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 定位理論做投資

http://xueqiu.com/1604871976/30475866
本文為原創,並且給予各位股友可供參考的結論。最近漲了幾天,各路大神發出萬點論或者誘多論。。。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低到50%就是低估區域,而超過100%就是高估區域。 這是著名的巴菲特指標。

美國股市在2007年市值達到gdp的125%以上,2009年3月只有70%,然後進一步跌到50%。目前又達到120%以上了。結論:美股快到頭了,玩美股的同學回來吧!

中國股市2007年大概9月的總市值超越了當時的gdp。後面有多慘大家都知道。 2013年中國gdp為56萬億,今年預計是60萬億。現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約為24萬億。港股的60%以上是中國大陸上市企業而ah股又佔絕大多數比例,所以大部分已經包含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之中了。可能美股還有幾萬億的市值。所以總體市值可能30萬億。仍然算低估區域。創業板的高估只是整體股市的一個結構性高估而已,在整體股市市值的比例中很小。結論:a股仍然在低估區間,創業板的泡沫佔比總市值來說不大。

最後結論:上證的一些藍籌還是比較便宜的,雖然漲了一點。但一些人希望短期(如三年)漲到10000點還是有點懸的,增加5倍的市值那麼股市總市值將達到120萬億以上,遠超gdp的實際產出。個人覺得3年到4000點到6000點有一定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69

高考改革方案發布:不分文理科,知分填誌願,增加農村學生比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08

20140904gaokao

國務院近日發布高考改革事實意見:高中將不再文理分科,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明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特長生加分;明年起增加全國統一命題的省份;推廣知分後填誌願和平行誌願;上海浙江今年試點。華爾街見聞整理改革方案要點如下:

不分文理科: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推廣全國卷: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取消特長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

限制自主招生:規範並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

校長問責制:建立招生問責制,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知分填誌願: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誌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誌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增加農村學生比例: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滬浙試點:2014年上海市、 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試點要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下圖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時間表:

3d15b98ba004ebc

以下為國務院實施意見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明確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改進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考試招生體系,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制度總體上符合國 情,權威性、公平性社會認可,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突出,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現象時有發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現就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 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從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出發,認真總結經驗,突出問題導向,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辦好人民滿 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有力保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堅持正確育人導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著力完善規則,確保公平公正。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加強宏觀調控,完善法律法規,健全體制機制,切實保障考試招生機會公平、程序公開、結果公正。
  體現科學高效,提高選拔水平。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科學選才,完善政府監管機制,確保考試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實施。
  加強統籌謀劃,積極穩妥推進。整體設計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促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銜接溝通,統籌實施考試、招生和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先行,穩步推進。
  (三)總體目標。
   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 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二、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
   1.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綜合考慮生源數量及辦學條件、畢業生就業狀況等因素,完善國家招生計劃編制辦法,督促高校嚴格執行招生計劃。 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部屬高校要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
  2.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3.完善中小學招辦法破解擇校難題。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具體辦法,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
  (二)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
   1.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學習程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考試範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學業水平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確保考試安全有序、成績真實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考試時間,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同一科目參加兩次考試的機會。2014年出臺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指導意見。
  2.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建立規範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註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嚴格程序,強化監督,確保公開透明,保證內容 真實準確。2014年出臺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各省(區、市)制定綜合素質評價基本要求,學校組織實施。
  3.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 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 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4.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 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三)改革招生錄取機制。
   1.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應合理設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邊疆民族特困地區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並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只適用於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 生。加強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嚴格認定程序,做好公開公示,強化監督管理。2014年底出臺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
  2.完善和規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規範並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
  3.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高校要將涉及考試招生的相關事項,包括標準、條件和程序等內容,在招生章程中詳細列明並提前向 社會公布。加強學校招生委員會建設,在制定學校招生計劃、確定招生政策和規則、決定招生重大事項等方面充分發揮招生委員會作用。高校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 巡視學校測試、錄取現場等方式,對招生工作實施第三方監督。建立考試錄取申訴機制,及時回應處理各種問題。建立招生問責制,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4.改進錄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誌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誌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5.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擴大社會成員接受多樣化教育機會,中等職業學校可實行註冊入學,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實行彈性學制、寬進嚴出。為殘疾人等特 殊群體參加考試提供服務。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轉換制度,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實現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 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2015年研究出臺學分互認和轉換的意見。
  (四)改革監督管理機制。
   1.加強信息公開。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健全分級負責、規範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內容,及時公開招生政策、招生資格、招 生章程、招生計劃、考生資格、錄取程序、錄取結果、咨詢及申訴渠道、重大事件違規處理結果、錄取新生複查結果等信息。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範圍,接受考生、學校和社會的監督。
  2.加強制度保障。健全政府部門協作機制,強化教育考試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構建科學、規範、嚴密的教育考試安全體系。健全誠信制度,加強考生誠信教育和誠信檔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試招生的法律法規,提高考試招生法制化水平。
  3.加大違規查處力度。加強考試招生全程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追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責任,及時公布查處結果。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1.改革考試科目設置。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2.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研究提出對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報考要求和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提前向社會公布。
   3.開展改革試點。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選擇有條件的省(市)開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及時調整充實、總結完善試點經驗, 切實通過綜合改革,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2014年上海市、 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試點要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三、加強組織領導
  (一)細化實施方案。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切實加強領導。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區、市)要結合實際制訂本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經教育部備案後向社會公布。
  (二)有序推進實施。要充分考慮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給考生和社會以明確、穩定的預期。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總結經驗、調整完善措施。
  (三)加強宣傳引導。要加大對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解疑釋惑、凝聚共識,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20

