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山西焦煤「殺豬」調查:政府無形之手隱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2ONDE3XzQ1NDY2OQ.html

「山西焦煤那麼賺錢,能做殺豬這事?」昨日(6月14日),山西一家知名企業的人士在聽到山西焦煤涉足「殺豬」行業消息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日前,山西焦煤傳出與河南雙匯合作建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在煤價一直下行、煤企日子不好過的當口,山西焦煤「殺豬」讓人難免與目前的焦煤行情走弱聯繫起來。

「煤炭企業是資源型企業,目前行業暫不景氣,但總體盈利狀況還不錯,沒有像鋼鐵行業那樣大面積虧損。」生意社煤電行業分析師李倩認為,山西焦煤此舉更多應是「政府行為」。

牽手雙匯

據媒體報導,6月11日,山西焦煤集團與雙彙集團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太原陽曲縣開工建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計劃年屠宰生豬200萬頭,加工肉製品10萬噸,銷售額將達30億~40億元,項目力爭一年內建成投產。

日前,雙彙集團副總經理劉金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論稱,這是「肉老大」和「煤老大」的強強合作。他同時表示,這次合作完全是河南和山西省政府「牽線搭橋」。

山西焦煤「千億」企業的名頭並非虛有。公開資料顯示,山西焦煤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優質煉焦煤生產企業和煉焦煤市場主供應商,是全國第二家煤炭產量過億噸、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雙億」級煤炭企業。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山西焦煤集團辦公室主任曹大軍,他表示目前並不清楚此事。記者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山西焦煤集團其他負責人,均未得到有效答覆。

山西焦煤集團官網 「新產業」頁面顯示,山西焦煤將超越煤業發展金融、物流、文化等現代新型產業。目前來看,山西焦煤涉足行業早已比較多元化。

涉「豬」成風

據悉,目前的焦炭行業的確不景氣,高庫存、需求低迷導致煤價「跌跌不休」,而且沒有轉好的跡象。

「主要是目前的煤炭市場尤其是焦煤市場很低迷,看不到前景,中長期來說今年不會好轉,明年也不好說,」卓創資訊焦煤分析師張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不到市場利好的支撐也看不到市場回暖的一些跡象。」

張敏認為,山西焦煤加入「殺豬」行業,既與目前的煤市行情有關,另外,山西省政府對畜牧業發展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

從去年開始,殺豬、養豬似乎成了一種潮流,丁磊養豬、聯想養豬、高盛養豬,以及後來像武鋼這樣的冶金企業也加入養豬的行列。東方艾格畜牧行業分析師王曉悅告訴記者,養豬行業「整體利潤水平不高,但是它有個特點,就是利潤比較穩定,走勢比較好。」

王曉悅稱,生豬這個行業不是一個利潤很高的行業,而且存在週期性波動問題,「賺錢的時候賺得比較多,虧錢的時候賠得也比較厲害。」

「鋼鐵業處於大面積虧損的狀態,但煤炭企業還是很賺錢的啊。」這樣的懷疑依然存在。

生意社分析師李倩表示,煤炭企業是資源型行業,存在長期的需求,「只不過目前的需求量小,情況不大好而已。」而且,如果行情不好,限產就可以了,不至於虧損。

政府身影

王曉悅則表示,吸引企業進入這個行業的另一個原因是政府政策的鼓勵。「中國有強大的肉類消費需求,這是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持續增長的趨勢。政府一直在鼓勵規模化養殖,在這方面也是有補貼的。」

當然,養豬業也有風險。王曉悅分析稱,其他企業進入養豬業的風險主要在於三點:一是資金,二是人才,三是疾病。至於市場週期性波動,王曉悅認為,對於規模化的企業來說,應該能夠承受這樣的波動。

李倩表示,山西煤企涉足「非煤」產業,和山西煤炭重組有關。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曾在民企座談會上表示,「煤企未來也會涉足非煤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山西的資源型企業要走循環經濟之路,要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早在2009年,山西煤企投身農業和養殖業的消息就曾出現過。「山西在煤改及重組過程中,煤企大跨度發展農業或文化產業的,背後幾乎都能看到政府牽線、支持。」李倩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1

中國人不相信價格這只無形的手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n231.html
也許因為中國人有五千年的文明,咱們堅決不相信價格這只無形的手。水,電,氣,油和糧食很珍貴,那麼咱們就把它的價格管制起來,長期實行免費,或者把價格定得很低,美其名曰"國計民生"。這30多年,水的價格跑輸了通脹。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本期的封面文章,大談中國的水資源枯竭和污染,認為,政府改採取的措施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是,咱們的政府(和人民)都不同意加價。
_____________

