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花十一億當借殼上市 周星馳「星爺變周董」


2010-06-7    今周刊





從綽號最能看出周星馳出道三十 年,所經歷的身分演變。最初他是「阿星」,然後是「星哥」、「星爺」。而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帝通國際」,成為公司大股東兼執行董事後,他又多了一個綽號: 「周董」。

五月二十七日,頭髮花白的周星馳一臉正經召開記者會,宣布以相當十一.五億元新台幣資本,買入帝通國際三五%股權,將公司改名為 「比高集團」,並成為最大股東。他宣稱,要以電影事業作為主力,正式進軍娛樂影視產業,開業第一樁力作,將是動畫版的「長江七號」。

被周星 馳借殼上市的帝通,原本是一家生產手機、DVD放影機的小公司,業績非常糟糕,去年赤字九六○○萬港元,更是一口氣賠掉前四年虧損的總和,屬於股價不到一 港元的「仙股」。

有趣的是,今年帝通股價從○.一港元飆到○.三港元;由於這波行情是在周星馳宣布入主之前發生,是否為有心人提前布局「星 爺變周董」的「文創產業」行情,難免造成聯想。

以自己的作品挹注公司,周星馳經營熟悉的娛樂影視產業領域,比本土天王吳宗憲轉戰LED產業 的勝算略高一籌。但外界也不免質疑,周星馳在影壇「難搞」出名,若是他把這股習氣帶到商場,那麼新事業的未來,恐怕還是讓人擔心。

(周 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0

花十年工夫培養接班團隊 長興化工設小內閣與少主齊成長

2010-7-19 今周刊
 
 
 

長興化工老董事長高英士花了整整 十年時間,培養自己放洋的長子意願、也有足夠的能力接手經營,輔以專業理論,我們看到一個成功傳承的案例。

撰文‧梁瑋鈞

在企業傳承研究中,長興化工是一個很好的個案。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高國倫,二○○○年接任總經理職位後,可說是正式從父親高英士身上接手長興這塊老字號化 學工廠的招牌。

長興化工歷經了十年的接班歷程,在不斷開發、創新中帶領著企業屢創佳績,與其說這是一次家族企業的成功接班,更是一場處處可見智慧與訣竅的傳承之旅!

不論企業規模或所屬產業的不同,在接班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矛盾,似乎都會圍繞在幾個基本問題上,其中是否能順利地完成接班,又以「交班人」與「接班 人」這兩位關鍵人物的心理認知與互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能力 未必就能安全交棒首先從接班人談起。過去企業在挑選接班人的條件中,是否具備各項「能力」是很重要的:包括專業能力的養成、領導能力的培育,甚至連社交能 力都不能缺少。

然而,也不難看見,現今許多家族企業的第二代,從小就被迫成為該企業的儲備幹部;例如到國外名校取得MBA學歷,回國後參與自家企業的各項培訓,以增加完 整的經歷,跟著父親、長輩到處建立人脈網絡更是不會少的。

能力的養成,在接班過程中固然相當重要,但在培育接班人完成各項能力後,是否就能順利產生一位成功的接班人?答案如果是肯定的,為何還有這麼多失敗的例 子?

根據多年的觀察,其中很可能還存在著接班人的接班「意願」問題!過去,尤其在華人的家族企業中,很少將﹁意願﹂問題浮出台面,一位在食品醬料產業中具有市 場領導地位的接班人,回憶起她接班的過程,「我從來沒想過什麼接班不接班的問題,因為是家中老大,從小就得在父親身邊幫忙賣麵養家;後來事業做大了,就幫 忙顧著公司裡大大小小的事,現在父親走了,我就得扛起這個家。」這也是許多台灣早期家族企業的寫照。

接班人接手意願往往影響成敗但隨著時代與產業結構快速變遷,許多第二代接班人並非一開始就有意願待在原有的家業中,長興的高國倫就是如此。

一九八五年,高國倫頂著南加大管理碩士的光環回國,當時他認為自己回到長興工作只是一時的,一心只想學學東西就到外頭創業。所以一開始,他並沒有全力投入 在這份工作上,更別說是當什麼接班人了。

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機會與挑戰,才讓他有了繼續奮鬥的念頭,最後更是因為成功主導進軍中國市場一役,才決心留下來。他是這麼說的:「後來是看到長興的 成長,我才真的捨不得走了!」這也許恰巧與他愛冒險、喜歡飛行的個性有關,也正因不斷接受新的嘗試與機會,滿足了他喜歡挑戰與衝撞的本能。

所以,當接班人的條件不再只是能力的養成可以解釋時,更深層的心理意願,則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

然而,在華人家族中,除了可將傳承與接班潛移默化成一種家族精神,進而產生接班意願外;給予接班人適時、適當的舞台發揮,甚至是背水一戰的經歷,都是可以 提升或是激勵接班人接棒意願的好方式。

另外,家族企業傳承過程中,少不了的另一位關鍵人物則是「交班人」!

