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七」殺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20145(一)
從概率的角度,或者從投入時間精力的角度,對於大多人來說,炒股都是錯誤的選擇。股市中,7輸1贏的鐵律中,隱含著一個可怕的七殺。此外,還有2個注定要打醬油,能最終笑著的,也就百分10。
但這個7,隱含著願賭服輸的概念。喜歡賭博的,雖然不少,但打打麻將,更多時候是一種娛樂,一週刺激一次兩次,輸贏也就是夜宵的錢,頂多也就加上場地費。
(二)
但股市還有另外一個7,為大多人所遺忘。
在合適價格投資下,股市的長期回報是每年百分7。
在三年前,我算出A股的長期回報率在每年15-20,因為統計的是當時A股的歷史。其實很早前我也相信7,但那一陣,我看了近20年的A股增長,不相信國外的百年統計。
好了,百分7,不管你信還是不信,它反正總會出現。出現之後就直接封殺了過去的幻像。
(三)
7,不是股市的恐怖所在。
價值投資有一句話,價值決定價格。但它不會告訴你,什麼時候,價格會回歸價值。
有一天,我簡單算了一下,立刻發現價格回歸價值是一件可能很恐怖的事情,如果持續關注。
簡單說,假如你持有一隻股票,十年裡都低於其價值,第十一年的那個春天,漲了一倍,價格回歸了價值。過去十年裡,那些日日夜夜翻來覆去的價格幻象,終於消逝了,這時候,採訪一下,你會說什麼?如果是我,我會感覺是那種冤獄昭雪的快意,然後大喊一聲:老子自由了?然後嘀咕一句:誰陪我寶貴的十年?
(四)
有些人提巴菲特,但我們看看巴菲特是怎麼幹的。巴菲特有一種買入的策略,早期買入的股票,越跌越買,買到最後,實在無法等候,直接收購公司,然後想辦法賣掉。看看這個案例:
Dempster過去業績非常好,但最近幾年只能達到盈虧平衡。從定性指標看,公司所處行業競爭激烈,管理層素質一般,但從定量指標看,公司的價格遠低於其價值。巴菲特認為這類投資有七八成的可能會在一到三年內獲得可觀的收益。不過,巴菲特的預期沒有實現。隨後五年,巴菲特不斷小批買入,自己也進入了公司董事會,管理層卻無法扭轉價格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局面。到了1961年8月,巴菲特取得這家公司的控股權,平均買入成本為每股28美元。巴菲特先將公司的副總裁提升至總裁,仍然沒用,還好芒格在1962年4月介紹了一位專業管理人Harry Bottle出任公司主席,1963年以來,巴菲特將Dempster以每股80美元賬面淨值出售給了新東家。
(五)
騷年們,如果再給你們一次選擇,你會選擇哪個7,或者直接從7的門前走過路過錯過。即便替代的方式是把錢存在銀行?或者直接買入指數基金,像一張存摺一樣讓它躺在那裡,無為無慾?
四大保險公司六大指標對比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41310節選自國信證券的表格:
看報表,我先看的是淨資產增速,和新業務價值增速:
查看原圖由於淨資產增速中,平安是綜合金融,因此要反推出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效果,並不容易。我一般等券商來算。綜合投資收益率是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上半年能做到平均4的投資收益,說明保險公司已經適應熊市生存了,知道怎樣把股市的波動傷害降低,如果熊市再持續3年,到時候,我敢保證不小心保險都能在大盤跌百分10的基礎上做到5.5的投資收益。
查看原圖幾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利潤率都保持過去幾年的特點。沒有誰在轉型,至少我沒看見。所以說轉型,要看連續幾年向一個方向變動。友邦中國的保單利潤率63.7秒殺國內所有險企,但友邦中國的規模小到可以忽略,因此,不具有討論性。
查看原圖目前平安新業務價值增長,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人力增長的競爭中佔有優勢,可持續否,待觀察。
資金成本不斷上升銀行變臉 保險變身新放貸人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51313資金成本上升的趨勢正在變得愈加顯性。8月29日,全國工商聯發佈了2013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榜單,其中寧波的民企佔據21席。寧波市工商聯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資金成本的上升正在不斷擠壓著企業的利潤空間。6月份突發的銀行間市場利率突然飆漲的情形讓人記憶猶新,但整個融資市場資金成本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星展銀行董事總經理張建生認為,銀行間競爭存款漸趨劇烈,令資金成本上升。 事實上,資金成本的上升正在改變著整個金融生態圈。「短錢長用」的商業銀行囿於資金成本的約束,越來越追求高利率的貸款,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直言,現在拉存款越來越困難,低利率的貸款基本不放了。
而「長錢短用」的保險機構似乎正在遇到一個好機遇,現金流充裕的保險資金正間接充當「放貸人」。「只要是國家允許的行業,保險資金都可以去投資。支持險資投資於新興戰略行業,服務於國家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一位保監會領導說。
8月28日,保監會下發《關於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支持保險公司以股權、基金、債權、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為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保障型安居工程等民生建設和重點工程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一位銀監會接近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銀行減少的長期貸款正轉向保險,雖然形式不是貸款形式,但這是金融結構調整與轉換的必然過程。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近期舉行的「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創新」內部研討會認為,「在我國能夠大量提供長期股權資本的機構,主要是保險和社保。」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日撰文指出,保險資金應大力發展股權投資。
