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母子供股-冠軍科技(92)、看通國際(1059)(2)-2


 從看通及冠軍表中可見,盈利的增長是慢於系統網絡開發成本以及無形資產、商譽、非上市投資的淨增加。 另外冠軍佔公司淨資產超過100%,看通低一點80%,如果被撇掉,真是不堪設想。



可見吃掉的盈利大部分都被這些東西吃掉,但財務報表中根本無表述這些是甚麼,可見這些東西是掩蓋公司盈利水分甚多的現實。

雖然有部分會返還,但這些網絡資產每年都有撇銷。但是公司好像中了馬多夫騙局一樣,仍然持續把超過盈利的數字投入,又分多家公司持有,用可供出售投資名義入帳,掩飾數字過分膨脹,減少嫌疑。

此外,稅務支出低得可憐,可見公司盈利虛增的機會甚大。

網絡、電訊資產佔資產比例: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78.88%

81.90%

86.35%

97.59%

102.60%

看通:

網絡資產佔公司資產比例: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75.42%

75.35%

75.14%

86.04%

86.98%

 

 

 

假設這是一隻老x股,派息及盈利為吸引人的手段,所以派息應是列入營運開支之一,賺錢是賺在發行新股、行使紅利輪及可換股債券,加上正常的營運開支,這樣你可以看到這家公司的資金缺口如下:

冠軍:

Champion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營運所得款項

(56,640)

(60,431)

(19,944)

(1,005,812)

(93,980)

(經營現金流+系統網絡、電訊淨支出款+利息支出+派息)

投資淨套現

14,736

23,460

(38,405)

20,916

(49,969)

匯率影響

762

(59)

(180)

(11,875)

2,468

資金缺口

(41,142)

(37,030)

(58,529)

(996,771)

(141,481)

獲得資金

270,403

55,619

72,250

422,989

116,911

(行紅利輪、認股權、發新股及可換股債及貸款淨所得)

 

其他注資

0

0

169,748

0

0

現金變化

229,261

18,589

183,469

(573,782)

(24,570)

             

看通:

Kantone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營運所得款項

71,878

35,043

(14,809)

(115,324)

(90,767)

(經營現金流-系統及網絡開發付出款-付利息-派息)

投資淨套現

39,901

(20,629)

(34,171)

(86,198)

82,368

匯率影響

762

(59)

164

(3,875)

(465)

資金缺口

112,541

14,355

(48,816)

(205,397)

(8,864)

獲得資金

(88,364)

46,186

161,909

53,549

14,661

(行紅利輪、認股權、發新股及可換股債及貸款淨所得)

現金變化

24,177

60,541

113,093

(151,848)

5,797

公司真正營運現金只有兩年為正,套現所得根本不足以支撐「擴張」,所以利用外來資金是公司的擴張方法,但是公司在2006年成功集資後,2007年花錢多了很多,2008年因為市場不佳,根本集資不了現金,可以看到資金缺口大減,但是從上面的系統及網絡開發的現金流出,可見公司「在在需財」。自然,公司供股是必要的,不然就會爆煲玩完,這個正像我的大文「發上市大夢」: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334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1742&p=1255907#p1255907今日看到上市公司有兩年營運歷史、二千萬營運現金流入,加上其他人造的東西,如市值、股東數目等,加上上市科審批,就可以上創業板。

有一天,我想到如果找一家自己開一家離岸公司,由欲上市實體購入/入股19.9%股權,其餘由關連空殼公司持有其餘股權,然後離岸公司向上市公司借錢,跟著離岸公司把這些現金派息,上市公司收回部分現金,然後空殼公司又把這些現金用服務收入放入公司,收回其餘現金。

這樣Balance Sheet現金無變,可收回借款,資產淨值多了。
Income Statement
多了營業額、股息收入,順帶的還有盈利。毛利率、純利率亦可以推高。Cashflow方面,把貸款的東西放入投資現金流,營運現金流根本看不見破綻,不過用蔡東豪兄的老方法,一定看到問題。

這時盈利做幾多有幾多,造埋盈利增長都仲得。然後千D基金,配股票給他們,派息少少,之後自己慢慢減持,完成全套動作,哈哈。

早我二十年想到這個方法,簡先生果然是天才: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38
唔少商界富豪細個都捱過世界,冠軍科技(092)主席簡文樂(圖)係其中一個,咪睇佢家吓身家豐厚,又係大馬主,原來佢細個嗰陣,同好多人一樣都試過喺街度排隊輪米。佢話喺50年代出世,當時戰後冇耐,糧食短缺,唔係有錢就一定買到嘢食,家家戶戶都要配給,佢細細個就拎住「米票」去買米,屋企有7個兄弟姊妹,買得米嚟,就冇乜錢買餸,餐餐都係得一兩碟餸咋。

喺咁嘅環境下,當時讀天主教學校嘅簡文樂一心諗住大個做神父打救世人,點知因為朋友嘅幾句說話改變主意,後尾仲信埋佛教。簡主席話:「朋友知我想做神父,就話我未見識過呢個世界,最緊要係連女仔都未識過,拖又未拍過,第日有人因為感情事要你輔導,咪撞闆!」年少嘅簡主席,聽到呢番話覺得好啱,所以放棄做神父。

到咗十幾歲佢迷上科技,屋企嘅收音機、洗衣機,都逃唔過俾佢「支解」嘅下場。60年代末,佢見到當時嘅政府請人寫電腦程式,仲有在職培訓,未學過電腦嘅佢,膽粗粗走去報考。佢話:「當時有幾千人考,主要考IQ同計數,我唔單止考到,仲係第二名。」其後講講連環供股。附錄:Editgrid 92,1059詳細財務分析http://www.editgrid.com/user/greatsoup/92%2C1059
/*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表格內文;mso-tstyle-rowband-size: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7

母子供股-冠軍科技(92)、看通國際(1059)(3)


我根據拉利先生在Capital Week拾維斯牙慧的文章得到少量啟發,另加以改進,把它發展成一篇有意義的文章,要謝謝這兩位Blogger。

寫這篇文相信花的心機是較多的,前兩天寫了幾資失敗,前晚花了兩小時找資料,昨晚我花了五個小時把文章及資找搞好,現在可以來個簡短的總結。


這兩家公司盈利雖多,但幾乎全部盈利都投入一些每年都會減值,但亦未必收回的按金、支出及其他事項上面,導致現金流出,或是根本是造盈利出來,但根本大部分是虛構的,所以以這些固定資產投入掩飾,支出的就是公司的營運費用。


公司的資金不停流出,需要資金營運,故公司要不停利用空氣收購來拉抬股價,目的為配股之後派貨,或是後來配股作準備,作為支撐營運之用。


但是這樣多的貨源,不易令散戶購入,故要利用基金的力量,故公司更有任務去做好業績,並派發股息,使公司營運負擔加重不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30/LTN2009033038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4/LTN20090324333_C.pdf


但是,去年看通供股,細看其財務情況,供股之要求不是太強烈,包銷的原因,可能只為為日後盈利成長派息鋪路。


加上包銷後持股增大,重奪主導權,合股後炒上後又有批股空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7/LTN20090417141_C.pdf


