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LED降温新技术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0912/t272855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5

3D需要降温吗?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yNMDAwMDE5MzEyNQ.html

2009年《阿凡达》进场,带火了3D电影市场。

去年12月,这部电影在全球106个国家或地区同步上映时,登录的3D银幕数为5354块。当时全球的3D银幕数大约是6000块,一个月后,这个数字增加到7000块。

截至今年2月,中国3D银幕数已经达到970块,在全球3D银幕数排名中位居第二。排在榜首的美国,3D的资源显然更加成熟,银幕数达到3500块,是排在第三的英国拥有的数量的9倍。

从 这些数字来看,中国的屏幕资源已经处于“超英赶美”的状态,显示出观影市场的蓬勃生机。但是,硬件数量的暴增并不意味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投资方、内容生 产商、设备制造商、院线的现状来看,尚未产生协同效应,以至于出现了用2D的价格购买3D的设备和技术,甚至催生了一批“假3D”等现象。

可以说,3D电影“高风险,高回报”的假设,让整个行业兴奋万分,但同时又处于虚火的状态。而参与者的实践,发现高额投入不一定会有相对等的回报。同时,当这个产业的价值链尚未形成合理的游戏规则时,难免会出现泡沫。

据 了解,2009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299亿美元。在电影票房的地区分布上,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收入为106亿美元,占到全球票房的36%。美国电影 协会表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佳绩,得益于3D电影的盛行。但在中国,3D看似“叫好不叫座”,甚至有的电影由于上座率的考虑,把原来的3D拷贝改放 2D拷贝。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62.06 亿元,比2008 年的43.41亿元增长43%。艺恩咨询预计,2010 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将突破100 亿元,2012 年将有望达到200 亿大关。在电影业平稳增长的同时,3D电影产业能否齐头并进,还有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努力。(王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5

高鐵「大躍進」降溫 中國高速鐵路狂飆8年後減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zMMDAwMDIzNDQzM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劉志軍、張曙光的罪與罰尚未蓋棺論定,急速飛馳的中國高鐵卻放慢了腳步。

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上任後,中國鐵路發展方向發生轉變,「充分利用高鐵大投資為市場服務,但不再一味追求高速度。降速、安全、去豪華等思路在盛光祖上任後變得更加明朗」,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告訴本報。

日前,鐵道部稱,計劃6月底開通的京滬高鐵將從設計之初的最高時速380公里降至300公里,此前一直飽受爭議的豪華座椅將更換為普通座椅,由此未來列車票價可能也更加平民化。

減速並不止於京滬高鐵。據羅仁堅向本報介紹,鐵道部日前正式公佈了「套跑」思路,「讓建成的350公里/小時高鐵軌道上也可以跑250或者200公里/小時的機車」。

事實上,配合這種「套跑」思路的機車車型也接近完成。安邦諮詢在一份報告中稱,鐵道部曾委託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開發能夠安裝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兩種信號系統的機車。

這種機車跟一般的火車頭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可在高速鐵路上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行駛。根據發改委的有關規定,這種火車頭牽引的普通客車票價標準應該參照1995年制定的普通列車票價執行,外界戲稱之為「窮人的高鐵」。

羅仁堅說,「套跑」一方面節約成本資源,另一方面更加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這一政策會帶來高鐵技術發展以及運營組織模式的轉變」。


取道「市場換技術」

2004年夏天,北京世紀金源一場招標會拉開了中國高鐵跨越式發展的序幕,鐵道部首次拿出了高速鐵路項目訂單——200列時速200公里動車組。

鐵道部當時規定,國產機車只能作為外國公司的附屬公司參與,外資企業必須以鐵道部規定兩家機車製造企業作為招投標的窗口。鐵道部作此佈局考慮的是,既能引進技術,又能保證將來生產出國有自主品牌。

這是一年前做出的決定。劉志軍2003年升任鐵道部部長,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提上日程。

為了追趕速度,鐵道部放棄了自主研發的「中華之星」高速列車平台,換而採取「市場換技術」戰略,吸引國外高鐵技術。

中國高鐵龐大的市場對跨國企業垂涎欲滴:一旦拿到訂單,不僅僅是銷售機車,關鍵是只要技術躋身中國市場,此後就可源源不斷將零部件訂單收入囊中。

其後2005年鐵道部再次發出300公里/小時列車的大單,「兩次招標後最終龐巴迪、西門子、阿爾斯通、川崎重工四家入選其實是一個利益平衡的結果」。當年參與競標人士向本報記者暗示,四家企業都在不同層面找到了鐵道部負責人進行遊說和公關。

在200公里/小時訂單中鐵道部規定「10列整車購買,20列散件進口,170列國內總裝國內製造」,其實是為了部署引進—消化—再創新。

王夢恕告訴本報記者說:「中國先拿出國外進口的少量整機進行拆解『反建』,由國內技術人員親自進行組裝和調速,然後再根據加工工藝圖紙,進行散件組裝,最後逐漸自主製造再在外方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

以西門子為例,2007-2008年德國的3列整車製造完成運往中國,2008年6月中國在此基礎上完成首列國產化動車組,2009年完成其他57列國產化動車組。

在此期間,按照技術轉讓協議,四家技術轉讓方應負責對合作的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包括設計、工藝、生產、管理等崗位人才的培訓。

如2005年,南車四方機車公司的一個培訓團隊在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許韻武帶領下到日本川崎車輛廠接受培訓,學習和消化日方的管理經驗和製造技術。截至2005年8月,南車四方機車公司先後派出採購、設計等4個團組出國接受培訓。

80多歲高齡的王夢恕回憶起當年這場消化引進再創新的過程,話語中帶著雀躍:「國內南車和北車兩大集團本來就有裝備製造的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內行一點即破。短短2年內,中國工程師很快就把整個電力機車的製造技術消化完畢」。

長客股份董事長董曉峰曾介紹,儘管長客引進的是阿爾斯通的技術,但是對原型車做了大量修改,幾乎等於設計了一款新車。

這就是所謂再創新:比如原型車寬度只有2.9米,難以滿足國內大運量的要求,中方把寬度增加到了3.3米,整整多出來一排座位。現已在京哈線上投入運營的5型車,整車專利屬於中國。


爭議「劉跨越」

2010年鐵道部對外宣稱「時速200公里動車組的國產化程度已達到70%以上」,伴隨之貼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標籤的高鐵走向海外。

中國開始向南美甚至歐洲輸出高鐵技術和製造能力,這令當年那些教會中國如何製造高鐵的跨國公司們深感威脅。

2010年11月17日,日本川崎重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和其他高速列車製造商不認同中國高鐵宣稱創造了自有技術的說法,「多數列車幾乎與專利輸出國的一模一樣,只是對車身外部圖案和內部裝飾進行了細微變動,此外就是改進了推進系統以提高速度」。

但另一家外資公司前任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只不過是由於中國與其在海外高鐵競標時產生競爭關係,令專利輸出國感到不悅。

目前國內的CRH1、CRH2、CRH3、CRH4 分別是在龐巴迪的Regina、日本的E2-1000、西門子ICE3、法國阿爾斯通的SM3四種車型的基礎上「引進、消化、再創新」而成。

在中國國內,反對者認為跨越式發展使得鐵道部背上了萬億債務,在壟斷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高鐵擠壓了原有的鐵路版圖,造成出行成本增加、出行選擇減少。

主導這場跨越式發展,並因此得名「劉跨越」的劉志軍在2011年春節後不久因經濟問題被「雙規」、撤職;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直接操刀高鐵技術引進的張曙光也隨後落馬。

一直喊著「提速」口號的中國鐵路大發展在狂飆突進8年後終於降溫。

中國隧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及10項主要配套技術,將中國鐵路速度提高到最高350公里/小時,正得益於這種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方法,生產出自主品牌,否則中國高鐵發展要晚很多年。」