油價“跌跌不休”!對沖基金多頭比例跌至歷史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97

周四,原油價格大跌,布油自2012年6月份來首次跌破90美元/桶。事實上,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基金經理正從布倫特原油期貨的買方潰逃,押註油價上升的市場頭寸比例下降到歷史最低。

iZaOmh9h8R9Y 
這張圖展示了對沖基金和其他投資者已大幅消減布倫特期貨的凈多頭,凈多頭占未結清合同的比例創下了ICE期貨歐洲數據自2011年初公布以來的最低水平。現在的凈頭寸意味著僅有2.5%的未結清合同或未平倉合同,而去年九月的這一數字為15%。

布倫特原油期貨——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種石油交易,已經下跌到2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因人們押註沙特阿拉伯不會削減產量來遏制產量過剩。來自中國的需求放緩和利比亞產量的回升也進一步增加了原油供給。即使今年夏天以來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受到伊斯蘭國(IS)武裝的嚴重影響,布倫特期貨仍然下跌了近20%。

丹麥的全球風險管理有限公司(Global Risk Management Ltd.)分析師Michael Poulsen表示:
“這幅圖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目前的拋售情況。全球石油產量過剩進一步擴大了基金的撤出規模,盡管地緣政治動蕩,石油價格仍受重創。”

他指出,基金現在開始關註於在90美元每桶附近止損,因為破了這一價格可能會觸發更大跌幅。

Poulsen還表示,對商品更嚴格的監管使交易變得更加困難,這也是基金經理開始減持頭寸的一個原因。新的監管措施包括“Dodd-Frank”金融改革和“2010消費者保護法案”以及限制銀行通過自身擁有的賬戶交易和擴大對商品衍生品監管的“Volcker規則”。

不少投行也已紛紛下調油價預測。

巴克萊周三下調了布倫特原油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價格預期,預期今年第四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為93美元/桶,2015年為96美元/桶。

麥格理銀行周三也在報告中宣布,下調2014-2016年布倫特原油及美原油(WTI)價格預估,因全球供應充足且需求增速放緩。

麥格理銀行將2014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估自112美元/桶下調至107美元/桶,將2015年預估自116美元/桶下調至108美元/桶,將2016年預估自116美元/桶下調至110美元/桶。

麥格理銀行指出,近期布倫特原油的拋售是因全球供需面失衡、國家GDP增速疲軟以及大西洋盆地供過於求,從而導致布倫特跌入期貨溢價。此外,受美元走強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影響,2014和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也將低於預期。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此前曾表示,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削減產量,但並不會通過持續削減OPEC的配額來達到目的。預計2015年一季度OPEC將削減20萬桶/日的產量。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19

SENSE隨筆141028比例代表制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8/sense%e9%9a%a8%e7%ad%86141028%e6%af%94%e4%be%8b%e4%bb%a3%e8%a1%a8%e5%88%b6/