對交班人而言,將企業帥印順利移交到最適接班人手中,可說是掌舵歷程中最後的一項任務,尤其對家族企業的創業家而言,如何在最後一刻「放手」,更是相當困 難的一課。因為,在此之前,他得確定花了半輩子打下的江山,是否能安全地交到另一人的手中之外,更放心不下的是,其中的夢想與精神是否得以延續。

許多交班人有著共同的問題,就是在「放權」的同時,卻忘了要「放心」!常常可以看到一個景象是,許多家族企業的老董事長雖說是退休了,但還是天天要進辦公 室;早上來看看報紙、下午到總經理兒子的辦公室嘮叨個兩句,下班前再順道去花圃澆個水,非要如此心裡才覺得踏實點。

事實上,交班人如此缺乏安全感的心態,反而會造成接班人在一開始接班過程中有許多的障礙與困難;但難道要就此將老董事長拒於公司大門之外?

其實不然,一個成功的交班過程,交班人從頭到尾有很多事可以做。

所謂從頭,指的是為接班人從頭開闢一條通往成功接班的路;以長興的例子來看,老董事長高英士的作法非常有智慧,在兒子高國倫回國進入企業後,即設立了一個 名叫企管室的幕僚單位,並網羅了數位管理碩士一同參與其中。

交班人可以做些什麼?

高國倫事後回顧,「當時一群年輕人沒有經驗,決策大多效率不彰,但至少明白所學理論跟實務之間是有很大的落差。」交班人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實際發揮的 作用則是讓初生之犢的接班人,在一個安全的防線內得到了第一次的模擬戰役,並從中學到寶貴的一課。更重要的是,這群被高國倫稱為「同梯」的戰友,如今都已 成了長興最重要的高階經理人。

交班人最後還能做什麼呢?事實上除了權力移轉、傳遞企業精神外,擔任接班人與老臣間的橋樑亦是很重要的一項任務。

由於接班人往往沒有經歷過創業的階段,較不能體會老臣們一路打拚奮鬥的艱辛,加上新的外在環境與管理理念的不同,往往會被老一輩的員工貼上較霸權或不貼心 的標籤。此時交班人若能有效成為雙方的緩衝劑,或是給予更多的經驗傳承,將能產生不錯的效果。

最後是交班人與接班人雙方都會面臨的一個考驗,即是角色的轉換與衝突。因為這兩位關係緊密的關鍵人物,往往在家族內有一個對偶的角色關係,例如父與子,但 在企業中則需要轉換成老闆與部屬的角色。

這樣的雙元角色常常有著高度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看這兩個人在家族場域的父子關係是如何互動,就很容易預測出他們在企業場域的主管部屬關係是如何。所 以,很難看到一對在家族中關係緊繃的父子,到了辦公室可以彼此暢所欲言。

然而,這樣的雙元角色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力,關鍵點則在於彼此在這兩個角色間是否能順利地轉換,而不產生矛盾與衝突。高氏父子的經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 準則,高國倫說:「我們父子回到家只談家裡的事,在餐桌上絕不談公事。」家族企業的接班如同放風箏,一開始在交班人的手掌中放任接班人自由飛翔,遇到亂流 可以選擇收線,待時機成熟後再放手讓它翱翔。家族企業的接班也像是一趟旅程,而共同的家族夢想與精神則是在旅程中必備的行囊;家族企業的接班,更應該是一 場讓交班人與接班人雙贏的賭注。

(作者為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長時間與長興化工高階經營團隊深入訪談)高國倫 Profile

生日:1955年

現職:長興化工董事長

學歷:南加州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帝興樹脂公司董事

國際創投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19

賈伯斯 為何願花十四年上雲端?

2011-6-20  TCW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蘋果(Apple)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再次站上莫斯科尼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的舞台,這次出手,他的企圖是:要把PC趕出資訊世界的核心!

為了這一天,賈伯斯已經等了十四年。

同樣是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在一九九七年那一次,賈伯斯也是一樣提出「雲端」,而當時只是一朵「小雲」;十四年前的賈伯斯當時預言,「未來我們不再把資料 存在個人電腦裡,」「讓硬體更輕、更小,甚至不要硬體。」那一個月,是他回到蘋果的第二年,蘋果股價每股只值四‧一美元,這就是華爾街對他夢想的評價。從 二○○○年開始,他兩次推出收費的雲端服務,卻都不成功。

用一套資料同步服務把所有軟硬體綁在一起

十四年後,同樣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賈伯斯端出了「iCloud」雲端服務,這個服務,將掀起資訊產業的另一波革命。而此時此刻,蘋果股價已經來到三百二十六美元,是十四年前的八十倍。

賈伯斯說:「十年前,我們最重要的觀點是,個人電腦才是個人數位生活的中心,」你的數位相機拍下的照片、錄影機錄的短片、iPod儲存的音樂,最後都要連上電腦,所有資料都要匯整在個人電腦裡,「但是,這幾年,這個模式已經逐漸崩潰了。」

「這是因為裝置已經改變了,」他解釋。現在消費者的隨身裝置裡,資料已經多到難以計算,有照片、影片、音樂、通訊錄、行事曆、文件、電子郵件,種類雜亂到 難以計算,一個人可能擁有iPad、iPhone、iPod,要讓這些裝置全都擁有相同的資料內容,「就讓我搞得快瘋了。」

「我們的答案是,讓個人電腦降下來,變成只是一種裝置,」賈伯斯說,未來個人電腦將和iPhone一樣,不過是你瀏覽資訊的裝置之一,「我們要把你的數位生活中心,放到雲端上,」賈伯斯說。

「iCloud」是什麼?賈伯斯要怎麼用雲端改寫遊戲規則?

