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多次重要講話將全球市場對於“英國脫歐”的關註度再次點燃。梅不僅不留余地地表示將徹底退出歐盟單一市場,並且搖身一變成為“貿易推廣大使”,致力於將英國打造成全球貿易的領軍者。
2016年作為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開局之年,恰逢英國公投脫歐這一重要變化,在後脫歐時代英國經貿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英之間的貿易往來是否會受到影響呢?
“我認為,中英經貿合作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商處公參金旭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梅在1月17日講話中談到退出歐盟後,希望能與更多國家達成新的貿易協定時,最先提到的就是中國。”金旭表示,中英兩國都致力於推動結構調整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互補性突出,合作潛力巨大,雙邊經貿合作面臨難得的機遇。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商處公參金旭 來源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商參贊處網站
中英貿易重在互補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商處提供的最新數據,2016年以來,受世界經濟複蘇緩慢、全球貿易活動低迷等因素影響,中英貨物貿易出現小幅回落。2016年全年中英貨物貿易額743.4億美元,回落5.3%,其中中國對英出口556.9億美元,下降6.5%;中國自英進口186.5億美元,下降1.5%。
盡管數據有所回落,但過去一年,中英貿易合作地位更加穩定。目前英國穩居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且貿易結構更是不斷優化,2016年,中國對英出口中,服裝、鞋類、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保持平穩,計算機、通訊器材等產品穩步增長。中國已成為英國車輛、航空發動機等相關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此外,中英雙邊服務貿易也步入發展快軌。
對比發現,中英兩國在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研發創新能力、產品競爭優勢方面差異較大,且兩國正處於產業調整和轉型的不同階段,互補性強,利益交匯點多。英國創新研發能力全球領先,高端制造業發達,而中國具有強大的生產和制造能力,正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兩國合作將取得“雙贏”效應。
英首相特蕾莎·梅在最近的講話中提出了“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的概念
金旭對記者表示,過去一年中英兩國在貿易投資、地方合作、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更大進展,中英經貿合作已經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互利格局。
“尤其是去年中英兩國成功召開了第八次中英經濟與財金對話和中英經貿聯委會第12次會議,隨後中國地方政府也掀起了對英經貿合作的熱潮,”金旭介紹稱,黑龍江省、遼寧省、甘肅省等經貿代表團已陸續來英開展各類經貿促進活動,雙方地方企業的對接和務實合作也在有序推進。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國家、地方政府層面互動的增加,中、英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投資、合作機會。尤其是在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匯率急劇下跌,金融市場波動及對脫歐前景不確定造成外部市場對英國投資信心不足,但就在那時,中國企業對英國發展前景依然信心不減。
目前,中國企業對英投資繼續引領中國對歐投資。根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1-11月份中國對英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達10.9億美元。根據駐英經商處不完全統計,2016年中國企業在英完成並購(參股)和綠地投資50多起,投資並購領域涉及品牌銷售、高端制造、金融合作、能源項目、足球俱樂部、房地產等。
2016年,上億英鎊的“大單”就包括:上海家化以1.35億英鎊收購英國母嬰品牌湯美天地;中航國際以1.55億英鎊收購英國飛機內飾制造企業AIM Altitude;聯想控股以1.1億英鎊收購英國養老保險公司(Pension Insurance Corporation)部分股權;國投電力1.854億英鎊收購英國海上風電項目WFEUK;脫歐公投後的7月,萬達旗下美國AMC院線又9.21億英鎊收購英國第一大院線Odeon,創下英國脫歐後中國對英並購金額的最大單。