王夢恕認為,雖然極度壟斷的鐵路市場在招投標環節產生腐敗,但劉志軍時代引進技術帶領中國快速進入高鐵時代的成績不容否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0

郭台銘天價買地 土城地價短期難降溫

2011-4-18  TWM




中國工資大漲,之前曾表態將生產線移回台灣,設立無人工廠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上周悄悄買下位在土城頂埔科技園區鴻海總部旁,三千餘坪工業區土地,金額約十二億元,換算每坪單價高達四十萬元,創土城土地新天價。在政府有意降溫房地產價格時,郭台銘逆勢出手,引人側目。

在全球不少地方設廠的鴻海,據了解,設廠前都會請風水師先行勘查,這次也不例外。郭台銘找來御用地理師觀看方位。側面了解,風水老師認為該地有龍脈,聽到這句話,郭台銘很阿沙力地決定成交,並一口氣就付五成訂金。為了節稅,還用永齡基金會名義購買,果真是精打細算。

「現在要買一千坪土地就不容易了,更何況是三千多坪。」房地產業者指出。雖然奢侈稅即將在六月一日上路,但北台灣地主姿態還是很高,完全沒有降價求售的壓力,發球權還是在賣方手裡,加上鴻海有自用擴廠的需求,所以這筆交易很快就敲定。

另一方面,土城因捷運通車題材發燒,當地的乙種工業區土地行情也飆漲了六成,去年每坪成交價才二十五萬元,近期更因地主惜售心態明顯,已站上三字頭。如今在郭台銘天價買地消息曝光後,土城地價短期看來欲小不易。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9

城商行跨區降溫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701021&time=2011-04-24&cl=106&page=all

《財經》記者 明了 董欲曉
 

  自2006年以來的城商行跨區擴張熱潮,今年漸漸冷卻。

  《財經》記者從多處獲悉,銀監會已暫緩審批城商行開設異地分行申請。「估計兩三個月都不可能解凍,下半年才有可能逐步開始恢覆審批。」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稱。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參加貴州代表團會議時曾批評北京銀行,「我一打個盹,你們就跑了。北京還不夠你們幹的?」口吻嚴厲異於往常。此舉被諸多人士解讀為限制城商行異地擴張的信號。

  在隨後4月1日召開的城商行聯席會議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明確表示,今後將審慎推進城商行跨區域經營,把城商行內控機製作為重點檢查項目,對於內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設網點申請,「暫停審批」。

  摸底跨區經營

  去年底,銀監會對城商行進行調研。評估方式採納定量和定性兩套指標,定量指標包含: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等財報指標;定性指標則分為城商行戰略科學性、競爭充分性、經驗可複製性、風險可管控性、發展可持續性等。

  調研報告已上報國務院。接近監管層人士稱,報告獲批覆前,城商行異地分行設立將暫緩審批;報告獲得批覆後,城商行異地擴張的門檻將有所提高。

  目前,商業銀行實現跨區經營須在資產指標及監管評級上達標。

  銀監會2006年頒佈的《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規定的資產指標為:省內分行資產總額不少於150億元人民幣,資本充足率不低於 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不良貸款率連續兩年不高於6%,在申請之日前連續兩年盈利,扣除全部貸款損失準備缺口後資產利潤率不低於0.35%等。

  同時,跨區經營的城商行須達到監管評級二級(含二級)以上水平,但在省內實行聯合重組後,其監管評級達到三級的,可在省內尚未設立城商行的城市設立異地分行。監管評級依據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盈利、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狀況這六個單項要素進行綜合評價。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遊說下,上述指標並未得到嚴格執行。前述人士透露,此次調研後,「可能只有二類監管評級以上的城商行可獲得更多跨區發展機會。」

  目前,在全國147家城商行中,達到監管評級二類的城商行僅50多家。

  此次調研中,定性指標中的戰略科學性即強調城商行定位是否清晰合理。

  「不能僅以『規模論英雄』。」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不缺少大銀行,而是缺少真正填補金融服務空白的區域性銀行。「要摒棄跟風式、同質的 跨區域經營,定位科學性是跨區域評估首要考慮的因素。」另外,監管層的態度是為北京、上海等城商行競爭較為激烈的一線城市降溫。「要考慮在本地市場和想去 的市場競爭是否充分。」上述人士說。

  記者對照銀監會城商行機構名單粗略統計,截至2010年底,異地開設分行的城商行已逾百家。其中多為非省會城市城商行在省會城市開設分行,而更多總部設在省會城市的城商行,則把目光放到了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

  進入2011年,城商行跨區經營勢頭依然不減,丹東銀行、廈門銀行、綿陽銀行、珠海華潤銀行、大同銀行等十幾家城商行,均在籌備新的異地分行。

  城商行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風險不時暴露。今年年初以來,城商行被曝多起案件,其中齊魯銀行特大金融票據詐騙案更是拉響了城商行風控警報。

  該人士表示:「這次調研更重要的是評估(銀行)內部決策能力,評估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能力。」

  規模擴張弊症

  早在四年前,監管層還在鼓勵城商行跨區經營。

  2007年城商行開始接受同質同類監管,這使得城商行得以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享有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權利,城商行開始走向異地擴張道路。

  2009年,銀監會頒佈《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准入政策的調整意見(試行)》,進一步放鬆中小商業銀行在中國西部和東北等地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取消運營資金的限制,以促使其全面發展地方金融、服務中小企業。

  此後,城商行跨區域發展迎來新高潮,不僅大型城商行紛紛設立分行,中型城商行亦紛紛搶灘縣級及省外市場。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幾年金融業改革和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是由於處在經濟下行週期,金融管制和市場准入相對前幾年有所放鬆。

  2010年,城商行全年新增分行116家,佔自2006年全國第一家城商行異地分行設立以來總數的30%。

  然而伴隨規模擴張而來的是收益率的下降。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和杭州銀行,已實現跨區經營,並在籌備上市。從這三家銀行的年報看,2008年至2009年資產規模增速頗高,分別達到47%、26.7%和50.6%, 但淨利潤增長卻遜色許多,分別為16%、17.5%和7%。

  城商行做大做強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推手。

  「城商行的擴張應由市場主導,但過去幾年的發展摻雜了太多行政因素。」某城商行人士反思,「大舉擴張很大程度上是大股東——地方政府的想法。」

  城商行多是城市信用社重組而成,初期產權不明晰,帶有地方政府濃郁的行政色彩。上世紀90年代,地方政府在解決城商行歷史壞賬等問題上給予了資金支持,從而坐穩了大股東的位置。

  「地方政府把金融機構的發展作為政績,不僅做大本地金融機構上市發展,還想辦法引進外地金融機構。」 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已有諸多城市將推動該地城商行跨區經營、上市融資列入「十二五」規劃。城商行擴張過快,已導致其經營超過風險管控能力。

  華北地區某城商行人士就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自身實力不行,走得越遠越會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閻慶民在4月初的城商行發展論壇上表示,城商行不要一味地追求資產規模擴張,「發生一個案子,可能將城商行十年苦心經營的利潤全部吃掉。挑不起100斤的擔子,不妨挑50斤的。」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則在近期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重申,對銀行設立分行申請進行嚴格審批,每兩年對其執照進行重新評估。

  戰略重新定位

  從鼓勵跨區經營,到現在的從嚴審批。監管層著力於城商行戰略經營的重新定位。

  此次調研背後,監管層對於城商行戰略科學性的強調,突出了差異化定位的要求:規模較大、管理較佳的銀行可全國發展;小規模城商行則側重區域內發展,定位特色銀行和社區銀行。

  此前,銀監會二部主任肖遠企曾發表公開講話,提出城商行發展的四條路徑,即大型銀行、特色銀行、社區銀行、及戰略性退出市場。

  目前我國147家城商行總資產規模達到7.8萬億元,佔銀行業金融總資產的8.24%。城商行之間發展差別很大。前十大城商行資產總和超過3.2萬億元,佔城商行總資產40%。

