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終於落地。9月16日,隨著騰訊以 4.48 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佔股36.5%),並將搜搜和 QQ 輸入法併入搜狗現有的業務,關於搜狗持續近一年的肥皂劇終於有了結局,2013年移動互聯網一系列的資本併購與整合也借此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休止符。
對於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來說,2013年是從諸侯林立的春秋向群雄割據的戰國過渡的關鍵一年。高德、UC、新浪微博、91、搜狗這些移動互聯網時代BAT們身後的變量們紛紛上演了與巨頭的合縱連橫。資本層面發生的很多事情,如同一幕大戲。
從今年4月29日阿里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到5月10日馬云退休當天2.94億美元投資高德,再到8月14日百度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以及最新發生的騰訊4.48億入股搜狗,在今年圍繞移動互聯網這一系列涉及超過30億美元的資本整合中,表面上看4月底5月初阿里的投資組合拳帶來了大戲的高潮,而整個大戲的開幕則始於年初百度收購UC的緋聞。
201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整合有著兩大邏輯起點:一個是阿里為求上市在移動端做出的佈局,另一個則是百度為後來居上面向移動互聯網第二梯隊揮舞的鈔票。事實上,面對BAT們身後的這些變量,百度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了與有著獨特戰略價值的UC的接洽。
正因如此,這一年的資本的合縱連橫看似千頭萬緒,但是UC的決策軌跡卻是最值得研究的一個,據接近雙方決策層的業內人士透露,當時百度給UC開出的收購價格高達創紀錄的15億美元,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可是在整個互聯網力學體系中,百度的決心和UC的選擇卻一起帶動了一串連鎖反應。讓整個互聯網領域的資本角力迅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客觀來看,UC的確處在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重要位置。例如,他是國內少數除了BAT之外擁有上億活躍用戶的應用之一;是國內最重要的第3方移動應用分發渠道之一;在炙手可熱的手機遊戲市場擁有覆蓋大量開發者的成熟分發能力;同時,在應用商店模式弊端越來越顯現的背景下,輕應用及web app將在未來逐漸成為主流,而這恰恰也是UC耕耘多年的領地。所以當時業界傳聞百度以15億美元左右首先下決心出手UC,百度看中的也確實是一塊志在必得的優質資產。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手機瀏覽器正在失去價值,他們認為UC今年拒絕在創紀錄的高位賣給百度,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畢竟這一年,巨頭們在大格局上的資本角力已經到了不惜代價拼刺刀的階段,的確是很多創業者退出的好時機。
那麼,UC「繼續獨立發展」這選擇以及選擇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這又將對中國互聯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個階段與四種選擇
2013年是移動互聯網不折不扣的資本整合年,資本整合的背後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了搶灘的關鍵階段。在UC優視董事長俞永福看來,互聯網的發展每10年會有一個大的浪潮,過去幾十年分別走過了從硬件、軟件、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4個浪潮,IBM、微軟、谷歌、蘋果等偉大公司也分別先後站在浪潮之巔引領一個大的時代。
第5個浪潮會在2020~2030年到來。這也就意味著第5個浪潮的第一批公司會在大概2014年2015年左右建立,種子會在那個時候埋下。今天產業勢力的爭奪,其實是在為下一個10年埋下伏筆。
「我們今天處在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第4波浪潮,在這一個為期10年的浪潮中有3個明顯的風暴,他們的關鍵詞分別是搶灘、變現和規模效應。」俞永福說。
2013年發生的一系列資本整合核心都是圍繞搶灘。搶灘的風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年底基本結束,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歷史窗口期只有圍繞渠道把握住穩定的用戶量之後後續的變現和商業化才會成為可能,這也是為何巨頭哪怕付出令人瞠目的價錢也要拚命搶佔移動渠道的邏輯所在。
「搶灘」之後的第2個風暴核心是圍繞「變現」。 「搶灘完成之後就是大家精耕細作,如何尋求變現,其中又將經歷一輪拼眼光拼執行並逐漸形成新格局。如果有人慢了,舉個例子比如遊戲慢了,同時移動電子商務起來了,變現已經非常明確了,那麼有流量有平台的企業可能就來不及自己建設,而是選擇開始大規模的併購重組。雖然也會有資本整合,但是第2次風暴的關鍵詞還是變現,不是搶灘。」俞永福說。
「變現」之後的第3個風暴的核心是規模。存活下來的企業從產品到商業化都逐漸成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平台格局會逐漸穩定,在弱者被蠶食強者擴大規模的同時迎接下一個10年第5次浪潮的到來。
正因為此,在決定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格局與成敗的最關鍵的搶灘階段誰也不敢怠慢,無論是BAT還是360,UC、搜狗還是新浪微博等都在為自己未來的位置投下賭注。正如歷史從來不是靠簡單的線性邏輯能夠解釋的,BAT們投資誰與UC們選擇誰,背後也並非簡單的數字相加,只有知道參與其中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一年發生的種種資本整合的內在邏輯。
俞永福認為以BAT之後的幾家公司360、UC、搜狗、新浪微博為例,各自追求的關鍵詞其實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之後做出選擇的不同。
例如,在這個大家紛紛搶灘、拚命搶奪渠道和用戶的階段,微博選擇的關鍵詞是「變現」,無論是管理層的變現還是整個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變現。且不論這種戰略正確與否,畢竟一家為投資者負責而非CEO能絕對掌控的企業追求短期回報也無可厚非,接受阿里的投資自然是這一邏輯下的合理動作,無論是從產品層面的互補還是從給資本市場講個故事的角度。
