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沃爾特·施洛斯資料集》
1985年2月25日,《巴倫周刊》記者凱瑟琳·威林采訪了沃爾特·施洛斯。在這次訪談中,施洛斯主要談他如何投資,投資哪些股票。
施洛斯先談他的投資經歷,如何在格雷厄姆門下受教。大力推薦《聰明的投資者》,稱這本書真的非常有用,特別是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尤其有幫助。“如果投資理念不正確,可能會走上彎路。我認為任何要投資的人,無論錢多錢少,真的都應該了解這種投資方法。”書中對於普通股的論述沒有過時,還是一樣站得住腳。
施洛斯再談他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的經歷,說格雷厄姆堅信分散投資,通過買入大量股票來限制風險。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都是買入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並且以營運資金的2/3買入,等到股價上漲到每股營運資金,就相當於賺了50%。按照這種方法,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平均收益是每年20%。
但是到了五十年代,這樣的股票越來越難找了。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都消失了。這樣的公司大多是二線公司,要麽被並購,要麽被清算,都不是最好的。大眾一般會忽視它們,因為“它們一點也不性感,沒有成長性,總是麻煩纏身,”但是股價跟便宜。若是買得太便宜,還可能打水漂,因此要謹慎一些。一般人不會買這樣的股票。但是,“總得來說,這是逆向投資的思維。”買進這樣的公司要賺錢必須花些時間,跟做生意一樣,買股票也是做生意。格雷厄姆買進公務員保險也是這種思路,他追求的理念是下跌保護,限制住虧損,只要幾只股票表現很好,複利就會帶來很好的業績。
施洛斯不知道市場會怎麽走,更不會“選時”。“所有人都想抓住正確的時機,大家都玩遊戲,我就不跟著摻和。如果你買的是價值,可能會買得太早,我就是這樣,要是跌到更低了,就繼續買入,必須對自己做的事有信心。”幹這行必須有耐心,“你能拿上五年的股票,券商都不怎麽感興趣。”施洛斯在買入一只股票時,心里已經想好了要在什麽價位賣出。他的平均持股時間是四年。當然,若公司情況日漸好轉,賣出價也可能隨之改變。
施洛斯舉例他在1971年買入的西太平洋工業公司股票,那時這家公司問題太多,擁有鐵路資產,但業績停滯不前,股價僅6美元,沒人要。1974年,它收購了一家公司,情況就好轉了,股價屢創新高。1979年每股現金分紅23美元。到1985年,股價已經上漲至112美元。雖然這時不分紅了,但有大把的利潤,管理層幹得不錯,沒有什麽賣出的理由,所以他就一直拿著。
施洛斯介紹說自己是在1955年創立公司的。那時,他找來19個合夥人,每人出5000美元,只有一個人1萬美元,總共籌集了10萬美元。資金量雖然不多,但施洛斯樂在其中,因為他覺得他的工作有意義。他沒有去找家財萬貫的人,因為這些富人不需要他。他所找的都是普通人。
施洛斯稱他是一個被動投資者。他只是買入股票,股價到了他認為合理的水平就賣出,然後買別的。格雷厄姆說,買股票要像買菜一樣買,而不能像買香水那麽買。這就是說,買股票就要買得值。要從價值出發,要遠離每天行情的波動。他的辦公室里沒有報價機。這樣就會盡量遠離市場的情緒。市場是個情緒很強烈的地方,很容易激發恐懼和貪婪……它能誘發人性中的各種缺陷。做判斷是非常難的,知道什麽時候賣出,做出賣出的決定是最難的。若許多人也開始實踐價值投資,所有人都在尋找價值,追逐價值的錢很多,那就越來越難了。因此,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就沒了。
截止1985年,施洛斯管理的資產大約是4500萬美元。仍然只是“小菜一碟”。但是他從來沒想錢多錢少,就是複利積累,錢越來越多,賺的錢不斷再投進去。如果你活得長,最後就會有很多錢。施洛斯會持有許多股票,大約100只,這麽多股票,有時照顧不過來。實際上,他在每只股票上投入的資金不一樣。有的股票很看好,就會投入大量資金。有的可能只會買一點,先下水,找找感覺,因為沒有股票就不會太關註。另外,他是分批賣出的。有時候剛賣一些股價就跌了,他就停下來。有時候在一定情況下,他根本不賣,這樣手里的股票不知不覺就多了,因為持有這些股票很放心。還有一種情況,買了一只股票,後來漲了很多,他也更看好了,更熟悉了,可能會註意到它有一些優點以前沒有發現。施洛斯買的第一只股票是福恩斯兄弟手套,1946年其發行價是八、九元,凈資產是2美元。到他買的時候每股營運資金是六、七元,股價是3美元。