SENSE隨筆141028
選舉簡介系列(三)比例代表制
朝日執筆

上回跟各位介紹了民主選舉其中一種常見的機制—「單議席單票制The Single-Member Plurality System (SMS)」。 SMS是當今世上最多人口使用的「民主選舉」制度,主因是美國與印度兩個「民主人口大國」都採取了這種方式。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世上最 “普遍”的民主選舉制度應是「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PR」。相比票多即勝的SMS,PR的勝選及議席分配方式無疑稍見複雜,能成為「主流」必然有其重大優勢。

<PR的原理>
正如上文提到,SMS的好處是簡單易明,但缺點卻是「代表性不足」。 從「代議政制」的基本邏輯出發, 議會的議席構成,應與全體國民的政治取向構成相若,始符合「代議」原則。****
由於SMS採用的是「勝者全拿」的方法,在最極端情況下,假設某國只有甲乙兩黨,甲黨在所有選區皆以51%的些微優勢取得議席,則她將獲得議會的100%議席; 反之,支持乙黨的國民其實也接近人口的一半(49%),但在議會竟無一名代表,這顯然不能說是一個「合理」的狀態。

「比例代表制」的基本原則: 一個政團在選舉中獲得多少比例的選票,她就能在議會中分配到相同比例的議席。 用回上面的例子,若議會共有一百席,而甲黨在全國加起來獲得選票的51%, 她就獲得51席;乙黨則獲得49席。 在這種選舉方式之下,議會就能較真實地反映社會上政治光譜的分布形態了。***

在完全的PR系統之下,即使有微型政黨在全國只取得1-2%的選票,她也能獲得一至兩個議席,大家都「有得玩」,而不會像SMS系統般「大黨玩曬」。 對於選民而言,PR會讓他們放心地把票投給自己最心儀的政黨,而不必像在SMS之時,因為擔心 “浪費選票”, 只能 “含淚”將票策略性地投給兩大龍頭陣營之較不可憎者。 這對一些政治光譜上較為「偏激」的小黨的生存顯然較為有利。
故此,一般認為PR對小型政黨較有利,而SMS則有利大黨。同理, PR會催生「多黨政治」,而SMS則會導致「兩黨系統」。***

<操作法>
「按得票比例分配議席」是PR的基本精神,但具體的操作方法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PR主要分為「最大餘額法Largest RemainderLR)」和「最高均數法Greatest AverageGA)」兩大類,當然這兩大類之下也有很多不同的微調空間。以下只簡單介紹一下兩種基本形態。

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使用的是「最大餘額法LR」之中,最簡單易明的「黑爾數額Hare QuotaHQ)」,即該選區的總有效選票除以所需競逐的議席數。 例如A選區在選舉後,經點算共得有效選票100,000張,而該區在議會中擁有4議席,則該區的HQ即為100,000/4=25,000。
各政團以名單參選, 每張名單的人數最高不得超過該選區競逐的議席總數。 選民投票的對象則為該等名單(而非個別候選人) 各名單以其得票除以HQ,每取得數額一倍的票數,即獲分配一個議席。 剩下的議席,則按各名單獲最大餘額者順序分配。

舉例在上述的A選區中,有四張名單參選,各名單均有四位候選人。甲名單得票38,000、乙名單得票32,500、丙名單得票16,000、丁名單得票13,500。 總有效票數為100,000,黑爾數額HQ為100,000/4=25,000。 甲名單除以HQ,商數為1,先獲得一個議席,餘額為13,000;乙名單除以HQ,商數為1,先獲得一個議席,餘額為7,500; 丙及丁均少於HQ,故所得票數皆為「餘額」,分別為16,000及13,500。 該選區的四席首兩席分配予甲及乙後,餘下兩席則按「最大餘額」分配,四張名單中最大餘額分別為丙的16,000及丁的13,500,餘下兩席由丙及丁獲得。

說好的「按比例分配」呢?乙得票明明是丙的兩倍,甲更幾乎是丁的三倍,結果大家得到的議席竟然同樣是一席!這算是哪門子的比例呀?
為了避免上述的情況,遂有另一種PR常用的分配方法──「最高均數法Greatest Average(GA)」──出現了,這是專門為了保證各名單之間的「相對比例」能夠有效獲得反映的方法。 這裏也簡介一下GA中最容易理解的「漢狄法d’Hondt method,這種方法為數十個國家所採用,相當普遍。