搜狗CEO王小川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自由」。在這樣一個巨頭混戰的亂局中,他需要借力從一個職業經理人轉身成為一家公司的擁有者,能夠最大限度把控搜狗未來的方向。這也是儘管360給出了極具誠意的收購價格,但在強勢又立志在搜索上有一番作為的周鴻禕面前,王小川最終選擇了接受騰訊的部分入股。
360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王朝」。在2013年初俞永福與周鴻禕的一次私人會面中,前者曾對後者說:「360在今年做任何大動作,都會讓現在20多億美元的股價突破百億美元,因為資本市場在期待BAT後的第4極,誰能證明自己有潛力做到,就一定會被資本所追捧。」從發力搜索到拉攏搜狗共同挑戰百度,很顯然,360必然也必須要去構建一個新的王朝。
而俞永福認為對於UC來說,核心追求的關鍵詞是延續自己的夢想。「任何一個有追求的移動互聯網第2梯隊企業,在面對BAT伸出的資本橄欖枝時,心情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被收購意味著獲得大筆的現金,但同時也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至少也是自己變成實現巨頭夢想的工具而已,對於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創始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些許不甘。」俞永福說。
「著陸?還是繼續飛?」
「其實UC和百度還是挺可惜的,這個可惜是因為從2005年開始兩家公司合作了8年,BAT中從業務上最瞭解UC的就是百度。」9月17日,UC董事長俞永福面對《商業價值》記者第一次對外談起錯過百度的細節。
根據俞永福透露,從2008年開始,UC的流量和營收都是取得了百倍的增長,這些百度看在眼裡震撼自然是很大,所以百度很早就伸出了橄欖枝,李彥宏也親自全程參與了談判。
表面上看,兩家公司從業務到戰略都如此契合,百度給出的價格也極具誠意(參考百度為一個戰略價值遠不如UC的91開出19億美元的籌碼),但與之相比雙方的分歧更加明顯且難以調和。
「我們的希望和訴求是圍繞UC的夢想,但在資本層面最終沒有合作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原因——百度太想控制了,他希望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UC身上。」 對於UC來說,未來幾年戰略的核心方向是圍繞智能化、平台化、商業化和國際化。但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最初3年慢了半拍的百度來說,圍繞未來進行佈局,百度有太多的想要UC幫他去支撐、幫他去落地、幫他去完成的事情。然而很多百度認為戰略優先級較高的事情都不是UC今天要重點去發展的方向。
例如,在智能化這件事情上,UC希望集中精力,圍繞安卓做好核心產品,而百度則是希望「七劍下天山」;圍繞平台化、雖然雙方的戰略方向判斷一致也都在推輕應用,但是各自的想法圍繞的生態卻都不同。百度希望加強百度的生態,UC則希望構建自己的生態。儘管商業化和國際化雙方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也難抵原則性的分歧。
邏輯上雖然如此,但十幾億美元的誘惑對於任何一個創業團隊都是一次不那麼容易的抉擇,尤其對於UC很多創業8年的老員工百度開出的豐厚激勵足以讓很多人提前退休。
「選擇的核心就是我們今天到底想要什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向右走,想要錢,肯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這是「搶灘」,為了搶灘大家已經不在乎開出的價格是不是過高的溢價。另一條路就是回歸原點,創業之初的這個事業還想幹不想幹了。」俞永福說,當時他的思維回到基本面後,基本就是這樣一個選擇題。
俞永福認為,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UC是非常幸運的。甚至距離他創業之初的大膽狂言——未來能做個可以幫助一半的地球人連接互聯網的公司,看起來也不是那麼瘋狂了——因為UC今天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6個億,累積的設備覆蓋人群接近10億,在中國和印度這全球前兩大移動互聯網市場都佔據了市場份額的第一,更重要的是成長還未遇到瓶頸,整個公司處在向上發展的通道中。
「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UC是幸運兒。今天你如果從抓住的大潮之中退了出來,我想終身都會後悔。這種大潮是可遇不可求。」俞永福說,這背後其實也是個勇氣的問題,「颱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找個機會平安著陸當然挺好。但如果相信自己不是被吹起來的豬,有勇氣繼續向前飛,這個才是最大的考驗。」
2013年春的一天,俞永福召集了公司的所有合夥人,給大家列出了當時面臨幾種選擇各自的收益和各自的風險,之後請大家各自回去考慮。一個星期之後,所有人全票通過了獨立發展而非賣給百度的決定。
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巨頭——阿里巴巴正在向UC伸出橄欖枝,不過這一次不是要收購,而是選擇另一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佈局。
對於阿里為何要投資UC,一位知情人士曾經這樣解讀——在阿里眼裡,整個互聯網似乎只有兩個大戰場:一個是電子商務戰場,在電子商務戰場中,阿里非常熟悉,馬云在用他的方式構建一個龐大的生態,這裡面阿里希望只有草原不見森林,它是絕對的王者。
而在電子商務以外的非電子商務市場,阿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個市場現在有兩個王者,百度和騰訊,所以在這個非電子商務市場中阿里要做的就是培植更多變量,只要不讓這兩個巨頭更多的蠶食自己未來的空間,甚至塑造更多的山頭和高地,這對阿里來講就是最有利的。
斜刺殺出的阿里
阿里的出現對於UC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渴望在未來成就平台級企業的UC來說,阿里在這個時間節點的入資,用俞永福自己的話來說,「讓我們深吸了一口氣。」
「深吸一口氣」的一個解讀是UC可以不用急於上市,可以用一系列資本動作去畫下一個更大的藍圖。
雖然UC自從2009年開始就已經持續盈利,早已過了需要VC不斷輸血的階段,但是阿里的進入讓UC有更大的資金吞吐量可以做大規模的資金運作,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市場整體遇冷的2013年,UC反而能夠拿出3年30個億支撐新的變量成長,圍繞自己構建生態系統,阿里的支持將加速UC盡快完成佈局。大環境退潮,UC選擇逆市加大投入,一退一進之間,為UC未來更大的格局埋下了伏筆,這也讓UC的夢想更向前邁進了一步。
另一方面,要支持更大的夢想也需要樹立公司的股份結構和統一思想。雖然與王小川不同,同為CEO的俞永福對於公司有著更強的掌控力,但是在阿里投資之前相對複雜的董事會結構,某種程度上制約著UC實現自己更大的理想。
