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將在2016年財年繼續加速。這是高盛做出的最新預測,而這個主要經濟體指的是印度。
在最近發布的文件中,一直看好印度經濟的高盛明確指出,在2016年財年(2016年4月~2017年3月),印度經濟預計將增長7.9%,超過去年的7.6%。
一旦該增速實現,也就意味著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官方也預計經濟增長將放緩,將目標設定在了6.5%至7%之間。
為什麽如此看好印度經濟在未來幾個月里的發展?高盛給出了四個理由。
第一,老天給力,降水量將增加6%。
農業大國往往靠天吃飯,尤其是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印度的灌溉基礎設施就相對薄弱,這使得降雨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農業經濟與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水平。幹旱會擡高食品價格,進而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根據印度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年的降水量將高於往年的6%。印度GDP也將因為農業GDP的增長以及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而上升0.6~0.9個百分點。印度氣象部門的最新消息稱,降雨活動將從今年8月的最後一周開始影響印度半島。
第二,千萬公務員薪資上漲14%,國民購買力增強。
六月底,印度政府批準了給公務員加薪的計劃,即1000多萬名印度公務員和退休人員的工資及養老金將增加14%,預計此舉將使得印度政府在2017財政年度增加將近1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2億元)的支出。高盛預計這項一次性的舉措將提高國民購買力,從而令GDP提高0.3個百分點。
第三,財政和貨幣政策組合對經濟刺激有效。
在高盛看來,印度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結合將為經濟增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貨幣政策方面,印度儲備銀行(RBI)在4月將回購利率削減了0.25個百分點,降至6.5%。高盛認為,政策利率的下調可能會導致無杠桿家庭部門的信貸需求增加。相對於2015-2016財年的平均值15.7%,2017財年第一季度零售貸款已同比上升到了19%。
公司的貸款增長也在漸漸複蘇,但未來仍將受限於印度公共部門長期的不良貸款以及大量深陷債務的公司。
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的聯邦2016-2017年的預算中,印度政府將向農業部門撥款8780億盧比(約合131億美元)以及3598億盧比(約合53.7億美元)用於資助農業和農民福利。高盛認為這個舉措將支持印度的公共資本支出。
第四,改革紅利有待釋放。
雖然最近印度的經濟局勢鼓舞人心,但自印度總理莫迪上臺2年以來,忽略重點改革一直是癥結所在。
8月初,印度議會批準了備受期待的稅收改革方案,同意修憲廢除當前中央、邦和地方三級稅收體系,建設單一統一的增值稅體系。該稅制改革具有歷史性意義,將顯著改善印度當前稅收體系陳舊、低效、碎片化的現狀,外界預測將有利於GDP的增幅提高1.5%~2%。這也是高盛2016年預計通過的四項改革之一。
其他的改革還有破產法的修改,新的破產法將有效縮短破產程序耗費的時間。另外,貨幣政策委員會的設立也在計劃之中。
同時,印度政府還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創業限制、小幅增加基礎建設投資以及在航空和國防領域的開放外商直接投資,這些舉措都可能改善印度的政治前景。
最後,高盛也看到並著重指出了可能將影響印度經濟發展軌跡的因素,比如美聯儲日益變快的加息步伐,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和印度國內加劇的不良貸款等。
一直以來,說到“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往往讓人聯想起美國。然而,時過境遷,如今中國的一舉一動似乎將為全球帶去更大的溢出效應。除此之外,國際移民問題也是近期各界關註的另一大焦點。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10月的《全球經濟展望》(WEO)報告。在第四章中,IMF的溢出效應分析特別關註了中國轉型和國際移民問題,這也是新興經濟體的兩大有趣且重要的現象。
IMF研究發現,“盡管存在挑戰,但若處理得當,中國轉型和移民都可帶來積極的長期影響。這些溢出效應在短期將帶來挑戰,但可利用它們促進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IMF預計,長期而言,移民工人數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使GDP增長2個百分點。
中國的順利轉型將有益全球經濟
正如過去中國經濟迅猛增長支持了全球增長一樣,IMF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減速和向國內消費的再平衡,也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帶來了影響。
一是貿易渠道:對於向中國出口機械和原材料的國家而言,其產品和大宗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這對亞洲供應國的沖擊尤為嚴峻。
二是大宗商品價格渠道:由於中國在全球金屬、石油消費中的比重較大,其需求降低導致價格下降。
三是金融渠道:他國資產價格對中國國內事件的反應,會使溢出效應放大。例如,去年8月的匯改,人民幣中間價一次性大幅下調,這也使得新興市場經濟體劇烈波動,不少國家貨幣也跟隨貶值。
盡管如此,硬幣的另一面往往是更為積極的一面。IMF認為,中國現在向增速放緩但更可持續增長的轉型若處置得當,將使未來出現更具破壞性調整的風險降低。相比之下,若轉型不順利或不到位,將加劇負面的漣漪效應。
“中國接受增速放緩以及清晰開展政策意圖溝通是有益的。中國的貿易夥伴需要調整並適應中國需求的永久性下降,但同時也應利用其可得的資源轉變增長模式。也可通過達成全球性、地區性的新協議來鼓勵貿易。”報告稱。
對大宗商品出口國而言,“它們應充分利用可用的緩沖,但也應重新調整經濟計劃,尋求新的收入來源。隨著中國向產業價值鏈上遊移動,某些低工資、勞動密集型國家可通過承接中國產業的轉移獲益。在全球範圍內應避免保護主義,因為這在長期將對貿易不利。”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開始,“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經濟”的聲音便此起彼伏,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需求放緩是導致全球大宗商品暴跌的原因之一。然而,其實數據可以證明,上述說法也並不準確。