銀行變臉
「銀行的玩法變了,『錢荒』之後,會有意識地多留一些頭寸,但以前不是這樣——那時總認為低收益資產佔比太大影響利潤,現在可能會多留些錢,以提高備付率。」一位國有銀行內部人士說。
業務層面也是如此。作為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公司業務客戶經理,趙先生用「腹背受敵」來形容現狀。「攬客(有存款資源四處尋找需要存款賺錢機會的人)給的價格每天都在變化。像我這樣沒有太多固定存款資源的人,如果不能尋找到可以接受更高價格的貸款客戶,我很可能逐步被市場所淘汰。」他告訴經濟觀察報。
一位在銀行業浸淫多年的從業者說,在監管機構大幅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未來,「存款」的概念將逐步在市場中消失轉而由「流動性」所取代。不管是客戶經理個人還是商業銀行主體,找差價將成為經營的主線。「未來的銀行客戶經理,一種是在想法子業務如何掙錢,一種是想法子如何讓業務的成本更低。」他解釋道。
當原有固化的定期存款不斷逃離銀行,銀行開始改變其原有的經營策略。由於貸款期限長達20至30年,個人房屋貸款成為首當其衝被調整的對象。據記者瞭解,建設銀行(4.25, 0.02, 0.47%)、農業銀行(2.47, 0.01, 0.41%)將最低折扣利率水平從七五折調整到八八折。而有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已完全退出了個人房屋按揭市場。
「性價比」成為銀行調整這項業務的主要原因。「首先,為防止貸款客戶虛假交易,銀行需要派人全程跟蹤房屋買賣交易。房屋成交量下降從而導致規模產生效益開始下降,在人工成本衡定下,此業務綜合收益開始下降;再者,伴隨資金成本的上升,支行為完成綜合收益考核任務,那麼就會向性價比高的業務傾斜。因此,提高借款人的成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從事貸款業務的人士解釋道。
對此,上述那位趙姓銀行客戶經理告訴本報,由於資金成本的上升,他只有去尋找高收益的貸款項目,例如房地產融資項目。「貸款風險當然也同步上升。」
這又無形中抬高了企業貸款的成本。在李某看來,目前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它想獲得貸款都必須存入相當於貸款數額一半的存款作為條件。由此貸款利率為9%左右的三年期貸款其只要拿出相當一部分回存存款利率只有4%左右的存款,這樣下來企業綜合的貸款利率更加高企。
澳新銀行全球市場研究部主管Richard Yetsenga認為,資金的成本已經上漲,這是個大問題。他甚至斷言亞洲所有地區都受到資金成本上漲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金融抑制逐漸得以釋放:金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投資產品與投資形式日漸豐富;在一線城市,存款不再是投資者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名目種類的理財產品或投資工具,這也是導致銀行存款流失的原因之一。
據央行的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統計數據顯示,7月的活期存款與定期存款均在下降,環比分別減少了2283.92億、186.7億。
在這些金融機構裡,基金公司的感受也比較明顯。以前很多基金公司發新基金的時候,總是會引入「幫忙資金」來推高初期發行規模,但是隨著資金成本的上漲,基金公司也開始望而卻步。Wind數據顯示,8月以來新成立的27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已跌破10億大關。
據一家國有大型銀行人士介紹,目前鐵路總公司向他們推介一個總額在千億元左右的鐵路項目。這樣的項目在過去都是各家銀行爭搶的肥肉,但是現在,出於部分流動性失衡的風險,對這樣原來各行爭搶的國家信譽級別的貸款,他們現在也要好好掂量。「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傳統公司業務較強的銀行受到的衝擊更為巨大。而目前銀行競相上調存款利率只是銀行間大戰之前的預演。」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說,「隨後,在銀行業績可能進一步下滑的預期下,各家銀行的競爭會十分慘烈。」他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看來,2012年下半年,利率市場化開始加快,特別是6月份和7月份,中國經過兩次不對稱的降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在縮小,貸款利率從6%下浮30%,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10%,存貸利差被壓縮到不到1%,因此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已經不再對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形成任何政策上的保護。「這種情況會極大地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另外,商業銀行之間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也會促使金融業結構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金中夏表示。
金融業態生變 險資擔當?