這就是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只是這樣的股票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施洛斯認為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一只股票上。因為公司不總是以股東利益為重,一般而言,管理層只顧自己。這一點必須記住。在選擇公司的時候,最好和好人站在一起。公司的管理層不一定要多聰明,他們不必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一定要誠實。施洛斯關註凈資產。他把標準降低一些,因為凈資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他會查看公司的歷史情況,再看現在的情況,了解公司多年來的發展。不過,不能只看凈資產。還應該研究公司能賣多少錢。就算公司沒有打算出售,也可以這麽看。你花錢買入值不值?當然,也有這樣的公司,它不是價格低於凈資產的,也可能具有投資價值。比如有一家谷物加工公司(CPC),每股凈資產27美元,每股盈利4美元,股價40美元,分紅2.2美元,市盈率10倍,從來沒漲過,向下的風險可能不太大,持有這樣的股票就比較放心,可以把它當錢存。
施洛斯主要是分析公司的財報,他會算一下公司值多少錢,心里有個數,如果覺得價格合適就會投資。而賣出當然是最難的。他曾經在10美元左右買進浪琴股票,漲到20美元時就賣了,結果它漲到200美元。他還在9美元買進克拉克石油,在27美元就賣出了,結果它漲到260美元。這是發生在1968年或1972年牛市里的事。那時有些股票一飛沖天,但他根本沒有買那樣的股票。他不和別人學,只做自己的事,做自己做得來的事。他的兒子埃德溫和他的投資風格只適合他們自己。
施洛斯更願意買入的是,所在的行業陷入困境的股票。這樣的股票不會蒸蒸日上。他也不會買入電腦等行業的股票,因為他“不懂”高科技行業,所以不碰。施洛斯也有失敗的經歷。比如有一只叫西北鋼線材的股票,凈資產很高,多年來業績也不錯,但是卻陷入困境,股價跌得很慘。施洛斯說他也不知道能不能走出困境。這家公司問題太多也太大了,有許多難以估量的因素,若知道它有這麽多問題,當初根本不會買。與此相同的股票還有施樂。施樂是一只高科技股,股息3美元,分紅也不錯,有大量現金流但卻“病得太久”。不過,施洛斯認為,買入一只股票,然後突然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股價遭到打擊,但是這樣的事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估值,改變的是人們對它的看法。
施洛斯喜歡滿倉投資,他覺得滿倉投資更踏實。同時,他更喜歡分散投資。他沒有買過期權,曾經買過一次,但是後來再也沒有做這樣的事了。他不做空,不搞期貨,覺得這些衍生品對券商有好處,但是對他沒好處。施洛斯稱,要是在市場上找不到太多有投資價值的股票,股市的估值就不便宜了。要是股市便宜,有投資價值的股票會遍地都是。要是市場高估得厲害,他就不會持有任何股票。
原創2016-10-08
來源|樂趣投資(ID:lequtouzi)
全文約3900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1993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哥倫比亞商學院價值投資高級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上,施洛斯發表了演講。
他先從介紹自己開始,讓大家了解他的過去,其投資風格是如何形成的。施洛斯回憶在他的少年時代,他母親的閨蜜嫁給一個沒什麽錢的人。這個人從他的叔叔那邊得到了墨西哥石油的消息,於是買了許多墨西哥石油的股票。也許是他的運氣好,也許是內幕消息,股票上漲了,墨西哥石油被哈利·辛克萊收購。
這個人用賺來的錢在紐交所買了一個席位,還和朋友買了一個160英畝的大農場,搬到荷蘭雪梨酒店居住。那是1928年,施洛斯非常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如此一幕,令華爾街對他很有吸引力。不過,施洛斯本能地不喜歡華爾街賭博的一面。他喜歡的是當時在股市能賺大錢。他也從中學到了一個道理: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以為能賺錢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接著,施洛斯回憶他曾經當跑單員的經歷,後來又聆聽了格雷厄姆的課程。格雷厄姆講課以當時市場上低估的股票為主,他會選擇按字母排序接近的公司,從數據上進行比較。比如可口可樂和高露潔,用數據說明高露潔比可口可樂要便宜得多。再比如陶氏化學和施格蘭釀酒,施格蘭要便宜得多。
