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正式推出首日,市場即傳出A股市場投資者買入港股之時的“買入即虧損”的尷尬情況。不過中國結算表示,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而境內券商對投資者實施前端控制,投資者交易前須事先全額繳納相關資金,故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
根據上證所早間公布的數據,當日參考匯率買入價為0.7671元人民幣/港元,參考匯率賣出價為0.8145元人民幣/港元。由於該參考價差較大,一度引發市場質疑。而晚間上證所的結算匯兌比例顯示,港股通首個交易日的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143元人民幣/港元,賣出結算匯兌比率為0.79017元人民幣/港元,相差約12個基點。
對此,中國結算指出,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
具體來講,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凈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而在下午召開的港交所新聞發布會上,李小加也表示,券商給投資者每日匯率買賣都有一個比較寬的價差,方便第二天的結算,實際結算價格是以中登公司結算匯率為主,這個結算匯率是中登公司以一批銀行競爭的最優價格提供給投資者。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不會在匯率上賺錢。
不過中國結算也提示投資者,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因此,投資者需及時關註離岸人民幣市場並查看資金賬戶余額,防止資金賬戶出現透支。
備受關註的“滬港通”今天正式開通,令人意外的是,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較為冷淡,全天額度僅用了17%,而海外資金對A股反應熱烈,下午就用完了所有額度。港股通105億每日額度今日還剩87.32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3-4 17:15 編輯 央行下發《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 附《通知》全文及深度解讀
支付小圈從央行支付司獲知,《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的通知》已經於近日下發,我們一起來看看監管層的今年工作重點! 解密央行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支付人必讀!
小圈解讀: 閱讀監管條文,首段很重要。今年工作的重心有:管理辦法要補充完整、賬戶制度要改革、市場規範繼續做、支付清算市場開放、人行二代系統商用、跨境支付要有突破、農村服務要落地。
小圈解讀: ACS等跨行功能要加強!聯想:超級網銀會不會收費?會不會由超級網銀等跨行支付功能延伸出新的市場參與主體?很難說。
小圈解讀: 央行如此積極建設二代支付系統,統一一點接入,這是為什麽做準備的,呵呵。
小圈解讀: 央行研究遠程開戶很久了,2015年要有一個產品性質的東東出臺。非面怎麽界定身份,是否依靠生物特征,如何采集和保管?或掀起新一輪直銷銀行產品熱潮。
![]()
小圈解讀: 以上這一段信息量很大,需要細細品讀。防風險是每年的老話題,今年提及了“銀行卡市場開放”、“城商銀”、“支付機構市場準入”、“支付機構評估機制”、“兼並重組”等,認真看!
小圈解讀: 推遲了至少三年的“借貸分離、取消行業分類”終於來臨,具備了歷史產生的條件和土壤。發改委強勢介入,價格肯定還要調整,不僅僅是消費,所有不合理的都會調整。對於支付機構,只賣通道掙快錢是不夠的。
小圈解讀: 235號文說的是助農服務,此處是呼應。
|
證監會周五宣布,發布實施《資本市場交易結算系統核心技術指標》金融行業標準。
發言人鄧舸表示,歷經多年的發展,在堅持“自主可控、獨立自主”的方針下,各交易所、登記結算公司等市場核心機構均已建成各自系統,有效支持了現有業務,並有計劃的以“科學、安全、高效、實用”為原則推進系統升級和新系統建設。
但在發展各自技術系統的同時,問題也會隨之而來。一是每個機構的技術系統都有獨立的一套技術性能指標,對於技術系統性能指標描述的維度不統一,系統之間的性能不具可比性。二是在新系統建設時,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對於系統性能在全行業中所處水平不能準確評估,影響了與其他系統對接和系統運行效果。三是在對外開放時,難以與國際同類機構的技術系統互聯互通。
“在此背景下,我會制定《資本市場交易結算系統核心技術指標》行業標準,通過定義各項性能技術指標,”鄧舸表示,這一是有助於衡量市場核心機構信息系統建設水平,為交易結算系統適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創新業務發展、跨市場交易等提供技術依據,促進信息系統不斷完善發展。二是有助於統一行業對於相關指標的認知,實現對現有及新建核心交易系統處理能力評估標準化。三是有助於在技術層面上支撐金融資本市場開放及創新,提高相關國際交流的效率。
鄧舸稱,2016年為了持續推進資本市場信息化建設工作,降低行業信息系統運行風險,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證監會還將陸續組織制定多項金融行業標準。
記者從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央結算公司”)獲悉,經財政部、銀監會同意,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將由中央結算公司設立。
據了解,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中立的服務性企業法人機構,實行公司制,由中央結算公司全資設立,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並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其業務由銀監會監管。
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持續發展,已成為銀行業的重要業務,是銀行全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截至2016年6月末,全國共有6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存量規模超過26萬億元。
記者了解到,2016年8月26日,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在北京召開座談會。銀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座談會上指出,成立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加強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服務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和銀行理財服務社會的需要。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要進一步加強理財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範運營、專業服務,成為銀行業監管平臺、理財市場中介服務平臺、投資者教育平臺,為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業務範圍包括:理財登記托管結算業務;理財業務的風險監測與分析;理財大數據庫建設,信息和技術服務,市場研究;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業務的綜合服務;理財信息披露、培訓宣傳、咨詢評價和投資者教育等服務;銀監會同意的其他業務。
