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籌網略:特朗普弔詭的「中國政策」
1 :
GS(14)@2017-05-14 10:45:00「門外漢」總統特朗普於上月29日,迎來入主白宮第100日,在就職後這短短百日中,民調顯示只剩下44%的支持率,不但各地已經舉行過不少大規模抗議示威,內政方面目前更處處碰壁,本應雷厲風行的一系列民粹政策,例如撤回全民強制醫保、查禁伊朗移民等,在遭到國內反對派強力抵制後舉步維艱,究竟「狂人」總統還能使出甚麼招數,才能逃離成為跛腳鴨總統的命運呢?在三權分立加上兩黨制的美國,特朗普終於發現,對內施政總是處處受制建制派,以廢除奧巴馬醫保法案為例,共和黨本身在眾議院是佔多數席位,但3月時,卻因內部對新法案仍存在分歧,未能在眾議院取得足夠的支持,甚至在表決前臨時撤回,直至本月4日,幾經艱辛才得以通過新法,特朗普首次立法就鬧出個大笑話。還有伊斯蘭移民,他兩度頒佈禁令,禁止中東七個國家的國民入境一事,備受國內外非議,更慘遭一介地方法官裁定宗教歧視違憲,予以停止執行,簡直面目無光!然而,在外交、軍事方面,由於美國憲法為美國總統留下相當大的自由度,特朗普班子開始明白,維持總統個人威望最好用的就是外交牌;他知道只要在和其他大國的談判中,達成有利美國「重振雄風」的交易,就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國內民望籌碼。從過去百日軌迹中能明顯看見,他在這方面開始有更多大搞作:上月13日,特朗普向阿富汗東部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投襲「炸彈之母」;更在「習特會」期間宣佈攻擊敘利亞,發射約60枚巡航導彈,宣稱是要報復其對平民發動的化武襲擊,不惜拆普京的台。緊接在「太陽節」(北韓已故領袖金日成105歲壽辰)前兩天,「狂人」還出動強大戰力的航空母艦前往朝鮮半島,迫使其放棄試射核彈,最近甚至傳出消息,特朗普不排除在北韓放棄核武之後與金正恩會面。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上月初特朗普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後。短短一個月內發生一連串事件,耐人尋味。筆者分析,從上月初的「習特會」,特朗普可能已從習近平身上,建立某種「共識」,甚至達成某些具體「交易」。筆者猜想其中的一個交易,就是要讓中國在北韓問題上配合,出手制服金正恩,相當於投名狀。並且放任企業向美國大舉投資,輸送經濟利益,支持他在國內創造就業作為條件,來換取美國對台灣的不介入和滙率戰。最佳的印證就是,「習特會」之後,特朗普對於中國的態度,從上任初時的強硬,出現戲劇性轉變,甚至拒絕早前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通話邀請,並且說要「問過習近平」意見才會考慮,發言有失美國總統體統,可謂近乎前倨後恭,如果和你說二人在「習特會」中「無嘢發生過」,恐怕你都不會信吧!實情是特朗普政府上任百日,他的班子已經摸清楚中國的底牌。從中國一直冷處理特朗普的挑釁,給特朗普的印象是,北京比國內反對派更願意和自己合作。特朗普很清楚中方的核心利益,就是美國最好在台灣問題上閉嘴、撤回南韓部署「薩德」導彈系統,又或美軍在南海方面出出口術但實則坐視不理等等,這些都是相對容易滿足的要求,而且不用國會配合。未來四年,筆者相信,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會貫徹其商人作風,將重心頻頻放在外交政策上,把其他小國,甚至包括盟友的利益,作為談判條件,與大國交換經濟利益,實行另一種「內銷轉出口」的執政策略,為五年後的連任,累積籌碼,而北京則落得配合他,上演一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大戲,實行各取所需!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4/20020407
雲籌網略:比特幣+放毒勒索 = 最新跨國大茶飯
1 :
GS(14)@2017-05-28 10:33:29電腦勒索病毒WannaCry在全球大規模爆發,逾150個國家遭受攻擊,病毒針對Windows系統的漏洞,有超過20萬部的電腦被「綁架」。勒索病毒能將電腦所有文件全部加密,威脅用戶交付折合約300美元的比特幣(BitCoin)贖金,拯救「人質」,若3天內不交贖款就會翻倍,更稱一星期後,「人質」會被自動「撕票」。顧名思義,這個病毒令全球中招者真的「想哭了」。然而,這個全球肆虐的WannaCry,與大家司空見慣的病毒不同,罪魁禍首竟是美國國安局(NSA)研發的黑客攻擊武器「永恆之藍」(EternalBlue),據稱NSA本身打算利用此工具作監控及蒐集情報的用途,但在4月時,被黑客組織Shadow Brokers於維基解密公開,之後出現神秘的不法之徒,利用「永恆之藍」製作這款超強勒索病毒。其實黑客利用病毒途徑勒索的手法,自2013年開始變得非常猖獗,例如CryptoLocker、TorrentLocker等,他們將電腦文件惡意加密敲詐用戶,勒索錢財。這次黑客要求以比特幣支付贖金,試圖令當局難以追蹤流向。以後這類病毒的目標,通常是存有高價值文件的政府內部系統、商業企業、醫療機構、廠商、學校等,中招用戶為求能夠盡快拯救「人質」,都會選擇乖乖遞交贖金。只不過這次Wannacry全球無差別攻擊,實行「有殺錯無放過」,根據監測網絡風險的美國顧問公司Cyence估算,今次WannaCry造成的網絡災難,全球經濟損失約80億美元。黑客從尖端研究所拿走相關技術及漏洞後,配合一系列商業流程,一條龍自動化作業放毒,這門勒索生意,如今已逐漸形成完善的跨國產業。以WannaCry為例,貼心提供28種語言:英、中、日、俄、德等,保證人人都能看懂說明文件;還配合方便快捷的付款方式,用戶選擇網上支付的話,淘寶甚至有專門商家可以幫到你;台灣的用戶還能在「全家便利商店」購買比特幣。操盤的黑客們還精通各種零售商業模式,搞個勒索都提供多元化的優惠活動,利用人貪小便宜和需要安全感的心態,讓他們可以搶先使用解密程式,在付款前免費解密一個檔案;不但如此,又搞限時優惠,讓用戶能在電腦中毒5天內,以半價支付贖金。