本文是我3年前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寫的。為此, 
我被很多人罵; 但是, 這是良心話。一個政府是否英明, 就看他是否敢於挑戰大眾的愚昧,引導人民走出苦海; 鄧小平確實偉大。
如果中國的水價馬上漲五倍,會怎樣?多數人會回答,「那會嚴重傷害老百姓的!」有人甚至會說,「那會出現社會動亂!」,當然,很多沒有教養的人和文革的 「遺老遺少」們還會罵粗話。文革還教會了他們專門挖掘作者的動機,出身,和三代歷史,而忘記事物的本質。顯然,我寫本文不是為了交朋友。
水價會不會漲五倍? 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甚至五、六年前,誰也沒有料到中國的地價和房價會是今天這麼高。誰也沒有料到煤價,油價,銅價,和金價會是今天的樣子。中國人喜歡嘮叨,「我們的政府肯定會進行調控的……所以,政府不會允許它們一直上漲。」好像我們的政府是萬能的。在談到鐵礦石的價格時,中國人喜歡說,「中國作為最大的買家一定會有話語權。」好像全世界都要取悅中國。當然,那些都已經被證明是可笑的無知。
關於電、水、糧食的價格,和資金的價格(利率和匯率),我們中國人喜歡死撐,儘管效果越來越差,節節敗退,而且代價也越來越沉重。我們有一套老掉牙的,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的藉口:無非是「國計民生,市場秩序,支持經濟,保護弱勢群體,不能讓投機倒把得逞」之類。
我的湖北老家在漢江邊上,兩大支流把我的村莊夾在中間。我的童年和少年是跟游泳、捕魚和划船連在一起的。可惜,那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多年的人口膨脹和 免費用水,終於消滅了這兩條支流。連漢江也會消逝了。現在,每每聽到「水利建設,南水北調,抗旱,治水」這幾個詞我就非常壓抑,甚至失眠。
今天,我們花很多錢買LV的手袋(自己用,或者送給局長夫人),或者買長期空置的住房,卻不肯花錢挽留青山綠水。沒錯,中國的老百姓確實很窮。但是,河流的消逝會讓他們更窮; 他們會被迫付出慘痛的代價。長期以來,我們用假慈悲和居高臨下代替了嚴肅的經濟政策。這已經不能再繼續了。
不管中國實行怎樣的水價政策,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在未來二十年,水價必然會上升幾十倍。這不會因為政府的調控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我們大家不高興而改變。中 國人要麼盡快、主動地把水價提高五倍或者十倍,要麼若干年後被迫這樣做。主動做比較好,因為我們可以爭取到緩衝餘地,會保留青山綠水。相反,等到山窮水盡 的時候,缺水會成為饑荒,疾病,瘟疫,和動亂的源頭。到那個時候,不管多高的水價,我們也要被迫承受。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從這個角度看,討論水價該 不該上升十倍或者幾十倍,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它會的。它會上升五倍甚至十倍的。僅有的區別是主動和被動,早十年還是晚十年。
六,七年前,每桶石油的價格只有20多美元。當石油價格開始漲的時候,很多人疾呼:「不得了啦!天要塌了!如果油價超過60美元,世界經濟會崩潰的!」後 來,隨著油價超過60美元,80美元,120美元,這些人的嗓門兒越來越大。但是現在,大家習慣了:140美元也到過,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許250美元也沒什麼了不起。關於房價,匯價,利率,水價,和鐵礦石的價格,道理也都一樣。我們不要大驚小怪。
利率控制的結果是有特權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和人們享受巨大的補貼,犧牲存款人的利益。同時,低利率所創造出來的過大的資金需求會導致資金短缺,迫使那些沒有特權的企業和人們從銀行以外尋找資金,付出更高的利息(比如典當行和高利貸),或者望梅止渴。
壓低價格必然刺激需求,鼓勵消費和浪費,導致短缺。時間長了,政府覺得騎虎難下,因為利益集團會反對改變現狀,加上公眾的愚昧和官員的得過且過(誰也不想做惡人),改革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自私自利的股民,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水價上漲五倍或者更多,會對經濟和股市有何影響。
首先,醫療和醫藥行業會因為水價大漲而萎縮。這是大好事。為什麼?中國人因為水污染,以及與此相關的空氣污染而導致的各種疾病太多了,太嚴重了。在街上走走,你就會聽到國人的咳嗽和隨地吐痰的比例為世界冠軍。而水價大漲,全民節水所帶來的青山綠水會大大改善全民健康狀況。
其次,水價大漲對於居民消費沒有什麼影響。水佔家庭消費的比重太小,漲了十倍也會不大。相對於食品,衣服,住房,教育,電話的支出還是太小。節約水的空間也很大。
第三,耗水大戶(鋼廠,化工廠,桑拿房,等等)會需要多付很多錢,但這是應該的。早就應該如此。而且,部分的支出增加會得以向下游轉嫁,部分會通過節約來解決。大家也會被迫發明新工藝,和新產品。畢竟,人是需要有壓力的。
第四,污水處理行業(從設計,設備製造到運營)會大獲其利。到目前為止,這個行業一直靠財政補貼,萎靡不振。它們該賺錢了。
第五,海水淡化遇到的最大障礙是水價太低。如果大幅提高水價,海水淡化會前景廣闊。
本人也就相關話題寫過另外一篇文章,「年年抗旱, 越抗越旱」。讀者可以參考。
(註:本文是特地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寫的, 它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作者的僱主UB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70

無形資產的兇險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4-07-10  NM  
 

 

2014年不知不覺間過了一半,6月30日午夜與太太,看了有香港做背景的《變形金剛4》。故事中主角為了救自己女兒,在芝加哥鬧市中,乘戰機與機械人追逐打鬥,在樓塌地裂下,女兒得救了;但若現實中發生同樣打鬥,芝加哥鬧市中應該會死多少人?「一將功成萬骨枯」,你我在忘我中扮演救世主,同時亦分飾了劊子手的角色。6月30日亦是3月年結的香港上市公司,公佈年度業績的最後限期,三十多間上市公司在此日公佈年度業績。當中,聯康生物科技(690)獨佔鰲頭,是當日最後一間公佈業績的公司。無獨有偶,當晚衝線成功的公司,包括聯康、壇金礦業(621)和永保林業(723),都有幾個相同的特性,其中必會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大額無形資產減值虧損。研發不成萬骨枯

