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在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在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編輯/王瑞
一,本地化優勢。
O2O領域正在以按需服務(On demand service)的方式全面改變我們衣食住行,尤其是食和行這兩個高頻領域,在交通領域我投資了滴滴打車、Grabtaxi、和養車點點等。大多投資都基於一個判斷,按需服務(On demand service)是以本地需求出發的服務,這意味著贏家是那些能更好適應本地化需求的公司。
打車軟件是個最明顯的例子,在不同的區域,打車軟件是用不同的方式切入到市場中的。在美國,Uber Black是高端的私家車出租服務,Uber以高端服務切入到市場,從上向下豐富服務線和用戶群。但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滴滴和快的都是從低端但高頻的打車服務進入市場,從下向上驅動提供更多服務,去年年底開始,滴滴和快的都推出了專車,完善了出行的服務。以東南亞最大的打車應用Grabtaxi為例,Grabtaxi則是通過出租車切入市場,此外還根據當地市場的需求衍生出向下的Grab bike和向上的Grab car,來全面滿足用戶的出行需求。
交通是一個極其本地化的市場,它需要對接當地的司機和服務者,服務於當地的用戶,甚至需要面對當地政策和監管,所以這一切都需要一個熟悉當地市場的服務提供商。所以對交通來說,本地化服務提供者最可能是贏家。
二,網絡效應優勢。
一些業務具有很強的網絡效應優勢,比如我們早期投資的阿里巴巴,它的C2C平臺淘寶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淘寶網聚集了大量的商戶資源,也在用戶端形成了絕對的網絡效應。這是後來為什麽淘寶很難被替代,百度、騰訊都嘗試過電商也都淺嘗輒止而告終。
遵循網絡效應的行業,先發者優勢是有價值的。在打車行業,滴滴是先發者,隨後跟上的是快的,後來的大黃蜂等盡管也都非常努力,但追趕上它們是很難的,有越多的司機,打車越快捷,放棄服務到其他平臺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滴滴和快的的合並,能夠讓公司聚攏和整合現有的資源,強化網絡效應的優勢,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服務,並拉開和其他競爭者的距離,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市場領軍者。
並不是所有的整合都帶來這樣的效果,在以內容為驅動的行業,整合並不會給領先者帶來絕對優勢。以我參與過的優酷和土豆合並為例,優土合並之後,停止了我們當初預想的內容采購價格戰,但另一方面,合並沒有停止用戶的“流動”,用戶依然會基於內容來選擇其他的平臺進行停留。
合並帶來的更深遠的優勢是,兩家公司可以停止補貼戰進行真正的創新。我認同Peter Thiel在《從零到一》中的觀點,過度的競爭對公司發展並不是最好的,過度的競爭包含大量的浪費,只有減少了這些浪費,公司才有機會進行真正的創新。
三,下一個千億級公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當形成一個高頻的出行入口後,可以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務,滴滴和快的希望構建全出行方式的整合,覆蓋從公交和地鐵到出租車和專車的全部方式,需求來源於於乘客,當你想去一個地方的時候,就可以打開App找到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它會告訴你從A點到B點最優的交通出行建議,甚至在方案中包括解決最優方案或者和其他用戶共享里程。
因此我們看好滴滴會成為一個聚攏用戶和司機活躍交通數據的大數據平臺,通過精準的數據匹配和完善的網絡覆蓋來為用戶提供出行服務,在未來,滴滴快的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優化的專車和更便捷的打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入口能夠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一個500億到1000億美元的機會。合並能夠減少不必要資源的浪費,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產品創新上,紅包和補貼也許少了但產品會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合並,是兩家目標高遠的公司共同創造偉大的開始。
最後,並購後最大的挑戰在於兩只團隊的梳理,這也是未來半年的工作重心。在優酷和土豆的並購後,團隊梳理成為公司合並半年內最重要的事。團隊面臨重大調整時的挑戰在於要留下最好的人才,因為在不穩定的環境中,最好的人才往往是最快流失的。在我了解的滴滴團隊中,程維有阿里巴巴的管理體系和經驗,柳青也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我相信二者的搭檔與原快的管理。團隊會帶領團隊從容地面對這次挑戰。
本文作者符績勛,GGV資本管理合夥人,滴滴打車和東南亞最大打車軟件Grabtaxi的投資人。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今天聯合發布聲明,宣布兩家實現戰略合並。雙方確定,在春節後的適當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
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同時擔任聯合CEO。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業務繼續平行發展,並將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性。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並後,估值將達到60億美元。
