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現在正在「覆核」2003年一個有極大影響力的決定——第一次容許受其監管的銀行在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
為什麼不應該讓銀行在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交易呢?紐約時報記者David Kocieniewski今天發表了一份詳細的報告,論證這一觀點。
根據Kocieniewski的報告,一家高盛控制的企業一直參與了一個精心制定的計劃,通過轉移鋁庫存來拉高市場價格。報告中指出,美國消費者每次購買含有鋁商品時,他們支付的價格一直受到了操控。消息人士告訴紐約時報,在過去三年裡,整個計劃導致了美國消費者多支付了50億美元的價格。
Kocieniewski的調查集中在一家高盛在三年前收購的鋁儲存企業,名為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MITS)。據紐約時報報導,自從高盛買入這家企業之後,庫存外排隊提貨的平均時間增加了超過20倍。因為排隊等待時間更長了,該企業儲存鋁的收入水平也增加了。這部分成本已經反映在鋁的市場價格中。
鋁倉庫是不容許麻木地囤積庫存的——行業標準要求倉庫每天轉移3000噸的金屬。然而,據紐約時報報導,MITS通過每天在不同的倉庫間轉移金屬來繞過這條規定。一位分析師估計,每天轉移的約90%的金屬是轉移到了另一家高盛控制的倉庫。
Kocieniewski寫道,監管該行業的機構LME幾乎沒有顯示出任何改革這種行業行為的動力。這可能是因為LME會收取鋁倉庫1%的租金。限制倉庫的租金收入將使LME損失數百萬美元。
這一切使得出現了一個有點荒謬的工作環境。倉庫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會經常看到同一批司機每天開車跑三四轉。雖然有大量的待處理提貨訂單,但據紐約時報報導,有些倉庫一天裡的12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卻仍然門庭冷清。
如果鋁行業的情況真的象紐約時報所描述的,那麼很難找出這種行業行為能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一些鋁的終端消費企業已經成立了聯盟——包括波音和可口可樂,向高盛施壓。然而,據Kocieniewski報導,這個問題的涉及範圍可能遠不止鋁行業——摩根大通、貝萊德和高盛已經全得到了SEC的批准,在市場上購買大量可供出售的銅,並把它們囤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