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果有一天 流動性最好的市場突然枯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26

如果美聯儲開始加息,固定收益市場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出,為防止到時候流動性枯竭,美國的基金公司正在想方設法確保手中持有的債券能賣得出去。

據路透報道,在過去幾個月中,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模擬測試,為其持有的現金、短期債券和其他流動性證券構建緩沖帶。

他們擔心,如果美聯儲開始加息,投資者會因債券價值的走低而爭相拋售。

旗下擁有700億美元資產的Thornburg投資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經理Jason Brady對路透表示,當加息來臨的時候,想要賣掉持有的債券有多難?答案是這相當有挑戰性。

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首次加息的時間是在明年夏天。在10月的一項調查中,大多數的交易商預期首次加息是在6月,明年年底利率會升到1%。

還有基金經理提到,他們已經看到了債市流動性枯竭的跡象。

今年10月中旬,不少基金經理被債市閃崩嚇的不輕。當時十年期美債的收益率一度暴跌至1.865%,創2013年5月以來的新低。

“當流動性最好的市場一夜之間失去流動性,這事兒就有點麻煩。”Brady在上述報道中提到。

為緩沖風險,目前已經有不少基金開始增加現金配置,Thornburg旗下一只基金已經將現金的配置比例從去年的10%提高到13%,同時也增持了短期債券和高評級債券。還有公司選擇增持非美債券,例如澳元和加元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74

“一個社會突然的改變,肯定有最多的故事” 陳可辛念念不忘的1980年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020

陳可辛最初拍《中國合夥人》,並不是想拍一個企業或者兄弟情,而是覺得這個題材剛好可以承載這30年的變化。 (蔣彬/圖)

電影導演陳可辛說他不久前做了一個夢,夢里回到1980年代,見到那時候的同學朋友。他逐個給他們講什麽是手機、智能手機,什麽是電腦和互聯網。有一些朋友讓他在夢里不知怎樣開口,因為從“未來”回去的陳可辛知道,這個朋友已經去世,那對甜蜜的小戀人結了婚生了孩子又離了婚。

“很多事情你永遠想不到,但是到最後這些線索永遠會走在一起,這就是一種命運。”陳可辛在南方周末“中國夢”演講臺上說。

陳可辛差一點就來不了“中國夢”了,他一直在發燒,後來他的決定是:只要出入境檢疫能通過,就一定來。

因為這是南方周末創刊30年的“中國夢”特別版,也是他進入電影圈30年。

“北上”的最初,他就想拍1980年代,拍改革開放後的故事。直覺告訴他,社會大變革的時期肯定最有故事。籌備《中國合夥人》時,他向多名內地民營企業家了解當年往事,包括王石。聊出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在《中國合夥人》那個電影里確實是放不下,”陳可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真正拍到1980年代,我覺得會比1990年代更有趣。”

阿燦、表叔、自由行

南方周末:1980年代是個很吸引人的題材,你有多具體的想法?

陳可辛:其實十幾年來一直都想拍,有點像《公民凱恩》,就是更宏大的那種。但是我覺得審批會很難過,因為那里面的很多東西,很多問題都很難講的。就算過審,可能也過得不好看。後來就想到可能拍IT行業,也許沒有那麽多禁忌,也沒有那麽多陰暗面。但是找不到好的題材,才碰上新東方。

南方周末:你對內地1980年代的興趣是怎麽來的呢?

陳可辛:一個社會突然的改變,肯定是最多故事的。每個社會突然的改變,都是有最多可拍性的。

南方周末:1983年你從美國回到香港,那時候香港對內地的看法是什麽樣?

陳可辛:以前我們是不需要帶身份證出門的。1980年開始,警察隨時在街上看你的身份證。其實從1949年之後,香港的人口暴增,基本上都是內地來的。我媽媽也是華僑,也是北京的,1950年代來香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很多人遊泳過來。所以香港本來沒分什麽是內地人,什麽是香港人。

1980年代的時候,確實太多人了,然後開始管理,要拿身份證。那個時候電視劇里有些形象叫“阿燦”,“燦”是在廣東用得很多的名字,其實以前我們叫“阿燦”,指的是南方來的內地人。到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就有北方人了,有些是官二代,也開始有了“表叔”這個詞。都是內地來的,但已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文化、階層,什麽都不一樣。到現在,就是“自由行”。

南方周末:你什麽時候第一次來到內地?

陳可辛:1993年,我其實已經來得很晚了,以前連深圳、廣州都沒去過。曾誌偉當時常常來,他說來看看吧,這里變化很大。我剛剛做導演,拍完第二部戲《風塵三俠》。我想看看我喜歡的故事類型,有沒有機會在內地發生。

我先飛到了哈爾濱。然後跟曾誌偉去了北京、上海。三個地方待了十來天。當時還找岸西寫了一個劇本,寫得非常好。當然現在來看,已經完全過時了。是說一個香港人去內地,要找一個老婆結婚。他是一個中產階級,就覺得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婚姻是應該看基因的。所以去北方,去找最好的基因,要結婚。結果就是有一段愛情故事。還有一段是老年人,美國華僑,回去碰到年輕時候的故事。就是這兩對,結果沒拍成。

南方周末:你拍《甜蜜蜜》,是講兩個內地人到香港去打工,他們的相遇。為什麽在那個時候寫了這兩個人物?

