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滬港通“買入即虧損”存誤區 結算匯兌比例價差約12個基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12

滬港通正式推出首日,市場即傳出A股市場投資者買入港股之時的“買入即虧損”的尷尬情況。不過中國結算表示,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而境內券商對投資者實施前端控制,投資者交易前須事先全額繳納相關資金,故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

根據上證所早間公布的數據,當日參考匯率買入價為0.7671元人民幣/港元,參考匯率賣出價為0.8145元人民幣/港元。由於該參考價差較大,一度引發市場質疑。而晚間上證所的結算匯兌比例顯示,港股通首個交易日的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143元人民幣/港元,賣出結算匯兌比率為0.79017元人民幣/港元,相差約12個基點。

SSEC

對此,中國結算指出,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

具體來講,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凈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而在下午召開的港交所新聞發布會上,李小加也表示,券商給投資者每日匯率買賣都有一個比較寬的價差,方便第二天的結算,實際結算價格是以中登公司結算匯率為主,這個結算匯率是中登公司以一批銀行競爭的最優價格提供給投資者。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不會在匯率上賺錢。

不過中國結算也提示投資者,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因此,投資者需及時關註離岸人民幣市場並查看資金賬戶余額,防止資金賬戶出現透支。

備受關註的“滬港通”今天正式開通,令人意外的是,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較為冷淡,全天額度僅用了17%,而海外資金對A股反應熱烈,下午就用完了所有額度。港股通105億每日額度今日還剩87.32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42

央行下發《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 附《通知》全文及解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30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3-4 17:15 編輯

央行下發《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 附《通知》全文及深度解讀

 

支付小圈從央行支付司獲知,《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的通知》已經於近日下發,我們一起來看看監管層的今年工作重點!

  解密央行2015年支付結算工作要點,支付人必讀!

  


  小圈解讀:

  閱讀監管條文,首段很重要。今年工作的重心有:管理辦法要補充完整、賬戶制度要改革、市場規範繼續做、支付清算市場開放、人行二代系統商用、跨境支付要有突破、農村服務要落地。

  



  小圈解讀:

  ACS等跨行功能要加強!聯想:超級網銀會不會收費?會不會由超級網銀等跨行支付功能延伸出新的市場參與主體?很難說。

  

 


  小圈解讀:

  央行如此積極建設二代支付系統,統一一點接入,這是為什麽做準備的,呵呵。

  


  小圈解讀:

  央行研究遠程開戶很久了,2015年要有一個產品性質的東東出臺。非面怎麽界定身份,是否依靠生物特征,如何采集和保管?或掀起新一輪直銷銀行產品熱潮。

  

  


  



  小圈解讀:

  以上這一段信息量很大,需要細細品讀。防風險是每年的老話題,今年提及了“銀行卡市場開放”、“城商銀”、“支付機構市場準入”、“支付機構評估機制”、“兼並重組”等,認真看!

  


  小圈解讀:

  推遲了至少三年的“借貸分離、取消行業分類”終於來臨,具備了歷史產生的條件和土壤。發改委強勢介入,價格肯定還要調整,不僅僅是消費,所有不合理的都會調整。對於支付機構,只賣通道掙快錢是不夠的。 


  小圈解讀:

  235號文說的是助農服務,此處是呼應。  



(來自支付產業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98

【港股科普:结算制度】(T+0)+(T+2)+杠杆=?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2998243
导读:商品交易一般有三个环节:签订合同、交钱、取货。当你到市场购物看到商家标明的价格,同时你也认可,这就签订了合同。随后交钱取货,钱货两清,这样就完成结算交易。而在股票交易中,人们用T+n结算表达式代表结算交易制度。T是英文Trade(交易)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签订合同日,即交易日。n代表T日后的第n日。T+n的含义是:T日完成交易后的第n日进行资金交收和货物交割(交收也可称为交割)。A股执行的是T+1交易制度,今天买入的股票,必须到之后的一个交易日才能抛售。但是港股则不同,虽然理论上T+2日才真正交收,但是你却可以随时卖出你已经买入却尚未交收的股票,即可T+0日交易。港股 (T+0)+(T+2)的制度,再加上香港券商配合着放点杠杆,催生了港股与A股不一样的游戏规则与体验。