「iCloud」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更精確的說,這是一種幫你同步資料的服務,你在iPhone上修改的行事曆,不用你動手,你的PC和iPad上,就會同步顯示同樣的資料,系統還會按照你的設定,自動幫你把資訊分送到不同地方。

聽起來,「iCloud」不過是智慧型的資料同步服務,不過,這個產品的深度遠不只如此。

策略一:免費轉換用戶升級,直接使用雲端

蔚思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方碩蔚,他的公司曾開發在美國iTunes排行第一名的軟體,他觀察,蘋果正在建立新的雲端價值鏈。

「蘋果會變成雲端服務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方碩蔚說,蘋果已經架起一個平台,讓軟體開發商,變成拉客戶上雲端的主要動力。

他分析, iTunes用戶目前有一億六千萬戶,未來只要升級軟體,這些人都能免費使用iCloud雲端服務。而依照iPad2、iPhone5發表後,用戶即將突破兩億人,都將使iCloud直接有兩億用戶納入雲端的系統。

策略二:提供平台開發雲端App,成本接近零

蘋果也宣布,每個用戶都可以免費使用五GB的網路空間,同時開放新的程式開發平台,這一步,將讓蘋果的程式開發大軍轉型成雲端服務開發大軍。

方碩蔚觀察,以前網路儲存空間是雲端服務開發商最大的成本,有蘋果的免費空間,「現在我甚至可以做出免費的雲端服務程式,」他計畫在兩個月內,推出自己的雲端服務。

以前,你是因為App商店裡的小程式改用iPhone;以後,你可能會因為他們開發出的雲端服務,改用蘋果的iCloud,例如,像玩憤怒鳥這樣的小遊 戲,以後你在iPhone上突破了新的關卡,換到iPad上不用重新開始,iPad和雲端自動同步,你直接能從下一關開始玩。

這次,賈伯斯在簡報結束前賣了個關子,「還有一個小東西,」他說,這個服務,就是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

策略三:建立通路記錄使用喜好,賺資訊財

十年前,蘋果用iTunes建立線上賣音樂的服務,現在他要說服你,把所有的音樂都交給他。這個服務會掃描你電腦裡的所有音樂,替你從蘋果雲端的資料庫裡 挑出同樣的音樂,不管這些音樂是合法跟蘋果購買的,還是非法盜版的,蘋果都會照單全收,讓你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聽到同樣的音樂,但這個服務只能適用於蘋 果的裝置上。

為什麼要這樣做?《華爾街日報》解釋,這是唱片業想從盜版音樂賺錢的新點子,既然擋不住盜版,乾脆想辦法把這些盜版音樂變成生財工具,對蘋果來說,還能拉開和競爭對手Google、亞馬遜(Amazon)的距離,這是過去線上音樂Napster也做過的生意。

一位電視台董事觀察,掌握你使用音樂的習慣,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從平常選曲,你就知道他的興趣了,」他分析,瞭解消費者之後,「以後連搜尋都不用了,」 蘋果可以直接推薦你有興趣的東西,「像歌曲,一個人常聽的歌,很少超過一百條。」把最珍貴的使用者資訊都吸上雲端,蘋果要切入Google和雅虎 (Yahoo)的網路廣告市場,就多了一項利器。

「這是國際音樂、電信公司的大變革,」他觀察,音樂之後,電視、電影、電子書、雜誌,會不會都被蘋果吸進去?掌握使用者的資訊,蘋果將會變成超強的內容通路。事實上,這次蘋果公布的新服務之一,就是訂閱服務,《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都已在蘋果的「雲」裡面。

這三大策略包含了現有蘋果用戶直接轉換到雲端、App將成為雲端服務的「超級業務員」,合心齊力把蘋果客戶送上雲端,以及最後達到追蹤消費者習慣,成為蘋果下一階段的獲利來源。

衝擊各產業PC、電信商競爭力變弱

誰會受影響?

第一個受害的是其他的雲端服務開發商,像Google和亞馬遜都將面臨挑戰,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和雲端儲存空間,更是指著亞馬遜打,這三家公司在雲端市場的競爭,直接影響他們相關的硬體出貨量,這些設備背後的代工廠和零組件廠,都是台灣公司。

第二個受害的,是生產個人電腦的廠商,「以後硬體會變得更不重要,」一家高科技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觀察,雲端服務賣的是一個個的合約,只要找一台能連上網的電腦就能運作,不管這是一台iPad,還是一台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

有兩億用戶和程式開發大軍撐腰,未來Google要和蘋果競爭,恐怕更加困難,「微軟在企業用戶上還有很大的市占率,」他分析,要反攻,只能靠企業換機的需求。

電信公司也可能因為蘋果的新服務受害,方碩蔚觀察,蘋果這次發表的新服務中,包括一項叫iMessage的新服務,未來蘋果的使用者之間,只要透過網路, 不用再付電信公司錢,就可以用網路免費傳簡訊、傳照片,以後,電信公司要收到利潤豐厚的簡訊費用,恐怕不會再那麼容易。生產黑莓機著名的RIM,也因為蘋 果跨入RIM擅長的傳訊服務,而股價大跌。