陳可辛:之前寫那個既然拍不成,我想就算我拍個香港片,有沒有可能跟內地拉上一點關系。因為我一向都知道最終的事業目的地,肯定是內地,華語電影肯定是內地的。我以前跟很多朋友都講過。我後來去美國,或者做泛亞洲電影,都是為了避免在不對的時候回來拍戲。

因為當時聽了很多很亂的(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方式,也聽了很多不能理解的審批的問題。也有以訛傳訛的,傳出來覺得非常荒謬。所以就覺得不想拿著那個熱情,一進來就給打垮了。應該保留熱情,在對的時間才回來。我也不拍古裝片。當時回來最早的一批,像徐克他們,拍古裝片都需要地方,需要景,需要人。這些都是我的電影不需要的,所以我沒有他們那麽急迫。

別選你明知不行的題材

南方周末:你說為了拍《中國合夥人》,還跟王石聊了很多次,都聊什麽呢?

陳可辛:給他看劇本,看他覺得有沒有不靠譜的地方。其實最後得到的並沒有直接用在那部電影。更重要的是跟他聊一些1980年代的事情。我還是不甘心,還是想早晚要拍1980年代。

我聽很多他創業時候的事,包括萬科的開始,包括很多資本市場的概念。一個兩袖清風的CEO,公司股份他都不要,哪有那麽清高的?那麽他講,在1980年代國營企業私有化的時候,給管理階層股份,大家不敢要的,怕擔責任。要是能有一天把這些東西拉出來一個故事拍,就非常有趣。

南方周末:你在內地拍成的第一部戲是《如果·愛》,之前有過別的嘗試嗎?

陳可辛:其實更早有一部戲,審批過不了,到今天都過不了,一直等待。哈金的《等待》。劇本是蘆葦寫第一稿,張艾嘉寫第二稿。我在2000年已經做過很多的資料,還花了不少錢建了組,結果審批不過,所以沒拍。

我看了很多書,還去東北到處看,因為故事發生在東北。《等待》是從1960年代講到1980年代初。男主角的身份是軍人。

南方周末:這麽多年來,電影作為一種言論、表達,你覺得它的影響力,它的開放度,有沒有什麽變化?

陳可辛:我一向都是這樣說,你拍商業電影,其實第一個審查的就是投資方。內地有特殊的制度跟情況,我們也不能一下子把這個制度改變,我還是願意把審查機構看成一個顧問,而不是一個對手。老實講投資方也是一樣,到最後其實說了算的還是票房。投資方也是看票房,他就覺得好萊塢電影難道不也是非黑即白嗎,其實這跟主旋律是很像的。

小心還是得小心,但到現在為止,我不覺得它太過妨礙我的創作。我的電影政治的基因不多。當然除了《等待》,我還買了《大江大海1949》,卻根本連劇本都沒寫。《等待》是我完全不知道原來那個叫麻煩,到《大江大海1949》時,我是任性地買了,因為我喜歡書,也跟龍應臺聊得很好。但我沒啟動,我知道啟動也沒用。我還是跟我的同行說,別選一些你明知道不行的題材,在里面去剪,那出來不如不拍。我不拍《大江大海》,我還可以拍其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31

瑞士央行為何突然變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89

瑞士央行今天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這很可能因為歐版QE出臺在即。

本周四,瑞士央行殺了全球市場一個措手不及,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兌瑞郎1.20的匯率下限,並降息至-0.75%,隨後幾分鐘內歐元兌瑞郎匯率一度暴跌近30%,美元兌瑞郎也暴跌逾27%,這是外匯市場數十年來罕見的大幅波動。

先發制人

市場猜測瑞士央行此舉預示了歐洲央行將有大動作,特別可能是QE即將出臺,屆時可能有大量避險資金湧入瑞士,瑞士央行將無力接盤,與其被迫放棄匯率下限不如先發制人,提前放棄自己維護匯率下限的承諾。

彭博援引Rabobank策略師Emile Cardon稱,瑞士央行放棄歐元/瑞郎匯率下限,可能是因為了解到在歐洲央行實施QE後,再買匯以阻止瑞郎升值的代價會越來越高。

瑞銀集團策略師Geoffrey Yu對彭博表示,“瑞士央行認為有太多資金將流入,特別是因為歐洲央行即將實施量化寬松,因此他們認為有必要實施B計畫。就讓匯價動起來、接著穩定下來,我們將會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事。”

意外放棄匯率承諾

此前,瑞士央行數次承諾將不惜代價維護歐元兌瑞郎的1.20匯率下限,以阻止瑞郎升值對瑞士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造成沖擊,事實上歐元/瑞郎匯價也被維持在了這一水平附近長達近三年半,所以本次突然宣布放棄這一下限讓市場頗為意外。

但是為了維持這一下限,瑞士央行一直在大量買入歐元資產,這給央行的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壓力。

本月瑞士央行公布的數據印證了市場對於該行外匯市場上買入大量歐元以阻止本幣升值的猜測:瑞士外匯儲備12月環比增加了324億瑞士法郎,即7%。在歐元迅猛的跌勢之下,瑞士央行也成為了市場上唯一的歐元“多頭”。

瑞士央行於2011年9月時引入利率1.20的利率下限,雖然自2012年末以後瑞士央行還從未出過手,但瑞士央行行長喬丹(Thomas Jordan)就在上個月還表示將捍衛歐元兌瑞郎的匯率底限,重新開始插手幹預外匯市場。