這群黑客還非常「人性化」,遇到講價高手更是有趣。話說早前有用戶中了另一勒索病毒ThunderCrypt,他大膽向黑客「講價」,令贖金一減再減,達到滿意的價錢。黑客唯一條件就是用戶需在論壇發文,證明遭病毒勒索是能藉由付款解決,等同要求用戶幫忙口碑宣傳;這幫「綁匪」甚至有人情味到接受用戶的求情,一名台灣網民因付不起贖金,希望黑客手下留情,豈料這幫「綁匪」竟然釋放人質,贈送免費解密程式。事後各國安全網絡專家眾說紛紜,有認為是美國國安局(NSA)策劃的一場網絡戰爭演習,也有指可能是北韓黑客升級變種攻擊,但似乎唯一能達成共識的就是今次事件與之前的黑客勒索手法大異。中國政府就巧妙地利用事件大肆加速推進網絡安全法執行,要求所有外國企業把所有服務器都放在中國。無論如何這次事件對世界網絡安全議題投下了一個重磅炸彈,各國安全機構怎麼對應,好戲估計在後頭。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28/20035869
雲籌網略:AI時代UBI是人類的輓歌還是希望?
1 :
GS(14)@2017-06-11 16:07:51Zuckerberg上月尾在哈佛發表畢業演講,這一代人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人類社會大量工作將會被自動化技術+AI取代,他提倡以「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理念(以下簡稱UBI),重新定義平等,期望成功過渡到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隨着人工智能科技飛速發展,我們這一代的大量職位將被AI取代已如箭在弦,再加上AI深度學習突破了人類對創造力的壟斷,以至今後社會要「創造」出大量人類比AI更擅長的新工種,用來取代流失職業的可能性絲毫不樂觀。日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棋手柯潔敗給Alpha Go,對大家來說已不算新聞,比起柯潔0:3完敗的消息,筆者更關注的是同場加映的「餘興節目」,主辦方安排人類棋手配搭Alpha Go進行的人機一人一回合車輪戰賽事。出場人類選手分別是棋力僅次柯潔的兩名中國棋手連笑與古力,兩人分別與Alpha Go組隊對戰。然而人機合作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賽前大家普遍樂觀相信,AI能準確跟上人類搭檔的棋路與之合作無間。對戰中,Alpha Go不但沒如預期般配合拍檔,反而因為能力太強,需要人類主動改變自身棋路,來積極遷就配合它。在出現分歧情況下,Alpha Go更罔顧拍檔意見,自動認輸,甚至將棋路變得消極,來「逼」隊友認同它的判斷棄權認輸,其強勢「性格」讓人摸不着頭腦,卻拿它們沒辦法。筆者觀戰完畢,對於人類今後在創造領域上的判斷和意志,是否還屬於支配機器一方,持悲觀的看法。科技巨頭或許已經清楚意識到,步入AI時代後,社會面臨嚴重的失業衝擊,因此,Tesla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Zuckerberg等,紛紛選擇表態支持早日研究UBI概念,來應對AI將帶來的經濟轉型。簡單來講,若把現時的社會經濟模式簡化,宏觀經濟架構由個人(家庭)、企業、政府組成:勞動人口為企業提供勞力,獲得收入,同時支付金錢,購買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而且每個家庭、企業都向政府納稅來換取公共服務。當進入AI經濟時代後,大量人力資源被自動化取代,導致大量家庭失業,不再交稅,更不會消費,反而要求更多公共服務開支。雖然,政府能改向擁有AI生產力的大企業徵收「機器人稅」,但AI不會消費,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失去消費者,傳統的經濟運作失效,這正正就是辯論引入UBI的原因。
UBI的概念其實是,無論是富或貧,甚至沒有付出工作勞力,你都能拿到一筆金額,而金額的多少,是通過社會AI化的程度釐定,伴隨AI經濟效益的提高而逐漸提升,最後達到能應付所有人基本開支的水平。乍聽像共產主義,其關鍵的差別是UBI不求改變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也不干涉每個人想從事甚麼「工作」。試想一下,你現時工作目的是為了溫飽、家人、未來,因此每周超過50小時,不得不做着無聊、沉悶的內容。而UBI試圖把這些誘因消除,朱克伯格在哈佛的畢業典禮上提到,讀大學時不需要賺錢補貼家用,他知道若facebook失敗,也不會對生活造成任何影響,於是享有編寫程式的閒暇,最後成績有目共睹。在UBI的理論下,你依舊能選擇繼續「求職」,但給人人一定的保險線,希望每個人的工作動機將會變得更純粹、更追夢,促使公民快樂最大化。不得不正視的是UBI確實是唯一在AI革命早期,社會摩擦急升時期緩和局面的制度。人工智能出現後,可以想像大量勞工不會願意放棄工作,這可能會造成社會動盪和民粹主義(試幻想uber當初對的士行業的衝擊在社會全方位爆發)。然而,勞工費用向來是企業最大開支,當高度自動化AI勞力面世後,企業確實能以幾何級數提高成本效率(AI是365日24小時工作、而且沒有管理問題,也不會出錯,只需用電)。實行UBI則可以安撫失業勞工,讓他們提早回家拿「退休金」,可以說是資本和政府達成共識,同意讓公民享受自動化減少勞動需求的部份成果來換取人類甘願被「淘汰」,一方面企業亦能減少成本,以自動化勞力換來更高的經濟利益,而不用怕政府立各種民粹式管制,窒礙科技經濟升級。無論AI是否扼殺人類工作機會的災星,科技推動社會前進的大潮流從來不會因為政府和民粹的反撲而被改變,頂多只會拉一些逆流者做陪葬,這一點歷史上屢試不爽。因此,亞洲各國也應盡早研究相應的社會制度對策,推動UBI或許成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1/20051605
雲籌網略:面對AI爭飯碗你和我能逃過一劫嗎?