快的打車CEO呂傳偉表示,雙方合並後,將集中兩家公司的優勢技術、產品人才,不斷推出更為完美的出行服務產品,進一步加速市場拓展速度,產生更多的攜同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更積極有效地推動整個移動出行行業的發展。
據透露,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經過長期的價格大戰後,雙方公司管理層經過反複溝通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決定兩家公司進行戰略合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14 10:14 編輯 【重磅】滴滴快的宣布戰略合並 程維呂傳偉出任聯合CEO 作者:雷建平 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節來臨之際,打車軟件市場最大變局發生。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今天聯合發布聲明,宣布兩家實現戰略合並。雙方確定,在春節後的適當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 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同時擔任聯合CEO。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業務繼續平行發展,並將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性。 滴滴打車CEO程維展望了新公司的願景。他表示,中國移動(微博)出行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節約地面交通資源,並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移動出行平臺,人們開始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並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實現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快的打車CEO呂傳偉表示,雙方合並後,將集中兩家公司的優勢技術、產品人才,不斷推出更為完美的出行服務產品,進一步加速市場拓展速度,產生更多的攜同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更積極有效地推動整個移動出行行業的發展。 據透露,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經過長期的價格大戰後,雙方公司管理層經過反複溝通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決定兩家公司進行戰略合並。 雙方未透露持股比例和新公司估值。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並後估值或將達到60億美元。 ![]()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誕生於2012年,自成立之日開始,兩者在市場中布局的步調就極為相似,競爭也格外激烈。資料顯示,滴滴打車獲4輪投資,公布的總金額超8億美元。快的打車公布的融資金額與滴滴打車相似。隨著大量資本的支持,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圍繞市場份額爭奪的“燒錢大戰”也愈演愈烈。 騰訊和阿里兩家巨頭分別入股後,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也成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獲取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橋頭堡。2014年1月滴滴打車宣布與微信合作,支持微信支付功能,與此同時微信中也添加了滴滴打車的入口;快的打車則在2013年8月接入了支付寶,二者在移動支付方面的角力開始凸顯。 業務方面,隨著打車軟件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市場格局已經穩定,有著更大增量的專車成為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新戰場。滴滴打車在2014年8月在北京啟動專車業務“滴滴專車”,快的打車則於同年7月宣布推出專車業務“一號專車”。就在今年年初,二者一前一後宣布了進軍企業版服務,比拼開始蔓延到商務用車市場。 雙方解釋合並原因時指出, “專車領域面臨著各種新的變化及更多新的力量,在包括代駕、拼車、公交、地鐵等更廣泛的移動出行領域,雙方均面臨著各種挑戰與風險。作為行業的先行者,更需聚集移動互聯網精英人才,獨立地順應市場與用戶需求來發展。” 滴滴快的合並後,將成為中國移動出行領域單一最大企業。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還包括易到用車和已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打車巨頭Uber等,不久前國內租車領域最大企業神州租車亦宣布進入專車服務市場。 雙方目前尚未宣布進一步的整合計劃,但預計將花較長時間分階段進行。 (騰訊科技) |
滴滴快的合並,出租車市場的爭奪或會降溫,但更受關註的專車之爭將怎樣?
“圍繞專車市場的爭奪預計還要持續兩年時間。”2月15日上午,神州租車有限公司(00669.HK)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陸正耀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一個多月前,神州租車殺入專車市場,並迅速成長為場上的重量級玩家。資本市場的普遍觀點即為正是神州租車這樣的重量級玩家們加入,才加速了滴滴快的融合。融合後的滴滴快的是否會減少補貼?神州租車又會怎樣出招?