萬達收購的英國第一大院線Odeon
此外,保利地產、複星、海航、中國人壽、中民投、首開集團等企業相繼斥資收購倫敦房地產項目,中資企業繼續進軍倫敦房地產市場,豐富企業國際資產配置。
在面臨著“後脫歐時代”不容忽視的不確定性下,為何中企依然對英國市場青睞有加呢?金旭認為,英國商業環境開放透明,綜合稅賦低,擁有健全完善的法律體制,對中國投資持開放態度,今後中資企業可繼續在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品牌創意、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大對英國投資合作力度。
“滬倫通”等金融合作深入推進
今年,中英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45周年為雙方加深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有望推動在金融、投資、貿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領域的合作取得新成果。
對於市場最為關註的“滬倫通”何時有望開通,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滬倫通”的籌備仍在進行中,預計今年會有積極進展,“雙方都有達成合作的意願,已多次互派研究團隊實地考察。” 一旦上海證交所和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真正實現了互聯互通,體量將比“滬港通”更大,想象空間巨大。
此外,自2011年倫敦啟動建設離岸人民幣市場以來,中英雙方在金融合作方面迅速深化。2016年5月,中國財政部在倫敦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成為我國首次在國外金融市場發行人民幣國債。第八次中英經濟與財金對話發布《中英金融服務戰略規劃》,兩國在資產管理、銀行業、資本市場、保險業、綠色金融、“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與此同時,在英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和非經營性機構的中資金融企業不斷增加,中資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地處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積極拓展優質客戶,努力提升自身產品及服務專業能力,整體業務實現較快發展。2016年3月,中國郵政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EFT業務。2016年5月,中國工商銀行旗下工銀標準銀行收購巴克萊倫敦貴金屬倉庫。
金旭表示,盡管脫歐會對英國國際金融市場地位造成一定沖擊,但長期看,英國經濟基本面好,同時金融業具有深厚的貿易淵源,一流的專業人員,高質量的配套服務,以及語言、時區、法規等方面的優勢,中英開展金融服務合作仍面臨巨大機遇。
在激活《里斯本條約》第50條,英國正式啟動退歐程序之前,倫敦金融城市長帶領商務代表團訪華。其目的則是向中國政府和商業界承諾:脫離歐盟後的英國依然是開放型的國家,商貿的大門依然對外開放。
2月24日,倫敦金融城市長龐安竹(Dr. Andrew Parml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里斯本條約》第50條被觸發之前,英國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過渡期的安排,而且會根據倫敦金融城的產業提供量身定制的過渡方案,以確保倫敦在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
龐安竹是倫敦金融城第689任市長,於2月16日至26日帶領商務代表團對北京、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進行訪問。
訪華前,龐安竹在在中國媒體刊發署名文章稱,英國脫歐公投後的篇章已經掀開,倫敦金融城期待與英國政府以及全國各地其他機構協作,減少商業領域的不確定因素,確保貿易和投資的持續增長。而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及其他主要海外市場的合作,是脫歐後的英國發展宏圖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2月8日,英國下議院以494票贊成、122票反對的壓倒性投票結果,通過了首相特雷莎·梅提出的脫歐議案,這使英國政府有望如期在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市場普遍擔心,如果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將影響到目前倫敦作為全球金融機構進入歐洲市場門戶的地位。
金融服務業在英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高達10%。而倫敦金融城聚集著近300家外國銀行分支機構。倫敦市場外匯交易量占全球40%左右,處理全球約20%的跨境貸款。