在本次阿里巴巴增資之後,包括B輪融資中領投的晨興集團和聯創策源,以及C輪的諾基亞成長夥伴基金都完全退出。UC的董事會席位從7席變成了5席,除了保持3個管理團隊的席位之外,馬云一席,剩下的第5席極有可能就是UC的天使投資人——雷軍。
在這樣的董事會結構中,俞永福為代表的UC管理團隊佔據絕對人數優勢,況且剩下兩席還是俞永福私下感慨過的「最感謝的兩個人」——二者分別在UC創業初期和今年談判的關鍵階段對俞永福說過同樣的話「你做什麼都支持。」
「做什麼誰決定,是關鍵問題,而不是怎麼做。這一點既然馬云這樣表態,也是給了我們繼續實現自己藍圖的空間。這幅圖畫怎麼畫,我要做的是創造者,而不是執行者。」俞永福說。
事實上,如果回到之前俞永福移動互聯網的這個10年將先後經歷搶灘、變現和規模化3個風暴,在今年年底之前巨頭圍繞渠道搶灘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接下來3年的競爭焦點將會圍繞「變現」來展開,從這個角度看,UC最終選擇接受阿里的投資也是為了對移動互聯網3年後的熱點埋下伏筆。
「我的判斷是2013~2015年移動互聯網發展最核心是靠移動增值服務,但是從2015~2017年這3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變現上面最重要被爭搶的則是移動電商。」俞永福說。
例如,在移動電商這塊蛋糕中,支付環節是重中之重,從這一點出發,UC在瀏覽器內整合支付寶對雙方都是雙贏的佈局。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增量在於它打開了PC互聯網時代時空的限制,基於此移動電子商務未來的市場份額將遠遠大於PC電子商務,並且在分析用戶需求和行為習慣基礎上隨時隨地的購物決策引導也將會是一個UC能夠介入的巨大的藍海。
在放棄了借百度收購安全著陸的機會後,UC選擇了迎著颱風繼續飛。這種選擇一來靠的是相信移動互聯網的大颱風未來依舊風力強勁,二來則是俞永福對於UC踩准移動互聯網下一個熱點的自信。
戰略轉變
在過去,UC作為用戶最多的手機瀏覽器讓任何巨頭都不會放過與他的合作,也正是由於不屬於任何一家巨頭的勢力,無論是BAT還是360都希望用合作的方式將其拉攏到自己陣營,客觀上說,中國互聯網若干巨頭的格局也為新的變量的成長創造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如今在接受阿里增資,試圖向未來平台級企業邁進的UC不可避免的要在戰略上作出新的調整。
戰略調整的一個大背景是今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市場的遇冷,如果說去年的App創業市場達到沸點的話,今年的熱度恐怕只有1/10。例如,在國內IOS和安卓市場下載量TOP50的應用中,來自百度陣營的有百度地圖、百度搜索、愛奇藝、去哪兒、pps、百度音樂、百度視頻;阿里陣營的包括:手機淘寶、手機天貓、支付寶、陌陌、丁丁地圖、高德地圖、微博、UC;騰訊旗下則是:手機QQ、微信、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QQ音樂、財付通、手機助手。除了BAT和創業5年以上的公司,創業公司的App能進入榜單前50的可謂鳳毛麟角。 創業者市場的遇冷也成為UC戰略調整的契機。
「之前App創業很熱的時候其實市場是不理性的,很多創業者都能拿到錢,也不缺UC掏錢,但是年底整個市場冷下去之後,第一價格會更合理,第二如果UC今天加大投入,對這個市場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更多的創業者,讓這個市場的變量會變得更多。」俞永福說。
基於此,UC制定了3年投入30億扶持開發者的計劃,在UC看來處在移動互聯網第二集團的企業天天盯著BAT沒有用,要考慮的是生態裡更小的企業更小的變量,扶持並培養變量,建立自己的生態。
除了和創業者站在一起,另一個大的動作就是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迄金為止UC瀏覽器的服務寬度超過150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0%的國家就有10個,集中在中東、東南亞和南美。在中國和印度兩個最大的瀏覽器市場中做到第一。在俞永福的計劃裡接下來將繼續在非洲和南美發力逐步成為各個市場的領導者。
UC把全球的移動瀏覽器市場分為4個區域:中國市場、日韓市場、歐美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某種程度上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他們跳過了PC互聯網階段,移動互聯網幾乎等同於他們的互聯網,基礎越薄弱也就意味著越大的空間。
而在國際化的目標上,除了市場佔有率,俞永福更看重有沒有建立起國際化的團隊。「從一個中國公司變成全球公司最大的挑戰是能不能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如果都是中國員工,最多是一個有海外市場能力的中國公司。」基於此,UC給海外團隊制定了「30%」的目標——即中國員工在團隊中比例不能高於30%。
俞永福在戰略上做出的另一個大動作是把九游從團隊到品牌整個獨立出來,做出這樣決策的依據是判斷2013~2015年移動增值服務尤其是移動遊戲會成為最關鍵的增量。
在俞永福看來,從產業規律上看,手機遊戲將會發生4個層面的變化。
第一是在遊戲發行環節,正如電影行業經歷的獨立院線到大院線的整合,遊戲發行渠道的集中化也不可阻擋,只有讓自己成為排在前面的遊戲發行渠道才有可能出頭,百度花費19億美元收購91更大的影響也是體現在對遊戲發行渠道上。
第二是遊戲的內容製作將會回歸到精品化的時代,而且對於沒有成功的規模化遊戲經驗的團隊在成功的概率上會明顯的下降。反過來說就是PC時代成功的遊戲商在今天它的競爭力會繼續上升,對於獨立的純app的遊戲工作室今天再去做這個事情風險已經極高了。
第三是從市場規模的角度,他相信手游市場一定會大於整個PC遊戲市場。雖然大家講手機遊戲很輕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時空限制,用戶群也在前所未有的擴大。突破時空,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
第四是從形式上,移動遊戲也會比PC更加多樣性,手機、pad、電視。尤其是電視,電視將來會是非常重要的遊戲平台。中國和美國遊戲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美國的pc遊戲市場更多是被電視遊戲市場擠佔了。最近已成紅海的互聯網電視未來將會造就電視遊戲在中國的爆發。
UC的發展深刻受益於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爆發,因此俞永福在面向未來作決策的時候對於終端的變化極其敏感。
「終端的變化其實是所有業務實現的落腳點,它會非常影響業務的性質。比如我們看早年的電視和計算機。都是二三十英吋的屏幕,但是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計算機是前傾15度輸入,電視是後傾15度輸入,這個前傾和後傾的對用戶的人機互動輸入輸出影響非常大,前傾你可以用鍵盤鼠標,後傾輸入就不能。」俞永福說。
基於終端多屏化的發展,UC很早就確立了「云加端」的架構,把多屏連接,針對不同終端優化各自的用戶體驗。
