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被曝涉嫌通過操縱LIBOR獲利至少5億歐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6德意志銀行為此前涉嫌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眾多銀行之一,隨著巴克萊在6月份支付6.5億美元罰金以及瑞銀在12月份支付15.3億美元罰金相繼了結指控,蘇格蘭皇家銀行預計將於2月與監管方和解,目前針對德意志銀行的調查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內部文件被披露
WSJ週三報導,據前德銀僱員遞交給監管機構的一份銀行內部文件顯示,德意志銀行在2008年涉嫌通過串謀操縱LIBOR以及其它市場基準利率,獲得了至少5億歐元(6.54億美元)的交易利潤。
該僱員遞交的這份內部文件,也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了銀行如何煞費苦心地建立一連串的交易頭寸,然後希望通過小小的利率變動獲得豐厚的利潤。大型銀行通過利率變動下注交易已是慣例,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德意志銀行在08年的行為是否擾亂了市場。
美聯儲前審查官馬克-威廉姆斯認為上述交易的風險極高,即便是像德意志銀行這樣全歐洲最大的銀行來說,這樣的交易依然十分危險。
德意志銀行表示該行的交易策略是基於風險評估系統而設立的,其它機構也在使用。這樣的交易在金融危機頂峰時期有效分散了該行所持有的投資組合風險。德意志銀行還表示該交易策略是基於公司內部對於未來利率變動的預期而制定的,並非寄希望於該行能夠通過非法手段操縱LIBOR。
遞交這份文件的該行前僱員在供詞中表示,早就有僱員對銀行通過下注利率變動而交易相關資產所承受的風險表達了顧慮,但是該行的管理層卻忽視了這樣的顧慮,理由是他們可以操縱市場的基準利率!
一位德意志銀行的發言人卻認為該僱員提供的上述供詞明顯是錯誤的。
作為應對檢查的合作態度,德意志銀行也在積極展開內部調查,通過內部問詢會,該行發現有只有極個別的員工操作的時候出現錯誤。德銀希望將最終的指控了結過程拖到該行完成內部調查之後。
但德銀的內部調查進展得相當緩慢,因為該行要調查2005-2011年間的上千筆交易。該調查過程涉及公司內部郵件的審查,包括對交易員,客戶以及外部經紀商的信件往來和通話記錄。去年德意志銀行曾表示確信不會有高管牽扯進這樁Libor操縱案件。
詳解Libor交易
下圖一幅圖詳細介紹了德意志銀行如果通過交易走勢與Libor變動相關的資產而獲利的,左面顯示每天有150種不同幣種的Libor利率會公佈出來,有資質的報價行每天會對依照借貸意願對銀行借拆借利率進行報價,然後按照各銀行的報價進行排序,選取中間50%數據處理,最後在每天倫敦當地時間中午十一點三十分進行公佈。需要指出的是被指定報價的機構都是當今一流的銀行,實際上可以說是世界上的一小部分的人控制著世界的結算利率。
中間一欄顯示的是Libor和Euribor的息差每變動0.01%,德意志銀行的交易頭寸所產生的盈虧情況。文件顯示在08年,每當長期Libor美元上行速度快於短期Libor美元的時候,德意志銀行便能獲得利潤。我們以圖中Libor美元為例,1個月Libor美元與3個月Libor美元息差每變動0.01%,德銀將有2400萬的盈虧(盈虧取決於息差是擴大還是縮小),而3個月Libor美元和6個月Libor美元息差每變動0.01%,德銀的盈虧是800萬歐元,所以在Libor美元這個利率上,德意志銀行的總風險敞口是3200萬歐元。在美元,歐元以及英鎊三種Libor利率上,每0.01%的息差變動導致德銀的敞口高達6800萬英鎊,該行在08年獲利至少5億歐元。

然而在金融危機肆虐的08年,德意志銀行卻通過下注利率會走高而獲利,這是因為金融危機後市場遭遇了流動性危機,信貸體系遭到破壞,資金供應緊缺,Libor美元利率在雷曼兄弟破產後的一天之內躍升3%。
在那個時候,德意志銀行尚未將該行餓利率交易策略納入風險評估VaR的考量範圍,一些內部人士透露,銀行們普遍將這種高風險的利率交易排除在VaR的監控之外,而將一些風險係數低的交易算在內。不過在2009年,德意志銀行改善了自身的VaR,將利率,貨幣市場以及互換交易納入在內。
下圖為過去5年來德意志銀行股價走勢:

涉嫌違法?看眾籌融資平台的出身與出路問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41.html平台T合投模式是怎樣的?