  銀監會人士表示,這類銀行可以在保障風控的前提下異地擴張。「即使在美國它也算是大銀行,如果管理得好,怎麼不能夠跨出去呢?」

  現實中,部分城商行在異地擴張中首先考慮的也是自身定位。去年底開設合肥分行的杭州銀行將重點服務對象鎖定浙商。目前,50多萬浙商在安徽經 商,僅合肥就有10多萬人,企業超過1500家。在流入安徽的省外資金中,浙資佔比50%。「以此為基礎,足夠我們成長及開展業務。」杭州銀行管理人士表 示。

  重慶銀行則因跨區經營策略審慎,實現了規模與收益增長基本同步。該行2009年僅在成都和貴陽設立兩家分行,2010年僅設立西安分行;2008年至2009年資產規模增長43.4%,同期淨利潤增長33.7%。

  小規模的城商行則可定位社區銀行和特色銀行。監管層一直鼓勵其深耕本地業務或特色業務,服務中小企業。

  社區銀行的範例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目前有約8000家社區銀行,每家資產規模低於10億美元,但其資產總計佔全國銀行的22%。

  國內中小城商行已不乏深耕本地的實驗者。遵循「以較少資本博取較大收益」的路子,將客戶定位中小企業,泰隆銀行和台州銀行2009年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分別高達33%和35.19%,遠高於20%左右的行業水平。

  據瞭解,目前銀監會正在制定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指引,隨著相關文件的發布,中小城商行此類業務將獲得更大商業空間。

  監管層的引導是一方面,但「城商行乃至商業銀行規模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某銀行業專家分析,「很多城商行的大 股東是當地政府,並不關心經濟上的回報率,只在意政績。如果銀行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股東,比如民營資本,他們不會願意做大規模,因為這要不斷燒錢補充資本, 不然股份就會被稀釋。」

  「引入民營資本是公司治理一個很好的方向,這樣可以淡化行政色彩,形成新的公司治理架構。」銀監會人士說,「這也是我們近年來一直抓的重點。」 近年來,城商行陸續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的外部監督完善銀行治理結構。目前籌備上市的城商行多達40餘家,但業內人士分析,這並不能帶來行業性的解決方案。 資本市場容量有限,「城商行上市也只可能滿足幾家有代表性的銀行。」一位城商行人士對此並不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0

票據信託降溫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16/100339066_all.html

  一向並不受市場青睞的票據類信託產品,在今年下半年的理財市場上一躍成為明星,然而曇花一現。

 

  今年三季度開始,票據信託產品數量猛然飆升。普益財富研究員范傑向財新《新世紀》表示,截至11月30日,票據信託產品206款,其中近200 款均為今年三四季度發行的產品,尤以四季度增長最快。數據顯示,10月以後成立的票據類信託產品為146款,其中11月單月即成立74款。

 

  與此同時,票據信託產品直貼利率和轉貼利率都在10月達到峰值,分別為年化15.6%和13.2%,而此前市場直貼利率和轉貼利率僅為10%左 右。不過,隨著11月底央行下調準備金率,緊縮政策到頂,票據信託產品收益率步步回落,目前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大約在6%到7%左右。

  「票據產品源頭在銀行,信託公司只是作為一個通道,收取微薄的通道費,和風險不匹配。這個問題始終沒解決。」銀監會非銀部有關人士表示,「目前票據信託產品未叫停,我們只是窗口指導,高度關注。」

整頓票據理財

  所謂票據信託,是指商業銀行將已貼現的未到期銀行承兌票據,打折轉讓給特定的信託計劃,待票據到期,信託公司向出票人或者背書人(即銀行)收回 資金,而對應的理財計劃的投資者,作為特定理財計劃的委託人和受益人,獲得相對應的理財收益率;其中打折的部分包含信託產品的收益和相關費用。簡單而言, 就是銀行將客戶資金用於投資各類票據的理財產品。

  據業內人士介紹,票據信託的投資標的是銀行承兌匯票或商業承兌匯票,其中銀行承兌匯票佔大多數。

  近年,每逢信貸緊縮,票據融資就會比較活躍,銀行承兌匯票成為商業銀行吸收存款、降低存貸比的融資工具之一。因為開票行可以得到企業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存款;一些中小企業在拿到承兌匯票的同時,可以反覆貼現,成為一種融資方式。

  特別是在信貸規模緊張的背景下,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後,中小銀行承受的壓力遠大於大銀行,票據業務對其而言,流動性強、周轉靈活、收益穩定的票據貼現業務被視為「黃金業務」,成為規避監管的工具。

  為此,銀監會在今年6月底下發了《關於切實加強票據業務監管的通知》,指出部分地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法人機構違規辦理票據貼現及轉 貼現業務,存在會計核算不規範、逃避信貸規模等問題,並嚴禁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機構通過轉貼現賣斷並買入返售的方式來逃避信貸規模。

  但一些農信社仍沿用老的會計處理漏洞,對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不作區分,不佔用其信貸額度,因此銀行常常和農信社之間聯手,以此規避存貸比和資本充足率的考核。

  同期,在清理整頓銀行理財產品中,銀監會點名了六項違規操作,其中最後一項即票據資產理財產品。

  「被點名」之後,銀行的票據理財產品逐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跡,銀行之間的票據融資遊戲被轉移到信託產品上,通過信託「收益權」的方式,發行票據信託計劃,個人投資起點在10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

  票據類信託的結構大致為,投資標的多為企業持有和銀行通過貼現(轉貼現)持有的票據資產,信託公司購買票據資產或其收益權,業務操作中涉及票據 鑑別、資金托收等環節的,委託合作銀行進行,到期由合作銀行向票據承兌行托收,再兌付給投資者。概括而言,就是持票人向信託公司申請貼現。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銀行的票據產品不讓做了,銀行的票據資產也需要一個出口,信託公司做一個票據權益類的信託計劃,票據持有人為融資方,銀行為其做驗票、核對等一些流程,保證票據真實性,通過信託計劃向投資者募資。」

  「只要票據沒有問題,票據信託就不會有風險。高收益是因為前期資金面緊張,貼現率升高,除掉一些中間環節的成本、費用之後,給投資人的回報也相應較高。我們也會給客戶提供一些信託公司發行的票據信託的產品。」前述人士稱。

  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方面認為,票據類產品屬於傳統的利率類產品,因為有市場需求,所以發行量增加、收益走高。而銀監會人士則認為,票據產品主要是銀行發的票,源頭在銀行,信託公司只是作為一個通道,收取微薄的通道費,和其風險不匹配。

沖高回落

  今年下半年貼現率的飆升使得票據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大漲,原本只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票據信託產品收益率有的最高能達到9%,甚至9.5%。

  根據普益財富的研究,10月份之前的票據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為6.61%,10月之後的產品平均收益率為7.55%,這與股權類、房地產信託類高風險的產品收益已經相當接近。從貼現利率上看,直貼利率和轉貼利率都在10月達到峰值,分別為年化15.6%和13.2%。

  在用益信託分析師顏玉霞看來,票據信託火的主要原因,是因這是一個信託、銀行、融資方三方受惠的方式。對於持有票據的企業來說,可以緩解「燃眉 之急」,提前獲得所需資金;對銀行來說,不必馬上進行貼現,而是轉給信託公司,也可緩衝資金壓力;對信託公司來說,雖然利潤不高,但風險低,也能帶來一些 手續費收入。

  通常票據類信託產品中,信託公司的收益在0.3%—0.5%之間;投資者能拿到7%—8%的收益。

  由於票據類信託業務規模不大,利潤不高,大的信託公司對此業務積極性並不高,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信託公司熱衷於此類業務。

  從數據顯示,在已發行的235款票據類信託中,廣東粵財信託共發行102款,佔比43.4%;西安國際信託、中國對外經貿信託分別發行50款和34款,分別佔比21.28%和14.47%。而在31款組合類票據信託產品中,中融信託獨發19款。