魚缸與海洋
「以native app為核心的移動產業鏈條已經腐朽了!」俞永福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天從App開發者的角度已經走入到了層層交保護費的死胡同:小應用罵渠道,渠道心想我還要給廠商給運營商交保護費呢,而廠商則會說我之所以收保護費是因為我原來的業務上掙不到錢了,手機都被你們折騰得那麼便宜沒利潤了!」
當一個產業鏈條不是在想著創造價值而是琢磨怎麼能向產業鏈下游多壓榨點利潤,他的腐朽已經不可避免。
以最近垃圾短信的氾濫為例,垃圾短信的氾濫並非因為發送垃圾短信的任何機構在增多,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追求短信收發量的KPI,在短信被微信等即時通信應用衝擊的遍體鱗傷的時候,它的垂死掙扎必將伴隨底線的喪失。
同樣,當App的整個鏈條進入到了層層收保護費的互害階段時,深層的原因其實是App store所開創的應用商店上台逐漸在走向沒落甚至腐朽。 從本質上來說,Native App違反的是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基本精神,互聯網如果是一個海洋,生態中的所有生物都能夠從海洋中獲得養分自由發展,今天的應用商店模式就像是在海洋中矗立著很多魚缸,看似透明,但是每一個魚缸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態。
表面上看每一個魚缸都在制定規則,提供服務,但是根子上的反互聯網和封閉性是它走不通的根本原因。封閉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用戶的使用成本過高。這種魚缸的生態最明顯就是自循環自清潔能力不足,最後一定會很快被污染,最終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Native App模式走到盡頭,這也是為什麼super app加輕應用會在後App時代崛起。super app產生於基礎應用中,如微信、360、手機QQ、UC、微博等大用戶量的應用,各個平台出於加強自己生態系統建設的考慮,都會做出一定程度的開放。而從開放程度來說,瀏覽器天生的開放程度更高。
從應用開發者的角度,在應用商店的生態下,大量長尾產品要為多個渠道和發行平台打工,而且除了部分遊戲類應用大多數並沒有理想的變現方式,使得App創業約等於燒錢遊戲。
在輕應用的生態下,這種困局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在UC總裁何小鵬看來,輕應用能夠興起得益於以下幾個背景。
其一是大量追求小而美的應用靠應用本身商業化困難。在UC聯合創始人、總裁何小鵬看來移動互聯網的最初兩年大家基本上只看市場規模,但是最晚兩年後移動互聯網企業要能夠變成既有市場又有遠景收入的公司,而小而美的應用很難在一個App裡做到將產品元素和商業化元素整合,商業化之路困難。
其二是過去移動應用所期待的移動廣告發展緩慢。不僅是在中國,即使在移動廣告聯盟更強大的歐美,通過一個純粹的App能做到商業化依然很少,因為廣告追求的永遠是大流量和直達用戶,追求的是信息的無障礙自由流動,而App的封閉性決定了這個市場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第三是智能手機的變化。5英吋的手機越來越多,年底移動電信等運營商會推4G,手機資費相對降低,再加上瀏覽器在手機上的一個痛點不是屏幕不是網速而是內存,內存的瓶頸使得手機同時打開多個瀏覽器窗口運行緩慢,這些都將隨著智能手機普及1G以上內存得到解決,也意味著手機瀏覽器有條件去擴展出更多可能。這使得依附於手機瀏覽器生態輕應用門檻大大降低。
第四則是開發技術的成熟。過去談到Web App會是取代Native App的未來,但是整個行業都在期待HTML5的發展,而HTML5更多需要行業領頭者的推動,它的實際進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如今通過HTML4+java的技術在手機頁面的基礎上做成Web app越來越可行,這也將大大降低輕應用普及的技術門檻。
那麼對於應用的開發者來說,輕應用的優勢在哪裡?
一方面是開發成本的降低。開發者不用絞盡腦汁地去做適配,只需少許研發投入就能直接進入推廣和使用序列。這一點 UC、微信和百度都符合要求,平台上應用研發的成本都足夠「輕」。例如 UC+ 中,接入網頁應用中心可能只是一個提交地址的步驟,而插件就是把原有的 Android APK,通過 SDK 接入瀏覽器後相互調用,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則是收益或性價比的提高,也就是更方便的商業化路徑。相比應用商店,超級App 不僅有最基本的大流量/用戶量,還能提供豐富的調用場景,以及運行擴展架構的底層技術。
例如,許多 App 不是做得不好,而是使用頻度不高,時間一久就被用戶忘了。但如果做的是輕應用,因為上層的超級App 屬性就是高頻度、多使用場景,只要到了合適的時機,就會自動調用相應的 Web App 或插件,解決一個應用被用戶下載半年但打開次數不超過3次的尷尬。
「當然,並不是只有輕應用需要超級App」,何小鵬說:「超級App同樣需要輕應用。UC瀏覽器希望在未來幾年走一條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道路,我們希望提供足夠強大的瀏覽器基礎能力,而開發者們提供的輕應用則提供豐富的、用戶可自行進行個性化選擇的功能和服務。」
在俞永福看來,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任何產品都要跳出自我的既有認知去重新定義,微信的成功在於打破了對IM的既有定義,而對於UC來說,對於移動瀏覽器的定義也需要被重新考慮。重新定義的方式便是從產品到服務。
「人們一直不太理解,就說chrome在安卓的生態裡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那麼第3方的瀏覽器怎麼發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想一想微軟的IE怎麼輸的,chrome就有這個風險:他如果跟操作系統捆得太緊,就容易成為操作系統裡的一個軟件產品,就很難走出工具的誤區去做服務。」俞永福說。
對於UC來說,移動瀏覽器也不只是一個產品和工具,而變成了服務的平台,得益於瀏覽器天然的開放性,在有用戶有流量的基礎上對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基礎平台服務,這是UC選擇不賣的底氣所在,也是其在未來想要講述更大的故事的雄心所在。
春秋時期,田常欲在齊國發動叛亂,但又害怕大臣勢力,所以調遣齊國軍隊準備攻打魯國。
孔子聽聞,對弟子說:「魯國是我的國家啊,你們那個挑頭處理這問題?」
子路、子張、子石想去,孔子沒答應,等到子貢時,孔子答應了。
子貢先到了齊國,對田常說:你打魯國是錯的,魯國是弱國,不能打啊;吳國是強國,應該跟他打。
田常一聽,說:你當我是二逼是吧,跟強國打。
子貢接著說:你去打魯國,肯定取勝,那麼功勞是齊王和大臣的,他們權勢更穩固了,你要奪權,沒得指望,自己最後能不能活下來都成問題了。要是打吳國,百姓會死很多,大臣也要在外,你沒有作對的大臣,也沒有責難的百姓,再孤立齊王,那齊國不就是你的嗎?