但是冠軍供股,卻有更深一層的意味。

冠軍以1供1供股,每股1毛供股,集資的1.991億港元,正好和之前大股東賣看通股權給公司時,給的高換股價CB共188,553,096.27元,以及1%利息(換股價1.09元),加上派息約990萬相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13/LTN2008081356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30/LTN20090330370_C.pdf

故我大膽推斷,冠軍的供股主要是用來派息及來替大股東換回高價可換股債券。


大股東包銷的目的是用來替自己解套,簡而言之,以之前高價賣看通換來高價冠軍的CB,換成低價的冠軍股權。如有人跟供,就能把公司集資的現金據為己有,真是一箭雙雕,正如之前988一樣。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585


但這次供股的結果,令公司攤薄更嚴重,股東受損更大。據往績來看,亦令公司有空間再發供股,繼續抽水之旅。


總結而言,我對此次供股持中性態度。短炒輪的人更不應該,最後結果一是變廢紙,一是跟供輸得更多。


希望我猜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7

無錢拿殼-華藝銅業(559)、榮盛科技(1166)、紅發集團(56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03/LTN200905030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0/LTN20081210497_C.pdf

今日公告稱,榮盛科技(1166)出售28.62%(即80,426,375股)華藝銅業(559)股權予王顯碩先生,每股約0.3元,代價為24,127,912.50 港元。


而王先生背景如下:


買方為一家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投資控股公司,由王顯碩先生實益擁有。王顯碩先生現為英發國際有限公司、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及新怡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上述公司均於聯交所主版上市)之執行董事。


之前榮盛1供4股及華藝大配售均由金利豐包銷及配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8/LTN20090428421_C.pdf


紅發在4月28日1供4,每股0.1元,新主不供,包銷商為金利豐。


這位大股東應把殼按予金利豐。


有機會詳細一點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2

中間人?- 中國科技(985)、智庫能源(105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5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3/LTN20090513011_C.pdf


其本上這個買賣,涉了兩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國科技只是一個中間人,又創了香港股壇歷史。


如有二十個留言的話,明天會寫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68

中間人?- 中國科技(985)、智庫能源(1051)(完成@10:03pm)


昨天話有二十個留言會寫,但是一日有幾百人看我的Blog,卻沒有十個巴仙的人去留言,真的令人洩氣。


但是我喜歡寫,所以就寫給大家看吧。


兩個多月前,曾經寫過這一家公司。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080


(1) 大把錢,要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4/LTN20090224068_C.pdf


公司宣佈25合1,再1供5,每股0.15元,集資3.86億至4.16億,包銷商為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利豐。



公告稱:


供 股之總所得款項將不少於398,000,000港元(假設於記錄日期前 並無行使可換股票據所附任何權利),但不多於約428,000,000港元(假設於記錄日期前已全面行使可換股票據所附權利)。供股所得款項淨額估計將不 少於約386,000,000港元,但不多於約416,000,000港元。



按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八年四月八日有關(其中包括)更改第 二組配售事項所 得款項用途之公告,第二組配售事項之部份所得款項淨額約915,000,000港元擬用作就日後收購礦物資源業務提供資金。基於建議收購上海虹口世紀大酒 店(按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三日之公告所披露),董事會希望更改上述來自第二組配售事項之部份所得款項之用途,將該所得款項之部份連同供股之所得 款項淨額用作收購上海虹口世紀大酒店及/或投資於本集團主要業務(即投資金融工具及物業投資)。


但是細看公司的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8/LTN20081218474_C.pdf


公司有14億的現金及5億的股票投資。


又無端端去買樓投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1/LTN20090211371_C.pdf


其後又和人簽訂諒解備忘錄購入上海物業,但最後不了了之。


但最後供股仍繼續進行,手上現金及股票投資在供股後估計達22億元。


終於,這筆錢有了著落,不過只是被人用作借款之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522_C.pdf

前日,中國科技宣佈向OZ Mineral 購入印尼一礦,作價估計為2.11億美金加上償付金額,付款方法為先付1,000萬美金,完成時付2.01億美金,其後按準則付出調整代價。


另外向智富能源以1元港元購入加上付出價值1,000萬美元的新股,每股價格合股後35仙(合股前3.5仙),發行約221,428,571股股份,加上礦價才購入此礦。


但是看完這份公告仍是一頭霧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3/LTN20090513011_C.pdf


其後,智富能源在第二天六點幾分出這份公告,講明這件事情條件和以上一樣。


但是為籌集資金,發行130億新股,較公司股本多29倍,每股不少於35仙,集資共45.5億,由大摩出任配售代理。


其中分兩批配售,第一批需集資17.05億元以支付予中國科技作為買礦的費用,而第二批集資28.35億作為開礦的費用。


另外委任兩位專業人員Hegarty先生及Albert先生,授予各人股本1.5%的期權,每股行使價合股後38.5仙(3.85仙),或配股價溢價10%,作為其酬勞。


另外,和中聯石化(346)一樣,「據稱」亦和印尼名門望族的世聯國際合作發展此礦,並聲稱認購當中3,000萬-6,000萬美元的新股,公告的東西很好看,並出現諒解備忘錄這些炒作絕招,在此引述如下。


世 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為由印尼名門望族Soeryadjaya家族之成員Judith Soeryadjaya女士控制之公司。Soeryadjaya家族在印尼擁有數之不盡的業務權益,包括天然資源行業。諒解備忘錄列明雙方均有意建立策略 關係,決意將Martabe項目發展為鴻圖大業。


....


諒 解備忘錄列明雙方均有意建立策略關係,決意將Martabe項目發展為鴻圖大業。印尼夥伴負責提供在天然資源行業之豐富知識及在印尼之營商環境。諒解備忘 錄允許印尼夥伴根據配售按配售價認購合共30,000,000美元或本公司與印尼夥伴議定較高金額(但不得超過60,000,000美元)之本公司配售股 份。


由於條件之一為配售代理將在並無配售股份之投資者將持有本公司經擴大股本逾5%之情況下始就配售提供服務,故印尼夥伴(一如配售股份任何其他投資者)不會持有本公司之經擴大股本逾5%。(greatsoup:即是有信心還是炒作?)就董事會所知,印尼夥伴並非批授人之擔保人或OML之股東。


greatsoup:


由OZ Mineral 賣礦,且由大摩配售新股,這礦應該是真的,絕非一些垃圾上市公司所謂礦業可比。

但是,中國科技作為中間人,在此次收購只是協助智庫能源暫時出錢購入這個礦,然後由智庫能源付錢給它,加上約221,428,571股合併股份的回報。


以合併後股價1.28元計算,即約2.8億,以購礦價16.35億元計算,佔礦價約17%,就算加上其他財務費用,亦算偏高,可謂肥到穿不上襪。


 

從之前業績報告看來,其帳上現金足以收購所需,終於明白為何之前不動用資金購入大樓,而需要供股。

智 庫能源方面,集資了45億,扣除配售佣金,大概都有44億多,扣除買礦的16.35億,都仍有27億多。但是購入礦業,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帳面上先虧損 了3億期權費用,雖是非現金虧損,但會計上絕非好看。然後,開一個礦,兩個高管是不足夠的,需要好多人去支援,另外又要花時間,20多億的現金看來燒不了 多久,可謂是炒作概念而已。