無形資產範圍很廣泛,以聯康為例,可包括商標及證書、技術知識、進行中產品開發。商譽也應是無形資產之一,只因財務報告準則要求獨立列報,故在財務報表中,商譽會與無形資產分開列示。對投資者,甚至會計師而言,無形資產兇險之處,是難以觸摸和估算,估算中的假設亦很多,波幅也因而較大,容易出現減值。聯康從事生物科技及醫藥業務,2013年資產總值8.7億港元(下同),商譽和無形資產總數是5.7億,佔總資產三分之二。2014年業績,聯康將商譽2.6億全數減值,無形資產的減值也超過3千萬。這些減值使到一年營業額在一億左右的聯康,錄得虧損3.6億,更反映一些收購及自家研發項目不如預期,有付諸東流的可能。

勘探資產是什麼?

勘探資產可算是比無形資產更無形、更不知結果的資產!以壇金礦業為例,勘探資產「主要指南非採金項目之採礦權及勘探權」。勘探權(prospecting right)是指壇金有權,去勘探特定地方是否有礦產;如有礦產,壇金要有採礦權(mining right),才可開採礦產。勘探權可算是無形資產之一,但是否資產卻有值得爭論的地方。因為勘探權只可勘探,不可開採;而勘探的結果,可能是相關地方不值開採,或無礦可採。所以,國際和香港都不以無形資產會計方法處理勘探權,只以一過渡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6號》暫時規管。壇金2013年的資產總額是58億,勘探資產是51億,接近總資產的九成。在2014年,壇金就為收購了只3年的勘探資產,作出超過11億的減值,資產總額大幅下跌兩成至46億。將來,壇金還會否為勘探資產作出減值?

獨立估值也有困局

大家或有疑問,無形資產減值不是有客觀標準,甚至可以委任獨立估值師對無形資產作獨立評估?有獨立估值,當然有相對客觀和可靠的估值,但也有機會碰上永保林業的困局。獨立核數師對永保林業2014年的財務報表,包括生物資產公平值、商譽賬面值和減值等,有以下意見:「我們未能獲取充足證據,以信納估值師在估值時採納之假設屬適當」,及「我們對綜合財務報表不發表意見」。「一將功成萬骨枯」,救女兒就要犧牲過萬芝加哥市人命?促進投資,也要想想怎樣保障萬千小投資者!達成理想,也要想想許多無辜的民眾!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54

聯想&華為的全球化經驗:投資無形資產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08/t20140827_631540.htm

  中國在過去30年取得的經濟增長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哪個國家經濟增長如此之快,並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世界造成更大的影響。中國國內,約4億人成功脫貧;中國以外,全世界的國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適應中國正在重拾全球領袖地位這一事實。

  中國支配地位的表現之一是其企業的全球化。《財富》雜誌「2014年全球500強」世界企業排名中,有95家公司、近1/5的上榜企業來自中國,其中3家企業位列前十:中國石化(第三)、中國石油(第四)以及國家電網(第七)。而2000年上榜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這些數字很明顯地反映出中國急速增長的經濟和商業實力。

  然而,當以另一種方式衡量中國的全球化時,企業的表現卻大相逕庭。Interbrand的全球頂尖品牌名單中沒有中國的企業—一家都沒有。整體來說,亞洲品牌的表現都不佳,僅10家企業上榜:3家來自韓國,其餘7家來自日本。儘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擁有全球知名的品牌。這種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又是否會帶來一些至關重要的影響呢?

  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相信這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中國沒有像蘋果、大眾、飛利浦、三星、豐田,或其他Interbrand上榜企業這樣可以引以為傲的企業名單,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為一個全球性經濟力量的潛力。品牌象徵著真正的價值,可以讓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定價更高,並在遭遇危機時起到保護作用。再者,品牌不僅僅對消費品企業很重要,即使是B2B企業也必須重視品牌和聲譽,因為聲譽和品牌這兩個品質是緊密聯繫的。好的聲譽是樹立好的品牌的基礎,同時好的品牌又能給公司帶來好的聲譽。對這些概念的充分理解將有助於解釋為何中國的全球知名品牌如此之少。

  杜絕消極的「中國特色」

  品牌與聲譽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品牌是你如何表述自己,聲譽則是他人如何看待你。企業要取得長期成功,必須擁有正面的品牌和聲譽,而挑戰就在於這兩者都是難以量化的。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被定義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顯然,「中國特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強勁表現。努力、創新與堅持不懈是許多中國企業的優秀品質。

  遺憾的是,以我的經驗,許多中國企業也表現出了一些消極的「中國特色」,比如不願意投資一些不會帶來直接、迅速經濟收益的活動,包括戰略溝通、品牌發展、推廣和公關。

  成功的中國企業都專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它們致力於提供最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專注使其在中國市場獲得了無數的成功。可惜的是,在全球市場,顧客價值只是公式中的一環。成功的企業還必須對自己價值的傳播進行投資—並且不僅僅是通過廣告。它們的信息必須反映在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上。這一點是關鍵,因為利益相關方的定義很廣泛,從顧客、投資者、員工延伸至政府、社會精英、非政府組織、媒體、商業夥伴以及供應商等許多方面。所有這些利益相關方都有助於企業樹立聲望—或者毀掉聲譽。

