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漫談技術面、基本面等問題 孥孥的大樹

來源: http://xueqiu.com/8592131633/36197731

近期,有球友分別問到了技術面與基本面,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問題。顯然,定性與定量是屬於基本面的一部分。在寫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在之前撰寫的文章都有涉及,只是沒有點破,哪些是定量,哪些是定性,哪些是基本面等分類而已。可能這對於一些剛入門的投資者還摸不著門路。今天略做整理,以做交流學習之用。
  對於一個初入股市的投資者,多數的朋友是沒有人指導的,結果往往傾向於盲從,追漲,這是一個開始向股市“交學費”的階段。近期在雪球有好幾個有意思的貼子,都說到了自己辛苦在熊市賺的錢,結果在牛市中虧了。我看了留言都笑噴了,實屬無耐,股市中的七虧二平一盈利的定理截止目前為止仍是定理。經過了一段盲從追漲的日子後,這個階段也正好是大家不斷充分利用百度學習的階段,多數人在此時會接觸到技術面。勤奮用功的童鞋,會開始學習各類K線形態的過程,並嘗試用於自己的實際操作中,無耐年少輕狂,十次出手多數不如意。其實,這個就技術面的開始學習階段。當看了各類技術面的方法後,發現操作存在極大的風險,分分秒秒有可能就被套了,而且還繳了不少傭金費用。沈下心思想一想後,決定走更具安全邊際的操作。於是,漫漫長路,放棄追漲殺跌的操作,開始潛心研究企業的基本面。慢慢的步入正軌,最終學會技術面與基本面的結合。
  其實,上面一段寫的流水帳也是本人“交學費”的經歷,實屬無耐,但自己能無師自通,也相當欣慰。深深的感受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就是有時候抱著書在看的時候,自己真的偷偷的笑一下。能有時間閱讀,也是一種幸福。過程雖然漫長,當有一天,能走上一條符合自己的安全交易之路也是值得的。好吧,言歸正傳,就談一談技術面,基本面個人的理解。
  先談基本面。竟然用了基本二個字,那就是在投資一只股票該做的基本功課。投資股票,要當做投資企業。把他當做像經營自己一攤生意一樣的心態,那是最起碼的投資態度。態度要正確了,是一切事物順利開展的前提。這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態事情的態度是一致的,別輕浮對待你辛苦汗水賺來的金錢。千萬不要有今天放一槍,賺了,則喜;虧了,則悲,諸如此類的心態。這樣的心態不好,我們要知道求穩是關鍵,低風險,高收益是有可能存在的。對於基本面,在我之前發過的文章《投資股票之前,這些問題你搞清楚了嗎》http://xueqiu.com/8592131633/35358059  里已有詳細闡述。核心的主導思路就是,對於你先投資一個企業,你必須先搞清楚行業的整體情況,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的財務情況怎麽樣等等一系列問題。在解讀公司基本面的過程中,可以分為定性及定量的部分。定性,固然是那些用數據無法量化的內容,或者其本身就沒有數據,僅有一種模型。歸根結底,定性是需要做為一個投資者對所整理的知識,歸納、匯總後進行的趨勢預判。定量,更多的是公司的財務基本面,市場占有率等可用數據量化的內容。同樣,亦可以用來趨勢判斷。簡言之,定性、定量作為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是對公司過去總結,現狀分析,趨勢判斷的基本前提。趨勢判斷因每個投資者的分析不同因人而異,當然這都必須有理有據。所以,個人喜歡用數據說話。
定性問題歸類:
行業類問題:
1、  該行業是周期性行業還是非周期性行業?如果是周期性行業,那麽當下是處於周期的複蘇、發展、繁榮、衰退的那一個階段?
2、  該行業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如果是朝陽行業,行業的發展空間預想有多大?如果是夕陽行業,是否天花板已到頂,是否有可能存在轉折點?
3、  該行業的產品的消耗頻率快不,是快消品,還是耐耗品,是必需品,還是可要也可不要?
4、  該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處於什麽發展階段?
5、  近些年來或者預期未來,國家什麽行業政策支持?(可詳實點可以找出歷年政策簡要瀏覽)。
6、  在相關的細分行業中,有哪些股,其中哪一些是細分方向的龍頭股、業績好的股?等等
公司類問題:
1、  公司的背景,背後是中央國資委,地方國資委,還是普通民營?背景越大,有可能存在並購重組的預期,未來幾年可是國改的重要年。
2、  公司的願景、戰略布局你是否能在字里行間挖掘出來?這東西雖然是虛,但一個企業的成長,是需要有故事來吸引人的,如果一個企業連故事都沒有,那何來吸引力?
3、  公司產品(業務)主要面象的客戶群體,在產業鏈條中屬於產業的上、中、下遊哪個位置?
4、  企業在細分行業中所處的地位,是龍頭(引領者)還是其它小跟班?
5、  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如何?
6、  公司在細分行業的市場占有率?
7、  企業是否有某項核心競爭力?(獨一無二最好)等等
定量問題歸類:財務基本面,以數據為主,可用其直接判斷趨勢的內容。
關於了解一個行業跟公司的基本情況,我想有比較好的幾個渠道。
其一,是每個人用的證券交易帳戶的服務商。就是各類券商的報告平臺,比如,你搜索“汽車業”,那就搜索那些篇幅頁數最長的報告,一般都比較系統,頁數太短的你基本用不上。
其二,充分利用百度強大的搜索功能,一般都可以找到行業發展報告。百度文庫,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三,一些專業性的網站。36氪,虎嗅網,艾瑞網等。特別是已形成對某個行業發展趨勢長期監測的,每天稍微翻一翻這些網站,都會有各路大神對不同行業的點評,時間久了受益匪淺。
其四,就是公司的巨潮資訊網站,公司定期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每次我都會詳細的瀏覽近兩年,董秘在回答調研組織問題的具體內容。
其五,公司財務報告。至於如何閱讀財報,上當當網,京東等地方找找,總有合適的。或者看我前期列的書單
  如果你真的徹底搞清楚了行業、公司的現狀。覺得非常好,那是否就可以買入了。我們知道,好企業常用,但多數時候處於高位,往往不夠安全,還不如不買。那麽,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公司的估值的判斷。對於公司的估值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估值不僅僅是技術,還是一門藝術。這需要投資者,結合自己基本面的理解情況,並根據個人的“想像空間,悟性”去想該企業值不值得購買。
  對於是不是在合理價格買入,其實大部分屬於技術面的問題。這里涉及到你做一個左側交易者,還是右側交易者。左側交易者,操作不當,容易陷入跌跌不休的困境;而右側交易者也相當不容易。對於每個研究好的企業,在一定的時間內,我們總有一個合適的心理價格。比較多的分析師,用PE/PB來進行估值,評判其是否標準。對於估值的PE\PB不是低就好,也不代表高就不好,這跟行業成熟度以及對個股的預期有關。對於行業的PE都是不同的,成熟的行業PE一般會低,而新興行業由於未來預期較高,PE一般都比較高。對於PE,怎麽操作這里可以詳見我用隆平高科講的一個PE估值的例子。對於一些比較高PE的成長型企業,如何判斷買入。如若設定PE在預期判斷的情況下,未來兩年可以落到合理的範疇內,是可以買入的。個人判斷做一個左側交易者,可以結合PE、PB的合理估值,分步吸納。鏈接是前期寫的估值文章,簡單的可參考http://xueqiu.com/8592131633/35123963 
  對於技術面買入,我更加青睞。在確定好一個企業的前景趨勢明朗後。那麽等股價有明顯的趨勢突破後則可擇機買入。個人從技術面判斷最常用的技術,量、價,MACD為主。特別是量與價的配合是異常重要的,在突破時如果沒有量的配合,突破不可信的程度異常大。量與價是關鍵,大家可以再尋覓點書來看看。
  一個真正的投資者,勤奮是少不了,當然還要有一定的悟性,對生活觀察的悟性。其實,學會技術面、基本面分析後,才僅僅是整個投資的開始,你只是作了最基本的功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隆平高科(SZ000998)$     $桑德環境(SZ000826)$     $歌爾聲學(SZ002241)$     $太安堂(SZ002433)$     $康美藥業(SH600518)$     $萬科A(SZ000002)$     $華潤三九(SZ000999)$     $世聯行(SZ002285)$   $傑瑞股份(SZ002353)$     $科大訊飛(SZ002230)$ 
@漲停板敢死隊隊長 @丁滿Timon @homchange2@方舟88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54