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業者上傳項目信息,建立項目檔案,並提交融資意願的申請和其它平台T需要其提交的文件。
第二部分,平台T審核項目後,會通過自己互聯網上經營者的網站在30天內對外持續發佈該企業的相關信息、包括本次融資的金額、企業團隊、商業模式介紹等等。
第三部分,篩選意向投資者。為雙方洽談合作牽線搭橋,幫助投資人最終成功投資相關企業。
平台T合投模式的法律風險
圍繞平台T的模式,目前比較常見的觀點是認為平台T模式涉嫌觸犯刑法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理由具體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合投模式是一種面向不特定公眾發行證券的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募」。
這裡的公開表現在類似於云遙科技(該化妝品導購經營方)這樣的企業通過平台T網站這樣的互聯網工具(含移動互聯網)向社會公眾傳達了自己需要融資的信。
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傳播面乃至習慣於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人群都是驚人的,其傳播影響人群甚至可能超過一些傳統的合法發行渠道。
從發行的角度的講,包括投資人在內的任何人(請注意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瞭解到這個新創公司融資的消息,並通過網站接洽項目方,實現投資。
其次、合投模式中募集資金的企業未經相關部門核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條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並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未經依法核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
因此,我們仔細查詢一下所有的這些參加合投融資的項目,就會發現它們都沒有獲得相關部門的批准。已經違反了我國的法律。
最後、合投模式已經觸犯刑法。根據我國《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的構成要件包括:(1)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2)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發行、以轉讓股權等方式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或者向特定對象發行、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累計超過200人,即「公開發行」,(3)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各地在這一條的適用上,依據的標準不同)
根據上述法律解釋,所有參與合投模式的企業,都有可能觸犯刑法,依法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對平台T的合投模式的建議
中國早期公司缺乏足夠的資金發展自己,另一方面融資渠道的匱乏的原因,都是導致平台T這種合投模式產生的客觀原因。不可否認,已經成功幫助不少企業完成了項目融資的企業,但是,這不代表國家證券監管部門就會放之任之。為了確保平台T的小宇宙不至於半路破裂,自爆而亡。針對其模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這些建議的目標就是希望平台T能不要去踩向不特定公眾發行的雷區:
第一、建立線下會員制。首先將現有投資人和創業者全部發展為會員,建立個人檔案內容包括領域等。為了確保投資人的質量,把沒有相當抗風險能力和從業經驗的朋友暫時平排除出去。最好採用邀請制。
第二、定期安排相關領域的創業者、投資人小範圍內的線下見面會。事實上,平台T若是一個真正專業的投融資服務機構,就不該是一個依靠高曝光率換投資額的平台,而是依靠數據和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有限範圍內(最好只做一對一的推薦)的推薦的服務機構。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極端的辦法,就是開會,告訴相關領域的從業者和投資人,有一個小範圍的見面會,大家歡迎參加。然後,什麼也不管了……平台T只負責收點會員費就好了。
在這些模式中,網站在取得投資和項目方的同意後,仍然可以披露已經完成的交易。平台T無法是希望通過這些項目證明自己」行「 ,這樣也可以證明,還不用再向過去那樣冒著向不特定人發行的風險了。
第三、針對創業公司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幫忙註冊一個公司,搞一下icp備案……通過這些簡單有效的服務吸引創業者加入平台。
康得新涉嫌欺詐:隱瞞海外大客戶關係 虛增資產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4371413直接發原文了,版權歸《證券市場週刊》
上市僅三年,北京康得新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得新)即成為中小板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之一,市值超過270億元,直追老牌牛股雙鷺藥業,並將寧波銀行、榮盛發展等重資產型金融地產公司甩在身後。
2013年7月1日,康得新進入滬深300指數。 它是全球產能最大的預涂膜產品供應商;2012年,公司年產能達到4.4萬噸。它在國內首家引進預涂膜生產線,主要產品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
IPO對它意義非凡自2010年7月16日掛牌上市以來,康得新總資產增長近10倍,至57.9億元(2012年年報),年均複合增長率118%;營業收入增長逾5倍,至22.3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83%;淨利潤由2009年的4626萬元增至2012年的4.23億元,增長約8倍,年複合增長率110%。
截至2013年7月1日,康得新股價(復權)較發行價上漲了9倍,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了6倍。除首次公開發行募資5.7億元外,公司又於2012年6月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16.25億元,於2012年12月通過發行公司債募資9億元。2013年3月27日,公司公告稱,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註冊發行不超過11億元的短期融資券。