  用益信託分析師李暘則認為,下半年票據信託產品大量發行,還有為了達標的因素。監管部門對信託公司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實行餘額比例管理,即融資類業務餘額佔銀信合作業務餘額的比例不得高於30%,超過比例的信託公司應當停止開展該項業務,直至達到規定比例要求。

  李暘說:「一些信託公司今年銀信合作業務餘額比例早已高於30%,因此要做大分母,努力提高業務總量,以減少銀信合作業務比例;另一方面,為符 合淨資本管理要求,要減少風險資產數量,票據信託產品對應的風險係數低,在沒有出台具體監管措施之前,信託公司當然有動力抓緊做大這塊業務。」

  進入11月,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的票據貼現利率已回落到10%左右。隨著央行於11月底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貼現利率開始下行,近期 發行的票據信託產品收益率已經趨於平穩,並有所回落。新時代信託11月中推出的資金門檻100萬元的票據信託產品,預期收益率僅為6%。

  據一位第三方理財人士介紹,最近關注一些新推出來的票據信託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在6%或者7%,期限相對較短,屬於風險比較低、收益有保障的利率產品。

風險爭議

  儘管隨著貼現利率回落,票據信託的熱度降溫,但業界已普遍擔心監管部門將加強票據信託的監管。

  用益信託分析師李暘表示,目前的監管趨勢可能會有二種:一是調高票據信託產品的風險資本係數,增加該項業務對信託公司淨資本的耗用,以避免該業 務規模失控對信貸額度管控帶來衝擊;二是將票據信託產品劃為融資類產品接受監管。目前票據信託產品被歸為權益類產品並非融資類產品,因此繞過了信貸額度和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前述兩種方式都會令信託公司資本金比較緊張。

  目前票據信託產品的風險係數是1.5%,而銀行信託合作的融資類產品風險係數是10.5%。但信託公司普遍擔心監管部門會增加票據信託產品的風險係數。

  在多數信託公司看來,票據類信託流動性較高,而且有銀行托收,因此產品本身風險很低,信託公司只是做一個通道。

  「票據信託類產品結構十分簡單,期限最多半年,到期之後,只要匯票具有真實性和背書連續,承兌行就必須付款;風險在銀行端,由銀行掌控,銀行要對票據真實性合規性負責,應該是沒有什麼風險的。」 一位信託公司人士稱。

  但也有信託公司人士坦承,的確並非所有的票據業務背後都有實際的貿易背景,很多情況下是企業急需資金,而銀行到年底信貸額度緊張,企業轉道通過票據融資。

  上述人士指出,各家銀行票據業務人員互相之間都很熟悉,一家銀行開出票後a,再找另外一家銀行和一家信託公司,由一家銀行做保管行,將票據打包成一個「收益權」的信託計劃,再由信託公司將這個信託計劃賣給客戶來進行融資。

  顏玉霞認為,目前票據信託產品風險控制完全集中於銀行端,票據信託產品沒有抵押,風險控制全憑銀行信用。「如果要監管的話,應該對開票的源頭即銀行加強監管,比如關注銀行是否簽發沒有貿易背景的承兌匯票,提高票據信託產品的風險係數不盡合理。」

  「銀監會6月加強整頓銀行票據業務,顯然沒真正管住,」前述銀監會人士認為,目前缺資金、缺存款、缺信貸規模的中小銀行,是下半年推動票據融資的主角。「目前緊縮政策進入緊縮尾聲,我們不得不擔心市場擊鼓傳花、最後都讓信託公司接盤了。」

  監管部門的擔心不無道理。分析人士指出,前期承諾高收益的票據信託產品,存續期一般為12個月,隨著貼現利率進一步回落下降,這些產品很可能出現兌付風險,導致投資者在產品到期之後,拿不到原本承諾的高收益。

  范傑對此表示,「如果不提前終止產品,存續期一年以上的票據信託產品肯定達不到預期9%或者9.5%的收益,那麼管理人可能會在半年,也就是一個票據到期的時候選擇提前終止信託計划來鎖定收益。」

  他指出,對於已經投資了票據信託產品的投資者,目前最關鍵的是檢查信託合同中,是否有提前終止的條款設置以防範利率風險。

  財新《新世紀》記者鄭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3

移動互聯網降溫:行業招人放緩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06/226640.html

工作不好找了。

「去年這個時候,一個剛畢業的Android開發工程師,就能輕鬆拿到七八千一個月,而今年,很難找到工作了。」從事移動互聯網獵頭招聘業務的移聯網創始人田克山告訴記者,最近移動互聯網從業人員薪資出現下降的趨勢,以Android開發人才最為明顯。

提起去年爭搶人才的瘋狂景象,許多人依舊曆歷在目:不僅騰訊、百度、盛大等巨頭瘋狂地囤積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也四處網羅移動互聯網客戶端開發人才,而融到資的中小創業團隊更是瘋狂地擴張,那時,許多甚至剛畢業、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移動開發人才也能拿到很高的薪水。

種種跡象表明,經歷了去年的瘋狂,今年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和投資已經明顯開始降溫,而記者調查發現,作為行業景氣的先行指標,今年移動互聯網的人才荒已經得到有效緩解,泡沫開始被擠掉,整個行業重新回歸理性。

大公司招人放緩

記者瞭解到,今年許多大公司停止招人,是導致移動互聯網人才薪資價格出現下降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騰訊、阿里巴巴、盛大、百度等許多互聯網巨頭都開始暫緩招人甚至停止招人。

承擔眾多移動互聯網項目孵化功能的盛大創新院從去年底開始大規模裁員。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共有數百人被裁掉,這些人都投入了重新找工作的大軍中。

「盛大當時瘋狂招人的時候,電話中面試,電話中就給offer了。」一位獵頭向記者回憶起盛大創新院擴張時的瘋狂,當時盛大曾經對這些項目寄予厚望。在這一撥裁員浪潮中,大批項目被砍掉。如今盛大創新院已經只剩下麥庫、通通、微酷等少數幾個項目了。

盛大旗下共有切客、有你、麥庫記事、詞庫英語、微酷等大批移動應用,此前,盛大曾經在這些項目上投入了巨資。實際上,大部分項目所產生的實際營收並無預期的那麼高。例如盛大投入大批資源推廣的切客優惠,在蘋果AppStore中的排名一直徘徊在300到400名之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用戶的成本卻不斷上升。

在不久之前,盛大無線完成MBO,正式脫離盛大體系。這標誌著盛大又剝離掉了相當一批無線業務。

「盛大出來的人在市場上並不受歡迎,許多公司都表示不願意招盛大的人。」某獵頭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盛大在過去幾年的高速擴張期囤積了不少人,許多人的能力並沒有真正得到市場認可,但期望值卻很高,要求的薪資往往與市場能夠給出的價位有一定落差。

除此之外,第九城市也於近日宣佈大批裁員。有傳言稱,第九城市的無線部門是裁員的重點領域,但第九城市向記者否認了這種說法。

除了這些裁員的公司,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無線部門也開始停止招人或者很少招人。例如阿里巴巴,在私有化全部完成前凍結了大多數招聘崗位,這使得許多做阿里巴巴生意的獵頭都無事可做。

許多傳統互聯網公司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佈局心態也開始變得謹慎——往往是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是趨勢,或者看到競爭對手推出了移動客戶端,自己也搶著推一個,但是大多數公司沒有想好自己的移動業務到底向什麼方向發展。

「去年大家以為移動互聯網很簡單,先做一個App掛上去再說。但不知道背後的運營挺燒錢。」從事手機軟件外包業務的摩博科技總經理熊軍告訴記者:「現在大家會算一下成本,意識到需要蠻大的投入的,重新認識到不是想像的門檻那麼低。」