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2016冬季達沃斯發表特別致辭時表示,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大宗商品數量和所占全球份額繼續增加。2015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增加了8.8%,創歷史新高;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增加了14.4%,既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超過1/4的貢獻。因此,中國發展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其實,中國經濟放緩只是全球經濟同步放緩背景下的一個縮影。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刻調整期,中國正在從數量高速擴張向質量和效益調整。同樣,全球也正在適應這種轉型,並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移民迅速融入對接受國至關重要
除了中國經濟增長,移民問題無疑是近年來最受全球關註的話題之一,也是此次IMF的研究核心之一。
研究發現,成年人口中移民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接受國的長期人均GDP就將上升約2%。報告還指出,高技能移民對接受國有利,而低技能移民勞動者同樣有助於提高生產率增速(如,這可通過讓本地高技能女性重回工作或工作更長時間實現)。研究得出結論:在長期,接受國可同時從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移民中獲益。
但不可否認的是,移民也給來源國和接受國帶來了挑戰。
在移民來源國,年輕人和受過教育的人群為了更好的經濟機會離開家鄉,這會損害這些國家的長期增長。人力資本的損失導致生產率下降、技能結構惡化和稅收收入降低。海外匯款和移民社群網絡可部分降低這些損失,但這些國家終究需要解決導致其人口流動的觸發原因。
在接受國,移民到來可能引發社會緊張、安全問題甚至政治上的抵制。但正如研究所示,移民也能提高增長和生產率,從而使經濟受益。此外,移民(主要是處於工作年齡段的人群)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但讓移民迅速融入勞動力市場是個關鍵。IMF認為,在這方面,改善勞動力市場政策、提高教育可得性、支持移民企業等都是有益措施。盡管這些政策的短期成本較高且會給接受國帶來財政上的壓力,但它們將使移民獲得並維持工作,從而越來越多地為財政做出貢獻。而且隨著移民更好融入社會,其與主流社會的緊張態勢也將緩和。
由於存在語言障礙且缺乏勞動經驗和技能認證,移民融入勞動力市場將是一個複雜的任務。但IMF認為,移民不會顯著影響本地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在長期,他們會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
2016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6.7%左右,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元,CPI(消費價格指數)溫和上漲2%,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1%,GDP能耗下降了5%左右……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1月10日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用一組數據說明,2016年中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十三五”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多位專家分析稱,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系逐步改善。物價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工業產品價格也難以持續回升,接下來在穩增長的同時會更加重視結構性改革。
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
徐紹史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有序地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速都是6.7%,預計全年也在6.7%左右。
徐紹史稱,預計2016年國家的經濟總量會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量大約是5萬億元,這個增量與五年前年增長10%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於1994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也是突出的。
徐紹史講到,最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德國之聲網站刊發了評論文章講到,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速貢獻了1.2個百分點,美國和歐洲分別是0.3和0.2個百分點。按照這個比例,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達到30%多。從2009年首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貢獻國以來,持續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動能。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根據此前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和增長中心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6》,中國在2020年按匯率法計算的人均GDP接近或達到目前高收入國家組的下限,GDP總額可能接近或者達到美國的水平。
