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MF: 中國轉型和移民問題—新興經濟體的兩大重要現象

一直以來,說到“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往往讓人聯想起美國。然而,時過境遷,如今中國的一舉一動似乎將為全球帶去更大的溢出效應。除此之外,國際移民問題也是近期各界關註的另一大焦點。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10月的《全球經濟展望》(WEO)報告。在第四章中,IMF的溢出效應分析特別關註了中國轉型和國際移民問題,這也是新興經濟體的兩大有趣且重要的現象。

IMF研究發現,“盡管存在挑戰,但若處理得當,中國轉型和移民都可帶來積極的長期影響。這些溢出效應在短期將帶來挑戰,但可利用它們促進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IMF預計,長期而言,移民工人數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使GDP增長2個百分點。

中國的順利轉型將有益全球經濟

正如過去中國經濟迅猛增長支持了全球增長一樣,IMF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減速和向國內消費的再平衡,也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帶來了影響。

一是貿易渠道:對於向中國出口機械和原材料的國家而言,其產品和大宗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這對亞洲供應國的沖擊尤為嚴峻。

二是大宗商品價格渠道:由於中國在全球金屬、石油消費中的比重較大,其需求降低導致價格下降。

三是金融渠道:他國資產價格對中國國內事件的反應,會使溢出效應放大。例如,去年8月的匯改,人民幣中間價一次性大幅下調,這也使得新興市場經濟體劇烈波動,不少國家貨幣也跟隨貶值。

盡管如此,硬幣的另一面往往是更為積極的一面。IMF認為,中國現在向增速放緩但更可持續增長的轉型若處置得當,將使未來出現更具破壞性調整的風險降低。相比之下,若轉型不順利或不到位,將加劇負面的漣漪效應。

“中國接受增速放緩以及清晰開展政策意圖溝通是有益的。中國的貿易夥伴需要調整並適應中國需求的永久性下降,但同時也應利用其可得的資源轉變增長模式。也可通過達成全球性、地區性的新協議來鼓勵貿易。”報告稱。

對大宗商品出口國而言,“它們應充分利用可用的緩沖,但也應重新調整經濟計劃,尋求新的收入來源。隨著中國向產業價值鏈上遊移動,某些低工資、勞動密集型國家可通過承接中國產業的轉移獲益。在全球範圍內應避免保護主義,因為這在長期將對貿易不利。”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開始,“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經濟”的聲音便此起彼伏,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需求放緩是導致全球大宗商品暴跌的原因之一。然而,其實數據可以證明,上述說法也並不準確。

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2016冬季達沃斯發表特別致辭時表示,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大宗商品數量和所占全球份額繼續增加。2015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增加了8.8%,創歷史新高;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增加了14.4%,既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超過1/4的貢獻。因此,中國發展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其實,中國經濟放緩只是全球經濟同步放緩背景下的一個縮影。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刻調整期,中國正在從數量高速擴張向質量和效益調整。同樣,全球也正在適應這種轉型,並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移民迅速融入對接受國至關重要

除了中國經濟增長,移民問題無疑是近年來最受全球關註的話題之一,也是此次IMF的研究核心之一。

研究發現,成年人口中移民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接受國的長期人均GDP就將上升約2%。報告還指出,高技能移民對接受國有利,而低技能移民勞動者同樣有助於提高生產率增速(如,這可通過讓本地高技能女性重回工作或工作更長時間實現)。研究得出結論:在長期,接受國可同時從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移民中獲益。

但不可否認的是,移民也給來源國和接受國帶來了挑戰。

在移民來源國,年輕人和受過教育的人群為了更好的經濟機會離開家鄉,這會損害這些國家的長期增長。人力資本的損失導致生產率下降、技能結構惡化和稅收收入降低。海外匯款和移民社群網絡可部分降低這些損失,但這些國家終究需要解決導致其人口流動的觸發原因。

在接受國,移民到來可能引發社會緊張、安全問題甚至政治上的抵制。但正如研究所示,移民也能提高增長和生產率,從而使經濟受益。此外,移民(主要是處於工作年齡段的人群)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但讓移民迅速融入勞動力市場是個關鍵。IMF認為,在這方面,改善勞動力市場政策、提高教育可得性、支持移民企業等都是有益措施。盡管這些政策的短期成本較高且會給接受國帶來財政上的壓力,但它們將使移民獲得並維持工作,從而越來越多地為財政做出貢獻。而且隨著移民更好融入社會,其與主流社會的緊張態勢也將緩和。

由於存在語言障礙且缺乏勞動經驗和技能認證,移民融入勞動力市場將是一個複雜的任務。但IMF認為,移民不會顯著影響本地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在長期,他們會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2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