歐版QE箭在弦上

路透社援引Jefferies外匯策略主管Jonathan Webb表示,“瑞士央行可能預期歐洲央行下周將推出量化寬松,加上希臘大選在即,瑞士方面要持續吸納歐元恐有困難。”

Webb預計,“瑞士央行放棄匯價限制並大舉調降利率為負值,在所有停損單清理完畢後,歐元/瑞郎將在0.90-1.00瑞郎附近交投。”

BBC援引IG market分析師Chris Beauchamp稱,“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意味著歐洲央行要有行動了,整個歐洲股市的回應非常負面,這很不尋常。不過,也不是每天都會發生如此驚悚的事情--央行竟然以這麽出人意料的方式宣布一些決定。顯而易見的,人們很擔心還會有更震驚的事情發生。”

就在昨天(1月14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接受德國報紙《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央行已經準備好購買政府債券,為了維持價格穩定,有必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這被市場視為是歐洲央行釋放過的最明確的QE訊號。

同樣在昨天歐洲法庭(ECJ)法律總顧問Pedro Cruz Villalon表示,他認為歐洲央行為穩定經濟而大規模購買政府債是合法的,這也意味歐央行購買主權債的法律障礙或消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45

郭本恒突然卸任 光明乳業去向成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810.html

郭本恒突然卸任 光明乳業去向成疑

一財網 張誌偉 2015-06-27 08:44:00

從“聚焦新鮮”到“聚焦乳業”,再到如今國際化,光明乳業曾試圖走自己的路,但後來不得不跟著別人走。那麽,離開郭本恒的光明,今後怎麽走,又會走向哪里?

“愛說”,“豪爽”,“有戰略眼光”。這是乳業圈對郭本恒的印象,他剛剛辭去幹了8年的光明乳業總裁職務。

1996年,郭本恒放棄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的職位,坐車火車從哈爾濱來到上海,當時面試他的是有“乳業鐵娘子”之稱的王佳芬。“半年以後見,如果不行我走人。”郭本恒當時這麽回答面試官。

此後,他在光明一幹就是19年,從當初管6個人的乳品培訓中心主任,直到接任王佳芬成為光明乳業新舵手。2007年“衰勢”接班的他,在隨後的八年時間里突破“三重門”,帶著光明尋找“光明”,終於在2011年實現百億目標。

從“聚焦新鮮”到“聚焦乳業”,再到如今國際化,光明乳業曾試圖走自己的路,但後來不得不跟著別人走。那麽,離開郭本恒的光明,今後怎麽走,又會走向哪里?

8年任期突破“三重門”

接任光明乳業總裁之前,郭本恒一直在跟著王佳芬“打天下”,期間作為產品部經理,他開發了很多新品,但在他上任總裁後卻不得不忍痛割愛。

這也是2007年前後光明乳業戰略乾坤大挪移的一個縮影。跟著鐵娘子,更多需要的是執行,而當郭本恒親自掌舵後,他面臨的則是更多的考驗。

上任伊始,他就迎來了第一次不能輸的挑戰,即合作多年的達能另覓新歡,並帶走了年銷售額2個億的明顯產品“碧悠”。這對於當時全軍士氣低迷的光明而言,猶如失去了精神支柱,尤其是公司團隊上下還對這位技術型領導心存疑慮:他是否懂營銷?

2007年3月,光明推出一款包裝與碧悠相似但菌種是自主研發的新品——暢優。趁著達能帶走碧悠,因生產基地尚無著落還處於斷檔期,郭本恒要求經銷商20天內將暢優鋪向每一個角落,當然他也給經銷商承諾:銷售增長率越高,折扣越多。

到年底,暢優賣了2億多,2009年,賣了5個多億。

時至今日,跟郭本恒有過接觸的乳業人士介紹,“他思維敏捷,愛說但更能做,更難得的是一位知識性專才卻有企業家魄力。”對此,郭本恒曾對外稱,一個厲害的領導者,絕對不能跟著群眾的想法走。“他們想得都很短,你跟著他走你就死路一條。”

事實上,在國企且還是上市公司,一把手要想有自己的堅持,還真不是容易的。而這也是郭本恒在光明面臨的第二大挑戰。

尤其是王佳芬制定的戰略是:發力低溫產品+全國化。郭本恒接任後,把全國十幾個省縮減成五個地區部,並設計了先收縮後擴張的路,即先紮根上海,再取華東,然後再造“第二華東”,繼而全國“一片光明”。

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稱,郭上任後,光明從王佳芬以前在全國收購的那些企業中迅速撤離,收縮至華東大本營。這在當時業內看來是極其果敢的行為。

如今看來,他做的這個決定也是理性的,要知道當時伊利、蒙牛正在靠常溫奶打天下,雖然光明以低溫產品推進全國化看起來是差異化策略,但是消費者產品培育卻需要長時間去做,且低溫產品需要配套奶源和人力物力,這種巨大投入對於當時光明來說是很難持續的。

對於郭本恒來說,他在光明面臨的第三大挑戰就是如何說服董事會。當他們都已經形成了慣性思維,那麽,郭的每一次創新都會面臨著質疑。

董事會當時認為“新鮮”是行業發展趨勢,而“常溫”沒有未來。在郭本恒看來,“現在常溫奶還沒有滅亡,而且方興未艾,你們為什麽不去順應?”他認為,丟掉常溫奶市場,對光明來說,並不是戰略錯誤,而是戰術上的失敗。