  一些中國企業通過收購知名品牌的方式進入全球市場。在歐洲,吉利收購了瑞典的沃爾沃。在美國,萬達收購了AMC娛樂,雙匯(現更名為萬州國際)收購了史密斯菲德食品公司。通過收購,這幾家公司都擁有了一個知名的品牌。然而真正的全球成功,是由自身變成知名品牌帶來的。要完成這一蛻變,中國企業需要改變目前的思考與行為方式。

  聯想和華為的榜樣力量

  目前成功將自己的品牌打造為全球知名品牌的兩家企業是聯想和華為。儘管這兩家企業全球化的進程並不相同,也面對著完全不同的挑戰,但它們有著一個重要的相同點:對自己的品牌和聲譽項目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聯想因自己的英文名稱看上去不那麼像中國企業而受益,使其避免了一些對中國和中國企業固有的成見。此外,2005年聯想收購IBM旗下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品牌,通過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國家安全審查,從而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許可章」。同時,就在我寫這次專欄的時候,聯想因同時收購IBM服務和谷歌摩托羅拉移動部門正在接受另一次審查。這兩筆收購能否成功還有待繼續觀察。但很顯然,聯想在樹立全球品牌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

  再說華為,它的全球性商業成功是不可辯駁的。它眼下的收入為400億美元,其中70%來自海外,但它的品牌和聲譽曾遭遇強大的挑戰。與聯想不同,華為在2007年試圖收購一家美國公司時沒能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章」,而且它的企業名稱也明確彰顯了自己的中國血統。

  華為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先鋒之一,而先鋒在引領潮流的同時往往也要付出代價。我敢確定,華為已經注意到了其早期為全球化努力的時候,沒有針對利益相關方進行足夠的溝通。在美國,它採納了商業夥伴提出的並不明智的建議,在受到攻擊時保持了沉默。華為今天面對的諸多挑戰,都可以追溯到它早年未能駁回競爭對手和排外政客對它進行的具有誹謗性質的不實指控。

  儘管面對著諸多挑戰,華為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級的溝通團隊,他們對於企業如何提高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的形象和聲譽極富經驗。世界第二大電信製造商的地位彰顯了華為在全球取得的成功,這還是在被自己最具潛力的市場—美國大範圍禁售的情況下取得的。華為仍然沒有放棄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也終將會要求使用這一很大程度上因為政治因素而被他們拒絕的品牌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追隨華為和聯想腳步的企業,應該好好學習這兩家公司在進入全球市場時來之不易的成功。它們的經驗對在海外尋求機會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尤其珍貴。中國企業在制定計劃和戰略時應意識到投資諸如戰略溝通活動將是至關重要的—它們的收益難以量化,但對利潤依然有直接影響。認識到類似品牌和聲譽這樣的無形資產價值是達成全球營業目標的重中之重。簡單來講,任何想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要準備好花費金錢—大量的金錢—用於創造和支持自己在全球的品牌和聲譽。所有位列Interbrand世界最佳品牌100強榜單的企業都明白這個道理。中國的企業終歸也會明白這個道理,並在榜單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94

歐洲央行是全球市場怪象背後的“無形之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39

美國5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關聯度降至歷史最低。金融時報分析認為,如今美債表現更多追隨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指引,而非美聯儲。因為全球兩大央行的政策道路出現分化,美元走強提振了諸如美債和美股等美國資產的吸引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網站寫過多篇文章提到,美國5年期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關聯度降至歷史最低美股、美債與美元齊漲發達國家收益率普跌

ft

美國5年期國債收益率密切反映了市場對美聯儲升降息的預期,而10年期國債通常是追隨5年期國債走勢。但今年迄今,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降至2.4%,即便頻頻傳來美國經濟數據強勁的消息,而美國5年期國債收益率幾乎沒變動。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其他全球性的沖擊導致美國5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像今天這般分化。這是史無前例的現象。美債收益率與美國貨幣政策之間的關聯性在今年分崩離析,更多追隨歐洲貨幣政策的指引。

美債收益率追隨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指引?這背後的邏輯在於,美聯儲即將迎來首次升息,而歐洲央行將被迫實施新的刺激計劃。全球兩大央行的政策道路出現分化。美元走強提振了諸如美債和美股的吸引力。

德意誌銀行分析師Alan Ruskin解釋道:歐美政策分化將利好美元、推升美國國債收益率。歐元區核心國國債收益率已經不具備吸引力,歐元區邊緣國國債收益率的下滑也不再顯著推升美國國債收益率。

這幫助解釋了為何美聯儲縮減QE幾乎不對市場構成影響,也令美聯儲退出極寬松貨幣政策來得更為容易。

華爾街見聞網站援引美銀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負責人David Woo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投資者正在撤出歐洲債市,進入美國債市。

Columbia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Zach Pandl認為,歐洲央行寬松的可能性升高,這將引導短期債券價格和收益率的走勢。

“從當前估值來看,債市前景黯淡,不過短期內美國資產可能繼續上漲,因投資者預期歐洲央行將實施Q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76