「中國財富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保險投資也在變。」上述接近銀監會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而金融結構的調整,保險營銷的增加,令保險需求上升。這樣,財富將會比較均衡地分佈在存款、投資、保險領域。
那麼,「銀行減少的這部分長期貸款將轉向保險,這也是金融結構、調整與轉換的過程。」上述銀監會接近人士說。
一位債市交易員對經濟觀察報說,現行監管政策在規範銀行行為的同時,也令短錢長用的銀行之「手腳」受到束縛。一些融資需求就會找長錢短用的保險,如此,便給保險提供了間接介入融資領域的契機。「這是好事啊,信貸風險不能都集中在銀行體系。融資渠道多元化是種趨勢,包括可以有不同層次的金融產品供大家選擇。」一位工商銀行(3.90, 0.03, 0.78%)內部人士稱。
現在,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拐點,股本價值會逐漸凸顯。如國家逐步控制地方債務規模,企業去槓桿化進程繼續發展,則社會對股權資本的需求將不斷增加。今後一段時期,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可能面臨較好機遇。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撰文指出,2010年以來,隨著各項股權投資政策陸續發佈,保險機構的股權投資業務進入了規範化和常態化發展階段。截至今年7月末,保險業實際投資股權餘額為3016.75億元,佔資金運用餘額的4.18%,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有別於傳統投資渠道,保險資金正在以另類投資的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在一些中長期投資項目中,近來不見銀行的身影,卻湧現了越來越多的險資面孔。
8月22日,青島市政府、華夏人壽、北大第一醫院、綠城集團簽定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四方計劃在青島市嶗山灣規劃建設大型國際化健康養生養老產業園,並在園區內建設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
這其中,華夏人壽將攜手綠城集團,預計投資上百億元,用五六年時間,在青島市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開發建設佔地四五千畝的大型國際化健康、養生、養老產業園,同時在園區內建設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青島院區(擬命名)。
「華夏人壽與綠城集團的合作,將實現保險公司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優勢互補。」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說。
中國人壽(13.86, 0.20, 1.46%)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也指出,另類投資正在成為中國人壽資產的重點拓展領域。上半年中國人壽投資國壽蘇州城市發展產業基金,合同金額人民幣50億元;投資首個基礎設施股權計劃「中石油西一二線西部管道項目股權投資計劃」,認繳金額人民幣48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已投資金額累計人民幣455億元。
中國太保(17.30, 0.45, 2.67%)2013年上半年發起設立11個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合計金額174 億元。
不過,相對銀行,總資產8萬億的保險資金之體量還很小,即使觸及投資佔比10%的上限,最多只能拿出8000億的資金參與另類投資。「雖非主流,但保險資金可以成為融資渠道的一種補充,之所以格外強調,個人認為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需要保險資金的參與。」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委員會成員溫天納[微博]說。
不管怎樣,「從宏觀經濟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也會因為利率市場化而發生變化。貸款會更多地投入一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和部門,投資規模會相對下降,但是投資效益會比以前有所改善。」金中夏認為,「因此,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從過去的投資規模驅動向投資效益驅動轉變。」