即便到今天,液態奶市場主流產品依然是常溫奶,雖然近兩年來國內關於發展巴氏奶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受制於奶源和冷鏈配送以及消費者意識等因素,低溫奶發展依舊緩慢。

全國“一片光明”還有多遠

一紙人事調整公告過後,本報記者從業界和輿論中聽到最多的詞是“突然”。

正常情況下,郭本恒這個級別的公司高層應該在60歲退休,而他今年才52歲。另外,他最新一屆總裁任期應該到2016年4月19日,提前10個月卸任,並且只提到“個人原因”,實在無法消除外界的困惑。

值得關註的是光明乳業6月9日才剛剛複牌,停牌三個月,主要是在籌備90億元定增計劃。根據公告,募資中的68.73億元用於收購Bright Food Singapore Investment 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以色列乳業公司TNUVA 76.7%股權,其余補充流動資金。

這也是光明國際化進程中重要一次跨越。公司表示,以色列是農牧業技術非常發達的國家,TNUVA作為以色列最大的食品公司,雙方的合作可以互換優勢資源,在產品創新、技術研發、牧業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雙贏結果。

其實,在光明戰略收縮、以退為進的這幾年,並非向外界有些分析所說的“甘心被動防守”,光明的戰略一直沒有停止創新。2010年,光明幾經周折終於收購新西蘭新萊特公司,從並購到生產,新萊特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三年後在當地成功上市。

但收購新萊特並非光明的資本運作,布局海外奶源才是其主要意圖。2012年8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郭本恒說,“中國乳品工業水平應該說是世界最高水平,我們唯一的差距就在於奶源。”

光明收購新萊特,也是國內乳企第一次“出海”,隨後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去,到新西蘭、愛爾蘭布局奶源。

不過,不管到哪兒折騰,終究還要靠中國市場來銷售產品。根據光明乳業財報,2011年突破百億目標後,2012~2014年營收分別為137.75億元、162.91億元和203.85億元,均呈現兩位數增長。

光明方面介紹,2014年,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明星產品為核心,以渠道開拓為主要手段,實現鮮奶、酸奶、常溫酸奶等明星產品的較快發展。其中莫斯利安常溫酸奶實現銷售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85%;優倍鮮奶實現銷售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29%;暢優系列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18%。

此前三年,莫斯利安常溫酸奶也是一路高歌猛進,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350%、123%、106.5%。值得一提的是,莫利斯安2009推向市場的第一個月銷售過千萬元,當年銷售就達到1.6億元。

郭本恒曾說,這個產品將來(年銷售)要沖破10個億。顯然,神話締造者也低估了這個爆款的爆發力。

當光明正在向全國“一片光明”目標邁進的時候,掌舵者突然宣布離去,這艘巨輪會因為這個人事調整而改變方向嗎?

對此,乳業人士看法不一。一位曾與郭本恒的學生做過同事的某區域乳企負責人介紹,因為在乳業圈弟子眾多,且這幾年在光明幹得不錯,郭本恒在公司內部和業界都很有威望。

另有多位乳業專家分析稱,目前正處於乳業發展的關鍵期,這麽大的企業的掌舵者突然辭職,且外界猜測紛紛,可能會在短期給公司帶來一定影響。但也有長期關註中國乳業的分析人士稱,對於國企而言,換帥影響不大,離開誰都一樣轉。

對於接任者以及光明未來走向,光明集團相關負責人並沒有向本報記者回應更多,只表示“目前還沒定,具體人選需要由集團黨委考慮。”

截至6月26日收盤,光明乳業報收20.34元,跌幅為7.88%。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21

52歲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恒提前10個月突然辭職引猜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571.html

52歲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恒提前10個月突然辭職引猜測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06-26 10:45:00

就在5月份還信誓旦旦要提高光明乳業(600597.SH)市場占有率的總經理郭本恒,突然被光明乳業公告稱其已經提交書面辭呈,並已生效。這樣的突變讓很多剛剛沈浸在光明乳業整合複牌喜悅中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6月26日,光明乳業突然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董事、總經理郭本恒的書面辭呈,郭本恒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務,並已於26日生效。郭本恒的離開可謂事發突然,公告一出讓很多同行以及投資者感到震驚。要知道,一方面郭本恒對光明乳業今年的業績提出了高要求,並對達到業績目標顯示出強硬的姿態;另一方面,光明乳業正處在國資改革重組的關鍵時刻,郭本恒這樣一個對光明乳業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關鍵人物突然辭職,令外界非常困惑與不解。

任期未滿突然辭職

根據光明乳業的年報,郭本恒的任期應該到2016年4月19日,距離本輪任期尚有10個多月就提前離職,讓外界震驚不小。事實上,就算到了任期郭本恒沒有續任也足以引起行業震動。

郭本恒的離職太突然,一位乳業同行感嘆。事實上,就在5月20日,郭本恒還信誓旦旦提出了光明乳業的發展規劃。在光明乳業位於武漢的華中中心工廠正式動工儀式上,郭本恒當時稱,光明乳業正在全球範圍內兼並收購,努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公司將加快華中中心工廠建設,力爭早日建成投產。