T+0 or T+2:先买卖,后交货

有的说香港证券市场执行T+0交易制度,但有的又说香港采取T+2交易制度。那么到底是T+0还是T+2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明白所谓T+0和T+2到底指的是什么。
简单点说,港股可T+0交易,股票买入后可以T+0卖出,但是股票和资金的真正交割要到T+2才会完成。所谓T+2,也就是说当你今天下达卖出指令并成交后,必须2个交易日后才进行交收,届时你的股票划至买入方的账户上,而买入方的资金也才真正划至你的账户上,即卖出股票后的资金T+0可用但不可取。在这一制度下,港股投资者的股票账户持股数量和可交易数量就可能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可取用资金和可交易资金也可能发生不一致的情况。

下面以港股通渠道为例,介绍买卖双方资金和股票交割流程。


港股通买入案例:
买入股票后T+0即可卖出,但股票T+2日才划入投资者账户,此前体现为在途数量;资金T+0日即被冻结,T+2日正式从账户中划出。


可交易数量=账户持有数量+在途数量(交易冻结数量)

T日时,客户买入股票600股,此时投资者账户中显示的股票数量并不会立即发生变化,仍显示为T-1日时的1000股,新买入的600股记为在途股票数量。投资者账户与在途股票合计为可交易股票数量,因此T日时投资者可交易股数为1600股,也就是说T日买入的600股可以T+0卖出。从资金账户看,客户在T日买入股票时,应付资金立即冻结,可交易资金和可取资金相应减少。
T+2日的日终,香港结算将投资者买入的股票正式交给中国结算,这时股票才正式登记到投资者的账户中,此时投资者账户持有数量和可交易数量都为1600股,在途数量为0。从资金账户看,中国结算把资金正式从客户账户中转出,划拨给香港结算。
港股通卖出案例:卖出股票后T+2日股票才从投资者账户正式划出,此前体现为在途数量(负值);资金T+0日即可参与交易,暂定T+3日可从账户中转出。


可交易资金=可取资金+在途资金

T日时,客户卖出股票600股,此时投资者账户中显示的股票数量并不会立即发生变化,仍显示为T-1日时的1000股,卖出的600股记为-600股的在途股票数量。投资者账户与在途股票合计为可交易股票数量,因此T日时投资者可交易股数为400股。从资金账户看,客户在T日卖出股票时,可交易资金立即增加了600元,但这新增加的600元并不能从账户中取出。
T+2日的日终,中国结算将投资者卖出的股票正式交给香港结算,这时股票才正式从投资者的账户中划出,此时投资者账户持有数量和可交易数量都是400股,在途数量为0。从资金账户看,香港结算将资金划拨给中国结算的时间为T+2日下午6点,考虑到内地银行的结算时间,投资者资金可取出的时间暂定为T+3日。

对于非港股通渠道,在应对T+2的交收制度上,不同的香港券商有不同的执行规则。


比如当你买入10000股市价10元的某股票时,不考虑佣金等费用,总成交额为10万港元。某些券商尤其是银行系的券商会要求你账户中必须有足额的现金并会实时扣除,而有些券商则会要求你在当天成交结束时帐户中有足额的现金并扣除,甚至不少券商仅要求有交易金额的30%在账户中,其余的款额只需要在两个交易日内存入即可。与此对应,当你卖出股票时,有的券商必须等到两个交易日后的交收日才会将款项存入你的帐户供你再次买卖或者提取,套用A股的话来说,则是资金使用和提取都是T+2,而有的券商虽然也必须两个交收日后才能提取卖出股票的款项,但是却提供当日即可用来买入股票的额度,即资金使用是T+0,提取是T+2。