田常想到個問題:我的部隊已經去打魯國了,如果現在調頭去打吳國,肯定有人會懷疑我的目的的。
子貢說:這不是問題,你按兵不動就行了,我讓吳國來打你。
子貢又去見吳王夫差,說:現在齊國去打魯國了,魯國必敗,那齊國更強,吳國就有強大的對手了。我勸你現在去救援魯國,一來名聲好,二來打齊國有利益啊,可以安撫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國。去打殘暴的齊國,收拾強大的晉國,名義上保了魯國不滅亡,實際上使齊國實力受損,這再好不過了。
吳王說:好是好,但是我現在正在打越國,越王勾踐這小子,臥薪嘗膽,想報仇。你還是等我把越國滅了,我再去打齊國去。
子貢說:越國力量太小還比不上魯國,吳國強大超不過齊國,你如果不去救魯國,那魯國瞬間就被滅了。你不打越國,顯示你仁義,敢打齊國,顯得你勇敢,那你不稱霸誰還能稱霸?對越國你不必擔心,我去讓越王向你投降,叫他的兵當你的馬前卒。
這個時候勾踐正被吳王圍在會稽山,被滅也就旦夕之間的事。
子貢去見越王勾踐,說:我剛見吳王了,我讓他去打齊國,但是他擔心你在背後搞鬼。現在憑你的實力又打不過吳國,被圍在這裡,被滅也就幾天的事。我給你指條路,你不但能活下來,還能滅了吳國,就看你上不上道了。
勾踐聽了,伏地磕頭啊。
子貢說:你現在聽我的,立馬向吳國投降,你一投降,他就去打齊國去了,如果敗了,對你而言是好事,如果吳國勝了,他必定還去打晉國,我再去叫晉國一起打吳國,那麼吳國主力部隊在外消耗殆盡,你乘機就可以把吳國給滅了。
子貢回頭在見吳王,說:我剛把你的話傳達給越王了,越王怕的不行,知道自己自不量力,雞蛋碰石頭,現在後悔死了,請求投降,並想為大王您親自衝鋒陷陣。
吳王高興的不得了,問:勾踐帶自己隨從跟我一起去打齊國,行不行?
子貢說:讓別國國君隨從,不合乎義啊。
吳王就自己派兵去打齊國了。
子貢又跑去晉國,對晉王說:現在齊國和吳國就要打仗了,吳國失敗的話,越國肯定乘機打吳國;但是吳國勝利的話,必定會順便打晉國的。
晉王驚恐,問:我該怎麼辦啊?
子貢說:把士兵訓練好,刀劍磨好,等著。
吳國與齊國交戰,大敗齊軍,俘獲7名將軍和部隊而不返回,又來攻打晉國。晉軍早做好準備,大敗吳軍。越國聽聞消息,率兵襲擊吳國,兵臨吳國都城。吳王得知消息,趕快返回,與越軍交戰三次都失敗了,遂被殺滅國。
子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保存了魯國,大亂了齊國,滅了吳國,加強了晉國、越國,使得春秋各國格局被打破。
即使今天,當我們看子貢的故事時,我們同樣不敢與子貢相提並論。
子貢之所以能以一人之力變天下格局,除了他的勇氣外,還有他的全盤邏輯。這個,也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公關人必須有的思維邏輯。就像下棋,你不僅要考慮車馬炮,你還必須考慮將帥、兵卒,除了這一步,你還要考慮下一步,甚至下幾步,自己怎麼走,對手會怎麼走?
公關,玩的就是邏輯。
過去的幾年間,中國日化江湖風雲變幻。2014年伊始,歐萊雅集團宣佈,收購中國知名面膜品牌美即的計劃獲得商務部批准,此次交易預計在二季度內完成。根據計劃,歐萊雅將以每股6.3港元的價格,溢價24%收購美即控股(01633.HK)全部股份,總價約為65億港元。如交易順利完成,這將是中國日化市場上最大一宗併購案。
美即控股是面膜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擁有超過1.3萬家終端門店。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8.911億港元,同比增長僅為8.5%,是上市以來首次營收增長速度低於雙位數,上年同期營收增幅曾高達30.8%。4月9日,美即控股正式從港交所退市。
歐萊雅方面表示,美即的加入,將與「歐萊雅大眾化妝品部旗下現有品牌形成良好互補」。時光回退至2003年,時任歐萊雅中國總裁的蓋保羅曾有過類似的表述:「收購小護士使歐萊雅的產品系列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補充,我們將加快進入中國大眾護膚品市場。」然而,時至今日,小護士已經絕跡於市場。兩廂對比,難免會讓人產生猜測:本土品牌難逃收購後被削弱的命運?
而另一方面,此次收購美即的消息又與露華濃、卡尼爾等洋品牌退出中國時間幾乎重合,市場又演繹出另一版本的解讀:本土品牌受寵,洋品牌失利。
事實上,中國日化市場是最早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如今百家爭鳴,各品牌間激烈角逐,敗落者退出成為常態,強勢如歐萊雅,也要砍掉旗下表現一直不佳的品牌卡尼爾(表1)。有退出自然也不乏進入者,2014年,美國時尚設計師馬克·雅可布與絲芙蘭(Sephora)聯合推出同名彩妝系列,奢侈品牌古馳也與寶潔合作推出彩妝系列。某日露華濃或捲土重來也未可知,畢竟中國仍然是全球潛力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
從小護士到美即
儘管2014年外資品牌撤離的消息密集傳出,但跨國巨頭在中國日化市場絕對領先的態勢並沒有改變:行業前十名中,僅上海家化(600315)一家本土企業。整體來看,本土企業多而不強,超過5000家的本土化妝品企業中,中小企業數量佔到了九成,市場份額卻不到20%,其中份額超過1%的品牌就算比較知名和常見的品牌了。
不過,另一邊廂,海外巨頭成功本土化運作,在佔領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帶動了本土企業市場運作能力和研發水平的提升。跨國企業受制於全球資源影響,不可能在所有的細分渠道保持足夠的競爭優勢。在部分子行業中,本土品牌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積累,並實現了一定的突破。
Kantar Worldpanel聯合貝恩公司發佈的《2013年中國消費者報告》顯示,對比2011年,2012年本土品牌所佔份額正在提升,其中最為顯著的牙膏類增長5.2%,護膚品類增長4.2%,彩妝類提升3.4%。
如果從結局倒推的話,外資巨頭收購國內知名日化品牌主要出自三個目的:一是收購銷售渠道網絡,為其迅速拓展中國市場服務;二是收購旗下缺失的產品品類或渠道,完善其產品線;三是收購後將其「雪藏」,直接消滅競爭對手。
不管歐萊雅當初的目的如何,小護士被收購後隕落卻是事實。據歐萊雅內部資料顯示,小護士是當時中國排名第三的護膚品品牌,僅次於玉蘭油和大寶,市場佔有率達到5%,品牌知名度高達90%。不過,憑藉「專業防曬」搶佔市場後,面對後來者的激烈競爭,小護士在產品線的拓展和品牌提升方面面臨困局,遭遇成長瓶頸。
另外,擁有小護士品牌的麗思達集團試圖開展多品牌運營,推出利潤更低的新品牌蘭歌,向大寶發起進攻,最終完敗,導致集團財務壓力巨大,直接影響到小護士的推廣費用。從2001年起,小護士的廣告明顯減少,市場上出現清理庫存的動向。