對於倫敦金融城如何應對“脫歐”,如何繼續保持競爭力,龐安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以後,英國首相特里莎·梅已經認真聽取了倫敦金融城各方的聲音,金融城的主要訴求已被涵蓋在政府“脫歐”的12點計劃中。
這12點計劃,包括與歐洲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與全球其他國家達成新的貿易協定等內容。並強調英國將重新探索作為全球化貿易國的角色。龐安竹認為,這些都是對倫敦金融城這個英國乃至全球領先金融中心的利好消息。
龐安竹說,英國首相特里莎·梅正在研究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替代性做法,“我們也在期待。”
不過,龐安竹稱,倫敦金融城是一個非常具有彈性的金融中心,目前也正在推進新的工作方法的實踐,比如綠色金融、金融科技。“所有這些都非常有潛力,我們也預期金融城的從業者在未來10~15年增加50%。”
龐安竹在署名文章中稱,將與中國同行們探討如何在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等方面加強合作。英國的金融科技部門擁有逾200億英鎊的市場,產業收入超過66億英鎊,自己希望探索與中國公司和監管機構在這個行業更深層次地合作,同時還將討論中英兩國如何加速推廣綠色債券,並更廣泛地采取行動發展綠色金融。
龐安竹稱,英國希望繼續成為中國在西方的首選合作夥伴,以及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我們將在未來的數月甚至多年的時間里爭取與歐洲各個鄰國談判達成互惠協議,同時我們也將加深與世界上其他新興經濟體,特別是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系。
不過,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此前表示,自己不認為英國退歐程序以及鍛造新的英歐貿易關系能夠在2年內完成。容克強調,在離開歐盟前,英國不能簽訂雙邊自貿協議。
陸家嘴金融城是倫敦金融城加強與中國合作的重要平臺,2月24日,龐安竹見證了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與英國國際貿易部(DIT)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加強中英高級金融人才發展和促進雙邊企業合作。
上海市浦東新區組織部部長談上偉表示,作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目前陸家嘴金融城從業人員50萬人,其中金融從業人員有29萬人,但是與倫敦金融城相比還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還不夠集聚,本土人才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倫敦金融城是對標的榜樣。
根據備忘錄內容,雙方將合作引入英國優質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訓資源,共同開發既契合陸家嘴區域發展特點,又對接企業對金融人才需求的培訓課程,並建立不定期交流互訪機制,就國際金融人才培養等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組織高峰論壇、圓桌會及研討會;同時,通過高端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推動雙方金融和專業服務類企業的共同發展。
而在隨後舉行的專題圓桌論壇上,天安財險、華金證券,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自貿區基金等企業、機構,圍繞中英高級金融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中英企業加強雙邊合作和業務拓展等進行交流。
上海自貿區基金方面表示,中英在PE投資領域的合作現在還處在非常基礎的交流階段,未來的合作空間巨大,可以從共同投資、接力投資等方面加強合作。一方面中英PE投資同行可以在兩國具體投資項目上開展共同投資,發揮各自本土優勢,實現項目共享。一方面可以互為退出對象,尤其是不同階段的投資,或在資源、市場等方面存在差異互補的項目。
“立足上海自貿區,作為有能力整合中國特定產業資源的PE機構,自貿區基金也希望與更多的英國專業機構建立合作,我們計劃接洽、選擇5-6家優秀的PE機構,結成共同投資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形成高效、切實可行的共同投資和價值創造模式。”自貿區基金負責人說。
倫敦金融城亞洲事務大使馬雪莉(Sherry Madera)表示,英國政府非常願意成為中國的合作夥伴,雙方可以共同向市場推出一些新的金融產品,通過共同的培訓項目來促進發展。
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推進,一旦倫敦作為傳統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出現變化,倫敦之外將有哪個城市會取而代之成為歐洲金融中心?對此,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在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向第一財經記者謹慎表示“未來不可預測”。
