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殼股末日?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7/18/%e6%ae%bc%e8%82%a1%e6%9c%ab%e6%97%a5/

經營墓地,殯葬業務的富貴生命(1438)在七月八日提出要約,以每股3元向股東收購手上股份,把公司私有化。[集團上周五(8日)發公告,指與CVC Capital旗下Equityco訂立執行協議,擬以每股3元向股東提出私有化,較停牌前價2.45元溢價22.4%;或以每股換取2.100076股Equityco附屬Asia Memorial Group優先股及0.031501股普通股,另加現金1.37元。通告又稱,控股公司擬利用外部債務融資,以及投資基金和控股公司現有的信貸資金,支付私有化所需的54.01億元。]

富貴生命在20141217日上市,在東南亞經營墓地,殯葬業務,當時以3元招股,集資20億元。上市後股價表現不如理想,第一天最低便跌至$2.00,之後最低跌至$1.64,到公佈私有化前平均股價是$2.10。由於股價表現欠佳,一直低於招股價,大股東認為低股價令到公司不能發展。私募基金CVC和大股東聯手向小股東提出收購,把公司私有化。收購價較停牌前平均價$2.10 有42%溢價,亦等於2014年上市價,令到原來股東沒有損失。停牌前股價市盈率是13倍,以要約價計,私有化價市盈率是20倍,對小股東很公平。

上市公司的財務顧問會見金融界,解釋私有化的理據。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富貴生命不賣殼?財政顧問表示,其實在未提出私有化前,已經有一間內地經營同樣業務的公司,向公司提出入股。成功入股後,把新股東業務註入,然後把固有業務賣給舊股東,完成賣殼程序。但是財務顧問表示,港交所不會批準上市公司賣殼賺錢。大股東只能向小股東提出私有化,而不能把上市地位出給第三者賺錢。

富貴生命私有化帶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是否賣殼時代的終結! 過去一段長時期,香港股市有多間公司賣殼,更有多間公司一上市就賣殼;創業板更被人批評,成為啤殼工廠。面對各方面的批評,港交所收緊賣殼批準,否決多間賣殼申請。香港政府最近宣佈改革上市批準,由現時的雙重備案,改為由證監及港交所組成上市委員價,再在上面加一個上市監察委員會,更加有效監察上市業務。在港交所否決的幾個賣殼案例,不批的理由包括,純現金公司,逆向收購,新股東註入業務,然後舊股東抽走原來業務;沽出業務是公司主要業務,餘下的業務不能獨位上市等等。

從港交所近日的行動分析,港交所幾乎聽到市場聲音,接受市場對賣殼的批評,在把關方面,大大收緊,令到賣殼活動收歛。富貴生命大股東,認為股價不能反映公司價值,如果股價有$3.00,公司可以融資擴充業務。但股價表現欠佳,最後只有選擇把公司私有化。私有化後公司可以引入新資金及股東,把業務擴展到中國,之後可以在內地A股上市,能夠得到更好的估值。

富貴生命選擇私有化而不賣殼,令到經營賣殼投資銀行界地震。主板殼價最高一度升至6.5億元,甚至更高。由於近日多個賣殼申請被拒絕,主板殼價已經大幅下跌一億元至約5.5億元。港交所似乎態度強硬,不會從容投機者炒賣殼股賺錢。炒殼股對炒家當然是大損失,對做財務顧問的投資銀行,是一場災難。市場約有一百個殼股,潛在生意額達到10億以上。如果賣殼市場再不存在,造啤殼的投資者損失更加慘重,一個殼價6億元,100個殼的潛在損失更大至600億元。一些財金專財,啤殼專家,財技高手,都要面對不明朗的前景。

筆者為註冊人士。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96

順豐上市殼股大漲 分析師“恐高”研報做減持評級

A股市場評級為“減持”的券商研報並不多見,首次覆蓋的深度報告就建議“減持”更是鮮有。更為奇特的是,建議“減持”卻並非實際看空,研報做出的利潤預測還高於公司預期、市值預期亦高於同行預測;這一怪相即發生在國泰君安交運團隊的一則研報中。

針對順豐控股借殼鼎泰新材,國泰君安交運團隊近日發布了首次覆蓋的深度報告,對商務快遞行業發展空間、順豐的商業模式和行業地位給予肯定;但報告卻對該股做出“減持”評級,並直言若鼎泰新材股價下跌50%、順豐控股估值更具誘惑力。上述報告立即引發市場極大關註和爭議。

然而,這並非是首家對鼎泰新材做出謹慎評級的券商。在中原證券今年7月出具的個股報告中,亦對鼎泰新材給出“觀望”評級。綜合報告觀點來看,股價漲幅過快、估值過高,是影響個股評級判斷的重要因素。

首次覆蓋即建議減持

國泰君安交運團隊在8月5日發布了《當下可小憩,靜待王者歸》的個股報告,首次覆蓋鼎泰新材,並對擬借殼的順豐控股做深度分析。報告的導讀觀點極為鮮明,“如果股價下跌50%,順豐控股作為具備世界級快遞企業基因和潛力的企業,其估值將具備吸引力。”隨即,“國泰君安看空順豐、股價將繼續大跌50%”的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

然而,從研報正文內容來看,上述研報並非不看好借殼鼎泰新材的順豐。相反的是,對於順豐所處的商務快遞行業前景和公司發展進程,報告更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報告稱,順豐在股權變更、資本開支上的決策都踩在了恰當的時點,企業家的戰略思維可見一斑;認為順豐“已成為商務快遞領域的佼佼者”,還稱“順豐創始人王衛有著異於常人的冒險精神與勇毅”。

此外,報告還預計順豐控股2016至2018年凈利潤分別為26.5億元、33.7億元、40.7億元,同期EPS分別為0.54元、0.69元、0.83元,報告的預測均高於此次重組方案中公司的預測數值。

但與此同時,報告根據PE和PB兩種估值方法,給予鼎泰新材“減持”評級。看好卻不看多,究竟是噱頭還是另有原因?