但是,我想講的是,中國科技帳上的現金及股票後,經過這次中間人交易後,不但無減,而且有增,之前的新股及供股包銷的股票是金利豐,應該掌握不少貨源,主席等股票持股應不比它多。


若是一個正常香港人,對一項要先花十多億現金,但是那家公司未必會真的即時產生回報,或是無後續資金支持發展的項目,應該不會有興趣,中間取得的報酬,又是公司的公仔紙,不是現金,看來並沒有多大吸引力,所以有合理懷疑這是協助融資用途。
我 相信中國科技的現金是真的,但使用權就屬於第三者。今次第三方為協助智庫能源融資,但手上暫時沒錢,故使用上市公司資金協助礦業收購,而期權股票就是利息 加中間人回報,其後出資方就是用其他方法移出此等獲利,如購入自家包銷股票,以促進該等股票的銷量,令其賺得包銷供金。


其實,除老千一系外,金氏融資產業鏈正逐漸形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09

金迪之迷-高寶綠色(274)、聯康生物科技(690)、綠色能源科技(979)、大凌國際(211)


昨天,我看到了一位讀者可以讓筆者以匿名發出這篇文章。


他對我前幾天的引錄出的韓風先生的文章有感而發,現把他引錄的文章節錄,加上其他關於這幾家公司的文章引之如下:


關於本博客及湯財文庫的新聞如下:


壹仔講背後玩家: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998


輪胎造油: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183





看了這篇文章,雖然不知道指那間公司,心血來朝,看一看金迪生物科技。



....



最 新出事的兩家公司,分別是環保科技(即金迪生物科技)及生化科技公司,其中一家因主席借貸過度-將其持有的56%公司股份全部抵押貸款,使公司陷於危險邊緣,更奇怪者是其後 該公司又於去年發債1.5億美金,條件是該公司主席須控有公司至少一半股份!之後的故事是主席未能及時還款,跟住會發生咩事-當然係借款者將抵押品-即係 啲股票擲出街啦。至於另一間公司出的問題,則是資金流失,詳情如何改日再談,但中國公司在外聲譽則肯定受到影響。所謂「人無信不立」,處事營商,信譽實在 比黃金更重要。...


『金迪生物科技前主席去職事 因一篇報道重新浮出台面

● 苗丰恬

龍籌企業金迪生物科技(Bio-Treat)

前主席榮克敏聲稱有人偽造其辭職信、被公司董事會免去主席職位一事,表面上似已塵埃落定,近期因一篇報道而重新浮出台面,更牽涉到一名中國公安高層。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報道,中國前公安部部長助理、
經濟犯罪局局長鄭少東與金迪生物科技的現任總裁陳剛、其姻親梁惠以及一個詐騙集團合作,侵吞榮克敏的資產,導致后者在金迪生物科技所持有的上億元股票被侵吞、上海公司賬號被查封。

榮克敏在2006年11月向廣東東莞公安局經偵隊報案,
卻因鄭少東的從中作梗而不受理睬、案件石沉大海。不過,這項內幕隨着鄭少東最近在中國公安清理門戶過程中被“雙規”、而被揭發。 

針對該報道所指,金迪生物科技在接受本報詢問時,做出以下答復。

金迪生物科技表示

公司與指責已無關聯

金迪生物科技發言人表示,
公司在前年已針對榮克敏的指責展開調查,并通知新加坡交易所調查的結果。另外,新加坡高等法庭也在同年的10月3日,駁回榮克敏較早于1月9日提出的上訴。

發言人說:“這些因素很明顯地指出,
本公司與榮先生所提出的指責已經沒有關聯。”

金迪生物科技發言人說,公司在司法程序進程中,
曾經几次嘗試聯絡榮克敏但不果。它表示會繼續嘗試,以便與榮克敏解決任何雙方還未了結的事件。金迪生物科技相信,隨着事情的告一段落,將能使它專注在核心業務上、為股東增加價值。

至于報道對股價可能產生的影響,金迪生物科技表示,
身為一家負責任的企業,將繼續遵守為股東增加長遠價值的承諾,而中國政府近期刺激內需,也為公司提供了施展所長的機會。

榮克敏在2006年公開聲稱,
有人偽造他的簽名向公司遞交辭職信,使他在毫不知情下被迫卸任。

他在同年10月的股東大會上要求董事會提供資料,
向他解釋公司較早時宣布他賣掉5000萬股股票、把脫售所得的部分金額付給公司主要員工作獎勵的交易。

針對榮克敏提出的不滿,金迪生物科技設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
也在股東大會上解釋,由于榮克敏自從2005年11月以來便沒有出席董事會議,因此董事會決定委任新人選來取代他。

隨后,榮克敏向該公司展開法律行動,要求賠償約4億元的損失,
但至今未獲成功。

我國高等法院在前年1月9日決議,
指榮克敏不應在本地對公司展開法律行動,因為這么做是不恰當的。榮克敏與妻子提出上訴,但又于3月24日由于起訴與陳詞不完全符合而遭駁回。榮克敏又再次提出上訴,在今年2月被我國的上訴法院駁回。

去年7月,上海法院判決,
要榮克敏將他在金迪生物科技上海子公司的所有職務、蓋章以及文件全部交還給公司,因為他已不再是公司合法代表。

新交所對該報道不予置評。
本報也通過榮克敏的律師嘗試聯絡他本人,但在截稿前未獲回應。』

榮克敏當日在新加坡提出起訴,其中一位被告是979主席葉偉樑,
葉偉樑曾任大凌和274的非執董。不知甚麼原故,在二零零四年九月三十日,葉先生由274的獨立非執行董事調任為非執行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004/LTN20041004098_C.pdf

5月3日《亞洲周刊》報道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355608991/17ae1a.cfm

『公安清理門戶孟建柱為港商雪冤 .紀碩鳴

......

表面上,鄭少東要為企業經營護航,暗中,
鄭少東卻是聯同不法分子強佔企業資產的黑手,甚至不惜動用警力要置受害者死地。他不僅成為黑勢力的保護傘,更是直接的打手。金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港人榮克敏任主席,總部設在東莞市常平鎮土塘工業區(注:即高寶綠色科技城),該公司於二零零四年在新加坡上市,榮克敏是第一大股東。不幸的是,他結識了一伙由美國潛逃回港的詐騙團伙。零六年,榮克敏發現其簽名遭人冒充,屬下的創思生物技術工程(東莞)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被變更了,有人更蓄意偽造文件涉嫌侵吞財產,而這些行為都在廣東的東莞實施。他報案但沒有人理睬,只能自己遠到上海華東政法學院司法鑑定中心作出司法鑑定,認定簽名屬偽造,不合法變更法人。

零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榮克敏向東莞公安局經偵隊報案,
提供了書面資料,也有兩位公安作了筆錄,但時至今日,尚未收到東莞公安局的任何答覆。該案涉及金額巨大,並涉及上市公司,在廣東報案後卻石沉大海。

