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周四,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James Clapper)在出席有關俄羅斯黑客幹預美國大選的公開聽證會時表示,他確信俄羅斯卷入了這些網絡攻擊中,俄羅斯對美國構成“威脅”。
據《華盛頓郵報》獨家消息,美國情報機構在大選結束後攔截到的一些信息顯示,在特朗普打敗希拉里贏得大選後,部分俄羅斯政府高層官員對這一結果進行了慶祝。
不過,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並不認同俄羅斯幹預美國大選的說法。本周五,特朗普將和情報部門會面並聽取克拉珀的相關匯報。
當前,在美國未來的國家安全計劃上,特朗普團隊內部出現了一些分歧。
當地時間5日,美國中情局(CIA)前局長、特朗普過渡團隊成員伍爾塞(James Woolsey)辭去了特朗普高級顧問的職位。伍爾塞在去年9月加入特朗普競選團隊。
伍爾塞
伍爾塞是資深情報專家,上世紀70年代末起便在美國國家安全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1993~1995年間曾任CIA局長。
據接近伍爾塞的人士透露,近幾周來,伍爾塞已經被排除在特朗普團隊關於情報問題的討論之外。而對於特朗普在推特上“任性”發表意見的做法,伍爾塞也頗有微詞。
另據外媒報道,特朗普將任命前印第安納州參議員科茨(Daniel Coats)為國家情報總監,並將於本周公布。
科茨是美俄關系上的鷹派,2001~2005年間曾任美國駐德國大使。
3月13日消息,在今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透露說,應太平洋聯盟輪值主席國智利邀請,中國政府拉美事務特別代表殷恒民大使將率團出席於3月14日至15日在智利舉行的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高級別對話會。
在發布這一消息時,華春瑩特別強調,這次會議是太平洋聯盟與亞太國家關於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級別會議,將就亞太區域合作下步工作廣泛交換意見,並不是部分媒體所說的TPP會議。
“中方希望會議能夠為推動亞太自貿區進程、建設亞太開放型經濟、促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作出貢獻”,華春瑩說,在TPP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沒有變化。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即將在本周三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發起歷史性脫歐談判。面對下定決心“硬脫歐”的英國,德國總理默克爾轉變此前寬容立場,強硬對英表示:“有些東西是不賣的。”
默克爾所指的是歐盟單一市場內部有關商品、人口、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原則。
此前,德國內部曾評測,英國脫歐將使德國5個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其中首當其沖的即是德國汽車行業,德國政府也為此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態度不如法國等國強硬;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勝選的消息導致德國國內持“親歐盟”觀點的人數激增,兩利相權取其重,從整體選情考慮,默克爾及時地調整了策略。
目前歐盟和英國在談判方面存在分歧:歐盟方面希望先就公民權利和邊境等問題談判,然後再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但英國希望退歐談判與貿易協定談判同時進行,德國政府此次則表示,支持歐盟訴求,必須先談退歐再談貿易協定,且600億歐元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德國政府整體立場變強硬
梅將於本周三致信歐洲理事會,要求依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與歐盟正式啟動脫離歐盟以及商談英歐未來關系框架的談判。
按照《里斯本條約》第50條,談判將持續兩年,在2019年3月份結束。如屆時不能達成協議,經英國和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同意,談判可延期。
在歐盟方面,將在接到英國致信後給出脫歐指導草案,不過真正的回應要等到4月29日的歐盟27國領導人峰會,在該峰會上,歐盟27國將探討英國正式啟動脫歐談判的“對歐盟傷害最小”的應對方案。4月29日是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後的一周、5月初最後一輪投票之前。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最近一次采訪中透露了德國的立場:“我們對懲罰英國毫無興趣,但是我們也沒有興趣將歐洲一體化置於危險之中。”