這樣的牛股當然是基金的寵兒:持股康得新的機構投資者由2010年的16家驟增至2012年底的116家,合計持股達到1.94億股,佔總股本的31%。2013年一季度末,機構總數仍達到45家,持股超過1億股,其中,持股量較大的,包括廣發基金及其管理的社保115組合、泰達宏利、華寶興業、興全基金等。
然而,諸多光環集於一身的康得新卻有暗影隱瞞與海外主要大客戶的關聯關係,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關係錯綜複雜,而且部分客戶或蹤跡難覓,或資質欠優。同時,公司在上市前後涉嫌虛增資產、產能與價格,誇大出口收入。
46歐元揭秘荷蘭關聯公司
外銷是康得新重要收入來源。
其招股書中稱,在產品外銷方面,目前國內僅公司一家能夠滿足出口歐美等國家的質量要求;其他公司除少數出口到東南亞地區之外,尚未進入歐美市場。
2012年年報顯示,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為5.06億元,佔康得新營業收入的23%。在上市之前,康得新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佔比更高,2007-2009年分別達到50%、41%、26%。
招股書顯示,在2007-2009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均存在來自美國及歐洲的客戶。其中,位於荷蘭的Kangdexin Europe(或稱Kangdexin Europe BV)多次出現。
2008年,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第三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2060萬元,佔營業收入7.93%;2009年,為第二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3150萬元,佔營業收入8.64%。 招股書稱,Kangdexin Europe是康得新在歐洲的經銷商,被後者允許使用「KANGDEXIN」的名稱字樣,為其在歐洲地區拓展市場,推廣品牌。Kangdexin Europe網站亦顯示,其為康得新的預涂膜產品在歐洲的經銷商。
上市後,Kangdexin Europe繼續在康得新國外客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0年,它是公司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6326萬元,佔營業收入12.07%;2011年,是第三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9007萬元,佔營業收入5.9%;2012年上半年,是第四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5853萬元,佔營業收入6.09%。
2012年年報中,康得新未披露公司前五大客戶詳細名單。理由是公司稱,客戶信息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屬於重要的商業機密。2012年年報中,多家上市公司均未披露前五大客戶名單。 公司認為,這種信息披露方式對維護客戶信息是有益的,因此也採取了這種披露方式。
同時,Kangdexin Europe多次出現在康得新前五大應收賬款欠款單位名單中,且穩居第一位。2009-2011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分別為798萬元、2879萬元、6117萬元,佔應收賬款比分別為22.1%、54.6%、45.5%。2012年上半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近5000萬元,佔應收賬款比為22%。 在對Kangdexin Europe的描述中,康得新稱其為「非關聯方」。公司招股書對關聯企業的介紹中,亦未有Kangdexin Europe的名字。
然而,記者通過荷蘭KVK網站(Kamer van Koophandel)卻發現,在康得新上市前,其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係為關聯企業,康得新未予披露。 根據荷蘭相關法律規定,私人有限責任公司(BV)必須在KVK註冊,記者此次查詢的費用是46歐元。
資料顯示,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間,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是來自中國重慶的Zhong Yu,其出生日期為1950年3月22日,均與康得新招股書披露的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鐘玉的信息相符。 而在此期間,Zhong Yu還是另一家荷蘭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這家公司則為康得新的全資子公司。
2009年10月,Huali Europe Holding全資控股了Kangdexin Europe。可以推斷,Kangdexin Europe及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Zhong Yu即為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鐘玉。 彼時,Kangdexin Europe與康得新實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下的關聯企業。而康得新招股書對此並未予以披露,涉嫌欺詐發行。
2010年2月,就在康得新上市前幾個月,由英屬維爾京群島(BVI)註冊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取代康得新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的全資股東,間接控股Kangdexin Europe。一位1977年出生的叫做Wang Wei的北京人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及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
康得新財報顯示,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經銷的預涂膜逐年攀升,2008-2009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0.51億元,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2.12億元。 而資料顯示,Kangdexin Europe註冊資本僅為18000歐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為17.6萬元人民幣,下同),2008-2009年連續兩年均出現虧損,累計虧損1023萬元。截至2009年末,公司固定資產僅為23萬元,淨資產為-767萬元,員工為5人。