郭本恒的離開有些突然,不僅僅沒有征兆,並且在光明乳業正處在國資改革關鍵時期離開也有些不合常理。就在6月8日晚間,光明乳業(600597.SH)公布了非公開發行(定向增發)預案,募資總額不超過90億元。定增目的主要是把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團剛剛收購來的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大部分股權註入光明乳業。公告還稱,光明乳業將引入多個戰略投資者,有望增強多方在全球乳業領域內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在國資改革背景下,光明乳業與兄弟公司上海牛奶集團的整合重組也在進行中。

可見,在國資改革背景下,光明乳業加速整合的過程中,曾對光明乳業業績提升立下汗馬功勞的郭本恒突然離職無疑將對光明乳業的各項整合帶來影響,此刻的辭職也就顯得不合時宜。

離職原因耐人尋味

對於郭本恒離職的具體原因,光明乳業以及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均以個人原因答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過,業內人士分析,明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任期,以個人原因為由突然辭職,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高層突然辭職的原因大概有兩類,一類是主動因素,包括個人家庭事務繁忙、跳槽、或者身體原因,光明食品集團前董事長王宗南就曾以身體健康原因為由主動請辭。跳槽可能性也不大,郭本恒在光明乳業工作多年,並且光明乳業給郭本恒的待遇並不算差,正常情況下郭本恒不大可能會跳槽。按照光明乳業2014年財報,目前郭本恒擁有20萬有限售條件的股份,如果按照光明乳業最新的股價,這部分股權市值近440萬元人民幣,另外,加上此前獲得的股份,郭本恒共持有光明乳業54.35萬股,市值超過一千萬元,並且去年郭本恒稅前收入也高達138.8萬元。第二類是被動原因,主要是指被調查。去年,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金楓酒業(600616)前總經理董魯平就曾因涉嫌受賄被立案偵查。雖然目前也有消息稱郭本恒可能被調查,但均未獲得權威部門證實,因而暫時不足采納。郭本恒具體的離職原因依舊撲朔迷離。

不管如何,郭本恒對於光明乳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公開資料顯示郭本恒生於1963年8月,食品學博士,屬於技術型高管,進入光明工作的時間已經超過15年。

郭本恒曾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任江南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上海食品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產品加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營養咨詢委員會顧問等職。

郭本恒上任總裁的八年時間,將光明乳業業績大跨步提升。在上任總裁之前,用郭本恒本人的話來說,光明乳業已經連續四五年處於零增長的狀態,在市場上被競爭對手徹底甩開。當時對光明乳業來說,發展是最大的壓力。

2007年初,郭本恒從王佳芬手中接過總經理一職,隨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出重大戰略思路,改變了王佳芬過於重視冷鮮奶、不夠重視常溫奶的發展策略,明確公司戰略為“聚焦乳業、領先新鮮、做強常溫、突破奶粉 ”,2007至2010年這三年,郭本恒確定了“複蘇、成長、騰飛”的光明發展三步曲,三年累計增長47.55%,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2013年,光明乳業成功收購的新西蘭Synlait Milk乳品公司實現上市,光明乳業也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海外並購並海外上市的乳品公司。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34

突然想投資德國房地產?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14.html

在2015年年初,突然收到一位網友在facebook page的一個message,估計應該因為這位網友有不少資金在手,所以積極找尋投資項目,希望能產生更多的正現金流。這位網友第一個問題很特別,一來就是問止凡如何分析德國房地產市場。



阿生(假名): 

請問有無對德國樓市心得?


止凡回覆: 

我完全沒有研究過德國樓市,這是很少香港人接觸的市場,了解不足而隔山買牛的話,風險不低呢。
 

為何你問起這問題,難道你有興趣?還是你本身有所研究嗎?願聞其詳。


阿生: 

I found that the house price-to-income ratio is very low in Germany(見圖)


止凡: 

單單一組數字未必反映實情,還有很多東西需要註意,例如外國人買賣手續、不同地區物業供求問題、貨幣升跌、稅項、政治及經濟環境、租務市場、融資操作、租客特性、升值潛力等等,如果單看一個ratio與香港樓比較,覺得抵買就作出投資,這未必可取。
 

世界各地不太多地方的物業市場有香港的特色,拿這一套概念到世界其他地區投資房地產,小心好像90年代香港人大舉投資加拿大房地產,以及早幾年香港人投資內地的「鬼城」,人家物業土地供應之充足是你想像不到的,萬事小心。


阿生: 

In Hong Kong, the property price is unreasonable. and it is a bit high risk to be invested. I would find a way to generate "positive cash flow". Please advise? 

I fou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not as good as she was in China. Some people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purchase high-yield bonds of China's properties. However, I don't think so.


止凡: 

如你有常來看「取之有道」blog的話,你也許會明白我不常給予投資建議的,每人背景不同,取向不同,還是先增進財務知識,認識投資工具,找尋合適自己的計劃的投資,比起跟隨人家建議更好。 


阿生: 

Okay, thanks. By the way, did you trade options? 


止凡: 

我沒有trade options的。有時間不妨到blog內多看,應該對你有某程度幫助,謝謝。 


後記: 

不知道大家有何感覺,當我跟阿生對答完之後,感覺阿生今天可能有多餘資金,希望獲得投資意見。然而,阿生好像沒有註意到自己的能力圈在那裡,或能力圈有多大,只要人家給予意見,話某地方的投資回報高,自己又認為合理可行,就很大機會出擊。
 

我不知道阿生的投資往績如何,單看這樣的投資操作,實在有所保留。在這個金融世界,「打手」、「大鱷」多的是,投資項目的故事要多吸引有多吸引,聽別人推介後再自己上網找點資料考慮一下,就進入一個自己從未涉足的範圍內作投資,這風險實在不少。

還有,雖然話這裡blogger都不時作出無私分享,但始終只是blogger的個人意見,亦多會作出免責聲明之類。將心比己,就算我問某blogger得到什麼投資建議,對這樣得來的資料我絕對不會掉以輕心,因為我隨口問,人家隨口答,我又怎會把身家押下去呢?不是話blogger不真心分享,只是人家的能力 圈不等於自己的能力圈,人家所提出的投資建議,有多少價值呢?
 