T+2交收制度对收取股息的影响:与A股不一样

如若你投资港股,买入蓝筹股收取股息是一个重要目的的话,那么就必须对T+2的交收制度格外留意。
在港股市场,涉及派发股息时,共有三个日子需要注意:1)除净日;2)截止过户日;3)派付日期。
先来说第二个,也就是截止过户日。你是否被视作公司的股东,并享有获得派息的权利,完全是由截止过户日收市后你是否位列股东名册之上来决定的。
以长江和记2014年度中期股息派发为例,其截止过户日为9月2日,即你希望收取股息,那么必须在9月2日当日位列股东名册。由于香港执行T+2交收制度,你在买入股票后两个交易日才能真正意义上拥有股票,所以若想收取长江和记2014年度中期股息,你必须至少在截止过户日两个交易日前即8月31日前就买入。次日,也就是9月1日便是除净日,股票将除息后报价。当然,你真正获得股息,则是要到派付如期,即9月12日。



(T+0)+(T+2)+杠杆:风险放大镜

利用T+0交易制度和T+2交收制度,有些投资者会进行一些杠杆式当日交易(Intra-trade)。举一个例子,假设某股票目前股价为20元,每手100股,即每手2000元。若你股票账户中有50000元,那么理论上只可买入50000÷2000=25手。但正如之前所述,某些券商只要求买入时有交易金额的30%在账户中即可,所以实际上你可以买入的手数可达83手(50000/30%/2000),总成交金额为16.6万元。当然,如果你希望持有这83手,你就必须在两个交易日后确保账户中有16.6万元及额外的交易费用。不过,利用T+0的交易制度,你完全可以在买入后的当日将股票抛出,从而赚取这16.6万元股票所带来的盈利,当然同时也面对潜在的亏损。
假设在你买入后,此股票上升5%至21元,你以此价格抛出。如若你仅按照自有资金买入25手,那么可获利(21-20)×25×100=2500元,及50000元的5%。但是若你利用了券商30%的规则买入83手,那么可获利(21-20) ×83×100=8300元,是你实际拥有资金50000元的16.6%。很显然,你的收益被放大了。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若股价是不升反跌,下跌5%至19元,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若你是价值投资者,你完全可以无视价格波动继续持有;若你是技术分析者,你认为股价已经短期超卖,那也完全可以多等待几个交易日,等反弹至较高位置后再行抛售。但是,若你利用了券商的30%规则买入了超过你自有资金的股票数量,那么你就必须当日抛售,从而避免在未来两个交易日追加资金确保交收。这也就意味着,若以19元抛售,你的实际损失为8300元,同样是你实际拥有资金50000元的16.6%。风险的放大,总是相伴于收益的。
更何况,股价下跌其实尚非最可怕的。若你利用30%规则杠杆买入此股后,因为种种原因此股票被交易所暂停交易,从而导致当日你无法卖出,那么面对你的要么是筹钱交收,要么就是根据券商的规定被视作股票按揭并收取不低的利息。
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还是切勿利用上述规则投机,以免带来过高的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36

從用家角度看人幣跨境結算 - 信報9月17日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行一年多了。雖然量不太多,但增長快。而要搞活結算量,把人民幣國際化,甚至進一步讓人民幣躋身儲備貨幣之列,開放資本賬是必須的。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就是貿易往來賬只開放了一年左右,原來緊閉的資本賬大門也開始打開。這一兩年來的變動多且快,就是用家要緊貼也感困難,筆者就嘗試把各最新規定做個小小的歸納和總結。

試點在開始時只是針對貿易賬,只讓幹中港貿易的公司參與,按實際的貿易需要買賣人民幣,也可向銀行申請貿易融資。如無貿易背景者,一概被拒諸門外。7月份起,只要所得的人民幣不回流國內,參與者的資格和規範都大大放開了。這是把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也可說是在港試驗開放資本賬的運作。