在針對上述兩種估值的詳細分析中,上述研報稱,參考2016年物流行業可比公司30倍的平均PE, 考慮順豐控股行業中的龍頭地位和品牌溢價,給予公司40倍PE,對應市值為1068億。按照鼎泰新材重組前預計2016年EPS 0.12元計算,考慮重組預期,給予180倍PE,對應的股價是21.60元/股。

若參考2016年可比公司3.14倍的平均PB, 考慮順豐控股重資產的特征,給予順豐控股2.6倍PB,對應市值為1379億。按照鼎泰新材重組前2016年預計每股凈資產2.96 元計算,考慮重組預期,給予9.5倍PB,對應的股價則是28.12元/股。

考慮順豐的重資產特性,報告最終取PE估值法下的22.86元/股為目標價。然而,8月5日當天收盤價為39.53元/股;若以此推算,上述報告的目標價較市價的跌幅在42%。若以鼎泰新材複牌後的階段最高價51.15元/股計算,距離目標價的跌幅在55%。

那麽,國泰君安的這一測算是否合理呢?在順豐擬借殼鼎泰新材的方案公布後,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券商發布過首次覆蓋報告。其中,民生證券研報在5月底時給出“強烈推薦”的評級,長江證券研報則給予“買入”評級和重組後1090億的市值預測。同期的安信證券報告認為,公司短期合理價值約為1000億,按定增後49億總股本計算出的股價為20.7元/股,首次覆蓋給予了買入-A評級。 至6月上旬,國金證券發布報告給予“買入”評級,並稱順豐上市後合理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

然而,複牌後鼎泰新材的連續漲停,其股價不斷飆高,遠超賣方研報的預期值。伴隨這一落差的加大,券商分析師紛紛“恐高”,評級下調。今年7月,中原證券發布首次覆蓋報告,給予鼎泰新材“觀望”評級。對於此評級的原因,報告稱雖公司未來發展前景良好,但目前估值水平較高。

而國泰君安上述“減持”但不看空的研報,亦是如此。對比來看,國泰君安報告中的目標股價和市值預測,高於此前多份研報的預期。“我們選擇了保守但與我們當下能力相符合的估值”,研報末尾總結稱。

A股鮮見研報實際看空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由於交易機制的差異,A股市場中看空個股的賣方報告極為少見;不看好的個股“最多是不推薦”,一般不會出具“減持”甚至“賣出”評級的報告。這與境外市場的賣方研究有很大不同。

查詢公開資料也可見,在過去一年內,評級為“賣出”的A股公司研報均不是出自內資券商之手,而主要由瑞銀證券等外資行發布。此外,評級為“減持”的個股研報也多由高華證券發布;中銀國際在今年內發布有多個“減持”評級的個股研報,主要涉及中海油服。

以中銀國際7月底發布的中海油服報告為例,報告稱,二季度公司主業凈虧損環比收窄,但盈利改善幅度低於預期;預計今年上半年公司虧損約84 億人民幣,下半年業績難有明顯複蘇。報告下調了該股的盈利預測,並對H 股和A 股重申了“賣出”評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79

定增收緊殼股承壓 兩萬億再融資臨拐點

證監會2月17日宣布修訂再融資規則,旨在抑制上市公司過度融資,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資金“脫實向虛”。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的重要指示,當前監管層對資本市場的基本定位非常明確,即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然而長期以來上市公司“金融化”特征明顯,再融資規模快速膨脹,其中不乏編項目、炒概念過度融資的案例,還有部分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6年滬深兩市再融資總規模達到1.79萬億,是同期IPO融資規模的近13倍。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規從多個維度引導投資者關註價值投資而非短期逐利,明確募集資金用到實處,有助於營造健康的投融資市場,真正實現脫虛向實。“通過再融資,上市公司具有發行有價證券的準金融機構功能;但規則調整後,上市公司這種功能得到抑制。”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薦人代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政實施後,依賴於這一邏輯的殼股價值會遭受重創。

重塑融資格局

證監會2月17日宣布修訂再融資規則,新增了對定增發行的股本限制、整個再融資間隔期的設定。其中,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票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份的20%。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值得註意的是,前次募集資金包括首發、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但對於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的,不受此期限限制。

另一重要調整,是當前《實施細則》中將非公開發行的定價基準日,明確為發行期首日。而此前的規定中,定價基準日可以是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也可以為發行期的首日。此次調整後,定增將全面進入市價發行階段。

另外,證監會在2月18日晚發布答記者問,宣布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配套融資的定價也按照新規執行,且配套融資規模需要符合不超過20%總股本的監管要求。

從此次調整的具體內容來看,對非公開發行的沖擊最為直接,再融資格局將生變。股本限制和間隔要求,將直接限制定增市場規模。據華泰證券統計,2010年至2016年非公開發行的公司中,有近4成發行股票占比大於20%。有券商投行高管直言,20%總股本的限制下,年內定增的整體融資規模會出現明顯降幅。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考慮近半年的在會審核時間,未來上市公司近兩年才能完成一次股權融資。華泰聯合風控部副總經理、保薦人代表王驥躍在電話會議中也表示,18個月間隔期要求的影響更大。“在23倍市盈率限制後,有IPO公司等到市值漲起來之後再融資;目前從上一次融資結束到這次董事會啟動要間隔18個月,兩次融資間隔會達到24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個對整個市場規模影響挺大”。

市價發行的最新調整,對定增市場內部結構也形成較大沖擊。此前,非公開發行的定價方式有兩種:鎖價和市價;三年期定增因鎖定期長而多采用在董事會決議日鎖價的定價形式,至發行時通常會出現高折價的現象。

去年,證監會就開始對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進行改革,鼓勵一年期市價發行,對三年期鎖價發行不斷設置標準和門檻。此次調整後,定增全面啟用市價發行。王驥躍認為這壓縮了原先套利空間,而且“三年期的定增可能會因為這個規則的出臺結束了”。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次再融資規則調整中,疏堵結合的思路較為明確。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都不受目前總股本和間隔期的限制。

王驥躍認為,由於此前定增幾乎沒有門檻,市場上最簡單的就是做定增,導致發行可轉債的公司很少。可轉債的發行條件中有收益率要求,這符合證監會鼓勵優質公司發展的導向,“可轉債是非常好的品種,會成為未來市場的新熱點”。