去年,這伙人更變本加厲,在東莞宣布以「寶盛」公司名義「買下」
榮克敏十多億價值的新加坡股票,既沒有合同,也沒有交易,更沒有任何政府部門的批准。而「寶盛」公司法人代表竟是一個叫汝鳳、什麼都不知的農村青年。

港商資產被侵吞

零四年,
港商榮克敏從自己的香港公司轉入一千萬美金到他的上海公司,該款事後又原款由原銀行退回,與東莞無任何關係,東莞法院卻受理以欠款起訴榮克敏,還到上海查封帳號,扣起數千萬款項。榮克敏提出管轄異議,東莞法官卻至今迴避不答,直到鄭少東出事被雙規後,東莞法院才暫緩審理該案,但至今還查封了榮克敏上海公司的帳號。其實,東莞法院越界辦案,背後就是因為有鄭少東一伙撐腰。去年,榮克敏通過渠道向廣東省公安廳作出投訴,但由於鄭少東等一伙人的阻撓,結果不了了之。

榮克敏主要從事污水處理等環保項目,零一年曾獲「
上海市高新技術認定證書」;零四年獲「國際環保傑出貢獻獎」,此外還多次被國家政協等部門評為「全球傑出華人五百強」、「全國誠信人物一百強」等。要侵吞榮克敏資產並置他於死地的是他上市公司聘用的總經理陳剛,背後的主謀是陳的姻親梁惠民。

梁惠民是廣東恩平聖堂鎮人。據香港媒體報道,
名片的頭銜雖只是香港上市公司高寶綠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集團資政,梁卻是該公司的實際話事人。他的名片上更醒目的註上:「廣東公安廳維護社會治安基金會副會長」、「廣東警察學會理事」、「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名譽教授」等頭銜。梁惠民向人表示,他先後捐給治安基金會三千萬,還稱「枱底下捐的遠不止此數」。

梁惠民在廣東神通廣大,接觸和周旋的都是廣東的廳局長,
不僅和鄭少東有私交,和陳紹基也是哥們。梁惠民別名梁晶、梁鏡、梁境、梁明鏡、梁錦華、楊國偉等。他身攜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假護照,持有梁惠民和楊國偉兩個中國居民身份證;還有兩個回鄉證。一九九八年,美國證監部門起訴梁明鏡(梁惠民),指他和兄弟兩人竊取了一百五十萬股票,以他人戶口買賣等。當局令他們交出三千三百四十萬美元的利益,並罰款十萬美元。

梁惠民有勾結了十多年的鄭少東等人支持,一心要置榮克敏於死地,
然後吃掉其全部資產。零八年七月,眼看在東莞久攻不下,沒法讓榮克敏就範,鄭少東向上海公安經偵總隊開出「協查」通知書。知情人士透露,僅這一紙「協查」,鄭就收了數千萬。據悉,鄭以此類「協查」要求地方抓人,涉及數額巨大的「項目」,一次收款就要上億。

去年十月份,喜愛網球的鄭少東又親赴上海,觀看大師杯網球賽,
還召集了鄰近省市的公安經偵領導開了一小時的會,實際是進一步布置對港商榮克敏的迫害。梁惠民、陳剛等人同時飛抵上海為鄭買單。

此前,鄭少東還從公安部抽調人員派出督察小組到上海督辦。據悉,
督察組谷姓處長也因違紀被雙規。去年十一月,上海公安局分管經偵的副局長朱影批示,對榮克敏實施限制出境。事後,鄭給上海有關人員發獎金,朱影成為鄭的上海手足,也在鄭落馬後被調查。而梁惠民在事發後出走,至今下落不明。亞洲週刊依梁的名片電話找他,電話那頭稱找梁惠民要打另一個電話,電話接通後,接線小姐又將電話轉到內線,但內線一位女士聽說找梁,一再說﹕「你打錯了!」接著掛斷。而梁東莞公司的電話也已是空號。

.......

人民公安,本應是人民的保護者,
如今某些掌握實權者卻墮落為貪腐的權貴,成為迫害百姓的黑勢力。隨著鄭少東、相懷珠被調查,港商榮克敏、徐敏芬、徐東方等人受迫害的真相也漸漸水落石出。其實,遭鄭少東、相懷珠、陳紹基等人以權謀私迫害的受害者何止幾個,他們都希望隨著鄭少東、相懷珠等人案件的揭露,等待中央有關部門為民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東莞市寶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
的名字曾經出現在真優美的招股書(p.127, 128),招股書英文版本顯示這公司與收購金迪生物科技的公司名字相同,寶盛在2008年11月14日公佈不再是金迪的股東,暫時仍未發現新股東的任何資料。有一個網站,紀錄了一間東莞市寶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的資料,資料寫著法人代表是何汝風(風和鳳的簡體字極為接近,是兩個人還是出現錯字?), 通信地址是東莞市常平鎮振興購物廣場步行街A18-A19號,黃頁竟然顯示這地址有間曼詩貝丹化粧品有限公司,真優美旗下的品牌名稱正是曼詩貝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3/LTN20071203403_C.pdf
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十日,高寶化妝品(中國)與獨立第三方東莞市寶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東莞寶盛」)訂立協議,內容有關東莞寶盛每月就高寶化妝品(中國)排放的污水及廢氣及產生的噪音向高寶化妝品(中國)提供環境測試、維護環保系統及有關環保政策的顧問服務。該協議的固定期限為兩年。

倘協議一方違反協議任何條款,協議另一方有權於期限屆滿前終止協議。根據該協議的條款,東莞寶盛須每月向高寶化妝品(中國)就其提供的服務提交報告。

高寶化妝品(中國)須向東莞寶盛按月支付服務費人民幣20,000元,並須承擔環保系統的保養費用。東莞寶盛曾參與部分大型環保項目,包括廢水排放處理、油脂處理、火車衛生間改造及中國鐵道部下屬企業鐵路排污處理、中國東莞常平鎮一個14,000噸排污處理項目及中國東莞麻涌鎮一個20,000噸排污處理項目。東莞寶盛未曾發現本集團違反任何環境保護措施或本集團所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存在任何不足。本公司將於日後就任何已查明環保措施不合規或不足作出本公司認為適當的補救。由於本公司最近方委聘東莞寶盛,故於營業記錄期間並無支付東莞寶盛任何款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3/LTN20071203402.pdf

On 10 September 2007, an agreement was entered into between Global Cosmetics (China) and 東莞市寶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Dongguan Bao 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Limited*)
(“Dongguan Bao Sheng”), which is an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in relation to the provision by Dongguan
Bao Sheng to Global Cosmetics (China) of a monthly environmental testing on the sewage, air and noisedischarged by Global Cosmetics (China), mainten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and consultancy service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agreement was entered into for a fixed term of two years.

Either partyshall have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agreement before its expiry if there is any breach of any term of the agreement by the other party. Pursuant to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Dongguan Bao Sheng shall providemonthly report to Global Cosmetics (China) on its service provided.