中央結算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全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集中登記、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托管機構,目前已建成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理財網以及理財綜合業務平臺等多位一體的系統架構,搭建了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平臺,對於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未來,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將在銀監會的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為監管機構、市場機構和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專業、全面的服務,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和發展貢獻力量。
國際信用卡組織Visa日前宣布,將把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應用到銀行間結算和支付領域。
這項測試將通過Visa倫敦創新中心Visa Europe Collab進行,後者將與加拿大區塊鏈技術初創公司BTL Group展開合作。Visa計劃使用BTL的銀行間結算平臺Interbit,來評估區塊鏈技術能否為銀行間的國際轉賬降低成本、結算時間和信貸風險。
區塊鏈是數字貨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其實,區塊鏈就是一個運行在全球獨立計算機網絡上的龐大數據庫。對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可以追蹤貨幣交易。但這種技術還可以追蹤任何有價值事物的交易,包括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證券。
到目前為止,Visa研究區塊鏈技術已有18個月時間。Visa認為,近年來銀行業對於電子貨幣的看法已經改變,他們不再是一味的懷疑,而是積極尋求通過電子貨幣的技術基礎幫助銀行系統進行升級。而區塊鏈和電子貨幣可以在加快交易的基礎上,保護銀行的數據免遭欺詐和黑客攻擊。
Visa Europe Collab聯合創始人Hendrik Kleinsmiede稱:“我相信,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我們將打造出一項快速、合法、低成本的銀行間支付和結算服務。”
他還表示,Visa已經邀請了一小部分歐洲銀行參與到該項目的後續開發中,這些銀行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銀行進行多種貨幣的交易。
除了銀行間支付和結算,Visa目前還在就區塊鏈在小額支付、機器轉賬和企業間支付的應用方面進行開發研究。
我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於2009年7月開閘試點以來,在7歲生日之際,交出了累計結算量達40萬億元的好成績。
近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網站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末,廣東省累計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10.53萬億元,占全國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量1/4,連續7年位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業務涉及境內48000家企業、3000家銀行機構、210個境外國家和地區。
按此數據匡算,截至7月末,全國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已超40萬億元,較2009年試點初期的36億元,增長了1.1萬倍。
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行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量一向在銀行同業中居首,該行廣東省分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以來,中行廣東省分行已累計為8000余家在粵企業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務,業務規模從2009年不足3億元已發展到現時的累計突破17000億元。根據歷年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不含深圳)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本外幣收支的比例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已超過30%,跨境人民幣結算正逐步成為廣東企業貿易和投資活動的新選擇。
德意誌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張熒對本報說:“這表明跨境人民幣結算以預期中的正常速度在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銀行推出了不少便利政策,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簡化、跨境人民幣現金池的逐步落地和推廣,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速。”
2013年7月,為進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幣結算效率,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和完善有關政策的通知》,對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銀行卡人民幣賬戶跨境清算業務、境內非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發行境外人民幣債券、對外提供人民幣擔保等方面的業務流程進行了簡化。
2013年12月,人民銀行又出臺了《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並提出,中國(上海)自貿區內試點跨境人民幣雙向現金池業務,在原有跨境人民幣單向境外放款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通道,實現境內人民幣資金池與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內資金的雙向流通。
這些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從2014年開始逐步發揮出其強大效應。本報整理的數據來看,2010年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為5000多億元,2011年為2.08萬億元,2012年為2.94萬億元,2013年為4.6萬億元。而從2014年開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開始突飛猛進式發展。截至2014年3月末,該數據已猛升至11.8萬億元。
張熒認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快速發展的另一原因是,在新政策下跨國企業能夠有效提高全球資金管理水平、大幅降低外匯風險敞口,企業看到了實惠,有動力參與跨境人民幣結算。“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更加促進了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發展。”
中行廣東省分行相關人士亦表示,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推進,企業客戶使用人民幣結算減少了國際結算中的匯兌環節,減少了因人民幣和其他外幣間的匯率波動而帶來的損失,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境人民幣所涉的地域和領域亦不斷拓寬,進一步提高了“走出去”企業客戶使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積極性。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從2009年試點以來,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推進,以及銀行圍繞此業務在產品上的不斷拓展和創新,客戶對該業務的認識和接受發生了很大改觀。