關係複雜的採購商與銷售客戶
康得新主要產品預涂膜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2007-2010年預涂膜為康得新貢獻營收的比例均在73%以上。 2011年康得新宣稱為降低成本,向上游擴展,自產基材(bopp)。
但事實上,其自產原材料卻全部對外銷售,當年bopp原材料為康得新貢獻50%的營收,預涂膜銷售額僅佔43%。 2011年下半年康得新發佈定增預案,宣稱進軍從技術角度與預涂膜完全不相關的光學膜行業,擬投資29億元建設兩億平米的光學膜產業化集群項目。而在此之前,康得新建設的4000萬平米光膜示範基地在2012年已為其貢獻9億元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42%,當年預涂膜貢獻45%的營收。
隨著兩億平米光學膜項目於2013年3月陸續投產,「光學膜進口替代」使康得新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記者實地查證近10家康得新上下遊客戶,其中一些公司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前,並未開展經營活動,營業收入幾乎為零,即可能是所謂「殼公司」,而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後,營收大幅增長。
同時,康得新的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似乎不足以僅用巧合來解釋,而康得新則同時與這些公司發生著左手與右手的業務關係。比如 嘉豪創業與盛世隆安 據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嘉豪創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嘉豪創業」)是康得新2010年前五大供貨商,以2745.7萬元列第五位,採購項目為BOPET(雙向拉伸聚酯薄膜)。 工商資料顯示,嘉豪創業成立於1999年7月,註冊地在北京市朝陽區霄云路38號現代盛世大廈402室,法定代表人為孟祥志。記者在註冊地未找到該公司。
2010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179萬元。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前的2007-2009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9.7萬元、29.1萬元、250萬元。在2010年短暫亢奮後,嘉豪創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再度滑落至867萬元。
記者的調查顯示,自成立以來,嘉豪創業股東、及公司名稱發生多次變更。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與康得新上下遊客戶有關聯。在2009年12月的一份由北京市二中院出具的《民事判決書》中,與嘉豪創業現任法人孟祥志及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相關一間公司,被判決騙貸。 康得新2010年報第三大客戶北京盛世隆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盛世隆安」),當年貢獻營業收入3301萬元,佔6.3%。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盛世隆安法定代表人為郭鳳梅。而工商資料顯示,2010年收購嘉豪創業40%股權的中基萬業當時的法定代表人正是郭鳳梅。 也就是,康得新原材料供應商嘉豪創業與下游重要客戶盛世隆安有關聯。
但,巧合不止這些。 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和強峰國際 北京盛世中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盛世中光」)是康得新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佔比5.63%。 記者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的一名股東孔春梅同時還是康得新原料供應商北京維盛流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維盛流域」)的股東、法定代表人。 康得新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2年1-9月,公司向維盛流域採購了金額為9319萬元的原材料,佔總採購額的10%,位居第一位。 工商資料顯示,維盛流域成立於2004年2月,初始註冊資金10萬元,由孔春梅與另一自然人出資。2011年,維盛流域註冊資本增至100萬元,孔春梅出資90萬元。盛世中光成立於2006年6月,2011年孔春梅出資10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50%。 工商資料還顯示,維盛流域與盛世中光早前分別為服裝批發公司和文化產業公司,均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之前變更了經營項目,增加化工產品,而營收也由零達到了千萬元的突破。
除了維盛流域,盛世中光還與康得新另一個主要客戶張家港保稅區強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強峰國際」)有著業務聯繫2011年,兩者發生一筆559.47萬元的應收賬款往來。 2009-2012年上半年,強峰國際分別為康得新貢獻了3057萬元、6220萬元、12711萬元、6372萬元的營業收入,一直穩居康得新前五大客戶之列。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及強峰國際均不在註冊地址辦公。
據強峰國際註冊地保稅區匯達大廈817A室(由原張家港市張家港保稅區京港大廈10A4室變更至此,直至今日並未更改的註冊地)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此大廈多數為註冊公司,並沒有辦公人員,很多公司只是註冊公司用,沒有聽說強峰國際這家公司的名字。 在該名物業管理人員帶路下,記者在817A室看到,該樓層未經過裝修,還是毛坯房。
記者最終在張家港市河西路243號找到了強峰國際的辦公地點,但該地址卻為南京石湫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石湫建設」)的財務室,據一位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就是強峰國際。而石湫建設目前正承接康得新張家港光學膜生產基地部分工程建設。