企業要留意兌換風險

最新規定是怎樣?第一,就是你的公司沒有中港貿易,也可以參與,在港銀開立人民幣賬戶。第二,金管局也放開了不可把名下人民幣轉賬至第三者銀行戶口的限制;即本地公司間的商業往來是可以以人民幣作交易貨幣了,甚至可向有需要者發出借貸。

而跨境貿易結算試行計劃現已推展至全球。理論上,如你的外國貿易對手之往來銀行跟國內銀行有貿易賬結算戶,你也可跟他們協議用人民幣作交易貨幣。

但這是內銀的系統和行事法規的問題,人行對此還未有實施細則,故還未有先例可援。沒有實際中港貿易背景的公司,雖然從7月起可參與這試行計劃,但也要看清兌換風險。

計劃下的清算行中銀香港,只會為真實的貿易結算款提供平倉,即買賣和兌換人民幣的服務。如你公司的人民幣不是來自中港貿易,要兌換港幣或外幣,只可找本地銀行了。但本地人民幣存款和兌換市場還是細小,風險可是大的,即不一定有對手跟你買賣,即使有,叫價也可能是奇差。

相反,中銀香港作為貿易賬清算行,可直接在國內的外滙交易中心進行平盤,即買賣在貿易賬下得來或要支付的人民幣,外滙兌換風險就小得多了。

外滙購售額度有限制

你或會問,我的往來銀行不是可以跟其他作為一般結算代理的內銀買賣或兌換人民幣嗎?這個在理論上可以,但第一,每間參與代理結算的內銀,都受人行批出的外滙購售額度所規範。這是什麼?是跟外地銀行買賣人民幣的累計性上限。而這個上限,也是按實際貿易量算出來。第二,這個買賣額度按規定,也只可用於貿易結算的用途上。其他的,就是資本賬了。

在國內資本賬尚未開的前提下,要買賣,都要有外管或人行的審批或默許。額度有限,內銀當然會先照顧自己的客戶。而要拿內地批文或祝福,本地企業又怎是內地企業的對手。是故最近在市場上造成的非貿易賬人民幣買賣,絕大部分是內地企業在港的窗口子公司。

那向銀行拿人民幣融資又如何?貿易賬下的出入口押滙和其他貿易融資,從去年一開始就可以了。今年7月起,更是全面開放,只要有人民幣頭寸,銀行可放出任何形式的人民幣貸款,即用途不再有任何限制,不一定是用來付貿易款,可以是投資在本地發行的各種人民幣投資工具。但也是一樣,沒有國內外管或其他相關部門的批文,所得的貸款金一概不可打回內地,投資任何金融產品或實體項目當然不可,就是滙回內地自己的公司也不能。換個頭看,你要借人民幣,銀行除了要看你的實力,也會看你有否穩定的人民幣收入來源。原因也就是上面談過的兌換風險。

不是貿易融資或經批准回流國內的貸款賬,中銀香港這清算行是不會賣人民幣給你作還款用的。那你就要在本地人民幣外滙市場平倉了,難度和風險如上面分析,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是頗大的。

資本賬開放重要一步

上面談的都是針對公司客戶而言。對一般私人投資者,首先每天最多買賣或提存兩萬元人民幣的上限沒有放鬆。在港轉賬的限制跟公司客戶一樣已解除,即如不回流國內,就可自由運用。但兌換風險就一樣要看清。還有,按金管局規定,銀行現在還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私人人民幣貸款。

最後也一提,外管剛在 8月底公布的《開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試點的通知》*。10月1日起,北京、廣東、山東、江蘇四個地區內的企業,可申請在海外包括香港開立外幣戶口,存放從出口賺得的外幣,試驗期為一年。

雖然限制仍多,如存款只能用於貿易往來賬, 外管隨時審查資料等;另一方面,人民幣看漲,大部分內企業都是盡快把賺得的外幣換回人民幣,境外開戶需求應不會太大。但這實是國內資本賬進一步開放的重要一步。

