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全球房市觀察”公布的最新數據,加拿大的房價收入比(price-to-income ratio)居全球第七高。多倫多房價在過去一年漲了33%,泡沫論不斷。

不過,也有久居加拿大的華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多倫多和渥太華的房價的確很高,與北京和上海情形類似,華人都喜歡在這兩處購置房產,近兩年持續推高房價。不過其他地區的房價仍然合理。”

冼敬棠也對記者提及,此前,加拿大溫哥華地區外國買家額外繳稅15%已超過8個月。安大略省政府面對越來越燙手的多倫多房市,也在今年4月20日宣布通過立法,在大金馬蹄(GGH)地區的房市實施15%的非居民投機稅(Non-Resident Speculation Tax)。

立法規定,不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的人,如果在這地區購買宅物業,將要多付15%的稅。有超過6個家庭的多單元出租物業,以及農業、商業和工業用地,不適用於該稅。新稅從2017年4月21日開始實施,在4月20日或之前簽訂了買賣協議的交易,可免於此稅。

也有一居住在加拿大近15年的華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已經要求在部分地區購房的海外投資者不能將房產空置,如果自己不居住,就必須將其租出,緩解部分黃金地區住房緊張問題,這在之前似乎已經造成了加拿大公民的住房問題。”

不是“次貸危機2.0”

即使是加拿大房價高企,但將HCG引發的風險事件與次貸危機聯系在一起,仍然有失偏頗。

Mawer資產管理公司CEOJim Hall仍然認為,由於加拿大擁有世界上最穩定的金融系統,在各公司與銀行之間築起了多道防火墻,該公司的“流動性危機”發酵成系統性危機的概率不大。

當年雷曼兄弟之所以轟然倒臺,主要還是栽在了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業務過度上,且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也不僅僅因為房價大跌,更是因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無度成倍放大了危機的破壞性,並傳染至全球。

當年,MBS被賣完,銀行家發明了風險較大的擔保債務憑證(CDO),然後又發明了CDO的CDO,風險不斷升級。一層套一層,直到人們可以對不屬於自己的資產下註,然後再也沒有人能說清基礎資產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CDO指投資銀行通過特殊目的實體(SPV)收購了一批金融資產(大多為房屋抵押貸款),然後由SPV發行多種不同清償順序和利率的債券。風險承受度低的就購買清償優先的債券,風險承受度高、要求回報高的就購買清償順序靠後、利率更高的債券。

而信用違約掉期(CDS)當時則成為了為CDO上的保險。如果債務違約,CDS賣方則需要向買方支付賠償金;反之,CDS買方則需要支付保費。當各界都認為房價會漲時,CDS就變成了一個穩賺保費而不會虧損的買賣。

簡單而言,B銀行持有A銀行的CDS,而C銀行又向B銀行買這個CDS,B銀行得以換得流動性。此後,CDS在市場上不斷被炒作、轉手,最終持有者可能已為G銀行。據公開資料,危機前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擡高到了逾60萬億美元。然而,最終房價大跌之時,市場便整體崩盤。

相比之下,加拿大似乎還不存在這種瘋狂的局面。此外,資料顯示,HCG只占有加拿大總體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1%不到,且問題貸款僅占0.3%,這意味著沒有實質性證據證明加拿大整體房貸市場出現了問題。雖然持懷疑觀點者將HCG的遭遇同雷曼兄弟聯系在了一起,但HCG更像是一個獨立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