德意誌銀行高級策略師劉立男表示,分析中國經濟不僅要看GDP增速,在生產能力下降、消費提高、房地產投資增長放緩等情況下,更需關註其結構性變化。應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宏觀經濟的不平衡性;加強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和正規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逐步消化存量債務,減少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中國經濟在2016年企穩,這種趨勢會在2017年延續。隨著需求提升,通縮壓力將繼續緩解。價格的改善則有助於增加企業利潤、減輕債務負擔,並使民間投資企穩甚至適度複蘇。
CPI溫和上漲
1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6年12月及全年CPI和PPI數據。12月份,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1%,略低於預期。2016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2015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分析,從同比看,CPI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對比基數相對較高的影響。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漲幅由上月的15.8%回落至2.6%,對CPI的影響減少了0.3個百分點,是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全年來看,CPI運行總體呈現出年初年末較高、年中較低的U形走勢,這主要與食品價格變化趨勢有關,即食品價格在年初和年末漲幅均比較高,年中比較低。但在影響食品價格變動中,上半年與下半年的影響因素卻有很大不同,如果說上半年主要受“豬周期”和菜價上漲的影響,那麽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則主要由於天氣變冷等原因使得蔬菜和鮮果價格漲幅回升。
關於接下來的價格走勢,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2017年一季度豬肉價格下行周期可能結束,之後有所回升。受供需因素和投機行為的影響,目前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已經出現大漲。冬季天氣變冷影響蔬菜生產種植,年末消費旺季到來,蔬菜、水果、肉類以及水產品價格都可能上漲。前期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對CPI形成支撐,大宗商品和原油價格上升,工業產品價格回升,工業領域產品價格上漲逐漸傳導至消費端,帶動核心CPI上升,形成物價上行周期。
連平認為,由於宏觀經濟緩中趨穩,貨幣政策基調擬為穩健中性,相關政策在穩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結構性改革,不會輕易采取過度刺激舉措。在供求關系和投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供需偏緊的食品價格可能出現快速上漲。預計未來CPI同比小幅上漲。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關於貨幣政策立場提出了“中性”的表述,更多的是針對防範資產價格泡沫和降低金融風險,金融去杠桿客觀上會收緊貨幣環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脹上行。
章俊認為,伴隨著央行加強宏觀審慎監管以及金融大類資產的去杠桿,同時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導致外匯占款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央行大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空間受到擠壓的背景下,今年M2增速的放緩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從貨幣條件層面抑制通脹水平的上升, 因此央行也無需采取類似加息等額外貨幣緊縮措施。
PPI快速增長不具備持續性
2016年12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5.5%。2016年PPI同比下降1.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0%。
分行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業價格同比分別上漲35.0%、34.0%、19.7%、17.1%和16.6%,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2.8、5.4、13.5、4.5和7.6個百分點,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4.2個百分點,占總漲幅的76%左右。
PPI環比漲幅擴大的原因,繩國慶分析,一是受匯率波動等多因素影響,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部分工業品出廠價格;二是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系逐步改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效果已經顯現,企業的效益好轉,制造業和民間投資回暖,經濟企穩的態勢顯現出來。PPI從2016年9月到12月份增長迅速,從0.1%增長到5.5%,一方面是去產能工作對上遊產品的產量和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和民間投資的恢複,使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關系快速轉換。
但是,張立群表示,PPI的迅速上漲並不具有持續性。產能規模還是相當大的,在市場價格影響下產量增加的能力很大,而需求方面,並不是強烈持續的擴張需求,而是使得需求平穩恢複。從未來走勢來看,需求恢複的態勢越來越平緩,供給恢複的態勢會越來越明顯,所以未來的供求關系會向著平衡的方向發展。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2017年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狀況沒有改變,物價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從工業品價格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大幅反彈的動能不足,我國產能過剩問題仍比較突出,價格難以持續回升。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17日表示,除57個成員國外,又有30個經濟體正式提出加入亞投行意向。