而盛世中光和維盛流域註冊地址為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乙21號國賓大廈6029室及6031室,但實際上,國賓大廈為中海油辦公樓,一般人根本無法進去,也沒有6029室及6031室。國賓大廈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沒有聽說上述兩家公司。 最終,根據網上信息,記者找到了盛世中光辦公地點,但房門緊閉無人辦公(注意:它是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而維盛流域至今未找到辦公地點。
此前,康得新2012年中報中所披露的第一大客戶山西新百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於2011年6月底才建成投產,而在2012年上半年就採購了康得新1.22億元的產品,被媒體質疑。同樣的,北京晉通宇恆貿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僅為50萬元,於2010年12月剛成立,2011年上半年就成為康得新的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3485.7萬元。 預付款客戶疑點 不僅下遊客戶,康得新上市前的上游預付款客戶同樣也疑點重重。
招股書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北京富煜佳通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富煜佳通」)列第二位,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226.5萬元。 然而,工商註冊資料顯示,富煜佳通於2009年成立,註冊地址為北京馬連道10號院世紀茶貿中心13層A2-1615。該公司在成立當年即成為康得新預付賬款第二大客戶,但經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世紀茶貿中心無13層,16層的1615室上班時間也未見到人。 位於世紀茶貿中心一層的一位房產中介向記者表示,這裡都是註冊公司,很多公司並沒有沒有實際業務。 在康得新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位於第五位的是全資收購了康得新荷蘭子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同樣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金額為70.97萬元。
涉嫌虛增資產
上市前,康得新共有6條預涂膜生產線,其中位於康得工業園的3、4號生產線為國產。 招股書披露,2008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和康得工業園房屋建築物改造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其中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及其輔助設備轉入價值為626.15萬元。2009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4號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價值合計412.67萬元。 即,3號線及4號線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固定資產合計為1038.82萬元。
據悉,康得新的兩條國產預涂膜生產線採購自江門市輝隆塑料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輝隆塑機」)。輝隆塑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康得新確實從該公司購買兩條生產線。輝隆塑機出具的報價單顯示,每條預涂膜生產線為242萬元,主線及輔助設備274.5萬元。 也就是說,相比招股書轉入固定資產的1038.82萬元,康得新在兩條國產生產線上涉嫌虛增資產489.82萬元(不含技改100萬元)。
此外,康得新位於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生產線於2009年二季度陸續投產。招股書顯示,5、6號生產線加分切機原值合計2433萬元,加上配套設備681.5萬元(招股書顯示,4條生產線的配套設備合計1363萬元),則5、6號兩條生產線的原值約為3114.5萬元。 然而,招股書卻顯示,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價值為14421.14萬元,其中房屋建築物為8729.36萬元,機器設備為5691.78萬元。 截至2009年年底,張家港生產基地最主要的生產線即為5、6號生產線,其原值不超過3114.5萬元,即使加上一些輔助設備,與轉入固定資產的5691.78萬元仍相差巨大,康得新也未在招股書進一步予以披露,涉嫌虛增資產2477萬元。
除此之外,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廠房在2009年轉為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該廠房面積約為2.35萬平米,其轉固價值達8729.36萬元,如此算來每平米廠房造價高達3714元。 記者通過採訪多家當地建築公司獲悉,2009年張家港的廠房(土建部分,不包含設備)最高造價不超過1800元/平米(稅前)。照此計算,2.35萬平米廠房造價僅為4230萬元,相比8729.36萬元的轉入固定資產價值,康得新涉嫌虛增固定資產4503萬元。 綜上,在上市前,康得新涉嫌虛增資產約7400萬元。
上市後,康得新在部分資產的處理上仍存在疑問,涉嫌虛增資產可能過億元。
2011年年報中,康得新表示,張家港募投項目土建如期竣工,新建廠房1.5萬平米,即公司所稱的張家港二期。 同時,張家港規劃建設局網站也顯示,康得新的二期房屋建築物包括輔助生活中心、倒班房、化學品庫、預涂膜庫、垃圾房,面積合計1.5萬平米。 根據康得新2011年年報,張家港二期房屋建築物投資金額達7026萬元。照此計算,則每平方米造價達到4684元。 但經多家建築公司工程師估算,2011年張家港1.5萬平米的房屋建築物建設成本約在2250萬元左右。康得新在張家港二期上涉嫌虛增資產4776萬元。
此外,康得新2012年半年報顯示,其預付寧大鋼構有限公司(下稱「寧大鋼構」)工程款1.13億元。而寧大鋼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確實是有做康得新的張家港公司工程項目,但合計金額並不超過5000萬元,不可能過億元。照此,康得新在寧大鋼構一個客戶的預付賬款上就涉嫌虛增資產6300萬元。 產能、價格虛實 康得新招股書披露,IPO募資用於張家港年產預涂膜1.8萬噸(4條生產線)項目。2010年年報中,公司表示於當年11月將原計劃購置美國產和中國台灣產生產線各兩條,變更為購置4條美國Davis-Standard公司450米/分鐘的高速生產線,產能提高50%,達2.4萬噸。即,每條生產線的產能升至6000噸/年。 相比之下,2009年康得新在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進口生產線投產,產能僅為3000噸/年。為何僅時隔一年,進口生產線的產能就實現翻倍?