「漢狄法」的具體操作辦法是,將各名單的總得票除以一,即為該名單上首名候選人的 經調整得票;除以二,即為該名單上第二名候選人的“經調整”得票;如此類推。 然後,再直接以所有名單中各候選人 經調整後的票數,按順序分配議席。***
同樣以上面的A選區為例。 甲名單的首名候選人得票經「漢狄法」計算為38,000/1=38,000、甲名單第二名候選人為38,000/2=19,000、甲三為38,000/3=12,667、甲四為9,500;乙名單四人分別為乙一32,500、乙二16,250、乙三10,833、乙四8,125;丙一16,000、丙二8,000、丙三5,333、丙四4,000;丁一13,500、丁二6,750、丁三4,500、丁四3,375。 四席順序由38,000的甲一、32,500的乙一、19,000的甲二及16,250的乙二獲得。

按照「漢狄法」的邏輯,既然乙的得票是丙兩倍以上,為確保「合理比例」,則在乙獲得兩席之前,丙「不應」獲得一席。下面以表列方式表示是次選舉結果。
141028

不過,若從另一方面來看漢狄法,乙名單的得票率明明只有32.5%,卻竟然拿到一半的議席,足足 “多賺了”17.5%的代表權,比丙「蝕了」的16%選票還要多,似乎亦不無可議之處。

除了「餘額」的分配方式外,議會的規模、選區的大小、每區的議席數目等諸多因素,其實都會影響到PR的議席分配結果。*** 一般而言,議會總席數越多、選區越大,每區內的議席越多,選舉結果就越能真實地「反映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對小黨越有利,越容易 “有得玩”。而只要總議席足夠多,則「餘額」就越顯得微不足道,那麼無論用LR抑或GA,也不會對結果有太大的影響了。

無論是「最大餘額」抑或是「最高均數」,「比例代表制PR」都會造成與上回所說的「單議席單票制SMS」截然不同的的政治生態。 SMS一般而言會催生「兩黨政治」,而PR則容易造就「多黨政治」。
希望議會中能夠呈現「多黨」或「多元取態」,正正就是PR的目的。 事實上,「比例代表制」之所以能夠成為歐洲議會選舉的主流,就是在近代民主化過程中,為了照顧各種宗教、族群、語言的「命定少數」──也就是其「少數身分」並非因為其政治取向之不同,而是與生俱來者──而制訂的。

「人人有得玩」固然高興,但高度反映社會的「多元性」卻容易造成另一個問題。從務實的角度來看,議會除了應該反映全體國民的政治取向分佈外, 能夠組成一個有效管治的政府同樣重要。 在PR之下,由於議席分散,故取得或聯合過半數議席以組成政府,往往並非易事。 即使勉強以「多黨聯盟」成功組閣,政府亦必然甚為不穩。
典型的例子是德國一戰後的「威瑪共和WeimarerRepublik」。 在近乎「完美」的比例代表制之下,政黨林立,政府勢弱,以致倒閣頻仍、選舉不斷,政府輪番上場,卻只有幾個月壽命,令國民心生煩厭,一般認為是 “魅力強人”和法西斯主義奪權的原因.

對於政黨本身而言,尤其是中小型政黨,在PR的環境中往往也能有較好的發展。至關重要的當然是「人人有得玩」,而不會像SMS之下被兩大黨壟斷政壇。 除此以外,由於PR的選舉一般都是以「名單」為單位,再按整張名單的得票率來分配議席,如此個別的「獨立候選人」必然難以與有組織資源優勢的「政黨」或「政團」競爭了。

再者,能否排進名單之中,在名單中排第幾位等, 每一個政客 「性命攸關」的大問題通常也由所屬政黨的「黨中央」決定。 (其實也有部分國家的選舉,是容許投票人自行決定投予名單內任何人的,但這種複雜的方式極為少見。)可想而知,在PR模式」下各政黨的「黨紀」必然遠較「SMS模式」為佳,各候選人也會較關註全國的政策性議題,多於地區事務性議題;另一方面,選民會關註政黨旗幟,多於個別政客──大佬呀!張名單成三十幾人,鬼認得邊個打邊個咩?
總括而言,在PR的政制環境中,要玩政治首先一定要「入黨」;要上位就要「聽黨的話」;要成為首相/總理,首先就得成為「黨魁」。一句話,黨好,我好,大家好!