因此這些僅處於佈局階段的公司往往僅僅招少數幾個人手,負責移動客戶端的開發和維護,不會選擇大規模地招人。

投資退燒

大公司開始減少招人,今年中小創業公司對人才的需求也開始出現大幅降低。大批中小團隊的倒掉降低了市場需求。

就在一年以前,移動互聯網領域被描述成「幾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自己找一間民房開發幾個月,就有可能開發出一款如憤怒的小鳥那樣火爆的產品賺錢」,於是在短期內,大批中小創業者懷揣著創業夢想湧入這一領域。

整個2012年,幾乎沒有幾款讓市場眼前一亮的移動應用出來,大部分創業者的處境開始變得糟糕起來。

遊戲和廣告被視為目前支撐中國移動互聯網營收的最主要兩個來源。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廣告的規模大約為11億元,而手機遊戲的規模大約為10億元——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實際營收很小。

但數以百萬計的移動互聯網從業者想分食這個小小的蛋糕,雖然這一市場仍然在高速成長,但對於大多數創業團隊來說,如果再沒有資金進來,團隊就可能隨時死掉,必須盡快找到投資者的錢,以支撐自己挺過當前的難關。

一些難以獲得穩定收入的創業團隊,開始被迫接其它公司的移動應用外包訂單來養活自己,而更多的創業團隊直接關門歇業。

按照清科的統計,今年一季度僅有一隻美元基金完成募資——而TMT領域的融資大部分都是美元,融資情況可謂「一落千丈」。

由於IPO節奏放緩,VC退出渠道明顯收窄,同時境內市場上市企業平均發行市盈率整體下滑使得VC收益水平面臨考驗,從而嚴重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具體到移動互聯網領域,按照清科的統計,今年一季度僅有6起移動互聯網領域的PE、VC類投資,總投資金額是2493萬美金,相比起去年同期的14起投資,出現大幅下降。

清科分析師張亞男表示,2011年其實是移動互聯網投資比較熱的一年,大批創業團隊拿到融資,很像2010年電子商務的火熱行情,但今年以來這一領域的融資明顯下降。

她認為,導致最近移動互聯網投資趨緩是因為大部分移動客戶端產品盈利困難,並沒有之前預想的那麼樂觀。此外,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開始發力,導致中小團隊的生存空間有限。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的第一輪投資高峰被認為已經過去。以手機應用商店、移動廣告平台、手機ROM廠商為代表的平台類公司,以及數字頑石、上海海湃為代表的手機遊戲企業大都完成融資,市場已經開始洗牌,後續進入者已經比較難獲得融資。

專業幫天使投資者和創業者對接的平台「天使匯」總監李超告訴記者,今年一季度移動互聯網領域投出去的天使項目開始變少,大部分投資人的感受是「想投但沒有什麼項目可投」。

他告訴記者,部分天使投資人甚至開始「海撒」,每個案子僅投資5萬、10萬的小金額,有的投資人甚至都不看項目的資質,比如某個創業項目獲得某個創業大賽的獎項,就直接投資一小筆錢進去,這背後反映的整個行業仍然較缺乏優質的項目。

「人才熱」退燒移動互聯網歸位

擠擠更健康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的泡沫被擠掉一些,被認為有利行業發展。

諸多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均向記者反映,去年那樣瘋狂的人才價格上漲行情,讓大家都開始吃不消了。

以擁有2000人規模的手機軟件外包廠商南京誠邁為例,要培養一個合格的開發人才相當不容易,在去年的行情下幾乎每個季度都不得不上調員工薪資,每個員工招進來還須支付一筆不小的培訓費用,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培訓合格。但由於整個行業過於火爆,誠邁經常擔心員工被其它公司挖走。

誠邁科技CEO王繼平告訴記者,去年由於團購、電子商務等公司拚命地招人,導致整個行業招人很困難,技術開發人員的價格被抬得很高。「今年人要明顯好招一些了。」王繼平表示,行業回歸理性有利於企業穩定發展業務。

「去年移動互聯網企業的人員流動很頻繁。」移聯網的田克山說,在大公司裡面工作的人常常想出來創業,而在小團隊裡面幹得好的人則隨時可能被外面的公司高薪挖走,整個行業的氛圍非常浮躁。

「我認為人才價格降下來是好事情。」天使投資人王利傑表示。去年許多拿到融資的企業拚命囤積人才,再加上騰訊、百度等巨頭殺入,導致整個行業的薪資上漲過快,讓許多小團隊都吃不消。

王利傑表示,許多中小型創業團隊仍然缺人,而且小公司的薪水也不可能給到很高,因此人才價格下降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讓更多中小團隊有更多的機會。

記者瞭解到,儘管整個行業的情況開始趨冷,但是有工作經驗的高端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其價格仍然看漲。

例如負責開發蘋果iOS系統應用的開發人才價格仍然在上漲,目前iOS開發人才的價格要遠遠高於Android開發人才。例如騰訊在上海招聘的iPhone高級研發工程師,有3年工作經驗者年薪能達到35萬,遠遠高於Android的開發人才。

這是因為大多數公司在進軍移動互聯網時都將較為高端的iOS平台作為首選,多數會首先開發iOS版本。此外,蘋果營造的生態系統讓應用開發者們能夠在iOS上賺到較多的收入,即使是一些較小的團隊,也多少有一筆收入讓團隊先活下來。此外,由於開發語言的關係,iOS的技術人才比較難像Android那樣批量培養,市場供給較少。

相比之下,去年火爆的氛圍帶動大批培訓機構開始批量培養Android開發人才。例如北大青鳥、海同培訓機構等都培養了不少Android開發人才,而許多過去做java開發的人也開始轉到Android開發上來。Android開發人才的供給出現大幅上升,這也是導致Android開發人才薪資下滑的重要原因。

「但企業對這些缺乏工作經驗的人並不滿意,往往招聘過來還需要培養一段時間。」田克山表示,真正有豐富開發經驗的移動開發人才仍然很搶手。

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分水嶺,那些能產生營收活下來或者繼續融到錢的團隊,或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但大批沒有競爭力的中小型團隊,很可能只能關門退出。

但從長遠來看,移動互聯網的前景依然非常看好。天使投資人王利傑表示,未來大多數行業都會移動互聯網化,因此存在大批長遠的投資機會,今年以來他已經完成了6筆天使投資,主要集中在垂直類O2O(從線上到線下)和移動電子商務領域,繼遊戲之後,移動互聯網需要第二個爆發熱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2

劉強東偃旗息鼓 電商大戰正降溫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08-22/100427203.html

 【財新網】(實習記者 賈楠)8月20日,率先發起「電商價格戰」的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微博上停止了「口水戰」,刪除了先前發佈的有可能「全線促銷」的微博內容並開始禁聲。京東和蘇寧易購的商品價格也正在悄然回調,向價格戰之前的價位回歸。這場曾被期待為「史上最慘烈電商大戰」迅速降溫,進入暫時休整階段。

  劉強東8月17日所刪除的一條微博引起關注,該微博的內容是:「我們的股東高齡資本的老闆特意從美國打來電話,並建議價格戰引到全品類,週一推出。」然而,消費者並沒有等來京東商城在17日透露的將價格戰引到全品類的動作。對於此次爽約,京東方面尚未給予相關回應。

  劉強東高調挑起價格戰的目的在於打壓蘇寧電器股價,阻止蘇寧電商產業的快速崛起。而就目前來看,京東發起價格戰的目的並未實現。

  電商大戰雖暫告一段落,對於此次價格戰的質疑和討論仍舊不斷。價格戰開始後,消費者就不斷質疑此次活動是否只是商家的營銷手段,希望借此為銷售造勢而非真正降價。業界人士則認為劉強東本人表態反覆無常,前後矛盾,導致其誠信形象受到很大傷害。

  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則表示:「這場價格戰初步建構出中國電商「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奠定了京東、蘇寧、國美三大企業的主導地位,同時讓那些未能成為大戰主角的電商企業市場地位進一步邊緣化。總體看,市場格局穩中有變。」

