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來“三基地、一樞紐”定位的基礎上,中部地區又有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
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稱,這既是對原有定位的繼承,也是著眼於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施新發展理念的期待。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5%。
今年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的第十個年頭。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至2025年)》(下稱《規劃》)。
所謂“三基地、一樞紐”,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日益鞏固。2016年,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為18328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還有,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由36.5%提高到51.2%,新增5000萬人到城市居住生活。
經過10年發展,中部地區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規劃》在繼承原有定位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何立峰提到,2015年中部六省城鎮化率為51.2%,低於全國約5個百分點,處於城鎮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相對密集,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城鎮化發展基礎良好且潛力巨大。特別是中部地區是我國外出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實全國3個1億人城鎮化戰略中就地城鎮化戰略的主要區域。
由於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編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列為重點任務。
何立峰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從經濟綜合實力來看,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
在今年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部地區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為11.1萬億元,同比增長7.9%,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5%,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