最後,實施「比例代表制」的政體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優勢──政壇會比較「乾淨」,公眾對政治人物的印象也普遍較佳!「政治」異常汙穢,人所共知,何以PR之下會比較「乾淨」? 須知政客作為一個人,自然有人的一切「弱點」,會嫖賭飲蕩吹,不一而足,是以抺黑一個人比抺黑一個黨容易得多。***  PR制度既傾向於「黨際競爭」多於「人際競爭」,抹黑個別候選人也就相對較少,而且在「多黨政治」下,你又可以抺黑得多少個人呢?

況且,有選舉經驗的人都知道,政黨之間爭奪的其實絕非相互敵對陣營(如左右兩派之間)的選民,而是政見近似陣營(如右派和溫和右派之間)的選票。**** 大家也都知道任何一黨獲得過半議席的機會微乎其微,與政見相近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近乎必然。 正所謂「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就算「友黨」被你抺黑後還願意「顧全大局」,難道你要告訴支持你的選民,你今天怒斥A黨,明天卻和他組成聯合政府嗎?

下次會再向各位介紹其他的選舉方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由此而生的政治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0

滬港通“買入即虧損”存誤區 結算匯兌比例價差約12個基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12

滬港通正式推出首日,市場即傳出A股市場投資者買入港股之時的“買入即虧損”的尷尬情況。不過中國結算表示,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而境內券商對投資者實施前端控制,投資者交易前須事先全額繳納相關資金,故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

根據上證所早間公布的數據,當日參考匯率買入價為0.7671元人民幣/港元,參考匯率賣出價為0.8145元人民幣/港元。由於該參考價差較大,一度引發市場質疑。而晚間上證所的結算匯兌比例顯示,港股通首個交易日的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143元人民幣/港元,賣出結算匯兌比率為0.79017元人民幣/港元,相差約12個基點。

SSEC

對此,中國結算指出,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

具體來講,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凈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而在下午召開的港交所新聞發布會上,李小加也表示,券商給投資者每日匯率買賣都有一個比較寬的價差,方便第二天的結算,實際結算價格是以中登公司結算匯率為主,這個結算匯率是中登公司以一批銀行競爭的最優價格提供給投資者。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不會在匯率上賺錢。

不過中國結算也提示投資者,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因此,投資者需及時關註離岸人民幣市場並查看資金賬戶余額,防止資金賬戶出現透支。

備受關註的“滬港通”今天正式開通,令人意外的是,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較為冷淡,全天額度僅用了17%,而海外資金對A股反應熱烈,下午就用完了所有額度。港股通105億每日額度今日還剩87.32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42

國聯、中信建投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 更多券商或跟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09

早間有傳言稱監管層已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進行窗口指導。多家證券公司表示,近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目前兩融業務正常開展。但事實上已經有兩家券商提升了融資保證金比例,並且多家券商或跟進。

自7月以來,滬指累計飆漲近40%,同期A股兩融余額增長一倍至近9000億。

截至周四(12月4日),A股融資融券余額為8810.33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8565.26億元增加245.07億元。當日,滬深兩市融資買入額為1564.50億元,占當日兩市總成交比例約18%。為警示風險,部分券商12月5日起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

中信建投12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近期股市大幅上漲,風險較大,為控制風險,自12月5日起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

zx

國聯證券信用交易部12月5日的通知顯示,為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利益,適當調整融資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調整後融資保證金比例如下:各ETF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0%,大盤股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5%,中小創業板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70%。

gl

此外,據新浪財經報道國金、華泰已經確定內部通知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到65%。

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最低融資保證金比例為50%。

業內人士分析,上調融資保證金意味著證券客戶所獲得的杠桿比例有所下降。如某只標證券折算率為50%,原先融資保證金比例為50%,但比例提高到至65%,同樣是100萬元保證金,客戶可融資金減少40余萬。

過去兩年中,中國監管當局放寬了對券商的監管要求,允許它們向投資者出借更多的資金。市場出現上漲,資金杠桿也隨之增加。

有分析師指出杠桿催生的牛市存在風險:

由於市場上漲是由杠桿驅動的,將來某一時刻行情可能會急轉直下。有幾個因素可能會觸發這種逆轉。由於受到凈資本限制,券商出借能力遲早會達到極限。一旦券商無法再為投資者提供融資,股市上漲將會失去動力。第二,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不能激勵投資者買股票。九個月前每個投資者都還在擔心影子銀行違約和日益上升的壞賬。這些風險並沒有憑空消失。隨著經濟放緩,違約將會增加。最後,企業的盈利增長在減退。今年三季度,非金融國企利潤增速降至2%,銀行降至7%,創下5年新低。四季度的盈利增長可能會更加糟糕。

總之,當前A股的大漲與基本面幾乎無關。當潮水退去,回撤可能會非常劇烈。

12月5日早盤,上證綜指振幅高達5.86%,深成指方面同樣巨幅震蕩,振幅達到5.69%。高達165點的震蕩區間為2010年11月以來最大,有分析人士稱這融資或與保證金比例上調有關。

今日證券板塊短暫下跌後繼續暴漲,多數券商觸及漲停。

具有標誌性的建設銀行,中信證券,中國重工,中國石油等股觸及漲停。

此外受到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今日在京召開,軍工股大漲,截止發稿時,十余只軍工股集體沖擊漲停。

QQ圖片2014120514015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45

蘇寧2.4億美元再度增持PPTV 持股比例增至64%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03.html

12月10日晚,蘇寧發布公告宣布以2.4億美元增持PPTV的股份,持股比例增至64%。今年10月,蘇寧曾以2.5億美元投資PPTV,持股44%。

\近期,PPTV高管進行了重大調整,原PPTV CEO呂巖離職,蘇寧任命華東二區執行總裁範誌軍先生出任PPTV聚力管理委員會主席,代行PPTV CEO之職。

此外,蘇寧還宣布將大力發展和布局移動、家庭和PC視頻終端。範誌軍透露,2015年PPTV將繼續在視頻內容方面加大投入,重點針對影視劇、體育賽事和自制欄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40

兩融現場檢查今啟動 融資保證金比例最高0.9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92

兩融,融資融券,證監會,A股,中國股市

證監會從今日起開始現場檢查部分證券公司的融資融券(兩融)、股票質押回購等業務。下發檢查通知前,多家證券公司已上調兩融的保證金比例,目前最低比例為0.5,融資與融券保證金最高比例分別為0.9和0.95。

一家大型證券公司信用交易部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表示,從此次證監會現場檢查的通知內容看,此次檢查的內容主要為信用交易業務,在指數波動較大情況下,管理部門擔憂的還是證券公司的風險管控能力,尤其是融資融券的“放大鏡”效應。

本月9日,滬指在臨近收盤的最後半小時狂瀉100多點,跌幅一度超過6%。此前兩周A股急速攀升,時隔四年後重上3000點。兩融被市場認為是A股“過山車”式行情的“攪局者”之一,引發監管部門高度關註。據Wind統計,上周融資融券的余額再創新高,突破9000億元。華泰證券的相關研究測算也顯示,由兩融余額推算這波行情的增量資金達2.5萬億元左右。

本月12日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證監會未對證券公司融資類業務進行窗口指導。不過,證監會將啟動第四季度現場檢查工作,對部分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進行檢查。

在兩融業務現場檢查通知下發前後,華泰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廣發證券等證券公司幾乎都在以不同形式提升兩融保證金比例,尤其是提高了融資的保證金比例。《證券時報》統計發現,券商之中融資保證金最高比例為0.9。保證金比例最高的國海證券公布,1C類客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為0.9,融券保證金比例為0.95。

除了普遍提升融資保證金比例,券商還調高了兩融的業務費和總額度。

申銀萬國本月12日公布,從12日當天起,融券業務融券費率由8.6%上調至10.6%、逾期融券費率由10.32%上調至12.72%。從12日起新開倉的融券交易執行新費率。廣發證券和光大證券同日分別公告,兩家公司分別將兩融總額度由不超過700億元提升至不超過1000億元和由400億元提升至450億元。