有媒體報道,把總部設在英國的一些大型銀行正醞釀將部分業務從英國搬到歐元區其他金融中心。
“我覺得這需要取決於英國和歐盟就金融業的談判結果,這是談判的一個部分,這可能會對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影響。如果談判順利,可能會導致歐盟和英國之間產生一些金融服務業在歐盟內部的流動性,但較少會產生國際範圍的流動性,但雖然有這樣的一些影響,仍然在可控範圍內。”韓福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左一)
歐洲央行執行委員勞滕施萊格日前也表示,無論這些銀行搬到歐元區哪里,確保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是關鍵。從這個表態可以看出,歐央行並未否定銀行從英國搬出的趨勢。
“有一種可能性關乎到歐洲大陸的金融服務,這會把需要在歐洲大陸接受金融服務的人從倫敦轉移到歐洲大陸,這可能導致不同國家需要設立一些額外的資本目標。”韓福德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3月20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於3月29日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即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
而就在25日,意大利首都羅馬,歐盟舉行特別峰會紀念歐洲一體化的標誌——《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但是,這場活動只有27個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和歐盟機構領導人出席,英國缺席。
最新的英歐博弈是,歐盟方面向英國政府開出600億歐元的脫歐費用,包括歐盟官員的養老金等,容克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打折”。
ING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提姆·康頓(Tim Condon)上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訪問時表示並沒有感受到歐洲放松金融監管。
“歐洲銀行從美國放松金融監管的動機中感到了壓力,但現在要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至少在歐洲我還沒有感到任何這種松綁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跡象。”
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爭奪戰的名單越來越長。
就在英國正式宣布觸發脫歐條款之前48小時,米蘭也宣布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的爭奪。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上。米蘭僅排在第56位。不過,這並不妨礙米蘭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們也試圖從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分得一杯羹。有分析人士預測,英國脫歐可能令倫敦金融城最高損失23萬個工作崗位,轉出總計1.8萬億歐元資產。
巴黎和法蘭克福之間出現日漸白熱化的“雙城之爭”:法國人在吐槽法蘭克福生活無聊,而德國人在揶揄巴黎的罷工傳統。
盡管法國向全球派出“遊說團”,以及遊說能力明顯更勝一籌,但是,目前法蘭克福仍稍占上風。同時,阻止各金融機構向巴黎進軍的最大障礙,正是法國極右翼國民戰線總統候選人勒龐。
與此同時,在歐洲政界則存在一種看法,即沒有必要將倫敦金融城因脫歐所喪失的業務和工作崗位全部轉移集中在某個特定國家,若能做到利益均攤,則更令各國在脫歐談判中有動力統一戰線,應對英國。
巴黎的頭號競爭對手:法蘭克福
在英國宣布脫歐的公投結果之後,不少大型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權衡其在未來的選擇。一旦英國離開歐洲單一市場,許多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金融機構將失去在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金融通行證”,各機構目前都在默默為最壞的情景做準備。
英國脫歐導致的崗位遷移風險。灰色:相關人員總數;藍色:可能遷移的人員。從上至下:JP摩根;巴克萊;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匯豐;德意誌銀行;花旗;瑞士信貸