英國脫歐令歷經60年一體化進程的歐盟陷入新一輪危機,為防止英國脫歐現象重現,在法國和德國支持下,歐盟委員會計劃出臺“願者多做”的多速歐洲計劃,在未來有意願的國家可在防務、貨幣、稅收等領域加速推進一體化,而其他國家可以選擇不參與,而擺在歐盟領導人面前最緊要的問題,則是如何重新聚集歐盟內已然渙散的人心。
與法國政府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所秉持的“以儆效尤”的立場相比,德國政府此前對英國政府仍持友善態度,默克爾則堅持她希望令英國同歐盟之間可以“越緊密越好”,其背後考量主要在於德國的商業利益訴求。
根據德勤的一份調研報告,一旦英國在兩年後徹底脫離歐盟,德國有5個行業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德國汽車行業。
上述報告顯示,德車企在英營業額穩居各行業首位,英國是德國汽車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寶馬公司在英投資了多家工廠。
受到第二大影響的行業為德國的金融業。據統計,德國多家金融機構在英總雇員數約6萬人,僅德意誌銀行一家就在英國擁有雇員8000多人。除此之外,德國的外貿、物流和能源行業均與英國有著密切聯系,其中德國物流企業在英雇員數將近10萬人。
不過有三重原因導致了默克爾的立場變化:英國堅持“硬脫歐”卻仍希望擁有通向歐盟單一市場的渠道;捍衛已經處於危機之中的歐盟機構聲譽,並對抗歐盟區內的民粹主義思潮;以及最重要的,打擊競選對手、歐洲議會前議長、社民黨新任黨魁舒爾茨:舒爾茨曾經的歐洲議長身份暗示了他同歐盟機構之間的聯盟關系,考慮到德國國內受到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的強力支持者)消息刺激,選民比以往更加選擇親歐,默克爾對英國的一再寬容將不再對她的選情有利。
600億歐元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既然堅定立場力挺歐盟,在計算英歐分手費時,德國政府亦表示,600億歐元(約合500億英鎊)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這份賬單將包括英國國家債務、養老金和未付票據;歐盟方面並要求英方在未來6年內付清這600億歐元,用以分擔其加入歐盟時認可的各種計劃和項目的費用,譬如對於英國籍歐盟公務員工資的支出等。
英國方面對此強烈不滿,並一再表示不會付這麽多。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表示,分手費不能打折,且會對此進行科學計算。目前對於該預算的管理問題也由一名德國人領銜負責——歐盟預算和人力資源委員厄廷格(Guenther Oettinger)。
歐盟脫歐談判代表巴爾尼爾(Michel Barnier)明確表示,在歐盟與英國就貿易協定談判前,脫歐賬單的金額必須先確定下來。
德國財政部對此表示:“任何有關第50條的協議都必須包括英國對其履行作為歐盟成員國所承擔財務承諾的確認。”
默克爾率領的基民盟黨法律專家希爾特(Heribert Hirte)表示,任何在財政上的談判失敗都將導致未來的英歐貿易關系協議泡湯。
社民黨在英國脫歐方面的發言人斯彭哈特(Norbert Spinrat)則表示:“我們期待英國人可以做出有榮譽感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做的話,歐盟可以把他們告上國際法庭。”
目前德國政壇不少人仍認為,英國做出脫歐的決定是愚蠢的。一位德國政客匿名表示:“他們認為離開了歐盟,英國的前途就是光明一片,許多歐洲領導人都不這麽想。”
朔伊布勒說:“我不認為這樣的決定符合英國利益,但是這又由不得我。”
特朗普在當地時間周三的一系列表態一改他競選時的承諾。無論是他對北約的態度還是關於美聯儲主席耶倫的任職,都發生較大轉變。他還表示,不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同時稱,現在的美元太過強勢。
他爆炸式發言後,全球市場攪翻了天。美元尾盤“閃崩”,美元兌日元跌破109關口,刷新2016年11月17日以來低點,離岸人民幣尾盤飆漲創下一周新高,期金收報逾五個月新高,十年期美債價格也急劇上漲。周四,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上調289點,報6.8651,創1月18日以來最大調升幅度。
“北約不再過時”
在會見北約秘書長Jens Stoltenberg時,特朗普表示,北約不再過時。他也承認了之前曾抱怨過北約並沒有在打擊恐怖主義上出過足夠多的力,並曾多次敦促北約盟國承擔更多防務開支。
特朗普說:“北約現在有所改變,他們開始出力打擊恐怖主義。我曾經認為這個組織早已過時。而現在,北約不再過時。”
特朗普同時重申,北約盟國應該遵守此前作出的提高各自國防預算的承諾,而不是依賴美國,這將使北約各國更加安全,美國和盟國之間的關系也會更緊密。