據悉,亞投行包括57個成員國,其成立協議於2015年6月29日簽署,2016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開業儀式。亞投行成立的目的是為亞太地區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
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昨天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一周年。中方對一年來亞投行的運行情況有何評價?中方在參與亞投行業務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華春瑩回應稱,作為亞投行倡建方,中方非常高興地看到亞投行開業運營一年來取得的積極進展。亞投行作為新機構所展現的精簡和高效令人矚目。
她指出,目前除了現有57個成員國之外,已經有30個經濟體正式提出加入亞投行的意向,這充分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亞投行運營成效和發展前景的高度肯定。
發言人表示,作為最大的股東國,中方始終堅持多邊程序和規則,一方面推動亞投行秉持“精簡、綠色、廉潔”理念,規範化、高標準運營;另一方面推動亞投行立足亞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發展需求,不斷提高資金能力、機構能力和專業能力,與其他多邊開發機構一道,共同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為本地區和全球的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同時,中方積極履行東道國的相關義務,為亞投行的運營和發展提供了一流的便利和支持。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針對美國在華商會聲稱對中國政府信守開放市場的承諾缺乏信心,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18日表示,事實上,中國已經是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去年美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了52.6%,這說明中國對於美國企業來說仍然是富有吸引力的。”華春瑩說。
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美國在華商會今天發布報告稱,該商會有80%的會員企業認為其在中國受歡迎程度降低,大多數企業表示對中國政府信守開放市場的承諾缺乏信心。你對此有何回應?
華春瑩回應稱,對於你提到的這個報告,我不知道其出臺時機有何考慮,信息是不是準確和全面。我這兒倒有個數字。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去年美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了52.6%,這說明中國對於美國企業來說仍然是富有吸引力的。
她指出,關於中國的投資環境問題,商務部發言人多次介紹了有關情況,我們也應詢表明過有關看法。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市場開放的速度和幅度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上,中國已經是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你可能已經註意到,中國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了20項具體措施,目的就是要大力創造更加開放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積極吸引外商投資以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華春瑩表示,昨天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演講中明確指出,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同時我們也希望各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公平敞開。
上周,巴菲特的“最親密戰友”查理·芒格在報業公司Daily Journal Corp的年會上表示,如果他是中國人,他會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那里的果實掛得更低,有些公司已經站穩腳跟……以目前的價位,投資中國比美國更好。”
看好中國的不止芒格。近日,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稱,33年後中國將成長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普華永道發布名為《長遠觀點:2050年全球經濟秩序將如何變化?》(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的報告,對全球最大的32個國家的GDP(占全球GDP 85%)進行了預測和排名。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2050年中國經濟(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以下簡稱“PPP”)將排名全球第一,印度居於第二,而美國屆時將排在第三位。
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力量從傳統先進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將會持續,從長期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將會持續增加在全球GDP的比重。到2050年,全球經濟總量將會增長一倍以上,2016~205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全球增長動力大部分將源於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
普華永道估算,新興市場(E7,中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的平均增速將會是發達經濟體(G7,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的兩倍左右。因此,2050年全球最大的7個經濟體中,有6個將會是新興市場國家,其中中國排名第一,印度排名第二,印度尼西亞排名第四。