兩融交易又稱信用交易,是指投資者向證券公司提交保證金,在看漲時,從證券公司借入資金低價買入證券再高價賣出;在看跌時,從證券公司借入證券高價賣出再低價買回,從而獲得收益的交易方式。業內人士稱,兩融業務收入已迅速成為證券公司第三大創收利器,僅次於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和證券投資收益,占比已超過1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81

歐版QE方案浮現 購債額度或按成員國在ECB持股比例劃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25

CNBC援引一位接近央行人士的話稱,歐洲央行可能已經準備好宣布一項量化寬松(QE)計劃,其中關鍵的購債額度分配方法是按照歐元區各成員國在歐洲央行的持股比例劃分。

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實際上屬於各成員國,歐元區各國的央行對歐洲央行都支付過特定數量的資本,例如德國繳納的數額在總量中占17.9%,法國占14.2%,而塞浦路斯這種較小的國家份額也會相應較少,只有0.15%。

據知情人士表示,歐洲央行會按照上述比例來決定購買每個國家主權債券的數額。但目前為止,該計劃還未制定完成。

市場廣泛預期歐洲央行將會在1月22日的會議上宣布全面的量化寬松計劃,以刺激經濟增長和防止歐元區陷入通縮。

歐洲央行發言人Michael Steen拒絕對這一消息置評。 

上周五(1月9日)路透曾報道,目前擺在歐洲央行面前的選項大致有三個QE選項:

1,按照歐元區各成員國在央行的持股比例購買各國國債。

2,由歐元區成員國央行買入本國國債,因此風險仍局限於有問題的國家。

3,歐洲央行只購買評級為AAA的政府國債,寄望此舉能促使投資者買進風險更高、收益率也更高但評級較低的歐元區政府國債。

而本次CNBC援引的消息人士的說法正是第一種選項。該選項與美國、日本等國的QE計劃類似,但鑒於德國央行對歐洲央行承擔主權信用風險做法的反對態度,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雷特在近期提出了後兩個折衷方案。

該選項的最大問題在於德國這樣不需要央行幫助的國家在歐洲央行內持股比例最大,會被迫接受更多“救助”,而希臘、西班牙這樣需要救助但持股比例較小國家受到的救助將非常少。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已數次表示推行廣泛QE會產生道德風險,弱國會依賴救助,而暗示德國等核心國家將會吃虧。

德國智庫Ifo研究所的負責人Hans-Werner Sinn本周一(1月12日)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歐洲央行的官員們只是用通縮的借口來實施QE,歐洲通脹下滑是因為油價走低,QE實際上是想幫助那些弱國。

此外,同樣是在上周五,據彭博援引歐央行內部人士消息,歐洲央行成員在1月7日的會議上向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至多5000億歐元的投資級債券購買計劃。對此,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在接受CNBC的采訪時表示5000億歐元(約6000億美元)的規模不是個小數目,相比之下,美國的QE2(2010年晚期美聯儲實行的第二輪量化寬松)也不過6000億美元。

Hatzius稱,歐洲央行在QE一事上行動太過遲緩,現在應該更加激進一些,以便該計劃盡早出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30

持股比例大幅提高 日本GPIF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37萬億日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46

20141103-GPIF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規模在去年四季度上漲5.2%,使其資產升值至137萬億日元,創下歷史記錄。

四季度,GPIF持有的日本債券上漲1.9%,日本股票上漲6.2%,海外債券上漲9.4%,而海外股票上漲10.3%。

截至12月底,GPIF持有43.1%的日本債券、19.8%的日本股票、13.1%的海外債券、19.6%的海外股票和4.3%的短期資產。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去年10月,GPIF宣布批準將國內、國外股票配置比例從12%提高至25%。批準將日本債券配置比例從60%下調至35%。GPIF未提供短期資產配置目標。

除了更改GPIF資產配置以外,日本央行去年10月還出乎市場意料宣布將基礎貨幣規模增加10萬億日元,增至80萬億日元,並要讓QE項目年度購買ETF和REIT資產的規模翻三倍。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政府的決定將導致日元對美元今年走低,日本股市將因GPIF增加投資而上漲,對日本債券倒沒多少影響。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證券認為日本央行上述貨幣政策決定顯示,該央行將最大限度影響市場視為更優先的任務,美元對日元和日本股市將明顯受其影響。該央行顯然在與GPIF配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