那時不講經濟特許權。格雷厄姆不看重經濟特許權價值或管理層,他認為管理層的價值會體現在股價中。若管理層很優秀,股票的市盈率會更高,因為管理層更好。從根本上說,格雷厄姆不想虧錢,他追求的是下跌保護。但是這種理念有一個問題:對盈利潛力的重視程度不夠。當股票上漲到他們認為合理的價格後,他們就賣出。因為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對成長的投資是有限的。
施洛斯指出,在考慮自己應當如何投資時,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若你不想虧錢,而且虧錢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那就不要買入可能大幅下跌的股票。施洛斯從來沒有下過止損的單子。他買入看好的股票後,要是下跌了,只要還有資金,就應該加倉。若開始買進後,股價上漲了,就很難決定是否繼續買入。從根本上說,他要買的是有價值的股票,這個價值體現在股票的價格和他估值之間的差異上。因為對股票的估值不一定正確,這就要求必須考慮下跌的風險。
格雷厄姆從不拜訪管理層,他認為一切都在數字里。彼得·林奇走訪數千家公司,他選的股票非常出色。但施洛斯覺得自己承受不了那種工作強度。“要是像他那樣,我可能幹幾年就幹不下去了,也可能會累死。”在為別人管理資產時,千萬不能因為這項工作把自己累倒了。所以他還是選擇比較被動的投資風格。這種投資風格可能賺得沒那麽多,但只要長期堅持下去,複利的力量會彌補他與四處拜訪管理層的投資者之間的差距。
施洛斯還喜歡擁有許多只股票,巴菲特只願意擁有幾只股票。然而巴菲特是巴菲特,他這麽做沒錯,如果你不是巴菲特,你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施洛斯說,“就我而言,我喜歡晚上睡得安穩。”
20世紀3、40年代,有大量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格雷厄姆喜歡這些股票,因為它們的股價大多明顯低於價值。人們無法對這些公司控股,這些公司也不怎麽賺錢,所以沒人願意買。這些公司大部分由創始人或他們的親屬控制。
由於30年代經濟蕭條,股價始終萎靡不振。在什麽情況下,這種狀況才會改變?1、若大股東去世,繼承者可能出售控股權。2、若經濟好轉,公司就會賺錢。格雷厄姆-紐曼是一家開放式基金,它買入的公司生意興隆,那幾年業績非常好。但在二戰後這些股票表現欠佳。不過它的股東發了大財,因為它將GEICO股票分配給了股東,而GEICO成為了一只成長股。
施洛斯在20世紀40年代末去過芝加哥,拜訪了金剛石T汽車董事長布什先生。金剛石T汽車公司是重型卡車制造商。一位名叫蒂爾特的人持有這家股票50.1%的股票,他不願賣出股票。當時的股價是10美元,營運資金是每股20美元。
施洛斯問這個人,他們的卡車很貴,為什麽有人願意買?這個人告訴施洛斯,有些人就是願意購買小眾廠商生產的卡車。這個人在90歲時去世了,幾年後,這只股票以20多美元的溢價賣給了馬克或懷特重型卡車制造商。不過這種投資很難找。
管理開放式基金會遇到許多封閉式基金不存在的問題。每年都從1月2日開始,12月31日結束。這意味著,要是運氣好,10美元買的股票在年末漲到20美元,這一年取得了大量未實現的利潤,業績非常好。但是從下一年起,業績就要從20美元開始計算。若在第二年年末時,股價是15美元,要是只持有這只股票,這一年就讓股東虧損了25%。第二年年初新加入的投資者會很不高興,可能會撤資。要是很多投資者撤出,基金也就完了。這是開放式基金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也是施洛斯願意持有他認為有下跌保護的股票的原因。問題是許多這樣的股票可能沒太大的上漲潛力,這是一種被動的投資方式,但施洛斯覺得適合自己。若你用自己的錢去投資,這麽做會獲得很高的回報。若你作為基金經理,你的客戶必須理解你的投資方式。若不認同你的投資方式,他們或許就不應該找你。
1984年,巴菲特發表了一篇演講,他談到價值投資的接受情況。有的人一聽就懂,有的人則不屑一顧。要是客戶不認同價值投資的理念,就請他們另尋高明吧。
在創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過程中,巴菲特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理智。第一,通過擁有保險公司,用股票和債券作為留存金。通過大量的留存金,他不必支付股息。第二,通過留下盈利,伯克希爾可以持續將利潤再投資,從而實現複利增長,提升公司的價值。伯克希爾實際上是個封閉式投資公司,巴菲特不必擔心投資者贖回股份。例如,在市場崩盤時,伯克希爾好幾次都下跌了30%,這時誰都不能贖回股份。