阿生為找投資回報,連德國樓都希望了解,如果因此變成德國物業投資專家,這又很不錯。可是,如果只看看一兩個數字,問問一兩位「專家」,就入市投資,這就要小心了。不知道他對國內企業債券及options有何了解,若都是不太了解的話,最先需要處理的,並非找尋什麼投資項目之類,而是他的投資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88

德爾斯突然全線結業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4.html

德爾斯突然全線結業,十幾間舖,900多名員工,這樣的生意,一晚間結業。止凡家附近也有間德爾斯,周日看到它沒有開店時已經感到很奇怪,上星期還感受不到有何異樣的,的確可用「突然」來形容。

一向頗喜歡這家公司,平日也在那裡消費不少,尤其我發現當德爾斯租下某商場,會令那商場多了不少生氣,變成了客人的消閒地。不過,從生意的模式看,我一直不明白它如何能保持,因為所租的地方面積都很大,可能在租約上有很好的優勢吧。

按報章上的專家分析,德爾斯乃走「薄利多銷」的路線,而估計今次死因是近日因自由行放緩,使零售業不濟,所以營運出現問題。我對此說法不太理解,因為很少看到德爾斯做自由行的生意,內地人會來買傢俬嗎?相信他們要買都可能上淘寶了。電器亦然,豐澤、百老匯等舖就可算是做自由行生意,受自由行影響,但德爾斯應該很少吧。

每盤生意死亡,主因都是現金流出現問題,當年八佰伴如是,早年U.Right亦然。大企業倒下,好像金融海嘯時雷曼與AIG,未必是資不抵債,而是現金流出事,多多資產,但不能一時之間變現,難逃一夜倒下的命運。今次德爾斯欠債億元,我們都不知道德爾斯有否作高槓桿負債,但或然負債就一定有,租金、人工、應付賬等,現金流處理不當,這一定是出事的重點。

當然,生意的話,「十個杯九個蓋」,總比生意差時「十個杯兩個蓋」好得多吧,所以生意突然放緩絕對有關。從德爾斯的生意模式來看,「薄利多銷」、「多舖」、「產品雜亂」,其實這模式可圈可點。這樣的多樣化、多功能的零售店,很多商場都愛,例如德爾斯與港鐵簽下租約,在多個港鐵商場租下面積頗大店舖,可算互惠互利,一些偏離的港鐵商場可能因為有了一家德爾斯而搞起,而德爾斯亦能因這「協同」租約把租金成本壓下。

能替大業主搞好個場的店,租約亦理應不貴。然而,若賣傢俬,從商業角度看,我較喜歡Ikea的模式,一家在沙田,一家在九龍灣,一家在銅鑼灣,即港、九、新界各一家店而已,集中資源,中央控制成本,這樣營運的效率可以很高。雖然偏離,但由於一站式,有新居要添置傢俬的客人都會去逛逛Ikea。就這樣一間旗艦店,自然會吸引人去潮聖。這就是你開多店去遷就顧客,還是只開一家而要顧客遷就你,反正買入大量傢俬之後都是安排送貨的,顧客不會因為要搬大件貨物回家路遠而不來光顧的吧。

德爾斯始終營運了這麼多年,一直都安然無恙,應該有不少學問在其中。而死因未必與自由行有關,我大擔亂謎的話,可能與樓市不活躍有點關係。主因是我總覺得德爾斯這類賣「就手便宜貨」的店舖,若我搬家自住需要的話未必會對其貨品太有興趣,但若我租出投資物業,包全屋傢電,我絕對會考慮德爾斯的貨品,因為平、靚、正,又不是自己用。可惜,近幾年換樓鏈與物業投資市場都極不活躍,很難有足夠生意,利用「貨如輪轉」、「薄利多銷」的生意一定最受影響。

一家大型連鎖店的「起承轉合」、「盛極而衰」,雖然我們沒法知道其失敗的箇中原因,但借鏡這樣的事情,檢視個人財務的狀況,常常提醒自己對投資組合作平衡,這十分重要。人家搞生意,十幾間舖,900多人,早已上軌道的,也可以一夜消失,何況個人的財務。XX股神,沒有財商,看誰笑到最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00

扭虧後 水井坊第二位“洋掌門”突然出走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0282.html

扭虧後 水井坊第二位“洋掌門”突然出走了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8-14 21:03:00

大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辭職的原因是因為與家人長期分居兩地,所以這次一定要回上海,對未來的去向,他說,“沒有定,但已經有幾個機會。”

經歷持續兩年的虧損,ST水井(600779.SH)8月14日晚間披露半年報進一步扭虧,凈利潤5018.79萬元,營業收入3.89億元,同比增長174.1%。不過讓人驚訝的是,總經理James Michael Rice(大米)卻在業績好轉的情況下突然辭職。大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辭職的原因是因為與家人長期分居兩地,所以這次一定要回上海,對未來的去向,他說,“沒有定,但已經有幾個機會。”在6月30日,ST水井才通過新組成第八屆董事會,聘任大米繼續擔任總經理。