1 :
GS(14)@2017-06-25 11:25:25上文談到AI技術已臨近大爆發奇點,AI崛起,很大可能在不久將來引致人類大失業,最後結局是天堂——人人不用工作由機器人全面供養起來;還是地獄——迎來電影Matrix般的世界呢?相信各人有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通往終局前的一段過渡階段,階級博弈將比現在更激烈,貧富更極端,而且過渡階段可能學馬雲話齋,隨時要痛苦三十年(當然不要問馬首富三十年是怎麼計出來的)。大失業可能導致你我他從原有社會階層急速滑落,其實各國上流社會近來已經開始十分頭痕,大家都心裏有數全世界民粹主義將有增無減,各國政府都需要時間去探索一個終極難題。究竟人類社會從原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架構,通往AI時代的路上,如何才能減輕踐踏式災難發生?如何避免社會階級大崩潰帶來對建制的過份衝擊,通街遊民流氓的時候又該如何維持社會秩序?當原來資本主義描繪的,個人通過「高等教育」、「多勞多得」等方式改善生活,實現社會流動性的「希望之光」,隨着AI大量取代高薪工作徹底淪為「呃細路」一般的夢話的時候,社會要怎麼運行?可以預見近未來的這個過渡階段,除非政治建制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例如落實符合新經濟狀況的合理水準的UBI),原有的階級形態將向「極度扁平化」發展(各種中產滑坡成為差不多的新貧困階層,自然就只剩下好扁平的「兩層」),最終社會階級縮窄演化為掌握AI技術為其賺錢的「新階層」,和沒有AI的「落後階層」。這裏順便回顧一下目前我們所處世界的社會階級結構。這個命題沒有一套學術界認同的方法,但筆者認為,其實國內網民某九型階級型態的分類方法已經非常傳神,有參考價值。根據該分級方法,我們的社會大致存在以下9個階層:1級:政權既得利益話事人和與他們幕後關係密切的家族,這些人基本上透過政策話語權,有形無形控制和綁架了全國利益輸送工具和渠道。手段各適其適,你懂的,不敘。2級:各級政府要員、大財團代表,與1級主要差距是,只能影響局部行業而非全國性的政策,且做事會受1級和其他2級對手的制約,無法隻手遮天。這個級別也非常易明,不多作補充。3級:幹部級(放在海外即政棍)、富豪、大企業管理層的級別。這些人單個對政策不構成影響,只能發揮「集體影響力」讓政策公然向他們傾斜,這一級一般有能力以各種「莊」的身份「尋租」,例如以掌握的資產工具(如上市公司財技)撈下面層級的錢,與2級不同,這些人對上面級別的人只能繳械乖乖配合,越級挑戰並無勝算。4級:名人明星、專業人士、成功中型企業老闆、職業炒家都屬於此類,與3級主要差距在於,這些只擁有內幕消息的優勢,但無法自行做莊。雖然可靠與上面級別的人走後門來解決很多問題,但本身沒有「尋租」權力或資本工具有限,面對上層大開印鈔機的情況,也只能加槓桿或用腳投票。5級:小老闆、收租婆、高收入專業人士、企業中高層等。5級與4級主要差別是,即使有消息,都是傳了幾手才收到的遲消息,資本不足、槓桿額度並非像4級一樣「開掛」,可用工具受限,問題大多只能以法律途徑解決。6級:高薪白領、公務員、一般專業人士、家底豐厚的名牌大學畢業生,6級認識不了4級以上圈子的人,收到的消息為山埃貼士居多,基本上只有「份糧」的單一槓桿能力,買多層樓就要被套住所有流動性。7級:普通白領、工人、個體戶,沒有花大錢去學歷鍍金的話,基本上沒辦法透過工作升級,拼死拼活,典型的特徵是,買層樓也要父母畀首期。8級:在職的普通人,注定在生活的城市裏永遠不能安家立業,買到樓都捱不過經濟周期。9級:一般人眼中的草根階層,靠福利或工作僅夠餬口。在繼續演繹之前首先補充一下,其實資本主義從不怕社會上因競爭失敗而產生的第8、9級階層,因為我們的社會早在幾千年前已發展出應付小市民的招數,即羅馬人所謂的「麵包與娛樂」。一般這兩個層級的人,大多本身已經喪失追夢奮鬥的精神,或是容易收買的順民,只要保證糧食供應充足、有廉價娛樂就很容易滿足。所以,各國政府一於懶理青少年失業。現代有大量的手機遊戲、娛樂視頻,無限消磨他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君不見遊戲股、Netflix的股價橫掃千軍?如果還是不夠,那就乾脆開放大麻吧!君不見美國多個州份解禁大麻,填補萬千空虛心靈!問題是,這次AI崛起,影響力絕不像以前周期的經濟衰退可比。這一次,第5至7級人群將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對象。本來在原有的老制度下,這些人只是經濟周期下被剪羊毛來補貼1至3層的對象,但既得利益者也不想讓他們全部崩潰,否則哪來那麼多錢養住上層?可是AI的出現,把這些人透過努力工作在谷底「復原」的可能性徹底「輾壓」了,以後「失業=永久失業」,這將粉碎他們的存在價值,隨時連多年下來這些人建立的「順民」價值觀也一齊粉碎。對於這些不止追求「飲食+旅行」、有點上進心(即是鬥心)的階層,如何安置處理他們,將考驗現行的模式。更麻煩的是,第3、4級的人,這些人加起來是掌握一定威脅建制程序的社會影響力。過往這群擁有尋租能力、槓桿工具、不對稱優勢資訊的階層,基本上免受通脹飆升等剪羊毛工具的威脅,只需順勢而為,企穩位置,就可讓下一代風光贏在起跑線。