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現場】軟科學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39

“還是要年年講一下。”張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剛開始成立軟科學獎,民政部都不知道,我們給它搜了很多資料,最後才知道。”張麗是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的副秘書長,中國軟科學獎2010年由這家基金會設立。

2015年5月8日,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揭曉,獎項包括一項中國軟科學優秀成果獎和七項專項成果獎,分別可以獲得20萬元及5萬元獎金。

經濟學家樊綱是軟科學獎評選委員會的召集人。中國軟科學獎的前四屆為每年一次。第五屆因候選作品數量較少,而延遲至2015年,並將評獎周期調整為兩年一次。

相對縹緲的管理思想研究,樊綱更期望的是,“既有戰略性、前瞻性,又有對熱點問題深層次的冷靜思考的優秀成果”。

本屆的深度調研獎頒給了陶然、周敏慧,這兩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通過對兩省四縣1010名農村在校兒童的調研,分析了雙親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寫成了論文。

他們的研究結論是:雙親同時外出時間較長,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產生較顯著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太可能通過提高家庭收入來抵消。某些細節更具挑戰性,比如,上述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留守男孩身上,所以,大人出門打工時更傾向帶男孩去城市就學,這未必是因為更偏心男孩,而有可能是基於預期做出的理性反應。學界對這項研究有褒有貶,有人認為這種計量方法並不完美。

農村留守兒童通常是社會學家較關註的問題,而陶然、周敏慧的角度和方法則主要是經濟學。得到這個獎,周敏慧本人非常驚訝。

實際上,偏好交叉領域,是軟科學的重要特征。中國社科院李揚團隊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獲得了本屆的優秀成果獎,其余六項專項獎,涵蓋了留守兒童、法治、企業管理、互聯網金融等若幹領域,相當多元,往屆也是如此。

正因為此,軟科學顯得面目模糊。

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葉征,2011年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軟科學的發展(1978-2010)》中指出,“軟科學”概念由日本科學技術廳首次正式使用,表示“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包括人和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個廣泛的學科領域”。但1990年代之後,日本學術界對這個術語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今天已經很少有學者提及。在歐美主要國家,這個術語也極少有人提及,與之類似的詞匯只有“政策科學”或“科技政策”,但同樣內容的研究,繼續在各類智庫、專業研究機構中進行研究。

軟科學成了“中國學術界獨有的一個概念”,葉征在論文中指出。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不久,軟科學概念被國內學界引進和討論。1986年7月底,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發表講話,題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鄧小平與陳雲的支持下,這次講話全文公開發表,各界反響熱烈。此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就成為軟科學研究的題中之義,直到現在。

軟科學研究的範圍可大可小,除了參與三峽工程、載人航天、計劃生育等重要項目甚至國策的論證,在“五天工作制”等更貼近生活的課題中,同樣有軟科學研究。

在科技部《2014年度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立項項目清單》的245個項目中,與地方、區域發展相關的課題,以及失獨家庭、自貿區、跨國並購等貼近當下社會的前沿研究之外,不乏關於群體性事件、維穩,國外NGO運行模式,甚至“以捕魚權捍衛國家主權的戰略研究”等相當嚴肅的項目。

在樊綱的分類系統中,硬科學指通過實驗室控制某些變量,讓某些變量變動,得出一些結論,再從中得出規律的過程。與之相對,軟科學就沒法通過實驗來獲取結論。“比如,人是沒法實驗的,拿留守兒童來講,(實驗)會影響他的一輩子,人的命運是很難做實驗的。”

“還是要有一些真的學者,沈下來做些研究。如果大家都去掙錢,對國家也是不利的。”談起中國軟科學獎為什麽更樂於鼓勵中青年研究者,張麗這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23

吳曉靈A股異動報告,顧寶昌二孩課題獲“中國軟科學獎”

第六屆中國軟科學獎頒獎典禮20日下午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中國A股市場異常波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顧寶昌教授的《二孩,你會生嗎》獲得本屆中國軟科學獎。

中國軟科學獎由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評選頒發,此次大會還評出了一項榮譽獎以及四個研究領域的專項獎。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原國家財政部部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長項懷誠、原江西省副省長鄭良玉、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許永發分別為本屆中國軟科學獎、榮譽獎和專項獎的獲得者頒獎。

中國軟科學獎從2010年起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和評獎,開展至今已評選出六屆。參選對象為評獎年度前四年公開出版、發表的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應用價值和政策參考價值的軟科學研究成果,在國內軟科學界具有公正性、權威性、標桿性等特點。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編寫的《中國A股市場異常波動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7月),對2015年A股市場異常波動現象從杠桿、市場機制多空不協調、交易機制方面的設計缺陷、投資者結構、新股發行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建立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提升市場信心的政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編寫的《二孩,你會生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4月)以及其長期以來從事的人口與發展研究相關課題,提出修正我國人口政策,放開二胎,對中國人口和生育率的下降狀況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有了較深刻的研究。

中國軟科學獎從第四屆開始設立榮譽獎,以紀念研究成果符合評選條件且有重大影響,但現已去世的研究學者。本屆榮譽獎獲獎學者是武漢大學資深教授曾令良,獲獎作品為《運用國際法治思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和《中國促進國際法治報告》(2014、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曾令良教授長期以來從事國際法治的研究工作,通過對比國際法、國內法以及相關管理學、國際關系學等一系列學科,剖析國際法治和國內法治之間的辯證關系,為中國法治體系與全球接軌,推動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個專項獎分別是政策研究獎、發展研究獎、社會研究獎、管理學獎。政策研究獎獲獎作品是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王金南、葛察忠、龍鳳、秦昌波等共同編寫的《中國環境稅收政策設計與效應研究》,提出了基於中國國情的環境稅理論體系 ,建立了環境稅政策設計和效應評估的技術方法學。

發展研究獎獲獎作品是有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率領團隊編撰的《中國100強產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系列)》,該成果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產業園區發展階段的歷史演進和理論框架,創新性的構建了中國產業園區的五個維度的 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社會研究獎獲獎作品《微信:中國人的“在世存有”》由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教授編撰,探討微信在當前的中國社會狀況中,如何構成人們的“在世存有”。

管理學獎獲獎作品是由人民大學章凱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編撰的《組織-員工目標融合的策略——基於海爾自主經營體管理的案例研究》,以海爾自主經營體管理這一典型成功案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規範的案例研究方法,對企業如何實現組織-員工目標融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連同此次揭曉的7個獎項,截至目前中國軟科學獎的獲獎成果已達到近40個,這些獲獎成果在經濟、社會、法律、管理、環保等眾多相關領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由李揚、張曉晶、常欣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獲得。第六屆中國軟科學獎獎金相比上屆的20萬元提高到25萬元,專項獎由5萬元提高到6萬元,以更大的力度激勵中國軟科學研究者繼續深入研究。

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是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的倡議下,通過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華僑城集團、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實德集團8家單位,依托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為平臺共同發起、捐贈的國內首個以“軟科學”命名的公益性基金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