歐萊雅自1999年就開始與麗思達集團接觸,到2003年才最終完成收購。年輕女性中96%的認知度;177個經銷商遍佈全國28萬個銷售點,銷售網點直達鄉鎮一級;年產1億件的生產基地—這一切都是歐萊雅公司所看中的。然而彼時正值國際化妝品集團在中國大肆擴張之際,其佈局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與高中端品牌,本土化經驗不足,歐萊雅尚不具備將渠道下沉到鄉鎮一級的能力,漫長的收購戰後卻面臨著整合的難題。
10年後歐萊雅再收購美即,表面看似有諸多相似之處。而今美即也面臨著營銷費用增加、淨利潤下滑的苦惱。公司最新公佈的2013- 2014上半財年財報顯示,淨利潤僅為2053 .1萬港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跌幅高達78 .7%。
不過兩次收購還是有著更多的不同。單從公司層面來看,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美即的銷售依然處於上漲態勢,財務狀況穩定,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不僅如此,中國在貼片式面膜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在歐美,面膜消費從未形成習慣,但在亞洲市場,面膜是女性繁瑣美容步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另外,美即的銷售渠道1/3是屈臣氏,1/4是商超等渠道,其他是化妝品專營店和電商渠道,與歐萊雅現有的品牌渠道高度匹配,不存在整合難題。此次收購美即歐萊雅方面還表示,收購完成後仍保留其原有的高管團隊。
從歐萊雅中國近年的表現來看,也能看出美即對其的重要意義。除美寶蓮外,歐萊雅大眾化妝品部在中國市場可以說是節節敗退,卡尼爾退出中國,小護士更難覓蹤跡。歐萊雅需要補充新的品牌來穩固其金字塔結構的底基。此外,如今中國三四線市場漸已成熟,歐萊雅對本土大眾市場的駕馭能力更今非昔比,另有在小護士與羽西上積累的經驗教訓,美即應比小護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外資品牌全方位佈局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外資化妝品巨頭強勢進入中國,以北上廣一線城市為突破,堅守費用高昂的商超渠道,憑藉「來自紐約」、「巴黎製造」等時尚標籤,牢牢把握住高端市場,從某種程度上是它們培養教育了第一代中國化妝品消費者。
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展與消費者的日漸成熟,已獲取巨大收益的日化巨頭們開始全方位佈局,從教育消費者到迎合消費者,銷售渠道下沉,生產地域概念也開始模糊。
歐萊雅從「為中國研發製造」向「中國研發製造」拓展,不僅將中國視為營銷市場,還發展其製造、研發和培訓功能。位於蘇州和宜昌的兩個工廠,除了為國內提供產品,還出口到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市場;為瞭解中國消費者的皮膚特點和環境因素,比如UV值、污染、色素沉澱等,2010年,歐萊雅擴容了位於上海的研發和創新中心;2012年底,歐萊雅成立中國培訓中心,致力於對美容顧問、髮型師、銷售人員及經理人員等人才的培養。
與此同時,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逐漸固化,外資品牌們開始向三四線城市進軍,搶佔新的消費者。歐萊雅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一線城市人均一年使用護膚品件數是3.6支,三線城市為1.1支,而四五線城市僅為0.4支。隨著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鋪開,中小城鎮的消費力正在爆發,一如當年外資進入中國之初的北上廣,歐萊雅已將三四線城市列入戰略重點。
2012年10月,高端品牌雅詩蘭黛在香港地區試推首個專為亞洲肌膚設計的全新護膚品牌,並將中國內地列為未來主打市場之一。其亞太區總裁文博亞表示,中國將僅次於北美,成為雅詩蘭黛的第二故鄉,「我們希望雅詩蘭黛所代表的並不是一家在中國的外國公司,而是作為中國市場的一部分」,長期而言,「雅詩蘭黛會在二三線城市開設更多零售店」。
在渠道拓展上,原本固守高大上商超渠道的外資品牌開始下沉,佈局化妝品專營店和電子商務。早在2009年,歐萊雅就開始試探性地做專營店渠道,2010年,其大眾化妝品部幾大品牌全部對專營店渠道開放。而在電子商務渠道,歐萊雅更是先行者,公司旗下的時尚先鋒蘭蔻在2006年就開通電商版塊玫瑰社區,2009年,碧歐泉也啟動網絡銷售,2012年巴黎歐萊雅官方正式授權聚美和樂蜂開闢電子商務。
本土品牌小品類突圍
強勢的外資品牌先入為主地為消費者定義了美和時尚,然後憑藉強大的資金、技術和管理橫掃新興市場。但隨著市場和消費者的成熟,本土企業從細分功能的小品類切入,正在悄然搶佔市場份額。
以美即為例。其成立於2003年,彼時面膜產品已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品牌的塗抹類面膜技術最強,但中國消費者更傾向於面貼膜。在眾多競爭者中,美即頂著「韓國品牌」的故事,開創了面膜界先河:以專業細分切入市場,擴大產品線,從4款增為15款,單片銷售,統一定價,由此一舉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經過10年的培養,面膜已成為中國消費者不可或缺的護膚品類。百度數據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顯示,2013年二季度,面膜是大眾護膚品類中最受關注的產品。
無獨有偶,同樣是十多年前,丸美打著「來自日本」的旗號,以眼部護理為切入點,打入了一直由跨國品牌牢牢把握的高端市場。當時,大多數品牌都將使用量更大、使用頻率更高、技術含量難度更低的面部護理列為重點,而眼部護理產品則大多處於附屬地位。
反其道而行的丸美,塑造了「眼部護理專家」的形象,通過「單品—品牌—系列」這一穩健的經典開發模式佔據市場。丸美通過產品價格來傳遞價值,瞄準中高端市場,第一款眼霜產品就定價160元。而當時在中國眼霜賣得最好的小護士均價只有17元,歐萊雅和歐珀萊的同類產品均價,也不過75元和90元。
2008年,已佔據一定市場份額的丸美遭遇「出身門」,丸美採用「日本技術,中國營銷」的公關方式,承認丸美是地道中國貨,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誠懇的態度贏得消費者的諒解,將不利影響消除到最低。
美即與丸美均以「假洋鬼子」的身份切入細分品類市場,並取得成功,完全符合市場邏輯。當時日韓風入侵中國時尚圈,憑藉更適合亞洲人的特點和更細緻的分類,日韓品牌與西方跨國巨頭展開競爭。美即與丸美則借助這股力量突出重圍。
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日化第一品牌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基本上擺脫了「崇洋媚外」的路線,以「中草藥平衡護理」概念主打鎖定中高端,在上海等地建立SPA會所,採用「專櫃+專營店+SPA」的組合渠道策略,針對高端客戶實行會員制營銷,佔領市場份額。