Davis-Standard公司北京銷售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康得新的6條進口生產線(外加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均來自該公司,產能均為3000噸/年(300米/分鐘)。當記者問及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生產線的產能時,上述銷售人員表示,想擴大產能只有多加生產線。
與此同時,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也可能與實際狀況不符。招股書顯示,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為1800噸/年。但上述生產線製造商輝隆塑機負責人表示,單條生產線產能很難達到1800噸/年。該人士表示,國產生產線每天大概生產4噸,在不停產檢修的情況下每年產能也僅1460噸。
康得新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完成4條預涂膜生產線的安裝及調試,並於2012年一季度相繼投產,形成10條生產線的產能,年產能達到4.4萬噸,成為全球預涂膜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然而,按照上述國內外預涂膜生產線製造商給出的產能數字計算,康得新的10條生產線產能達不到4.4萬噸/年,甚至還不足3萬噸/年。 除了產能外,康得新的預涂膜價格也可能存在虛高。
2010-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6.59億元、10.0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54%。 2012年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0-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涂膜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2.31萬/噸、3.31萬/噸、3.22萬/噸。
然而,康得新北京的銷售人員卻透露,公司的預涂膜價格在2011年相對較高,但也不超過3萬元/噸(按2.9萬元/噸計算),2012下調了單價,直到現在(2013年6月)單價維持在2.75萬元/噸(根據公司報價單計算)。如此算來,在2011-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單價分別虛高4100元/噸、4700元/噸。
美國出口業務存疑
在出口業務中,康得新除了隱瞞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聯關係外,其出口美國的預涂膜數據也存在較大疑問。 康得新招股書顯示,2007年公司銷售到國外的預涂膜為7818.97萬元,毛利率達到27.61%,遠高於11.43%的內銷毛利率。其中,外銷到美國的預涂膜為2867.83萬元,按照招股書中約2.2萬元/噸的平均單價計算,出口數量為1258噸。
資深貿易情報服務機構zepol的數據顯示,康得新2007年出口到美國預涂膜的數量為1487噸,與1258噸相差不大。 招股書還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分別為4510.34萬元、3045.72萬元,當年其產品平均單價分別約為2.6萬元/噸、2.1萬元/噸,照此計算,數量分別約為1735噸、1450噸。
彼時,美國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康得新出口美國預涂膜業務雖有所下滑,但似乎並不明顯。 然而,zepol的數據卻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數量分別僅為995噸、111噸,與按照招股書計算出的出口數量相差甚遠。
康得新海外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印度COSMO公司也從側面提供了佐證。COSMO公司在2009年5月份收購了預涂膜技術的發明者美國GBC公司的工業印刷市場的預涂膜生產業務。2009年底,COSMO公司表示,由於歐洲和北美需求(金融危機)不足,GBC的生產線產能利用率不足,關閉了7條生產線,歐洲和北美預涂膜市場出現蕭條。
上海多家金店涉嫌操縱金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94人民網報導稱,多家上海金店正被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調查。調查主要針對老鳳祥等上海金店通過「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平台,壟斷上海黃金飾品零售價格。目前調查取證階段基本結束,上海多家金店已向上海市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局遞交《自認報告》,承認「企業之間相互串通統一價格損害消費者權益」。包括老鳳祥、老廟黃金、亞一金店、城隍珠寶、天寶龍鳳、周大福、周生生等上海本地及在上海開展業務的黃金飾品企業正在進行整改。
調查主要針對由上海黃金協會牽頭制定的《上海黃金飾品行業黃金、鉑金飾品價格自律實施細則》展開。根據該細則第五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上海多家金店在對所售黃金、鉑金產品進行定價時,均不允許超過協會所約定「中間價」的正負2%或正負3%。