也來漫談北角

  因早前電視新聞報道出北角電氣道一家酒店的突然結業,頓然惹起個人以前對此地區的點滴回憶--的確,赫然發現自己已有好多年未踏足過北角區了。於是心血來潮,想嘗試寫一寫關於此區的一點點個人觀感。

  記得以前提筆寫過筲箕灣,只因總覺得筲箕灣這地區頗有特色,而且如前文所提過,特別喜歡它的靜中帶旺,好像總比其他地區顯得較優閒一點的感覺──當然這已是很多年前的一份感覺了。雖然如此,縱使今日該區已出現了相當的地貌改變,想來那整體予人的氛圍感覺仍該不致相差太遠吧?

  由西灣河"一路向西",先是太古城、康山,然後便是鰂魚涌。前二者的地價,比起西灣河、筲箕灣地段似乎都顯得略高一個檔次,至少已屬於草根止步的中產住宅區域。然一到了鰂魚涌,似乎大部份又屬於草根階層的了。說起鰂魚涌,嚴格說來,其實算不算上是一個區也成問題,因為它所涵括的地段頗小,一般而言,大眾所理解的範圍是,自太古城以西的華蘭路起始,一直延伸至英皇道民康街、健康西街的地段。整體而言,可說屬於半住宅區,再加半工業區──唯今日隨著糖廠街太古坊一帶已漸發展成一個繁忙的小小商業中心,那又或可說成是,在原有的一半舊式工業區中,又已衍化出約四份一的商業區。

  從鰂魚涌再向西,那才是一般所指涉的北角區地段──一個比起鰂魚涌,住宅更為密集的地段──不過嚴格來說,它所佔的市區地域也不比鰂魚涌大多少(如果不把炮台山區算在內,所佔地域應自健康西街始,伸延至舊日皇都戲院原址的大強街為迄)──然而,若再加上半山寶馬山一帶的郊區住宅及學校林立的地段,那又不同了。這一帶的寶馬山地段,環境實在相對幽靜。因此住得起這地段的不消說又多屬中產人士,其中的寶馬山花園更成為不少僑居本地日本家庭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而由於此區學校林立,也由於主要行車道路根本不敷應用,每逢早上上學時間,交通卻例必成為問題--主要是為接載學生往各間名校上學的各款私家汽車、的士所佔據。

  過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北角似乎都是一個屬於內地人──特別是福建人集中聚居的區域。也許在早期的香港歷史中,確實如此──其中,影響最深遠,不得不提提的事件,自是當年香港六七暴動時期,北角的華豐國貨公司一度成為了"土共""反英抗暴"的基地之一,後來在英政府派出軍警大規模突襲時更成為了直接的戰場。不過我相信到了今日,隨著多處新建的公共屋村,以及私人樓宇的落成,眾多新住戶的逐漸溶入,應該早已將這種固有的地域概念逐漸沖散沖淡。

  談起北角,光說此區的街道名字,委實已可帶出不少的有趣掌故。比如書局街、琴行街、電照街、糖水道、七姊妹道、渣華道、馬寶道這些街道名字的古怪由來,再加上同在此區的若干知名"堀頭"街道,如極為陡斜的繼園街、明園西街等,他如眾多的橫街窄巷如清華街、建華街、堡壘街、北景街,以及那整條街幾乎都為街市佔據的春秧街──而比較有趣的是,北角電車總站位置也正好設在這條街上,於是在白天繁忙時段,人與電車緊貼爭路的場面在所不免。此外如馬寶道雖然也是行車通道,但街道兩旁專門售賣各式成衣的牌檔林立,所以行人極多,也同樣不時會出現類似場面──那情況跟油麻地上海街寶靈街一帶頗為相似。而這可能便是北角區唯一最大特色。

  至於,橫貫整個北角區的另一主幹線英皇道,如記憶不誤,應屬整個港島區最長的一條街道。北角有英皇道,中區有皇后大道、九龍有太子道、公主道,可說整個皇室成員都齊齊整整。另有一條電氣道,嚴格說來,所在應屬天后、炮台山區段(所謂炮台山,應涵指自威菲老道以東,直迄皇都戲院舊址的大強街的一個小小地段),關於這個街名,筆者從前曾衍生過不少迷惑:什麼為之電氣?以從學校學得的點點僅有科學常識,可知電從來不屬於一種氣,故而應只有電器,而無電氣這個不通的名詞。但想來這也沒什麼好執著的,從前就曾聽一些專家談論過若干關於香港街道名稱的以訛傳訛,終至變成約定俗成的有趣掌故,如大角咀那一系列以樹名命名的街道,其中有一條的英文譯名是譯錯了的;又如彌敦道是從英文Nathan Road音譯過來的,但彌字正確粵音實為"微"等等,所以電氣道至今沒有改成電器道,一點也沒什麼好奇怪。

  記得以前為文談及過港島各區的好多間今已不存的舊式大戲院,在北角區,我想歷史較為悠久,而較能喚起老一代居民回憶的,大概只有皇都、國都和新光三家而已。而其中新光戲院作為經常性上演粵劇的區內場所地標,早兩三年陷於結業危機,更一度成為全城焦點。