信任的無形契約 林智遠

2014-11-06  NM
 
 

 

財務學上,計算企業價值的方法,都會考慮盈利、增長和風險。增長不可能長做長有,風險亦因此而生。衡量風險的高低和企業價值,可能也包括信任,彷彿是企業與投資者一個無形的契約!十年溢利增長告終

新奧能源(2688)的業務主要是在中國內地,經營和管理燃氣管道設施,銷售管道和燃氣,故此新奧年報也指出信貸風險主要位於中國。過去十年,新奧股價長升長有,營業額增長除2009年是2%外,其他年份都保持雙位數增長,2008年前有43%至69%;近年增長有放緩趨勢,也有20%至34%。更明顯的趨勢,是新奧溢利率持續收縮,由2004年的21%,下跌至去年的8%。去年,新奧營業額雖有27%增長,但溢利卻倒退10%,十年營業額增長是持續,不過十年溢利增長卻正式告終。雖然新奧今年上半年的營業額和溢利保持增長,溢利率仍只有11%,與去年同期的10%,差異不大。尋找增長動力是否在新奧管理層的日程中?

增加還是分散風險?

上週二收市,新奧公布以總代價2億美元,收購其大股東兼主席夫婦兩人全資擁有公司,所持有的加拿大及美國燃氣加氣站項目。新奧解釋收購有助提供一個平台,進入加拿大及美國市場,把握新機遇及增長潛力,拓展業務之地域覆蓋,及有助分散經營風險。可惜,收購項目令人不解的地方不少!首先,加拿大和美國兩個項目都仍在虧損,去年虧損是人民幣2.5億元,今年首九個月虧損是人民幣1.8億元,兩個項目淨資產也只有人民幣8億元。加拿大項目更是在今年一月才投入營運,首九個月的營運虧損已接近去年全年的虧損。美國項目去年有毛損,收入比銷售成本低;今年有毛利,但毛利率只有15%,收入是人民幣0.6億元,而虧損卻是人民幣1.5億元。新奧解釋收購是增長潛力及分散風險。可是,收購持續虧損的項目可以達到溢利增長?還是溢利倒退?此外,新奧的營運和經驗一直在中國內地,並沒有在其他地方營運的經驗,涉足沒有經驗的地域,是增加風險?還是分散風險?

信任可在一瞬一念間破壞

收購是否對新奧有利,市場像給了一個答案!收購公布前,新奧股價收報54.3港元;公布後翌日,新奧股份成交激增,股價下跌,收報49.25港元,下跌9%。同日,恒生指數下跌1%。從上市條例角度來看,新奧此項目收購只須遵守申報及公告要求,不用獨立股東批准。然而,根據新奧的收購價折合約人民幣12億元,收購大股東淨資產人民幣8億元而持續虧損的項目,卻引發不少評論,有些媒體甚至將此收購項目與「企業管治違規」相提並論。新奧大股東不知是否察覺市場對收購項目的負面反應,或是借股價下跌買貨,上週四在市場購買107.2萬股新奧股份,每股平均價格46.107港元,涉資約5,000萬港元,並以自願性公告形式,即日作出公布。翌日,新奧股價回升,但公布收購項目後仍累積下跌7%。同期,恒生指數下跌2%。建立信任的無形契約需要漫長的時間,動搖或破壞它卻可在一瞬間,或是一念之間!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80

如何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系列一: 無形資產 丹華

來源: http://xueqiu.com/3630871406/33321637

     熟悉價值投資或者巴菲特的都知道,他有個核心概念叫護城河,說學術點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本文重點說說這個“競爭優勢”。

     所謂競爭優勢,就是在跟別人競爭的時候,你是不是比別人牛逼那麽一點點?具體表現形式可以很多,比如品牌效應,有些人就是認牌子如LV、Cartier、茅臺,其他競爭廠家的東西性價比再高,我都不要,如奢侈品、宗教(理解為一種心理服務。。。有信仰人士不要打我哈)、iPhone等。

    巴菲特說護城河,但人家從來沒告訴外界,我是怎麽判斷一個生意的護城河有多好,標準是什麽,常見的護城河有哪些類型,哪些因素會增強或破壞一個企業的護城河?從來沒講。所有這個概念下面的細化和深化工作,都需要你自己來做。不是低成本就是護城河,不是規模大就是護城河,甚至也不是行業龍頭就是護城河,需要你自己去解構護城河概念。

    經過梳理,我們將公司的競爭護城河粗略分為9類,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成本優勢、規模優勢、技術壁壘、資源優勢、先發優勢、後發優勢等。本文作為本系列的第一篇,主要解讀競爭優勢的第一類:無形資產。

   需要指出的是,本系列文章對名詞術語不作學術性的嚴格界定,只求把基本意思表達清楚,讀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站在商業競爭的角度談無形資產,至少可以分為如下幾類:品牌(宗教),知識產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特許權,國家保密,眾所周知的稀缺。