“最開始試點時,主要是人民銀行和銀行主導,面向企業就其便利性進行宣傳。後來隨著貿易和服務等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推廣,以及資本項下的逐步開放,更多企業有意願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跨境人民幣融資和貸款。在持有人民幣的基礎上,更多企業開始探尋更為廣闊的人民幣投資渠道以增加收益,以及如何運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產品降低融資成本。”張熒說。
雖然近兩年人民幣持續貶值,從理論上講會影響交易對手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但張熒表示,交易對手之間用何種幣種結算,在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傾向性,很多時候都取決於商業談判。此外很多跨國企業持有人民幣的意願並不弱,且有人民幣回流的渠道和需求。比如一些境外企業與境內企業基於業務合作有公司結算需求,用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由此自然完成匯率避險。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斷推進,在廣東地區貿易金融結算中,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認可程度與使用意願明顯提升。業務開辦七年來,我們辦理的業務從貨物貿易到經常項目,又逐步擴大到跨境融資、直接投資、債券等資本項目,近兩年更擴大到跨境電子商務、跨國企業集中運營、境外非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放款等新興領域,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使用領域不斷擴大。”中行廣東省分行相關人士對本報表示,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不斷發展,客戶的需求也不斷變化,從結算、融資等金融服務向跨境結算、投資、並購等活動的全球交易撮合等增值服務發展;從單項產品服務向多項產品組合,海內外、全鏈條的一攬子綜合方案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離不開人民銀行不斷推出的政策東風,以及在此之下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比如,除了跨境人民幣現金池之外,目前多家銀行都推出了跨境人民幣紮差凈額結算業務。
張熒對本報說,依照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的相關法規,德意誌銀行也剛剛完成了該行首筆跨境人民幣軋差凈額結算,將一位客戶約2000筆跨境收付整合為一筆結算,大幅縮減客戶中國分支機構的資金成本和工作量。
“跨國企業每個月都會產生對境外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舉例來說,某企業8月應付賬款是2000萬元人民幣,應收賬款為1500萬元人民幣,在以往的外匯管理規定下,跨境資金流有嚴格的國際收支申報程序,並對貿易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核,所以資金流和和申報流要嚴格一一匹配,在形式上和實質上均要高度一致,企業必須收支兩條線分別匯劃清算,不利於進出口較為均衡的跨國公司節約經營成本和匯劃手續費。而在紮差凈額結算下,資金流和申報流形式上可以不同,只要保持貿易真實性的實質上一致並確保申報數據準確還原。因此企業的多筆收付款可以整合為一筆結算,除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工作量,對客戶來說最大的意義是節省了資金成本,例如上述企業的資金需求從3500萬元大幅縮減至500萬元。”
盡管地處中國西部邊疆,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可謂是先行軍。
2010年6月新疆成為全國第二批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地區,同年9月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準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省區。6年來,新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增長了41倍,已突破2000億元。
通過探索人民幣對中亞國家小幣種的直接清算,新疆跨境人民幣業務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減少匯兌環節的損失,助力企業“走出去”。目前,新疆已與哈薩克斯坦、美國等境外8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跨境人民幣作為經常項目下結算貨幣和資本項目下的融資貨幣,在亞歐經貿往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1日,人民幣將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標誌著人民幣向國際投資儲備貨幣進一步邁進。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包括新疆等在內的跨境人民幣貿易和投資結算業務還將獲得長足發展。
探索人民幣對小幣種直接清算
目前,新疆已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8家具有國際結算業務資質的銀行可以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業務種類包括貿易融資、直接投資、境外項目貸款等。
“我們接觸到的新疆企業,尤其是周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企業,對於跨境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非常少,它們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非常強,特別是能夠幫助它們規避匯率風險。”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麥群紅告訴記者。
為了滿足新疆與周邊國家本幣結算及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需要,中國銀行自2011年開始探索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直接掛牌交易工作。
2011年6月,中行新疆分行實現人民幣兌哈薩克斯坦堅戈現匯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3年9月實現人民幣對堅戈現鈔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5年6月,推出人民幣對堅戈、人民幣對俄羅斯盧布遠期結售匯及掉期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2015年11月初,阿拉山口博中遠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在中行辦理3個月期限、金額為5000萬堅戈的遠期結匯業務,以100堅戈兌1.9197人民幣鎖定堅戈結匯匯率,到期後的堅戈即期結匯價格為1.78。通過遠期結匯業務,企業既鎖定匯率風險,同時多獲得6.99萬元人民幣收入,高出即期結匯價格7.85%。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建也對記者表示,盡管去年“8·11”匯改開始,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市場存在強烈的貶值預期,但是總體來看,人民幣遠較中亞其他國家的貨幣穩定。去年人民幣貶值幅度在2%左右,但以哈薩克斯坦堅戈為例,全年貶值幅度在40%左右。