長期結構失衡

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以及並購重組配套融資,是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主要方式。IPO一直是投資者最為關註的部分,但是統計數據顯示,再融資規模數量其實更為驚人,融資結構長期失衡。

2006年,兩市IPO融資1304億,2016年為1388億,十年總計融資規模2.04萬億。而這十年間,受新股發行暫停政策影響,還出現過年度IPO融資規模為0的情形。

2006年,兩市再融資規模519億,2016年為1.79萬億,十年總計融資規模6.12萬億。十年間,融資規模逐年增加,增速居高不下。

這一巨大反差背後,是股票市場基本功能的扭曲——IPO堰塞湖遲遲難以化解,上市公司概念炒作此起彼伏,退市制度形同虛設,殼股傲視群雄,“不死鳥”神話難破。

具體到上市公司,過度融資傾向明顯,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發展,頻繁融資;有些公司編項目、炒概念,跨界進入新行業,融資規模遠超過實際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

另一個失衡體現在融資品種結構上。非公開發行由於發行條件寬松,定價時點選擇多,發行失敗風險小,逐漸成為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的首選再融資品種,公開發行規模急劇減少。可轉債、優先股等股債結合產品和公發品種發展緩慢。同時,股債結合的可轉債品種發展緩慢。

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排隊審核的再融資項目總計384個,其中公司債1例、可轉債14例、優先股2例、配股10例,而非公開發行項目有357例,占到總項目的93%。

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選擇存在較大套利空間,廣為市場詬病。“非公開發行股票品種以市場約束為主,主要面向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特定投資者,因此發行門檻較低,行政約束相對寬松。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投資者往往偏重發行價格相比市價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長性和內在投資價值。

監管層發現,投資者過分關註價差會造成資金流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不利於資源有效配置和長期資本的形成。而且限售期滿後,套利資金集中減持,對市場形成較大沖擊,也不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為了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完善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機制,證監會2月17日宣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同時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

壓垮殼股的最後稻草

加快IPO、嚴控借殼、打擊炒作、強推退市,A股上市公司的殼價值恐已所剩無幾。而如今再融資新規出臺,恐成為壓垮殼股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系列的再融資新規發布,市場對具體影響、應對之策的解讀仍存在程度上的分歧。有部分觀點指出,從過往幾年超過20%總股本、18個月期限規定的公司數量來看,直接影響並不大。但上海某大型券商保薦人代表看來,該觀點過於靜態。通過再融資,上市公司具有發行有價證券的準金融機構功能;但規則調整後,上市公司這種功能得到抑制,這也讓依賴於這一邏輯的殼股價值遭受重創。

“之前,中小創享受高估值的邏輯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支撐:不斷增發來稀釋泡沫,不停收購優質資產合理化。”該保薦人代表指出,新規的抑制效應加之目前IPO提速的影響,上述支撐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創公司高估值的邏輯再次遭到重創,上市公司殼價值會大幅下降。

上海一家券商投行部執行副總也表示,部分再融資目前變成了資本運作、市值管理甚至投資的工具,已經脫離了真正的經營需求;通過規模和頻率限定,能夠對此類情況予以約束和限制。如果IPO審核政策保持當前趨勢,“明年這個時候來回頭看,A股市場會大變樣的,投資心理和環境會發生巨變”。

據證監會發言人鄧舸介紹,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強化再融資發行監管工作,督促保薦機構梳理在審項目並開展自查。另外,進一步規範募集資金投向,繼續加強監管理財產品等資金參與非公開發行認購,強化證監局對募集資金使用的現場檢查。

“新規從多個維度引導投資者關註價值投資而非短期逐利,明確募集資金用到實處,有助於營造健康的投融資市場,真正實現脫虛向實。”華泰金融沈娟分析認為,對二級市場而言,依賴高折價率來獲取定增市場套利的機會將減少,定增市場的投資將更加關註公司的成長性和長期投資價值。有助於引導二級市場回歸理性,回歸價值。

2006-2016年IPO、再融資及配股業務規模統計

數據來源:Wind資訊、華泰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47

融資新規或利空次新、殼股、概念股

周末證監會推出融資新規,一度有再融資打算的興業證券,第一時間公告放棄融資計劃。到底融資新規如何影響之後的A股市場?

對此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利空的板塊包括次新股、殼資源、“講故事”的並購概念股等,而對內生增長的龍頭企業則是較大的利好,大盤融資壓力也會降低,市場將會在分化中進入“兩會行情”的節奏。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等認為,新規規定非公開發行股份數不超總股本的20%,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限制再融資規模意在為IPO預留空間,整體上股市資金供求將改善,2016年IPO與再融資規模為1:12,定增發行股份數超總股本20%的家數占40%。

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稱,新規從多個維度引導投資者關註價值投資而非短期逐利,明確募集資金用到實處,有助於營造健康的投融資市場,真正實現脫虛向實。對二級市場而言,依賴高折價率來獲取定增市場套利的機會將減少,定增市場的投資將更加關註公司的成長性和長期投資價值。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券商股業務因此受到影響,此前因為股指期貨恢複較高杠桿而炒作起來,再融資業務受到影響,估計近日券商板塊需要回調;不少新股上時候,因為IPO融資金額和估值較低,都會盡快尋求二次融資,然而新規打斷了這種可能性,次新股炒作很可能因此降溫,殼資源同樣是利空對象;而依靠內生增長的龍頭企業,現金流比較充足的話,可望吸引更多的資金關註。

不過也有部分買方市場人士稱,券商股再融資業務受影響很有限,畢竟很多占收入比例不算大,券商本身融資壓力減少,其實對板塊也是利好,相關規定對板塊影響還是比較中性,券商就算在A股無法融資,也可以在港股市場進行,如果未來有券商要上H股,估計A股也會有相應炒作“吶喊助威”。

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認為,從股市流動性的角度,再融資放緩後,股市的流動性壓力及定增解禁的擾動均將有所緩解。再融資新規後,“殼”資源股和缺乏內生增長、單純依賴外延並購的“偽”成長這兩個板塊受沖擊最大:新規之後,借殼上市難度加大,IPO提速直接使優質資產通過借殼實現上市的必要性下降。過去幾年的並購大潮中,部分中小創公司內生乏善可陳,但利用其估值溢價通過不斷並購實現外延增長,再融資監管趨嚴下,這類“偽”成長的邏輯被破壞。