而美國的全球GDP排名將下滑至第三位,英國將下滑至第10位,法國將跌出前10,意大利將跌出前20。
(以上圖片來源均為普華永道)
印度周二將公布去年四季度的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印度可能已失去它“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稱號。
據CNBC報道,印度四季度的經濟增速下滑主要緣於政府非常規性的廢鈔措施,盡管經濟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暫時的,但缺少流通領域現金還是沈重打擊了印度的經濟。
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印度去年的季度GDP平均增長率為6.4%,遠低於三季度的7.3%。如果預測成真,印度的GDP增長率將落後於中國——中國四季度的GDP增長率為6.8%。
新加坡星展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數據反映了廢鈔令給印度帶來的影響。現金缺乏可能已經擾亂了物流、商品及服務的生產及供應,並影響了包括汽車、運輸、物流、服務和建築在內的行業。
去年11月,印度政府出人意料地宣布廢除面值500和1000盧比的紙幣,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對房地產、建築、黃金、寶石和珠寶等“重現金”行業產生短期重大影響。
最近幾年,盡管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大幅下滑,但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主要貢獻者。
2016年,11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為4.4%,較2015年下降0.1個百分點,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持續增加。
3月23日,《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7年度報告》(下稱《報告》)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期間發布。
2010年,博鰲論壇發布首期《新興經濟體2009年度報告》,並首次將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定義為“E11”(新興11國)以來,該報告連續8年對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增長、就業與收入、物價與貨幣政策、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大宗商品、債務和金融市場方面的新進展進行評論和展望。
2016年,E11的增長率雖然只為4.4%,但仍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3.1%。歐盟和七國集團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9%和1.4%,遠低於E11的經濟增長率。
在新興經濟體內部,俄羅斯、巴西等經濟體經濟增速觸底反彈,E11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速分化有所收窄。2016年,E11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速最高,為6.7%;巴西的增速最低,為-3.5%。兩者相差10.2個百分點,比上年度的速差減少1.2個百分點。
占E11國家GDP總量約50.7%(按照2015年的現價GDP計算)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3.2%,仍居首位。
《報告》指出,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緩慢回升以及經濟政策調整與改革的成效逐步釋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得到抑制,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指出:當前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雖然出現向好勢頭,但仍將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例如,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引發社會不穩定、債務水平攀升、外匯市場大幅波動、保護主義不斷升級、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各種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均不容忽視。
比如債務方面,相較於G7(西方七國集團)國家,E11的公共債務水平較低,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做簡單平均計算,2013~2016年E11的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從37.1%逐步升至43.8%,財政赤字水平從1.85%變為4.97%。
巴西和印度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較高,分別為78.3%和68.5%;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相對比較低,分別為17.1%和14.1%。
但是,沙特阿拉伯的公共債務上升最為迅猛,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從2013年的2.2%猛增至2016年的14.1%,年均增速高達87%。
從償債率指標來看,E11各國的償債率差異明顯。2015年,巴西、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和俄羅斯的償債率較高,分別為38.1%、32.1%、24.1%和23.3%,均突破了國際公認的20%的警戒線。
此外,201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私人部門債務水平也連續攀升,截至2015年已超過60%。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認為,主要原因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發達經濟體采取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國際資本市場流動性泛濫,資金借貸成本降低,E11等新興經濟體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借貸額不斷增加。