而利率市場化預期之下,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活動被多渠道的融資模式不斷替代卻是事實。一位央行接近人士說,某種程度上,目前金融業態也是徹底利率市場化之前的一種預演。
平安未來新業務價值發展的三個路徑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75835在銷售環境不佳的時候,只要穩住首年保費,依靠人海戰術,就能有效的提升新業務價值。人力增長每年百分10,新業務價值就能增長百分10;在銷售環境好的時候,就可以同時推升首年保費和人力,促使新業務價值爆髮式增長。長遠之計,是提高投資收益率,這樣,就會迎來新業務價值的增長的黃金發展期。
===================================================
要思考平安未來新業務價值的增長,首先我們要明白增長的路徑:
新業務價值=(人均保費*代理人數量)*利潤率
在這個公式中,三個要素四:人均每月的保費,代理人數量,利潤率。
在這個帖子裡,我想集中討論前兩個要素。
一、代理人數量的增長是新業務增長的關鍵
先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從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1、10年開始,平安首年保費收入舉步不前。尤其是12年,更是沉入谷底。
2、代理人數量穩健增長。10年底45萬人,到今年中期已經55萬人,增長了百分20。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平安的保費增長,依靠的是代理人人數的增長。保險的人海戰術非常有意義,人數增加百分20,正常來說,新業務價值就增加了百分20。
二、理財產品大發展後,代理人首年保費無力增長
目前保險銷售的主要是理財類的產品,保險的競爭對手是各類金融理財產品。
在09-10年,平安憑藉萬能險高速增長,萬能險當時號稱每10秒就能賣出一單。但11年4月開始,平安為控制利潤率,將萬能險結算利率調低至3.875,至今一直維持。因此,萬能險的銷售不僅和理財產品沒有競爭力,與其它險企的萬能險相比,也毫無吸引力。
理財類的產品要想銷售得更好,需要的是收益更高。當保險公司提供的分紅險、萬能險,收益超過其它產品的時候,自然就好賣。因此,低息期間好銷售;如果未來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能做到和國外一樣,6-7,那麼,也會好銷售。
三、平安的首年保費還是遙遙領先其它保險公司
查看原圖四、保費銷售的領先,使得平安的代理人招收、留存有極大的優勢
月均保費:太保連續幾年營銷渠道已經靠兩位數的增長領先行業,但是代理人到今年中期人均FYP 才達到4754 元每月,只有平安產能的62%。而目前,在利率較高時期,太保的月均保費似乎到了已經到了極限。
月均保費的銷售,取決於管理,培訓,保單的設計,銷售的策略,後援平台的支撐……因此,雖然差距巨大,但不是可以複製的。
代理人數量:業務員主要收入來自銷售收入,因此,保費銷售高,意味收入高。同時平安的代理人還可以代銷銀行卡什麼的增加收入。今年以來,平安的代理人增加百分7,但四大保險公司總的代理人人數是不變的。
因此,平安的銷售能力和交叉銷售共同構造了平安銷售的護城河。
不用內含價值給保險公司估值,完全可以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173168
一種估值方式,是一種思考的方式。當我們採用某種估值方法的時候,是認為這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同時能夠較為準確的描述企業的經營。
換而言之,任何一種估值方法都是可以放棄的,我們可以用複雜一點的辦法,對企業進行估值。
比如保險公司,當我們不用內含價值,而用傳統方法進行估值,比如pb和roe的估值法,也是可以的。在這種估值模型中,我們需要計算出保險公司未來穩定的roe會是多少。
roe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簡化後:(投資收益 - 獲單成本)*槓桿。
由於保險的銷售前期支出的費用高,因此,積累了大量保單的保險公司,目前的成本非常低(理解了這點,其實內含價值的概念也就理解了)
查看原圖 平安中報,壽險的roe是30,而這只是在總投資收益4.9以下獲得的。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
1、平安是否能在未來5年保持如此低的成本呢?
2、平安的長期投資收益率會否低於4.9?