然而,這一次他們恐怕也難逃AI的正面威脅,越來越多行業被掌握數據的平台,整個顛覆或剷平,例如中美電商平台技術成熟後,導致傳統零售業近幾年內集體死亡例子;過往無可取代的專業人士、公務員體制等,都面臨被較人類更聰明、更有效率的AI取代。實情是,就算閣下是某某行業頂層精英,也無法逃避失去山頭的衝擊,一旦賴以生存的行業被革命性的連根拔起,這些人一樣會滑落下層。由此可預見,中上階級(3-7)的人群必然不甘坐以待斃,變成新統治階級圈養的「寵物」。其實我們已經看到身邊很多家庭開始空前絕後,不計成本拼教育、拼圈子、拼槓桿工程,一場殊死階級搏鬥已經拉開帷幕。誰都不想子女坐以待斃,但這一次,靠這些傳統手段究竟能有幾分勝算?下回再續。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5/20067485
雲籌網略:AI襲來!絕望的中產教育保衞戰
1 :
GS(14)@2017-07-09 12:13:02上回講到,伴隨AI時代的降臨,透過努力工作實現階級向上的流動性,將會如同幻影般破滅。由於大面積失業,社會階級加速兩極化,最終演化為:掌握AI技術為其賺錢的階層、無法掌握AI的無用階層。而今天處於所為中產的階層,在AI衝擊波中恐怕將首當其衝被犧牲。或許廣大中產早已察覺形勢不妙,因此,虎媽們紛紛以教育入手,試圖藉教育讓子女贏在起跑線,實現階級爬升,就算晉級不行,最起碼確保家庭日後生活不至於降級。本來這思路無可厚非。如果我們從海外亞裔移民家庭當地奮鬥史來看,甚至可以說子女教育是亞裔脫貧致富的不二法門。問題是,在AI的未來下,教育這條獨木橋還能否起到原本的階層升級/保護作用?其實,中產階層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本錢越來越大,早就不是甚麼新聞,從選擇居住地段、到幼兒教育開始,不但效法孟母三遷,更不惜每月豪擲數萬學費,甚至乎玩具、動畫片、衣着、出國旅行等,都是越高級、越昂貴就越好。不但如此,中產教育的「軍備競賽」近年正全面升級,繼港人熱議的TVB節目《沒有起跑線》中,要「贏在射精前」的家長後,最近,內地亦連連鬧出被稱為中產階層內部踐踏事件,「教育歧視鏈」成為一個惹火的潮語。話說網上瘋傳一封〈成都小區裡的階級鬥爭〉公開信,一名中產家長,為確保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希望聯合兩個以政府公職人員為主的小區業主,抵制幼兒園接受「年收入50萬以下,無錢無權」的孩子申請入讀。此公開信一出,引起網上嘩然,甚至有文章挖出,現實上中產家長為捍衞子女的「教育/社交資源」,衍生大量的歧視行為。譬如,上純正英式發音培訓班的小孩,鄙視沒上培訓班的孩子;或者家長集體不讓子女與沒有英文名的孩子進行社交等。儘管家長行為光怪陸離,但是會出現如此情況的背後,是很多家長意識到,自己小孩窮盡一生想到達的「終點」,只不過是上層階級孩子的「起點」,所以必須一步一驚心,生怕孩子只要有任何不小心,就會從既有軌道往下滑落,甚至水向低流萬劫不復。然而,筆者想說的是,面對這種過份的焦慮,大家應冷靜下來,反思一下,學校的傳統教育作用是否被高估了?或者更正確的問題是,所謂的精英教育,真的能實現中產家長的期望,幫子女達到社會階層升級的作用嗎?所謂「讀書無用論」,在高樓價時代不絕於耳。最諷刺的是,在高考打遍木人巷後,躋身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卻連學校附近的學區派位樓都買不起。既然如此,花大錢培養孩子,為了將來入讀名牌大學的目標,背負高昂學習成本及犧牲親子時間呢?不如乾脆用這筆錢提前幫小孩置業更「着數」。現實是20世紀末高等教育文憑放水後,滿街都是大學生,好的工種卻沒有相對增加。Supply暴增後,Demand微升,經濟學結果就是學位的回報率插水。所以,今時今日除了追求名牌大學,還要獲得「吸金」的專科錄取,才有機會做到「學以增值」。反之,為讀而讀,借student loan完成學位,隨時不但沒發帶來正回報,甚至因為還學債,越讀越窮,變成「學位負資產」。而且,香港中產父母往往忽略了,上層階級所享有的,中產用錢也買不到的「關係」、「背景」、「靠山」,或許在往AI時代過渡期中,會繼續升值一段時間。而相對來講,即使入讀同等大學,除非中產的後代在職場上真有過人之處,否則,單靠高薪是很難超越父母所在的位置的。而隨着AI的襲來(估計80後的子女畢業時應該降臨),未來專業人士的無論在入職薪水、增值空間,都將急速收窄(調整通脹因素後),階級的突破口也面臨被封閉的危機。儘管是專業範疇,未來「入口級別」的工種,人類也絕對鬥不過AI。其他的不用說,即使是現今的研究員、交易員、法律助理等,十年前屬於高薪厚職的工作,由於AI技術發展成熟,基本上,在這兩年早就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道理顯而易見,現代人類社會職場分工極其仔細,工作的入門級別一般是鍛鍊基礎,繼而累積經驗,才能向管理渠道向上攀升,可是,AI的能力早就代替人類處理這些基礎工作。當入門機會也被奪走後,巧婦難為無米炊,畢業生永遠無法成長為行業的大佬。分析了那麼多,難道筆者是想告訴大家,沒必要拼了命送孩子到高等學府?非也。只不過筆者估計,在AI時代單強調知識、技能,恐怕難以幫助欠缺超人天賦的普通人帶來任何優勢,更遑論晉升機會。普通人那丁點的知識,恐怕會通通被廢武功。但是,優良的社交圈子、卓越的人格魅力,即便是精英社會,只要還是人類主導上層事務,還是有可能為閣下帶來超額回報。因此在子女教育上,與其硬塞知識,倒不如着重培養能蠱惑人心的「領導能力」、人見人愛的「人格/演員魅力」、和跨階級交際所需的「高度情商」等可能更現實一點。不過,這些抽象的玩意比起上奧數補習班估計培養起來更有難度,各位家長可能真的要「贏在射精前」—考慮一下把下一代的競爭帶到「基因改良」戰場上去!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9/20083249