註:*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laws/law_detail.jsp?ID=80302000000000000,37&id=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9

魔術師狗股基金完結篇(2015—16結算)

是日(2016年3月31日)為狗股基金年結,總結全年下跌 19.81%,同期跑輸大市(跌 16.56%),更跑輸虛擬複式盈富(跌13.59%)。狗股基金另收股息 5.10%。狗股基金自 2002 年開始投資,當時每單位價$100.000;直至今日結束,單位結算價$260.160,14 年來賺 160.16%,複息回報為 7.07%。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45

與國際接軌 證監會發布交易結算系統行業標準

證監會周五宣布,發布實施《資本市場交易結算系統核心技術指標》金融行業標準。

發言人鄧舸表示,歷經多年的發展,在堅持“自主可控、獨立自主”的方針下,各交易所、登記結算公司等市場核心機構均已建成各自系統,有效支持了現有業務,並有計劃的以“科學、安全、高效、實用”為原則推進系統升級和新系統建設。

但在發展各自技術系統的同時,問題也會隨之而來。一是每個機構的技術系統都有獨立的一套技術性能指標,對於技術系統性能指標描述的維度不統一,系統之間的性能不具可比性。二是在新系統建設時,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對於系統性能在全行業中所處水平不能準確評估,影響了與其他系統對接和系統運行效果。三是在對外開放時,難以與國際同類機構的技術系統互聯互通。

“在此背景下,我會制定《資本市場交易結算系統核心技術指標》行業標準,通過定義各項性能技術指標,”鄧舸表示,這一是有助於衡量市場核心機構信息系統建設水平,為交易結算系統適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創新業務發展、跨市場交易等提供技術依據,促進信息系統不斷完善發展。二是有助於統一行業對於相關指標的認知,實現對現有及新建核心交易系統處理能力評估標準化。三是有助於在技術層面上支撐金融資本市場開放及創新,提高相關國際交流的效率。

鄧舸稱,2016年為了持續推進資本市場信息化建設工作,降低行業信息系統運行風險,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證監會還將陸續組織制定多項金融行業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01

中央結算公司全資設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

記者從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央結算公司”)獲悉,經財政部、銀監會同意,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將由中央結算公司設立。

據了解,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中立的服務性企業法人機構,實行公司制,由中央結算公司全資設立,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並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其業務由銀監會監管。

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持續發展,已成為銀行業的重要業務,是銀行全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截至2016年6月末,全國共有6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存量規模超過26萬億元。

記者了解到,2016年8月26日,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在北京召開座談會。銀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座談會上指出,成立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加強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服務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和銀行理財服務社會的需要。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要進一步加強理財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範運營、專業服務,成為銀行業監管平臺、理財市場中介服務平臺、投資者教育平臺,為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業務範圍包括:理財登記托管結算業務;理財業務的風險監測與分析;理財大數據庫建設,信息和技術服務,市場研究;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業務的綜合服務;理財信息披露、培訓宣傳、咨詢評價和投資者教育等服務;銀監會同意的其他業務。

中央結算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是全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集中登記、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托管機構,目前已建成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理財網以及理財綜合業務平臺等多位一體的系統架構,搭建了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平臺,對於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未來,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將在銀監會的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為監管機構、市場機構和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專業、全面的服務,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和發展貢獻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97

Visa首次測試區塊鏈結算支付系統 升級銀行間結算支付

國際信用卡組織Visa日前宣布,將把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應用到銀行間結算和支付領域。

這項測試將通過Visa倫敦創新中心Visa Europe Collab進行,後者將與加拿大區塊鏈技術初創公司BTL Group展開合作。Visa計劃使用BTL的銀行間結算平臺Interbit,來評估區塊鏈技術能否為銀行間的國際轉賬降低成本、結算時間和信貸風險。

區塊鏈是數字貨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其實,區塊鏈就是一個運行在全球獨立計算機網絡上的龐大數據庫。對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可以追蹤貨幣交易。但這種技術還可以追蹤任何有價值事物的交易,包括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證券。