非蘋果手機陣營也受到威脅,原本Android陣營好不容易也建立起一批軟體開發大軍,今年秋天蘋果雲端服務正式推出後,將再次拉開和競爭者的距離。蘋果的開發商、內容供應商,則將因此獲益。

十年前,蘋果看到個人電腦成為數位中心的趨勢,打造了iTunes,從PC平台上把用戶的資訊吸進來,因此谷底翻身,股價從四美元,漲上六月十四日的三百二十六美元。

這一次大會中,蘋果已經在討論「後PC時代」,個人電腦不過只是處理資訊的眾多選擇之一,有了雲端服務之後,個人電腦使用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未來將出現主要靠平板電腦、手機上網的「無PC族」。

賈伯斯今秋啟動雲端服務之後,台灣倚賴的個人電腦產業,衝擊也將開始。雲端、軟體和媒體,才是下一波競爭的新核心。

【延伸閱讀】亞馬遜、Google如臨大敵——iCloud推出後的受益、受害者受益者1.App開發商原因:蘋果提供免費資源,開發雲端平台2.內容供應商原因:增加新銷售管道和商業模式

受害者1.雲端服務供應商如亞馬遜、Google原因:蘋果提供免費服務,雲端服務競爭日益激烈2.電信公司原因:新雲端服務可能威脅簡訊等收入來源3.個人電腦廠商 原因:個人電腦重要性下降,更容易被平板電腦等產品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

最容易被當成金光黨的生技產業 路孔明為一張藥證花十四年 燒十餘億


2012-1-2  TWM




宇昌案熱炒,但台灣民眾對生技產業仍一知半解,更遑論高難度的新藥研發。近來中天生技剛取得國內第三張藥證,這場耗時十四年、燒掉十餘億元的冗長過程,正 是台灣生技新藥發展的最好教材。相較電子業快速的產品週期,生技新藥的投資邏輯大不相同。

撰文‧林宏文

國民兩黨熱炒宇昌案,「生技新藥產業」頓時成為熱門名詞,近來,新藥開發公司也一家家陸續掛牌,從德英、合一、基亞、泉盛,到興櫃的中裕、永昕、醣聯、智 擎等,許多新藥公司股價表現一鳴驚人,當電子股正陷入「四大慘業」泥淖中,投資人對新藥產業更加好奇。

有別於電子業的快速變化,新藥研發可說是一條漫漫長路,最近取得藥證的中天生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二十一個字

花了路孔明十四年開發過程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天取得國內第一張口服癌症治療新藥「化療漾」藥證,這是衛生署迄今通過的台灣第三張藥證,也是全球第一張證實 有具體效用的口服癌症藥。在衛生署核准的藥證上,載明了此藥的功效是「改善化學藥物治療之癌證病患的疲勞及食欲不振」。

「這二十一個字,花了我十四年,燒掉十多億元,頭髮全都花白,今天終於看到成果了!」中天董事長路孔明手裡緊握著衛生署通過的藥證,這二十一個字,平均算 起來每一個字至少值五千萬元,想起這段新藥開發漫長艱辛的路程,他不禁百感交集。

「新藥開發的過程,真的比大家想像的還要辛苦幾百倍!」回想十四年來的開發過程,路孔明說,「做新藥,永遠與風險在搏鬥,任何階段都可能失敗而前功盡棄, 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這絕對是風險最高、成功機會最低的事業!」四十二歲前,經歷了記者、貿易、投資的工作後,路孔明曾花了三年多時間,研發出可以降血脂的 食用油,並取得台灣第一個健康食品認證後,高價賣給國內食品大廠,「那一個健康食品認證的收益,比賣掉二五○萬瓶油的利潤還多!」創新帶來的巨大價值,讓 路孔明為之心動不已。

不過,接下來路孔明開發新藥面臨的挑戰,就完全不是健康食品可以比擬。

發酵技術

失敗上百次、賠掉近一億元一九九七年,路孔明經由藥界前輩介紹,買斷一家百年日本企業的發酵技術,並開始研究這類發酵產品的特性。當時許多癌症病患都高價 從日本買藥,路孔明逐一去拜訪病患,才體會到癌症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極為痛苦,毒殺癌細胞的化療藥物,也同時會破壞身體正常細胞的運作,很多人因無法承受而 放棄。路孔明心想,既然有這麼好的效果,就應該用來幫助更多人,於是一頭栽進這個領域。

當時,路孔明先在他創辦的前一家公司進行藥物先期研發,二○○○年他集資創立中天生技,繼續開發這項技術。不過,首先遇到的就是技術移轉的問題,日本在技 術移轉過程中,看到中天規畫的產能很大,是日本的十倍,因此技術轉移到五分之三時,日本方面便毀約不再支持,中天的研發人員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做。