雲籌網略:讀未來簡史談數據主義崛起
1 :
GS(14)@2017-08-06 18:40:23前陣子書展,相信很多讀者都有機會接觸到以色列史學新星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那本暢銷書《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中文版推出至今,據說已售出約150萬冊,銷量驚人,無可否認,此書對筆者的AI時代預測和觀感頗有啟發。《未來簡史》其中一條重要主線推論脈絡就是隨着科學越發證明,人類的智能和意識,其實也就是一套生物化學反應的算法(biological algorithm),沒有甚麼特別。而且,技術的進步,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直接能干擾、影響,甚至操縱大腦思考的突破意識防線的方法。以書中「robomice」的實驗室老鼠例子,經由植入裝置然後從外部施加釋放電子流等,直接刺激老鼠的腦部,已經可以讓老鼠非常樂意去做一些違反天性的行為,例如樂此不疲的從高處跳下等。若果未來有人被腦波操縱,毫無反抗能力但又很樂意地做出反社會行為,那請問他是否要為其行為負責?源自啟蒙時代,建基於「人類有自由意志」假設的現代人文主義及法律,將被受衝擊、蠶食。試問如果人的思維和決定,全都可以經由技術,從外部大規模介入、甚至操控,那誰還會接受法官、陪審團判決,甚至投票結果?那麼新時代的社會秩序,最終會走向何方呢?哈拉瑞預測,「數據主義」(dataism)的崛起,會取代宗教革命後,主宰全世界主流意識的人文主義。筆者的理解是「數據主義」的核心信仰,將類似19世紀的自由貿易經濟思想,認定一切阻止數據自由流通、阻止任何人任何事物取得連網access的行為,都不能接受。這一點就像自由學派的先驅,認為任何阻止市場「無形之手」運作的政府干預,或者自由貿易壁壘,都應該被剷除。那麼,「數據主義」能取代人文主義嗎?如果未來從科學上徹底證明了人性原來只是一套無任何特別的生物化學算法,便再無理據支持「人類自由意志至高無上」這一虛構理論,加上屆時AI當道,大部份人早已淪為沒有生產力的閒人,而歷史告訴我們,當你沒有價值,又沒有獨立意志,當然順理成章也會失去任何發言權。筆者要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當「數據主義」冒起後,人類做決定的權力,將無可避免地逐漸被算法「搶走」。一個活生生的恐怖例子就擺在眼前:根據facebook實驗室大量的研究,只要研究你點10個likes,facebook算法對於你做出的猜測,會比你所謂的一般同事準確;當你點150個likes後,算法對你判斷的準繩度,甚至超過你的家人;點300個likes後,算法甚至比你的伴侶更準!相信大部份讀者應該不只點了300個likes吧?既然數據這麼準確,以後政府要調查一個人,便毋須查問他身邊的人、甚至毋須傳召他本人,直接開機要求facebook權限,問算法肯定又快又準!因此,亦導致人將一步一步變成不相關。有讀者可能認為這是天荒夜譚,但其實大家已看到,「數據主義」急速冒起的苗頭:大型科網平台挾着大數據,市值水漲船高,已是街知巷聞、路人皆見,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商Amazon,簡直要吞掉整個美國零售業!再以近年所謂的民主選舉為例,基本上也是一種原始的「數據主義」的反映:政客隨着民意調查或社交網站的走向,見風轉舵、改政綱、迎合選民。所以特朗普這種堅持己見、固執型的政客,才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但幾十年前,這種政治家才是主流,這種政治現象的轉變,正正反映「數據主義」的崛起。「數據主義」是好是壞,哈拉瑞並沒有在書中下定論,不過,認為整體是偏向悲觀。然而,筆者認為,「數據主義」的興起,或許為民間開了一個爭取UBI(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機會的窗口。這個機會將會是稍縱即逝,能不能掌握,就要看有多少人能夠覺醒,政府又有沒有足夠的遠見,這裏先賣一下關子,下期再續。無謂君(歡迎微信交流 ID:i-quan)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6/20112981
雲籌網略:誰說UBI只能靠政府來推?企業究竟是否有責?