Global Cosmetics (China) shall paya monthly service fee of RMB20,000 to Dongguan Bao Sheng and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cos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Dongguan Bao Sheng has been involved in some large-scale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jects, including the waste disposal treatment, grease treatment, modification oftoilets on trains and train sewage treatment for the corporations under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of the PRC,a 14,000 tonne-sewage treatment projects in Chang Ping Town, Dongguan, PRC and a 20,000tonne-sewage treatment projects in Ma Yong Town, Dongguan, PRC. Dongguan Bao Sheng has not identified any non-compliance or weaknes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dopted by ourGroup. To the extent we consider appropriate, we will remedy any detected non-compliance or weaknes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dopted by us in the future. As Dongguan Bao Sheng wasrecently engaged by us, no amount was paid to Dongguan Bao Sheng during the Track Record Period.

減持紀錄:

http://biotreat.listedcompany.com/news.html/id/117659


http://eticket.gzrail.com.cn/oldcorpfile/09HZ.htm
HZ00680 那一行

http://www.dg114city.com/SearchByClass.asp?CC=030603&CN=%BB%AF%D7%B1%C6%B7%A1%A2%BB%A4%B7%F4%C6%B7曼诗贝丹化妆品有限公司
地址:常平镇振兴购物广场步行街A18-A1.


电话:839025714

2007和08年初的舊聞
http://mail.dmg.com.sg/dmgnew/dmgrshnew.nsf/d0a27a8e37b843124825716600274c67/b4e8821a752f4936482573d10003a84d/$FILE/ATTGG16A/DMG_Daily_20080115.pdf
http://mail.dmg.com.sg/dmgnew/dmgrshnew.nsf/5e91aa4d8b4ba4ef4825716600274c64/694c1d78c090b4834825737e00082eb5/$FILE/ATTRQWWD/DMG_Daily_20071024.pdf

"Bio-Treat makes headway in fight with ex-chairman

BIO-TREAT Technology is making progress in its courtroom battle with ex-chairman Wing Hak Man.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firm said yesterday that it has begun legal proceedings against Mr Wing and ex-financial controller Zhao Min in Shanghai for their refusal to hand over company seals and documents. It has also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a halt in legal proceedings in Singapore for alleged fraud filed by Mr Wing. In its update on the legal proceedings involving Mr Wing and the company, Bio-Treat said its subsidiary in China, Jinai Bio-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hanghai) Co, started legal proceedings against Mr Wing on Jan 4 as he 'continued to refuse to hand over his responsibilities, including certain seals and documents' even after his appointment with Bio-Treat was terminated.

Upon Mr Wing's termination as chairman, Bio-Treat's CEO and executive director Dennis Chan replaced him as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Bio-Treat's subsidiaries in China. Meanwhile, Mr Wing's lawsuit in Singapore against Bio-Treat, Mr Chan, former independent director Jerry Yip and current independent director Kwok Chi-Shing has been halted. Mr Wing has sued for a potential loss of some $400 million, as well as interest, costs and damages to be assessed, on the allegation that the defendants conspired to defraud him of his 30 per cent stake in the company - which he estimates to have a market value of $400 million - through a complex series of actions.

Among his claims, Mr Wing alleged that he was tricked by Mr Yip into signing documents later used to set up the Wing Family Trust that was used to fraudulently transfer Mr Wing's shares and that his signature was forged on several notices which effected the transfer of his shares to some of the nominee companies in the trust structure.

This complex trust structure enabled the defendants to manage all of his shares without his knowledge or consent, Mr Wing had claimed. The suit also alleges that Bio-Treat lodged false and misleading announcements with the Singapore Exchange - which gave the impression that Mr Wing knowingly divested his stake in the company - and that his signature was forged to effect his resignation last October. In response, Bio-Treat appointed Allen & Gledhill
to represent the company in this matter in October. It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the High Court here on Dec 7 for an order that the proceedings be halted 'on the basis that it wa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plaintiffs to have commenced the proceedings against the company in Singapore'.

Though Bio-Treat is listed in Singapore, its operations are mostly in China and none of the defendants or plaintiffs (Mr Wing and his wife Yiu Ching) in this lawsuit are Singaporeans. The High Court ruled in favour of Bio-Treat's application on Jan 9 and ordered Mr Wing to pay for the application. He has filed an appeal against this decision, which will be heard in two weeks' time."

主角榮克敏雖然擁有港人身份,但身份神秘,

資料顯示曾任職國家外經貿部,也曾在解放軍工作。

案中有三個被告,我很奇怪被告中沒有來自神秘買家。Dennis Chan即是陳剛,港人,聲稱在1987年中文大學畢業,
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可真厲害,現在是Bio-treat的CEO,亞洲周刊指他是梁明鏡的姻親。Jerry Yip即葉偉樑,綠色能源科技(979)主席,曾在大凌、274、Bio-treat擔任獨立非執董,但在274時曾改為非執董;巧合地979、274、690的核數師都是浩勤會計師事務所;榮克敏對他的指控最為嚴重;Bio-treat罷免榮克敏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無法聯絡他,但榮克敏聲稱在16/1/2007他在上海辦公室見過葉偉樑等人。Kwok Chi-Shing估計就是獨立非執董8112郭志成,不知榮克敏當日想控告他的原因,也從未發現任何資料顯示他或8112與979、274、690有密切關係。

Jerry Yip:
http://www.webb-site.com/dbpub/positions.asp?p=8681&s=app&hide=Y

Kwok Chi-shing:
http://www.webb-site.com/dbpub/positions.asp?p=32238&hide=

新加坡法院以案件在大陸發生,所有相關人士也非新加坡人,
不受理案件。香港一直想吸引外國公司都香港上市,但如果有類似情況,監管機構可以點做?


原來蔣老爺岳華本來是姓梁的,原名梁樂華,
而且與梁生兄弟也應該有一面之緣。
http://multiculturalcanada.ca/cdm_item/ctimes/128320/100/20

以下就是該位讀者的評述。

昨天,公司公佈一項收購,而該項收購剛剛在一小時前出爐,是收購真優美的分銷商,明天或後天有機再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1/LTN2009052127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2/LTN20090522460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

新加坡龍籌造假-中華環保科技、峻煌生化科技(補充韓風先生的文章)


昨天,匿名人告訴韓風先生的文章的公司並不是指這家金迪科技,經多方查證後,海峽時報的文章,實是指以下的文章。


韓風先生文章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30


海峽時報原文如下:


http://www.asiaone.com/print/Business/News/My%2BMoney/Story/A1Story20090505-139444.html



The case of the DWINDLING STAKE

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founder Sun Jiangrong has put the entire company in jeopardy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borrowing.

The waste recycler shocked investors with a belated disclosure last week that Mr Sun, also its chairman, had pledged his entire 56.3 per cent stake in the firm as collateral for a loan in August 2007.

That was 10 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launched a $149 million bond issue in June last year. Back then, it gave bond-holders the option to get their money back should Mr Sun fail to keep control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any's outstanding shares. This option now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firm financially, as Mr Sun has lost control of the company. Bond-holders can now ask for their money back.

His stake had been whittled down from 56.3 per cent to 6.23 per cent as the lender - Stark Investments - took possession of the shares and force-sold them on the open market. This was after Mr Sun defaulted on an outstanding $65 million he still owed Stark which was to be repaid in February.