參與整個過程的中天生技廠長翁雅玲說,從二○○一年八月到隔年七月,中天研發人員自己摸索開發,以大豆不斷地試發酵,讓豆乳能夠順利代謝。

員工熬夜做累了,就倒在工廠內休息;若做出來是混濁的黃色,就是失敗了,只有變成透明的金黃色才算成功。六噸半的乳化槽,每次發酵失敗,就要賠掉三十萬 元,其間失敗了上百次。

路孔明說,當時光是在發酵技術上,就賠了近一億元,但這樣的虧損,他只能往肚子裡吞。倒是每次發酵失敗,他覺得剩下的東西丟掉可惜,因此都會請水肥車把這 些廢料載去給豬吃;由於次數實在太頻繁,連養豬老闆都來中天的工廠探究,「到底中天是在做什麼,為何有這麼多廚餘可以拿來餵豬?」

防技術外流

投入四億蓋廠房

○一年八月,中天投資四億多元,在龍潭蓋了一座符合GMP標準的藥廠。路孔明說,當時考量的原因是,若要生產藥物,衛生署要求在三期臨床時,公司需有三批 次生產的量化過程,雖然中天也可以找別人代工,「但把菌拿去生產,別人就學走了。」於是,中天選擇以最高規格蓋藥廠,但這個決定,卻讓路孔明接下來的三、 四年,每天都陷在燒錢的焦慮窘境中。

藥物研發過程冗長,但又看不到實質成果,「做杯子、做饅頭的人,若賣不出去,至少還看得到存貨;但我們說在做藥,什麼都看不到,股東還以為我們是騙人的金 光黨……。」有一次,路孔明大學時代就認識的太太,還不禁懷疑地問:「你是真的在做藥嗎?那藥在哪裡?」還有一次,會計師基於職責,一定要進到培菌室做抽 檢,看看桶子內裝的是什麼東西,中天的主管表示,培菌室不能受到汙染,否則就會全部報銷;但最終也只能讓會計師進去,一大群站在無菌室外面的主管,看著會 計師最後對著外面比OK的手勢,每個人心裡真是百感交集。

在中天廠房內,目前就有一個門禁森嚴的熟成室,長年保持溫度十七度、溼度六十度,裡面擺滿一桶桶發酵的菌種,總共超過一百多桶,每桶價值五百萬元,一個熟 成室總價值超過五億元,幾乎整個公司的命脈都在這裡。

○四年下半年,是中天資金最危急的時候,當時每個月燒掉一千萬元,現金只夠再燒十個月;但是,路孔明的桌上,每天仍有研發人員報上來簽不完的帳單,簽到他 都快翻臉了。

由於公司幾乎沒有營收,即使拿著土地、廠房去向銀行借錢,但總行說看不懂生技產業,無法核貸。每天深夜才回家的路孔明,躺在床上睡不著,腦子一直浮現三個 字「怎麼辦?」

開闢財源

用營養保健食品拿到大單

新藥研發沒有收入,路孔明只能先從營養保健食品著手,讓公司可以勉強支撐下去。但即使是保健品,一樣得申請許可證、建立品牌與通路,這些一樣都要花錢。不 過後來資金壓力實在太大,路孔明辭退二十多位業務員,並與當時一起創業的中天總經理陳俊宏說,「現在我們就當做重新來過,我是業務員甲,你是業務員乙,我 們兩個人分頭去跑業務,看能不能把市場打開。」接下來,路孔明開始推動品牌,以李時珍本草屋為名,陳俊宏也努力找到一筆直銷業大訂單。○五年,以大豆發酵 技術萃取的田中寶,終於拿到兩個食品許可證,總計一筆一.七億元的訂單,也陸續分成十二個月進來。隔年,中天便趕快利用這個基礎,順利完成股票上櫃掛牌。

只是,公司掛牌不過是代表一個起步,化療漾新藥在經過藥理及毒理等動物實驗後,一樣得經過耗時更長的三期臨床人體試驗,並選擇在台北榮總及新光等大型醫院 進行臨床。

負責中天新藥臨床試驗的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表示,針對接受化療之癌症病患的三期臨床實驗,病患在每日服用八西西化療漾內服液,經過四周以後,證 實對於降低疲勞、提升食欲、改善身體機能及社交活動力上,都有顯著效果。

季匡華說,新藥的研發時間及風險都高,中天要拿到一張藥證已經很不容易,竟然目前還在開發四、五種新藥,準備再拿四張藥證,「我只能說,路孔明真的很帶 種!」拿到藥證後,中天準備在農曆年後開始生產,十年前設立的藥廠,終於可以真正進入量產。由於化療漾用成藥方式販售,不須經醫師開處方,以目前台灣癌症 藥一年二百億元的市場,中天最終目標是占到一○%,加上未來大陸市場的潛在機會,成長動能相當強。

控管開銷

二萬以上的簽單會先﹁擱置﹂對於新藥研發廠商來說,新藥耗時間、投入資金大,高風險相對伴隨著高回報。

此次中天的化療漾新藥只是申請台灣市場藥證而已,因此花費金額在十餘億元;若要在人口超過三億人的美國申請藥證,由於臨床實驗規模更大,因此平均每個新藥 開發時間為十三年,資金則要十億美元以上,但成功機率也只有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因此,投資新藥的週期冗長,與電子股一般一到兩年的產品週期對比,確實要 長很多。