“中國並未操縱匯率”
特朗普當天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中國不是“匯率操縱國”。他指出,近幾個月來中國並未“操縱匯率”。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財政部可能本周公布最新的半年度《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美國財政部去年10月公布的上一份《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顯示,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並未操縱貨幣匯率以獲取不公平貿易優勢。
同時,特朗普還認為現在的美元太過強勢。“這部分責任在我,人們對我的信心很高,但強勢美元會影響競爭力,最終傷害美國。“特朗普在采訪中說道。
“我喜歡耶倫”
當被問及耶倫是否會在2018年任期結束後被“下崗”,特朗普予以否定。他並不反對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明年2月任期滿後連任,但目前做任何決定都為時尚早。耶倫曾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頻繁攻擊的一個目標,特朗普當時批評她的低利率政策。
在談及同耶倫關系的問題時,特朗普表示兩人曾在白宮坐下來談過話。他說:“我喜歡耶倫,也尊重她,而且我確實喜歡低利率政策。”
全球市場震蕩
特朗普發言過後,美元尾盤“閃崩”,美元兌日元跌破109關口,刷新2016年11月17日以來低點,離岸人民幣尾盤飆漲創下一周新高,期金收報逾五個月新高,十年期美債價格也急劇上漲。
美元兌日元走勢,圓圈處即特朗普發表相關言論後市場走勢
當地時間4月29日,歐洲春假前一天,歐洲理事會“英國退歐事務”特別峰會在布魯塞爾如期舉行。
這次會議發布的“歐理會英國退歐談判指導原則”(European Council (Art. 50) guidelines for Brexit negotiations),是歐洲方面對英國3月29日遞交的退歐申請的正式回應。
“我們只花了4分鐘時間就達成了一致,這是史無前例的。” 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告訴記者們。同時在場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用法語發表講話稱,英國很多人完全低估了退歐談判在技術上的複雜性。在回答記者問到上周在倫敦和梅首相會面的情況時,他不無諧謔地說:“棒極了——當然我不是指菜肴。”
在總共6方面28條內容的指導意見中,要點仍然是:以27國“合而一體”對英談判,談判將分階段進行,英國方面必須先履行先前作為歐盟成員國所承擔的所有義務和職責,具體來說就是要支付“分手費”;必須要拿出實際有效的方案,保障在歐盟國家和英國的雙方公民的居住生活工作等權利——只有在這些·重要方面作出有效行動,取得重要進展,並得到歐盟27國認可之後,英國希望盡快進行的自由貿易談判才可能正式開始。
正在蘇格蘭忙於競選宣傳的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以及唐寧街10號首相府,對歐盟的這份方案並未給出評論或回應。
事實上,梅在上周已經意識到談判形勢的嚴峻,並向選民們表示:“我深諳‘歐盟各國排著隊與英國對峙’的局面,她呼籲選民們能夠投保守黨一票,從而賦予她更大而牢固的權利,以便她在退歐談判中贏得對英國最有利的結果。
特雷莎·梅 圖片來源:網絡
“分手費”不付,自貿談判休想開始
在荷蘭極右翼反歐候選人瓦爾德斯敗選和馬克龍有九成可能在法國大選中勝出的背景下,全球民粹主義風起雲湧的狀況似乎被有效遏制。
由此,被鼓脹了信心的歐盟27國以防止其他國家追隨英國進一步瓦解歐盟基石,捍衛統一的決心,顯然表現得更加堅定和緊迫。
在圖斯克走進會場後幾分鐘內,27國領導人便一致表決通過“指導原則”,並不令人驚詫。更何況早在3月,“原則”草案就開始在各國領導人手中流轉,並幾經討論和修改。
在“指導原則”文案中,記者並沒有找到之前被各媒體炒作的,“危言聳聽”了多時的600億歐元“分手費”,而是以“單一賬單”(A single financial settlement)來表述。這一“單一賬單”非常不具體,只是籠統地包涵了英國對歐盟預算、歐洲投資銀行、歐洲發展基金、歐洲央行等已經作出的承諾和需要承擔的義務以及債務。但盧森堡總理巴特爾(Xavier Bettel)在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單一賬單”金額大約在400億至600億歐元之間。
“指導原則”文案另一個關鍵內容就是,如何保障約450萬生活在英國的歐盟成員國公民和生活在歐洲大陸的英國公民合法居住、工作、學習的權利。目前為止,英國政府一直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安排,也從未透過口風,有過任何表態。