  的確,北角區不能不算是港島的眾多老區其中之一。區內所存的幾個公共屋邨,如北角邨、模範邨和健康邨也都屬歷史悠久的老屋邨──位於毗鄰北角碼頭的前者今已清拆不復見。今日大概就連廢棄已久的北角碼頭的存亡問題,也業已再引不起多少保育人士的關注了。任何古舊事物的消失,總難免會引起相關"持份者"的一陣陣唏噓懷念,例如先後消失的天星碼頭、灣仔碼頭等等,然而正如一句俗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縱使"新來"的在起始看來,並不像是什麼好東西,可不妨想想,在舊的事物"曾經新過"的時候,又曾經有多少是一來便被認定為好的東西?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整個香港,誰也該聽說過,在鴉片戰爭後,英國提出要滿清政府割讓香港的時候,當時的朝廷根本還不知道香港在疆域地圖上哪個地方的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04

楊凱生漫談《金融筆記》:銀行有道十成,吾僅知其一二

“我始終認為,銀行有道十成,吾僅知其一二。”這正是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的核心觀點。

4月1日,“中國金融改革:過往與前瞻暨楊凱生《金融筆記》新書發布會”在複旦大學舉行。曾作為世界上最大商業銀行的行長,楊凱生見證和參與了我國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段,《金融筆記》記錄的是銀行業以及整個金融業在改革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

“作為我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這麽多年改革的一個經歷者,有責任有義務把自己這些年間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感悟,對一些問題的體會和認識如實地記載存錄下來。因為我國金融改革的宏大歷史畫卷實際上是由大大小小許許多多塊拼圖組成的,如果自己積累下來的這些東西能夠成為一塊巨大的多彩拼圖中的一小角,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楊凱生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

發布會期間,除了分享過去的從業經驗,楊凱生也就金融機構是否為暴利行業、中國銀行業是否存在壟斷等熱點問題與嘉賓熱烈討論。

親歷金融改革二十載

楊凱生於1996年任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1999年任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此後擔任工行行長,並於2013年退任。而這一時期,中國銀行業經歷了一場巨變。

新書的五個章節標題也基本概括了這一段歷程——資產管理公司原原本本,商業銀行改革的零零總總,國際金融危機的兩兩三三,互聯網金融的是是非非,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

楊凱生回憶稱:“上世紀90年代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在總結了那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之後,我國中央政府決定要加快我國銀行業的改革。”

當時,制造業產能不斷累積、企業利潤率迅速下降,1998年和1999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高達33%和41%。在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中,9800億元是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1999年,華融、東方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2000年,政府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註資,充實資本金;2004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成立股份制公司;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H股市場上市,並於2006年在大陸A股市場上市。

“由於我國銀行業改革可以說是搶先了一步,所以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我國銀行業表現的相對健康、穩健,比較成功地應對了這場金融風暴。”楊凱生稱。

另一場巨大的變革就是技術革命。尤其是2013年以來,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呈幾何級增長,監管出現了滯後。楊凱生在書中就監管與創新、國際和國內,以及歷史的傳承和未來的發展作出了解析。

他也表示,在金融改革進程中存在著種種爭議,而這種爭論可能持續至今,並將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例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到底怎麽成立的?它們有沒有資本金、資本金從哪來?再比如,當時國有企業為什麽要加快改革、為什麽有這樣沈重的歷史包袱?又如,銀行財務重組究竟付出了多大的成本、成本是由誰來承擔?還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如何解決“大而不能倒”的問題?甚至這一概念被人認為是偽命題。再有,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甚至被人們說有可能顛覆傳統銀行業,究竟是不是這麽回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是要加強監管,還是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楊凱生回憶稱,當年為了答疑解惑,他趕在2014年6月4日的一個大手術前完成了《關於銀行業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一文。文章針對如何評價我國幾大銀行的改革成果,我國銀行業究竟存在不存在壟斷,我國銀行業究竟是不是“暴利”行業這幾方面進行了闡釋。

不應斷言中國銀行業“暴利”

發布會上,在面對讀者“實體經濟創造利潤,但是金融機構賺錢太多”的質疑時,楊凱生表示,銀行業應不應該讓利給實體經濟的前提是,準確定義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但是目前沒有任何學術文件或權威文件能夠準確定義兩者,也不能回答銀行和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分別是什麽關系。

“鄧小平同誌有一句話是我非常贊成的,就是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它們是緊緊包裹在一起,而不是遊離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實際上是肌肉、骨骼、血液的關系,無法分離的,更不應該簡單對立起來。”楊凱生說。