清和泉資本認為,加強有效監管符合監管層從中長期角度來進行市場建設,一方面防範和糾正過往炒作的市場風氣,降低市場套利空間和波動幅度。例如市場之前存在的定增概念股等;對市場而言,中小創估值壓縮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而擠出效應將有望導致價值股的估值進一步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53

買“假股票”、殼股不值錢了!A股賺錢如同針挑土!這7大困惑,你搞透了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1/1108503.html

沙漠里,獵物太少,在饑餓的驅使下,獅子們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就是去圍獵一頭長頸鹿,一些獅子驅趕,一些獅子沿途獵殺,經過10多頭獅子的圍獵,費了不少勁,最終獵物還是在毫無受傷的情況下跑掉了.......

問題出在哪里?如果理性的想想,首先它們之間的身高差距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其次,長頸鹿的踢勁非常強大,獅子要是被踢一腳的話,會受重傷甚至生命危險,不那麽好接近長頸鹿,第三,就是奔跑的速度兩者相差無幾,獅子也沒有絕對優勢.....

獅子圍獵長頸鹿居然有這麽多的困難,小夥伴們想一想,上述圍獵場景,像不像近期的操作的股票呢,費了很大的勁,卻難以賺到錢?面對目前的A股,你是不是困惑也有點多呢?今日,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就來梳理總結一下這些困惑,以及尋找解決的辦法。

1,白馬股減持VS茅臺創新高

近期白馬股陷入巨大的爭議之中。根據歷史規律判斷,在熊市第4階段,白馬股會出現補跌,目前的市場中,一些白馬股確實也出現了休整,還有一些白馬股出現了減持動作,比如美的集團、老板電器、蘇泊爾等。不過貴州茅臺卻較為獨特,卻不斷創出新高,白馬股陣營也出現這樣的分化,小夥伴們大呼看不懂啊!

在昨天中午,私募大佬但斌在其微博上表示:“只要赤水河的水還在流淌,否則你等一千年一萬年也看不到茅臺崩盤的時刻!茅臺就算過了高速成長期,至少也會像可樂、帝亞吉歐,或者就像‘高等級債券’一樣吸引穩健的長期投資人”。

那麽問題來了,誰能親眼看到茅臺一千年一萬年後是什麽樣的呢?

“漂亮50”一詞今年來被多次提及,那麽當年巴菲特是如何面對“漂亮50”的呢?這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1969年,“漂亮50”相當風靡,被很多投資者追捧。巴菲特認為股市已到達奢侈的頂部(當年道指最高點位是5月14日的973點),自己找不到任何可投資的品種。於是,他致電合夥人稱,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並解散了旗下的有限合夥基金,賣出所有投資組合,將現金歸還合夥人。然後,他在現金堆里等了四年,重回市場時遍地都是便宜貨。

當大家都在追捧某類股票,並且漲幅已經不小了,你是應僅做欣賞還是應該跟風買入呢?實際,如果你去那些下跌途中的優質成長龍頭股之中尋找,或許還能夠找到潛力品種,如果再耐心等待的話,或許能夠等到便宜的價位。

2,首發限售股解禁,第一創業大跌,它會是次新股的一個縮影嗎?

由於首發限售股的解禁,次新股第一創業7個交易日股價跌了40%,從去年11月至今,股價從最高的45.48元跌到14.62元,跌幅達60%多,下跌慘烈。

火山君發現,對於首發新股,一般上市1年後遇到的是小股東的限售股解禁,由於獲利巨大,這類股東拋售動機比大股東強烈,上市3年遇到的是大股東的限售股解禁,他們的拋售動機會考慮更多的方面。

大家看,這次第一創業的大跌,由於股權質押了,大股東還需補充抵押物。

對於那些上市剛1年的次新股,在首發限售股解禁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回避呢?

3,殼股大貶值。

據證券時報報道,隨著IPO加速,A股殼資源的稀缺性正在降低,過去是資產方對殼緊追不舍,如今是殼向資產方窮追猛打。“現在一個殼資源估值15億都可能有人賣,以前沒有50億都不能坐下來好好談。”滬上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

火山君發現,包括一些炒殼股的機構今年來業績也不好。

對於IPO加速對殼股的影響,是否應該引起重視呢?最近幾個月里,借殼上市的*ST天儀,股價翻了3倍多,它能夠代表所有殼股的頹勢嗎?未來一些垃圾股是否存在流動性問題呢,也就是成交冷清的現象?

4,滬指非常的穩健,在5000點買工商銀行這樣的大盤股都在3000點解套了。但卻有1100只左右的個股卻創出了2638點以來的新低,有點懷疑自己是買了“假股票”。

有業內人士認為,熊市重質,去偽存真。垃圾股正在顯露出一些本來的面目。也由於資金的偏好,一些股票可能被過度追捧,一些優質成長股也存在被錯殺的現象,股價變得越來越便宜,也表明機會越來越近。

5,雄安概念股火爆,有多少小散能夠在里面賺到錢?沒有吃到雄安概念的小散是否應該後悔莫及?

答案是,股市永遠不缺機會,只要本錢在,努力學習提高研究操作水平,識別股市機會和風險,把握能力圈里的投資機會,這樣勝算就會越來越大。

6,滬指無量就這樣耗著,何時為一個安全布局點?

從滬指來看,3080點比較的關鍵,它是雙頂頸線位,從5月8日以來,它即沒有被有效跌穿,也沒有被有效向上突破,所以短期方向不明朗。但是滬市的成交量卻越來越小了,這是幾個意思?沒有量,滬指能夠走多遠?為何滬指如此的穩健?

從火山君的資金線來看,目前還沒有跌至平行通道的下軌處,看來安全布局的時間還得繼續等待。

7,在IPO加速的背景下,市場資金逐步減少的情況下,未來如何選擇選股?