1 :
GS(14)@2017-10-09 03:20:20矽谷最出名的startup「孵化器」Y Combinator早前宣佈,即將試驗「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以下簡稱UBI)計劃,藉此研究收取UBI的實驗參與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動機,會產生甚麼影響和帶來甚麼的轉變。Y Combinator發言人指希望通過這項大規模的真實社會研究,為政府的UBI政策研究鋪路,以應付矽谷不少人認為「殺到埋身」的AI時代帶來的「量化失業」。今次Y Combinator實測UBI計劃將會在美國兩個州進行,隨機選擇3,000人,將他們分成兩組:第一組為1,000人,每月無條件獲派1,000美元,為期五年;第二組為2,000人,每月無條件獲派獲得50美元,作為對照參考組。Y Combinator上年六月曾資助在奧克蘭進行的一年UBI實驗,向100名參與者每月發放1,000至2,000美元。今次研究將借鑒奧克蘭計劃的經驗,希望瞭解UBI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快樂指數;在不需要工作、也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人們會如何安排時間,是會遊手好閒,還是能解放更多創造力,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負責實驗的研究總監伊麗莎白.羅德斯表示,希望透過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個人時間分配、財務狀況、身心理健康等數據,了解在經濟波動和不確定的時候,UBI如何幫助人們應對。目前,UBI主要的應用數據集中在東非,今次的研究將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實驗之一,為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數據。筆者之前數篇AI文章多次提及過UBI,其概念是,不論貧富,有沒有付出工作勞力,你都能按數人頭拿到一筆金額,而金額的多寡,則視乎社會AI推動經濟的水準釐定,伴隨AI經濟效益的提高而逐漸提升,最後達到能應付所有人基本開支的水準。筆者認為,盡早研究相應的社會制度對策,推動UBI,才能應對AI帶來的去工作化經濟轉型。目前的主流意見普遍預見AI不但會造成大規模失業潮,還會粉碎下一代透過努力工作,實現階級向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流動性,社會階級固化並演變為極端兩極分化,分成:掌握AI技術為其賺錢的階層、無法掌握AI的無用階層(Unemployable-指僱用的成本效益無法與機器比較的人群)。科技巨頭Tesla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一早表態支持早日研究UBI。
UBI乍聽像共產主義,關鍵差別在於,UBI不求改變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也不干涉個人從事甚麼「工作」。你毋須以溫飽、家人、未來為目的,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做着無聊、沉悶的內容,UBI試驗的目的是試圖研究把生存的經濟誘因消除,讓每人都有一定的保險線後,究竟大部份人是否會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 Hierarchy of Needs)推論的變得更純粹、更追夢,追求精神的自我實現。從而在集體追求過程中提高整個社會的價值。現時,人工智慧遍佈各行各業,連傳統行業美心集團,最近也研究引入自動化技術,利用無人機送外賣。筆者認為,AI工潮勢不可擋,有遠見的政府應盡早支持UBI,加快腳步推行,試想一下,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架構,過渡至AI時代,原本個人能通過「高等教育」、「多勞多得」改善生活,但隨着AI大量取代高薪工作,實現社會流動性的方式,如童話夢般被徹底粉碎的時候,社會要如何運行?而且,在AI革命早期,必定有大量勞工不會甘願放棄工作,屆時只會造成社會動盪和民粹主義,令社會摩擦急升,實行UBI則可安撫失業勞工,讓他們心甘情願讓出職位,拿「退休金」,才不至於在科技推動社會前進的大潮流中,成為孤獨的陪葬品。當然,在社會經濟結構早已畸形僵化,年輕人缺乏多元化發展空間的社會如港澳者,UBI短時間未必能夠啟迪思維模式的轉變,但不代今後表企業在引入AI自動化升級的時候毋須考慮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無謂君(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1/20169623