   品牌(宗教):品牌和宗教的共同點是,都是有人故意在你腦海里營造出來的一種刻板印象。相對於同質化較高的上遊資源、中遊制造而言,面向廣大消費者的終端產品更需要品牌。品牌,是差異化競爭的一種手段。超市百貨走一圈,放眼望去,全是品牌,全都在極力說服你:相信我,加入我吧,我能解決你的問題!這與宗教如出一轍。我們相信釋迦牟尼能讓我們脫離痛苦,一如我們相信可口可樂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宗教有自己的儀式,有自己的價值觀(善惡標準和偏見),有固定並逐漸強化的信仰,有世俗的運作體系,將信徒和非信徒清晰區別開的機制(圖案、服裝、活動、行為甚至紋身),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修來世,死後入天堂等等承諾)。這些東西,品牌都有,逐一對應關系如下:儀式---產品發布會,價值觀—品牌價值主張,信仰-品牌忠臣度,教會體系—營銷體系,區分機制(Logo、服裝、廣告、行為等),品牌故事(如時尚、古典、品味、尊貴、叛逆等等)。

   所以,說到這里大概理解了,品牌和宗教一樣,都是一個群體洗腦活動。洗腦範圍越大,記憶越深刻,持續時間越長,品牌形象越清晰越容易辨識,洗腦越成功,越容易讓你心甘情願地掏錢。我很懷疑,現代營銷中的品牌理念,最早就是發端於人類早期的宗教意識、神秘意識和崇拜。

   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也是個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典型的如IT尤其通信領域、醫藥、化工領域的技術專利是非常重要的。專利本質上是一種技術所有權的占坑行為,申請專利就等於向大家宣告,這個東西我第一個搞出來啦,你們要使用,必須征得我的許可。一般發明專利二十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都是十年,從申請日開始算。

   藥品領域,一旦申請專利,公司就要加快研發、申報進展,盡快上市以獲取最大的回報。重磅藥品一旦專利到期,會有大量仿制藥廠家一哄而上,往往幾個月之內就能把價格殺到10-30%,銷量爆發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對原研廠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行內有所謂“專利懸崖”之說,即13-17年之間跨國藥企的多數重磅品種會發生專利到期、大量被仿制的風險,專利藥數量斷崖式下跌。對應到投資上,專利期內,其他廠家不能生產,因此只能采取CMO的方式給原研廠配套,如博騰股份這種。專利到期,你可以仿制其制劑,也可以為其他仿制藥廠做配套如中間體等。如印度的仿制藥廠、華海等。

   著作權(版權):期限一般是生前+死後50年。主要是書籍和影視,影視類的版權里面,標桿公司就是迪士尼了。迪士尼擁有海量的經典動畫片版權,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在不同渠道、花樣翻新地賣下去,真是個好生意啊!!!!!多說一句,跟動畫片相比,成人影片的生命力就沒有那麽長遠,往往兩三年流行一過,就再沒有人看了。

   特許權:比如政府特許的食鹽、煙草、通信運營商、鐵路等,一般公用事業類較多。還有一類特許是品牌特許,比如特許加盟,肯德基麥當勞加盟,服裝/珠寶類的加盟零售。這是品牌資產壯大到一定程度的衍生物。特許權能夠推動品牌商的輕資產快速擴張,同時又有收入分成、利用外部資金優勢。

   國家保密:如果政府聲稱某項技術是國家保密,那麽企業也因此會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因為再不會有第二個廠家跟你的產品一模一樣了。比如國內的雲南白藥、片仔癀等。我國僅有的5個國家絕密中藥處方:雲南白藥、片仔癀、安宮牛黃丸、華佗再造丸和六神丸。跟專利權相比有兩個特點,第一,政府不倒就不會到期,無限期的專利保護。第二,從來不公開(專利是公開的)。木有人知道國家保護的到底是個啥東西。雲南白藥的國家保密配方在海外引起風波,大家可以搜搜新聞。

   眾所周知的稀缺:這是我自己杜撰的一個詞,表示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東西稀缺,那麽該物品就可能有價值,比如鉆石、黃金、古玩郵票等。

   最後小結,企業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無形資產,是構築核心競爭力最關鍵、效率最高的一個環節。一旦擁有了高壁壘高價值的無形資產,企業就獲得了長期的競爭優勢和定價權。競爭優勢的結果不僅帶來較高的毛利率(盈利能力)。而且在公司進入成熟期的時候能夠拉長生命周期,讓企業死的相對慢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68

無形隱蔽資產挖掘系列1:概述 漁_夫

http://xueqiu.com/5774757064/38444352
我所說的無形資產是相對報表中的有形資產而言,它屬於無法在會計上進行計量而又對企業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資產,所以無形資產有點類似於巴菲特說的經濟商譽,但無形資產與經濟商譽研究的對象不完全一致(經濟商譽是從與會計商譽對比的角度開始思考的),因此有必要特別做一個系列談談無形隱蔽資產的挖掘問題。要注意的是那種無形資產能夠被相對可靠計量並能體現在報表中的,不在無形隱蔽資產挖掘考慮的範疇。  

     要相對可靠地進行無形隱蔽資產挖掘,有幾個觀點需要認知:

    (1)有無形隱蔽負債的存在。相對於資產負債表中,負債是資產的來源之一,這裡的無形隱蔽負債更多地是考慮無形隱蔽資產的扣減項與對立項,也就是說,一項無形隱蔽資產在思考的時候,你需要考慮一下反方面,是不是可能對其形成制約的負債性質無形項目存在。