以下是人民網報導:
據人民網報導,2013年5月與2013年6月,上海市發改委與國家發改委兩次約談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和13家上海主要金店負責人。
調查主要針對由上海黃金協會牽頭制定的《上海黃金飾品行業黃金、鉑金飾品價格自律實施細則》展開。根據該細則第五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上海多家金店在對所售黃金、鉑金產品進行定價時,均不允許超過協會所約定「中間價」的正負2%或正負3%。
我國《反壟斷法》十三條、十六條規定: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不得達成「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的協議;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從事上述(價格壟斷)活動。
儘管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對外宣稱,上述細則於2011年就被政府部門制止。但知情人士向人民網透露,上海多家金店長期執行上述《細則》,共同「協商」黃金、鉑金飾品零售價。
記者走訪上海多家金店發現,當消費者對公示的「今日金價」產生疑問時,店員均表示該價格是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制定的「指導價」。而在發改委發起本次調查前,老鳳祥、亞一金店的官方網站上所公示的「今日金價」,均標註為「上海地區指導價」。
某黃金行業央企駐上海業務負責人向人民網表示,上海黃金零售行業在定價上長期來存在嚴重問題,主要表現為:幾家大型金店價格高度趨同;在工費另算的前提下,所公示的黃金價格和真實的黃金價格相差甚遠;金條和黃金飾品按照統一價格售賣。
據瞭解,這並不是政府部門第一次對上海黃金行業存在的價格壟斷現象進行整頓。早在10年前,上海市物價局就對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及13家金店進行價格壟斷調查。當時調查人員於同一時間在滬上各大金店購金。所開具的發票顯示13家金店的金價高度一致。
上海金價「特殊」全國業內盡知
令人意外的是,全國業內皆知上海黃金飾品市場的「特殊性」。人民網曾致電國家黃金行業權威機構,對方工作人員聽完記者陳述,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上海的黃金市場和北京不一樣,和全國的(市場)都不一樣,因為上海有一個黃金(飾品)行業協會。」
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其官方資料顯示,該協會成立於1996年12月,主管單位繫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協會現有各種所有制會員單位226家,行業覆蓋面達到85%左右,市場銷售佔有率達90%以上。
該協會與上海數家大型金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人事任命上,上海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程秉海任會長。豫園商城大股東為復星集團,其下屬老廟黃金、亞一金店均是上海老字號金店。在上海從事黃金銷售的企業,每年繳納6萬元會費,即可成為該協會的「會長單位」;而成為「副會長單位」,每年需繳納的會員費為2萬元。
然而,記者向滬上業內人士瞭解到,即便是成為「副會長單位」,許多外來金店在協會內仍然沒有話語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老廟黃金、城隍珠寶、亞一金店、老鳳祥四大金店在協會人事上的高度滲透,該協會自成立以來,就是上海本土金店操縱市場、壟斷價格的工具。
以本次遭到發改委重點調查的協會文件《上海黃金飾品行業黃金、鉑金飾品價格自律實施細則》為例:該細則雖然由行業協會牽頭制定,但實際上是上海少數大型金店事先草擬,再交由協會「副會長單位」和「理事單位」表決。
《自認報告》:老鳳祥、豫園帶頭操縱金價
本次,國家發改委、國家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在掌握充分證據的前提下,對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及十幾家上海金店發起調查。
2013年3﹒15期間,人民網連續刊發調查稿件,揭露上海黃金零售行業存在的價格壟斷現象,引起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發改委高度關注。
根據人民網掌握的消息,僅從查獲的《上海黃金飾品行業黃金、鉑金飾品價格自律實施細則》文件,就足以證明上海零售業長期存在價格壟斷。
在上海金店上交給調查部門的《自認報告》中,進一步對上海黃金零售業價格壟斷的歷史原因和背景進行了坦白: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與老鳳祥、豫園商城(下屬老廟黃金、亞一金店)等上海老牌金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幾家金店的聯手操縱,最終促使行業協會通過《細則》,禁止其他金店在上海以低於「指導價」的價格售金。
「《細則》是在會長會議上通過的,但是其他金店只有知曉權,沒有對這個規定的否決權,也無法阻止協會通過這個文件」,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