另一股不容忽視的本土力量來自連鎖藥店與醫藥企業。隨著「大健康」概念的普及,向藥妝拓展,掘金日化市場的勢頭持續攀升(詳見本刊2012年7月號《藥妝連鎖美麗「錢」景》)。雖然各大國產藥妝品牌在渠道拓展與品牌經營方面,尚在摸索階段,但其中不乏亮點。
以肛腸治痔領域為核心定位的老字號馬應龍(600993)採用雙品牌覆蓋多渠道的策略,「八寶眼霜」延續走藥房渠道,針對新客戶的品牌「瞳話」則直接切入傳統日化渠道,以「直營+代理」的模式覆蓋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專營店渠道。目前鋪貨和銷售人員培訓已基本完成,2014年年初將配合廣告營銷攻勢進行大規模推廣。較早介入藥妝業務的老牌藥企片仔癀(600436),2013年日化用品銷售額達1.08億元,同比增長37.02%,且毛利率高達70.39%。
另一家老字號云南白藥(000538)則在牙膏領域大展拳腳。華創證券最新調研顯示,云南白藥牙膏整體保持30%左右的較快增速,正逐漸從牙膏品牌的第二梯隊向第一梯隊邁進,是牙膏品牌中極少數保持兩位數正增長的品牌,相比同期,佳潔士、高露潔已現銷售頹勢。
另外,通過電商渠道推出的阿芙精油、御泥坊、芳草集等淘品牌,也在各自的細分領域獨佔鰲頭。與早期純粹靠低價佔領低端市場不同,新興的本土品牌通過小品類突圍,已開始向中高端市場進軍。
在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後,本土品牌依然需要大筆資金的推動,解決渠道拓展、創新研發、團隊建設及品牌推廣等多方面的問題。隨著中國化妝品市場的高速增長,化妝品企業與資本進行嘗試性接觸。2010年9月,美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2011年,中國平安(601318)入主上海家化(600315);2012年,相宜本草引進風險投資,開始籌備在A股上市。
另外,安婕妤、自然堂、珀萊雅等一批本土化妝品企業也都有登陸資本市場的計劃。不過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尚無一家成功,但本土日化企業一直沒有放棄做大做強。2013年央視黃金資源招標上,相宜本草出資1.09億元、上海家化出資9711萬元、藍月亮出資6209萬元、隆力奇出資3009萬元中標各自規劃投放的欄目。
在自身的細分領域有所作為之後,被跨國企業收購早已不是本土品牌的唯一選擇,有實力的品牌可以與跨國企業或基金開展多種方式的合作,借力拓展市場。
2013年7月,法國LVMH集團旗下的私募投資基金L Capital Asia入股丸美集團,投資比例並沒有對外公佈,據傳丸美依然把握控制權。借助LVMH在奢侈品市場的地位,丸美希望能夠鞏固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進而拓展海外市場。而早在2008年,佰草集就通過與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零售商絲芙蘭合作進入法國市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其中在未含渠道收入的中國搜索引擎運營商市場收入份額中,百度佔到79.3%,谷歌中國佔到12.3%,新搜狗佔到5.5%。含渠道收入的中國搜索引擎運營商市場收入份額中,百度佔到77.2%,谷歌中國佔到10.7%,新搜狗佔到8.2%,其他佔到3.9%。
中國搜索市場份額相較於2014年第1季度增長25.8%,同比增長49.7%。
搜索引擎市場規模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廣告主在第2季度的廣告投放需求有所增長。搜索引擎廣告作為技術門檻高的成熟的網絡廣告模式,其憑藉良好的曝光率和較高的ROI,越來越受到廣告主的青睞。
2014年第2季度各大搜索引擎市場收入份額主要呈現以下特徵:
百度PC端穩定,移動搜索商業化成果初現
PC端搜索引擎市場格局近乎穩定,整體增速呈現出平穩放緩的增長趨勢。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場獨佔鰲頭的現狀一時間很難被撼動,現階段開始將重點放在提升用戶同體驗上。一方面通過信譽加V來評定網站的質量,另一方面開始優化代理管理體系。同時,百度移動搜索商業化成果初現,呈現出一家獨大的態勢。
谷歌中國市場不斷萎縮 前進乏力
受服務器遷移導致的用戶體驗的下降的影響,谷歌中國搜索市場收入份額逐漸萎縮。谷歌中國主要通過為廣告主提供海外營銷通路而獲得穩定的市場收入,相對於本土搜索引擎廠商在無線端的大舉佈局,谷歌中國跟進力度相對較弱,對於未來谷歌中國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堪憂。
新搜狗多渠道多手段發力搜索
搜狗和搜搜併購後的新搜狗在流量獲取上拓寬了新的渠道。重組後的新搜狗在PC端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多渠道搶佔了用戶上網的入口,如搜狗輸入法、瀏覽器、門戶首頁等入口,對於無線端的佈局,搜狗在第2季度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搜索獨立APP應用,此外,搜狗還推出了微信公眾號查詢服務,希望借助微信平台大力吸引流量。
360搜索移動端難複製PC用戶
360搜索繼續探究用戶體驗和商業價值間的平衡點。奇虎360憑藉在PC端360導航、360瀏覽器和360安全積累了海量用戶,對於移動搜索,奇虎360在第2季度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搜索獨立APP應用,希望大舉發力無線搜索市場。但是其PC端的從安全到瀏覽器、再到搜索的用戶引流方式難以向移動端複製。
中國PC端搜索引擎市場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增速較為平穩。PC端各家均在維護自身現有流量,並通過數據分析以及新型搜索方式進行用戶體驗的提升。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滲透,用戶搜索已經逐漸向移動端遷徙,當前移動搜索形態仍然是PC向移動終端的簡單遷移,百度仍將保持競爭優勢,而信息形態以及對應搜索產品的不斷演化,才是下一輪競爭的關鍵點。
i黑馬註:出版商受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驅動,仍在轉型當中。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2014年全球出版業具體情況,見下文。
6月27日,美國《出版商周刊》、英國《書商》、法國《圖書週刊》、德國《圖書報導》和巴西《出版新聞》等媒體共同發佈了「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榜單以2013年度數據作為排名依據)。從這份榜單中可以看出,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成為書企的發展重點。最引人注目的是,榜單前6位的出版商與去年一致;中國有兩家出版集團進入榜單,名次均有不小提升。