     (2)只能定性加經驗判斷,不能定量處理。無形隱蔽資產只能通過我們頭腦中的思想實驗加上自己的經驗,加以分析與判斷,基本上不能定量處理。如果進行定量處理,基本上結果會是錯誤與不準確的。所以學習無形隱蔽資產挖掘關鍵是學習會一些思維模型,這些思維模型的質量與你常識、經驗的豐富性,基本上就決定了你對無形隱蔽資產的挖掘能力。

     (3)無形隱蔽資產的內在價值才是挖掘的關鍵。無形隱蔽資產的挖掘與有形隱蔽資產的挖掘都需要秉承一個原則,就是需要挖掘重要的,內在具有穩定性的價值,對於小的、穩定性差的價值不在挖掘之列,也就是說小內在價值的東西不挖掘,瞬時價值不挖掘。

      (4)不是每一家企業都具有無形隱蔽資產。很多企業不具有無形隱蔽資產,甚至僅僅有很低的無形隱蔽資產,但無形隱蔽負債很多。所以千萬不要陷入為挖掘而挖掘的怪圈中。

      (5)重視心智資產的挖掘。無形隱蔽資產本質上來源於心智資產,所以你進行無形隱蔽資產的挖掘,必須要同意心智資產的理念,就是要明白對企業來說,最大的資產是企業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地位,而且是相對穩定地位。如果沒有這個心智資產,那麼無形隱蔽資產挖掘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6)無形隱蔽資產的挖掘在逆向投資中威力大。對投資來說,使用挖掘出無形隱蔽資產儘量在逆向投資的環境中,所以要放開的手腳,不要被暫時的利潤、現金流所迷惑,也不要被暫時的市場對企業的瞬時性價值判斷所迷糊,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去堅持內在價值導向才可以,而這種強大的內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經歷過幾次成功的挖掘經驗。

     (7)無形隱蔽資產從競爭優勢的視角挖掘。這與一般隱蔽資產的挖掘方式不同,競爭優勢的視角挖掘無形隱蔽資產需要大家去學習優勢的分析觀,而不是財務上面的技能,雖然財務上面的技能可能幫助更深理解無形隱蔽資產的問題,但明顯不能決定挖掘的成敗,而一般的隱蔽資產的挖掘,財務理解清楚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挖掘的成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4

藝術、擇時與無形資產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vl6.html

山東師範大學《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概論》通識課在11月15日投資課程中,孫建老師提出了三個問題:

問題1 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學和藝術的問題

定量和定性分析很難說清楚是科學還是藝術,它在更多的時候更像是一種直覺。

問題2 擇時的問題

正如投機的格言所說:懂得買賣時機要比懂得買賣什麽更重要。然而作為價值投資者,更應該關註的是我們買賣的是什麽。

問題3 無形資產

對於無形資產在考量一家公司時,不應該影響到該公司的估值,更多的是一種質性評估的依據。


對於第一個問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學和藝術的問題 ,我傾向於對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藝術的問題,屬於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 因為我們無法對企業給出一個精確的評估,價值只是表示一個區間,而不是具體的價值。賬面價值、收益和現金流等僅僅是給那些分析師和會計師們做出最好的猜測而已,它無法反映出一家企業的經濟價值,因此預測出來的結果也是不精確的。實際上,企業價值不僅難以精確衡量,而且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宏觀微觀經濟波動而改變。盡管投資者無法在某個時刻明確判斷企業價值,但還得時刻重估自己對企業價值的預測,以體現所有那些可能會給自己的評估帶來影響的已知因素。就這一點來說,可以將企業價值評估直接定義為“藝術”。

評估並非一門嚴謹的科學無疑,它更多的是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任何想精確評估企業價值的嘗試都將帶來不準確的評估結果,這一點其實與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觀點相符。格雷厄姆早就知道精確定位企業和代表了企業部分所有權的權益證券的價值有多麽困難,他在《證券分析》中就曾說過,“證券分析並不是未來精確決定某種證券的內在價值,證券分析的目的僅僅是確定價值是否足夠支持購買一種債券或者股票——或者價值是否大幅高於或者低於市場上的價格,對內在價值粗略和大致的衡量就可能足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了。”事實上,格雷厄姆通常只是計算每股的營運資金凈額,即粗略地估測其清算價值。他使用這種方法表明,他自己也無法更精確地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

當然,對於正確評估企業的困難,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塞思·卡拉曼說,投資者只需知道市場對公司發行股票時給出的預期範圍就可以了。投資者意見分歧是市場存在的根本。如果可以精確評估證券的價值,市場上的意見分歧將消失,而價格波動也會少了很多,交易活動也將隨之減少。而要想成為一名價值投資者,就必須以低於潛在價值貼現價格購買證券。對於每一項價值投資機會的分析都始於對企業價值的評估。


對於第二個問題擇時的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擇時”的含義,所謂的擇時,實際上是指投資者力圖對市場的波動加以利用並由此實現超額收益,戰勝市場的一種方法。 關於擇時的重要論著莫過於《在股市贏得高額回報的解決方案》,其作者是大衛·羅傑。羅傑是一位著名的股市走勢分析專家,以建立的總體股市走向概率而聞名世界,並且還是擇時高手。在這本論著中,羅傑向陳舊的“買入並持有”的投資模式挑戰,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認為只要能夠準確把握市場整體走勢,通過市場預測把握市場投資時機,以及掌握投資時機的最佳途徑。不管你是基金經理還是個體投資者,最終都能追求到高額的利潤。不過遺憾的是,這個“解決方案”卻依然存在無法解決的矛盾,因為作者一方面承認“預測市場走勢是荒謬的企圖。從始至終地預測市場走勢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方面又企圖通過較高的預測“準確率”來戰勝市場。最後作者只能把問題還給投資者:“每一個投資人都要結合自己的市場理解程度、風險承受能力、和所擁有資源這三者來找到自己的投資個性”。看起來即便擇時出色,也需來自自身綜合能力、經驗基礎上的綜合判斷,否則一定無效。