Traders were unnerved by the company's belated disclosure of the situation, following a query from the Singapore Exchange. The company explained that it had not been informed of the share pledge - when Mr Sun first pledged them to Stark and again when the bonds were issued.

Surely, if the board had been aware of Mr Sun's loan arrangement, it would have scrutinised the term-sheet of the bond issue more carefully before allowing the company to proceed, traders noted.

Its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cluded former MP Goh Chee Wee, Dr Wong Chiang Yin and Mr Pan Jinquan. Form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Tan Tar Wuei, who had just quit, has been appointed as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Mr David Gerald,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aid it was puzzling that the board did not ask its chairman about his financing arrangements before it went ahead with the bond issue.

'The board owes shareholders an explanation,' he said.

But investors got few answers from Sino-Environment. In a reply last week to queries raised by bond-holders, it said Stark had 'insisted on a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 and objected to disclosure to the bond-holders'.

It also said that as of March 6, its cash balance stood at 300 million yuan (S$65 million), all earmarked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working capital. But this fell far short of the $149 million needed to repay the bond-holders.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FUND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t 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 have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n-starch producer.

They complained, in a nine-page announcement yesterday, of the obstacles faced by KPMG Advisory i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first highlighted by auditor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They alleged that China Sun's executive chairman Sun Guiji even objected to the release of yesterday's announcement and had 'threatened to hol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fully responsible for any costs or expenses suffered and incurred' for releasing it without management consent.

China Sun has been suspended from trading since March 23, after PwC said that it could not complete its annual audit and was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ank confirmations received on bank balances of 592 million yuan (S$127 million).

PwC added that it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audit evidence to confirm Mr Sun's explanation that the money had been used to buy 'corn raw materials'. It also had difficulties establis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debtors which owed the company about 337 million yuan.

Yesterday, the announcement noted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 Lai Seng Kwoon had written to Mr Sun on May 1 asking for 'a full explanation on the whereabouts of the purchased corn or the cash of 592 million yuan'.

It also gave accounts of the problems allegedly encountered by KPMG at China Sun's Suzhou and Tongliao offices. It said KPMG could not access accounting records in the Suzhou office.

The auditors were told by staff that the records had been moved to the company's Shenyang office for auditing purposes.

There was also a mysterious power failure when the auditors tried to access four computers at the Suzhou finance office. Mr Sam Yeh, an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Sun, attributed the electricity supply cut to ongoing refurbishment.

However, KPMG observed that one other computer in the room remained in working condition, and noted that this was 'an unusual phenomenon'.

In Tongliao, KPMG could not assess the records 'as the truck that was transporting the relevant accounting records back to Tongliao from the Shenyang office was stolen on April 1 when the driver was having his dinner'.

China Sun'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lso disclosed in the announcement the steps which they had taken to safeguard the company's finances.

這篇文第一家是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中文名稱是「中華環保科技」,其資料如下:


http://sgpfinance.blogspot.com/2009/03/sino-environment-tech.html


  中华环保科技(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昨天宣布公司主席兼总裁孙江榕面对无法支付债款的困境。这也是继妍华控股之后,近两天来又一家本地上市的中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孙江榕是通过Thumb(中国)控股集团(TCH)持有中华环保科技56.29%的控股权。TCH是他个人的独资公司。

   据公司昨晚发布的文告说,孙江榕在2008年4月以总值约100亿人民币的房地产以及公司股票作为抵押,向两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购买1亿2000万新元 的票据。他在票据到期之前,偿还了5500万新元,其余的6500万新元在2月16日到期,不过,因为目前金融危机的问题,他无法筹足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这 笔债款。

  同时,他与对冲基金公司之间就增加抵押品的磋商也宣告失败。有关的对冲基金公司已经通知孙江榕,它们将会强制抛售他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中华环保科技股票,这可能导致公司股票下跌,同时也会出现不寻常的交易量。

  此外,中华环保科技也表示,因此孙江榕有可能不再成为公司的主席和总裁,而且,目前公司所签定的一些合约也有可能被客户取消。更糟糕的是,这起事件也有可能引发公司多达1亿4900万新元债券的赎回潮,并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中华环保科技股票交易昨日暂停,公司昨晚已向新交所申请于今日恢复交易。


greatsoup:


個網站已經去唔到,看來已經走了。


http://www.sino-env.com/


      現時他的持股量已被Stark Investments 減持至約12%。從上文可見搞房地產搞得太大,資金壓力大,公司現金應被它挪用到所餘無幾,才出此下策。


第二家公司是指China-Sun's Biochem,中文名稱為峻煌生化科技。



據聞這家公司的背景如下:




http://www.zaobao.com/stock/pages11/local091104a.html



  昨天在本地主板市场挂牌交易的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其英文名字是China Sun。公司创办人孙贵吉说,他这个Sun不是夕阳,而是正在冉冉上升的朝阳。

   峻煌生化的核心业务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把玉米处理、加工、生产成玉米淀粉(corn starch)、变性淀粉(modified starch)和与玉米有关的产品。淀粉被广泛运用到食品配方、饮料稳定剂、糖果生产、化工、胶粘剂、造纸 以及纺织、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峻煌生化是第一家到本地挂牌的中国辽宁企业,也是本地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淀粉生产厂家。据孙贵吉讲,变性淀粉是公司的强项,产品占中国变性淀粉市场的10%以上,玉米淀粉则占3-5%。

  公司目前在辽宁的沈阳、内蒙古的通辽、江苏的苏州和广东的顺德有五家生产基地,年产近34万吨的淀粉。其中,70%的产品供应给工业用户,30%供应给食品生产商。

  目前全世界生产3000多种变性淀粉,中国只生产300多种,而峻煌生化生产了200多种。孙贵吉说,同世界相比,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公司已经成功地将淀粉转换成酒精,用于许多领域来部分替代石油,并同汽油混合产生“清洁汽油”,能将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降低30%。这既解决了能源的再生问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谈到公司上市后的业务发展计划,孙贵吉首先提出要在通辽市建设一家年产10万吨的酒精厂。他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能源紧张状况,公司有可能在今后把酒精生产发展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公司也计划进一步扩大淀粉产能,并扩大目前在苏州的公司研发中心。

  中国市场对变性淀粉的需求量去年达到了100万吨,国内生产只能提供50万吨,另外一半需要向欧美商家进口,后者的成本要比国产品高出30%至40%。

  孙贵吉说:“在中国搞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扩展我们的生产规模。”

  淡马锡控股不久前专门派员去中国考察峻煌生化,并在这次公司首次公开售股中购买了3000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已扩大资本的5%,是这次售股的最大买家,表明淡马锡控股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孙贵吉曾经是沈阳一家煤矿工作人员,1992年承包煤矿下属的淀粉厂,1995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到去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人民币5亿1170万(1亿零234万新元),税前盈利1亿4900万元。

  峻煌生化昨天在本地首日上市交易,股价一度攀升至46.5分,最后以39.5分收报,比它的发售价高出4%,交易量达到1亿8990万股,是全场最活跃的股票。

網站:


http://www.chinasungroup.cn/


核數師文件摘要: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Update.pdf?openelement