雲籌網略:訓練AI的「精神時光屋」
1 :
GS(14)@2017-10-15 18:28:34AI界風頭躉、GPU晶片廠商NVIDIA,上月底召開GTC造勢大會。大會以往只在美國舉辦,今屆首次亮相北京,足見中國眼下AI熱潮有多麼的風頭無兩。NVIDIA的創辦人、有「AI教父」之稱的黃仁勳(Jensen Huang)再次語不驚人誓不休,在大會上直指「死對頭」Intel創辦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已死!GPU和CPU的晶片之爭鬥得你死我活,看來距離下一場芯片大戰、全雄並起改朝換代的日子已經不遠。「摩爾定律」是指電腦處理器所含電晶體的數目,每隔兩年便增加一倍,晶片的運算性能越快,產品的功能越強大。然而,黃仁勳在大會上死咬對手Intel不放,稱「摩爾定律」已是舊時代的法則,現時CPU的增長性能緩慢,NVIDIA的GPU電晶體數量每年增長50%,CPU每年僅增長10%——言下之意,世界今後將由NVIDIA引領進入更高速進化的GPU時代。黃當場還以勝利者的姿態,宣佈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BAT)已經簽約,在雲服務使用Volta GPU;華為、聯想等伺服器廠商,亦部署基於HGX的GPU伺服器。整場演講圍繞着目前AI基礎芯片技術發展、亦可了解到NVIDIA GPU技術為何受外界瘋狂追捧,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在YouTube找來看,筆者在此不詳細多說。對筆者而言,本次演講中最具衝擊性的,並非最多人講、關於無人駕駛的相關部份,而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機械人訓練模擬器「Issac」。簡單來說,目前AI最受重視的「深度學習」,其實可分為兩個環節,一為訓練(training)演算法,還有利用演算法推理(inference)結論。在以往日子,開發人員在訓練演算法教授機械某種技能的時候,必須在真實環境下讓機器練習收集數據。在進行深度學習的時候,讓機械人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測試練習是家常便飯。然而,NVIDIA發明的「Issac」,它融合VR和AI兩項技術,在虛擬世界透過VR搭建各類模仿現實的場景,設定各種測試情境,讓AI在此深度「修煉」,這個空間更排除現實世界的時間定律,AI能在一秒內反覆練習,還可以組隊,讓多個機械人同時訓練,只需數分鐘,就能完成耗時、花費高昂的實景測試,最後,將學習成果傳送到其他AI身上,完成訓練,投入實戰,大大加速學習效率。
Issac簡直就是AI的「神速學習器」,像漫畫《龍珠》中的「精神時光屋」,機械人進入時光屋後,在裏面完全不受外在世界的時間限制,達到訓練無極限的境界。相比真實世界,人類社會起碼要經歷千年才能累積的知識和技能,AI在Issac可能只需花費人界一天時間,就能全數學會,甚至遠遠超越!更厲害的是,Issac可把學習成果,直接大量傳授給其他機械人,讀者們還記得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男主角Neo學習功夫的情節嗎?只需將程式「download」到腦裏面,一分鐘就能學會蓋世神功,成為絕頂武林高手。日後,機械人只要在Issac極速學懂某項技能,「出關」後把成果「upload」至雲端,繼而再「share」給所有正在服役的AI軍團,豈不是比武俠小說的「即時千里傳功大法」還厲害得多!想想,只需出入精神時光屋,再透過upload和download,就能瞬間將畢生功力升level,不是神功又是甚麼?筆者為各行各業的「絕世高手」捏一把冷汗,日後除了改行擔任機械人幼稚園級的「啟蒙導師」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出路。以往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今後的科技大潮更像海嘯,今天的人類「教授」們,明天眨眼就變成「教練」,後天還面對「降grade跌watt」成為弟子,最後集體被AI「逐出師門」,加入失業大軍,如果連高人教授都尚且如此,其他人還不吃西北風?無謂君(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5/20183651
雲籌網略:中美勢必在AI擂台上一決雌雄?