由於我們知道,平安積累了大量的期繳的保單,因此,這些保單的利潤在未來數量還是會持續釋放。
同時我們知道,4.9的投資收益,是相對低的投資收益。
因此,我們可以推算出,平安的壽險,可以保持較高roe的狀態,因此,其對應的pb會比較高。
換言之,用roe估值法,得到的結論和內含價值估值法完全是一樣的。但這樣的推算,明顯比內含價值估值法複雜了很多(推算的過程很多地方還簡化了。)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189049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佔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佔35.6%。268家製造企業創造利潤還不及五大銀行利潤總和的57%。在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以不足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的利潤總額(9月2日《人民日報》)。 這種現象在2010年以後日趨嚴重。5家大型銀行利潤佔500強比例由2010年的26.1%躍居2012年的35.6%,而268家製造企業利潤卻從2010年的30.3%下滑到2012年20.2%。我們注意到,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大陸有9家銀行上榜,佔據上榜公司利潤總額的55.2%。
與此相比,美國有8家商業銀行上榜,利潤則僅為其所有上榜公司利潤的11.9%。中國上榜的9家銀行利潤佔去中國上榜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半壁江山。
一個趨勢是,經濟蛋糕正在向金融服務業傾斜,被銀行業攫取過多,企業經營成果正在向銀行流去。作為服務於實體企業的銀行業,從實體經濟、實體企業中攫取了過多利潤成果。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這種現象蔓延下去對實體企業乃至對整個中國經濟都將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成為經濟金融危機的引爆點。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銀行業是服務性企業,處在經濟產業鏈條的支持環節和從屬地位,即:銀行業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於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創造的利潤,是從實體企業創造利潤中分得的部分。銀行不直接生產產品與創造價值和利潤。銀行是給這些創造產品和價值的實體企業和自然人客戶提供服務而獲得利潤的。
如果銀行利潤過高,那麼,實體企業利潤必然就被「盤剝」的過多,從客戶身上攫取的各種名目收費必然就多如牛毛。這對於實體企業和百姓客戶將非常不利,直接影響經濟中最重要因素—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這麼多年,實體經濟凋敝,都在喊做實業不賺錢,不能說與銀行從中攫取過多利潤不無關係。因此,銀行業利潤畸高對於整個實體經濟來說絕不是好現象。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成果過多,反過來又影響自身利潤的持續性甚至導致信貸資產風險增大。由於銀行對實體企業吸血過多,必然大大挫傷實體經濟的生產積極性,大量企業陷入經營不景氣的困境甚至虧損倒閉,必將造成銀行貸款本息歸還難。銀行連貸款本金都難以收回,不僅談不上利潤的持續性,而且貸款風險將裸露出來。銀行和實體企業一旦發生貸款聯姻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實體企業不好,銀行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實體經濟不景氣,銀行的風光將隨之不在。
銀行利潤畸高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不完善造成的,不一定把板子打在銀行管理者身上。在銀行收入來源中,貸款資產擴張帶來的收入佔去80%以上,而主要是依靠過高的存貸款利差獲取高收入的。而存貸款利差過高是我國現行利率政策導致的。
銀行自身原因主要表現在貸款搭配的各種條件和收費上。比如:以貸轉存、存貸掛鉤、以貸收費、浮利分費、借貸搭售、一浮到頂、轉嫁成本等五花八門的招數。