E-mail 來住及中文版: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APPENDICES.pdf?openelement


看來這位老闆又是博命搞大之輩,亦有可能挪用公司的錢。


http://www.dqjw.gov.cn/html/zwgk/zt/545731336563411.html


  峻煌生化科技20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项目,由北京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厂址位于肇源县新肇粮食产业园区,规划建 设用地1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深加工玉米200万吨,全部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2.7亿元,利润8.38亿元,税金3.4亿元。项目分三 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计划投资4.9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加工玉米6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和淀粉糖,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 值16.9亿元,利润1.71亿元,税金7100万元。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工作已完成,省里的项目环评报告已做完,厂区内现有各种机械40台已进行回填土20万立方米左右。沈阳铁路局已同意在厂区内铺设铁路专用线,已经着手进行具体线路设计,企业注册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http://www.zgzy.gov.cn/zf11_news.asp?id=275

  6月14号,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带领基建、规划等专家团来我县研究、规划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以及厂区建设规划、设备安装、生产能力等具体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站粮食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李同友接待了孙贵吉一行。  在李同友的陪同下孙贵吉一行深入到200万吨玉米生化园厂区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查,对厂区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划。  在宾馆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同友与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以及技术专家一道就企业厂区建设、设备安装、技术流程等9项内容进行研究、论证。
  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在新肇粮食园区拟建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加工处理玉米200万吨,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冰醋酸等产品。目前,厂区建设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预计年底可投入试生产。

http://finance.nen.com.cn/74310493363240960/20051114/1792082.shtml


 

  据了解,今年4月,峻煌生化科技控投子公司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12亿元,在沈阳农业高新区兴建了一个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酒精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食用酒精,并在酒精的基础上进而生产醋酸酯、醋酐、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化工原料。

這家公司真實成份高些,看來只是擴張太快,資金不足而已。


筆者者以下列此文總結,下文三間公司我都找過一些資料的。


http://www.cnwnews.com/html/biz/cn_ckxx/20090321/87428.html

在新加坡,中资上市公司通常被称为“龙筹股”(S-chips),多少有点被投资者宠幸的意思。然而最近,这种“宠幸”却有转淡迹象。

“实际上,富时海峡中国指数从2008年1月就开始呈下跌趋势,尽管在去年11月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炉后有所反弹;但1月开始又急剧下跌。”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四大证券行之一Lim&Tan的首席分析师Buck Koon Tan 告诉本报记者。

数据显示,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在过去一年里下跌62.5%,跌势较同期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的44%跌幅和上证综指39%的跌幅大得多。3月20日,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再度下跌3.57%。

大华银行资产管理亚太区总监Mark Tan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股最近下跌得厉害,而且,相比于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上市的大型中资股来说,新加坡龙筹股的股价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转。他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二线公司。当经济下行时,小公司受到的冲击往往会比大公司要大,因为它们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小公司失去市场份额的压力也更大。

其次,环境不佳的时候,基金经理也会选择投资 在流动性更强的大公司,而那些小公司却可能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境地,而基金经理出于应对赎回压力的原因,也会尽量避开流动性不佳的中小股;此外,Mark 称,最近龙筹股爆出多宗财务问题,而在经济不佳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的放大效应就更强,这也让投资者对该板块避之不及。

Mark称,去年10月,中国金属尽管业绩不 错但最后还是破产了,问题是该公司没有足够现金去应对短期债务;化纤科技的CEO被指挪用公款并虚报公司现金状况,东方纪元也差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向董事会承认做假账并夸大公司现金量,令投资者对新加坡中资股多少有些顾忌。

1/3中资股发盈警

“目前,一些中资公司账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谁也不能保证两三天后不会突然爆出问题来。只要几家公司出事情,市场就会担心其它龙筹股是不是也会爆出同样问题。”Mark对记者表示,东方纪元这个新“烫手山芋”的出现,成为压低龙筹股的又一记重拳。

“市场稳定的时候,这些龙筹股价相对比较便 宜,或许还能吸引一些小股民;但是现在是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如果公司管理不善导致公司陷入财务问题,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避而远之。”Mark 强调,这些龙筹股之所以容易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是成立时间很短的公司,运营时间不长。

“很多投资者最近都极力避开龙筹股,而相对便 宜的估值也不足以把他们吸引回来。”Mark解释说,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的后期,小公司以及龙筹股会开始跑赢大盘,因为那时候流动性充足,投资者也会愿 意青睐知名度不高的中小盘股。“这也就是为什么2006年以及2007年上半年上一轮牛市后期,会成为小盘股、龙筹股的天下,而反过来,2008和 2009年,这些龙筹股就开始剧烈下跌,远远跑输大盘。”

星展报告指出,目前部分中资股的已经低于2倍PB,该报告称,很多龙筹股需要重树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恢复分红、成功融资、回购股份以支持股价等。

据称,截至2月底,在新交所挂牌的150家龙筹股中,已有45家发出盈利预警,占总数的30%。

不过,“普遍来看,中资股的资产负债表还算强劲,到去年底我们研究的18只中资股中,11只处于净现金状态,3家负债率超过50%。”星展表示。

其實還有其他案例,起碼仲有多幾件。看來新加坡造假的程度仲勁過香港,可能香港因為近中國,找人都唔太遠,加上捉人都可以找中國公安。但是新加坡就距離遠,且沒引渡法例,所以一上市拿到錢就萬事大吉,搞壞了,走番中國做其土富豪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2

风电产业大洗牌在即?金风科技调整盈利模式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5/HTML_8JHJC2UXUPGO_1.html


5月22日下午,在2009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松禾资本、联想投资、汇丰直投和深圳风发科技的代表正在台上进行创投对话。

突然间,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的一番话让台下的参会代表全都竖起了耳朵。“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七十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那些从国外拿一套图纸就建厂生产的,很可能会被淘汰。”

洗牌前兆?

周庆余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上海有做大风机的企业已经开始关门了。”周庆余说,但他并未透露那家企业的具体名字。

事实上,风机产能过剩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2008年中国提前了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雪松认为,中国已超印度成为第四个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国,新增装机占全球新增装机的23%位列第二。

风机供大于求的现象已露出了苗头。

据陈雪松介绍,风电设备供应能力迅速地提高,整机制造厂已经超过了70家,20多家能够生产出样机,年产量超过100台1.5兆瓦风机的企业已经有华锐、金风、东气和上气等。

“现在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周凤起表示,“风电整机的制造门槛不是很高——有生产许可证可买,有零配件可买,马上就能出货了,何况国家在电价方面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

对于风机投资过热趋势,VC界也有所感触。

“和太阳能光伏一样,真正投进去才发现风机门槛其实没有那么高。当初投中航惠腾的时候,大家认为风机叶片的科技含量较高,但现在中国已有50多家叶片厂,当然,真正做好的也就五、六家。”普凯投资基金联席董事张爱民说。

周凤起因此警告说,“如果竞争力很弱,就有可能被淘汰。”