火山君覺得,近日有一位私募說得蠻有道理。上海滾石投資總經理王繼青認為,“目前,新股擴容速度比較快,如果不買真正好的股票,可能就沒有翻身的機會!A股港股化會越來越明顯,市場存量資金將逐步流向確定性增長的、並且有可能成為龍頭的公司股票。未來優勢的行業中有技術壁壘、產品有巨大市場空間的上市公司,可以不分主板或中小創,資金將逐漸積聚到這種優勢行業中的細分龍頭公司上來。”

最後,火山君想說的是,面對這麽多的困惑,等你想明白了,再行動也不遲。知道股市漲跌的本質原因,比胡亂的操作而迷失方向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64

獨家|兩大殼股均陷債務糾紛,“德隆系”舊部如何續演傳說?

由“德隆系”舊部操盤的*ST德奧(002260.SZ)與斯太爾(000760.SZ)最近都相繼陷入了信托債務糾紛,這讓業績堪憂、一直在試圖重組求生的兩家公司再蒙陰影。

5月29日,*ST德奧公告稱,由於公司經營問題無法償還光大信托到期債務本息,已被債權人告上法庭,涉及金額約6657.29萬元。此前,*ST德奧已有2.05億元銀行貸款逾期。類似的是,斯太爾也於近期公告陷入信托債務糾紛,不同的是斯太爾稱公司斥資1.3億元購買的國通信托產品按約提前終止,除1040萬元收益款項,1.3億元本金不翼而飛。

深陷次債務糾紛的兩家公司也同樣面臨業績危局。2017年兩家公司雙雙虧損,*ST德奧凈利潤大虧5.13億元,同比下降10085.72%,且因歸屬母公司股東權益為-1.66而披星戴帽。同樣,斯太爾2017年凈利潤虧損1.69億元,同比下滑約4.67倍,且因信托投資項目無法進一步審計,2017年年報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ST德奧、斯太爾均被業界視為“德隆系”複出A股的操盤案例,穿透之後,均與德隆舊部存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前者自2016年12月以來僅交易21天,其余時間均處於“重組停牌”之中;後者則數次“易主”未果,目前與“德隆系”存有關聯的四家PE股東仍在尋找接盤買家。有接近“德隆系”負責項目運作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德隆系”的殼股操盤套路在新的市場規則中失效,而諸如*ST德奧、斯太爾一般“無業績、無有效資本運作”的標的儼然已成燙手山芋,“德隆系”自身也陷入殼股困局。

信托通道糾紛

*ST德奧的信托債務糾紛起源於2017年3月,和合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合資管”)通過光大信托以“光大-德奧通航股份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項下資金,向*ST德奧發放信托貸款,三期共計6000萬元人民幣。

“由於公司經營問題無法按時償還第一期本息,光大信托宣布信托計劃項下全部信托貸款本息到期。”*ST德奧稱,2018年3月20日,*ST德奧未能按合同向光大信托支付應付利息,光大信托將相關債權轉移至和合資管名下,和合資管成為公司債權人,而後者在多次催討無果之後,已向法院申請采取訴前財產保全,提起訴訟。

盡管*ST德奧表示計劃通過加快回收應收賬款、處置資產及股東借款等方式,多渠道籌措償債資金。但從報表來看,*ST德奧資金鏈早已無“活水”。

截至2017年年底,德奧通航凈資產為-1.64 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 125.63%。2018 年3月,*ST德奧已出現資金流動性危機,兩筆銀行貸款逾期,本息合計金額約2.04億。

而應對逾期,*ST德奧的做法只能是資產抵押,以新還舊。3月28日,*ST德奧對外稱,公司以佛山市某工業用地等資產抵押給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環市東支行,申請1.799億元借款以用於借新還舊,償還此前拖欠該銀行的1.8億元貸款。而另一筆與建設銀行佛山分行的流動資金借款,逾期尚未有解決辦法披露。

與*ST德奧相比,斯太爾則是陷入了信托通道違約的“羅生門”。以斯太爾的說法,公司2016年7月,斥資1.3億元購買了“方正東亞·天晟組合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主要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和債權等。按約定,該產品存續滿12個月時可提前終止,但當斯太爾稱公司於去年8月要求終止至今,僅收到1040萬元收益款項,本金至今未能收回。斯太爾因此將國通信托及投顧公司——北京天晟同創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天晟同創”)告上法庭。

但提供通道的國通信托最新回應稱,上述信托計劃屬事務管理信托,公司按合同履行受托人管理責任,以天晟同創投顧指令,將資金用於了對玉環德悅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玉環德悅”)的增資,成為後者的股東。斯太爾則以工商資料為證據表示,該增資並不存在,因為玉環德悅股東及註冊資本在增資後未發生任何變化。

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玉環德悅的股東為兩大自然人,就增資一事記者試圖撥打該公司聯系電話求證,但截至記者發稿,該電話無人接聽。增資是否到位,而天晟同創作為投顧的投資指令又是否來自斯太爾?目前外界尚不得而知。

兩大“燙手山芋”

斯太爾信托理財風險背後是“德隆系”舊部入局以來不可掩飾的業績困局。2012年—2013年,英達鋼構開始攜矽谷天堂旗下天津恒豐,以及四家國內PE機構長沙澤洺、長沙澤瑞(已更名“珠海潤霖”)、寧波貝鑫、寧波理瑞謀劃入局斯太爾。

以當時披露的資料來看,來自長沙的兩家PE當時委托代表江發明,資料顯示他是素有“德隆遺孤”之稱的湖南湘暉置業有限公司(已更名為“湖南華鴻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寧波兩家PE當時委托代表是朱曉紅,朱曉紅現為*ST德奧大股東梧桐翔宇的股東之一,而梧桐翔宇則存有更多“德隆系”舊部的身影。(詳見第一財經4月19日報道《德奧通航資金鏈臨危再曝巨虧,“德隆系”老套路又陷滑鐵盧》)

在英達鋼構攜手“德隆系”舊部入局斯太爾之後,原本給出的業績對賭承諾是2014年-2016年,扣非凈利潤不低於2.3億元、3.4億元、6.1億元。但實際情況是,這三年斯太爾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666萬元、-2.11億元、1384萬元,均未完成業績對賭承諾。不僅如此,英達鋼構至今尚未支付2016年的業績補償款 4.86億元,斯太爾已將其告上法庭。