  「當然,這場電商大戰也有輸家——供應商,因為電商隨意降價,導致供應商價格體系遭到很大衝擊,其銷售體系無法實現正常銷售,引發供應商不滿。」劉步塵表示,出於對價格戰的憂慮,海信、海爾、西門子等多家供應商正在逐步減少其線下經銷商與京東的合作。

  劉步塵認為,電商格局的形成,需要綜合競爭優勢的建立,比如後台的物流、倉儲、配送、售後等配套建設,前端的網站建設與管理、人性化服務等等,目前電商們做得並不完美,卻把噱頭放在了價格爭鬥上。「這是競爭觀念出了問題,企業競爭是系統競爭,不是某一個板塊的競爭。中國的電商們,應該集體研究亞馬遜,看看它做了什麼,我們缺少什麼。」

  關於價格戰未來的走向,劉步塵預測,這場衝動型價格大戰將暫時進入低潮期,未來兩週內不會有大的動作,但是不排除九月中旬之後電商企業再掀價格戰的可能性,新一輪價格戰將為迎接「十一」到來做準備,但預計不會像8月15日這場如此慘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23

中國礦業大買家降溫

2013-06-17  NCW
 
 

 

礦業超級周期愈行愈遠,中國企業在吃夠上一輪海外盲目搶購的“苦頭”後,現在變得謹慎小心,收購熱情和收購方法都在改變◎ 本刊記者 蒲俊 張伯玲 文pujun.blog.caixin.com|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除一個月前剛宣佈完成的嘉能可超達並購案,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礦業並購交易顯得有些沉悶。普華永道近期在一份回顧2012年的報告中稱, “這遠非礦業並購最活躍的年份。 ”據普華永道統計,2012年礦業領域公佈了1803宗交易,同比減少三成,是2005年以來的新低;交易總額1100億美元,同比減少26%,且嘉能可超達案就占去了一半。2013年前5個月仍在延續上年的冷清氣氛。

大型國際礦山早就意識到礦業超級周期的愈行愈遠,以必和必拓為代表的國際大礦山,已將進一步提高現有項目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處置非核心資產,作為維持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措施。

誰來買?中國買家在上一輪的礦業收購中曾經出盡風頭,但現在行業景氣直接影響著跨境並購的活躍度;再加上五年前那撥熱情追逐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如今收穫的困難和失敗遠多于成功。在諸多因素作用下,中國企業在最新一輪礦山資產出售潮中,顯示出更多的謹慎和理性。

估值困難

過去兩年來,大宗商品價格呈現了巨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深刻影響著全球買家的心理。從2011年9月起,62% 品位鐵礦石到岸價自180美元/噸開始震蕩向下,至目前110美元 /噸的水平。同期倫銅(LME)亦從約10000美元 / 噸高點落到7000美元 / 噸。鋁、鎳等產品也在低價位徘徊。集合了35家礦業上市公司的匯豐環球礦業指數(HSBC Global Base Metals Index)也下跌了42.40%。

這使得買賣雙方要想在標的估值上取得一致,變得更為困難。賣家總是不滿足基於目前低股價的收購價格,希望能夠回溯過去52周的價格或更高的溢價,買家則考慮到大宗商品可能的價格風險以及疲軟的供需,不願高價收購。

2012年10月,一家中國民企——鴻商產業控股集團(下稱鴻商控股)的8.24億澳元收購報價被標的公司Discovery Metals 董事會拒絕後,再次以相同報價發起敵意收購,但在今年2月亦告終止。Discovery Metals 的主要資產是位於博茨瓦納的銅礦,其董事會拒絕中國企業的理由就是報價過低,每股1.7澳元的要約報價較收購意向公佈前1.45澳元 / 股的股價有約17% 的溢價。

但鴻商控股方面更願意選擇的比較標準是 “按照Discovery Metals上一輪股權融資的價格,溢價水平在40%” 。

除這樣的估值難題,上一輪超級周期帶來的擴產熱潮也使礦業項目開發成本激增,不少生產國如澳大利亞的本國貨幣較美元升值顯著。這些因素使得買家必須思考高價收購可能帶來的風險。

安永在一份礦業並購和融資報告中預計,資本偏緊的局面還會繼續,直到商品價格恢複到能夠充分鼓勵新投資的程度,比如鐵礦石可能需要達到130美元 / 噸並保持一段時間,才能夠解鎖新一輪擴產計劃。

中國買家收購步伐的放慢,也與一些 “中國因素”有關。五礦資源 CEO 米安卓(Andrew Michelmore)在去年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政府需要換屆,更換部長和一些國有企業的CEO。從我的理解來看,這不是一個做決策的時候,因為人們擔心決策失誤可能影響到前程。 ”在高盛除日本外亞太地區自然資源行業組聯席主管朱寒松看來,所謂的“中國需求故事”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過去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主要是受到中國需求出乎意料的增長驅動,從而推高了價格。但現在, “鐵礦石從2014年開始會出現全球性的產能過剩;而華爾街對銅也不太樂觀” 。

從供應側來看,實現低成本生產才是關鍵。 “即便在一個價格更低的環境下,大型礦山也會繼續生產,因其毛利率仍然很高。而高成本的中小型生產商將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 高盛澳大利亞 / 新西蘭自然資源行業組聯席主管理查德 · 菲利普(Richard Phillips)認為,毛利率降低會影響綠地項目的開發,因為礦山可能更願意進行既有項目的擴產 以及已投產項目的收購。

上一輪遺留包袱難解

更重要的是,過往的海外投資和開發實踐,讓中國買家們深刻意識到跨境並購的挑戰。多位熟悉礦業海外投資的人士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鐵礦石領域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在澳大利亞,幾乎都是不成功的。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王建軍對 財新記者介紹,近五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鐵礦石資源投資已超過10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西非、加拿大及西澳三個區域,資源量有600億噸,中方權益約占200億噸” 。其中,規劃產能超過1000 萬噸的有17個。中國企業在境外鐵礦石資源投入如此之大,但目前只有少數項目已經形成產能,大多數仍在建設之中。 “大部分是購買礦權,還需要進一步勘探、可研,以及環境評估。在項目前期,還要投入很多資金,企業在開發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王建軍說。

在王建軍看來,制約產能形成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包括水、電、鐵路、港口等在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 “有些地方有鐵路、港口,但是能力不足;有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則需要重新建設。 ”他認為,一些項目的基礎設施投資甚至要遠高于礦石生產環節的投資。他舉例稱,2010年7月29日,中鋁與力拓就西芒杜鐵礦項目簽訂聯合開發協議, “但西芒杜需要修建650公里鐵路,三個25 萬噸的港口泊位,這部分投資就超過100億美元。 ”中鋼也碰到了類似問題。2009年,中鋼集團出資13.6億澳元收購了中西部公司(Midwest)50.97% 的股份,但近兩年來因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問題遲 遲未能展開建設。 “你看西澳皮爾巴拉地區,力拓、必和必拓和FMG 的每個項目和基建都是一體的,鐵路和港口不會向礦山收費,這些投資也都在整個礦山投資里,市場價格反映了所有成本。

但中西部就完全依賴基建投資建設方,這是西澳政府的錯誤,但是中國投資者也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現實,減少政策帶來的風險。 ”前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告訴財新記者。

此外,王建軍認為,項目成本普遍較高,也制約了境外鐵礦石的開發進程。 “很多項目屬於低品位或是磁鐵礦,單位開發成本高達300美元 / 噸;很多還在可研,價格沒有出來,但這樣的成本與三大礦山沒法競爭。 ”中信泰富的中澳磁鐵鐵礦(Sino Iron)項目即屬此類。5月31日,中信泰富公佈了中澳磁鐵礦(Sino Iron)的最新進展。盡管在去年末已開始帶料試車並生產精礦粉,但第一條生產線未能連續運行,預計檢修時間需要兩個月。