“产能大于需求的时候,洗牌就要开始了。”周庆余补充说。

“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概是800万到900万千瓦。”周凤起担忧地说,“到2020年会达到1亿千瓦。1亿千瓦风电在中国运行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还有待发现。”

发展瓶颈

对于这些有点“过剩”趋势的风机产能而言,来自需求端的消息也并不那么乐观。

陈 雪松介绍说,截至到2008年年底,全国风电企业已经超过了239个,有12个省的风机装机容量达到了20万千瓦,有四个省超过了100万千瓦;同时,甘 肃酒泉这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设也已经启动,一期380万千瓦已经完成招标,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已经提上日程, 内蒙古、新疆、河北也在积极地筹建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但电网的瓶颈却迟迟未能突破,这对计划中的多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一大挑战。

陈雪松认为,电网已经成为我国风电能否高速持续发展的关键。

“去年有一个风电厂就因为被限制上网遭遇了重大损失。另外,内蒙某风电厂在建成半年后,电网接入系统才到位。”陈雪松说,“在风电资源丰富的地方,电网还十分薄弱,因此,电网的规划、建设速度要加快。”

上网电价迟迟未获解决,也是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周凤起承认,“目前的电价没有理顺,未来可能还要回到固定电价。”

另外,容量系数太低也是当前风机发展的一大瓶颈。

周凤起指出,根据已建成的风机2007年在风电场运行的小时数,从单位投资来看,经济性有待继续提升。

作为最早一批风电整机制造商,在全国风机投资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2008年的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二位。

金风科技财务总监余丹柯坦承,“中国风机行业的供应链比较薄弱,2008年很多矛盾都体现出来了。金风科技遇到了很大的挑战——2008年交货机组的数量低于计划,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供应链的制约,导致很多关键零部件,甚至电供系统不能及时到位。”

余丹柯指出,2009年风机设备厂商仍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整个社会电力需求下降。同时,“风电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的风电场建设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让人担忧。“我们的订单交付日期甚至排到了2011年,在长达2年的时间内,原材料价格是否大幅上涨?”余丹柯说。

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和跨国公司巨头的侵袭,金风科技正在打造新的盈利模式。

余丹柯表示,“设备制造是金风科技十年来的主业,但现在的金风科技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团,贯穿了研发、服务、整机制造到风场的四个盈利点。”

金风科技在完成对国外数家公司的收购后,每年都有生产许可证的收入,并合并在金风科技的报表里。

服务则是金风科技未来的另一个主要赢利点。“我们正在培养服务能力,(这块业务)处在初级阶段。”

金风科技看重的还有风电厂项目销售。“这是我们正在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盈利点。”余丹柯说。“2008年有10%的利润来自于风电厂的销售和转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9

中国科技2.11亿美元收购OZ金银矿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5-31/110173419.html


  【《财经网》/北京】继向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售资产后,澳洲OZ Minerals(下称OZ公司)再向中国企业出售项目。目前,该交易已经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批准。

  OZ公司在5月27日发表的公告中表示,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已批准中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hina Sci-Tech Holdings Ltd.,香港交易所代码:00985,下称中国科技)对其Martabe金银矿项目的收购,交易金额2.11亿美元,前者还将支付后者补偿费用750万美元。

  智富能源金融(集团)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051,下称智富能源)(或其全资子公司)对项目的后续收购,同时获得批准。

  4月24日,OZ公司宣布了以2.11亿美元现金向中国科技出售Martabe项目的计划。此外,中国科技还将向OZ补偿支付4月1日至交易完成期间的项目费用,共计约750万美元。

  OZ公司主席Barry Cusack表示这是Martabe项目完全出售计划中重要的一步,集团将继续和中国科技合作,以便在6月底前完成交易。

  FIRB的审核批准只是交易完成的条件之一,此外仍需获得中国科技股东及OZ公司部分贷款银行的同意。

  据悉,Martabe是一处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未开发金银矿,该项目已经探明黄金矿藏量约为220万盎司,白银矿藏量约为2970万盎司。

  中国科技是在香港上市,主要从事金融工具投资的公司。智富能源亦是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提供电子产品及配件贸易、透过互联网及流动电话提供财经资讯、资讯科技相关业务以及天然资源业务投资。

  中国科技在购买下Martabe后,将会转手卖给智富能源。

  公告当天,OZ公司股价大幅上扬6.67%,至0.88澳元。智富能源股价略有下跌,从1.80港币至1.67港币,中国科技则与前一天持平,收盘于0.375港币。

  此前不久,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收购OZ部分资产的计划,已获澳大利亚国库部长韦恩·斯万(Wayne Swan)和中国发改委批准,这项交易完成还需获得中国其他监管部门的批准,其中包括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财经》实习记者 张雅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6

令人發笑之公告-一創科技(81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3046_C.pdf

今日,一創科技停牌,就是為了這個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20348P.htm
這家公司在2000年尾科網爆破後,在創業板上市,以40仙發行6,000萬新股上市,集資額約2,400萬,扣除上市費用外,淨集資額只1,530萬,可見貨乾如此。

但是,公司歷年在盈虧線徘徊,但以虧損居多,股價則江河日下,2005-2006年間成仙,但其後2007年因市場好轉,終暴炒至70仙,但市場瞬即變差,又再打回原型,近日則不停炒上,又公佈又好消息,然後先升後跌停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3046_C.pdf

今日,公司宣佈轉型。
公司稱與離岸公司萬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在香港成立的俄羅斯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註冊成立之公司);[/b]一位中國人秦云先生訂立不具法律約束力之諒解備忘錄

公司擬向上面的一家離岸公司、假名公司及一位中國人實體購入在英屬處女群島成立的中俄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全部股本權益。該中俄能源公司磋商收購一間於俄羅斯從事開採天然氣之公司(「附屬公司」)之大多數股權,而是項收購未必一定會完成。

該公司作價約9,000萬美元,其中2,500萬以現金支付,另外分別4,500萬元及2,000萬美元以發行可換股債券及新股支付,現時已付200萬美元按金。

據悉,那兩家公司及一個實體收到按金後,會支付100萬美金作股東貸款,收購完成後,又會多付1,550萬作為股東貸款,然後轉讓這些權益及上市公司。

我們又欣賞上市公司轉型的目的,非常空泛:
本公司一直在探索潛在之商機,旨在透過分散業務風險提升其盈利潛力。本公司認為,可能進行之收購為涉足新業務並擴闊其收入基礎之良機(greatsoup: 收入基礎是股本收入基礎,受益是誰呢,但不會是公司)。據此,本公司決定訂立諒解備忘錄。於此期間,本公司將繼續發掘其他商機,將業務伸展至其他商業潛力 及增長前景優良之行業。(greatsoup:確實是發掘緊,就是印公仔紙,這樣吹水法前景我覺得就不優良了。)

greatsoup:
這些公司的名稱以假亂真,但是你看公司的註冊地方就已經好好笑,仲要簽訂諒解備忘錄這些廢紙,真是暈倒了。

以1,650萬美元換最少2,500萬美元,加一堆可換錢的股票,發啦。



想用幾間殼公司及一張廢紙籌億幾港紙,你當香港人痴線嗎,想騙錢就要多下心機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