若你是基金經理,有很多客戶,要是持有GEICO或可口可樂這樣的成長股,某年上漲了40%時,你會擔心要是市場下跌30%,你的客戶會很不高興,就算你寫信告訴客戶自己持有的公司有多優秀也無濟於事。
有位女性客戶,投資了一只對沖基金。許多年來,這只基金表現都很好,她每年都把賺的錢繼續投進去。1962年,這只基金下跌了50%,她嚇壞了,就把所有的資金都撤了出來。這就是開放式基金或私人有限合夥公司面臨的危險。你永遠都不能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施洛斯的意思是,每個人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投資。
分析股票要簡單,用不著高等數學。在季報出來時,一家公司因為每股盈利是31美分,沒達到35美分的預期,股價在一天之內就從25美元跌到20美元。看到這種情況,施洛斯總是覺得好笑。施洛斯發現沒有永遠不賣的股票。他的公司就像一家雜貨店,雜貨店進貨,他進的是股票。要是可能的話,他想在4年以內賣出獲利。在等待的時候,他會獲得一些收入,這是比雜貨店好的地方。不過,他只能等別人上門,以更高的價格買入他的商品,不能通過自己的推銷把商品賣出去。對於這樣的投資,他睡得安穩。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投資方式。對於這些人,他會說,很正常,按你喜歡的方式去做吧。總之,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麽,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要騙自己,熱愛自己的工作,堅持道德原則。菲爾·凱睿已經96歲了,他從事投資70多年,業績很出色,而且非常有耐心。但是施洛斯說他沒菲爾·凱睿那麽有耐心,不過希望可以做得和他一樣長久。
施洛斯保留了一份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持股報告。有意思的是,列表中有62家工業公司的普通股,它們的總市值是329萬美元,只有克勞利·米爾納和盧肯斯鋼鐵這兩只股票仍然健在。道格拉斯飛機已成為麥道飛機的一部分。托德船廠最近剛剛脫離第11章破產程序。大西洋灣和西印度群島占了這些股票總市值的50%以上,它是一家控股公司,後來被格雷厄姆-紐曼清算了。
仔細研究這張列表,看看它們後來的結局,多少有些耐人尋味。今天的數字要大的多了,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幾乎完全消失了,“我能理解為什麽投資者去別的地方尋找。”施洛斯找的低估的公司可能不對客戶的胃口,但是他覺得它們具有下跌保護,這是他想要的。
在尋找這種低估的股票時,施洛斯付出了很多。他會找來公司的年報、委托書、價值線以及季報。然後不停地追問許多問題:
股價為什麽被打壓?價格低於凈資產嗎?凈資產中是否包含商譽?是否有現金流?是否有凈利潤?負債水平如何?利潤率如何?所在行業如何?競爭對手如何?是否不如競爭對手?等等。
如果數字看起來令人滿意,他就會初步建倉。他關註股票的表現,以此決定要繼續買多少主要是看股價。一般而言,一只股票占5%就可以了。若確實非常看好,可能會增加到10%-20%。
施洛斯買入很多股票的時候都是小倉位。一個原因是在賣出後股價下跌,有些股票就留在手里了。有時是買的時候股價上漲,他不想追漲,就不再買了。現在的股票市場是喜歡基本面投資的人都追求經濟特許權的企業,但在施洛斯看來,成功投資的關鍵是比較價值和當前的價格。許多人不用現在的價值,而是用將來的價值和當前的價格比較。他說他沒有這個能力,“別人怎麽做我不管,我還是按我們的老一套來。”
施洛斯以美國冶煉公司為例,說他喜歡的股票。美國冶煉歷史悠久,它是由古根海默家族創建的,總股數4200萬股。伯納德·巴魯克是原始股東之一。這家股票曾經是道瓊斯30只成份股之一,後來出了大問題被剔除,直到拉里·提許帶領它走向成功。
美國冶煉收購了一些銅礦,在1989到1992年間,它投入了大約每股20美元對那些礦山和其他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它擁有每股20美元的現金流。為了降低負債,公司將股息從每股1.60美元降到每股0.40美元。公司的債務大約是8.73億美元,而凈資產是13億美元。公司有些銀礦,但銅礦是公司的主要自然資源。
美國銅礦的開采成本高於菲爾普斯·道奇,銅價下跌對公司影響很大。但是其股價不到20美元,擁有每股凈資產32美元和每股0.40美分的股息。而菲爾普斯·道奇的股價是49美元,凈資產是每股29美元。施洛斯更喜歡股價低於凈資產。幾年以後,時間會證明這些公司哪家表現更好。他認為,買入美國銅礦最合算,或者用別人的話說,這個價格買入最有前途。當然它不是成長股,施洛斯買的也不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