聰明的投資者早已看出了擇時的無效性。

約翰·伯格說:“在我從事金融業這30年中,從未遇過常勝將軍。實際上,我的個人感覺是,竭盡全力地去把握市場時機不僅不會使你的投資賬戶增值,相反還會帶來負面影響。”

朱利安·羅伯森從未相信有人真正靠擇時交易賺錢,他只相信賺錢的唯一方法是買下便宜的股票,看著它們成長。因為他深知,雖然市場會確定無疑地向上或向下運動,但是不可能確定它何時發生。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價值來得容易。

彼得·林奇的態度更明確。他認為,根據市場波動來賣股票的行為實質就是擇時者。擇時者試圖預測短期市場波動和股價變動,並據此獲得盈利而退場。但卻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種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賺到錢。因為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人早就成了億萬富翁,而不是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了。林奇指出,當一個人試圖擇時時,其結果往往是追漲殺跌。人們覺得自己運氣不夠好,但這其實這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不現實的結果,沒有人可以長期戰勝市場。人們認為在市場調整時投資股票是非常危險的,但他們忘了,踏空同樣也是有風險的。


對於第三個問題無形資產的問題。 所謂的無形資產是指凡是沒有實物狀態的資產,都是無形資產,包括管理、品牌、商標、專利等。巴菲特認為,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更加重要。但他又認為特別重要的無形資產,並未反映到財務報表上,而且財務會計核算的只是狹義的可辨認的無形資產。

格雷厄姆是非常重視有形資產的。因此早期巴菲特也是尋找相對於有形資產凈值而言便宜的股票。當他認識查理·芒格以後,他就吸收菲利普·費雪投資優秀企業的思想:越是優秀的公司,其超額盈利能力主要來自良好的管理、良好的聲譽等無形資產。購買喜詩糖果公司就是最好的案例。

優秀的管理、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多年形成的良好聲譽,是企業獲得超出行業平均盈利水平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但是這些重要的無形資產卻並不反映在財務報表上。這個問題在我最近研究醫療服務行業里公司體會特別深。作為醫療服務行業的上市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它們最重要的資產並不反映在賬面上。它們最重要的資產通常是其品牌積澱,而作為品牌積澱的隱形資產不會反映在資產負債表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2

一支無形的杓子

2016-01-25 TCW

十幾年前,我分別訪問過總統當選人與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與陳建仁。當時的他們都尚未從政,但當時的他們已展露不同。

我尤其對陳建仁的印象深刻。

陳建仁是流行病學權威,三十五歲就成為台大醫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傑出,無庸置疑。他更難得的,是對這塊土地與人的愛。我在電視台任職時,遇到中共對台試射 飛彈危機,引起島內的移民恐慌潮,因此製作系列「逆勢回台」的人物,陳建仁是其中之一的受訪者。人與人的接觸,偽裝不了的是眼神,我對陳建仁最深刻的,就 是他對土地的關懷與使命,那讓我十幾年後仍難忘。多年後,當台灣再度陷入危機,我又看到陳建仁的身影。他在抗SARS期間,臨危出任衛生署長,任務是讓不 可收拾的死亡疫情控制。對於這項赴湯蹈火的任命,他回答記者:「如果你愛這塊土地,有時候你還是得做!」當時有一篇報導對他如此描述:「陳建仁在學校擔任 登山社長時就展露出領導人特質,以及他處處以愛為出發點的包容力。登山時最需要的是隊友的扶持,陳建仁在大學時代就展現出熱心、負責以及關懷。

多年後,再看陳建仁仍然沒有改變。陳建仁應邀在中山大學畢業典禮演講,送給應屆畢業生的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今天的台 灣,大環境的氛圍是:看不到未來、互相指責與不信任、負面能量充斥。此時此刻,當台灣陷入另一種危境,我第三度看到陳建仁身影。新政治領袖能否帶領台灣邁 向新境,除了自身的領導力之外,還需要全民對於「台灣會更好」的相信。這個相信,需要互相打氣的能量。

一如湯姆.雷斯(T0m Rath) 在《你的桶子有多滿?》一書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水桶,水桶裡的水不斷增減,端視別人如何對待我們。

水桶滿溢時我們心情愉快,乾涸時令人沮喪。每個人也都有一支無形的杓子,當我們舀水到別人的水桶裡,叢百行為別人增添正面情緒,也會讓自己的水位高一些;反之,如果你用杓子去舀別人的水,亦即你的言行有損別人的正面情緒,自己桶子裡的水也會跟著減少。

裝滿水的水桶就如同滿溢的福杯,讓人思想正向、充滿活力。

水桶裡的每一滴水都會讓人更堅強、更樂觀。」這是我最近讀來特別有感覺的一段話。

從今天起,讓我們拿起自己的杓子,為更好的台灣,每天舀一瓢水。

撰文者 王文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