在新興經濟體中,中國的私人部門債務水平較高,企業去杠桿壓力較大,債務違約風險凸顯。
據新華社消息,博鰲亞洲論壇23日發布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17年度報告》,預計2017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有望加速。
報告指出,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緩慢回升以及經濟政策調整與改革的成效逐步釋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得到抑制,並出現企穩向好的跡象。2016年E11經濟增長緩中趨穩,增長率為4.4%。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1%,歐盟和七國集團(G7)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9%和1.4%,遠低於E11的經濟增長率。2016年E11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60%,仍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報告指出,2017年,E11經濟增長有望加速但仍將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例如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引發社會不穩定、債務水平攀升、外匯市場波動、保護主義不斷升級、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各種地緣政治風險等。預計2017年E11的GDP增長率將保持在4.5%左右,中國的GDP增長率將處於6.5%至6.7%之間。
2010年博鰲亞洲論壇發布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09年度報告》首次定義了“E11”(新興11國)的概念。E11是指二十國集團(G20)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即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
阿里的“通往智能之路”對於未來世界的想象空間已經展開。
本文系自媒體人王新宇對i黑馬投稿。
去年橫掃全球圍棋九段高手的AlphaGo,把人類帶入了對於未來生活的無限恐慌之中,科幻片中很多機器人大戰人類的橋段,讓我們自身產生了對於生存的恐懼,無論奇點何時降臨,人工智能已經將人類帶入了新的時代。
正如發現蒸汽頂開鍋蓋到蒸汽機的發明,再到蒸汽機車等機器的發明,工業革命時代也並非一撮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我們毫不懷疑人工智能的未來會如何,但真正迎來人工智能帶來的超級紅利,這也是需要時間去演變。對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來說,人工智能的風口漸起,不管是從國家戰略還是本身的企業發展,如何進行自己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應用實現,對於BAT級別的企業而言,是決定未來生死的戰略,每次的信息披露都體現了當下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狀態。
阿里提出“通往智能之路” 說明了什麽?
一年一度的IT領袖峰會在深圳開幕,今年的主題“邁進智能新時代”聚焦於互聯網最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但對於AI一詞,馬雲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未來要思考的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智能)。
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科學家們定義了人工智能:嘗試找到如何讓機器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和概念、解決現在人類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升自己等等。對於當下的人工智能來說首要問題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能夠表現出智能。
時至今日,人類依舊為實現機器像人類一樣表現出智能而努力,這是一個目標的設定:人工智能始終要走進人類的生活。這個與這兩年大火的“IOT”物聯網的概念有點像,也就是大家經常表述的“萬物互聯”時代,很顯然,物聯網的發展也並不如大家所預期的速度非常快,盡管已經有了60年以上的理論基礎,或者打個比方,目前人工智能的完美程度如果按照100分來評判的話,可能正在從0到90分的路上,並且國內的企業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領先於世界的,但是0到90的過程會很快,而90分到100分的路上,卻是越來越難,這也是市面上人工智能商用產品不多的原因。
對於阿里的人工智能戰略來看,剛剛結束的深圳雲棲大會上,阿里也提出的“通往智能之路”的主題,透露出阿里對於未來的人工智能的布局方向,這與這次IT峰會的主題不謀而和:
人工智能是阿里總體戰略的一個重要基礎,從馬雲去年提出了“五新”戰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他認為原來機器吃的是電,未來吃的是數據,這是機器變成了人工智能,數據變成了新的能源。而阿里巴巴也不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在做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於未來的各行各業。
人工智能的歷史已經有60年歷程,但制約其發展的是計算和數據能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顛覆性的機遇,阿里在這方面的不並不晚尤其在雲的布局上,已經是基於全球的布局,阿里雲的市場占有量已經是全球前三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3A陣營:AWS, Azure和Alibaba cloud並進,是國內其他公司所沒有的前提和基礎,“通往智能之路”說明了阿里的人工智能戰略的格局,其實是基於全球的一個戰略思維,並且是基於全行業的。
智能醫療和智能制造 傳遞了什麽聲音?