ST水井公告稱,大米因個人原因,自2015年9月30日起辭去其擔任的公司董事、總經理、戰略與執行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這意味著,之後大米將完全離開ST水井。水井坊就事件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遺憾”,稱“大米先生在領導公司度過動蕩時期並將其重建複蘇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表示,大米的最後工作日是9月30日, 但他已經同意將繼續擔任顧問的角色直至今年年底。

而在總經理職位空缺期間,ST水井擬暫由現任董事、財務總監 Peter Hui(許法康)代為履行公司總經理相關職責,直至聘任新任總經理為止。在大米離職之前,也將與大米對其所負責的工作進行平穩交接、過渡。

這是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帝亞吉歐接盤水井坊後,第二位出走的“洋掌門”。在2010年,柯明思以中國白酒史上首位外籍掌門人的身份入主水井坊,此前柯明思曾擔任帝亞吉歐中華大區董事總經理,他的入駐被認為是帝亞吉歐與水井坊開始聯姻後促進中外文化融合的重要一步,但他於2013年因個人原因離職,後來便由大米接任“掌門人”,大米是美國人,但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是四川的女婿,被認為更懂得中國文化,期間他堅持水井坊走中高端路線,甚至推出超高端產品吸引不同群體。

同日披露的半年報顯示,ST水井繼續扭虧,去年同期,該公司虧損1.25億元。水井坊稱,下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存在,白酒市場競爭也將會更為激烈。鑒於此,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合規內控風險管理,合理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不斷強化市場網絡建設,積極做好市場營銷工作,努力推動主營業務健康穩定發展,力爭實現2015年扭虧為盈的經營目標。

母公司帝亞吉歐近日也發出了2015年財報,指中國市場由於白酒業務的業務表現改善而總體增長。這一財年,帝亞吉歐在華凈銷售額錄得26%增長。帝亞吉歐首席執行官Ivan Menezes評價,水井坊總體業務運作還是良好的。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63

女子銀行卡突然多500萬元 嚇得到派出所報警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09/951994.html

九龍坡區的小徐心情猶如坐過山車——銀行卡突然多出500萬元,起初以為是騙局,一查竟是真的。不知所措時,她又接到民警電話,到底怎麽回事?

U_3363284477_2734814657_fm_11_gp_0.thumb_head

前天,九龍坡區的小徐心情猶如坐過山車——銀行卡突然多出500萬元,起初以為是騙局,一查竟是真的。不知所措時,她又接到民警電話,到底怎麽回事?

小徐家住九龍坡區歇臺子。國慶最後一天假期,她收到意外驚喜,手機短信顯示銀行賬戶進賬500萬元。

起初小徐擔心是騙局,立即通過網上銀行查詢,500萬元已在賬上,這簡直是天文數字。誰打來的巨款?是否是違法犯罪?會不會對自己銀行征信產生影響?小徐拿著銀行卡,不知所措。

猶豫不決時,一通陌生電話打來。“我們是渝北區黃泥塝派出所民警。”小徐警覺起來,擔心陷入騙局。

謹慎起見,小徐打了110,並來到歇臺子派出所報警。經核實,黃泥塝派出所民警是真的,對方也接到報警:一家位於黃泥塝的公司因出納失誤,將本該打給客戶的錢,錯匯入小徐卡內。

昨天中午,在警方見證下,該公司負責人和小徐在渝中區大坪一家銀行完成匯款。據悉,涉事出納剛來不久,對業務不熟悉,忙中出錯。

因對方失誤得到500萬元,小徐沒有過錯,是否可以不還這筆錢?重慶晚報新聞律師團成員、重慶軒正律師事務所周永強律師稱,不還錢屬不當得利,公司可通過司法途徑要求返還。

  • 重慶晚報
  • 姚祥雲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19

“例行檢查”變“突然襲擊” 公募基金圈“草木皆兵”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10/961151.html

11月9日晚一則嘉實等四家知名基金公司遭突擊檢查的消息,震動了基金圈乃至整個資管行業。《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各地記者立刻展開調查證實。

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宋雙 周雅玨 李娜

11月9日晚一則嘉實等四家知名基金公司遭突擊檢查的消息,震動了基金圈乃至整個資管行業。《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各地記者立刻展開調查證實。自從私募一哥徐翔落馬之後,行業反腐已入高潮,監管日益趨嚴,歷年老鼠倉頻發、現已經草木皆兵的公募基金能否在風暴之中獨善其身?

突擊調查名單多版本瘋傳

昨日(11月9日)傍晚,公募基金圈的“大事”本是基金業協會舉辦的基金公司LOGO投票,各家公司紛紛在朋友圈刷屏拉票,一派熱鬧祥和。不過19點35分,新浪微博著名博主“曹山石”發布微博稱,“嘉實剛剛遭突擊檢查,所有投研的電腦都被搜走。”20分鐘之後,其再次發布微博稱:“除了嘉實,還有三家被查。均是京滬知名公募。”

那麽,另外三家被查的基金公司究竟是誰?這次突擊檢查究竟是以往的例行檢查,還是資管行業反腐風暴已經刮到公募基金、逮捕基金經理的前奏?