為了要管控這種高風險,路孔明也透露新藥公司管理的要訣。他認為,研發人員與經營者,看事情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像研發人員在做老鼠實驗時,還要觀察腳有什 麼變化,毛髮又怎麼了,但他就會說,「你不是在做肝藥嗎?你看肝就好了。因為等研究人員把全部都觀察完,我就先破產了!」為了控管開銷,超過二萬元的簽 單,他都會先放在旁邊「涼一下」,「因為,如果他很急的話,就一定會來找我,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研發人員花錢要很精準,不要有無謂的浪費。」此外,新藥 開發也不見得一定要臨床三期全部做完才有價值,在每個階段也都可能創造價值。例如,第一種是授權給別家公司的技術轉移價值;二是分割為獨立公司的股票價 值;三是取得藥證的銷售價值。這三種模式,讓具備創新及高附加價值的新藥公司,可以分階段從高額投資中取得各種回報。

以第一種技術轉移價值為例,目前國內已有不少案例,包括智擎、醣聯、台灣微脂體及早期的台醫,甚至都在實驗室階段就能授權給大廠並取得授權金。第二種的股 票價值,像中天把合一與泉盛分割出去,讓中天獲利十億元以上。至於第三種的銷售價值,則是像彥臣、懷特及中天陸續取得的台灣三張藥證。

國內發展電子產業已三十餘年,近年來全球產業出現結構性調整,許多個別企業都面臨嚴酷挑戰,但台灣生技製藥業近幾年表現突出,目前已有二十項新藥進入人體 一期臨床,四十個新藥在二期,並且有十五個新藥進入第三期,其中更有七個已在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進行三期臨床。

正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所預測,未來三年內,台灣一定有機會在國際上取得一張新藥藥證,生技新藥與電子製造業很不一樣,更需要創新、耐心和時間,「我很有信 心,生技業的努力,會用時間來證明這一切的!」翁啟惠幫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下了結論。

中天生技

成立時間:2000年

資本額:27.39億元

經營團隊:董事長路孔明

業務:營養保健食品、發酵藥物開發集團成員:中天生技(發酵藥物)、合一生技(植物新藥)、泉盛生技(抗體新藥)

萬中取一的成功率

-- 高風險、高報酬的新藥研發產業候選藥物篩選開發與探索新藥

1~2年

投入(成功率) 1500萬美元(1/20000~1/5000) 前臨床實驗動物毒理藥理試驗

2~4年

投入(成功率) 1500萬美元(1/2000~1/100) 第一期臨床安全性與藥劑人體試驗

1~2年

投入(成功率) 3000萬美元(1~10%) 第二期臨床測驗人體有效性及不良反應

1~2年

投入(成功率) 9000萬美元(10~25%) 第三期臨床確認有效性及長期使用反應

3~5年

投入(成功率) 2億美元(50~85%) 新藥登記檢查申請藥品上市

1~2年

藥品上市

15年

漫長的戰爭

-台灣生技新藥公司投入現況

在地台灣市場

公司名稱主力藥品進度中天MS-20 (化療輔助藥)目前已取得藥證健亞Gra nPatch (化療止吐片)一期臨床台灣浩鼎OPT-822 (乳癌藥)二期臨床台灣微脂體 藥物傳輸系統 已成功開發新藥德英S-RT100 (皮膚癌藥)三期臨床

泉盛抗體新藥研發中

進軍美國

中裕新藥TMB-355 (愛滋病)美國FDA二期臨床懷特懷特血寶(癌末輔助藥)美國FDA二期臨床合一on101(糖尿病傷口癒合藥) 美國FDA二期臨床杏輝STA2 (心絞痛藥)美國FDA一期臨床因華Gemcitabine HCI (癌症藥)美國FDA一期臨床國鼎 牛璋芝 (肺癌)美國FDA一期臨床

進軍中國

杏輝天力再生(癡呆性血管阻塞)中國上市基亞PI-88 (肝癌藥)兩岸三期臨床太景奈諾沙星(肺炎)兩岸三期臨床安成國際AC-201 (糖尿病藥)兩岸三期臨床

授權

醣聯大腸癌新藥授權日本藥廠智擎PEP02 (癌症藥)授權美國藥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0

電子監管網,還是利益網?阿里健康,花十億買來“歷史遺留問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616

(農健/圖)

阿里健康引發的電子監管碼風波背後,是中信二十一世紀公司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已被取消,遭遇藥企、藥店抵抗的藥品電子監管碼被暫停,何去何從,仍待裁決。

10億元戰略投資、3000多萬元數據服務遷移費、一年5000多萬市場推廣費……2014年,阿里巴巴入股中信二十一世紀,後者更名為阿里健康,接手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營權。

阿里健康被寄予厚望,“醫療健康在未來數年,將成為我們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戰略增長領域。”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曾躊躇滿誌。

然而,錢還沒燒旺,冷水卻潑了下來。

2016年1月25日,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養天和”)起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總局”),直接質疑食藥監總局與阿里健康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

一石激起千層浪。養天和起訴食藥監總局後,1月30日下午,國內連鎖藥店行業3家上市公司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發布聯合聲明,力挺養天和,認為藥品電子監管碼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於重複建設的不良政策”。