最新GFCI顯示,倫敦仍是全球頭號金融中心,但脫歐或改變其排名。同時,法蘭克福排在第23位,巴黎排在第29位,都柏林排在第33位。其中,法蘭克福被視為是巴黎的頭號競爭對手。
法蘭克福金融合作促進會主席法特(Hubertus Väth)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為法蘭克福吸引1萬個金融工作崗位。喊出“法蘭克福已經掛好了歡迎橫幅,大門向諸位敞開”的口號,並告訴倫敦的金融業人士,“千萬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好的危機。”
法蘭克福的優勢顯而易見。倫敦金融城10個最大的銀行中,有8個已經在法蘭克福有分支機構;10個最大的保險機構中,有6個也已經在法蘭克福或慕尼黑有分支,且德國金融從業者的英語水平無可挑剔,這將使轉崗過程變得容易得多。從成本看,法蘭克福要比巴黎低多了。
實際上,法蘭克福在居住等方面是全歐洲最便宜的金融中心:在法蘭克福,每年租用公寓的總成本和每位員工的辦公空間費用之總和在3萬歐元左右,這還不到巴黎的一半。
德國還在宣傳之余揶揄法國人的罷工傳統。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州財政部長沙費爾(Thomas Schäfer)表示,看看法國罷工頻繁的程度。“如果在法蘭克福垃圾桶三天都沒清理,那一定是世界末日來了。如果在法國,這估計意味著經濟好轉的開端。”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期所做的一份針對30名金融高級從業者和官員的調查顯示,法蘭克福之所以在這場競爭中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其中重要原因是在於法蘭克福是歐洲央行的所在地。
一位正在計劃向歐洲遷移工作崗位的高管表示,德國如此領先,以至於法國人都不太能相信這樣的現實。
德國央行高級董事會成員東布萊特(Andreas Dombret)在英國脫歐當天稱:“許多銀行都對法蘭克福感興趣,已經來敲我們的門,我們也進行了很多有趣的討論。”
綜合各報道顯示,目前UBS銀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美林銀行都在考慮法蘭克福。
“美國五大銀行中的三家,還有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各有一家銀行表示,他們或者已經決定來法蘭克福或正在進行決策。” 法特表示。
不過,法蘭克福也並非沒有短處。比起巴黎和倫敦,法蘭克福顯得有些沈悶。法特也承認:“媒體把法蘭克福形容成公墓和死水之間的東西。”
相較於巴黎而言,法蘭克福的生活稍顯得有些缺少文娛氣息。這常常被在法蘭克福工作的相關從業者所抱怨。一位德國版《金融時報》前高層就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由於法蘭克福的生活過於無聊,盡管歐央行的新聞十分重要,但他的記者都不願意去法蘭克福駐站。
作為應對,法蘭克福方面甚至在派去倫敦的遊說團隊中帶上了一位夜店店主,為法蘭克福“洗刷”名聲。
勒龐:巴黎無奈的“死穴”
法國派出了幾乎最雄心勃勃的遊說隊伍,奔赴全球作自我推介。
卸任法國央行行長職位後,法國央行名譽行長克里斯蒂安•努瓦耶(Christian Noyer)變身為幫助法國爭奪歐洲金融中心的特使。他曾在去年年底低調訪問中國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推廣巴黎金融中心。他明顯希望消除一直以來外界對法國的成見,譬如高稅率、勞動力市場不靈活以及法國人對英語的仇視態度。
努瓦耶在當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法國目前企業所得稅基準稅率為33.3%,但到2020年將下降至28%。
匯豐銀行上個月表示,該銀行計劃將1000名員工遷往巴黎,其中一半就是法國人。
努瓦耶表示,法國正在努力進行勞動力市場改革,同時法國監管機構具有較好資質。目前巴黎已經匯集了歐洲前20大銀行中的5大銀行和世界前25大保險公司中的3大公司,同時巴黎是歐洲大陸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資產管理規模達3.6萬億歐元,僅次於倫敦,此外還匯集了世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然而,根據《金融時報》調查,各金融機構之所以對巴黎的態度有所保留,原因在於擔憂勒龐在5月勝選。一位法國遊說團隊中的高級官員稱,許多金融機構都在等待五月法國總統大選結果,無論是法國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或是獨立候選人馬克龍(前羅斯柴爾德銀行家)勝選,他們都會立刻開始考慮搬去巴黎。“但如還是左派或是極右翼,那麽這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很可能就會去別的地方。”
勒龐目前承諾若上臺將有可能觸發“法國脫歐”公投,並一再威脅要脫離歐元區。
面對法國大選中極端右翼有可能上臺,將改變法國乃至歐盟格局這一問題,努瓦耶無奈地笑了笑,但回答時態度堅定:“法國脫歐,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沒有法國就沒有歐盟,就像沒有德國就沒有歐盟一樣。”他表示,“我可以保證,我們這次選舉,無論是任何結果,都不會脫歐。”