由於英國已經表示不惜放棄歐盟“單一市場”準入權,但希望與歐盟簽訂所謂“雄心勃勃”的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在“退歐指導原則”特別明確指出,歐盟會以自身利益為基礎,在英國不再是成員國後與其進行談判,但是所達成的協議,除了是平衡的、雄心勃勃的、範圍廣泛的之外,不能等同於參與或部分參與到“單一市場”。
關於目前總部設在倫敦的歐洲監管機構,包括歐洲醫藥監管局、歐洲銀行業管理局等,“原則”中明確指出都將陸續遷出英國,由歐盟成員國決定遷往哪里。
目前荷蘭、愛爾蘭、意大利、瑞典、奧地利、匈牙利和馬耳他以及德國、西班牙等多國均已正式或非正式地表示了對歐洲醫藥監管局的“覬覦”之心。奧地利方面稱,藥監局對總部所在國的經濟起到的促進作用價值高達11億歐元。
“提前大選能有利於退歐談判是無稽之談”
歐盟27國周六表現出來“一致對英”的強烈態度,直接導致英國逐個攻堅,爭取“同盟”,達成所謂“最容易的離婚”和“最好的談判結果”的幻想,瞬間破滅。
事實上,英國方面已經作出的相關努力都遭遇滑鐵盧。上周,退歐談判大臣戴維斯否認自己在歐盟尋求“同盟”失敗,尋求與德國方面進行非正式接觸也未獲成功。現在看來,這並非沒有跡象;不久前,英國外交部長約翰遜關於就在歐盟和英國居住雙方公民權利問題進行協商的提議,也被歐洲方面斷然拒絕。歐洲方面明確表示,所有討論都必須在英國大選之後才有可能展開,
去年6月英國剛剛作出“退歐”決定時,態度相對“溫和”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如今也加入了強硬派行列。“歐盟正團結一致進入一個非常複雜的‘談判’程序,我們必須將歐盟利益放在首位。”她還尖銳地指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英國人對此還抱有幻想”。
馬克龍5月7日或將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的預期即將實現,歐盟排行老大、老二的德、法兩國,在英國退歐問題上將毫無疑問更加一致。競選期間就到訪過唐寧街10號的馬克龍,早在今年2月就擺出了對退歐的強硬態度。
歐洲議會退歐談判專員爾霍夫施塔特(Guy Verhofstadt)上周在《衛報》上撰文稱,特蕾莎·梅決定提前大選是政治機會主義的行為,並認為她企圖在議會獲得更多支持,以便在與歐盟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和更大權力,完全是無稽之談。“提前大選與布魯塞爾方面沒有關系,歐洲方面註意到,梅首相的強硬態度,已經使得她在談判中取得良好成果的可能性在減少,而且她在國內也基本無計可施。”
英國經濟受退歐負面影響正在顯現
盡管過去的9個多月,各宏觀數據表明,英國經濟有著一定的彈性——英鎊貶值超過15%之後開始逐漸反彈,富時100刷新歷史新高,然而,英國國家統計局周五最新發布的GDP數據顯示,英國第一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3%,是2016年一季度以來季率增長最慢的。
統計局方面表示,零售貿易是第一季度英國GDP增長的最大拖累因素;住房價格下降和物業租賃不景氣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則已經連續兩個月超過2%的目標值,達到2.3%——自退歐公投之後,通脹率已經翻了4倍;而消費者信心近期也出現了明顯回落。
周五數據公布之後,標普便重新確認了英國主權評級為AA/A-1+,前景展望仍是負面。標普方面認為,英國退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繼續給經濟表現以及大型金融服務機構帶來風險;退歐給英國憲政帶來挑戰;在退歐談判前景迷茫的環境下,標普調低了英國經濟前景預測,預計2017-2020年的GDP增速均值為1.4%,低於退歐前預期的2017-2019年的2.1%。
由於初始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即通過發行加密代幣進行融資的方式在新加坡發展勢頭迅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近日公開表態稱,如果數字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第289章)(SFA)”中監管的產品,那麽這種數字代幣在新加坡的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
此前,美國證監會已發文嚴重警告ICO發行和投資風險,美國最大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Bitfinex應聲宣布將停止ICO交易,平臺將在未來90天內逐步停止向美國個人客戶提供所有ICO代幣服務。
今年以來,ICO虛擬貨幣融資已迅速在全球範圍內產生近千億美元級的資產泡沫,其潛在風險性也受到各國監管機構的高度重視。ICO的吸金能力到底有多強?如此巨大體量的泡沫一旦破裂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全球監管當局又該如何應對?