*ST德奧的業績困局則更為嚴重。2013年,梧桐翔宇成為該公司大股東,畫餅家電和通航“雙主業模式”卻並未拯救公司基本面。財報顯示,2015年—2016年,*ST德奧扣費後凈利潤分別為-0.23億元、-0.10億元,到2017年雙主業模式被證偽,*ST德奧當年扣費後虧損5.39億元,凈資產也由3.4億元下滑至-1.66億元。

“本身的邏輯就是找殼裝資產做股價再融資,但監管環境變了市場也變了,很難再做成以前德隆那套(邏輯)了,項目也不好裝進上市公司,停下來了。”接近“德隆系”負責項目運作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德隆系”舊部操盤的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出現了造血難題,這也使得“德隆系”自己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第一財經記者還發現,斯太爾的四家PE股東將所持股份合計近2.34億股進行了質押融資。同樣的情況是,梧桐翔宇也將其持有的*ST德奧6538.77萬股,也以“業務需要”為理由全部進行了質押融資。

在重組失利、資金緊張的局面下,“德隆系”舊部也在謀劃套現離場。

斯太爾的四家PE股東自2017年以來就曾先後與中科迪高、上海圖賽、中銀九方商討股權協議轉讓,但均以流產告終。今年3月20日,斯太爾再度公告,四家PE股東與剛剛成立20天的眾誠泰業簽署了《股權轉讓意向書》,擬以9.5元/股,轉讓共計約1.98億股(占斯太爾總股本的25.1%),若轉讓完成,斯太爾將再次易主。但隨後3月28日,斯太爾即公告,因民間借貸寧波貝鑫持有股份的4370萬股股票已被司法凍結。而截至5月30日,斯太爾的股價已跌至4.28元/股,不及眾誠泰業接盤價的二分之一。

而*ST德奧則早已進入停牌“避險”的重組之中。2016年12月,*ST德奧就開始停牌再度策劃重組,3個月宣布收購珍愛網的序幕,一度被外界認為“德隆系”舊部將賣殼離場。但這項持續了近一年的重組計劃,最終也遭到監管叫停。

2017年11月6日,停牌近1年的德奧通航複牌,隨後股價接連下挫,21個交易日跌幅近五成,市值蒸發近30億元。2017年12月4日,德奧通航再度以重組為由,緊急停牌至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20

煤價愈炒愈㷫 揭殼股變身「吸水」內幕

1 : GS(14)@2010-12-01 23:10:11

2010-11-24 EW

全球熱錢氾濫,加上內地經濟急速發展,電力需求殷切,造就煤炭有價。一眾殼股細價股老闆深明有智慧不如趁勢的搵銀真理,近年紛紛「做煤」,由山西走到內蒙搜羅煤礦,然後大玩魔法變身煤炭概念股,將股價連環炒高。

正如股神巴菲特的「啜核」金句「潮退方知誰在裸泳」,近日美金出現報復性反彈,拖累國際資源價格急挫,一眾煤炭概念股亦齊齊遭殃。本刊檢視近年企圖變身的煤炭股,發現部分「撻Q」收場,就算勉強轉型,煤炭業務對公司貢獻亦微不足道。在高位接火棒的散戶,翻身可能遙遙無期。

資源股當炒,有金融圈人士透露,近年不少內地偏遠煤礦礦主,捧着個未開發的礦到香港拍門,希望注入上市殼股,齊齊搵食。

「河南、貴州、雲南都有,好多是小型煤礦,經濟價值成疑。不過對上市公司老闆來說,重點不是煤礦是否值錢,而是對自己有無好處。公司股票既然唔值錢,印公仔紙交換不值錢的資產,基本上無損失,最緊要隻股有得炒!」他一語道破變身煤炭股背後的遊戲規則。

小型煤礦送都不要

根據本刊統計,過去兩年多,超過七間上市公司藉宣布收購國內外煤礦,變身煤炭概念股,股市好景時,不難禾雀亂飛。近日大市顯著調整,細價股首當其衝。

截至上周五,能夠在高位企穩的煤炭變身股,寥寥可數。相反自五十二周高位插水者,卻大有人在!

事實上,煤炭資源涉及大量專有名詞和風險因素,單是煤礦品種、地點、價格及產量,連部分分析員都感到相當陌生,散戶要識別牛鬼蛇神,談何容易?

在國內從事煤炭採購及運輸的秦發(866),近年有意收購煤礦,對於市場充斥煤炭變身股,執行董事翁立頗不以為然。「有些公司買的是一個概念,比方說河南、雲南等,那邊還有九萬噸採礦權(指煤礦)。這些礦,送給我都不要!沒有經濟價值嘛,(煤)根本賣不出去給發電,只是用來炒炒股票而已!」

借殼吸水炒高散貨

據他觀察,變身公司收購的煤礦,規模都比較小,對業績沒有太大貢獻。目前中國煤炭主要產自山西及內蒙,最細規模的煤礦年產量最少九十萬噸。反觀四散全國的小型煤礦,年產量不過五萬至九萬噸,很多更在中央整合煤炭業時被淘汰。

利用當炒概念搞注資借殼,在股市中長玩長有,手法大同小異,不外乎傳出收購消息,借勢將股價大幅炒上,引誘散戶追貨,最後抽水走人,煤炭概念股亦不例外。

有投資銀行界人士坦言,見過有大股東借殼後一時三刻未能回本,不斷炒高散貨給其他股民,「國內人最鍾意搵同鄉接貨,有老闆買隻殼不夠幾個月,就轉手賣畀另一個大股東抽水走人。不過同鄉損手亦不用怕,實有下批新股民接貨!」他承認,變身煤股根本不適合散戶投資。「收購文件雖然由港交所批,但很多項目講明可能成功,亦可能渣都無。我的經驗,是收購項目超過九成失敗,不少變身股最後連影都無埋!散戶真係要炒,起碼要清楚新股東的買殼成本,有幾多下跌水位,以及批貨落在甚麼人手上。」泓福資產管理研究部主管鄧聲興提醒投資者,這類變身煤股絕不宜長揸。「不要當投資國企資源股,見成交量突然縮水,可能已『炒完』,就要小心!」