重新調節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經是當務之急。出路在於適度遏制銀行業利潤過高的狀況特別是存貸款利差過大現象。值得欣喜的是,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只等攻克存款上限管制最後一道堡壘。相信這僅僅是開始,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將為期不遠。
國務院已經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乾貨多多。隨著民營資本興辦銀行開閘,銀行業多層次、全方位競爭格局將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價格將在競爭中走低,實體企業的貸款成本負擔將會較大幅度的下降。
這也告誡銀行業依靠國家壟斷資金價格來獲取暴利已經不能為繼了,將很快走到終點。
這種倒逼機制已經迫使銀行業加快轉型力度,克服過度依靠資產擴張來獲取暴利的路徑依賴,轉而向客戶提供高效、優質、高附加值的服務來向中間業務要效益、要利潤。
趨勢投資的本質是零和遊戲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278050(一)
世界上最多的是聰明人,聰明人認為,工作很辛苦,一年辛苦下來,不如股市裡抓一兩個漲停。聰明人還往往有一句口頭禪:順勢而為。說的時候彷彿知道趨勢的走向,然後隨時準備坐上開往春天的地鐵。
聰明人中,有偷懶的,偷懶派往往喜歡用十分鐘就學會的技巧,比如kdj什麼的,或者去看街上的裙子變長還是變短,早先這一派,是觀察交易所門口的自行車變多還是變少-----現在與時俱進了。他們往往掉進不完全歸納法的陷阱,像知了學字一般,花了三天學會了一二三,然後就宣佈自己已經無需再學習。當然,也有勤奮的,將股市中所有的數據,還原成數字,然後用電腦計算成功的概率,計算各種漲停板形成的跡象。
聰明人如過江之鯽,市場又時不時的撩撥著他們本已躁動的內心,所以,理念便形成了,化成了實踐,而這些實踐,一次兩次三次,走的路多了,也就發現天黑路滑,當衝衝衝的少年變成了大叔,當大叔們最終感慨:早歲難知世事艱,終於發現自己撞了南牆,發現自己過去數年的努力-----更多是期盼,無非是一場虛幻,聰明人也就退出了市場。江山代有才人出,有人斬斷三千煩惱,削髮明志的離場;也有人少年不知愁滋味,欣然前行。
(二)
但趨勢的本質是博弈,而這種博弈和打麻將一樣,是標準的零和遊戲。有人想通過趨勢賺錢,就有人想破壞趨勢賺錢,有些時候東風壓倒了西風,另外一些時候西風壓倒了東風。為了賺錢,每個人都絞盡腦汁,最後形成了1贏7賠的格局。
靠趨勢賺錢,或者等待著某個企業,有了催化劑後買入,他們都忘記了所謂交易,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有了買入,就有人賣出。市場上,無論買入的,或者賣出的,都認為自己是聰明人。
但聰明人往往成了券商的奶牛。
(三)
在我看來,投資是分享企業帶來的利潤。我們盈利的多少,和上市企業的盈利能力相關,和買入的價格相關,而與其它投資者,毫無關係。因此,這必然是「正和的」遊戲。
當一家企業長期的淨資產收益是16的時候,我2pb買入,那麼,我可以估算出我的回報是每年百分8。
當一家企業,比如中石油,如果當年以48元買入,也是有回報的,只是這個回報或許,每年是百分2吧。
買入之前,如果能算出未來,那麼,買入的時候,就可以知道未來長期的收益會是多少。
(四)
因此長期淨資產收益是投資最重要的指標,增長不是。一個服務員,3年前月薪1000,現在月薪3000,增長雖快,但他的收入,是難以達到這個社會的平均水平的。而一個公司的高管,年薪50萬,這三年還是50萬,那麼,如果始終不增長,他的日子,無論如何不是服務員能過上的。
(五)
當我們談低估和高估的時候,難的不是低估買入高估賣出。難的是你如何給公司進行估值。
很多人說自己是價值投資,但他們對他們投資的行業知之甚少。大多價值投資,就像一個英語連四級都過不了的人,某天突然拿起英文原著,說看原版更能理會作者的深意。說笑而已。
(六)
因此我認為,趨勢投資者難逃7賠的結局。
同時也認為,價值投資者們,能賺錢的也就百分十。
(七)
還有一種投資方法,他們號稱是價值+趨勢。通過深入研究行業的基本面,加上對於市場的精準把握,從而戰勝對手。這類投資方法的代表是各類機構。但機構們太多了,雖然這些機構擁有資金的優勢,人才的優勢,信息的優勢,但這些機構相互博弈的結果,最後的結局也和聰明人的結局一樣。所以,巴菲特說,別信他們,買指數基金。
(八)
投資是尋找一種盈利模式,一旦對了,就可以反覆複製。而投資方法,一開始就可以通過瞭解股市的歷史,知道某種方法在過去百年實踐的結果。