1 :
GS(14)@2017-10-30 00:55:46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破格」大談創新,提出一系列推動創新及科技、創意產業發展的措施,政府將撥款142億元,作為大學、企業研發及發展智能城市的資金,更煞有介事地要親自領導跨部門「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幫香港在創科之路急起直追。無獨有偶,今年稍早前,北京當局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AI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需加緊推出規劃和政策,掌握主導權。而在剛結束的十九大會議,習近平亦提及要加快發展AI,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決心全力發展AI,由戰略到實戰,投入龐大資金,國內的BAT早已發展神速,面向世界,美國科技公司甚至「上演」挖角搶人戲碼,奮力留住華裔研發人才。中美AI競爭,近年已成兩國媒體熱門話題。早前《紐約時報》更發佈一篇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上正趕超美國》的報道,文中大量比對中美科技公司、政府政策等,並得出結論,指中國AI實力正在超越美國。之後路透社早前就有報道稱,美國官員指出,打算加強對中國在矽谷的投資審查,甚至嘗試改變移民政策,針對性挽留中國華裔AI領域人才,一時之間出現很多「中國AI已超越美國,世界領先」的說法。然而,中國究竟是否真有足夠實力擊敗美國,登上AI領域寶座呢?國內不少文章引述智庫機構烏鎮智庫7月起發佈的《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7》一系列報告,指中國AI企業數量逐年上升,有超越美國的趨勢。在2000至2016年,美國每年新增的企業數目,佔當年全球比重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45.8%,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26.19%,而中國在16年間,由7.5%大幅增長至23.74%。另外,在申請專利數量上,中國大比數拋離美國。以電腦視覺專利申請數目為例,中國的數量是美國的3倍多,自2005年起中國首次超越美國,然後一直擴大優勢,從2005年僅多出40項,擴大至2016年的3,100多項,這其中當然有着國內狂飆的AI風投泡沫的催熟因素。不過,在AI融資規模上,美國仍佔主導地位,吸金力十足,在2000至2016年,美國AI累積融資達207億美元,佔全球71.8%,中國只達27.6億美元,僅佔9.5%。從整體數據來看,雖然中國正狂奔追趕美國,但吸金力顯然無法望其項背,雙方實力仍存在很大差距。對於國內有不少專家指,中國將趁AI時代「彎道超車」,筆者認為,這想法過份地想當然(講得好聽點叫天真)。現階段,中國無論是產業抑或AI科技,還在模仿複製、引入基礎技術的階段,而且不少報告都指出國內在AI相關的基礎科研投入不足,只是一味偏向應用開發,這一瓶頸目前仍然是中國企業的死症,所以美國在研發方面依然遙遙領先。不過,中國也有自己的「殺手鐧」:坐擁全球最多網絡用戶,以及最多、「最容易」的大數據生產用戶群體,所以在AI時代主要的「燃料」--大數據的收集和提煉上,中國明顯比美國佔優。而且,中國在特定領域,譬如電腦視覺、語音識別等演算法,因近年大力投入,也開始具備與美國競爭的實力。連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也提及,要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看來AI成為新一輪中美競爭的主戰場,將會很快白熱化。無謂君facebook(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9/20197975
雲籌網略:被視為Next Big Thing的玩意卻中國滯銷?為甚麼?
1 :
GS(14)@2017-11-13 03:40:33有迹象顯示智能喇叭近年逐漸成為智能家居時代的「新寵神器」,皆因其真正用途,是為人類將來打造五星級的智能家居——故此筆者更喜歡「智能管家」這個稱呼。蘋果今年4月推出「HomePod」,與亞馬遜的「Echo」、Google的「Google Home」形成鼎足三分局面,這場智能管家市場大戰,可謂一觸即發。從最新形勢來看,暫時由「Echo」遙遙領先。首先掃掃盲,「Echo」由亞馬遜三年前推出,除了提供音樂、有聲讀物等功能,還可以隨時隨地幫用戶Call的士、訂外賣、控制家中電器等,就如《鐵甲奇俠》的智能管家,只需對語音助手Alexa說:「Alexa,請幫我關廚房燈」,它就能馬上完成指令,將你的起居照顧妥當。「Echo」銷售成績有目共睹,單是去年,全球便賣出約650萬部,迄今累售超過1,000萬部,銷售額達10億美元。美國市場諮詢公司eMarketer報告指,今年首季度約有70.6%的用戶,每月至少使用「Echo」一次,遠超第二位佔23.8%的「Google home」!這次亞馬遜在後喬布斯時代搶得頭啖湯,蘋果、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了解到智能喇叭的管家地位後也開始急起直追,但反觀自詡「AI明日之星」的中國,智能管家類別的產品銷量「認真麻麻」,對科技產品最敏感的年輕人不慍不火、大部份平民消費者聞所未聞、甚至BAT都不太看得上這個市場,令人大跌眼鏡。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技術和文化兩大層面。首先,國內智能家電廠商仍停留在春秋戰國的混戰狀態,難以整合一個環境,為AI提供深度學習。在文化層面,國內音樂市場雖大,音樂質量卻被忽視,音響更並非大眾的必需品,反觀外國,音響的普及程度可謂與電視不相伯仲;再者,東西方的語言差異,限制國內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東方人說話轉彎抹角,習慣「話到嘴邊留半句」,分分鐘讓AI語音助手崩潰。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AI語音助手產品,如Siri、Google Assistant等,相對英文,中文語法邏輯不緊湊,且口音、方言多樣化,技術研發更為複雜。而且,兩者生活方式差異較大,東方城市人居住環境小,用語音操控家電,還不如自己落手落腳「撳掣」方便。話雖如此,這些文化障礙其實是可以出奇招克服的!只懂山寨美國貨的中國廠家,不妨向日本廠家學習:Vinclu上年底推出全息投影交流機器人「Gatebox」智能管家,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投射一個「虛擬女友」,她不但能控制家電,早上說「早安」、傍晚說「歡迎回家」,更化身天氣女郎,貼心提示天氣狀況,即使外出,都能透過APP保持聯絡。Vinclu這招十分厲害,它認定在亞洲真正需要智能管家的,其實是那些「宅到出汁」的毒男,於是把智能管家包裝成為宅男夢寐以求的「虛擬女友」,順利打開早期市場!返回正題,智能喇叭若真的「跑出」,成為智能家居、家居物聯網的超級平台載體,待「Echo」風靡全球,中國新一代消費者一旦開始跟風,極有可能重塑當年iPhone獨霸武林的盛況,讓Amazon利用智能管家硬件,極速打開知名度、硬生生撬開中國市場。站在亞馬遜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目前並無廠家能與之一鬥,一旦他朝橫掃千軍,股價應有機會再上。所以站在國內BAT的角度,這匹黑馬不可不防!中國互聯網界不要經常出來吐槽說日本近年沒有創新,說到Vinclu的本土化經驗,對一眾無從入手的中國廠商來說簡直可以封為教材範本。無謂君facebook(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12/2021167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