第二條線出現損壞的滑環電機也將在7月重新安裝回球磨機,然後進行生產線 的帶料試車。這些信息都意味著,其首批精礦粉的裝運出口又將延遲。

七年前,中信泰富從西澳礦業大亨克萊夫· 帕爾默(Clive Palmer)手中收購中澳磁鐵礦項目(Sino Iron) ,是中國企業在澳投資在建的最大礦業項目,資源量為20億噸,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產。與西澳當地主流的赤鐵礦相比,磁鐵礦開采的工序更複雜。起初項目面臨當地高昂的基建以及人力成本,後來在生產線建設調試部分又遭遇較大困難。穆迪副總裁高翔認為,上述項目延誤問題顯示,無論在已建成生產線的營運還是新生產線的建設方面,中信泰富都面臨挑戰。穆迪曾警示中信泰富有評級下調的壓力。

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在今年2月28 日的業績發佈會上曾指出,中澳磁鐵礦項目難度超過預期,截至去年底,項目已總投資91億美元,其中68億美元為建設費用。中信泰富能不能做出來?做出來能不能賺錢?一直是關注這一項目的礦業人士的疑問。

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向財新記者強調,目前的重點仍是完成項目,而成本以及運營後的現金流情況要在六條線達產以後才能有比較精確的數字。而一位澳大利亞方面的人士表示, “大家都很失望,建設時間太長,錯過了鐵礦石價格的頂峰。從澳大利亞的角度,我們感到很抱歉。 ”在武鋼海外礦產資源部門一位負責 人看來,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大挑戰。武鋼是目前中國擁有權益礦最多的鋼鐵企業。據公開資料,從2005年以來,武鋼先後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利比里亞、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和地區,擁有九個海外權益礦項目,資源儲量約232億噸。已投產的包括加拿大 Bloom Lake 項目和澳大利亞威拉拉項目。

Bloom Lake項目第一期800萬噸于2010 年投產,已供應武鋼精礦500萬噸;第二期800萬噸預計于2013年投產。威拉拉項目自2005年至今,已供應武鋼鐵精礦約2500萬噸。

在武鋼即將投產的項目中,主要以位於非洲利比里亞的中利聯邦州鐵礦山項目為主。利比里亞鐵礦項目計劃採用露天開采方式,分100萬噸鐵精礦先期複產工程和900萬噸鐵精礦後續工程兩個階段。先期複產工程預計2013年三季度正式投產,達到100萬噸產量; 2015 年預計達到1000萬噸產能。

“國外開發的環保壓力很大。 ”上述武鋼人士稱,比如,在批准可研時,政府會帶人去解剖水里的魚,將魚的各項生物指標記錄在案,等項目投產後進行對比,不達標會停止開發。

武鋼 在 加 拿 大 魁北克 的 Bloom Lake 項目也遇到了環保問題。 “他們在去年出台了一項新的環保標準,要將所有礦山的防洪標準提高到抵禦1000年,我們的三峽才100年。 ”劉新權對財新記者稱,由於這項環保標準的提高,預計 加拿大項目要有所虧損。

新一輪機會到來

西澳州長科林 · 巴奈特(Colin Barnett)認為, “中國鋼廠一擁而上,並且投資了一些全新的鐵礦石項目。如果說到教訓,那就是太多太快,沒有找到高質量的資產和合作伙伴。 ”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則把希望放在了中國投資的下一個階段上,並認為將會更為商業化, “我想改變已經在發生了” 。

國際礦山正在計劃處置諸多非核心資產——這是中國買家新一輪的機會。

力拓CEO 山姆· 威爾士(Sam Walsh)在今年3月曾向財新記者表示,公司在對所有資產進行研究,審查其是否符合公司的戰略規劃, “我們尋求出售非核心資產,以及表現不太好的資產,但同時也追求價值。 ”這也是必和必拓新任CEO 麥安哲(Andrew Mackenzie)的任務之一。過去數月,必和必拓退出鑽石業務,出售了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 Pinto Valley 銅礦項目及附屬的鐵路項目,同時還在進行礦砂業務的剝離以及液化天然氣(LNG)領域的部分收縮。

“這個機會有點意思。這些資產被處置,不是因為它們不好,而是其對公司的戰略價值已經改變。 ” 理查德· 菲利普認為。

中國企業已經有所行動。去年12月,中國和南非的四家企業組成聯合體,與力拓和英美資源(Anglo American)簽訂協議,以4.76億美元收購南非 Palabora 礦業有限公司(下稱PMC)74.5% 的股份。PMC 是南非惟一的精煉銅生產商,還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目前年磁鐵礦出口能力約350萬噸,未來兩年有望提升到600萬噸以上。

收購聯合體中,河北鋼鐵集團擁有聯合體35% 的權益,總部位於香港的俊安集團擁有聯合體25% 的權益,天津市物資集團總公司和南非國家工業發展公司各持有聯合體20% 的權益。通過收購PMC,河北鋼鐵至少能掌控南非2.4億噸品位56% 的磁鐵礦資源、6200萬噸銅資源和一個世界級的蛭石礦。

河北鋼鐵一位副總經理對財新記者表示, “我們主要看重其鐵礦資源。到‘十二五’末,集團公司鐵礦石自給率要由目前的不到9%提高到40%。 ”朱寒松認為, “在這一輪,沒有看到很多中國企業願意去為這些資產支付高溢價。同時,中國企業也面臨來自其他亞洲買家的競爭,比如印度和日韓,這一輪不會出現中方橫掃一切的場面。 ”安永中國區采礦和金屬業主管合伙人馬明德(Peter Markey)向財新記者分析,礦山方面在出售資產的同時,也確定了需要進行投資的項目,因此需要尋求最佳的價格。山姆· 威爾士在談到力拓加拿大鐵礦資產出售的可能性時也強調, “關鍵看價格” 。

科林· 巴奈特表示,盡管鐵礦石價格近期遇到挑戰,但西澳的天然氣資產 仍具有吸引力。

去年12月,中石油宣佈以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持有的澳大利亞布勞斯(Browse)LNG 一體化項目部分股份。今年4月項目大股東 Woodside 宣佈項目延遲,將重新進行評估。西澳政府從促進當地就業等角度,希望能通過管道先將氣運至陸上。但出于成本原因,Woodside 希望以海上浮動平台的形式進行項目開發。目前這一爭議尚未有定論,同時陸上方案在環保方面也具有爭議,因為西澳政府計劃的接收站位於一個國家公園內。有熟悉這一項目的人士稱,這一項目股權比較分散,除了Woodside 和中石油,還有三菱、三井和殼牌——這使得決策過程不易,也是必和必拓決定退出的一個原因。

安永在一份報告中引述了中投多倫多辦事處首席代表徐秉清的話——“作為少數股權投資目標的高品質大型資產 比起2009年有所減少,大部分唾手可得的機會已經過去或被搶走了。大型優質資產具有稀缺性,比起2009年,很多收購者的資產負債情況和流動性好了很多,因此會帶來更多的競爭,需要更加快速的行動,並且領先于當前的環境。 ”

告別中國式溢價

中國式溢價是此前一系列跨境礦業收購的一個關鍵詞。理查德· 菲利普告訴財 新記者,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市場頗 受歡迎,原因是中國買家常從長期戰略目標出發,去運作資源類和大宗商品類的收購。

“和三五年前的情況相比,中國買家不再是不計成本地買,而是更加商業化,注重經濟性。 ”朱寒松認為,中國買家現在更願意選擇已開發或生產的資產,而不是早期的綠地項目。過去綠地項目被中國企業認為更便宜,而中國有技術能力和便宜的勞動力來開發這些項目。 “在一些案例之後,大家明白了在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開發綠地項目比在國內要難得多,國內的商業模式根本無法複制到西方成熟市場。 ”科林· 巴奈特建議,中國企業應以參股形式和優質合作伙伴一同開發大型項目。但比起油氣行業,主權國家在資源領域的影響力有限,從過往經歷看,中國企業能獲得進入優質資產的機會並不多。