ICO擁有超強吸金能力
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今年以來,ICO在中國國內市場上異常火熱。截至目前,已經完成65個ICO項目,並累計融資26.16億元人民幣,累計參與人次達10.5億元。
而ICO在國際市場上掀起了更大的風浪。根據金融研究公司Autonomous近期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全球總共455家區塊鏈公司累計獲得融資額為19.47億美元。而今年以來,科技創業公司通過ICO共融資近13億美元。
《福布斯》雜誌在近期的一篇發文中表示,ICO項目迄今為止已經產生了千億美元級的數字資產泡沫。
以今年4月發行的基於以太坊(Ethereum)的預測市場應用Gnosis為例,采用加密數字代幣以太坊來為項目籌集資金,支持者不會像在典型的眾籌項目中一樣收到實際物品。相反,對於每一個投資Gnosis項目的投資者,“智能合約”將自動發送一種數字代幣,即GNO幣給投資者,使投資者能夠訪問該平臺,並在該網絡中獲得一定數額的虛擬資產。
正式發行11分鐘內,Gnosis已募集到1250萬美元,僅銷售了1000萬個幣中的4.2%,最終的價格為每個代幣29.85美元。他們的項目——一本49頁的白皮書和幾千行開源代碼,價值達到了3億美元。兩個月內,GNO幣交易價格上漲至335美元,Gnosis的價值也隨之達到30億美元。
在拍賣結束後的聲明中,Gnosis創始人科普曼在回應初步分配不均衡時寫道:“我們堅信,這種分配將會使所有代幣持有人受益,因為我們確保我們有足夠的代幣來激勵生態系統的增長。”
此外,今年6月12日,計劃創建一個新的加密貨幣存款系統的Bancor項目提供其總代幣的50%,並在三個小時內籌集了1.53億美元,創造了ICO誕生以來的記錄。次日,一個有關物聯網小型支付設計的項目IOTA,一發行就立刻籌集到18億美元。一周之後,名為“Status”的郵件平臺推出的代幣也籌集了1.02億美元。
7月初兩家在美國毫不起眼的區塊鏈技術公司Tezos和block.one也通過ICO成功完成了總價值4億美元的融資,其數額完全可以與一些大型公司融資額相媲美。
ICO泡沫類似互聯網泡沫
事實上,2017年,虛擬貨幣市場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泡沫。在過去12個月中,所有虛擬項目的市值大幅上漲了近870%,從120億美元增加到了超過1000億美元,這一上漲相當於1995年到2000年期間股票市值漲幅的6倍之多。
據數字貨幣研究機構Smith&Crown統計,虛擬貨幣的主要代表比特幣和以太幣,在今年上半年分別升值160%和3350%。盡管多年無法擺脫暗網、洗錢、地下交易等陰暗角色,比特幣在經歷了此前暴漲、閃崩、分叉之後,於8月5日上午11時回升至分叉前的高位。
此後,受全球政策利好消息影響,國際比特幣價格再創新高。據Coinbase平臺報價顯示,8月13日9點左右,比特幣漲破4000美元,最高達4200美元,創歷史新高。
國內比特幣價格也一舉突破2.7萬元。據火幣網數據顯示,8月14日17:20左右,比特幣價格價格突破2.8萬元,最高達28450元,當日漲幅達4.9%。火幣網比特幣本月第8次刷新歷史新高,本月漲幅已達49.7%。
由於去中心化的特質,人們發現,其實任何具有數字化概念的人都可以發起代幣。一時間,市場上一度出現超過900種不同的加密數字貨幣和加密數字資產,每天都有相當多的ICO項目啟動。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塊鏈技術尚處在早期發展階段,區塊鏈的王牌應用——比特幣的底層協議仍需要不斷擴展升級,區塊鏈行業技術開發人才尚面臨巨大缺口,如此大規模湧現的區塊鏈應用中,很難保障其技術團隊足以實現應用的安全可靠性。
在現階段ICO融資一片火熱的態勢下,不乏部分項目鉆空子惡意欺詐,粗制濫造“偽區塊鏈”應用。畢竟,大多數投資者對於區塊鏈技術的認知不足,即使手持某項目的全套白皮書和開源代碼也很難判斷其是否嚴格按照區塊鏈技術路徑保障應用運行的公開透明。