到目前為止,Visa研究區塊鏈技術已有18個月時間。Visa認為,近年來銀行業對於電子貨幣的看法已經改變,他們不再是一味的懷疑,而是積極尋求通過電子貨幣的技術基礎幫助銀行系統進行升級。而區塊鏈和電子貨幣可以在加快交易的基礎上,保護銀行的數據免遭欺詐和黑客攻擊。

Visa Europe Collab聯合創始人Hendrik Kleinsmiede稱:“我相信,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我們將打造出一項快速、合法、低成本的銀行間支付和結算服務。”

他還表示,Visa已經邀請了一小部分歐洲銀行參與到該項目的後續開發中,這些銀行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銀行進行多種貨幣的交易。

除了銀行間支付和結算,Visa目前還在就區塊鏈在小額支付、機器轉賬和企業間支付的應用方面進行開發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51

7年增長1萬倍,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已達40萬億

我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於2009年7月開閘試點以來,在7歲生日之際,交出了累計結算量達40萬億元的好成績。

近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網站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末,廣東省累計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10.53萬億元,占全國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量1/4,連續7年位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業務涉及境內48000家企業、3000家銀行機構、210個境外國家和地區。

按此數據匡算,截至7月末,全國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已超40萬億元,較2009年試點初期的36億元,增長了1.1萬倍。

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行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量一向在銀行同業中居首,該行廣東省分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以來,中行廣東省分行已累計為8000余家在粵企業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務,業務規模從2009年不足3億元已發展到現時的累計突破17000億元。根據歷年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不含深圳)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本外幣收支的比例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已超過30%,跨境人民幣結算正逐步成為廣東企業貿易和投資活動的新選擇。

德意誌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張熒對本報說:“這表明跨境人民幣結算以預期中的正常速度在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銀行推出了不少便利政策,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簡化、跨境人民幣現金池的逐步落地和推廣,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速。”

2013年7月,為進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幣結算效率,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和完善有關政策的通知》,對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銀行卡人民幣賬戶跨境清算業務、境內非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發行境外人民幣債券、對外提供人民幣擔保等方面的業務流程進行了簡化。

2013年12月,人民銀行又出臺了《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並提出,中國(上海)自貿區內試點跨境人民幣雙向現金池業務,在原有跨境人民幣單向境外放款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通道,實現境內人民幣資金池與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內資金的雙向流通。

這些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從2014年開始逐步發揮出其強大效應。本報整理的數據來看,2010年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為5000多億元,2011年為2.08萬億元,2012年為2.94萬億元,2013年為4.6萬億元。而從2014年開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開始突飛猛進式發展。截至2014年3月末,該數據已猛升至11.8萬億元。

張熒認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快速發展的另一原因是,在新政策下跨國企業能夠有效提高全球資金管理水平、大幅降低外匯風險敞口,企業看到了實惠,有動力參與跨境人民幣結算。“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更加促進了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發展。”

中行廣東省分行相關人士亦表示,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推進,企業客戶使用人民幣結算減少了國際結算中的匯兌環節,減少了因人民幣和其他外幣間的匯率波動而帶來的損失,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境人民幣所涉的地域和領域亦不斷拓寬,進一步提高了“走出去”企業客戶使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積極性。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從2009年試點以來,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推進,以及銀行圍繞此業務在產品上的不斷拓展和創新,客戶對該業務的認識和接受發生了很大改觀。

“最開始試點時,主要是人民銀行和銀行主導,面向企業就其便利性進行宣傳。後來隨著貿易和服務等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推廣,以及資本項下的逐步開放,更多企業有意願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跨境人民幣融資和貸款。在持有人民幣的基礎上,更多企業開始探尋更為廣闊的人民幣投資渠道以增加收益,以及如何運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產品降低融資成本。”張熒說。