2月6日,食藥監總局表示將妥善解決電子監管碼等“歷史遺留問題”。兩周後的2月20日,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

第二天,阿里健康發布公告,表示已成立聯合工作組以討論藥品電子監管網的移交事項,但公司尚未收到停止運維藥品電子監管網的要求。

“若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執行2015年第一號公告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其可能對本公司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阿里健康在公告中表示。

不過,藥品零售企業並不肯罷休。2月23日,“老百姓”等19家連鎖藥店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全面取消現有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更要求阿里健康徹底退出藥品信息化監管。

“就算阿里健康交出運營權,只要這套信息系統本質依然是阿里健康的,阿里健康依然掌握著整個中國藥品行業的數據。”雲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總裁趙飈分析。

對於藥店的態度,阿里健康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對某些藥房聲明的聲明:堅持找假藥的“麻煩” 堅持給自己找“麻煩”》,表示“對於挾公權和輿論行一己之私,對阿里健康進行‘竊取數據、不公平競爭、綁架公權力’等莫須有的攻擊,我們將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南方周末就相關問題致函食藥監總局,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複。

不得不交的錢

2016年2月3日,一款名為“藥品監督檢查”的應用在蘋果App Store上架,開發者為中信二十一世紀(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後者為阿里健康全資子公司。唯一的一則顧客評論寫道:“不合時宜的App。”

這款應用專供食藥監部門進行藥監飛行檢查,用它掃描藥品包裝上的電子監管碼,可以查詢單個藥品生產、流通、銷售信息——每盒藥品的電子監管碼就像“身份證號”,被登記在系統中。

要支撐起這套系統,需要藥品生產商從藥品包裝印刷環節就開始投入,噴上電子監管碼;流通環節中,批發商進出庫都需要掃碼、上傳數據;藥店零售在進貨和銷售給消費者時也必須掃碼。

但完成這套操作之前,這些企業需要先向平臺方阿里健康繳納入網費,購買數字證書:零售企業為終身300元,生產、批發企業為每年300元。

這筆費用,企業不得不交。

2012年,《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提出“完善覆蓋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的藥品電子監管體系”的要求,2015年正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成為各地食藥部門的頭等大事。一名地方食藥監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2015年其所在藥監部門每個季度都需要上報電子監管實施情況,督促、培訓企業入網。“雖然書面文字沒講,但我們都知道這事沒得商量。不入網,企業只能放棄醫藥市場。”

令藥品生產商郁悶的是,交了錢、上傳了數據,享受到的服務只有最基本的藥品流向查詢,而渠道管理、商業評估等服務則屬於增值範疇,需要另外花錢購買。零售企業也遇到問題——如果它們接入自己的管理系統,必須選擇那些取得藥品電子監管網認證的系統集成商。

系統集成商要取得認證,也需要交錢。深圳市中科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取得藥品電子監管網認證。公司總經理劉鈞告訴南方周末,“認證費、評測費交了2萬,一年服務費大概10萬。”他說,“在拿到認證資格之前,我們公司丟了四五個客戶,損失了60萬左右。我們不得不交錢。”

但藥品零售企業,對此或最為不滿——因為阿里健康還是它們的直接競爭對手。2015年,阿里巴巴將天貓在線醫藥業務運營權轉讓給阿里健康,而僅2015財年,天貓醫藥館的總商品交易額為47.4億元,占據在線醫藥零售市場半壁江山。

“通過藥品電子監管網的運營,阿里健康能掌握和運用全國所有藥品經營企業的詳細銷售數據,其他藥品經營企業哪還有什麽平等競爭的機會?”養天和董事長李能訴苦說,“起訴食藥總局,實屬無奈。”

普通消費者使用阿里健康或其他接入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應用,可以通過掃描藥品電子監管碼,得到具體單個藥品的生產、流通、銷售信息。(馮飛/圖)

歷史遺留問題

“就算沒有阿里健康,我們還是會反對現有的藥品電子監管。”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告訴南方周末,對於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系統,藥品行業一直存在爭議,“這套系統本身有問題,沒有經過科學論證,成本超高,得不償失。”

如國家食藥總局公告所言,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事實上,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系統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原國家藥監局決定建立特殊藥品的電子監管碼,與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由後者運營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

養天和狀告食藥監總局的起訴書中詳細介紹了相關背景。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一度與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及中國華信郵電成立合資企業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並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發文件的方式向全國生產企業強制推廣使用電子監管碼。

與藥品電子監管碼類似,產品質量電子監管遭到行業的強烈抵制。2008年,全國多家防偽企業委托律師起訴國家質檢總局推廣電子監管碼違法,最後迫使國家質檢總局放棄對電子監管碼的推廣。

藥品電子監管碼也一度因此停滯。但2010年,借助醫改,國家藥監局發出《關於基本藥物進行全品種電子監管工作的通知》。此後,藥品電子監管碼工作得到全面加速,藥品賦碼範圍也不斷擴大,從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到基本藥物,從藥企、批發商到藥店全環節覆蓋。