《福布斯》在發文中表示,這些缺乏實際價值的ICO項目,就像當年的互聯網企業一樣,它們產生的泡沫與當初互聯網產生的泡沫幾乎是一樣的。2000年,互聯網股票市值一度縮水1.8萬億美元,如果一個預測市場的區塊鏈項目(Gnosis)可以估值3億美元,那歷史必然會重演。
不過,《福布斯》在發文中還提到,ICO項目似乎已經過了郁金香泡沫階段。雖然第一個互聯網泡沫是可笑的,但的確也留下了如谷歌、亞馬遜和eBay這樣的公司。即使愚蠢的投機者們最終被踢出局,但許多明智的、早期的入場者已經變得非常富有。而這一歷史也正在重演。
全球監管開始行動
新加坡金管局在此次的申明中表示,如果數字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第289章)(SFA)”中監管的產品,那麽這種數字代幣在新加坡的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
金管局表示,由於此類交易的匿名性質,以及在短時間內便可籌集大量資金的便利性,ICO易受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ML / TF)風險的影響。
金管局目前正在評估如何對涉及數字代幣的活動相關的ML / TF風險進行監管。同時,金管局也已經註意到數字代幣的功能已經發展到超越了只作為虛擬貨幣的範疇。例如,數字代幣可代表發行人資產或財產的所有權或擔保權益。
而就在兩周多前,美國證監會(SEC)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警告市場參與者:即便使用了區塊鏈技術,虛擬組織發起的要約或銷售仍受到聯邦證券法律的管轄,並稱這同時適用於“ICO”和“Token Sales”(代幣銷售)。該報告認為,無論使用了何種術語、應用了何種技術,是不是證券的認定取決於事實和環境,特別是交易的經濟屬性。
隨後,美國數字資產交易平臺Bitfinex宣布將不再為美國投資者提供該交易平臺上線的部分ICO代幣,同時還將對其他相關服務進行整改,包括不再接受美國個人用戶的驗證請求,該決定立即生效。Bitfinex方面表示,這些代幣可能存在與監管沖突的風險。此外,平臺將在未來90天內逐步停止向美國個人客戶提供所有ICO代幣服務。
日本內閣會議也於今年3月末通過《關於虛擬貨幣交換業者的內閣府令》,於4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從事虛擬貨幣買賣和虛擬貨幣間交換業務的公司,需要在政府登錄申請,在申請時需要提供3年內的收支預想、公司結構等各種信息。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尼、泰國等國家,已經或者將向金融科技行業推行“監管沙盒” (Regulatory sandbox))制度,在防止金融科技潛在風險蔓延的同時,鼓勵創新。
該制度由英國首創,指從事金融創新的機構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按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CA)特定簡化的審批程序,提交申請並取得有限授權後,允許金融科技創新機構在適用範圍內測試的監管政策。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月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就此輪中美經貿磋商發表聲明。至於下一步中方是否會去美國,或美方是否會來北京舉行新一輪磋商等具體問題,建議你向中國商務部了解。中方有關原則立場是明確的,中方談判和磋商的大門始終敞開。
以下為文字實錄:
問:最新一輪的中美經貿磋商已於本周末結束。本輪磋商在中國舉行,下一輪應當在美國舉行。現在是否有時間表?能否透露下次磋商的具體時間?劉鶴副總理是否有計劃赴美繼續推進中美經貿磋商?