分散一點更好
伴隨更多歐洲城市加入這場新歐洲金融中心爭奪戰,最終的雙贏結局恐怕是將倫敦轉移出的業務在諸多金融城市之間分配。
“我不認為所有的銀行都會搬到歐洲的同一個城市,他們肯定會分散一點。” 東布萊特表示,在歐盟經營的銀行需要獲得“歐盟護照”的監管許可,並且必須在至少一個歐盟成員國設立地區總部。
沙費爾表示,這些金融業務在歐洲地區的分散可能會對歐盟在談判中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去了一個國家,那些沒有受益的國家就不會把這看作是同英國進行脫歐談判的重要組成部分。” 沙費爾表示,“但是,如果我們大部分人都可以獲利,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統一戰線,確保我們從英國方面獲得更好的結果。”
金融從業者也傾向於認為,加入爭奪戰的歐洲城市各有利弊,根據各機構需要可以進行雙向選擇。
譬如,都柏林的最大優勢是法律系統與英國相似,且時區和語言與倫敦相同,缺點也非常明顯:基礎建設和監管能力尚有欠缺。目前,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會將更多的交易業務從倫敦遷到都柏林。
盧森堡則是一個有著對金融業和銀行家有著偏愛傳統的國家。不過該國的弊端在於經濟體量過小,有可能產生超負荷問題。
阿姆斯特丹擁有良好的歐洲陸海空交通樞紐,且英語在荷蘭被廣泛使用。不過,其金融行業目前規模仍很小,且存在嚴格的薪酬獎勵上限。不過,一些日本銀行家倒是看上了阿姆斯特丹良好的空港能力。
華沙擁有的是在歐洲性價比最高的、受過良好教育但薪酬成本合理的高級雇員。不過,投行不太可能把前臺工作放到那。許多大銀行已經將後臺辦公和IT業務外包給了華沙,波蘭方面預測,波蘭今年將創造3.5萬個商業服務崗位。
此外,柏林和斯德哥爾摩正在試圖挑戰倫敦的金融技術中心地位。有許多金融技術企業擔心,在英國脫歐後,由於移民政策收緊,依靠高科技人才的該行業可能會無法在倫敦雇傭到世界各地最頂尖的人才。
而提到米蘭,盡管在金融中心競爭力方面籍籍無名,但其開出的條件卻是簡單直接:大幅度減稅。
——華爾街日報——
【英國退歐後,西班牙將獲得直布羅陀相關事宜的否決權】歐盟宣布,西班牙在英國退歐後將享有對直布羅陀海峽未來發展事宜的否決權。歐盟外交官表示,歐盟這次決定似乎給了西班牙很大的的甜頭,這樣西班牙就不能拿直布羅陀的問題來威脅退歐了。根據該份協議,在英國脫離歐盟後,歐盟與英國簽訂的任何可能影響到直布羅陀區域的協議,均需要得到西班牙和英國的同意 。英國外交部長鮑里斯則回應道,英國將繼續保持強硬的不妥協態度,抗議歐盟賦予否決權給西班牙。
——Reuters——
【委內瑞拉最高院將恢複國會立法權】周六,委內瑞拉最高法院裁定,將恢複國會的立法權。而就在上周三,委內瑞拉高院曾剝奪了國會的部分立法權,反對者稱此舉為一次“政變”。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隨後表示,早些時候曾敦促最高院對立法權轉移的判斷做出複審,如今我們已經達成共識去解決這個爭端,這並不是人們口中謠傳的政變。
——Bloomberg——
【五國聯合出動,瑞信集團再遭突查】瑞信集團因涉嫌逃稅及洗黑錢被5國發起調查,包括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及荷蘭等五國對瑞信集團在歐洲的私人銀行賬戶進行審查,2名瑞信高管被捕,數十人涉案遭調查,瑞信集團的員工也被質詢。此次突然的聯合審查並沒有提前通知瑞士當局,而且令瑞信集團的財富管理擴張計劃再次受阻。
——CNN——
【美司法部敦促上訴法院解除對移民禁令的限制】在夏威夷法官叫停特朗普新頒的移民禁令後,美國司法局敦促舊金山聯邦上訴法院盡快對夏威夷法官的裁決做出判定,並稱此案件對於美國大眾具有重大意義,也代表了美國憲法精神,法院應該意識到國家安全利益應當被擺在首位。美國司法部要求上訴法院在4月7日之前解除對移民禁令的限制。
——BBC——
【普圖馬約河發生澇災,哥倫比亞受泥石流侵襲】因暴雨連連,哥倫比亞普圖馬約河域發生澇災引發泥石流,造成至少154人死亡,超過300人受傷,失蹤人口不詳。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表示已經派出救援部隊前往滑坡現場進行搜索救援,災情已升級至全國性緊急事件,道路被泥石流掩蓋,房屋也被泥土淹沒,加大了救援活動的難度。
——英國金融時報——
【歐盟:對英國退歐實施的懲罰已經很嚴厲】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表示,歐盟並不會因為英國退歐就對針對性地實施懲罰,歐盟已經在退歐談判上與英國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則性條款,在英國正式脫離歐盟後,雙方的經濟貿易等事項將會正常開展。至於英國首相提議的經貿活動與退歐同時進行則是不予考慮的,因為這屬於歐盟的“損失控制”政策的一部分。
——印度經濟時報——
【福特剎車又曝問題,將召回5.3萬輛卡車】因剎車帶存在問題,福特將召回5.3萬輛F-250型卡車。福特官方表示,部分客戶在使用F-250時,汽車在正常泊車後會出現滑行,這是因為制造過程存在瑕疵,而問題車輛均產自肯塔基州的工廠。經銷商表示將會為問題車輛免費提供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