楊凱生此前在《關於銀行業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也提到:“首先,應該肯定經濟決定金融,銀行業的利潤增長是我國經濟這些年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的一個折射。銀行利潤的增長,尤其是國有控股銀行的利潤增長是對國家的貢獻,是對股東、投資者的貢獻,是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主要表現。”

他寫道,目前,在大型銀行的股權結構中,國家控股比例超過70%。也就是說,這些銀行每創造1元錢利潤,至少有0.7元是國家的直接收益。五大銀行自股改上市以來,共實現稅後凈利潤約39300億元,按70%比例計,其中國有股獲利超過27500億元,國有股權從中現金分紅達11000億元,國有凈資產增值超過3.6倍。與此同時,其他股東與國有股東是同股享有同權的,在權益分配上不可能有任何區別,同樣也是銀行盈利的受益者。

近幾年來,社會上對銀行盈利的批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銀行的利潤多主要是因為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存貸款利差太高;另一種認為,銀行的利潤多主要來自收費項目太多。

但在楊凱生看來,我國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近年來的利潤增長並不是來自於高息貸款。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此前利率政策,在當時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不準商業銀行高息攬存,不準搞不顧風險的不正當競爭。

同時,當時的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放開的。就拿2013年為例,實際執行的結果是,我國幾大銀行當年新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中,執行下浮利率的約占17.18%,執行基準利率的約占34.25%,執行上浮利率的只占48.57%。

中國銀行業並非壟斷

盡管就股權結構來看,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並不能完全說是國有壟斷的,但規模如此之大仍始終讓人認為有壟斷的嫌疑。

在回答“宇宙第一行”——中國工商銀行是不是過於壟斷、有損公平競爭時,楊凱生表示了否定。他稱,世界各國有一個通行的衡量標準叫做銀行業集中度,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是CR5(Concentration Ratio 5),即一國前五大銀行(TOP5)的總資產占該國銀行業資產的比例。

他稱,我們可以將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等經濟體量排名居前的10個發達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4個金磚國家的銀行業集中度(資產CR5)與中國作一些對照和比較。

“在這14個國家中,除了印度之外,其余各國前五大商業銀行的資產CR5都高於50%,尤其是10個發達國家的銀行業,澳大利亞、荷蘭超過90%,德國、加拿大超過80%,西班牙、法國、英國、意大利超過70%,美國、日本也在50%到60%之間。”他稱。

這些國家的銀行業集中度,基本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快而明顯提升的。楊凱生認為:“事情並不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麽簡單,以為只要銀行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小銀行將紛紛湧現,大銀行的競爭優勢將逐步削弱,它們的市場占比應該會也必然會隨之下降。”

轉視中國銀行業,“五大行的資產CR5大概是41%左右,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五大銀行市場占比是逐年下降的,並且是快速下降的,從最初的百分之七十幾、五十幾再到現在的四十幾。反觀剛才說‘10+4’經濟體(全世界10個發達經濟體和其他金磚四國),看CR5指標,有的是平穩的,有的時候是快速上升的。什麽時候上升?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就是上升的。”楊凱生表示。

楊凱生在《關於銀行業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也提及,在上述國家,銀行業集中度的高低似乎與金融市場的穩定水平存在著一定正相關性。例如,銀行業集中度最高的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中,銀行業表現得就更穩健一些。

相比之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儲蓄信貸機構危機爆發之前,銀行業資產CR5一直低於15%,在那場危機之後,美國銀行業的資產CR5快速上升。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的資產CR5更是從2007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48%,2013年達到63.2%。

“我們曾與美國一些著名的銀行家以及監管官員交流,他們都認為這一趨勢還會繼續,美國銀行的數量將繼續減少,銀行業集中度還會進一步提高。”他稱。

這些情況說明了什麽?這與人們現在常常說的所謂要警惕銀行“大而不能倒”的理論又有什麽內在聯系?楊凱生認為,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簡單的人雲亦雲並不有助於揭示經濟生活的內在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53

財經CAREFREE - 順叔 漫談港交所(上) (2012年04月25日)

1 : GS(14)@2012-04-25 23:37:3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01204&d=17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46

財經CAREFREE - 順叔 漫談港交所(下) (2012年04月26日)

1 : GS(14)@2012-04-26 22:10:39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01412
2 : GS(14)@2012-04-26 22:22:33

http://www.hkex.com.hk/chi/excha ... trategic_Plan_c.pdf

香港交易所戰略規劃 2010-2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