未來不是AI,而是MI: 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智能),讓機器成為人類的合作夥伴和好拍檔,這並不是幻想,阿里已經進行了嘗試和布局:在深圳的雲棲大會上,阿里發布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成為最大的亮點,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現場介紹了ET醫療大腦如何輔助醫生判斷甲狀腺結節點,大屏上投出的視頻演示顯示ET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甲狀腺B超影像上圈出結節點,並給出良性或者惡性的判斷。阿里雲宣布聯合英特爾、linkdoc啟動天池醫療AI系列賽,在這個匯集了6萬多名AI算法科學家的平臺上,尋找早期肺癌診斷的智能化判斷最優算法,讓機器可以通過原始CT影像圖片協助醫生進行診斷。
現代醫學幫助人類實現了壽命的延長,但是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還是很淺薄,除非非常有經驗的醫生,如果僅僅靠一張CT影像片就去判斷患者的腫瘤是否癌變,這在過去幾乎不可想象,一方面是醫療成像水平的落後,當今醫療造影CT已經能把指定位置的器官以及血管、神經系統的影響通過3D的方式判斷,而人工智能的介入,通過大量的案例深度學習,可以把更多量級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找出共通點,這樣的判斷對於診斷尤為重要,往常可能需要“拉一刀”,切除組織進行生物化驗才能得到結果,現在能準確的提前判斷,這是人工智能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基於未來是否能進行靶向治療,對於人類攻克疑難雜癥,人工智能給予了更多的預期。
人工智能對於制造業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如果制造業能夠整體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計算,這將為中國制造總體提升上萬億的利潤空間,其實這樣的提升不僅僅是成本的提升,還有效率。阿里發布的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優化機器的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通過並不昂貴的傳感器、智能算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ET工業大腦解決的是制造業的核心問題,這意味著大多數現代化工廠,並不需要另外高額的投入,就能把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到一個絕佳的狀態。
阿里雲發布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可以預見,加上去年發布的城市大腦,阿里雲的人工智能大腦,還將出現在更多的行業里,對於這些行業是顛覆性的提升,用21世紀的人工智能技術去解決20世紀遺留的問題,這是阿里雲在人工智能上體現的巨大價值顯現。
從ET到NASA, 技術成為第五大經濟體核心
不久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內部啟動代號為“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領域智能化領域被放在突出位置。這也就意味著阿里的最終目標是:全球商業史上將首次出現一個由企業單體推動、多方共同參與的世界級貿易市場,也就是第五大經濟體,技術將會是長期的戰略。
馬雲從不掩飾自己對於未來的野心和戰略判斷,阿里目前的體量和發展軌跡其實都證明了之前的判斷是正確的,在“五新”理論之前,2010年馬雲就提出了做互聯網的“水電”基礎設施,這才奠定了現在阿里的市場地位,這麽來看NASA,馬雲提出的技術儲備,包括未來針對這些技術的開發,實際上又是圍繞未來20年的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進行技術布局: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之下,全球經濟的發展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中國人已經能坐在家中,享用剛剛從遠海運送到家的澳龍,而俄羅斯的姑娘也在利用淘寶購買中國制造,表面上,這是電商平臺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基於制造業、物流行業、金融行業等領域的互聯網變革,真正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互聯。
從城市大腦,再到阿里雲發布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大會上智能醫療和智能制造展示的成果,為技術驅動的未來打開了無數想象空間:NASA展現了未來阿里在技術儲備和行業布局的格局,聽上去有點:“虛”,但是這樣的“虛”已經變成了基於城市數據管理、工業和醫療的深度場景應用,已經讓“虛”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變革。更重要的一點,運用越早,越有先發優勢,這對於人工智能尤為關鍵:不僅僅是基於市場風口時間的搶占,還有一點是對於數據的獲取,以醫療而言:中國的人口基數,各類疾病的病例要比國外多不少,這給未來攻克這些疾病提供了很多關鍵數據,這也意味著,阿里對於行業的捆綁,其實也是對於人工智能未來技術驅動的“數據”新資源的搶占。
如此來看,阿里的“通往智能之路”對於未來世界的想象空間已經展開:這是基於全球、全行業的新技術革命,這些才是阿里的“殺手鐧”,NASA計劃是阿里對於“第五大經濟體”的技術儲備,這一切正如馬雲在大會上演講所表示,是對於未來十五年後所考慮,未雨綢繆,對於馬雲如何通過MI改變人類生活,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