炒錯股變「大閘蟹」

炒錯變身煤炭股,損失可以相當慘重。前稱建發國際的神州資源(223),○八年聲稱斥資一億四千萬收購一個黑龍江煤礦,變身煤炭股,股價一度飆升四成。其後賣家指控公司未有支付分毫,結果爛尾收場。

今年七月,神州資源公布全年業績,勁蝕超過八億,核數師甚至對財務報告「不發表意見」,原因是不肯定公司爛尾的損失,是否只有八億元!公司由去年七月開始停牌,至今仍未復牌。

就算成功變身,亦不一定食到大茶飯。前稱明興水務的蒙古投資(402),去年向包括在金融風暴中被清盤的正達證券揸弗人,人稱「太子王」的王正平收購五個分別蘊藏煤、金及銅的蒙古礦場,股價隨即爆升。

至今年八月,公司正式易名蒙古投資,打正旗號搞煤礦業務。豈料上周突然發出通告,聲稱由於出現「不可預見的技術原因」,估計蒙古礦場今明兩年預計的煤礦出產量,分別由原先估計的三十萬噸及二百萬噸,大幅縮水至六萬噸及一百萬噸!

散戶最緊要識忍手

雖然炒變身煤股風險高,但只要炒中一隻成功轉型,潛在回報同樣豐厚,關鍵是哪間上市公司有這個本事。

招商證劵高級分析師石鈺教路,散戶最好先仔細研究公司披露的收購資料,再花約一年時間觀察公司收購的煤礦產能及盈利能力。「好像內蒙古,有很多參差不齊的煤礦,不寫清楚的話,注入的是甚麼煤也搞不清。」另外,她建議投資者留意變身煤股的管理層變動。「轉型公司很多都是借殼上市,注資一方可能跟原來大股東有分歧。如果轉型公司整個董事會都換掉,就說明沒有甚麼糾紛,做決定時就不會有矛盾,投資者可以放心一點。」

山西煤質勝內蒙

目前國內的煤炭主要產自山西及內蒙一帶,但煤的質素相當參差。以儲量來說,內蒙較山西多。若以較值錢的焦煤蘊藏量來說,則山西較多。例如內蒙有很多煤礦只能生產不能用來發電的褐煤。

招商證券高級分析師石鈺說,最貴的煉焦煤,可以賣到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元人民幣一噸,褐煤則便宜得多,每噸售價只有約一百多元。「地理位置決定煤的質素,好像在內蒙,如果不是在鄂爾多斯、烏海或銀川附近,就一定不是好煤!」她說,目前銀川主要出產「煉焦煤」,靠近鄂爾多斯主要出產「不黏煤」,跟神華(1088)的煤一樣,是發電量達五千到六千大卡的煤。大卡是用來量度不同煤種燃燒後發出熱量的單位,發熱量愈高愈好,高大卡的煤也愈貴。

撰文‧夏婉嘉 攝影‧彭大偉 設計‧雷振邦
2 : GS(14)@2010-12-01 23:10:4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613
港成蒙古礦產最大水喉 券商:賣家才是最大贏家
3 : 鱷不群(1248)@2010-12-02 00:03:11

2樓提及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613
港成蒙古礦產最大水喉 券商:賣家才是最大贏家

應該是最大水魚
4 : GS(14)@2010-12-02 07:07:19

買家才是最大水魚,是嗎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50

殼股愈來愈貴 不如「種」一隻? 撰文:蘇麗珍

1 : GS(14)@2011-07-27 23:04:35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840ddce-bbfa-4431-9ec9-4930463834c6-405482
2 : Sunny^_^(11601)@2011-07-28 09:50:50

隻現代教育...應該都係其中之一.
3 : GS(14)@2011-07-28 22:30:52

近排創業板那幾隻都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50

朱太金利豐9600萬購百齡 殼后再「嗒」殼股

1 : GS(14)@2012-12-08 22:07:20

我想他們睇漏左808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207/news/ec_ecd1.htm
【明報專訊】金利豐證券(1031)行政總裁、有「殼后」之稱的朱李月華再買殼股。於百齡國際(8017)12月4日公布達成和解協議,免被清盤之日,朱太首次沾手該股。她及金利豐,在市場外以每股現金代價8仙,首度披露持有百齡12億股,該批股份的價值相當於9600萬元。該股昨日收報0.113元,乾跌逾5%。
持12億股 為股本6.37倍
該批股份的數目,相當於百齡現有股本的6.37倍。有關股份的性質,為透過以實物交收的非上市衍生工具形式持有,該等衍生工具通常為可換股債券。本報曾致電金利豐證券方面查詢,但是並未獲回覆。
百齡則於12月4日公告內交代,其須於今日向Concept Capital以銀行本票形式,支付9300萬元。待Concept Capital收到款項後便撤銷申請將百齡清盤,及交回7000萬元人民幣可換股票據正本。若百齡未還款,百齡亦須匯入7490萬元人民幣全額、420萬元人民幣利息及7000萬元可換股票據利息及未償還金額。此前百齡皷發公告指出,其在7月下旬透過富通證券配售1億元的可換股債券,則一再延遲,最後延期至12月14日。該批債券涉及換股價同為0.08元,可換股數目12.5億股,比金利豐及朱李月華沾手的換股數目為多。
百齡現時主力發展造紙、生物降解材料及放貸業務。現任主席黃錦亮,曾經在內地管理輕工業務,亦曾經為威力洗衣機廠負責人。
2 : GS(14)@2012-12-08 22:10:48

呢批債券好多間公司都有.... 3823 同8226本身就有d關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011&page=9#284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5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506844_C.pdf

和8017、8029 、3823同樣的可換股債券,本金額8,400萬
「認購人」指Concept Capital Management Ltd.,於馬紹爾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01126004_C.pdf

802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01117044_C.pdf

8017

「認購人」 指 Concept Capital Management Ltd.,一間於馬紹爾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其註冊辦事處為馬紹爾群島之
The Trust Company,地址為Trust Company Complex,Ajeltake Road, Ajeltake Island, Majuro, MarshallIslands MH96960;

8226借錢給3823 大股東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9&tid=8011
3 : GS(14)@2012-12-08 22:11:1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021126_C.pdf

邊個出假支票?