陸正耀明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神州對專車市場的投入不會改變,“你打不打沒關系,我還跟你打呢。”而且,現在神州租車資金充足,“IPO進來幾十個億,銀行有70個億左右的授信,最近又發了5億美元的債。”
陸正耀
成本戰
陸正耀坦承任正非是自己欣賞的企業家,低調、務實、創新的企業文化也是他希望在神州租車看到的。也許正因此,在去年9月上市之後的4個月內,陸正耀沒有接受任何采訪,也沒有出現在任何論壇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接觸客戶和研究戰略等方面。其間,他和高管們還進行了種種沙盤推演,其中就包括快的和滴滴的合並。
對快的和滴滴合並,陸正耀認為出租車市場爭奪的激烈程度肯定會降低,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場上的主要玩家就這兩家,不過對專車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合並之後它們會員端的成本會降低一點,原來補貼多,現在少補一點,但降低補貼後,還有易到、Uber跟你搶呢。”
進入專車市場一個多月內,神州租車已在60多個城市招募培訓了1萬多名司機。陸還透露,2015年將投入200億購置新車,這意味著其專車數量將有成倍增長。目前,在促銷力度方面,神州租車施行充一千送一千及首單免費的策略,“比出租車都便宜。”據記者的體驗,搭乘出租車需付費30多元的一段路程,搭乘神州專車需要付費50多元,充值打折之後實際付出26元左右。
神州專車敢在價格戰上如此投入緣於其成本結構。“我的成本是固定的,車租金、人員工資、油費等都是固定的”,而競爭對手們為爭搶私家車資源,往往會付出更高的成本。例如,神州租車每輛車每天成本為600元,每天跑25單,意味著每單成本在二十四五元。這也是神州租車大手筆打折的原因,最低也在成本線之上。假如,“神州租車一單成本是25元,對手一單成本是50元,它一天比神州租車多燒25塊錢,100萬單就是2500萬,一年就是70多個億到80個億。”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說。
所以,陸正耀覺得,“我們沒有進入專車市場,行業的競爭不算開始”,“我把我的錢都貼給客戶了,他們把他們的錢貼給了車主。”
爭入口
最近一位朋友向陸正耀抱怨:搭乘某競爭對手的專車之後,司機發短信希望和這位漂亮女士“交朋友”,這讓他更堅定了神州專車模式的信心:私家車模式在服務上有局限性。
陸認為行業競爭最後都是客戶之爭,爭奪客戶有賴於兩個方面:價格和產品質量(客戶體驗)。為此,神州租車走了另一個模式,“第一全部為租賃車輛,絕大多數是新車。第二個所有司機是公司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只有這樣,神州租車向消費者提供標準化服務的期望才有實現的可能。因為,他覺得“APP是一個購物環境,我覺得專車服務核心就不是APP,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質量與線下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神州的專車模式是國家政策允許的合法模式。對私家車放開的政策預期,陸正耀認為不要太樂觀,“我這個年代的人,一般不挑戰政府。”
目前的專車業務並非只是陸正耀期望的終點,他說神州租車要做出行的入口,在去年9月的上市文件中神州租車就有這樣的規劃。陸正耀大學專業是計算機,“邏輯性會相對比較強一些,不會拍腦袋做決策。”神州租車成立之初,在客戶獲得方面也沒有依賴任何第三方比價平臺,例如跟攜程、去哪兒等平臺合作,而是通過大量廣告把客戶吸到自己平臺上,其用意就在於此。
他認為,未來中國70%的18歲到75歲人口都可以駕駛汽車,可中國國土面積跟美國差不多,美國汽車保有量是2.5個億,中國也將會處於這樣的水平,也就是意味著中國7億到8億的人口都有駕照沒有車,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陸正耀覺得神州租車從來都不是一個傳統的租車企業。“過去幾個月,神州進入P2P汽車市場,接下來還會進入拼車市場”,在他心目中,神州未來會形成兩主兩輔的業務架構:兩主就是自駕及專車;兩輔就是P2P租車和拼車。
現在經常有投資人找到陸正耀,希望神州收購一些同行,他從來都是一笑置之。“我花十億、八億美元收你,我吃飽撐的,我打死你遠遠比收購你便宜。”對於快的和滴滴的合並,投資人希望上市獲取回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是為了能在今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重要競爭對手之一當然包括神州租車。不過陸覺得,“它們是否合並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就把客戶服務做好,把成本結構打到最低。”
目前,神州租車是聯想控股投資企業,而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是滴滴快的合並後新公司總裁柳青的父親,特殊的關系是否讓他們有化學反應。陸正耀笑著說,和柳青溝通確實挺好,都是好朋友。不過這種猜測的背後顯然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兩家公司有著不同的股東結構。
“大家肯定得打一仗,這一場仗還不會小。”
從出租車到專車,一路廝殺而來的滴滴和快的最終相約在情人節這天,告訴大家“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於是,趕在羊年春節前幾天的這個情人節,不少人為這樣一個頗難理解的愛情故事刷屏了。
有感慨以後再也不用開兩個打車軟件但是可能紅包銳減的乘客;有抱怨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每天伺候兩個“滴(的)”但是高額補貼難再的司機;也有力圖情人節當天忙著告訴大家“大未必好”專車同行們……
實際上,滴滴快的終於合並,是各投資方在背後強力助推的結果,畢竟雙方合並上市將更有助於IPO及資本方套現。
被“打臉”的易到們
曾經的死敵滴滴和快的終於站在了一起,易到用車毫無意外成為當天最為尷尬的存在。
原因很簡單,滴滴快的牽手的11天前,滴滴將要合並的對象還是易到用車。
當時,有自稱業內人士在互聯網上稱滴滴打車與易到用車已達成合並意向,合並後公司將改名為“滴滴易到”。該人士還言之鑿鑿地稱,合並後新公司估值將達80億美元以上。
不過,這一消息很快被易到用車方面予以否認。易到用車CEO周航隨後也在微博上否認,“一條謠言,照出你們一個個都不好好上班幹活,凈刷微博微信了。哼哼,我挨個@你們老板去!”