他稱,蘇聯解體以來,中亞的很多國家更傾向於使用美元結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增加,境外企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也會越來越大。而人民幣加入SDR最核心的問題,是從貿易結算的功能上升到投資,特別是作為儲備貨幣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實質性的進展,對中亞國家進一步認知人民幣、重視人民幣、接受人民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屆時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量肯定會有所增加。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行長竇波表示,中國銀行在探討小幣種清算時,目前主要是人民幣對單一貨幣,如何實現小幣種之間的互通清算,是目前探討的核心問題。
9月12日,中行實現人民幣兌土耳其里拉現匯及現鈔直接掛牌交易業務,土耳其也是人民幣西進配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從中亞向歐洲推進的重要節點。
據本報記者了解,建設銀行新疆分行也在探索人民幣與吉爾吉斯索姆的掛牌和兌換。農業銀行新疆分行亦開立塔吉克斯坦索莫尼賬戶、哈薩克斯坦堅戈賬戶、俄羅斯盧布賬戶等,開展小幣種匯兌業務。
跨境人民幣借款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015年以來,新疆地區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也為境內企業利用外資、降低融資成本提供了便利。
2015年12月18日,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下發《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使得兩個經濟開發區內註冊企業可以直接從境外借入人民幣資金,其中喀什開發區的企業借入資金的使用範圍擴大至南疆四地州的生產經營。
新疆華電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是上述政策的第一批簽約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王磊近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從建設銀行獲得了2億元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主要的好處是成本低,跨境人民幣借款相比於人民幣貸款利率下浮10%以上,顯著降低了公司財務成本;同時,貸款額度不受國內銀行信貸規模限制,不會出現因銀行信貸規模不足而不能放貸的問題。辦理流程也相對簡單。
據了解,利用新政策,僅建設銀行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支持喀什地區建設就共計投放5.01億元貸款。
根據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末,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各項存款余額59.74億元,較年初增加30.40億元,翻了一番。各項貸款余額245.31億元,較年初增加97.63億元,增長66%。
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張勇對記者稱,人民幣加入SDR給銀行的國際業務打開一個新的市場、新的通道。“以往銀行所做的國際業務更多是和企業進出口貿易相關,接觸的企業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即便是完全的內資企業也可以利用境外資金,或者說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銀行客戶群體的範圍、業務領域範圍將更加廣闊,如何和國際市場接軌?不管是對價格、利率、匯率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等,都需要全面的把握。這對銀行的自身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新征程
回顧人民幣國際化之路,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往往被人們默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起點。
2011年10月,央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標誌著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用人民幣計價已經沒有任何政策障礙。
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只有35.8億元。而央行發布的《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到2015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2.10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達28.7%。
截至2015年末,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境內企業已達17萬家,已有逾12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中國境內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
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2015年12月,人民幣是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按照國際收支統計,人民幣已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指定了21家人民幣清算行,隨著清算行業務以及政策的發展變化,清算行現在已經更多地承擔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職責,是離岸人民幣產品的推動者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推廣者。很大程度上,21家清算行是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
前述報告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使用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雙邊貨幣合作將繼續穩步開展,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規模將進一步增加。
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將在10月1日生效。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周誠君近日在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絲綢之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儲備貨幣之後,遠遠沒有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下一步人民幣要從早期計價結算貨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這是目標和方向。他進一步指出,未來要更好的解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以後風險管理問題,貨幣了結的問題,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開放我們的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