還有不少交易標的是在澳大利亞或加拿大上市,但主要資產位於非洲的企業。一方面,這種結構使交易標的在透明性和合規性方面有所保證;另一方面,中國對非洲多種資源的興趣也沒有縮減。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曾對財新記者透露,他們正在幫助中國企業調研一個非洲項目, “調查的結果是才三四十美元一噸的開采成本” 。

挑戰仍然存在。除西澳的基建難題,有熟悉南非情況的國內礦業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南非的深水港不多,最大的開普敦港運力有限,而從鐵礦石產區昆巴通往港口的鐵800公里鐵路也基本滿負荷運轉。南非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非洲國家。

境外收購的另一大風險是政策風險。從力拓開發幾內亞西芒杜鐵礦項目的一波三折上,可見一斑。

2006年,幾內亞政府同意力拓完全負責西芒杜地區鐵礦資源的開發。但到2008年,幾內亞政府因為種種原因變卦,終將西芒杜項目一分為二,只給予力拓50% 的開發區域,另外50% 給了並不具開發實力的 BSG Resources。西芒杜項目後來被分成五個區塊,其中第三、四區塊由力拓和中鋁聯合開發,而第一、二和 Zogota 區塊則在 BSG Resources 手中。巴西淡水河谷在2010 年4月以25億美元購買了項目公司 BSG Resources 51% 的股權,獲得西芒杜另外50%開發區域的主導權。

去年,中鋁公司最終未能完成對蒙古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的收購,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蒙古國政府在要約公佈後,單方面暫停了南戈壁的相關許可證,隨後開始重新制訂其外國投資法。

而力拓在蒙古國的 OT 銅金礦項目也遭遇來自當地政府在稅率分配等多方面的挑戰。

澳大利亞將在今年9月進行聯邦大選,理查德 · 菲利普認為這種不確定性類似中國的領導人換屆,碳稅和礦業資源租賃稅(MRRT)等政策未來都存在不確定性。

吃夠基建苦頭的中國企業也在尋找解決方案。他們在做決定之前,首先將目光投向鐵路港口使用協議或尋找基建領域的合作伙伴。中國政府也意識到,目前中國企業實力有所不足,需要聯合開發。

“品位較好的鐵礦石,要形成1000 萬噸產能需要投資20億美元,而低品位的項目則需要30億美元,加上鐵路、港口等建設又需要增加投入幾十億美元。 ”王建軍對財新記者稱, 目前中國鋼鐵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不佳,很難承擔這樣的投資成本。 “中國企業要聯合國內其他有實力的企業,並加大可研、充分論證,在產品有競爭力的條件下投產。 ”河北鋼鐵聯合幾家企業共同收購PMC,被視為中國企業聯合收購的成功一例。但在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中國鋼鐵企業負責人看來,聯合收購實行起來難度較大。上述武鋼人士透露,此前武鋼收購加拿大ADI 項目,由於礦藏大,投資大,想找同行一起開發未果。

“中國鋼鐵企業之間的合作是沒有可能的。 ”華東一家大型鋼廠海外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 “誰在合作中主導?大家都是大型國企,都不想做一個出錢的配角,所以中國鋼企在收購上都喜歡單打獨鬥,哪怕是高價競爭。 ”在融資方面,安永財務交易咨詢部中國海外投資服務主管合伙人吳正希向財新記者表示,國內銀行對礦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持不會出現大的變化,但會受到整體信貸規模縮減的影響。

朱寒松則認為,國有企業在戰略性收購的融資上依然存在優勢,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都有支持意願,銀行貸款能夠占到整個交易的三分之二,而債市也是一種潛在的融資辦法。同時, 政策性銀行也放開了對民營企業跨境收購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5

新興市場需求疲軟 全球貿易降溫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6%96%B0%E8%88%88%E5%B8%82%E5%A0%B4%E9%9C%80%E6%B1%82%E7%96%B2%E8%BB%9F-%E5%85%A8%E7%90%83%E8%B2%BF%E6%98%93%E9%99%8D%E6%BA%AB/

▶ 隨著中國經濟降溫,新興市場需求已經放緩
▶「 如果復甦情況正常,貿易回升的力道會大得多」

滙豐控股的全球經濟學家最近彙集經濟預測時發現,他們都認為出口是主要的增長來源。滙控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Stephen King)10月16日在倫敦的一個會議上表示,因為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是出口大於進口,滙控部份經濟學家的結論一定是錯的─除非地球的產品可以出口至太陽系其他星球。曾任職英國財政部的簡世勳說:「出口預測實在是太樂觀了。」

由於國內需求疲軟抑制了經濟復甦,企業與政府原本寄望貿易能帶動復甦,但他們的期望落空了。在10月20日起的一周裡,卡特彼勒(Caterpillar)與聯合利華(Unilever)均表示,國外客戶的需求正在減少。CPB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10月24日發佈的報告估計,8月份全球貿易規模較去年同期下跌0.8%,創今年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隨著從巴西到印度的新興市場增長放緩,全球貿易表現不如預期。而隨著美國聯儲局繼續致力刺激經濟,美元已再次開始貶值。

瑞士聖加侖大學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學教授艾弗耐特(Simon Evenett)說:「如果復甦情況正常,貿易回升的力道會大得多。由於經濟情況遠比年初不明朗,前景依然不好。」

8月份美國貿易逆差為388億美元,變化不大,其中出口跌0.1%,進口則接近持平。中國9月出口意外下跌,來自台灣和南韓的進口也減少。而雖然日元貶值,日本9月出口仍然下跌。世界貿易組織(WTO)已將其2013、2014年度的貿易增長預測分別下調至2.5%和4.5%,均低於20年來的平均增長率5.4%。

貿易放緩的最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需求下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其2013年新興經濟體增長預測從5%降至4.5%。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正試圖調整經濟增長模式,轉為較倚重內需。

10月23日,全球最大的建築與採礦設備製造商卡特彼勒調低其2013年銷售額與盈利預測,理由是大宗商品生產商需求大減,而且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如果美元匯價繼續下跌,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很可能會仿效聯儲局,採取更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希望藉貨幣貶值增強出口競爭力。

美元貶值可能重燃2010年的貨幣戰爭。當時,以巴西為首的新興市場決策者抱怨聯儲局試圖利用零利率政策提振美國經濟。巴西當局表示,聯儲局的做法將不受歡迎的的資本推向新興市場,導致相關國家的貨幣升值,削弱了它們的出口競爭力。紐約梅隆銀行駐倫敦外匯策略師Neil Mellor表示,類似情況重演將危及世界經濟。美元的貿易加權匯價自7月中旬以來已下跌5%。

艾弗耐特表示,雖然20國集團中的主要工業國與發展中國家承諾避免保護主義,但貿易保護措施正在增加。基於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的研究,他估計,過去的12個月中,各國已實施的保護措施達到452項。

各國央行均試圖藉口頭干預壓低其貨幣的匯價。南韓央行國際部主任RyooSang Dai 10月24日表示,南韓央行將採取行動抑制過度投機的行為。澳州央行副總裁Philip Lowe則稱,澳元匯價「進一步下跌」將對澳洲有幫助。

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或許能使全球貿易回歸正途。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_c Partnership)的談判仍正進行,該夥伴關係將形成一個涵蓋12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區。美國和歐盟正在商談協議,加拿大則剛與歐盟簽了一項協議。倫敦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Andrew Kenningham說:「如果許多現存的障礙能移除,又或者貿易談判取得突破,全球經濟就有希望得到新動力。這些都有作用,但短期內似乎不大可能發生。」

總之:世界貿易組織已經調低2013 及2014 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測。8 月份全球貿易已經萎縮。短期之內,全球經濟難有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