雖然近兩年人民幣持續貶值,從理論上講會影響交易對手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但張熒表示,交易對手之間用何種幣種結算,在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傾向性,很多時候都取決於商業談判。此外很多跨國企業持有人民幣的意願並不弱,且有人民幣回流的渠道和需求。比如一些境外企業與境內企業基於業務合作有公司結算需求,用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由此自然完成匯率避險。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斷推進,在廣東地區貿易金融結算中,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認可程度與使用意願明顯提升。業務開辦七年來,我們辦理的業務從貨物貿易到經常項目,又逐步擴大到跨境融資、直接投資、債券等資本項目,近兩年更擴大到跨境電子商務、跨國企業集中運營、境外非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放款等新興領域,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使用領域不斷擴大。”中行廣東省分行相關人士對本報表示,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不斷發展,客戶的需求也不斷變化,從結算、融資等金融服務向跨境結算、投資、並購等活動的全球交易撮合等增值服務發展;從單項產品服務向多項產品組合,海內外、全鏈條的一攬子綜合方案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離不開人民銀行不斷推出的政策東風,以及在此之下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比如,除了跨境人民幣現金池之外,目前多家銀行都推出了跨境人民幣紮差凈額結算業務。

張熒對本報說,依照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的相關法規,德意誌銀行也剛剛完成了該行首筆跨境人民幣軋差凈額結算,將一位客戶約2000筆跨境收付整合為一筆結算,大幅縮減客戶中國分支機構的資金成本和工作量。

“跨國企業每個月都會產生對境外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舉例來說,某企業8月應付賬款是2000萬元人民幣,應收賬款為1500萬元人民幣,在以往的外匯管理規定下,跨境資金流有嚴格的國際收支申報程序,並對貿易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核,所以資金流和和申報流要嚴格一一匹配,在形式上和實質上均要高度一致,企業必須收支兩條線分別匯劃清算,不利於進出口較為均衡的跨國公司節約經營成本和匯劃手續費。而在紮差凈額結算下,資金流和申報流形式上可以不同,只要保持貿易真實性的實質上一致並確保申報數據準確還原。因此企業的多筆收付款可以整合為一筆結算,除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工作量,對客戶來說最大的意義是節省了資金成本,例如上述企業的資金需求從3500萬元大幅縮減至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50

人民幣國際化新疆樣本:跨境結算6年增41倍

盡管地處中國西部邊疆,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可謂是先行軍。

2010年6月新疆成為全國第二批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地區,同年9月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準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省區。6年來,新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增長了41倍,已突破2000億元。

通過探索人民幣對中亞國家小幣種的直接清算,新疆跨境人民幣業務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減少匯兌環節的損失,助力企業“走出去”。目前,新疆已與哈薩克斯坦、美國等境外8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跨境人民幣作為經常項目下結算貨幣和資本項目下的融資貨幣,在亞歐經貿往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1日,人民幣將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標誌著人民幣向國際投資儲備貨幣進一步邁進。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包括新疆等在內的跨境人民幣貿易和投資結算業務還將獲得長足發展。

探索人民幣對小幣種直接清算

目前,新疆已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8家具有國際結算業務資質的銀行可以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業務種類包括貿易融資、直接投資、境外項目貸款等。

“我們接觸到的新疆企業,尤其是周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企業,對於跨境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非常少,它們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意願非常強,特別是能夠幫助它們規避匯率風險。”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麥群紅告訴記者。

為了滿足新疆與周邊國家本幣結算及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需要,中國銀行自2011年開始探索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直接掛牌交易工作。

2011年6月,中行新疆分行實現人民幣兌哈薩克斯坦堅戈現匯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3年9月實現人民幣對堅戈現鈔匯率直接報價交易。2015年6月,推出人民幣對堅戈、人民幣對俄羅斯盧布遠期結售匯及掉期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2015年11月初,阿拉山口博中遠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在中行辦理3個月期限、金額為5000萬堅戈的遠期結匯業務,以100堅戈兌1.9197人民幣鎖定堅戈結匯匯率,到期後的堅戈即期結匯價格為1.78。通過遠期結匯業務,企業既鎖定匯率風險,同時多獲得6.99萬元人民幣收入,高出即期結匯價格7.85%。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建也對記者表示,盡管去年“8·11”匯改開始,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市場存在強烈的貶值預期,但是總體來看,人民幣遠較中亞其他國家的貨幣穩定。去年人民幣貶值幅度在2%左右,但以哈薩克斯坦堅戈為例,全年貶值幅度在40%左右。