該榜單是2007年在法國《圖書週刊》的倡導下,由奧地利諮詢顧問魯迪格·威辛巴特(RüdigerWischenbart)製作的。他收集出版業務年收入2億美元以上的全球書企數據,每年製成一份榜單,並撰寫分析報告,在其個人官網上發佈(http://www.wischenbart.com)(註:上榜出版企業的收入以歐元進行初始統計,並按照2013年12月30日的匯率進行折算。)
培生、勵德愛思唯爾、湯姆森路透、威科分別以93.3億、72.88億、55.76億和49.2億美元佔據榜單前四。培生以其可觀的盈利率保持榜首位置。企鵝蘭登書屋和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分別以36.64億美元和28.51億美元的年收入位居第五第六。企鵝蘭登書屋合體給書業帶來不小的衝擊波,但仍未撼動榜單前列的排序變化。企鵝蘭登書屋因新增了企鵝2013年下半年的收入進賬,另外與排名第24位的PRISA集團達成收購西班牙第二大出版商Santillana大眾業務的協議,交易將在今年完成,這將使明年企鵝蘭登書屋與第4名威科集團的收入差距縮小,與第6名的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目前企鵝蘭登書屋已成為有3億西班牙語人口的美洲地區的第二大出版商。
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較去年分別前進8位和9位,分列第14位和第21位,年收入分別為14.99億美元和11.52億美元。威辛巴特提到,中國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收入可能包含印刷、媒體及其他業務的收入,因而未將這兩家列入榜單。
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6月收購美國Perseus出版公司,將使阿歇特增強在大眾出版領域的實力,哈珀·柯林斯今年春季收購禾林出版社,屆時其年收入將達20億美元,其名次將從第16位前進6位而跨入前10。此外,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的母公司Madrigall集團,在2012年收購了弗拉馬利翁(Flammarion)出版社,使該集團排名上升16名至第31位。俄羅斯的EKSMO集團收購AST集團,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出版集團,控制該國20%的市場份額,排名升至第45。而弗拉馬利翁的前東家——意大利的RCS出版集團,名次上升了3位至第44位。霍茲布林克集團前進了3名,這家麥克米倫的母公司穩步發展,收入微增0.1%,而麥格希、學樂則因重組和失去「飢餓遊戲」超級暢銷書而名次下滑。麥格希去年春季以24億美元將教育業務出售給私募公司ApolloGlobalManagement。
曾宣告破產的公司也有幾家上榜:聖智學習出版公司闖入前十,去年7月該公司宣佈破產,今年4月甩掉40億美元債務,獲許得到美國《破產法》第11章規定的破產保護,之後進行資產重組。(該章法令規定:已宣佈破產的公司,在制定出付債方案後,由法院保護,可繼續運作)。讀者文摘集團曾於2009年宣佈破產,申請法院破產保護。投資人以債券換股票的形式,收購了Ripplewood的全部股份。去年2月讀者文摘再度宣佈破產。然而,讀者文摘公司依然登上榜單的第33位。
威辛巴特分析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司設在哪個國家已不再重要,企業越來越多的收入都來自海外市場。英語出版商居榜單主流,50家出版商中有16家都來自英語國家:11家來自美國(註:勵德愛思唯爾在英、美均設有公司,在統計上英、美各計一家),5家來自英國,1家來自加拿大。英語出版商收入佔了前50家出版商總收入的48.9%,比2012年有6%的下滑,這是因為一大塊收入都轉至德國的企鵝蘭登書屋旗下。德國有8家出版商上榜,是第二大出版商所屬國。這8家中有7家的收入逐年增長,而教育出版商康乃馨集團跌幅達21.2%,這緣於近兩年的重組使該出版商剝離了小塊業務,收縮教材生產的規模及員工數量,到今年底該集團將裁員1000人,比例達20%。
2014年的榜單上,前10家出版商收入佔榜單總收入的54%,比2013年下滑1%;56家出版商的總收入達536.41億歐元,而2013年54家出版商的總收入達543.03億歐元。對比2010年和2014年的榜單上前10家出版商的收入,學術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45%縮小到42%,大眾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30%縮小到23%,而教育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30%增加到35%,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的差距在繼續拉大。這表明教育業務仍是書業最有競爭性的領域。所有出版商都有覆蓋全球的出版業務,更關注價值鏈的整合,但不包括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業務。而在非英語國家,如西班牙的環球出版集團、俄羅斯的EKSMO-AST、瑞典的邦尼集團和意大利的Messagerie,企業的商業模式則不同。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日本市場從2012年開始一直面臨困境,日本4大出版商的業績都明顯下滑,最大的出版商集英社下滑了21.9%,學研社也有較大幅度下滑。
在2013年的榜單中巴西有三家出版企業上榜:AbrilEduca??o、Saraiva和EditoraFTD。過去兩年巴西貨幣貶值和通脹壓力對出版商造成重創,2013年Saravia集團的收入增至5.072億雷亞爾(合2.67億美元),然而受貨幣貶值影響,收入下滑10.6%。這3家出版商的收入兩年內共下滑了35%。
榜單分析報告指出,出版商受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驅動,仍在轉型當中。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在2013年的榜單中可以看到第21至50名之間有不少來自這些國家的身影,但2014年的榜單中來自新興國家的企業數量有所減少,這與這些國家受歐元匯率升值影響,進口受損有關係。
威辛巴特認為,這些出版企業在幾十年間為滿足本土讀者的閱讀和學習需求,對外業務較少,然而今後這種狀況將以多種方式發生極大改變。目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版企業快速成長,部分原因是教育領域受政府支持教學改革和數字化項目的帶動。