而短短時間內,被調查的其余三家京滬知名公募名單,就出現多個版本瘋傳。

華爾街見聞20:42分援引新浪財經消息稱,“新浪財經獲悉,今天監管層突擊檢查了嘉實基金、長盛基金,所有投研電腦被帶走”。除此之外,匯添富、華商、工銀瑞信、大成也都紛紛躺槍。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各地記者隨即展開調查求證。尤其是最先被點名的嘉實基金,記者更是向其多個部門求證,有的表示“不知道,今天還和投研同事一起開會,一切都挺正常的”,有的則表示“我覺得沒什麽大事”,還有投研部人士親自告訴記者,“今天這是例行檢查”。

而長盛基金內部人士則並未正面回應,其對於是否遭到突擊檢查不置可否,並表示不知情。其告訴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前幾年是被例行檢查過。”

工銀瑞信幹脆地否定了傳言。其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昨天沒有人來檢查,我們5點就正常下班了。”

匯添富基金則向記者表示,“沒查我們。這消息肯定不正確”。

富國基金稱,“沒有被查。而且我們這邊還挺穩定的。昨晚消息出來之後,我們也在猜測是誰。”

大成基金也向記者表示,“昨晚簡直被刷屏了。但我們最近都沒有被查,沒有這件事。”

華商基金則稱,“我昨天一直在公司,我們公司很正常。晚上看到這個消息感到很震驚。如果是我們,肯定就不震驚了嘛。”

就此看來,除嘉實基金承認例行檢查之外,其余三家被查的基金公司究竟是誰,仍然是傳聞滿天飛。

徐翔“後遺癥”? 

盡管這一突發事件暫時演變成為證監會“例行檢查”,但資管行業草木皆兵的程度已經可見一斑。

11月1日最牛私募徐翔因涉嫌內幕交易被逮捕,震動了整個資本市場,尤其是讓基金圈風聲鶴唳。市場上有人惋惜昔日神話,有人痛扁落水狗。不過最令資管行業擔心的是,被調查逮捕,徐翔絕不會是最後一個;甚至有人半調侃半預測“現在就差公募進去打麻將”了。

難道這一次資管行業反腐終於輪到公募基金了嗎?歷年老鼠倉頻發的公募基金能否在這次風暴之中獨善其身?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除了去年查處的基金經理老鼠倉正式判刑、以及證監會對涉嫌老鼠倉的一批基金公司進行處罰之外,還沒有“新人”落馬。但管理層反腐態度之堅決,業內已經出現年關難過的隱憂。因此當微博爆料四家知名公募遭遇突擊調查之後,立刻就炸了鍋。

並非是對公募基金沒有信心,而是公募基金或許真的並不那麽讓人放心。自2007年上投摩根原基金經理唐建首例老鼠倉遭查處,但殺雞並未儆猴;近幾年基金經理仍頂風作案,且年年案發不斷。

尤其是去年,管理層的“捕鼠”利器“大數據”大顯神威,讓老鼠倉無處遁形,年內多達15位基金經理被查處老鼠倉交易,堪稱史無前例;不僅龍頭基金公司涉案,甚至還出現“一窩鼠”的奇觀。一時間,人們對於公募基金的信任度也降到冰點。

整體來看,從2007年算起,已有19家基金公司旗下28位基金經理因為老鼠倉被調查。

2015年只剩最後一個半月了。對於管理層的監管動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保持密切關註。

監管日益趨嚴

據騰訊財經報道稱,“這次的檢查確實存在,與以前的例行檢查並不完全相同,以往例行專項檢查都會提前通知基金公司,但這次檢查沒有提前通知。檢查組去了公司機房,沒有公司督察長陪同,並做了物理隔離,在檢查機房時,區隔了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盡管尚不能證實調查名單,但由此可以看出,從例行檢查到突擊檢查,監管已經趨於常態化了,只不過目前市場心態極其不穩定。

其實這也早有跡象。管理層對於老鼠倉等違法違規行為處罰越來越重,涉及面也越來越廣。以往基金經理老鼠倉被查都只關乎個人職業生涯,基金公司雖然一時名譽受損,但並不會牽連受罰。但老鼠倉之猖獗,並且大型知名基金公司接連東窗事發,已令管理層實在難以容忍。因此今年1月30日,管理層便首次集中對11家曾涉及老鼠倉的基金公司進行處罰,采取責令限期整改3到6個月不等的監管措施,期間暫停新業務,暫停受理新產品註冊;而這批基金公司包括華夏、海富通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公募基金公司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非公募業務,管理層也在密切監督之中。截至今年9月底,公募基金公司的專戶業務規模(包括財富子公司)已經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15萬億元,遠超同期公募資產規模6.6萬億元規模,而從去年底針對不合規的專戶產品管理層便已對3家子公司開出罰單;10月9日證監會再次暫停4家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專戶備案3到6個月的處罰。非公募業務規模暴增的背後,管理層對此監管也必將升級。

相信隨著反腐的深入,對於老鼠倉的基金公司的問責也將越來越嚴厲。作為專業資產管理人,公募基金經理掌管著無數家庭財富,同時還被社保委以重任,握有巨量資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地位可見一斑。因此保持該行業管理人的道德素質,在投資管理過程中遵紀守法,管理層理應勢在必行。

最新精彩報道,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註“火山財富”。

  • 每日經濟新聞
  • 吳永久
  • 每經記者宋雙 周雅玨 李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