不僅如此,易到官方還發出《易到要做的事情很大,假新聞別攪和》稱,“易到今晚有大事宣布,不是你們被塞到手里的那篇假新聞。易到要做的事情很大,不是幾個黑公關攪和一下就能擋得住的。奉勸放假新聞的人:我們目標是你們想象都未曾到達的地方。別光顧著看我,請看路。”
但當滴滴和快的真的宣布合並,易到用車似乎就成為被“打臉”的存在了。畢竟,雙方合並之後,專車無疑成為戰略重點。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真實情況似乎應該是這樣的。
按照業界廣為流傳的信息,在滴滴和快的合並過程中,一直積極謀劃合並的滴滴還曾與易到用車、AA租車等企業進行談判。但與易到合並談判遭到周航的激烈反對,而與快的的合並遭到了阿里的反對。於是,滴滴和快的的投資方對外放風滴滴和易到合並的消息,以刺激快的股東及阿里巴巴,推進交易。
這一刺激手段貌似的確有效果,滴滴並購易到用車的傳言遭否認後沒幾天,滴滴便如願牽走了快的。
對此,無償被拿來當槍使的易到用車坐不住了。
面對滴滴和快的的愛情宣言,易到用車的公開回應是,“兩個長得特別特別像的,產品節奏一模一樣的,運營方式也一模一樣的公司,合並了。大,未必好。夢想,並非金錢造。”
而此前同樣被傳收到過滴滴繡球的AA租車說得更加詳細,“兩家在數據及模式上都非常近似,從打車軟件時代就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可以說彼此也是最了解對方的人,選擇在情人節宣布聯姻也並不意外。”
此外,AA租車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在打車軟件時代兩家有幸獲得資本青睞,在資本一路扶持下成為“勝者”。“然而,打車軟件只是信息撮合平臺,專車卻是專業的出行服務,兩者基因完全不同。而兩家基因類似的產品合並,數據規模不會加倍,產品質量也不會疊加,支付方式上能夠彼此兼容,但對專車而言基本上也不存在下車操作支付的問題。”
當資本說了算以後
雖然滴滴和快的背後的騰訊和阿里一直被認為是滴滴快的並購不可能實現的重要論據,但這個時候,資本的力量更為重要。並不是說騰訊、阿里心疼錢,不肯燒錢補貼了,而是滴滴快的背後的資本方坐不住了,特別是市值上在中國只有小米可以媲美的Uber已經被提上上市日程的情況下。
快的CEO呂傳偉通過內部郵件給這次合並列出三個理由: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不可持續;合並是雙方所有投資人共同的強烈期望;除了財務因素外,合並後可以避免更大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新公司可以馬上加速開展很多新的業務。
雖然在專車市場上,相比易到用車,滴滴快的其實是後來者,但在騰訊和阿里的補貼下已發展壯大。所以業界的普遍觀點是,合並本身確實能停止補貼上的惡性競爭,但有效防止競爭對手抄後路才是滴滴快的當下的關鍵。
在這一點上,作為Uber的中國傳道者,易到用車的回應是,“我們可能沒有那麽多優惠券,可我們真的有車。”
的確,作為後來者,車源是滴滴、快的一大痛點,更何況原來的租車公司開始加快融資,強化垂直布局,它們擁有車輛資源,比兩大打車軟件公司更有效率。
無獨有偶,AA租車也回應稱,“對專車至關重要的,車源靠譜、安全為先、服務品質,這些方面我們暫未看到合並為其帶來的幫助。”
而另一方面,趕在UberIPO之前上市也是資本方的要求。對於滴滴和快的而言,如果在IPO節奏上落後對手一步,至少2015年會失去先機,而後續創新、拓展、包裝的成本會大大增加。
據了解,滴滴快的合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IPO,各投資方在背後起了強力推動的作用,雙方合並上市將更有助於IPO及資本方套現。
對此,呂傳偉也並不否認。“去做一些我們之前一直想做,卻沒有精力去做的事情。合並之後,上市計劃也會提上日程。”
只不過,對於滴滴快的而言,合並雖然能夠暫時化幹戈為玉帛,一起沖著IPO前進,但是業界更為擔心的是年後這兩家公司在具體業務和運營上的磨合,畢竟資本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