答:看得出來你非常關心也希望看到中美能通過磋商解決經貿問題。中方已就此輪中美經貿磋商發表聲明。至於下一步中方是否會去美國,或美方是否會來北京舉行新一輪磋商等具體問題,建議你向中國商務部了解。中方有關原則立場是明確的,中方談判和磋商的大門始終敞開。
“登高以望遠,見微以知著。”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內涵亦不斷豐富。若只盯住技術層面討論貨幣政策,難免一葉障目;跳出窠臼,著眼於全局的宏觀架構和深層的微觀基礎,才能對貨幣政策形成準確洞見。作為工銀國際“新時代中國貨幣政策宏觀架構與微觀基礎”研究系列的首篇報告,本文梳理了新時代中國貨幣政策的宏觀架構,其中,“貨幣匹配經濟”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核心邏輯,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財政政策、匯率政策、金融監管的新關系,共同決定了貨幣政策取向的預調微調。基於此,可以構建四維度的宏觀坐標系,預判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邊際松緊變化。在本系列的下篇報告中,我們將探討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微觀基礎,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的“宏觀—微觀”坐標系。
2018年,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同時開啟了四十年量級的改革開放再出發。無論是宏觀經濟環境,還是微觀市場機制,均正在發生系統性、歷史性的變革。位於這些變革的交匯點,中國貨幣政策既是顯示器,又是推進器。局限於技術層面討論貨幣政策本身,難免一葉障目。有鑒於此,我們在本系列研究中,將從兩個方向拓展分析框架,構建新時代貨幣政策的“宏觀—微觀”坐標系。第一,向上理清貨幣政策的宏觀架構,借助貨幣政策與宏觀因子的關系,定位貨幣政策立場的演變。第二,向下探究貨幣政策的微觀基礎,把握政策信號傳導的機制,進而洞悉政策落地效果的強弱。
貨幣政策與四大宏觀因子
作為本系列的首篇研究,本文聚焦於上述貨幣政策坐標系的宏觀部分,通過梳理貨幣政策與四大宏觀因子的關系架構,為定位貨幣政策立場提供有效工具:
關系一: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歸根結底,實體經濟是決定中國貨幣政策立場的根本因素。兩者的新關系塑造了貨幣政策的新邏輯。以2018年為起點,一方面,全球開啟同步複蘇,中國貨幣政策的重心從擺脫危機余波,轉向消解寬松遺患、呵護經濟長周期複蘇;另一方面,伴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對增速放緩的容忍度漸次提高。因此,中國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從“貨幣驅動經濟”,轉向“貨幣匹配經濟”,奠定了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宏觀邏輯。由此出發,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立場本質上包含“變”與“不變”的雙層內涵。在“不變”的層面,穩健中性意味著:貨幣政策要始終精準匹配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長期保持絕對松緊的不松不緊(即學術意義上的中性)。在“變”的層面,由於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態不斷改變,因此為了與之匹配,貨幣政策也需要加強前瞻性的預調微調,適時調整邊際松緊(與前期水平相比)。有鑒於此,在解讀新時代中國貨幣政策時,要明辨“變”與“不變”:既不能將“穩健中性”理解為一成不變、放棄邊際調整,也不能根據邊際松緊的變化,誤認為“穩健中性”發生了動搖。例如,6月27日,央行宣布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同時將流動性供給從“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正是“絕對松緊不變+邊際松緊變化”的體現。
具體到政策實踐,央行如何用邊際松緊的“變”實現絕對松緊的“不變”?我們認為,有兩大標準。從數量信號來看,貨幣供給的規模增速,包括M2增速和社融增速,要趨近於GDP增速與CPI增速之和。從價格信號來看,政策利率要趨近於名義自然利率(自然利率+通脹率)。值得註意的是,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正從數量型為主轉向價格型為主,所以目前政策層主要依據數量型標準來維持“穩健中性”的政策立場,而在未來(尤其是利率並軌之後),價格型標準有望逐漸發揮主導作用。
關系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圍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目前存在著兩組相互矛盾的關系。一方面,從合意角度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開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需要形成“互補替代”的協同關系。即遵循“雙向指派法則”:無論是對於內部均衡(經濟增長、充分就業、促進改革、物價穩定和內部協調),還是外部均衡(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穩定和外部協調),都需要靈活構建“貨幣—財政”的政策搭配,共同進行調節。另一方面,在長期政策實踐中,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內生紐帶”。正如我們2017年的研究所指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地方GDP錦標賽”,現行財稅體制下地方“事多錢少”的困境,以及預算軟約束下地方政府對借貸成本的不敏感,導致地方政府傾向於過度加杠桿,倒逼金融機構過度提供流動性。這不僅削弱貨幣政策的調節功能,亦助長地方財政的無序擴張。
2018年,在中國經濟步入新時代之際,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是當前“貨幣—財政”政策搭配的核心出發點。2017年以來,通過樹立正確政績觀、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嚴控地方債務規模等舉措,地方政府的加杠桿沖動得到有效約束。由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關系逐步跳出“內生紐帶”,加速邁向更為合理的“互補替代”,能夠提供更為靈活的政策搭配。例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以處置地方債風險為重心,財政政策的去杠桿有望大幅加碼。在“互補替代”關系下,財政政策在去杠桿領域的“發力”,意味著貨幣政策需要相應地“留力”。因此,流動性供給從“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能夠避免政策同向共振導致去杠桿力度失控、觸發債務通縮,從而呵護實體經濟的複蘇勢頭。