而到今天,我們知道,並沒有一種超級密碼,可以將股市輕易的作為取款機。但我們至少可以做的是,排除掉一些常見的陷阱,不陷入零和的遊戲中。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拿一份上市公司的蛋糕。這樣做,無論這塊蛋糕的大小,總是有些收穫。
翠玉白菜賺的錢 1.8億白被員工A
|
|
從翠玉白菜吊飾到「朕知道了」膠帶,故宮紀念品向來是會下金蛋的金雞母,然而若非五年前 「東窗事發」,這些金蛋迄今恐仍由故宮員工瓜分。過了五年,這些錢政府討回了嗎? 故宮紀念品販賣部原由院內所屬的「員工福利委員會」經營,後來福利會轉型為「員工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消合社),但故宮未依政府採購法,直接將販賣部交給獨立法人的消合社經營。而紀念品銷售收入,理應歸屬故宮、上繳國庫,不料消合社卻年年自行「分配盈餘」,總計二○○一年至二○○八年,逾二億四千萬元的稅後盈餘,就分配了一億八千萬元給五百多名由故宮員工組成的消合社社員,平均每人每年「分紅」少則兩萬多元、多達近七萬元。 這件事直到二○○八年經立委揭發後,審計部、內政部(合作社法的主管機關)等單位才發現不對,自二○○九年起,故宮紀念品的收益便不再成為員工們「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故宮定調誤解,內政部消極 那已經分掉的錢呢?過去五年主管機關無人聞問,直到今年二月監察院提出糾正案,要求故宮對那八年的盈餘不當分配提改善方案,那筆錢才開始被盯上。 荒謬的是,雖內政部、故宮都打報告承認當年事屬錯誤,但故宮強調錯誤係「誤解」法令,所謂改善就只是加強員工學習法規,並無返還「誤領」盈餘之意。而內政部也未見積極監督態度。由於監察院對行政部門的回覆不滿意,數次要求再檢討,至今相關部門仍是公文往來滿天飛。 元貞法律事務所律師陳彥君指出,消合社可依民法「不當得利」提告,要求社員返還,再繳給故宮;或故宮也可告消合社,要求把錢歸公。如果因雙方都是「自己人」,故宮不想告員工,那身為上級機關的行政院可懲處故宮人員應告不告的失職,施壓故宮把錢追回來。 因此行政高層非拿故宮沒轍,五年來卻輕忽以待。對照去年勞委會編兩千多萬元訴訟預算、請八十位律師控告五百四十八名關廠工人,要他們返還十幾年前政府替落跑雇主代墊的兩億多元欠薪。失業勞工救命錢,政府急著討,故宮員工零用金,政府卻懶得要。難怪關廠工人事件成引發民眾連串丟鞋抗議的源頭。 |
|
銀行目前的估值,極具吸引力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6721025(一)
銀行的貸款非常不透明,比如招行溫州的不良,換了一個領導,一個季度就從平均線下,突然就飆升到10以上,讓投資者瞠目結舌。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銀行的報表去給銀行估值。銀行的roe,pb,pe,都是水中花鏡中月。
對於個人投資者,根本沒有能力對銀行估值。因為,我們無從評估銀行的貸款質量。當煤老闆花7000萬嫁女的時候,你預料得他今天突然爆出300億的負債而且無力償還嗎?
銀行的借舊還新,隱藏的不良滾雪球一樣的滾下去,所以我們看到世界各國的銀行,總是每隔數年,就要來一次大洗澡。因此,如何評估銀行的不良,成為投資銀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二)
前兩天,貼了一個高盛高華的觀點,他們認為目前銀行潛在不良是6。
其中,在地方債的評估上,他們認為:
在我們經調整的淨資產分析中(我們計算目標價格的基礎),我們假設地方政府性負債的不良貸款率(基於寬口徑貸款定義)為 20%、不良貸款損失率為 65%,估測這類貸款對 2013 年預期淨資產的影響為-6%至-12%。
。這裡值得關注的是,他們認為地方債一項,不良會達到20%,損失率達到65%!
還好目前銀行貸款中地方債佔比不高,否則,這麼高的損失率,銀行都負資產很多了。
查看原圖(三)
銀行的報表,今年依舊會十分靚麗。但這個報表,我現在是完全不信了。
把一項一項的潛在不良和損失率挖出,銀行的淨資產會縮水不少。但也不用悲觀,按照高盛的說法,目前的股價,即便面對百分6的不良,也是略有低估的(合理估值下買入,每年會有7的收益)。只要經濟不出現大問題,仍然是很安全的。
我認為,按照高盛的算法,目前的價格買入銀行,長期來說,平均每年會有8的收益。相對於存銀行的長期收益4.5,買債券6.5的收益,8的收益,對於社會的資金,非常有吸引力。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