“在醫改的形勢下,一些反對的聲音也就未必能聽得到了。即使不支持,但藥監局要搞,也只有無條件服從。”江蘇省南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繆寶迎告訴南方周末。藥品零售企業全面反彈很正常,“過去搞的電子監管,都沒有涉及他們。這次真正動了他們的奶酪,肯定不幹。”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全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3570家,下轄門店15.82萬家,實行電子監管碼後,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增加運營成本初步估算為40.87億元。

“還有掃碼等繁瑣過程所增加的倉庫人工成本、門店人工成本、設備和維運費用。”趙飈曾算過一筆賬,“最終實施電子監管碼,整個藥品生產、批發和零售環節每年將增加300億元開支,而這些將全部轉移到老百姓身上。”

而在藥企、藥店看來,藥品電子監管碼與原有的批號管理對於藥品追溯,區別並不明顯,兩套追溯體系並行,有重複建設之嫌。

除了成本,藥企更擔心數據安全問題。

2015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公開向國家食藥總局建議,藥品電子監管信息涉及國家安全,“應立即停止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由企業運營”。他指出,電子監管碼所包含的信息,從一定程度上是企業機密,若是被藥監局之外以營利目的為主的企業所擁有,將威脅到企業和整個醫藥產業的信息安全。

從事醫藥軟件行業二十多年的劉鈞也深知這些數據的價值。“一家藥企,要買到其二十種藥品全國消費者的數據分布,就要花費上千萬。而阿里健康掌握幾十萬種藥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用於新藥研發、市場研究等,十分寶貴。”

對於行業的質疑,阿里健康曾多次聲明,食藥監總局是平臺數據的擁有者,自己只是數據服務平臺的建設者和運營者。

江蘇瑞德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是入駐阿里健康數來寶平臺、提供增值服務的軟件商,其工作人員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公司進行軟件開發時所使用的都是“脫敏”數據。“我們並不接觸藥企的數據。藥企使用我們的軟件,需要直接向阿里健康申請、授權,上傳自己的數據,也看不到別的企業數據。”

“目前還無法證實阿里健康銷售數據。”一名醫藥軟件集成商告訴南方周末,“但食藥監總局跟中信21世紀當初的合作方案是什麽,其中有沒有數據監管和利用方面的設定,至今沒有公布,大家擔心也很正常。”

取消電子監管?

2月20日,在發布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的同一天,食藥監總局也就《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草案主要是將“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表述修改為“藥品追溯系統”,以突出企業自主建設的主體責任,並取消強制執行電子監管碼掃碼和數據上傳的要求。

“公告的內容非常不具體。企業幾乎無法執行。到底怎麽個‘暫停’?是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都‘暫停’,還是只有其中一部分企業?從‘暫停’到‘重啟’的條件是什麽?大約會‘暫停’多長時間?現在正在執行的企業怎麽辦?比如已交了錢的企業怎麽辦?……”趙飈在自己的博客里發出一串疑問。

這也是阿里健康的疑問。其公告顯示,運維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收入,占阿里健康最近一年收入的將近全部,“本公司預期,若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執行2015年第一號公告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其可能對本公司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不過,在繆寶迎看來,完全取消藥品電子監管並不理性,高風險產品的電子監管不應斷檔。“所謂高風險產品,主要是2007年和2008年實施的特殊藥品、血液制品、疫苗、中藥註射劑及第二類精神藥,以及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對含麻黃堿類複方制劑、含可待因複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諾酯複方制劑的電子監管碼。這些產品,都屬於高風險類產品,實施電子監管是必要的。”

19家連鎖藥店則建議全面取消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而不是暫停,也不僅僅是針對零售藥店取消強制。“既然強制推行電子監管碼沒有上位法支持,也不符合國務院2015年95號文提出‘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精神,應該全面取消而不是暫停。如果上遊制藥企業、批發企業對於藥品電子監管碼追查商品流向的功能有商業需求,完全可以由企業自身選擇合作對象,進行市場化運作,行政權力不應幹預。”聯合聲明中寫道。

其實,在藥品電子監管碼實施以前,不少藥企出於自身需求,都已建立自身一套防偽、防竄貨的追溯體系。上述江蘇瑞德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後,很多企業停用了自己的追溯體系,或者二碼合一。現在國家喊暫停,許多藥企都在觀望,要麽繼續用阿里健康的藥品電子監管碼,要麽重新建立自己的體系。”

2月27日,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關於產品追溯系統建設情況的公告。公告稱:“公司決定在CFDA暫停執行相關規定期間,將藥品采用的電子監管碼改為使用‘哈藥產品追溯碼’,持續推進公司產品追溯系統建設工作。”

觀望政策變化的,還有印刷行業。由於監管碼的特殊性,醫藥包裝的印刷企業需要引進專門的噴碼設備。多家藥監碼噴碼設備供應商表示,相關業務受到一定影響,但因為剛開年,不是很明顯。

對於現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碼,他們認為其技術相對落後。“現在的藥監碼是條形碼,存儲的只是數據信息,而現有的追溯應用已經可以采用二維碼,能夠存儲更多信息,比如現在的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廣州偉士多包裝設備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

獸藥產品追溯工作由農業部推進,“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在中國獸藥信息網上運行,不收取任何費用。其中,追溯系統經營軟件的開發、技術支持和培訓工作由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