茲提述一宗最近由一名Chan Ping Yee先生 (「原告」) 在高等法院對本公司 (作為被
告) 提出的訴訟,訴訟編號為 HCA 1700/2011。訴訟理由涉及一張日期為二零一一
年五月一日,金額為39,000,000港元的未能承兌支票,原告聲稱該筆款項須向其支付
但在欲兌現該支票時遭拒兌。
本公司在徹底調查此事及就此充分諮詢過法律意見後,確信原告的索償毫無理據,
因為 (1) 所述的支票在該情況下,並不構成可執行之票據;及(2)根據匯票條例,
所述的支票在發出上述訴訟的傳訊令狀前已經註銷。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 ... ee&src=MAIN&lang=ZH

同名同姓的人叫陳秉義,當年他就認購了這批8%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060216035_C.pdf


這間Concept Capital 是否和德泰有關? 這筆錢剛好和他欠的錢差不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1062103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01019002_C.pdf

原來佢都有同人一齊買了8351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 ... ee&src=MAIN&lang=ZH
4 : GS(14)@2012-12-08 22:14: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072900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111602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1204164_C.pdf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 ... nk&client=firefox-a
【on.cc 東方互動 專訊】 百齡國際(08017)被Concept Capital Management Ltd.入稟高院清盤。該股朝早無成交,午後成一口價報1.38元共1.38萬元,無升跌。
5 : GS(14)@2012-12-08 22:16:0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01128012_C.pdf
原來Concept Capital 都有認過1073 的股票
6 : GS(14)@2012-12-08 22:16:4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12031100_C.pdf
一股未換
7 : GS(14)@2012-12-08 22:17:0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1206050_C.pdf
8089 認 8017 CB公告
8 : GS(14)@2012-12-08 22:19:28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 ... 7&src=MAIN&lang=ZH&
梁寶福都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12

券商殼股或炒起 周顯

1 : GS(14)@2014-04-15 14:24:5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看到南華金融(0619)正在洽談賣殼的消息,登時泛起了無窮的回憶。


我的第一個股票戶口,就是在南華證券,那時是因為老友Dan在那裏的企業融資部當頭頭,介紹我去開戶口的。當時,我的經紀就是Jason,我存進了10萬元,碰巧那時遇上了科網狂熱,很快這筆錢便滾大了100倍,變成了1000萬元了。在跟的幾年,Jason常常和我討論股票,賺了不少錢,也學懂了不少東西。

在「南華證券」當客戶,我學到了很多。那時候,「南華同學會」的聚會,我總是出席,周五到周日就去玩,走遍了大江南北,每逢農曆新年,大伙兒就聚賭麻將牌九,現在大家都老了,很多同學都發財了,不玩了,但是回想起當年的快樂日子,還是十分回味。

當年經紀已上岸 湊女等買豪宅

上星期和Jason還有現已貴為上市公司董事的鄧子棟吃飯,大家又緬懷往事一番。不過,Jason已經上了岸,手握大把現金,日日在家湊女,只希望樓價快跌,可以full pay買番間豪宅。

(按﹕鄧子棟公子本來是個富二代,個樣都幾靚仔,又斯文有禮,是城中的筍盤。他當過投資銀行的高層,他的投資又十分成功,我都不時同他收風學,他去當上市公司董事,只是應朋友之邀而已。)

說回南華金融的賣殼,其實「港股直通車」之後,證券股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相信證券殼又會炒番一轉,皆因內地證券公司都會想進軍香港市場,插番支旗,梗係要買番個殼先啦。不過香港上市的證券股並不多,市場可能又會大玩尋寶遊戲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 : reference(1610)@2014-04-15 17:16:08

greatsoup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415/columnist/en30_en30.htm

(按﹕鄧子棟公子本來是個富二代,個樣都幾靚仔,又斯文有禮,是城中的筍盤。他當過投資銀行的高層,他的投資又十分成功,我都不時同他收風學,他去當上市公司董事,只是應朋友之邀而已。)


His friend are always .....

德州撲克案指證老闆

【本報訊】中環「德州撲克」高級賭場案昨在東區法院續審,另外兩名特赦證人出庭作供,分別指證首被告曾加威和次被告Jonathan Shen都是涉案賭場「The Blue Room」的老闆,其中金融機構美林的高層Tan Michael Boon Suan供稱,他在雜誌見過「The Blue Room」廣告,又曾在CNN網站看過報道,沒想過該賭場是非法場所。而曾任銀行家的特赦證人鄧子棟作供稱,他聽過該賭場的職員叫首被告「老細」。

案件編號:

ESCC 4855/10
3 : reference(1610)@2014-04-15 17:43:33

greatsoup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415/columnist/en30_en30.htm

說回南華金融的賣殼,其實「港股直通車」之後,證券股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相信證券殼又會炒番一轉,皆因內地證券公司都會想進軍香港市場,插番支旗,梗係要買番個殼先啦。不過香港上市的證券股並不多,市場可能又會大玩尋寶遊戲了。



究竟佢真儍定扮儍? 港股直通車對香港證券行有乜好處? 內地人買港股只可通過內地證券行 (反之港人買滬股通過香港證券行), 除非假設港人對滬股有極大需求, 否則直通車其實對香港證券行冇乜好處
4 : roadman(34674)@2014-04-16 09:10:46

reference3樓提及
greatsoup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415/columnist/en30_en30.htm

說回南華金融的賣殼,其實「港股直通車」之後,證券股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相信證券殼又會炒番一轉,皆因內地證券公司都會想進軍香港市場,插番支旗,梗係要買番個殼先啦。不過香港上市的證券股並不多,市場可能又會大玩尋寶遊戲了。



究竟佢真儍定扮儍? 港股直通車對香港證券行有乜好處? 內地人買港股只可通過內地證券行 (反之港人買滬股通過香港證券行), 除非假設港人對滬股有極大需求, 否則直通車其實對香港證券行冇乜好處

沽金融股, 因為H比A貴. 但買H比A平就只係等更傻的人接貨, 我不會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