他稱,蘇聯解體以來,中亞的很多國家更傾向於使用美元結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增加,境外企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也會越來越大。而人民幣加入SDR最核心的問題,是從貿易結算的功能上升到投資,特別是作為儲備貨幣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實質性的進展,對中亞國家進一步認知人民幣、重視人民幣、接受人民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屆時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量肯定會有所增加。

中國銀行新疆分行行長竇波表示,中國銀行在探討小幣種清算時,目前主要是人民幣對單一貨幣,如何實現小幣種之間的互通清算,是目前探討的核心問題。

9月12日,中行實現人民幣兌土耳其里拉現匯及現鈔直接掛牌交易業務,土耳其也是人民幣西進配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從中亞向歐洲推進的重要節點。

據本報記者了解,建設銀行新疆分行也在探索人民幣與吉爾吉斯索姆的掛牌和兌換。農業銀行新疆分行亦開立塔吉克斯坦索莫尼賬戶、哈薩克斯坦堅戈賬戶、俄羅斯盧布賬戶等,開展小幣種匯兌業務。

跨境人民幣借款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015年以來,新疆地區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也為境內企業利用外資、降低融資成本提供了便利。

2015年12月18日,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下發《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使得兩個經濟開發區內註冊企業可以直接從境外借入人民幣資金,其中喀什開發區的企業借入資金的使用範圍擴大至南疆四地州的生產經營。

新疆華電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是上述政策的第一批簽約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王磊近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從建設銀行獲得了2億元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主要的好處是成本低,跨境人民幣借款相比於人民幣貸款利率下浮10%以上,顯著降低了公司財務成本;同時,貸款額度不受國內銀行信貸規模限制,不會出現因銀行信貸規模不足而不能放貸的問題。辦理流程也相對簡單。

據了解,利用新政策,僅建設銀行的跨境人民幣借款支持喀什地區建設就共計投放5.01億元貸款。

根據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末,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各項存款余額59.74億元,較年初增加30.40億元,翻了一番。各項貸款余額245.31億元,較年初增加97.63億元,增長66%。

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張勇對記者稱,人民幣加入SDR給銀行的國際業務打開一個新的市場、新的通道。“以往銀行所做的國際業務更多是和企業進出口貿易相關,接觸的企業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即便是完全的內資企業也可以利用境外資金,或者說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銀行客戶群體的範圍、業務領域範圍將更加廣闊,如何和國際市場接軌?不管是對價格、利率、匯率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等,都需要全面的把握。這對銀行的自身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新征程

回顧人民幣國際化之路,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往往被人們默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起點。

2011年10月,央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標誌著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用人民幣計價已經沒有任何政策障礙。

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只有35.8億元。而央行發布的《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到2015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2.10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達28.7%。

截至2015年末,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境內企業已達17萬家,已有逾12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中國境內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

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2015年12月,人民幣是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按照國際收支統計,人民幣已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指定了21家人民幣清算行,隨著清算行業務以及政策的發展變化,清算行現在已經更多地承擔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職責,是離岸人民幣產品的推動者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推廣者。很大程度上,21家清算行是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

前述報告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使用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雙邊貨幣合作將繼續穩步開展,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規模將進一步增加。

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將在10月1日生效。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周誠君近日在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絲綢之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儲備貨幣之後,遠遠沒有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下一步人民幣要從早期計價結算貨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這是目標和方向。他進一步指出,未來要更好的解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以後風險管理問題,貨幣了結的問題,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開放我們的金融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