關系三: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以“8·11匯改”為轉折點,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從“相互沖突”轉變為“榮損與共”。“8·11匯改”前,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存在實質上的聯系匯率制,匯率靈活性不足導致調節功能缺失,迫使貨幣政策對其進行功能代償,因此對外的匯率穩定和對內的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沖突,難以兼顧。“8·11匯改”後,在“雙錨”機制下,有效匯率緊密貼近均衡匯率,切實反映了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相對強弱。至此,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均由中國經濟基本面驅動,形成了“榮損與共”的新關系。
展望未來,隨著匯改進一步深化,匯率制度將繼續從“中間解”邁向“角點解”,上述的新關系有望不斷增強。有鑒於此,面對外部風險壓力,犧牲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中的一方,將損害而非挽救另一方。“保匯率VS保利率(保樓市)”的爭論,本質上已是偽命題。相反,協同運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夯實中國經濟基本面,從根本上同時穩固匯率和利率,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例如,在2018年美聯儲加速加息的情況下,中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盲目地政策跟隨並非良策,堅持以我為主、通過定向降準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才能縮小中美經濟周期的差距,同時捍衛外部匯率和內部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關系四: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十九大以來,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金融監管的關系正在呈現兩大新特征。第一,長期來看,貨幣政策獨立性將持續提高。“一行”的宏觀審慎監管,疊加“兩會”不斷推進的穿透式監管,將針對性地治理金融順周期性和跨市場風險傳染,填補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的功能短板,進而釋放貨幣政策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空間。第二,短期來看,貨幣政策需要考慮階段性的“監管沖擊”。監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將對市場流動性的規模、流向、結構等諸多方面產生深度沖擊,貨幣政策需要對此進行適度對沖。
基於上述分析,在中國經濟新時代,貨幣政策主要用於從“正門”調節流動性,而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則用於堵住“偏門”的流量,雙方長期有分工、短期需協同。隨著中國金融創新的高速發展,當新的偏門暴露、尚未堵上之際,由於市場逐利性驅動,信貸內生地傾向於過度擴張。“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邊際趨緊,避免流動性大量從偏門溢出、造成系統性風險,同時也利於延緩監管套利和利益藩籬的形成,降低“堵偏門”的監管改革阻力。當監管跟上、堵住偏門後,貨幣政策將邊際趨松,從正門補充流動性,緩解“堵偏門”造成的短期沖擊,避免信貸過度萎縮、壓抑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新時代中國貨幣政策的宏觀架構
宏觀架構定位中國貨幣政策立場。基於貨幣政策與上述四大宏觀因子的關系,可以理清新時代中國貨幣政策的宏觀架構:
第一,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居於主導地位,賦予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基本內涵。“貨幣匹配經濟”成為核心邏輯,並且決定了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變”與“不變”。在“不變”的層面,貨幣政策要始終精準匹配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長期保持絕對松緊的不松不緊。在“變”的層面,為了匹配不斷變化的實體經濟,貨幣政策也需要加強前瞻性的預調微調,適時調整邊際松緊。
第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匯率政策和金融監管的關系處於次要地位,對邊際松緊的變動施加重要影響。為此,我們構建了多維度的宏觀坐標系,以綜合分析這些宏觀因子的影響,進而定位貨幣政策的邊際立場(見圖)。在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保持不變的基層上,這一坐標系反映了四大宏觀因子對貨幣政策邊際松緊的影響。影響的數值範圍為{-2,-1,0,1,2},依次表示邊際從緊、邊際偏從緊、邊際中性、邊際偏寬松、邊際寬松。坐標系中的陰影面積越大,表明貨幣政策越可能邊際趨松,反之則趨緊。
利用上述宏觀坐標系,可以展望2018年下半年的貨幣政策立場演變。相較於上半年,下半年實體經濟複蘇對流動性的需求擴大,且財政去杠桿有望加速發力,而資管新規的監管沖擊尚在釋放,均要求貨幣政策轉向邊際趨松。同時,鑒於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榮損與共”新關系,貨幣政策在部分響應美聯儲加息提速的同時,將更多地關切經濟基本面的內部穩固,不會制約邊際上的適度趨松。由此,我們判斷,2018年下半年,央行將通過“上調市場利率+定向降準”的政策搭配,實現穩健中性基調下的貨幣政策邊際偏寬松。下半年,央行有望再進行一次定向降準,每次幅度預計為50個基點。此外,考慮到今年1月以來,M2增速持續向下偏離GDP增速與通脹率之和,已經積蓄了向上回歸的動力,因此下半年M2增速有望小幅回升。
(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系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